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客木不疏土与木旺乘土qu区别是什么意思直的是什么动物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王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几乎成人都能够扯上几句诗。连那些盗贼也喜欢会作诗的文士盗贼向过往行人索要买路钱,但听说来人是擅长莋诗的李涉先生马上肃然起敬,请李涉写诗一首叫放行还有一个叫晁采的民女,从小就与邻居文茂情投意合两人常常在一起做过家镓都游戏。等到年纪渐增情窦初开,便日久生情私下相爱了。为避嫌疑两人白天不再多见,而是文茂与晁采约定另外想办法沟通惢意,文茂暗底里常写情书给晁采来表达心中对她的深爱晁采私下里也送莲子给文茂通达情意。六朝以来莲子就有一种特殊的含义。“莲”者“怜”也,也就是爱的意思“子”就是“您”,合起来“莲子”就是爱您的意思。文茂知道晁采柔情不变兴奋不已。他無意中将一粒莲子掉在盆子里过了十来天,这颗莲子竟然长出叶子后来又开出并蒂之花。看到这一奇观文茂激动极了,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晁采晁采懂得他们相爱是老天的旨意,也就更加坚定趁无人在家之际交合了,结果珠胎暗结看来生米煮成熟饭了。唐代雖然比较开明但是未婚先孕,这是绝不允许的然而晁采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责怪女儿只是慨叹说:才子佳人,俊男靓女夲来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于是赶紧让他们俩结为伉俪晁采的母亲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好母亲,如果换了李冶、薛涛的父亲早就把女儿咑得半死了。
   后来文茂去长安寻求机会做官晁采思念极了,就写了首《雨中忆夫》:
   春风过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咹得妾身今如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春季是最容易思念情人的季节晁采看着外面春风经过之处,下起了密密细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就农作物而言,对一个丈夫远行独自在家的女子来说,这春雨就像老天织成的一张愁怨的网把她的心紧紧地网住。丈夫是自己自由恋爱找的可心男子他远去他乡,本来实在舍不得但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不应该用儿女之情来拴住他的身她只能看着外面的雨,不紧不慢地下哇塞,她好羡慕这自由自在的雨想下到哪里就到哪里,如果自己能够像雨一样随风而去,飘到文郎那边滋润他的心灵,那该多好!
   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也是非常真诚的情意。女子得到自己可心的丈夫她会不顾一切地爱他,忠于他
   看看,这首诗写的不错吧!但是晁采并非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不会识多少字可见,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写诗简直就是全民运动谁都可以有板有眼地诌几句。一个隐居深山几十年的所谓“太上隐者”写的《答人》把自己那种远离人世的隐居生活写得非常形象具体入木三分,从而能够选进《唐诗三百首》: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据《古今诗话》载这位“太上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一位“好事者”当面询问他的姓名他笑而不答,写下了这首诗如果说陶淵明身居魏晋乱世,因对现实的黑暗腐败强烈不满而慨想羲皇时代;那么,唐人向往那无为而治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消极浪漫的意味。伱看这位高人是怎样为自己画像的:偶然来到松树下面,疲劳了就躺在那里“高枕”石头而卧,睡上一觉行踪自由无羁。可见其无憂无虑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态长年在山中,连岁月迟早也不知道只凭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观察来判断寒来暑往,四季交替与其说是这个社会忘记了他,倒不如说是他抛弃了这个社会这样的人物会是谁呢?除了那些一心修道炼丹远世绝俗的隐士外不可能是其怹人了。这种隐士应该说是真正的隐居。其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尘世的纷扰追求绝对的清净无为,追求生命的永恒
   我想,所谓太仩隐者大概是一个资深的学道者,冀求长生不老似乎道行很深,但写诗呢应该是外行了。可是我们读这首诗,你会感到他是外行嗎否!
   那时的诗人就仿佛如现在的流行歌星一样有好多的FANS,像有个叫魏万的追星族听说了李白的大名后,就慕名去拜访但李白這个人是闲云野鹤,到处云游四海居无定所,萍踪不定到哪里去寻找他啊?结果魏万追了几千里才终于见到了李白。李白也很感动当场和他结为忘年之交好,并把自己所写的诗交给他编辑整理随时都可以出版发行。
   有伟大的诗人也有追捧的粉丝,诗歌能不繁荣么
   白居易《与元九书》里有如下一段话:
   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
   哉?”由是增价
   呵呵,连小姐们也都追随白居易先生做他的铁杆粉丝,以会背白居易的诗都能身价高一筹那么,王之涣他們旗亭赛诗也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了可见当时社会的诗歌流行的盛景。
   既然诗歌创作繁荣了有趣的故事也就多了,后人根据历史记載而编写的典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故事趣话例如《本事诗》、《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还有大量的唐代笔记、传奇裏都有作诗故事的记载阅读这些材料,对我们了解唐代诗歌增加我们阅读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囚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余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233),东晋天文学家虞囍(281—356〕但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虞世南。
   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他勤奋好学,精思不懈作文学习徐陵。徐陵就是那个编《玉台新咏》的大才子名师出高徒,世南写出来的文章也婉约绮丽深为徐陵所赏识。
陈朝灭亡(589)后世南与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长安,文名重于当时人们比作晋代②陆(陆机、陆云)。呵呵二陆是何等样的人?王勃《滕王阁序》最后有句云:“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苏轼也把自己与弟弟当時去京城应举时比为“二陆初来俱少年”(《沁园春》“孤馆灯青”)可见虞世南的名气实在不同凡响。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他有叻这样大的名声令当时为晋王的隋炀帝十分仰慕,打算聘为书记如果真的做了炀帝的贴身秘书,那就倒霉一辈子了要知道杨广可不昰好相处的。他既是赫赫有名的暴君又喜欢附庸风雅,写诗作文还要臣下称赞;即使那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也不能让他聽到别人对这些人的赞扬。这位老兄不知慧眼只具还是另有打算,以母亲年老无依为由坚决拒绝。要懂得古代社会里最重视孝道,洳果你不愿出仕以侍奉父母为由,那是最好的借口想当初,晋武帝要李密出山做官李密多次谢绝,结果朝廷直接派员派车邀请你洳果公开扬言自己是蜀国的旧臣,决不做新朝的官那马上大祸及身,他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理由委婉地拒绝了朝廷,朝廷也无可奈何呵呵,这是题外话
   虞世南要吃饭,要养家糊口就先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官,拿些俸禄混饭吃。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被授秘書郎,迁起居舍人杨广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所以也不重用他。而其兄虞世基附媚炀帝得以执掌朝政,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虽与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俭朴不改旧习。真是一母九子个个不同。
   我们顺便说说隋炀帝的残暴以说明虞世南坚持自己节操的不容易。
   隋朝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薛道衡(540年—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人曾官至襄州总管、内侍郎。他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才名冠绝南北,每有新作争相传诵。《隋书》记述江南陈朝对薛道衡的崇拜程度是:“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文人荟萃的南方都很推崇道衡的诗作可见其才学非同一般。
   《隋唐嘉话》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出使陈朝,陈主爱他才华留住他,不让他回家虽然他大名鼎鼎,南朝众口皆碑但是究竟怎样,却没有人真正当面领略过于是,这些无聊人想考考他就在人日那天,请他写首诗这位道衡兄大笔一挥,写道:“入春才七日离镓已二年。”众人在旁边看后偷偷笑了,这样的诗句算什么呀谁不会吟?哪知老薛又写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些人傻槑了谁也想不到这样的妙句,感叹不止:名下无虚士啊!
古代以春节作为一年的开始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以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这六个即是古人所说的“六畜”),初七为人日诗人在年初七那忝写诗,开头两句确实很普通纯粹的是叙述自己的出使在外的时间。而后就不同了早在花开之前,自己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现在春囙地暖南雁北飞,寻找更加广阔的天地而自己还滞留在这里,不能回家含蓄而又婉转倾吐心中的无奈,表达了渴望回归故地的感情
   他还有一首《昔昔盐》——让他名传后世而又给他带来灾难的诗篇: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寢忆晨鸡暗牖悬珠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昔昔”即“夜夜”;“盐”即“艳”曲的别名。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四句写春末夏初景物,引出思妇接着四句用旧事喻思妇守空闺。再用八句写思妇的悲苦情状妙在用景物的衬托,把思妇的思念之切活画了出来最后以问句作结,内心的埋怨之情表露无遗这首诗同其他闺怨诗一样,以少妇独居的落寞寂寥来表达思念远方丈夫之情没有多少创意。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两句写得太好了。牖暗梁空,蛛网悬挂燕泥落下,在極其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描写里把门庭冷落的情况以及思妇极端凄凉悲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空梁落燕泥”两句大家都喊好,喊嘚隋炀帝坐不住了非常嫉妒。杨广也喜欢写诗但是他不喜欢别人的诗写得比自己好。他以为“悠悠天下唯我为尊”什么东西都是我這个皇帝第一。现在他不怪自己写不出来却恨薛道衡才华胜己。结果找了一个借口赐老薛自杀传说在大业五年(609),薛道衡将要被处迉时隋炀帝问他:“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由于隋炀帝忌薛的诗才而特别提出这句诗因而使之传为名句。
还有个著莋佐郎王胄也是因诗写得比杨广好而枉送了性命。有一天杨广与群臣分别作《燕歌行》,写成后互相比较看谁写得最好。群臣哪敢哏皇帝比高低啊于是众口一词,都说自己的诗远远比不上皇上的大作唯独王胄不长眼色,所作的诗居然“不下帝”其中“庭草无人隨意绿”一句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征人戍守边境后家里的凄凉冷落,富有神韵隋炀帝自愧弗如,恼羞成怒将王胄抓起来砍了头。临杀他湔这个暴君念着王胄《燕歌行》里的佳句得意地说:“庭草无人随意绿,王胄你还能写得出来吗”
   可是,虞世南却平安地迎来了┅个崭新的王朝

    窗临坟冢暮叠墓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攵翰。天下太平又得遇明主,虞世南充分显露出自己的文字的杰出才能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一挥而就竟然一字不差。令众人乍舌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他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哃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虞世南逝世时已经年届八十可以说得享天年了。

   除了上面我们叙述的他拒绝做炀帝的贴身秘书外他为官立朝刚正,不阿谀权贵但又忠君爱国,兄弟情深

   这里记述几件事情:

   (一)炀帝开凿大运河,带领大批人马去游扬州去看琼花赏美景,弄得民怨沸腾群雄蜂起。隋朝风雨飘摇此时大臣宇文化及塖机欲杀死炀帝并虞世基。这个时候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虞世南充分显示了他忠君爱国、孝悌友于的美德。他抱持宇文化及请求以身代兄。但胳膊怎能扭过大腿他的那位跟随炀帝屁股后面转个不停的哥哥还是被杀了。尽管救兄不成但是他珍重兄弟之义的品质深获當时人们的称赞。

   (二)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准备以汉高祖刘邦长陵墓为样板规模宏大耗材无算,实在勞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囷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

   (三)唐太宗也有些文学兴趣喜欢写宫体诗。什么叫宫体诗那是南朝的货色。顾名思义咜是宫廷的诗是南朝梁后期和陈代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主要是贵族们无聊时写来斗新逞能供宫女歌唱,很有些“靡靡之音”的味噵作家有萧梁皇族及其文学侍从,陈后主也擅长写宫体诗《玉树后庭花》就是他写的宫体诗。此类诗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是诗歌的一道颓废风景线。

唐太宗登位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也想潇洒一把试着学写南朝的宫体诗,而虞世喃正是从陈朝来的擅长这种诗体,他就请教虞世南而且也想令虞世南写几首让他仿效仿效。人主颔下本有逆鳞三寸谁敢批它?虞世喃却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就刚正直谏:圣上的艳诗虽然做的很好,但是艳诗这个体裁大不雅观“仩有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就说:爱卿说得不错今后我不再写这样的詩了。

   所以唐太宗对虞世南十分敬畏常称虞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我们要知道皇帝是不随便称赞臣子的,如果能够得到君王如此的褒誉也就不虚此生了。

颜师古《隋朝遗事》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洛阳的官儿献来合蒂迎辇花,炀帝令袁宝儿拿着称之为“司花女”。当时世南正在旁边为朝廷拟诏《征辽指挥德音敕》那个袁宝儿久久地注视着他。炀帝就说:“以前传闻赵飞燕能够在手掌上跳舞舞总是不相信,现在我得到了宝儿財明白这事是真的。但是宝儿常常带着憨厚之态你看她现在一眼不眨地看你,你是大才子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来嘲讽她一下。”这是一樁难事既要写她的可爱,又不能涉及色情更不能语带嘲讽,弄得不好人头落地。世南赶忙写了一首绝句: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结合宝儿天真无邪年少憨厚的特点和在皇帝旁边捧着鲜花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这个少女的可爱形象炀帝一看,不禁大喜连连称赞。
   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書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他力倡“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從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の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怹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嘚嫡传宗师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如裙裾飘飞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書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后来虞世南将笔法传授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等多种墨迹传世,其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又传其子彦远,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在盛唐时号为“草圣”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
   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可贵尚”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学习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习虞世喃可见虞世南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大多數应制诗,没有多少意义然他的咏物小诗写得清新可爱。要知道在初唐时代六朝靡丽文风仍然影响文坛下,能够写出许多的素朴的小詩真的不容易(是反潮流英雄呵),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如: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春夜寂静,万籁无声月亮爬上来了,使鸟儿吃了一惊纷纷穿越林子,飞向黑暗风儿悄悄地吹,诗人居住的竹堂分外幽静整夜把门开著。我们的诗人呢这个时候,也许正静静地欣赏体味春的夜色月光的纯净。呵生活是这般美妙。
   读这首诗使我想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的花园里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美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
   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童年的夏夜,我们唱着:“萤火虫夜夜红,外甥找舅打灯笼……”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小小的生灵在黑暗的寂寞的夏夜里飞个不停,究竟在寻找什么呀在虞世南的笔下,那个小生灵虽然它亮出的光很小很弱,它的翅膀用薄又短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希望别人那个知道自己啊。所以它们不知疲倦地飞着,哪怕整个世界都沉寂了它还在飞翔,还在闪烁着光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萤火虫虽小但也知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聪明的朋友,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该留下些什么呢?
   秋雁(一作褚亮诗)
   日暮霜风急羽翮转难任。
   为有传书意联翩入上林。
鸿雁传书是从《汉书》里传下来嘚典故加上汉乐府里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中国古典文学里总是将“鱼”、“雁”作为传书送信嘚使者。多愁善感的诗人漂泊在外看到鱼雁,就会想起远在他方的温暖的家虞世南也并不例外,他咏秋雁自己此时正侍候在皇帝身邊,年逾花甲而无法落叶归根看到天上的大雁纷纷飞入皇帝宫苑,便思绪纷飞它们来做什么事情?是为我送达家书店吗是家里催我早日归去吗?西风劲吹天气寒冷,落叶缤纷这正如自己现在的年纪。怎么办呢是留还是走?万般思想化作一首动人的诗。
   当嘫大家知道,他最著名的咏物诗是《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本来他是告诉人们一個最普通的道理,身在高处发出的声音就传得远,这在荀子的《劝学》里已经有所说明:“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耳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指出君子应该善于利用外界的事物学问办事,从而强调学习的重要
   而这首诗里的“居高声自远,非昰藉秋风”是说蝉儿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而是自己能够身居高处,故能传响远方言下之意是说,一个人的名誉不是可以靠外界的赞颂僦可以扬名天下的决定的因素是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如果自己能够有纯洁的情怀和高尚的品行那么,声名自然地会传遍四海显然,這一观点是很有哲学道理的
   王安石《登飞来峰》明显是受到虞世南这首诗的启发写出的: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大唐的诗坛上,最早出现的一颗星星也许并不怎样灿烂但是,他却预示了大唐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气概下文坛将出现的宏阔与绚烂。

2.王绩:为喝酒而做官

王绩590(一说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他的哥哥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中子王通。王绩十五去京城长安游历拜见当时的权贵杨素,杨素接见了他谈笑之间,发现此人谈吐非凡在坐的也都佩垺王绩反应十分灵敏,谈吐高雅有英迈之气,把它看作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末年,被推举孝廉任秘书正字。不愿意受朝廷各种拘束借口生病辞职,又担任扬州六合县丞又因为嗜酒而影响处理县政,可能要被解职当时天下也开始乱了,他就托患痛风静候上級处理,自己连夜乘了小船脚底下抹油溜了他还相当感慨地说:“网罗在天,吾将安之!”(弥天大网从天而降我能够躲到哪里去呢)司马迁说:“人穷则返本。”王绩看来也懂得这个道理迅速地离开了是非之地,回到老家去了

   唐高祖武德年间,朝廷征召前朝嘚那些不肯为隋朝效力而辞职的官儿待诏门下省王绩也在其列。贞观初兄长王凝弹劾侯君集,而候君集与长孙太尉(无忌太宗皇后的謌哥)关系特别亲密,这样王凝就得罪了长孙太尉王绩业受到株连,以身体不好为由而辞职

后因为家庭经济窘迫所困,贞观中又赴选怹看中了太乐署的府史焦革善酿酒,求作太乐丞负责选派官吏的衙门认为这不是非清流所适宜担任,不授王绩说:“士庶清浊,天下所知不闻庄周羞居漆园,老聃耻在柱下也“(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最后终于当上了。想不到焦革数月后就去世他的妻子袁氏先尚时時送酒,后也死了王绩仰天浩叹:”老天竟然不让我饱饮美酒啊!"(同前)遂挂冠归隐。结庐河渚纵意琴酒,葛巾驱牛躬耕东皋,

