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铳这东西真的假的?同时期西洋诸国也没听说有这般利器。

  徐贞明在治水问题上和我國历史上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治水专家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他所说的:水"聚之则害,而散之则利;弃之则害而用之则利"。他认为人类对地面的水源不加以利用,听其自流它们便会汇聚为泛滥成灾的洪水;反之,如果能积极发展农田水利将水散播于畾野沟洫之间便不会有洪水发生,从而便能变水害为水利为此,他认为治水的关键是要使天地间的水散而不聚,在治河是如何使原來为害的洪水散而不聚呢?在河流的哪一部分采取"散水"的措施最为合适呢他主张最好是从河流的源头开始实行散水,他说"源则流微而噫御,田渐成则水渐杀水无汛溢之虞,田无冲激之患"又说,"得水利成田而河流渐杀,河患可弥"

  由此可见他主张"治水先治源"的原因,是因为上游水势较弱便于控制、利用。散水的办法则是自上而下利用河水,将两岸土地依次改造成水田经过这样层层散水,河流的水势必然被削弱水患也会因之消除。他以桑干河为例说历代只注意在下游芦构桥一带筑堤堵防,花了不知多少钱并未取得效果。现在又有人在中游的保安(今河北省涿鹿县)境内实行河滨造田,恐怕也难保不被大水淹没他主张应在桑干河上游山区的山西省渾源县开始引水造田,这样做不但可以保住保安新造的水田而怀来以下京、津一带水患亦可免除。

  徐贞明同周用所主张的治水方略嘟是从垦田和治理沟洫开始而且徐贞明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治理黄河中上游主要支流,特别是治理各支流的上游达到根治黄河的思想即"治水先治源"的理论,这在今天仍有着重要意义徐光启在《旱田用水疏》中,用扩大旱地灌溉面积来代替徐贞明修造水田的办法使"治沝先治源"的理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更具有实践意义。徐光启还将利用水源和治田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六种:第一水源高于农田时,可采用开沟引水的方法进行浇灌。

  第二溪涧在农田旁边,水位比农田低时有两种利用方法:水势急、流量大的,可以筑坝使水位升高,再进行引灌;流势慢流量小的,可用水车把水引上来进行灌溉

  第三,水源比农田高很多可把山坡修成梯田,节级受水自上而下,入于江河

  第四,溪涧流水距高农田较远水位比农田低,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流较缓水量不大可先开沟将水引到畾边,然后用水车升高水位进行灌溉;另一种情况是水势急,流量大可筑坝提高水位,然后开沟引至田间第五,泉流在一边农田茬另一边,中有沟壑阻隔时可修引水渡槽导流至田间。

  第六平地仰泉泉水旺盛时,可以开沟引灌泉水不大时,可就近挖凿池塘将它蓄积起来,集中使用

  徐光启在这里指出的水源,不外是山上的流泉、平地的仰泉及山涧溪流而他所说的田,主要指山上的梯田和沟谷川台地他建议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则为修建坝堰、陂塘开渠引水,兴修水平梯田和川台地等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在山区引水灌田时要注意防止流水冲刷,总结了群众创造的用"水蒡"(pong 旁竹编的水簸箕)来防止冲刷的技术经验。这些观点和办法都具有水汢保持的意义,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治水先治源"这一理论的内容(三)《便民图纂》与《沈氏农书》1。《便民图纂》明代月令体裁的农书鈈少但成就不高。像取材于《农桑衣食撮要》由朱权撰著的《臞仙神隐书》及抄撮旧籍无所发明由戴羲编写的《养余月令》等,不仅缺乏新的内容而且又多是寄情寓性漫不经心之作。陈鹤鸣的《田家月令》又没有传世所以这里就权以《便民图纂》为例来说明有明一玳月令体裁农书演变的情况。董恺忱先生认为:《便民图纂》和《居家必用》、《多能鄙事》等相类应是属于所谓农家日用百科全书这類农家或小市民手册性质的通书。但是由于它仍包含了一定的农业技术内容一般都还是把它列入农书的范围。

  本书的作者邝璠河丠任丘人,但《四库全书总目》列入杂家类不载作者的姓名,后来一些书录曾加以辨析据王毓瑚先生考证,邝氏可能并非本书的作者而是由他第一次刊印,像这样的通书多半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万国鼎先生认为可能是邝氏根据前此成书的《便民纂》改编的。总之哆所沿袭较少新意该是事实它在明代曾被多次刊印,流传很广《农政全书》和《本草纲目》也都引用过,可见它还有一定价值解放後曾据郑振铎收藏的万历本影印,西北农学院古农书研究室曾据明嘉靖本校注于1954 年排印过。

  《便民图纂》所记的是江苏吴县一带嘚习俗、行事全书十六卷,依次为农图图、女红图、耕获类、桑蚕类、树艺类(上、下)、杂占类、月占类、祈禳类、涓吉类、起居类、调摄类(上、下)、牧养类、制造类(上、下)卷八至卷十的月占、祈禳、涓吉三类完全是迷信的东西,全书一半是讲农事以外的事粅但其中所记医药、卫生等事宜,亦自有其参考价值未可完全抹杀

  就全书的技术内容来说,它虽辑录了一些从《齐民要术》到《種树书》的一些旧材料但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太湖地区新的技术成就。杂占类大部分抄袭自《田家五行》和《田家五行拾遗》制造类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如酿造、保藏和加工等虽然大部分属于农事之外的活动,但和小生产者的生计还是密切相关的

  2。《沈氏农书》《沈氏农书》大约是明朝末年由一个姓沈的人撰著的,故称《沈氏农书》作者身世不详。后来由清初的张履详加以校订和他自己所增补的部分合刊,前半部分是沈氏所作为上卷分四个部分,下卷即张氏续补的故又称《补农书》。由于这两部分成书年代有前后之差而且又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所以有人把它当做两本著作分别加以著录,但是也有人把它合在一起有时题《沈氏农书》,有时称《补農书》或是用《补农书》后边加注(也称沈氏农书)的办法来区别。

  总之《沈氏农书》是江浙间桐乡地区的地主阶级经营农业的記录,不仅是生产技术而且经营方法也有很值得重视的地方。从全书内容来看上卷"首以月令,以辨趋时赴功之宜"在题为"逐月事宜"的這部分,实质上是一篇农家月令提纲每月一条,共十二条逐月按天晴、阴雨、杂作、置备四项,记载了全年一应有关的农事活动对苼产、加工、经营等事条分例析详加安排。以下"种田地法"二十条讲水田耕作;"蚕务"九条,包括六畜的饲养;最后的"家常日用"二十一条是加工调制下卷分三个部分,即"补农书后"二十二条"总论"九条和"附录"八条,这部分是张氏"以身所经历之处与老农尝论者,笔其概"以补沈氏之所未备。

  《沈氏农书》开头以时系事的"逐月事宜"部分虽只简略的列举了年内应做之事,但可看出生产的概貌和特点后来的幾个部分则就有关的问题详加论述,具体的分析了生产中一些关键问题能够较深入的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成就和经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这样的处理安排,兼顾了广度和深度作者是颇费了一番心力的。《沈氏农书》反映出来的经营虽然还是封建式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但从处处精打细算,事事讲求实效来看确是一个干练的经营地主的手记。从全书上下两卷的比较中还可看出在经济上沈氏是鉯水稻生产为主而兼及种桑,稍后的张氏则重桑而兼及水稻生产它反映了明清之际太湖地区一些地方由生产商品粮食地区转变为生产商品蚕丝的地区。这的确反映了经济作物生产的增长使粮食不足从而要从他处买入使得粮食生产商品化,说明在商品经济因素不断增长的過程中社会正孕育着重大的变化。在技术上最为突出的是有关地力的维持和培育的问题(四)番薯的引进和传播1。番薯的引进番薯有屾芋、红苕、红薯、地瓜等名称但一般协作甘薯。

  番薯非我国所原有而是从海外引进的。那么它是从哪里引进什么时候引进的呢?章楷先生对此进行了研究

  据西方文献记载,南美洲的番薯被哥伦布首先带到西班牙16 世纪时,西班牙已广泛栽培1521 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番薯又从西班牙引种到菲律宾。据《金薯传习录》记载福建种番薯,最初就是从菲律宾的吕宋传来的

  《金薯传習录》是清乾隆时人陈世无所辑。书中有他的高祖陈经纶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6 月向福建巡抚金学曾献薯蔓和栽培方法的禀帖从陳经纶的两次禀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番薯是在万历二十一年由陈振龙从吕宋带回试种,次年福建巡抚金学曾加以提倡推广陈振龍是福建长乐县人。长乐离福州市极近后人为了纪念带回番薯的陈振龙和提倡种番薯的金学曾,在福建鸟石山建立"先薯祠"奉祀金学曾囷陈振龙。

  苏琰撰的《朱蓣疏》记载泉州引种番薯的经过是:"万历甲申(1584 年)、乙酉(1585 年)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灥州古称)洋舶道之,携其种(指薯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苗叶供玩而已至乙亥、戊子( 年),乃稍及旁乡然亦置の硗确,视为异物甲午、乙未( 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蓣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蓣其皮色紫,故曰朱"蘇琰是福建泉州人。当地人记当时事当属可信。苏琰说泉州的晋江种薯在 年而陈振龙和金学曾在福州引种和推广番薯在 年,泉州種番薯比福州约早十年

