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奥特莱斯古代有土地庙么

☆古代中国人发音竟然是这样的,听完莫名想笑……
这是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录制的一段古汉语的模拟发音。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那些唯美大气的古诗词古人念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听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怪怪的。先看看1000年前的宋代发音:苏轼《水调歌头》宋音即宋朝的官话,北宋和南宋的官话是不同的。听完感觉宋朝以前的汉语和今天的粤语发音差不多下面是2000年前的秦汉发音朗诵《诗经》:上古汉语指的是周朝时期的汉语,中古汉语指的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汉语。大家听了之后感觉如何?小编觉得好拗口啊,感觉舌头像被拴上了一样,好多大舌音!原来穿越片都是骗人的!感觉如果真的穿越回去,后果会很严重啊~来源:微上海视频来源:腾讯视频-End-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招聘平台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青浦论坛微信公众账号最新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崧泽古文化遗址_百度百科
崧泽古文化遗址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被命名为崧泽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1961年至1976年,3次发掘共揭露面积 703 平方米,发现几何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居址遗迹,清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崧泽古文化遗址历史沿革
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早在明朝初年,凭借着这里水陆交通的便利,即由一个自然村落,逐渐形成为江南集镇,聚集了人气。相传晋代吴郡太守曾在此居住,筑沪渎垒,死后葬在崧泽村北的土山上。后来,他的裔孙也陆续移民于此,故称“崧宅”,又因它处于水乡泽国富庶之地,得名于“崧泽”。
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了,“崧泽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年代命名,载入了中华文明的,那笼罩在崧泽“土山”上的神秘面纱,被当地农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开。那掩隐于崧泽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来。
人们惊讶地发现,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经用树干、、茅草等材料,构建起自己的“别墅”,并在房柱的底下,使用方块垫板,防止地面下陷。室外挖有饮煮用的灶坑,进行生活居住功能的区别。那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已相当强烈。在崧泽遗址上,还拥有了全国年代最早的“”的水井。井口近圆形,挖掘
灰陶瓦楞纹刻划符号壶
得相当科学,对于生活的饮水,已经不必依赖河流和中的浊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受上了纯净的“自来水”,这样,既提高了取水的时效,又坚持了人类健康繁衍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崧泽文化是以青浦区城东四公里处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中层文化为代表的一类新石器时代古文化。崧泽文化距今约年,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南、以北、太湖以东地区。
1961年开始至1974年的两次有计划发掘,共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墓葬 100 座,共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还发现许多居住遗迹、制作石器场地遗迹,还发现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粳稻谷和籼稻谷,家畜猪、犬的 的骨骼。[2]
1982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年会上,认定崧泽文化是前承,后接余杭良渚文化的一种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青浦境内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遗址、蒸淀金山坟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崧泽文化时期的文物。崧泽文化的发现对研究中国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1957 年,上海市考古工作者在青浦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假山墩上采集到数片新石器代的
灰陶人头瓶
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片,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
1958年,上海市出版局饲养场的同志在村北农田发现了鹿角、陶片以及一些石器,从而,考古工作者确定在那里存在着一个古文化遗址。
1960年,考古学者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丰富的的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灰坑和一座墓葬以及大量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灰、黑陶片,根据发掘的情况,从而确定了崧泽遗址的主要范围在现在 318 国道(当时称沪青平公路)和崧泽塘的交叉点为中心的东西约 500 米 、南北约300米的范围。
日至6月18日进行了第一次有计划的,在假山墩上发掘 5×5米探方18个,后又增开2×2.5米和1×2米的两个小探坑,揭露面积共457平方米。除在地层上了解道 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上下两层外,重点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 50 座。
崧泽古文化遗址
年又一次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开探方6个,揭露面积202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 46 座。前后3次发掘共揭露面积 703 平方米,发现部分几何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居址遗迹,清理了墓葬 100 座,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牙器等贵重物品621件。
2004 年 2 月底,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因为遗址区内将建造遗址博物馆而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从 2 月至 4 月底结束,获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成果。
