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事,景诗雅苑的异同

中考语文考前讲话
人生不打草稿,生命没有彩排。中考是对我们整个初中阶段知识的大检阅,同时也是决定着我们未来学习环境的选择的一场重要考试。考试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喜怒哀乐而改变,但心绪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坦然而自信地面对,只要能把我们的真实水平完全表现出来,就是一种胜利。因此面对这样的一场不以人主观意志而改变的考试,我们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妄自菲薄,要有一种勇于拼杀的豪迈精神,只有心理上坦然了,激昂了,才能在现实中提高复习效率,在考试中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树立自信,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只有妥善调控自己,才能激励自我,走出生命中的低谷。我们应根据历次考试成绩,客观评估自己实力,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不当,盲目攀比,只会挫伤中考的信心。考试中我们要切记: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一、积累与运用
1.& 词语的正确书写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要正确书写字词,必须识记和掌握基本课文中常用字的音、形、义。如果平时书写时疏忽大意,不求甚解,应试时就容易写错别字。在选择复习的字词时,尽量以生活中常见常用又容易写错的、在情感上积极向上的词为重点。范围以六册书本后面的生字词表和文下的注释为主。
2.& 名言佳句的积累
【答题技巧】这部分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经典的诗词名句的识记,名句背诵的范围应该就是六册语文书中的,包含诵读欣赏。在复习时主要注意对某些字词的书写要正确,比如碰到“燕”“雁”,“曾”“层”,“山重水复”不能写成“山穷水尽”,“渐欲迷人眼”的“渐”不能写成“溅”,“天生我材”的“材”写成“才”,等等,这些在平时默写中就出现的常见易错地方要引起注意。
3.& 成语运用
【答题技巧】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如:破釜沉舟、不名一文、不刊之论、万人空巷、差强人意。
在具体的使用对象上(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用错对象。如:日理万机、妙手回春、比翼双飞、汗牛充栋、萍水相逢。
要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时如果不注意与全句的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褒贬失当。如:弹冠相庆、处心积虑、洗心革面等都是贬义的,但目无全牛就是褒义的。
修饰的时候不要出现语意上的重复,比如“一位莘莘学子”“孑然一身的单身汉”“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一场南柯一梦”。这些都是有重复的。
有些成语常常用于否定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我们在解题时要看清句中的否定词或疑问词。如: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都是用在否定句中的。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谦,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千虑一得”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立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平时,选择题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越是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4.& 病句辨析与修改
【答题技巧】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用“经过”“关于”“对于”介词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5.& 古诗词阅读与欣赏
诗歌阅读题一般分两类:一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诗中写景的句子;一是对诗词的相关方面进行鉴赏,如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对所用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词意境的理解等。&
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解答诗歌欣赏题,不能一开始就逐项与原诗比较,应先尽可能理解原诗,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理解作品表层含义需要注意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二是指特殊的含义。其一是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从军行》七首,其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关山月”即用典故。“关山月”本是汉乐府诗题,该诗歌咏戍边将士之苦及思乡之愁,此处就诗用“关山月”来表达这种愁苦的。其二是一些词语的语境意义,这些语境意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即不是“闹”字的一般意义,它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等,这里“闹”字有充盈、盎然的意思。
(2)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结构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类句子。读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诗语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须调整正常语序。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竹喧归浣女”理解时应将语序调成“路转溪头忽见旧时社林边茅店”“竹喧浣女归”,句中语序调整主要根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对有些句子,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意思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表现形式去深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A、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表面意义为“想要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那么此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联系下句“端居耻圣明”就不难理解这句的深层含义是: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B、联系作者所写事件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范仲淹的生活背景及社会状况,我们不难理解,作者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其中的燕然山未勒的典故就很容易帮助对诗意的理解。
(2)诗句的意境意义。诗句的意境即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要理解诗歌语句的意境意义,首先应分析作品中所叙的事、所绘的景诗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那种事、那种景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何种感情。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作品所写的景:近处,绿树环抱;远处,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走进村里,眼前展示了这样一片开阔的景象,顾盼之间定会有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体会诗句的意境,重要的是脑海中能浮现出作品中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能设身处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作者所写之景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1)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同时又具有跳跃性。A、精练。即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饮酒》中“悠然见南山”“见”字极其准确得写出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态。B、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绝不是像朦胧诗一样,使人颇费猜测,而是事清景明情真,只不过不是赤裸裸表白而已。