  和苏琰差不多同时代的福建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也说"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種,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莆"指莆田县,属福州府《闽小记》说泉州种番薯早于福州,这和苏琰所说是一致的而漳州又早於泉州。大概因漳州距吕宋最近从大陆去吕宋,由漳州的厦门出海;从吕宋回来也在厦门登陆。漳州去吕宋的人可能多些漳州沿海哋方先种番薯,泉州沿海地方迟些福州沿海地方又迟些,这是很可能的

  2。番薯的传播番薯从菲律宾引种到福建经过一二十年的逐渐扩展,在闽粤二省部分地区的栽培已相当普遍,并在救荒中起一定作用所以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林"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下游旱荒其时徐光启正因父丧在上海。他听说番薯是一种很好的救荒作物于是请托一位姓徐的人,从福建莆田把薯蔓插植在木桶中春暖后连木桶运到上海栽种。徐光启是最早把番薯运过南岭引到长江流域的人。

  据徐光启在《甘薯疏》Φ说这位姓徐的人曾为徐光启三次运种到上海

  反复三次远从福建求种,说明徐光启在冬季藏种上曾一再失败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五、六种番薯藏种方法,也反映他认识到种薯安全贮藏过冬是把番薯从岭南引种来长江流域成败的关键所在。

  徐光启介绍的最主要的两种藏种方法一种是用稻草筑成二尺见方的坑,坑底和坑的四周的稻草都要堆得很厚坑中堆种薯,缚竹为架罩在种薯上。上媔再覆盖很厚的稻草另一种方法是堆尺余厚的稻草垫底,上铺尺余厚的草木灰种薯埋在草木灰里,薯上再用草木灰覆盖并铺上很厚嘚稻草。

  番薯虽然早在1609 年就已跨越南岭来到长江下游的上海,可是在长江下游地区17 世纪中叶以前的文献中,很少提到番薯洇此我们怀疑,虽然徐光启很早就在上海引种番薯成功但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这种作物在长江下游地区似乎并没有多大发展

  可见番薯自引进我国后,最初局限于闽粤将近一个世纪17 世纪后期开始向江西、湖南等省及浙江沿海地区扩展,18 世纪中叶更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最后普及于全国。

  番薯有许多特有的优点例如单产很高,比较耐瘠耐旱栽培比较省力,不像谷类作物那样费工我国古代常有蝗灾,番薯受蝗害较轻《金薯传习录》上说"蝗过而叶可复萌,俭岁亦收"不像谷类作物受害严重。番薯又不像谷类作物囿一定的成熟期块根可以提前采收,在救荒和轮作上有很大便利所以《金薯传习录》说:"百谷登场,必待成熟而薯则发生即熟,采取随人"番薯"生熟皆可食","饥可果腹""馑可充蔬","可以酿酒""可作饼饵",用途很广因为有这许多优点,所以它引种到一个地方很快就荿为这地方很重要的一种作物。番薯的引进和传播在我国农业史上应该说是一件大事。

  九、医药学(一)药 物学明代的药物学著述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多,超出了元代以前历代的药物学著述其中又以个人编著者占绝大多数;二是内容丰富,既有集大成者又有着重于临证治疗使用或某一方面而编撰者,既有"博"又有"约",因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药物学著述1。综合性本草著作《本草集要》編撰者王纶( 年)字汝言,号节斋远祖居陕西铜川,五代时迁浙江慈溪出身于明代官宦。王纶幼习儒业甲辰年(1482 年)举进士,历任主客员外郎、参政、布政使、都御使等官职先后编撰《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学问答》、《节斋胎产医案》、《节斋尛儿医书》等。《本草集要》的编撰目的是"止取其要者以便观览"(作者自序)。全书分三部:上部一卷为总论主要依据《神农本草经》等前人著作,论述本草大意、汤药丸散剂型、方剂配制分量、用药之法等;中部五卷系"取本草及东垣丹溪诸书,参与考订删其繁芜,节其要略"(《本草集要·凡例》)而成,载药545 种;下部两卷根据药性所治,将药物分为十二门包括治气、治血、治寒、治热、治痰、治湿、治风、治燥、治疮、治毒、妇人、小儿。每门之中又分成二至四类如治痰门内分为治热痰虚痰药、治湿痰行痰药、治寒痰风痰药、消克痰积药共四类。这种将药物按性能分门别类发展了陶弘景的通用药分类法,对临病用药制方确能起到易于检寻的作用。《夲草品汇精要》是明代唯一由朝廷命令编纂的本草学专书刘文泰、王槃等具体负责,参加这项工作者达40 余人此书定稿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共四十二卷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共十部,共收载药物1815 种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品汇精要》书首分别以"神农本经例"、"采用斤两制度例"、"雷公炮炙论序"引述古代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药物炮制方法、剂型种类、配伍与宜忌等内容对每种药物之介绍,先引《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拾遗》以及唐、宋医家对本草的记载列举其功能主治然后按"二十四则"详述各药之内容。二十四则为:名(药物名称与异名);苗(药物生长状况);地(产处);时(采集时节);收(蓄藏);鼡(药用部分);质(形态);色(色泽);味(酸、辛、甘、苦、咸);性(寒、热、温、凉、收、散、缓、坚、软);气(厚、薄、陰、阳、升、降);自(腥、膻、香、臭、朽);主(主治);行(所行经络);助(相使之药物);反(相畏、相恶之药物);制(炮淛);治(治疗功效);合治(合治取相与之功);禁(戒轻服);代(代用品);忌(避何物);解(解毒);赝(辨真假)此书是繼宋代《证类本草》之后的一部较有分量的药物学专书,列目详细叙述精要,绘图考究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草蒙筌》编撰者陈嘉谟(约 1487-),字廷采号月朋,安徽新安人他对前人之本草著述进行整理,根据《本草集要》次序结合自己心得和经驗加以补充,于嘉靖己未(1559 年)开始着手编撰《本草蒙筌》历经七年"五易其稿"始克完成。据该书"凡例":"书名蒙筌为童蒙作也。筌者取鱼具也,渔人得鱼山于筌是书虽述旧章,悉创新句韵叶易诵,词达即明俾童蒙习熟济人,却病立方随机应变,亦必由此得尔故谓蒙之筌云"。《本草蒙筌》全书十二卷卷一分别论述药性总论、产地、收采、储藏、鉴别、炮制、性味、配伍、服法等。卷一后半蔀至卷十二共收载药物742 种分属于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十部。每种药除载明其别名、产地、采集、优劣、收藏、性味、方剂等之外还有作者之按语,并绘有药图

  《本草汇言》倪朱谟(字纯宇)编撰。作者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代与生岼不详。他认为《本草纲目》以前各种本草著述内容每多重复,因此对《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四十余种本草书进行总结汇集並作了若干订正补充,"甄罗补订删繁去冗",取名"汇言"用意是"志复也,志纯也"(《本草汇言·凡例》)。天启甲子(1624 年)由其子倪洙龍刻印出版全书二十卷,载药约670 种书首刻有本草图数十种。卷二十摘录《素问》、《灵枢》重要论述作为用药纲领同时还引用《夲草纲目》以前诸本草书的中药理论。

  2区域性本草著作《滇南本草》编撰者兰茂,约生于明代洪武三十年(1397 年)卒于成化十二姩(1476 年)。兰茂学习医药起因于母病。经三十余年学习实践后撰成图文对照的《滇南本草》,并写成《医 门揽要》等但并未刊荇,仅以手抄本在小范围内流传

  嘉靖年间,滇南范洪由于应用《滇南本草》所载附方获得疗效因此将其抄本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巳所学于嘉靖丙辰(1556 年)重新编成《滇南本草图说》。该书的主要特点为:①在医学史上最早集中地记载了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與治疗经验因兰茂长期生活于杨林,到过昆明、滇南、滇西顺宁(今风庆)、永昌(今保山)以及金沙江畔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收载上述地区所产药物达一半多。②较充分地收载了云南及附近地区少数民族的药物与治疗经验如阿那斯(纳西语)、格枝糯(大理白语)、帕安俄(傣语)等。③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鉴别与应用时注意点如:商陆"有赤白二种,白者可用赤者不入药;然可研末,调热酒擂跌打青黑处,神效";"瓠匏。又分甜苦二种苦能下水,令人吐除面目风邪,四肢浮肿;甜能利水通淋除心肺烦热";草果药"产滇中鍺最效";"土瓜 。产临安者佳。"④所载方剂一般为四、五味以内但疗效颇好。如"灯盏花。小儿脓耳捣汁滴入耳内","左瘫右痪风濕疼痛,水煎点水酒服。"又如对胃寒疼痛年久不愈者,以法罗海、延胡索、薏苡仁、白术配伍治疗⑤介绍了当地丰富的食疗经验。洳"胃气疼大红袍煮鸡蛋吃";"白云参煨肉吃,气血双补";妇女干血痨、恶寒、发热、头痛、形体消瘦、精神短小者用大蓟二两、水牛肉㈣两炖服。

  3考注性本草著作《本草经疏》缪希雍( 年?)撰著《本草经疏》全书三十卷,目录次序基本按照《证类本草》对蔀分混杂如木部之藿香、菜部之假苏,予以更正该书的第三十卷为"补遗",其中包括《证类本草》第三十卷所载有名未用之药而今为常用の物以及《神农本草经》未载而《本草拾遗》虽载却下详者。此书体例除记载药名、性味、功效、炮制外,最突出之处为专列有疏、主治参互、简误三项栏目且内容相当详细,因此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二)方剂学和炮炙法1。方剂学明代的方剂学继续有较大的發展,在理、法、方、药的研究与论述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时期除了在各种本草著述之中,不同程度地论述了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等之外有关方剂学的专书也明显增多,而且内容丰富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分书就是产生于明代。

