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鸳鸯失伴飞生死鸳鸯浦是谁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 >表示人情冷暖的诗句第一篇:《三年古诗》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银汉:即银河。2.玉盘:指月亮。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1.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2.飞桥:高桥。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4.尽日:整天,整日。
张旭(675-750?),字伯高,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善草书,被称为,草圣'。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桃花溪》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1.绿阴:树荫。2.不减:没有减少。 3.添:增加,增添。4.黄鹂:黄莺。
梅子成熟的时候原本是多雨的季节,却难得遇上了连续晴朗的日子,于是与朋友结伴去游赏三衢山。来的时候,坐着小船,一直游赏到浓荫掩映的小溪尽头,山林的深处。回来的时候,虽然走的是山路,但是一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得少,尤其是婉转于绿荫深处的黄莺那悠扬的叫声,更令人游兴无穷。
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可谓是明快自然,生活韵味十足,这将得益于构思的精巧,剪裁的精当。作者将平平淡淡的一次游山玩水的旅游行程写得景色宜人,写得愉悦心情跃然纸上,写得令人仿佛臵身于那平凡生活的意趣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技艺的完美体现。
【唐】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2、覆:颠倒。3、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4、弃:抛弃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之趋合,一会儿像雨之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此诗作于唐天宝中期,诗人杜甫困守长安,为谋一官半职,到处求人,常遭冷遇。参加科举考试失利,通过献诗献赋给皇帝,也未谋到官职,生活更加困顿不堪,常常饥寒交迫,生于官宦之家的杜甫,家学渊源,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自觉任重道远,仕途功名是他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而现实生活却是如此残酷,国运衰微,家道中落,将诗人打入社会底层,此时的杜甫更深刻体味了人情冷暖,对寻常百姓的悲与苦,也因此而成就了他作品的,诗史'之称。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2、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扈。
3、跋扈,尾也。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秋天我与你相逢的时候,你还有如飘蓬一般在云游四海;然而,你在求仙炼丹方面未有所成,一定会觉得愧对精于提炼&神仙丹药&的大师葛洪;壮志难伸的你只能痛饮美酒,口呐狂妄的话语,虚度春秋;你虽自视甚高,但你在我眼中依然是天上谪仙,酒中豪杰,诗坛巅峰,堪称人间狂客!当世之雄,舍你而谁?
《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发源于高高的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
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2.孤城:凉州城,是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3.杨柳: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
王之涣: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表达了诗人对,征战无期'、 ,归家无望'的悲伤的思想感情。
【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李白 (701—762), 字太白,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
作诗的标题。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③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
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第二篇:《杜甫的谢饭诗》
杜甫的谢饭诗
秀才人情纸半张,诗圣人情诗一首。现存杜甫诗中,有不少首作品是描写朋友招待他吃饭的诗。杜甫当年写这些诗,主要目的应该是,对朋友的一饭之恩表示铭记在心,表示由衷感谢。因为杜甫写诗讲究细节的真实,使得后世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如下信息:唐朝的民间饮食,待客之道,人情冷暖,诗人的感慨,等等。可以说,杜甫的这一类诗歌,犹如一幅幅社会习俗和世态人情的画卷,从一个侧面形象、生动地向后世读者展示唐朝人的生活情形。倘若能于心情闲适恬静之时,细细品读这些诗篇,不啻为一桩人间乐事。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二的“鲜鲫银丝鲙”一句,使我们了解到,鲫鱼也能制作成生鱼片,刀法有别于今天的日本料理,切成丝状,而不是片状。这大约便是孔子所说的“脍不厌细”吧。关于生鱼片的吃法,《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一诗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姜七少府(姜姓阌乡县县尉,七指其在家族中排行第七)设生鱼宴招待杜甫,由于时当严冬,鱼是捕鱼人(鲛人)通过在河面凿冰捕到的。厨师(饔人)得到活鱼后,洗好鱼,磨好刀,然后,“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可见是快刀将鱼肉切成雪花薄片,鱼骨也被剁成春葱一般尖尖的形状——大概是为了摆盘美观吧。
