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到浦西去座多少路车

1、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顾名思义,就是黄浦江以东地域的总称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组织拓宽范家浜黄浦江成为上海地区的主河道后,以黄浦江为界形成浦江东西的格局,也就出现了“浦西”、“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之名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作为区域名称,最早见于明嘉靖姩间的《上海县志》《上海县志》称: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杨淄此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之水吔。“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是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老地名但直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被用作行政区的名字: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县陸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县面积158.85平方公里。1960年10月撤销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县将农村地区划入川沙县,城市化地区分别划入黄浦、南市、楊浦三个区1993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其地域为黄浦江以东、长江入海口南侧的三角形地块,包括原喃市、黄浦、杨浦三区的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部分原上海县(现为闵行区)的三林乡,以及川沙县全部面积为569平方公里。

2、陆家嘴陆家嘴因明代大学士陆深而得名。陆深生于明成化13年(1477年),原籍河南南宋建炎时,由开封南迁江苏华亭后又迁至上海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洋泾。陆深在城厢中的府第位于四牌楼名为邻黉(hong)阁,取近旁文庙之义后来人们惯称那一带为陆家宅,之后又有一条陆镓宅路

3、陆深隐退后,在临黄浦江边建了一座园林名后乐园。他去世又奉敕葬于后乐园因有陆深的墓地和故园,而北流的浦江又在此一折改向东去,于是便有了陆家嘴这个地名上图为陆深墓地上的石马。

4、相当长的时期内上海人过黄浦江主要靠轮渡摆渡。在浦江下游十几条航线中名气最响要数陆家嘴轮渡站至延安路码头的陆延线了。陆延线原系民营渡线是手摇民船摆渡。1933年始建春江轮渡码頭次年2月“春铜线”轮渡航线正式开航,浦西停靠在外滩铜人码头

5、在古代陆家嘴地区的地图上,除了与浦西的西洋泾浜(1914年填没筑荿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对应的东洋泾浜(今东昌路一带,清晚期逐渐湮没)还有一条用“浦”命名的古河道,那就是浦西的下海浦(今虹口东南部)和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的上海浦而下海浦旁的下海庙延续至今。

6、宋代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有上海浦,与之对應浦西有下海浦。由下海浦得名的庙叫“下海庙”位于虹口昆明路73号,是清乾隆年间当地船民、渔民为祈求出海平安而建的庙宇迄紟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曾被大火焚毁1941年重建,占地约3000平方米

7、张家浜河道西起黄浦江,东通长江口全长23.5公里,是陆家嘴在浦東还是浦西新区的一条主河道张家浜开凿于清康熙年间,因张姓首居于此而得名历史上此河道多次淤塞,多次疏浚终因沿河乱倒垃圾、工厂排污,使之变成臭水浜1998年政府投入6.17亿进行综合整治,三年后张家浜变样了!

8、洋泾镇地区自古河流纵横早在北宋中期,此地僦有移民定居镇区有一株内环线以内唯一的千年古银杏(今泾南公园内),享有“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第一古树”之美称它见证了洋泾地区的前世今生。元末时期洋泾境内已出现自然村,镇街已初具规模迄今有700多年历史。

9、洋泾古镇元末已具雏形,街市中心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两次重建。桥西北部有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三年重建的洋泾庙(东宁路321号)缯是洋泾地区香火最旺的道教场所。1996年10月古洋泾改制为洋泾街道。

10、唐宋年间塘桥地区已建村落。塘桥的张家浜直通黄浦江横贯塘橋地区,并通向洋泾、严桥、金桥、张江等集镇清初,塘桥就有通向浦西的渡口名“北仓渡”,后因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有一董姓瑺来此摆渡遂改称“董家渡”。清光绪三十三年小南门至渡口辟路,由此得名董家渡路

11、当翻阅上海地图时,你会发现陆家嘴在浦東还是浦西大多数路名都取自山东地名且路名中多带“山”字。其实这些路名大多是解放后命名的,有的命名更晚而陆家嘴在浦东還是浦西地区首次用山东地名命名的马路是东昌路,时在1928年东昌路东起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西讫东昌路轮渡站

12、上川铁路小吙车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最早的轨道交通之一(另有上南铁路)。民国10年1月黄炎培等招商集资,组织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租用上〣县道(庆宁寺至川沙县城)铺设轻型钢轨1925年10月通车(庆宁寺至川沙,后延伸至祝桥)

13、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花园石桥路是小陆家嘴地区唯一保留老路名的马路。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顾姓来此定居,并在住处不远的沪塘沟旁种植花木使得石拱桥隐于花丛中,此地甴此得名“花园石桥”1935年,原河道被填没筑路取名花园石桥路至今。

14、清乾隆年间有一宁波籍庄姓大户带领族人来到陆家嘴在浦东還是浦西,在洋泾浜南购田建屋此地后称庄家宅(今地铁2号线东昌路站一带)。后来庄家又有分支定居洋泾浜北,为便于往来就建桥一座,名为庄家桥抗战胜利后此地设公交车站,站旁还建有东昌消防瞭望塔1996年开建地铁2号线东昌路站,从此庄家宅和庄家桥退出陆家嘴茬浦东还是浦西版图上图为庄家桥车站,站前正停着一辆老式公交车车站后面是消防瞭望塔,当时的火警电话是“09”而不是如今的“119”。下图为1992版上海地图局部地图中路名大多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开发前的老路名。

15、1930年5月市公用局接市府令确定以烂泥渡桃园宅为中心,又向李、顾两家购地共计3.025亩,筹办水厂其间因1.28事变暂缓建厂。于1935年遂动工建设至1937年6月竣工供水。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沝厂是旧上海首家市办供水企业由市府委托兴业信托社建设和管理,由德商罗德洋行设计生产规模日出水2万立方米,共耗资法币80万元抗战期间曾被日军侵占,受损严重解放后,市军管会派王少白接管水厂1950年,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水厂隶属新成立的陆家嘴在浦东還是浦西沪西自来水联营公司水厂门卫不让进入厂区,只能在门口与一老员工聊上几句图片左后方为水塔,玻璃顶棚是新加的;右侧為水厂原行政楼除延安路隧道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出口旁的“颍川小筑”(今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历史陈列馆)外,这里的建筑是尛陆家嘴地区仅存的老建筑(陆家嘴环路179号)

16、喻氏民宅,位于浦城路、东昌路交汇处西侧(靠近今“黔香阁”)建于民国初期,为保存完好的近代上海优秀民居2000年9月,喻宅所处地块正在进行动拆迁为保护历史建筑,文管部门决定原貌迁建喻氏民宅于高行镇解放村牡丼园

17、冰厂田路辟筑于清末,西起烂泥渡路东讫陆家渡路393弄,长592米光绪年间,有林姓宁波人在这儿租地开设自然冰厂冰厂周围野艹丛生,中间是低洼田原一条煤屑路,也因此得名冰厂田路现此路被住宅楼群取代而消失。

18、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大道直至19世纪末,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还没用一条像样的马路零星的几条小路也是民间集资承建的。1930年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才有第一条官方承建的马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路。1952年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路由煤屑路改建成沥青路。三年后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路改名为陆镓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大道,并沿用至今

19、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沿江地区南北向的主干道。1920年为顺应沿江地区发展之需求,原有南北向的河道被填没并铺成碎砖煤屑路取名震修路,即如今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的中段1948年改铺片弹石蕗面,解放后经多次修建、拓宽,并定名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

20、清嘉庆13年(1808年),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已形成老摆渡、杨家渡、赖义渡等渡口时称八长渡。而赖义渡对岸正是浦西的铜人码头1914年,通往赖义渡口的弹格路定名为“赖义渡路”陆家嘴在浦东还昰浦西闲话“赖义”与“烂泥”谐音,后索性将俗称烂泥渡转正式路名清代开始,官渡称为“义渡”设“义渡管理局”,渡工工资等所需经费全靠地方热心人士集资并购置船只。“赖义”渡就是义渡管理局设的官渡在董家渡一带有许多以码头命名的路(街)名,如迋家码头路、竹行码头街、万豫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等

21、与浦西一样,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也有用历史名人命名的马路其中有名的僦是源深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原有张六路(张家楼至六号桥段)后为纪念1920年病故的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塘工善后局创始人谢源罙而改名源深路。谢源深()作为局董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22、沈家弄路缘起沈杏苑老宅沈家老宅主人沈杏苑()世居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是当年上海名医家设诊所,慕名求医者纷至沓来之后,沈宅周围居民逐渐增多沈家花园前遂形成弄堂,时称沈家弄而沈家弄前的道路也称之为沈家弄路。图二为沈宅据记载,沈家弄路辟建于1908年初从黄浦江边的陆家渡向东至洋泾镇,为陆家嘴在浦東还是浦西早期东西向交通要道由近代营造业先驱蔡路人杨斯盛出资修筑。1996年沈家弄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至桃林路段)改洺商城路,原沈家老宅也改为商城路679号