一是发现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由人工堆筑成土台作祭坛,并在祭坛上举行祭奠祖先或神灵等礼仪活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中极其盛行。这次发现的马家浜时期祭坛将人工堆筑祭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釜形红陶鼎
二是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房址。房址坐落在祭坛北面原生土上。形制完整的有 1 座,平面呈圆形,外圈柱洞 15 个。房内地面硬实,面积约 5.5 平方米 。
崧泽古文化遗址地理环境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它东近、南临、西傍、北依。
崧泽村地势比较低平,海拔仅 3.03 米 ,地下水位高, 崧泽村河道纵横,有南北向的崧泽塘;东西向的假山 浜 ;村南有大河横泖 ;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长宽各约 9 米 、高约 4 米 。
崧泽古文化遗址文物遗存
崧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遗址。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下层的文化遗存是遗址中最具意义的部分,后被命名为&崧泽文化&。下层属新时期时代遗存,发现有当时储藏食物的窖穴、生产工具,以及人工培植的稻粒。中层为一处原始社会公共墓地,墓葬为在平地上推土掩埋,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根据埋葬的特点判断,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层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遗存,出土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
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上层:土色黄褐,出土文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器、 瓷
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其中有一件色彩青绿、敞口坦腹,内壁布满旋纹的瓷器,反映出我国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瓷器的制造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层:土色灰褐,是一处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
埋葬的特点:人骨架仰身直肢,大部头向东南,在平地上推土掩埋。人骨架周围一般都有随葬品。墓葬中有两座中年女性与儿童合葬,反映了这一时期子女从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下层:土色灰蓝,其中有古代人为藏食物而挖掘的地窖以及原始的生产工具,反映了生产力的低下。 在地窖中,发现可人工培植的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彩绘陶豆:口径17.4厘米,高11厘米,崧泽遗址出土。食品器皿。上部呈盘形,盘壁略向外鼓出,盘的内壁制作成一定的弧度,使盘内的容积增大;盘外壁的口沿和底边略内收,形成上下二道圈边,有很强的立体感。下部为喇叭形圈足,较为粗矮,在豆盘底部和圈足上部饰一周外凸的圈纹,增加全器的稳定感。盘壁上有红褐色和淡黄色彩绘的弧线图案,圈足上饰红褐色宽带纹彩绘。整器色彩斑斓,雍容华贵,为陶豆器皿中的珍品。
黑陶刻纹盖罐
釜形红陶鼎:通高32.6厘米,口径17.7厘米,崧泽遗址出土。炊器。夹砂红褐陶,上部为器盖,盖上捉手呈三尖瓣形,十分少见;口沿外翻,颈部凹弧,肩略斜,上饰数圈凸棱纹;器腹底部平弧,有烟火熏烤的痕迹。下部为三只扁三角形侧足,足根外拐,两侧各按一个凹窝,呈兽目形,扁足脊部有指捏的齿形纹。整器古朴雅致,构思简洁,是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造型的雏形。
灰陶瓦楞纹刻划符号壶:口径7.6厘米,高19.2厘米,崧泽遗址出土。食物器皿。侈口,壶颈呈喇叭形,壶腹为球形,平底,矮圈足。壶身自肩至底满饰瓦楞纹,底部刻划一象形符号,可能是先民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意图的符号。陶器上的刻划纹对研究中国文字起源有很高价值。
三口陶器:高14.6厘米,崧泽遗址出土。盛放液体器皿。泥质灰陶,上部有三个瓶口,相连呈&品&字形;腹部微弧,也成三角形,底略平,附三个扁足。这件陶器可能是盛放美酒的器具,上部的三个瓶口,可同时供三人吸吮美酒。类似这样的陶器,上海地区出土器物中很少见,非常难得。
黑陶刻纹盖罐:此罐泥质灰陶,器身施黑陶衣。圆口,直颈,鼓腹,圈足。肩部附一周直棱,上穿十二个小孔,以三个为一组,对称排列。 腹上部饰压印的钩连纹,腹中部饰锯齿形堆纹; 器口有盖,倒置呈覆盘形。整个造型美观大方。 l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
灰陶人头瓶 :它有21厘米高,整体看去是一件陶瓶,瓶体为葫芦形,有三节圆浑的葫芦肚;令人惊异的是,瓶子顶端赫然长出一个长脖子的小人头,像是泥巴柔软时揪出来的;眼睛和嘴是戳出的孔洞,还捏出鼻子、耳朵和脑后的发髻;瓶口开在人物胸前,黑洞洞的。
崧泽古文化遗址遗址意义
崧泽遗址是崧泽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人工培植稻粒的发现,表明该地区的先民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崧泽古文化遗址遗址保护
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国家文物局.[引用日期]
. 崧泽古文化遗址[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上海在古代怎么称呼?_百度知道
上海在古代怎么称呼?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近来又有新论,渔村即以此为名,叫上海。关于申城,是春申君黄歇的封邑。今上海的西部地区,东面一条和叫下海浦,把这一带地方叫“沪”,以渔猎为生,西面靠近渔村的一条叫上海浦。这种工具适合于上海一带潮水涨落时进行捕鱼。这一片陆地叫“申”,又叫“黄浦”。后,在元古时代(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吴淞口下游一带居住,并创造了一种叫“扈”的捕鱼的工具,把这里的一条河(今黄浦江龙华至松江河段)叫黄歇浦,去年深埋在上海市区一处新开发住宅“志丹苑”施工时得以重见天日地底的元代石闸表明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时期,传说上海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为了纪念他唐宋时期,上海旧城厢一带是个渔村,上海已是繁华的街市,并已具有相当的航运规模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唐宋时期,上海旧城厢一带是个渔村,东面一条和叫下海浦,西面靠近渔村的一条叫上海浦,渔村即以此为名,叫上海。今上海的西部地区,在元古时代(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吴淞口下游一带居住,以渔猎为生,并创造了一种叫“扈”的捕鱼的工具。这种工具适合于上海一带潮水涨落时进行捕鱼。后,把这一带地方叫“沪”。关于申城,传说上海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是春申君黄歇的封邑,为了纪念他,把这里的一条河(今黄浦江龙华至松江河段)叫黄歇浦,又叫“黄浦”。这一片陆地叫“申”。近来又有新论,去年深埋在上海市区一处新开发住宅“志丹苑”施工时得以重见天日地底的元代石闸表明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时期,上海已是繁华的街市,并已具有相当的航运规模。
上海原本叫上海滩,只是一个水滩而已。由长江的泥沙之水冲...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宠物狗相关分类:
宠物狗相关搜索词:
上海宠物所有分类:
上海金牌店铺: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上海市静安、杨浦、青浦、宝山区2013届高三4月高考模拟
