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抗日期战争电影战争纪实

凤凰历史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看精彩历史
往期重读抗战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解放邓县纪实(上篇)
弹指,邓州解放已六十周年了。六十年来,邓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年的硝烟炮火犹在目,惨烈悲壮厮杀声犹在耳,那种血与火、肉与枪、生与死、改天换地的激烈战斗,每每在胸中振荡。
在邓州解放六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
笔者涂征率全家及写作团队——
热烈庆祝邓州解放六十周年!
向为邓州解放事业而献身的673名烈士沉痛致哀!
当初的邓县内外两座城,两道城墙,高大雄伟,两条护城河,水深过丈。国民党军防御严密,工事险峻。解放军两次攻克县城作战之英勇,战斗之激烈,在中原乃至全国也是十分著名的,此战役已载入了中国解放战争史史册。当然,解放军的伤亡及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史载过于简略。曾以解放邓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桐柏英雄》,早已出版问世,后又改编为电影《小花》,那毕竟是小说家之笔,与事实相差太远。解放后也有人写回忆发文章,而那些又都是亲历者或整理者所记录的局部片断,尤其受时代的限制,对国民党军方面的记载多有回避。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攻克邓县城,这在邓州历史上发生了改世换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次历史大转折,也是邓州史上一件大事。然而,时至今日还没有一篇全面、真实、详细的记录文章。眼下趁当年战役参与者的极少数和部分目击者健在,笔者生活在这一时期,承上启下,又长期热爱并从事地方史志研究,因此有义务有责任抢救挖掘这一红色历史资源,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再现当年那段惊天动地、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以充实地方史志这一缺憾,为后代留下更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尤其不愧于长眠九泉为解放邓县而献身的673名先烈。笔者现经多方调查,深入采访,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现场踏勘,继而伏案耕耘,以此拙文为庆祝邓州解放六十周年献上一份薄礼。
&& 一、第一次攻克邓县城的人民解放军
人们说,是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辖的桐柏军区的部队,解放了邓县。这话说的太笼统,严格说不确切,因那时还没有“第二野战军”的编制番号。要弄清事实真相,还得从根儿说起。
1937年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紧要关头,国民党和共产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辖三个师,即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委的115师;贺龙任师长,肖克任副师长,关向应任政委的120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邓小平任政委的129师。八路军为开往抗击日本侵略的最前线,由陕北向华北挺进。
其中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冬进入太岳和太行山地区,深入发动群众,军民团结一心,在最艰苦岁月里开展游击战争,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鬼子的进攻,于1941年冬开创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六十年代影响很广泛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即反映的是这段历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内战开始,八路军从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45年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解放区的主力部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系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从这个时候起,人们称这支部队为“刘邓大军”。该野战军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两个战役的胜利后,继而又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山东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各个战场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1947年6月30日起,刘邓大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赓司令员,谢富治政委,王近山副司令员所率的太岳兵团,由山西南部强渡黄河,进军豫西。从此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消灭了大量敌人。1948年5月,晋冀鲁豫解放军改称为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又经整编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该野战军又接连取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大西南,西藏等战役的胜利。所以,1948年元月,邓县第一次解放时,刘邓大军时称晋冀鲁豫野战军,还未改称第二野战军呢。
1947年6月30日,刘邓首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13万多人,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不失时机地强渡黄河,越过陇海路,跃进大别山,打开了中原战场的局面,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使我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当时大别山区的环境十分恶劣,后勤给养严重不足,为支援已进入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派遣部队携带资金、物资南下,这个任务交给了晋冀鲁豫军区刚组建不久的第十纵队。第十纵队于1947年9月1日,在河南安阳以东陈家寨成立,纵队机关由冀南军区机关抽调人员组成,下辖第28旅、第29旅、第30旅。