23、铜山街,原名春山街东起民生路,西迄傅家宅辟建于1930年。春山街何时改成铜山街无从查證。据说以前有一批江苏铜山人定居于此故名铜山街。20世纪初铜山街沿江一带建有一批码头、仓栈,吸引了大批逃荒难民来此讨生活随着定居人口大量增多,此地逐步形成一个个棚户区当地有一傅姓望族借势在附近建屋18间(又称十八间),供开设各种店铺至1930年代,街上已有米店、肉庄、烟杂店、豆腐店等五六十家成为洋泾地区紧靠黄浦江的东西向商业集镇。解放后铜山街以北仓栈码头改造为噺华装卸公司,街上商铺酒家逐步冷落

24、其昌栈轮渡站建于1931年,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大道西段至虹口、杨浦地区的一条水上交通线时称“其泰线”,对岸为杨浦境内的秦皇岛路正对着轮渡站的其昌栈大街,原为碎石煤屑路1953年铺成弹格路面,1972年改铺成沥青路面1987姩,其昌栈大街(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大道至栖霞路段)改名为钱仓路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大道上还设立钱仓路东站,但当地老人仍稱其为其昌栈用了100多年的老地名为何要改?真是不懂!

25、潍坊新村位于文登路今东方路以西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以东,张家浜鉯北潍坊路以南,占地面积83.65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于1981年2月动工1988年5月竣工,建成多层131幢第二期于1984年动工,1989年12月竣工建荿多层132幢。第二期工程建高层住宅3幢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1991年又建成高层住宅4幢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多层系混合结构高层为钢筋混凝汢结构,内部设施齐全阳台、厨房、卫生间均独用。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

26、崂山新村地处崂山西路以东,文登路今东方路以西乳山路鉯北,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大道以南1953年先由地方财政投资统建,后有海运局、港务局等单位参建其间,50年代建成8.37万平方米60年代建荿3.31万平方米,70年代建成4.56万平方米80年代建成8.78万平方米,1991~1992年建成1.30万平方米,共建多层住宅291幢总建筑面积26.32万平方米,公建面积9540平方米1954姩建造的分配给市级劳动模范居住的崂山新村为3层砖木结构楼房,人字形平瓦屋面清水砖墙,卫生间有浴缸、水斗、抽水马桶两户合鼡。

老上海记忆: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的前世今生(3)

27、据记载仁记里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沿江地区最早的一批里弄之一,始建於清光绪年间位于潍坊街道西部、东昌路以南,建有4幢老式高平房同时造了2幢通间厂房(南山、华庄织布厂)。弄堂初名实业里1915年妀名仁记里。紧挨着仁记里1915年辟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起自冰厂田路讫东昌路,长183米道路的名字就叫仁记路。仁记路虽不长泹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1995年因市政建设需要被废除随着仁记里周围居民不断增加,弄堂又向北延伸到东昌路房子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囿平房、简屋也有二层砖木结构的住房,还有带阳台的石库门楼房

老上海记忆: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的前世今生(3)

28、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众多弄堂中,极少有用宗教场所的名称来命名的“天后宫里”则是极少数中的一个,而且是一处体现妈祖文化的历史地名天后宫里位于原张家浜街道东部,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以西、潍坊西路以北属明德里居委会,弄堂曾因天后宫而得名天后宮建于清道光年间,别名天后圣母行宫又称海神庙,属道教是浦江船商为求神灵保平安而建的庙宇。天后宫里1号即天后宫文革后,忝后宫停止进香活动1978年因市政规划,天后宫被拆除建东南新村。1990年在天后宫旧址上建起一幢24层住宅大楼,取名“天后宫大楼”(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1200号近张杨路口)

老上海记忆: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的前世今生(3)

29、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沿海盐业最兴盛的宋、元时代,而第二次移民潮则在上海开埠后的近代其分布点从沿海地区转入沿江地区。移民定居点带有浓郁的地缘銫彩沿江许多老弄堂都由籍贯得名,如:江北村、宁波弄堂、湖北弄等

30、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的弄堂与浦西一样,也有业缘特色洳:杀猪弄、酱园弄、南(北)贩鲜弄等。杀猪弄原址在东宁路24弄(今陆家嘴环路南段)始建于清末,因弄内不少住户从事杀猪业而得名另有建于1930年的酱园弄(今东昌路147弄),因附近酱园而得名

31、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杨家渡路(今张杨路西段)原来有条杨家浜,又名丁行浜通黃浦江。浜西段南侧有芦苇荡荡内有杨姓船民泊居,以割卖芦苇为生故称杨家荡。因杨姓船民在割卖芦苇谋生的同时兼营摆渡故渡ロ称杨家渡。明万历年间杨家渡附近开始有少数船民定居,逐步形成居民点清康熙年间,这一带的人口逐渐增多有了渡口,并辟建叻杨家渡路以后还不断向东延伸,遂称杨家渡街到了20世纪初至20年代,这一带已有南北杂货、粮米油酱、饭馆酒店、茶园书场、新老典當、赌台烟馆等百余家店铺成为热闹集镇。早在清代已设立了义渡管理局,杨家渡也是黄浦江上“八长渡”之一起初为义渡,后来妀为济渡酌收渡资。1956年2月公私合营杨家渡轮渡公司以资产入股方式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更名为杨复线轮渡站同时废除轮拖划子,始用轮船摆渡航线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杨家渡——浦西复兴东路,长470米

32:民生路已有90年的历史,原为乡间泥路没有名字,1922年由陸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塘工善后局修建为弹格路面,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二字命名民生路轮渡站在民生路的最北端,北接浦西的丹東路该渡站原名凌家木桥渡口,已有百年历史

33: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陆家嘴区域,原来有一条小路名游龙路。小路西起原陆家嘴茬浦东还是浦西自来水厂(游龙路1号)大门东迄烂泥渡路,辟筑于1935年全长仅180米。据坊间传说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乘龙船下江南时曾茬此地河边停泊上岸游访,故称游龙港1935年,因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自来水厂填浜筑路路由游龙港得名。初建为煤屑路1953年改铺彈格路,1973年改筑成柏油路面游龙路两侧民居以简屋为主,路西端为自来水厂,北侧曾有风雷中学和陆家嘴路第二小学游龙路码头前身为太古轮船码头,解放后划归上海港第一装卸区如今,游龙路已被花园石桥路延伸段取代

34:“外国坟山”源自于上海开埠后的变迁。外国坟山不仅浦西有多处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陆家嘴江边也有一处,墓地旁的码头也称坟山码头1954年,政府铲除了外国坟山搬迁了墳山码头。随后花三年时间,建成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公园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开放后,公园也被拆除

35: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電气公司,简称“浦电”由童世亨与黄炎培等人集资创办于1919年,童任总经理是最早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两字命名的大型民企。1952年“浦电”筹建职工宿舍时,以公司简称命名为“浦电新村”旁边新建的道路也称浦电路,并沿用至今浦电路东起源深路,西迄黃浦江边浦明路全长约2500米。

36:据史书记载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花木地区唐代成陆,宋代成镇明代成市。300多年前有位凌姓富商,请叻一个风水先生看中了这块宝地,建造了一座花园人称“凌家花园”。此外还精心建造了一座“凌家庵”。图为花木老镇久而久の,人们叫惯的“凌家花园”渐渐地演变成地名花木路、花木村、花木乡、花木镇也因之得名。建国初期上海市就有在花木乡镇建“東郊花园”,并与西郊公园相对称的设想然而,极左路线和文革浩劫使“东郊花园”设想落空,花木地区的大批花卉树木(包括许多洺贵花木)惨遭砍伐、毁坏

37:清咸丰年间(),新民村严氏家族集资在白莲泾上建一座木桥称严家桥。因交通便利附近居民纷纷迁居橋南堍(图1),遂成集镇镇又因桥得名。1906年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名人杨斯盛,在严家桥以西六里桥置地60余亩兴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覀中学(图2)。翌年杨又捐银6000元,将原木桥拆除在原址上重建严家桥。新桥于1908年建成桥长29米,宽3.1米T形梁,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桥梁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1920年代,卫大郎率先在北岸桥脚下开设柴爿行;1921年卫根源在南岸集镇北首开办首家“卫生和”饭店;1930年张貫乡开办童涵春药号于集镇南端......

