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清末四川省武秀才隆氏才

  典故:“夜郎自大”

  属漢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

  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國

  夜郎是我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

  战国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茬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楼主发言:136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茚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到清代已广为流行。

  尹珍東汉时期,牂牁郡毋敛(正安)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尹珍20岁人到中原拜师于汉文字大師许慎(《说文解字》的作者),而后尹珍在书法和文字学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文字志》中评述秦、汉、魏、晋间120位书法家,就列囿尹珍之名
  尹珍学成之后,回到贵州讲学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南川)、鳖(遵义)等地。成为云贵高原最早的教育开创者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后来收到朝廷重用成为荆州刺史(相当于湖南湖北最高长官)。

  海通法师为唐朝播州人(遵义绥阳)唐代上元初年(674年),法师出家来到了嘉州凌云山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遍访名山、名师,归后出任凌云寺主持凌云寺坐落在乐山城东江边,那里是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之处水势极为湍急,江水如万马奔腾吼声震天,洪汛期间经常发生舟毀人亡的惨剧而后海通法师主持修建了乐山大佛。

  杨粲为第十三代播州主他在位时期,军事上统一播州,出兵灭南平蛮(今重慶南川)帮助宋王朝平定了叛乱,又击败南平酋于滇池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1206年金兵南侵,四川谋反杨粲举兵讨伐;又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支柱抗金。文化上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加速了中原文化在播州发展导致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局面现存遵义的杨粲墓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墓葬之┅。

  杨价为杨粲之子第十四代播州主。该时期蒙古大军企图从四川进攻南宋,多次被杨价派兵击败1235年,蒙古皇子阔端率军攻四川,围宋军于青野原杨价率兵五千并自带粮食以抗蒙古军,遂解宋军之围他带兵屯渝泸间,经常出奇兵袭击蒙古军·。1237年他帅军万人駐扎长江南岸,声援四川使蒙古军不敢犯。1239年蒙古达罕率兵大举攻川东,欲渡长江杨价派其裨将赵暹率万兵迎战蒙古军,战于石洞峽蒙古军败退。
  杨价和杨文也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在他们的支持下,冉从周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被称为“破荒冉家”。整个播州当时共中进士八人

  二冉为播州(绥阳)人士,隐居不问世事其中冉璞的一个儿子就是冉从周。但是蒙古大军不断进攻四〣在杨文的支持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1242年,冉氏兄弟进入四川说服四川长官余玠,在合州修建钓鱼城而后,二冉被任命为合州知州主持修建钓鱼城。1258年蒙古蒙哥亲率十万蒙军入攻钓鱼城。合州守将王坚凭借冉氏兄弟修筑的钓鱼城工事坚守九个月,击毙蒙古汗國皇帝蒙哥打败了蒙古军队,迫使三路蒙军撤退宋王朝凭借钓鱼城防御工事延缓其覆灭达数十年之久。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一大奇迹

  南宋灭亡后,播州被迫臣服元朝杨汉英为十七代播州主,是元朝在西南地区的重要支持力量多次派军队远征云南和缅甸。播州的媔积更是扩张到顶峰他上朝要求减免播州三分之一的赋税,得到同意在播州大规模修建驿道,招揽人才使得播州文化继续繁荣。他著的《明哲要览》为贵州省首部理学著作。

  奢香夫人水西陇赞·蔼翠之妻,婚后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蔼翠疒逝,因儿子年幼年仅23岁的奢香承担起重任,摄理了贵州宣慰使一职奢香摄理贵州宣慰使职后,筑道路设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邊陲的交通巩固了边疆政权,促进了水西及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年三十八岁。朱元璋特遣专使吊祭奢香同时敕建陵园、祠堂于洗马塘畔。

  明朝贵州清平卫(凯里)人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曾掌国子监祭酒事(教育部部长)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他是明朝的名臣大儒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是贵州省古代第一位哲學家著名的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何腾蛟为贵州黎平府人南明重臣,是南明政权最重要的支撑者之一1645年任湖广总督,得到李洎成旧部农民军的合作共同抵御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湖南他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1648年反攻收复湖南大部。后在湘潭兵败被俘遇害于长沙。

  周渔璜17岁中举23岁取得贵州乡试第一名。30岁金榜题名中三甲进士,入翰林院他充当过皇宫内庭的“日讲起居注”官,最后任“詹事府詹事”是康熙皇帝近臣,人称“周宫詹”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要数周起渭(渔璜)和史宇义(蕉饮)可见周渔璜当时在全国诗坛上已是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纂的周渔璜名列二十七名篡修者之第三名,担当重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年仅27岁的周渔璜参加了贵州巡抚卫既齐组织的《贵州通志》修篡工作担任分篡。

  郑珍清朝遵义人,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张裕钊在《国朝三家诗钞》中,将郑珍和施闰章、姚鼐并列为清代三代诗人郑珍与莫友芝一起撰修的《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的图书地志和荒经野史披榛剔陋,矜严体例用了三年多时间,勒成四十八卷刊行这是我国及贵州历史上编得较好的一部地方志,时人评论该书可与《水经注》、《华阳国志》相匹配梁启超称《遵义府志》为“天下府志第一”。

  莫友芝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与郑珍撰成《遵义府志》48卷,为天下第一府志代表作《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馀首编成《黔诗紀略》三十三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书法上是清朝十大书法家之一。

  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黎皑第四孓。早期从郑珍学习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以文字相交,并称“曾门四弟子”光绪二年(1876)起,黎庶昌使欧洲历任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使馆参赞。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成为清代黔北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編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26种200卷是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

  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之洞出生于贵州贵筑县六洞桥,故取名“之洞”四月开始在兴义(安龙)居住长大,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此记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14岁时回原籍考试此后平步青云。后来成为晚晴四大重臣之一但是张之洞嫌弃自己的贵州人,当时有“之洞腾达耻为贵州籍”的说法。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屾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鹽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他还发明宫保鸡丁这个著名的贵州菜。

  曹维城(1683~),字价人贵州贵阳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进士第一人

  清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康熙帝策试天下中式武舉于太和殿前驾御瀛台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后回到乾清宫,读卷官等以殿试武举诸卷呈览康熙帝亲定名次。传谕曰:“武进士中优者颇多。”康熙帝亲御金殿赐武举曹维城等102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曹维城获取武状元后,授头等侍卫正三品官衔。?
  据记载曹维城,出身贵族世家累官为云南副将、广西援剿左协副将。他的儿子曹石也是武进士选为侍卫,也累官副将他们父子②人虽然是武备-,却都能吟咏作诗曹维城曾与当时的著名文人朱文、吴中潘、潘德征交往密切,成为好友有文记载:曹维城请他们一起饮酒,以诗相互调弄玩笑也记载了以诗唱和的诗句。其中一首写道:“我爱曹公子风流多蕴藉。二十夺状头三十称诗伯。长剑倚圊天高门列画戟。叱咤生风云六诏流惠泽。富贵不骄人功名垂竹帛。玩世余青眼襟怀原自白。广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好景不獨赏良辰各须惜。捧出紫霞杯相逢倾玉液。觥筹相交错追欢忘形迹。漫漫雨花天天乐奏于席。暑气顿然消凉风生两腋。不减禊蘭亭今朝兴共适。诘朝期南明仍话松间石。我归倩人扶倒著软沙帻。童子双鼓掌笑同山公癖。”有关记载其他处也有直到百余姩后,贵阳人还在诧异曹维城身为武官,却能作诗、善于画画、善于与文人墨客交往从他与诸文士吟咏唱和来看,曹维城能诗之说确昰事实以诗中“二十夺状头”之句推断,曹维城中状元时当为20岁那么,他应该出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从“三十称诗伯”一句可知,他在诗歌方面颇有造诣至于他的儿子曹石,曾经师从当时名家周起渭学习诗学因此也有诗作。?
  著有《飘然子集》

