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白小白舞蹈教学合集翎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小花仙服装搭配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90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本吧为小花仙游戏服装搭配吧
这里一只10年入花的老腊肉闻央←_←我不知道我截的算不算高清图w个人资料镇,处友随意
我果然是个没耐性的杀马特,等到下周真是太苦逼惹,再加上母上天天催着练琴 不说了伤心惹 合照镇
“看这里,食神正发T豆呢”
么么哒各位亲爱的看官,小胡子处女贴贴。闺女镇楼
图片来自:1L许可证,2L店规等,未见end勿插楼
嗯嗯那么开始镇楼了!话说应该是不需要许可的吧?那就资料镇了! 嗯嗯基本上是三年以前玩的了,衣服
变身小花仙,加入花仙的世界吧?我们一起飞翔在仙境般的拉贝尔大陆……/?fuid=
【伪】新人 妤念 不定时更新 有可能会弃坑【原谅我 加油嗯
作为一个小新人,又是个穷逼,突发奇想想来玩玩这万恶的搭配0v0搭得不好多多包涵
想系一条腰带收腰,应该买一条什么样式的呢
我是个上身比较胖的人,有什么可以遮肉的 CML
hi,这里小猪猪 希望有人喜欢我的搭配
求好看的衣服,学生党,便宜好看的,有的加我微信号lmy22140
这件半身裙要搭配什么颜色和款式的上衣好呢,才显瘦,纠结ing
本宝宝喜欢长裙。一定要质量好。漂亮的!有实货的!
哦 哦 哦 哦 哦 受裸年大男神的启发 宝宝决定也开个搭配贴 哦 来看贴的帅哥美女们 宝宝要不断刷新你们
平时喜欢的风格
求好看的服装,有好看的私我微信,lmy22140
本人不瘦,但也没有胖的吓人,高162,110斤,麻烦哪位美女帮忙看看配什么合适
一楼不给看 数到再发插楼可耻
长期批发3元四季服装,货到付款,质量保证,招代理,需要联系qq
服装颜色分三类: 红、黄、橙及相近的色彩为暖色,给人以热的感觉; 青、蓝色是冷色,给人以寒冷的感
觉得美你就带走它?
今年夏天应该换最美的衣服
不会搭配衣服,我身高一米六,体重110左右,求哪位搭配高手给搭配一下,夏天的衣服
秀搭配,手机实拍图
穷人,衣服少……求大神指点 2L放图
这里澄风小新人√换了个新id所以来发个搭配贴,搭配渣求轻喷√俩女儿镇
我们是玩偶店,天气太热准备换工装,可是又实在不知道怎么搭配好看,各路大神帮忙推荐推荐,上衣加
想看更多私我
搭配,记录,绘画贴。 Hi.这里凛晨,因为即将上高一,所以更新会慢。请各位见谅。
咳咳,虽说新的衣服层出不穷。但考虑到 衣服随时间的流逝 一套套的绝版。。。 所以啊,手里有绝版的(最好要集完整的!!)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也给
请问哪位大神知道怎样更换派对形象啊?
在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城市的喧嚣嘈杂,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让
介里是小胡子的处女贴。新手表示贴贴渣勿喷,大号镇楼
拖出来晒晒我家美衣在不出来都要上霉了/item.htm?id=&spm=2015
你可能感兴趣的吧...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兑换本吧会员
吧主,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本吧专属印记
定制名片背景
名人自动顶贴
定制头像边框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助攻总额: 43W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传统戏曲服饰介绍
传统戏曲服饰介绍
  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戏是经久不衰的一朵奇芭,其服饰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下面仅举出一些传统戏中的服饰以作参考。  皇帽  ──戏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为剧中皇帝专用之礼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金底,上铸金龙,缀黄色绒球,后有朝天翅一对,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纱帽  ──戏曲盔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两旁插方翅者,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会》中的鲁肃;插尖翅者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所戴。如《四进士》中的顾读;插圆翅者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  ──戏曲。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满身纹绣:上为云龙,下为海水,为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较短,绣龙凤,为后妃、贵族妇女所穿。  一般说来,皇帝穿黄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蓝蟒;年轻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长者服古铜色或香色蟒。无论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围玉带。  官衣  ──戏曲服装。传统戏曲中的文官服,样式与蟒同,圆领大襟,无满身纹绣,只在胸前和后心有方形补子各一块,上绣仙鹤等飞禽,颜色有紫、红、蓝、黑等。依官阶大小分别,宰相、国老等着紫色,巡按、府道等着红色,知县等着蓝色,黑色则为驿丞门官穿用,又称素服。女官衣较男官衣稍短,颜色有红、秋香色2种。