唐朝人招待朋友的菜肴有哪些,不能一概而论。《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写出的各种食物,颇具西北地区特色,“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有酸菜,有酥饼,当然还有市场上买来的新鲜鱼肉。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得寒字)“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可见,有条件的主人,招待朋友的时候,是有主食,有水果的。
《赠卫八处士》“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说明韭菜、黄粱米饭这样简陋的饭菜,也是可以招待朋友的。当然,酒是不能少的。《赠卫八处士》有“主
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雨过苏端》有“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病后遇王倚饮,赠歌》“密沽斗酒谐终宴”。可见,老友相聚,饭菜可以不讲究,劝酒是必须殷勤周到的。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饭抄云子白”、《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软炊香饭缘老翁”等等,说明河南出生的杜甫,是喜欢吃大米饭的,是懂得欣赏好米饭的。
《彭衙行》“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说明在乱世食物匮乏时期,深夜招待朋友吃饭,已经入睡的孩子也要唤醒,起来分享食物。这既是礼节,也是对孩子的眷顾。
《雨过苏端》“呼儿具梨枣”,《赠卫八处士》“儿女罗酒浆”,说明唐朝人待客,儿女也需参与劳作。此时,男主人正在陪朋友说话,叙旧。
《彭衙行》“从此出妻孥”,《病后遇王倚饮,赠歌》“唤妇出房亲自馔”,谁说古时候妇女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好友到家,女主人有出来见客、待客的礼仪。
《彭衙行》诗中说,老友孙宰在招待自己吃喝之前,有“翦纸招我魂”的仪式。这可能是战乱时期的人渴求平安的一种表示。
这一类的诗,均作于杜甫为求官困守长安或陷身安史乱军占领的长安两个时期。因为生活贫困,对于食物怀有浓厚的兴趣。此前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杜甫自己所说的“昔如纵壑鱼”时期,以及此后一家人团聚、到处投奔友人的“今如丧家犬”的时期,杜甫几乎都没有在诗中一一写出菜肴的名目。杜甫的谢饭诗中,除了他对食物的浓厚兴趣,我们也很容易读出杜甫对于朋友的感激之情。《雨过苏端》“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真应了一句古话:穷在闹市无人问。难怪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发出了“但使残年饱吃饭,
只愿无事常相见”的感慨。
第三篇:《古往今来的那些浪漫诗句》
[诗词名言] 古往今来的那些浪漫诗句
cdjsbfnzsf
ZXid: 7646062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他的帖子查看作者资料qq等级:明星作家ゞοo蒝丶°(本人名曰-琪。)From:河北省邢台市 铁通
发帖: 1379派派币: 117 PB威望: 868 点贡献值:11当前: 不在线 在线时间:403(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楼主 小 中 大 发表于
19:20 只看楼主
[诗词名言]
古往今来的那些浪漫诗句
老北京的那些老故事——鬼故事
话说,清朝皇帝,吃饭的那些事儿
______80后的记忆、那些你我怀念的【糖人制作工艺】
关于桥的诗句
古往今来验证灵魂的十大实验详细概括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需誓言。
进入种种,似水无痕。
明日何夕,君已陌路。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凄风冷雨人世间,人情冷暖几沧桑。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
第四篇:《《李商隐诗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锦瑟》是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是李商隐罢官后,退居郑州病逝之前所写的绝笔诗,回首一生遭遇,感伤身世,寄托情怀。诗人身世的悲怆,理想的幻灭,爱情的悲剧,人生路途的迷茫和无穷的遗恨,一并括在诗的形象之中,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作。诗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矛头直指唐玄宗,讥讽他没有摆正爱情与江山社稷的关系,一人之情却让一国来承受,何其不公。诗歌讽喻君主帝王要以史为鉴,忧国忧民。
【写作素材】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此情可待成追忆。”乡情、爱情、亲情、友情、恩情、绝情,便都是真情了。于是,,拥有可待追忆之“情”的人,都得了这首诗,悟了这首诗,以不可言传,只得意会的怅惘之境,叹了这首诗,也深深记住了那最初构造其境的传奇之人李商隐。从那之后,他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诗坛丰碑上那极为显赫的位置。一生悲戚郁郁的他,也足够因对文坛如此丰厚的成就与供给欣然长叹、洒脱而去了吧。相信,那一句句绮丽的诗词,带着忧愁诗意的墨香,也早已风流千古,漫步于时间之外了。
3、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他的诗像“飒飒东风细雨来”一样的柔软,可偶然地竟也会像李白、高适那样,喷出一句“心断新丰酒,销酒斗十千”。虽然说,不可否认的,这半丈豪情中,还有一半他那特有的忧伤,但终究他不用一寸一寸地发牢骚了,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很豪放的了。
他的诗总是幽幽怨怨的。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象是一首五律的颈联,而他却在这里嘠然而止,只留下了一声长长的叹息。他在叹息什么,叹息他那夹在两个党派之间,最后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一生?
