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大致内容之身在曹宫心在汉的大致意思

  《三国演义》(前50回)故事梗概及简答题
  (福建省东山二中 高三年)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
  全书在纵向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在横向结构上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为中心,把并列的魏蜀吴三个系列交错起来叙述。就作品本身的故事发展而言,全书一百二十回按纵向结构可分为七部分。
  (一)第一至第十四回
  一、故事梗概
  第一至第十四回是整个故事的序幕和大背景。首先交代汉末朝纲松弛,人心思乱,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引出群雄登场。董卓进入洛阳,专政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王允巧使连环计除掉了董卓。随后,各路军阀展开混战,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袁绍等主要人物纷纷登场。
  二、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请简述桃园三结义。(第1回)
  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国家不安,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惜力量不足。一天他正在看官府的招兵告示,遇上路过的张飞,听说了刘备的宏图大志,决定与刘一起做番大事。于是,二人相约到酒店相商,巧遇关羽。三人志向相同,惺惺相惜,在张飞家后的桃园义结金兰,共图大志。(要交代出三个主人公,概述情节)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句经典语言。试结合小说内容概述这句话产生的背景故事。(见第1回)
  答:曹操谋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官与他同逃。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亲的义兄吕伯奢家中,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接着又为绝后患而杀了吕伯奢。此时对同伴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请简述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的故事。(见第1回)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与陈宫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庄买酒。不料曹操听闻磨刀声竟怀疑吕伯奢家人要杀自己,遂将其一家八口杀害,随后在途中又逢买酒而归的吕伯奢,为绝后患,趁其不备,挥剑杀之,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4.请简述张飞怒鞭督邮的故事。(见第2回)
  答:刘备平定黄巾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不久,督邮前来巡查。刘备因没向督邮送钱而遭督邮陷害。消息传至张飞耳中,张飞气得两眼圆睁,咬碎钢牙,冲进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到县衙前,绑在马桩上,用柳条使劲抽打,一连打断十几根柳条。幸好为刘备及时制止,而后三兄弟弃官投奔刘恢。
  5.请简述曹操献刀的故事(见第4回)
  答: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伺机行刺,见董卓倒身卧于床上时,急抽出宝刀,待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灵机一动,忙称自己有口宝刀,欲献董卓。董卓拿过宝刀,递与吕布收了。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称想试试董卓赐的马。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6.请简述温酒斩华雄。(见第五回)
  答: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战败盟军多名大将,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挺身而出。曹操给关羽酾热酒一杯,让他饮了上马,关羽却叫曹操手下先斟下酒,便提刀而出,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
  7.请简述三英战吕布。(见第5回)
  答:董卓听说华雄被杀便派吕布驻守虎牢关。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却被吕布连杀数将。情急之下,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关羽见张飞不敌吕布,舞着青龙偃月刀前去助战,厮杀三十回合,仍不敌。刘备见状飞马掣剑斜刺过来,三人轮流厮杀吕布,吕布难以招架,便朝刘备虚晃一戟,拍马冲出包围圈,逃回虎牢关。
  8.请简述王允&连环计&。(见第8回)
  答:董卓之乱中,司徒王允一直想为国除害,搞掉董卓,无计可施时,府中歌伎貂蝉应允帮助。王允将貂蝉收为义女,王允先答应将美女貂蝉献给吕布,又将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董卓为了貂蝉而反目成仇,在王允的挑拨之下,吕布终于手刃了董卓。
  或:董卓为乱朝政。司徒王允先将美貌的义女貂蝉许给董卓的义子吕布,不久却把她送给董卓。吕布大怒,在凤仪亭与貂蝉相会,被董卓发现,貂蝉乘机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王允与吕布联合,诱使董卓离开长安,吕布杀死董卓。不久,吕布被迫出走,而王允也被董卓的部将杀死。
  9.简述徐州屠城。(见第10回)
  军阀混战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收降了三十余万人,择精壮者编为青州军,其余军士放归务农,又得到了荀攸、郭嘉等谋士和于禁、典韦等猛将,威震山东。朝廷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屯驻兖州。曹操派人去接父亲。曹家一行四十余人经徐州往兖州而来。徐州太守陶谦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谁知这派去的人竟是黄巾军的余部,这些军土在护送途中将曹家老小全部杀死。曹操一听哭倒在地,发誓要向陶谦报杀父之仇。于是带领大军往徐州进发,一路上杀戮百姓,挖掘坟墓,最后将徐州城团团围住。
  10.请简述三让徐州的故事。(见第12回)
  ①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刘备与孔融前往救援陶谦。陶谦感刘备之德欲将徐州牧之位让与刘备。刘备辞谢不受。②刘备劝退曹军后,陶谦又欲让徐州,刘备亦不受,只答应屯军小沛。③而后陶谦病危,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与刘备,刘备方才接受。
  三、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高考满分作文点评(江西卷):
