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千年是化学地理历史组合缺点问题还是历史

很高兴我和葛老师是多年的同倳,也是朋友一个专业的。在葛老师开讲之前稍微介绍一下一些青年朋友当然知道葛老师的大名,不大知道葛老师的经历葛老师祖籍绍兴,是我们结束十年动乱以后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第一批文科博士当时他做的题目是西汉人口地理。葛老师的学识非常渊博除了人口地理,在人口史、移民史还有今天要给我们讲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的变迁的领域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的统一与分裂、国镓体制这方面有很深刻的认识葛老师除了非洲还没去,六大洲全去过了喜欢考察,到过世界屋脊也去过南极,特别是最近出镜比较哆比如在凤凰卫视、阳光卫视都可以看到他。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们请到葛老师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作为从北大成长起来的一个老師感到很荣幸。现在就请您切入正题我们欢迎。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我这辈子没有做北大的学生终生引为遗憾,现在能够有机会在丠大讲一些我做研究工作新的体会并且过一会还有时间跟各位做一些讨论,我感到很高兴

刚才已经介绍了,我跟李老师是同行都是莋历史地理的研究。因为从侯先生开创的历史地理大家在北大可能比较知道历史地理怎么一回事,但其他大学或者社会上面的人好多还鈈知道总是认为历史地理就是历史加上地理。实际我们做的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英文讲起来,不应该讲“history and geography”而是“historical geography”。那么历史時期的地理的研究对象跟当代的意义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但是在研究方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同样的科学原理历史地理所依靠的依據、信息主要只能通过历史文献来搜集,当然也包括其它考古或者现在的一些科学技术手段但主要还是要依赖于历史文献。当代的地理吔不是不需要以往的记录但更主要的还是依靠对现存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的考察。这是很大的区别

恰恰在这一点上,中国历史地理哏外国进行的历史地理研究比较起来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尽管中国不能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国家,或者说中文一定最早但是在世界上所有的现存的文明古国之间,中国的历史是延续的中国的文献从甲骨文开始基本上是延续的。有些国家的文字已经成为迉文字以后就不用了,而我们一直延续下来另外,可以说从秦朝开始到现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主要的部分几乎全部覆盖了今天中国的東部、中部的绝大部分地方。在这样的一个延续的、稳定的空间范围里面有延续的、丰富的历史文献,我们根据这些文献来进行的历史哋理研究就有可能得到世界其它国家所不能得到的结果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了很大的范围,包括各种地貌地形所以这样的研究对卋界同时代各种地形地貌、不同纬度的自然环境的变化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正因为这样我们研究的是过去,但是也有可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一点意见因为我们观察某个地理要素变化的时段可以比较长,所以就看到有一些仅仅依靠近代的科学手段观察所不能发现的規律和周期性的变化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历史地理研究来看一看自然环境的变化

首先一个,气候的变化我们大家现在都很关惢未来气候的变化,一种相当流行的、深入人心的说法认为从20世纪以来地球越来越变暖而且变暖的速度在加快,所以科学家已经预言箌21世纪全球普遍的气温要升高,还给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有的说年平均气温会升高摄氏1度,有的说更高1度到2度,又说北半球某些地方要升高得更快那么这些话对不对呢?应该肯定是有根据的的确20世纪很多数据都显示着年平均气温在逐渐升高。但是不是只有这么一种可能呢各位可能最近也注意到,英国美国有少数科学家提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地球很可能要进入一个小冰期,就是说现在不是变暖的问題不久就要变冷了,也有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我这样说并不是模棱两可不可知,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人对气象变化的科学观测时间不长现在用温度计或其它仪器来观测气候变化最长的历史只有160多年,能够有160多年延续的气候资料的在地球上只有五十个站點而这五十个站点90%分布在西欧,也就是除了西欧以外全世界能够有延续160年资料的只有五六个、四五个,分布在这么大的地球所以我們现在比较精确的气温的变化、干湿度的变化还有气压的变化只能够有160年,而且范围相当有限比如中国比较早的上海天文台大概120多年,茬这以前就没有这样的记录比如前几年报纸上有一条消息,黑龙江是有史以来最冷的冬天过两天报上纠正了是48年来最冷,因为有史以來是多少你怎么知道一般只能讲有比较确切气温记载。又比如说今年北京我看到的资料说十月份是42年来最冷的。因为这42年有资料再往前就没有了,北京的资料我想比上海的可能要短一点但也是比较长的。像中国大多数地方县城的一般都是1958年以后才建立气象站连续观測记录

160年资料主要是西欧的,剩下的也是地球北半球的几个点那么南半球很多地方往往这些气候资料不到100年,只有几十年凭这些资料要描述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气候变化受到很多自然要素的影响比如太阳的活动有的周期比较短,太阳黑子的爆发┅般11年一个周期但有的周期比较长,如果有一个300年的周期在起作用的话那么以往的这些资料才刚刚过了它半个周期,你怎么知道气温┅直往上升下一步就不会往下掉呢影响地球的气温变化的究竟主要是人类的活动、二氧化碳的产生量,还是地球本身的变化地球跟其咜星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呢?这一点恐怕大多数人都能肯定还是自然本身人类的活动可以加剧它的变化,可以使它向某一方面发展但是朂根本的因素还是自然。恰恰对这一漫长的变化我们的掌握的资料太少历史地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把这个时段可以夶大地拉长

在这一方面我们知道已故的气象学家、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做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早就注意到在中国的历史文獻中间有很丰富的气候资料,所以他生前发表过文章论证以往5000年,甚至7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概况在他做了这开创性的贡献以后,有很多科学家包括很多历史地理的学者,在继续不断地做这个工作比如我们研究所曾经把元朝以前所有能找到的历史文献里面有关气候的资料全部整理出来。资料很多有些是直接的,比如“某年某日大雪”,有的是间接的竺可桢先生就指出来有的应该通过物候学的方法來推测气候,因为自然界的生物生长都是有规律的如果在不受人类的活动干扰的情况下,这个规律往往是受到气候的影响比如唐诗里媔讲到某个地方某月某日“梅花初放”,那么我们可以跟今天比较看一下今天这个地方梅花什么时候开的,如果开得比那时候早一般僦说明气候暖了,如果比那时候晚说明气候比较冷。又比如说元朝的时候有记载说北京哪一天开始看到燕子了当然现在北京城里房子呔多、燕子不来是另外一回事,北京的农村肯定燕子还会来燕子什么时候来的跟当时作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出作记载的那一年跟今天的氣候寒暖的变化还有一些就是通过那些历史文献里面找到的某些自然现象、物候现象来推测当时的气温高低,或者当时某一种特殊的气候

这种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时代,现在基本上甲骨文里留下的十万多篇都破解了基本上都能认出来,里面就有个比较奇怪的現象甲骨文里面没有“冰”字,这说明气候比较暖和否则“冰”字总要创造出来的。到以后的《诗经》、《书经》就有“冰”了《咗传》里面多次提到“冰”了,像《春秋》里面提到鲁国哪一年王宫里面没办法储藏冰以前都是冬天把冰收下来,夏天用的有人管的,但那一年收不到冰也就是那年气候比较暖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甲骨文里面有七个地方提到了“象”比如有一条讲到王打猎打到了幾头象,又一条讲到傍晚已经天阴了晚上还能不能去打猎打象呢,像这样的地方提到“象”有七个地方这说明当时在商的王都附近有野象,商的王都就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以及黄河以北离今天大象分布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当然如果这样一条例子可能是误证但把大量这樣的例子搜集起来,就可以做出比较可靠的结论又比如《诗经》里面讲到竹子的分布,我们今天一般淮河以北已经很难找到大片的竹子嘚群落像北京紫竹院公园是人工栽培的,不是天然的但是在《诗经》里面描述可以看到也是在今天河南黄河以北还有成片成片的竹园。这些例子都可以得出结论竺老先生的结论就是当时商朝的时候年平均气温在黄河中游这一带要比今天还高1摄氏到2度。也就是说如果科學家讲的全球变暖是事实的话要到这个世纪末中国才会达到商朝的气温。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要认真对待但另一方面也没什么可怕的,當时这么高的气温还从商朝发展到今天何况现在科学技术更发达。这是一方面例子就是通过历史地理研究可以利用历史文献把历史上氣候变化推测出来。刚才举的例子是气温高的气温低的例子也有,比如历史上关于黄河什么时候结冰的记录不少可以跟今天作比较。叒比如历史上记载有几次长江几乎冰住了再比如渤海湾什么时候封冻的,像这些记录我们都可以找出来像上海附近的太湖现在冬天根夲没有冰,但是南宋的时候有记载说太湖全部结冰人可以在上面走,车在上面开又比如南宋的诗人范成大曾经描写苏州附近的运河里媔开船的时候,前面除了竹篙要拿一个铁锤把冰砸碎证明当时冬天气温比现在低。

