对联故事 76,趋炎附势 世态炎凉的诗句

求解答过程:巧联妙对。请根据课文_百度知道冷冷地眼看穿这世态炎凉、人心叵测、趋炎附势的一切,只想一个人深藏起来,默默的打发无聊的余生...._百度知道对联故事(七)
吕豪正妙联讽势利
  吕蒙正(公元944—1011年),北宋时代河南洛阳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他曾于太宗、真宗在位时,三次出任宰相,不但以“智压朝纲”闻名,而且以正直敢言著称。例如,太宗有一次夸京城繁华,群臣争相称颂皇帝功德。吕蒙正却当面指出,城外因饥寒交迫而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即使在后来辞官回乡时,他仍然直截了当地告诉当权者,平息战争,节省民财,是古今治国安邦的上策。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宰相,早年却经历过一段十分辛酸的生活道路。他多次应举不第,为人又不知变通,和妻子住在一孔破窑中,靠到“以慈善为怀”的庙寺中“讨斋”过活。然而,那些口头上慈善的佛门弟子,心底却并非真善良。过去,他们是敲钟开饭,后来见吕蒙正听见钟声就来乞讨,就开完饭再敲钟。当吕蒙正听到钟声去要饭时,只有涮锅水在等待着他。看到吕蒙正被捉弄,和尚们自然得意非常。可是,当吕蒙正空手而归,见到饥肠辘辘,正在巴望着他带回吃食的妻子时,两人只有抱头痛哭而已。有道是“穷居闹市无人问”。看到吕蒙正贫困交加,亲戚朋友们也都远远地躲着他,连告借的门也没有。
  世态炎凉,人面高低,有时比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还转得迅速。吕蒙正身贫贱而不移,处逆境而不屈,仍然坚持刻苦读书,结果,在大比之年应举时,终于中了状元。这一下,可大非昔比了。过去,见了穷愁潦倒的吕蒙正就远远躲开的亲戚邻里们,这时却像苍蝇见了血似的,纷纷趋身前来,登门送礼,表示“祝贺”。面对这种情景,吕蒙正不免回想起辛酸的往事。当日贫穷不第时,世态似冰,人情如纸,看尽了势利人们的眉高眼低。今科中举,人们却争相逢迎,丑态着实可厌。于是,他愤从心起,才涌笔端,撰写了一副奇妙的对联,贴在他一直居住的破窑门口: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安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对那些溜须拍马、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联一贴出来,那些送礼的人们看见,免不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开。
解缙智斗曹尚书
  毛泽东曾在文章中用了一副对联,来比喻那些光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代的文学家解缙(公元年)。他出生在江西吉水,小时候家境贫困,一家人省吃俭用,供解缙上学。解缙自幼聪明好学,特别擅长于作对联。
  解缙少年时,家对面住着一个专门欺压百姓的乡绅。有年腊月三十,乡绅家里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解缙家里却缺衣少食,冷冷清清。解缙想,咱人穷志不穷,也要写副春联贴上。他抬头望了望对面乡绅府内的竹林,提笔写道:
  门对千杆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对联字句工整,笔力遒劲,吸引了全村的读书人。乡绅一看大为恼火,认为竹林是他家的,却为解缙装了门面,便命家人把竹子全砍了。乡绅洋洋得意地说:“看这穷小子还有什么‘门外千杆竹'!”
  解缙见乡绅如此可恶,也想气气乡绅,立即拿来笔砚,在春联末尾分别添上一个字,将春联变成:
  门对千杆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乡绅一看,更气得七窍冒烟,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连根刨掉。他心想,这回看你还添什么短长。
  解缙暗自好笑,又在春联底下挥笔各添上一个字,春联变成:
  门对千杆竹短命;
  家藏万卷书长存。
  村里人看了,都拍手称赞写得好。乡绅望着解缙这副红春联,心痛自己白白毁了一片竹林,气得好几天卧床不起。
  解缙少年能诗善文,聪慧无比,名声越来越大。这件事传到了曹尚书耳里,他心想:一个毛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准是乡下人少见多怪。为了亲自考察一下,他派人把解缙叫来。
  解缙面无惧色地走上大厅。曹尚书当着满堂官宦的面,想煞煞解缙的威风,也想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就对解缙说:“你不是擅长对子吗?我念出上句,你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他不等解缙答应,便抢先念道:
  小犊无知嫌路窄。
  解缙觉察出曹尚书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
  大鹏有志恨天低。
  曹尚书手指堂前狮子: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紧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曹尚书又抬手指天: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挥手指地: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可弹!
  曹尚书事先苦心想好的这几道难题,一个也没难住解缙,心里暗暗着急。他改变主意,想利用解缙的“短处”替自己解围。他明知解缙的父母是卖烧饼、推豆腐磨子的“贱民”,偏故意含笑道:“你父母是做什么的?”曹尚书想,如果解缙如实回答,必然会引起满堂官宦的耻笑;如果不据实回答,更有妄言之嫌。无论那一种,解缙都定输无疑。
  谁知解缙毫不犹豫,从容笑道:
  严父肩挑日月前街卖,慈母手推磨盘转乾坤。
  曹尚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冷眼打量着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满堂官宦也讨好地跟着哄笑。
  解缙却镇定自若,他双眼斜视曹尚书身穿的大红袍,待笑声过后,从容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一听,顿觉老脸无光,满堂陪员大惊失色。
  这时,有个善于溜须拍马的官员上前替曹尚书帮腔,出联羞辱解缙:
  两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一听,出口就对: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这官员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其它官员也都瞠目结舌,噤若寒蝉。
  曹尚书本想显示一番自己的才学,不料偷鸡不着蚀把米,反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面子。他恼羞成怒,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拂袖退堂。从此,解缙的名气就更大了。
  解缙性情刚直,当官后仍常用诗文嘲弄某些贪官污吏,当时的权臣又恨他又怕他。后来他终因“犯上”被陷害入狱,死在狱中。但是他的许多诗文、联语,却深受老百姓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苏小妹妙对故事
  传说苏东坡有个妹妹,人称苏小妹。她博学多才,一心想配个才学出众的如意郎君。她的父亲苏老泉,便将年轻秀才们的诗送给她批点,让她挑选可意的人。遗憾的是,不知有多少秀才学子的诗作,都被小妹视作涂鸦,没一个看得上眼的。有一天,苏老泉又送来一卷诗稿。苏小妹看后,对作者的才华极为欣赏,最后在卷上题诗道:“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两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意思是说,此人才华,仅次于她的两个哥哥苏轼和苏辙;若没有这两个人,秀才便可算举世第一了。苏老泉看了女儿的题诗,明白是女儿相中了如意人,于是便通知秀才,准备择吉日完婚。
  这位年青的诗作者不是别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秦观,字少游。苏小妹虽然选婿标准高,但秦少游却并不因为她是学士东坡之妹,书香门第千金,便勉相屈从。他还想亲眼看看苏小妹的人品如何,亲自试试苏小妹的才情怎样。这一天,秦观打听到苏小妹要到寺庙降香,于是,他便化妆成道士,前去试探。当苏小妹到寺中后,秦观便上前以“化缘”的形式,出句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见是道士,便冷冷地对句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小妹说完,转身便走。少游赶上一步,又出个上句说: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仍然不假思索,随口应对: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当小妹降香完毕,要返回时,秦观又挡住去路,打拱施礼,再出一句: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见“道士”三番五次地纠缠,有点讨厌,便对句答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随口答对,显示出苏小妹聪慧机敏,才情横溢,秦观自然高兴,加上又亲眼见小妹人才虽非十全十美,却也算得上婀娜多姿,就愉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谁知苏小妹斥过“道士”,回身之际,听见一书童唤“道士”:“相公,更衣!”她察觉出“道士”便是少游。于是,在花烛之夜,小妹又想报复少游一下。她紧闭洞房门,出题三个,让少游在外面答。第一个题是一首诗,每句嵌一字,秦观一眼看出其中嵌的是“化缘道人”,知道是讥嘲自己;第二个题是四个谜语,秦观也很快猜出来了;第三个题是个对联出句: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初不在意,仔细一琢磨,却为难了,在洞房门前苦苦徘徊多时,也对不好。这时,苏东坡知道了此事,想提示少游,又不好开口,便急中生智,捡起一颗石子,投入天井的鱼缸中。秦观听见投石击水声音,立即触景生情,对出下句:
  投石冲开水底天。
  小妹这才让丫环开门,将少游迎入洞房。
  苏小妹在洞房花烛之夜,以联句难住秦少游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其实,苏小妹也被哥哥苏东坡以对句难过一次哩!
