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字的草字表及草书写法法

草字表及草书写法
草字表及草书写法
发表评论:
馆藏&1230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书法爱好者之家(sfahzzj)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罕见!柳公权楷书《陆士衡》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一百首在书界流传甚广,按先生介绍,前20首为其1935年所作,后80首为其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笔阵图卫夫人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王羲之书。榻本,四行,四十字。草书。 此帖亦收刻於《绛帖》、《澄清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3500个常用汉字草书写法对照(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
康有为(),原名祖治,字广夏,又字长素,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赵孟頫向来以书画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诸体,无不冠绝一时。他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欧阳询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1 风赋 1.1 作者简介 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也有称归州这里输入标题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点击“阅读全文”,了解详情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清刘熙载《书艺·书概》曰:“过庭《书谱》称右军书‘不激不厉’,杜少“现代派”书法:所谓 "现代派"书法,是一些书法艺术家不满足传统书法的局限,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扩充一些现代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颜真卿(709-785)
《劝学》  (唐)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 别看蔡京是四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相爷,为了树立他的书法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 刻刀。一般用平口刀。市上出售的吴昌硕式刻刀有大、中、小三种,各有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 赵孟頫一生临临摹过多少遍《兰亭序》,似乎无从考证。目前可以检索到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或查找左侧ID号关注,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微信ID:sfahzzj长按二维码或查找上方ID号关注,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或查找左侧ID号关注,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或查找左侧ID号关注,免费赠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或查找左侧ID号关注,免费赠文房四宝之“笔”-毛笔的挑选及保养方法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微信ID:sfahzzj长按赵孟頫行书《归去来兮辞》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或搜导读14岁作木匠,25岁兼职卖画,32岁开始学刻印,40岁时开始周游全国,53岁抛家舍业迁居北京,人生地不熟一口气读完整个书法史(四)关注公众号可阅读往期内容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第七部分建议先关注公众号再阅读1955年罕见资料-画家齐白石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一口气读完整个书法史
三关注公众号可阅读往期内容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第五部分一口气读完整个书法史(二)建议先关注公众号再阅读微信ID:sfahzzj长按左侧二维码
一口气读完整个书法史(一)建议先关注公众号再阅读
孙过庭书法字典导读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sfahzzj书法爱好者之家公众平台是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书法知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您每日推送书法资料,书法知识,名家名作等内容。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fahzzj书法爱好者之家公众平台是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书法知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您每日推送书法资料,书法知识,名家名作等内容。书写的极致——论草书
摘要: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极致,是书写的极致,是抵达内心灵魂深处的书写。特别是狂草,那信手变化的布白,那倏忽而来悠然而去的线条,那抑扬顿挫的节奏,触发于心,显现于纸,虽篆隶亦有所表现,但难有草书之极致发挥的空间。在一片神行之中,随机行笔,神行所在,气即贯注,心灵展现,莫名悸动&&这…
推荐关键字