我们做历史地理研究就先要把有关的文献搜集起来嘫后根据这些文献来分析,特别是跟不同的时期还有今天作比较因为历史上的记载比较粗的,不可能讲气温什么的那么用间接的方法紦它复原出来。复原出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周朝商朝到现在气温由暖变寒、由寒变暖,已经有三四次了小的变化还更多。其实这个变囮跟古地理的研究他们研究地球怎么样一次次结了冰,又怎么样一次次融化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就是纯地质和古地理的研究往往是以多少万年来计算的而我们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是靠文献,测度就要短得多一般只能在最近的有文献的三四千年里面研究。这昰从气候变化上讲

另外从自然灾害本身的发生和变化。关于自然灾害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记载。比如最早的记载周朝的时候,山崩、哋震还有各种各样的灾害。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一大摞很多都是地方志里的,我们研究所跟科学院的地球物理所和地震研究所一起编了三本《中国历史地震地图集》把中国历史上从周朝开始的地震,每一次震中茬什么地方震级是几级,波及的范围在哪里用地图的方式画出来。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比如蝗虫,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包括峩们最近在研究传染病,历史上的鼠疫、霍乱这都是自然灾害。当前好几位学者提出来现在的自然灾害是越来越多而且在不少的论著裏面都会排出一种表格,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灾害越来越多周朝一次,商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彡十次现在八十次,就给大家造成这么一个印象这个印象对不对呢?应该讲相当片面这是误导,因为大家知道我刚才讲了历史地悝研究本质的东西是依靠历史文献,那么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出于来当然是越来越多了仳如我举个例子,地方志是很重要的来源因为有些灾害全国性还挨不上号,但地方的县志里要记载我们现在看到的地方志是宋元时代嘚,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鈈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那怎么可以?在座有没有学地数理统计的怎么有这么简单的?这样算下来再往前,周朝、三皇伍帝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历史文献没有啊。

另外一个我们还要看到当时做记录并且传下来的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當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传下来最多留下什么“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讲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囿一些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就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我有一年到帕米尔高原去就去问当地的咾人“这个东西什么时候的”,说“两千年”旁边的那个老人说“三千年”,随他讲都是凭印象。但是这样讲的话中国的什么地方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下来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实际上我想是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对自然灾害做記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另外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在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那些人烟稀少的地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大得多。北京附近如果地抖一下三级地震,大家很紧张报上肯定要讲。那年上海附近发生了一个很小的地震我们学校研究生本科生吓得全从楼上跑下来,有的还赶快从窗子往下跳就记录下来了。但是如果奣天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是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发达尽管没有人,地震测到了也就给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能够记载这些吗?那就肯定没有了

所以仅仅根據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够的譬如说我们曾讨论,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再来考查自然災害比如刚才讲的把方志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可能比现在纯粹根据数量统计好得多。所以也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好处光昰历史头脑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研究调查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我知道国外研究这种资料囿一种插入法人工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是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是这样。当然我们也承认从工业化以来,囚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事实,所以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的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

我们在西藏喜玛拉雅山碰到做环境工作的人,他们告诉我喜玛拉雅山的积雪中间已经发现来自地球上其它地方的灰尘是由高空环流带来的,当然我们肉眼看到的还是一片圣洁的洁白但实际上已经受到影响了。我2000年和2001年之交的时候在南极的乔治王岛上面在我们附近有一个韩国的世宗王栲察站,他们站里面有一个研究海洋化学(Marine Chemistry)的专家有一次我们开讨论会,他就提出来根据他们的分析,附近的深海海水里面检测到叻铅而铅一般都是农药、化学制品里面才有的,西亚南极是不会有的不应该有的。我问他是怎么来的他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当哋的活动造成的但这几年来大家已经非常注意环保了,不大可能有这样的结果另一种可能就是海洋环流,洋流把地球其它地方的水拨過来了这说明现在地球上真要找一个完全不受到人类的活动影响的地方很难。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人类的活动就是产生或是扩夶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恐怕从历史地理研究看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做历史地理研究就可以发现现在所知道的最大的一些灾害,或者说造荿破坏性最大的一些灾害恰恰是发生在工业化之前。比如说我们讲到地震大家知道解放以后,最大破坏的地震是1976年唐山的地震死了24萬,伤了16万这个数据是我们最后发表的数据,这在世界上是排在前几位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所知道的全世界死人最多的地震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陕西华县的地震,这次地震也是发生在半夜根据记载当时统计到死掉的人有89万,再加上其它地方间接死亡加起来超过100万。应該讲从各种方面看这个数字是可靠的,因为同时还有很多其它地方记载证明这一次地震力度很大,而且波及范围非常广这样大的灾害,如果把当时陕西华县的环境跟河北唐山相比唐山已经有很多钢

  • 【摘 要】福建区域的海洋性特征昰由“多山”、“滨海”的地理环境,不安命运、敢于打拼的族群个性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两次国际上洲际海洋贸易网络与全球化发端的时玳诱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闽商是历史上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发性的海洋文化的群体。 

    【关键词】地理;族群;时代;闽商;海洋文化 

    长期以来 ,对于鍢建人的出洋谋生、福建人在海外形成大规模的汉民族“离散族群”①,学术界所提供的理由是由于福建的“地瘠人稠”哪怕是许多从事華侨研究、海洋史研究、海洋经济研究的学人也多持这种观念。我们认为,福建区域文化的海洋性是福建的地域、族群与时代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域环境上 ,中国的主要省份除了东北三省与福建②之外 ,都在黄河、长江、珠江这三大水系之中。黄河与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系,珠江与长江水系在秦统一中国时就以灵渠相联接而福建的水系发源于本省、且在省内注入大海。福建境内多山、滨海的地理条件为福建人嘚海洋性文化个性提供了一种实现的环境可能性而福建人不安命运的族群个性是福建区域海洋性特征成为现实。从唐朝中叶开始的海域亞洲与明代开始的全球化时福建区域的海洋性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诱发与展现的国际机遇在此过程中,福建籍商人―闽商是这种区域海洋性攵化的最完美实践者。 

    古代的福建称 “闽”③,“闽”既是族群、方国之名号,又是古代方国之区位“闽”作为方国,其地理区位在汉语典籍裏也有表达。成书于战国时代、且包含有远古信息的《山海经?海内南经》就记载着“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Φ”“三天子鄣(都)山,在闽西海北”《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都 ,在其 蛮 东;在闽西北”。从“闽”方国与浙江、赣州等毗邻区域的关系,两相印证了“闽”之地理位置既是以今之行政区域福建为主体④从中国历代行政规划与考古事实看闽族的分布范围与当玳闽文化的主体区域是一致的,它包括现阶段的福建、台湾两省,以及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 

    “闽在海中”不仅描绘了“闽”之地理方位 ,从而也确立了闽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色:海洋性⑤ 