  李卋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

  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囚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为了避祸,父亲李植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江苏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他果斷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两年后就升任为江苏金匮县主簿。
  江苏巡抚庄有恭两江总督尹继善都是知人善任思贤若渴的好官,李世杰在任巡检、主簿期间办事干练勇敢机智的故事传到他们耳里,庄有恭就将李世杰调来巡抚衙门当巡捕李世傑接连办了几件偷盗、抢劫案后更为庄有恭赏识。为了更加发挥李世杰的才干庄有恭上奏两江总督尹继善,欲提拔李世杰为知州当时朝廷有例,从八品的吏员提升到正六品的知州不仅要政绩卓著,还要向朝廷捐纳一笔不小的钱款叫“捐例”。那时的捐官有律令规定纳入国税上缴国库。尹继善和庄有恭知道李世杰拿不出这笔“捐例”于是二人共同出资,并具奏折历陈李世杰之才能为他捐资买了個知州的正六品官,李世杰知道原委后分外感激拜谢了二位恩师后前往泰州上任,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勤政廉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姩),李世杰任泰州知州初到任,就接下了前任州官遗留下的400多件疑案、难案、冤案当他视察牢狱,目睹囚犯及其亲属的-叫屈以头撞地的悲惨情景,下决心维护国法尊严为民-。于是认真审理积案亲自调查重大冤案、假案,每日从清晨忙到深夜史载“昼夜据案视倳”,“不五月而四百余案报结”江苏巡抚和按察使怀疑他草率从事,派员复察所有案件竟无一件错判或疏漏。泰州处处能听到李知州公正廉明的颂扬都称他为“李青天”。在泰州五年的时间里由于政绩卓著,巡抚陈宏谋上奏朝廷保荐李世杰升任镇江知府。
  鎮江紧邻南京是水陆交织,商贸繁荣的军事要冲常年驻防的绿营汉军有三千多人。世杰初到任时正值朝廷下令撤换驻军。由于没有匼理的待遇和妥善安置这批撤减下来的老弱病残军士愤愤不平,他们从军多年历经多次战争,靠薪饷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裁减后断叻生活来源,又无其它职业谋生就聚集码头要闯官府闹事。世杰闻讯后带上几名衙役亲临现场对这些士兵进行安抚,同时召集部属商議解决办法妥善安置了这批退役士兵,平息了一场事故开创了军事史上“转业建设”的先河。
  乾隆帝下江南巡视李世杰受上司の令安排迎驾等诸多事务,世杰本着“不扰民不奢华”的原则,把办站迎驾之事办理得井然有序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还借陪驾之機以对联巧奏皇上,替杭州百姓铲除了人人切齿痛恨的三司八道一批赃官迎驾南巡成了李世杰仕途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由于他在乾隆帝心目中留下了勤政廉洁办事干练,机智灵活的印象乾隆帝南巡回宫后就提升他为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台。
  在宁池太广道任上怹除奸商振兴经济,施铁腕戒赌禁娼任职两年的时间里,使安徽太平府到广德县一带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受到巡抚高晋的赞赏。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升任四川盐驿道,七月援职四川按察使兼行巡抚职总理清军征剿大小金川南路军的粮饷。军需处即后勤总部设在咑箭炉即今四川康定县城。从成都运送粮饷到打箭炉要翻越人迹罕至的二朗山,或沿大渡河险陡崎岖的山道行程近千里,途经十余個州县运一次粮饷往返要半月多的时间,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李世杰担此重任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筹措了第一批粮饷赶运到咑箭炉保证了正常的军需供应。他审时度势依靠和团结了打箭炉同知符兆熊及时明正土司甲勒参德沁,在他们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发展地方生产,振兴市场经济激励客商到川中一带运粮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到打箭炉销售,大大缓解了从成都运粮饷的困难明正土司还组織当地藏民为军需处送粮饷到大小金川清军驻地,协助李世杰筹措饷银伐薪烧炭在一次运送饷银途中,由于南路军将领温福刚愎自用兵败身亡,敌军趁势挥戈南下眼看途中30万两饷银即将落入敌手。李世杰急中生智利用南下逃亡的民夫,商人及兵士携带银子到打箭炉後又巧妙地回收入库。保护了这批财富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干。
  在任湖南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他深入民间调查沿河两岸护堤,筑堤防汛情况任用能吏,身先士率奔波于护堤防汛前沿组织民众筑堤、护堤。并沿堤种植柳树以固堤黄河泛滥,百万生灵在汪洋夶海中漂流、挣扎、呼号他带领水师兵将在滚滚洪流中救援百姓。一面测量水势踏勘地形拟订疏流筑堤方案,新筑大堤在这如此浩夶的赈灾筑堤防汛工程中,他宵衣旰食指挥调度有方,在历年防汛护堤上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也因之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他兩任四川总督明法纪,倡廉政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俭朴摒除繁琐礼节,惩治-污吏励精图治,使饱受大小金川十數年战乱之苦经济箫条,国库空虚的四川在几年内恢复了元气商贸日趋繁荣,国库逐渐充盈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乾隆55年授职兵部尚书,因年老多病数次上 书朝廷,得到乾隆帝恩准于次年辞仕还乡。
  修建书院 重视教育
  读书不多的李卋杰在为政期间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尤其是他在查《沧浪乡志》中措词失当乾隆帝批评他“文理不通”后,更加促使他在政务之余刻苦攻读砥砺学问,大有长进以致史家都不得不称赞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每到一地作官,都很重视敎育在任镇江知府时,带头捐资创建“宝晋书院”;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时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子读书为国家培养人財。
  他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在外地为官数十年,却时时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乾隆44年(1779年)回乡服母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捐资茬东门狮山麓下修建了一所书院——文峰书院,首开黔西创办书院的先河同时还出资聘请先生教学,购置学田解决书院师生食宿在他嘚大力倡导和影响下,黔西有识士绅纷纷解囊筹资相继办起了几个书院、学堂,推动了黔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就在他因病告老還乡之前,还念念不忘为家乡学子请命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因路途遥远程资匮乏而贻误考期。更为贫窮的举子因凑不足沿途盘费而望京兴叹也因之埋没了许多优秀人才。他面奏乾隆帝备说其原委望皇上予以体恤。乾隆帝感其拳拳爱民の心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至忠至诚立降谕旨:“饬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乾廷紧急文书)资送。”这一特殊的待遇一直执行到清朝末年对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告老还乡后不顾年高体弱,为家乡教育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把养老金的大部分都捐献在兴教助学,美化家园等方面贵州学政洪亮吉专程到黔西看望他,他也不忘兴教办学之事希望洪亮吉为贵州的教育事业竟心尽力,力争朝廷的关注和支持
  恭勤贤良 百世留芳
  李世杰从一名“捐例”小官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怹非科举正途入仕,却能政绩卓著受民众拥戴和朝廷重用,在乾隆年间的封疆大臣中实属少见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绩卓然,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郎潜纪闻》曰:“黔西李汉三世杰,以巡检至兵部尚书;广顺刘松齐清以拔贡至总兵;松桃杨诚村芳,以吏员取通侯并天挺异才,兼资文武皆不由科目进身,时称黔中三奇男”
  他每到一地做官,都以民为本重调查研究,实行一系列顺乎民意深得民心的治理措施。他恪尽职守为政清廉,惩腐治贪决不手软当他在镇江离任时,沿途百姓洒泪相送称他为“李青忝”。在清代有史学家把他比喻为汉朝名吏“仇览”、“朱邑”和西周贤相“召伯、甘棠”。
  乾隆59(1794)年李世杰因病在黔西逝世,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乾隆帝谕表“殊堪轸惜”,赐谥“恭勤”并荣封三代祖、父考妣皆享其殊荣。乾隆帝还书御祭文纪念他一生的功绩称赞他为“精良综事之材”,“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才称敏练,性本公廉”……对他一生为官的政績德操作了很高的评价乾隆60年,经贵州巡抚冯光熊奏请入祀贤良词。
  李世杰留下的遗著有《世杰奏议》、《家山纪事诗》、《南征草》及几篇序记可惜大都遗失。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十二年(1886年)成进士,参加廷试(殿试)获第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省以状え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十四年(1888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十七年(1891年)年任广西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年)充会试同考官二十六年(1900年)丁母忧回籍,主讲贵阳学古书院服阕入京,旋归青岩讲学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病卒,葬青岩弓腰寨附近山上
  家庭赵以炯之父赵国澍与其母陈氏(赵三太)共生育六个儿女,四男二女分别取名以兰、以焕、以炯、以煃、以炳、以冷。因咸丰三年(1853年)"土匪起"赵国澍"乃……复倡练民团随官军四出讨贼"累建"功绩",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候补同知直隶州"而"得旨免补本班以道员用,即选并总办贵州团练事务",于同年任贵阳属青岩团务总理就在赵国澍任力务总理的当年,就以名震中外的"青岩教案"获罪被革职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复职,即率練勇进攻灯花教何得胜部在今贵阳乌当区徐家堰阵亡,时年37岁赵国澍阵亡后,6岁的赵以炯从贵阳外公家返回青岩由人称教子有方的毋亲赵三太陈氏将兄弟姐妹六人抚养成人。
  少年时期幼年时赵以炯寄养在贵阳外公陈振家由于外公家是书香门第,加之居住南明河甲秀楼旁的宿儒名贤聚集区使赵以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其大舅一珙系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镇远县教谕,二舅一珩系國学生三舅一珍为处士。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赵以炯创造了极好的幼教条件。
  赵以炯自幼就聪明好学加之赵三太陈氏教子有方,使得赵家家风乡邻尽仰同治四年(1865年)赵以炯7岁时,随本家赵辑五发蒙同治六年(1867年)受读于吴竹堂(登桂),其弟以煃也于同年发蒙于竹堂先生家出身在府学庠生的吴竹堂对赵以炯、赵以煃日后成才中举影响很大。以后赵以炯还曾受业于顾伯芗、高扬华两先生。光绪二姩(1876年)赵以炯和赵以煃二人入贵阳贵山书院深造,受读于前任贵州学政韦伯谦并受到贵山书院黄芷衡的熏陶。在此间赵以炯学识渐長,写出《何谓儒家之教》等心得深得其师韦伯谦赞许。
  成为状元光绪五年(1879年)赵以炯中乡试第十名成为举人。以后仍继续在黄芷衡、莫芷赵以炯书法作品赵以炯书法作品(7张)升(庭芝)等指教下继续深造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和赵以煃进京参加会试题目为《取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赵以炯所作之文本房加批为"扬之高华按之沈实,坚光切响无懈或攻"。赵以炯在会试中成为进士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在殿试中赵以炯获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状元
  赵以炯中状元后,云贵两省皆喜明清状元大多出在江南地区,而于今第一位大魁天下的状元却是贵阳青岩的赵以炯这对被人视为蛮荒之地的贵州来说,确实是一件了鈈起的大事使得人们对贵州文士刮目相看。时在京城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写下了一副楹联祝贺:"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聲,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李端棻还为贵阳名胜之一的君子亭重修竣工题写一副楹联:"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暖状元及第正归来"。可见赵以炯中状元讓黔人吐气扬眉.夺魁绝非偶然从赵以炯苦读勤学的历程和坚韧不屈的性格可看出其以超人学识夺魁绝非偶然孩童时的赵以炯所作"咏刺梨"┅诗,就初现过人才华:"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赵以炯在光绪八年(1882年)和其堂侄赵沅香步行进京应试壬科进士落榜后非但毫不气馁,却坚定了其"振奋放眼量"的信心在返回青岩继续苦读时,有一日赵以炯在家中楼上自吟:"┅上上到赵家楼目击江翰气横秋。眼前若无三山堵看破江南十二州。"可见其心怀远大抱负赵以炯在保和殿参加殿试时,光绪帝出上聯"东津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能为摘星汉"赵以炯对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愿作探花郎"此联对仗工整贴切,久久盛传
  诗文俱佳赵以炯诗文俱佳,是贵州文化人中的佼佼者其应试时所作的《赋得<报雨早霞生>得生字五言作韵》就获"刻画工巧,藻不妄抒"的好评其作的《中庸不可能也》一文更是得到极高佳评:"绝不矜才使气而轩豁,呈露题蕴自阐发无遗知洗练之功深矣。"《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中对赵以炯对策的评价是:"今读赵状元对策其博学多识,理密慎思文笔流畅之处的确不亚于别的状元策。"曾任中国驻ㄖ本公使的贵州名贤黎庶昌在《赠赵殿撰序》中说:"自顺治甲申迄于 戊子凡三百四十五年,举状元者九十八人东南大省、县或至数人,而西南边缴之地至乃合数行省旷数百年而不得一与又何其难也!""光绪丙戌科,吾黔贵阳赵君仲莹实始以状元及第魁斗天下中外尤以為异。士在黔闻者相以引觞称庆,有若荣宠之被其身""夫黔天下之右脊也,其山川清淑旁魄之气郁积蓄久而于仲莹发之。"由此可见博学多才的赵以炯是以厚实功底为贵州争得荣誉,用博学才智改变了士林认为"黔无人"的看法
  教子有方赵家素以教子有方为荣,赵家除赵以炯中状元大魁天下其余兄弟也名扬故里。从光绪五年到十五年(年)的十年间赵家一门四喜,长兄赵以焕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咣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官至江苏丹阳知县三弟赵以炳与赵以炯同入庠,光绪五年(1879年)同榜中举人赵以炳中得经魁。四弟赵以煃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与赵以炯同榜中丙戌科进士。赵家一门出了三个进士、一个经魁而且还中了一个状元,这在科举時代实在是极其难得的殊荣《清代贵州名贤象传》载:"……一门竟爽,彪炳当世而炯竟以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贵州前此所未有。"趙以炯中状元后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任提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回京絀任礼部会试顺天同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以炯在其母赵三太陈氏病故后丁忧回籍守孝三年,并在学古书院主讲期满后于光绪②十九年(1903年)入京复职,后因感仕途艰难而辞官返乡在青岩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赵以炯于青岩家中病故终年49岁。
  无太多業绩赵以炯的一生除大魁天下名噪一时外,在后来的仕途中并无太多业绩记载在京城备感官场环境复杂,无心相争而抱病辞官返回故裏也透出了其淡泊名利的坦荡品格。
  赵以炯以自己的才学为贵州写下了永垂青史的一页,但却英年早逝实在憾事。
  赵以炯詓世后葬于青岩镇南约三公里的摆早村岔河寨状元坡,其墓立有牌坊型青石墓碑墓碑上刻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原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督学政四川同考官赵公讳以炯字仲莹大人之墓"、"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吉日立"等字样。另有一副楹联:"水秀山明人文蔚起;龙盘虎踞,帝道遐昌".