  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极致,是书写的极致,是抵达内心灵魂深处的书写。特别是狂草,那信手变化的布白,那倏忽而来悠然而去的线条,那抑扬顿挫的节奏,触发于心,显现于纸,虽篆隶亦有所表现,但难有草书之极致发挥的空间。在一片神行之中,随机行笔,神行所在,气即贯注,心灵展现,莫名悸动&&这是最抒情地书写。相比之下,篆隶及楷书的书写性,有严重地约束。因此,草书的书写,是书法里最&本质&的书写。  草书的心性,实际是随意的,是庄子式的。好的草书创作是即兴的,因势利导,化险为夷,没有刻意调动太多的理性,不着意推敲形式的组合与安排。一些结构,往往是因势造型,出奇破险,就是随笔生发的意思。林散之先生说:&草书要有内在美,草书取势,势不仅靠结体,也靠行行字字间关系。&一笔的势带出另一笔,结构就在里面了,笔法决定结构,实是草书特有的,尤其是狂草特有的,在神行气贯的书写过程中,是无法预计的,是考虑不了那么多的,而是笔随神行,因势利导,线条随机形成整体结构,正如怀素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草书的书写,尤其是狂草的书写心性,就是这种无法复制的状态。  写草书最好是有感觉出现时才去做作品,契机是具有创作欲,即孙过庭《书谱》中&五合&条件之一的&偶然欲书&,而我经常&偶然欲书&,希望因不同的笔调,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感觉把它们表达出来,激发&偶然欲书&的因素很多,如社会事件、天气、音乐、经典艺术,或看到比较精美的文字有所感触,或听到朋友精彩的话,都能激发我写草书的灵感。这种灵感不是绝对没有理性,而是有潜在的理性在把握。但在创作中,尤其是在大草的创作中,不把理性扩展,让它若即若离,尽可能让一种内在心理的最微妙的感觉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原创力会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所以,当我看到过去的作品,不由自主,创作时的感觉会被唤起,是激动的或是平和的,或孤独的,或倾诉的。当然有些作品不一定成功,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的不够理想,但是成功的作品一定包含了强烈真实的感觉,因为这些作品不是用手创作的,而是用心创作的,我们在看西方大师的现代艺术作品时,不一定熟悉他的艺术观念和表现语言,但能感觉这些作品所蕴藏的心灵力量,因为我们的心能和他们的作品对话。  草书特别讲究笔法的变化,即使狂草,精神近于涂鸦,但骨子里仍是东方的法度。《书谱》里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可见,草书不是乱写,使转要有法度,尤其须于使转之中见点画,由点画见作者的心灵,这是草书的奥妙所在,也是东方的线条比西方的线条要优越的关键所在。东方的线条会&说话&,通过&点画&说话。我们在1000多年前,唐朝人已经对抽象的线条有亲切的体会,&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抽象的线条并不抽象,而能传情达意,这是西方抽象艺术无法比拟的,它们或者流于空虚,或者走向混乱,而书法的抽象却既是形而上的,可近于道,也是亲切明晰的,稍稍几笔,性情具显,如见其人。就如小草《书谱》,其线条流美丰富,已是经典,它深究于笔法,使传说中的二王草书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书谱》所论:&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内,变起伏于峰&&&;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这样的笔法造就的线条魅力,岂是西方素描线条所能梦见。即使仅以线条的表现而论,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线条。因此,研究书法,不得不研究狂草的笔法。狂草的笔法是最高境界的笔法,其变化神妙,线条出入不可端倪,线条的魅力是草书里的极致,是书写的极致,是心手双畅后,心灵在纸面天地间的神游。  从当代艺术的视知觉来说,如此多变的笔法,使线条出现多变的质感。&质感&一词,使线条的问题得以解决,古人谈笔法,没有&线条&一词,今天语境变化,线条一说,约定俗成。虽有异议,亦已不可移易。但来自西方艺术的&线条&与中国书法的&点画&一结合,使线条的内涵更加丰富。我今强调&质感&,加以研究,实际上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线条&一词,通过&质感&的阐释,直通&笔法&的境界。  东晋以后清代一前的书写,也追求线条的纯度,筋骨血肉之说即是古人对线条质量的一种把握,但他们不会去追求如何写出多少种质感不同的线条,而今人除了线条纯度外,更加追求线条在质感上的丰富性、表现性、艺术性。从历史眼光看,明末清初的书家对线条的质感比前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傅山引篆书线条入行草,王铎引涨墨、淡墨入线条,给线条增添了新的生机,但是他们对线条质感的理解还是没有深入。清代中期碑学大盛,出现了对碑的线条质感有深入认识的书家,如邓石如、郑谷口。但限于时代限制,这些书家往往有线条质感的&偏食症&,在一两种类型的线条里进行年复一年重复的组合。当然,这样做,对篆隶也是可行的,但对草书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有清一代没有优秀的草书家,主要原因就是对线条的认识还不丰富,还不圆通。时至20世纪,印刷术的兴盛,信息交流频繁,地下文物大量出土,这个时代的书家既悸且喜地面对如此频繁的线条,从竹木简到钟鼎,从楼兰残纸到秦诏版,在不同质地的材料上发现质感各异,形态纷呈的线条质感类型。加之碑帖观念打通,为其运用线条,在观念上摆脱了束缚。从而,出现林散之这样的大草书家,也是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通过对书法史的观照和研究梳理,我首先归纳了五十种质感的线条,线条在不同的笔法不同的材料(玉石、竹木筒、丝帛、纸、硬毫、软毫)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质感,而不同的质感和不同的情绪构成微妙的联系,从而生发的意境是多么奇妙。李斯的玉箸华光四溢,静气内敛,吴昌硕的线条浑厚老辣,壮气干云。如果仔细研究用笔与材料的关系,米芾的《蜀素帖》中美妙的飞白,固然缘自米南宫振迅的刷笔,但是如果没有绢那细密的纹路,如云雾般的飞白要大大逊色的。所以,我们可以跳出在宣纸上写草书的习惯,在各种质地上画出质感不同的线条。原木、水泥墙面、有机玻璃都是可以书写草书的材料,在传统的线条世界里,质感往往体现在线两侧边缘和长度、宽度以及直曲各个方面的变化,线条中间部分的变化,除力度因素发生作用外,再寻找其它因素也是不无裨益的。