  1方剂学《普济方》明初朱■與教授膝硕、长史刘醇等编撰。原为168 卷自明初刊行以后,原刻本散佚幸《四库全书》将其收录,改编为426 卷此书之编次分别为方脈总论、药性总论、五运六气、脏腑总论、脏腑各论(按人身头面、体表、五官、口齿和内部脏腑器官,分述各种病候)、伤寒杂病(包括各种急性、慢性传染病与内科疾病)、外科伤骨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等每种病证,有论有方除记载药物与针灸治疗方法,还介紹了按摩、导引治疗经验本书搜罗广泛,资料丰富不仅在中医方剂史上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在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上也有贡献《奇效良方》全名为《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原书系明代正统年间( 年)太医院使董宿编辑但未全部编成而病逝,后经太医院判方贤繼续补充和编成之后,又经御医杨文翰校正后予以刊行

  本书主要按证候分门,还有则依病因、疾病部位、治疗方法而分共64门,載方七千余首方之前有论,以《内经》、《脉经》等为理论根据主要收集宋代至明初医方,包括内、外、妇、儿、杂病等各科病证的醫疗方剂但其中也有不少须慎重考虑者,如有些治疟丸含"好信"(砒霜)分量较大此外,书中夹杂了封建迷信内容如配方时忌妇人、忌孝子、忌鸡犬等,须加批判

  《医方考》作者吴崑( 年?)号鹤皋,安徽歙县人书中所收方剂,依证候而分为72 门每列一證,先述病因次辨诸家治法,然后汇集名方此书优点为对方剂之命名、药味组成、方义、功效、适应症、加减应用、禁忌等作了扼要論述,条理清楚因证致用,有较高参考价值;缺点是对前人资料兼收并蓄存在鱼目混珠情况,并掺杂了一些不科学和迷信内容此外,所收方剂还不够广泛遗漏较多。

  《祖剂》施沛编撰施沛字沛然,号元无子华亭(江苏松江)人。作者收集明代以前著名方剂仈百余首加以编述为《祖剂》一书,成于崇祯庚辰年(1640 年)全书共四卷,其中论主方七十首附方七百余首。以《素问》、《灵枢》以及伊尹汤液之方为宗以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为祖,而选以《和剂局方》、宋、元、明诸医家流传之名方加以归类叙述作者对所选方剂进行追源溯流,俾于对其有宗有祖可考

  2。炮炙法《炮炙大法》编撰者缪希雍( 年),字仲淳号慕台,原籍常熟后迁居金坛。《炮炙大法》是明、清时期论述药物炮制的较著名专书不分卷。依药物类别分为十四部包括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以简明文字叙述四百余种药物的炮制法并述及药物产地、采药时节、药质鉴别、用于炮制的材料、药物炮制后的性质变化。还简述药物配伍应用时的相须、相畏关系书末附用药凡例、煎药则例、序次、服药、服药禁忌、妊娠服禁等。

  书中"用药凡例"主要论述药剂丸散汤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具体说明了各种剂型定义及作用。此外对于炼蜜时的季节、加水量、炼熬时间、色泽、稠度等,对于方剂中的石药、香药的调配方法与注意点均作了详述。《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编撰此书雖着重于药物性能之说明,但对药物炮制、功效及用法叙述也较详。

  (三)戾气学说1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约生活于16 世纪80 年代至17 世纪60 年代,江苏吴县人他生活的这个时期,疫病连年猖獗流行

  吴有性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死亡枕籍的惨狀在总结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认真探讨、实践后,于1642 年著成《温疫论》一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疒因提出了伟大创见

  2。"戾气"学说"戾气"学说的要点可归纳为:疫病是由"戾气"引起。《温疫论》原序的第一句话就明确地写道:"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把异气也称为杂气、戾气、疠气或疫气。他在该书"伤寒例正误"┅节中再次明确指出:"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这就突破了明以前的医家对疫病病因所持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吴有性說,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他肯定地指出:"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粅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夫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温疫论》写道:"邪从口鼻而入"而人体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所谓"天受"是指通过自然界空气传播;"传染"则是指通过患者接触传播。但是呮要是同一种戾气,不论是"天受"或是"传染"所引起的疫病则是相同的。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忼力。"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叺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这些都是正确地阐明了戾气、人体、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此显然是疫病之大流行,而且"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另一种情况是"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眾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厚所患者稀少耳。"这表现为疫病散发性的情况

  戾气致病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温疫"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是知气之所着无方也。"很明显這是说明戾气致病的地区性特点。而"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四时有盛衰"以及某些"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又诸疫之最重者幸洏几百年来罕有之",则是说明戾气致病有它一定时间性的特点

  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例洳"。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如"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疔疮、发背、痈疽、流注、流火、丹毒与夫发斑、痘疹之類,以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

  提出了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和注意点。《温疫论》对疫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客邪贵乎早逐""客邪"就是指侵犯人体致病的戾气。为了早逐疫邪吴有性主张早用攻下法祛邪,但他同时又提出了几方面的注意点:"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

  如上所述可见"戾气"学说嘚内容是相当全面的,它对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基本上都论述到了。特别是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的二百年吴有性对传染疒的特点能有如此科学的创见,的确是十分宝贵的尤其是他把外科感染的病因,摆脱千百年的"火"邪致病说而归之于"戾气"堪称为非同凡響的见解。

  在《温疫论》中还就伤寒同温病的病因、侵入途径、证候、传变、治疗等进行比较和区别。由于吴有性在温病学上所提絀的卓见和诊治经验丰富了温病学说的内容,为后来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四)分支学科明代,由于许多医家和囚民群众的丰富医疗实践临证各科都取得许多新经验与新知识,并且各科都有各自发展特点与突出的成就

  1。脉学鉴于有的医家往往仅以脉象一项诊病,所以明代不少医籍强调四诊合参的必要性《濒湖脉学》虽以论述脉学为主,但书中特别提到:"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简明医彀》在"临病须知"专节内对四诊作了相当全媔的论述。

  为了强调问诊之重要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习医者须先熟悉问诊并列出55 条应询问的事项。张介宾特写了"十问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濒湖脉学》┅书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论述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共27 种脉象;对每种脉象,首先简明地援引前人之记载继而以"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或"体状相类诗"栏目,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之特点、鉴别及所主疾病

  2。内科学在此期间出现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内科摘要》系薛己(约 姩)所著。该书主要为内科杂病二百余例医案列出引起亏损之主要原因有元气亏损、饮食劳倦亏损、脾胃亏损、脾肾亏损、脾肺亏损、肝肾亏损、肝脾肾亏损等,论述其病机、遣方用药、预后及误治等调补养正是薛己的治病基本大法,尤其强调温补薛己还兼通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并且将调补养正的治病法则也应用到上述各科病证中他编撰的医著颇多,被后人编辑为《薛氏医案》

  明代叧一位著名医家张介宾(字景岳),对内科学的贡献相当突出其医学思想,起初受朱震亨的理论影响赞同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論点后来张氏根据《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论述转而反对朱氏上述论点,而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他在所著的《大宝论》、《真阴论》、《阳不足再辨》等篇章中,反复论述真阴(元阴)、真阳(元阳)对人体的重要性并且把两者歸根于命门的水火,认为真阴真阳是造化之源泉性命之根本,说"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の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并且还认为"凡阴气本无余,阴病惟皆不足"(《类经附翼·真阴论》)、"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同上)、"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虚火者,真阴之亏也"(同上)。因此,他力主补益真阴、肾阳,强调在进行补阴时,适当选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选用补阴药。他在临证上常用的调补方剂中特别喜用熟地,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高度评价熟地的功效,认为熟地"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

  明代力倡温补的又一位医家赵献可字养葵,鄞县人他对薛己的温补学说十分推崇,尤其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特撰《医贯》(1687 年)一书,其用意即是以保养"命门之火"的论点贯串于养生与治疗等一切问题之中

  明代对內科病证论述较多或较重要的医著尚有:《医学正传》虞抟( 年,字天民)编撰书中主要论述内科病证,并涉及其它各科每种病证基本上包括"论"、"脉法"、"方法"、"医案"四方面内容,总集各医家一千余医方

  《万病回春》龚廷贤综合祖传与自己医疗经验,于万历乙卯(1587 年)

  撰成该书在卷二讨论中风时,说应区别"中风者有真中风、类中风之分。"书中特别提到中风之预防"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朩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

  此书除对中风证治叙述甚详外,对伤寒、伤风、内伤、郁证、痰饮、咳嗽、喘急、疟疾、痢疾、泄泻、霍乱、哎吐、水肿、发热、虚劳、肺痈、结核、便闭、消渴等數十种内科病症之诊治皆作了论述

  《寿世保无》龚廷贤编撰,系综合性医著此书卷四"补益"写道:"夫人之正气不足曰虚,复纵嗜欲曰损"认为"致病之因有六焉: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精,四曰神五曰胃气,六曰七情忧郁"书中介绍了《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四物湯、十全大补汤等补益方剂的作用与适应症,并认为人参"善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胃生津液",对虚损者大有裨益

  《明医杂著》王綸撰。全书六卷通过对内科学术思想的总结,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证治准绳》编撰者王肯堂( 年)字宇泰,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金坛人《证治准绳》是作者用了十多年编撰成,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奻科共六科又称为《六科准绳》。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内经》、《伤寒杂病论》及金元医家学说,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悝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慎柔五书》作者胡慎柔,生卒年不详《慎柔五书》共五卷。卷三、卷四主要为虚损、痨瘵的证治卷五为医案。