5、他不能象李太白花间一壶酒舞得影凌乱,也不能象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性格太忧郁,他的生活太贫苦,只得留在现世中漂泊无依,上下求索。
于是他把心中的不甘,愤懑,无奈,哀怨和寥落的希望,全小心的藏在诗里。“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树梢上的花,上无天庇护,风雨骤来,摇摇易折。这和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容易遭到损坏的命运多么相似,和这位才华横溢,有抱负而潦倒终身的诗人的命运又是多么相似!然而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代,毁了一个仕子的前途却造就了一位诗人。
6、“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间不得听”,千回百转之中,你的知音却在何处呢?可笑腐鼠争食,朋党夺势,暮秋的冷雨将你与那片污浊相隔,却也隔绝了尘世。你用绝世的才情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其中的隔景布障,便是你的诗也如迷,诗也如画;园里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又是你的诗典传神、信手拈来;还有那朱漆琉璃瓦、玉树云母障,色彩斑斓,却是愈暖愈奇、愈繁愈冷,将一个昏暗的“愁”字,染遍千般颜色、万种风情。在你的笔下,一行清泪也要“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而那凄清愁苦、孤寂断肠的《无题》诗中,却尽是“画楼”“桂堂”“蜡灯红”“彩凤”“灵犀”“春酒暖”这般浓艳华丽的色彩;连那优雅清丽的“一树碧”却也碧得无情,,,,这彩虹幻灭般的失落与惊醒,怕是比那铺天盖地的一唱三叹更能昭示你深埋于心底的惆怅与彷徨吧。
7、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李商隐的政治诗都有深切的忧愤,攻击宦官、藩镇,更表现出其见识和胆量。他的他的咏史诗往往有讽有叹,以古喻今。多抒兴亡之慨。告诫后人要以史为鉴,表现了一个爱国诗人的良心。《马嵬》(其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唐玄宗,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8、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诗中
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
9、李商隐早年受知于令狐楚,登进士第后娶王茂元之女。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忠于令狐楚的人认为李商隐亲近王氏是背恩负德的行为。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抑商隐。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他称颂汉高祖、唐太宗,也称颂张良、诸葛亮。他同情“不师孔氏”的元结,更同情“言皆在中兴”的刘蕡。他反对藩镇割据,又反对宦官擅权。可惜他“运与愿违”,由于遭遇谗毁,横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尝开”。
10、李商隐三岁就跟随父亲漂泊天涯,十岁又不幸丧父,就开始了孤苦无靠的生活。少年时代的辛酸生活,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无疑给诗人的心灵长期笼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成为他青少年时代乃至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负荷!
后来,不幸的事接踵而至,仕途蹭蹬,几度沉浮,又夹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苟延残喘,一直郁郁不得志,这就使他本来极为脆弱的心灵更为敏感,也更为伤感,以致不得不在居母丧其间,将营谋“窀穸之安”看作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虔诚地全力以赴,用宦囊积蓄和“父亲馈遗,朝暮饘餬,收合盈余,节省费耗”所得,大办迁葬之事,一共办了五起,上自曾祖母、下竟至殇婴,还旁及堂叔。了结了其平生一大桩心愿,他的心灵也就得到了莫大的慰藉。
11、伤而又不得不隐,人生之痛莫有过于此者。于是,只好逃到诗的王国来寻求心灵的慰藉,才找到了平衡心理的支撑点,才找到了医疗隐痛的救命方!这也许正是其总体风格形成的内在动因,也是根本动因。“为了生活的目的,审美态度稍微防卫了痛苦的威胁,它提供了大量的补偿。这种美的享受具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醉性质。”伤而隐,诗人已无逃遁之地!!诗到此,已真正成了山穷水尽,而无复有柳暗花明,李商隐的诗,遂成为本质意义上的唐诗之绝响!
12、王安石曾赞李商隐:“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他的诗如同收了幕天的他的诗如同收了幕天的萧萧云雨,当是杜诗胸怀万物的大气象,他的诗境是浩浩天地间无休无止地零起了飘忽的暮雨,于是化沉郁顿挫为高清森冷;他的诗语又在李贺的瑰奇中,揉入了欲语还休,一唱数叹,于是凄艳优婉。
在这些低圩的回吟里,李商隐把身世与情感用诗之梭纵经横纬,密密罗织。他无疑可比巧手的星娥,在沉霜的深夜里他织出了一张张美幻绝伦的华锦,色泽在佳人的明眸里随横波流转,明晦轮转的光影幻化间绽放成朵朵惊艳的繁花。
【素材激活】
千古绝唱——解读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心底的情谊,随时间地流逝渐渐地深埋;心中的遐想,化作纷飞的落叶成为永恒;眼中饱含着泪水,注视着一望无际的天空。他,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最美的时光已经过去,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而显得多余,,,,微弱的烛光下,一张消瘦的脸,惆怅的目光,失落的神情。
他的一生,就是为情而奔波着,,,,他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他生在晚唐,此时唐朝逐步的走向没落。著名的唐诗“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李商隐的命运要悲惨得多。论才学,他们三人不分伯仲,可是天嫉英才,让他出生在晚唐,这样,他又显得卑微许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的光辉早已暗淡下去。他,只能面对着黑暗的现实,在冥冥的主宰里“苦中作乐”,,,,
他的出生,是个不幸。“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家境寒微,使他没有童年的快乐,没有儿时的美好。自少年时代起,就要“拥书贩春”,养家餬口。面对这不公的命运,他也曾悲叹道:“生人穷困,闻见所无。”面对这种种的不幸,他也知道,在这适逢的乱世,只能奋斗。
可是,时代没有给他腾达飞黄的机遇,也没有赏赐他高官厚禄,接踵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厄塞当涂”,屈沉使府,“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一生,看来就是一部悲剧。
