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雨,竣工雨,圣樱四少巧遇千面公主雨,年年庆有余。求下联

对联练习题训练(学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联练习题训练(学生)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联林撷趣(二)
联林撷趣(二)
图书馆联智慧明灯
&&&&&&&&  图书馆是座汇集百科知识的宝库,是光明圣洁的殿堂,也是思想的疗养院,是致富的灯塔,更是丰富生活的绿舟,是精神的粮仓,它还是一座净化社会空气的「喷泉」。
  在楹联天地里,有些图书馆联,确是妙手偶得,令人称奇。
  上海韬奋图书馆开时,请郭沫若题联,他拟了一副嵌联寄赠: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
  联语暨写了邹韬奋一生奋门、志在建立新国家,又赞美他作为名记者,出版社之功不可没。
  同时又勉励青年为建设祖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而「韬奋」两字以鹤顶格分嵌句首,不能说不妙绝。
  不出门庭,能知天下事;
  有好消息,说与大家听。
  读好书,方晓人生真谛;
  看新报,乃知天下要闻。
  此两联,通俗易懂,词意适中,也耐人回味。
  进门饱眼福;
  入室怡心神。
  诗书堪济世;
  知识可生财。
  报乃良方能益智;
  书为妙药可医愚。
  金银宝库从中觅;
  智慧源泉於此求。
  以上诸联,揭示图书是传播知识的阵地,是一块充满朝气和魅力的地方,可「养神」、「修身」、「治愚」、「生财」,难怪一些名人比喻为「有如母亲丰满的乳房之於婴儿」(著名散文家牧惠语)。
  图书也是出能人、名人、伟人的场所,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中共领导人,主持党政工作三十多年,原因是多方面的,相信跟迷恋图书馆有一定的关系,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说:「我一到图书,就像牛进了菜园,拚命地吃。」
  昔日的图书叫做书院,南昌从前有个友教书院,明代初年创建,是著名的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旧日的厅堂正中,有世人推崇的楹联: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
  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
  联语告诉人们,读书、学艺须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尔后,艺从此生。
  人读书,无非是想修身、齐家、治国,然而要国治、家齐、身修,必须先正其心。
  联语通俗易懂,流畅隽永,读之使人获益匪浅。
平遥县衙署的对联
&&&&&&&&&&&&&&&&&&&&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城,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一九九七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专家到来考察,肯定它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因而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这座古城名闻环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人们来到平遥,恍如进入大型历史博物馆,宏伟的古城墙,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居、票号(金钱汇兑机构)、客栈、商店等,都很有吸引力,而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县衙署。这座衙署不但是城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物,而且从明、清时代开始,经历民国时期一直到上世纪末,都是全县首脑机关的所在地,因而保存得特别好。有些厅堂馆所虽然维修过,但整体仍是原物,充满了沧桑感;挂在门旁、墙上的对联所展现的古代官场文化,更是别有情味。今仅择录其中几副,以供同好欣赏(为了方便阅读,笔者在联语中添加了标点符号):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这是衙署大门的对联。上句是针对黎民百姓的,劝导他们别随便到衙门来打官司;下句点出了为官之道,要求官员注意自律。此联语言通俗,但立意甚佳。
大堂是衙署的中心场所,其对联所含蕴的内容极有分量: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作者头脑清醒,思想境界甚高。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这是二堂的对联,主题与上联一致,但在书写方面却别出机杼——「愧」字有意写少一点,「民」字有意写多一点,寓意著对「民」要多一点爱,少一点愧。这是很精巧的「小动作」。
花厅是休闲、会友的场所,这副从花鸟鱼虫引发联想而构思的对联,富有警诫意义:
鱼因贪饵遭钩系;
鸟为衔虫被网羁。
主簿是县令的佐官,其地位类似秘书长,有时还代县令处理刑狱事务。主簿房(办公室)所张挂的对联,展现了宽厚的情怀:
狱贵得情宁结早;
判防多误每刑轻。
这副挂於一个偏厅墙壁上的对联,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不求当道称能吏;
愿共斯民做好人。&
&&&&&&&&&&不求获得上级赞许而只求获得百姓的好评,自然升官无望,但却对得起良心。这种「官观」值得赞许。
这副刻在小戏台旁柱上的对联,也大有看头:
酇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
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
概括地赞扬了酇侯(汉初丞相萧何)、唐初的大臣魏徵、包公、海瑞等四位名臣一心为国家、百姓谋利益的崇高品格,为官员树立榜样。
上述对联所阐说的为官之道,都极之正确,而且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遗憾的是,它们不过是堂皇的表态书和高雅的装饰品而已,在缺乏监督的人治社会里,有几个官员会真正践行?对比起来,下列这副挂於大仙楼的对联就更令人寻思:
名场似弈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别裁」一词出自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原意是对诗歌分别裁定、决定取舍。此联指官场如同棋局,形势千变万化,事事都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才决定言行,否则就会倒霉。这是当官多年的经验结晶,真是奥妙无穷,而且带有「仙气」。