司令员:王宏坤.湖北麻城人,1909年出生。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后兼任桐柏军区司令,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海军副司令员,第二政委等职。
政委:刘志坚,湖南平江人,1912年出生。原任冀南军区副政委,后兼任桐柏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昆明军区政委,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职。
副司令员:孔庆德,山东曲阜人,1912年出生。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4旅旅长,后兼任桐柏军区副司令员,第58军军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等职。
参谋长:靖任秋,江苏铜山人,1905年出生。原任民主建国军第二军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天津市政府委员,国家河运总局局长,上海政协副主席等职。民主建国军,原系邯郸战役起义的国民党高树勋的部队,六千多人分散编入十纵。
政治部主任:张力之,原任民主建国军副主任。
政治部副主任:余成斌,河南固始人,1911年出生。原任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后任桐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58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47年10月14日,十纵4万5千余人奉命南下,历尽艰辛,跨越黄河,几经转战,一路奔波,于11月29日在湖北光山县何畈村同刘邓大军会合。刘邓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确定了内外线配合的作战方针,便立即命立足未稳的十纵西越平汉线,实行战略再开展,开辟桐柏根据地。1947年12月13日,第十纵队和随军南下的千余名地方干部以及地方党组织,在湖北应山县浆溪店举行会议,组建了桐柏军区党、政、军领导机构。以及由其领导的第一、二、三地委、专署、军分区。桐柏区党委书记刘志坚、副书记赵紫阳;桐柏行署主任许子威,副主任李实;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副司令员孔庆德,政治委员刘志坚。十纵所辖的28旅作为全区的野战部队,其他第29旅,第30旅的部队分散到各个军分区使用,军区总兵力16818人。(十纵后被改编为58军)
桐柏军区的三个军分区分别是;第一军分区以第30旅(缺89团)组成,分区机关由第30旅旅部兼。司令员方正平,第一政委赵武成,第二政委刘福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殷国洪等。辖区;信仰、随北(不含县城)、枣阳(含县城)、桐柏(含县城)、泌阳(不含县城)、唐河(不含县城)公路以南。第二军分区以29旅87团和第30旅89团组成,分区机关由十纵机关及各旅机关抽调人员组成。司令员王海山,第一政委王国华,第二政委邓存伦,后为贺亦然等。辖区;确山、遂平、方城、西平、南阳、泌阳、唐河(含县城)。
第三军分区,以29旅85团、86团组成,87团抽调到第二军分区为基干团。86团为三军分区的基干团。85团
分遣至各县六个连,剩下的三个步兵连和炮兵连、特务连组建的新野独立团,为三分区直属部队。分区机关由29旅旅部兼。三地委书记李定灼,副书记吴罡;专署专员李定灼(兼),副专员郭涤生;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第二政治委员李定灼,副政治委员吴罡、副政治委员赵紫阳,另有党委成员王国华、何英才等。
司令员;张廷发,福建沙县人,1918年出生。原任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处长,1947年10月初,奉命支援已南下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主力,他被任命为南下干部支队司令员(政委彭涛,副政委赵武成),带领了一千多名地方干部并携带大批金条,银元、中州币,弹药等物资,同王红坤所率的十纵一起越过黄河,挺进大别山,继而参与组建桐柏军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等职。
政委;李定灼,湖北红安人,1914年出生。曾任冀南军区独立5旅旅长,29旅旅长,1961年晋升少将。曾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副司令员;张西三,河南南乐人,1905年出生。原任冀南三军分区副司令员,29旅副旅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副政委赵紫阳,河南滑县人,1919出生。原任晋冀鲁豫第四地委书记,1947年秋率地方干部随十纵南下,参加过邓县战役,1949年任南阳地委书记,后任广东省委、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
副政委;吴罡,河北枣强人,1917年出生,原任冀南军区第六组织部长,29旅政委,1961年晋少将。曾任海军副政委等职。
参谋长;王明坤,四川巴中人,1911年出生。原任冀南八军分区参谋长,29旅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陕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政治部主任;訾修林,山东阳谷人,1915年出生,原任冀南5军分区、29旅政治部主任,1961年晋少将。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等职。
副主任;王大华,河南新县人,1916年出生。原任冀南八军分区、29旅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晋少将。曾任炮兵学校政委等职。
第三军分区辖南阳以南,襄樊以北,老河口以东,桐柏山以西的襄阳、谷城、光化、邓县、内乡、镇平、新野七个县(内乡、镇平因豫陕鄂军区已建立政权,故退出并撤销建制,后增设了南阳南县、邓北县、邓西县)。其管辖范围几乎占桐柏军区15个县的一半,
地处豫鄂两省边境地区,地势险要,情况复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边境地区地主、土匪等反动武装多,又有较深的社会基础,他们熟地形,行动诡秘。
1948年元月,第一次解放邓县由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为总指挥,司令部所有首长参与指挥。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在司令员张廷发的带领下,全部开往前沿阵地指挥。参加的部队是桐柏军区的野战军28旅旅部和下辖的82团、83团、84团。分配在第三军分区的29旅旅部和下辖的86团以及85团部和下属的4个连。