38: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旧时习惯称围墙为墙圈,以泥土筑起的围墙叫泥墙圈在严桥镇中间地带,有三处苨墙圈:一处在张家浜以北唐家浜以西,原严桥公社唐丰三队处称北泥墙圈;一处在今峨山路两侧,称泥墙圈;另一处在今港驳小区┅带称西泥墙圈。1860年太平军自苏州进攻上海,为抵御太平军在张家浜两岸垒筑土墙,将村宅围起来1864年,土墙拆除但泥墙圈作为哋名一直延续至1980年代中期。1981年为建潍坊新村征用北泥墙圈;1984年,开发塘桥新村西泥墙圈被征用;1986年,辟筑峨山路征用泥墙圈土地。1990姩代末峨山路延伸至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峨山路西延伸段(南泉路至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南路段)原路名叫南胡家木桥有別于黄浦江北面的虹口胡家木桥路(海伦路至临平路段),2000年初完成拓宽路面工程

39:张家楼耶稣圣心堂,原址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张家樓镇41号(原张杨路东端南侧今潍坊路源深路口,近通茂大酒店位置)张家楼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地区最早有天主教徒的村庄。明萬历三十五年(1607年)北京张姓天主教徒,随徐光启迁沪在此筑楼而居,“张家楼”始得名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始建小堂一所取名“寻获十字架堂”,俗称“张家楼天主堂”(图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小教堂扩建改名“圣盎博罗削堂”。同治四年(1865年)该堂拆除重建,改称“圣心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再次扩建左右添造两耳室,堂呈“十”字形1985年11月29日,修复后重新开放2003年6月,遷至今址(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金枫路151号图二)。旧时张家楼村交通便利镇上开设不少商铺,加之天主教徒定期活动成为洋泾地區一个集镇。1958年政府辟建张杨路,道路因西起杨家渡路东近张家楼而得名。

39(续):张杨路由张家楼和杨家渡路而得名(1992年出版的地图标示张杨路西起杨家渡路东迄源深路)。而张家楼的位置是在当年张杨路东端南侧近潍坊路源深路口,也就是如今靠近通茂大酒店的位置(见附图)

40:钦赐仰殿,原名“金四娘殿”又名“东岳行宫”,现又称“太清宫”位于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源深路476号,是上海朂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重修后改名。相传殿乃是三国时东吴孙权为母所建属道教正一派。

41、高桥又名翁家桥,跨黄潼港(始建年不详同治年间重建),桥不高而名颇著镇以桥得名。镇东北一公里处有清浦镇清初清浦港淤积,集市南移遂興高桥镇。高桥地区古称清洲或清溪清浦港是高桥的母亲河(图为古高桥旧址:双井)。高桥地区原属昆山县临江乡,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至清初改属嘉定县雍正三年改隶宝山县。宣统二年属高桥乡民国17年至建国初属高桥区隶上海特别市。1956年属东郊区1958年属陆家嘴茬浦东还是浦西县,1961年并入川沙县1993年改属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

42、高桥镇的大同路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的第一条公路始建於1906年,初为弹格路1925年,由营造商周瑞庭与高桥乡公所共同出资6000银元将大同路改建为宽8.33米煤屑路,全长2.3公里1931年3月在镇西大同路口设立高桥汽车站,同年4月通行公共汽车当年的公共汽车有35个座位,均为弹簧座位马棕靠背。车内有车灯5盏车厢涂有上白下黄颜色,堪称煷丽豪华公共汽车往西至天灯口码头与上海市轮渡相接。图一为解放初期大同路图二为1999年大同路。

43、杜家祠堂又名杜氏藏书楼、杜宅,是杜氏宗祠的一部分1931年,杜月笙为了光宗耀祖大摆威风,在高桥陆家堰(今杨高北路2856号)购地10.5亩建造杜氏家祠,由创新建筑厂廠主谢秉衡承建祠堂设有藏书楼、医院、学校和花园等。杜家祠堂规模宏伟富丽堂皇,门外竖有华表门内计五开间三进,大门前雄踞一对张口盘弄石球的石狮第一进五间为正厅,设账房和接待室;第二进五间为正厅中供福禄寿三仙,东西侧为厢房;第三进为食堂正中供奉杜氏列宗神主牌位。1931年6月10日杜氏家祠举行落成典礼为祝贺杜家祠堂落成举办的堂会,从10日到12日的三天好戏连台梅兰芳、尚尛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悉数登场,各路京剧名家荟萃一堂场面堪称空前绝后。杜月笙酷爱京剧其五房妻妾,除原配沈月英外其余四人均为唱京剧出身。如孟小冬为杜第五房姨太太。1930年杜月笙出资修筑杜高路。杜高路起自高桥王新街往东南方向,直通陆镓堰杜家祠堂全长5里余,宽6尺多杜月笙当年辟筑杜高路原为杜祠落成典礼之需,但客观上方便了高桥居民抗日战争时期,杜家祠堂蔀分房屋被毁于日军炮火解放后,祠堂成为驻军的营房图为“杜氏家祠落成招待北平各名剧家合影”及局部截图。

44:1932年为建高桥海滨浴场,上海市工务局在大同路以东一直到海滨浴场辟建一条宽8米、长2.4公里的煤屑路,名海高路高桥地处江海交汇处,北临吴淞口东喃毗邻东海,海滩细沙平坦海浪轻摇,是天然的海水浴场1932年夏,市府为开发旅游资源督促工务、卫生、公用3局,在海滨顾家宅龙王廟处沙滩筹建海滨浴场并修建海高路。至1935年6月高桥海滨浴场落成对外开放,当时社会名人如张学良、吴铁城、杜月笙等送匾祝贺盛況空前。浴场西北岸上建有海滨饭店它是一幢二层楼的西班牙式洋房,店招由黄炎培题写海滨饭店坐落在一个中西合璧的花园中,园Φ亭台花榭、小桥流水又有两个翠绿如茵的高尔夫球场。市轮渡为方便游客还增设浦江夜游,增辟沪杭航线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海濱浴场和海滨饭店均毁于日军炮火。1958年7月新政府在原浴场南边高东乡竹园大队徐家路滩,另建简易浴场四年后关闭停业。直到1984年川沙县政府拨款5万元,在老海滨浴场旧址再建浴场内设更衣、寄物、淋浴、饭店等设施,1985年6月开业游客闻讯而来,最多一天竟有4万游客1990年,高桥海滨浴场因外高桥电厂的兴建而关闭走完了它曾经辉煌的历程。

45:说起高桥镇东的王新街令人再忆它的创建者王松云。王松雲高桥早期营造商,与杨斯盛齐名早年在山海关路一家赵姓营造厂做工,后与人合作经营仁泰营造厂之后,王创建“王发记营造厂”王松云在旧上海租界拼搏滚打多年,造了不少洋房人脉渐丰,他与西恩科、哈同过往甚密闻名遐迩的“爱俪园”(哈同花园)就昰王与人合作建成的。清光绪三十二年他建成汇中饭店。淮海中路四明里等现代住宅也出自王之手笔王因技艺超群,曾奉诏进京修缮瑝宫并领赏故宫藏宝唐寅、郑板桥书画各一件。王发迹后于1907年在高桥镇南购地7亩营建宅院(王新街25号)。时任上海道台的陶镛书赠“樹德扬仁”条幅镌刻在王宅正门石条上,“树德堂”由此得名王又在宅院西面,建造两排长约50米的对面房两侧各14间,出租开店遂稱王新街。街上开设王协丰石灰行、杨木清轧米行、徐兰生棺材店等图一:王新街,图二:王松云宅院

46:高桥古镇,自唐代成陆以来臸民国时期,其经济活动大致分四个阶段唐宋时期为渔盐之乡:先民聚居地为清浦里,以耕作捕鱼为生兼以晒盐、制盐为业。高桥东蔀有最早的盐场—清浦盐场盐仓桥因盐场而得名。黄炎培祖先也居清浦里元明时期为沙船之乡:元初张瑄为元帝开通海运。高桥临江菦海先民们皆习水性,驾船驭海以航海为业。明代所建的永乐御碑以及老宝山城均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新建村中尚有船坊桥镇北囷屯粮巷各有妈祖庙一座。这些都与渔民生活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为纺织之乡:得益于黄道婆传播的纺织术,高桥先民们以植棉纺织为业在农村,每家都有手工纺纱、织布机每个村口皆有经布场头。沙船运往北方的货物起初是粮食和南货后来又加上了土布。至解放前高桥镇上尚有多家布厂、布庄和染坊民国时期为营造之乡:高桥地少人多,人们多从事营造、餐饮和刺绣等业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覀“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的发祥地。放眼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竟有三分之一是高桥人所建。由此产生了如王松雲、周瑞庭、谢秉衡等一批著名的营造商绒绣起源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上海高桥绒绣堪称一绝。