  那是在苏东坡居官时,有一次小妹去看望他,兄妹俩在月光下对饮交谈。东坡听说妹妹才学大有长进,终未确知,想考考她,于是,便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这个出句,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妙在将几个词、曲牌名精巧地串在一起。
  苏小妹正在思索对句时,忽然看见一位穿着红绣鞋的丫环,踏着月光一步步地上楼来送茶,当即受到启发,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小妹的对句,同样串进了几个词、曲牌名,而且意境亦可与东坡出句相媲美。东坡听罢,连声称赞。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 珠联璧合—对联的故事
&&&&&&&&&&&&&&&&
/ 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 珠联璧合—对联的故事 
珠联璧合──对联的故事          序言:对联史略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 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 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前头万本春。”等等,就是从唐代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 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 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 句则动中有静。  古今对联中比重最大的当然是专意创作的部分。一般认为,后蜀国王孟 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入宋以后,对联怎样日渐发展起来,此事至今尚不太清楚。早期的对联,实物很难保存下来,书籍中的记载也不多,人们只能从一些散见的资料中略 观其概况。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初年,金军攻破建康(今南京),通判杨邦乂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这是言志联的先例。 南宋绍熙五年,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这是较早的书院堂联。  灯门联和寿联,在南来也已经有了。《隐居通议》说,贾似道在扬州时, 上元日命客摘古句作灯门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北宋 孙奕《履斋示儿篇》载,黄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联贺道:“天 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为臣民间寿联先例。丙扩居士《东望望 阁随笔》说,贾似道在谢太后崇寿节和度宗乾会节时,曾命黄蜕作笺:“圣 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在皇太后和 皇帝生辰,用这样的对偶句表示祝贺,也可以说是标准的寿联。元代也能找到关于对联的记载。《濯缨亭笔记》说,元世祖曾命赵子昂(孟斃)书殿上春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应门上春联: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后一联流传很广,直到清代,民间仍不断 沿用。  到了明清,古代对联进入了全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对联这一工具, 曾用它歌颂太平盛世,奖励臣僚。明代嘉靖年间,有了专门应皇帝之命撰写 的“应制”对联。此风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最盛,当时两次编辑“万寿盛 典”,都有图绘一门,楹联附在其间。康熙五十二年,皇帝六十大寿,自皇 宫出西直门达西苑路,沿途牌楼坛宇林立,处处必有楹联,而且都是出自名 公大儒之手。乾隆年间,每逢皇帝大寿,都大搞献联祝寿活动。乾隆在七十  岁时,还给自己撰写了一副寿联:“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 当时,除寿联之外,殿廷用联、斋醮用联等等,也多有应制之作。皇帝从对 联的水平上,可以考查作者的学识,对佳联作者常给奖誉,这对对联的兴盛, 也有一定的影响。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 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 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此外, 还有“对对子”活动,可以试智、斗智、娱乐,幼童、村妇都可参加。  随着华侨的足迹,对联还流传到国外。这一具有民族风格的文苑小花, 受到国外汉学家的重视。1890 年,清光绪皇帝大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送 的自鸣座钟上就刻有对联一副:“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 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对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精神风貌,在革命年代里,对 联成了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工具。从孙中山、黄兴,到李大钊、毛泽东、周 恩来,许多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运用了这一工具。同时,广 大群众也拿起了这一武器,参加革命斗争。对联创作的又一次跃进,是在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新对联以前所未有的思想风貌出现了。它们歌颂党的领导,赞美社会 主义制度,移风易俗,破旧立新,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 打击敌人的积极作用。建国以来,应用得经常而又普遍的是新春联,其他如婚联、挽联、题赠联等,用的也较多。在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设施中,还出现了不少新楹联。 对联以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为 帮助青少年朋友了解对联知识,我们特辑这一组对联故事,力求将故事性和 知识性熔于一炉,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学知识修养,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中国第一联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将某些自然灾害和生老 病死现象,误认为是神鬼作怪。于是,便在春节时,用传说可以“驱鬼避邪” 的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上“灭祸降福”之类的吉 祥话,钉在大门两旁,这样的木条,人们把它称做“桃符”。  到了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在公元 964 年春节时,要翰林学士作诗 句题写桃符。他命一个名叫辛寅逊的学士为自己寝室门的桃符题诗,辛寅逊 拟出诗句后,孟昶觉得诗句文辞欠佳,很不满意。于是他便自己拿起笔来, 亲自写了一联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 很适应春节的气氛。这两句诗分别写在两条桃木板上,一左一右,嵌缀在孟 昶的寝室门旁。  孟昶题写的一联桃符诗句,被人们公认为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就由 这时候正式诞生了。    公元 965 年,后蜀国为北宋所灭。孟昶归降了北宋,被封为秦国公,当 年就死去了。但是,他首创的春联习俗,却一直在我国流传下来,至今已有 一千多年了。对联中的讽刺与幽默  讽刺与幽默常常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讽刺中含幽默,幽默中又带讽刺。 对联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可以淋漓地喜笑怒骂,可以善意地批评规 劝,使人读了之后,有的令你解颐,有的令你捧腹;或如骨鲠在喉,或如芒 刺在背。郭沫若同志十四岁离家去乐山读书,进城时见到守门官吏衙役对老 百姓敲诈勒索,挑一担粪要捐一个铜板。激起了少年心中的愤怒,写了一副 讽刺和揭露兼有的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有屁无捐。  古往今来,这类含有讽刺与幽默的对联也有不少。据清代文廷式《闻尘 偶记》所载,中日甲午战争和议成后,慈禧太后粉饰太平,大庆万寿,有人 在城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既而社会上又传出一副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这两副对联对慈禧太后一边卖国,一边庆寿的可耻行径做了多么辛辣的讽刺。  下边一联,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传为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 用威的对联: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此联用两个历史故事的四个人名:孟光是梁鸿妻子,封建时代有“举案齐眉”的佳话;吴用是宋江的军师,人称智多星。此联之巧,在于嵌字自然天成,还颇有点歇后语的味道,道出了这两个汉奸的丑恶灵魂和无耻面目。