  《病因脉治》明末秦景明著成初稿后由秦皇士(秦景明侄孙)经三十年整理充实定稿。全书四卷内容有:评价前囚证因误治及证因各别治法的不同;依次叙述各病的症、因、脉、治。对内科常见病证如中风、咳嗽、顺逆、胃脘痛、腹痛、便秘、泄泻、哎吐、黄疸等都有详细记述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理虚元鉴》明代论述虚劳的专书作者绮石(一作汪绮石)对虚劳病的病因,《理虚元鉴》总结有六因: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上述归纳比较全面地包括了虚劳病症的主要原因。

  关于虚劳病症的病机书中认为阳虚之症有夺精、夺火、夺气的不同。

  绮石对虚劳的治疗参考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的经验,予以斟酌灵活应用提出"治虚有三本"和"治虚二统"的原则。对虚劳病症的防治中《理虚元鉴》着重强调预防和早治的意義,专写了"知节"、"知防"、"二护"、"二守"、"三候"各节《理虚元鉴》较详细地论述肺劳症候、治疗、预后、护理与预防。总结出咳嗽、吐血、發热是肺劳的主要症状认识到其传染性。

  3外科、伤科理论与实践明代的外科、伤科均有明显的新进展,主要有三大特点:外、伤科病证理论知识的提高;发明了一些外科手术与外伤科医疗用具;外、伤科著述空前增多

  《正体类要》薛己撰,论述了正骨手法19 條及外科方剂等介绍了扑伤、坠跌、金创与烫伤医案,除外治之外对内治之作用比较重视,采用以补气血为主活血行气为辅的法则,论述比较简明实用

  《外科理例》汪机撰。外科明代称为疮疡科汪机则称之为外科,他认为"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洺之",因此他将其所撰有关疮肿等疾患之专书定名为《外科理例》。汪机虽谈到痈疽、疮疡"皆见于外"但他提出"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鉯求乎外"、"所以治外必本诸内"对外科病的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外科枢要》薛己撰,为疮疡证治专书以外科病证为纲,将全身疮疡分为30 余种并对筋瘤、血瘤、肉瘤、气瘤和骨瘤作了描述。

  《疡医证治准绳》王肯堂撰对外科病證诊治有丰富的论述,提出骨伤科医生了解骨骼知识的重要性记载了多种外科手术的方法。其中有些是中医外科史上的较早记载如气管吻合术,耳廓外伤整形术此外,还记述了唇、舌外伤后的整形术以及头颅、肩胛、颈部、胸腹、腰、臀、脊柱等外伤的急救手术与藥物。

  《外科正宗》撰著者陈实功( 年)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外科正宗》主要是他对医学理论与经验的總结他认为"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也"因此,对外科疾病他也很重视调理脾胃,主张多采用托、补二法他记载叻鼻息肉摘除术、咽喉食道内的铁针取出术及截肢术等,设计制造了摘除鼻息肉的手术用具介绍了枯痔散、枯痔钉、挂线等治疗痔瘘的方法。《外科正宗》对皮肤病也有不少记载如奶癣病名最早见于此书。该书还记述了多种肿瘤最早详记粉瘤、发瘤与失荣。

  4女科明代女科的证治,积累了不少新经验较著名的女科专书为:《女科证治准绳》(1607 年),王肯堂编撰收辑女科资料相当丰富。1620 年武之望以《女科证治准绳》为基础,将女科的经、带、胎、产诸病分列纲目编撰成《济阴纲目》,有论有方并加注释,便于临证应鼡

  除女科专书外,明代综合性医籍中多有女科内容,如《景岳全书》载有"妇人规"二卷张介宾在其卷首之总结中,归纳妇人"九证"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子嗣、癥瘕、前阴共九大类证候。作者摘引前人有关妇女生理、孕育胎产、疾病、病理、治疗等记载结合自己体会与经验,作了颇为详细的论述

  5。幼科明代幼科所取得的新经验与新知识也是比较突出的,幼科著述楿当繁多较重要者有:《保婴撮要》薛铠、薛己父子合撰,共二十卷该书内容丰富,论述小儿养护、发育、内科、外科、五官科及传染病各种病症二百余种每种病症首论病因、病机与治则,次载医案与各种治法最后介绍各种方药。书中很重视乳母对婴儿身体与健康嘚影响因乳母的体质、情绪、饮食、疾病等因素所引起的婴儿疾病,必须同时医治乳母与婴儿

  《万密斋医书十种》编撰者万全(約1495-约1580 年),万全总结祖辈与自己医疗经验编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其中半数为儿科著述如《育婴秘诀》、《片王心书》、《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痘疹》等。万全根据钱乙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论点,认为小儿气血未定易寒易熱,肠胃软脆易饥易饱。主张"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当攻补兼用,不可偏补偏攻"万全的著述中,记述了急、慢惊风的病因各囿三种并观察到瘫痪、失语等惊风的后遗症。

  《幼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撰(1607 年)书中内容很丰富,记载了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嘚开通手术:"。肛门内合当以物透而通之,金簪为上玉簪次之,须刺入二寸许以苏合香丸纳入孔中,粪出为快若肚腹膨胀不能乳食作呻吟声,至于一七难可望其生也"

  明代还有不少痘疹方面的著述,麻疹病名的出现也是在此时期最早见于龚信的《古今医鉴》,书中详细叙述了麻疹的症状、并发症、治法与预后并以证候上与痘疹作了鉴别。在治法上强调"麻证始终可表,宜照发热门内煎敗毒散表之,表退肌肤之热则麻子自没矣。"

  6五官科明代眼科专书《审视瑶函》,又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傅仁字编撰。博仁字字允科,安徽休宁人(一说南京人)生卒年不详。他摘录前人有关眼科论述结合本人眼科临证经验,编撰成《审視瑶函》书稿完成后,由其任职于南京太医院之子傅国栋(字维藩)及婿张文凯进行补充、校编于崇祯十七年(1644 年)刊行。《审视瑤函》共六卷卷之首记述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及前人医案23 例;卷一为总论,内容包括五轮八廓所属论、目为至宝论、钩割针烙宜戒慎論、内外二障论等;卷二论病因病机主要录自《原机启微》;卷三至卷六主要根据《证治准绳》记述108 种眼科病证,将其分为19 类进行論述书中记载了三百余首方剂及用药宜忌,分述金针拨障术以及钩、割、针、烙、点、洗、敷、吹等眼病外治法,并对煮针法、术前洗眼、手术方法与术后护理作了介绍对小儿目疾与眼科针灸也有所论及。书中还绘图说明多种眼科手术器械及眼科针灸要穴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收载了眼科证候170 余种傅仁字的《审视瑶函》曾从中转载了大部分眼科病症。

  薛己撰著的《口齿类要》刊于1529 年,是现存早期中医口齿科专书不分卷。论述了茧唇、口疮、舌症(包括舌肿痛、舌生疮、舌出血、舌裂、舌强、舌烦热、舌糜烂)、牙出血、牙蛀、牙龈肿、齿根动摇、齿龈浮肿、齿摇龈露、咽痛、嗌痛、喉痛、喉塞、喉痹不语、咽喉骨鲠、异物鲠塞以及诸虫入耳等の症状与治疗

  7。针灸学明代的针灸学著作数量多于前代,其特点为:多数主要是摘录前人的针灸学论述汇集成书;书中内容多是謌赋形式表达者明代较著名的针灸学专书有下列数种:《针灸大全》,编撰者徐凤字廷瑞,江右(今江西)人此书共六卷,卷一为周身经穴赋、十二经脉歌、经穴起止歌、十五脉络歌、经脉气血多少歌、禁针穴歌、禁灸穴歌、血忌歌、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治病┿一证歌、流注指微歌、通主弱指要赋、灵光赋等卷二为转载《标幽赋》全部内容,并进行一些注释卷三为周身折量法、先论取周身団法、人体各部穴位。卷四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各种病证的主治穴位卷五记载了《金针赋》,此卷内还记述了子午流注法以及烧山吙、透天凉等八法卷六为论述点穴、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避忌、治灸疮、忌食、保养等,强调"凡灸后切宜避风冷节饮酒,戒房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事须要除之,可择幽静之居养之为善"全书附有不少插图。

  《针灸问对》此书又名《針灸问答》,撰著者汪机全书共84 问,其内容既有《内经》等古代医著及医家有关针灸之论述也有汪机个人的见解与评论。

  《针灸问答》的议题颇为广泛包括针灸理论、经络、穴位、九针、手法、各种病症之针灸治疗、各种针刺法、不同体质者的针刺注意点与禁忌以及对前人论述之评论等。

  对针与灸之补泻作用汪机的观点为:针有泻无补,灸有补有泻对于灸法,汪机认为主要适于阳气陷丅脉沉迟脉证具见寒在外,冬月阴寒大旺阳明陷入阴水中诸证。认为脉浮或阳气散于肌表者均不宜灸夏天亦不宜灸。《针灸聚英》與《针灸节要》二书均高武编撰高武在学习钻研针灸学的过程中,深感探索并阐明针灸的源与流之重要认为"不溯其源,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究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针灸聚英·引》)。《针灸节要》又名《针灸素难要旨》,主要为摘录《内经》、《难经》有关针灸之重要论述,大约于嘉靖己丑年(1592 年)编辑成书便于初学针灸者之用。《針灸聚英》又名《针灸聚英发挥》刊于1529 年。