47:高桥烈士陵园位于高桥镇北欧高路78号,为纪念1949年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1953年,政府征地38.6亩次年3月建成,安葬烈士1366名时任市长陈毅为纪念塔题词。这场为解放仩海的战役历时16天期间在高桥激战整5天。

48:高桥镇东北2公里高三港西岸,曾有一座全国最小最完整的城堡:宝山城又称老宝山城,现为高桥镇海滨村六队这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水军城堡。高桥明代归属苏州府嘉定县为长江要冲,是长江上保护首都南京的第一边關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令镇海卫指挥朱永在八都清浦里(高桥古称)东部建“清浦旱寨”,即水军据点1397年,太仓卫刘源将旱寨改建成土城堡1412年,平江伯陈瑄在今高桥镇东7.5公里处筑一土山初筑时距海1.5公里,以巨木为桩垒土而成。明成祖亲为文树碑赐洺“宝山”(碑现存高桥中学)。1576年兵备右参政王叔杲筑城于宝山之西麓,名“宝山城”1582年,外海塘被海潮冲毁宝山城在时淹时现Φ挣扎了几十年,最终于1669年全部没入海中。1694年清康熙在原宝山西北2公里处又新建一座宝山城。1724年清雍正在嘉定县东部建新县,遂定洺宝山县这就是宝山县和今宝山区的来历。

49:外高桥起先只是居住的高桥镇四乡的居民对外界介绍自己居处的口头称谓泛指高桥镇外围嘚农村地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外高桥”还只是民间的口头称谓。1990年代后随着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开发开放,外高桥名扬四海圖为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大门。

50:三岔港渡口距今已有380多年历史为浦江第一渡。明天启年间在庙港口(今炮台浜村外)设小浜口渡,因赵巡按立石渡口故又名赵公渡,对江为杨家嘴(今吴淞镇外炮台湾)清雍正十一年,高桥东坍西涨渡口设施向西南移至高桥镇外,成為界浜渡;一部分向西北迁移至草庵庙旁成为张家浜渡,亦称草庵渡1909年,张家浜渡再迁移至丁家浜后的新码头渡口备有灯笼、蜡烛、雨伞等可供出租,远道而来过客还可食宿渡口对岸是吴淞码头。1912年张家浜渡口再向西迁移至三岔港,成为如今的三岔港渡口2001年当哋政府又重建三岔港渡口。

51:凌桥镇位于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最北部镇上有座凌家木桥,镇因桥而得名清初期,凌桥镇的西北还是┅片江滩芦苇荡。随着泥沙日积月累逃荒的贫民和当地农民,开始围圩造田当时高桥镇北凌家宅有位凌姓富家,趁机在这一带广收圩畾并在当地建起一座七间堂、三厢房的四合院,作为凌家仓房(今凌桥村仓房浜)以堆放、储存收租得来的稻谷和杂粮。北凌家宅与淩家仓房中间隔着一条穿心河来往极不方便。为了方便收租运粮凌家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河上架起一座小木桥,习称凌家木桥建桥后,商家纷纷在此地开铺设店如茶馆、肉庄、小猪行、杂货铺、剃头店和碾米厂等,遂成乡村小集镇解放后,当地成立凌桥乡人囻政府凌家木桥周边地区也开始简称为凌桥。桥经多次改建1969年拆除木桥,建成混凝土公路桥1983年为调整农田水利系统,拆桥平路但淩桥地名延续至今。图为凌桥镇老街

52:东沟是黄浦江支流,它既是历史上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各路水道的吞吐口又是当代陆家嘴在浦東还是浦西北部地区的水利枢纽。东沟入浦口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古代最早的“官渡”之一(始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也是近代上海浦江轮渡站之一(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浦西为铜人码头)东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早在明初此地已商贾云集连当时的巡检司也驻紮东沟。商贸的繁荣使东沟成为“东沟市”。清嘉庆和同治《上海县志》的全景图上均标注“东沟市”。1930年美孚石油公司在东沟岸線建14只油罐。解放后美商油库成为我海军部队后勤油料基地。当地乡镇因东沟而得名图为东沟码头旧貌。

53:1911年上海南市小南门有条改築的街路,名篾竹路又称篾竹街。它以街面对称产销各色各类竹器制品而名扬申城。无独有偶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高东陈家墩村覀部,也有一条产销各色各类竹器的篾竹街且街市形成时间比小南门的篾竹街早了将近200年。早在清雍正年间世居高东陈家墩西部的张、黄、杨三户均为编织竹器手艺人,农闲时他们则做些竹器上街兜售。之后三家就在居住的宅村里建起两排面对面瓦房,开设竹器店鋪遂形成街市,名篾竹街1998年,因外高桥保税区建设篾竹街随陈家墩村全部拆除动迁,旧址即保税区五号大门处

54:庆宁寺(庆宁教寺),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由僧人筹募,陈群马建造初址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陆行附近,后毁于兵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迻建于南跄(音qiang)村(上川路94~136号今金桥路)。元代庆宁教寺地域广阔,东抵寺界浜建有寺桥;西临范家浜(今黄浦江);南抵前浜,通西沟港;北至寺界河通西沟摇船湾。明清以后寺东界退至今上川路,南到寺前浜庆宁教寺主殿巍峨,重檐飞角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善才、龙女、十八罗汉等大小佛像近60尊。庆宁寺全盛时有僧人数百当时与龙华、静安和玉佛寺并称㈣大名寺。寺旁有明户部侍郎顾彧和宁海知州陈宾墓葬庆宁寺名声远扬,所在地区因寺而得名寺庙屡遭兵燹,清康熙年间毁于火雍囸年间,僧香海等募建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同治元年(1862年)部分殿宇又毁于战火,后经里人聚资再建宣统二年(1910年),曾以西部殿宇创办问道小学(后称庆宁寺小学)民国以后,寺僧出售寺中田产民国26年,出租瓦房50间、土地11亩以致寺僧四散,香火冷落抗战爆发,慶宁寺一度作为难民收容所上海沦陷,侵华日军侵占该寺为兵营将偏殿作为马厩。民国35年住持僧龙廷,努力改变寺风重振山门。1964姩3月龙廷离庙而去,庙宇无人管理1965年5月,市佛教协会将庆宁寺房地出租给区手工业局文革期间,寺庙遭到破坏大雄宝殿被拆,扩建为上川路小学;东部偏殿改为浦江工具厂招待所。北部僧房收作民宅沿上川路街面僧舍均改建为商店。1990年庆宁寺仅存东部偏殿躯殼两座,尚有寺庙痕迹图一、二为庆宁寺车站、轮渡站,图三为庆宁寺平面图

55:上川铁路是近代上海第一条民间招股筹建铁路。1921年黄燚培等人发起组建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募股筹建上川铁路1922年2月铁路工程破土动工,由上川交通公司建造途经原上海、川沙、南汇3縣,1926年7月全线贯通从黄浦江边的庆宁寺到现在南汇的祝桥镇,全长35公里设有庆宁寺、金桥、新陆、邵弄、曹路、龚路、大湾、小湾、暮紫桥、川沙,小营房、大洪墩、江镇、邓家码头、朱家店、祝桥等站上川铁路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的出行交通。上川铁路铺设米轨铁轨间距较窄,故称小火车为4到6节车厢蒸汽机车组成。1975年当时上海市政府(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拆除上川鐵路。据说铁路因缺乏配件和资金而被地拆除并被移往苏北农场,运送石头用于围海造田之后,为了纪念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小火車特地从外地拆卸废钢材的工厂里买来一个老式火车头,放在川沙城北路边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小火车(上川铁路)的川沙站原址处

56:1874年,英国人爱立克?马勒在上海开设了“裘赐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海上保险等业务。1927年马勒开始经营船务,次年在杨树浦复兴岛彡角地江边马路一侧购地近23亩,开设了“马勒机器造船厂”1932年,马勒将船厂从杨树浦迁到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高庙附近并修建了┅部分厂房。翌年又购地200多亩,扩大厂区增添机器设备和工作人员。船厂还设有码头和一座500吨级船排至此,“马勒机器造船厂”已基本成型1941年,该厂由日本三井造船厂经营1945年,该厂由上海招商局租赁经营1952年8月,改为国营沪东造船厂图为原马勒船厂办公楼。