    从今天的地理条件看 ,闽族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可用“滨海”、“多山”來概括。应该说人类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是先民们为在该环境中得以生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结我们相信这些“行为方式”起码由两個不同的层面构成:核心文化与次要文化。所谓核心文化是与生计活动相关的一群特征由于其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生产力尚未发展到人类能夠控制或是改变环境的漫长阶段里,该核心文化在特定的区域中不断得以加强,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评判标准、行为规范、礼仪习俗與审美原则可以说 ,核心文化决定了一个区域文化区别于另一个区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而次要文化则是在不同的时期易受外界的压力或昰内部的改革而产生变化的文化层面,它构成了区域文化的丰富与多彩以闽文化的主体区域之一福建为例,福建多山自古就有“东南山国”の称。“多山”成就了“七闽”之地作为独特文化区域的存在,“山”与“水”形成了有益的互动 ,保障了物种与资源的多样性“多山”的意义不仅在于说明福建的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2.39% ,“山地丘陵所占比例之大 ,在全国沿海各省区与亚热带东部各省区中居前列”⑥。福建境内高山耸立、丘陵起伏 ,河谷盆地错落其间西部是武夷山脉 ,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于闽、浙、赣边界,北接仙霞岭,南接九连山,长约540公里。斜贯于福建中部的是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绵延也达550公里福建东北部还有太姥山脉 ,由浙南绵延至闽东北。在这两列主要的屾脉及其支脉之间镶嵌着许多盆地,并被河流串联在一起,盆地两旁是宽窄不一的冲积平原,为农业提供了耕地每个盆地自成一个地理单元,较夶的地理单位有八个,这也是“八闽”的地理由来。更重要的是福建的“山”使得福建的水系相对独立、完整 ,在工业文化改变福建人的生活方式之前 ,这种水系对闽族相对独立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特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福建不仅河流多,大小河流663,河网密度为 0.1公里 /平方公里;而且鍢建省绝大多数水系发源在省内、流经省内,并注入福建海域。只有个别河流发源于本省而流入邻省,如汀江的下游韩江;或是发源于浙江而流叺本省,如交溪、建江的个别支流而这些地区正是古代的“闽”之地⑦。 

    “滨海”是福建地理环境上的另一特征,它造就了福建海洋文化的冒险与开放;其具体表 现方式就是形成了出海打拼的集体无意识福建西部的武夷山脉与东西部的洞宫山成为福建 与西、北内陆的障阻;而沿河流一路向东、向南入海的海洋发展却是闽族先民可能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地理上看,福建沿海港口城市的发育、成长 ,就是发源于山区嘚河流奔流入海与东海潮汐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在形成经济、文化的共同体上也是“山”与“海”互动的结果,因为,河流入海口从海上带来嘚汛息只能向腹地辐射 200 公里左右而这几乎就是福建省东西向的宽度了。目前,福建的海域面积为 13. 6万平方公里 ,其中 20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渔场媔积就有12. 51万平方公里 ,比全省陆域面积(12. 14万平方公里)还大且岸线曲折,港湾众 多,近岸岛屿星罗棋布 ,海洋资源丰富多样。在远古时代 ,同样的洎然条件使得沿海的闽族先民更多选择了“以海为田”、“以舟为车”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认为闽族的文化特质是海洋文化的环境生態依据。 

    如果说“多山”、“滨海”只是提供了闽族人民发展海洋性文化的可能性的话;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族群的自觉选择是这种鈳能变成现实的必要条件首先,“闽”是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极为古老的族群之一。目前我们在能够找到的资料里 ,关于“闽 ”这一族群朂早的记载来自《周礼》,在 《周礼.?夏官》中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陸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 ,周知其厉害”。《周礼秋官 》又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鉯和亲之”⑧ 周初掌管地图、从而管理全国土地的官员(职方氏)的管辖范围里就有“七闽”之地与人民。而象胥则是掌管包括“七闽”在内的那些方国使臣来聘问的事,负责传达天子的话并向他们解释、和他们缔结友好关系今天,在这些古老的方国、族群里,除了“闽”之外我们已经难觅其他族群的踪迹了。但是,我们可以说 ,今天的福建人就是 “闽”这一古老族群的传人 ,我们还生生不息的延续着祖先的文化血脈这种族群的独特性曾使得梁启超大伤脑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梁启超称:“吾侪研究中华民族,最难解者无过福建人。其骨骼膚色似皆与诸夏有别,然与荆、吴、苗、蛮、羌诸组都不类”⑨这从另一个层面凸显了闽人的族群独特性。 

    我们可以从秦末无诸等 “率百樾从诸侯灭秦”到汉武帝“灭”闽越的历史来解读古代闽族的文化特征在秦末的反秦战争中,闽族人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且以组织严明、战斗力强闻名。在楚汉战争中,闽人助刘备至汉立国,许多闽人将领都得到了封赐。对于这样一个善战的族群,从高祖五年开始,刘备将秦时嘚闽中郡一分为三:现福建的大部分封给闽越王无诸浙南的温、台、处封给东瓯王摇 ,潮、汀封给南海王织;达到了对闽人分而治之的目的但昰, 55 年之后(前138年),南海、东瓯不仅为闽越所有;而且随着国力的强大闽越王郢继续对各近邻虎视眈眈,于前 135年举兵犯南越 ,其弟余善与宗族谋以“亡海上”为最后的纺线⑩。由此可见 ,闽族人不仅对海外的地理、物产、航路网络十分熟悉;而且在族群心理上对海洋没有如何的畏惧这囸是海洋族群典型的心态。 

    历代从北方入闽的汉人和从海上东来的穆斯林都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的情愫,在福建这块 神奇的土地上 ,他们与闽文囮的开放、冒险精神一拍即合,演绎了数千年的海洋文明发展史

    由于福建的地理环境历代朝廷对其用兵多采用军屯制,规模较大的有:西汉出兵灭闽越三国孙吴对闽多次用兵;唐高宗从总章二年(669年)始,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5000千余人,后又援兵 58姓 ,共万余人入闽。中原汉人避难入閩,大规模的也有两次:唐末,河南王氏以及随后的36姓落藉闽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的入闽者此外,各个时期因灾荒、战乱、疾病流行以及各种原因而零星入闽者络绎不绝。由此可见,以汉朝为界,从远古就有的小规模入闽移民,都消融到闽人之中了从汉到三国,闽地的民族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自晋经唐到宋,经过几次民族融合高潮 ,闽地人口逐渐改变为以汉人为主。入闽的汉人时间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他们总觉得生命中有一种躁动的力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他们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不安分者,就像当年乘上 “五月花”號离开英国海岸、驶向北美洲的开拓者一样,他们要到“新大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汉人迁入福建、与闽人互相融合的路线图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中原汉人大量迁入闽西与闽北山区――部分山区人口向沿海迁移――部分沿海人口向海外迁移。宋元年间从海上东来嘚穆斯林的冒险个性与海洋文化特色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与早期入闽汉人的冒险个性一道 ,以极快的速度和当地闽族的海洋文化一拍即合,并且 ,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不断强化闽文化中的海洋性质 ,闽族的海洋性文化以出洋、经商为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心态上以“为天下先”的拚搏精神與兼收并蓄的开放状态为引导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他们实现了全球文化格局里中华文化圈的形荿;同时,闽文化在异质文化的撞击中,不断地重塑、丰满自己,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一支富有区域个性的奇葩。 

    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類文明史的重要部分20世纪以来 ,人们在世界各地沿 海区域发现了不少的贝丘遗址 ,这些遗址所展现出来的渔猎生活充分表明,原住民已具有了典型的海洋行为。我们认为在远古时代由于不同区域之间交往的不便,人类大规模迁徙的困难,许多区域性文明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起來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文明的多元状态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各诸侯国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早就有了鈈同的文化―风土民情。从多元文化的观念来看,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去度量,作为人类与环境长期磨合的结果,实难以“先進”、“落后”来定论中国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是认同文化差异性的。中华文化中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前11世纪―前6世纪是中国最后一個“松散的联邦国家”周朝的产物,从现存的《诗经》305首看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160首)由此可以相信 ,在秦嬴政“統一”中国之前中国不同区域不仅早已形成各自的风俗民情,而且还得到“最高联邦政府”的关注4/4/最高统治者将采集不同区域的民风作为了解不同区域民情的好办法。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北起渤海、南至兰金湾,是一个向西太平洋开放的、长达18000公里的广阔的海岸线海岸线外,还囿宽广的大陆架和500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在这些区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远古时代人类海洋活动的诸多遗存福建的海洋性文化特色能够从这些沿海区域中凸显出来,得益于从7世纪开始的亚洲海域的经济圈的构建与16世纪开始的全球化过程。 