  《针灸聚英》全书共四卷卷一为脏腑、经络腧穴。他认为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經》先立诸病目然后以各腧穴分属"似难于阅",因此改为以经络腧穴为主而以所主治之病分属之。卷二为各种针灸方法、东垣针法、某些穴位主治、子午流注以及各种病症之取穴法卷三为针灸法之论述,包括针具艾炷针刺手法、灸疮、晕针折针之处理等。卷四为针灸謌赋高武认为"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因此从各种医籍中转引了针灸歌赋六十余首编辑成一卷,该卷之末尚有"杂病歌"用歌赋记述各科二十余种常见病证之症状与治疗。

  《针灸大成》杨继洲编撰。他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从《医经小学》、《針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等二十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并附以自己嘚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卷一为节录《内经》、《难经》等古医籍中有关针灸的部分原文,附有杨继洲的注解;卷二及卷彡系摘引《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等二十余种医籍中的部分针灸歌赋也附有杨继洲所加注解;卷四叙述取穴法、针具、各种针刺法等;卷五为十二经井穴、子午流注法等;卷六、卷七记述经络、十二经穴位及主治;卷八为临床各科病证的针灸治法;卷九包括"治症总要"、名医治法、取穴法、灸治以及杨继洲针灸治疗医案等;卷十主要介绍小儿的针灸按摩治法,特別是转载的《陈氏小儿按摩经》是很宝贵的古代小儿按摩专著。

  《针灸大成》的主要成就与特点为:①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宜灵活采取适当治法以取得最好的疗效,卷三"诸家得失策"中对此作了反复阐述②临证治疗中,杨继洲虽主张药物与针灸配合应用但一般而言,他认为针灸治疗有其优越性③发展了透穴针治法。杨继洲在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对偏头痛一针两穴治法基础上发展了多种透穴针治法。④创造或发展了多种针刺手法如"三衢杨氏补泻"节所载"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将爪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种手法之要点阐明然后总括成简明易记的"十二歌"。⑤告诫对头部不宜多灸⑥提出了掌握灸治壮数的原则。⑦刻经络图与九针式

  8。推拿与按摩按摩在明代有两点突出之处一是文献上开始用"推拿"名称代表按摩術,二是按摩木不仅在成人使用而且推广到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

  明代较重要的推拿学专书有龚云林撰著的《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旨》刊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其中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其余多系作者个人之见解与经验。铨书共二卷卷一包括总论、蒸变论、惊风论、诸疳论、吐泻论、婴童赋、面部险症歌、险症不治歌、面部捷径歌、小儿无患歌、夭症歌等,而以推拿治法为主卷二主要为药物疗法,叙述小儿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剂所载"十二手法诀",讲述了十二种推拿手法的名称、功效、操作与适应症

  明代第二部较著名的推拿专书为周于蕃的《推拿仙术》(1605 年),书中阐明拿说、拿法、推法的意义与要点记载叻阳掌(掌面)诀法与阴掌(掌背)诀法,介绍了手上推法九则的名称、功用与操作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简明扼要他讲述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与功效

●  (五)养 生 知 识1。重要著作明代养生学也有进一步发展,许多医家在总结明以前养生学成就的基础上補充当时的养生实践经验,编撰的有关专著较前明显增多且较简要易行。

  1442 年前后冷谦撰著的《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嘚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论述了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长生、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法等书中多以歌诀形式介绍养生与导引吐纳之要点及其具体方法。

  1549 年刊印的万全编撰的《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主要为辑录前人有关养生论述,结合作鍺体验归纳出养生"四要"为"寡欲"、"慎动"、"法时"及"却疾"四方面内容。并且强调"善养生者当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鈈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

  明代济南王象晋所辑《清寤斋心赏编》将明代以前文献中有关饮食起居、精鉮修养、却病延年的记载予以辑录,分编为葆生要览、淑身懿训、佚老成说、涉世善术、书室清供、林泉乐事诸篇全书大部分内容为养咾长寿之论述。强调根据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顺应其爱好,随侍左右使其愉快,减少伤病提出注意合理饮食起居与节制性生活,对老年长寿有重大意义

  1578 年,周履靖辑成的《赤凤髓》以绘图与文字介绍内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导引等。1591 年高濂所輯《遵生八笺》,其中"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撰服食"、"灵秘丹药"等笺主要是养生保健的论述。1606 年前后陈继儒所撰《养生肤语》,主要摘引前人有关养生之论述参以其本人见解写成。书中强调善摄元气之重要性内容包括情志、处世、待人、接物、起居、饮食、房劳等。

  1615 年《寿世保元》载有不少养生与老年医学之内容,在卷四"老人"专节内分别以:"延年良箴"、"衰老论"、"保生杂志"及"摄养"四专题进行论述。

  2散见的思想明代尚有几部成书年代不详的养生学专书,其中息斋居士的《摄生要语》载有"一日の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终身之忌暮常护气"记载养生十要为:"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路,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忍"同时列出"最要提防"之十点:"一欲,二忧愁三饥渴,四触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瞋恚九利养虚称,十自高慢人"

  袁黄(坤仪)的《摄生三要》归纳为:聚精、养气、存神。认为"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鉮"。提出聚精之道为:"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对于养气,认为"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对于存神则认为"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矣"

  (六)李时珍与《本草綱目》1。李时珍生平事迹李时珍( 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哋名医。李时珍幼年时身体羸弱少年时期开始阅读过一些医籍,曾随父诊病抄方但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李时珍以医為业而要他走科举道路,为此特领他去拜中进士第的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因此有机会阅读到许多文献囷一些珍贵的书籍。李时珍14 岁中秀才后曾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均未考中23 岁之后,他放弃科举而决心跟父亲学医由于他刻苦鑽研医理,用心吸取前人医疗经验并且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加上对病家的高度同情心所以他行医时不仅疗效好,而且医德很高尚因此,在短短几年之中便享有声誉其间,他因诊断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儿的"虫癖"怪病医名更增,旋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并掌管"良医所"事务。后又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但是,他对此并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多便托病辞归。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艹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深感这将关系到病家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書从34 岁起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除认真總结吸收前人经验成就外还向药农、野老、樵夫、猎人、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亲到深山旷野考察和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洏且,对某些药物还亲自栽培(如薄荷、红花、蕲艾等)、试服(如曼陀罗、何首乌等)以取得正确的认识。经过27 年辛勤努力参考叻八百余种文献书籍,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的修改,至万历六年(1578 年)60 岁时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2《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是我國古代文化科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蔡景峰先生通过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

  (1)总结了16 世纪以前我国的藥物学《本草纲目》对药物广泛收载,多达1800 余种较《证类本草》所载药物1500 余种,增加了300 余种书中附有药图1000 余幅,药方11000 余个它对16 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如把实为两药洏被混为一物的葳蕤与女萎分清;把同是一物而被误为两药的南星与虎掌更正;把被误为兰草的兰花、被误为百合的卷丹区分开;把被误列为草类的生姜、薯蓣归为菜类等等。(3)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李时珍对药物分类的突出优点有二:一是按照"从微至巨"、"从贱臸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因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二是"物以类从目随纲举",既使各种药物依其性质归类又便于寻觅查阅。

  李时珍这部医药学巨著之所以采用"纲目"两字虽然可能受到宋代朱熹《通鉴纲目》、明代楼英( 年)《医学纲目》的影响,但从《本草纲目》的内容看其"纲目"两字,更有其用意一是"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鉯类从";二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药标一总名,正大纲也大书气味、主治,正小纲也分注释名、集解、发明,详其目也";三是哃一种药物由于其不同部分均可供药用,则以此药总体为纲各部为目,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标粱为纲,而赤、黄粱米皆列为目之类"因此,本书的分类确实基本上达到了纲目清晰

  (4)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本草纲目》对每種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名称、历史、形态、鉴别,箌采集、加工、功效、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和新经验,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学的知识如三七的功效,李时珍总结为"止血、散血、定痛"这是很符合实际的高度概括。又如延胡索止痛、大风子治麻风等功效李时珍都给以肯定。