对于常人,可能早就因为这些而崩溃。可是李商隐却在这重重的不幸中振作。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高官后禄既与他无缘,他便放弃这些世俗的东西,去追求更深的境界。即使没有翻手为云,覆掌为雨的权力,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不止有出仕这一条道路。
正是因为他这一变故,让他成就了非凡。没落的晚唐,没有李商隐这么一位大官,却有他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也算是一种欣慰。
他的诗,与众不同。里面没有那些为国伤感的字眼,也没有那些战乱纷飞的画面。在千篇一律的诗卷中,这也是黑暗中的一点星光。他走遍大江南北,尝遍人情冷暖。这些给了他无比的神韵,写出了一篇篇旷烁古今的名篇。一个“情”字,概括了他的全部,他的诗全是为“情”而诠释。“情圣”用于他身上实在是恰倒好处。
也正是他那微妙却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具大的灵感。悲惨没落没有离开他一刻,美满幸福他也曾拥有过。不管这一切的一切仅犹如指间一瞬,也是他自己的回忆,或美好,或悲伤。他的诗,就是记载着这一切的一切。他的人生也就是走的这么一条悲惨的路。
生活越是凄惨,命运越是不公,越是给他的诗注入了情感。这让这千古“情圣”来得更名副其实。仕途颠沛,妻子早亡,给他的压力何其之大?可他却用于诗中,给他的诗带来了一种不能言语的魅力。
上天是不公的,给了他许多的磨难;上天又是公平的,给了他一身的才情。一个人不会是完美,李商隐也一样。他过于执着于对妻子的爱。妻子死后,一直闷闷不乐,作品中也散发这忧郁的气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首经典的无题诗,带给人们遐想,也抒发了他郁闷的心情。此情永久保留,他对妻子的情深义重,后人景仰。对后人来说,李商隐的成就自然在于诗。但不论从个人际遇和性格,还是从他所处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唐,李商隐的吟唱已然全无盛唐气象,唯有惋歌的尾音。可就是这种哀伤的色调,让后人的心里为之一震。
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除了悲惨,他走的道路也甚是复杂。年轻时投靠令狐楚,得到提携。风光一时却在仕途中一次次的失利,走投无路他却做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蠢事——投奔了节度使王茂元,没多久成了王茂元的乘龙快婿,他也陷入尴尬。他抛弃了自己的誓言,背叛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令狐楚,便夹在了明争暗斗的牛李两党之间。在其他人眼里看来,他前后反复,牛李两党都当他如墙头草。这是他人生的失败。
终于,伟大的诗人在他45岁时郁郁而终,,,,
他的人生不是成功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最好的路;可他的诗篇却是无暇的,这也没有人可以否定。李商隐就像项羽,在人们的心里,虽然褒贬不一,但却没有人可以抹杀他的成就。
他,作为诗人永远是伟大的,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改变。千古情圣在没落的晚唐独唱情歌,孤独的走着自己选择的“路”,含着泪,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这份“情”,即使已度千年,却一直保存着它的新鲜。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诗篇,留给后人吟诵,留给后人思考,,,,
一生钟情李商隐
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见过柳三变的多情,苏东坡的专情,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平生所见,唯义山尔。
在这个乱花迷人眼的时代,我迫切地需要些什么聊做心灵的安抚。于是我想起了李商隐:那个写下“我是空言去绝综,月斜楼上五更钟”为爱断肠的李商隐;那个亿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生钟情的李商隐;那个浅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清词丽句的李商隐。那个低吟“春心莫共花挣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幽怨诗人。
一首《锦瑟》为李商隐一生的写照,“一弦一柱思华年”寄托了多少辛酸往事,曲子弹了千遍万遍而真正懂得其中意韵的,恐怕也只有李自己知道了。我们只是无心的过客,只是路过偶然听到他的弹唱,心甘情愿地被或苦涩或美妙的弦音拨乱了自己的心绪,然后轻叹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他哀婉凄迷的诗,尽管悲伤,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对生命的淡淡珍爱之情。不然如何在月白霜清的寒夜,独欹高楼,望见一片澄澈的空明时,想起那句“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李商隐的这两句诗非常亮丽华美,他的诗学极了李贺的奇幻象征手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承袭了杜甫的精严顿挫和李白的浪漫自如。
【适用话题】可用于“追忆”“悲悼”“怀才不遇”“抱负”“乐与悲”“忧郁”“生活与文学”“理想”“良心”“选择”“奉献”“得与失”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锦瑟》一诗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对往事的追忆是对逝去生命的悲悼
“此情可待成追忆?史是当时已惘然。”时过境迁,李商隐想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关于青春、爱情、梦想,都悄然随流年逝去了,回忆中洒满了伤感的泪滴。对往事的追忆其实并不是想要挽留什么,而是因为那段时光是他生命的履痕,而那段履痕也消失在时间的风烟里,他追忆过去就是对自己逝去生命的悲悼。
角度二:阐述与“怀才不遇”“抱负”“乐与悲”“忧郁”等相关话题。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之珠郁沉海底,能不让人心痛而落泪吗?蓝田山为暖日照耀,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升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两句诗集中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抑郁和悲哀之情。
【运用范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岁月如梭,十年如一。人生渺小,有多少十年可以重来?有多少我们应该珍惜却错过的时光?只是一瞬,我们已走完了看似遥远却不奢侈的人生。
盘古开天辟地时,惆怅锦瑟年华流逝时,多少帝业建成又毁灭,多少朝代过去又重来。只是想,凭谁问:“天荒地老,尚可存乎?”