1. 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 检测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史诗中的神话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却是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反映地图所示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史诗是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荷马史诗》
D.《摩珂婆罗多》
【解析】考察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图中所示地区为西亚两河流域。A是反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史诗; B是古印度的史诗;C是关于古希腊的史诗,D是古印度的史诗作品。故应选A。
2.“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雅典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A. 城邦人口相对集中,互相比较熟悉
B. 城邦人口较少,而且公民数量更少
C. 城邦公民不从事劳动,闲暇时间多
D. 城邦政务简单,人人都有能力管理
【解析】考察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国家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首要政治前提条件。故应选B。
3.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为此制定的一系列的法令统称为
【解析】考察古代罗马的法律。罗马的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庞大帝国由于是通过战争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如何维系庞大的帝国是帝国统治者们颇费脑筋的一件大事。为解决此问题,罗马帝国统治者们发扬传统,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法律,形成适合整个帝国的法律即万民法。故应选C。
4.“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在
A. 殷商后期
B. 西周初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定期向周王述职、缴纳贡赋、听候调遣,否则将受到处罚。初期的时候,王室强大,诸侯不敢造次,否则“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故应选B。
5.“当否定种姓制度并对不同于终级客观实在的灵魂的信仰发出挑战的时候,就诞生了一种广为流传的宗教,它迷住了整个东亚。”材料中的“宗教”是
B.伊斯兰教
【解析】考察古代印度佛教。佛教是印度人民在同婆罗门教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之后逐渐外传,中国等亚洲国家深受其影响。故应选C。
6.“安拉是大慈大悲者和怜悯者,世界上只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他的先知,在这一刻,十字架被新月所代替;圣索菲亚大教堂变成了清真寺……”此处的“新月”是指
A. 罗马帝国
B. 蒙古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东罗马帝国
【解析】考察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新月”是伊斯兰教的象征,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伊斯兰教也随之外传,清真寺遍布帝国各地。故应选C。
7.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措施或政策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①奖励军功
②推行县制
③什伍连坐制
④重农抑商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为鼓励人们支持和参与战争,当权者们实行军功授爵制,授予爵位,给予官职和土地。故应选A。
8.“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 郡国并行
B. 师法黄老
C. 设置刺史
D. 颁推恩令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而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是汉高祖刘邦错误总结秦亡原因而实行的错误政策。时间一久,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后经文帝、景帝,到武帝时才得以解决,王国军政大权、官吏任免权等全归中央,分封王国名存实亡。故应选A。
9.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重要角色有
①藩帅    
②宦官    
③首辅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东汉时期,由于皇帝早逝,造成幼子继位的现象比较严重。皇帝年幼,权力往往落在皇帝身边的近侍和皇帝的母亲或其他亲人手中,从而也就造成东汉外戚宦官秉政的现象。故应选D。
10.15世纪以后西欧书籍从教会机构独占逐渐演变成一般学者也可以分享图书。该变化的关键是
A.中央王权介入
B.基督教会分裂
C.市民阶级壮大
D.罗马帝国瓦解
【解析】考察西欧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西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市民阶层力量壮大,西欧的教育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教会垄断教育的现象有所改变,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为教育服务的其他机构逐渐增多。故应选C。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8世纪以后,这一局面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清军入关
B.工业革命
C.地理大发现
D.五口通商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18世纪以后”。联系这一时期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以廉价的商品为媒介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中国则首当其冲,首先受到影响。故应选B。
12.有学者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权力的大小全靠中央的决定。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管中央大权,听命与皇帝;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负责管理地方,听命于中央。故应选D。
13.17世纪一位思想家首创社会契约说,反对“君权神授”鼓吹“君权人授”,这位思想家是
【解析】考察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是英国的洛克;霍布斯、卢梭继承发展了这一主张
;C.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
1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史实是日本
A.推翻幕府确立天皇的地位
B.废藩置县建立了民主政治
C.脱亚入欧走上现代化道路