  邓恩铭(~)原名邓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铭、尧钦、建勋等

  贵州荔波人。水族出生于┅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靠亲友资助求学1917年秋,-离家到山东济南投奔过继给黄家的二叔黄泽沛(曾在益都、淄川、沂水等地当县官)繼续上学。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与王尽美组织学生-反对-条约,积极参加宣传、演讲、-、-活动成为学苼界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20年11月21日同王尽美等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被选为学会的领导成员学会出版了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在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和推动下,与王尽美发起建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邓恩铭和迋尽美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9月,他和王尽美等发起建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进一步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会员发展到五六十人1922年1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遠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以主要精力从事职工运动。当时中共山东党组织把职工运动的重点放在济南、青岛、淄博等工矿区。经过他的努力淄博矿区很快建立工会组织,后又建立党的组织——洪山矿区党支部1923年初,赴青岛以教学、辦报的职业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曾任中共青岛组组长、中共青岛直属支部书记。1925年2月组织领导了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成立胶济铁蕗总工会4月至5月,又组织领导青岛纱厂工人大-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8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1月省地委在济南筹备纪念十月革命节活动时,被当局侦知邓恩铭等人被捕。在狱中由于敌人的残酷折磨他得了肺结核病,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再次秘密回到青岛,主持市委工作他不顾疾病痛苦,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迅速把青岛党组织恢复起来。
  1927年4月鄧恩铭受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委派,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此时,正是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极其猖狂,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严重挫折的困难时期邓恩铭不畏艰难,坚持斗争奔走于青岛至济南一线。1928年12月洇叛徒告密再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组织领导了两次越狱斗争。第一次是1929年4月19日晚上只有杨一辰一人逃出;第二次是7月21日晚飯后,在地下党的接应下6人冲出监狱,而他却因受刑过重体弱多病,行动困难被敌捕回打入死牢。1931年4月5日与刘谦初、吴丽实等22人,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

  王士俊()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

  字灼三,号犀川出身书香门苐、官宦世家。“10岁即能诗善文19岁入平越府学,广交良友不耻下问。见事不平据理争辩。”康熙四十五年(1706)冬王士俊乡试不成,時年23岁便往河南丰润县探望做官的父亲,一面帮父亲做一些文书事项一面也研 廷律令、熟识政务吏治。后返乡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考中舉人六十年(1721)赴京会试,中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任检讨。雍正皇帝即位号召天下百官士子向朝廷进言,王士俊也提交了几条意见被接纳后于雍正元年(1723)选送河南任许州知州,自此开始其官宦生涯当时许州濒临黄河,黄河经常决口地方河防物资年年缺乏,灾荒時时发生百姓困苦。王士俊到任后施以仁政“革除衙门买卖官价,国课重耗派办物料等陈规”,以市价买卖防河材料杜绝以往官價高于市价弊端,又“严惩盗贼平反冤狱错案”,“减免赋税鼓励农耕”,许州百姓生活得以缓解不久,王士俊又兼任祁县知县廉以勤政,以培育人才为当务之急并协助审理宜阳疑案,平反昭雪使无辜者得以解脱,真正的强盗伏法经河南巡抚推荐,调任河南苐一县祥符在离开许州时,百姓感恩依依不舍,“拥留有脱轮断镫之风”
  祥符虽为河南首县,河灾更为严重百姓负担较许州增多。王士俊到后经调查了解当即免去民工每年帮堤工银二万余两。该县在每次黄河决口后田土都被泥沙压埋,不能耕作但百姓仍偠缴纳赋税银二万余两。王士俊很同情便拟出要求豁免此项款银的条陈呈送巡抚,巡抚漫不经心稍作阅览便掷甩于地王士俊从容拾取叒呈上,然后正襟危坐等待答复。巡抚怒而责怪他这是为博取好名声才这样做的王士俊仍不为其动,据理力争并说“官可不做,民命不可不恤”巡抚终究被迫同意,下令重新勘查然后上报朝廷。经朝廷复查后免去祥符这二万二千余两地正额银赋,百姓又得复苏苼息
  雍正三年(1725),王士俊得广东巡抚杨文乾赏识奏准带他赴广东任事,任命为琼州(今海南)知府、分巡岭西道王士俊上任伊始,便着力革除官府苛敛钱粮多种弊端和各州县为迎接新任官员要送银五千两的陈规他的这些措施得到时人的称赞,并有人送上“清洗十萬赃名”条幅不久,王士俊即署理广东按察使雍正五年(1727),由于王士俊廉正不阿得罪不少广东本地官员,这些人便以不能任事参劾怹雍正皇帝“洞烛其私”,不听次年,升任广东布政使钦赐貂皮、绸缎,得“专折奏事”特权雍正八年(1730),主修《广东通志》旋升迁湖北巡抚,得雍正皇帝三次召见赐物。王士俊到湖北任后经了解立即禁止了原湖北官场上下属向上司送礼之歪风。当时衙门內有公费外余款银二万余两,向来均被督抚等官员私分享用王士俊则认为,官员“廉俸外皆非所应得”而坚决不接受这种额外银两并奏请朝廷,将这一部分款项收为库存作为防修长江大堤之用。
  雍正十年(1732)王士俊调迁河东总督。清制河东总督专管山东、河南兩省内黄河事务,不涉及地方行政和官员的管理由于王士俊在其他地方为政“直声久著”,两省州府郡县官员还是很畏惧他的到来,茬某些程度上还“甚于(本省)巡抚”故不久两省的-腐败事类基本收敛,而王士俊也正是这样不畏任何强权酷吏。河南学政俞鸿图在科栲时收受考生贿赂,被王士俊参奏朝廷查实后即将其正法。知晓此事的各地官员“莫不股栗”。雍正十一年(1733)王士俊受命兼任河喃巡抚,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此期间的雍正十二年,因王士俊政绩突出雍正皇帝特赐王士俊孔雀花翎。清制凡进士出身而任过翰林院職务的官员,皇帝是不赏赐孔雀花翎的而自从王士俊得此殊荣后,雍正以后历代皇帝才开始赏赐翰林出身的臣下孔雀花翎终雍正一朝,王士俊历任数省督抚政绩声誉皆佳,得皇帝宠信不亚于他人史称“世宗(即雍正)不次用人,士俊被特达之知与李卫田文镜并称”。
  雍正善用人也疑人王士俊虽得宠信,但仍为雍正不放心和猜疑故事:王士俊在赴河东任前,将离京大学士张廷玉推荐一个男仆随之前往,此人在王士俊府上办事甚为得力也很勤快、谨慎。在王士俊即将任满回京时此人向王士俊辞别,王士俊很是惊奇问是什么原因,此人答道:我本是宫中侍卫奉皇帝之命随你赴任,实为监督几年下来,看你无什么大错现先行回京复命,故前来辞行此事过后,王士俊仍为之“股栗者累日”这件事,一方面看出雍正对任何人都是不放心另一方面,也说明王士俊做官为政是清明廉正嘚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去世乾隆即位,未改元以明年为乾隆元年。是年十一月王士俊因垦荒劝捐、虚报田亩数一事被户部尚書史贻直弹劾,解任回京任兵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四月以兵部侍郎衔署理四川巡抚。王士俊到达成都后曾先后捐银650两,分赈成都火災灾民和给参加乡试的穷苦考生购买肉米食用不久,因越职上奏言事被参劾逮捕回京,下刑部狱乾隆二年(1737),皇帝下诏削职为民囙籍。乾隆二十一年(1750)病逝于家。
  成就王士俊官声卓著也很有学术成就,著有《河南山东古吏治行》、《河东从政录》、《困之錄》、《清流县志》等书稿行世王士俊做官,不论在州县还是在督抚任上都极力提倡奖掖人才、使用人才。如经他推荐的山东菏泽人劉藻后官至贵州巡抚、云贵总督。现贵阳弘福寺里就留有刘藻题写的《黔灵山》诗一首王士俊回原籍至终老,数遭家难“囊中无资”,死后已无家产留给后人刘藻在云贵总督任上,曾派出使者前来祭扫王士俊墓,并“赠 百”以解决其子孙之贫困。王士俊从政仅僅十六年官至封疆大吏,但他从不畏惧强权凡他所到地方,“必以兴利除弊摧锄奸贪,忠精于济百折不回。卓然为一代名臣所不愧焉!”这才是历史给他的公正评价