  三国之&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在合与分的轨道中回旋,拉开三国的帷幕。
  战争风云,变化多端,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孔明之脸&&睿智.哀伤
  卧龙一出见寰宇,初出茅庐的你,三烧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你的脸上充满智慧与谋略。羽扇纶巾是你的风度,抒写着聪慧的历史。从草船借箭到三气公谨,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祈山,一张睿智的笑脸传遍中原。
  你睿智,同时在你的脸上又充满哀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受先帝临终之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你哀伤先帝不听你良言劝告,你哀伤后主昏庸无能,你哀伤自己未能完成先帝之遗愿。
  孟德之脸&&阴险.豪迈
  后人评价你的阴险,割发代首,脸上却充满阴险之容,杨修之死,脸上洋溢阴险之本性,挟天子而令诸侯,暴露出你阴险之脸。
  可我更看重的是你的豪迈,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你率领士兵南征北战,尽显你的豪迈之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横槊赋诗,豪迈的气概在你脸上荡漾,你厚待云长,豪迈的气质又充溢你的笑脸。
  云长之脸&&诚信.孤傲
  后人都说你的诚信,桃园三结义的情份永远在你脸上体现。纵使曹操热情款待,你依然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即使你已立军令状,在华容道上你毅然放过曹操,留下一张诚信的笑脸。
  可是孤傲又在你的脸上呈现。你小看老将黄忠,轻视猛虎马超。你一直以为,有你在吕蒙他休想夺去麦城,擅自出城,终在魏、关夹击下走投无路,兵败麦城,留下无限的凄凉,孤傲再一次在你的脸下抒写情怀。
  公谨之脸&&智慧.狭隘
  你与孔明齐名,谁都知道你的谋略与才干,谁都认识你那张智慧的脸。赤壁之战,智慧的脸上飘逸着无尽的风采。
  可为何你的心胸如此狭隘?奈何被孔明三气就一命呜呼,还空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呢?原来你的脸上还有狭隘的成分。孔明识破你的苦肉计,你出言要杀诸葛亮,当时你的脸是何等的悲愤与狭隘!
  亘古的风顺着历史的轨道袭袭拂来,在历史的墙面上留下永久的回忆。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
  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点评】
  阅读此文,你应该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很好的文学组织能力。的确如此。
  文章借《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表现了&脸&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的主题。开头两段,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脸的不同,代表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性格品质的不同。四个小节,四个小标题,清晰明确,点明四个主要人物的特征。结尾两段,呼应前文,深化主题,&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只是借古人来表达今人对&脸&的内涵及&脸&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并且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备战高考的学子们,作文之道,在于积累,在于灵活运用,读过《三国演义》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的人肯定不少,此时,我们需要的是灵活运用,将积累转化成富有新意的构思与写作。
  (二)第十五回至三十三回
  一、故事梗概
  第十五回至三十三回:突出曹操与袁绍的斗争,故事高潮是官渡之战,这也是全书极为重要的部分,很多著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部分中,如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许田打围等,曹操的奸雄形象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是整部作品最精彩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形象。
  二、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请简述吕布射戟辕门。(见第16回)
  袁术派大将纪灵进攻刘备住地,袁术送粮请吕布助战,刘修书请吕布解围,吕知助袁不利已,但碍送粮之面,便在辕门设宴和解。纪灵与张飞斗气,吕大怒,令左右树戟150步辕门外,若一箭中戟小枝,两家罢兵;不中,各自安排厮杀;不从其言者,并力拒之。吕果中,双方罢兵。
  2.请简述典韦之死。(见第16回)
  宛城之战中,张绣用贾诩之计夜袭曹营,先让人将典韦灌醉,再命人偷了典韦的短戟,致使典韦在掩护曹操出逃之时,身无片甲。虽奋力以腰刀砍杀二十余敌,终因寡不敌众,中枪大叫数声而死。死后半晌,尚无一人胆敢进入。曹操获悉痛失典韦后自称比失去了长子和侄儿还要悲痛。
  3.请简述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见第17回)
  曹操征张绣途中,恰逢稻麦成熟,为显示爱民之心,曹操下令要求众将士不准纵马毁麦。没想到禁令刚下,曹操的马受惊跑入麦田,踏毁麦田。此时,曹操假意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犯难,谋士郭嘉便引《春秋》中&法不加于尊&的说法为其开脱, 曹操顺水推舟,割发代首以示众人。
  4.简述夏侯惇(dūn)拨矢啖睛。(见第18回)
  夏侯惇奉操命征讨吕布以助刘备,行进中遇布猛将高顺,便出马迎战。战四五十合,高顺败下阵来。夏侯惇追高顺,却被布将曹性偷袭,射中左眼。夏侯惇急拔箭,却连眼珠拔出,大呼 &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纳于口啖之,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曹性死,夏侯惇纵马便回。两军闻之骇然。
  5. 曹操煮酒论英雄。(见第21回)
  答: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突然天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6.简述关公约定&三事&。(见第25回)
  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围困在土山之上。操使张辽前往说之。辽具说关公拼死有三罪,降操有三利。关公亦有三约: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操从其言。关公告甘、糜二夫人后降操。
  7.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见第27回)