红官衣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为传统的结婚礼服。  箭衣  ──戏曲服装。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前后开衩齐腰,长及足。原为清代官服,用于戏曲舞台则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花箭(上绣团花)、素箭。龙箭为皇帝及高级将领穿用;花箭为一般武将穿用;素箭有黑、蓝等色,为公差、老军穿用。  靠  ──戏曲服装。又称“甲”。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圆领、紧袖、长及足,分前后两片,上下及两肩绣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纹或龙纹,背间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两块护腿,为靠牌。靠有软、硬两种,软靠不用靠旗。依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和脸谱区分靠的颜色。女靠自腰及足缀有彩色飘带数十根,胸前加护心镜。  翎子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饰物,即雉尾。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可增加美观,演员用以表演各种优美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于传统戏中番王、番将、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将领,如吕布、周瑜等也戴。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大体分为冠、盔、巾、帽四类。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质,属于便服;帽类比较复杂,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与盔头配合戴用的还有许多附件,如驸马翅、翎子、狐尾等。盔头按人物身份、性别、年龄等的不同而分别使用。  靴  ──传统戏曲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种类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头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头,底厚二、三寸,黑缎面,白底,为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庄重威严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为丑扮官员、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头靴前端饰有虎头纹,多为武生穿用,便于开打。  罪衣罪裙  ──一种戏曲服装。也叫罪衣裤。立领、对襟、普通袖,红色,布质,为传统戏曲中的罪犯专用服装。
&&戏剧服饰,在戏剧这门综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辉煌灿烂、绚丽多采,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人们在欣赏戏剧优美的唱腔、富于音乐性的念白和精彩的舞蹈艺术时,无不为珠光闪闪、丝帛纷呈,令满堂生辉的戏剧服饰所吸引,沉醉在它给人的审美愉悦之中。  戏剧服饰以明代服装为基础,有汉、唐、宋代服装的痕迹,吸收清代服装造型和图案。戏剧服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受时间、朝代、季节的限制,在展示中国数千年历史故事的数以千计的剧目中游刃有余。戏剧服装还特别服务于戏剧的舞蹈性。戏剧表演是唱、念、做、打、舞、翻综合在一起在表演艺术,其中除去唱、念外,做、打、舞、翻无一不与舞蹈密切相关。舞蹈在戏剧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戏剧服装也成为演员运用舞蹈塑造人物形象的辅助工具。由此,戏剧服装还有许多独特的创造,比如水袖、靠旗、飘带等,让人们欣赏到“长袖善舞”的意境。一个优秀的戏剧演员,还必须掌握控制、运用服装的技巧,这也具有很高的难度。  毫无夸张,每件戏剧服饰都是一件夺目的艺术品,它绚丽的色彩,夸张辉煌的图案,常常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让我们感叹我们的先人对于色彩与绘画美学原理的理解。比如,黑色在中国古代称“玄色”,象征对天的尊敬,在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中代表庄重气派,多用在刚直豪放性格的人物身上;白色具有圣洁俊秀、潇洒儒雅的感觉,所以用于俊逸倜傥的角色。而使用红和绿的强烈对比,把脸谱和服饰用于一身,表现忠正、刚义之气,把刚柔相济的人物刻划得更为鲜明。  服装的图案更为讲究。尤其是龙凤图案,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信仰,蕴含着人民的智慧,那眩目的红、黄团龙,戏珠行龙,吐水大龙的巧妙运用,衬托出人物的力量与威仪,使人物形象生色增辉。  戏剧服装还显示了中国刺绣的魅力,它以光彩夺目的平金绣、平银绣,富丽堂皇的金绒绣和清雅秀丽的绒绣,构成了高工艺的美感。每一件戏剧服装都是精工细做,真才实料的艺术品,需要技术工人手工制作,完成一件复杂的蟒袍常常历月经年,一套完美的剧装可以价值连城。  戏剧服饰,又名戏衣,俗称行头。是指戏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的服装、鞋帽的统称。如蟒、靠、官衣、褶子、裙、盔帽、鞋靴等,分类放置管理。