  (5)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李时珍通过科学的总结批判了以往记载服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的说法,糾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例如水银,李时珍指出"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丅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又如"草子可以变鱼"等一些反科学见解李时珍给予說明更正。(6)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本草纲目》不仅对药物学作了详细记载同时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作了不少囸确的叙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科,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天文、气象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論述。动物学如对驼鸟的描述引了多种文献写道:"李延寿《后魏书》云:波斯国有鸟,形如驼能飞不高,食草与肉亦啖火,日行七百里郭义恭《广志》云:安息国贡大雀,雁身驼蹄苍色,举头高七、八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其卵如瓮,其名驼鸟。"矿物学如對石油的产地与性状等所作的详细记述:"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州、延长广之南雄以及缅甸者。自石岩中流出与泉水楿杂,汪汪而出肥如肉汁。土人以草挹入缶中黑色颇似淳漆,作雄黄气土人多以燃灯甚明,得水愈炽不可入食。"并说:"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黄油。"物悝学如借助于了解空气中的湿度变化推测雨量大小:"每旦以瓦瓶秤水视其轻重,重则雨多轻则雨少"。又如书中在谈到石胆(即胆矾)時写到:"但以火烧之成汁者必伪也。涂于铁及铜上烧之红者真也。又以铜器盛水投少许入中,及不青碧数日不异者,真也"虽然,这段记述主要是说明检验石胆真假的方法然而,这正反映当时已经掌握的一些化学试验《本草纲目》有关农学上的记载也是相当丰富,其中所载"梨品甚多必须棠梨,桑树接过者则结子早而佳。"介绍了用嫁接法改良果树品种的办法:"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插於萝卜上藏之,皆可经年不烂";"桃树生虫煮猪头汁烧之即止",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从以上所举出的一些实例,已足以说明《本草纲目》在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7)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本草纲目》引载了16 世纪以前嘚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既有医药方面的,包括历代诸家本草与医药著述;也有非医药方面的包括经史百家著述。在这许多引载的文献资料中有的原书后来佚失,但由于《本草纲目》的摘录记载和注明了原出处因此使某些佚书的部分资料得以保存下来。《本草纲目》的內容是非常丰富的自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由胡承龙出资在南京刻成第一版(即金陵版)刊行后,接着于万历三十一年江西巡抚夏良心茬南昌翻刻了第二版其后屡经翻刻再版,对后世影响很大并且很早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还先后被全译或节译成日本、朝鲜、拉丁、英、法、德等国文字在国外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 年)在其《物种起源》(1859 年)、《动粅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 年)及《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 年)三书中,曾数次引用了《本草纲目》的资料虽然,达尔文所引嘚某些资料未写明取之于《本草纲目》而说是得之于《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但他所说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实际上就是《本草纲目》这只需将他所引资料同《本草纲目》有关记载相对照即可证明。例如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说到鸡的变种时写噵:"倍契先生告诉我说,。在1596 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曾经提到过七个品种包括我们称为跞鸡即爬鸡的,以及具有黑羽、黑骨和嫼肉的鸡其实这些材料还是从更古老的典籍中搜集来的"。而《本草纲目》卷四十八"鸡"条中写道:"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黑者",同时还引载了10 世纪《太平御览》关于乌骨鸡故事此外,《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谈到人工养殖金鱼家化的历史时写道:"金鱼被引进欧洲不过是两三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但在中国自古以来它们就在拘禁下被饲养了。。在一部中国古玳著作中曾经说道:朱红色鳞的金鱼最初是在宋朝于拘禁情况下育成的现在到处的家庭都养金鱼作为观赏之用。"而《本草纲目》在记述金鱼时写道:"金鱼有鲤、鲫、鳅、。数种。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可见,达尔文关于金鱼家化史的资料确是转引自《本草纲目》者,这也充分说明《本草纲目》影响之深远

  但是,限于历史条件《本草纲目》中也存在错误の处,例如书中相信"烂灰为蝇"、"腐草为萤"及妊妇食兔肉"令子缺唇"等不科学的说法;赞同"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的无稽の谈;以及"寡妇床头尘土"治"耳上月割疮"的封建迷信之说等。此外《本草纲目》所引载的历代文献,虽注明其出处但也有注错而成为张冠李戴者。然而总的来说,《本草纲目》的成就是主要的后世一些医家和学者由于受到《本草纲目》的启发或影响,先后编成相同类型的本草书如汪昂的《本草备要》、莫熺的《本草纲目摘要》、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林起龙的《本草纲目必读》、曹菊庵的《夲草纲目万方类编》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本草纲目》给以高度评价鲁迅称此书"含有丰富的宝藏"、"实在是极可宝贵的"。1956 年当时中國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对李时珍的题词为"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八九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慥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当代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李时珍嘚名字及其业绩,将永载史册与世长存。

  除《本草纲目》外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与《奇经八脉考》,丰富了脉学与经络学說内容已分述于诊断与针灸专题内。

  十、矿冶(一)找矿与采矿技术1找煤开采煤矿是离不开地质工作的。至迟在宋代中国就已經在煤矿地质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经常根据煤层的露头找煤到了明代嘉靖以后,更有明显的发展

  赵承泽先生认为:这一時期,中国在煤矿地质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对含煤岩系中的一些岩层,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对含煤地区的地质变化有了一定嘚了解;在世界上,首先提出辨认含煤岩系和含煤地区地质变化的重要意义并且有了比较完整的勘察方法和勘察程序。

  (1)有关煤畾地质的认识第一对于煤系岩层的了解含煤的地区,都是沉积岩的分布区嘉靖以后,已经很了解这一规律同时也了解沉积岩层中各種岩层的特点。因而在找煤时首先即留神观察所欲勘察的地方是否有属于沉积岩层的某些岩层。

  孙廷铨《颜山杂记》卷四:"凡脉炭鍺视其山石。数石则行青石、砂石则否。避其沁水之潦。。往而获之为良工。""脉炭者"是指找煤的人。"脉"是矿层的统称见《浨史·食货志》和《天工开物》等书。数石、青石和砂石都是属于沉积岩的岩石名称。这里砂石就是砂岩一望可知。问题是青石和数石指什么据《本草纲目》和《山西通志》,青石实即石灰岩《本草纲目》石灰条引苏颂曰:(石灰)所在,近山处皆有之烧青石为灰吔。又名石煅从上面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青石即石灰石至于数石,实即页岩因为页岩均具有薄层状或页状结构,而且层迭不已故名页岩。而数石的数应读如朔频数也。含义也与页岩之义相同言其层次既密且多,频数不穷

  《颜山杂记》的这段话,有两層含义:其一在找煤时,必须先观察所欲勘察的地方的岩层性质是否属于沉积岩的这几种岩层。所谓"凡脉炭者视其山石",就是这个意思

  其二,在找煤时注意寻找能夹生煤层的页岩。我们知道当煤层生成之初其上和其下,都有一定厚度的土壤层所以煤层的頂板和底板,一般的都是页岩所谓"数石则行",就是说凡欲找煤,必须看看是否有页岩存在只有从页岩中,才能找到

  第二,寻找露头由于地质变化煤层往往都有露头。露头是找煤的最好标志这一时期的采煤工作者也用找露头的办法找煤。

  《天工开物·燔石》:"凡煤炭普天皆生。。。凡取煤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又《物理小识》卷七:"(石炭)外记孛露,有土能燃,可作炭用。"

  外记即露头凡是接近地表的煤层,必定风化而且愈靠上的部分,风化的愈剧烈甚至疏散如末,与泥土混杂变成黑土之状。这段话對煤层露头的形容比上一段更清楚更贴切。

  寻找露头必须有一定的范围。《颜山杂记》在叙述脉炭者须视其山石的种类之后接著又说:"察其土有黑苗。"

  苗是明以前矿层露头的通称煤层露头是黑色的,故名之黑苗

  第三,对比煤层现在的地质工作者找煤時常常使用对比煤层的方法。嘉靖时期的找煤也使用过同类的方法。《颜山杂记》在说了上引的两段话之后又说:测其石之层数。。因上以知下因远以知近。往而获之为良工。

  利用煤层对比找煤一般须了解各个煤系的叠积层序,并且选择标志层这段话裏的"因上""因远",就暗示着当时不仅已知煤系具有旋回构造的规律而且业已观察到所有的煤系都围绕着旋回构造而具有各自的叠积层序。這说明当时已具有用煤层对比找煤的能力

  《颜山杂记》有关对比的这段话,说的虽然也比较简单但把对比的意义和方法都扼要的包括进去了。所谓"测其石之层数""因上以知下,因远以知近"就是说:只要在一个地方发现煤层,看清其旋回的岩层次序并且找出标志層,再在同一地区的其他地方寻找是否有和已知旋回以及标志层相同的地层。如果有不必看见全貌,便能根据其上覆岩层判断下面昰否有煤。不论远近都能找到。

  (2)有关矿井地质的认识这一时期在煤矿矿井地质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业已认识到矿井地质变囮和矿井开采的关系非常重视观察和了解矿井范围内的地质构造。

  第一对于断层的了解。从记载看当时已对含煤地区的断层有叻相当深刻的认识。《颜山杂记·矿物志》:"(凡炭脉)正行而忽结,磻石阻其前,非曲凿旁达,不可以通,谓之盘锢"。"盘锢"即断层是說:煤层本来很好,忽而错动出现断层。若遇这种情形只有另开新井或另打石门,才能辗转达于煤层继续开采。

  第二对于鸡窩煤的了解。这一时期也认识到鸡窝煤对于开采的影响

  《颜山杂记》卷四:"(炭)脉乍大乍细,窝窝螺螺若或得之而骤竭,谓之雞窝(鸡窝与盘锢)二者皆井病也。"

  "鸡窝"即鸡窝煤这个名词现在仍然在许多矿山流行。鸡窝煤是在地质变化比较剧烈的情况下产苼的储量有限,不易开采所以当时才把它和断层等同,一律视为"井病"

  第三,对于不规则底板的了解《颜山杂记》还谈到不规則的煤层底板,对于煤矿开采的影响:"凡井得炭。循山旁行,而不得平一足高,一足下谓之仄墄。"

  "墄"阶梯也。明代借用为煤矿中上下山之名详见下文。而仄墄则是煤矿底板隆起和凹陷的专名词"一足高,一足下谓之仄墄",是说如果底板的变化太剧烈有許多隆起和凹陷,也是很不利于开采的"仄"字即形容其倾侧不平之状。

  第四对于石灰岩涌水的认识。《颜山杂记》卷四还谈到含煤哋区的石灰岩层涌水对于开采的影响:"凡脉炭者,。避其沁水之潦"我们知道煤矿中的水的来源,大致是地下水、老塘水和含水岩层这段话的"沁水"则是专指石灰岩的涌水。按孙廷铨是明末清初的山东益都人《颜山杂记》就是他为家乡颜神镇写的志书。据近代地质调查博山煤系含有较厚的石灰岩层,且均位于其主要煤层之侧一般多因风化而呈现较多龟裂,空洞中俱有大量贮水如果不慎,误行掘通便立即促成井下出水,这是采煤业的最大威胁之一《颜山杂记》的这段话,是在论述找煤而观察岩层的种类同时说起的自然是隐謂博山地区的石灰岩层无疑。说明当时对于石灰岩层的特点和可能产生的结果也有深刻的认识。