二、中共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解放邓县
中国共产党早在1924年就在邓县播下了革命火种。当时,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在湖北省襄阳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就开始在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唱国际歌,发现和培养青年革命积极分子,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那时侯,邓县的学生杨作舟、侯子光、唐文固(女)等,分别在襄樊鸿文中学和其他学校读书,因受萧楚女的影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广泛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道理,传阅《共产党宣言》,教唱国际歌等。从此,在邓县播下革命火种。1926年10月,邓县白牛郭庄人郭绍仪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受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派遣,回到邓县开展农民运动。正如地下党员林书远所言;(邓县)早在一战时期,共产党人首来播种,二战时期,中共组织革命力量迅猛发展,人民方庆曙光显现,翻身可期。终因反动势力强大,手段凶狠,而党内“左倾”路线长期困扰,遂使发展中的有利形势,遭受顿挫。------然而传递火炬,撒播种子者犹有人在,贯穿“二战”时期,党的组织与活动时起时伏,不绝如缕。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先后在邓县建立地下先进社会团体,进步青年及党组织有:贫农会小组、中共党小组、党支部、中共南阳特委机关转移邓县办公,中共邓县临时特委、中共邓县委员会、中共邓县汲滩、白落堰、谷社区委员会、赤卫队、中共鄂豫边区特别委员会、中共南阳特别支部、中共镇(平)邓(县)联合区委会、中共新野中心区委会、宛属平津同学会、邓县“旅宛宣传团”、邓县“旅汴宣传团”、邓县“旅外宣传团”、中共邓县区委会“民先”小组、邓新工委、中共汲滩区委会、中共邓新(野)县委、邓县国民兵团政工队、中共邓县城厢党支部、中共邓县临时党支部等。中共为顾全抗日战争大局,在邓县停止发展组织并撤走干部。紧接着国民党特务机关“伏牛山工作团”抵邓,搜捕地下中共党员,实行白色恐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内战爆发。一九四七年五月下旬,在南阳县烟庄油坊秘密成立了中共豫西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姜宗仁、副书记兼军事委员王晓舟,组织委员王正,宣传委员孙鼎、农民委员段永健、交通田振亚等。7月下旬,孙鼎回邓县,遵照工委指示,在邓县发展党员,积极创造条件,发动群众,掌握敌情,迎接解放。党员韩立帅动员其表姐夫宋宽甫弃暗投明,党员林书运在简师继续接近校长张霞飞和进步教师,密切注视国民党安插在简师的特务分子扬珊,刘怡之的敌对活动,新党员徐子恒成功地争取了国民党邓县独立大队队长张全德,进步人士宋清源积极争取构林镇长李永安。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做好一切准备,迎接邓县解放。中共豫西南工委的姜宗仁、孙鼎同志,通过豫陕鄂第六地委(在南召县李青店办公)向桐柏军区转邓县敌城防的重要情报,对第一次解放邓县战役部署起了很大作用。
1947年12月23日,中共桐柏区三地委、专属和军分区在新野县管庄村召开会议决定留86团为分区基干部队,从85团的10个连中分出6个连,分到每个县一个连改为各县的县大队。宣布组建下辖的襄阳、谷城、光化、邓县、内乡、镇平、新野七县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县军事指挥部。其中,派往邓县22名干部和85团的第七连95名指战员,在邓县的刘集、厚侨一带建立起中共邓县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县军事指挥部。书记林晓兼指挥部政委,县长江风兼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陈群山,指挥部副政委韩煜。第二天,林晓带领22名党政干部和85团三营七连的95名指战员,自新野县出发到达邓县的厚侨一带,开辟邓县,建立红色政权,宣传共产党的“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政策,组织动员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有力地配合了邓县的彻底解放。
继邓县桑庄镇解放以后,县委相继成立了中共刘集区委,区爱国民主政府,书记郭文波兼区长;中共构林区委,区爱国民主政府,书记张靖如兼区长;后来相继成立了桑庄,区委书记赵奎章,区长张延;刁河区委书记耿宏光,区长林来福;王良店区委书记王发善兼区长;再往后又成立了城关区,书记王三秀,区长郝墨轩。县委县政府,在上述区政权成立和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严办罪大恶极的地方恶霸,打击其反动气焰,并开仓济民,大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又解决了党政军的供给。
1948年元月上中旬,以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为总指挥,在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的率领下,军区野战部队28旅与下属的82团、83团、84团和29旅以及下属的85团(4个连),86团,第一次攻克了县城,解放了邓县。战斗中,中共邓县县委县政府,大力配和解放军,消灭地方武装,打击周边增援民团。除组织支前队,担架队以外同时组织600多名县区武装配合部队作战。又联络周边地区进行支援,如唐南县县长张志远带领县区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2000多名身强力壮的民工,编成600多副担架运送伤员,并征集大批粮草,组织500余辆牛车,运输军需物资;新野县党政军民总动员,出动担架500副,民工3000余人,牛车数百辆,运送伤员300余人,掩埋烈士100余人,运送粮食30余万斤及大批蔬菜、草料,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一次攻克邓县城后,桐柏军区三地委又成立了中共邓北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军事指挥部,决定85团第六连改为邓北县县大队,县委书记米光兼指挥部政委,县长张正言兼指挥部副指挥长,牛润伍任军事指挥部指挥长,谢旺任指挥部副政委。1948年7月张正言调任光化县县委书记后,由孙鼎任邓北县县长,10月又调王史更,贾英分别任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县政府秘书李磊石,县委会干事任德然。邓北县机构健全后,紧接着又成立了大王集区,书记李勇,区长田成森;汲滩区,书记张杰三,区长王丰华;裴营区,书记王鑫三,区长孙浩然;罗庄区,副书记周化中,区长李书贵;文渠区,副书记兼区长赵万金;张村区,书记张建元,区长常凤鸣;穰东区,书记张杰三,区长杨振禄;后又成立了厚坡区,书记张伯,区长聂秀峰。