戏台上的对联
&&&&&&&&&&&  戏台对联,有的不知出於何人之手笔,其中精彩之句,令人读来倍觉亲切、可笑,或隽永、服人,如: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引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文文武武,出出吹吹打打;
  男男女女,人人看看听听。
  唱者唱,弹者弹,纵然好极唱情,未免弹来弹去;
  人自人,我自我,岂必尽如人意,总之我舞我歌。
  以上三副对联,将群众看戏心里,写得精彩万分、淋漓尽致,做戏不外人看人的现象,跃然纸上。
  你亦挤,我亦挤,此处几无立脚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此联描写场地实际情况,妙趣写实也。
  清朝光绪皇帝时期,在南京某地演戏台,有著这麼一副对联:
  你打起脸来,全凭了几件衣裳,今日便忘昨日样;
  我睁著眼看,任你尽百般丑态,上场须有下场时。
  用意在警惕今生好似演戏一班,得意忘形之徒,往往没有好下场,形容甚为恰当。
  在广州市晏公街「武林会馆」内戏台,有一联悬於戏台两旁,其联是:
  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他装谁是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此文句很浅显,但其寓意颇为深长。
  还有清末岭南八怪之一的何淡如,曾题写唱八音台的联最为滑稽,其联是:
  嗑天嗑地,嗑雨嗑风,嗑来嗑去,嗑极总之唔系戏;
  打东打西,打南打北,打上打下,打亲无不想捞钱。
  以广东方言写出「嗑极」与「打亲」来,生动之至,辞句俚俗,诙谐善谑,然而细读之,亦富人生哲理,字字触目,可谓天衣无缝,令人捧腹。
  另还有: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从上述的戏台联语,不乏至理名言,句句警惕贴切如此,实是令人感到妙趣横生,但亦感到讽刺、揶揄、幽默。&&&&&&&&&&&&&&
戏台上的对联
&&&&&&&&&&  过去,戏台的两边常常贴有对联,这些对联的内容自然不同,可谓各有千秋。
  有赞扬戏的,有借戏发挥的,亦有直戳戏的要害本质的,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联语说的是,台上所演的戏,说的也是人世间的事,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想当年,那段事情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联语非古非今,真假难辨,道出了「戏」的本质。
  一棒锣声,农罢锄耰渔罢钓;
  三通鼓响,陆停车马水停舟。
  联语是赞扬台上这出戏演得好,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你看那些人,一出场便装模作样;
  我爱这场戏,到头来是教愚化贤。
  联语语意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某个角色,其实是讽刺官场上那些厚颜无耻、装模作样的腐败习气。
  清代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时,有个戏班子进京演戏,托人求他为戏台题一联:
  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末耳。汉祖唐宗,也称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讨耍猴儿。
  联语活泼诙谐,其实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这一戏联的具体化。读了这副纪晓岚所写的对联,真让人懒於去争甚麼名利了。
名人自挽对联
  名人在忙碌一生后,退休在家,每每怀念往昔的勤劳,而自立挽联,表达其豁达的人生观。
一、齐白石
  齐白石(一八六四年~一九五七年)是现代有名的书画家,常以色彩鲜明的花卉,和虫鱼结合在一起。
  齐曾获一九五五年度国际和平奖,在其晚年曾自作挽联如下,表显其淡泊明志的为人:
  有天下画名,何必忠臣孝子;
  无人间恶相,不怕马面牛头。
二、李鸿章
  李鸿章(一八二三年~一九○一年)是晚清时期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集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於一身,曾与列强签订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退休后他自立挽联:
  老子婆娑看尔曹,整顿乾坤,当代重逢王海日;
  吾皇神武安天下,扫除纷乱,家祭无忘陆放翁。
  以联示告众人,他为国尽忠尽劳,祈望国泰民安。
  俞樾(一八二一年~一九○七年)是清朝学者,道光进士,官拜翰林院编修,是楹联大师,著有多本楹联书籍,如《精选楹联新编》、《改良楹联维新》等书,他将其一生经过和感慨,全写在其自挽联中:
  生无补乎时,死不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四、纪晓岚
  纪晓岚(一七二四年~一八○五年)是乾隆进士,官职为礼部尚书,曾编著《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死后諡文达。他为人非常机智,常脱口立刻对出乾隆的上联,其自作挽联是:
  浮沈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五、汤祥瑞
  汤祥瑞是革命烈士,不幸被人告密而遭擒,送往湖南浏阳县状元洲,这里是专门屠杀革命者之「屠场」。临刑前,汤祥瑞咬破手指,用鲜血书写自挽联:
  嫉恶如仇,几根骨头撑天下;
  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慷慨、无畏的就义行为,令人激赏。
六、杨乃武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是清同治、光绪年间,轰动一时的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举人杨乃武被冤判死刑,他得知后立下自挽联: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
  学台充刑台,乃武升天。
  其好友胡雪岩读后义愤难抑,立上京都,仗义执言,得高官翁同龢之助,终得慈禧太后特准平反,免於一死。