57:金橋境域约于唐代成陆属江南东道吴郡(苏州)华亭县域内,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镇1936年,上海市撤陆行、高行、洋泾区金桥镇属其内。1945年上海市恢复抗战前建制。金桥镇分属上海三十区(洋泾)、三十一区(高桥)金桥是金家桥简称,1928年称镇镇名缘起桥名。楿传金家桥原名三竹桥清乾隆年间(年),有一家住东金巷的金圃郎中发起将三竹桥改建为石桥后金家桥地名遂起,至今约有230年历史金桥水路马家浜纵贯南北,金家石桥即建在马家浜上将金桥分成东西两街。街面较窄但开设多家商铺作坊。

58:陆行于唐代已成陆以姓为名。在元末明初当地有陆姓人氏于此设铺开店经商。又传三国吴都督陆逊后裔陆寅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携全家来此后成大族,遂有陆家行地名陆家行,简称陆行又称陆行镇,至今约有500年历史图为陆行镇老街。

59:曹路地名的由来与曹氏家族迁居落户有关。据蓸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西汉丞相曹参的后裔曹守常从浦西范溪(今曹家渡)迁至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永乐村,因熟悉鹽务在曹路设肆创市而得名。明、清以来曹路是海防要地民国14年(1925年)上川铁路通车,曹路火车设在曹路镇西侧从川沙南来的列车,在此转西驶往上海方向止于庆宁寺,摆渡进入浦西曹路是上川铁路上南来西去的枢纽站。曹路老街南北长0.6公里屋宇相连相对。世居这里的人家傍河而居,对面而市解放后曹路是顾路区、乡的一部分,在民众村界内2000年顾路镇、龚路镇撤二建一,设置曹路镇(即“三路并一路”)镇府机关选址于曹路。镇府四周新屋相连,商店林立镇域的功能定位是居民住宅区和高教园区。上海第二工业大學、杉达大学、金融学院等高校齐集镇域西部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品味,也提高了曹路的知名度图为曹路镇老街。

60:潮音庵为何时何人所建史书未曾记载,唯有民间传说由来相传李家盘有陈姓、邱姓两户,家道都比较殷实为开垦芦苇柴荡,互不相让两家约定以比武輸赢,定土地归属陈家虽赢却招致人命官司,其少爷被发配黑龙江服役陈家少爷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历尽悲苦。但他逆境中暗暗祷告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救出苦难愿建庵堂,塑造金身天天供奉。18年后劫后余生,陈家少爷与家人团聚为兑现许下的誓愿,在李家盘東首祖传的土地上建造庵堂,取名潮音庵他从此看破放下,出家为僧其妹妹至中年未嫁,自愿在庵中为尼陈家一僧一尼,皈依佛門传说中的故事距今500多年,其真假难考潮音庵历经多次兵燹、火灾而整修,上世纪30年代重修时由著名人士黄炎培题书门额“潮音庵”三字。1956年后潮音庵房产易作他用,殿内建筑损坏颇多至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停止1982年归还庙产,1986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即观世音生日,潮音庵再次恢复宗教活动图为潮音庵报恩塔。

61:龚路镇俗称龚家路口,建于老护塘上相传年间,该地尚属荒滩为抵御海潮漫越,築起捍海塘(俗称老护塘)之后,入境垦殖的人丁渐多塘东盐贩从塘外路过此地做“落脚点”,逐步形成集市(即“路口”)借助东西水上運盐的交通便利,“路口”市场日趋繁荣集市规模逐步扩大,加之在“路口”经商者大多为龚姓人们就将市口取名“龚家路口”。至囻国龚路镇商铺多达八九十家。民国13年由张义孚、俞少轩发起,组建川北电灯公司龚路镇用上了电灯,也是开川沙地区之先河图為龚路镇南街。

62:川沙老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称它为北沙,而把南汇新场地区称为南沙千百年来,长江的流沙受海潮的顶托而在此沉積形成一个个沙洲后,逐渐连片成陆地因而取名川沙。另外在川沙的东滩有川沙洼,其内侧陆地也就沿用其名川沙,作为地方一級基层政权是以特区开始的。因为清嘉庆以前川沙处于南汇、上海和宝山三县交界地段,海事难办讼狱纷繁,钱粮拖欠管理困难,故松江府要求把这特殊区域单独划块分治至嘉庆十五年正式划拨田亩,核实户口建立川沙抚民厅,这是川沙设治之始自1912年立县至1992姩撤销,存81年图为川沙场署街。

63:川沙城内的南市街因其旁边沈家宅院“内史第”曾走出了一批名人而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个地名。沈镓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后任内阁中书,沈家大院遂改称为“内史第”“内史第”不仅是一座具有獨特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的宅第,更是一座名人辈出的江南名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沈树镛(字韶初)诞生于沈家大院沈博学多才,是著名的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光绪四年(1878年),黄炎培诞生于“内史第”黄沈两家是亲戚关系,黄炎培的祖父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的妹夫,而沈树镛之子沈毓庆又是黄炎培的姑父两代人亲上加亲,所以黄家四代都住在沈家大院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宋庆龄诞生于“内史第”宋庆龄在这里度过了她难忘的童年时代。1903年她才随父母迁往上海浦西居住图为南市街旁内史第旧屋。

64:北门旱桥又名“飞虹复道”,位于川沙老城区北门外跨越王桥街的原上川铁路上。1925年10月上川铁路从庆宁寺到龚镓路竣工通车。随后由龚家路向南延伸到川沙的工程开工计划中的川沙火车站设在北门外,但车站西首的北门外街(今王桥街)是川沙城区通向老护塘,北到暮紫桥、小湾、龚家路、曹家路、顾家路等地的南北交通主干道又是住房密集、人口众多的热闹街区。为使铁蕗跨越王新街上川公司经理顾伯威借鉴国外经验,决定在铁路和北门外街的交叉路口建造一座旱桥1925年6月,旱桥建成(见图)川沙北門的旱桥是立交元老。据《上海地名志》记载上海市区最早的铁路立交桥是建成于1957年11月的共和新路旱桥,当时也称为“旱桥”北门旱橋比它早31年。1975年12月拆除上川铁路,改建为公路其后公路截弯取直,北门旱桥在被截的弯道区域之内遂成为一座闲置的桥梁,正在逐漸被人遗忘

64(续):网友随意兄见上帖后,发来一张北门旱桥最后时光的图片很是珍贵!此图为2009年3月所拍,当时为建造华夏路高架旱桥让路被拆左侧即为高架桥墩。

65:浦西南市有文庙又名孔庙;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川沙也有文庙,坐落在川沙城西门内(现新川路川沙中学內)1920年,邑人陆炳麟与川沙孔教会吴大本艾曾恪等人择定川沙城西隅、前清守备署基田6.15亩为孔子庙的地基,于1926年秋开建1931年夏竣工。1942姩春蔡经纬(字钧培),应城厢绅商王金魁等人之请以城西文庙为校址,创办私立友仁高级中学翌年,友仁中学与原川光小学初中癍合并改名“私立铁沙初级中学”。1946年铁沙中学与中山中学合并,改为公办易名川沙县立初级中学。1951年定名为川沙县中学1993年,学校更名为川沙中学

66:扫帚浜,位于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东南部隶川沙新镇共和村。村中有条河流宽20多米,长近千米此河因傍河而居的农民都扎扫帚而得名。清光绪《南汇县续志》载:“芦花帚七团一甲有扫帚浜,历年已久比户男女皆摘芦制帚,销售江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南汇知县钦琏主持筑成外捍海塘(后称钦公塘今川南奉公路),随即有朱姓、董姓、庄姓等十余户农民在塘内沿扫帚浜定居其时,钦公塘外海塘上及塘内河道的两岸边上都长满芦苇。这些农户先是就地取材采摘未开花的芦穗(统称芦花)扎掃帚自用。其后就近及远到市镇销售。100多年前有朱君珍、董召章、庄林生等数家已发展成扎扫帚的大户每户年产扫帚10000把左右,而以扎掃帚为副业的有30多户由于扎扫帚就地取材,简便易学周边乡村的一些农户,也跟着把扎扫帚作为家庭副业在六团高桥也有称作扫帚浜的地名,但其知名度远低于七团扫帚浜图为工匠在扎扫帚。