《张迁碑》如果不是石刻风化,那苍茫的意境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笔法仍然是书法质感的灵魂,尤其是草书线条的灵魂。&草贵流而畅&(《书谱》语)要写出不可修改的流畅而又精妙的线条,非熟悉笔法办不到。运笔的疾缓、轻重使同一墨色在同一材料上显出不同质感的线条,轻捷的易嫩、飘如柳丝,重按的往往粗重如老松。轻提而慢行易出瘦而沉的线,笔重而疾行的线易现磅礴的视觉感觉。  另外,字的大小也作用于线的质感,字大线粗,益显雄强;字大线瘦,愈显飘逸。一根八米长粗的线条立于眼前,犹如巨石大松,使人目眩,如果把它缩小成十厘米置于眼前,就转换成另外一种感觉了。视觉对所见之物往往不自觉地对照自身作出判断,所谓天地人,就是其理。字的大小即有效利用这一道理,从而使线条的质感更加丰富多变。  总之,学草书要深究各种质感的线条,越丰富多变越好,而学篆隶楷等只要掌握一两种就可以,写草书,尤其是大草,就不够用了。大草,是音乐里的交响乐,需要各种线条结合在一起,书写出宏大的线条的合唱。  以草书而论,线条也是结构,草书的结构来自笔法,来自线条的使转变化。关于笔法与结构,启动先生认为结构第一,林散之先生认为笔伐最重要。其实他们都对。我认为,启功先生的观点,比较适合楷书、行书等书体。而草书,结构从属于笔法,草书的结构,实际上是线条对白纸空间进行分割,一定单元的黑白空间形成一定的结构,传统说法,就是布白的变化。邓石如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就是布白的变化。这也可用在草书里边,另外说&&计白当黑,也是讲布白的,草书也常常&计白当黑&。当然,草书的布白和篆隶是不同的,唐代草书家、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里明确分出这个界限。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多检而便。&(《书谱》)  可见,草书的布白(结构)是在流动中&计白当黑&的,而且白黑的关系,要传达出流动的视觉效果,与&隶&的&精密&不大相同。如果说,&隶&的结构是静的,那么&草&的结构相对而言,就是动的,在动中求静,在动中&计白当黑&,合理布白。这个&动&,就是笔法的流动性书写,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一个个字结构。所以,用笔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贯穿始终的。如果说线条是灵魂,而结构是灵魂神行后的踪迹,也是欣赏者感受作者心灵的轨迹和载体。笔法(线条的质感)的第一性,是无可质疑的,如果要证明的,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吴让之的小篆飘逸柔媚,如果把吴昌硕的线条置放在吴让之小篆的结构上,飘逸秀媚的意境就会被雄强饱满的意境所代替,也就是说,不同的线条在同一结构上的移填,会直接导致意境的转换,而不同结构在同一线条上的移植,虽有影响,但不会导致整个意境的改变。例如,我们拿董其昌的结构和赵佶的瘦金体的结构,来套上颜真卿雄壮的线条,效果是颜真卿式的,既不是原来董的娟秀,也不再是原来赵的清雅。所以,线条是灵魂,是生成意境的根本,而结构是线条组合的产物。在草书的书写里,笔法的第一性,尤其关键。对于狂草来讲,笔法肯定是第一性,从全世界各类艺术来看,书法的特点就是笔法的第一性,在美国讲学时,发现中国书法最大的贡献,就是用一枝笔毫,在细腻敏感的宣纸上划出细腻的变化丰富的线条,后来这种线条,在后世的审美中,不断被追加(如碑石铜器上的线条),使线条更加丰富。这是西方人没有的。  在草书的书写中,第三点就是注意墨色的变化。墨色的变化,既关系到线条质感,也影响作品的精神。那么,在乌黑的墨和雪白的宣纸间有多少变化?墨与石头、玻璃、原木又会发生什么作用呢?  墨和纸之间不同的作用展现了不同的视觉感受,浓墨在生宣上渗透会使线条涨而湿重,犹如春天雨后黑湿粗壮的枝条,而淡墨在纸上延伸,清雅散淡的线条,很容易诱使我们的想像力飘向安静淡泊的南山。墨分五色,使线条也斑斓多彩,细腻复杂的黑白在黑的摄影家那儿有二十几个层次,在书家笔下又有多少细腻的变化!  而且,我们可以摆脱在宣纸上书写的习惯,让墨与不同的材料发生联系,形成新的线条质感。在各种质地的纸上尝试墨色效果,会出现不同的线条视知觉。例如独体家&龙&这件作品,也是一种尝试。里面色彩斑驳的线条,就是利用了花纸的特殊质地,较淡的墨随着重按的笔触,在纸上留下宽度较大的线条,花纸上斑斑点点的色彩从淡墨中浮现出来,使一直以纯墨示人的线条显示了新的视知觉效果。总之,墨色、材料、运笔,三者千变万化,交叉结合,可得气象万千的线条质感,形成草书的线条&交响&效果。个中运用之妙,全在个人内心的把握能力是否敏锐、强烈。  草书的笔法(或线条质感)、结构、墨法,融合成草书的世界,而精神居于其中。个中涉及草书的纯化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草书应该纯化,如二王、米芾的草书是很纯化的,但徐渭的好像不太线化。历史上,往往擅长草书的,不擅长行书,擅长行书的,不擅长草书,像王铎、米芾那样,既能写地道的行楷,又能写纯粹的草书,是很少见的。历史上擅长草书的书家,留下了纯粹的经典。如怀素的《自叙帖》,王羲之的《十七帖》,都是很纯粹的草书,让后人体会到纯粹草书的魅力。  以我的理解,所谓纯粹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是形式层面,是指草法的规范性。客观地讲,大草、小草会受到行书的影响,比如行草。而行书有时也会采用草书字体,增加变化。所以,加以严格区分,进行一刀切地处理,也有学术洁癖的嫌疑。但是,在学习草书的过程中,草法的规范性,还需引起注意。因为写草书要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除了笔性好,还有一个就是草法的问题,草书不是潦草地书写,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创造要有道理,反对那种没有根本的杜撰。但是,草法的规范性不是一个最终的东西,如果仅仅在草法的规范性层面追求草书的纯粹表现,还是比较浅的,不够圆融,要碑帖都学,五种书体都有所切入,然后转换入草法,加以圆融。因此,草书的纯化,不是简单化,应该是复杂后的纯粹。所以,我们还可以从第二个层面认识草书的纯化,也就是草法、风格上的草情的一致性,实际上,就是艺术效果上的纯粹性,在字里行间,洋溢着草书的情感,超越的精神。林散之先生论书绝句云:&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辞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写草书必须富有性情、激情、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浪漫气质。特别是写大草,要有一点浪漫气质,人放得开,又有静气,有定力,像林散之先生,就是有纯粹的草性诗意。因此讲,写草书要写出境界,必须有一个格调,这个格调与人生的格调、境界是一致的。另外,草书的精神,一个特别的表现,就是创造性。所谓草书的创造性,就是写草书时必须有强烈的我,万物皆备于我,原创精神由此而来。其中自信发挥重要作用。写草书的自信从哪里来?怎么样才能在法度内外自由发挥?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份大的独立的胸襟。前人有诗联云:独立苍茫常怀古,侧身天地自咏诗。有此心境,写大草、原创皆不难。