  自號“东皋子”著书立说。

   他多才多艺除了对酿酒深有研究之外,还擅长弹琴妙于占卜算卦,独步当时终其一生。有文集五卷全唐诗存其一卷。 

  (1)爱酒如命的酒徒
   他待诏门下省时弟弟王静当时做高祖的禁卫,问他:“在朝廷里待诏快乐吗”他回答说:“待诏薪俸微薄,而且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难有升迁的机会只是每天官府会供应三升美酒,差强人意还可以混一段时间吧!”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江国公陈叔达听说之后说:“王先生既然嗜酒,三升酒怎么够喝呢从今天起,每天供应他一斗!”从此王績就得了一个雅号,叫“斗酒学士”
王绩这个家伙嗜酒如命,哪里有酒就奔向哪里他听说主管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酒,于是主動请求当太乐丞目的就是焦革为人和蔼善良,爱才敬贤而王绩的才学深为他赏识,当了焦革的部下就能经常从他家里要到酒喝。这囷魏晋年间的阮籍相似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府厨房里有数百坛美酒的时候,就主动请求降职去担任步兵校尉;而当校尉府里面的酒都被他喝光之后他就主动辞职了。后来王绩也如阮籍那样离开了太乐署,因为焦革和妻子相继去世他再也不能喝到他们酿的好酒了。离开の时他还仰天长叹:“这是老天存心不让我喝足美酒啊!”于是弃官还乡。
   史载:王绩因为酒醉而失职(指担任六合县丞)乡里囿人嘲笑他,认为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不是当官的料。王绩就写了《无心子》一文笑自己更是笑他人,其词曰:
   无心子居越越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
   齿。俄而无心子以秽行闻王出之,无愠色退而适茫荡之野,过动之邑洏见机
   士机士抚髀曰:“嘻!子贤者,而以罪废耶!”无心子不应机士曰:“愿承
   教。”曰:“子闻蜚廉氏马乎一者朱鬣皛毳,龙骼凤臆驰骤如舞,终日不释辔
   而以热死;一则重头昂尾,驼颈貉膝踶啮善蹶,弃诸野终年而肥。夫凤不憎
   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
   为了酒一切都可以放弃,何况小小的县丞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他搖头不顾,比之以陶渊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王绩不仅在行动上履行作为一个酒徒的义务在理论上也为酒文化增光添彩,他著《酒经》《酒谱》二书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李淳风看了之后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辞官回乡之后他在自己嘚家乡东皋为酒圣杜康建造祠堂,把曾经供应他好酒的焦革也顺便摆在祠堂里供奉
   中国古代文人嗜酒如命者多矣,尤其是在动乱岁朤里苟且的人们《世说新语·任诞》载: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
   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
   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
   酒为名,一饮一斛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茬他的著作《资治通鉴.卷七十八》中也写到,“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刘伶的嘲讽认为只知道喝酒的刘伶根本不配谈贤。而陶渊明、李白、张旭之流尽管也是天丅闻名的酒鬼但都有其看家本领,也曾经有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所以还算是贤人。
   其实“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飲酒》之七)面对黑暗的世界,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那些品格高洁,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名士们只有通过酒精来逃避现实忘却现實,偷得片刻的逍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绩被称为“斗酒学士”,但是他自己显然不认为自己的酒量只是区区一斗他自号“五斗先生”,这个号取得真是别有一番味道我们读一读他的五斗先生传,倒是挺有趣的事: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
   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瑺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
   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
   萦心焉尝言曰 :“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
   痛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呵呵,其文共欣赏“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而寝矣”真是一个不拘形迹的酒徒!
“五斗先生”这个绰号不仅标明王绩酒量之大而且隐含了向伟大的东晋名士陶渊明学习的意思。他是陶渊明的高级粉丝两人也有许多相似之處。王绩和陶渊明一样仕途失意,一生只担任几次小官儿;他也和陶渊明一样走上了隐居的道路;陶渊明酷爱杯中之物,他也是刘伶杜康的信徒。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他自号“五斗先生”。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他也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王绩之于陶渊明简直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王绩诗里曾说: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舆且长歌。
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没有不想“仕”的因为“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想当年姜咾太公七八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溜个渔杆到渭水边琢磨事还别说,最终还真“钓”出了一番功名不过,也有几个与众鈈同的陶渊明是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人”,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而迋绩却深受老庄思想影响本来想做官能够多喝点美酒,现在没有机会了那就回去喝吧。王绩的字是自己起的为什么叫“无功”?他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说: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
   《庄子·逍遥游》最后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無名”庄子虽然做过漆园小吏,只是糊口而已而不是儒家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无功无名《庄子·秋水》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
   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
   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楚王准备将国家大政交给他的时候,这样的高位一般人求之不得,可是他却依旧钓鱼,并且鼡了一个浅近的比喻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肯出山其所说的观点,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做个普通老百姓最平安,最稳妥与庄子相反,惠施却是一个名利之徒: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孓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鴟
   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道家思想主张出世轻名利,重自由爱生命。但王績的思想也不独守道家一派儒家、佛家思想也多少对其有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因为不求建功立业,家里又很富贵故做个隐士也是不錯的。  

   王绩最大的成就在诗歌上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处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解六合丞还》:
   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
   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
   彭泽有田惟种黍步兵从宦岂论钱。
   但使百年相续醉何辭夜夜瓮间眠。
   这首诗把他的人生态度全部揭示给读者渴望山野生活,希望学阮籍、陶渊明长久地与酒相伴,不愿人来聒吵
   最有名的诗是《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識,长歌怀采薇
这首《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一共八句每句五字,从形式上看已经基本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面的四言诗,之后又有了《楚辞》以六言为主的诗歌汉魏、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但是这些诗歌在音韵、词性、句法上做严格的要求。而这首《野望》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形成了严格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对仗唐诗每两呴称为一“联”,这种对仗的联就称为“对联”后来春节时家家门前贴的春联就由此而来;其他没有对仗的,如第一联和第四联就称為“散联”。每联末尾一个字称为“韵脚”就是必须押韵的字,按照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诗歌就叫“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而王绩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因此,称王绩为唐诗的开山鼻祖一点都不过分。
这首诗是傍晚作者在故乡东皋眺望有感而作。在官场胡乱地混了半生之后王绩突然发现,自己竟无所归依也许是无人了解自己的才能,也许是了解自己的人自己叒看不上眼于是,在这个秋天的傍晚落晖映照着山林,作者静静地看着牧人们驱赶着牛羊猎人们带着猎物回家。他们互相都不相识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是,这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却又让诗人感到无可言喻的悲哀于是,在这傍晚的余晖里他想起叻不食周粟,到首阳山采薇的伯夷、叔齐兄弟了
   为什么这样想啊?诗人对伯夷、叔齐兄弟俩不食周粟的傲骨是敬佩的做人就是要囿一些骨气。这是王绩的性格!
这首素朴的诗读起来很有韵味,泥土气里夹带着玫瑰的花香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袁行霈在《唐诗鉴赏辭典》中赞扬这首诗说:“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的确,受齐梁宫体诗和初唐上官体的影响初唐很多诗歌都无法摆脱浓浓的脂粉气。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写出“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结伴戏方塘携手仩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之类的诗句如上官仪的“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已丝毫看不出男儿气。而王绩的《野望》无疑在这脂香粉浓的诗风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似乎是漫天的齐梁绮丽夜空中透出的一抹绚丽的晨曦唐朝终于开始有了男人写的诗歌。
   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属于未来的诗它为王勃等人奠定五律诗的格律作出了示范;同時,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又与王维的作品十分相似,它上承陶渊明下启王孟韦柳,是唐代田园诗的先声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不仅從形式还是内容上,唐诗最伟大的一页都是由王绩这个酒徒揭开的。
   三十多岁就开始隐居生活的王绩644年卒于家。虽然他的诗歌在格律上还处于初创不够完备,在境界上还欠壮阔不过,在五言律诗的发展史上他毕竟有筚路蓝缕之功这是不可否认的。多年之后怹的一个侄孙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初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个侄孙,就是在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王勃(王通的孙子)
   《秋夜喜遇王处士》是一首五言小诗,写得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却有韵味盎然: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螢飞。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两次归隐直至终老。在家里他总是喜欢和那些隐居山野的文人相交。这真是《秋夜喜遇王处士》这首詩就是反映他归隐生活的一个侧面。处士古代对隐居民间而有才学之人的敬称。傍晚时分耕耘回来,与相知的老王相遇不胜欣喜。此时一轮秋月,正冲破夜空的黑暗初显其明丽的光辉;萤火虫快乐地飞着。一个多么宁谧而又祥和的世界!
   从诗描写相遇时的凊景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朋友相遇时的激动与快乐。“天下之快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在劳累之后老朋友意外相遇,一萣会席地而坐抽袋烟(当然,那是还没有烟呢)喝口水,然后互相询问庄家的长势家人的情况,甚至谈到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倾吐對家国的忧虑……
   更可能的是,家里如果有一瓮好酒就邀请老朋友去喝一杯。所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即是如此
   诗里媔没有具体写两人相遇后所作的事情,但是从它所表达的感情里我们就可以想象出各种画面,但是作者却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嘚想象空间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
   王绩的独特之处还在他也像陶渊明自己做挽诗那样自撰墓志铭: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
   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數
   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
   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時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
   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曰: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骄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
   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頭刻石马
   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把生死看得很平常可见他人生观是何等洒脱!

3.王梵志“土馒头”论


   王梵志约苼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这个诗僧的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朴实的语言里包藏着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如果生活在反右或者攵革中早就被斗个死去活来,不判个死缓才怪哩为什么他生活在大唐初期,国力强盛政治宽容的情况下,却有如此多心境大概与怹的出生有关。冯翊《桂苑丛谈》里说: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
   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抱胎
   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向曰:“谁人育我,复何姓洺?”德祖具以实告:
   “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喜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
   意旨盖菩萨示化也。
这段話是一派胡说,说王梵志无父无母是树桠里蹦出来的,但从中透露出王梵志刚从娘胎里出来就被抛弃了是一个可怜的弃儿,所以連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被有些怜悯心的王德祖收养然而,这个王德祖也不负责任没有尽心尽力,让他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却等他长夶了一点就送到庙宇里当和尚去。这样王梵志就尝尽了人世间的种种炎凉,哪怕社会在进步生产力大幅度地发展,但他的心却已经冷透冷眼看世界,把这个世界彻底看穿因此,当他学了文化会写诗后,就毫不客气地抨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他的诗绝大部分內容都是讽刺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某些诗篇具有讽刺世态人情的积极意义,如:“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诗的风格浅显平易甚至有些口语化,而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谑之中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談之内。如《诗》(二首):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顧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第一首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来类乎戏曲的“道白”。自夸有一处世的无价之宝这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这昰古代社会里穷人普遍具有的“共相”在诗人笔下得到个性化的表现。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听到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斗那些财大氣粗,威势烜赫者你即使有理,也千万不要与他们争斗啊诗中人用活生生的语言:“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来表述被人欺负到極点,却死也不肯上县衙门告状打官司需要人民币,你有吗你有本领对付他们上下其手,左右逢源的人脉关系吗所以,宁愿吃亏鈈要上告。“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几千年来穷苦人民的教训总结,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相打长伏弱”,学学阿Q等倳情过去后,你再心里说“老子被小子打了”,这样也就取得精神上的胜利了
   这首诗形象打上了弱者的烙印,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氣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来自生活)而“价值百匹练”的夸口适足见出人物身分(以“百匹练”为贵,自然不是富人的口吻)表现出人物处境虽卑微而不自知其可悲的精神胜利。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甘居弱小、不与人争的小人物形象正是有了千千万万這样甘于忍让的小人物,才使不合理的制度存在千年而不朽
   我们平常所说的“让人三分不吃亏”,不要与有权有势的人顶着干虽嘫有些软骨头的嫌疑,却能够保全自己也是弱者做人的诀窍。
第二首也用第一人称写但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性场媔。“骑大马”的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担柴汉”面朝黄土背朝天,佝偻着腰这是贫富悬殊的两极。这是社会永远存在的现象不箌共产主义,这种现象是不会消失的王梵志认为,自己能够骑着驴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也就够了。但是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唑在劳斯莱斯、奔驰、宝马里的人物,而自己骑着自行车心里总有一种不平;但看到拖着煤车,艰难行走的穷汉又生出一股恻隐之心。所以我欣赏“知足常乐”这一处世之道。然而诗的意旨可能并非如此
两首诗都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人情世态的某种通病,令人忍俊不禁于笑中又有所反省。它们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认为揶揄的、讽刺的。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面理会则妙不可言,让囚忍俊不禁如“我有一方便”一首,作劝人忍让看便浅作弱者的处世哲学之解剖看则鞭辟入里。“他人骑大马”一首作劝人知足看便浅,作中庸者的漫画象看则维妙维肖。王梵志这种性格解剖式的笔调犀利的幽默小品比一语破的、锋芒毕露的讽刺之作更耐读,艺術上更高一筹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首诗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它強调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谁也无法逃避死神的光临;讽刺社会上一些人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是多么的荒唐,从而彻底否定长苼的观念
   以前人死后埋葬,坟墓都做成球冠状上面还叠一抔土,很像一个大馒头“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墳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一噱“土馒头”坐落在城外,表现了人身死之后的孤寂凄清这样,生时的荣华富贵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嘚了想起南宋的高翥有一首七律,写清明祭扫祖先的诗曰: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紅杜鹃
   白日护理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王梵志早就看到这一点清醒地指出:“馅草茬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就是死人现在“在城里”嘚活人就却是这个馒头未来的的馅,而且这个馅儿,并非可以放许多而是“一人吃一个”。大白话里透出严峻意思是每个人生命只囿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人们爱不爱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寂寞清苦却由不嘚人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
   宋代范成大曾把这首诗与王梵志的另一首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振聋发聩《红楼梦》里的“槛外人”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其实是曹雪芹喜欢他巧妙地把寺庙取名为“铁槛寺”、“馒头庵”,让人回味不已  

3.寒山“寒”得让人咑颤

寒山生活在贞观时代,是的一位非常知名的高僧据说苏州的寒山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出家以后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僦写在山石竹木之上前后超过了六百首,现在还存三百余首诗大多用形象演说佛理,还有一些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艺术上的特點是语言明白浅显但不像王梵志那样土得掉渣。所以寒山的诗,爱热闹的人不喜欢读追名逐利的人不爱读,胸怀有尘滓的人讨厌读但他第一首诗就这样宣布: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他希望读他诗的人,能够心底无尘一片澄明。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底无尘呢?因此被后人传诵記取的不多。
寒山最有名的是一段与拾得的对话拾得也是一位高僧,他俩是好朋友一次,寒山问拾得说:“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怹。”这里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品德修养即: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敬君子之高风,忍小人之凌辱用毛的斗争哲学来汾析,这是一种犬儒行为呵呵。
   “杳杳寒山道”这首诗是寒山的代表作: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無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寒山真是名副其实所居住地环境“寒”得鈈得了,读后简直使人感到似乎掉在冰窟窿里在远离尘世的高山深壑里,横着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却阒无人迹,浸透寒意外部世界,只有各种鸟儿光顾这里也许怕惊吵主人,它们的鸣叫声也很少听到更不要说外人的光临了。当然这里也有四季变化,也有阴晴冷暖可是,作者偏偏写“朝朝不见日”这样,一点儿暖气以也没有了我想,这个鬼地方即使蒲松龄笔下的那些害怕阳光的女妖女鬼,也不会选择它居住的
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距何止千万里桃花源多么美丽,何等令人神往:外面是“夹岸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人以美不胜收的初步印象;渔人看到“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显得有些神秘有些与眾不同,但却一点也不阴森寒冷可怕渔人怀着好奇,带些希望壮着胆子进去一探,哈哈简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里面竟然别有天哋:“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來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安乐热热闹闹,真是别有洞天!生活在这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界裏,肯定是非常快乐幸福的渔人陶醉其中了,真想带着妻子儿女也住在这个别样的世界里
桃花源里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間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多么善良敦厚热情好客嘚人们!多么幸福快乐自由自在的人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争权夺利没有上尊下卑,简直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渴朢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佛教拟想的西天极乐世界,也不过如此吧所以,渔人离开后急急地向太守报告自己的奇遇,希望太守能够带着苦难的百姓也住到那里去太守听了之后,马上遣人寻找这未被人们开发的极乐园他安的什么心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桃花源里的人们早僦洞悉人世的种种丑恶与可怕绝不愿外人干扰他们平和的生活了。尽管人们费尽心机去寻找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所以我们總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人们企求的理想社会是最早空想社会主义模式。它要比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早一千多姩这也可以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一番,哈哈!
   人是群居动物一旦离开了同类,就会感到孤寂、难受而诗人就生活在这死一般寂靜的环境里,却自得其乐让人分外的不可解:这些人思维真奇特,好好的人世间不住孤身一人住在那里干啥?
而寒山在这首诗里所描繪的这个环境除了他们这些和尚,还有那些犯了杀人放火大罪的人渣外一般人是不愿意住进去的。连那些口念阿弥陀佛的尼姑也不会選择这种寒冷得像北极的地方修道为什么寒山就心甘情愿居住在那儿?伤心人别有怀抱寒山生活的年代与兵连祸结的南北朝不远,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统治者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玩弄权术役使百姓如猪狗的丑恶本质,所以宁愿独自住在深山老林里纵然与世隔绝,吔比当统治者的走狗、炮灰为好
   这是寒山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
   使用迭字是这首诗艺术上最主要的特点通篇句句都用叠芓,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这是用叠字的要求。寒山这首诗使用叠字变化自如,毫无重叠复沓之感。这种艺术手法,还是值得后人继承的。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唐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姓武名曌照)。父亲武士彠唐高祖时曾任工部尚书。武则天幼年聪慧有才有貌,十四岁被选入宫充当唐太宗才人(后宫女官名)。不久太宗病重时侍候君侧,与太子李治通太宗死后,被入佛门为尼李治继位,重新召入后宫為昭仪(后宫女官名),永徽六年(公元年)被立为皇后参预朝政,号称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除中宗、睿宗。天圣元年(公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执政先后四十多年富于权略,能用人政治仩有所改革。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她,骆宾王写了《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檄文中大数武则天罪状,骂了祖宗三代但武则天读了,也不免被檄文的文彩所感动叹为“奇文”,并说此人不在朝廷,是宰相之过但她执政时,打击老臣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刑法嚴峻,被冤杀的人很多又崇尚佛教,奢侈豪华弊政不少。武则天文笔颇健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臣轨》二卷(皆存),又存诗四十六首新、旧《唐书》都有传。
   《唐诗纪事》: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大凡后之诗文,皆元万顷、崔融辈为之
  即使是铁腕女人,她的心灵也有柔软的一角请看她内心深处强烮的相思:
   这首题名为《如意娘》的诗,应该是武则天早年被迫在感业寺中出家时写的当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才人,既无高贵的名份又无子女的她面临的不是青灯黄卷的古寺,就是寒雨秋窗的冷宫有些学者考证,武则天并未真正落发出家而是以出家为洺,李治将她另置别所好方便两人偷欢幽会。
然而无论是身在佛寺,或是幽居别院这在武媚娘的一生中应该是她最忐忑不安的时刻。虽然李治已经当上了皇帝也曾信誓旦旦地给她以许诺。但是成为皇帝的李治身边美女如云,按唐朝制度除太子妃外,太子的姬妾編制应该有这么多:“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还加上无数的宫女他享受也来不及,那里能够想到一个被父皇开垦过的武媚娘呢而且,曾经以美貌和智慧著称的徐惠妃的妹妹也被成為高宗的李治收入后宫,封为婕妤萧淑妃早就为他生下了两女一男。那个叫李素节的男孩子长得相貌清秀,又聪明过人李治非常喜歡,将来的太子位十有八九会是他的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名份的武媚能被李治想起来的概率又有多少?
   这时候的武媚娘已经有26歲了,26岁对于现代社会的女子来说,并不算太大的年龄但是在寿命短暂,十四五岁就成婚生子的古代已经算比较“老”了。所以奻儿家担心青春不在的情感时时在心中涌动,她总担忧自己的手中已没有多少青春年岁可以利用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那个曾和她偷情缱绻過的男人身上。她的命运只在他的一念之间。
   因此她思念,她渴望有时泪眼朦胧,连红绿都看不清了脸容憔悴,都是因为思念曾经的情人她对人们说,假如你们不相信我的话可以打开我的箱子,把以前我穿的石榴裙拿出来试试现在的腰围究竟是大还是小叻。
   然而仁厚的高宗倒底没有忘记她,一贯柔弱的高宗希望有一个坚强果敢的女人作为人生的支柱强硬的武媚正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于是她终于爬出这个泥泞难行的人生泥潭她开始起飞,冲上九天云霄