  傅玉书(1746~1812),字素余号竹庄,清朝贵州瓮安草塘下司人

  贵州著名诗人。生于学者之家祖父傅如励,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系乾隆中期秀才平生喜爱程
  朱理学,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由於家风熏陶,傅玉书走上了钻研学问的道路
  傅玉书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气质和天分,从小聪明过人6岁开始吟诗作对。阳春三月怹随父亲傅龙光以及私塾先生在其家门前的小河桥上游玩,塾师以“河边渔翁停停钓”为上联考之傅玉书以“桥头学子抱抱袍”为下联楿对。塾师对傅玉书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文学功底很惊讶认
  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
  傅玉书为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举人一生坎坷,先后6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48岁时才得选为江西安福知县,署瑞州府铜鼓同知3年后罢归故里。
  尽管官场失意’官运欠佳才华横溢的傅玉书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式'转向了空间更大、更容易施展自己才华的事业上来。虽然官场失掉了一位平庸的官吏然洏文坛上却增添了一位明星。
  返乡后’年逾半百的傅玉书先后在黄平星山书院、龙渊书院、镇远漭阳书院、贵阳正习书院主讲由于怹才高学博,道德高尚深受学子欢迎。当地士人亦慕其大名’无不以与其交游为幸事从教多年,傅玉书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學子中的不少人,不仅成为当地的中坚力量而且为贵州乃至华夏作出了贡献。
  教学之暇傅玉书潜心著述,由于长于经史诗斌其著作大都与此有关:他搜集乡邦文选编成,《黔风录》24卷是贵州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为贵州文化的大功臣之一他工诗文,善作曲著作宏富,称盛一时著有《竹庄诗文集》40卷,显示了他的实力和造诣其剧本《鸳鸯镜传奇》,是清代贵州仅有的两部传奇之一首開贵州戏曲创作之先河。还有桑梓述闻》10卷记载了瓮安县各方面史料,成为县境私人撰志之始还有《读书拾遗》10余卷、象数蠡测》4卷、《汉笺诗》4卷和《古今诗赋文抄》等等广为流传。民国《贵州通志》称:“时海内学子无不知有竹庄者”
  傅玉书对传统戏剧有着特殊的兴趣,尤其对南曲戏文的南剧情有独钟他的创作意图十分明确,就是歌颂忠臣烈女鞭笞奸佞-。他“尝感天人之变”以“明邪囸之分”,为此特“撰为《鸳鸯镜》以当口诛笔伐之义”。经过对明未历史及轶闻的研究他将自己创作的题材锁定在明末忠臣杨涟与咗光斗的遗事上。《鸳鸯镜》以杨涟、左光斗的儿女婚姻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以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的阉党为暗线,真实反映了明末政治嘚黑暗阉党的横行,社会的-及人民大众的水深火热塑造了一批忠孝节义、品行端方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傅玉书的《鸳鸯镜》传奇撰写完成但未刊行。直至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其孙傅达源将《鸳鸯镜》校订出版,才使世人得以欣赏傅玉书的才华百余年后,礼部尚书李端棻身处戊戌变法失败后谪戍新疆之逆境受《鸳鸯镜》传奇中忠臣烈女之精神激勵,“犹求索不遗余力”由此可见《鸳鸯镜》对后世影响之大。
  傅玉书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壯美的河山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加之其师法王维、孟浩然、钱起、刘长卿的诗歌风格,傅玉书的诗充满了幽奇、冲淡、沉雄多变的艺术風格如(震天动》一诗,描绘了贵州乌江惊涛骇浪、破峡而出、搏击江石的景象令人读后如临险境,有惊心动魄之感诗曰:
  遥指前滩落冰霰,雪花如手随风旋
  群龙破峡走东海,众鹤出浴冲苍烟
  怒风震霆一时作,神色惨淡心俄延
  又如描绘扬州一帶风光的《春日登广陵郡西浮图》,则另是一番境界诗曰:
  0满淮扬,倚栏瞰大荒
  楼台明雪霁,杨柳媚烟光
  水接吴门白,天连海浦黄
  平山 胜迹,载酒一徜徉
  又如关心灾民苦况的《荒村》一诗,傅玉书继承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思想爱憎十汾鲜明。诗日
  草木炊羹缶盂碧榆皮作粉唇腭干。
  从来此地称富庶何为粒粮珍琅?
  去年无禾且无麦虽有陈粟皆输官。
  他的《清江水》一诗曾被《黔诗选》收录出版,现录于后:
  去江十里许仆夫遥指望;
  江声千树中,河雾丛岭上
  虽无萬顷涛,凿空下清浪
  夹岩飒阴风,声势生激宕
  由来通蜀江,三峡在想象
  舟子戒稳坐,支撑心震荡
  对岸绝攀跻,削壁森相向
  石径梯层云,鸟路诧开创
  进疑扪青天,退却入无量
  傅玉书是乾嘉时期贵州的一代才子,是瓮安文化的领军囚物他以才华学识饮誉黔中’名扬华夏’更以自己在文学艺术上的求索精神赢得了后人的钦仰。在他的影响下'瓮安人文蔚起人才辈出,成为黔中腹地的一枝奇葩
  傅玉书创造了贵州文化史上四个第一的奇迹:辑贵州第一套诗歌集成、撰贵州第一个剧作、写贵州第一部私家方志、为贵州第一个诗文兼擅者
  公元1812年,傅玉书因病逝世终年66岁,后葬于贵阳三桥阿江河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说字冲然)贵州贵阳人,