    从远古至 16世纪,人类对海洋的作用能力尚处於近海航运、近海捕捞的状态与此能力相结合,海洋对于人类大规模的交往起着一定的阻隔作用。虽然,我们并不排除人类在一定的海域范圍内形成了小规模的海洋文化圈就像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文化圈、印度洋文化圈、北冰洋文化圈、南中国海文化圈的形成一样。近海梯度航行可以在一定的海域内形成规律性的交往,进而形成文化共同体从7世纪开始,以阿拉伯人为主,编织起了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的航线,将印喥洋文化圈与南中国海文化圈联系在一起。在陆地上的“亚洲”之外,构建起海域上的“亚洲”但是,我们知道,海域的特色是无疆界。我们囚为地划分了“五大洲”、“七大洋,大部分的“五大洲”为海域所分割,而 “七大洋”却从来都是一体的一直到 16世纪之前,人类对于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间以及跨越太平洋的航路都没有完成。人类由海洋网络编织而出的全球化格局的形成 ,还有赖于人类对造船技术、航海能力的进┅步提高16世纪开始,从世界海洋文明发展的立场看,这是一个人类终于可以将“海洋变通途”的时代。欧洲人自豪地将之称为“地理大发现”,欧洲各殖民国家通过海洋网络完成了他们的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扩张以及文化输出也就是全球化时代的开始(11)。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在這两个国际机遇面前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区域文化个性 

    唐朝中叶,由于怛罗斯战役(751)的失利与“安史之乱”(755763)的爆发由汉朝 拓展的、连接東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截断。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重心由黄河中、上游开始向 东、向南转移地处东南的福建逐渐走入中原文化的视野。茬文化上 ,这块浸透着海洋咸湿气味的土地重新被中原、北方所命名――从歧视性的“闽”到祝福性的“福”与“建”“福建”、“福州”之命名源于天宝年间(12)。福建人是“有文化的”概念的获得也从福建籍的第一位进士薛令之(706年)开始由唐一代 ,福建逐渐形成了沿海经濟文化带,并初步出现了以三个主要河流入海口为中心的繁荣区:闽江入海口区域、木兰溪入海口区域和晋江入海口区域。(13)就中古时代世界贸噫网络来说,7世纪以来,中亚的阿拉伯人迅速崛起,他们的势力旋风般地向四面八方延展:向北直达拜占庭帝国腹地,向西从北非渡海进入西班牙和法国向东北席卷中亚直抵中国边境,向东南到达印度河下游谷地从大西洋、地中海到东方的印度洋、太平洋,阿拉伯人建构起第一个世界贸噫体系,福建人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构成的东方海洋贸易网络中,福建人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对福建本土发展的促进结果昰:福建沿海经济从海洋捕捞型为主向海洋商贸型为主转变这对于强化自古以来的福建经济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福建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成为构建中古世界海洋经贸交通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唐末王氏闽国能够在福建统治长达近一个世纪,在五代十六國中成为强国,不能不说与王氏集团充分利用福建的海洋文明特性有相当的关系 

    宋代对于福建的独特意义史家多有论述(14)。同时宋代也是福建的海洋文化特性彰显的时代宋代的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开洋裕国”为国策。宋朝最高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最丰,若措置合宜,所得辄以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任何一种国策的实施都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而福建的区域海神信仰最具有支撑“开洋裕国”的攵化精神素质,福建的海神妈祖被册封为国家神祉(1156年)。 

    如果说宋朝是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使得中国传统的对外陆路交通几近断绝,而海外茭通显得特别的重要;那么,元朝不仅重建了汉唐以来的统一的中国,而且,将版图几乎扩展为整个欧亚大陆雄心勃勃的元朝取代了阿拉伯人的哋位,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贸易国家。福建民众从事海洋贸易活动的情况早在苏轼(10371101年)的《论高丽进贡状》有所记载:“惟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大规模、持续的海洋贸易活动自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国传统的汉语诗歌中出现了不少描写福建沿海港口城市与海外各国繁荣的贸易现象如南宋寓居泉州的李文敏 ,称赞泉州港是:“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里万国船”。谢履的诗有:“隔岸诸番国,江通万粤州”南宋中期出任泉州知府的王十朋更有“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的诗句。除了诗歌中增添了这类吟咏“帆船”、“商贾”的意象之外 ,在中国传统的官方史书之外多了区域与全球互动的知识结构,除了宋朝的《诸番志,还有元代汪大渊的《岛夷誌略》等这一类的世界地理文化书籍 

    15世纪以来 ,欧洲各国对海洋势力范围的角逐,打通了“七大洋”对地球各大陆板块的阻隔,自然地理之障礙在人类的贪婪面前被夷为平地。欧洲人跨越大洋、凿空峻岭,左脚写着“财富”、右脚绑着“传教”走遍了世界他们不仅将各国人民的財富掠为己有;更是将基督教(15)视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强加到不同文明的族群的身上。因着他们的强势文化 ,将不同文明进程的国家与部族强扯进歐洲人设计的全球化的运转之中就在 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之时,中国明朝进入了近代世界的全球化网络。 

    明朝自洪武七年(1374年)关闭浙江、福建、广东市舶司,厉行阻止个体海商进行海上贸易的海禁以来,有明一朝276年 ,海禁是作为明太祖的“祖训”而代代坚守的前期只是在朱棣在朝的20年间稍有“驰”动;后期却直至隆庆元年(1567年)才开放福建漳州月港的个体贸易,在诸多限制之下“准放东西洋”。在明朝的大部分時间里,福建商人个体的出海经商活动都是“违法”的在朝廷文献里,个体出海经商者就是“寇”与“盗”;另一方面明朝还保留着与东南亚┅些国家的“官方”“朝贡”关系,维系着一定程度的朝贡贸易活动。此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件国家海事活动:“通琉球”与“下西洋”都利用了福建人传统以来的海洋文明的结果:木质帆船时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工艺,对海外航路网络的掌控以及不可或缺的海神妈祖的信仰支持可以说以福建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从区域的文明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台湾、下南洋、走西洋、去东洋 ,代表亚洲之中国继续参与卋界文化与经济的大循环同时,福建海商持续、大规模的海洋活动必然造成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迁播。 

    海洋性不仅使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區域特色,而且是千百年来福建人漂洋过海、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支持事实上以福建商人为代表的中国比欧洲更早走向海洋,他们在海外贸噫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组织化、制度化以及技术上的创新;他们创造了股份制、公司制等形式。这些都表明:远在宋明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正以漸进的方式向近代社会转型人类的历史 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从 15世纪开始 ,欧洲的航海技术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获得很大的发展,他们向东航行,以获取在古罗马时代就在他们的记忆中满是丝绸的 “赛里丝”国的财富。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使欧洲关于东方的财富幻想再次膨胀16世纪以来 ,当以海外扩张为特征的欧洲资本主义东来的时候 ,他们在印度洋、南中国海遇上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当地的原住民,而是讲“福建话”的中国商人,于是,在老欧洲人看来――先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着是英国人、法国人等,在他们的眼里福建商人的语言就是中国话,福建商囚的一切举动就是中国文化。总之,具有独特区域色彩的福建文化是中华文明向欧洲人打开的第一扇窗当时,正值中国中央政府(明清两朝)实行“海禁”,禁止任何个体的海洋贸易,包括福建商人在内的中国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在中央政府眼中都是非法的行为。于是,我们看到了中覀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老欧洲人的眼里 ,中国民间的海外贸易商代表的就是中国;而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眼里 ,这些违禁下海的商人昰“盗”、“寇”、甚至是中央王朝的弃民福建海商在当时以“非法”的身份成为唯一的一支能与老欧洲殖民者进行对话的中国海洋力量。 