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郭亮,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饥 饿苦劳之中,便写了一首很通俗、很锐利的白话诗,题目是《问问社会》。 这首诗很快就传开了,不久,传到了当地自治局长那儿,于是,郭亮被传去训话。郭亮出来以后,便动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到自治局长的衙门上: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 这是一副讽刺性很强的对联,它有力地鞭挞了自治局长一类的官老爷们,讽刺他们只知鱼肉人民、吃喝玩乐,不过是一群猪狗王八。 像这一类讽刺贪官污吏的对联过去也有。清代有个叫蒋伯生的,在外做官,很刮了一些钱财,后罢官回乡,盖了一座园子。他的弟弟看不下去,便 在园成之日,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造成东倒西歪屋; 用尽贪赃枉法钱。  这位蒋大人见了这副对联只好干笑而已,他还能说什么呢?还有个长沙 巡抚叫陈本钦,在任职时忽然提出要修自己的书院和楼房,于是他巧立名目, 募捐纳税,一番搜刮。待完工之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一木焉能支大厦; 欠金何必起高楼。  联中的“一木”、“欠金”是将本钦二字拆开,用对联形式给予讽刺。 清代还有个叫乌达峰的尚书和一个叫恽次远的学士,一同被派到浙江主持考 试。可是这位乌尚书是一肚子草包,那位恽学士又是个大烟鬼。有人为这两 位官人题了副对联:乌不如人,胸中只少半点墨; 军无斗志,身边常倚一条枪。  这是以乌、恽二姓做文章,用讽刺性的笔调将二人的神态活灵活现地描 绘出来。  害死岳飞的秦桧是个千古遗臭、万人唾骂的卖国奸贼,在西湖岳坟的对 联中被人们斥为佞臣。清代的阮元曾经模仿秦桧夫妇二人追悔的口气写了副 对联,贴在岳飞庙铁铸的秦桧与王氏的像上: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秦桧 啤!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王氏 幽默里含讽刺,风趣中有痛斥,连阮元本人以后谒岳飞庙时见了这副对联还不禁失笑呢。还有的对联以幽默的笔调讽刺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也有一定意义。 有的对联对封建迷信思想给以讽刺,也有一定意义,请看财神庙里的对联:颇有几文钱,你也求,我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 还有人为某道士写了副挽联,用幽默的笔调讽刺了迷信和骗人: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灵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足朝天莫怪天尊。 有一副城隍庙的对联,模仿阎王对死者说话的口气,也很幽默: 德之不修,吾以汝为死矣!过而不改,子亦未见我乎?  张毕来先生在他的《清初士大夫禅悦之风与》一文中曾指出这 副对联反映了儒教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不过张先生所引没有“德之不修”与 “过而不改”两句,只引了上下联的后两句,而这两句是出自《论语》里的 话。  1900 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当时,清朝政府中有个大臣叫那桐,他的府 第离东交民巷(当时各外国大使馆所在地)很近,他是一个顽固派,有严重 的排外思想。他曾写了一副对联以自嘲:与鬼为邻; 望洋兴叹。  可是,就是像这样的一个顽固派,后来也给崇洋媚外,卖国投降的慈禧 杀了。  还有的讽刺性对联,虽然很难说有什么思想意义,可是它可以令人捧腹 而笑,笑之中又感到它还含有别一种滋味,令人咀嚼。明永乐初任翰林学士  的解缙,因为年青而有才,所以当时朝廷里有的老臣颇为看不上眼,总想借 机会教训教训他。在一次许多臣僚参加的宴会上,有个上了年纪的大臣出一 句上联,并提出要解缙当场对出下联来,这句上联是: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解缙知道这个老家伙是想当着众人的面挖苦他一顿,他怎么会肯甘拜下风呢?于是解缙稍加思索,很快对出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当解缙的下联一出口,立刻引得在坐人的哄堂大笑,那个老臣也被搞得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还有些对联幽默、诙谐而不含有任何讽刺意义,亦足供人欣赏。比如《楹联三话》录载的两副酒肆联,一副是: 刘伶借问谁家好? 李白还言此处佳。  用古代两位以饮酒著称的名士、诗人的一问一答,在诙谐之中为自己的 酒店做了鼓吹。虽然说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可是夸得巧妙。另一联 是: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 看了更是让人喷饭。苏东坡妙联显才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千百年来,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对联的故事。“坐”与“茶”  苏东坡在任杭州刺史时,一次,只身一人穿着便服去游莫干山。时值盛 夏,苏东坡走得又渴又累,便到山中的一座庙宇内歇息。庙里的主事道人见 其衣着简单,便漫不经心地说:“坐!”又对道童随便吩咐道:“茶!”待两人落座交谈起来,道人发现,来人言语不凡,学识渊博,暗想:此人决非等闲之士。于是便请客人进厢房叙话。进屋后,道人热情地礼让道: “请坐!”又吩咐道童:“敬茶!”经进一步交谈,道人方知客人是当地的 刺史苏东坡,于是连忙起身施礼,引苏东坡走进客厅,并连声说道:“请上 坐!”又嘱咐道童:“敬香茶!”  看看天色已晚,苏东坡起身告辞,道人取来纸笔,执意请苏东坡题字留 念。苏东坡稍加思索,一挥而就: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此联以道人之语联缀而成,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字如芒。道人见了, 悔不该“见人下茶”,落得个出乖露丑。“神来之笔”  某地有个颇有点名气的老员外,是个秀才,平日里十分自负,言谈之中, 连苏东坡也不在他眼里。有一年,正值他头房夫人六十大寿之时,听说苏东 坡即将从这里路过,他想:何不趁此机会和苏东坡一会,到时候出个题目将  他难住,岂不更加显出我了吗?但是,究竟出个什么题目呢?思来想去,他 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寿堂上:这房老婆不是人 三个儿子都作贼  苏东坡路过时,老员外忙将他请到家里设宴款待。席间,老员外指着那 副对联假意谦虚道:“老朽才疏学浅,力不从心,此联写得不佳,请苏学士 点石成金。”苏东坡知道这是有意难为自己,遂命取过笔来,在那副对联上 刷刷点点,写毕,自顾自地喝起酒来。老员外忙朝那对联看去,只见对联已变成: 这房老婆不是人,好似仙女下凡尘 三个儿子都作贼,偷来仙桃献母亲  老员外看完,连忙冲着苏东坡躬身下拜,口中说道:“苏学士不愧一代 名流,所续之联,意及天庭,真乃神来之笔,老朽甘拜下风!”巧用《诗经》解难题  苏东坡有个朋友有意用难题考他,对他说:“我有个十分简单的上联, 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工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  苏东坡说道:“哪里要用一顿饭的工夫,如果是五个字,只要你说出口 来,我便可以立即对上。”那朋友以为自己的对联十分难对,就说:“既然如此,我给你半顿饭的工夫吧!如果对不上,你要输我一席酒宴!” 苏东坡答应了。这位朋友就把对联的上句说出: 三光日月星上联一出,苏东坡不禁愕然。因为这是“绝对”。上联的数目字一定要用数目字来对。这上联的“三光”两字,用了一个“三”,下联当然要用其 他数目字。但是,“三光”之下,跟着又注明了“日、月、星”三样东西。 那么,难题就来了: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着提出的具体事物, 不是多于三个,就是少于三个。这样的对联,确实难极了。但是,苏东坡不 肯服输。他熟读《诗经》,从《诗经》里得了“救兵”,随口答道:四诗风雅颂  这真是妙对。其妙处就在一个“四”字。以“四”对“三”,十分妥贴。 但是,如果在“四”字以下跟着提出四样东西来,那就不可能跟“日、月、 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所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 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所以通 常又称为“四诗”。苏东坡巧用《诗经》,解决了难题,真是十分机智而又饶有兴味。 智对黄山谷 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郊游归家时,时值红日西坠,但见晚霞似火,映红江面。黄山谷胸中涌上一联,便停步对苏东坡说:“想那曹子建当年七步 成诗,成为千古美谈,你我三步一联如何?若不能对,当罚后退七步。”苏 东坡点头应允。黄山谷吟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联中嵌入《满江红》这一词牌子,贴切自然,颇有趣味。黄山谷吟罢,即奋力拖东坡快走,东坡却蹲下身来不动,任黄山谷怎样拉扯也不走。黄山 谷急了,用力拽住东坡的胳膊,东坡一甩臂,黄山谷冷不防跌出老远,未等站起身来,便听东坡吟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联中也用了一个词牌子,既和上联相对,又含戏滤之意:黄山谷摔了跟 斗,引得“普天乐”。  又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泛舟江上,饮酒谈笑。黄山谷见河岸上一醉汉 骑驴,模样甚是可笑,便戏吟道: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苏东坡一时无以为对,正苦思间,忽见前面一摆渡的梢公送客人上岸,接过船钱,正向那客人施礼,于是,便对道: 梢公摇橹,打拱作揖讨船钱上下两联,都即景而生,足见两人才思之敏捷。