第一次攻克邓县城后,为了避免敌机轰炸县城,伤害群众,解放军主动撤离。邓县民团司令丁书恒于1948年2月,在南阳第13绥靖区司令长官王凌云的鼓励和授意,并派其第九师一部和整三师九团第一、二营护送下,杀气腾腾地返邓县,立即派出大量“清乡队”,“便衣队”和暗杀人员,到处活动。春节期间,他们先后杀害汲滩小区区长金光志,四区小队长丁世武等区、乡干部十余名。县区党委政府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加强武装力量,坚持原地斗争,避开强敌,打击分散小股之敌,保卫地方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紧接着,邓北县基干连一个排在白牛镇东北两分店与敌整九师的一个连遭遇,打伤敌10余人,缴获机枪一挺。邓南县委在构林袁岗开会发动群众,被县城守敌派出的一个团包围,参加会议的干部战士奋起投入了战斗。驻扎在高洼村的二区中队,在区委书记张靖如的带领下,分兵两路支援袁岗,里应外合,痛击来敌。打死敌17人,其余逃窜城内。为拔掉邓县至内乡县、邓县至南阳县两条交通要道上的两颗“钉子”,86团在地方武装力量的配合下,星夜奔袭文渠街,全歼内乡3个民团,生擒守敌560余人。又过四天,86团在邓北县武装力量的配合下,自文渠街出发夜行军60华里,包围了驻守在白牛镇的新野民团,毙伤敌10多人,生俘240余人,活捉其机动大队长王演民,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抢数支,电台一部,战马50多匹。邓北县委政府及大王集,裴营二区的干部,在蟒张营被敌人突然包围,大王集区委书记李勇、区长田成森,裴营区长孙浩然等,10余名干部被捕,后被押送南阳,集体被杀害。
解放军第二次攻城期间,中共邓南县,邓北县县委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积极配合攻城作战。出动担架500余副,棺材300多口以及大批粮食,柴草等。全县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了解放战争,同时也解放了自己,纷纷参军参战。有的参加豫鄂干校,毕业后成为军队和地方基层干部的骨干。第二次攻城战役胜利后,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85团2营奔袭七里店之敌,缴获大批面粉和武器,受到上级的嘉奖。为了打击敌人的残余势力,邓南县成立了独立团,辖3个营700多人。团长王久兴,政委林晓,副团长陈群山,政治部主任王子平。邓北县也成立了独立营,共500人。营长杨富国、教导员李沁翔。不仅加强武力打击敌人,而且发动党员和进步人士,抓紧做好瓦解敌人的工作。如县民团第九团第一营营长卢汉之,在其兄卢腾蛟的耐心劝说下,率百余名战士起义投诚,后编为邓北县第五连。又如民团第十团连长黄少彦,在其兄黄少斌的帮助下,率部投诚起义。为了广泛吸收知识青年参加革命,邓北县委政府成立了文工团,团长由县长孙鼎兼任(1948年7月下旬,邓北县县长张正言调任湖北光化县县委书记,孙鼎接任邓北县县长),黄少斌负责具体工作。不长时间,文工团就招收六七百人,仅裴营一个村就先后有裴孟泽、裴玉芬、裴亚伦、裴新毅等9人参加。从而,为新政权建设培育了大批骨干力量。同时,邓南县,邓北县都分别成立了民教科,采取一切措施狠抓学校的恢复工作,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分批培训教师1100多人,为恢复和发展邓县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48年9月,桐柏军区党委决定设立邓西县,县委书记王培育兼军事指挥部政委,县长周勇兼副指挥长,原85团二营营长徐承勋任指挥长,副政委刘子元等。下设彭桥区,书记殷守勤兼区长;林扒区,书记修洪波,区长杨成林;戴岗区,书记王平,区长张绍孔;厚坡区,书记张伯;区长聂秀峰;韦集区,书记李玉明,区长刘蔚然。邓西是历史上的匪区,县委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动员青年入伍,壮大县区武装,武力剿匪和政治攻势相结合;占领思想阵地,废除保甲,建立乡村人民政权,有力地打退敌人反扑,稳定了社会秩序。
国民党华中“剿总”白崇禧命令十万余敌,对桐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合围。王凌云部窜入邓县,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王部的暂编第二师副师长孟继华率部在构林、刘集一带“扫荡”。三个县的县区干部,一方面安排群众转移隐蔽物资,一方面组织游击集团深入敌后,伺机歼敌,避免了更大损失。
1949年元月,上级决定撤销邓西县,其干部另行调任,以李官桥为界,林扒、彭桥划归邓南县,厚坡划归邓北县。
邓县解放期间,地方党组织及地方政权机关积极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上述列举的大量事实外,又如邓北县曾先后牺牲区级干部七人,乡级干部五人,班长一人,战士一人,区小队长一人,农会组长一人,他们为了邓县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批革命先烈是:李勇同志,大王集区委书记,系河北省威县七区小里罕村人,共产党员,南下前曾任威县七区区分委委员。孙浩然(又名甲庭)同志,大王集区区长,系邓县裴营区孙万盛村人,共产党员。李幕贤同志,大王集区助理员,系河北省威县五区军寨村人,共产党员,南下前曾任中心校长,威县五区文教助理。上述三人在第一次邓县城被攻克后,丁叔恒带还乡团于1948年2月5日重占县城,又带团队到大王集一带扫荡时,全区干部战士被包围被捕。后被押送南阳监狱,1948年11月4日王凌云南逃时,在南阳机场西南角,惨遭杀害。薛寅同志,裴营区区长,系河北省南宫县薛家吴村人,共产党员,南下前曾任威县四区工会主任,县工会主任。1948年2月中旬,在裴营区课郑家工作时被县城出动的敌人包围,在室内抵抗后被捕,惨遭杀害。田成渺同志,裴营区区长,系河北省威县四区徐家庄人,共产党员,南下前曾任威县四区区分委委员,徐家庄村级干部;赵殿元同志,裴营区助理员,系河北省威县五区大赵庄人,南下前为民兵;上述二人1948年3月初的一天拂晓,在白牛镇蟒张营被敌人包围时,突围未成,藏在群众家里,被敌人搜出押送南阳监狱,1948年11月4日王凌云南逃时,在南阳机场西南角同李勇、孙浩然、李幕贤一起被杀害。王凤华同志,汲滩区区长,系河北省威县四区安仁村人,南下前曾任冀南军分区政治部干事,安仁村级干部,四区民政助理员。1948年10月下旬,敌人大扫荡时,被邓县团队保卫逮捕,杀害。杨作书同志,大王集区中队班长,1948年2月,匪首丁叔恒带团队到大王集一带扫荡,全区干部战士被包围,他带领全班战士英勇杀敌,不幸牺牲。孙喜堂、孙案、孙绍才、孙传众、等五位同志,均系汲滩区乡长;丁世武同志,文渠区小队长;张焕之同志,大王集区农会组长。上述烈士,均在1948年2月前后,惨遭敌人杀害,光荣牺牲。