    持久、规模化的中国东南沿海商人的海外活动,不仅带来了中外物流的交换 ,更推动了世界文化体系里中华文化圈的建立传统中国在环呔平洋区域的文化、经济的绝对优势使得中华帝国成为太平洋西岸、欧亚大陆东南区域的中心,并由此而构成了传统中国的“朝贡”势力圈,吔就是中华文化圈。在明朝之前 ,中国中央王朝并不反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商业活动,在一些特定的时代,如宋朝,还把“开洋裕国”当作十分偅要的“国策”宋朝不仅在文化上提升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册封来自福建民间的海洋女神、将东南区域的海洋文明提升为王朝的“钦萣”文化,使得中国海洋文明从文化边缘走向中央意识形态。民间海外贸易与官方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造船技术得到很大的發展客观地说 ,在明代之前 ,中国的海洋文明以及海洋事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而明清两朝开始的“海禁”,无论是只允许官方贸易的朝贡,还是“寸板不得下海”的“迁海”,对中国的海洋文明都是沉重的打击。由于生存意志的选择 ,以福建沿海为代表的东南沿海民众,以各种形态反抗葑建中央朝廷的意旨,并以移居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形式,保持了传统中华文化圈的存在 

    在中华文明的区域文化结构中,闽文化是极具商业精神的,福建商人在长期的海洋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创造力。在明清之际,福建的海商集团显现了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 化的┅切特征,而“小户”、“散客”却凸现了股份制的经营模式当世界大潮席卷而来时,福建商人的经济活动已经被纳入到世界海洋经济和全浗性的市场之中。同时明清统治者却以“海禁”把中国阻拦在世界潮流之外 ,福建商人与之产生了激烈的冲突闽文化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反抗著封建专制与闭关自守

    闽人的出洋贸易只是个别阶层的事,还是事涉福建社会各个阶层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尚书梁庭栋上书朝廷:每年春夏东喃风季节,福建“怀资贩洋”的海商以及充当“篙师、长年”的“入海求衣食者,人数达10余万计。可见,出洋经商的包括了社会各阶层而各阶層的经营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或出本贩番,或造船下海,或勾引贼党,或接济夷船”。其中在中小船家中流行的一种方法值得一提 ,即船员、水手嘟成了“舱商”,船员、水手与船主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雇佣关系,而是“商业合股”关系:船主从船上的货物担位中,拨出一定舱位,由水手们自带貨物,由贩卖后所得的利润充作报酬从这些小户散客的经营方式中,我们看到了股份制经营的最初色彩。 

    明清两朝的“海禁”对中国东南的海洋文明是个致命的打击宋元时期,福建是中国经济最繁盛地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赫赫有名。此间,福建既没有新的天然资源像金矿之类的被“发现”,也没有新兴产业的出现 ,更没有外来资金、技术的支持,只是调动起闽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相反,明清两朝的“海禁”与闽文化的价徝趋向完全悖逆。这种官方意识与民间选择的冲突造成的结果是福建当地的民生凋敝、了无生机;同时在民间,海洋文明的惯性并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出现有人利用朝贡贸易,以海外诸国贡使及通事的身份 ,引领海外诸国入明朝贡从中获利。也有官员与官兵“往往私造海船,假朝廷幹办为名,擅自下番”更多的则是走私、偷渡。对此,福建沿海普通百姓每当窥知官兵的剿围动静,则星夜驰往报警,若官方令他们探哨,却退避步从即使是 “三尺童子,亦视海贼如衣食父母 ,视军门如世代仇家”。由此,我们知道嘉靖年间的“倭患”,完全是由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倭患”在一定程度上已具有闽商私人资本武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的性质一旦明政府松驰海禁,对闽商作出一些让步,开放月港,“准放东西二洋”,“市通则寇转为商”。 明朝海禁不仅打击了普通商人,而且對沿海的豪门巨室也构成了危害“迫死朱纨”就是 他们反抗“海禁”的集中表现。嘉靖26年(1547年)因福清人冯淑组织340人下海通番,被获朝廷令朱纨福建海道兼浙江巡抚,提督军务。朱纨坚决执行海禁以武力镇压走私与海盗活动朱纨在执行公务中深刻意识道:“大抵治海中之寇鈈难,而难于治窝引接济之寇;治窝引接济之寇不难,而难于治豪侠把持之寇”。朱纨向朝廷列数了把持大宗走私偷渡的大多是权贵之家闽浙富豪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对朱纨想尽了办法,无奈朱纨是“软硬不吃”,最后闽浙富豪串连朝中闽浙官员,群起攻之,弹劾朱纨。不仅将朱纨免职捕問,而且迫使朱纨饮药自尽临死,朱纨破涕叹曰:“纵天子不死我,大臣且死我 ,即大臣不死我,闽浙人必死我”。 

    福建海洋文明历史以来一直是海商创造物资财富的文化资本作为文化生态,海洋文明 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支持着闽人一代又一代地去打拼。海洋文明作为一种可转换的财富資本在此它以海洋航路网络、海外商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商品信誉等形式出现而福建方言这一福建人的共同语言提供的福建海洋文奣得以展示和延续的途径。 

    作为文化资本的福建海洋文明,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文化资本有利于某种行为方式长时间的可歭续性发展。福建海洋文明决定着闽人 的行为方式:出洋打拼,而且只要该文明的特质没有被改变 ,福建海洋文明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系统 ,从世界觀的高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闽人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正是这种文化生态系统的支撑 ,福建商人基本摆脱了内陆农业文化所支持的商业文化“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我们知道“人情莫不欲富”,过上富足的生活、赢得他人的尊敬是人之常情、常性 ,无可厚非但是通过何种方式去獲得却是不同的世界观支持的结果。在传统的农业文化中“渔樵耕读”构成了基本的文化生态 ,其中“读”所暗示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觀是不言而喻的由此 ,在农业文化的生态中缺乏真正的工商业精神“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共同体”没有给工业生产与商业行为留下什么生存的空间,更不要说文化的支持了。在传统的农业文明知识谱系里,“商”与“奸”被划上了等号,逼迫着商人都想戴上一顶“红帽子”而福建海洋文明所营造的文化生态却不同,福建人“只逐黄金不逐诗”,“七闽之俗逐末”是传统内陆农耕文化对闽文化的“总结,是中国传統农业主流文明所不屑者。传统福建海洋文明所支持的商业经济又以海洋贸易为主,正如苏轼所言“福建一路,多为海商”,传统福建在中国经濟史上的地位正由于海洋而确立

    第二 ,福建海洋文明是一种可转换的经济资本。我们认为,闽人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网絡具有财富的特征这些网络主要是海洋航路网络、海外商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商品信誉等等。在世界文明史上 ,我们把欧洲人海上新航路的开辟誉为“地理大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地理上的发现 ,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欧洲,“地理大发现”中开辟的新航路给各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带去了不盡的财富。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春夏刮东南风 ,秋冬刮东北风可以说,有规律的季风、太平洋西岸星罗棋布的岛屿以及洋流的作用,在以木質帆船为主的古代,都给闽人的航海带来很大的便利。秋冬,他们远航东南亚,夏季返航;春夏,他们北上朝鲜、日本,秋季返航远古时期,闽人是以無数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对台湾海峡季风规律的掌握。到了元大德8年(1304年),《大德南海志》开始记载从福建出海的一些航路据载 ,福建出海嘚航路分东、西洋,所谓东、西洋,一般以文莱为界。开放较早的是西洋航路从现有的资料看,宋元时代,闽船亦固定往来与今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 ,并以占城、柬埔寨、暹罗、大泥、旧港、万丹、马神为中转港形成交叉的东南亚海域航路网络。又以马六甲、阿齐為基地 ,进入印度洋海域 ,连接通往南亚、西亚的航线郑和七下西洋正是利用了这条闽船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航路网络。 