如《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2)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A、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观刈麦》中“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不劳而食者(包括作者)的责挞和自己的愧疚心情。还有间接抒情。有的是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山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有的是寓情于景,情景相融(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溢情;还有的是寓情于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貌似叙事,可实则抒发了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B、表现手法。欣赏诗歌,还要看作者是具体运用何种手法来表达的,此类手法常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从身份,性格,思想三方面做答。&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做答。&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从寄托何种事物,抒发(寄寓、揭露)何种感情做答。&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从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做答。&
(5)对诗眼的品位回答:从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做答。&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从手法和表达作用做答,一般用“该句诗用了……的艺术手法,写了……内容,起到了……作用”的句式回答。
6.& 经典名著的阅读
【答题技巧】完成名著阅读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是考的哪一部名著的知识,不要答非所问,要注意答题要点,评卷按要点评分。问人物名称不要答绰号。不会写这个人名时才写绰号。(复习时要理一理所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主要人物及其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重点关注《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
【题型示例】
①《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旧事重提》&&
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②初中三年下来,我的脑海中常常活跃着名著中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我一定会去铲除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股股“毒瘤”,如接纳未成年人的黑网吧、制假售假的窝点等,还社会一块明净的乐土。
假如我是&&  
《     》中的 &&&&
我一定会&&&&&&&&&&&&&&&&&&&&&&&&&&
&&&&&&&&&&&&&&&&&&&&&&&&&&&&&&&&&&&&&&&&&&&&&&&&&&&&&&&&&&&&&
&&&&&&&&&&&。(要求:说出名著名称、作者、名著中的某一人物,联系人物的形象对现实社会中阴暗面的东西做出自己的积极行动。)
【答案示例】假如我是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我一定会疾恶如仇,伸张正义,把一切危害百生命财产安全的地痞、流氓抓住送给公、检、法部门。其它的只要合理都可以。
7.& 在具体的语文活动情境中实践
这部分可以大致分出三个小题型:
(1)口语交际题
【答题技巧】无论什么样的口语交际题,均要依据“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针对不同题型,灵活的、有创意的进行解答。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讲究文明和修养,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②了解对方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③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④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直接明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2)语意探究题
【答题技巧】①理发现:提供了几则材料给你作论据,要你说说可以证明什么观点。此时,你应该好好看看材料,找出关键的能表现出题者态度的一些词句,揣摩一下出题者要赞扬什么、还是批评什么、抑或是揭示什么。看看材料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从而找出材料中的规律或作者的态度。(可根据分值推断有几点)②归纳含义或特点(由几则现象材料,推出普遍的结论):根据题目要求,把握每则材料的中心,理出其间共同主题下的不同的特点,然后加以整合。③找关系、变化、趋势、规律:探究中的图表题:要对图画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正确理解图画、意义或内容,看懂图表,筛选出对自己答题有用的信息(注意从纵向和横向理清各信息间的关系;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归纳或分析,简明扼要地回答清楚题目的要求。
(3)综合性学习
【答题技巧】这类型题在中考考卷中出现的概率很高。基本构题模型是,设置一种生活的真实情境(即便是虚拟的,但都是对生活情境、学习情境的一种重现),题干上多有一些要求考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提示语——如“假如你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个调查小组的负责人”,“假如你是晚会主持人”,所以答题时首先要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不能凭空想像,不能通过臆断进行设计,而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既往经验。二是要审清题目,明确题干意思和有关词语的具体要求。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的说,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高低之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围绕要求酝酿答案,只要不离题,就不会全失分。但要提高答题质量,得高分或满分,就得要充分发挥智慧和创意,调集自己的语文积累及有关的学科基础、社会经验,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个性地答题。
二、阅读&&
(一)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的阅读,从这两年的形势看,内容上更关心环境保护和科学技术。题型主要是主观题。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能力和语言分析、组织能力。
考点梳理:
1、说明文的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就是所说明的事物或用来说明事理的事物。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用等。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如《巍巍中山陵》就其构造、形态进行说明,《苏州园林》就其布局、变化等说明。
2、说明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活板》一文,按照先刻字再火烧再到制板的制作过程进行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可以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到局部,由原因到结局,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等。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海市蜃楼和鸣沙山的成因。再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由主要到次要介绍了花儿颜色鲜艳的原因,逻辑清晰。
3、说明方法
&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子: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的说明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举出南京的桃花比北京的桃花早开20天作为有代表性的例子,对纬度影响物候现象作了说明。
(2)列数据:数据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可以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如《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中第六小节介绍
“生态之都”时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该城市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共存。