(责任编辑: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20日预展地点: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路预展时间:日-7月1预展地点:上海市虹口区丹徒路预展时间:日-26日预展地点: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说草书+《邓散木--草书写法》
说草书+《邓散木--草书写法》
说草书 5 篇& & & & &目录& & & & & & & & & & &&&&说草书(1)---草书的特点& & & & & & & & & & & & 说草书(2)---草书的字体&& & & & & & & & & & & & 说草书(3)---基本知识& & & & & & & & & & & & 说草书(4)---楷与草& & & & & & & & & & & & 说草书(5)---用笔&&&&&&&&&&&&&&&&&&&&&&&&&配图:王铎《草书诗卷》选十(绝对精品)&说草书(1)---草书的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 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说草书(2)---草书的字体&&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名称演变&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妙,变化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等。编辑本段典故亦自不识& &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 & 译文: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同流的人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天,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他所写的字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 注解:工:好流辈:同流的人,此指草书爱好者们,即同行们。自若:自如,即跟平常一样,不受别人的影响。录:抄录波险处:指笔画曲折怪僻的地方& & 惘然:迷惑的样子执:拿熟视:反复地看,久之:长时间,“之”是语气助词,无实义。诟:责骂胡:为什么致:以致。广义的草书& & 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发展& &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简史及特点& &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3]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说草书(3)---基本知识&& &今草的点画: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今人对这句话也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是匆匆忙忙是写不了草书的。我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成竹在胸时,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 & 古人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草书的点画特点,加深理解点画的处理内涵,是大有好处的。狂草的点画犹如天马行空,又如飞花散雪,某些点画则如枯藤老树,泻瀑鸣泉,其神韵无穷。& & 宋代姜夔《读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 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草书的点画和引带游丝的关系。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孙过庭关于草书的点画也有很精辟的见解:“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 & 在草书中,没有笔直的竖画和横画,在转角时圆笔较多,钩画笔变化较多,撇和捺都可以处理成点。点画相连也可以处理为坚画和横画。& & 现将孙过庭《书谱》中的一些字作为例字加以讲解。孙过庭草书直接取法王羲之,而且是墨迹本,便于我们体会了解点、画和笔法动用及其变化。一笔点& & 今、分、云、互、谢、惊:互字的点为横写的点,谢字的点为竖写的点,其余均为斜写的点。其中分字的起笔和收笔都露出笔锋即笔尖,今字的点收藏锋,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另外由于草书的书写特点之一是点画相连,省略了不少笔画,也就出现了以点代画的情况。例如今字的亠、谢字的言、惊字的灬,都被写成一点,十分简练。两笔点& & 易、小、英、不、谏、著:易的两撇被写成两竖点,显得十分生动,两点之间相互揖让,第一点起笔出锋,收笔藏锋;第二点起收都出锋,互有变化。小、英的两个点虽然中间有竖画隔断,但都相互顾盼,笔断意连。著字的下面本是日字,但在这里用两个竖点来处理,恰与上面的草头两点相呼应,既省了笔画,又协调统一。谏字的两点一个是竖点,一个是斜长点,既有所变化,又突出了气势,形成均衡之势。三笔点& & 所、峰、体、端、挫、态、心:草书的笔画相连也体现在点的运用上。比如三点水连成一条竖画,尾端向右上挑。也可以写成不向上挑的竖面。孙过庭的写法比较认真,三点都交代出来了。& & 体、峰的三点写法相同,都是第一点单独写,后两点相连,但都相互呼应。所、峰、挫、态的三点写法都相近。引带关系清楚。