巧用谐音对妙联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经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文往来。一天傍晚,他们二 人泛舟长江之上,对酒倾谈。  时值深秋,两岸景色如画,美不胜收。酒至半酣,苏东坡偶尔向河岸望 去,只见一条大黄狗正在啃着一块骨头,便借着酒兴,随口吟出一联,请佛 印对。联曰: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知是东坡在取笑于他,略加思索,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 扇子扔入水中,同时脱口对道:水流东坡诗(尸)吟罢,二人相视大笑。 事隔不久,苏东坡到寺中去拜访佛印和尚。进门后,一股鱼腥和酒味直冲他的鼻孔。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极好吃鱼饮酒,并且每次都给他留一份。但这次佛印和尚却若无其事,不露一点声色。东坡明白佛印是在故意逗他, 便在屋子里四处观察起来,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整个屋子里除了一只大 罄以外,再没有可藏东西的地方。东坡断定那鱼就在罄里边,但却不说出来, 他冲着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如对得上,我就吃鱼,对不上,我就 不吃。”说罢,吟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大户人家常用的对联,人人皆知,佛印不知东坡用意,便脱口 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听罢,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为何不拿给 我吃?”佛印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以上两联,巧用谐音,平添了许多情趣。黄庭坚答对  北宋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先生。他自幼天资聪 颖,年纪轻轻就颇负盛名。他觉得当地已无人堪与自己相比,应该走出家乡 的小天地,游历名山大川,一来长长见识,二来显显名声。于是,便离开老 家修水,首先来到当时江南的繁华胜地江州府(今九江市)。    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听说修水才子黄山谷光临,便一起相邀陪同黄山谷 游览当地名胜,想乘此机会吟诗联对,试试他的才学。  这天,他们来到甘棠湖中的烟水亭上,只见亭上有个游客正在吸水烟。 一同来的书生触景生情,心生一联,请黄山谷作对。联曰: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联中的“烟水亭”原名“浸月亭”,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点将台旧址。唐朝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 建亭于其上。后人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 为“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在甘棠湖堤上 建楼筑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而名“烟水亭”。上联既含此名胜, 下联亦须以名胜对之。黄山谷毕竟博学多才,听罢,立即想起刚才游过的“浪 井”来,灵机一动,随口对出下联: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听了,连称“绝妙!”原来,此井为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带兵驻扎九江时所凿,人称灌婴井。因井紧靠长江边,每当大 风吹起,江涛汹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朝诗人李白曾有诗曰:“浪 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黄山谷听到大家的夸赞,不觉得意起来,行至思贤桥的时候,他神气十足地对众人说道:此次出游,承蒙各位垂爱相陪,现在我也有一联,聊助各 位雅兴,请不吝赐教。”说完,即念出上联: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联中的“德高刺史”,指的是曾做过江州司马,后又做过杭州和苏州刺 史的白居易。白离开江州后,当地百姓十分思念他,便建了一座“思贤桥”, 以资纪念。此联一出,众皆愕然,谁也没有想到黄山谷突然有此一举,一时间,竟无人能对。黄山谷见此情景,颇有些得意地说:“各位不必为难,这里已有 了现成的一联。”遂念道: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  联中的“情多司马”指的仍是白居易,他在任期间,曾于此亭送客,夜 闻琵琶声,作《琵琶行》,亭因此得名。大家见黄山谷年纪轻轻,竟如此知多见广,才思敏捷,不由暗暗吃惊。  随着众人游逛了一阵子,黄山谷愈加得意起来,心想:这江州府素享人 杰地灵盛誉,可眼前这些文人士子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便面露骄矜之色, 说道:“久闻江州人才济济,敢问诸位,有何难成之对示教,也不枉小弟至 此一回。”  面对黄山谷傲气凌人的态度,大家都愤愤不平,决意要找机会将他一军, 让他出乖露丑。  又行一程,来到小乔梳妆楼下,有人趋前一步,对黄山谷道:“不久前, 本地有位才女,新婚之夜,仿苏小妹三难新郎之举,以此楼为题出一上联, 要新郎对出下联,否则不准进入洞房。可那新郎却未能对出,竟至后来因此 郁郁而死。我辈才疏学浅,也一直无以为对,今幸先生大驾光临,务请赐教, 以开茅塞。”说罢吟出那句上联: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 君子君不恋  黄山谷毕竟聪明,那人话音刚落,他就觉出了弦外之音。心想:我正视 他们如草芥,他们却将我比做痴女献媚,真是可笑可恼,若不想个妙句回敬 一下,他们必定小瞧于我。正思索间,他抬头看见延支山上叶落花残,顿时 文思泉涌,于是,便语带讥讽地说:“可叹那位新郎心窄命薄,死得可怜, 我来替他对上一联,让他在九泉之下也得以瞑目。”言罢吟道: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 春风春难留  众人听了,不由暗暗叫苦:黄山谷在对句中自比春风,把他们比作依附 春风的花草树木,但却文辞精妙,不露些微痕迹。因此,虽然被他捉弄,但 又不得不叹服他的才学超群,于是,便争相恭维起来。这个说:“久闻先生 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尊颜,果然名不虚传。”那个道:“先生如此青 春年少,竟然这般才华横溢,将来定是鹏程无量。”??  听着这些奉承之言,黄山谷不由更加陶醉起来,自以为小小江州府,不 值得久留。于是,便辞别众人,乘一叶轻舟顺流东下,想去吴越苏杭一带一 显才华。他站在船头,望着天光水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不觉诗兴大发, 旁若无人地吟哦起来。正这时,在桅杆下扯着篷索的少年非常谦恭地问道: “敢问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修水才子黄山谷吗?”黄山谷诗兴正浓,不料被人打断,心中十分不悦,因此,也不吭声,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算是回答。 少年系好篷索,走过来说道:“适才见先生吟诗,本不该打扰,只因家父在世时曾留下一上联,许多年来,一直无人能对下联。听说先生才学盖世,尤善妙对,我恐失此良机,急切之下,唐突冒犯,不知先生肯赐教否?” 黄山谷听说是一句多年无人能对的上联,又见少年态度恳切,顿时来了兴致,点头应道:“既然如此,快请说来我听。”少年歉意的拱手笑道:“请教了!”便念出那上联: 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 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黄山谷听完哈哈大笑道:“这种俗俚之联,我本不屑一对,不过,念你心诚意切,我也只好凑此俗趣了。”于是,便低头默想起来。想着想着,猛然悟到:上联中,数词一至十均已用过,而下联必须以数对数,且不得有一 字与上联相同,到哪里找许多数词与上联对仗呢?这时,他才幡然醒悟:天 外有天,人上有人,自己年纪轻轻,不该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于是,立刻 请船家调转船头,改变了去苏杭的打算,回家乡刻苦攻读去了。俏村妇出句难宋湘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有个才子名叫宋湘。他年幼时,不爱学习,如 他在《忆少年》诗中回忆的:“老屋柴扉树打头,青山屋后水门流。受书十 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所以,及至长成之年,尚学识浅陋。一次, 他扛着一根甘蔗去赶集,撞着一位俊俏小夫人的头发。那位村妇要他以对句 作为赔礼,并出句道:大蔗八尺长,撩动凤髻 这个出句,字面极平常,但谐音、转品却复杂。“大蔗”所谐的“大拓”,以及“八尺”、“凤头”,都是附近的地名。宋湘答不上来,满脸羞愧。后来,他到饭馆去吃饭,被沙粒磕疼牙齿,痛定细思,突然想出对句: 小沙从口入,击痛龙牙 “小黄沙”、“龙牙”以及“从口”谐出“松口”,也是附近的地名。他懊悔当着村姑面未想出来,从此发愤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才子。回文联趣谈  回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通常指可以倒读的文字,其中以回文诗、回文 联居多。它不仅体现了文人的苦心,也说明汉字的妙用。在此,只说说回文 联。  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奇葩中的一朵。