(3)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和人们熟悉的事物加以比较,可以进行类比,比较二者的共同点,也可以进行对比,突出二者的不同点。如《苏州园林》中第三小节通过古代宫殿的对称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布局特征——绝不讲究对称。
(4)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分为两种:光线作用产生的“魔鬼的还”,声音作怪产生的鸣沙现象,分别说明了产生的原因,普及了科学知识,破除了迷信说法。
(5)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事情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易懂。如《松鼠》中松鼠的尾巴在它过河是就是船舵,形象地说出了松鼠尾巴的特点。
(6)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反映统筹方法概括得清楚、明了了。
(7)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
解题方法指导:
1、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思路: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2、分类别:条理清楚
答题思路:对&&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3、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思路: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5、作比较: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答题思路: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6、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
答题思路:给&&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周密和简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抓住“准确”这一点,特别要强调的是,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词都体现了准确性的特点。如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其中“往往”“常常”都是限制词,这样的表述更加符合实际。其次要抓住简明这一点。简明就是简洁明白,把事物、事理说清楚,做到深入浅出、朴素平实,同时力求简练,做到要言不烦。
总之,阅读说明文必须储备一定的文体知识,了解了上述的说明文文体知识,有助于同学们更准确地阅读分析说明文。
【答题技巧】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粗读文章&&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摘录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将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读文章。 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具体要求:
1.明确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从三方面入手:①看题目;②看首段;③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
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抓住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理清顺序&&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
阅读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5.体会语言&&
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答题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放着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2、同义词的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第三步:回读文章&
是指联系试题,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来回读文章。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
&& 要注意如下几点:
1.学会筛选信息。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筛选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2.借助语法知识。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答题。
3.应对探究题型。一般来说,命题人会把知识拓展,考查考生广泛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回答此类问题要紧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甚至要结合全篇,确定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来答题。另外,回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要有条理,合乎语言习惯。
(二)散文阅读
一、相关知识
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散文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想像、联想与象征等。想像和联想都是形象思维,两者的区别是:想像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读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要注意把握其象征意义,找准本体和象征体的相似点。要注意的是,象征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不同于比喻,比喻属修辞格。欣赏散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②分析散文的意境及意境开拓的过程;③分析散文的哲理。分析散文的哲理首先要抓住文章中的警语来分析;其次要从散文中形象入手,因为有些散文的哲理是渗透在对形象的描述中的,所以我们要抓住文章的形象的特点;④分析领会散文的感情及语言特色。
&&&&&&特点:形散神不散
&&&&&&&&&&&&&&&&&&
&&&&&&&&&&&&&&&&&&
散文&&&&&&&&&&&&&&
&&&&&&&&&&&&&&&&&&
&&&&&&&&&&&&&&
分类& 抒情散文
&&&&&&&&&&&&&&
二、考场答题要诀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研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如应对“请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这样的题目,先一定要摘抄,然后再写赏析的文字。
3、选点要力所能及。如应对“文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处,写几句赏析的话”这样的题,要选感受最深而又能够进行表达的一处来回答。如要求联系实际谈感受,一定要举例,所举例子最好有名有姓,有具体的事情。
4、注意针对题目中的关键答题。如应对“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少的美点,试选一点进行简短的评析”这样的题,一定要扣住“写作手法”这几个字进行“选点”与评析.注意从线索安排、悬念设置、伏笔照应、对比烘托、侧面表现、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角度去找相应的例子。(有关写作方法见《活页文选》41页)
5、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要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6、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如对语言的品析,就往往可以用“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写(用)得好,它写出了……”、“……写(用)得好,它点出了……”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述。
7、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选择题(如果有,要充分利用),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可充分利用原文、利用该题信息再回过头来解决前面的问题。
8、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如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要从该句表述的内容、谋篇布局的作用(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d承上启下过渡、e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f设伏笔、g作铺垫)两方面回答。亦可适当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3分题,答