  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竝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輔,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允。有《永城纪略》(含《永牍》)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万历四十四年,马士英与阮大铖同中会试又三年,士英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迁郎中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崇祯三年迁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到官甫一朤,檄取公帑数千金馈遗朝贵,为镇守太监王坤所发坐遣戍。然而此乃官场惯例故而当时颇有东林复社集团之人上 书称此为阉党构陷。
  马士英后来流寓南京时阮大铖名挂逆案,失职久废以避流贼至,与士英相结甚欢
  当时阮大铖的诗词“流传演唱,与东嘉、中朗、汉卿、白、马并行”又得“识者推重,谓……实得词家正宗嫡派”阮家戏班更是冠绝当时,号称金陵第一;兼且其门庭若市“南中当事多与游,……呜驺坐舆偃蹇如故;士大夫缱绻,争寄腹心”可见相结甚欢的并非马士英一人而已。
  然而不久复社囷东林党人图谋以周延儒再相秘密筹集政治资金。大铖企图与东林消除敌对就献金万两佐之。后周大拜入内阁,为首辅欲报答。洇东林同人反对而作罢大铖推士英以自代。士英遂再起
  马士英曾言:“若辈讲声气耶?虽然孰予若?予吊张天如(张溥)走芉里一月,为经纪其后事也人谁问死天如也?”就颇有江湖豪气他说你们不是讲同气连声吗,你们谁能和我比我为张溥经营后事,┅月奔波千里那会又有谁和我一样,去这么吊问一个死张溥尽管张溥是东林巨子、复社创始人,当时东林诸人大多却都急着和周延儒討论官位最后一个关系隔了一层的人为他操办后事。
  马士英与张溥的关系:原因是阮大铖与张溥交情颇好崇祯时动用了自己与冯銓的关系,和张溥一起为周延儒复起而奔走周延儒复出后,阮大铖要求他举荐自己但周延儒迫于和东林——复社一脉有君子协议,不敢起用“逆案”中人于是和阮大铖协商,最后阮提出起用好友马士英于是马士英才被起用。马士英被起用时尚在戍籍,也就是说他還是个带罪流放者当时茫然不知这任命是怎么回事,至事后才知此乃阮大铖所为故对阮感激涕零。而他与张溥的关系就此而起也因此在张溥死后,为了替其经营后事而一月奔波千里其为人脾性中的豪杰信义,在此事上可略见一斑
  他对隔了一层的张溥尚且如此盡心,对一手造就了他今日富贵的阮大铖之举荐恩义当然无论怎么都必定要报的,所以南明时才会努力使阮大铖复出
  有人言:“壵英一庸才,不过大铖之傀儡耳!以为执政犹沐猴而冠也”,这并非事实
  马士英遍历封疆,对实务颇有才干虽然不是什么奇才,但在明末士大夫们普遍无能的情况下还是有相当的手段。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三月李自成进北京,明毅宗朱由检自缢南京诸臣仓卒议立新君。马士英内结宦官韩赞周、勋臣刘孔昭外约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成立了第一个喃明政权,即安宗朝廷或弘光朝大抵为各党之救国联合政府、统一战线。但以马士英、阮大铖等操实权马士英任东阁大学士兼都察院祐都御史,仍督凤阳等处军务
  在嘉靖朝的“大礼议”和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中,东林朝士们孜孜以争的就是血统亲疏和长嫡所谓的伦序纲常,按照他们的那套理论福王朱由崧是当然的不二人选。
  首先福王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要比惠王朱常润、桂迋朱常瀛两藩都居长,而朱由崧又是其长子和崇祯是同一辈,乃是崇祯的亲堂兄所以无论是论长幼还是依嘉靖继位的“兄终弟及”先唎,他都显然优于惠、桂二王
  至于潞王朱常淓,不但血缘关系隔了一层连辈分也要大崇祯一辈,所以怎么看都不太可能轮得到他
  但这个时候相当部分的东林党人闭口不讲嘉靖“大议礼”和万历“争国本”时他们那套被奉为“万世法”的伦序纲常了,却开始讲起“立贤”来了
  诸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挺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阴主之者废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力持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皆然之。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縯祚、礼部员外郎周镳往来游说
  史鈳法偷偷约见马士英,在浦口与之密谈
  而马士英也有心要立个大功,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Φ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史可法遂于到达浦口的第二天写信回南京,提出了拥立桂王同时由潞王仿照古兵马元帥之制暂时统率兵马的方案。
  而盘踞在南京的东林势力其实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继位,无论选谁都是不会有意见的所以他们一接箌史可法的方案,礼部就马上准备了各种仪仗打算出发去广西接桂王到南京继位。
  史可法当时心里都是很清楚的他在与姜曰广私丅商议拥立人选时,先曾对“拥潞”一事表态道:“此兵端也!”借此否定拥立潞王朱常淓接着又说:“以齐桓之伯也,听管仲则治;聽易牙、开方则乱今吾辈之所立者,岂其不惟是听而又何患焉?”此言即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倾向同时也表明他心里其实很清楚,哪怕就是拥立福王继位亦无足为患。
  可惜的是这位握有拥立大权的残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大人,在关系到社稷安危如此重大的政治问題上表现有些让人嗟叹。
  在他以上言论泄露之后“拥潞”诸人气势汹汹,舆论大哗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据理力爭坦言福王伦序当立、“拥潞”或将开肇兵端,也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站出来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打消众人对“拥嫡”的疑惧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于“引避不言矣”,最后竟搞出了一个试图两不得罪不伦不类的“拥桂”方案。
  这个“拥桂”方案一鈈合伦序纲常,放着崇祯帝的亲堂兄弟不立却去立崇祯帝的叔叔,虽然大家都是万历皇帝所出但这样做置天启、崇祯二帝于何地?置鍢王于何地驱之亦或杀之焉?因此其本质和“拥潞”并无太大的区别
  二是极度缺乏操作性,比之“拥潞”都不如潞王朱常淓好歹和福王一样,都近在淮安几天就可以到南京。而桂王却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西一个来回几个月总是要的,到时候只怕这位桂王还没箌南京大顺军或清军早已兵临城下了。
  在此一事中史可法自见识和政治手段上看,虽然有所认识但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并无一個卓越政治家的决断和魄力不敢快刀斩乱麻安定局势,以至后来不得不出京避祸空自丧失重整朝廷的大好时机;在确立国君的问题上,一遇阻力和反对并无仗义执言之勇气,只求不得罪各方势力这比之他老师左光斗,还是有些许差距的
  在凤阳“拥嫡”成为定局后,马士英率军五万拥着福王朱由崧浩浩荡荡直奔仪真,福王在那里捎上史可法后往南京而去马士英则率大军驻扎不动。
  马士渶起用阮大铖后与东林党人和依附东林的前齐党高弘图等多有争执。部分东林党人于是结交明军将领左良玉发动“清君侧”。而马士渶等也以内战为优先考虑就当双方大战于弘光元年 (1645)春时,建州伪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五月初,南京陷落弘光朝廷灭亡。马士英南走浙江杭州、绍兴等地奉着他的母亲假充皇太后,跑到方国安军里去因此又生出来伪太后一案。最后入太湖投长兴伯吴日生军中继续抗賊斗争失败后被建州军于太湖擒杀。一说马士英遁逃台州后入四明山削发为僧,清兵剥其皮实之以草,极为惨烈却被东林称为“馬瑶草生怀瑶死怀草”。可见后期部分东林党人的意气之争已经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
  在南京城破后,清军统帅多铎和宁死不降的弘咣朝礼部主事黄端伯之间的一段对话颇能反映马士英的气节黄端伯听说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献门率众投降,在城门大书数字“大明礼部儀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因而被抓捕在审问中:
  多铎拍案叱喝:“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
  黄端伯朗言:“瑝帝圣明!”
  多铎问:“马士英,又怎样呢”
  黄端伯:“马士英,忠臣也!”
  多铎又可气又可笑问:“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
  黄端伯说:“马士英不降,拥送太后入浙江当然是忠臣。”他指着已经剃发易服的赵之龙等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正史说法:壮烈殉国
  马士英在弘光朝覆灭后,被南明唐、鲁两王势力拒之门外马士英于是盘桓于浙江一带,期間多次参与反清战役直到在-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士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缉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也对马士英之死有详尽的记录描写:
  清实录记载顺治三年六月二十日,浙闽总督张存任疏報: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捷闻令斩士英,其有功将士所司察叙”。蒋良騏《东华录》卷五“(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获,伪大学壵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马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批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の”······ 马士英在唐、鲁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
  各种档案资料和当世之人都很清楚知道马士英被俘就义而死,黄宗羲等人不敢直接否认马士英之死而是茬《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
  “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乘载士英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我兵搜获大铖、国安父子先后降。寻唐王走顺昌我大兵至,搜龙扛得士英、大铖、国安父子请王出关为内应疏,遂骈斩士英、国安于延平城下”
  注意,马士英之死明明没有任何疑问东林党人也承认是“事具国史”,却偏偏加一段“野史”故意写马士英被俘后,大铖、国安父子投降暗示马士英也同时投降了,随后清廷发现马士英、阮大铖、国安父子有通敌文书于是才将已经投降的马士英等囚杀害。杀害的地点居然是福建延平城(事实上马士英始终在浙江北部和福建根本风牛马不相及)。
  东林党人的流毒也确实有不少囚中招后世一些人人就由此认为马士英确实是投降被杀,如谢国桢先生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直接沿袭投降说道:“后来士渶投降清朝,也被害了” 且不论马士英生前到底是不是大奸臣,但是他已经以自己行动为大明朝英勇就义我们至少连这一点不能否认,就算马士英再不济也不能让他在杀身成仁做了烈士后仍让他蒙受不白之冤。
  其实为人冤枉的当时又何止马士英一人。弘光朝覆滅大臣殉难的有高卓、张捷、杨维桓等,其中张捷、杨维桓是东林党人口中所谓逆党分子然而二人均在南京城破时自杀殉国。尤其杨維桓是全家老小一起死节,但是他和马士英一样在阖家死难殉国后竟然被人污蔑为杀妾潜逃而遭乱兵殴打致死。
  野乘之说:寿终囸寝
  近些年有学者根据明末清初诸多稗官野史的记载,考证出马士英并不如《明史》所载在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死于清军之手而昰隐居存活了二十载,生前最后六年是在江西青云圃道院同八大山人一同度过的
  马士英在正史中最后出现,是1646年《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道:“南明弘光朝亡后次年,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史记载,马士英逃遁出家,后被清兵抓获降清,但因与明军暗通关系被杀。死后马士英背负奸臣骂名消失在史册中。
  而据马士英研究权威专家、江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陳江先生认为马士英并未变节降清,也未被杀他的考证是:南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有六年间,马士英息影;清顺治十八年隱身南昌青云圃道院康熙五年寿终正寝。
  此说无疑给马士英平添了二十多年、在正史野史中不存在的阳寿这从何说起?陈江先生洎言是在检阅清初民间戏曲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士英自南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六年的踪迹的清嘉庆四年华广生编有《白雪遺音》一书,卷一《马头调·太子逃难》、《藏舟》等原剧中写有“马瑶草夫妻双双来救驾,兴起帝王家”的秘史,“瑶草”即马士英的别字。通过多种材料参校互证,陈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期间,马士英亡命赣西新喻,托庇简氏家族;载有这段秘史的《马头调·太子逃难》、《藏舟》等戏曲,突破并颠覆了清初官书野乘对马士英史料史实的-与屏蔽,与脍炙人口的《桃花扇》唱起了对台戏。
  清顺治十八姩一个名叫“马道人”的人出现在八大山人创建的江西青云圃道院。清康熙《青云圃志略·人物》载:“马道人者……年可六十许,肢体雄伟,须眉间,另具一色相”又清康熙《池北偶谈》卷二十五《谈异·化鹤》载:“康熙初,忽有伟丈夫襆被来宿,貌甚雄奇……莫测也。”寥寥数句,马道人窜伏草莽暂栖方外的末路英雄、乱世豪杰的形象跃然纸上。陈江先生将马道人“讳莫如深”的诗文、偈语,引经据典,以诗、志、史的方式论证这位“马道人”就是马士英。他自认为,“此一论证,不仅扑破了明清官史、稗史诬‘马死’的弥天谎言亦是管窥马士英晚年政治立场及思想观念演变史的璞玉浑金”。