&&&&&&&&&&&对联用于张挂,或是名胜古迹,或是庙观祠堂,或是家居书房,这决定了它的撰写手法,一般都是描摹状物,叙述讲解,也有用夸张拟人、回文顶针等修辞方法。很少是议论的。当然,很少不等于没有。一些以议论为主的对联艺术水准甚高,堪称精品。如民国初年,有一联针对社会现实,提出:“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幽默而又有说服力地劝解当时某些顽固人士的执着,且隐隐约约地在大一统的国度里,有了对文化多元的要求。差不多同时,对于女子缠足的恶俗也有了反对的意识,“尼父传经,寸肤莫毁;如来说法,两足最尊”,上联是以子之矛,刺子之盾,用孔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之始也”的理论来显示封建士大夫欣赏“三寸金莲”趣味的虚伪和愚蠢;下联则借佛教的“白足禅”来吸引佛教信仰者对于天足的同情和支持。都是很不错的议论。
以格言而入联的作品,差不多都是议论了,从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开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第七回有“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一联而尽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阅尽人情知纸厚,踏遍世路觉山平”,以反语修辞来议论,用感情而不是理智来作判断,颇有惊世骇俗的艺术效果。曾见过清道人写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一联,一放一收,以反诘自劝,以进取自勉,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较之泰山道上的“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虽然意思上是一致的,但显然不如后者的匀称凝重,有敲金戛玉之感。&
&&&&&&&&&题物之联,因有托物言志言情之作,故亦多议论佳作,如题炭的“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警戒世人逆境之时要有骨气,顺盛之遇,当存戒心,可称绝唱。绍兴有个卖茶的凉亭,题着“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语浅意深,蕴含禅理,又幽默地切合凉亭的“身分”,颇具匠心。&
&&&&&&&&&&文学作品中也有议论佳作的对联,《红楼梦》中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来警告贪官污吏很合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哲学、社会的命题。《三国演义》里的时代尚无对联,不过,后人借用其中的情节来评论人物,倒是很有趣的,如“送酒是好意,侯成遇张飞,定当引为知己;拒饮是蠢才,曹豹与吕布果然可称翁婿”,可发一笑。“虽非认义哥哥,也仿着云长秉烛;不学多情叔叔,羞杀他曹植思甄”。写的是赵子龙在取得桂阳后,拒绝了原太守赵范要将寡嫂嫁给他的提议的故事,顺便又捧一下关羽和损一下曹家,体现了作者扬刘抑曹的政治立场。
&&&&&&&&&&
明代才子徐文长曾为调解当地文武举人的争议而写了一联,“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及帆快(樊哙);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就单纯评论历史人物而言,鲁肃并不比樊哙差,狄青与萧何也无可比性,但徐渭借助了谐音、比喻等手法,巧妙地说明国家之内,文武均不可废的道理,可称之为特别的议论联。
&&&&&&&&&&&&&&&&&&
有话说:「天半半,地半半,阴阳两极各为半。」「半半」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和方法,也是哲学上的「度」。在联林中,也有不少「半」字趣联,例如:
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一亩种菜,一亩栽花。
「读书」,可以修身,「静坐」可以养性,「种菜」可以养德,「栽花」可以怡性。联语反映了一种与世无争、心如止水、远离人间烟火的生活。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这是按实际行程组成的地名对。此联的上半联见《警世通言》。相传是王安石给苏东坡的对句,连苏也久思对不出,直到三百多年後,才有人对出下联的。
据传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有一对句:「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原上联是「雨打沙滩,沉一清,陈一清)。这里的「半」反映了动静的两重性,并富有情感交融的思恋,勾起了情人对「蜜月」的怀念与缠绵。
中国的大山名川、亭台楼阁,有不少带有「半」字的楹联,很富有哲理,并充满幽趣,比如:
到此处才进一步;
愿诸君莫废半途。
这是广东肇庆半山亭联,给游人加油鼓劲,进亭歇凉後再攀高峰,怎不豪情陡增呢?类似的还有: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步步小心,谨防前头路窄;
层层著眼,须知後面山高。
有的楹联因「半」字营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艺术境界,使一些亭台楼阁增加知名度,更驰名海内外。&
譬如: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的「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上海半淞园的「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莫愁湖的「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拙政园的「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等等。
改联贬时弊
&&&&&&&&&&&&&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於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因此更能承载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
  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与我们生活形影不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把成语略作改动,会其意而用之,既讽刺时弊,又幽默诙谐,常引人发笑。
  勤捞自富;
大供吾私。
  原来系「勤劳致富」「大公无私」两个成语,分别换上两个别字,对仗相当工稳,用以指斥贪奸,实属妙极!
  以身作贼;&
&&&&&&&&&奋勇向钱。
  上联故意错改成语「以身作则」,下联错改「奋勇向前」,讽意甚明。
  求闲若渴;&
&&&&&&&&&见益勇为。
  上联故意错改成语「求贤若渴」,下联则错改「见义勇为」。
  以上两副对联,都从另个侧面给予施行不正之风者讥笑嘲讽,等於画了丑像。
  当今,有的高官大权在握,臭铜蚀脑,礼品腐身,尽在搜刮民财,不顾百姓疾苦,正是:
  大权在我;(握)
  能者为私。(师)
  民情勿理;(物)
  能者多捞。(劳)
  有的贪官,花天酒地,荒淫无度,以钱物贿赂女色,正是:
  因银成仕;(人、事)
  以妓堕人。(己、度)
  如今也有些车匪路霸,手段极其残忍,拦路打劫,谋财夺货,其强盗行径,正是:
  雄财大掠;(才、略)
  奇货可拘。(居)
  以上一些字,经更易改换後,意思完全相反。
  那些「眼贪钱,手弄权,交易钱权乱政;心变色,身迷赌,传播色赌害人。」的人们,国法难容,希望他们:
  涤瑕荡垢;革面洗心。
中国第一副挽联
&&&&&&&&&&&&&&&&&&&&&
据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北宋泉州籍科学家苏颂,曾为神宗宰相韩绛作一挽联:「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
&&&&&&&&&&此後,清代学者梁绍壬《秋雨庵随笔》、梁章钜《楹联丛话》中,均以为这是中国古代挽联之首创,许多楹联著述也持这种观点。
但是,苏颂所作并非挽联,不过是挽诗中的「颈联」,而且,韵脚「中」字乃「尊」字之误。
《苏魏公文集》载有全诗曰:「文物衣冠萃一门,如今始信见舆言。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尊。继世拜封前及後,并时当政第连昆。汉袁杨与唐萧杜,更有清风在裔孙。」那麼,历史上第一副挽联究竟出自於何时何地何人呢?&
&&&&&&&&&&&在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五十四《宋文苑?钱熙传》中可以得到证实,中国第一副挽联的确滥觞於泉州,只是作者并非苏颂,而是时间更早的惠安名士李庆孙。
《钱熙传》记载,北宋初年,南安人钱熙「博贯群书,善属文」。雍熙二年(九八五年)登进士,屡得文学家李昉、名相寇准的赏识。後因作《四夷来王赋》万馀言,被宋太宗提拔为史馆编撰。
可惜,才华横溢的钱熙在官场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小事坐累,贬出京城,先後到郎州、衡州、杭州、越州等地任职。好学负气的一代才子便这样在忧郁中,积愤成疾,年仅四十八岁便辞世而去。咸平元年(九九八年)进士、惠安人李庆孙为其作挽联:「四夷妙赋无人诵,三酌酸文举世传。」
《四夷来王赋》前已提及。《三酌酸文》则记叙钱熙早年搏取功名过程中的辛酸往事。该文以骈体成章,世称精绝。如「渭川凝碧,早抛钓月之流;商岭排青,不逐眼云之客。」「年年落第,春风徒泣於迁莺;处处羁游,夜雨空悲於断雁」等句,均情景交融,令人一唱三叹。
李庆孙为钱熙所作挽联,一顿一扬,既感叹一代才子的不幸遭遇,又对其文学艺术推崇备至。感情真摰,取材贴切,确是名家手笔。《宋文苑?黄宗旦传》中,还载有一副与李庆孙本人有关的对联:「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
&&&&&&&&&&
黄宗旦、李庆孙均是惠安人,在文学上很有成就,曾得到欧阳修、王禹偁、钱若水的器重。黄宗旦在《早春》诗中的名句「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更是不胫而走。黄宗旦、李庆孙齐名一时,且同登咸平元年进士,黄宗旦名列第二(榜眼)。
由上所述,中国古代第一副挽联滥觞於泉州,乃北宋时期咸平元年进士、惠安名士李庆孙所作,距今已逾千年矣。
“孙行者”“唐三藏”之工对
&&&&&&&&&&&&&&&&&&
关於「孙行者」之对,社会上盛传,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以「孙行者」求对,周祖谟以「胡适之」对之,而享盛誉。又传出题者陈寅恪先生正欲应试者以「胡适之」为对。此对确实不错,足见对者之聪颖,所以多年以来一直为人称道。不过,此类对句应求工对,若以工对的标准要求,「胡适之」还是欠工。问题出在第一字,「胡」与「孙」均为平声,平仄不协。後来还因此而引出的「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诸种对法,也都因平仄未全协而同样难称工对。
近在中镇诗社一次雅聚中,闲谈到「孙行者」之对时,有人说前读何书时好像见得清代有诗人、学者祖望之,「祖望之」对「孙行者」,堪称工对。诸人以为,以「祖望之」对「孙行者」,确实甚工,比「胡适之」对「孙行者」更见巧妙。从声调来说,「孙行者」系平平仄,「祖望之」为仄仄平,正合。而且,「望」与「行」同为表现人体活动的动词,同时还可以有行路之人(行者)边走边看(望之)的关联之意,显然较「适」字对「行」字还要好些。「祖」、「孙」相对,当然更比「胡」、「孙」相对强多了。
查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祖望之,字载璜,福建浦城人,乾隆进士,嘉庆初曾任湖北布政使,官至刑部尚书,有著述多种。查《清史稿》,则作「祖之望」。看来应以「祖之望」为正,然《清史稿》成书却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之後。有人说,此是人名戏对,非历史考证,人名大辞典既有「祖望之」,但对之无妨。
又有人说,从儿之名有妙对,师傅大名焉能没有?於是诸人便戏为唐僧之名觅对。几人相继提出几个可对「唐三藏」的人名後,大家一致对拙对「宋九经」谬加推赏,以为堪称妙对。
上海有越剧名演员、导演宋九经女士。「唐三藏;宋九经」,平仄全协。「唐、宋」不但同为姓,更为经常连称的两个朝代名,相对正好。「三」与多个数词相对皆可,但与「九」相对,似乎比对其他数词更佳。名词「经、藏」皆为佛教用语,而且每多连用或同时提及,所以「经」对「藏」,尚称工稳。此外,唐三藏和宋九经,一为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男性;一为现实人物、舞台演员、女性,对来也甚为相称。
&&&&&&&&&&
看来,以「宋九经」对「唐三藏」,确如诸诗友所称赏,可算工对。
债主望联却步
&&&&&&&&&&&&&&&&&&
旧时,穷人过年如过关,有两个穷汉,借债度日,年复一年,利滚利,临近过年,债主上门要债,就一走了之。
老是过年出走躲债,滋味不好受,二人便一起商议,今年既能在家过淡泊年,又能使债主们不上门讨债呢?想来议去,计上心头,於是,年前半月两人各自在家门上贴一联: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
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
上门讨债者望联却步,产生同情谅解,放宽心情,徒然离去。
有一穷汉,落魄年年,负债累累,但年关已到,避债无望,绞尽脑汁,撰成一联贴於门首:
&&&&&&&&&&
年难过,今年更难过,得过且过;
债要还,是债都要还,有钱才还。
诗债者见了,便知难而退。
旧时,有一赌徒,债台高筑,快过年时,债主纷纷登门讨债,他因无法偿还,便在大门上贴一联:
借新债还旧债,借债还债,债还债;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老)
上门讨债者,见了这副对联,呆若木鸡,有的不进家门,有的被气走了。何故?原来,对联除直面诉说主人借债还债、拆墙补墙的困境外,横批的「老」字,「老」字没有一点,意思是「老」字一点也没有,拿甚麼还债?