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
9、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三)议论文阅读
【考试目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能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能辨识、理解论证的方法和方式,理清论证的结构;能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能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答题技巧】&&&&&&&&&&&
一、关于论点&&
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中,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和表述一般都是必考的内容。
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须先统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方法有:
根据位置找中心论点。这在中考中比较容易把握。(一般可以直接使用原句)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多一些宽容》。
有的文章开头(往往在材料、名人名言、社会现象等引用之后出现,一般第1段结尾处较常见,其次是第2段开始或结尾处)就提出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在文章开始段落中就提出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如《纪念白求恩》:“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成功》在对天资、机遇、勤奋进行论述时,作者认为“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概括时应注意论点的表述是一个具有明显主观倾向的主谓宾结构的陈述句(反问句要转换成陈述句)。
通过分析论题找中心论点。
议论文总是对某种事理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明确作者所阐述的对象,有助于找到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如《敬业与乐业》,题目是论题,那么文章必定围绕它来发表观点,论点就能容易找到。
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因为论据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论点。如《成功》中举古人勤奋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就是来证明作者观点的。
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因此”、“由此可见”、“在我看来”、“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二、关于论据
“观点统率材料,材料为观点服务”,材料即为议论文中的论据。本考点主要包括:
1、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论据类型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理论论据包括正确论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要注意引用的并非是均是理论论据,要看所引用的话讲述的是事实还是阐明道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
3、按要求补写论据。
4、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关于论证&
本考点主要包括:
1、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典型事例论证&&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道理论证&&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比喻成&&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和&&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观点,让读者有深刻的印象。
2、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考察的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层次分析。
其次,论证结构主要还有以下三种:A.并列式,就是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B.对照式,就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C.层进式,就是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另外,按表达方式来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呈现出“先叙后议”或“议——叙——议”的结构样式。
注:理清文章脉络非常关键,是做好议论文题目的前提。在梳理结构时,特别要注意哪些论据支撑哪些论点,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
四、关于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多用状语、定语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表达对象的范围、程度等作出了规定,语言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其次,议论文中,表示准确、严密性的关键词语,也是目前考试的热点题型。如: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议论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另外,要注意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
五、关于开放性考题
议论文中的发展性考题,往往是让答题者回答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观点分明,依据充分,语言简练,可以概括引用。其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此考点为目前热门考点,形式灵活多变。考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可以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但语言要简明,同时也应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怎么问就怎么回答,不能直接入手做题。
(四)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考查的范围为课外文言文,内容一般为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短小文言故事(2008年中考选文趋势偏重人物传记类),通过阅读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诵读古代诗文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2、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解题方法:
(1)文章诵读。主要考查的是分句间或句内的朗读停顿,如要求把几个句子分开则是句群的停顿(相当于加标点符号),如要求按音节或语意停顿则是句内的朗读停顿,在做题前一定要分清,否则会出现极大的混乱。句群停顿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句群停顿划分时,可找一些语言标志,如“曰”“者”“也”“乎”“
矣”这类词后常要断开;“然则”“此”“岂”“是”“于是”“由是”这类词前常要断开。“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此题即为划分分句间的停顿,应划分为: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而句内的停顿一般有两种划法,一为按音节停顿,一为按意义停顿,但只要不读破句均可,一般的划法是把该句按主、谓、宾划为三部分,如“羊子之邻人亡羊”,应划分为“羊子之邻人/亡羊”,而不是“羊子/之邻人/亡羊”,因为该句的主语是“羊子之邻人”。另外,对于并列的几个动词组合而成的句子,则应在并列处划分,如“负箧曳屣”一句应停顿为“负箧/曳屣”,停顿的是两个顺承动词“负”、“曳”;发语词和关联词之后要停顿,如“盖大苏泛赤壁云”应停顿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有的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停顿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句内停顿,所在句子一般只需停顿1—2处,不宜过多,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
你来试试:可以一战&&&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左右谏曰高燎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2)解释词语
主要掌握好以下几类词的用法:
A、& 通假字的用法。
你来试试:
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多义词的用法: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故”字,在“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温故而知新”,“故渔者歌曰”,“广故数言欲亡”,“马无故亡而入胡”中根据各句的意思,分别应译作“原来”,“缘故”,“旧的知识”,“所以”,“故意”,“原因”。此类词在复习时要认真归类,也可参见相关的复习资料中的归类内容。阅读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古今异义的用法:文言文有的词语,在今天它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完全不同了,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黄河—河流,“江”,长江—所有的江;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妻子、儿女—丈夫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如“走”:跑—行走;有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如“卑鄙”:中性词语—贬义。另外,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居多,一般来讲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在解释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如《口技》中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中间”应分为“中”和“间”两个词来解释,应为“中间夹杂”的意思。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即可。
词语的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中考文言词语解释的一个重点。文言文中的有些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由原有的词性转为其他的词,对这些活用词,我们要根据语境判断其意义。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等。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字,原是“马鞭”之意,是名词,在此句中应解释为“鞭打”即“驱使”的意思,活用为动词。又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原本是名词,这里用作状语,理解为“像狗一样”。再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字,原是“奇异”“怪异”之意,在此句中应解释为“以……为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常见虚词有“而、盖、乃、其、且、相、焉、以、于、则、之”等,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类复习,加强记忆,融会贯通,如“之”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辍耕之垄上”,应分别解释为“的、他、这件事、这、到(往)”。在“何陋之有”一句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句子翻译。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要忠实原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翻译时可以有以下方法:
换,即对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相应地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一句,可译为“仁爱、诚信、智慧、勇敢、严格,缺少一个都不可以”。
调,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中语序不一致的句子,翻译时应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如“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时应调整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又如“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
增,对文言文中省略的内容成分,翻译时要结合内容进行增补。如“见渔人”,翻译时在“见”前要补上“桃花源人”。
留,对文言文中的国号、年号、朝代名、人名、地名、职官名、器物名及一般性名词,不必翻译,可保留原样。如“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一句,“秦相”“文信侯”属官职,“吕不韦”是人名,都可保留,所以整句可译为“奉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删,即删除原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如只取帮助表达语气作用的助词,起表示停顿作用的助词,起凑足音节或某种连接作用的词,这些词不必翻译,可删除。如“甘罗者,甘茂孙也”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译时可省,即“甘罗是甘茂的孙子”。
&&&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
后人粪土视之&&&&&&&&&&&&&&&&&&&&&&&&&&&&&&&&
又何间焉?&&&&&&&&&&&&&&&&&&&&&&&&&&&&&&&&&&&&&&&&&&&
甚焉,汝之不慧!&&&&&&&&&&&&&&&&&&&&&&&&&&&&&&&&&&&&&
翻译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
A判断句:常见的格式有“……者……也”,“……者也”,“……也”,“……为……”,“……是……”及其他句式中存在判断意思的句子,如“其色墨”翻译时解释为“它的颜色是黑色的”。翻译时中间一定要加上判断词“是”,如“吴广者,阳夏人也”翻译为“吴广是阳夏人”。
B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四种,如“乃不知有汉”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中“使”后省略了宾语“扶苏”;“林尽水源”中“水源”前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一一补充完整。
C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有定语后置,如“其两膝相比者”,应翻译为“其相比之两膝”(他们紧靠在一起的两只膝盖);介宾后置,如“负者歌于途”(负者于途歌,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宾语前置,如“弗之怠”(应为“弗怠之”),(邹)忌不自信(忌不信自)。翻译时,要恢复原来的语序。
D被动句:被动句的标志性词语是“为”或“为……所……”,如“为余群众所得”;另一类无标志性词语,动词本身被动,如
“帝感其诚”中的“感”字应翻译为“被感动”。
E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结构
,它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翻译时,要注意这些固定句式的意思。
常见的固定句式有:
“是故”“是以”“由是”译为“因此”“所以”,如“是以谓之文也”;
“非……则……”译为“不是……就是……”,如“非死则徙尔”;
“不亦……乎”译为“不也……吗”,如“不亦乐乎”;
“然……而……”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无从致书以观”;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如“其如土石何”;
“所以……”译为“之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怎能不……呢”,如“得无异乎”;
“孰与……”译为“与……相比,哪一个更……”,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岂……乎(哉、也)”译为“难道……吗”“莫非……吧”,如“岂他人之过哉”。
(4)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整体理解文章文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A、要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所谓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就是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人、事、景、物要弄清楚、明白,要能译成通顺的现代文。B、要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首先要反复诵读,还应当逐段(层)分析,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理解关键性语句含义,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有些课文,还要从题注等处了解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这样才能确切理解它的思想内容。C、要努力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准确地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5)探究开放题。一般考查体验和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人物情感,品味语言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评价文章的意义或对文章的主题、观点、人物、事件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能考查与内容相关联的文学文化积累的能力,如写出与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以及其它内容相关联的成语、名言警句、俗语、故事、传说、历史人物或事件等。