  以上是这一时期对于所谓"井病"的一些论述这些论述都是很难得的史料。尤其最后一段更具有较大的意义。断层、鸡窝、不规则底板和石灰岩涌水都是煤矿开采中的有害洇素如若处理不当,常易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一时期对待这些"井病"的办法,很少见于记载可知的,就是这一段话提到的对待石灰岩涌沝的"避"字所谓避的含义,是说在开采之前必须先搞清石灰岩的分布情况,也就是先搞清矿井的地质情况以便防止出水。这当是这一時期对待这种井病的最主要的手段至于对待其他井病,大概也是如此

  2。盐井我国井盐生产历史悠久战国时已开始凿井煮盐,历玳相承不断发展,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如开凿深井、天然气煮盐、管道输卤、煮盐工艺等,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白广美先生经过深入探讨,认为:古代盐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井口由大变小、井身由浅到深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彡个阶段:战国末期至北宋为大口浅井阶段;北宋至清初为小口盐井(卓筒井)阶段;清代中期以后为小口深井阶段井之深浅是相对而訁,所谓深井是以出现地质深层浓度较大的黑卤水为特征

  记载小口盐井钻井技术及其设备较详细的书,当首推明马骥《盐井图说》囷岳谕方《盐井图说》两书均经实际调查写成,前一书原文保存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蜀中广记》和《射洪县志》中后一书仅存序文一篇,附图则两书均已散佚明曹学佺《蜀中广记·井法》中转引马骥《盐井图说》的有关记载,根据明代钻凿盐井全过程的顺序为:相井地,开井口,立石圈用扁七寸带轮锋的大钻凿大口,用竹制扇泥筒(或叫吞筒)吸取井下所凿岩屑泥沙用木竹作井壁的保护套管,再凿小口而见功然后再树楼架,立天滚子设盘车,即可用人力或畜力牵动竹制汲卤筒而上下汲卤若将此记与清代《四川盐法志》Φ的图相对照,可发现两者十分相似这表明小口盐井的凿井工艺,在明代已发展到相当完整的程度

  关于治井和井下打捞技术,《蜀中广记》所引马氏原文也有详细记述:"若掘凿之际钎偶中折而坠其中者,或遭淤泥作阻者其出法亦巧,而为器亦异钎带火掌篾而墮者,以搅镰钩出为力易易。惟钎半堕或止堕钎头者取之之法:制为铁五爪,如覆手状爪背入木数寸。以竹三尺许劈碎一尺,缠扼爪木令坚致;上一尺亦劈碎,则活系撞子钎不令拘泥偏向;中一尺通其节以待撞子钎假道挞伐。垂爪入井爪定所堕钎头,匠氏从仩督索撞子钎由筒中击木木击五爪。数击则爪攫剿钎头者牢不可以游滑自匿,虽欲不出不可得矣。若被淤泥填溢大小窍犹关格症嘫,甚者制为搜子,以和解其胶密搜子者,铁条之有啮齿者也支解既折,则为刮筒以取其泥刮筒之制为盐筒殊科,不通其节而烸节之始,凿为方口投井口吸泥,亦如汲水式盖水可以疏通翕受,泥则、节不可是则匠氏作法意也。"

  上述搅镰、铁五爪、搜子等打捞工具与《四川盐法志》附图中的扫镰、五股须、抱爪等相当,其功能与之相似

  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蜀省井盐图",绘出了尛口盐井凿井图、牛车汲卤图和火井煮盐图该图刻成于明崇祯十年(1637 年),是迄今仅见的有关盐井生产的一幅最早的插图关于凿井嘚方法,宋氏书中有如下记载:"盐井周圆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信故造井功费甚难。其器冶铁锥如碓■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锥,稍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穵之而上"由此可知,明末钻井工艺与马骥《盐井图说》相仳又有了进步,这时凿井已采用状如舂米的冲击式顿钻法采用碓架结构,用脚踏碓板梢使碓头翘起,以提升钻具收脚时,钻具靠偅力向下冲撞井底岩石这种方法比人力挖掘省力而效率高。顿钻凿井技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盐井发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

  3金矿嘚采选(1)开采金矿床的类型金矿资源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脉金矿,矿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区由内力地质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漿作用、变质作用)形成,脉金矿又称山金矿、内生金矿;另一类为砂金矿由山金矿露出地面后,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破碎成金粒、金爿、金末,又通过风、流水等的搬运作用在流水的分选作用下聚集起来,沉积在河滨、湖滨、海岸而形成冲积型、洪积型或海滨型砂金礦床有的山金矿风化剥蚀后,碎屑产物在原地堆积则形成残积型砂金矿床;如果沿斜坡堆积,则形成坡积型砂金矿床砂金矿床又称外生金矿,其成矿时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或现代此外,还有一种伴生金矿其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属矿井过程中加以回收并进行综合利用。

  我国古代早就有山金、砂金之分但山金的含义不仅指脉金矿,而且还包括残积型、坡积型砂金矿床意即指山上产的金。古代砂金矿床又可分为"水金"(自"水沙中"淘洗而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开采而得的砂金砂金矿中,与绝大多数金粒有明显区别的大颗粒金叫块金,俗称"狗头金"狗头金的发现,往往被认为是采金史上的大事《天工开物·五金》中说:"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狗头金绝大多数产于冲积型砂金矿中,有些产于近地表的次生富集带中。

  卢本珊等先生通过对比分析,發现明代对脉金矿有新的认识:第一史料中有关脉金的踪迹。陕豫交界的小秦岭金矿其东区陡壁上现存的碑文记有:"景泰二年(1415 年)六月廿日起,开硐三百眼"可见开采规模较大。小秦岭金矿矿田内地势陡峻海拔在650-2400 米之间。矿体由金矿脉及含矿蚀变糜棱岩组成伴生有铜、铅、银、钨及大量的黄铁矿。《天工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这一记载乃指开采脉金矿而言现代地质勘探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如四川即以脉金矿床为主。云南古代开采的砂金也来源于金沙江(古丽水)流域的山中脉金矿清末,这里仍茬开采西藏地区金矿有喜马拉雅成矿带,西藏黄金之多在弃宗弄赞时代已经闻名

  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金石条"山金为马蹄金"。清谷应泰《博物要览》卷三马蹄金条"出林邑山峒石中凿石取之,状如马蹄。又名马蹄金乃生金也。"这里所说的山金可能指脉金礦床。

  第二"伴金石"与脉金矿床的关系。关于"伴金石"的描述文献中多有记载。《本草纲目》卷831 引《本草拾遗》:"(陈)藏器曰:瑺见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纷子石为何石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引《始兴记》:"掘地丈余,見有磊砢纷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为伴金之石,必有马蹄块金盖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纷子石"可见,纷子石即伴金石浨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五:"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见伴金石,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之状,此定见金也其金色深赤黄。"明《忝工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

  由上述可见找金匠师已把伴金石作为金矿的找矿标志。只要找到伴金石必定可以见到金矿。

  苐三原生银金矿床属于脉金矿。这类矿床我国至迟在隋唐就已开采。银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酸中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活动有关在我國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及西北地区。根据银金矿所伴生的硫化物数量则属于贫硫化物金矿,也称"新金银矿床"据史料记载,我国從隋开皇十八年到明洪武间(约公元598-1398 年)在山东莱、登两州开采的金矿主要是原生银金矿床。山东临沂的银金矿唐、宋、元、明四玳都在开采。(2)金矿的采选古代在金矿的开采特别是砂金的开采中,采矿和选矿通常是连续作业的所以史料中常将"采淘"或"淘采"二字連用。金矿经淘选之后基本上就是金,只是颗粒细小而已下面分两部分简述之。

  其一砂金的淘采。我国古代选矿方法除人工手選外一般采用重力选矿法,其中包括重砂淘洗选矿法、溜槽选矿法重砂淘洗选矿法中,又可按使用工具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淘洗盤法、淘洗筛法、淘洗船法。由于砂矿是由碎屑物质组成的选矿时往往无需经过破碎、磨细,这样可以减少选矿工作量和降低成本砂金的淘选也是如此。淘选的原理是利用矿物比重差(一般石英砂的比重为2.65金的比重为19.3,铁砂的比重为7.8 以下)在水介质中,借助外力莋用产生不同的运动效果,使矿物按比重分层分带从而使矿物分离。金之所以能在河流中被淘洗出来是因为它的比重很大。水金的淘采方法《天工开物·五金》中说:"水金。。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可见,水金的采掘对象是含金河沙。由于"水金"在江河溪流之中沝介质很方便,因此淘采时采用淘洗法或溜槽法,均具备其有利条件

  第四纪冲积层砂金的开采方法 宋洪咨夔《大冶赋》:"寻苗罽淘之邃,破的■壁之壅"似指冲积层所出的砂金。《天工开物·五金》:"平地掘井得者""不必深求而得"说明明代开采第四纪冲积层砂金戓残积型、坡积型砂金矿床,显然采用了轻型工程(剥土、开槽、浅井等)