大衣箱置放文职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装,如蟒、官衣、帔、褶子等,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为演员穿着各种服装;二衣箱置放武职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装,如靠、箭衣、抱衣、夸衣等,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为演员穿扎各种服装;三衣箱置放水衣、胖袄、彩裤等,鞋靴一般放在三衣箱,也有另设一箱。盔帽箱专置盔、冠、巾、帽。均设专人管理。演员化妆后,服装穿着有规定顺序,首先到三衣箱穿内衣,戴护领,穿鞋靴,随后按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衣,最后到盔帽箱戴盔头。  以后的文章里,将选取戏剧服饰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简要介绍戏剧服饰的种类、用途和主要艺术特色。(一)蟒  蟒,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蟒袍。  程式性: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  款式: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抱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女式蟒与男式蟒大致相同(另述)。  溯源:蟒,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遂名日“蟒衣”。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在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特点:蟒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即以服装来装饰人体。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于象征意义。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玉带挂在衣上,仅起装饰作用);它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  质料:大缎。  纹样:主要是龙及“蟒水”(海水江牙),陪衬纹样为日、山、流云、“八宝”、“八吉祥”等。在封建社会中,龙是尊贵的象征,它符合帝王将相的高贵身份。龙的具体形状,有团龙、行龙、大龙等三种,有的端庄严谨,有的昂扬矫健,有的气势宏大。不同的龙形,在服装上各具特定的象征意义,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蟒水”的具体形状,有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五种。蟒水的规范性也很强,使用何种蟒水,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色彩:主要使用十种纯色,分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红)、蓝、湖、香。戏剧服装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SE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又因为它是一种“刺绣之服”,金银线(复合色)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对于具体人物,力求扩展服装基色(主色)的面积,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只有特定的寓意,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刺绣:主要有三种。分为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圈金绒绣。绒绣俊雅清丽,圈金绒绣富丽辉煌,平金平银绣光泽夺目大方而有气派。对绣法的使用,也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概括起来说,蟒的(类型化的)程式性、装饰性和可舞性,表现得很集中,很鲜明,可以说是典型地体现了戏剧服装的艺术特点。各种类型的穿蟒人物,在服装上使用特定的色彩、纹样,并且在级法上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为观众所熟悉的艺术语汇,以表示其身份、品质、性格的综合特征。&红团龙蟒    团龙蟒应用的范围很广。团龙纹样严谨规整,装饰性强,显得文静、沉稳。在布局上呈对称形式,全身计十个龙团,以流云、八吉祥插底作陪衬。红色团龙蟒为身份高、性格文静的人物所用,如皇叔刘备、驸马陈世美、巡按王金龙等。绣活多采用绒绣或圈金绒绣,蟒水为弯立水。绿团龙蟒  绿团龙蟒一般为红脸的忠义之士所用,如关羽、关胜、赵匡胤等。以服色之绿,与脸谱之红所形成的“补色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用在这里,既使服色更鲜明,又令脸色更为夺目。因为此类人物大多智勇双全,文武全材,所以在绣活上采用大方而有气派的平金绣。蟒水一般为直立水,独关羽特定用光泽度极高的全卧水套江牙,更增强人物的雄奇伟岸之感。  黄团龙蟒  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为帝王所专用,是至尊至贵的象征、皇权的象征。所以,黄(明黄)色团龙蟒专为帝王使用。绣活多采用俊雅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其纹样,除龙纹以外,特在前后心显著位置环摆“八宝”(宝珠、方胜、玉磬、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等)此外,还在全身插底散摆“八吉祥”(指花、罐、鱼、肠,轮、螺、伞、盖八种饰有风带的吉祥物,又叫佛家“八宝”)。使用上述众多象征尊贵的装饰纹样,无非是为了衬托帝王之威严仪态,但在这里,恰恰也留下了清代蟒衣纹样繁琐的痕迹。白色团龙蟒  白色是具有素雅、圣洁美感的中性色。