&&&&&&&&&&&&&&
&&&&&&&&&&&&&&&&&&&&&&&春联,春节期间用的楹联。我国广大城乡都有贴春联的习惯。从&《湄洲日报》上读到一组春联,副副句句都很精彩。这是生活的浪花,智慧的结晶,高扬的心幡。
有歌颂的:“众口高吟正气歌为春天喝彩/八音齐奏清平乐任岁月燃情”“袖里清风肩上任/胸中正气世间春”“为官之本倡清廉,情牵赤县/执政之箴思疾苦,心系苍生”“扬正气树新风构建和谐社会/动真情办实事熏陶诚信人生”;
有规劝的:“淡泊俱高风,荣辱自当知善待/清廉臻极品,是非须应辨分明”&“激浊扬清崇正气洁身莫做官仓鼠/励精图治树新风俯首甘为孺子牛”“明耻知荣,言诚须守千金诺/倡廉反腐,守信莫违九鼎言”“境由心造有公才能昭德/事在人为无私方可养廉”;
也有警策的:“万事必须防微杜渐/寸心不可好利贪财”“枉法贪赃,莫道世间无苦海/廉明清正,尚知头上有青天”“警心惜福/知足养廉”。
正如报载对联所言,“常沾清露草尤绿/不染污泥荷更香”“正气如虹,中华国格匡人格/清风盈袖,百姓口碑即丰碑”。但愿广大干部切实记取,做一个受人拥戴的好公仆,莫负春光莫负民
&&&&&&&&&&&&&&&&&&&&&&&
古往今来,为老年人祝寿赠送寿联,以表示美好的祝愿,是我国民族的传统习惯。而其中不少佳联妙对,读来趣味盎然,回味无穷。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晓岚为乾隆五十寿辰献上一副祝寿联。其联是:「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圣寿,自古而後,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为乾隆歌功颂德,很为乾隆喜爱。
清代文人俞樾号曲园,他五十寿辰时,好友送他一副贺寿联:「俞楼风月,曲园画书,往来越水吴山,原春常在;方虎高文,兴明硕学,陶养寻经诸子,以寿共身。」联内嵌有「俞樾(越)、曲园」名字,《春常在》是俞樾的诗文集,此联对仗工整,又切合其为人。
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活了七十二岁。在他六十岁时,他也写有一副自寿联,属於长联,其风格也似他画的竹,清幽自在,颇多雅趣。上联是:「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馀钱,瓮有馀酿,釜有馀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咏。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活到六旬犹少」;下联是:「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子,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人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此联活泼诙谐,天趣盎然,恰似其人品之写照。
清代著名文学家梁章钜,进士出身,曾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他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为贺其七十寿辰,友人王叔兰赠送了这样一副寿联:「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後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语》,富如《诗集》,略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这副寿联,写出了梁章钜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主要著作,真可谓「一副寿联写一生」。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的人达三千九百多人。其中一老者一百四十一岁,他便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乾隆出了上联。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乾隆听罢,连声称妙。此联妙在是一道数学题。60岁(花甲)&2(重逢)+(增加)3&7(三七岁月)=141岁;70岁(古稀)&2(双庆)+(更多)1岁(一度春秋)=141岁。这是一副对仗工整、构思奇妙的绝妙之联。
康有为是晚清风云人物,他七十寿辰时,弟子梁启超赠以寿联:「述先圣之玄意,整国家之不齐,人此岁来年七十矣;奉觞豆於国叟,致欢欣於春酒,亲授业者盖三千焉。」康有为的生平与事业,尽在联中矣。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冯友兰的书室里挂著一副他八十八岁时写的自寿联:「意寄三松何止於米;心怀四化相期以茶。」这副对联巧藏著两个字谜。上联的「米」和下联的「茶」字是人们熟知的寿龄代称,「米」字拆开是「八十八」,乃是冯教授八十八岁年龄;「茶」字是百岁的代称,这个字拆开为「人八十」,再加「?」,不正是百岁之和麼?这副巧藏灯谜的寿联属於离合字谜。扣合贴切,耐人寻味。
拆字联妙趣横生
&&&&&&&&&&&
清朝康熙皇帝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诗才: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此联拆「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
&&&&&&&&&不料,和尚随口应答:&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
康熙一听,和尚妙拆「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随後委以重任。
清咸丰年间,有一位知府名卜昌,他小有才气,但傲气十足。有一天,他来到一家旅馆,见两个书生正在读书,便想卖弄文墨,於是同两书生对句。
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变淡?
一书生笑著对道:
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
&&&&&&&&卜昌一听,骂他是乌龟,气得满脸通红。另一书生见卜昌生气了,便对道:
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
清代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没有後台,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参加科考十二次都落第。但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考。考官看见他的名字就很不高兴,随手将他的考卷丢在一边,还吟了半联来讽刺: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语气尖酸刻薄,老童生知道後感慨盈怀。他想,自己之所以「考到老」,就是因为考官徇私舞弊,於是一气之下大声吟出半联来回敬考官: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於天。
考官听罢,气得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清朝有两姓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有人赠联祝贺:
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娶来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气氛。
西湖天竺有一座庵,叫「竺仙庵」,庵头有个泉眼,泉水极其清洌。有两个静心修行的人经常在庵中用泉水煮茶品尝。有一联悬於庵门: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品」拆成「三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字拆成「二个」,「仙」字拆成「山人」,把僧人在庵中的环境写得惟妙惟肖。
爱国对联&振奋人心
&&&&&&&&&&&&&&&&&&&
近代中国,风云翻滚,九州震荡。许多仁人志士、名家学者,运用精妙绝伦对联,发扬民族正气,表达爱国情操,揭露政治腐败,反映历史事件。
清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六年),维新变法失败,慈禧重新「垂帘听政」,民族遭逢危机,国事日非。
一九○四年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扩大举办七十生辰庆典,并上尊号为「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有人对此撰联嘲讽云:
垂帘廿馀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当时国学大师章太炎,虽身陷囹圄,仍大义凛然,满怀义愤,挥笔直书,将慈禧四十年来之颟顸统治,揭露得淋漓尽致,大快人心,联云:&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光绪末年,清廷编成九镇新军,成立浙江武备学堂,主旨为培养新军中下级军官,其楹联云:
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千载祖雨宗风,再造英雄於此地;
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寇盗满中原。
满军入关後,自顺治至光绪,历经九世,九世复仇之涵义,明显宣扬排满思想,倡导革命运动,但满族官员昏瞶庸碌,竟毫无察觉。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许多爱国志士,前仆後继,英勇奋战。一九○七年,光复会领袖徐锡麟与秋瑾,计画於皖浙两省同时发动起义。徐锡麟刺死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後,壮烈牺牲,有挽联云: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坏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一九○四年,巾帼英雄秋瑾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一九○七年,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死前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诗句。後人为纪念秋瑾烈士,即於绍兴市郊卧龙山上,建立一座「风雨亭」。孙中山先生曾至此凭吊英灵,并亲笔挽联云: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江户,即今之日本东京。迨後冯玉祥将军,亦於杭州西湖秋瑾墓前题联云:
&& 丹心应结平权果;
碧血常开革命花。
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因寡不敌众,死难七十二人,葬於黄花岗,黄花岗烈士陵园正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四字;两支铁柱嵌有黄兴撰写楹联云: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将军於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病逝上海,于右任曾题挽联予以高度评价云:
谤满天下,泪满天下;
创造共和,再造共和。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三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为袁世凯忌恨,遇刺於上海,诗人易顺鼎撰写挽联云:
既生瑜,何生亮;&
卿不死,孤不安。
此联集《三国演义》名句,假借袁世凯口气,「瑜」、「孤」,为袁氏自喻,「亮」、「卿」,代指宋氏。巧於构思,精於集句,善於讽刺,别具一格,堪称佳作也。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十二月,袁世凯恢复帝制,自称皇帝,激起全民愤慨抵制。当时上海一家报纸,曾拟一上联,公开徵对,其中评选出一佳联为:
或入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上联「国」繁体字框内为「或」,「园」繁体字框内为「袁」字,拖出袁字放进或字,表明人民强烈要求,反对复辟,还我民国。下联从「道」字上回去「首」字,预示袁世凯已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境。此联语义双关,隐喻深刻!