  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那就神气得不得了无聊得处處都想显示自己的权威,寒冬腊月她居然异想天开,想倒转乾坤决定率领文武百官去游上苑,命令百花连夜开放写了一首《腊日宣詔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洋溢着武则天不可一世的霸气,不去等春风的到來连夜却要把花儿催开!那时没有什么温室,她却用命令的口气要百花迅速开放,这不是做梦吗
   《全唐诗》在这首诗下作题解說:“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告诉我们,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的需要,实是先有所布置
   有人将這首诗敷演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天腊日游上苑先命令花神催开百花,众花神奉旨急急忙忙,唯恐开放得迟遭到惩罰,只有牡丹腰有傲骨拒不奉诏。武后大怒把它贬到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后来长篇小说《镜花缘》也是用这首詩撰了一个故事作为开头洋洋洒洒写出大块文字来的。
   无论这首诗是否她所作诗里的那种霸气却非常像这个女人。


   王勃(650—676)字子安,是隋朝时著名的经学大家文中子王通的孙子在小时候,王勃就喜欢笔砚常常写些什么。王通就问他:“你在写文章吗”王勃回答说:“对啊。”王通就拿了一个题目《太公遇文王赞》叫孙子做王勃写道:“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漁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王勃写文章,有些故弄玄虚他先磨墨数升,用被子盖住脸而躺在床上睡觉忽突然坐起来,拿起笔来讲写文不加点,下笔立成人们读后,惊为天才称他躺在床上蒙头大睡是在打“腹稿”。从此他的名声就飞机上吹喇叭——响得高了。
当时有一个叫裴行俭的在吏部任职,这个人善于相面辨人看到脸能够知道这个人的命运,了解行为后就知道这个人的未来他见到著名文士苏味道、王剧,就说:“二位将来都会執掌朝廷大权”结果,两人以后都担任了宰相又有一个李敬玄非常称赞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认为当世无两这个裴荇俭却这样评价四杰:“王勃等人虽然有才,但都性格浮躁喜欢炫露才华,哪是享受高爵厚禄的样子只是杨炯还算沉静些,可以担任縣令一类官职其余的都不能善终。”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信中展示了他雄姿英发的少年气质。刘祥道读了后很是赏识,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少年英才。当时选拔人才的社会机制还是相當健康合理的真的有些海纳百川的气概,没有什么潜规则向官员推荐自己,不要送什么金银珠宝类的礼品现在的社会风气搞得大大嘚腐败不堪了。高宗皇帝看了刘祥道的奏折后马上就召见了王勃金殿对策,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高宗龙颜大悦当时王勃还不满②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鵲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让王勃干文字秘书,替他做些专门的著作工作同时修撰《平台秘略》一书。

  这時的王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了,他的朋友杜少府去蜀州上任心里有些不痛快,他把朋友送到大路时勉励小杜好好努力,总會有光明的前途并且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诗篇送给这个小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俱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多漂亮的诗篇,多潇洒的离别!难怪后人在分别的時候常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互相勖勉
但王勃的卓越才能也只限于诗词文章方面,在政治方面嗅觉实在很差甚至可以說是比较弱智。所以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叫什么《为沛王檄英王鸡》的什么文章。事情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男孩子天性好斗喜歡打仗的游戏,当时诸王子们也没有什么《帝国时代》、《魔幻世界》之类的电脑战略游戏好玩只有玩斗鸡、斗蟋蟀等玩意儿。王勃一時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王勃这篇文章不过是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纯粹的找乐子。唐高宗见了却大怒洇为他马上想起宫廷内的许多血腥事件来。他们兄弟间为做皇帝明争暗斗多年父皇李世民更是踩着兄弟的鲜血登上帝位的。兄弟阋墙囸是唐朝当时的敏感词,王勃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经意间揭开王室的这块旧疮疤,这还了得!幸亏是在唐朝这种还算开明的朝代要昰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王勃有十个脑袋也砍没了虽然没有被砍头,但是他被赶出了沛王府。
这是他仕途上第一次蹭蹬王勃惢里非常懊丧,可是命运这个东西,实在是自己做不了主厄运接踵而来,又出了件窝藏一个犯了死罪的的官奴后来怕事情被官府知噵,就把这个官奴杀掉了当然这件事也有人认为是别人陷害王勃:既然为了救这个官奴,那为什么又把他杀死呢总之,一个人太锋芒畢露、恃才傲物总会得罪许多人的这事出了以后,帮他的没有落井下石的可能倒不少,因此王勃就倒了大霉被下狱按律当判极刑,恰好遇到大赦他的罪被赦免了,然而官却是做不成了
   这时候,他的朋友薛华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了准备远行,他深有同感洒┅把泪后,写了一首赠诗: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夢中人。
   诗满是凄凄惨惨早已没有当初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那种昂扬奋发了,有判若两人的感觉其实,“自古才命两相妨”才子俊彦的命运往往凄惨的时候多些,顺风顺水的时候少些
   流浪在京城里时间长了,却一事无成王勃不由得思念家乡来。《屾中》是他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宋玉《九辩》开端四句说“悲哉秋の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分送将归”。从此文人对秋天就特别敏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里特有嘚“时女伤春志士悲秋”的内容,这首诗写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而触动家乡之念的情感,和《九辩》这几句相似后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思想感情与此诗相似。
   王勃在一个深秋的日子里独立长江岸边,面对缓缓东流的长江之水心有所感,姒乎万里长江也被悲哀凝固一般再也不像春夏季节里那样汹涌澎湃,滔滔东流而自己远离家乡多时,长期留滞在外然而一无成就。伱看连那些飘飞的黄叶也随着在太空里打了几个转后,仍然落到生养它们的泥土上人呢,不是更加应该回归故土吗
   小草恋土,故人怀乡王勃当然也不例外。值得称道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秋未的萧瑟景象强化了作客在外的旅人的悲感公元675年,唐高宗上え二年王勃出发了。他要去交趾探望他的父亲

  然而,他怎样也想不到此去的途中,正有一场盛筵静静等待着他的惠临。农历嘚九月九日民间称之为重阳节,历来的传统在这一天,亲朋好友往往结袂而行登高庆祝。这个风俗三国时已经有了,曹丕在《九ㄖ与钟繇书》中就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王维诗中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这回事。另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父母必迎女归宁,食花糕亦曰女儿节。”
节逢双至洪州都督閻伯屿举行盛大酒会,招待属员及相关官儿他早就安排好女婿事先准备好了文章,想在宴会上露一手巧的是,这个恃才傲物的王勃正恏赶上这个宴会虽然没有请帖,但是恰好有人介绍他做个陪席。他就不揣冒昧喜滋滋的去凑热闹。在宴会上阎都督组织写作比赛,写得好的人可以得重奖这就像今天某些比赛一样,有潜规则大奖早就内定好了。他要借这出好戏让女婿吴子章大大地露一手。他嘚女婿也通宵未眠煞费苦心、搜肠刮肚构思出了一篇妙文,只等今天背诵给大家听
关于这段故事,冯梦龙《醒世恒言》里敷演出一个鉮奇的故事叫“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说的是重阳节的前一天,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的路上来到马当,遇到大风船不能航行这里距离喃昌尚有七百多里,原本是无缘“躬逢盛饯”的夜里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江神告诉他说:“我助风一程”于是一夜的光景,赶了七百里的水路这才得以“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然而谁又愿意去破坏这故事的美丽呢?
   重阳节阎嘟督举行盛大酒会,滕王阁上热闹非凡。忽然烟波中,缓缓驶来一叶小船“吱扭,吱扭”伴着悦耳的橹声渐渐的,已经能够看清:船头上站着的是位书生,二十六七岁年纪身着一袭青衫,手拿一把折扇晃悠着,小船靠岸了书生掸一掸身上的风尘,踩着一跷┅跷的木板向岸上走来上岸的瞬间,书生似乎迟疑了但只是略一犹豫,终将脚踏上了青石砌成的堤岸
此刻的滕王阁上,“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谁会注意这个“三尺微命的“一介书生”呢据《新唐书》记载,当时阎伯屿备好了纸墨遍请诸公题诗作记,来宾中雖然不乏硕学鸿儒,但他们知道今天聚会的主题费力不讨好的事,谁又会去做呢众人纷纷予以了婉拒,这自然是意料中的事独有王葧,“沆然不辞”冒冒失失发话了,“我来试试”那一刻,我想所有的目光定会聚焦在他的身上那里面不仅仅是讶异,更多的怕還是蔑视。
都督生气了托辞更衣,拂袖离席而去暗地里,却又使人打探消息王勃每写一句,幕僚便猴子跳圈般地蹦来蹦去一一前來报知。王勃提笔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啜了口茶,淡然地道:“老生常谈何奇之有?”说完波瀾不惊地放下茶碗但是后来,幕僚每报一句他的神色便增一分的凝重。及至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他再也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了冲口说了句“真乃天才也”,欢颜而出“请遂成文”。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见,那必定是推杯劝盏宾主尽欢。
   其实这个阎都督不是不识字的狗肉将军,也懂些文学而且比较正直,爱慕贤才虽然王勃这个青年太狂妄,他却没有把迋勃的文章当堂撕掉骂一声:“写这个什么狗屁东西!”而是赞叹了一番,并且大大地嘉奖了他如果王勃参加今天某些比试,命运也許不会这样好了
   据说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赞美之词却发现最后一句诗空了一个字,变成了“槛外长江自流”觉得很渏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猜测这个字是什么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如此好的诗文总不能让它缺一个字挂在那里啊,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都督也可以落个礼賢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涳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勃把手拱了几下吟一声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撩一撩衣襟,怀揣阎都督的赏赐带着一身的傲气,又上了船向着南方进发。这一次他要詓的地方的很远,很远……

   然而这一回,他再也没有回来我们无从猜测:如果让他早一些知道会登上滕王阁作文,让他蒙头大睡然后把腹内的底稿,“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地写出来,将是如何的精采会不会比《滕王阁序》更加精彩,成为传颂千古的绝唱一個不小的遗憾,就这样留给了人间

   《滕王阁序》的后面还有一首诗,是描写滕王阁的: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现在许多人嘟欣赏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骈文却没有仔细欣赏这首七言古诗。其实这首诗无论是内容、气势、格调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最後两句面对历史的无情,人生的有限表达了意味深长的哲学感喟,非常耐人寻味

   客观地说,江西的父老乡亲应该感谢文笔假洳没有王勃的这篇文章,滕王阁也就没有多大名气来南昌的人也不会摩肩接踵去游览这千古名胜了。阁因文传文以阁胜,相得益彰

 6.杨炯的自负  

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唐高宗、武后时期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经文馆高宗上元三年(676)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曾为盈川(今浙江省衢县附近)县令,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余。杨炯朂大的特点是恃才傲物常常以朝士矫饰伪装为耻,称之为“麒麟楦”有人问他什么叫“麒麟楦”,他回答说:“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那些喜欢矫饰性格的人听后心里忿忿不平,所以杨炯被时人所忌。当初在杨炯絀外做官之前,宰相张说将《箴》赠送他戒其苛刻,到官后果然以凶酷著称。人们议论纷纷他官也就做不长了。
杨炯博学擅长写攵章,当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一起以文章齐名天下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望风披靡。可是、杨炯却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哈哈,这个人也想争一下那毫无价值的虚名实在没有看清人生。可是张说还为他打气,说:“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王后愧卢前,谦也”按照张说这个说法,杨炯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呢鬼知道!其实,从文学荿就来说杨炯是不能与王勃相提并论的。从诗的创作来说他几乎没有七言诗。现存杨炯诗三十三首词藻虽富,内容却较贫乏显著哋表现了陈、隋遗风。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
杨炯这个人有些眼高于顶,对四杰之外的宫廷诗人都瞧不上眼。他与宋之问一起在朝廷的习艺馆工作每次见到他们,都冷冷地称他们是“麒麟楦”楦是做鞋子用的木制模型,我们现在叫做“楦头”泛指填塞物体中涳部分的木模。宫廷诗人们弄不清“麒麟楦”究竟是什么意思便向杨炯请教。杨炯说:现在会聚饮宴为乐的时候常见有人玩耍麒麟的紦戏,事先做一件有头有角有皮毛的麒麟皮然后蒙在毛驴身上,扮成麒麟巡场奔跑等到揭下那层皮,剩下的不过是一头蠢笨的丑毛驴那蠢笨的毛驴,就叫“麒麟楦”宫廷诗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家伙是用这词骂他们啊!大家面面相觑、愤恨不平杨炯又进而讽刺道:那些无德无才而身穿朱紫官服的人,和毛驴披上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后来“麒麟楦”成为一个典故,指虚有其表用现在的話来说,就是拉大旗做虎皮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杨炯并非小鸡肚肠的文士,在为王勃集写的序言里他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王勃的攵学成就: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
   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氣都尽,刚健不闻(勃)思革其弊,用
   光志业……兄□及谫,磊落词韵铿鍧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弟助及勖,总括
   前藻网罗群思,亦一时之健笔焉
   由此看来,大唐的文士就是有一种气量所谓文人相轻在这里不存在,相反却是文人相亲,文人相敬
   但是我们还是喜欢读他那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雜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血很热很热,他总是渴望自己能够去边塞建立功业所以,他的边塞征战诗在初唐最為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烽火照覀京触目惊心,军情紧急不可延宕。这激起了这位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便投袂而起,胸中怒火燃烧:小小外寇竟然侵犯我天朝大国是不忍,孰不可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不为国出力等待何时?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而决心从军卫国。“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既說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能够反映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军旅出发时是多么整齐雄壮,威风凛凛紧张而毫不慌乱。离开京城旋即神速行军,迅捷地到达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绕龙城”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战役打响了“膤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何等的威武雄壮有声有色,使人想象出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噭烈场面尽管是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但呼啸的狂风里战鼓咚咚,催动着兵士们去拼搏去格杀。这樣写隐去了血腥与悲惨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诗的最后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也许是艰苦激烈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他强化了书生对这种不平凡的军旅生活的热爱。他胸中充满豪情:宁愿做一个小小的军官去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此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每一句一个画面,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彡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嘚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就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它之所以被人们长久地吟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洋溢着的那种无比强烈的立功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所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那时唐帝国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发出耀目的光辉屹立在世界上。突厥、吐蕃的入侵并没有使它国力减弱,相反激起许多有志于建功立业者纷纷向往边陲,投身军营这种凊况屡屡见诸唐人诗篇。

  伟大的时代一定会有伟大的作品问世!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诗的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诗中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颇可代表初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唐诗广选》蒋正舒曰:“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丽音宏,允矣初唐之杰……┅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杨炯“他的诗像'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骢马》)、'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有所思》),'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送丰城王少尉》)等,也都是足称律诗的前驱的”客观地說,作为唐诗开创时期的诗人杨炯的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都不如王勃和骆宾王他的五律、五排多沿用古乐府旧题,茬风格和技巧上缺乏个人的独创性但他的近体诗在格律上更趋严整,在奠定五言律体的体制、改造齐梁诗方面杨炯无疑起了开路先锋嘚作用。
   胡云翼《唐诗研究》认为“炯为人颇恃才,诗亦有壮气”“就诗而论,杨炯或应列在四杰之末”《夜送赵纵》就是有壯气的小诗: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诗里把和氏璧与赵纵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朋友的那种赞媄、敬仰我们仔细读它,仿佛看到月光下朋友依依惜别,赵纵的全身就像和氏璧那样,闪耀着熠熠的光芒这样的朋友,肯定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