白色团龙蟒一般用于英俊儒雅的青年武将(如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或正直英武的中年武生(如须生行当的杨延昭),给人以潇洒清秀之感。多采用俊稚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凡穿蟒的人物,加用靠领(三尖领),即表示此人是武将,这就是戏剧服装特有的一种艺术语汇。福字行龙蟒  黑色是具有庄重感的中性色。远在中国历史上的周及秦、汉时代,因崇拜天而崇尚象征天的黑色(即所谓“玄色”)。天子冕服用的就是表示庄重尊贵的黑衣(玄衣)。戏剧人物服装吸取了这一用色传统。对具有庄重气派、刚直性格的人物规定服色为黑色。此外,又特定:凡勾黑色脸谱,性格粗犷豪放的人物,也以黑作为服色,这同样对刻画人物具有象征意义。前一类人物如文臣包拯,后一类人物如猛将张飞、项羽.焦赞、尉迟恭等,这两类人都用黑,形成固定程式。黑色蟒,一般采用大方而有气派的平金绣、直立蟒水。行龙在前胸位置,易被髯口遮掩,为了突出龙纹,将它横摆到腹下不失为一个布局方法。这种行龙又可依其姿势称为“横龙”。蟒水为直立水。全身平金绣。蟒水留出水道(即露出底色),绣对称式双龙戏珠于蟒水上,是为了使蟒水纹样生动活泼,既整齐而又美观。至于蟒身的福、寿字,仅是一种装饰,无特殊象征性,不过是表示这类人物“多福多寿”而已。黑服色为包拯专用。吐水大龙蟒&  蟒上龙纹最生动、最有气势的当属“大龙”。其姿态,一般为龙头朝下,龙尾向上(甩到左肩部位),气势磅礴。依其姿态可称为“降龙”。龙口喷吐海水,更增生动之感。蟒水中又绣一条小龙。与之上下呼应,别有情趣。这种大、小龙相呼应的图案纹样,名曰“教子升天”。全身平金绣。服色为红,象征人物位高权重。  戏珠大龙蟒&  此种蟒前身仅绣大龙一条,所以又称“独龙蟒”。龙口朝向火珠,龙尾也是甩到肩部。全身平金绣,蟒水为直立水。服色为黑,象征人物的粗犷豪放性格。平金绣的蟒水一般都留出“水道”,一则能使水纹清晰,再则可使服色沿“水道”向下延伸,一直扩展到下摆底部,从而加强了服装造型的整体感。  戏珠行龙蟒&  行龙身躯舒展,昂扬矫健,具有动感,适用于性格粗犷的人物。其布局,有左右对称式和上下均衡式两种。上下均衡式的气势更人一些:一龙腾空俯首向下,一龙翻身回头向上,呈戏珠之状,并相应地陪衬以大云朵。蟒水采用立卧五江水,即以五个立水表示五条江,卧水环绕其间,奔腾泻流,具有倒海翻江之势,象征人物独霸一方的非凡气概。平金绣法。  箭蟒&  箭蟒是在蟒的基础上,突破原有形制,吸取了箭衣的某些特点后而新创的服式。保留的是齐肩圆领、大襟、两旁开衩等蟒袍造型;变革的是衣袖的形制,即是以箭衣的窄袖,马蹄袖口,取代了阔袖及水袖。  团凤女蟒&  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基本相同,但有着自己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约三尺二寸左右),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其次,所绣纹样主要是凤凰、牡丹,以鸟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征至尊至贵的女性。穿用时上身配以云肩,挂玉带,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红。黄色是供皇后、贵妃专用,红色用于王妃、郡主(有时也用于公主)。此种女蟒,绒绣团风,周身单镶黑宽边(波线式)。以平金绣云,绒绣仙鹤。老旦蟒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妇女(老旦行当)专用老旦蟒。纹样一般用团龙或团龙凤,而不单用凤。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与女蟒有很大区别:不配云肩、玉带,而是腰系丝绦,挂朝珠,下身系墨绿人折裙。这种人物造型比较庄重、沉稳。老旦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和秋香色,黄色用于太后,秋香色用于老郡主、老诰命夫人。  旗蟒  满族人因隶旗籍,所以称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满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这是保留在京剧传统服装中为数不多的清代服饰原型之一,当然,它也是经过了一定艺术加工的。成为戏曲服装后,它已失去了历史朝代的规定性,而被纳入了程式的轨道—通用于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即所谓“番邦”)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使用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头饰为“大拉翅”(头发梳成燕尾式,裹以青缎,垂于脑后。头顶竖高大的横架,也裹以青缎,缀花朵,凤钗等饰物。两侧垂流苏。“大拉翅”是在“两把头”基础上衍变来的,流行于清末光绪年间)足穿高底鞋(鞋底状如倒置的花盆,高二、三寸,俗称“花盆底“鞋)。二)帔  帔,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对襟长袍。  程式性:是帝王、中级官吏、豪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所通用的常服。  款式:对襟,半长大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周身以平金或绒线刺绣图案纹样。  溯源:帔,源于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褙子。褙子原是窄袖,对襟大领很长,直贯底摆。至明末,其袖式逐渐演变为大袖,领式也由长大领缩为半长大领。戏曲服装“帔”即是在明代“褙子”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特点:帔的服装造型,虽然仍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主流(宽袍大袖式),但它显然有别于“不壮不丽无以重威”的礼服——蟒袍。比起蟒来,它突破了“全封闭式”的服装造型,以“对襟”造成自由开合的宽松感,以向下的两条垂直线给人以流畅修长的美感(由绾结演变成的两根飘带,也飘垂于胸前,成为了装饰)。