&&&&&&&&&&&&&&&&&&&&&
在中国文化中,庙观是供奉仙佛的,祠堂是祭祀世俗之人的。例外不多,故祠堂有两种,一是宗法性的,即是家族祖先的聚集地。一是纪念性的,任何一位为国为民为正义做出贡献的人,都会被立祠祭祀。前者很少设联,可供谈资的有一则,据说有个朱、项两姓聚族而居之处,各有一祠,因为彼此不睦,以联相斗,朱姓贴出的是,“两朝天子,一代圣人”,指朱姓出过朱温(五代后梁皇帝),朱元璋和朱熹;项姓则以牙还牙,宣称“烹天子父,为圣人师”,说的是项羽捉了刘邦的父亲扬言要下鼎锅的故事和项托七岁为孔子师的传说。
后者由于是功绩卓著之人,生前身后俱有许多话要说,武侯、鄂王、太白、东坡诸祠,都是对联如云,应作专文介绍,这里实属拾遗补缺。如柳州的柳侯祠,“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本属蛮荒的广西之地,因柳宗元始得开化,其文才上溯贾谊,中并韩愈,下启苏轼,河东先生能得此赞语,死且不朽。济南曾巩祠的“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何等清幽自在;衡阳的韩公祠,“韩潮学派百川江,公起文章八代衰”,颇多溢美之辞;苏州的范仲淹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宗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总结文武双全之一代名臣的功绩,可谓完备;苏州另一位有名文人唐寅亦有一祠,其联语“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虽对之不甚恭敬,至少为他诸如点秋香等事作了辩解。开封的信陵君祠有一联很有特色,“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塞磊落之才”。是赞祭主,还是叹自己?
近代亦有不少,辛亥革命前牺牲的志士有徐锡麟,安庆大观楼题联,“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让四方思猛士;留一抔土,以增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秋瑾似无祠,但因临终前曾题“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现江浙一带的风雨亭都是纪念她的场所,最有名的一处在杭州西湖,苏白两堤交汇处,其联语,“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既有悼念吊亡之意,又不失豁达大度。两联均属佳作。
中华民族的感情真挚而久远,功臣良将,名士贤人,能工巧匠,都可以被立祠而永远地纪念。两千多年前的孟姜女,就因抗拒暴政而在山海关被筑祠奉祀,联语为,“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后来乾隆也题一联,“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守纲常”。将其仅仅作节义纲常的理解,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阎锡山的几副抗日联
&&&&&&&&&&&&&&&&&&&&&
上世纪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要人和高级将领中,很有一些有才华而能诗擅联者,许多书中都有记载,尤以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所载最详。而阎锡山擅於联语,却少有人谈及,想因资料缺乏之故,所以这里谈谈笔者收集的阎锡山几副抗日联。
&&&&&&&&&&
山西乡宁县壶口附近的克难坡,很有名,是因为曾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二战区的指挥中心、山西省政府所在地。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曾在这里住窰洞、吃小米、骑毛驴,率军抗日,所以今已成为一旅游景点。中镇诗社副社长熊盛元《克难坡访阎锡山故居》一诗极佳,堪称咏克难坡压卷之作,其中有句云:「依违毛蒋心难测,据守关河路岂穷?」充分反映了阎锡山在国共两党矛盾中谨慎行事、依关河之险守土抗战情形。克难坡望河亭的石柱上,留有阎锡山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所撰联一副:
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
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
&&&&&&&&&&
这副联很好,气势磅礴,雄迈有力,从其典雅可看出作者较深的旧学功底。上联写眼前所见黄河的澎湃气势,并因之而想到古代无数英雄人物。苏东坡面对长江感历史变迁,所以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阎氏身为抗日将领,处黄河抗日前线,但反其义而用之,说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颇见匠心。下联则写胸中所想,即当时战争形势之严峻和抗日救国之决心。抽刀断水,应较祖逖的中流击楫更显悲壮。这副联不但当时确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便是如今读来仍非常感人。
阎锡山当年在克难坡建有忠烈祠,内供诸忠烈牌位,以纪念抗战牺牲将士。陈敬棠烈士牌位两旁厅柱有两副对联,不知是否也为阎锡山手笔,亦佳,附抄於此。一副为:「千秋庙貌光华胄;九曲涛声壮国魂。」一副为:「百战鼓鼙思壮士;三河袍泽仰英灵。」
与乡宁县相邻的新绛县,县城西北姑射山中有座「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华灵庙居高临下扼著进山的唯一通道,也是据守在乡宁山中的阎锡山军队的唯一粮道,在当时的山西战局中有著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为了保卫华灵庙,彭永祥等二十四位中国军人腰捆手榴弹,作「活炸弹」与日寇同归於尽,保住了华灵庙要道,谱写了一曲感天地动鬼神的抗日壮歌。抗战胜利的一九四五年,经南京政府核准,於这里树碑纪念二十四位殉国英雄。纪念碑为阎锡山所立,碑文系阎锡山亲撰,四根柱石上,?有对联,没有另?撰者之名,知同为阎锡山所撰。一副为:
丰碑屹立烟云外;正气长留天地间。
另一副为:
云山永护华灵庙;风雨长怀烈士魂。