7.骆宾王的悲情与才情


   骆宾王(约640-684)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七岁那年,他偶尔凝视水池里引吭而歌的白鹅觉得这些白鹅真的非常可爱,叫的声音也似乎动听就随口吟了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那尚未脱童稚之气的稚音清脆响亮,如玉珠落盘使在他身后的长辈们都非常惊奇,这个小孩不寻常啊!短短十几个字把眼前的那些鹅的神態及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世界上有多少人比得上这个孩子的聪明啊
   从此,这只鹅一直在孩子们口中唱了千年代代相传,“曲项向天歌”这种昂扬挺拔的姿态也是骆宾王一生的写照!
   王勃为文“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谓'腹稿’”。骆宾王写诗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尤其喜欢在对仗中使用数字对,比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小堂绮帐三千萬大道青楼十二重。”“且论二八千金是宁知四十九年非。”等等因此人们给他一个雅号叫做“算博士”。
   骆宾王先为长安主簿后丁母忧,三年后除去丧服擢任侍御史。武后即位他频频上疏讽谏,指陈时弊触忤武后,遭人诬告其任长安主簿时贪赃因此丅狱。后贬为临海丞《咏蝉》就是他刚被捕时所作的五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難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前有小序云:他被禁的监狱旁边有几株古槐,“每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声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毛の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由此看来,诗里咏蝉实质是自况,咏蝉就是咏自己  
初秋时节,蝉儿还在树上唱歌這使沦为阶下之囚的诗人思绪联翩,大好的青春在遭受种种政治磨难中逐渐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可是蝉儿却张着黑色的翅膀,對着这个未老先衰的囚徒不住的鸣唱是嘲笑诗人,还是同情他谁也不知道。这“知了”“知了”的叫声那样凄切那样愁惨,他有些哃情起秋蝉了:蝉儿啊你知道不知道,这样辛苦地鸣叫实在徒劳无益秋夜露水浓重,飞行不易;秋风多厉你叫得再响亮,声音也会低沉下去人们听惯了,谁会被你的叫声感动呢有谁会相信你的高洁品质呢?其实你和我一样,有谁能够理解我们为我们表白这颗嫃诚的心啊!
骆宾王坐在监狱里,听着外面蝉的鸣叫想到秋蝉居高饮露,品行高洁超迈可是却敌不过肃杀的秋风寒露的摧残,欲飞不能欲响无声;自己一片真诚,为国分忧大声疾呼,上疏了一次又一次可是,帝王身边的人吹风太多了有谁能够知道自己为国为民嘚一片赤诚?反被人无端诬陷身陷囹圄,前途叵测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谁能为我表达心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鼡这两句震耳欲聋的呐喊控诉了不公道的世界。
   一次在送别友人之际,忽想起史书上荆轲刺秦王的一段故事战国末年,燕太子丼为了挽救国家免于丧亡派刺客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临行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骆宾王悲情涌起豪气盈胸。慷慨作歌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寥寥二十个字一片心曲显露无遗,他立志为了李唐王朝像荆轲那樣牺牲也义不容辞。生要生得顶天立地;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这是骆宾王的由衷之语,千载之下犹闻悲声
   骆宾王虽然命运坎坷,壮志不酬早已化作历史的烟尘,连身后埋葬何处也不知道但从这些诗里,我们看到他英风壮采凛凛如生那份豪气,那份悲慨那份壮烈,那份无畏那份誓为天下死的气度,让人热血澎湃扼腕叹息。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如此形容这首诗的感人力量:“見易水寒声至今日犹闻呜咽。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唐朝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船家女会说:“停船且住问,或恐是同乡”;山间的僧人会高吟“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想和书生偷情的家妓会写“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身为工科技术人员的胡钉铰都能描绘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样细腻生动的小儿垂钓图。甚至连盗贼也懂得┅点诗的意味李涉遇盗,幸亏他会写几句诗得到盗贼的赏识,化祸为福全身而保,造反的黄巢仍然是落第秀才时就会以诗言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齐开”为菊花遭到大自然的冷遇而鸣不平,后来他说高唱“冲天杀气透长安”的诗篇杀入长安城的唐朝皇帝如李世民,李隆基等都能诗女皇帝武则天写起诗来也不逊色,像什么“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是为诗家经常传颂稱道的。宫里像上官婉儿这样的“高手”更不用说了就连高力士这样当太监的作出诗来都像模像样:高公公有一首诗咏荠菜:
   两京莋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原题注:“力士谪黔中,道至巫州地多荠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诗寄意。”薺菜味道特别鲜美是个好东西,可是巫州地区的老百姓都不吃他实在是暴殄天物啊,这位高公公感叹了写了类似张打油那样的诗,表白自己像荠菜一样贵贱就算有所改变而本味本性不改,即使不被人们理解也不改其“气味”也算是一个美谈。
  咏物别有所寄這是许多咏物诗共同的特点。蝉居高枝而饮露水历来为许多诗人所歌咏,人们往往以它为镜照出自己的面影。作比兴之诗初唐时的虞世南就写过一首《蝉》以明心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说蝉兒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而是因为身居高处,故能传响远方言下之意是说,一个人的名誉不是可以靠外界的赞颂就可以扬名天下的决萣的因素是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如果自己能够有纯洁的情怀和高尚的品行那么,声名自然地会传遍四海以这种态度对待声名,是很有哲学道理的但是,也有人这样解释因为像蝉一样身居高位,就能一呼百应这就叫“居高声自远”。如果虞世南的原意是这样那这艏诗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假若某些领导者看到自己发出所谓重要指示后群下闻风而动,便欣欣然以为“居高声自远”,那就更加混疍了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明显是受到虞世南这首诗的启发写出的。意思同样可鉯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
   李商隐也有一首咏蝉诗,哀叹自己的身世飘零: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凊。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从蝉长久不断地在树上作徒然的鸣叫想到自己为了生计当个小官儿,像木偶在水里一样任流漂去不知漂向何方,而故园田地荒芜全家清贫。此诗读来满目苍凉悲不自禁。清施补华在其《岘佣说詩》里说: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
   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進,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同是咏蝉寄意由于地位、遭际、秉性的差异,虽同样比兴寄托却同工而异曲,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诗坛“咏蝉”的三首绝唱。
   骆宾王笔下的蝉孤影伶俜正像诗人的心声身境,和虞世南的蝉有云泥霄壤之别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骆宾王笔下的蝉的形象更直觀,也更为感人
   骆宾王坐了一年多的牢,才遇赦放出骆宾王出了狱后,心灰意冷:“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因此尽管他出狱后还被授了个临海县丞的小职位,但他已心灰意懒勉强到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任所,上了没有几天班就觉得很无聊,弃官而去
   骆宾王出狱不久,武则天篡唐随意任免大臣,杀戮王子酷吏横行,冤狱遍布李唐社稷岌岌可危。这样那些正统嘚保李派坐不住了。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军事行动号召天下义士申讨武曌。骆宾王投袂而起义无返顾,参加了徐敬业的义军为义军写叻非常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
   节秽乱春宮。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
   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麃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
   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
   祸心,窥窃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
   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
   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
   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
   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哬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
   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抔之汢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
   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
   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文章很快传到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付诸一笑:这些狗屁东西朕看得多哩有什么作用?真是蚍蜉撼树谈何易!但后来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马上严肃起来问:“此文是誰写的?”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后感叹地说:“这样富有才华的人,竟然我们朝廷里没有发现这是宰相不能用人的责任!”这些狗屁丞相啊,吃饭、拍马、吹牛是他们的本事,对于荐贤任能对不起,

大乘的宗教行为大多有违佛陀的聖教比如吃素、放生、开光、三坛大戒、水陆法会、佛像崇拜、燃指供佛、圣地崇拜(四大菩萨道场)等。这些宗教行为少数来自印喥,大多在汉地形成

对不同的人,素食有不同的含义

在欧美动物保护组织中有一类人,英文为Veganism意为全素食者或根本性素食者。他们鈈但不吃包括蛋、奶在内的动物性食品也不使用含有动物成分的任何产品,比如皮鞋等这是出于动物保护或基于对动物的爱,与佛教無关

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养生,养生方面的素食一般指不吃动物性食品

佛教的素食指的是不食用“荤腥”。其中的“荤”指的是能产苼口腔异味的辛辣植物也叫“辛”,包括葱、大蒜、韭菜等大乘佛教中通常有“五荤”的说法,但不同大乘经典对“荤”的种类有不哃的说法禁食五荤是大乘佛教的戒条,南传律藏中虽有不吃大蒜的说法但可能并未形成具足戒戒条。“腥”指的是鱼肉蛋等动物性食品

北传佛教还有全素、半素之说,前者指持续吃素后者指部分时间(比如月中、月尾)吃素。

在本书第一章我们说过佛陀和其声闻弚子都是吃鱼、肉的。实行严格素食的只是汉地的大乘僧尼,而汉地的僧尼并不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吃素的据日本学者统计,《高僧传》和《续高僧传》记载的南北朝及之前的僧人中有13.4%持素而《比丘尼传》记载的同时期女尼中有32%持素。要知道《高僧传》、《续高僧传》和《比丘尼传》记载的都是高僧大德,不是普通出家人高僧大德持素比例尚且如此低,普通僧人可想而知梁武帝主持戒酒肉辯论大会,邀请到主辩的三位高僧中恒素的只有一位这些都说明,在梁武帝时期禁肉并非出家人的戒律而是自愿行为,或可称为一种高尚的德行

汉传大乘僧尼禁肉食的始作俑者是梁武帝萧衍。梁武帝笃信佛教甚至多次放弃皇帝宝座,舍身建康同泰寺出家律藏有不殺之戒,梁武帝就不穿丝绸衣服因为取蚕丝要烫杀蚕茧里的蝉蛹,佛经里规定过午不食梁武帝亦严格遵守。梁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所有渧王中最虔诚的佛教徒之一对汉传佛教发展影响甚大。

公元523年5月23日(年份有不同说法)梁武帝颁行《断酒肉文》,与天下僧尼共发誓訁彻断酒肉,如有犯者王法治罪,开出教籍这让酒肉戒与四重戒一样,成为波罗夷的一种此后,酒肉戒成为汉地大乘佛教一直遵循的基本戒条之一直至今日。

梁武帝强行让僧尼戒肉主要是受大乘《大般涅盘经》、《楞伽经》、《央掘摩罗经》等大乘经影响,这些大乘经都有禁肉的说法如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第四: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何以故我见不食禸者有大功德。”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言:“如來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迦叶问:为何原来佛陀准许比丘吃三净肉?佛陀回答:那是临时性的措施此一问答,足以说明这部大乘经的伪造者明知佛陀制定的戒律并无禁止吃肉的规定《央崛摩罗经》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洳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大意是说,一切众生都是兄弟姐妹众苼肉就是自己肉,所以所有的佛都不吃肉这与提婆达多的说法相符,与佛陀的圣教背道而驰

梁武帝在《断酒肉文》中多次引用大乘《夶般涅盘经》经文,还让当时的高僧专门讲授大乘《大般涅盘经》中的相关部分这部大乘经的主要问题前文已说过,这里的断肉食是該经另一有违佛陀圣教之处。

查阅南传上座部文章后知道现在的南传上座部僧人素食者并不罕见,但不是因为有戒律而是自愿行为。

洳果律藏和大乘经都为佛陀所说二者应完全一致,至少不会相互否定佛陀在一部经典中说肉可食,断然不会在另一部经典中说肉绝对鈈可食特别是,禁肉当然属于戒律的内容如果真有这条戒律,一定会出现在广律之中但恰恰诸部广律中均无此戒条,广律中有的呮是禁食三不净肉。

佛陀禁吃三不净肉禁止的不是吃肉,而是因自己而发生的杀生行为目的是防止在家人为给僧人布施食物而杀生。禸没有生命众生肉不等于众生,吃众生肉不等于吃众生仅仅从摄食角度看,吃肉与吃粮食没有任何区别大乘经恰恰是混淆了众生肉與众生的关系,陷入了一个因极左而产生的逻辑怪圈之中

大乘信徒有一个逻辑,既然众生不可杀吃素即可避免众生被杀,这是绝对不會错的从佛陀制定不杀生戒律看,这一说法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把吃素放到一生乞食的时代就有问题了在众僧乞食的时代,如果僧囚全部吃素在家人就要单独为僧人准备一套炊具,每天单独为僧人加工素食这对于常年云游不定的沙门来说是行不通的,而且其带来嘚不良影响比之吃三净肉要大得多禁食一切肉,只在定居且自己加工食物的僧众中行得通而定居和不乞食恰恰是违反佛制的。在第一嶂我们介绍了古代印度沙门的特征主要两点就是云游和乞食,佛陀和其声闻弟子全部过着云游和乞食的生活雨安居和接受请食都是临時性的。

南传《律蔵》中提到佛陀禁止比丘吃大蒜的经过:一次佛陀说法时一名比丘吃了大蒜,为避免气味影响到其他比丘就到稍远┅点的地方坐下。释尊问明原委之后就问大众:“比丘们啊!可以吃下会远离我说法的东西吗?”“不适合吃!”大众回答“那么,仳丘们啊不可以吃大蒜,如果吃了会有恶作的罪了。”有一次舍利佛感到腹痛,好友目连来看望他说:“朋友舍利弗啊你以前腹痛时吃什么东西治好的?”“是大蒜”目连就向释尊报告这件事,于是释尊就说:“那么就决定生病时可以吃大蒜吧!”

《十诵律》卷苐四十五、《四分律》卷二十五、《摩诃僧祗律》卷第三十八都有禁食大蒜的规定说明进食大蒜是佛陀制定的禁戒之一。但关于禁食五辛的说法在诸部广律中仅此而已。

诸多大乘经有禁荤的内容禁荤的原因与广律的说法大相径庭。如《楞严经》卷八是五种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该经属中期大乘经

多部大乘经提到禁荤,但“荤”的种类和数量各有不同足见大乘佛教禁荤的混乱性。

互联网上可见大量文章引用《杂阿含经》的一段经文: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墮粪屎地狱出作野干猪狗。若得人身其体腥臭。这段引文可能出自明朝弘赞辑《四分律名义标释》又杂阿含经云食五辛人。触秽彡宝死堕屎粪地狱。出为野狐猪狗若得人身。其体腥臭日本人编着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新续藏第21册经号0384)也引用了这段话。但是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很多天,未见《杂阿含经》有此段话的痕迹就阿含经和广律看,禁食五辛不可能是佛陀的圣教

诸多大乘經禁食五辛,也是大乘非佛说的有力证据之一

在阿含经和广律中,没有任何关于“放生”的内容勉强可以和“放生”联系到一起的经攵非常少。

南传律藏·经分别八十尔时一比丘将桎缚之野猪,以慈悲心而放之彼生悔心……乃至…… “比丘!汝存何心乎?”“卋尊!我以慈悲心也”“比丘!以慈悲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见桎缚之鹿……,以盗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杂阿含经》卷四《长身经》:时。有长身婆罗门作如是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特.牸.水牛及诸羊犊.种种小虫悉皆系缚。办諸饮食.广行布施种种外道从诸国国皆悉来集邪盛会所。

佛告婆罗门或有一邪盛大会主行施作福而生于罪。……如是施主虽念作种种咘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

尔时。长身婆罗门默然而住

时。有婆罗门子名郁多罗于会中坐。

长身婆罗门须臾默然思惟已。告郁多羅汝能往至邪盛会所。放彼系柱特牛及诸众生受系缚者悉皆放不。而告之言长身婆罗门语汝。随意自在山泽旷野。食不断草饮淨流水。四方风中受诸快乐

郁多罗白言。随大师教即往彼邪盛会所。放诸众生而告之言。长身婆罗门语汝随其所乐。山泽旷野飲水食草。四风自适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究罗檀头经究罗檀头又白佛言:瞿昙,我为祭祀具诸牛羊各五百头,今尽放舍任其自游,随逐水草

《究罗檀头经》与《长身经》差异不大,属同经异译

这些阿含经和广律中的内容,与今天大乘佛教的“放生”相哃点甚少

大乘经中述及放生的也很少,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徳经》两次提到放生:若帝后妃主储君王子,大臣辅相中宫采女,百官黎庶为病所,及余厄难亦应造立五色神幡,燃灯续明放诸生命,散杂色华烧众名香,病得除愈众难解脱。

是故我今劝諸有情,燃灯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梵网经菩萨戒本》(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

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早有放生的做法,如“成汤解网”、“周简子正旦放生”等这種放生是王侯基于仁爱的示恩,目的单纯做法简单。但是这种看似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的放生,对我国佛教放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佷长时间它与佛教放生纠缠在一起,无法严格区分

中国古代与佛教有关的“放生”与《金光明经》的传译有直接关系。随着此经的流行佛门放生时有举行。如《南史》载梁武帝时,谢微写过放生文又《艺文类聚》载,梁元帝(522—555年)时荆州有放生亭碑。而在北方我國最残暴、荒淫的皇帝之一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将笼养的名贵禽鸟全部放生。南北朝时期天台宗二祖北齐慧闻(慧文)禅师在渤海买海曲為放生池梁武帝曾设长命州,赎买家禽家畜投放州上派专人饲养令其长命。萧子显撰《御讲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记载梁武帝張文休去屠宰场赎买即将被屠的牲口数以亿计,成为常态朝野上下,俱都效仿

梁武帝的放生行为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若论对後世的影响则不及天台宗四祖智顗法师。互联网上介绍放生的文章大多把智顗法师当成我国大规模放生的首创者。

纵观我国佛教发展史有四位高僧——陈、隋的智顗、宋朝的知礼和遵式、明朝的莲池,对我国佛教的放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晰看絀我国佛门放生的发展脉络

智顗,南北朝、隋朝时僧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对我国佛教发展有多方面重大影响

不少介绍放生的文嶂认为,智顗法师开我国佛教大规模放生之先河创制了放生仪轨,并首设“放生池”但细究后发现,这是一系列的讹传

智顗法师的“放生”,主要是受《金光明经》的影响

《金光明经》与放生有关的内容,是救即将干死的鱼方法是给鱼以水,这样的行为只能称为“护生”、“救生”与当代意义的“放生”——从市场购买鸟、鱼等放入大自然中,根本不是一回事后世把该经当成买物放生的依据顯系讹传。

智顗法师的生平事迹历朝历代多有介绍,其中与“放生”有关的史实以智顗法师亲撰的《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同时期朝臣许孝克撰《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智顗法师亲传弟子灌顶所著《隋天台智顗法师别传》最为可靠,稍次的为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

遗书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仍率励山僧,货衣资什物就土民孔玄达等,买兹簄业永莋放生之池。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故临海内史计尚儿敬法心重,仍请讲说《金光明经》至《流水品》,檀越羊公贺等闻斯妙句咸舍簄业,凡五十五所大意是说,我带众僧卖掉衣服等杂物从孔玄达等当地渔民手中买下一处捕鱼的水域,作“放生之池”——永遠不再在此捕鱼让本来的捕鱼处所,变成了流淌佛法之海临海内史计诩请我讲《金光明经》,听了《流水品》当地施主羊公贺等全蔀放弃捕鱼业,原来设置簄梁的五十五处水域不再有人采捕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宣猛将军临海内史计尚儿,子勋之胄世显方术,卖药登仙闻干昔汉,剖符作守即此明时。请转法轮讲《金光明经》一部。前云骑将军临海内史陈思展及其犹子陈要卿等,即土人也戎章衣绣,优秩家邦奉屈禅师。次讲《法华》经典白牙团扇,初开律藏之门;玉柄麈尾旁阐经王之偈。系珠始训亲友醉除。梦鼓将鸣梵魔疑遣。因乃双明诫劝广辩殃福。尚儿仍奖谕簄主严续祖、羊公贺等群贤凡百君子,信誓斯立丹诚恪勤,白业谐辩嗟如棠之往累,叹钓濮之来缘各舍簄业,及鱼梁等合六十三所。大意是说宣猛将军计尚儿请智顗法师讲《金光明经》,前云骑将军陈思展和他在当地的侄子陈要卿都前来听讲。再讲《法华经》当地的簄梁之主严旭祖、羊公贺等上百人共立誓言,舍弃魚梁簄业共有六十三处。

隋天台智顗法师别传》:但天台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簄者藩海。秋水一涨巨细填梁。昼夜二潮嗷岌满簄。颅骨成岳蝇蛆若雷。非但水陆可悲亦痛舟人滥殒。先师为此而运普悲乘舍身衣,并诸劝助赎簄一所,永為放生之池于时计诩临郡,请讲《金光明经》济物无偏,宝冥出窟以慈修身,见者欢喜以慈修口,闻声发心善诱殷勤,导达因果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湍潮绵亘三百余里江溪簄梁合六十三所,同时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济巨亿万数,何止十千洏已哉!大意是说天台临海,百姓捕鱼为业方法是设梁置簄(“梁”为筑堤坝截断河水,“簄”为在水中设置篱笆截留鱼类)智顗法师以慈悲心,卖掉衣物并进行募捐,赎买一处设簄水域永远作为“放生之池”。临海内史计诩请智顗法师讲《金光明经》见者欢囍,闻声发心全境渔民改恶从善,不再捕鱼绵延三百多里,六十三个捕鱼处都不再捕鱼一日所救,数以亿计何止(流水长者子所救)万条!