三.“作文”板块
一、准确把握中考作文走向
中考语文作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这是同学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60分的作文分量是那样重,又是那么无法把握。因此,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中考作文走向。
回顾最近几年的南通市中考作文试题。2004年以“倾听”为话题,注重“我”对他人(物)的理解和感悟;2005年以“谅解”为话题,注重“我”的宽容品质的表现,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有一颗包容的心。2006年&&&&&&&&&&&&&&&&&&&&&&&&&&&&&&&&&&&&&&&&&&&
以“被温暖照亮”和“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注重发现生活中的动人之处,感人之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懂得感恩,学会珍惜。2007年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考命题以“我”为圆心,同时也必然要求以“生活”为半径,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让考生有真言可叙,有真情可抒;同时命题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现考生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随着课程实验的大范围铺开,各地07年中考作文试题,更加关注了人文精神的渗透,“自我”、“生活”、“情感”、“创新”构成了命题内容的四大强势板块。可见,2010年的中考势必也会要求同学们调动曾经有过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努力从现实生活中选材构思成文,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和表达。
二、明确考场作文的注意点
(一)、关于审题立意
目前,中考作文题型已进入“三国”时期,即话题型、标题型和材料型“三足鼎立”。无论是哪种题型,审题都至关重要。
1、推敲材料,把握最关键词语,明确作文取材限制
如今的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命题或话题之前大都有一段提示性语言。它往往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其中的关键词句,或限定了选材范围,或暗示了文章立意,它是我们作文不可不重视之处。
例:湖南郴州作文题:
亲爱的同学,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你难免心潮起伏:成功的喜悦、求学的艰辛、师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你一定有说不完的话。
请你以“一起走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山东济宁作文题:
有的同学成绩一向很好,可是因一次测试失手,于是懊恼、郁闷、痛苦不堪。临近中考,有的同学的成绩却进步很慢,于是焦虑、担忧,寝食不安。
成绩不好,内心难免有挫折感。面对挫折,调适心理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建立起一种态度:坦然地面对和坚强地担当。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
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请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阅读上面的材料,感觉作文审题上并没有问题,写作材料也好象是唾手可得。但是要小心:材料中的“三年初中生活”“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你的取材是有限制的,忽略了它们,作文是非常危险的。
2、抓住题眼,注重思维发散,找寻最佳作文材料
拿到作文题目或者话题,我们的最大烦恼就是“写什么”。写什么呢?还是从题目或话题中找寻灵感。
首先,我们要善于抓住话题的题眼。题眼就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或是该作文的写作重心。例“我也是富翁”,和作文题“门,其实开着”中的“也”“其实”就是题眼。“也”暗示我们“富翁并非实指,而是另有它意,如果从富翁的本来意义角度来选材句错了;“其实”一词是在暗示我们对“门是否开着”有一个认识过程,原以为是关着,后来蓦地发现其实是一直开着,中间有个曲折。2006年海门卷“被温暖照亮”中的“照亮”一词是关键。它要求作文不仅写出温暖,更要写出温暖给受动者所带来的变化。
其次,我们还要善于挖掘题目或话题蕴涵的深意,于选材的限制处找寻自由写作的天空。如何找寻写作的自由天空?关键看我们的发散性思维。比如:由“富翁”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在“亲情、友情、关爱”上的富有,联想到在“健康、青春、活力”上我们富有,联想到在“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我们富有。由“门”想到它的比喻意义——心灵之门、自然之门、艺术之门,文章可强调沟通、理解、信任,也可强调发现、倾听与领悟,也可强调努力、拼搏与付出。
看作文题:
花园里有朵玫瑰花,边上有只青蛙,玫瑰认为青蛙很丑陋,就把它赶走了。可过了几天,青蛙再来到花园发现玫瑰花已经枯萎了。原来没有了青蛙吞食害虫,玫瑰花也就失去了保护。以“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为话题写篇文章。
由“生命与生命”我们可想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更近些”,不仅仅指空间上的距离,而且暗含着心灵与心灵的贴近、沟通、理解与宽容。
3、整体把握材料,充分利用提示语,从最佳角度立意
对于一些材料作文,我们一定要学会整体感悟,即全面领会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切忌只抓材料中的片言只语。
例: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曾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
我们首先需对材料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第一步是过审题关。即认真咀嚼所给出的材料,从中抓住写作的关键信息。审好这道题要抓两点信息:一是弄清“独木”与“千树万树”、“一花”与“千朵万朵”、“滴水”与“千点万点”的关系。显然,出卷者不褒扬个人主义,他要我们去关注集体,而且这个集体至少三人以上。如果我们在考卷中,写“我”与同桌和谐相处,写爸爸妈妈互敬互让,都有些偏了。二是只有“千树万树”,才会有“阵阵松涛”;只有“千朵万朵”,才会有“满园春色”;只有“千点万点”,才会有“万顷碧波”。命题者要我们从以上三个条件关系的句子中,去发现“集体生活的美好”及其原因。如果我们全篇写如今在伊拉克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的血腥屠杀,与“美好”这一主题恰好相反,这样的构思就不好;除非我们将这一情节作为反衬,来突出“集体生活应该是美好的”这个主题。我们在对这三个条件关系的句子进行分析后,再结合材料的下半部分,就一定能确定“集体、和谐、幸福”这一写作要点。
看作文题: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棵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父亲说:“这两棵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为什么白杨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父亲见我回答不上来,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诗一般的语言,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该作文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是对每位考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立意新颖的好文章呢?
我们要从多个角来分析这则材料,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如从事物本身角度来看,美好珍贵的事物的诞生总是有一个过程,期间或许会经历一些曲折,人应该有耐心和信心;珍贵美好的事物大都以朴素的形象出现,我们要有认识的眼光。如从“珍贵的东西”的比喻义角度来看,可以写人充满自信,才能成功,或者写坚持不懈地奋斗,从不放弃,方能赢得成功。如从材料中的“父亲”来看,则可以写对孩子的教育要注意引导等等。主题确立了,接下来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和作文形式。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性文章,记叙自己或他人的经历,采用日记、书信、采访稿等形式;也可以写成议论性的文章,如演讲稿、辩论稿,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成散文,选取树这一形象来寄寓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写成寓言故事,就选取白杨树和银杏树的对话,接他们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些写法都是可以一用的。