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 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兹举数例如下:  其一: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 和“龙隐岩”。有人就此作了一副独具慧眼的回文联: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岩中岩隐龙。  其二: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 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其三: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意。即 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言声。只有大 学士纪晓岚即席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回文 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挺不错。这副回文联放到乾隆皇帝的一块,就组成一副如出一口的新回文联了: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其四:湛江德邻里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鱼水深情的回文联,至今传颂不衰: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吕豪正妙联讽势利吕蒙正(公元 944—1011 年),北宋时代河南洛阳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他曾于太宗、真宗在位时,三次出任宰相,不但以“智压朝纲”闻 名,而且以正直敢言著称。例如,太宗有一次夸京城繁华,群臣争相称颂皇 帝功德。吕蒙正却当面指出,城外因饥寒交迫而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即使在 后来辞官回乡时,他仍然直截了当地告诉当权者,平息战争,节省民财,是 古今治国安邦的上策。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宰相,早年却经历过一段十分辛酸的 生活道路。他多次应举不第,为人又不知变通,和妻子住在一孔破窑中,靠 到“以慈善为怀”的庙寺中“讨斋”过活。然而,那些口头上慈善的佛门弟 子,心底却并非真善良。过去,他们是敲钟开饭,后来见吕蒙正听见钟声就 来乞讨,就开完饭再敲钟。当吕蒙正听到钟声去要饭时,只有涮锅水在等待 着他。看到吕蒙正被捉弄,和尚们自然得意非常。可是,当吕蒙正空手而归, 见到饥肠辘辘,正在巴望着他带回吃食的妻子时,两人只有抱头痛哭而已。 有道是“穷居闹市无人问”。看到吕蒙正贫困交加,亲戚朋友们也都远远地 躲着他,连告借的门也没有。  世态炎凉,人面高低,有时比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还转得迅速。吕蒙正身 贫贱而不移,处逆境而不屈,仍然坚持刻苦读书,结果,在大比之年应举时, 终于中了状元。这一下,可大非昔比了。过去,见了穷愁潦倒的吕蒙正就远 远躲开的亲戚邻里们,这时却像苍蝇见了血似的,纷纷趋身前来,登门送礼, 表示“祝贺”。面对这种情景,吕蒙正不免回想起辛酸的往事。当日贫穷不 第时,世态似冰,人情如纸,看尽了势利人们的眉高眼低。今科中举,人们 却争相逢迎,丑态着实可厌。于是,他愤从心起,才涌笔端,撰写了一副奇 妙的对联,贴在他一直居住的破窑门口: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安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对那些溜须拍马、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们,进行了辛辣的讽 刺。对联一贴出来,那些送礼的人们看见,免不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开。乾隆与对联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西湖时,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长寿老人,这位老 人时年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即兴制了这么一副对联赠给老人: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是一副内含数字运算的对联,上下联不仅词句对仗,而且运算的方式 相同,结果相等。上联中“花甲”,指六十岁;重开者,乘二,则是一百二 十岁;外加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岂不正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中“古稀”, 指七十岁;双庆者,两倍,再加一个春秋,则加上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 一岁。  相传,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借此戏人。一次,他乔装改扮,与张 玉书在酒楼上饮酒。席间,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 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 书一时苦思莫对。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诸”  二字拆开。乾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不巧,酒已喝完,倾壶只滴 出几点。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水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 生赐教”。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 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丁香花百头 千头万头’,”才算为他解了围。据说,打那以后,乾隆皇帝再不轻易用对 联戏人了。怨刻薄先生对萝卜  有一家富户,极是吝啬刻薄。他家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每顿饭只给一盘 萝卜作菜,天天如此,从不变味。先生虽有怨气,却无由发作,只好将就着, 忍耐着。  有一天,主人在吃饭时,要考他儿子对课。先生预先叮咛学生说:“席 前令尊出句时,你看我筷子夹何物,便以何物对之。”学生怕对错了父亲责 怪,便把老师的话牢牢记住。在考对时,富翁出上句说: 核桃。学生见先生筷子上夹的是萝卜菜,对道:萝卜。 富翁不大满意。他又出一句: 绸缎。 学生瞅瞅先生的筷子,又对道: 萝卜。富翁斥道:“萝卜对核桃,尚说得过去;绸缎如何可用萝卜来对?”先生解释说:“这是谐音对。‘萝’谐绫罗的‘罗’,‘卜’谐布匹的‘布’, 有何不可?”富翁一听蛮在理,又给儿子出一句:鼓钟。学生见先生筷子上仍然夹着萝卜,便对: 萝卜。富翁说:“这更对不上了!”先生又解释道:“这还是个谐音对。‘萝’谐锣鼓的‘锣’,‘卜’谐铙钹的‘钹’,是对得很工稳的。”富翁语塞, 接着再出一句:岳飞。先生又夹起萝卜菜,学生照样对道: 萝卜。  富翁生气了,恼怒地冲着先生说:“你为什么就只给学生教下萝卜二字, 让他来对?”先生不慌不忙地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我眼睛里看的是萝 卜,肚里装的也是萝卜,你不让我教令郎对萝卜,我肚子里还有什么货色 呢?”富翁听罢,无言以名人墓联  离西泠的岳坟不远,有一座苏小小的的坟墓。苏小小是何许人,恐怕有 很多人不知道,可是看过香港电影《苏小小》以后,便知道了苏小小的为人  了。她是南朝时的一个歌妓,正像电影里所描写的,她很看重才子,甚至可 以慷慨解囊相助;她也钟于爱情,最后以情死。唐代某著名诗人李贺为苏小 小写过一首诗,很值得一提: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全诗境界幽冷凄绝,仿佛苏小小的幽灵就在我们眼前,她依旧坐着油壁车在等待着她的意中人。读后令人感到有一种飘忽、凄恻的意味。有人为苏 小小墓题对联: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苏小小的墓旁有慕才亭,亭中也有对联: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明代的著名才子唐伯虎现在也是尽人皆知的了,电影《三笑》便是根据小说《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改编拍摄而成。唐伯虎名寅,号六如,是著名的 画家,与仇英、沈周、文征明等被称为明四家。因为他风流倜傥,不慕功名, 又很有才气,因此,历史上关于他的逸闻、佳话流传有不少。他住在苏州, 筑有桃花坞,曾写过《桃花坞》一诗,反映了他的不慕功名、不求富贵的思 想,及“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的生活情趣。俞平伯先生曾指 出《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是受唐伯虎的影响。其实唐伯虎对曹雪 芹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唐伯虎死后,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堂,也题了一些对联, 如:才子风流,岂在色字;名贤忠正,不附权奸。 沧浪亭中,吴郡名贤占一席; 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究竟唐伯虎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正确地认识他,前一联做了一定的评价。清代宋荦在苏州任职时,曾为唐伯虎修墓,有人题对联: 在昔唐衢常恸哭;祗今宋玉与招魂。  宋荦在当时也是有名的文人,因此,这副对联含有才子怜才子,惺惺惜 惺惺之意。  