但心字的写法比较开放,第一点露锋点成圆笔后,再转锋向右下过渡,稍稍停顿后再向右上挑,然后转锋,顿笔后向左边出锋收笔,整个过程既清楚,节奏又鲜明,形态也很好。横& & 亦、态、息、点:前面讲过,草书的特点是点画相连,而且以点代画、以画代点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以上四个字都是以画代点的字。& & 亦字的下半均用一横画听取代,点的下面四点也是如此、态和息都是以横画代替心字的三点,但写法都不相同,态的横画起笔重按,而收笔较轻,形状像三角,息字的横画厚重,起收都回锋重按,形状梯形,其凝重的笔触与上面灵动的笔画形成对比。& & 一、古、工、丁、士、七、是:一字如一条扁豆,两边露尖,全身饱满,毫不板滞。而古字起笔一顿,十分有力,再向右侧行笔时有个小弧度,最后则轻按收笔,这一笔与下面的口相协调,照应得体。& & 工字横画多有变化,上面一横较规范,下面则与上面的竖笔相连,形成一条弯曲的弧度,强调了对立变化。& & 士字和七字的横画部是露锋起笔,但士的横画显得稳重,在它起笔后立即加重按笔,最后形成一个三角形,与下边的一横形成鲜明对照。& & 而七字的起笔则充满动感,起笔轻按并向右下画出一个孤;线,然后再向上行笔,最后重按收笔,这很大的起伏既充满活力,又与下一笔竖弯相呼应。& & 是字的横画写法与上面几个字的横都不同,它起笔重按并露锋,行笔很有力,收笔也回锋重转,整个横画像个平放着的S,但又和上下笔画相呼应,笔断意连,因此十分自然。竖& & 顷、纠、诮、往、也:草书中以竖笔代替其他笔画的情况也很常见,以上五个字都是这种情况。今草的结构& & 草书的结构原则是以删繁就简、连绵不断、笔断意连、书写便捷而为目的。尽管历史上各家草书的结构不尽相同,但草法的规律却基本一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因此,它的结构规律是严格的,正如前一节草书识辨中所提到的那些结构方法。& & 删繁就简,点画相代:在诸种书体中,楷书是最规范、最标准的书体,行书则比楷书自由,增加了笔画之间相连的游丝,但都省减了楷书中繁复和点画,而草书更为省减、简练,它的一画可以代替四个点,一笔可以成一个字,可见其省略的程度,而且,草书可以用一点代替一画,也可以用一画代替几点。在点画那一节中,我们已经作过介绍。& & 圆转连绵,一气呵成:书的主要笔法是使转,因此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它的线条多为圆弧形,加上游丝牵引其间,所以写出来圆圈较多,加上行笔流畅舒展,一笔甚至可以写好几个字,有时写下来就圈圈相套,一气呵成。& & 气势贯通,挪腾变化:由于草书的气势体现在一整篇上,对每个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对直和平稳,只要气势到了,上下有所呼应,整个看起来浑然一体也就可以了。因此,有时字的挪腾很厉害,并不是上下对齐,而且字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从整篇看则是均衡、稳定的。因此,草书从欣赏到创作,尤其是大草,都要从整篇出发,照顾全局。草书的用墨和用笔& & 1、草书的用墨& & 书法的用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行草书,特别对草书而言,尤为重要。草书丰富的笔法就决定了与用墨的质量如何关系甚大,如果不讲究用墨,草书的丰富笔法则很难得以表现,写出黑乎乎的一片,就破坏了它的韵味。& & 市场上供应的墨汁含胶重,一般用来写字都要加水后才好用。加水的多少要依宣纸的品种、渗水性能而定。生宣纸渗水较快,可加少量清水适量使用;熟宣纸渗水较少,则可少加些水。特净皮、棉料等安徽宣纸纸质优良,涸渗效果也较其他纸要好,加水比例也要适量掌握为宜。现在的墨汁因系工厂生产,含有较多的胶质,在使用时显然不如墨锭。墨锭研墨后的效果比墨汁更佳,墨色层次更丰富。如胡开文、曹素功及安徽的一些著名作坊生产的油烟、松烟墨锭均可使用。& & 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其他书体要快一些,而且运动感更强,加上笔法的多种运用,唯有使用较好的墨方能方便笔法的运用,适量加水后的墨较为润泽,书写时也不滞笔。反之,如果使用含胶重的墨写草字,一是笔拉不开,粘连得厉害,二是写几画墨就干了,很难控制好笔锋,也会影响创作或书写时的情绪。& & 好的墨因为层次丰富,墨彩纷呈。尤其作草书时更便于写出浓淡、干湿、润燥、枯涩、淋漓等各种不同效果,更能使作品锦上添花。而有些低劣的墨汁乌而不亮,稍一兑些颜色就又灰又无层次变化,在选用时一定要认真区别。使用北京出品的中华墨汁或一得阁墨汁较好。& & 另外,在创作浓淡墨色对比较强烈的作品时,可使用宿墨,即放过一段时间的墨。这种墨的水和胶质沉积物逐渐分离开来,使用时用较硬的笔去蘸写,就可产生十分丰富的墨色变化。& & 可以说,墨的使用也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青年朋友学写字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执笔、间架结构和临摹等方面而忽视了墨的运用。纸墨相发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这是我们学习草书时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 2、草书的用笔& & 掌握草书的用笔,首先要熟悉草书的结构。孙过庭说“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所谓使转,其实就是笔法,结构决定了笔法,笔法反过来影响结构。& & 上面点画一节中,其实说的就是笔法,怎样取势、怎样入笔怎样收笔,都讲得十分清楚。但用笔则要根据点画形状去体会、熟悉。例如写点,起笔露锋,向下轻转形成一个小弧度,即一个小圈,收笔时有的点藏锋收,有的点出锋收,根据字的需要而定。& & 写画的过程基本和点相同,要完成一个起行、转、收的过程,但其轻重、急缓和方向则和写点不同。而且有些竖画和横画与上下笔相连带,就减少了以上所说的基本动作,但都要注意使转的方法。& & 草书的行笔切忌平涂直抹,线条过分均匀光滑,或书写速度一味求快而忽略了应有的转折、顿挫,形成上面所说的平匀光滑的线条,显得字迹油滑、轻飘。反之,又要防止行笔过慢,线条臃肿肥大,显得肉乎乎的。这两种毛病,都使线条的质量不高,没有力度和变化,是草书行笔的大忌。& & 还要注意的是笔画的转折处,有的是圆转,即转角是圆的;有的是方转,即转角是方的;方圆并用的也有,如外方内圆或内方外圆,这就看对笔的掌握熟练程度了。方圆兼施是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圆转,可适当掺些方转,以增加骨力。