1949年3月1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指示,撤销桐柏区。原桐柏区三分区和豫西六分区合并为中共南阳地委,行署和军分区;邓南、邓北二县合并为中共邓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县军事指挥部。县委书记林晓兼指挥部政委,副书记米光兼农协主席,县长孙鼎,副县长江风,指挥部指挥长李坤,指挥部副政委陈群山。隶属南阳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县委政府机关分别驻尹巷街福音堂(后为县委党校),城隍庙(后为县委招待所)。辖12个区,依次为;一区(刁河店)、二区(汲滩)、三区(穰东)、(四区(裴营)、五区(张村)、六区(文渠)、七区(厚坡)、八区(彭桥)、九区(林扒)、十区(构林)、十一区(桑庄)、另有城关区。还有1个县大队,17个党支部。其后,县委和政府部门及群团组织相继建立和健全。
(上文部分引自中共邓州党史资料,以及孙鼎、林书运等革命老前辈的回忆文章。)
&& 三、防守邓县的国民党部队
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进行了整整一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打破,重点进攻又遭到严重挫折。在此情况下,我刘邓大军又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使全国形势发生了大转折,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对此,蒋介石惊恐万状,不得已从其它战场纠集近40万人的兵力,成立华中剿共总司令长官部,由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担任总司令。又于南阳成立第13绥靖区,由王凌云任司令,万式任副司令,参谋长关鹏程;将第15绥靖区司令部移驻襄阳,康泽任司令,副司令郭勋祺,以后赵子立、朱其平分别担任副司令,参谋长易谦,与早在信阳成立张轸任司令的第五绥靖区部队构成犄角之势,开展大规模的“清剿”,妄图吃掉桐柏军区,把我刘邓大军赶出大别山。
邓县是宛西军事要地,是国民党南阳、襄阳两大军事重镇之间的联络点。邓县又是桐柏军区三分区的中心,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幅员广阔。第一次解放邓县时,城内的守军没有国民党的正规军,而全部是地方民团。邓县民团历史长久,成分复杂。早在民国十七年,彭禹廷、宁洗古在推行宛西自治时,就创办用以自卫的民团。那时候的民团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主要任务是剿匪,维持社会治安,以保障百姓的生活,生产安全,和后来的民团有本质的区别。后来,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宛西自治解体,各县自行自治,民团便成为各县的武装力量。邓县民团几经扩充,队伍不断扩大。分常备团、预备团和无枪壮丁。常备团常年集中,平时训练或参加大型建设工程,随时可机动作战。预备团平时分散务农,战时经短期训练集中参战。无枪壮丁,是将3040岁成年男丁普遍加一训练,配以大刀、长矛,负责盘查行人,打更巡逻,维护地方治安。邓县民团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开始,逐渐成为县政府防共反共的工具。其成分除壮丁外、有收编的土匪和地霸劣绅的护家武装、国民党军退伍军官、散兵、以及地痞、兵痞、流氓、恶棍等。其武器最初来源于收缴杆匪、寨防局、寨堡及士绅的枪支,各别由乡绅捐助,武器多数为步枪、土炮、刀矛。以后,武器装备逐年提高,来源很广,有县政府补给,中央军赠予,民众派款购买等。民团的排、连有机枪,营有迫击炮。服装统一向民众摊派购买,一律为土布灰色。
第一次邓县解放前夕,邓县民团的指挥机构设在游艺园东侧,即今星光厂东院以北,外部人员称其为司令部,司令丁叔恒,副司令卢肇瑞;而内部则称其为支队部,因自1940年始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四县联防,成立第二支队,丁叔恒任支队长。显然,支队管辖四个县的民团,权利比管一个邓县的民团大得多,所以内部人员称丁叔恒为支队长,而不称他司令。县长汪海涛(内乡县人,兼县民众自卫总队总队长职务),王乾一任支队副,孟继华(卢肇瑞第一次解放邓县时负伤,被河南省民政厅任命为新野县县长,到武汉养伤始终未到任,其职务邓县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由孟接任),高秀亭曾任第二支队副等。
丁叔恒,原名丁家光,绰号丁大牙(1892-1950),邓州市裴营乡东丁村人,和大丁营一个祖先。10岁入本村私塾就读。14岁跟随父亲到山东读书。父亲丁稚云,时任河南督军署军械处处长兼山东陆军小学教官。叔恒后转入开封甲种工业学校读书,1917年受族兄丁雄东(曾同周恩来,邓小平等留学法国,获法兰西文学博士)鼓励报考北京大学未被录取。遂改名叔恒,即下恒心读书之意。1919年考入北大预科班,读二年转入本科英语系。1923年受国会议员同乡万宏图之托组织一个叫“豫社"的政治团体,成员多为河南籍的北大学生。丁于1926年北大毕业投奔河南镇嵩军,加入国民党接连任陆军科长、处长,又先后任山东临清县、河南新乡县县长,并任《河南民报》社长等职。后曾一度进入教育界教书。
1937年抗战爆发,别廷芳留丁在家乡,先后任邓县四区(半点)、五区(张村)区长,继任邓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团长,少校副司令、国民党河南省执行委员,国大代表。
抗战胜利后,丁叔恒任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四县联防自卫副指挥官,邓县、新野联防自卫少将指挥官,并任郑州绥靖公署第三支队司令等。所谓联防是防共;所谓绥靖,是保持地方平静,实际是镇压人民的革命行动。丁叔恒自此走上了罪恶的道路。
卢肇瑞,绰号卢大牙(1905-1951),邓州城关一小东隔墙卢家巷人。曾先后在城关鸿文小学(后改新华小学,该校在尹巷街,为基督教信义会创办)、高等小学堂(一高中前身)、河南省宛南五中(今南阳市一高中)读书。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卢曾先后任县立七小(王集)、镇坪县立三小(贾宋)校长职务。1938年以后先后任邓县二区(急滩)、五区(彭桥)区长职务。在此期间办学校,兴修水利,颇有政绩。
抗战胜利后,卢綮瑞任邓县民众自卫队副总队长,即民团副司令,自此追随丁叔恒,走上了罪恶的道路。
王乾一(1914-1951),邓州城关内城东大街人。其祖父王连三,曾任清政府商州、曹州、真定、大名府总兵、提督等军界要职。其父王道达,又名王仲从,绰号王二杠子,曾任军阀时代的骑兵旅旅长等职,所以王乾一出身豪门。他自幼在邓县高等小学、初中读书,后又从开封中学读到北京一所学校,继尔闯荡社会,投机钻营。抗日战争爆发,王先后任邓县联防办事处干训班少校副官,中校参谋主任,尤其曾任皇协军宛南第一纵队司令。抗战胜利后,王任镇平、内乡、新野,邓县四县联防第二支队附,又任邓县、新野联防指挥部副官。追随丁叔恒,认贼作父,走上了罪恶的道路。