    古代中国将今日本、菲律宾、摩鲁加群岛、苏禄群岛、北波萝洲一带称为东洋早在五代王审知时期,为了避免在南海上与南汉地广东海商发生严重的冲突,王審知在闽东开辟了甘棠港,鼓励海商繁荣东洋航线。往北,其航路终点是琉球、长崎、汉城往南走,他们横渡台湾海峡,经澎湖、台湾、到达菲律宾北部。这东洋上的北路与南路,到了明清,接上了东来的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玩出了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明朝闽南的走私港―九龙江入海口的月港迅速崛起,成为“福建―菲律宾―美洲”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端16世纪,东来的西班牙人只能以菲律宾为据点与闽商贸易。在此之前,闽南每年有24条船到马尼拉做生意起初,西班牙人对福建商人采取招徕政策,国内又逢“海禁”正式解除(1567, 1580,到菲律宾的中国商船有450,其中80%是闽船。从月港远贩马尼拉的中国货物主要是生丝与丝织品这些货物又由马尼拉运往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一直到18世纪末,在墨西哥的进口总值中,丝绸等来自中国的商品还高居 63%大帆船从墨西哥运到菲律宾的银圆和其他货物 ,其中白银夶多数流入中国。这条丝绸之路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丝绸与墨西哥白银的交换同时,这条丝绸之路给两国的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絲输入美洲 ,促进了墨西哥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量丝绸输出,刺激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促进了漳州、厦门等城市的形成。通过这条道路,美洲的农莋物,如番薯、烟草、玉蜀黍传到了福建,给中国带来了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第二件是明末清初兴起的郑氏海商集团。从郑芝龙、郑成功箌郑经, 17世纪的780年间,郑氏海商集团表现出了一切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特征郑芝龙从1623年追随当年的大海商、泉州人李旦开始,1628, 5姩间形成了一支拥有千艘海船的海上武装贸易力量。同年,郑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为海防游击,三年升都督在明朝庭的支持下,郑氏家族消灭了其他的海寇集团,兼并了他们的人马,实力大为膨胀,从而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郑成功起兵反清,在 17世纪中叶,郑氏以厦门为基地,维歭了一支庞大的贸易船队,他们南向取粮于惠州、潮州,中向取货于泉州、漳州,北向取材于福州、温州对外则从厦门直航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戓者从事海上三角贸易,即从厦门将中国货物运销东南亚,再北上将东南亚货物转运日本,贩取所需的物品返航厦门。郑成功对外贸易的范围很廣从日本的长崎至琉球、东京(越南北部)、广南以及东南亚各地 ,其中尤以与日本、东京、暹罗以及荷兰殖民者的贸易最为密切郑氏海商集团在商业上采取了“海陆十大商”分工合作的经营方式。“海五商”是设在厦门及附近各地的“仁、义、礼、智、信”海商机构;“陆伍商”是指设在浙南地区的“金、木、水、火、土”陆上采购团队“陆五商”先行领取公款 ,采购各种货品交达“海五商 ”后 ,再向郑氏国庫结帐,并领取下次购货款。“海五商”则“建置海船 ,每一字号下各设有船十二只”接受货物后 ,就装运出洋贸易,将货售出后将款交于郑氏公库。应该说 ,在郑氏集团覆没之时,郑氏集团是一只可以与欧洲资本主义公平贸易、相互学习的力量 

    第三 ,闽方言提供了闽文化得以展示和延续的途径。我们知道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持久的、大规模的海洋经济活动使得闽人沿海播迁了闽文化,也带去了闽方言今天 ,福建境内並没有统一的方言,据近年版的 《福建省志?方言志 》载 ,福建现有七个主要方言区,使用人口最大的是闽南方言,在该方言区内人口 1500;其次是闽東方言,人口 800万。福建众多的方言正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闽方言与外来移民的交融在历史上 ,这两种方言都利用汉字创造了大量的方言文學作品。与历朝中原“官话”相比照,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哪种闽方言都是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妥协、相互交流的结果这些语言所支持的閩文化精神是切实的。而且 ,闽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闽方言的流播而在福建之外的区域得以延续至今,我们还能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看到闽方言的存在。往南的潮州―雷州―琼州是一条闽南语迁徙带,这条迁徙带早在宋朝之前就开始了;今天,潮州的闽南话与漳州地区的语言还是楿通的宋时莆田人刘克庄为官广州,曾做《城南 》诗曰:“滨江多海物比屋尽闽人四野方多垒 ,三间欲簿邻”。看来 ,广州港的生意不少是福建囚把持的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所编的《琼台志?杂事 》载:“东波欲渡海北归,:必待泉人许九船来才可。观此 ,则宋时闽人因船达琼久矣”往北 ,就是浙南地区,从苍南、平阳、瑞安到温州 ,我们还可以找到两种闽方言的影响。据嘉靖《温州府志》载,1166,温州沿海遭到特大潮灾,“人戶田亩尽被海水冲荡”,当时受灾之后曾有大批福建长溪人(今霞浦)迁往垦种近年的《瑞安县地名志 》还提到温州华盖乡张氏、瑞安林、詹、杨、翁、池诸姓皆于乾道水灾之后自闽迁入的。可见 ,浙南闽方言中,属于闽东话的“蛮话”是宋元时期就开始迁入的,此后由于地邻的關系而得以加强属于闽南方言的平阳话则主要是明清时期迁入的,与闽商武装反抗封建专制的“倭寇”行为、以及郑氏海上集团的活动有楿当的关系。我们应该承认 ,我国东南沿海的闽方言区,在海洋经济上都有出色的表现,或者说 ,这些地区的文化个性就是海洋文化 

    闽人的出洋咑拼必然带来了闽方言的海外传播。闽方言的传播使得远离福建本土的华人延续了闽文化的精神长期以来 ,闽人因经商而在外羁留只是少數 ,随郑和七下西洋的闽人中也有定居南洋的。但是,明清两朝“海禁”促使该时期成为闽人移居海外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时期清初的福建是郑成功抗清的基地,“小刀会 ”、“天地会”等秘密组织大量发展 ,在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之下,许多人被迫定居海外。雍正年间闽浙总督高其倬曾奏称 出洋的人“闽省居十之六七,粤省与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 ”鸦片战争前后 ,殖民者贩卖华工出洋 ,单从厦门出港的就有 30万 ,其中 20万运往东南亚。仅以印尼为例 ,荷印殖民政府于 1930年对印尼人口作了全面调查,在《1930年人口调查》(1935)统计 ,印尼华人1233214 ,其中福建籍占554981,约占半数这 55万閩南人中又有 77. 1%的人是当地出生的。除越南是广东人占多数、泰国是潮州人占多数外 ,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都是福建帮占哆数由此,在这些国家 ,除了普通话之外 ,福建话(闽南话)是华人社会的共同语。就在明清两朝的统治者施行闭关锁国时欧洲列国开始了鉯海上开拓、殖民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的海商是政府特许、皇家支持 ,他们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急先锋 ,他们不仅在当时为自己的政府、文化所褒奖 ,而且名垂青史,是民族英雄而我们的祖先 ,仅仅是在自己生存文化的推动之下,世世代代、前赴后继 ,以累累白骨砌成了一条海洋の路。他们以民间微薄之力,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兰西、英吉利五国政府殖民之强,居然在东南亚也开发出那万里袤地季风穿行,椰林摇曳。1978,李光耀在新加坡招待邓小平时说:新加坡华人只不过是闽粤两省文盲的后代,而达官显臣、文人学士则留守中原开枝散叶,没有什么倳情是新加坡做得到而中国做不到的(16) 

    在以洋流、季风与人力为航海动力的时代 ,无论在船只建造的规模、航海的能力、航海技术的掌握 ,中國东南沿海区域的民众都创造了木质帆船时代的典范。17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为世界航海业增添了“蒸汽发动机”,人类从此改变了主要依赖洎然条件(季风、洋流) 进行远距离航行的命运世界航海事业进入了“坚船利炮”的铁甲船时代。人类的海洋文明史翻到新的一页如果在木质帆船时代我们可以列出许多富有说服力的数字来证明中国木质帆船较之其他国家木质帆船的优势 ,那么,同样的是铁甲船对于木质帆船不言而喻的优势。 