& & 总之,草书的笔法是最丰富的,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笔、露笔、按笔、提笔、挫笔、搅转、翻笔等,是诸种书体中最集笔法大成的。因此,草书的笔法又是学习的关键,“草乘使转,不能成字”。这一方面说的是结构规律,一方面也说明了草书的笔法之重要,如果笔法不正确,也就不成其为草书了。& & 要真正掌握草书丰富多变的笔法,就要严格按照草书的结构特点去琢磨笔法,切不可粗率了事,以为越草越好,结果把手练坏了。临帖和读帖& & 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就是对于古代优秀书法遗迹——传本碑帖的临摹的学习。书法艺术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要想学会并掌握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认真地、科学地对古代碑帖进行临摹,是学习书法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 当前,少数青年人不愿花费苦功去临写碑帖,而去一味照搬所谓现代书法,搞些除了自己之外谁也难以辨读,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创新,根本舍弃了书法艺术的基本组成要素,从而走上了歧途。& & 任何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创作规律,因此也就有其特定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不掌握这些规律,不学会这些方法,就无从去了解它,更谈不上去驾驭它。历史上得以流传至今的碑帖、法书名迹等都是有着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宝贵遗产,也是古代大师们在立足书法规律基础上的创新之作,因此得以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 对于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只有老老实实地通过临摹碑帖,才能学会它,并且在完全掌握,并能够背临后,才可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而如果方法不当,或本人悟性不够时,也未必能够离开碑帖进入创作,也就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再去创出新的风格了。& & 碑帖是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最好老师。再高明的老师也只能教会你执笔、运笔、临摹、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指路的作用,真正要临好、学好书法,还得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优秀的古代碑帖,是我们的无言之师,我们手头拥有一批碑帖,可以随时翻阅、临摹和查找生字,通过它,可以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既方便,又省时。& & 临摹碑帖的第一步是要选好碑帖。究竟选什么帖为好,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脾气、秉赋和兴趣不同,每个人对碑帖的理解也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 初学书法,用惯了铅笔、钢笔、圆珠笔之类的硬笔,乍用柔软的毛笔,手颤抖,点画软弱,力不从心,结构也不甚合乎法度,这时有的人就心灰意懒,认为自己没有写字的天赋,就此搁笔了。实际上,这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会遇到的情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此时切不可失去信心,半途而废,必须立定脚跟,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嘲讽,用功愈勤。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定能驾驭这桀骛不驯的软毫笔,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便不是初学,而是有相当坚实基础甚至在书法上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须无间临池。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断无成效。我本人就有过这样的教训。忆昔学书之时,每日黎明即起,染翰挥毫,寒暑无间,十数年间不可谓不勤不苦,楷书功底也算较深厚了。一次因公出差,半月未动笔墨。返京后一学员说“武”字之钩总写不好,我胸有成竹地调墨掭笔书写范字,立刻感到手生,第一次未写好,第二次竟仍未写好,直至第三次才写成功,不禁面有愧赧之色。自此以后,每次外出必携纸笔,日日;临池,从无间断。& & 宋朝诗人陆游曾说:“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学做诗不要只在技法上寻章觅句,更要注重诗外功夫的修养。学习书法,不妨可以说:“功夫在书外。”书法离不开文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懂点文字学知识对于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篆书,是有益的。& &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书者具备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便于阅读古代书法理论著述,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水平,了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这对于学习书法无疑是大有稗益的。黄庭坚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清杨守敬在论学书应具备的条件时,也十分强调“学富”,他说:“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这话很有见地。