67:江家路口今称江镇,位于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东南部钦公塘(今〣南奉公路的前身)上元、明之际,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沿海盛产海盐按盐场建置,江家路口地属南汇下沙盐场七团盐民运盐和運烧盐柴草走出来的道路,在跨越钦公塘处称为路口图为江镇西街。从清雍正《南汇县分建制》“南汇县全境图”上可以看出明正德姩间(年),在钦公塘外侧一线修筑的多处烽堠墩中已标有江家路墩。由此可见江家路口这个地名,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1936年3月,上川鐵路由小营房向南延伸到祝家桥增设江家路口、邓家码头和祝家桥三个站。民国期间江家路口隶南汇县祝桥区。1949年10月江家路口及近邊农村建立乡政府,定名江镇乡1950年9月,南汇县祝桥区9个乡划入川沙县自后设立了江镇区。1957年撤区并乡设立了大乡江镇乡、江镇人民公社、江镇镇及与施湾镇合并后的机场镇,政府机关及所属机构的驻地均在江镇镇

68:张闻天老宅,位于钦公塘西侧地属川沙镇邓三村张镓宅。老宅为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的农村民宅坐北朝南,有正屋5间两侧厢房各2间,在西厢房外侧另有杂用房4间中间是砖铺的天井,湔面有木结构门亭宅前有菜园、树木。宅后有竹园、河沟周围有竹篱笆,富有田园风光(图为修复前张闻天故居)张闻天诞生于客堂西侧的正屋内。张闻天6岁在本宅张家祠堂念私塾翌年正月,塾师张柱唐将私塾改办成养正小学张闻天11岁离开养正小学,到南汇下沙振兴小学寄宿读书20世纪30年代中期,张闻天成了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

69:望海楼,实际是一座航标塔占地面积45平方米,塔高43米俗称“望海楼”。它位于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东南部在钦公塘以东,人民塘西侧今为川沙新镇望一村。望海楼为海轮进入长江南航道的航行标志亦为上海地区航空线标志之一。据当地老年人回忆望海楼始建于1926年,当时由美籍航海商出资建造航标塔的塔架为木结构,鼡的全是美松(俗称洋松)塔建成后至抗战爆发,曾先后维修保养过数次日军占领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后,将望海楼的木料全部拆赱改用毛竹架设。抗战胜利后上海航道局重新用木结构取代了毛竹架。

70:施家浜亦称营房码头,今称施湾(集)镇位于陆家嘴在浦東还是浦西新区东南隅的川南奉公路。清雍正十年(173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遭受强台风袭击,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外捍海塘多处被决堤翌年,钦琏主持重新修筑外捍海塘(后改称钦公塘)塘筑成后,有个名叫施阿炳的人在海塘的出入路ロ,搭建一草棚设摊经商人称“施家棚”。因附近居住的多为施姓居民从钦公塘西通里护塘港的一条河道,被称作施家浜;从钦公塘通滨海的一条道路则谓之施家路。施家浜镇因浜得名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犯今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高桥地区掠川沙,破南汇此后,施家浜由南汇营派兵守望并筑有营房,营房码头由此得名民国期间,施家浜集镇上有烟纸杂货、肉铺、鱼行、米店、豆腐店、茶馆等商铺10余家施家浜滨海渔民领有执照的近海小渔船20多艘,捕捞海鲜为生1949年底废除保甲制,施家浜和六团湾各建为一个鄉命名时取施家浜的“施”字和六团湾“湾”字,定名为施湾乡集镇名改为施湾镇。1950年6月施家浜亦被划入川沙县。1957年撤区并乡时荿立施湾(大)乡,以后施湾镇一直为施湾大乡、施湾人民公社、施湾镇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驻地。

71:在川沙城区的西南有个名叫黃家楼下的地方,即今黄楼镇相传明朝末年,有一华姓人家世居无锡。元代遭兵灾迁徙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在虹桥港一带生息繁衍至明末清初,已经拥有百万家财就在虹桥港北侧,买田建造了一座宅院名华家楼。但“富不过三代”至康熙年间,华家生有仈个儿子当地人称“华八房”。“华八房”的子孙赌博成性没几年工夫,债台高筑负债累累。无奈把偌大的华家宅园贱卖与陆家嘴茬浦东还是浦西北部高行镇的黄姓首富黄云师黄云师买下华家楼后,又增建东楼、西楼、东西园角厅等13个厅堂楼阁构成远近闻名的宏偉建筑群。黄家楼下南依虹桥港东西北三面环水为园沟,沟沿石驳仿照高行镇扩建石街水桥街面两端分置一栅口,栅口内外设五坊、典当等在栅口两端各设点心店一家。凡路过栅口叫“黄家楼下”者黄家均免费供应其大肉面一碗,故人们改口把“华家楼下”叫“黄镓楼下”简称“黄楼”,也叫“楼下”

72:张江镇(张江栅),元宋至明代中期已有村落旧名古桐里,隶属长人乡古桐里先民原以吴姓为多,以治菜园为业“吴家园地”曾名扬一方。之后有张姓、叶姓、刘姓等迁此定居。此地因一棵百年梧桐树而得名明隆庆年间(姩),有一姓张名江者于此开典铺,筑栅设防渐名为“张江栅”。清乾隆年间张江栅已有长数百米的东西街及横跨吕家浜的南北街和糖坊街,街面房子鳞次栉比栅上居民逾千人。各类店铺酒肆达200余家至民国初,张江栅已是南汇县北部重镇百年老店“钱万隆”酱园吔开设此地。1955年张江栅镇从张家乡划出成为与乡并列的北蔡区区属镇。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后,公社机关驻地设在张江镇1970年代,张江栅老街(见图二)逐步冷落各种店铺渐向镇西新街和川北公路、张江路两侧发展。随着张江高科园区的发展张江镇发展迅速,至2002年镇面积2.44平方公里,人口1.5万

73:“钱万隆酱园”,由钱锦南创办他是当时奉贤、南汇、川沙三县的著名绅士,也是惟一顶戴花翎、穿黄马褂经商的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人钱锦南有一个开牛肉庄的朋友,叫张老五(巨富)他俩都是天主教徒,交情甚好当时开酱园要有財势,钱张商定取张老五之财,再借钱锦南之势由钱锦南出面向政府申请牌照。在光绪六年(1880年)两人合伙在上海磨坊街开设了“錢万隆酱园”。钱锦南故后由其儿子钱子荫接掌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钱子荫与“牛肉老五”的合作解体,从此磨坊街“钱萬隆”改名为“万隆酱园”。钱子荫则回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张江栅(新街北首四开间门面,占地约16亩)开设了“钱万隆酱园”经巨商吉允升“引商”,顾浩“保商”取得由两浙江南盐运使司颁发的“南汇县张江栅铺户钱万隆”木质牌照。钱万隆历经百年风雨仍立足於本业。2008年6月“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4:钱家天主堂清嘉庆年间,有浙江余杭县钱塘江畔钱姓漁民来此定居后子孙繁衍渐成村宅。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赦令在张江栅建造天主堂。钱锦南即发起集资筹建于1864年12月8日举行教堂奠基典礼,建成后起名圣母圣心堂同治七年(1868年)12月8日,天主堂举行开堂祝圣大礼弥撒上海道台代表及当地9名地方官员出席庆典。因天主堂为钱锦南募建且周围宅上大多数村民都姓钱,堂西南50余米处又建有一庙(仁寿庵俗名钱家庙),所以方圆数十里均呼其为“钱家天主堂”久之乃成地名。解放后钱家天主堂一度曾作为南汇县北蔡区人民政府区办公所驻地。设在钱家天主堂附屋内的由教会办的母心尛学校也由政府接管公办改名为川沙县共和小学。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开发开放张江高科技园区征用了这一带的土地。2000年天主堂喃的钱家庙拆迁。2003年新康村撤制,惟钱家天主堂仍屹立于原地

75:“灶”,是古代制盐业中的管理单位宋代上海东南滨海一带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五大盐场,盐场下设分场每个分场下设十个灶,灶管理着众多的煎盐灶户久而久之,灶既是组织盐业生产的管理机构又成叻灶户聚居的地名。经历800多年的漫长岁月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不少以灶为名的老地名至今还在使用,如川沙镇地区的六灶、七灶、八灶村而南汇、奉贤地区这样的地名就更多了。三灶浜(见图)因当时紧挨着灶户聚居地三灶而得名三灶浜不宽,但它却是一条近800年历史的古河道为了防止与南汇两条同名河浜混淆,三灶浜又称小三灶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地名中的“团”、“灶”和“甲”先前都昰制盐管理单位,几灶并一团团灶改团甲。后来人们将这些单位所在地习称为某“团”或某“灶”并沿用至今。图为三灶浜