邓县这些地方反动势力的头子都是反共老手,反共起家,有丰富的反共经验,有一整套反动统治机构,培养了一批反动骨干,在这一带统治了几十年,有反动的统治根基。如丁叔恒,国民党国大代表,国民党中统特务的高级义务调工,河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第六行政区党务督导员,宛西镇平、内乡、淅川、邓县联防第二支队少将支队长,县党部书记长,县参议长,邓新(新野县)联防指挥官等身兼数职。他依靠匪、霸、会(道门),特务四位一体,实行封建法西斯统治,具有20多年的反共生涯,受到蒋介石、白崇禧的赞赏,被封为“反共英雄”,他所统治的宛西地区,被称作“反共模范区”。
丁叔恒的支队部设政治部和八大处。政治部主任;由县长兼任。
参谋处长:史鼎臣
秘书处长:彭杏甫
副官处长:高昌甫
军需处长:杜乙亭
军械处长:高昌甫(兼)
军法处长:曾敬一
医务处长:韩启之
其中,参谋处下设;人事股,股长詹成光;战教股,股长孙有基;情报股,股长陈培龙。
秘书处有庞大的秘书班子,主要照顾有头脸的文职人员,给以秘书名义,无论有职或无职,一律为少校军衔,每人每月200斤小麦。其人员如下;
高鼎三,秘书主任
杨子勤,军法处
贾振华,在编织
邓子厚,军需处
郭伯英,教育基金委员
陈效坤,情报处
卢尹侯,军法处
卢钦堂,卢肇瑞私人秘书
高天一,南桥店士绅
寇建军,日本战俘,与张村正德中学一女教师结婚,后回国。
李良显,郭伯恭,大学者
张明新,彭德甫,王相岑,曾编抗战三字经
王佑民,新野团首,名义秘书。
高和亭,北大毕业
孟芹波,张萍青,
鲁一民,新野县人,名义秘书。
丁叔恒防共反共决心大,旗帜鲜明,而且心狠手辣,对地下共产党员宁错杀一千,也不使一人漏网。他通令全县教职员一律具结,信奉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坚决反共到底。违者保人连坐,包庇中共人员同罪。并通令全县各乡镇设置防共副乡镇长、防共副保长、防共副甲长,又设党政军汇报秘书,专司防共。他还成立“政治研究会”,以党政及有关士绅组成,实行官绅合作,研究防共政局。1941年10月,丁借重阳节赏菊花之机会,在邓县城东赵营王荣斋的花园聚会,成立“耆老会”,以60岁以上12人组成,合计808岁,规定日后出缺一人经百日后补充。作为顾问机构,清算公务部门帐款,去留县长等,上述问题一律由该会主持。河南省政府官员及南阳专署官员凡到邓县者,都得向耆老会致敬。耆老会的成员有:
卢仙槎,80岁,会长(卢肇瑞之父)
丁稚云(丁叔恒之父)
高天一(南桥店士绅,河南省民政厅厅长高紫星、赴台湾后改名高应笃之父)
王荣斋,(城东赵营士绅,其子王河生,赴台后改名王珏)
张重光(南关街士绅,张少光之父)
刘耀臣(文渠士绅)
韩景甫(东关保长韩秀本之父)
李波臣(张村乡长李华云之父)
丁亦民(大丁营人,留法文学博士丁雄东之父)
(住尹巷街,待考)
王湘岑(民教馆长)
尹业唐(商务会长)
1947年秋,丁叔恒闻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将所属的民团扩编为12个团的建制。4个机动团驻守城关,县以下各地区共设8个团,其团长或由司令部委任,或由所在的乡镇长担任,其营长全由各乡镇长充任。共计121个连,总兵力13000余人,重武器有82迫击炮2门,马克沁重机枪1挺,30节式机枪2挺,轻机枪104挺,手枪565支,骑步枪8540支。
城关机动第一团,团长王仞千。
城关机动第二团,团长任子英。
城关机动第三团,团长黄庆忠。
城关机动第四团,团长丁声耀。
城关机动第四团,原系直属警卫大队,在扩编团的建制时,城关只有3个机动团,所以县以下地区团的番号是从第四团开始的。后来才把直属大队改编扩充为机动第四团。
地区第四团,团长丁声亚,辖:万全乡(包括今都司镇大部和陶营乡的马坡,大单营、刘庄、戴营、傅河、肖坡等行政区)、构林、山都(属今构林镇),桐梓(包括今小杨乡大部、刘集乡的一部)
地区第五团,团长周竟成,辖:禹山、孟楼、彭桥。
地区第六团,团长裴杰三,辖:梁庄、厚坡。
地区第七团,团长李化云。辖:张村、文渠。
地区第八团,团长梁文轩,辖;滕楼、罗庄、夹古(包括今赵集乡的一部,罗庄乡的青冢、董赵两个行政村)。
地区第九团,团长王子勤,辖:王集、轩店、高台(包括今夏集乡大部,裴营乡的小刘营行政村)。
地区第十团,团长张恪三,辖:汲滩、腰店、白牛、穰东。
地区第十一团,团长张光豪,辖:桑庄、太平(包括今桑庄乡的尹集、尹营、陈堂、腰店乡的夏楼、赵楼、丁营、土楼、燕店、前齐、大房营、陈寨,城郊乡的刘道庙、徐营、周河、申庄、史坡、张营,城郊乡的姚巷、水车、金雷、金营、老李庄、白庄、丁屯、许庄、八里王、林等行政村)。顺流(包括今高集乡东北部,龙堰乡的西北部,城郊乡的十里铺一带,陶营乡的卢岗、上岗、徐楼、胡营等行政村)。
1947年11月24日,解放军攻克桑庄,消灭了机动第一团,俘虏团长王仞千,自此该团的番号被撤销。紧接着,在解放军围攻县城前夕,丁叔恒将机动一团的残余人枪收编为两个营,又将三个自卫中队改编为一个营,合并为三营九个连,成立地区第十二团,团长由尹润斋担任。机动一团被消灭,又成立了地区第十二团,所以当时邓县民团仍为十二个团。多数团为三营九个连,唯独丁声亚、张恪三为加强团,每团四营十二个连,而张光豪的十一团只有五个连。共计114个连,一万三千余人。
守城的轻重武器,有日本留下的82迫炮二门,马克沁重机枪一挺,30节式重机枪两挺,轻机枪约200多挺,长枪约7000支,短枪约500支,其它还有手榴弹、水雷、地雷、铁蒺藜、铁网等。丁叔恒使用曾国藩和希特勒土洋结合的办法,对邓县进行了多年的苦心经营,团队里的团、营、连长,地方上的区、乡、保长,都经过严格甄别,挑选、训练,在邓县结成了铁板一块统治网络,根深蒂固,就这一点而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丁叔恒长期铸造的邓县地方民团,虽非正规军,战斗技能一般,但与地方共产党政权有血仇,又有广泛的地主,劣绅等社会基础,在当地情报灵通,地形熟悉,行动诡诈,其战斗作风较国民党一般正规部队顽强。尤其是有名的四个机动团,系丁叔恒的嫡系,装备和正规军差不多,曾对我军造成极大的威胁和伤害。
(上述资料及人员姓名,大部由孙有基先生提供。孙89岁,原邓县民团司令部参谋处战教股股长。少部分由刘红贵提供。刘92岁,原邓县民团地区第四团第二营营长。其次,系笔者长期采访所得。)
四、邓县的城防工事
邓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南阳盆地的中心地带。“北依熊耳(山),前靠荆襄,左襟白水,右带丹江,”又东连吴越,西通巴蜀,乃鄂、豫、川、陕四省之雄关。
邓县城在湍河南岸,是双城墙布局,有内外两城。内城,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金吾卫镇抚孔显知邓州时所建,城墙表面用砖垒砌,故又称砖城,周长2090米。外城,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为知州吴大有所建,全部用黄土堆建,故又称土城,周长7500米。内外城均有护城河,整个布局呈回字形。护城河水自城西南刁河的堰口处开渠导引,环绕内外城河一周,然后注入湍河。内城辟四门,东称迎旭门,南称拱阳门,西称平夷门,北门因防湍水暴涨,又说因八卦方位不吉利,故久闭不开而无名。三门外各架池桥,另建四个城门楼,四个角楼,三个瓮城小楼,33个窝铺,女墙1391个。女墙,又称雉堞或雉垛,城墙上排列齿状的雉墙,作掩护用。外城辟五门,各门有匾额。南门为“南控荆襄”,大东门为“东连吴越”、大西门为“西通巴蜀”、小东门为“六水环清”,小西门为“金山浮翠”。内城以丁字口为中心,向东延伸的东大街至“迎旭门”,与外城的大东关街相通;向西延伸的西大街至“平夷门”,与外城的大西关街相通;向南延伸的南大街至“拱阳门”,与外城的南关大街相通。外城以大十字为中心,往北称北南关大街,至内城的南门“拱阳门”;往南称南南关大街,至外城的南门“南控荆襄”;往东称小东关街,至外城小东门“六水环清”;往西称小西关街,至外城小西门“金山浮翠”。数百年来,邓县城屡经修补,明代知州于宽、王道行、张仙、赵沛等曾修外城;清代知州马迪吉、冯九万、赵德等曾修内城。