它算得上是一种“宽松式”的服装,文雅清秀,既符合人物闲居场合需要,又不失其华贵,更有助于表演。帔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团花帔和女团花帔一般用于成对夫妇,色彩、纹样上完全一致,所以称作“对儿帔”,具有舞台画面的“整齐美”。男、女团花帔的这种规范性,鲜明地显示出了戏剧服装所特有的艺术语汇。  质料:有大缎和绉缎两种(绉缎较轻柔)。  纹样:皇帝用团龙,皇后、贵妃用团风。太后用团龙凤。除此之外,视人物年龄身份,或用团花。团寿字,或用枝子花。  色彩:皇室成员用黄色,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用红色,老年人用秋香色,其余人物的用色没有严格界定。  刺绣:黄色帔用绒绣,其它色的帔或绒绣圈金,或平金绣。皇帔  帝王专用。明黄色。绒绣团龙。对襟的开合部实际上是使用暗纽绊(宝剑头式飘带一般不打结)。男用帔需内衬褶子团花帔  中级官吏、豪宦乡绅使用。一般用较沉着的色彩(紫红、古铜、深蓝、秋香等色)。多绣团寿字、团鹤等象征福寿延年的吉祥图案。    红帔&  状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庆团圆场合时使用。大红色团花纹样,绒绣圈金。    女红帔&  与男红帔配对使用,—二者色彩、纹样完全一致。女红帔下身系绣花大折裙。也用红8238b&。色8236r&    女皇帔&  皇后,贵妃专用。明黄色。绒绣团凤。下身内系百折裙。女团花帔&  已婚之青年妇女用。图案取布局平稳,纹样严谨的团花,以衬托人物端庄的仪态。均衡纹样女花帔&  女花帔用于出身官吏、乡绅豪门的未婚女子(所谓“大家闺秀”)。绣以单独纹样—“枝子花”,构成骨法分均衡式、对称式两种,不受外轮廊限制,造型丰满,外形完美。均衡式纹样的花帔,是一种不对称的自由布局:兰草蝴蝶呈均衡形态,左右纹样虽不对称(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却相等。以纹样的疏密有致、自由、灵活&衬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优美形象。    对称纹样女花帔&  使用范围同前。此种花帔的纹样布局呈左右对称形态.具有庄重人方的特点。就其单独纹样来说,一般也采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动活泼,使图案在整体对称中又赋于变化。女花帔中,多采用此种对称式纹样,其人物造型适应性较强,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庄8238妇少8236。 老旦皇帔&  用于皇太后,明黄色,绒绣龙风团。下身系大折裙(裙边饰花纹,前后“马面”绣花也可不绣。大折裙一般为墨绿色,以示素雅沉稳)。    老旦团花帔&  用于有身份的老年妇女。在京剧服装中,虽老妇或青年8238妇少8236都用团花帔,但帔的领式略有不同。按年龄上程式性,老妇的帔领底端为齐头(与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头”)。    观音帔  观世音菩萨专用。白色。圈银绒绣墨竹,或平银绣竹。观音帔专用的竹叶纹样,是发挥图案的象征性,表现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南海仙山上的竹林。三)靠  靠,&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甲衣。  程式性:是武将所通用的戎服。  款式:圆领(用时围“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及足。后片腋下有两个“燕窝”,作为与前片相连的纽带。后腰两侧有两根“搂带”,回绕于前腰。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双腿外侧各有—块遮护腿部的“靠腿”。周身满绣表示甲片的图案纹样。“女靠”与之大致相同,唯靠肚稍小,腰下为彩色飘带(用时围云肩、系衬裙)。  溯源:“靠”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此种戎服,以锦料为面,绸料为里,内衬丝棉。形制为上衣下裳(上部甲衣、下部围裳),它不象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从总体看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种礼仪用服,比起古代铠甲来具有很大装饰性。“靠”即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美化后形成的。  特点:靠的服装造型颇为奇特别致:上衣下裳相连,似下“深衣形制“,具有长宽袍的庄重大方,但它衣分两片,似衣非衣,似甲非甲。衣片虽有铠甲纹样,却不紧贴身体,因而完全摆脱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极度的夸张与变形,使这种“分离式”的服装静则赋予人物以威武气概,动则便于夸张舞蹈动作。靠的造型鲜明地体现了戏剧服装“可舞性”这—艺术特点。此外,在“靠”的使用上还具有一个特点:在背部扎系附加物——“背壶”,内插四面三角形“靠旗”.其颜色与靠色相同,造型呈向外放射状,这就形成服装的向外延伸,扩展的感觉,从而更进—步地衬托出武将形象的高大与英武。此种服装造型方法,在中外服饰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质料:大缎。  纹样:&主要纹样为鱼鳞形或丁字形,鳞甲的中部饰以团寿字,在甲纹四周饰以双层装饰花纹——“小边”、“大边”,分别为草龙、江牙连续图案。靠肚上的纹样也很重要,一般说武生或武老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武花脸角色,性格粗扩豪放,一般用大虎头。  色彩:也分为上五色与下五色,用色规范和蟒的程式大致相同,如黑脸谱的用黑色靠,红脸谱的用绿色靠,英俊武生,武小生用白色靠等。  刺绣:甲纹平金绣,以其光泽度高表示金属之灿烂。靠肚上的纹样,或用绒绣或用平金绣再加部分绒绣,使纹样的关键部位得以突出醒目。表示服孝中的白色靠,用平银绣。硬靠  男式靠在使用时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根据,源于古代将官之令旗。