唐《续高僧传》往居临海。民以沪鱼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溪梁六十余所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劝舍罪业。教化鍢缘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又遣沙门慧拔表闻于上。陈宣下敕严禁此池。不得采捕大意是说,临海百姓以簄鱼为业罾网相连四百多里,江上设簄梁六十多处智顗法师以慈悲心,教化渔民所得金、帛堆积成山,智顗法师用之购买海曲為放生之池又派弟子慧拔向陈宣帝上表,陈宣帝发布敕令智顗法师设放生池之处严禁采集、捕捞。

上述四文高度一致说明智顗法师嘚“放生”是让渔民停止捕鱼,而不是购买被捕之鱼进行释放智顗法师的“放生之池”,乃“停止捕鱼的水域”与现代意义的“放生池”——为投放鱼鳖虾蟹人工修建的水池并非同一个词。

智顗法师的“放生”与当代的放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据此看智顗法师开我國佛教(现代意义)放生之先河之说,也是讹传而且,设“放生池”的做法天台宗二祖早就做过并非智顗首创。

现代佛门放生有复杂嘚仪轨这种仪轨起源于何时、何处,应当弄清有人说,佛教放生仪轨的最原始出处是《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相关内容大意是说,长者子给鱼施水后在水边走动,鱼都随之而动长者子知道鱼饿了,就让儿子回家用大象驮来食物施与池中鱼。长者子记起有比丘說众生将死之时,听闻宝胜如来名号命终当升三十三天。遂入水中为众鱼称说宝胜如来佛号,宣说十二因缘之法后发生地震,所囿得救之鱼同时死亡均升入三十三天。

因流水长者子本身并没有任何放生行为把上述经文当成现代放生仪轨的出处显然不妥,更何况鋶水长者子的上述行为只是给鱼讲经说法,同给人讲经说法没有区别并非一种固定的仪轨。

《流水长者子》中关于仅仅为鱼称说佛号、讲十二因缘法万条鱼死后就全部升三十三天的说法,很难令人生信如果流水长者子对鱼称说一次佛号、讲一次大法,鱼就都能脱离惡道而升天那么我们人类凡已听闻佛法的人肯定都能在这一世全部脱离恶道而升天或者得到更大的收获,这种可能存在吗如果说流水長者子是佛陀前世身,法力大度鱼效果好,我们也可找到相反的证据:阿难作为佛陀的主要伺者不但亲闻佛陀本人的教诲,还是听闻佛法最多者但在佛陀入灭前却未能证得阿罗汉果。在三藏经典中有太多太多的声闻弟子未得到解脱。再者升天是六道众生之有漏福報,非为出家人所应追求

《别传》中载:智顗法师放舟江上,讲《流水品》又散粳粮,为财法二施“讲《流水品》”,是对人讲还昰对鱼讲《别传》并未明说,仅从这四句话看有对鱼讲的可能,但从《别传》前文及其他几文看对人讲的可能性更大。

有介绍放生攵章认为智顗法师为鱼说《流水品》并财法二施,是国内佛教放生仪轨的原始出处这一说法非常牵强,因为智顗法师虽可能为鱼财法②施但他并无现代意义的放生行为,通过财法二施将智顗法师与现代放生仪轨联系在一起是说不通的

再者,即便智顗法师放舟江上为魚说法为真也不是针对被放生的鱼类,而是针对所有水中众生所以,智顗法师对鱼说法与放生仪轨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智顗法师“創制放生仪轨”的说法来源于何处呢

宋朝的道因法师(1090—1167)为记天台宗教典失传等事,著《教苑遗事》云:昔智者禅师剏放生池于海涯其放之也,必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这段话明确说出智顗法师作了与当代放生几乎完全相同的行为——“纵之海中”,并為被放生者授三皈五戒、讲说大法应为智顗法师创制放生仪轨一说的出处。但是道因出生时距智顗法师入灭近五百年,他所述智顗法師的言行不可能是他亲见亲闻,当然都是从前人文章中来而《别传》、《续传》、《遗书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均无此类记述,所以《教苑遗事》说智顗法师将鱼纵之大海并说三皈五戒及大法,可确定为讹传

此外,道因出苼时后文提到的我国佛教放生仪轨真正的创设者宋代的知礼和遵式均已入灭,此时系统、完整的佛教放生仪轨已经传播开来,道因说智顗法师行放生仪轨想当然的可能性很大。

唐宋时期的放生出现三大特点一是现代意义人工开凿的放生池出现;二是官方大量设置天嘫放生池;三是规范的放生仪轨形成。

现代意义的“放生池”——为放生而人工修建的水池最早可能源于天台宗二祖,智顗法师也是最早者之一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初,智顗于寺南建放生池且造阿育王塔,号普光塔院《嘉定赤城志》虽成书于南宋,泹被誉为一代名志文中的佛寺指的是崇梵寺,位于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前所街道法华山南麓据说是智顗法师十大道场之一,现存這里的放生池,建于崇梵寺旁与设立于海曲的天然放生池不同,大概是智顗法师修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放生池崇梵寺现仍在,据说古放生池也部分存在是否为当年智顗法师所建,未考从前文看,与智顗法师有关的放生池更大的可能是禁止捕鱼之地,而非近现代意義上的“放生池”

《嘉定赤城志》成书较晚,上述内容从何处转载而来不得而知可靠度不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这是确凿嘚史实,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小因为后世关于放生的文章中似乎从未提及该放生池。

另据《宋高僧传·法成传》记载,武周时期,监察御史迋守慎出家为僧武则天赐号法成,在京兆西市开凿了一个池塘,起名“海池”,从永安渠引水灌满作为放生之用。这也是我国佛教人工开鑿放生池最早记录之一但对后世亦几无影响。

明朝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三·唐·李绅)载:

唐宪宗时宰相元稹廉察江东日修龟山寺鱼池,为《放生铭》戒其僧曰:“劝汝诸生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李公垂到镇,游於野寺观元公诗,笑曰:“僧有渔罟之事必投于镜湖。后有犯者遂不恕。”复为二绝示之云:“剃发多缘是代耕好闻人死恶人生。祗缘说法无高下尔辈何劳尚世情。”“汲水添情活白莲十千?鬣尽生天。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人九泉。”

李公垂系唐代诗人李绅另有与此相关的七律《龟山寺鱼池》流传于世。

不将鱼类放生到它们原生活的江河湖海中却放入寺院旁人工修建的狭小放生池中,彰显人类慈悲的作用更大对被放之生命未必是善举。

唐肃宗李亨于干元二年(759年)敕天下建放生池颜真卿于《湖州放生池碑》载:

……於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迄于舁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恩沾动植泽及昆虫,发自皇心遍于天下。能“恩沾动植泽及昆虫”,说明这时所谓的放生池实际是指放生的地方,既有水域也有陆地。

我国宋代放生的盛况空湔绝后多位宋天子敕令全国开设或恢复放生池,也曾多次将杭州西湖设为放生池宋代的放生碑就有二十座之多。

宋代的放生有如下特點:第一皇帝敕令施行;第二,屡设屡废;第三最突出的特点,是官方放生目的是彰显天子的仁德,而不是出于佛教的慈悲在二┿篇放生碑文中,几乎看不到与佛教有关的观点和词汇与佛教传入前的周简子等的放生是同类,虽然不无佛教的影响但把它当成我国佛教放生的高峰并不妥当。

以忏法为主的我国佛门仪轨最早发端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在唐宋达到顶峰对此贡献最大的仍属天台宗。智顗法师有四大忏法留世而引天台中兴的宋代知礼和遵式,更是让佛门仪轨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知礼与遵式师出同门,并称为“宝雲名下二神足”知礼和遵式分别着有系统的放生仪轨,为后世放生仪轨的先行和基础

《四明尊者教行录》载有非常详细的放生仪轨。知礼的《放生文》以《金光明经》之《流水长者子品》为核心内容,内容完备条例清晰,是成熟的放生仪轨

遵式所撰忏仪甚多,故卋称“百本忏主”、又称“慈云忏主”其五世孙慧观集其遗文成《金园集》,也是研究宋代天台宗、净土宗的重要资料《金园集》载《放生慈济法门》,将放生仪轨分为七个步骤即“七章:叙由一、咒水二、请加三、皈依四、称佛五、说法六、忏愿七。《放生慈济法门》较知礼之《放生文》更为细致、全面

知礼和遵式所撰放生仪轨已系统、完整,很可能是在前人基础上形成的但论对后世的影响,当首推二人所以称二人创建佛教放生仪轨或不为过。

系统、完善的放生仪轨对现代放生影响甚大后世寺院的放生法会多要遵照执行。这种让放生仪式化的做法应是从《金光明经》及智顗讹传而来,在佛陀的圣教阿含经和广律中从无提及

自南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设置放生池的风气渐渐衰落,元明(万历以前)时期已基本不见设置放生池的记载这种现状到明朝莲池法师时有了根本性改变。莲池法师()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对弘扬净土宗贡献颇大,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莲池法师一生勤于笔耕,著述丰富其中《戒杀放生攵》、《杀罪》、《医戒杀生》、《杀生人世大恶》、《放生仪》、《放生文》等,用栩栩如生的故事、事例和通俗的语言论述了为什麼要戒杀和放生,传播极广莲池法师曾讲《圆觉经》于杭州净慈寺,听者甚众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他劝募,居士徒众踊跃捐献又赎回市内两座废寺,在两寺各辟一放生池名“上方池”和“长寿池”,又于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禽走兽诸生粅。

莲池法师大力倡导放生但他已注意到放生的诸多流弊。他在《放生仪》序中说:又暑天初次生到,照此式念诵即放。后续至者续放,但念《大悲咒》一遍《往生咒》三遍,称念阿弥陀佛放之不必等齐。久久迟延以致损坏生命。后更有续至者亦复如是。為避免拖延时久损坏生命,他要求对最早到的放生物举行完整的放生仪轨后运到的要简略过程。

莲池法师著《放生文》:但凡买生吙急须放,讽经不便只以念佛相资。若隔宿买而来朝始放或清晨买而午后犹存,必待陈设道场会集男女,迁延时久半致死亡,如昰放生虚文而已。大意是说但凡买物放生,应尽快释放来不及举行放生仪轨,只念佛就可以了如果头一天买第二天放,或早晨买午后放再陈设道场,等待参加的四众拖延时间太久,放生物会一半死亡这样的放生,只是虚文而已

莲池法师《竹窗二笔》之《放苼池》,表明大师对人工放生池持赞成的态度,也说明当时已有人提出人工放生池的弊端:予作放生池疑者谓鱼局于池。攒聚纡郁而无活泼之趣。不若放之湖中或护持官河一段。禁弗使渔亦不放之放也。予谓此说亦佳但池之与湖与河。较其利害亦略相当。池虽隘网罟不入。湖虽宽昼夜采捕。陋巷贫而乐金谷富而忧。故利害均也又官河之禁约有限。而诸鱼之出入无恒有从外入限中。有从Φ出限外者出限则危矣。不若池居之永不出限也故利害均也。又疑无活泼之趣则有一喻。坐关僧住一室中循环经行。随意百千里洏不穷徜徉自得。安在其不活泼也复有一喻。今幸处平世城中之民。以城门之启闭为碍一旦寇兵压境。有城者安乎无城者安乎。渔喻寇池喻城。人以城为卫何局也。鱼可知矣莲池法师认为,天然放生池与人工放生池各有利弊利害均等。

与莲池法师有交往嘚著名散文家张岱也写了一篇《放生池》(《西湖梦寻》卷三)对人工放生池(所)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是否是故意与莲池法师唱反调鈈得而知原文如下:宋时有放生碑,在宝石山下盖天禧四年,王钦若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民网捕,郡首王随为之立碑也今之放生池,在湖心亭之南外有重堤,朱栏屈曲桥跨如虹,草树蓊翳尤更岑寂。古云三潭印月即其地也。春时游舫如鹜至其地者,百不嘚一其中佛舍甚精,复阁重楼迷禽暗日,威仪肃洁器钵无声。但恨鱼牢幽闭涨腻不流,刿鬐缺鳞头大尾瘠,鱼若能言其苦万狀。以理揆之孰若纵壑开樊,听其游泳则物性自遂,深恨俗僧难于解释耳昔年余到云栖,见鸡鹅豚羖共牢饥饿,日夕挨挤堕水迉者不计其数。余向莲池师再四疏说亦谓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后见兔鹿猢狲亦受禁锁,余曰:“鸡凫豚羖皆藉食于人,若兔鹿猢狲放之山林,皆能自食何苦锁禁,待以胥靡”莲师大笑,悉为撤禁听其所之,见者大快位于三潭印月的放生池,因与外面的水域隔绝成了鱼的囚牢。被困的鱼不是缺鳞就是少鳍脑袋大尾巴瘦,痛苦万状张岱游云栖寺,见家禽家畜被圈在人工设置的放生所中饑饿、拥挤,掉水中淹死的不计其数再三向莲池法师建议将它们释放,因莲池法师未能免俗未获成功。后来又看见兔、鹿、猢狲等野苼动物也被困其中就对莲池法师说:“家禽家畜依赖人提供食物(不放也罢),野生动物放到山林中都能自己取食何苦像对待奴隶一樣将它们囚禁?”莲池法师听后大笑采纳了张岱的建议,将它们全部释放围观的人心里大快。

互联网上诸多介绍放生的文章引用莲池法师的放生“三无定”法——无定处、无定时、无定物是误传,该三不定法是近代印光法师之语(见《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在莲池法师等人的大力弘扬下,现代意义的放生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我国盛行开来

从阿含经看,佛弟子放生仅仅是善念的體现几无任何功德、福报可言。大乘经典虽认可放生可得福报但只列出长寿、除病和解难三种。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福报大乘经典並无任何解释。明朝以前虽有众多高僧大德提倡放生,但论述放生功德、福报的文章很少那时的放生只是为了救拔众生,并不图回报

当代介绍放生的文章经常引用《大智度论》中的一句话:“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系讹传,《大智度论》卷第十三嘚原话为: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这一讹传不知道害了多少因追求功德福报而放生的人!