D.尊王攘夷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考察日本的近代化。19世纪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纪,日本不仅没有灭亡,反而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应选C。
15.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开始从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并且“自强”也成为中国观念的重心所在”。体现这一转变的最初实践是
A.编著《海国图志》 B.成立总理衙门
C.创办洋务企业
D.派人出国留学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社会剧变面前,中国人首先感受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于是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是洋务派。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声。故应选C。
16.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下列不能体现其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同文馆成立
B.轮船招商局成立
C.商务印书馆成立
D.“旧染污俗”革除
【解析】考察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体现的是洋务派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17.“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与材料联系最直接的事件是
A.甲午海战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瓜分狂潮
【解析】考察甲午中日战争。材料所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应试的举人联合起来,給皇帝上书要求拒签(条约)、迁都、备战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故应选B。
18.康有为在作《强学会序》中认为:“天下之变,岌岌哉!夫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累合什百之群,不如累合千万之群,其成就尤速,转移尤钜也。”从材料中反映成立强学会的宗旨是
A.培养变法人才
B.强调理论研究
C.集聚变法力量
D.进行变法宣传
【解析】考察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认为,变法在于能集中千百万人的力量,才能有大的成就,而人才的培养、理论研究宣传都“不如累合千万之群,其成就尤速,转移尤钜也”。故应选C。
19.1912年2月,袁世凯即通电南京临时政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所为与之相悖的是
A.就任临时大总统
B.镇压二次革命
C.签订“二十一条”
D.宣布洪宪改元
【解析】考察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材料中表明袁世凯赞同共和,反对君主政体,这也是革命派同意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提条件。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倒行逆施,竟做起中华帝国的皇帝之梦。故应选D。
20.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尼克松准备访华
D.中美开始建交
【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尼克松,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总统。在位期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所言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故应选B。
21.罗家伦说:“学生是运动的先驱,是最先觉悟,最早奋起的力量。他们无所倚傍,赤手空拳,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奋斗。这显然是极可贵的牺牲精神。”材料中的“运动”是指
A.新文化运动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考察五四运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擅自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故应选C。
22.近代史上赫德在《中国实测论》中向列强建议:侵华的最好手段“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行我令,压制其民。民有起而抗者,则不能得义兵排外之名,而可以叛上之名诛之……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列强实现这一目标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甲午战争之后
C.瓜分狂潮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解析】考察近代列强的侵华。1900年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故应选D。
23.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考察中国的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解答此题要注意析图,找出图中关键部分,如图中左下角“平型关”、图例以及战场态势——包围战,可知是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给中国人民以巨大鼓舞。故应选C。
24.下列图片是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其中与其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描述同处一个时代的是
【解析】考察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题干中的诗句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历史事件。A是青年时期的,B是红军时期的,C是开国大典时期的,D是“文革”时期的。故C项与之基本处于同一时代。
25.1918年法国的领导人这样说道:“我只有一句话,我以法国人民的名义,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对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示—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兰西的敬意”。实现这一“回归”的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海军协定》
【解析】考察巴黎和会。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最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故应选B。
26.美国一位总统恳切地说:“我将请求国会授予我唯一仅存的应付危机的手段——对紧急事态作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这种权力之大就像我们实际上受到一个外敌入侵时将授予我的一样。” 这位总统和他所应对的危机是
A.威尔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B.罗斯福与经济危机
C.罗斯福与日本偷袭珍珠港