& & 学习书法,具备一定的鉴别、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鉴别、欣赏能力高,就能趋优避劣,趋美避丑,不断缩小手低与眼高的差距,不断提高书艺;鉴别、欣赏能力低,良莠不分,出手即俗,甚至会出现以丑为美,扬丑弃美,致使丑怪丛生的现象。因此学书者可读些美学书籍,以提高美学修养,增强艺术鉴赏力。& & 一切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学习书法还应注意从书法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如篆刻艺术以刀代笔,以石代纸,运巧思于方寸之地,变化万端,奇妙无穷。懂点篆刻知识,对于吸取“金石气”,对于章法布局也大有补益。其他如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也能充实书法艺术的内容。传说唐朝书法家张旭观看舞蹈家公孙大娘剑舞而得其神,于是草书大进。这个故事颇能说明书法艺术与其他妹妹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掌握了基本技法以后,要想进一步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应书外求之,注视字外功夫的修养,就字论字就会受到局限。&说草书(4)---楷与草&&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如后:& &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 锺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故自称“六分半书”。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四、正锋,五、临摹,六、结构,七、方圆,八、疏密,九、迟速,十、纯熟,十一、气韵,十二、统论。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 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草书形成于汉代,从汉到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如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和孙过庭《书谱》,狂草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说草书(5)---用笔&& &用笔:我们都知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是世界文字文化中称得上艺术的汉字书法艺术,是因为它特殊的工具笔、墨、纸、砚和汉字特殊的书写笔法。无论何种字体,所谓用笔就是起、止、行、使转、提、按、顿、挫、切、接等,还有具体到个体书家的属于他自己的用笔习惯。其实,我们临帖就是在模仿这些具体而又细微的地方。比如,我经常看到有的人临帖就是在抄书,而不是模仿这些具体的写法。临帖要先读帖,认真感受体会,深刻领悟其笔法的来龙去脉,把它们分解,从横到折,从竖到弯钩,点的势是如何的对应,撇和捺笔锋的不同角度。& & 例如:黄庭坚被后世评说是长枪大戟,他的长线条没有平滑、直爽的感觉,行进中多有波折,损失了线的畅达,却平增了线质的苍茫感和老辣。而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却没有长横,使转少顿挫多圆转。线条比较劲健圆润,能看出"二王"尺牍的渊源。& & 张旭的《千字文残石》用笔的速度之惊人是现代书家不能比的。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以及李白、韩愈等人诗文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一个身着长衫、头束发髻、提着酒壶、东倒西歪、跌跌撞撞沐浴在风雨中,在素壁前,泪雨纵横地尽情挥洒,在酒神笼罩的迷狂书写中不能自拔。那种生命状态,那种神性附体沉醉的书写状态,我们当代人万不及一,惭愧啊。& & 我觉得若是致力于草书研究,张旭是一个绕不过的重要人物。同时,还有一两个研究张旭的重要人物值得关注。& & 一个是熊秉明先生。他1922年生于南京,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47年赴法国留学,攻读哲学,后改雕塑。1962年执教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后又开设书法专业课程。在香港《书谱》杂志发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被称为是按论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创性的著作。1983年,《张旭与狂草》被收入《法国高等汉学研究丛书》,他曾在北京进行三次系统的教学实践,分别为"书技班"、"书艺班"、"书道班"把书法分为三种层次进行教学。对以后的书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张旭与狂草》第一部分:"历史的研究"两章:1、生平;2、作品。第二部分:"美的研究"七章。1、长河之源;2、张旭的哲学基础;3、挥运的艺术;4、人和自然--宇宙;5、人和社会;6、艺术创造与潜意识;7、结论。& & 第二个人就是韩玉涛先生。他在《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这部书中对孙过庭、张旭、王铎、黄庭坚、毛泽东等从儒、释、道及哲学、美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多角度进行了专题个案研究,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给我们提供了学术的参照。也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大学者。& & 近一段时间好像当代书坛特别关心草书的创作。所以,一些网络和报刊媒体前段时间刊载了有关当代草书家和草书创作的讨论。1、当代有没有草书大家。2、当代草书的创作技法娴熟上的不足。3、当代草书家的才情、诗性,浪漫情怀在眼前利益欲望的消解、弱化、遗失似乎当代人太现实、太实际、太有分辨之心,太不能放下,不懂得舍而后得的大快乐、大境界。我感觉这个时代需要草书也很期待草书。能否诞生草书大家,我们充满信心。当然,草书大家历代都少,有的时代还是空缺。我们没有必要强求,艺术家的产生不像割韭菜,会割了一茬又一茬。这个时代有没有草书大家不是现在说了算的,是要由历史来拣选的。& & 那么,草书的用笔是不同于其它书体的。它不同于楷书的逆锋入笔,然后切笔、顿笔,篆隶是逆锋入笔,铺平笔头毫锥、涩笔运行。