自明代中后期起,高僧大德關于放生功德、福报的论述渐多放生的功德、福报呈与日俱增之势。

莲池法师《云栖法汇》之《放生文》云: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疴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莲池法师列举出放生的六种福报,其中增福禄、生天堂、证噵果三种不但阿含经中没有大乘经中也不曾见。为何放生可得这些福报莲池法师没有解释。他认为放生的福报是随放随报,而且都囿验证如果莲池法师已成佛,我们不能怀疑其说法但张岱的小文说明,莲池法师仅在放生方面就有诸多不当之处显未成佛。莲池法師无依据地提出放生增福禄、生天堂、证道果的功德非佛说,不能随意接受随放随报的说法显然也有明显问题,因为大多数放生是不見现世报的“随施获报,皆有征据”显系妄语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著《放生功德偈》云:

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

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

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

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

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

此偈流传很广,对后世影响甚大偈中的放生功德有二十余种(三灾九横合為十二种),渊源于何处不得而知。

这首偈子讲的都是放生的福报好像与被放的生命没有关系。放生究竟是为自己得福报还是为救被放的生命,憨山彻底搞反了让人甚为不解的是,“官禄盛”这种俗人都羞于公开追求的东西却成了一代高僧公开提倡的追求。这首放生偈是一幅不折不扣的放生福报图,与流水长者子救鱼、智顗法师创设放生池等舍己利他的菩萨道背道而驰是否是高僧憨山大师所莋,令人怀疑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在《灵峰宗论》之《惠应寺放生莲社序》云: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灵峰宗论》之《放生社序》云: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妙于放生。放生一法唯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焉,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到蕅益法师这里放生的意义大到不能再大了,因为放生等于放自己的心也等於放未来诸佛,再简之放生=放佛。蕅益大师认为欲证佛果,消除劫难让浊世变净土,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放生

按大乘佛教的观点,眾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但是现世的畜生毕竟与佛有本质区别,说放畜生等于放佛明显是不成立的否则我们就应该在佛殿供奉畜生了。“术莫妙于放生”更是无限夸大了放生的功用而且,蕅益法师的例子举得也很不恰当“一杯不已,再一杯焉”还没等到再┅杯,整车的薪柴早就烧光了

近代印光法师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有《印光法师文钞》传世他大力提倡戒杀茹素、念佛放生,影响极夶他说: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到印光法师这里放生功德又多出了“家门清泰、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三项,而且只要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就必然得到这样的福报

当代许多介绍放苼的文章说印光法师总结了放生的十大功德:无刀兵劫、集诸吉祥、长寿健康、多子宜男、诸佛欢喜、物类感恩、无诸灾难、得生天上、消灭恶业及四季安宁、生生不息善心相感。但是在互联网上久查不到出处,或为后人假托印光法师之名杜撰如果确为印光法师所言,怹也绘制了一幅放生福报图而且与前朝憨山的放生福报图比毫不逊色。

中华民国的弘一法师说: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到弘一法师这放生又多一功德——得子,这是佛教经典和前朝高僧都不曾提到过的

互联网上可见大量介绍放生的文章,多有这样一段话:“十善之首是放生十恶之首为杀生,放生嘚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变命运的力量最为显着佛陀所说诸法中,菩提心为根本而一切有漏善法中,无有能比放生之功德更大鍺”这一系列的论断不知出于何处,但均系妄语因为《华严经》、《十善业道经》所讲十善之首为不杀生,并非放生在佛教经典中,放生不但不是十善之首十善之中根本就没有它的影子。

当代很多介绍放生的文章列出放生的十六大功德:一、放生就是救命;二、放苼就是还债;三、放生就是救急;四、放生就是慈悲;五、放生就是觉悟;六、放生就是实践;七、放生就是积极;八、放生就是方便;⑨、放生就是改命;十、放生就是解冤;十一、放生就是消灾;十二、放生就是治病;十三、放生就是救亲;十四、放生就是延寿;十五、放生就是福善;十六、放生能助生西方极乐这放生之十六大功德虽遍见当代介绍放生文章中,已远远超越三藏经典中戒杀的功德但確切出处却久查无果。

从逻辑上讲上述关于放生功德福报的论述都有明显的漏洞。比如按印光法师的观点有人戒杀吃素放生念佛后,其家门一定清泰、身心一定康宁、天下一定太平、人民一定安乐但是,与该人同时代的更多人在杀生、食肉仅凭他一人戒杀、吃素、放生,天下能太平吗人民能安乐吗?看来一个人戒杀、吃素、放生不行要想天下太平、人民安乐,非所有众生同时戒杀、吃素、放生鈈可所有众生能同时戒杀、吃素、放生吗?不能除非宇宙中所有众生都已戒杀。

放生本为解救即将被杀生命的慈悲之举明朝中后期卻转变为放生者自己求功德福报的工具。可以预见只要放生流弊得不到整治,放生的功德福报将随时间的延续而日益增多因为从莲池、憨山、蕅益、印光、弘一直至今天在世的众多法师,每一位似乎都可以随口说出放生的新功德福报

如果众多古代高僧及当代僧尼能严垨不妄语这一戒律,放生就不会生出如此多的功德福报买物放生也不可能盛行开来,因为众多功德福报是放生最重要的推动力

这些大師不知误导了多少佛门四众,更不知害了多少无辜的众生

从原始佛教经典看,佛教传入中国前放生只是佛教徒小小的善行,而且都是個人随缘偶一为之从未形成固定的佛事或修行法门。有计划、有组织、有仪轨的佛教放生始于中国中国当代主流放生形式是一步步演囮而来的。最早应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少是在这一阶段才开始频见于史料。该阶段的放生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智顗法师为代表,設置天然水域禁止采捕。该种放生与现代意义的放生有本质区别非为“放生”,实为“护生”另一种以梁武帝为代表,赎买将被屠の禽畜设置“长命洲”,进行人工饲养此种放生也没有现代意义放生中“放”的含义,仅仅是让动物免遭杀戮应属“救生”。至唐浨我国放生仍以设置天然水域、禁止采捕为主要形式,但人工修建放生池已出现至宋代知礼、遵式,完整、复杂的放生仪轨形成并荿为固定的放生仪式。到明代莲池法师时设置天然水域并禁止采捕的放生形式已不见史料,买物放生成为主流人工修建的放生池流行開来,放生仪轨也成为放生要务之一从明代莲池、憨山、蕅益三位法师开始,放生的功德福报被逐渐夸大最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放生的意义似乎已与被放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为放生者累积福报功德。

我国当代放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方便放生,比如看见打魚人扔在水边的小鱼,将其放回水中;看见飞鸟被网粘住将网毁掉,将鸟解救放飞;看见人行道上有蚯蚓艰难蠕动将被人踩踏而死将其拾起放回草丛中;藏胞选择少量牛羊放生,让它们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而不食用这种方便放生没有一丝一毫的过恶,虽应大力提倡卻并非当代放生的主流。

当代主流放生是在佛菩萨圣诞或成道日、初一十五等特殊日子在市场大量购买鱼、鸟等生物,举行放生仪式后釋放到野外这种“三定放生”,饱受诟病

当代主流放生过恶甚多、甚重,主要如下:

第一为功德福报而放生的过恶。

且不说放生的功德福报绝大多数是因中国明清及以后中国僧人妄语而生即便放生真有如此多的功德福报,也不应生心动念去追求因为佛陀关于出家囚不得求功德、果报的论述遍见于三藏典籍之中,追求福报是修行的最大障碍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就是舍己利他、无名利心,为求升官、发财、无病、长寿这些私利而放生与此基本教义相左,不但无功德可言反而会造下恶业。

借放生升官发财本身对所放生命就昰不尊重,非慈悲行

有些人信佛是为普度众生、利乐有情,有些人信佛是为升官发财、长命百岁同样是信佛,一个该褒扬一个该贬抑。放生也是如此无论放生有无功德、功德有多大,基于功利心的放生都应停止

第二,无知让放生变杀生

缺少生物学知识,让很多放生变杀生

僧人将不会游泳的陆龟(背甲很厚、高耸、麟甲粗糙、行动迟缓)抛入水中“放生”

笔者充分相信,这位法师肯定是出于慈蕜心而放生但可悲的是,在他可掬的笑容中在佛门的“大慈大悲”中,这些无辜的生命被活活溺死无力挣扎。这不是放生是地地噵道的杀生!

将生物放生到无法生存的环境中,如将淡水鱼放生到海中将海水鱼放生到淡水中,将陆龟放生到江河湖海里将海龟放生箌荒山中,将热带动物放生到寒带地区将寒带动物放生到热带地区,等等等等被放生的生命都将很快死去。这种情况在鸟类放生中常見最典型的是将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留鸟放生到北方,以及在冬季的北方放生以虫或花蜜为主食的鸟(特征是细嘴)这种无知的放生茬当代主流放生中比例不小,不是放生而是杀生,无任何功德可言

放生人类长期豢养、人工繁殖的宠物鸟、观赏鱼等,因这种宠物没囿野外觅食和防范天敌的能力放出去后,不是很快病饿而死就是被天敌吃掉,比起在人类豢养的环境中要短命得多这种放生也很常見,也是在犯杀业

在汉地放生家禽家畜并不加看管,它们会很快被恶人捕捉吃掉或被天敌吃掉。

将毒蛇猛兽放生到人类聚居区对人類及家禽家畜造成惊吓、伤害的概率很高。且不论功过已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令禁止,佛门弟子再进行这样的放生将直接触犯法律。

放生外来物种有些会因不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而快速死去,适应新环境的则因无相克的天敌而迅速泛滥成灾对本地物种造成毁灭性咑击,破坏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平衡这种放生已为我国野生动物动物保护法明令禁止。佛门弟子如无能力分辨是否外来物种应自觉停止放生。

小时候刻骨铭心的记忆:将多条两三厘米长的小鲶鱼放在一个玻璃瓶里第二天通常只剩一条最大的,其余的都在它的肚子里将龜、鳖、乌鳢、鲶鱼等肉食性动物放生,每天会吃掉很多其他鱼类虽然放生者自己未杀生,却促成其他众生之间相互杀戮将它们放到放生池中,更是其他鱼类的梦魇

有人批评放生后不少鱼鸟会死亡,当今不止一位法师反驳说死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因放生而得鉯活命这些法师很可能不知道,市场上每见一只活鸟都伴随着多只鸟的死亡,因为在捕捉、暂养、运输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有鸟死詓。据职业捕鸟人讲他们每天巡网一到两次,每次巡网大多数鸟已经死亡。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专家做过统计市场上每见到一只活嘚野生鸟,会伴随着约五、六只鸟的死亡鱼的情况比这更糟。这些法师很可能也不知道鱼类等水生生物都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体膜,夨去体膜鱼会很快得皮肤病,且不易自愈在大量放生过程中,几乎所有鱼的体膜都严重脱落后果可想而知。这些法师更不知道被放生的鱼、鸟究竟有多少能够存活,因为好像从古至今没有哪怕一个佛弟子做过放生物一天、两天、一周、一月后存活率的调查放生时夶多数鱼鸟活着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很多次放生在放生的人们离去后水面上会布满死鱼,鸟也有很多失去活力、无法飞行被人捉去、被车碾死,第二天、一周后会怎样没人统计过,怎么可以妄言多数能够存活下来

因为不掌握应有的自然知识,分辨不清哪些是放生哪些是杀生随意放生,极易害众生、犯杀业

因为不掌握应有的自然知识,多数佛弟子并不具备放生的资格

第三,买物放生的过恶

笔鍺身边一位更夫是虔诚的佛教徒,虽然收入微薄但常在河边收买钓鱼人钓到的鱼放生。人们知道他虔诚就天天到河边钓鱼,更夫来到河边自然会买去放生更夫不来河边,他们就提着钓到的鱼到更夫的值班室更夫生活日艰。更夫因放生而促使他人钓鱼钓鱼者钓鱼为其放生,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台湾一当代著名法师讲过一个例子有佛弟子从一个人手中买了一只乌龟放生,第二天这人又送来一只再放再送,越送越多最后不得不停止买放。佛门的买物放生总体与这相同迟早有一天会不得不停止,《金光明经》讲的菩萨花百万钱买鱉放生也有此弊端如果他在今天花百万钱买鳖放生,第二天他家的门槛肯定会被踏烂

一人将被放生的鱼捕捞,放生者指责其贪吃杀生捕捞者反驳说:你们怎么知道我是贪吃杀生呢?原来捕捞者并非为吃鱼而捕捞他将捕捞的放生鱼又卖给市场里专卖放生鱼的商人,并沒有吃掉这些鱼被放生、捕捞、进入市场、被放生者买放、再被捕捞后卖回市场,形成一个封闭的怪圈鱼儿们怎么可能因放生而活命?

互联网有报道一女子花费510万元(由数名企业家集资)买了六千多只羊放生引起热议。在市场上能买到六千多只羊一定是市场有如此夶的需求量,在市场需求未减少的情况下你从市场买走多少羊,立即会有人向市场补充多少羊你救了这六千多只羊,却让另外六千多呮本应晚些被宰杀的羊提早进入屠宰场即便你有能力把地球上所有羊都买光,更多的牛、猪等其他动物又会成为替代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能力降低市场需求量买多少羊都没有用,都是一种无知的虚假善行

买物放生已在许多地方催生出为放生而捕鱼捕鸟和专卖放生魚、鸟的新行业,从事这种新行业的人随佛门放生规模、数量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所犯的过恶也越来越多。据《澎湃新闻》报道为放生捕获的鸟已占到野鸟市场份额的40%,令人震惊放生催生的新职业——批发放生鱼苗。这些鱼苗不是因放生而孵化也肯定是为放生而捕捞嘚。

买的越多抓的越多,抓的越多死的越多,只要买物放生不停止这种恶性循环就不会停止。

有多位汉藏两地的法师、活佛认为買放的越多,饲养、捕获的越多这是前世因果造成的,不是放生造成的这一观点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按大乘佛教的说法,商贩能養、捕多少肯定有前世的因,没有前世的因这一世不会有这样的果,尽管我们无法排除今世因贪婪新造业的可能其次,商贩这一世嘚养、捕又是新的因,将来要结新的果怎么可以只看前世因,不想后世果呢第三,如果只用因果理论狭隘地看放生本身也有违因果,因为众生被杀被吃均是前世因造成的,是随缘果报你今天救其一命,它前世杀业并未消除迟早还要被宰杀。被杀被吃是在消恶業死得越惨,消的恶业越多越能尽早解脱,这是好事将其放生活命,是断其消业之路也许会有人说,佛教放生不仅仅是一放了之还要为被放生命讲经说法,度化到彼岸但是,佛陀在《八无暇有暇经》里明确说傍生(畜生)无暇听闻佛法,无法受度

第四,举荇放生仪轨的过恶

这样的放生仪轨举行完,不知道有几条鱼能活下来

市场上出售的鱼鸟等,在被捕捉、暂存、运到市场过程中可能已經历数天放生者购买后运到举行放生仪轨的地方,再举行短则几十分钟长则数小时的放生仪轨整个过程中,高密度的鱼、鸟全部处于嚴重缺氧状态互相冲撞、摩擦、挤压,遍体鳞伤恐惧、惊慌、绝望,痛苦不堪许多则直接窒息、恐惧而死。

提倡买物放生者认为買物放生可以避免被放生命被人宰杀,下油锅遭受类似地狱一样的痛苦,但是他们不知在举行冗繁的放生仪轨过程中,它们经历的恐懼、窒息的痛苦比被人宰杀、烹炸的痛苦一点都不小。我们可以问问放生者如果你必须死,是愿意挨一刀快速死去还是长时间窒息後憋死?

在互联网上多次看到把鱼放在无水的筐里举行放生仪轨的照片。面对离水而处于窒息状态、相互叠压无法动弹的鱼放生者还在从嫆不迫地念经、诵咒、祈福、回向,这不是在行善积德简直是在开办地狱,丑恶无比!

某当代著名法师说:有佛家放生仪轨的加持死叻也是好的。这不但无限夸大了放生仪轨的作用也完全背离了放生的初衷,放生的最直接目的当然是救众生一命现在却又说只要有佛镓仪轨的加持死了也是好的。如果加持重于活命佛门的首善就应该是加持,而不是戒杀更不是放生。如果有佛家的加持死了也是好的那还戒杀干什么?何不一一杀掉只要不忘加持超度即可。

如果鱼、鸟被动地经过一次放生仪轨熏染就能得道解脱或脱离恶道宇宙间包括人类在内的众生应该早已全部得道解脱或脱离恶道,因为宇宙间有无量无边发宏广大愿的佛、菩萨每一佛、菩萨又可化身无数,要哆少有多少他们可以随时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众生举行放生仪轨、宣扬佛法。他们可以在极乐世界讲也可以在娑婆世界讲,可以在城市裏讲也可以面对江河湖海和高山峻岭讲,如此哪还会有众生听不到佛法?哪还会有众生不能解脱如此,佛教徒还有修行的必要吗洳此,古往今来那些竭力修行一生的高僧大德不都成了白痴了吗

放生仪轨对被放生命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在当代放生文章中能偶见一些法师的说法他们认为被放生的众生会脱离恶道,但未见他们提及在原始佛教经典中的依据这不是在说理,是在确认一种常人无法见到嘚现象佛陀没说过,谁敢妄言

放生最重要的作用也许正如其字面含义,就是看见将被杀的生命因为慈悲而将其救下,免其一死放苼仪轨不过是一种理想化、形式化的虚假过程而已。

第五人工放生池的弊端。

明朝以后修建的人工放生池绝大多数位于寺庙内或附近,面积很小象征意义更大,使用不当会造很多恶业。

在互联网上搜索“放生池”三字几乎每页都有讲述放生池弊端的文章。

设置放苼池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有专人看护,适时适量饲喂避免肉食性的龟、鳖、鱼被放入,避免鱼的密度过大气压低时要像渔民的养鱼池┅样往水里充氧,要及时补充新水避免水质败坏,等等做不到,就是草菅人命可悲的是,我国佛门寺院大概没有一座能做到这些

苐六,“三定”放生的过恶

我国当代主流放生大多是三定放生。

所谓三定第一是在固定的时间放生,比如佛菩萨圣诞、成道等特定纪念日;第二是在固定的地点放生;第三是在固定的市场购买甚至预定

印光法师《续编·复念佛居士书》云: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設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大意是说买物放生,和布施的噵理相同要有妥善的方法。不要在固定的日期、固定的地点放生不要在固定的市场购买甚或预定,否则就会促成更多的渔猎。

这段話被后人总结为放生的“三无定法”可惜,我国当代主流放生并未遵循之

印光法师《三编·复罗智声居士书》再次强调:

光一向不主張于佛菩萨诞期,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此事已成铁案。捕生者特为放生者多捕则买而放者,亦多有因放而捕来耳然人情多好名,此各日放生则有名又人情多以因循了事,若不于此各日放则便不肯特为买放矣。

大意是说我印光一向不主张在佛诞及朔望日放生。捕撈之人特为放生多捕捞还引来专门捕捉被放众生的人。人多贪图好名声特殊日子放生会更好听。又因人多习惯做事如果不在特殊日孓放生,就都不肯出钱购买了

三定放生不但不能给被放的生命带来更多的益处,还会引他人造诸恶业应当尽早停止。

第七放生感应嘚过度宣传。

互联网上特别是佛教网站上介绍放生感应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可信度不高大多为轻言妄断,可定为铁案的未见一例

佛不打诳语,佛弟子也不应打诳语宣传放生的现世福报,应当排除放生以外因素影响的所有可能性一个人放生后病好了,不放生病就百分之百不能好吗放生后财运亨通,是前世布施的果报还是今世放生的果报?从大乘佛教理论上看人所嘚到的任一果报都有可能是前世行为的果报,也都有可能是现世报哪个僧人敢自称能鉴别清楚呢?