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争天下,兵败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境内)。 成败千古事,留与后人评。两千年来,人们并没有忘记项羽。安徽和县有后 人修的乌江项王祠,祠中有一副对联: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是豪士,临祠大哭,至今墓木为余悲。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项羽本纪》,是大家熟悉的篇章。杜师雄则是宋朝和州的歌者。“霸王别姬”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安徽的灵壁县还有虞 姬墓,碑文是:“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两旁有一副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安徽合肥还有著名的包公祠堂,大门两旁有对联:中贤将相; 道德名家。正面祠堂中有楹联三副,现录其一: 照耀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对联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流寓海外的侨胞中也都在运用。香港《地平线》载文谈到,1871 年印尼日里烟园中有五名华工,因不堪虐待,起而反抗, 将荷兰监工打死,被捕后坚贞不屈,最后惨遭杀害,后人在棉兰郊外建五祖 庙,庙内有一副楹联:立胆义为昭千古; 存心从忠著万年。藉以表彰忠烈,扬威海外,对联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渣滓洞春联慑群魔  1949 年春天,人民解放军准备横渡长江、彻底摧毁蒋家王朝的喜讯,在 春节前夕,传进了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渣滓洞集中营。在国民党狱中坚 贞不屈,顽强地挺过那最艰难岁月的革命者,欣喜若狂了。他们决定在春节 期间,举行一次大联欢。贴春联,是联欢活动的内容之一。在监狱里,写春联没有红纸,难友们就用一小块一小块的草纸连起来当红纸用;没有笔,就把吃饭的筷子磨尖了来代替;没有墨,就从衣服里抽出 棉花烧成灰,滴上水当墨用,每副对联,都不是一个人写的。难友们都想借 这个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所以,即使一个字,也是你一笔、我一笔地 合作写成。那里面,有老年人苍劲的笔法,也有小孩子弯弯曲曲的字迹,还 有的是妈妈抓住在狱中问世的小宝宝的手画出来的。别看条件艰苦,字体不 一,可是,革命者用自己的心血,用多年压抑在心底的激情和热泪,用对革 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和对胜利曙光的强烈向往,写出来的对联,却具有震慑群 魔的巨大力量。看看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烈士的不朽遗作吧——有一副对联,反映了人民革命排山倒海、迅速向前的形势: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有一副对联,反映了对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横额〕苦尽甜来 还有一副对联,用古人的诗句,嘲弄了反动派企图用监狱的铁锁锁住革命者的手脚,封锁革命胜利的消息,然而,他们的梦想破灭了: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横额〕大地回春 在一扇牢门上,还贴了一副既讽刺国民党监狱黑暗、又表现革命者乐观情怀的对联: 两个天窗出气; 一扇风门出头。〔横额〕乐在其中 特务们看见了“乐在其中”的“乐”字,吓得发抖,要求换掉。难友们谐谑地嘲弄道:“那就把‘乐’字换成‘苦’字,‘苦在其中’,你看如何?” 特务们哑口无言,只得慌慌张张地溜走了。  放风时间,牢门打开后,革命者们一边互相欣赏着各个牢门上的对联, 一边表演节目。女牢的姐妹们,有的把红红绿绿的绣花被面拆下来,系在身 上跳舞、扭秧歌,唱起了——正月里来是新春, 赶着(哪)猪羊出了门。 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解放军??  春联啊,春联!你诞生一千多年了,只有渣滓洞的春联,才使你真正闪 烁着春的异彩!拆字联难倒纪晓岚 拆字联是中国联苑的一朵奇葩,它以汉字的拆合形式表现客观世界的某种情趣,十分俏丽,很惹人青睐。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是一副拆字联。上联“此”同“木”合起来是“柴”,“山”同“山”合起来是“出”;下联“因”与“火”合起来是“烟”,“夕”与“夕”合起来是“多”。全联巧妙地表现 了“每一座山上都出柴,每一个傍晚都是有炊烟”的自然景象,意思连贯, 浑然一体。拆字联也有那叫人望而生畏的绝对。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的才子纪晓岚,就被乾隆皇帝信口说出的一个拆字联所难倒。 乾隆皇帝下江南,一天微服私访,来到一家乡村茶馆小憩,从招牌上得知店主人姓“倪”。给皇帝和纪晓岚沏茶的是一位相貌非常美丽、待人非常热情的姑娘。乾隆皇帝便脱口夸赞道:“妙人儿(儿)倪家少女”,并且以 此句作为上联,要纪晓岚对出下联。纪晓岚知道这是一个拆字联:“人儿” 合成后面的“倪”,最后的“少女”合起来又正是最前面的“妙”。想来想 去,想不出能够与之配对的下联来。据说纪晓岚在离开人世前,嘴里还叨念 着“妙人儿倪家少女”。他大概是把没有对出下联而视为终生遗恨吧!妙改对联最近,河南省周口味精厂传出了一则改联佳话。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南阳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位诸葛先生语焉不详,于是后人们争论不休。湖 北人说,在襄阳的隆中;河南人则说,在南阳的卧龙岗。到了清朝,有一位 南阳郡守为了缓和这场争论,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果然使争论渐渐平息下去,此联也成了传世名联。 眼下,不少企业的书记、厂长正为“中心”和“核心”争论激烈,为权大权小争辩不休。面对这种情况,河南周口味精厂的书记张灵显想到了清朝 郡守的这副名联,他经过一番斟酌,对厂长李怀清说,咱们可以把这副名联改为: 心在企业原无论大权小权。 名扬全国何必辨中心核心。  书记妙改名联,厂长拍案叫绝。于是,他俩以此改联作为座右铭,团结 一心,分工协作,共同致力于企业的振兴。在当前市场疲软、竞争激烈的形 势下,该厂的产品畅销不衰,“名扬全国”。愿至今尚在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的领导者读一读这副当今的佳联吧!林大茂与叶梅开  相传,明末清初,有个长工的儿子叫林大茂,七岁就给地主放马,大茂 聪明伶俐,却没钱上学读书,只好每天牵着马到学堂围墙外的草地上放牧, 偷听先生讲课。长年累月,大茂已学得满腹学问,能吟诗作对。  大茂十一岁那年春天,县里举行了科举考试,村里一些富家子弟坐着大 轿,带着书童,到县里应试。大茂也偷偷地骑上一匹沙灰大马,直奔县衙门 应试。可是,当他走到县衙门前的时候,便被土官喝住:“哪里来的村野顽 童,敢不下马?”大茂毫无惧色地说:“我是来应试的。”官员见大茂乃三 尺孩童,衣衫褴褛,身上沾满泥沙,冷笑道:“泥腿子也要考状元——癞蛤 蟆想吃天鹅肉。好吧,我出个对子给你对,对得上,就放你去考。”说着, 土官说:沙人骑沙马,沙头沙尾沙屁股;大茂一听,沉思片刻,轻蔑地对答道: 土官坐土城,土头土脑土王法。对得那土官哑口无言,大茂骑上沙灰马直奔考场。监考官姓叶名梅开,是县里有名的人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于是就说:“我出个对子,你能对 上,就让你进去考。”大茂说:“随你便吧!”叶梅开出了一上联:嫩竹书生,几时等到林大茂;大茂一听,知道他是讥讽自己,当即回敬道: 梅花开放,何日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的上联,意思是,林大茂你只不过是一芥嫩笋般的书生,几时才能出息成茂盛竹林呢?“林大茂”又是林大茂的名字,用的是谐音法。  林大茂对的下联,针锋相对,意思是,梅花开放时,总是花先于叶,何 日见过叶先于花呢?“叶先生”又指叶梅开,用的也是谐音法。郑板桥对联趣话郑板桥上任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 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  这时,有个人低声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 郑板桥笑道:“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 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凿好窟窿之后,他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郑板桥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一直忙到大天亮。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青天大老爷。 自画像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 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 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 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 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 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 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 田涉。