  答:简述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因没获曹操批准,在东岭等五个关口受到孔秀等六将的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或: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于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经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城、黄河渡口,因为未得到曹操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皆不放行,关羽迫不得已连闯五道关口。斩了东岭关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和滑州秦琪六员大将。
  8.简述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见第26、27回)
  (这一典故常用来比喻人在某一方任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宫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但绝不能背叛刘备。后来,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刘备。
  9.请简述官渡之战。(见第30回)
  答: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10.请简述许攸献计夺冀州。(见第32回)
  袁绍死后,其子袁尚兵退冀州。为助曹操夺取冀州,许攸献计,令曹操决漳河之水淹城。守城审配闻此仅是暗笑,不作防备。不想,当夜,曹操添十倍军力并力发掘,等到天亮,竟挖出两丈深的战壕。然后引漳河水灌之,水淹冀州。以致城内弹尽粮绝,军士饿死殆尽。终而被曹军攻破,审配被斩,陈琳投降。
  三、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高考作文《诚信》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 幸遇 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三)第三十四回至五十回
  一、故事梗概
  第三十四回至五十回:中心是赤壁之战,这是全书的关键。刘备三顾茅庐,获得诸葛亮的辅佐。曹操挥师南下到了长江,孙权、刘备结盟,与曹操展开了赤壁之战。在这一部分中,最精彩的部分揭示了孙权政权内部主战和主和派的矛盾,以及孙权、周瑜与刘备、诸葛亮之间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在这场斗争中,诸葛亮一直是最主要的人物,是他舌战东吴群儒,批判了主和派的观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是他以高超的智慧,破除了周瑜因嫉贤妒能而制造的障碍;是他帮助周瑜制定了用火攻曹军的决策;是他妥善安排了对曹军的追击,并乘机扩大了刘备的势力。在这一战争中,众多人物都充分表现出了特有的忠勇和才智,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成为全书情节的高潮。
  二、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 刘皇叔马跃檀溪。(见第34回)
  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他甚厚。刘表想废长立幼,刘备劝止他。刘表 后妻蔡 夫人忌恨刘备,命弟蔡瑁在襄阳设宴,欲借机杀刘备。至期,伊籍暗中告诉刘备,刘备急忙飞身上&的卢&马奔出襄阳城。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刘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蔡瑁引军 追至溪边,刘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问司马徽,得知闻&卧龙&、&凤雏&之名。
  2.简述刘备治理新野。(见第34-35回)(这是说明刘备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
  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他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3.简述徐庶走马荐诸葛。(见第36回)
  徐庶之母被曹操带许都,程昱模仿徐母的字迹写信叫徐庶归曹。徐庶接信后念母,与刘备别,刘备置酒饯行,泣留不肯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匆匆离去。后因树林隔断视线,刘备命尽伐之,以免阻挡自己望徐庶之目。忽徐庶拍马而回,荐诸葛亮后再别刘备,之后刘备便有三顾茅庐之美谈。
  4.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见第36、37回)
  谋士徐庶曾经辅佐刘备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捉得其母,并伪造徐母亲笔信,将徐庶骗去许昌。徐母得徐庶为尽孝而离开刘备后,痛斥徐庶,并上吊身亡以绝徐庶尽孝之念。从此,身在曹营的徐庶便践行离别刘备时的誓言,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5.刘备三顾茅庐。(见第37、38回)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不巧诸葛亮不在。数日后,刘、关、张冒雪再次前往,可惜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备留信表敬慕之情。不久,刘备想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张都不愿意,经刘备一番开导才一同前往。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睡觉,刘备三人冒着严寒拱手立于阶下,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终于答应出山。
  6.请简述诸葛亮为刘备隆中对策方略。(见第37&38回)
  诸葛亮先分析天下大势,说明暂时不可与孙曹争锋的道理,继而仔细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战略意义和政治现状,提出占领荆、益两州,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然后外联孙权,内整内政,待机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最后恢复汉室的战略构想。&
  7.简述&火烧博望坡&的故事。(见第39回)
  曹操统一了北方后,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扎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博望坡。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8.简述&火烧新野&的故事。(见第40回)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队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队截杀,大败而逃。
  9.赵子龙单骑救主。(&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见第41、42回)