没有人知道,时间是如何死亡的,更不会有人知道,变成亡灵的巨头们是不曾喝下孟婆汤的。忘却是另一种逃避,所以巨头的亡灵们选择了铭记,为的就是在将来的某一世某一天再度强大。试想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谁会不为他的霸业俯首称臣,心甘情愿!都说胡杨能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后不腐一千年。如此的刚毅顽强,比起一个个脆弱的王权,可尽显沧桑。
人类从古到今,都忠信于天命,用自己的一生来浇灌自己的命运,望其如花草万物般成长。人生来了,又走了,又来了。时间见证着,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曾有一个人,他用他的一生为他的兄弟们谋幸福,所有的兄弟们。忠信英勇,忘我,是他们的一切,抛头颅洒热血的他们,以此诠释着男人之间的友谊!此人就是宋江。
腐败的时代,人们可比的就是看谁更腐败,谁更堕落。应该承认,他们卑鄙过,残忍过,小人过,只因他们并非圣贤。没有人说过,英雄与小人不可同做,英雄一定是圣贤之辈。梁山好汉表现出的是真正的豪气,表达的是真正的感情,展现的是最赤裸的人性。在他们身上感叹,在他们身上流泪,在他们身上呐喊,叹出的是真感情,流出的是热泪,喊出的是心声。多少血抛洒了,多少头颅落地了,他们仍只将苦泪辛酸硬吞下去,继续着他们的正义。伟大不过如此,泰山与鸿毛即可。而他们,是真正有着如孤峰般,延续着千年风霜,凸显着千年遒劲的伟岸。
千里长川,兴于一朝亦毁于一朝;江山万里,谁人不爱谁人不窥。只叹光阴飞逝,有心无力,终只得旦暮思之,而不可得也。
孔丘立欲江渚之上,叹逝者之如流水,亦犹今之叹光阴似箭,人生之短暂。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第五篇:《基础模块诗词》
基础模块上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沦丧,城垣残破,人烟稀少,草木丛生。
B.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诗人的感慨:阳春三月的花香鸟语,本应赏心悦目,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这两句还有一种解释,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有情而落泪,鸟有感而惊心。
C.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对家人的惦念,战火连月不断,国无宁日,家无音信,这时的一封家书弥足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D.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 诗人不顾头发斑白,稀疏散落,几乎连簪子都戴不住了,仍为国事日夜操劳,四处奔走。
12.下面对这首 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说虽山河犹在,但已物是人非。一个“破”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高度概括了当时长安的情景,令人满目凄然。 B.颈联两句是对仗,写战乱中因与家人两地隔绝,音信皆无的急切心情。
C.诗人面对国都的衰败之景,感慨悲伤,在忧国的同时,也表达了眷念家人的离愁。 D.这是一首乐府诗,全诗结构严谨,意脉贯通,韵律和谐,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可知:“晴”说明刚下过雨,“晚”暗示了雨持续的时间之久。
B.首联点初夏时节。“深居”,指自己在桂林的寓所。着一“深”字,可以想见其处地之幽僻,环境之清静。“夹城”,这里指城门外层的曲城。
C.“怜幽草”饱含作者对仕途经历和人情冷暖的诸多感叹。
D.颈联描写出凭高览眺极目所见的雨后晚晴景色。
1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两句写了恬静的黄昏,具有闲适淡远的优美意境,成为传诵的名句。
B.“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一远一近,章法精严,对仗工稳巧妙。
C.这首诗感情深挚浓烈,凄婉悲回。
D.这首诗,将美好的晚晴图景和欣慰喜悦的诗情、珍重晚晴的人生哲理融合在一起,在生动地再现自然美的同时,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美。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1-12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三句中,“生”,指作者;“死”,指亡妻。“不思量”是因为相思太苦,太伤人,故不敢思量。“自难忘”是指作者与亡妻虽生死相别已十年,但亡妻的音容笑貌时时萦绕在作者心间 ,挥之不去。此处以死别之久写思恋之深。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写作者梦中与妻子相见,“尘满面,鬓如霜” 勾勒出词人的容貌特征:灰尘满面,两鬓染霜。由此可见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之状; 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
C.“小轩窗,正梳妆”两句是作者梦中所见妻子临窗梳妆情景,这一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是从苏轼夫妻十年恩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凝聚着词人对爱妻美好形象和温柔性格的深切思念。
D.“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写夫妻梦中相逢,无言而有泪,表达出十年相思,一朝相逢,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倾诉,千行热泪又包含了多少伤悲。这一情景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切合梦境的特征,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2.下面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悼亡词。全词以“梦”为线索,上片写梦前思念,下片写梦中的相逢和梦后的哀思。作者构思精巧,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虚中有实,意蕴丰富。
B.作者在表达对亡妻悼念之 情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十年来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感慨。
C.词作以妻子墓地的景物“明月夜,短松冈”作结,化景物为情思,表达出梦中的