由于邓县城地处战略要塞,故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著名战役无数。仅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邓县就多次遭受战争,县城又多次被土匪攻占,盘踞。鸦片战争以后,湖北襄阳,枣阳的太平军、捻军头目刘六、张六、姜太凌、陈得才、马融和、赖文广、任柱等,曾先后拥兵数万侵略邓州,攻陷州城。清著名将领僧格林沁亲王帅军进剿,在州城西南的王良店遇伏,险些丧命。进入民国,各路人马争夺邓县后,继尔又是白郎军,樊老二军先后陷城,又有陈四麦、李道成、王文胜、李振汉、崔二旦、老王太等匪首,都在邓县城头上插过自己的“大王旗”。于学忠、吴佩孚、孙连仲等军阀盘踞邓县。抗日战争时期,国军13军、20军、77军先后过境,其中以汤恩伯13军110师吴绍周部驻邓时间较长。又33集团军冯治安部、30军池峰城部、第12军、55军、47军等,均曾在邓县驻防、休整。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调集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夏,内战形势发生变化,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被迫转入防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中原军区;陈庚谢富治部队强渡黄河,开辟豫西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的第十纵队司令员王宏坤率部南下,进入桐柏山建立桐柏军区等。在此背景下,邓县独裁统治者丁叔恒深感大事不妙,便急令各乡镇赶筑中心寨,作为防共的军事据点。当时的邓县城,系国民党军南阳,老河口、襄樊三个军事要地的联络点,十分重要,所以国民党方面对邓县的城防工事十分重视。1947年秋,丁叔恒调动全县人力物力,勒派上万名民团民工,令各乡镇自带工具、伙食、车辆等,星夜施工,风雨无阻,加紧复修内城和外城墙,以及所有附属的军事防御设施。由司令部参谋处拟定方案印发施工图表,内外城规格相一致。同时和城防督工处协同指导,监工实施,严令如期完成,违者严办。经强迫抢修,内外城墙的高度,厚度及护城河的宽度、深度都比原先有所增加。据有关文献记载,修筑后的城墙高三丈,底宽2丈5尺,上宽八尺,护城河宽6丈,深1丈5尺。另在内城三个外城五个共八个城门上各复修一座城楼;又在内城北后的内外两城之间,增筑了两道夹墙,称双城口;内城墙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修一座土炮台;在两道护城河里清淤,然后封闭外城东北角的水闸,将水灌满两道护城河。除复修城墙和护城河外,丁叔恒闻知内乡县城防工事做得坚固,就派支队附高秀亭带二名参谋,前往参观学习。回来后,在内城东南角的城墙上,派工匠修了一座碉堡作示范,令各民团头目来参观学习,然后分点包干,加紧修筑,共修碉堡200多个。其中内城城隍庙,县政府各有碉堡两个,武衙门前后有碉堡四个。总共内外城据点工事十一个,碉堡30个,其余碉堡修筑在内外二城墙外的基部。在内城墙周围的碉堡楼,以四角较大的扇形堡,由县知名人士杨楚壁等题字,刻勒石匾镶嵌其上。如东南角的扇形碉楼的石刻为“固若金汤”。除此之外,又在城墙和城河之间带形空地上修起栏马墙,高五尺,宽1尺,呈锯形,每个锯齿尖端相对应处,有一个堡垒,呈交三角形。另外,在护城河水面下,坚插茨枝,叫做鹿寨。如此形成四道防御工事,即城墙、栏马墙、鹿寨、护城河。除此之外,还设有铁丝网,暗埋地雷,形成纵深的防御工事体系。城墙上炮楼高耸,配置轻重机枪,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除军火,手榴弹外,另堆集大量的石灰瓶、砖头、石块等。如此,城墙、城河之间修有明碉暗堡,互相贯通,城门楼和角楼都有重点工事,火力可交叉。城门外的护城河里还架有吊桥,桥基周围埋有地雷。在修筑城防工事的同时,丁叔恒又下令将距城墙百米内1000多间民房全部拆毁,造成开阔地,使攻城部队无法近前。为此,丁叔恒夸下海口,邓县城防“固若金汤”,“万无一失”。连好心的群众也说;“邓县城高水深,工事一层又一层,十分坚固,又有十二个民团一万多人把守,只怕是解放军打不开吧!”确实,如邓县这样的城防工事,在中原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所以当时解放军战士们有句顺口溜“打七州,攻八县,没见过邓县真捣蛋!”可想而知,当年解放军两次攻克邓县城,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代价是多么惨重阿!
&&五、桑庄战役
桑庄战役的胜利,拉开了解放邓县的序幕。
桑庄,位于邓县城东南31华里,在邓县至新野县的官道上。桑庄是邓县东南之门户,又系新野、邓县之咽喉。
1947年12月21日下午,桐柏军区三分区部队从湖北枣阳东北出发,冒严寒,踏冰雪,一夜行程140华里,直扑新野县城。据当时29旅86团炮兵连二排排长,解放后任邓县武装部副部长张万秀革命老前辈说,满地白皑皑的雪,什么也看不见,只看见前边战友背后的背包。有时头顶住前边的背包就睡着了。新野县城守敌早已闻讯逃跑,如此兵不血刃解放了新野县。国民党宛西联防第二支队长、邓新联防少将指挥官丁叔恒得知情报后,急令其主力机动第一团团长王仞千放弃驻新野齐花园所执行的任务,火速率部退守桑庄,看守邓县的东南大门。
桑庄,早在元朝时由桑姓人居住,称桑家庄。后因战乱,桑姓人逃亡殆尽。至明朝初年,鲁子明自卫辉府浚县车家湾迁此,渐有店铺集市。卫辉府,在元代置卫州路,治所在今汲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乡市、汲县、获嘉、辉县及延津县北部一带。明朝初年改为府,辖境逐渐扩大至今封丘、滑县、浚县、兰考北部一带,1913年废。至今浚县车家湾一带,仍生活着庞大的鲁氏家族。鲁子明迁桑庄后,经发展繁衍,鲁姓成为邓县的名门望族。其三子鲁彦芳迁桑庄东侧半里地居住,其后成为东鲁营。鲁子明的后裔鲁通,迁桑庄西2里居住,其后成为西鲁营。清初,桑庄的鲁祥良西迁4里的八老桥居住,其后成为西桥村。清乾隆年间,桑庄的鲁姓族人又迁西北五里居住,其后成为鲁大寨村等。可见,桑庄一带鲁氏枝叶繁茂,人口发达。为防匪,桑庄于民国初年修筑内外两寨。至1947年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内战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民党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邓县的民团头目丁叔恒急令各乡镇赶筑中心寨,作为防共的军事据点。在此情况下,桑庄寨进行了加固修复。内外寨均由寨墙,寨河护卫。寨墙高7米,河宽5米,深2米,引湍河支流小洪渠的水灌满寨河。外寨有东西南北四门,寨墙的东南,东北、西北各设岗楼一座。内寨呈圆形,位于外寨内西北角,直径百米,仅留南门与外寨相通,人称“夜壶寨”。外寨河的东、南两面与住户相邻,西北面为一片开阔地,易守难攻。难怪王仞千大言不惭地夸口;“共军就是天兵天将,也难前进一步!”