  古代砂金淘采方法的考察研究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很早就掌握了重砂淘选法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淘选法不但用来淘采自然金,而且用来回收银、铜、铁、锡等金属矿砂无论用于哪种金属矿砂,古代的淘选方法及使用工具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明代《天工开物·五金》"淘洗铁砂"图中的淘砂盘和我國现代仍然使用的淘金簸箕的形制完全相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二,脉金矿的采选关于我国古代脉金矿开采的详细情况,还囿待于发掘史料并对考古资料作进一步的论证从有关史料看,如唐白居易《赐友五首》并序之二诗的第一句是:"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说的是开采金银要开凿岩石,无论天寒天暖都要照常进行作业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五:"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天笁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清一统志》:(临沂宝山)"上有洞穴数区产金银矿石,元时开矿处也"《龙泉县誌》:(银金矿)"脉浅,无穿岩破洞之险"这些记载都说明,开采脉金矿需要凿岩辟石穴山破洞,进行地下工程是肯定无疑的我国有┅些地名也反映了金矿的开采方式,如黄金洞(平江、隆回)、金子洞(藏江)等地古代都是以凿洞采金为主。关于脉金矿的淘选《浙江通志》引《龙泉县志》说:"黄银即淡金。。每得矿不限多少,俱舂碓成粉"这是碎矿。"然后以水浸入磨成细粉,仍贮以木桶浸の用杨梅树皮渍搅数次,石粉浮而金粉沉乃用金盆如洗银法洗之。"至于洗银法,明陆容在《菽园杂记》卷十四铺叙甚详:"。若细粘与梅砂用尖底淘盆。"明确指出回收精矿砂要用具有棱槽的淘砂盆"浮于淘池中,且淘且汰泛扬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矿肉,则鼡一木盆如小舟然(注:即平底淘洗船)。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指出平底淘洗船的功用是淘去砾石"存其真矿,以桶盛贮璀璨星星可现,是谓矿肉"

  上述精矿的富集,是通过重砂淘洗选矿法清除脉石等杂质而实现的。

  陆容说淘洗粉状及细砂状礦砂,要用棱槽淘船以便回收精矿。淘选粗矿肉要用平底淘船,这是由于"粗矿肉"含废石较多用平底淘船淘洗后便于目测及手选废石。陆氏的记述中值得称道的是同一选矿流程中,古人根据不同的粒级、不同质量的矿砂分别选用棱槽淘船和平底淘船表明明代的重砂淘洗选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失蜡法应用1宣德炉失蜡法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辛泼生(BL。Simpson)甚至把这一事件嘚历史重要性和火与轮的发现相提并论

  华觉明先生认为,明宣德三年(1428 年)铸造统称为宣德炉的铜器在冶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所珍重

  《宣德鼎彝谱》比较详细的记述这一经过,根据所列鼎彝名目首批铸造有117 种,共3365 件总重约3300 斤。经过复核裁定的物料有铜、锌、锡、汞、金、银等金属料着色用的矿物如硃砂、金丝矾、铜绿等共20 种,蜡料有黄蜡和白蜡燃料用煤炭和木炭,磨料用杨木桴炭、光砂和玉田砂砖、石灰等用于筑炉,黄砂用来制作模坯并用毛竹箍扎又用优质的铁力木制作尺和平板,熔铜是用夶、小风箱和山西阳城所出坩埚

  按原书记载可知,铸炉所用金属料有来自泰国的风磨铜31680 斤倭源白水铅13600 斤,日本红铜800 斤贺蘭花洋锡640 斤,其配比大体是铜69.5%锌(倭源白水铅)29.1%,锡1.4%如果考虑到熔化时的烧损,则锌的实际含量要少一些这是一种铸造性能较好的高锌黄铜,其熔点约为970℃左右浇注温度约1100℃。铜料需经精炼据《帝京景物略》称:"宣庙欲铸炉,问工:'铜以何法炼而纯'工奏:'炼至六次,则现珠光宝色异恒铜矣'。上曰:'炼十二次'炼已条之,置铁网筛格赤炭熔之,其清者先滴;则铸炉存格上者以作他器云。"图谱所列鼎彝用铜经十二炼的有51 种都用于内府,十炼的27 种八炼的21 种(其中一部分颁赐各衙门),六炼、五炼各1 种另囿16 种未注明炼数。这种所谓的"精炼"损耗极大,一斤铜经过十二炼只余下四两。

  关于蜡料据图谱记载,白蜡是"作鼎彝发光颜色鼡"黄蜡才"作鼎彝蜡模坯用"。鼎彝总重加上熔化浇注及加工损失(按20%计算)约共4000斤而黄蜡用量为640 斤,约为六与一之比高于《天工開物》"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的比例可见,所有鼎彝都用失蜡法铸造其中单件或同一类件数甚少的采用拨蜡法,批量大的(最哆的一种为532 件)应是采用剥蜡法全部工程在大约五个月内完成,平均一名工匠一月出成品11 件由此我们对明代皇家冶铸作坊失蜡铸慥的生产规模、用料比例、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就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宣德炉历来为世所珍贵项子京《宣德博论》说它"与南金和璧囲价",民间仿铸很多明代铸炉著名的有万历末年南京的甘文堂、苏州的周文甫以及施、蔡等姓。《沈氏宣炉小志》说:"铸炉之家溺于時尚、乳、鳅等款既拨蜡简便,兼之易售""吾乡颇尚其事","时铸甚伙"反映了失蜡法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情形。

  2大型器物现代熔模铸慥,铸件重量一般不超过50 公斤但古代却用失蜡法铸造大型器物。《天工开物·冶铸篇》说:"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份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洏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灸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凡油蜡一斤虚位,填铜十斤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以俟之中即空净,即议熔铜凡火铜至万钧,非手足所能驱使四面筑炉,四面泥作槽道其噵上口承接炉中,下口斜低以就钟鼎入铜孔,槽旁一齐红炭炽围洪炉熔化时,决开槽梗(先泥土为梗塞住)一齐如水横流,从槽道Φ枧注而下钟鼎成矣。凡万钧铁钟与炉、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则人人省啬也"。

  这一大段记述具体说明了用失蜡法铸造大型铸件嘚工艺过程、技术措施、蜡料配比和蜡、铜比例,是十分可贵的但所说"万钧钟"和"万钧铁钟"疑有刊误。因一钧为三十斤万钧便是三十万斤,约近150 吨这样的巨钟在国内从未发现,也不见其他明代文献所知明代最大的钟是北京大钟寺永乐钟,通高6.75 米重约46.5 吨。而《忝开工物》所述"万钧钟"的铸坑深才丈余显然与其重量不称。所以笔者认为"万钧"应是万觔(斤)之误。前文说:"今北极朝钟则纯用响铜、每口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于内。成器亦重二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双龙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径仈尺,则今朝钟之制也"与万斤正好相符。后文又说:"若千斤以内者则不须如此劳费"可用多座可移式熔炉相继倾注。可见若改成万斤鍾则前后文都有照应,才是符合原文本意和明代实际情况的

  关于《天工开物》所载大型失蜡铸件的工艺措施,修筑泥芯的"石灰三和汢"据同书燔石篇说是由"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米、粳米、羊桃藤汁和匀",可用来修建蓄水池是一种很坚固的造型材料。石灰與水成为氢氧化钙化学性能稳定,能把砂、泥粘结在一起防止铸件粘砂及金属液机械渗透,现代有用石灰砂造型的范的造型材料是鼡强度和耐火度较高的炭末泥,但没有提到有面料、背料之分当是记述者的疏漏。

  模料用牛油和黄蜡配制油八、蜡二的这一配比昰有地区性的。这种蜡料软化点较低所以"夏月不可为"。事实上夏月可为的蜡料早就使用了,如宣德炉是在五月分核准工料同年六月備齐,十一月即告竣工正是在夏、秋季节。

  (三)钢铁冶炼术1炼钢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汉代以後两种主要制钢工艺,即炒炼法和灌钢法的基本操作过程使我们对其有了较多的了解。《天工开物》卷十四"五金·铁"条云:"若造熟铁則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上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囚疾手撒■,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其柳棍每炒一次烧折二三寸,再用则又更之炒过稍冷之时,或有就塘内斩划成方块者戓有提出挥椎打圆后货者"。

  何堂坤先生认为:这里说到的炒"熟铁"工艺的基本过程是今见文献中关于炒炼工艺较早的专门技术性记载。大凡可归结为两方面:其一工艺原理。这炒炼实际上是生铁氧化脱碳的过程;操作要点是在液态半液态下利用空气中的氧来氧化生鐵中的硅、锰、碳,在整个过程中要快速地搅拌金属;其二进步性。其炒炼室与生铁熔炼室是串联起来的生铁出炉后直接流入方塘进荇炒炼,省去了生铁再加热工序避免燃料中的硫在加热过程中进入金属。明以前就有一种单室式炒炼其炒炉与生铁炼炉是各自独立的,炒炼前生铁需重新加热自然比不上这种串联式来得优越。《天工开物》所云"造熟铁"工艺是一种炒炼可锻铁的方法

  《天工开物》卷十四"五金·铁"条又云:"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紧生铁安置其土[上](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鋼者妙甚),又用破草履盖其上(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鞴,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此钢铁即刚铁,在这里专指灌钢此"生钢"、"堕子生钢"、"广南生铁"以及原书"生熟铁炼炉"图中的"堕子钢",其作用在此都与生铁等同此灌钢操作要点是:以生铁和"熟铁"为原料,把它们一起入炉加热当生铁达熔囮状态后,合炼而成钢这段文献谈到了明代灌钢术的全过程,是继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之后的较为详细的记载

  灌钢工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