相聚是短暂的,而梦后现实中的月夜荒郊,松柏孤坟给人留下的是永久的痛苦和遗恨。 D.这是一首婉约词,情感真挚,意境凄迷。作品运用象征、衬托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及情感内涵十分丰富的生活细节,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1-12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中,一个“寻”字表示了诗人是专程造访;“柏森森”写出了丞相祠堂的历史悠久,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赞美了武侯祠的春景:绿草掩映台阶,黄鹂叶间鸣叫,春光明媚宜人。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写的是刘备三顾茅芦,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三分天下的谋略,并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开国济世,鞠躬尽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写的是诸葛亮北伐出师未捷,身死军中,斗志未酬,长久地使后世英雄为之感伤而泪沾衣衫。
1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7个字,共8句,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B.此诗的前两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凭吊先哲时的崇敬、缅怀之情。
C.此诗的后两联借事抒情,赞扬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及 刘备父子的治国之道,并表达了后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D.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造访武侯祠,含蓄地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1.下列对这首 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平坦,适合行走。
B.“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
C.颔联两句紧接上文,细写清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尾联两句,写虽然在白天,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作者留下了思索空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B.“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C.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是刘眘虚的代表作。
D.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
注: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 诸公:指投降派。
使客:求和的使者。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国土号称四百州,二百州即半壁江山。
B.“景于多处最多愁”句中诗人巧妙地将楼名拆开重组,以抒发深沉的感慨:金瓯破缺,景多也就愁多。
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
D.尾联先借回忆写出当年抗击金兵的壮举,再联系当前沿江战舰在萧瑟秋风中迎送敌人的使节之凄凉景象,不由悲从中来。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联两句是全诗的总领,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壮观东南”看到的是“山河破碎”,因而“多景”就变成了“多愁”。
B.这是一 首慷慨悲壮的抒情诗,虽名曰登楼却不用浓墨重彩来写景,仅有一点景只不过是作为引发心中情感的酵母。
C.颔联乃全诗精华,“不尽长江滚滚来”,流的是千古英雄血泪;“两岸青山相对出”,遮的是误国奸佞羞耻,悲壮与愤激交织成的对句令人凄怆。
D.本诗叙事的笔墨极简省,重在写景,风格沉郁悲壮,于详细的描写中抒发对朝廷不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已失望至极的情感。
阅读《越中览古》,完成11-12题。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句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吴国战败 ,越国得胜班师回朝。 B.第二句写战士还家的情况: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
C.第三句描写了勾践还宫的盛况: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连同“如花”,描摹了春天境况的美好。
D.第四句写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令人慨叹。
1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第一句隐含了“勾践灭吴”的典故,与题目中的“越中”相契合,言简意丰,一下子将视线牵引进了怀古的情境中。
B.第二句中“尽锦衣”的战士与第三句中“满春殿”的如花宫女,一刚一柔,相互映衬,但都表现出了昔日越国的兴盛。
C.前三句叙写盛况,最后一句写越宫废墟衰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多变、盛衰无常的感慨。
D.这首诗最后一句平中见奇,用衰景反衬昔日之盛,与《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都是以乐景写哀情。
阅读《琵琶行》节选文字,完成11-12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琵琶行》中“行”属“歌行体”古诗的标志,从本诗看,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
④句式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①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12.对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
“半 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定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 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较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失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A.B.C.D.
A.B.C.D.