这两副联均极佳,第一副高度赞扬二十四壮士殉国壮举和伟大精神,又非常切合地形和事件。第二副写後人对抗日烈士的敬重与永远怀念,不说人而但说云山、风雨,更富感染力。两联均非常工稳,有似律诗之佳对,於简洁中见功力,读之很是感人。
从上述几副抗日联,可以看出阎锡山所撰之联不但工整典雅,而且意旨甚佳,真是可诵可传。随著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如今不要说军队高级将领,便是知名文人,也鲜有能撰得此等联的。作为抗日战争的珍贵史料,今人实在不应该让阎锡山的这些佳联湮没於历史的烟云中。
退职抒怀联
&&&&&&&&&&&&&&&&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一八四九年(道光二十九年)八月云贵总督任上,因老年且有病辞归故里,住在福州文藻山,他写一联悬於室内: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这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他因病而不能为国效力,还是读书好,可与古人结交为友,虽然已经过了最好的学习时光,但是正如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说的那样,秉烛而行,大概还有几分光明。
这种关心国事,关心抗英斗争,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敬佩。
清代戏曲家李渔,晚年由南京移居杭州,住在西湖之滨,曾自题一副楹联:&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上联写自己年近古稀,对往昔的「旧业」已感「繁冗」,无能为力,尽量抛之,表现出除却烦恼後的轻松;下联写西湖山水招我,举家迁入这如画般的美景中安度晚年,同时更有陶醉在湖水山色中的喜悦。
&&&&&&&&&&
著名作家流沙河,写有《退休赋》,摘出句来,就是妙联:&
&&&&&&&&&&岂无老子整人,儿子整钱,一家实行两制;&
更有小贼剪包,大贼剪径,百姓吓掉三魂。
此联人情味纯,处世味浓。难怪有人评价他的联作具有五色(红黄蓝白黑),五味(酸甜苦辣咸)。
退时知岁老;
休暇念恩人。
上面是笔者二十多年前,公干广东廉江,在安铺镇退管会大门看到的联语。全联首嵌「退休」,尾嵌「老人」,吻合老人之家、退休之室,且联意通俗,感情逼真。
中国大陆前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田纪云,曾撰一楹联:
早退晚退早晚都退;
早死晚死早晚得死。
(横批:早退晚死)
联语四个字反复变换位置,顺序如成,并以横批四字吻合,道出了生命与工作规律:人必有一死,老年就要退下岗位。语义跳跃,萌生新意,可谓倍增联趣。
张之洞联集
布衣兴国;
蓝缕开疆。&
-题湖北织麻局& &
经纶天下;
衣被群生。
-题湖北织布局&
执干戈以卫社稷;
说礼乐而敦诗书。
-题湖北武备学堂&
万口流传新教育;
千秋报纸大文章。
-题书业& &
五色艳争江令梦;
一枝春暖管城花。
梅赠春风来驿使;
葭逢秋水送鸿邮。
锦绣花团,经纶事业;
云蒸霞蔚,美富文章。
-题绣货业&
大陆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题汉阳晴川阁&
对江楼阁参天立;
全楚湖山缩地来。
-题武汉黄鹤楼&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题黄鹤楼&
海气百重楼,谁谓浮云能蔽日;
文章千古事,生逢异代不同时。
-题广州三君祠天海登清阁&
鹤去我方来,使我登临增感慨;
我来鹤又去,放鹤招隐信苍茫。
-题旌阳来鹤楼&
百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题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北起荆山,南包衡岳,中更九江合流,形胜称雄,楚尾吴头一都会;
内修吏治,外肄兵戒,旁兼四裔交涉,师资不远,林前胡后两文忠。
-题湖广督署&
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多少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鱼艭。一个个头顶竹箬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闇,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三终聆帝乐,纵观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竟响渢渢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皦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题湖北洞庭湖屈原湘妃祠
-某日张之洞在陶然亭设宴,席间出上联求对,工部侍郎李文田以下联对之,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 &
之字路偏要你走;
洞中怪且奈我何。
-佚名嘲张之洞&
壁立千仞,犹恐未免俗;
胸包九流,而后可谈经。
-王闿运赠张之洞& &
柳丝莺梭,织就京南三春景;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传为张之洞对师&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此联传为梁启超答对张之洞&
扬历中外卌余年,合教育、军戎、交通、实业而竭尽忠谟,鄂渚记同舟,感当时朝夕提撕,至今日皆如梦幻;
参考东西数十国,分行政、司法、集会、结社以变更治体,掖坦将立相,问谁氏艰难宏济,补我公未竟经纶。
-孔祥霖挽张之洞& &
筹饷局,总揽江汉利权,贪酷成家。乃父死于金、乃兄死于烟、乃妻死于踢、乃子死于水、乃孙死于马,而已犹为虿尾;
劝学篇,暗助康梁新党,昧良误国,有君受其欺、有臣受其戮、有民受其祸、有商受其害、有物受其毁,此人真是狼心。
-嘲张之洞
别有情趣贺婚联&
婚姻是人生大事,结婚喜庆在中国人习俗中,时有取闹作乐,制造出许多笑话来。看看这些贺新婚联诗,实亦不乏佳作,且其联婚诗话颇为隽永,风雅无边,令人读之无不捧腹,诚所谓诙谐、轻薄,兼而有之。
今摘述两首新婚贺联,相信读者看了一定会拍案叫绝。
  物中物,放开度量容物;
  人上人,打叠精神做人。
此联为「白话文学」一代宗师胡适之先生所作,为其庆友人新婚之贺联,深层细想,真可谓幽默之至。
  男勇士,单枪匹马,解放台湾岛;
  女英雄,赤手空拳,活捉蒋光头。
此贺联配合当时「时事」入联,妙不可言,不过初时的贺客们,看了这副贺联後,心中难免起疑,怎麼结婚喜事与解放台湾有关?