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 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 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 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 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 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脱口吟出一句: “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 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 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 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 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 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  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 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住在 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 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时,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的人家当教师。春天双方商定一年 酬金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老 先生便到县衙门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恐怕你才疏 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 看看你的学问如何?”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郑板桥随手 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于 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结了此案,并把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解缙智斗曹尚书毛泽东曾在文章中用了一副对联,来比喻那些光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代的文学家解缙(公元
年)。他出生 在江西吉水,小时候家境贫困,一家人省吃俭用,供解缙上学。解缙自幼聪 明好学,特别擅长于作对联。解缙少年时,家对面住着一个专门欺压百姓的乡绅。有年腊月三十,乡绅家里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解缙家里却缺衣少食,冷冷清清。解缙想, 咱人穷志不穷,也要写副春联贴上。他抬头望了望对面乡绅府内的竹林,提 笔写道:门外千杆竹,家内万卷书。 这副对联字句工整,笔力遒劲,吸引了全村的读书人。乡绅一看大为恼火,认为竹林是他家的,却为解缙装了门面,便命家人把竹子全砍了。乡绅 洋洋得意地说:“看这穷小子还有什么‘门外千杆竹’!”  解缙见乡绅如此可恶,也想气气乡绅,立即拿来笔砚,在春联末尾分别 添上一个字,将春联变成:门外千杆竹短,家内万卷书长。 乡绅一看,更气得七窍冒烟,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连根刨掉。他心想,这回看你还添什么短长。 解缙暗自好笑,又在春联底下挥笔各添上一个字,春联变成: 门外千杆竹短命,家内万卷书长存。 村里人看了,都拍手称赞写得好。乡绅望着解缙这副红春联,心痛自己白白毁了一片竹林,气得好几天卧床不起。 解缙少年能诗善文,聪慧无比,名声越来越大。这件事传到了曹尚书耳里,他心想:一个毛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准是乡下人少见多怪。为了亲自考 察一下,他派人把解缙叫来。  解缙面无惧色地走上大厅。曹尚书当着满堂官宦的面,想煞煞解缙的威 风,也想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就对解缙说:“你不是擅长对子吗?我 念出上句,你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他不等解缙 答应,便抢先念道:小犊无知嫌路窄。 解缙觉察出曹尚书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 大鹏有志恨天低。曹尚书手指堂前狮子: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紧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曹尚书又抬手指天: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挥手指地: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可弹!曹尚书事先苦心想好的这几道难题,一个也没难住解缙,心里暗暗着急。他改变主意,想利用解缙的“短处”替自己解围。他明知解缙的父母是卖烧 饼、推豆腐磨子的“贱民”,偏故意含笑道:“你父母是做什么的?”曹尚 书想,如果解缙如实回答,必然会引起满堂官宦的耻笑;如果不据实回答, 更有妄言之嫌。无论那一种,解缙都定输无疑。谁知解缙毫不犹豫,从容笑道:严父肩挑日月前街卖,慈母手推磨盘转乾坤。 曹尚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冷眼打量着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满堂官宦也讨好地跟着哄笑。  解缙却镇定自若,他双眼斜视曹尚书身穿的大红袍,待笑声过后,从容 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一听,顿觉老脸无光,满堂陪员大惊失色。这时,有个善于溜须拍马的官员上前替曹尚书帮腔,出联羞辱解缙: 两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一听,出口就对: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这官员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其它官员也都瞠目结舌,噤若寒蝉。 曹尚书本想显示一番自己的才学,不料偷鸡不着蚀把米,反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面子。他恼羞成怒,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拂袖退堂。从此,解缙的 名气就更大了。  解缙性情刚直,当官后仍常用诗文嘲弄某些贪官污吏,当时的权臣又恨 他又怕他。后来他终因“犯上”被陷害入狱,死在狱中。但是他的许多诗文、 联语,却深受老百姓喜爱,一直流传至今。嵌名联语说趣  嵌名,是对联中常用的一种组句技巧。它把某些人名或事物名称嵌入相 关的地方,并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造成意中有意,以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它还常同别的遣词、组句技巧交互混合应用,更是色彩纷呈,妙趣横生。兹 举数例,以供鉴赏。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这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悼念谭嗣同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 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一起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全联的意思是: 你谭复生遭遇不幸,不能起死复活了;我康有为虽在人间,可是还能有什么 作为呢?既表达了作者痛心疾首的悲愤心情,也赞扬了谭嗣同在变法中的重 要作用。联中的两个“复生”和两个“有为”既是重言(在一联中重复使用 某一个词语),也是嵌名。不过前面的“复生”和“有为”是名词,后面的 “复生”和“有为”却是词组,意为“起死回生”、“有所作为”。这种在 同一联中将一个词语作一个词使用之后又作词组使用的组句方法,称为拆 词。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在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发现一名书生与自己同名,便将这个学生叫来,出了一个上联叫他应对,以试其才。联曰: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联中嵌用了两个人名,运用了重言技巧,迭用了四个“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他俩名字相同,其实不能相提并论。那个学生稍加思索,便从容对答: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魏无忌,是战国的魏公子,即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时的一名大臣。联中也嵌用了两个人名,迭用了四个“无忌”,还在后半联中也巧妙地 应用了拆词技巧,其含义是:咱们师生同名,你不必讳忌,我也无需过虑。 整个答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不卑不亢,极其得体。如此巧妙的应对,自然 博得了李梦阳的赞赏。  上述两例中的人名在每联中都占有一个位置,保持了完整性,叫整嵌。 有时把一个名称拆开后分别嵌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位置上,就叫分嵌。如当 代作家端木蕻良曾为“五·四”作家许地山撰写过一副挽联:未许落华生大地, 不叫灵雨洒空山。  