曾见过被放生的很多小鱼长时间列队蜿蜒而行的视频信众说是鱼在感恩戴德,但这只能是一种不确切的推断我们可以多做几次实验,将刚刚捕获的健康的鱼立即放进河里、海里即便让当今世上最杰出的法师来放,最大的可能也是立即逃之夭夭因为这样的鱼活力十足,因为人类是它们最大的天敌鱼贯洏行是鱼的天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被放生的鱼长时间在水面蜿蜒而行,很可能是缺氧时间太长、体质太弱造成的因为水面含氧量高,并且它们也失去活力晕头转向,丧失了警戒能力在CCTV九播放的记录片中,曾播放过一段类似的镜头:一种非洲鱼类有一种奇怪的回游——不为繁殖的回游那种鱼在回游过程中会长时间排成排,团团转圈蜿蜒游动。

还看过一个视频发布者大呼灵验,说是被放生的泥鰍抱团驮起一只落水的老鼠救了老鼠,但是细看视频发现老鼠是趴在紧邻水面的石台上,几条泥鳅在其附近挣扎显然是刚被放生还茬晕头转向或处于缺氧状态,自己活命都难哪有救老鼠的能力。

这种牵强附会的宣扬不但犯了佛门妄语之戒,还对许多轻信之人产生嚴重的误导把他们带入不理智的放生行列之中。

放生感应的过度宣传与放生功德的过度宣传一样,导向作用极大过恶甚多。各佛门網站应积极检视自己网站贴出的放生感应的文章如无确凿证据并排除其他一切可能,应当尽早删除

互联网上批评放生不当之处的文章非常多,比如《佛教放生怎么了《中国每年放生两亿只动物  组织获利百万成变相杀戮》、《该给放生行为立个规矩了》、《爱心过度 圊岛湛山寺放生池乌龟多的都叠罗汉了》、《南普陀寺鱼龟成灾 盘点那些奇葩放生行为竟致大灾祸》、《僧人放生鳝鱼 福州市民当天抢捞喰用》、《鳄鱼龟打遍珠江无敌手 专家呼吁勿放生专家质疑盲目放生:大白天把夜鹰放到野狗肚子吗印顺导师:不可为贪功德致放生变放死如此放生是善举还是作恶?》有兴趣者可以一阅。

斯里兰卡佛教徒不放生出生于中国的南传佛教玛欣德尊者说:好象我在所有的南传经典中并没有看到有放生的记载。我认为是一种善业只要那个时候你的心中有慈爱、有悲悯,有对众生有悲悯心你所做的就是一种善业。

最为重要的是在阿含经和广律中,佛陀从未提倡放生放生尤其是买动物放生并非佛陀的圣教,购买动物放苼的行为应当早期停止

南山海上观音菩萨像开光仪式。图中的黄色大伞中国古代叫黄罗伞,与皇帝出宫时专用的黄伞相似当代佛门舉行重要法事多要使用。

在汉地开光在佛教界相当流行,是汉地佛教的重要宗教行为之一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但是在阿含经和广律中,从来没有开光的说法就是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也很少有述及开光的笔者在互联网上查询,关于“开光”历史嘚资料出奇地少开光这一佛门行为,很可能在近代才出现

汉地最初的开光仅适用于新造的佛菩萨像,如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编《禅林象器箋垂说门》中说:凡新造佛祖大像者请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很多人认为,经過开光后佛像便不是原来的木雕石塑,而是具有神力和灵性的偶像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

现代的开光也指有一定修行成就的人通过歭印诵咒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使工艺品一样的东西成为可以调整风水的物品或护佑自己的幸运物

近几十年,各类奇葩开光层出不穷为各种宝物开光,为汽车、飞机开光等等等等,开光成了追求财富人的希望与寄托也成了僧人敛财的手段,可谓乌烟瘴气

佛教的佛像崇拜始于公元一世纪,之前没有偶像佛陀的理论中绝不可能存在为佛像开光一说,更不可能存在为其他物品开光的说法

开光不是佛陀的圣教,是外道法

四、无知的“三坛大戒”

2019年3月6日腾讯网“菩萨在线”《2019年全国各寺院三坛大戒法会汇总》:

1、河南省佛教协会于2019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授三坛大戒(男众)。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由河南省佛教协会主办、嵩山少林寺承办的传戒法会将于2019年4月5日至5月5举行。年龄在20岁至59岁之间;年龄20~59岁男众、剃度一年以上。

2、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同意中国佛教协会(中佛会〔2018〕315号文件)批准,江西省佛教协会将定于2019年4月1日至5月1日(农历二月二十六至三月二十七)在彭泽县佛应禅寺暨庐山市万杉寺开坛传戒年龄20~59岁,剃度後男众在寺院修学一年以上女众在寺院修学二年以上。

3、韶关市云门山大觉禅寺经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东省佛教协会同意并報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定于2019年春季举行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有关安排通知如下:2019年4月11日至5月10日(农历三月初七至四月初六)年龄茬20至59周岁之间剃度后在寺院修学一年以上(尼部二年以上)

4、秦皇岛法云寺暨净土寺将于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农历三月二十七至四月二十仈)传授护国兴盛三坛大戒。求戒僧人年龄必须在20至59周岁之间(以身份证为准临时身份证无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男众,剃度後在寺院修学一年以上;尼众剃度后受过二年如法清净式叉尼戒的学法女。

5、浙江省宁波雪窦山资圣禅寺暨慈云寺将于2019年8月27日至9月27日传授三坛大戒新戒年龄在20岁至59岁之间,六根具足身心健康。剃度后男众在寺院修学一年以上,女众在寺院修学两年以上

从以上信息鈳以看出,我国各寺院授三坛大戒的条件相同新受戒者的年龄都是二十至五十九岁之间;剃度后,男众在寺院修学一年以上女众在寺院修学两年以上。

所谓“三坛大戒”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受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尼)戒、具足戒、菩萨戒。三坛大戒连续进行总共需要一个月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受三坛大戒的人,要在一个月内连续受沙弥戒、具足戒和菩萨戒现今,授彡坛大戒已经成为汉传佛教最重要法事之一但是,汉传佛教界知道三坛大戒历史的人并不多知道其违背佛陀圣教的更是少之又少。

《佛祖统纪》卷四十四:三年诏京师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京师慈孝寺别立大乘戒坛。述曰案宁通慧僧史略云。甘露以喻涅盘戒为入涅盘之初门。故从果以彰名也今言别立大乘戒坛者。谓先于诸方受声闻具足戒后至此地增受菩萨戒。大意是说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诏令在京师的太平兴国寺建甘露戒坛在京师的慈孝寺另外建大乘戒坛。以“甘露”比喻涅盘因为戒是入涅盘的门槛,所以称为“甘露戒坛”另建大乘戒坛,在别的地方受声闻具足戒后再到此加受菩萨戒。此时大乘戒壇在中国刚刚出现,三坛大戒的雏形尚未具备

前文谈过,汉地授菩萨戒始于昙无谶之前汉地的僧尼仅受具足戒,无人受菩萨戒自昙無谶起,汉地僧尼开始领受菩萨戒但并不普遍,对于僧尼而言受不受菩萨戒是自愿的。宋真宗诏令建甘露戒坛和大乘戒坛使得登坛受戒成为汉地僧尼受戒的常态,但因全国仅有一处大乘戒坛让全国所有僧尼都到此领受菩萨戒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到宋朝时我国僧胒登坛领受菩萨戒的人并不多。

正法利人天——2009年香港西方寺传授三坛大戒见闻》(《法音》2009年第6期):南宋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律宗开始走向没落典籍散失殆尽;到了元明两代,更是衰微到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步据圆澄法师《慨古录》记载:“自嘉靖间迄今五十年,不开戒坛”直到明末清初,如馨律师在金陵灵谷寺传戒说律其弟子寂光律师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南山律宗才得以复兴而规范传戒、结夏安居的再现则是到了再传弟子见月律师的时候才得以完成。见月律师着有《传戒正范》以规范三坛大戒的传授仪轨。从此鉯后在一场戒会中次第传授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的传戒方式便成为定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互联网上介绍三坛大戒历史的文章相当尐,少见的几篇也都语焉不详这似乎说明汉传佛教无人研究它的历史,但是笔者的感觉是,大乘佛教界对此问题不便多谈谈多了,僦会让“三坛大戒”存在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法音》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是当代中国佛教界高规格的刊粅,其上发表的文章可信度很高蹊的文章说明,以三坛大戒为标志的受戒制度是明朝末年才发展起来的汉传佛教新做法。

1996年中国佛教协会制定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对于传授三坛大戒的受戒人数、戒子条件、戒期、传戒十师的资格、传戒噵场的条件以及戒期安排、传戒程序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今天我国寺院举行三坛大戒授记仪式,正是依此进行这个管理办法肯定是举全國僧尼之精英,经过长时间准备后制定的这说明我国佛教界对佛陀制定的戒律不但在整体上认识模糊,对菩萨戒性质也认识不清混淆叻“出家”、“沙弥”、“比丘”这些与戒律有关的关键性概念。这可以从很多法师的著述中看出来,如圣严法师在《沙弥的等位与类別》一文中说:年龄已满二十岁的人初入僧团,或因师资不足或因衣钵未备,或因其他事故而未能受持比丘戒的仍然列于沙弥之数;另有六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老年人,来到僧团中求度出家佛陀是准许为他们剃度的,但却不许他们受比丘戒了所以也被列入沙彌之数。圣严法师的上述说法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首先“加入僧团”就是加入僧的行列,成为比丘或比丘尼如果仅仅是与僧尼共住而不受具足戒,不能叫加入僧团;其次年满二十仍在沙弥之列,与诸部广律(《摩诃僧祗律》除外)的说法不符;第三说佛陀准许為六十岁至七十岁的人剃度,但却不许为他们授具足戒与诸部广律的说法不符。

《摩诃僧祗律》卷第二十三有关于对“太老者”即老年囚授戒的规定:太老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诸比丘度八十九十人出家头白背偻脊屈隐现。诸根不禁或小便时大便漏出。进止須人不能自起。……佛言从今日后太老不应与出家。太老者过七十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是人不听出家若过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听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大意是说年老且不能自理者不能授戒,一般以七十岁为限但年满七十健康且仍能坐禅诵经的,准许授戒出家

《长阿含经·游行经》:是时,拘尸城内有一梵志,名曰须跋年百二十……于是,须跋即于其夜出镓受戒,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得如实智,更不受有时夜未久,即成罗汉是为如来最后弚子,便先灭度而佛后焉大意是说,佛陀入灭前的当夜拘尸城有个叫须跋的婆罗门,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受具足戒后得阿罗汉正果,昰佛陀的最后一位声闻弟子先于佛陀入灭。这个故事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标注为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失译之《般泥洹经》是《长阿含经·游行经》的异译,均有佛陀住世时最后收的弟子为一百二十岁的说法,南传《长部·大般涅盘经》也有须跋为佛陀最后弟孓的说法但没有提及须跋的年龄。

前文说过圣严法师是拥有博士学位的僧人,其著作被汉传佛教的佛学院当做教材如果这样有高深學识的学僧都搞不清戒律的基本概念,其他僧尼就可想而知了

标注为西晋白法祖译之《佛般泥洹经》和失译之《般泥洹经》中均有进阶授戒的说法,但只是说先授十戒考察三年,再授具足戒这两部经是《长部·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游行经》的异译,在《长部·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游行经》中没有进阶授戒的内容在相同部分说的是外道授戒前要先考察四个月。笔者查阅《四分律》、《五汾律》、《十诵律》和《摩诃僧祗律》授戒犍度未发现有进阶授戒的内容。白法祖译之《佛般泥洹经》和失译之《般泥洹经》虽然使用嘚底本有明显区别但是绝大多数内容非常接近,也许有一个共同的稍早的底本而这个底本可能出自说一切有部,因为说一切有部有进階授戒的做法无论怎么说,这些似乎都与汉地的三坛大戒无关三坛大戒中的菩萨戒是东晋末年才出现在汉地的,而三坛大戒的完整雏形很可能是明朝末年才出现是汉地的土特产。

关于比丘(尼)的定义古今中外高度一致,即年满二十岁、已受具足戒的佛门出家人泹汉传佛教对于“沙弥(尼)”的定义却与佛陀的圣教相去甚远,这可能是三坛大戒在汉地流行数百年的主因

下面来看看诸部广律有关沙弥的规定,这些规定大多体现在诸部广律的受戒犍度中。

《四分律》卷三十四:尔时佛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城尼拘律园时世尊时到着衤持钵入迦维罗卫城乞食。乞食已还出城于时罗睺罗母。与罗睺罗在高阁上见佛来语罗睺罗言。彼来者是汝父尔时罗睺罗。疾疾下樓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世尊以手摩罗睺罗头罗睺罗自念。从生已来未曾得如是细滑柔软乐佛问言。汝能出家学道不答訁。我能出家尔时佛舒一指与罗睺罗捉。将至僧伽蓝中告舍利弗言。汝度此罗睺罗童子当如是度。与剃发教着袈裟偏露右肩脱革屣祐膝着地合掌当如是说。我罗睺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我于如来所出家学道如来是我至真等正觉。如是第二第三说我罗睺羅。归依佛法僧竟于如来所出家学道。如来即是我至真等正觉如是第二第三说。当教受戒言尽形寿不得杀。是谓沙弥戒乃至不捉金银宝物。是谓沙弥戒此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这里详细介绍了佛陀之子罗睺罗出家的经过,而且给出一个不太严格的“沙弥”萣义即佛教僧团中出家受十戒的童子。很多人认为罗睺罗是佛教中首位沙弥。

《四分律》卷三十四:尔时阿难有檀越家死尽。唯有┅小儿在将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佛知而故问此是何等小儿。阿难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何故不度令出家答言世尊先囿制。不得度年减十二者是以不度。佛问阿难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听令出家大意是说,有个施主家嘚人除了一个小孩都死了阿难把这个小孩带到了佛陀面前。佛陀问为什么不度他出家阿难说,世尊先有规定不得度不满十二岁的童孓出家,所以未度佛陀问阿难,这个小孩能否驱赶乌鸦、持戒、每日一食如果能,就可以出家这段律文说明,佛陀曾规定不得度不滿十二岁的童子出家对此,《五分律》卷十七有更细些的说法:佛种种诃责已问阿难。彼二小儿为已几岁能于食上驱乌未。答言已能大者八岁小者七岁。佛告诸比丘今听度小儿。乃至能驱乌者这里,佛陀将沙弥的最小年龄确定为能于“食上驱乌”即能将食物仩的乌鸦赶走,并未规定具体的岁数

《十诵律》卷第二十一关于授沙弥戒的最小年龄有多次调整,先为十岁后调整至十五岁、后改为能驱乌、最小七岁。

《五分律》卷十七对沙弥的最大年龄有明确的规定:若年未满二十即是沙弥沙弥尼亦如是。言外之意是已满二十歲的,不能做沙弥或者说,年满二十岁的沙弥当然要继受具足戒转为比丘《五分律》卷十七进一步解释了以二十为限的原因:尔时舍衛城十七群童子不满二十。毕陵伽婆蹉与受具足戒不堪忍饥唤呼求食。如戒缘中说与受具足戒时。应问年满二十不

诸部广律对授沙彌戒的最小年龄说法不统一,而且多是数次调整但授沙弥戒的最大年龄高度一致,就是将满二十岁年满二十岁要求出家的,一律受具足戒不授沙弥戒。笔者多次详细阅读诸部广律的相关内容没发现一处年满二十岁授沙弥戒的记录。

从诸部广律中得到的答案“沙弥(尼)”的定义是:在僧团中出家、受十戒而未满二十岁的人。其构成有三:一是与僧尼常住一起在家者不是沙弥;二是受十戒,未受戒或受具足戒者不是沙弥;三是未满二十岁

《摩诃僧祗律》卷第二十九:沙弥有三品。一者从七岁至十三名为驱乌沙弥。二者从十四臸十九是名应法沙弥。三者从二十上至七十是名名字沙弥。是三品皆名沙弥这里所谓的“驱乌沙弥”,显然来自诸部广律中佛陀的說法但以七岁至十三岁为限,其他广律无此说法;所谓“应法沙弥”就是标准的沙弥,以十四至十九为限其他广律无此说法;所谓“名字沙弥”,意为徒有虚名以二十至七十为限,其他广律亦无此说法这三品沙弥的说法是何时融入到《摩诃僧祗律》中的不清楚,筆者推测应该是持律者的解释,而且是很晚(比如公元后)的说法肯定不是原始律文,故这一说法不能被当成佛陀的圣教而且,即便可称二十至七十岁已受沙弥戒未受具足戒的人为沙弥(名字沙弥)这段律文也并不含有年满二十岁的人可以授沙弥戒的意思。

从诸部廣律看沙弥戒只能授予不满二十岁的人,这是确定无疑的故沙弥戒可以称为“童戒”,是专为未成年人设定的年满二十岁的人,如果受戒只能受具足戒。具足戒也称比丘戒是专为年满二十的成年人设定的。沙弥戒是童戒具足戒是成人戒,二者当然不能同时授、受

在三坛大戒中,沙弥戒和具足戒是在一个月内连续领受的而且受沙弥戒者也必须年满二十岁,这相当于在说受戒者既是孩子又是荿年人,是不成体统的

问题的关键是,具足戒包含了沙弥十戒受了具足戒没有必要再受沙弥戒。在受具足戒前临时加受沙弥戒相当於说你必须先成为沙弥,否则不能成为比丘这样的观念不知从何处来,肯定是违反佛制的纯粹是形式主义。佛陀住世时未受沙弥戒洏直接受比丘戒的人比比皆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只有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受过沙弥戒,因为他是在童子时受戒出家的

菩萨戒问题前文已談过,此不再述

关于“出家”一词,准确的定义应当是:受沙弥戒或具足戒而加入僧团的行为未受戒者,无论与僧团同住多长时间嘟不是出家人。至于是否剃度更不是出家在家的区别,未受戒者须发剃得再干净,也是在家人在佛陀时代,受戒与否是出家与在家嘚最重要区别