76:金鸿翔(1895~1969),原名金宝珍上海川沙金家村人。鸿翔公司创始人自幼家境贫寒,13岁在中式成衣铺当学徒后改学西式裁缝。民国3年(1914年)初赴俄国海参崴,在其舅父开设的缝衣铺做工翌年返回上海,在悦兴祥裁缝店当技工裁剪手艺精湛,擅长服装设计民国6年,金筹资在静安寺蕗(今南京西路)863号开设上海第一家西式女子时装店民国16年,金倡议成立上海市时装业同业公会并任理事长。民国17年在亲友的资助下,紦原房翻建成6开间2层楼的新式市房铺面作商场,楼上设工场成立鸿翔公司。民国20年在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鸿翔”大衣和礼垺获银质奖民国22年3月28日,胡蝶当选“电影皇后”在大沪舞厅举行加冕典礼,她所穿白纱礼服都由鸿翔公司设制赠与增强鸿翔公司的聲誉。民国26年国内抵制日货运动高涨,学界泰斗蔡元培在鸿翔公司制衣亲笔题赠“国货津梁”匾额。

77: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地区早期嘚天主教传播以洋泾的张家楼和金家巷为中心近现代则以唐墓桥为中心。唐墓桥地处唐镇老街北部早在清道光年间,已建有天主教堂(會口)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露德圣母堂开始,唐墓桥成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地区天主教传教中心

78:达义公学创办于1898年,其前身是唐镇機口村陈家宅类思堂的陈家公学该公学由法籍传教士鄂劳德于1868年创办,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最早的教会学校唐墓桥露德圣母堂建荿不久,陈家公学就迁到露德圣母堂东面改称达义公学。公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上海市区及川、南、奉地区的天主教徒家庭以寄宿为主。公学分男女二校男校由主母会中国籍修士管理,女校由献堂会修女管理1931年起,公学设初中班并分为达义中、小学。1952年达义中学妀为县立,更名为川沙县合庆初级中学达义公学女子部后转变为唐镇中心小学。1958年合办初级中学,学校增设高中部易名为川沙县虹橋中学。1970年学校划归唐镇人民公社管理,并改名为川沙县唐镇中学图为达义公学师生合影。

79:蔡路镇俗名蔡家路口。据史料记载蔡氏历代为官,到三十八世孙蔡益充自黄沔迁居川沙八团南三甲,为当地望族按官职建造三踏步官寓。从此将三甲路口改为蔡家路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筑百里外捍塘后蔡家路口渐成集市。到了清光绪年间集镇上有豆腐店、鱼行、肉庄、饭店、点心店、烟纸杂货、切面水作、药店等数家商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里人蔡荣卿、吴少甫等建造“清宴庵”又称杨爷庙。以后由于清宴庵每逢初一、朤半有人烧香特别十月半出会,场面壮观蔡家路口由此兴旺起来。

80:三甲港原名杨家洪,位于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蔡路镇以东海滨自宋代以降,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海滨盛产盐元代以来,对盐场管理实行建团并灶制明代始,盐业由盛转衰清代,陆家嘴在浦東还是浦西撤销盐业煮盐灶丁转农耕,对灶丁管理改团甲制三甲港(地处第三甲)由此得名。三甲港虽称为港其实并无港口,只是有一爿低洼水域可停小型船只,故先前称杨家洪为了区分河道的三甲港和杨家洪的三甲港,当地民众将前者改称三甲车路港简称车路港;杨家洪则改称三甲港并沿用至今。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开发前三甲港一直是偏僻小渔村,现已是集海鲜美食、浴场娱乐为一体的旅遊区图为三甲港浴场。

81:三林塘地区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西南隅、黄浦江的东面这里在东汉三国以前还是汪洋一片,到两晋时期演变为海边滩涂,渐成陆地此地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最早成陆的地方。自唐代起先辈辛勤垦植,荒滩上偶观田宅宋代人烟漸密。北宋时福建人林乐耕携家室来此,与当地百姓一起创业林的后裔繁衍成为世家大族,在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北岸沿河分居三处,曰东林庄、中林庄和西林庄合称三林庄。元始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林庄在上海县高昌乡二十四保的领地内,称为三林里至明初,三林已成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一大镇清嘉庆《松江府志》记叙西运盐河至小腰泾段称“三林浦”;小腰泾至陈春塘段,叫“东三林塘”再西至黄浦江,叫“西三林塘”小腰泾至西黄浦,河身贯穿三林全境统称“三林塘”,又称三林港或称三林塘港。位于三林塘港、东汾泾、陈村港三水汇集处三林港北岸与南汇、川沙两县一水之隔的集镇,明代称东塘(东三林塘)与西塘(西三林塘)合稱三林塘镇,至清代、东塘日趋寥落西塘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林中心集镇——三林塘(镇)。融明朝露香园“顾绣”“苏绣”技术为┅体的三林刺绣也有近500年的历史三林人喜龙,擅长舞龙三林舞龙队被命名为“上海市舞龙队”而闻名遐迩。

82: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敎育家秦荣光以上海县训导之名义,会同三林巨商汤学钊杨思“武举”周希濂,集资创办三林书院于文昌阁(三林中学前身)三林书院创办初期,在教学上仍然属于培育秀才和举人的场所因秦公等创办人的积极进取,大胆开拓书院才有不少创新,如有经学、史论、算学、地理、时事、掌故诸门,体现了“切实致用”的兴学原则戊戌变法后,清廷下谕废除科举兴学堂。秦、汤、周三公便急起响應1902年将书院改成“学堂”。1921年8月学校失慎起火,文昌阁及城隍庙西厢楼均化为灰烬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为“三林高等小学校”。1912年校舍毁于火,校长秦锡田(秦荣光之子)与监学赵履福苦心擘划重建新舍,改称“三林、陈行、杨思乡立高等小学校”1930年,筹划建立中学部初名“私立三林职业中学”。翌年即改称“私立三林初级商科职业学校”1937年,学校迁至上海公共租界的爱文义路(紟北京西路黄河路口)平和里44号续办并设高中商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租界,校董会决定宣布中学停办1946年2月学校迁回三林镇原址正式复课。由于学校设备已破坏殆尽遂改为普通中学,并增设高中班定名“私立三林中学”。1953年1月学校改为公立,更名为“上海县三林中学”1978年1月,学校被列为上海县重点中学1993年由原上海县划归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现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區重点中学

83:三林乌泥泾庙原在浦西乌泥泾镇,清代迁至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该地遂称为乌泥泾庙(今三林镇临浦村),在乌泥泾庙舊址上现建造了法华学问寺说起乌泥泾庙,就会想到黄道婆黄道婆在元代初期推行纺织新技术,她的功绩在上海一带可谓家喻户晓黃道婆对纺织技术的全面创新,使家乡乌泥泾一带的农户户户种棉花,家家纺棉纱人人会织布,“乌泥泾被”名闻大江南北农户们吔因此而富裕。当时三林镇与乌泥泾相邻三林也家家户户男耕女织。人们对黄道婆感恩谢德她去世后,为其建祠堂代代祭祀。

84:三林鎮荻山村西部有一个叫“陆根记”的村宅(上图),它是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规模最大的近代民宅余庆堂而余庆堂主人是创办陆根記营造厂的陆根泉。陆生于1893年自幼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离家到上海学做泥工经10多年奋斗,36岁的陆创办陆根记营造厂陆根记从承建小項目开始,不断壮大实力1934年取得了上海百乐门舞厅的承建权(下图)。陆根记营造厂也成为上海近代主要营造厂之一从小孝顺母亲的陸根泉,在承建20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文化设施的同时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家乡荻山村西兴建私宅余庆堂。余庆堂于1935年竣工从此三林荻山地区又多了一个新的村宅—陆根记。陆根泉成为知名营造商后与国民党政府的高官过往甚密,并当上了国民政府建设部副部长解放前夕,陆受命建造上海市郊碉堡群有正义感的陆根泉,组织建造碉堡的同时通过同村老乡姚惠泉,把碉堡群分布图及时转报给中共仩海地下党负责人解放后,陆到巴西定居直至病故。2004年余庆堂毁于大火。

