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囚徒帮我把图一和图二的字P成图三这样 (图二是不问因果有多少 不是应该)

原标题:金刚般若论会释卷第一(十三)

彼五种义句上上依止,应知彼等皆依止“地”故。

“显五通依不共”中意说下文所说五种:“依义、说相、摄持、安立、顯现”,皆依此三地离此地外,无别所明故此三地,各有多行所住处故名“上上依止”,以非一故名“上上”。此中略不解“般若”,但说三慧不论“实相”等,不尽法故

上来解七句中,“正述之宏纲”竟

【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整理裳服,执持衣钵入室罗筏大城乞食。时薄伽梵于其城中行乞食巳,出还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于食后时敷如常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时,诸苾刍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雙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具寿善现亦于如是众会中坐。

说修多罗身相续此义句今当说。世尊何故以“寂静者威仪”而坐也?显礻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故。

自下“正释经文”中,第二大段、重解前文“释玄宗之巨委”中,分二: 初、解序中“威 仪 成就” 结 加趺坐,正念不 动

后、解正宗。虽行住坐皆可说法。今显静坐于觉说胜。表内心觉安真理外相方说利生。但以一义解之余義如说《法华》“威仪安坐”中说。

【经】尔时众中具寿善现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臸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作是语已。

何故上座须菩提问也?有六因缘:为断疑故、为起信解故、为入甚深义故、为不退转故、为生欢喜故、为正法久住故即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

后解正宗分三:初、解“种姓不断”中文。次、解“何故唯问发行菩萨乘”等解“发起行相”中文。后、解“以善问故于上座”下,解“行所住处”中文

初中,分三:初、解三问意次、解“发趣菩萨乘者,菩萨摩诃萨”言后、解次前“最胜受”等义。

于经文中从后向前释。观此论所释上下等文皆是天亲释弥勒颂中所无文者(天亲论中,依弥勒颂释金刚经。无着论就彼天亲所未释者,又别释之) ,方始解释;非是昆季自知相矛盾

初文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三:初标,次解后结。 略标中有三:初总标,次别列后、结所为 别列六中: 初五为利乐众生; 后一为正法久住。 前五之中: 初二佛法外人心有疑惑,不生定信; 次二已入佛法欣佛法者,不解进修; 后一已进修者不能证达。

此但问“因”是須菩提所欲修故。唯问“种性”及“证发心”二所修法不问“佛位、十地菩萨”已证达者心所欣求出离解脱佛果之位。

“总显种性不断”有二义:一、此中已闻欲令当来佛种不断。二、明佛能令佛种不断,以能善摄及付嘱故。

此中六因依古所说,合有四解一云:第一、住佛法外,由有疑惑多生诽谤。今问冀答以断彼疑。令发信心不生谤诽,起菩提心二、起信解者,若先虽不疑惑、诽谤但处中位,由不闻解不能发心。今为于彼闻法起信入十信中,前五心位三、若入十信住第六心后,信决定位名“入甚深义位”。若先虽发大菩提心犹在十信前五心位,尚断善根未信决定,不名入甚深义位今为令入第六心后,得信决定深识佛法“因果、理智”,信智不退屈由解深义,方无退信名“入深义”。四、若先虽得“信不退屈入甚深义”,十住位中入前六位;尚有退作二乘の心。今为彼等无“退大”意,入第七位后名“不退”。五、若先虽得入位不退乃至得入十回向后,得四善根入“决定择分位”,犹未证达真净法界不名“生如来家”。未名住极喜地未得法苑乐,未证诸相增上喜爱不名“生喜”。今为彼等得入十地,证得法界入后后道。六、由人信学、进趣、证达当来正法,教行果三久住于世。为此六因生随喜故,以发三问地前、地上,皆有“發心、修行、断障”三义别故结云:“此是问者,欲令佛种不断故问”以上一位配,下更三义位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神囚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