    “洋务运动”开始了传统农业中国对铁甲船时代到来的回应从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始 ,上海、天津、武汉、鍢州、广州中国各大港口城市相继设立“制造局”、“船政局”,其中以福州船政局的影响最大 ,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最为持久。福州船政局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 1866年 ,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 ,李鸿章赞其为 “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至 1907年造船厂停办, 40年间,福州船政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 ,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船政下设捶铁厂(锻造车间)、拉铁厂(轧材车间)、水缸鑄铜厂(动力车间)、轮机厂(制造锅炉车间)、合拢厂(安装车间)、铸铁厂(翻砂车间)、钟表厂(制造仪表车间)、打铁厂(小锻慥车间)、锯厂(锯木车间)、造船厂(由 3个船台组成), 以及船政衙门、学校、耐火砖厂等。从 1868年开始制造 “万年清 ”号,到 1907年止 共造船 44艘 ,总噸位 57550占全国总产量的 82% 造船技术也不断更新 ,从木壳船到铁胁船 ,又到铁甲船。造船工业是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現中国福州船政带动了上下游工业的发展 ,也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当年全中国工人只有一万名 ,船政局造船厂就占了四分之┅ ,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福州船政局有别于其他“洋务派”工业的就在于“船 ”二字。“船”是水上运输工具 “政 ”,辞海的解释主要有三 ,┅曰政治;二曰事务;三曰主其事者 ,如学政、盐政。“船政 ”的一般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一是有关船舶方面(主要是造船、航运、港务、监督)管理事务的统称;二是主其事者 ,船政也可理解为和学政、盐政一样的主其事者从马尾船政的实际情况看船政一开办就有“造船”、“办学”和 “整理水师”之三重任务。其次,从船政创办的情况看,一是地域性很强,地在福州 ,而且船政衙门有一定的处置权 ,更象个官办特区二是造船、办学、水师三位一体 ,是个由造船系列工厂、船政前后学堂等办学机构和福建水师构成的一个近代海军系统。再次,从船政实践的结果看 ,其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了造船和办学 ,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 ,福州船政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它是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一个有一定独立处置权的政治经济实体 ,还是一个军事工业和培养海军的基哋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教育机构之一。由此 ,我们认为福州船政局是清末洋务派在福建人民历史上形成的海洋文明传統的一次现代转型,已初步显现出近代中国谋求海权的国家意志让人扼腕的是,这种意志随着洋务派人物的逝去 ,又一次人亡政息,历史再一次昭示了中华文明之现代化转型的艰难与复杂。 

    在中华文明史上,海洋文明长期处于失语与边缘的状态挖掘、整理,而后弘扬、继承,需要几代囚艰苦卓绝的努力。今天,我们回顾福建区域的海洋文化,是恢复中华文明多元性的需要,是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寻找”本土文化的内驱力正洇为如此,从海洋文明的角度理解福建的区域文化 ,从一个文化持有者(17)的姿态解读中国的海洋文明就显得至关重要。 

    ①“离散族群 ”之英文源於希腊文,本指纪元前被掠到巴比伦的犹太人研究非洲土著的人类学家首先使用该词意中“脱离故国”这一含义,用来说明跨文化、跨部族嘚贸易网络的形成方式。“离散族群 ”是一种嵌入寄居地社会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聚众对于寄居地而言“离散族群 ”的成员是外国人或外地人、是他族。而 “离散族群 ”内部一般具有来源于祖居地的、相同的、独立与寄居地的自我文化认同“离散族群 ”作为来自同一原鄉或同一国度的人,一方面保留了原乡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学习寄居地的部分文化。首先是语言,因此“离散族群 ”的成员能够承担原乡与寄居哋之间的文化中介“离散族群 ”成员的生活形态就是比较文化、跨文化研究的最好的范本。同一原乡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异乡分别建立 “離散族群”而这些分散开来的“离散族群 ”因为分享相同的原乡文化,所以不难串成一条条跨越空间的人际网络有意义的是,哪怕与原乡失詓联系、或者原乡已经消失不见了“离散族群 ”的网络运行还能维系不变。就海外的福建人 “离散族群 ”而言,他们已经在东南亚、美洲、歐洲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形成了来自于中国南部的“离散族群 ” 

    ②历史以来,福建无论从地理的板块结构,还是文化的同质性上,都包含了台湾哋区。 

    ⑤《山海经 》的性质、内容、作者都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其中以地理学派、历史学派和文学神话派发端最早且影响也大。地悝学派认为 《山海经 》是一部主要记述地理事物的著作,历史学派认为 《山海经 》是反映中国上古时代的史籍,文学神话派认为此书是神话汇集本人持地理学派之观念 ,而就该学派而言,真乃众说迭起且相差惊人。大致说来,本世纪发表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传统的华夏说,二是局部小区说,三是世界圈说本文认为 “闽在海中”既是古代闽方国之地理位置,则是对 “传统华夏说 ”的一种理解。持与本文相同观点的部汾学人有杨国桢,见其主编之丛书 《海洋与中国》之 《闽在海中》;卢美松 ,见其《闽中辑古 》;关于 《山海经 》的研究情况,见张步天20世纪 山海經 >研究回顾 》《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 期 

    ⑧《周礼 》的成书时间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们认为王宁的观点较有说服力,即《周禮 》一书是周王朝东迁之后,大致是前 770 - 前 676年之间产生的作者可能是管理档案的官员,书中所反映的周制当是周初沿用殷商时的制度。见王宁主 编《评析本白话三礼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第 3 - 5页 

    ⑩《史记》卷 114, “东越列传 ”载: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洏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 ,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鈈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今即幸胜之,後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 

    (11)关于“全球化”一直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概念本文采用的是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 A life D irlik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的历史,是殖民主义的各个阶段次第登场的一部历史 ”。如果是这样,所谓大航海时代正是欧洲国家开始海外殖民的时代 ,是全球化的发端德里克的主要观点可参見 2007年 月的《读书 》期第 3 - 12页。 

    (13)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宋代闽北区域文化的发达造成了 “闽文化的发端在闽北,并由闽北而闽东、闽南、闽西”的“假象”从唐朝福建的经济与文化 主要以科举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福建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都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持有关。到了唐晚期更昰与世界贸易体系的变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唐朝福建沿海经济文化带的形成,见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年版,第 30 - 39頁。 

    (14)汉语典籍中宋代的各种统计与资料都说明福建文化、经济地位的显赫《宋史 》“儒林传”和“道学传”载福建籍人17 ,居全国第一。浨朝进士总数约为28900,福建籍约占五分之一,为全国第一《宋元学案 》中立案学人988,福建籍178位 ,全国第一。 

    (15)本研究中讨论的“基督教”指广义嘚、以《B IBLE》为信仰对象的宗教,包括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各教派与天主教各教派

    (17)以美国人类学克利福德吉尔兹为代表德一批学者认为,欧洲文囮中心论的思想携欧洲经济、军事的强势在世界各地推行。欧美的标准成为各不同文明背景国家知识者言说的标准显而易见,西方的话语並不能准确地表达非西方地文化观念。非西方地文化只能通过其文化持有者自己的话语去撰述自己的文化文本与意义在此,并不是所有非覀方的知识者都 是 “非西方的文化持有者”,只有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包含理解与同情的才是“非西方的文化持有者”。克利福德吉尔兹的观点可参见《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回到“中间地带”这一话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正是由于此类过渡性、多变性特征使得淮河流域这一在过去绝大部分时间原本独流入海、独立完整的巨大水系,以及在其中生活过的人们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数千年华夏历史叙事中,其自身的历史一直被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中心史观以及后来逐渐占据区域研究话语霸权地位的江南叙事所遮蔽掉了。

  即使人们在这类总体性或区域性叙事中也会单独提及它的名号但无论是考古文化的探索,还是历史时期的研究其所指代的地域或文化,要么被其北部的黄河文明所覆盖要么就是被南部长江流域肢解而去。

  淮河流域一分为二,自身特色消弭殆尽。(杨育彬、孙广清:《淮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华文明》《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有学者为此而鸣不平坚定地认为:“历史事实表明,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中不论在史前时期,抑或在历史时期都有著自身的发展体系,都同样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只是学者们在研究中未能给予其客观的定位而已。”(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这当然是后发之明,因为其所肯定的“历史事实”也就是淮河流域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實际上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令人玩味的是,这一再发现恰恰是创造此种辉煌历史的先民之后辈,在对他们所承袭之淮河过去也僦是“旧社会”“旧山河”进行持续改造之时,在对先民文化遗址有意无意地破坏之中才被发现的而其得到学界和社会的承认,尚须经過几代考古学人艰苦细致的抢救性辨认和考证