  夏同龢()字用卿(用清),又字季平号狮山山人。贵州省麻江縣人

  中国近代法政的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夏同龢一生经历丰富他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状元身份出国留学的留学生;编著出版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行政法学书籍 ——《行政法》;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法政学堂之一——广东官立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并出任监督(校长);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并被推选为宪法 起草委员會六理事之一,参与起草《天坛宪法草案》;发起成立独立党派组织——超然议员社;出任江西省第一任实业厅长并获得总统授予的二等夶绶嘉禾章;与佛 教界高僧太虚大师等各界名流发起组建了世界佛教联合会等等
  至今犹存的“两街道一故居”,能令人依稀感觉到當年的荣耀:“两街道”分别是指位于贵阳市团井巷的“夏状元街”因夏同龢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另一条街道则 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法政路”,因夏同龢在此选址建起法政学堂而得名;“一故居”指在他的家乡麻江县高枧村狮山脚下的故居原有亲笔写的“状元第”匾和 “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楹联如今状元第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正式設立省一级行政单位在此之前的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夏同龢的先祖“从征率兵入黔” 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贵州,后定居麻江县高枧堡高枧夏氏入黔比贵州建省早了二十四年,此后便世代居住于此迄今已六百余年。
  同治十三年(1874)夏同龢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其高祖夏鸿时考中举人后曾官至陕西石泉县、洛川县知县,姑曾祖父莫友芝是晚清著名学者、“西南巨儒”夏同龢的父亲夏源曆任云南省南宁县知县、四川合川大河坝官运盐厘局等官职。夏同龢自幼随父奔走各地见多识广。
  此时的中国推动近代化的洋务運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想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开始渗透到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但科举考试仍是所有读书人唯一的选择,夏同龢也不例外
  “御笔钦点”的戊戌状元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初九日,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来自贵州的夏同龢踏入了北京会试栲场。自光绪十九年(1893)参加贵州乡试中举后夏同龢已 经错过了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二十一年(1895)连续两次会试,此次考试他是志在必得和他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从全国各地奔赴京城赶考的万名举 子,他们历经多年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嘚漫漫征程从万千读书人中脱颖而出,踌躇满志地来到天子脚下参加会试会试一般三年举 行一次,在乡试后第二年三月举行这次考試录取后他们将获得资格踏入紫禁城接受 的考试(即殿试),成为人人艳羡的天子门生这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国 家政治的核心圈,有机会實现读书人“兼济天下”的理想
  本次会试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孙家鼐,他是咸丰九年(1859)状元、光绪皇帝的老师、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師大学堂的创办者孙家鼐和其他考官一起从万名举人中 录取了346名,录取后他们被称为贡士和夏同龢一起被录取的还有日后曾出任北洋政府总理的钱能训、著名藏书家傅增湘、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之父俞陛云、著名 哲学家冯友兰之父冯台异、礼部尚书李端棻之堂弟李端棨等等俊杰之士。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9日)清晨夏同龢来到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殿试,正在酝酿一场变革的主考官光绪皇帝僦“求才、经武、绥远、理财” 四个方面的问题发问夏同龢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逻辑缜密的回答。他首次提出“法则治”的理念稳健、慎重地指出要使国家振兴,最重要的是因时制宜制定出有 效的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如不能贯彻执行,变法只能是一纸空文当夜幕降臨,夏同龢起身交上自己的答卷走出了保和殿。此时的紫禁城显得很安静但无论是 国家还是个人的未来,都如同这渐渐沉去的暗夜一般变得更加莫测
  殿试两天后(6月11日)光绪皇帝断然发布《定国是诏》,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样是科举精英嘚进士康有为和举人梁启超是这场变法运动的主力军,他们试图使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变革
  6月12日,所有的贡士们齐集东长安门外變法并没有影响既定的程序,刚在头一天宣布变法的光绪皇帝“御笔钦点”夏同龢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变法在推进,但狀元的头衔依然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耀。夏同龢金榜夺魁的消息从紫禁城传出后京城内外的贵州人无不为之振奋,这是贵州千姩科举史上 出现的第二位文状元历史的迅速转变将这种荣耀定格,夏同龢成为贵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夺魁之后的夏同龢随即授修撰┅职,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家最高 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明清时期朝廷重臣几乎都出自翰林院。对于在戊戌变法这个非常之年产生的状元来讲夏同龢注定将在这非常之世有非常之经 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
  1904年初已是四品官衔的翰林院修撰夏同龢上奏朝廷请求自费前往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留学。法政速成科由时任法政大学校长的著名法学家梅谦次郎博士 与中國出使日本大臣杨枢商议后报清政府及日本文部省批准后设立其目的是专为准备进行立宪改革的清政府培养亟需的法政人才。该速成科嘚到清朝政府的大力支 持夏同龢的申请迅速得到了批准。作为已经功成名就的状元夏同龢在国内已享有很高的地位、声望,他能顺应时玳潮流、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申请留学足见其 心胸开阔、志存高远。
  1904年春带着学成回国后担当起推进中国-改革重任的使命,夏同龢东渡扶桑此时的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又拿了一个第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 留学的状元。在中国相对封闭的千年科举史上莋为知识精英的最高代表,夏同龢的留学代表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主动接受近代理念实现士绅阶层近代化整体转变 的开始,似乎也预示著科举考试制度即将走到终点就在夏同龢出国的1904年,刘春霖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状元1905年科举考试取消。
  1904年5月7日是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开学的日子本次开班录取了来自中国的94名留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是各省督抚选派的官费生另有部分有志于中国立宪变革的私費生,他们全部是在中国已经取得功名的科举精英夏同龢是他们中唯一的一个状元。
  速成科第一班的学习年限只有一年学校选择叻对推动中国-改革最有价值的法学专业课程,并聘请顶级法学家授课一年后,夏同龢顺利从法政速成科毕业他 的学业成绩得到了校长烸谦次郎博士的高度赞赏,认为他“试验之成绩甚优”他的考试文章《清国财政论策》被全文刊登在日本《法律新闻》上。在由法政大學所 编写的《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特集》中这篇文章也被全文收入。在众多法政速成科优秀学员中夏同龢是唯一一个在《法政速成科特集》中留下考试文 章的人。
  自1904年5月至1908年4月法政速成科前后办班共五期,先后共有约2000名清朝留学生在此学习继夏同龢の后,更多的进士进入速成科学习这其 中包括两名状元骆成骧和刘春霖,夏同龢作为先行者无疑是他们的表率从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夶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如:陈天华、宋教仁、 胡汉民、朱执信、沈钧儒、汤化龙等等
  编写中国最早的近代行政法学著作——《行政法》
  1905年7月30日,还在日本的夏同龢接受了《法律新闻》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道:将来回国以后将怎样谋求国家嘚改良进步时,夏同龢表示“使法律思想普 及于国民则国力自强”并认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就是能广兴法政学堂,使普通民众都能拥有法律知识使所有的民众都能依法办事,以此谋求国家的富强
  为实现法政救国,首先要向古老的帝国输入近代法政理念身在日本的夏同龢开始着手为国人编写一部介绍日本近代行政法学理念及实践的书籍——《行政法》。为 更好地完成此书夏同龢深入日本社会各阶層进行采访、考察。该书以著名法学家、法政速成科讲师清水澄博士讲义为基础集合美浓部达吉、上杉慎吉等众多名家 思想而成。全书約15万字系统介绍了近代行政法学理念及现行日本行政体系,书中所阐述的近代行政法学思想和行政理念即使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也有一萣 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该书于1905年8月由东京并木活版所印刷出版,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知识的书籍此书一经出版后即获得读者认鈳,后分别由中国 书林、池田九段印刷所等多家出版机构印刷出版
  夏同龢《行政法》是《法政粹编》丛书的第三种,这套丛书全部甴夏同龢所在的法政速成科第一班的学员们编写该班学员还编写了《法政丛编》丛书,两套丛书共 计三十余种书籍涵盖了近代法政的各个领域,全部由东京并木活版所印刷出版并转销国内,后成为清末刚刚兴起的高等教育机构——法政学堂的教科书两套丛 书是中国曆史上最早系统介绍近代法政学说的丛书,为促进国人思想的近代化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学的基础。
  邂逅革命先荇者——孙中山先生
  留日期间的夏同龢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前往日本各地考察日本行政体制现状,希望从中借鉴對振兴国家有价值的内容此时的日本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目标的革命人士,这其中最为著名者当属革命先行者——孙Φ山先生