  曹操十万大军进攻荆州,刘备带领几千士兵和数万百姓南逃,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曹军四下涌来,赵云把刘备儿子阿斗(刘禅)裹在怀中,持枪上马,在长坂坡与曹军浴血奋战,终于杀出重围,回到刘备身边。当赵云把阿斗递到刘备怀里时,刘备却把刘禅摔到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见此情景,赵云大为感动,一生尽忠蜀汉。
  10.张翼德大闹长板桥。(见第42回)
  为拒曹兵,张飞在桥东仅凭身边二十余骑随从布成疑阵,自己则在大队曹军赶来之时,倒竖虎须,圆睁环眼,紧握蛇矛,单人独骑立于当阳长板桥头大喊:&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军尽皆股栗;再叫一声,曹操颇有退意;当张飞第三次大喝,喊声尚未绝,曹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死。曹操与众将回马奔逃。真可谓:&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军&。
  11.玄德曰:&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请简述刘备说此话的相关情节。
  张飞在长板桥布下疑兵,吓退曹军之后,不敢追赶,速唤回二十余骑随从,解去马尾树枝,令将桥梁拆断,然后回马来见玄德。玄德曰:&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飞问其故。玄德曰:&曹操多谋。汝不该拆断桥梁,彼必追至矣。&飞曰:&他被我一喝,倒退数里,何敢再追?&玄德曰:&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即刻起身,从小路斜投汉津,望沔阳路而走。曹操派张辽、许褚探长坂桥消息,得知张飞已拆断桥梁,曹操说:&彼断桥而去,乃心怯也。&就传令速搭三座浮桥,火速进兵。
  12. 诸葛亮舌战群儒。(见第43回)
  在曹操拥兵南下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有力批驳了东吴儒生的&降曹&论,并最终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有战略意义的外交活动!)
  13.蒋干中计。(或:周瑜反间计)(见第45回)
  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充当曹操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酣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急于立功的蒋干和生性多疑的曹操果然中计,蔡瑁和张允被杀,周瑜反间计大获成功。
  14.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见第46回)
  东吴老将黄盖为了周瑜火攻曹营成功,便和周瑜密谋诈降,为使曹操相信,周、黄设计了&愿打&与&愿挨&的绝妙苦肉计:两人故意在大帐内,尤其是在曹操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为战、降问题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所以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倒。最后,黄盖诈降得到曹操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或: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并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15.草船借箭。(见第46回)
  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以联军用箭为名,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除去诸葛亮。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便可完成任务。之后,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从而骗得曹军乱箭齐发,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天明后清点草船上的箭,总数已超十万支。(&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聪明才智。)
  或: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便以联军用箭为名,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当船的一边被射满后,诸葛亮令调转船头,等到被箭射满后才离开。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16.请简述庞统巧授连环计。(见第47回)
  赤壁之战前夜,庞统向周瑜献连环计,瑜设计使蒋干邀庞统到曹营。操与统同观营寨,又共论兵法。统巧舌如簧使操爱护。统乘机提出:江中风浪大,不利士兵行动,使士兵易生疾病。可将巨细船配搭,首尾用铁环连锁,铺阔板以便行走。操闻之大喜,派人连夜制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这为周瑜火攻曹军提供有帮助前提。
  17.请简述曹操横槊赋诗。(见第48回)
  建安十三年冬,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抵江北,欲灭孙刘,统一天下。在明月高照之夜,操在江上置酒设宴诸将。操请诸将为统一齐心合力,日后同享繁华。酒酣,操取槊立船头,激昂大方而唱《短歌行》,表达对贤才的渴仰。歌罢,刺史刘馥说此歌不祥,操乘醉用槊将其刺死,后果乐极生悲,几乎在赤壁一战丢性命。
  18.火烧赤壁。(见第48、49回)
  公元二0八年,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并顺江而下,虎视江东。为了抗衡曹操,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委任都督周瑜统军五万,雄踞江南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峙。联军众志成城,依据长江天险,并在周瑜、孔明、黄盖等一批文武良才的运筹帷幄下,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烧为灰烬,曹军大败。(赤壁之战,因其&以弱胜强,一波三折&而千古传颂。)
  19. 关羽义释曹操。(见第50回)
  当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面对狼狈不堪的昔日恩人,陷于理智与情感的巨大矛盾冲突之中。几番犹豫之后,关羽还是体现出自己&重义&的一面,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曹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固然不利蜀汉,但关羽的重情义却使他得到刘备的原谅和后人的敬重。)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我的电子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老版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