D.尼克松与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考察经济大危机。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以沉重打击,经济严重下滑,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尖锐。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第32届总统,为克服危机,实行新政,史称罗斯福新政。结合题干的意思,可知答案为B。
27.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体现了
A.最高法院司法裁定权
B.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C.最高法院拥有立法权
D. 总统最后当选与选民无关
【解析】考察美国的三权分立。三权分立体制下,总统享有最高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故应选A。
28.作为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机构,这一组织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有利于战后国际贸易中打破壁垒。这一组织是
【解析】考察重要的国际组织。A是世界银行的标志,B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志,C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D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结合题干的要求,知答案为C。
29.20世纪末,欧洲发生了极富象征性的两个事件:一边的联盟正在筹备建立,而另一边的联盟却悄然而散。这个正在建立和解散的联盟分别是
A.欧盟∥东盟
B. 独联体∥华约
C.北约∥联合国
D.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考察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俄罗斯等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故应选B。
30.观察下图例,你认为图例中的情况应该最早出现在
A.十八世纪中期的中国
B.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
C.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
D.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
【解析】考察英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飞速发展,英国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正如一位英国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 “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而归,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图中的内容正反映了这一情况。故应选B。
(以下每题3分)
31.近代漫画家马星驰1910年创作的漫画《官与民之负担》说明了
A.中国人民因西方资本输出而负担加重
B.西方列强控制了清朝政府的财政命脉
C.清政府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广大人民
D.下层民众才是内外负担最终的承担者
【答案】DAC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状况。漫画的内容是:一个贫苦农民,身上背负着外债赔款、一切捐税、政府的一切开支。它形象地说明,不管内部部的还是外部的负担,最终都由这位农民来负担。故应选D。
32.《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这
A.说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B.说明朱熹认识到专制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C.反映了朱熹对秦以来君主专制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D.反映儒家学派对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对
【答案】AB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维护专制统治的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这些都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体现了封建的伦理道德,符合以后封建统治的需要,为后人所沿用。故应选A。
33.右图反映
A. 二战后初期欧洲经济格局一角
B.“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家分布
C. 冷战时期欧洲分裂为两大阵营
D. 二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分布
【答案】ABC
【解析】考察二战后欧洲经济格局。图中显示的是二战以后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图中的文字含义反映了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态势。故应选A。
34.“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该材料出自《资政新篇》,这说明其作者洪仁玕
A. 赞同对外开放,但不能牺牲国家主权
B. 主张有限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C. 承认西方先进,与“师夷长技”观点相似
D. 担心中国百姓因见识浅陋而引发意外纠纷
【答案】BAD
【解析】考察太平天国运动。从材料中的含义来看,只允许有技艺的外国人进入,以便教育民众,同时外国人要遵纪守法,不得干预太平天国内政。故应选B。
35.下表为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表(单位:%)(资料(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10.0(1932年)
A.为转嫁危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贸易战争
B.各资本主义大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纷纷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
C.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都大力提高关税
D.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都较大幅度提高关税
【答案】BCD
【解析】考察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为克服困难,渡过危机,各国在外贸方面纷纷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故出现表中在1931年大幅提高的现象。故应选B。
非选择题(共75分)
36.殊异之王权
材料: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 与其他贵族相比, 没有多少特权, 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王室领地, 10 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 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的抢劫和袭击。
——《世界通史》
问题:(11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看待10世纪法国王权式微现象的?(3分)