(二)关于选材
1、要选准较小的切入口
中考作文题的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点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取材上要善于“化大为小”,立意上要善于“以小见大”。如:以“体验”为话题,可拟《爱的体验》、《生命的体验》、《体验孤独》、《体验长大》等,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更明确集中,有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看作文话题:阅读
在这里,“阅读”可以理解为“观察”“欣赏”“感悟”“体验”等许多方面。可谓是一个大范围。我们在给文章立意时,要把“阅读”这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可以写“阅读自然”方面的,如:“登山之乐”、“观海之情”、“赏花之趣”等,也可以写“阅读社会”方面的,如:“感悟合作”、“领悟真情”、“享受帮助”等等;还可以写“阅读人生”方面的,如:“欣赏自我”、“勇对失败”、“挑战挫折”等等。也可以写“阅读人物”方面的,如“阅读父亲”,“走近大师”等等。这样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文章立意才能深刻。
2、& 材料要新鲜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模式化、规律化的选材倾向,频频出现的“希望工程”“半块橡皮”“生病上医院”等材料令阅卷老师生厌。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作文的内容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紧扣时代的脉搏,写出21世纪中学生的特点。生活中有关环保、奥运、网络、股市、基金、农民工、减负、阳光体育等内容可以大胆地写到文章中来。另外,在众多材料的基础上也要有一个选择,大家都写的要避免不写。例如:以“交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写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理解亲情;写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写师生之间的交流,消除误解。但这些交流你能写,别人也能写,翻不出多少新意来。如果写邻里之间的交流,建设和谐社区,写集体与集体中间的交流,共谋发展,写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共求稳定与繁荣,这些取材肯定能高出一筹。材料新,立意也新。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是要善于从具体的事件入手,不能笼而统之地说一些大话、空话。
3、内容要真实
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不要一拿到题目,马上就想到怎样编一个故事,这种思路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还缺乏架构小说的能力。拿到文题,首先想想生活中有无类似的事件或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有没有听说过别人的故事?如果需要,可否让它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当然,我们所说的真实并非是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我们完全可以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精心编排文章结构,认真修饰人物语言等,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三)关于文体
&1、记叙文
(1)&&&&&&&
把握好两种不同的记叙文
& 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典型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
思想、感情和品质。写人必须写好与人有关的事。事不在大小,只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例:蔡云芝先生的教鞭、她带我们认识蜜蜂,品尝蜂蜜等。
写事的记叙文:
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叙事讲究具体生动,各环节详略分明,人物形象自然凸现。适当考虑叙述的方法。适当地穿插其他表达方式。
(2)做到以下十六字
一是化大为小。即大题小做,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如“交往”话题。这个话题很宽泛,如果不能找准一个较小的切入口,就很容易对现在的人际关系泛泛而谈。假使我们把切入点放在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往的变化,就很能反映你对交往这一话题的认识,并且寄托你对社会的希望。(这个问题前面已有多次强调)
二是化虚为实
我们中的很多人,脑子里总有一个概念化的东西,比如一写到教室安静,就是“很安静”“十分安静”等,到底怎么个安静?你要把它表现出来。譬如:只听见刷刷刷记笔记的声音,有的时候有一点哗哗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大家都听得请清楚楚;窗外有时候还穿来一两声鸟鸣。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把文具盒碰落在地,大家都吃惊地回头望着他……这就是安静,你把虚的写成实的,是大家都能看见、听见、感受得到的了。记叙文最关键的是有“风景画”或“镜头感”。你有重点,有过程,就像电影一样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回放。比如我们表现“美丽、悲痛、有趣、可恨等内容,如果我们只是自说自话地在那儿强调一百遍也是无用的,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内容,对读者没有什么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同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读者才会理解和接受。
三是化平为奇
“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考场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对比法在作文中不妨一用。例:《乡村教师》一文的开头写大学毕业的娟子放弃大城市自愿回乡做一名乡村教师,给读者设下了一个悬念,接着通过娟子的回忆来揭开谜底,使乡村教师的形象鲜明突出,歌颂爱的传承和伟大的奉献精神这一主题也得到凸现。
四、融情于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打动读者,首先要打动自己。感情不是靠一两句抒情性的句子就能奏效的,它必须浸透在字里行间。因此,写作时,我们必须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情节之中,就好象自己重新经历一番,这样方能使字字句句饱蘸深情。例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一段,父亲的衣着、动作、神情甚至是一个细节所蕴涵的意义,都是作者泪眼观察、用心感悟之下得到的;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服饰、语调、动作的改变,都浸透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把感情融入情节,融入文字,记叙类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
议论文是最能反映学生思维和思辨能力的一种文体。初中阶段我们训练较多的是记叙文,中考作文我们也尽量往记叙文的方向靠,但是有些话题或材料选用记叙性文体有困难,或者有些题目更适宜写成议论文,因此议论文写作也不容忽视。
如何才能写出比较像样的议论文?结合平时作文练习的情况,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注意:
(1)关于论点——要有一个明确和正确的中心论点。明确是说中心论点很显豁,不含糊,不模棱两可,前后统一;正确是说中心论点不偏颇,不片面,不矫情。比如:“残缺也是一种美”这一论题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为了强调论点,写成“只有残缺才是一种美”就明显失当;比如“享受过程”这一论题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因为要强调“过程”,而认为“结果”不重要,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过程延续到最后就是结果,有过程未必有相应的结果,没有过程就肯定没有结果,我们只能说“对结果不要苛求,不必太在意”,而应更重视“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2)&&&&&&&&
关于论证——论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使人信服。
我们要善于从一正一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讲道理,也要善于引用名家名言为道理服务,甚至要尝试借用形象的比喻来说道理。这些都是讲道理的方法。如果运用举例论证,也能使抽象道理具体实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但是一定要注意:
一是不要把举例等同于讲故事。讲故事是记叙文要求的,议论文只要求运用高度概括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它不要求有血有肉有过程,只要求从论点出发,抓住材料中最能证明观点的那个“点”即可。例如《告别,是一种胆魄》一文中举例论证:陶渊明本为朝廷命官,但他厌弃官场黑暗,因此他弃官归隐,放弃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劳动最光荣》一文中的例证:“在那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生命的火苗,才刚刚燃起,黑暗、寒冷、饥饿,紧紧扼住人类生命的咽喉。而人们选择用劳动与之抗衡,他们打磨石器,用以猎取更多的食物;他们钻木取火,有以照彻、温暖寒衣;他们穿针引线,用以御寒、遮丑……”