第六篇:《中国古代愤世诗的价值观体现》
中国古代愤世诗的价值观体现
在唐朝末期,曾经有一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愤世诗,以杜荀鹤等诗人为代表。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中的价值观是与传统儒家思想大相径庭的。从表面上看,这些愤世诗传递给世人的大多是消极的灰色的情感,但换个角度看,却可以真实地展现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劳苦大众的感受。这些思想勇敢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牢笼,揭示了惨淡的社会背景,使一套真正符合世界的哲学思想得以诞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杜荀鹤、罗隐、裴说和李山甫等都是唐朝末期愤世诗的代表。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不但风格独特,而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描述来表达事理,同时传递给人们一种悲世悯人的思想。事实上,杜荀鹤等诗人不只单单创作愤世诗,他们也有大量的作品是用来感叹社会的。但因当时的诗歌作品较多,所以独具一格的愤世诗受到追捧,这些诗是诗人在经历了惨淡的人生以后经过生活的折磨所沉淀出来的别样情感。符合这类思想的典型诗有上百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荀鹤的《遣
、罗隐的《东归别常修》、李山甫的《自叹拙》和怀》
李咸用的《秋日与友生言别》等。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历经沧桑的世俗价值观,给后人展现了另外一个视角下的唐朝社会,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很多学者都在呕心沥血地研究其独具一格的价值观,为唐朝文明研究的多元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身在何处,都逃不过这两个字的诅咒。所以杜荀鹤在《山居自遣》中感:“无人开日小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从这两叹道
句中能看出传统的士人心理,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对于世人在价值选择上的判断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他的诗略显得有些孤独自守,淡漠人世,可还是没有完全泯灭追名逐利的心,仍然是一个在矛盾中不断挣扎以寻得解脱的苦命诗人。
(二)成败观:既痛苦又无奈
生活在唐朝末期的人们,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为生活而劳作着,但是仍然难以摆脱社会的束缚,大多还是家徒四壁。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诗人更容易感叹时运不济、命不由人,杜荀鹤如此,罗隐如此,
:“少英敏,善属李山甫也是如此。罗隐曾愤愤地写道
文,诗笔尤俊拔……自以当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
到,诗人本身是希望自己可以入仕,赢得功名利禄的,
但现实是自己并没有出人头地,只能为了生计而忙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令诗人不得不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更加怨恨唐朝的腐朽和败落。像罗隐这样已经身为士人,但却仍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被定义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是的,在那样的社会,权力、机会和财富通通属于上层人群,相对而言弱势群体就只有很少的社会资源,自然也没有人人平等的社会原则。罗隐在“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中就显得有些失衡,很明显他因自己未能得到功名而耿耿于怀,可是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不情愿地接受现实,他不是不想反抗,也不是不能反抗,而是他知道反抗也没有用,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愤恨的感情。
(三)人情观:悲凉中夹杂着惨淡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都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在唐朝末期,这些诗人们在艰难生存着的同时还要忍受着人情的冷漠。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底层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所以遇到事情大多都会为自己考虑;而高层人士就更不会关心底层人生活的好坏。杜荀鹤的《秋晨有感》中有一句这:“吟发小长黑,世交无久情。”这句话光从表样的诗
面上的意思就能很清楚地感觉到一股酸楚的感觉。这是诗人从亲身经历中所体会出来的吧。在深处困境中而有求于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别人的冷漠和白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诗
唐朝末期像杜荀鹤这些愤世诗人,在诗篇中大多是宣扬一套更接近于百姓生活、更世俗化的思想。这种区别于正统儒家的观念主要是来源于诗人本身苦难的经历,经过他们内心的理解,然后提炼出来融入进诗句中。他们的诗中描绘的多是低层人的生活,再加上些许的儒家理念,便形成了更容易被劳苦大众接受的接近于生活的哲学。
(一)名利观:清醒而冷峻
生活在唐朝末期的诗人,每天都被生活所迫而忙忙碌碌地工作着,却还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被社会和上层人士所驱驰。与此同时,他们还在一旁观察着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内心不断思索着他们过得如此清苦但是每天仍然这样为了生活奔波的原因。经过分析,他们终于归纳出,人世间唯一不能舍弃的就是名和利。人类为了这两个字而不断地挣扎着,从古至今皆是如
2013%短篇小说
人便得到了教训,开始认清人情的冷暖和炎凉。诗人本身多半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在创作各种诗词的时候,还会给自己编织一个理想化的梦,梦想碰到现实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只存在就会被打得粉碎
诗句中,现实生活中是缺少这种温暖的颜色的,所以
他们采用愤世的诗表达真实无情的世俗价值。
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这些格言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愤世诗中的价值观如出一辙,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基本相同的。
《增广》因为其价值观与官方宣传的理论背道而驰,所以被官方文化排斥和冷落,可是它在民间却大受欢迎。不论是古代的贫苦大众,还是现代的老百姓,都是脚踏实地生活的,所以更加青睐于实际的、贴近生活的价值观。他们在面对那些虚幻的、理想的官方道德价值观时是毫无感觉的,反而能与《增广》所展现的人生哲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增广》也只是众多民间读物中的一个代表,而这些哲理和价值观更加浓郁的书籍对我们民族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专属于文人的书籍中,我们学到的道理通常过于教条和古板,远远比不上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在表扬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任何事物、任何思想是完美的,唐末的愤世诗在表达独特的价值观外,不免有一种消极感,所以我们要吸取其中的优点,而忽略其缺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正、负社会影响兼备的愤世诗篇。
通过本文介绍,相信读者不难发现,愤世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长传不衰。从唐朝末期开始到现在,民间价值观的形成及演变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诗人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中将痛苦的经历进行沉淀和筛选,便形成了具有另类价值观的生活信条,然后由诗句展现出来。而这样来自于社会底层,却又相当符合当时人民的生活现状的社会认知,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是这种有悖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极容易被官方社会批判和否定。虽然外界的环境很恶劣,但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仍然坚强地生长着。唐朝末期盛行的愤世诗能够真切地反映民间的悲惨生活,提炼出世俗价值观,并被后人广为流传。
[参考文献]
[1]张红.泥塘中的锋芒———论罗隐诗歌的讽刺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术[[2]方坚铭.从《时世行》《颂德诗》———杜荀鹤人格嬗到2003变的完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3]陈鹏.论唐末诗歌创作的主题和体式[J].武汉理工2006(01).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郭改芹.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风格及思想内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涵[[5]李志人.陶渊明田园诗简析[J].远程教育杂志,1996(06).