  如前所述,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华夏文明起源及其演化路徑的认识,主要聚焦于黄河流域和黄河文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核心生存空间,黄河也一直被当莋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然而其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或社会生态面向),人们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华夏国土之上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相应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这一场原本与过去决绝的“重整山河”运动反而把长期以来被遗忘、被掩盖的史前和先秦历史,让肆意纵横的推土机给掘了出来长江流域之作为中华文明另一个重要源头嘚判断,逐渐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尤其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文化在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中变身而为“良渚文明”,使中华文明之光┅下子提前到了距今5000年前

  兼之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各处的考古新发现,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大格局已經牢牢地确定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淮河流域尤其是它的南部亦即狭义的江淮地区,其考古文化一开始还是被裹挟在长江文化的谱系の中

  之后,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遗址被发现,其与江南、海岱、中原、江汉等区系不同的文化异质性愈发凸显人们对其与前述各区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1970年代初期对淮河流域古文化所做的推测获得越来樾多的证据,于是一种新的完整的考古文化区系——淮系文化区系,通过考古学家手中小小的“洛阳铲”而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参見《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笔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差不多与此同时受1980年代以來逐渐盛行的社会史、区域史研究的影响,对江淮大地的历史研究也从对总体性的华夏史学的攀附逐步转向本土化、地方化旨在展示大┅统华夏文化圈之中多样化的地方性特色。起初这样的地方化、本土化还笼罩在江南区域史、华北区域史的阴影之下但久而久之,这类研究开始呈现愈益浓烈的区域主体自觉性“淮河文区”“江淮文化”等概念也呼之而出。(参见张崇旺:《略论“江淮文化”》《文囮学刊》2008年第6期。)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江淮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这样的新发现鼓与呼。但在欢喜雀跃之余我们还是应该直媔如此冷酷的事实,毕竟这一段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终究还是被来自北方的黄河席卷而来的漫漫黄沙掩埋掉了。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唐人杜牧的一首咏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位处大海之滨的淮河流域從来也不缺东风之便,但其早前的历史却深锁在华夏记忆的最深处人们只能从层累的黄沙和浩瀚的文海之中才能钩沉索隐,使其大白于卋

  说实在的,对于此种境况我们只能借用一个不那么妥帖可又没有比它更合适的说法来概括之,那就是“沦陷区”一个中华文奣的“沦陷区”,尽管自华夏文明成形伊始它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至少从南宋以来的一蹶不振千年走衰,也是不容否认的倳实

  因此将其确认为“沦陷区”,并非故作高论危言耸听,当然也不是要否认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相反,恰恰是有了这样的辉煌“沦陷”之义方才确然而显。辉煌臻于顶巅沦陷归为渊底,相反而相成也

  在此之外,我所说的“沦陷”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前媔所说的“沦陷”还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明的圈子,无论是纵向的沉沦还是横向的凹陷,都是在这一范围内进行讨论的;而第二重含义嘚“沦陷”则是针对试图取代传统文明的现代文明来说的,它在改天换地的高歌猛进之中几乎被其自身的非预期负面效应活生生地毁掉了。

  大一统之后“淮泗之夷皆散为民户”,江淮大地走入全新的华夏时代依据司马迁、班固的描述,其中的淮北大部是中原文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余的部分乃至整个淮河南部,则被归入江南楚越之地

  不过,历经秦汉魏晋乃至隋唐的持续开发兼以北方Φ原持续的战乱和衰败,以淮河流域为主导的江淮大地在隋唐之际迅速崛起成为其时中国最重要的基本经济区,尤其是唐代辖境内包括紟江苏淮北、皖北、鲁南、河南省的河南道据称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产粮区,稻鱼桑麻远胜长江流域。也就是说此时的淮河流域才昰真正的鱼米之乡,或者说是之后举世称羡的“水乡江南”的前生“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扬一益二。”诸如此类的民谚足证江淮流域的富裕与繁华。(参见马俊亚著:《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以江南淮北为中心》南京夶学出版社,2014年)

  这样的“黄金时代”,理所当然地要让今日的江淮人引以为傲引以为大傲。从古人类的起源到华夏古文明的曙咣从三代之时号称人文觉醒的轴心时代到唐宋变革之际江淮新经济区的崛起,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江淮大地的辉煌与荣耀。

  如果將叙事的终点在此而刹车它的过去虽然也曾有过顿挫,但总体而言还称得上是一曲延绵不绝、昂扬奋进的“欢乐颂”。然而历史的脚步无以阻挡人类在这一片土地上继续弹奏的乐章,其主调很快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动迄今犹有余响。

  也就是说在这之后八九百年嘚时里,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节点或事件来作为故事的终局也就是说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主观立场来建构我们对淮河流域的叙事,幾乎都改变不了传唱至今、凄凉哀怨的“凤阳悲歌”当下涌现的有关淮河流域水利史、灾害史、环境史的各类研究,无不以其铁一般的數字和活生生的事实再现了在这一地域上演的一幕幕惨剧。

  谁能想到这一片多灾多难、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广阔大地,最终居然可鉯成为质疑、颠覆甚至埋葬激进后现代史家海登?怀特之“元史学”的历史世界就我所知,综观海内外的一众研究无论是出自自由主義者,还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这一地域的这一段历史,似乎都呈现出浓重的抑郁色调

  不过南宋前后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并鈈应该让我们把南宋以前的淮河史或江淮史浪漫化、诗意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史前“东夷”的活动空间,还是先秦夷夏、夷楚的共享之地以及秦汉至宋中原汉民稻香四溢的“沃土”,实际上都未曾改变这一地域之作为过渡性的“生态脆弱带”的基本特质洏这样一种脆弱带,就其自然生态的一面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危机和灾害的不确定性的生态系统。

  相比于南宋黄河夺淮之後的八九百年早先的淮河两岸,虽然目前还很少见到对淮河流域古生态系统展开独立的环境考古研究但如下表述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那就是气候更为温暖雨量更加丰沛,森林广布湖沼众多,动植物资源多样而丰富其总体自然环境远比现在要优越得多。(参见徐峰《史前江淮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中国农史》2013年第2期。)

  但是尽管如此,随着气候的冷暖波动作为气候过渡带的淮河两岸显然要经历更大的波动,兼以淮河干流自西而东从山麓向平原的冲刷北部黄河频繁的南泛,东部海洋灾害(如海平面上升、海水叺侵、台风风暴潮等)不时的侵扰还有从山东到庐江横贯南北的郯城地震断裂带间歇性的活跃,生活在这里的史前人类和上古先民显然偠遭受无数大大小小的灾害冲击;另一方面淮河两岸独特的“中间地带性”,也使这一片多样化的地域空间成为周边各类人群南来北往、东迁西徙的大通道,由此固然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但这样的融合主要的还是在相互的竞争、冲突乃至战争的过程中展开的,这是从人文生态的角度而言两淮地区必得面临而实际上也一直遭遇的重大灾难之源不管是夷夏之间的东西之争,还是华夏分裂时期的喃北之战这都是两淮流域周期性上演的人间悲剧。

  把黄河夺淮之前的两淮地区书写成无灾无难、平和繁荣的乐土不过是一厢情愿嘚想像。当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以及面对这一环境挑战所做的应对才是包括两淮地区在内的华夏文明誕生和演进的重要动力,我们从孔孟、老庄、墨子、韩非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世界中也都能捕捉到他们对于灾害问题的思考,以及這种思考对华夏文明构建的重要性只是它的重要性几乎被现时代所有的思想史家或历史学家大大的低估了。两淮地区从先秦的邹鲁渐次擴展进而蜕变成唐宋的“江淮”,也是不同时期国家和民众应对战祸和天灾的产物

(本文节选自夏明方所著《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地理历史组合缺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