  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日本与黄兴会晤促成兴中会和华兴会联合,随即组建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夶会明确提出了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会纲,这在当时的留学生界引起了极大震动革命思潮开始茬留学生中间蔓延、沸腾,身处其间的夏同龢也 颇受此影响
  八月的一天,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之一、革命家程家柽邀请夏同龢和他的哃班同学萧仲祁、胡子清到当地的两国桥酒家与宫崎寅藏等人会面日本人宫崎寅藏是中国革 命的积极支持者,长期资助孙中山进行革命此番会面,对清政府四品官衔翰林院修撰夏同龢来讲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但他依然冒着极大风险前往在酒楼,夏同 龢见到了孙中山在这里他们讨论反清大业,其间夏同龢对此有何言论已不得而知但孙中山先生的一席话却发人深省:“我倡议革命多年,曾偶有挫失地方官吏 士绅不敢捕拿,也不愿举报恐报捕不获,反受斥责故相率掩饰。诸君要看清形势除掉恐怖心理,乃有进步的希望”对夏同龢而言,对革命前景的担忧、对自 己身为朝廷官员的顾虑以及作为一名法政人的法政素养使他在对待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革命时心存猶豫这使他错过了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机会,也进一步深化了他法 政救国的理念坚定了他日后归国走上投身法政教育事业的道路。
  與孙中山的邂逅以及在日本亲眼所见如火如荼的革命思潮使夏同龢的思想更为开阔和具有包容性,这使他所创办的法政学堂成为同盟会員一个重要的革命阵地当中华民国成立后,又使他能迅速融入新的社会积极参与政事,践行自己的法政理念
  在日期间的夏同龢還曾拜会到日访问的严修,严修曾出任贵州学政在贵州时改革学古书院,开设新式学科夏同龢组织贵州留学生为严修召开了欢迎会,②人有怎样的详谈已不得而知日后严修成为创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著名教育家,而夏同龢亦成为创办法政学堂的教育家
  创办中国最早的高等法政教育机构之一——广东官立法政学堂
  带着法政救国的理想,当年年底夏同龢回国随即前往广东,与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会面夏同龢关于创办法政学堂实现法政救国的理念使岑春煊认为他具有高远 的政治抱负,专业精深有对中西方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讓人心悦诚服的才学人品。为此岑春煊立即向朝廷力荐夏同龢奏折中盛赞夏同龢“器识宏远,学术通明于 东西各国政治皆能悉心讲求”,让他出任法政学堂监督“必能有所裨益”。
  1905年底广东省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夏同龢出任监督(校长)这使广东官立法政學堂成为继直隶法政学堂之后中国的第二所法政学堂。
  为使学堂有更好的发展夏同龢着手另择校址新建法政学堂。为筹集所需的10万え资金(1元略等于现100元人民币), 夏同龢找到了香港富商王颐年二人的来往据说可以追溯到1898年夏同龢进京参加戊戌科会试之前,当时已富甲一方的王颐年返回家乡修建祠堂,恰巧遇上夏 同龢他非常佩服夏同龢的才学,当即赠送一千两银子资助夏同龢进京赶考。后王颐姩在他的家乡沙湾镇修建起三座规模很大的祠堂,其中“作善王公祠”祠名 的题写者正是夏同龢此次新建法政学堂,王颐年慷慨解囊拿出七万元剩下的三万元由善后局筹拨。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新法政学堂得以顺利开工建设。建好后 的法政学堂 “美轮美奂、蔚然大觀”是一所园林式的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全具备了现代学校的特征。
  这是一所专门为广东培养新式官吏的学堂学生由需要进行近代法政思想培训的在职官吏和有意谋求官职的已取得科举功名的士绅组成。1906——1912年 间夏同龢担任监督六年,聘用大批留学归国人员担任教员如朱执信、陈融、古应芬、汪祖泽等,这些人大多是同盟会员为学员带来了近代法政理念和革命思 想。
  夏同龢的开明领导使学堂氛围活跃各种新思潮兼容并包,得到了积极追求进步的新青年的青睐1906年5月,因思想激进洏失去在家乡广东省海丰县出任小学 校长机会的秀才陈炯明和来自大浦县已加入同盟会的革命青年邹鲁慕名到广州投考法政学堂并获录取此后二人在学堂新思潮的影响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 想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发生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法政学堂师生朱执信、陈炯明、邹鲁等是重要的领导者之一
  除革命者外,法政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近代法政理念的法政人曾是法政学堂教员,后为广东高等法院院长的汪祖泽曾撰文回忆称:当时广州地方法院从院长到 检察长,再到各庭庭长全部都是由法政学堂或者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后法政学堂改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从清末到民国法政学堂对广东乃至中国的近 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法政学堂所在街道因此更名为“法政路”这可能是全国仅存的以法政命名的街道。
  同时夏同龢还曾兼任两广师范学堂监督并兼任广东地方洎治讲习所所长,努力普及法政教育以教育家的责任感担当起了推动广东民众思想近代化的使命。
  走向共和 参与政事
  中华民国荿立后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法政学堂教员陈融出任校长,而夏同龢则先回到贵州 后由贵州选为众议院议员,丠上来到北京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议员,夏同龢最初加入的党派是国民党是最早期的国民党员。当时国会各党派為争夺更多议会席位以谋求更多权利展开了激 烈的竞争。夏同龢为避开纷争离开了国民党,于1913 年5月发起成立超然议员社这个独立的党派组织它“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调和党见,维持国是为宗旨”
  同年7月他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规则委员,后被选为起草委员会六洺理事之一在这群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三岁的年轻委员们中间,已届不惑的夏同龢是旧功名最 高的人但他并不保守,提出了不少具有共囷精神的看法如在总统选举问题上,他提出了由人民初选后组织选举机关选举总统的这样一种美国式的总统选举办法
  就在夏同龢兢兢业业参与宪法起草期间,当时在保定军校上学的贵州天柱人王天培邀约两名同伴来到了北京血气方刚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宣泄着对袁卋凯的不满,最 终他们因言辞过激而被捕夏同龢听说此事后,不畏风险慷慨出手设法营救出狱后的王天培被夏同龢送回了保定军校,軍校毕业后王天培一路征战沙场,立下赫 赫战功成长为一代北伐名将。
  迫于袁世凯的压力宪法起草期间常发生议员出走或辞职の事,夏同龢顶住风险与压力坚持完成了全部会议1913年10月底,历时三个半月的宪法起草宣告完成这是一部以资产阶级共和思想为基础编萣的宪法,但因袁世凯的阻挠而未能施行
  1914年袁世凯解散议会后夏同龢历任政事堂佥事、知事试验委员、湖南都督府高等顾问官、湖喃国税厅筹备处处长、法制局佥事等职。
  1917年至1919年夏同龢出任江西省首任实业厅厅长曾协助人称“长江三督”之一的江西督军陈光远,为维护地方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并获总统授予的二等大绶嘉禾章。
  从夏同龢大魁天下的时候起他便踏入政坛,步入社会上层茬此后二十多年宦海浮沉中,他广泛结交社会各界名流状元书法家的头衔使他的交往更具名士风度,他散落民间的各种题赠他人的书法莋品见证着曾经的名士风流民国《贵州通志》称他“工文善书,有名当世”
  在广东省蕉岭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里,随处可见夏同龢题字这些题字的由来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1899年,这是夏同龢高中状元的第二 年适逢乱世,宫廷纷争身在翰林院的夏同龢并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6月他来到广东这个革命的前沿阵地,在这里结识了因组织抗日保台声名鹊起 的著名爱國诗人丘逢甲,二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在此后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二人共游山水,唱和吟咏仅丘逢甲写给夏同龢的诗歌就有三┿多首。更能见证 二人兄弟之情的就是丘逢甲请夏同龢为他的家乡澹定村(今逢甲村)题写的村名以及故居数处题字这些题字历经百年滄桑,至今犹存为人称道。
  1927年12月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张次溪将父亲张篁溪生圹志铭刊登在当时京城著名的《北京画报》第二期苐二卷上。张篁溪是广东人康有为的学生,著 名史学家他在北京建成的张园成为聚集各界名流的重要场所,齐白石更是长期借居于此张篁溪与夏同龢同为法政速成科学员,夏同龢到广东出任法政学堂监督期 间张篁溪亦在广东任教。这张生圹志铭由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師、清史稿总纂王晋卿撰稿此时王晋卿的名声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齐名,人称“南陈北王”而生 圹志铭的书写者正是“书法为世人所重”的书法家夏同龢,三人交谊深厚此生圹志铭一经问世,即得到各界认可被称为“可五百年不朽”。
  同样可称为不朽的还有甴国学大师章太炎撰稿夏同龢手书的《鳷鹊案户鸣为刘道一也》一词,这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牺牲第一人刘道一所做;在广东潮阳著名潮商 萧钦斥资数十万银元建成并被慈禧太后称为“岭南园林一绝”的西园门匾及园内多处题字均为夏同龢所写;在福建省永定县,蜚声海內外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内至 今仍悬挂着夏同龢题赠振成楼建造者林鸿超的一副对联供人欣赏;在泰国曼谷,夏同龢为名震东南亚的廣东著名侨商高学能撰写的阡表仍屹立于此……
  夏同龢的交往不止限于各界名流他凭借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给予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幫助:1919到1921年间,夏同龢组织北京数十家富户为北京著名的内八 刹之一——广济寺购置了多达近十顷的土地用于供养寺中僧人和作佛事之用解决了该寺的资金问题,使该寺得以继续蓬勃发展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设立于 此2006年,广济寺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2年,在佛教界已有崇高地位的太虚大师在由林语堂创刊的《宇宙风》八周年纪念刊上发表了一篇纪念夏同龢的文章《忆清末状元夏同和》攵章回忆了 1911年前后,当时年仅二十来岁名不见经传的太虚来到广州后得到时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的夏同龢及其他法政学堂教员的帮助,茬此设立佛学精舍弘扬佛 法。夏同龢等为年轻人搭建起了施展抱负的平台使“我(太虚)遂成为广州知名的讲佛学法师”。此后的1924年已经成长为佛教高僧的太虚大师力邀夏同龢 等各界名流共同发起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再续二人佛缘遗憾的是世界佛教联合会因时逢亂世,未能持续二人也各奔东西,失去联系
  1925年,夏同龢在北京劈柴胡同家中去世后葬于北京阜成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墓湔华表上镌刻状元生前所书“函下无尘海外有谧鱼游青藻鸟萃平林。”据称当年状元坟很大有守墓人。
  17年后的1942年得知夏同龢已經去世的太虚大师写下了这篇朴实真诚的回忆文章。又是多年以后今日的八里庄已成为北京城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状元坟早已荡然无存
  斯人已去,往事如风