只要再深想下去,原来是男的单枪匹马进攻台湾,女的赤手空拳活捉蒋光头,双关之趣,尽在不言中。
上述两首新婚贺联,可谓诙谐妙绝矣!
流水对欣赏
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另一些对子上下句好象分别意思完整,但只有连在一起才见情趣,通常也被看作流水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人伶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与流水对相反,对仗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关于无情对
&&&&&&&&&&&&&&
一、无情对的特点
无情对的特点,首先是对仗上面的工稳,何谓工稳,举例说明: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诸位请看,三对五,数字相对;星对月,天文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兰对梅,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相对。可谓字字相对,工稳非常。
&&&&&&&&&&
无情对的另一特点,就是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再举一例子: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这是最近在云心文秀中对的无情对,为云无心出岫的出句,“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叹句,意思为:皎洁的月亮,象一个圆盘一样。
到了对句,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红色的星星象两个锅子里面的头”的,只能用其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品牌产品的名称。
上述的例子,是一个很极端的“风马牛”,而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举例说明:
水发千支终入海,
风流万种尽归天。
下联的意思,很明显是嘲笑“风流人物”要“归天”的,但若要强词夺理的话,也未必是不能说得通:风无论怎样的流动,最后还是要归到天上去。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大家不妨探讨一下。
二、无情对的创作
无情对的创作一般有以下几种:
反推论,是指作者的创作思路从无情对的对句开始,通常是由一句俗语、熟语或成语等既有句子而反向寻求出句。比方说,云无心出岫的:同观日落、皓月一盘耳,搜集资料的:甘地有缘涉足非洲,等等,均是属于这类反推论的创作。这一类型的创作,通常作者会把后得的句子发表出来,和大家作一个愉快的交流,到最后有人能度出其心思了,便大可以报以哈哈一笑。所以我很遗憾当天一下子便把搜集资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给对了出来,使之没有了这一份享受。
巧合,是指出句者本无意求无情对的,但对句者在灵光一闪处把其对成无情对了,比方说,刚才的“风流万种”句,就是这样的情况。
巧合的无情对,在质量上通常会比反推论的无情对稍微有所欠缺,越长的句子越能反映出这种差距,这点很正常的,因为长的句子,受到的限制会比短句子多。
这在一些比赛中通常会看见,其中也偶然会发现有佳品,但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出句者可能没有考虑到无情对句存在的限制,是所有对仗中最多的,往往出了句而得不到好的对句,如某处比赛中的无情对出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应对者无数,但效果不甚佳,我曾想了许多种方法去应对,但都因为条件不足而不能完成。
二是出句者自身对无情对的概念不甚了解,常常把产生歧义的对句作为出句,那么即使对句者对出了原句,总体效果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举个例子:牙刷,一般就是指日用品,但在粤语里面却有指人“飞扬跋扈”的意思,以“毛巾”作出句,对以“牙刷”,能让人忍俊不禁,但若用“牙刷”作出句,对以“毛巾”,便觉得索然无味了。
三、无情对的手法--借对
无情对为何通常会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借对。这里所说的借对,不是常见的借字(如清字借代青字,鸿雁的鸿字借代红色的红等),而是借义,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如: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又如: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为何要“借”呢?概因无情对之所以“无情”,是其能产生歧义,而歧义的构成,是源于我国文字的精妙性,一些字(词)具有多义性,即使是两个组合相同的句子,也可能因意义不同而大相庭径。这点,在外语上也会有一些,但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与汉字的精深奥妙匹敌。
四、无情对手法在联句中的运用&
&&&&&&&&无情对,作为一种独特的对子形式而独树一帜。我曾经作出过尝试,就是在对联里面加入无情对的成分--运用借对手法入联。&
&&&&&&&&&&请先看此联:
乡下采风,一架瓜棚遮北斗;[孤峰倨坐]&
&&&&&&&&&&山中避雨,半边竹笠寄东坡。[御赐金牙]
联中的“山中避雨”对“乡下采风”,便是用了借对的手法,“采风”,一般是指新闻、艺术工作者到乡间去搜集、发掘资料,探究民间艺术;而避雨对采风,可谓是有点“风马牛”的。同样,“北斗”与“东坡”也是貌合神离的一对。但到探究联意的时候,这对却又可以成联,因为半边竹笠寄东坡,是有典可稽的,正是东坡居士体察民情的一段动人故事,遥寄东坡,正好与采风相互呼应。
五、无情对结构问题
对于结构问题的观点,我曾经和真水无香交换过意见。
可以说,无情对中的确常会因为偷换逻辑、借对等种种方法导致结构上的不同,但这点并不是绝对的。有此现象,但不是普遍或必须存在的,于是我们便不能说这是本质特性。《对联》杂志2002.10月版里面也有一篇题为《无情对与借对》的文章,里面主要是从借对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无情对,大体上包括:从形式分有:借义、借音,从类别分有借对使上下相差甚远而成对的、借对使结构不同而成对的、借对使词性不同而成对的、借对组合音节少的词与音节多的词巧妙成对的等等。
用我们常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导致产生歧义、导致结构不同、导致词性不同、导致节奏不同。然而上述四种(或者更多)之中,除了第一种是无情对必须具备和产生的效果之外,其他三种都只是由于借对的原因而产生的与一般对联要求的不一致,或许可以这样说,是一种隶属于借对前提下产生的改变,而不能被认定为一种本质特性。
&附:余德泉所著《对联通·(四)无情对》对无情对的论述:
有一种所谓无情对,用《清稗类钞·流水联》中的话来说,就是“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古人亦称为“流水联”,而与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半说的所谓“流水对”即串对有别。这种对联,只求上下联的平仄与对仗相合,而不管内容上有无联系。看该条所举的例子:
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世所谓流水联者是也。如:
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干”对“斧”,以虚字作实字解矣,工绝。又有一联曰:
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以“先生”对“已死”,至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土局开工竣工承诺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