当然,那种实用令旗较小,传令时手执,骑马行进时就插在后腰革带上,作为传令凭证。发展为“靠旗”后,已美化、夸张、加大成为临战武将的装饰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缎料,绣“单龙戏珠”)。靠的结构很复杂,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有3块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软靠  穿靠而不扎靠旗称“软靠”,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    霸王靠  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平金绣,最显著特点是靠肚下端缀有黄“网广繐”。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清代宫廷演剧,“霸王靠”绣象鼻,甲片为方形,那种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关羽靠&  戏剧舞台上关羽专用。绿色(《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剧用淡黄色)。平金绣。周身的甲片均缀有黄色“排繐”。过去有些名家的私人行头,对此靠极为美化:鳞甲缘饰为孔雀翎纹样,还有缀真孔雀翎的,极为富丽华贵。剧中的关羽头戴绿夫子盔,足穿虎头靴。    改良靠  “改良靠”将靠改为上下两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紧身合体。这实际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趋于历史真实。“改良靠”后经不断加工,遂成定式。靠腿分前后左右共四块,软带上及肩部有半立体虎头。甲片缀排繐(不扎靠旗)。这种服装造型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当然,不及传统靠的样式威武,所以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是用于“番邦”将官(番将用时需加“狐尾”)。  &  女硬靠&  女式靠的靠肚略小,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缀二或三层飘带。虎头肩(肩部甲片)下另衬荷叶袖,绣凤及牡丹。用时加用云肩。其服装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装饰性,色彩纹样都更为绚丽,完美地衬托出女将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如《三关点帅》中的穆桂英,扎红色女硬靠,头戴“七星额子”,插翎子,盔上挂狐尾(为了不妨碍表演,一般是两条狐尾在身后交叉,分别系到腰间。女将挂狐尾一则是为美观,但更主要的是具有象征性,象征此人物是“非正规军队”将领,或为绿林山寨之女,或为将门之女)。女改良靠&  与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绿林女杰。因其简洁轻便,更便于高难度的武打、舞蹈动作。如《扈家庄》中的扈三娘(水浒故事扈家庄庄主扈成之妹。角色行当:刀马旦)。头戴蝴蝶盔,插翎子,挂狐尾。四)褶  褶,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也称褶子、道袍),即斜领长衫。  程式性:是广泛使用的便服。一般通用于平民百姓,也用于文武官吏及其眷属。  款式:大襟,斜大领(右衽)。男褶身长及足。左右胯下有开衩。宽身,阔袖(带水袖)。女式褶为对襟,小立领,身长略短,仅过膝。褶类的品种较多,按纹样、形制区分,计有21个品种。  溯源:男式褶源于明代男子便服——斜领大袖衫,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便服形制,远在唐宋时代,平民及士人皆用之。而女式褶则是在明代“小立领对襟窄袖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种妇女内用袄很短,系在裙内,外罩大袖或窄袖褙子,所露出的仅小立领而已。小立领这一领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晚,及至明代才广为应用,当是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在妇女服饰上的体现(妇女脖颈要用立领加以遮掩)。至清代,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于是,创始于清代的京剧,对立领袄的宽袖褙子进行了改造,融合了二者的特点,将内衣外衣“合二为一”,创造出了晋剧舞台上的小立领对襟衫——女式褶。  特点:褶是造型简洁的多功能服装,男褶既是单独外用的便服,又可当作蟒、帔等服的衬袍。此外,它还可与箭衣构成“套服“,供武生、武丑、二花脸行当的人物敞穿或斜披,为人物造型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服装因素。褶的结构简单,但它可用作突出&装饰的面积很整很大,艺术纹样因此很醒目,同时亦可根据要求变化多种纹样布局,以利于多种类型人物服装的各自具有独特的纹样布局程式。  质料:有软、硬两种,软料为绉缎,硬料为大缎(大缎一般用于绣活较重的花脸行当角角SE8236。  纹样:如前所述,各种类型人物的服装各自具有独特的纹样布局程式(或称图案运用规律)。这程式,有些有道理,具有象征性,有些则是约定俗成的。文小生行当的书生秀才,用角隅纹样,又叫“角花”,装饰在褶的左下角,与右上角托领花纹构成对角呼应;武小生行当的将领,一般用二方连续纹样装饰褶的四周边缘;须生行当的将领或绿林英雄,用适合纹样中的圆形(团花),作全身对称布局;文丑行当的、衙内等角色用散点式小碎花纹;武丑行当的英雄、侠士亦用散点式布局,唯不用花卉而采用飞禽作纹样;花脸、二花脸行当的英雄或用角隅纹样(枝子花一定要大),或用散点式纹样(不用小碎花而用大流云)。此外,由于武丑、花脸等行当的人物大多敞穿花褶,所以在衣服里子上也相应地装饰以图案纹样。&文小生花褶&  用于书生,秀才。