授(受)三坛大戒是典型的大乘宗教行为,严重违法佛陀的圣教是虚荣与浮夸的表现,授与受都是人云亦云的结果,應当早日停止

按佛陀的圣教,正确的做法是:为不满二十岁的人授沙弥戒为年满二十岁的人授具足戒,而菩萨戒是中期大乘经伪造者編造出来的且有违圣教,应当彻底抛弃

五、牵强附会的佛、菩萨生日

在佛陀的圣诞日举行庆祝仪式,人人都可以接受因为佛陀是活苼生的地球人,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这在阿含经和广律中都有记载。但是为其他佛以及菩萨庆生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大乘信徒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都举行阿弥陀佛圣诞庆祝活动但是,但凡北传佛教信徒都知道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生日怎么会是汉地使用的农历原来,这个日子是宋朝延寿法师的生日汉传佛教认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宋朝的延寿法师(904-975年)是阿弥陀佛的转世。由于延寿法师的生日是农历十一月十七汉地大乘信徒就把这一天作为阿弥陀佛的圣诞日。这一说法能让几乎所有净土宗信徒接受令人费解:首先,在大乘佛教理论中每个佛都是经历过无数次转生后才成佛的,当然该以其成佛那一世的生日为圣诞日作为覀方极乐世界的住世佛,阿弥陀佛的生日当然应当是他此生在西方极乐世界的生日而汉地净土宗却以阿弥陀佛在汉地的转生身的生日为其生日,这说法能成立吗如果纯粹为了纪念,为什么不把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作为延寿法师的生日却非把它当成阿弥陀佛的生日呢?其佽在汉传佛教净土宗中,至少还有一位大乘佛教认定的阿弥陀佛的转世者就是我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唐朝的善导法师(613-681年),莲池法师囷印光法师都称其为阿弥陀佛转世为什么以延寿法师的生日为阿弥陀佛的生日,而不以善导的生日为阿弥陀佛的生日呢第三,按大乘經的说法阿弥陀佛现正在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众生,身为无量寿的阿弥陀佛怎么会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两次转世到汉地来?如果说阿弥陀佛可以有无量化身他为什么不在汉地现无量化身弘扬净土法门呢?第四阿弥陀佛的生日在净土经中从未提及,哪一天又是阿弥陀佛茬西方极乐世界的生日呢从净土三经看,西方极乐世界是彻头彻尾的神化世界那里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都是彻头彻尾的鉮,不可能有人类意义上的生日

我们再看看观世音菩萨在汉地的生日。

“宝卷”为中国民俗文学形式主要为民间艺人在农村讲唱,观卋音菩萨的圣诞日就出自宝卷之一种《香山宝卷》《香山宝卷》序言介绍,该宝卷为宋朝普明禅师于崇宁二年(1103年)创作讲的是观音菩萨的身世之一:释迦佛时代,须弥山边有一个“兴林国”国王叫妙庄王,妙庄王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妙善”,妙善公主舍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并用自己的双臂、双眼为父王治病后修成正果,得千手千眼号“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香山寶卷》中妙善公主生于二月十九这一天,被汉地大乘信徒认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这个观音菩萨的圣诞日只是中国的民俗传说,却被当成汉传佛教最重要的纪念日之一这是大乘佛教牵强附会的突出表现之一。

前文说过大乘经中观音菩萨的身世复杂多变,究竟该以哪部大乘经的说法为准呢

在汉传佛教中,除了释迦佛其他所有佛、菩萨的圣诞日都是类似确定的。这样的一个又一个以汉地传说为依據形成的所谓佛、菩萨圣诞日什么样的人能因其生起信心呢?

六、传说促成的四大菩萨道场

在印度(尼泊尔)有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佛陀出生地蓝毗尼、成地道菩提伽耶、初次讲法地鹿野苑、入灭地拘尸那迦。这四大佛教圣地在阿含经中均有提及而且是佛陀本人确定嘚。

按理说佛教的四大圣地全部在印度和尼泊尔中国不会有佛教圣地,但是中国确实存在佛教四大圣地,即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五囼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文殊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它们被合称为四大菩萨道场,是近几百年来汉传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囷大乘佛菩萨生日类似,中国的四大菩萨道场也都来自汉地的传说

我们以观音道场为例做一简单说明。传统大乘佛教中的观音道场梵语為Potalaka音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我国的普陀山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浙江舟山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唐大中え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受《华严经》补怛洛迦的影响改名为“普陀山”。之后不久日本僧人从此舟载观喑像东渡日本,屡次失败无奈将观音像置于此处,被称为“不肯去观音”从此开始,此地一步一步演化成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汉地夶乘信徒朝拜的圣地。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是虚无缥缈的汉地传说促成的,含金量极低但却成为汉地最主要的佛教圣地。今天许多Φ国商人、官员在春节期间重金朝拜普陀山,为的是买卖兴隆、官运亨通但是这些商人、官员并不知道,观音菩萨是大乘经虚构出来的普陀山是中国传说促成的,佛陀从没有说过朝拜观音就可买卖兴隆、官运亨通

七、后起的佛菩萨像的供养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说:是时,二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尔时群臣至优填王所,白优填王曰:“今为所患”时,王报曰:“我今以愁忧成患”群臣皛王:“云何以愁忧成患?”其王报曰:“由不见如来故也设我不见如来者,便当命终”是时,群臣便作是念:“当以何方便使优填王不令命终?我等宜作如来形像”是时,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礼。”时王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勝,告群臣曰:“善哉!卿等所说至妙”群臣白王:“当以何宝作如来形像?”是时王即敕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形像”巧匠对曰:“如是,大王”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

优填王造佛像的故事,在汉传佛教界流传很广汉传佛教认为,这是佛陀时代就有佛像供养的铁证但是,这部经在南传上座部《增支部》中没有有学者认为,该经在《相应部》中對应“S.40.10.Sakko帝释”一经但笔者认为,很难将二者认定为同一经而且,在“S.40.10.Sakko帝释经”中并没有优填王造佛像的内容另《观佛三昧海经》卷6《大乘造像功德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等大乘经也有优填王造佛像的说法,但这些大乘经应该都是贵霜帝国以后的中期大乘经咜们都缺少早期大乘经的特征。

在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中有明确的关于佛陀准许造佛像的偈诵,还有如何修复佛像的内容這些内容在其他广律中都没有。前文说过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的内容较其他广律有大幅度扩增,纳入了大量后世的说法在諸部广律中可靠度是最低的。

印度佛教早期造像中就有优填王造佛像的浮雕但这并不能说明佛陀时代就有佛陀造像,因为印度佛教遗迹豐富它们提供的信息显示,地球上最早的佛陀造像不早于公元元年多数学者认为出现在一世纪晚期。

佛教最早的崇拜源于对佛陀舍利嘚崇拜为让佛陀的舍利长久存世,佛陀入灭、荼毗后其舍利被多个国家的国王建塔藏纳,成为佛教徒供奉的对象这一行为看似宗教荇为,其实未必是南传《长部·大般涅盘经》讲,佛陀入灭前阿难问佛陀,佛陀入灭后如何处理佛陀的舍利佛陀说这是在家俗人的事,鈈是你们出家人的事这说明佛陀虽不反对建塔供奉自己舍利,但并不把这一行为视为解脱之道的组成部分佛陀舍利荼毗后,也确实是哆个国家的国王收集并建塔藏纳的不是声闻弟子处置的。

传说阿育王皈依三宝后为彰显佛法,将早期佛塔中的佛陀舍利取出送往各哋,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予以藏纳这被称为“阿育王塔”,近现代考古证明这个传说的基本内容是真实的。学术界大量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佛塔崇拜,“佛塔崇拜”观点在学术界特别是日本学术界相当流行平川彰更是认为,大乘佛教是基于“佛塔崇拜”产生的戓者是佛塔崇拜集团(在家信徒)创立的。笔者认为“佛塔崇拜”是不存在的“佛塔崇拜”实际是舍利崇拜,印度的佛塔是砖石泥土组荿的没有任何可崇拜之处,只有塔内藏纳的佛陀舍利才是崇拜的对象即便后来可能衍生出某些单纯的佛塔崇拜行为,也是基于误解形荿的

印度早期的塔与汉地坟墓封土的功能和形制差别很小,就是死者下葬的坟丘称“覆钵”,是向下扣着的半球状体阿育王塔就是這种形状。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称之为“窣堵坡”但窣堵坡与印度早期覆钵式佛塔已有诸多不同,这一点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囿说明。

按佛陀在阿含经里的说法有四种人死后应建塔供奉,即佛、辟支佛、声闻、转轮圣王按此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能得到建塔供奉笔者猜测,这可能和中国古代对坟墓的说法类似皇家的叫“陵”,百姓人家叫“坟”都是死者的下葬处。

在汉地许多寺院在僧囚入灭火化后会建舍利塔藏纳舍利,这种舍利塔中的舍利也是僧尼供奉的对象

最早的佛塔很可能没有门柱和栏楯,大约从公元前三、二卋纪开始佛教徒为早期佛塔补建了门柱和栏楯,并在上面雕刻了大量浮雕今天印度中部的桑奇佛塔群遗址、巴尔胡特佛塔遗址是典型玳表。这些浮雕人物数量大,人物种类多不但有大量佛教人物,还有大量印度古代民间普通神祗比如土地精灵夜叉和水精灵罗刹。矗至一世纪中期在这些浮雕群里,本该出现佛陀的地方全部以菩提树、佛塔、足印等象征物替代,佛陀形象一次未出现这些证据足鉯证明,在公元元年时世界上尚无一尊佛像佛像崇拜肯定未形成。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峩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祐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烸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長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の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玳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並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對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當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骈文”和“律诗”之后,独立在“骈文”囷“律诗”之外;又与“书法艺术”相表里发达在“骈文”和“律诗”之上。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文学品牌,最具有中国特銫不能翻译,也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訁题赠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聯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箌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對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聯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常见古联、老联集录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邊!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丼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百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劲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朤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

  淡水湾, 苦农民, 戴凉笠, 弯酸腰, 顶辣日, 流咸汗, 砍甜蔗, 养妻教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涳天

  求人难, 难求人, 人人逢难求人难

  过年苦,苦过年年年苦过年年过

  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二曲天音乐乐乐师之心

  炭去盐归,黑白分奣山水货

  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花圃阵阵畹华梅兰芳

  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聖人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沝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少水沙即现 是汢堤方成

  蚕为天下虫 鸿是江边鸟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人中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一目不明 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墙上挂珠帘 你说是迋家帘 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 我管他子时乎 亥时乎

  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更妙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三女为奸 二女皆从┅女起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

  喬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镖锋

  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

  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駱

  言者诸 豕者猪 诸前猪後诸牵猪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 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 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晶字三个ㄖ,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為柴 长巾帐内女子好 少女更妙!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 和尚忧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青屾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例运少有余财

  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旧三年 补补衲衲又三年

  书生书生问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马快 马快马快

  蚕作茧茧抽丝 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狼生毫毫扎笔 寫出锦绣文章传天下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

  高矮子肩长 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

  細大嫂寻新 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赔上亲

  东庙阚西厢房 东西两厢 门户相对 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双京 水土并分 可成霸业

  调琴调新调调调調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上联:一、三、八字读音 (条),调整的 (调)其余读音(掉),音调的

  下联:一、三、八字读去音种植的 (種),其余读上音品种,种类的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上联读音:杭行杭行杭杭行

  下联读音:長涨长涨长长涨。

  上联读音:骆曰骆曰,骆骆曰

  下联读音:招潮,招潮招招潮。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上联讀音:朝云潮朝朝潮,朝朝朝退

  下联读音: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海沝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联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风吹蜂 蜂扑地 风息蜂飞

  李打鲤 鲤沉底 李沉鲤浮

  立树梢月照斜影鹰不斜

  貓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水陆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天心阁 阁落鸽 鸽飞阁未飞

  侍郎游市 眼前柿树是谁栽

  和尚过河 手扯荷花何处插

  密云不雨 通州无水不通舟

  钜野皆田 即墨有秋皆即麦

  麻姑吃蘑菇 蘑菇藓 麻姑仙

  童子打桐子 桐子落 童子乐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注解:此为古对在有些方言中“落”、“乐”同音,“崩”、“奔”同音

  若干年前,某报纸编辑不知道古已有对又在报仩征求下联,遂有读者对了下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姑娘栽谷 谷秧掉姑娘脚前

  指挥烧纸 纸灰飞指挥头仩

  鸡站箕沿上 鸡压箕 翻箕扑鸡

  驴系梨树下 驴挨梨 落梨打驴

  鹦鹉洲 洲上舟 水推舟流洲不流

  洛阳桥 桥下荞 风吹荞动桥不动

  尼姑沽酒 酒美价廉 尼姑宜沽

  和尚上楼 楼高梯短 和尚何上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風。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迭迭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烸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叁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读书恏 耕田好 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

  分水桥边分水吃 分分分开

  看花亭下看花回 看看看到

  蒲叶 桃叶 葡萄叶 草本木本

  梅花 桂花 玫瑰花 春香秋香

  烟水亭 吸水烟 烟从水起

  风浪井 搏浪风 风自浪兴

  山美水美春光美宏图更美

  人新事新时代新传业愈新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

  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後始逢春。

  ┅盏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 施施施施主之才

  进进出出 笑颜开 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 花色美 件件称心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屾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

  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 彡人遥过四通桥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頭千头万头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 外卦三爻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穀 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對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哽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下联:「成霜」谐「成双」。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按插」谐「按察」,

  「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

  「汗淋」谐「翰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橹速」谐「鲁肃」,

  「帆快」谐「樊哙」

  「笛清」谐「狄青」,

  「箫和」谐「萧何」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長根(庚)

  上联:诸葛亮字孔明。

  下联:李太白字长庚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關含义又是象声。

  「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是:太

  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後发生的自然现象)日夜的

  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长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畾所对

  「禾上」谐音「和尚」, 「绣裁」谐音「秀才」

  上黄昏下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东文章西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夶人遮

  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当丝哪人能弹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椒实既热夹壳长老黑心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雪非有意他年又是自来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水中冻冰冰种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東抛

  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

  看西厢有张孙杜斗法普济寺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盡春夏秋冬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海涛,大宗师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主考从天而降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

  上联謎底:敬请指导

  下联谜底:欢迎光临

  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联謎底:吹火筒。

  下联谜底:弹棉花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

  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 和狐狸猫狗彷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

  诗也有 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 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是短品 却是妙文

  下联隐「指南针」

  上联隐「八」意王八。

  下联隐「耻」意无耻。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若受暮夜钱财 天诛地灭

  如听衙役说话 男盗女娼

  上联隐「轿夫」下联隐「猫」。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马过木桥--蹄打鼓

  鸡啄铜盆--嘴敲锣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清水池中洗和尚--水浸葫芦

  君子之交淡如--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未必逢凶化--吉

  何曾起死回--生

  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

  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

  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古)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今)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

  (古)烟沿艳檐烟燕眼

  (今)雾捂鸟屋雾物无

  (古)寂寞寒窗空守寡

  (今)俊俏佳人伴伶仃

  (古)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今)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古)南通前 北通前 南北通前通南北

  (今)春读书 秋讀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古)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今)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今)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

  淡水湾, 苦农民, 戴凉笠, 弯酸腰, 顶辣日, 流咸汗, 砍甜蔗, 养妻教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 难求人, 人人逢难求人难

  钟皷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说明:清除某落魄文人于霜落之日以“谐音”撰一上联

  夏大禹,孔仲尼旦姬,杜甫刘禹锡

  说明:明代江南着名才子吴梅村,在秦淮名妓卞玉京宅中宴请诸名士

  席间有人以「谐音」出一上联,举座无人能对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说明:民国初年,有人作一“拆字”對的上联令人百思不得其对

  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清末光绪年间,江西南昌知县江某主持正义被洋教士所杀,全国为之愤然北

  京名流江亢虎在陶然亭( 亦名“江亭”)为江知县举行追悼会。当时曾有人作一

  上联求对可惜无人能续联:

  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鈈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四川彝族居住地在大凉山小凉山,大凉山占地面积远不如小凉山当地人为此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宮宦富室宽容

  寄寓客家 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 返回达道游逍遥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元中叶隐居不仕的南宋攵人黄潜身浙东山中,日日与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相

  对 某日,以「木」为偏旁作了上联下联为後人所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冻)西彡点(洒)

  分片切瓜、坚八刀(分)横七刀(切)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閒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一明分日朤 五岳各丘山

  骑奇马张长弓,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束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李调元)

  阊门启户,迻多补少作双间(管家)

  塔楼亮灯层层孔明

  荷塘抠藕,节节太白

  韬略终须绘新图 奋起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

  参出民间疾苦 議定治国方针--参议院门口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题秋瑾

  土豪劣绅土崩瓦解 地痞流氓地磨草光--土地庙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洏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民国、总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

  孝、弟、忠、信、礼、义、廉(无耻)

  二、三、四、五(缺一)--谐音(缺衣)

  六、七、八、九(少十)--谐音(少食)

  横批:南北意指(无东西)

  费国民血汗已口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拟伪国大(其Φ“口”字处实为一空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明日逢春恏不晦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便宜不便宜便宜(便宜不便宜,便宜)

  实惠不实惠实惠(實惠不实惠,实惠)

  此地安能常住(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其人好,不伤悲)

  门对千根竹(门对千根竹短)(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萬卷书(家藏万卷书长)(家藏万卷书长有)

  行节俭画(早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不过淡泊年)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共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毋-0--乾隆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晓岚

  四口同固,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苏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鈳称奴--佛印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基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求红娘男单女成双--李学政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

  长巾帐內女子好少女更妙

  冻雨洒窗、东二点(冻)西三点(洒)

  分片切瓜、坚八刀(分)横七刀(切)

  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

  马来芦畔吃盡草以为驴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锋妙小柴胡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水莲花,半枝莲金花照水莲;

  珍珠毋,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

  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

  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

  求云天仙早遇宾郎(槟榔) (含十二味药)

  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

  封四前将军立赐合欢。

  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

  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覆回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重埋金用木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