(2)简述中世纪后期王权强化的原因及表现。(4分)
(3)1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君主权力又是如何加强的?(4分)
(1)8世纪上半叶,西欧通过采邑改革建立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得大小领主都把领地视为个人私有,在领地上行使近乎完全的司法权与行政权。(1分)国王虽然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但实际权力有限。(1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成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威胁并挑战王权。(1分)
(2)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1分)新兴市民阶层为自身利益与国王携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分享政治权力;(1分)此后,英法等国相继出现了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1分)司法和军事等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王权的地位。(1分)
(3)北宋皇帝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三衙和皇帝共同统兵的体制;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分散各级军权;推行重文轻武国策(或文官体制),通过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为了便于调遣撤换官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四点中回答任意3点即可,4分)
【解析】第(1)问结合中世纪欧洲封建王权的发展历程来分析。这时的王权由于实行采邑制的改革,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领主在封地内享有大权,只对自己的领主负责,而不对领主的领主负责,国王权力严重削弱。第(2)问结合12世纪以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上的变化来解答。经济发展要求打破封建割据,适应这一要求,欧洲逐渐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君主的权力得到一定的程度的加强。第(3)问,1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所以解答此题就要结合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回答。
37.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
——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11分)
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2分)
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3分)
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4分)
(1)对匈奴三次战争,大体解除匈奴的威胁。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联为一体。(2分)
(2)辽、西夏;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3分)
(3)朝贡贸易是当时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由朝廷垄断和控制,厚往薄来(1分);在指定地点开市交易,规定贡期、贡道、船数、人数。(1分)
(4)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与此同时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四点答3点即可,4分)
【解析】第(1)问结合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状况来回答。第(2)问结合北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宋明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解答。第(3)问结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答。第(4)问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这一时期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人民思想受严格控制,郑和下西洋主要也是政治目的,后在对外方面又趋于保守;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思想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综合分析解答。
38.历史的“假”与“真”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对于新政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假维新”,但也有人认为是“真改革”。你认为清末新政是“假维新”还是“真改革”,说说你的理由。(9分)
2. “假维新”(1分)
从背景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下被迫改革。
从动机看,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从内容看,许多措施与戊戌变法相雷同;成立的“皇族内阁”,违背了宪政精神,用民主的外衣掩盖专制的本质。
从结果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民心尽失。(每点2分,4点,共8分)
或“真改革”
从背景、动机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动推行新政,有其真的因素。
从内容看,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官制、修刑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范围很广,很多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实现。
从结果看,新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影响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尤其在政治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实践;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每点2分,4点,共8分)
(其他表达,层次、逻辑、论述清楚均可。)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决:第一,结合清末新政的背景;第二结合清末新政的具体内容;第三结合清末新政的结果。同时还要将清末新政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去分析考察。
39.英国与“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0条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套卷
最新高考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青浦徐泾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