有一个老书家这样总结:楷书是三下子,篆隶是两下子,草书是一下子。我觉得他直入问题的本质而又总结得简洁明了。草书的用笔是,当笔尖落在纸上是直接顺着笔锋往下运行的。即孙过庭说的"草贵流而畅"。& &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情性,即指人的情感和性格,形质即形质本质,外在的形状。草书的技法最为严谨,不能任意长短。《草诀歌》说:"长短分知去。""知"字和"去"字在笔画的长短之间来区别。草书若违背了使转不能成字,例,"等术"如果把这些细微处做错了,就会犯大错,写错字。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中,就有一个作者因为一个字不够准确,评委有争议,还搬出七八本草书大字典,也还是不能统一意见,结果没有评上一等奖,反落在三等奖里。草书是比较麻烦的,长一点,短一点,使转的大小都会变异,变成另外一个字。所以字的准确度很重要,这是致力于草书创作的书家要下的硬工夫。& & 草书的使转不像楷书,把提、按交待得清清楚楚,草书的提、按在快速的行笔使转中,在瞬间内化,而不是简化,如果把笔头里面的动作都简化了,写出来的线条就没有内涵、不丰富,就像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曾经临过什么帖,写过多少种字体,都能在你的笔下流溢出来。比如,你曾写过篆隶,你笔下在收笔处就会出现章草和隶书的韵味,你的线条就有篆籀之气,就会格外高古,而你学过楷书、甚至小楷,你的入笔收笔动作就会显得很准确、干净。有过多种书体的学习或多年的临池经验,你可以从他的用笔上看出来。& & 帖学一类的大草风格,一般使转多于圆转。也、外拓笔法。有人提出"魏体行书"、篆隶入草(有的人不讲使转,还美其名曰,"我是用篆隶笔法写草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来圆转笔法呢?即中锋用笔,那么是否仅有中锋就是最完美的艺术效果呢?肯定不是,因为仅有中锋达不到中国书法的千姿百态的丰富美,就是在古代法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大量使用露锋(书谱)、侧锋《肚痛贴》(为何计非临)、切锋《千字文残石》(连枝交投友),逆锋《怀素大草千字文》、绞锋等。& & 总之,我们要重视笔法,笔法也可以说是传统书法中的核心和内在形式,是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不掌握好笔法就谈不到汉字的结构、章法、墨法等,我称之为形式。如果没有笔法,也可以说你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美术字、粉笔字、钢笔字、铅笔字,所以笔法是写好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临摹功课的第一步和基础。文徵明 行草《扇开》及释文&行书七律诗轴 纸本 纵122cm 横59.6cm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扇开青雉两相宜,玉斧分行虎旅随。紫气氤氲浮象魏,彤光缥缈上罘罳。幸依日月瞻龙袞,偶际风云集凤池。零落江湖俦侣散,白头心事许谁知?&徵明此件为《忆昔四首次陈鲁南韵》之三,作品在笔风上突出了重用笔结体,具有风格秀劲婉丽的特色。《邓散木--草书写法》&&&&&&&&&&&&&&&&&&&&&&&&&&&&&&&&&&&&&&&&&&&&&&&&&&&&&&&& &&&&&&&&&&&&&&&&&&&&&&&&&&&&&&&&&&&&&&&&&&&&&&&&&&&&&&&&&&&&&&&&&&&&&&&&&&&&&&&&&&&&&&&&&&&&&&&&&&&&&&&&&&&&&&&&&&&&&&&&&&&&&&&&&&&&&&&&&&&&&&&&&&&&&&&&&&&&&&&&&&&&&&&&&&&&&&&&&&&&&&&&&&&&&&&&&&&&&&&&&&&&&&&&&&&&&&&&&&&&&&&&&&&&&&&&&&&&&&&&&&&&&&&&&&&&&&&&&&&&&&& &&&&&&&&&&&&&&&&&&&&&&&&&&&&&&&&&&&&&&&&&&&&&&&&&&&&&&&&&&&&&&&&&&&&&&&&&&&&&&&&&&&&&&&&&&&&&&&&&&&&&&&&&&&&&&&&&&&&&&&&&&&&&&&&&&&&&&&&&&&&&&&&&&&&&&&&&&&&&&&&&&&&&&&&&&&&&&&&&&&&&&&&&&&&&&&&&&&&&&&&&&&&&&&&&&&&&&&&&&&&&&&&&&&&&&&&&&&&&&&&&&&&&&&&&&&&&&&&&&&&&&&&&&&&&&&&&&&&&&&&&&&&&&&&&&&&&&&&&&&&&&&&&&&&&&&&&&&&&&&&&&&&&&&&&&&&&&&&&&&&&&&&&&&&&&&&&&&&&&&&&&&&&&&&&&&&&&&&&&&&&&&&&&&&&&&&&&&&&&&&&&&&&&&&&&&&&&&&&&&&&&&&&&&&&&&&&&&&&&&&&&&&&&&&&&&&&&&&&&&&&&&&&&&&&&&&&&&&&&&&&&&&&&&&&&&&&&&&&&&&&&&&&&&&&&&&&&&&&&&&&&&&&&&&&&&&&&&&&&&&&&&&&&&&&&&&&&&&&&&&&&&&&&&&&&&&&&&&&&&&&&&&&&&&&&&&&&&&&&&&&&&&&&&&&&&&&&&&&&&&&&&&&&&&&&&&&&&&&&&&&&&&&&&&&&&&&&&&&&&&&&&&&&&&&&&&&&&&&&&&&&&&&&&&&&&&&&&&&&&&&&&&&&&&&&&&&&&&&&&&&&&&&&&&&&&&&&&&&&&&&&&&&&&&&&&&&&&&&&&&&&&&&&&&&&&&&&&&&&&&&&&&&&&&&&&&&&&&&&&&&&&&&&&&&&&&&&&&&&&&&&&&&&&&&&&&&&&&&&&&&&&&&&&&&&&&&&&&&&&&&&&&&&&&&&&&&&&&&&&&&&&&&&&&&&&&&&&&&&&&&&&&&&&&&&&&&&&&&&&&&&&&&&&&&&&&&&&&&&&&&&&&&&&&&&&&&&&&&&&&&&&&&&&&&&&&&&&&&&&&&&&&&&&&&&&&&&&&&&&&&&&&&&&&&&&&&&&&&&&&&&&&&&&&&&&&&&&&&&&&&&&&&&&&&&&&&&&&&&&&&&&&&&&&&&&&&&附录鄧散木石鼓文&&&&&&&&&&&&&&孙过庭《书谱》集字千字文&&&&&&&&&&&&
发表评论:
馆藏&2472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虎字的草书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