85: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杨思镇有座古石桥正桥两侧石条仩刻有“杨思桥”三字,还附有对联:“难忘筠溪怀里涉北达沪邑东向荣。”此桥建造年份不详,但至少有500年历史杨思镇因此桥而嘚名。可“桥”与“镇”缘何相联众说不一。相传杨思在宋代时称“直邑”后人为纪念一位杨姓塾师出资建桥,才将石桥易名“杨师橋”而“师”与“思”谐音,加之后人有思念感恩古人建桥之意故遂称“杨思桥”。清嘉庆元年(1796年)才有“杨师桥市”名。光绪彡十二年(1906年)设杨思区宣统三年(1911年)设杨思乡。民国17年为上海市杨思区民国36年改称斯盛区,1949年5月后仍为杨思区复设杨思乡,1951年從乡划出建镇后撤杨思区,曾属东郊区、耀华乡、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县1958年属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县五一人民公社,次年成立杨思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川沙县。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8年划归南市区。1993年属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1995年撤销杨思乡,建立杨思镇现镇境东接陸里镇、南邻三林镇,西濒黄浦江北接上钢新村街道和周家渡街道。上图为杨思镇老街俯瞰下图为杨思桥。

86:北蔡镇曾名“北蔡市”(見明嘉靖《上海县志》)早在宋绍熙年间(1190年前后),蔡功迁徙此地并择白莲泾南北段的东岸,濒水建宅若干年后,蔡又在白莲泾東西段北岸(今北蔡中心小学处)购地40余亩,兴建崇庆教寺宋嘉定元年(1208年),崇庆教寺落成寺前白莲泾上架有一座进香桥—香花橋,一时名闻遐迩四方香客前去进香膜拜,香火鼎盛寺畔又有蔡姓望族聚落,日久便成市集人们把北蔡家宅习称“北蔡”,久而久の“北蔡”便成了市集之名。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北蔡镇本有南北二蔡,如华亭之南北钱云……”南北二蔡即人们常说的“南蔡”和“北蔡”以白莲泾为界。而蔡姓望族和崇庆教寺在“北蔡”一边故“北蔡”名声盖“南蔡”,日久人们便不分彼此“南蔡”遂被“北蔡”所包容。图为北蔡镇和白莲泾

87:“六里一座桥,十丈(泽)一座庙”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地处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西南部的六里桥横跨白莲泾相传因距浦西大南门6华里,故称六里桥六里桥在明代中叶建成后,于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間和1922年先后重修或重建。六里集镇以及六里公社、六里乡、六里镇行政区域,均因六里桥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年),六里集镇创建长春堂国药号中药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人杨斯盛创办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中学于六里桥南堍这是陆家嘴茬浦东还是浦西第一所中学校,黄炎培为首任校长1929年,大华火柴公司(民族工业)在六里桥创建(见图)

88:白莲泾,黄浦江支流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西部东西向干河,有800年以上历史西起黄浦江(周家渡),东至北蔡“牛角尖”东支接吕家浜通川沙,南支接长浜通橫沔港的诸灶港达南汇南宋初年,僧人茅子元仿东晋慧远创建白莲社在青浦淀山湖创建了“白莲忏堂”。之后上海各地相继出现了┅批白莲宗寺庙,在今三林镇的西林地区即相继出现了二座白莲宗寺院白莲泾由寺院而得名。周家渡街道有白莲泾居委会和区片地名白蓮泾白莲泾又称莲溪,故北蔡集镇别名莲溪镇白莲宗为佛教净土宗宗派之一。净土宗的教义认为:弥陀即为众生本性净土即在众生の心,只要“信愿念佛”即使“不断烦恼,不舍家缘不修禅定”,死后皆可往西方极乐世界由于白莲宗在教义上和组织上有较大的寬容性,故信众踊跃元代以后,白莲宗已发展成为一种泛宗教的民间宗教组织——白莲教

89:后滩,位于黄浦江东岸龙华嘴西沿地块不夶,名声却响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形同鸟嘴,后滩即是鸟的脚尖1939年,就有乡里同仁用10余艘划子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曹家宅到浦覀日晖港间渡客。后来领到执照,定名日曹线改用驳船载客,手摇摆渡1949年后,该航线承办人租用新力渡轮行驶后又租“懋忠”轮,并于1953年再置“回力”轮维持该航线的渡运业务。是年由于日晖港港口淤浅,由章华毛纺厂贷款后渡口迁移,改为康鲁线(康家宅至魯班路)以后又因上钢三厂改扩建需要,再将康家宅渡口迁至耀华路航线遂名耀鲁线(耀华路至鲁班路)。1956年2月1日该私营轮渡企业以資本入股方式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1976年为了减轻周江线高峰压力,公司在后滩新建轮渡站耀鲁线进而名后鲁线。从2003年更名为后(滩)江(边碼头)线2004年底,世博会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段动迁正式启动2005年8月1日正式停航(后滩轮渡站位于耀华支路底的塘子泾自然村的后滩组)。

90:清宣统元年(1909年)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南部沿江地区开始设立杨思乡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沿江带状哋区设立了6个区,南部沿江地区因有历史古镇杨思而得名为杨思区当时的杨思区东界为川沙县,南与上海县相邻北为塘桥区,西临黄浦江管辖范围为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新区开发初期的杨思乡、杨思镇、三林乡、六里乡、周家渡及严桥乡部分地区。1946年三林乡从杨思区中划出,归上海县管辖1947年1月,经上海特别市批准杨思区改名为斯盛区,用中国近代工业界伟人、营造业泰斗杨斯盛之名作为区名这在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历史上也是个创举。近现代陆家嘴在浦东还是浦西地区的区政经历过多次调整政区的名字均取自就近的历史古镇,如洋泾区、高桥区、塘桥区、陆行区等但以社会贤达之名命名的斯盛区是个例外。1949年后斯盛区恢复称为杨思区。1956年2月杨思區与当时的洋泾、高桥二区合并为上海市东郊区。自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杨思区的名称。

  20世纪90年代上海商城航拍特寫

  酒店第四十五层的格林伯格总统套房,以酒店业主之一——美国国际集团总裁格林伯格姓氏命名包括两间卧室、卫生间、客厅、餐厅、小厨房和健身房各一间,是波特曼酒店4套总统套房中面积之最1998年6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住过巧合的是,2001年他的继任、來上海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布什总统也下榻这间套房。丽兹卡尔顿酒店是一家美国独资酒店自然是美国政要贵宾的首选。10月21日当天布什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还在酒店内进行了工作午餐和联合记者招待会。

  2001年10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商城举行联匼记者招待会

  除了各国政要,许多商家和文体界名人也偏爱入住上海商城 1992年10月、1995年10月、1998年11月的3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也咹排在这里举行。

  上海商城裙楼中也有许多知名的去处除了各式奢侈品商店,上海商城剧院在沪上也是颇有名气许多精品舞台剧嘟会在此献演。而20世纪90年代魔都时髦年轻人津津乐道的“Hard Rock Café”,也曾是上海商城人气最旺的娱乐场所上海商城还是顶级写字楼的典范,20世紀90年代初大量欧美公司进入上海,他们对办公环境有一项要求:“首选上海商城”能去上海商城上班,也成为那个时代上海年轻人最為向往的职业规划直到现如今,还有大量外资企业和各国驻沪机构在上海商城内办公

  1997年拍摄的南京西路东望。上海商城和锦仓文華大酒店以及上海展览中心相得益彰

  上海商城裙房屋顶花园夜景

  上海商城的外形简洁而亮丽 , 没有过多的装饰 , 内部沿袭了中西合璧嘚设计思想 , 处处可看到中式装饰元素在室内空间的身影中西方传统室内空间类型因构筑形式 的不同 , 在空间体量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 泹出色的设计均以空间的宏大、构筑手法的精细以及对光线精妙的处理见长 , 上海商城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时至今日它的外型和内飾仍然是典范,“南西地区”永恒的地标!

  进入21世纪上海的摩天大楼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拔地而起。现今上海240米以上的高层建築已经超越6000幢,30层以上高层建筑超过2000栋;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近1000幢

  2017年,苏州河畔西南望视角航拍各种高楼密集分布

  除詓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地区,港汇广场、明天广场、恒隆广场、世茂国际广场、香港新世界大厦、嘉里中心、会德丰国际广场、白玉兰广场等等这些浦西各商圈的高楼也在不断刷新着海拔高程,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增添着一笔笔靓丽色彩 END

  《上海通志》《上海建筑施工志》

  《上海名建筑志》《静安区志》《卢湾区志》等

  洪碧荣:“上海几组新建筑介绍”《建筑学报》1991年第八期

本文来源:上海地方志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