宛西联防第二支队部第一机动团团长王仞千,奉命率部驻防桑庄寨后,便命孙秀甫营驻孙庄为第一道防线。王仞千的铁杆营长有孙秀甫、孙得安、邓和亭、姚福亭。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率86团在新野县城整修两天后,冒着怒吼的北风和鹅毛大雪,向西北方向搜歼逃敌。王仞千于当日午夜得知情报后,便急令营长邓和亭:“新野县城空虚,火速连夜枪占!”
1947年12月24日,雄鸡刚叫过头遍,三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率86团以孙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邓和亭营团团包围。邓营官兵刚吃完早饭,队伍尚未集合,都还沉浸在狂欢之中,心想此一去不费吹灰之力,定将新野县城占领。不料此刻在村西南放哨的两个哨兵,一个当了俘虏,另一个放了一枪拔腿就跑。此刻,邓营官兵立刻意识到已落入了共军的包围圈,紧接着便听到高声喊话;“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不必害怕,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立功受奖……”!只见包围圈越来越小,民团们一窝蜂地拥挤到王湖村北边的三道沟里,营长邓和亭抱着头滩在地上,浑身象筛糠,在护兵的掩护下乘隙逃跑,其他团丁全部作了俘虏。不到一小时便结束了战斗,缴获长短抢支90多支,生俘87人。
王湖的抢声传到桑庄寨,老奸巨猾的王仞千一边命令驻防在孙庄的孙秀甫营火速增援,一边命其手下人将四门紧闭,分配在各门的守护团丁统统上了寨门楼,若贪生怕死不出战者,一律枪毙。内外戒严,寨内百姓全部关门闭户,不得随便走动。王仞千虚张声势,拍着胸膛吼道;“兄弟们!效忠党国的光荣时刻到了,誓与寨堡共存亡。打了胜仗司令定重重嘉奖,若有人阵前败退,别怪王某枪子不认人啊!”话音未落,张廷发司令员率86团指战员,向桑庄寨步步逼近。时间已近拂晓,站在南门楼上的哨兵飞快跑进团部,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说;“不好了!南坡柏树坟园里那些坟头在动弹,正在向寨边滚哩……!”王仞千一手握一把盒子枪,命令“顶住”!集合全部团丁上了寨墙,誓与共军决一死战。说话不及,86团一名战士怀抱炸药包,连滚带爬到南寨墙上,把炸药包塞进炮楼内,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将炮楼炸成四开花。团丁们哭爹叫娘,少部分弃寨北逃,大部分则龟缩于“夜壶寨”内,将寨门堵死,负隅顽抗。在孙庄驻防的孙秀甫营,被86团击溃,率残部窜抵桑庄,还未走到便听说桑庄外寨已被解放军攻陷,只好顺路向北逃窜。王仞千在小寨内连哭带吼,向邓县城求救。张廷发所带领的86团攻陷了外寨,对战斗的胜利更有了把握。从黄河以北的冀南地区到豫南的桐柏地区,一路上不只撕破了多少如此的圈子,眼下这个小寨堡还不知要被撕破几片呢!于是张司令员安排部队吃早饭,作短暂休整。战士们一边吃饭,一边绑扎攻寨用的梯子。还说他娘的,就是个铁壳篓也要把它砸匾!便纷纷请战,要求担任主攻任务。早饭后,司令员命令各部进入阵地,又令炮兵连在“夜壶寨”的东北、东南角各百米处设一尊“平射炮”。二营四连担任主攻,从东、南两方挖墙过屋,接近了小寨的寨墙。八挺机枪布置在西南角,以截击向西北逃窜之敌。只听嘀嗒嘀嗒攻击号吹响之后,紧接着咚咚响起了平射炮,寨墙上东北、东南两个岗楼和门楼便开了花,寨墙被炸开了个缺口。寨内民团狼哭鬼嚎乱作一团。紧接着,86团的三营七连在南面,二营在东面一齐发起强攻。然后全体指战员如猛虎一般,有的从缺口处攻入,有的搭梯登上寨墙。不料敌人钻进地道,通过西北角的岗楼,偷跨寨河时将随身带的枪支、手榴弹等全扔进水里,然后扮作百姓向西北开阔地逃跑,正好撞在早已布置好的八挺机枪的枪眼上。敌人纷纷倒下,没逃及的个个举手缴了戒,成为俘虏。有的还自愿立功跳在冰冷的寨河里捞枪支。另一支残敌拼命地向西逃跑,我军边打边追,当追至西鲁营时敌人都钻进老百姓家里。我军开始挨家搜索。其中搜出一个中年男子,身穿破烂棉袄,结结巴巴地承认他是民团的伙夫。看他的长相,脸皮白皙,两眼闪光,再经搜查,发现他的内衣、内裤全是白绸子做的,显然是一个当官的。据已被俘虏的团部护兵确认,此人正是机动第一团上校团长王仞千。已经觉悟的俘虏们,逼着王仞千同他们一起,跳进冰冷的寨河里捞抢。同时,伪乡长鲁振坤也在西鲁营被活捉。
正在北窜的孙秀甫营,不知战争进行的情况,因怕其主子严惩,忽又掉转头来增援,行止桑庄寨北被我军阻击败逃。邓县城内的丁叔恒,派支队副王乾一率张恪三、裴杰三赶赴桑庄增援。因二王平日勾心斗角,所以王乾一带兵绕道缓行,然后报丧交差。桑庄战役经过短时间的交战,几乎消灭了敌军主力机动第一团的全部兵力,打得干脆利索,当地群众和我军指战员,共同欢呼解放桑庄战斗胜利。此胜利使我军士气高昂,军威大震,从而拉开了解放邓县的序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平洋战争纪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