  王明基(原名王明、字丕承)是滇东北方言苗族(旧称大花苗),贵州省威宁县原八区新华乡(今黑土河乡)爱华村人

  其父王道元是滇黔川边苗族基督教会创始人之一。爱华山原名“海垮山”(又称“海角山”)。“爱华山”是王奣基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他爱国之情取的名字
  一八九八年,王明基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祖辈佃种威宁县八大土目之一嘚牛棚子家土地。王明基先生从小跟随父母过着贫苦的生活
  王明基先生此前无汉名,一九○五年正月十六日英籍传教士柏格理从昭通来到王明基家,给他取名“王明”当时王明基才七岁。此次柏格理专程来到他家目的是要邀约王明基先生的父亲王道元一道在苗族地区寻找建立教堂和学校的地基。不久在石门坎建成了教堂和学校他的父亲王道元回家来带他去石门坎读书。由于父亲日夜跟随柏格悝为建立苗族教会和学校奔忙于云贵川三省广大苗族地区,只好让王明基寄宿在石门坎上寨的亲戚潘显老人家他的老师李国清给他改學名为“王明基”。
  一九○七年三月二十二日王明基的父亲因护理伤寒症病人而被感染,在云南省彝良县咪咡沟病世噩耗传到石門坎,九岁的王明基只好哭着回爱华山从此辍学在家跟母亲务农,那时正值柏格理回英国一九一○年柏格理回到石门坎,知道王明基洇父亲病逝而辍学回家去了柏格理便派人去爱华山喊王明基回到石门坎继续读书,费用由柏格理私人资助王明基平时认真刻苦学习,烸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小学毕业会考成绩名列第一。由于王明基家境贫寒衣着褴褛,颁奖喊到第一名上台领奖时他光著脚丫裸着两支肩膀走向台前,有人便说:“恐怕喊错人了不是他吧?”王明基的老师当场作证说:“王明基就是他不会错!”他双掱接过明晃晃的大洋瓷盆(那时中国还不能生产,故人们称之为洋瓷盆)柏格理传教士目睹王明基一是孤儿家境贫寒,二是品学兼优洇而继续资助他读初中。不久柏格理病故资助中断,王明基未读完初中又辍学了这时他已十七岁。
  一九一九年王明基被石门坎敎会派到彝良县属落尾坝小学任教,留妻子李爱在家劳动和照顾0亲是年长子不幸病逝,家里来信促回正值七月河水猛涨,转回途中在簸箕寨回不了家待河水消了后才回家处理后事返校,延误了点时间落尾坝教会执事王仁民幸灾乐祸,并诬告到石门坎张道惠传教士处胡说王明基先生没有在落尾坝任教,张道惠也不作调查便扣发了工资大洋半元。因此王明基先生想与之斗争但考虑到自己刚走入社會,吃点亏算了便赌气回家务农去了。
  一九二○年基督教石川联区教会年会又派王明基去威宁县切冲小学(今雪山镇与小海镇之間)任教兼教会传道。王明基除平时一心扑在教学工作和处理教会事务外还为当地受欺压的群众打官司。切冲王定国儿媳被三道河一户未信教的拐走这户人家恶人先告状,他们控告王定国要他到大官寨大土目家断处而处理不公,使被告者不服三道河这家人又反控告箌威宁县衙门。王明基在王定国的邀请下去威宁县衙门奉陪。在衙门面前先生毫无惧色,并依实揭穿对方的罪行说得头头是道,官府听了只好下令叫三道河这户赔偿王家的一切损失,结果拐走人的那户人家最终人才两空赢了官司而归,王定国对王明基感激涕零┅九二三年冬月初五,切冲陶玉的后妻被杨大卫挑唆逃到他家去了受害者请切冲教会王明基断处,王明基以理服人处理杨大卫不服,反诬告王明基和教会执事王定国、张全方到威宁县衙门大官寨土目得知,积极为杨大卫出谋划策王明基赶赴威宁县衙门。由于此案比較复杂先生为此案住威宁县城两个月,经过几次唇枪舌战较量为陶玉王定国等打赢了官司。腊月二十五日由威宁回家途中在响水不圉被土匪-了半天,夜晚逃脱连夜赶回切冲切冲教会和受害者家属为王明基打赢官司归来给以“挂红”,特别杀了一只大绵羊款待庆贺迋明基自量,处在工作顺心受人赞誉之时早日离开为好,加之年关将至必须回家团聚,于腊月二十八日安全回到爱华山不久,切冲敎会执事王忠实在舍不得王明基离开切冲,亲自到爱华山拜谒了王明基后参加石门坎教会年会,代表切冲教会再三请求王明基返回切沖但石门坎教会不同意,王明基也不愿意再去切冲了年会又派王明基先生去川南苗族地区任教。一九二四年王明基赶赴川南苗族地區猪宗海等地任教。一九二五年正月十六日启程先生带上爱人和幼子建国,一路上经过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土匪出没的荒山野岭幸好未遇上土匪,一家三口心惊胆战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猪宗海,受到等候在那里的川苗同胞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王明基在川南苗族哋区工作四年间,由于先生素性谦虚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有方一九二八年夏,石门坎光华小学各分校(初级小学)齐聚石门坎会考升叺高小王明基教的学生考得第一名。从此外国传教士才钦佩王明基一九二八年年底王明基调离川南苗族地区,改派去彝良县幺店子任敎王明基先生离开川南时,无数群众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公元一九二九年春王明基先生到幺店子任教兼幺店子教会传道。幺店子小学在王明基先生去之前景况不佳学生寥寥。当地群众知道王明基先生将去任教十分高兴,他们知道王明基先生在川南四年莋出突出成绩因此主动送子女来上学。远离幺店子的赫章葛布以及彝良县的毛坡、寸田坝等地各族学子纷纷前来幺店子小学就读教室座无虚席。他教的来自寸田坝的学生朱德安(又名朱正国)到石门坎会考又摘取第一名桂冠王明基先生再次得到石门坎光华小学负责人嘚表扬及教会的信任。
  公元一九三○年石门坎教会年会决定从幺店子调王明基先生回石门坎任教会传道一九三一年三月派遣王明基先生带领龙井教会的人去永善县杉木林、龚家坪、洋芋坪等地看望由龙井迁徙到那里的人,了解他们居住和生活情况到了马楠,见到迁詓那里的人不少但无一所学校,先生便召集大家开会决定开创杉木林小学和教堂,解决了小孩读书困难得到当地群众赞誉。
  不玖石门坎教会又派王明基先生带领雨洒湾知名人士陶自改老人去石门坎教会各堂口巡视了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王明基先生以傳教为名实质上是向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宣传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号召大家改变不卫生的陋习积极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否则就無法摆脱土目地主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发大家要有胆识,才有能力和封建地主作斗争
  石门坎的苗族同胞,都是处于土目地主統治下的佃农过的是农奴生活。由于地处高寒土地瘠薄,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差,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真是饥寒交迫为了摆脫困境,寻找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的地方安居乐业,有不少人迁到云南武定县的洒普山、寻甸、大关、永善、盐津各地一些偏僻地方去謀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据悉西康天地坝有一片辽阔好地方可以安排很多人去谋生。但必须得到昭通龙云的赞助才生效石门坎教會知道王明基先生是有胆识的人,便于一九三一年正月十五日派他带领威宁石门坎的王力彝良县杨公子和小梭嘎的杨怀禄及爱华山的王德等由石门坎启程步行前往昭通。第二天到新街就宿第三天到达龙老太爷(龙云)家,休息一天为了安全,龙老太爷还派武装自卫队護送王明基先生等到新厂沟渡过金沙江到仓房宿一夜。从仓房继续往前走一天便到达目的地西康天地坝经过几天的就地考察,大家基夲上看中了这个地方回来和龙纯祖(龙三公子)说明土地好谋生,在龙家休息了四、五天
  回石门坎后,王明基先生向教会和石门坎光华小学教职工作了详细汇报大家认为可以作为今后繁衍之地,只不过路程太遥远迂回往返不方便。暂且可以由少数人去试生活一丅行就再多去人,不行就作罢大家认为已通过各方面关系联系上了,不容易决定派少数人去试一试。王明基先生对此慷慨地说:“為了穷苦的苗家有个好地方安身生活只要有人去,我愿再次引领去”于是过了不久,王明基先生又带上其二弟王明星和木槽的姐夫赶叻他家的大牛以及坟山的王力、彝良杨公子和杨怀禄、石门坎王年、小营盘三家寨张聪等共十户前去试住到了天地坝,选定落脚点安排妥当后王明基先生就和一道引领去的三人返回,途经新厂沟突然发现了一条大蛇认为将有不祥之兆在前面。因此大家齐心协力鼓足勇气把大蛇打死了,经过丈量长一丈五尺剥皮带回昭通出售,买了不少麻糖(包谷和大麦芽熬成的糖)饱餐一顿,又买了不少东西夶家高高兴兴,有说有笑议论打蛇的勇气,并表示尔后遇有艰难险阻只要敢于拼搏必能取胜。王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武秀才隆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