二是不要以为举例就是论证。一个一个材料的累加,并不等于论证本身。我们要善于对事例做必要的阐释,抽出该事例中所蕴涵的道理,并且让它同观点准确地切合起来。如《告别,是一种胆魄》陶渊明一例之后,作者说:“他告别权贵,摈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怀,绝对是一种胆魄。”
《劳动最光荣》例证后作者说:“这一切都是人类经过无数次劳动实践掌握的生存技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于是,史学家告诉我们: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保存了人类生命不熄的火种,是劳动画出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辙痕。”
三是用惯的熟例尽量避免再用。写到议论文,我们总喜欢在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物身上绕圈子,好象离开了他们,就写不出议论文。我们的论证材料也要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要善于从我们学过的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方面挖掘材料,从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材料。比如论永不言弃,我们可以举刘翔、中国女排,也可以举飞鸟世界中雏鸟学飞来从旁佐证。比如论做生命的强者,我们不一定非举海伦、张海迪,当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更鲜活的事例。
(3)关于行文结构
任何一篇作文,实际上都可分解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对于议论文而言,“为什么”这个环节最重要。在行文之前,我们要先围绕该问题仔细思考,看看答案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行文时是否能用几个分论点来揭示;也可以分为道理和事实两方面,从道理上讲,是什么原因,从事实角度看,又可以用哪个或哪些人的事例来证明,如果是多个人,能不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证明。如果是分论点来证明的话,你要对每小节开头的第一句话认真斟酌,力求醒目、准确、概括力强,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议论文最忌讳的是开头——正文——结尾这种三段论式,看上去好像是一块大饼。很自然的四、五段文字,是最能让人接受的形式。
(四)关于语言
中考作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生动、活泼、诗意、灵动。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从同学们平时的习作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假话,言不由衷;说大话,云山雾罩;说空话,空洞无物;说套话,人云亦云。主要表现为:
①语言枯涩,最突出的表现是词汇贫乏。不少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不善于运用,用词单调,总是那几种句式,干巴巴的几条筋,读来味同嚼蜡。这样枯涩的语言当然难以显示出个性。
②陈词滥调。写外貌——大眼睛,苹果脸;写景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写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吧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写嘴馋——馋猫……这些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话语标本长盛不衰,个性早已湮没殆尽。
③故作深沉。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成人化,动不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语言“成熟之至”,思想老气横秋,毫无与自己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与机智,完全失去了青少年学生的天性。
④空洞无物。语言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开篇转弯抹角,结尾喋喋不休,中间亦是“空手道”,看上去多是些似观点非观点的句子,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大多是一些标签的口号,甚至找不出一点属于个人的语言创意。
根据同学们语言上存在的问题,教你几招,在中考作文中要充分运用。
⑴精心锤炼的词语
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例如:“低垂的天幕压着我的脸,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用“撕裂”一词表现了苦闷无助,失落伤痛的情绪,仿佛心叶被一点点地撕扯开,流淌着殷红的血。
⑵巧用修辞手法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如比喻的巧妙运用:“如血的残阳像一位戴着红斗笠的侠客。”“晚霞飘落在天边,宛如一匹红丝绸,召唤着从远古走来的吹箫人。”这是描写“飞天”壁画而运用的绝妙比喻,不能不佩服比喻的新奇,想像力的丰富;再如引用名句使文章神彩飞扬,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等,历来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特点。合理引用于考场作文,必能使文章意蕴深厚,精致典雅。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诵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⑶独创妙语佳句
这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创新语言的一种方法。比如:“班主任老师又在喋喋不休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天醉了,映红了天边,云是山的使者吧,把风扯来醒酒,却弄醒水波粼粼。”
⑷力求含蓄蕴藉
含蓄的语言耐人寻味,如嚼橄榄。比如:“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会像乌云下生长的花儿,失去了充满阳光的世界。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这类警策性的话语,于形象中蕴涵哲思,含蓄隽永,优美凝炼。试想,阅卷老师看到有如此成熟思想的文字,怎能不为之动情呢?
三、 中考作文复习策略指导
在短暂的复习时间里,我们不仅不能放松对作文的复习整理工作,而且要深入、仔细地做好每个环节,因此有以下提议:
应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进行写作的备考训练,力求思考得深一些,宽一些,实一些。也就是在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方面有新的突破。自己熟悉的领域,就是我们平时比较注意的如学习生活,道德修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要在这些领域积累一些典型的素材,特别是一些典型的细节,以丰富自己的中考作文的写作内容。可以把平时老师为你指导过的习作进行第二、三次的修改,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有条件的整理、打印出来,作为考前的作文材料。到考场上不用为想材料而着急。要把自己觉得写得不错的文章,改变角度,挖掘出更多适合的话题。例如:以“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为题的作文材料也适合“我很重要”、“认识自我”、“责任”、“感悟生活”等话题。
注重选题和审题以及拟题的训练。在中考出现了选择的自由以后,我们不应该出现面对两个甚至三个题目自己犹豫不决白白浪费时间的情况,必须迅速作出决断,选择最能够体现自己写作实力的(主要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想法的)题目来写,一旦决定就不要再回头变来变去,就当作无选择的试题来写。其次是审题,弄清命题意图,写作要求,不能够犯审题上的初级错误。其三是拟题训练,特别是补充标题和话题作文,都需要冷静思考,确定准自己写作的方向与重点。
&③在最后阶段要进行写作中有阅卷教师意识的训练。中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教师,我们的作文务必要让阅卷人感到舒服。这就要求;卷面整洁文字工整判阅起来感到清爽,一点不需要去皱着眉头辨认文字;内容集中,在短时间内能够让阅卷老师迅速把握内容知道自己的基本观点,而不是罗里罗嗦不知所云,甚至基本的观点还需要阅卷教师去归纳提炼。
④在作文常规上狠抓基础训练。作文常规就是中心集中,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文面整洁,格式规范,标点正确。这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训练,离开这一点,是不会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人性化的中考里取得好成绩的。
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会题也扣分,更怕易题扣了分,谨慎细微得满分。祝愿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诗雅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