绒绣枝子花(角隅纹样),纹样简洁鲜明,布局均衡,眼色十分突出,给人以清秀洒脱之感,衬托出人物文静风流的性格和气质。色彩淡雅明快。 文小生花托领花褶&  此种褶,只在大领部位饰以纹样(大领外还有一层纹样,总称“双托领”),全身较为素静,一般用于门第较贫寒的书生、秀才。纹样虽不多,但一般选取梅花以寓其品行高洁(作陪衬的纹样名“冰竹纹“)。色彩为浅湖色、浅藕荷色等。    武小生花褶&  用于身份高的青年儒将。绒绣。缘饰为二方连续纹样。    须生花褶&  用于有身份的将领或绿林英雄。周身绣10个花团。    花脸花褶&  用于具有粗犷豪放性格的这一类型人物。一般绒绣大枝子角花,或平金绣散点式大流云。花褶敞穿。    文丑花褶&  用于迂腐的文吏、书吏或奸诈贪色的衙内、恶少。一般用绿色,绒绣散点式小碎“花”(纹样为花卉或“八宝”)。    武丑花褶&  用于武艺高强或性格诙谐的丑角人物。周身绒绣散点式纹样,多为飞禽(飞蝶或飞燕)。素褶之——色褶子&  褶类中凡无花纹者,统称素褶。素褶的品种很多,共有八种。这八种素褶大同小异,但各具特点和用途。其中最主要、用途最广的色褶子。色褶子一般有红、蓝、湖、古铜、秋香等色。红色褶用作衬袍是固定程式,其余各色褶视人物身份年龄而灵活使用。总的说来,它是中、老年(须生、老生行当)男性平民的特定服装。    素褶之二——青褶子&  青(黑)色在褶类中是贫穷的象征,所以青褶子用于平民中的贫穷者,—般凡不及第的秀才均使用。青褶子最显著的特点是白色大领。    素褶之三——海青&  黑色缎料,黑大领。主要用于下层社会出身的英雄好汉,如秦琼、武松、石秀等。此外。这种服装也为仆人所专用,凡老院公、小院子,均穿海青,所以它也称“院子衣”(丑行扮演的院子衣服稍短)。一般头戴黑色硬罗帽(系绸条)。    素褶之四——富贵衣&  又称“穷衣”,衣箱中第一件行头。用于贫困潦倒之士。它与青褶子一样,也是黑衣白领,唯周身补缀有散摆的杂色碎绸子,既表示补丁,又象征着这类落魄士人将来会达到富贵的结局,故名。碎绸为红、紫、蓝、黄等各种纯色,相互毫无联系,但被黑色(中性色)所调和,使纷乱的色彩统一在黑底色之中,同样收到和谐的色彩效果——这是传统晋剧服装成功运用装饰色彩的—种体现。  &  素褶之五——紫花老斗衣&  山东茧绸织成的布料称“紫花布”。“老斗”是旧时代对社会底层老年人的轻蔑称呼。戏曲中为老年劳动人民规定了用紫花布作褶子,所以称“紫花老斗衣”。它的颜色是未经染色的本色——牙白,略呈米黄色,赋于淳朴、简洁之色彩美感,“老斗衣”单层,无里子。穿紫花老斗衣者一般头戴毡帽。    素褶之六——短跳&  形制似色褶子,但尺寸略短,而且领子可以绣花。它用于书童这一类型人物。正因为它是较短的褶,所以又称“小褶子”。    素褶之七——安安衣&  这是比“短跳”更短的小褶子。短似袄,布料白大领,袖头沿黑边,无水袖。用于儿童。    素褶之八——青袍&  黑色,布料,无水袖。这种形制在褶类中规格最低,用于知县大堂上的衙役(衙役因为穿青色袍,所以也因物得名为“青袍”,是“龙套”中的一种)。一般头戴红色“蓁椒帽”。女花褶子&  女花褶子用于平民家庭的女子(所谓“小家碧玉”)。因其身份低,所以只用二方连续纹样作为缘饰。 女青褶子&  俗称“青衣”,用于端庄善良的贫苦妇女。黑色,周身沿蓝色或“皎月色”边子。    改良女青褶子&  所谓“改良”女青褶子,即指变革传统的沿边形式:吸收女帔领式上的特点,用小如意头加以装饰,使服装的缘饰更为美观。    女白褶子&  孝服。生活中的孝服本是一身缟素,不允许以花色图案装饰。但晋剧服装的设计按照传统的美学原则,对孝服也加以适当的美化,摆脱了生活里的自然形态。所选作为缘饰的莲花,乃是中国用于祭奠的传统纹样。    老旦褶子  用于贫苦的老年妇女。其特点是大襟斜领(与男式褶相同)。.靴鞋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靴鞋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很多靴鞋的式样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所用的材料、颜色和鞋面上的纹饰不同。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其式样分类进行介绍。  (1)高腰厚底靴  高腰厚底靴简称厚底,因其靴底厚度比一般靴(鞋)底厚得多而得名。厚底的靴腰是由靴面、靴里和衬层组成的。靴腰高度一般为1.1尺左右,可达演员的膝盖处。靴腰上端缀有两根长约3尺的小带,穿好后束紧,以防靴腰脱落。靴底是用草纸压制而成的,高为1.5—3.5寸不等,最底层有一层耐磨的厚皮革。使用时,将靴底的周围用湿毛巾擦干净,再刷上白色。厚底是与靠、蟒、官衣、褶子等大、二衣配合使用的,使人显得高大、庄重。  演员所穿厚底靴的靴底厚度应根据行当决定,一般的选用原则如下。  铜锤花脸或架子花脸一般用3.5寸或3寸的,如《明公断》中的包公、《长坂坡》中的曹操、《李慧娘》中的贾似道。  武花脸一般用3寸或2.5寸的,如《白水滩》中的徐世英、《竹林记》中的余洪。  武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野猪林》中的林冲、《挑华车》中的高宠。  须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赵德芳,《桑园会》中的秋胡。  文武小生一般用2寸或1.5寸的,如《柴桑关》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上述的要求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的。演出时还可以根据演员的身材和大、二衣的长短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适当调整。例如,扮演架子花险的演员个子太高或蟒太短,也可以穿3寸或2.5寸的厚底,扮演小生的演员太矮或褶子太长也可以穿2.5寸的厚底,但不能相差太多。如果让扮演花脸的演员穿1.5寸的厚底,那就不好了。  根据靴腰的颜色、材料、纹饰,厚底靴可分为青厚底、花厚底、猴厚底和虎头厚底。  青厚底:这是一种使用最多的黑色高腰厚底靴。根据靴面所用的材料又分为:青缎厚底、青绒厚底、青绒槽厚底、青缎绒云头厚底、青冲服呢厚底等。上述各种厚底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如下。  青缎厚底,结实,不易“走形”,光亮,美观。适用于须生和文武小生。如《武家坡》的薛仁贵、《岳母刺字》的岳飞、《罗成叫关》的罗成和罗春。  