[作者简介]
冯香红(1979—
说到唐朝末期,自然就知道在那个时候这个盛行一时的朝代已经接近尾声。一个朝代的衰败也使处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饱受痛苦。即使诗人所处的世道已经衰败,但残留在他们身上的儒家思想却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之所以被关注,就是因为在其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是区别于其他先辈的,他们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人情冷暖写进诗词,埋怨着乱世下士人的郁郁不得志,进而坦诚了自己的价值观。杜荀鹤在其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如《山中寡》《再经胡城县》和《乱后逢村雯》等。诗句中所妇
表现出来的同情中掺杂着一种愤恨的情愫,他觉得民众的痛苦是来源于地方酷吏的苛责和剥削。他的不平是应该的,因为贫困乡民的遭遇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表面上是在为乡民抱不平,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遭遇控诉,这样便有了之后的“宁为宇宙闲吟客,怕做乾坤窃禄人”的诗句。他在告诉世人,自己不愿意做没有用的人,但是他也是弱势群体的一员,所以只能通过创作诗词来济世救人。他们这种不安于世事、努力反抗的精神是传统儒家思想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传统的价值观已经无法让他们在面对社会和生活的困境时得到解脱,所以他们才会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中寻觅出另外一种价值判断观,即独具一格的愤世诗词。
通过上述描写,不难理解在充满世俗情感的愤世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并且这些价值观更接近于劳苦大众的生活经历,所以慢慢地被后世流传下来,有的演变为谚语,有的演变为通俗易懂的格言,给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朝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指称杜荀鹤、罗隐等诗人的作品为“恶诗相。类似这样的评论在之后的许多诗论家传,流为里谚”
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唐朝末期愤世诗给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唐朝末期的愤世诗所展现出来的世俗价值观备受后人的肯定,所以才会在民间经久不衰。更值得那些诗人欣慰的是,虽然他们等不到,但是他们留下的诗句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他们在起初表达的不肯碌碌无为,要造福于世人的愿望也实现了。在《增广》中有许多格言和言语的中心思想都与唐朝末期的愤世诗十分相似,如“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和“贫说人
),女,山东淄博人,本科,淄博职业学
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
短篇小说2013
第七篇:《古诗鉴赏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分)
(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2分)
(1)(2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
(2)(3分)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3)(2分)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许多有价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如读书、立志、奋斗、奉献、成才、孝敬,,,,
④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1)-(2)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1).浓郁的思乡之情,(2分)思念京洛友人之情。(3分)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2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2分)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1).答案:首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谴,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点出心境4分)
(2).答案: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疑心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暮春”“客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颔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诗人刚读过书,抚过琴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观点1分;概括出“思念家乡等”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不同意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5分)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6分)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1 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 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
(2) “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2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2分)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1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鸂鶒①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诗歌赏析】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
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②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③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汀(tīng):水边平地,小渊。③矰缴(zēng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这首诗表现了旅雁的哪些特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请加以描述。(5分)
(1)、旅雁特征:失群孤危、饥渴辛劳、孤宿寒汀、哀怨忧惧、无所依托、无力续飞。(2分)
这首咏物词运用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手法,(1分)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抒发诗人身世的浮沉,生活的动荡不安,(1分)同时也象征了在靖康之变中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况。(2分)
(2)、大批民众背井离乡,颠沛南逃,路上风雨交加。有的人不幸走散,饥寒交迫,前无亲人可投,孤苦无依,后有追兵相逼,困顿不堪。(共5分。“南渡人多”1分,“天气状况”1分,“心理焦虑”1分,“走散后的情景”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分别是“覆”和“唯”。(2分) 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2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4分)
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 “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在4分下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1).“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表示人情冷暖的诗句”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表示人情冷暖的诗句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头生死鸳鸯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