落华生,是许地山的笔名。他的代表作《落花生》写得淳朴感人,曾产 生过较大的影响。《灵雨空山》是他的散文集名。联中巧妙地嵌用了许地山 的姓名、笔名和作品名。上联还应用了“两兼”技巧,一个“生”字,既和 “落华”两字组成名词,又同后面的“大地”构成偏正词组。全联的意思是:  为何不让落华生这样有才华的作家多生存在人间大地?为什么不叫他有更多 的优秀作品象春雨一样滋润读者干渴的心灵?哀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许 地山不幸早逝的无比惋惜的心情。下联的“灵雨空山”一词,被插进了一个 “洒”字,一个词语被分嵌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这就叫分嵌。抗日战争时期,作家老舍曾写过一首嵌名诗,其中两句是: 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 这是一副特殊的嵌名联,上下联均集作家的名字而成。上联中的素园即著名翻译家韦漱园,陈瘦竹是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下联中的老舍和 谢冰心都是大家熟知的著名作家。作者通过语义双关,把四位作家的名字组 成了一副风清骨峻的趣联。按联面的字意,可以理解为素雅的庭园里,挺立 着几枝清瘦的秀竹;感谢旧舍中的简朴生活,赐予了主人晶莹高洁的品格。 上联写景,以竹喻人;下联抒情,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意,这在抗日战争年代,自然有其特 殊的深意。联中的“陈”、“谢”两字活用得很妙。尤其是一个“谢”字, 既赋予“老舍”以思想感情,又升华了全联的意境;还显示了作者在艰苦的 战争年代开朗乐观、幽默风趣、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真可以说是“丽辞雅 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匠心独具,巧妙绝伦!以上四例中的每个名称都在一联中嵌完,谓之“横嵌”。有时一个名称被分开来嵌在上下两联对应的位置上,则叫“竖嵌”。如郭沫若曾为当代著 名画家李可染撰题过一幅嵌名联;可否古今尽人事,染点翰墨侔(móu,相等)天工。 全联意思是说:能不能把古往今来的各种事物都在绘画之中反映出来,达到巧夺天工的境地呢?这自然是对画家高超造诣的高度赞美。像这副联中的名字——“可染”两字嵌在上下两联的开头,叫“首嵌”。嵌在两联中间 的叫“腹嵌”。如 1940 年秋,郭沫若曾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副嵌名联:“莫 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教育她生活要朴素。中间即嵌有“蓉芳” 两字。嵌在两联末尾的,叫“尾嵌”,也叫“藏尾”或“脱靴”。如本文前 面所引用的端木蕻良挽许地山联末尾的“地山”两字。也有首尾同时嵌名的。 如苏州郊外著名赏梅胜地香雪海附近的司徒庙中有这样一副对联:融宇宙清奇,宗万物古怪。 联首的“融宗”两字即庙中的一位法师的法名;联末的“清奇古怪”四字,即是庙中四株已万千年而姿态蟠曲奇特的古柏名称。这清、奇、古、怪 四字,既是嵌名,也是对其形态的形容和赞美。一词两用,极其精当。称这 副联语为“理圆事密,联璧其章”(《文心雕龙》),大概不算过份吧?苏小妹妙对故事  传说苏东坡有个妹妹,人称苏小妹。她博学多才,一心想配个才学出众 的如意郎君。她的父亲苏老泉,便将年轻秀才们的诗送给她批点,让她挑选 可意的人。遗憾的是,不知有多少秀才学子的诗作,都被小妹视作涂鸦,没 一个看得上眼的。有一天,苏老泉又送来一卷诗稿。苏小妹看后,对作者的  才华极为欣赏,最后在卷上题诗道:“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 两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意思是说,此人才华,仅次于她的两个哥哥苏 轼和苏辙;若没有这两个人,秀才便可算举世第一了。苏老泉看了女儿的题 诗,明白是女儿相中了如意人,于是便通知秀才,准备择吉日完婚。  这位年青的诗作者不是别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秦观,字少游。苏小妹 虽然选婿标准高,但秦少游却并不因为她是学士东坡之妹,书香门第千金, 便勉相屈从。他还想亲眼看看苏小妹的人品如何,亲自试试苏小妹的才情怎 样。这一天,秦观打听到苏小妹要到寺庙降香,于是,他便化妆成道士,前 去试探。当苏小妹到寺中后,秦观便上前以“化缘”的形式,出句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见是道士,便冷冷地对句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小妹说完,转身便走。少游赶上一步,又出个上句说: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仍然不假思索,随口应对: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当小妹降香完毕,要返回时,秦观又挡住去路,打拱施礼,再出一句: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见“道士”三番五次地纠缠,有点讨厌,便对句答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随口答对,显示出苏小妹聪慧机敏,才情横溢,秦观自然高兴,加上又亲眼见小妹人才虽非十全十美,却也算得上婀娜多姿,就愉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谁知苏小妹斥过“道士”,回身之际,听见一书童唤“道士”:“相公, 更衣!”她察觉出“道士”便是少游。于是,在花烛之夜,小妹又想报复少 游一下。她紧闭洞房门,出题三个,让少游在外面答。第一个题是一首诗, 每句嵌一字,秦观一眼看出其中嵌的是“化缘道人”,知道是讥嘲自己;第 二个题是四个谜语,秦观也很快猜出来了;第三个题是个对联出句: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初不在意,仔细一琢磨,却为难了,在洞房门前苦苦徘徊多时,也 对不好。这时,苏东坡知道了此事,想提示少游,又不好开口,便急中生智, 捡起一颗石子,投入天井的鱼缸中。秦观听见投石击水声音,立即触景生情, 对出下句:投石冲开水底天。 小妹这才让丫环开门,将少游迎入洞房。  苏小妹在洞房花烛之夜,以联句难住秦少游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其 实,苏小妹也被哥哥苏东坡以对句难过一次哩!  那是在苏东坡居官时,有一次小妹去看望他,兄妹俩在月光下对饮交谈。 东坡听说妹妹才学大有长进,终未确知,想考考她,于是,便出了一个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这个出句,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妙在将几个词、曲牌名精巧地串在一起。 苏小妹正在思索对句时,忽然看见一位穿着红绣鞋的丫环,踏着月光一步步地上楼来送茶,当即受到启发,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小妹的对句,同样串进了几个词、曲牌名,而且意境亦可与东坡出句 相媲美。东坡听罢,连声称赞。李调元巧对趣事李调元巧对船夫对 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乾隆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水道。著有《雨村曲话》、《雨村 剧话》、《童山全集》等多种著作。他为人较耿直,曾因得罪权臣和坤,被 发配伊犁,后因母老无人侍奉而获释回乡。  李调元任职期间,有一次赴江南主考,渡长江时,船夫见他是读书人装 束,就以答对为乘船条件。船夫出的上联是: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李调元听船夫的上句出的极好,很是高兴,稍加思索,也 即景对出下联: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从天而降。 船夫听了很满意,便恭恭敬敬地请他上船,高高兴兴地渡他过江去了。 慧孩童难住李调元 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有一次,路过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磊桥”。有几个孩子在桥头路边上也用三块石头学着垒磊桥,被李调元的轿夫踢翻了。孩子们一哄而上,拦住轿子不让走。李调元探身出轿,一个聪慧的孩子 拉住他,要他对个联句,对不上便要他“赔桥”。李调元满口答应后,孩童 出了上句:踏倒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寻思半天,竟无以答对,便借口说公务紧急,明天过来时再对。 晚上回到家,李调元对妻子讲了这件事。妻子正在剪裁衣服,听他说了上句, 便说,何不对——剪开出字两重山。  第二天,李调元在磊桥桥头遇见那孩子,便以妻子的句子相对。孩子喊 道:“不是你对的!”李问:“何以见得?”孩子说:“你不用剪刀,是你 夫人对的!”李调元被孩子的聪慧所震动,他唤来那孩子的父亲,赠给银两 让供孩子好好读书。众家人对句感调元  李调元因性情刚直,得罪权臣,被充军伊犁,后来赦放归家。夫妻久别 重逢,感慨万端。他的妻子出了一个上句: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夫人的出句,也触动了李调元长期压抑在胸中的复杂感情。他感叹地对道: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对罢夫妻相视而笑。在一旁侍立的丫环见状,也高兴地说:“夫人出得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羊毫写在红绫纸上?”这句话触动了李夫人,她又 出一个上句:羊毫笔写红绫纸。 李调元开始以为很容易对,再一思量,方觉甚难,当晚竟未成对。第二天,他在厅前一面踱步,一边继续思索对句,忽然听到丫环和几个家人在议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心险恶 世态炎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