青绒厚底和青绒槽厚底(靴腰为青冲服呢面料,靴槽为青绒面料),吸光性好,显得颜色深,美观,但易绽裂,易“走形”。适用于文须生和文小生,如《乌龙院》的宋江、《春秋配》的李春发、《拾玉镯》的傅朋。  青缎绒云头厚底(在青缎厚底的靴尖处缝有青绒云头),结实、耐用、美观。适用于文武花脸,如《打焦赞》中的焦赞、《草桥关》的姚期。  冲服呢厚底,结实耐用,但不美观。适用于靠将、朝官、旗牌等。  花厚底;花厚底的样式与青厚底一样,只是面料的颜色不同,有灰、粉、湖色、皎月、白等颜色,而且靴面上绣有花卉图案。花厚底用的很少,只有极个别的武生或女扮男装的旦角使用。例如《杀四门》的秦怀玉,《挡马》的杨八姐等。  猴厚底:猴厚底选用黄缎做面料,上面绣有黑色猴毛团花纹,是专为孙悟空穿蟒时使用的。例如《闹天宫》和《闹龙宫》。  虎头厚底:虎头厚底基本样式、面料与青缎厚底相同,靴面前头是用各色彩缎先做成耳、眼、眉、嘴、牙、鼻的形状然后镶拼成虎头。现在做的比较简单了,只做一个虎头缝在靴子前头就行了;靴子腰还和过去做的一样,用金银线或彩线拉或绣成虎纹身,腿、爪极富立体感,栩栩如生,给人以勇猛的感觉。绿色虎头厚底靴,主要是关羽使用。其他颜色用于某些称王的人物,例如《杨门女将》的西夏王、新编历史戏《慧梅》里几个称王的起义领袖,也都按照虎头厚底的基本祥式,做了改良虎头厚底。  云头厚底:云头厚底的样式与青缎厚底相同,采用青缎面科,但在靴子的前后端用各色彩缎和棉花做成云头缀在上面。云头厚底靴多用于鬼神戏中的判宫、金牛星等,例如,《李慧娘》中的判宫,《牛郎织女》中的金牛星等。  (2)其它高腰靴  这类高腰靴包括虎头战靴、朝方靴和改良靴。其样式与厚底基本相同,但靴底较薄,一般为八分至一寸。他们的面料、颜色和花纹图案分别与几种厚底靴一一对应:虎头战靴——虎头厚底靴,改良靴——花厚底靴,朝方靴——青厚底靴。  虎头战靴&虎头战靴的面料额色一般有紫、皎月、绿、黑、蓝等多种。靴面上虎头纹饰及靴腰上绣或拉的的虎纹等均与虎头厚底—样,不同的是靴底较薄。虎头靴多为武生、武花脸穿改良靠,穿箭衣搭披肩、胯子时使用的。还有一些反王的将帅使用,例如《破洪州》的杨思乡,《大破天门阵》的萧天佐、白天祖等。  朝方靴&朝方靴简称朝方,它的靴帮与青厚底靴样式、颜色、面料完全一样,只是底子较薄。过去无厚底时均穿朝方,现在为丑角扮演的官员、文人以及行为猥亵的8238子公花花8236使用,例如《春草闻堂》的胡知府、《乌龙院》的张文远、《苏干盗书》的蒋干、《野猪林》的高衙内。  改良靴&改良靴是用各色彩缎绣花或各种图案阁制成的靴面。改良靴和花厚底使用范围差不多,主要为某些戏专门制做的,是和服装配套使用的,例如:《荀灌娘》中荀灌娘改扮男装突围搬取救兵,身上穿改良靠,脚下换改良靴;还有《花木兰》中木兰从军改换男装,穿改良靠和改良靴。(3)官靴  官靴是仿照古代女真族靴子的样式做酌,其样式类似现在蒙古族的靴子。官靴是以青缎为面料,靴腰高到膝盖附近,靴底厚度6—8分。官靴是辽、金、清各代官员穿纱褂子时穿的靴子。例如《四郎探母》的大国舅、二国舅和值殿官,还有新编历史戏《红灯照》中的直隶总督荣禄、海关道杨仕荃,以及《六离门》中的洪承畴等人使用。  (4)薄底快靴  薄底快靴是—种半高腰的靴子。靴腰高度一段比演员踝骨高2—3寸,靴底是用皮革或轮胎底做成的。这种靴子的持点是轻便、跟脚舒适,特别适合于舞台动作比较剧烈的场合,例如开打、翻跟头时使用,结人以矫捷、灵活的感觉。薄底快靴包括青薄底、花薄底、猴薄底、彩薄底等。&  青薄底&育薄底又称薄底。面料有青缎、青绒、青冲服呢三种。  青锻薄底用处最广泛,主演、配演、青袍、龙套都可以使用,而且不受服装额色的限制。  青绒薄底一般供主演的短打武生使用,例如《卧虎沟》的艾虎,《探庄》的石秀,《夜奔》的林冲。  青冲服呢薄底是专为青袍、龙套、上、下手准备的(主要为价格便宜结实),现在已很少使用了。  花薄底&花薄底是用各色彩缎制做的,靴面上绣有图案、回文边。花薄底主要是和大、二衣的褶子、抱衣裤、盔箱的罗帽成套制做的,例如《三岔口》的任堂惠,《花蝴蝶》的欧阳春。现在基本上改穿青薄底了(主要是因为做的少,尺寸不齐全,用的面窄,演员穿上大小不一定合适)。  猴薄底&猴薄底是黄缎或土黄棉绸制做的,靴面上绣有黑色花纹图案。黄缎绣黑花图案的猴薄底是专为穿制度衣、猴侉衣裤时使用的,例如《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戏。土黄棉绸拉花猴薄底是供小猴使用的,例如《花果山、水帘洞》的八个小猴、猴大纛、猴报子等使用。  彩薄底&彩薄底是一种专供武旦、刀马旦、女兵使用的矮腰靴子。其样式与薄底快靴基本相同,采用各色彩缎(包括白色)作面料,绣上或拉上各种花卉、昆虫、图案边,而且在靴面上缀有各色鞋穗。  绣花彩薄底有大红、玫瑰红、粉、湖色、果绿、皎月、黄、藕荷、灰、黑、白等多种颜色。其中以大红和皎月两种颜色用的最多。为舞台人物选用彩薄底颜色时,一般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同人物的年龄相协调。一般来说,年轻姑娘宜选用大红、粉、果绿、玫瑰红等鲜艳颜色;已婚妇女宜选用皎月、黑等颜色,其道理与选用彩裤颜色的道理相同。  ②根据大、二衣的种类和颜色确定。演员穿打衣裤时,彩薄底的颜色必须与打衣裤颜相同。例如《白水滩》的徐佩珠、《虹桥赠珠》的凌波仙子、《悦来店》的何玉凤,身穿红打衣裤,足下必须穿红彩薄底。《武松打店》的孙二娘、《三岔口》的刘妻,身穿皎月打衣裤或黑打衣裤,足下必须穿皎月彩薄底或黑色彩薄底。《盗仙草》的白素贞身穿白打衣裤,足下必须穿白色彩薄底,否则就错了。演员穿改良靠或扎大靠时,彩薄底的颜色就不一定和服装颜色相同。例如《樊江关》的薛金莲穿绿改良靠时最好岔开颜色穿红或粉彩薄底,樊梨花扎大红靠时,最好穿湖色或粉彩薄底,以丰富舞台色彩。靠和彩薄底颜色相同,也不为错。  ③个别情况可根据剧情的要求确定彩薄底的颜色。例如《杨门女将》点将比武一场,穆桂英扎白靠,又必须穿白色彩薄底,以示重孝在身。杨七娘穿黑靠,足下也必须穿黑色彩薄底,主要是和前几场戏的服装配套使用的。  缀在靴面上的鞋穗是彩薄底与花薄底区别的重要标志(当然还区别于彩薄底较瘦小,靴面上主要绣花卉,花薄底较肥大,靴面上主要绣图案,也是表明彩薄底是一种坤靴子的主要象征之一)。在这选择鞋穗的颜色时,既不要与靴面颜色相同,又要考虑到两者颜色的和谐。一般来说,大红、玫瑰红彩薄底,缀淡青穗或白穗为宜,白色彩薄底缀淡青穗或灰色穗为宜。此外,也可以按照彩薄底上绣花或拉花的颜色而定,例如,皎月色彩薄底绣浅粉的花卉,就选用粉色穗子,绣灰色的花卉,就可以选用灰色的鞋穗。  (5)彩鞋  彩鞋是供青衣、花旦、闺门旦等穿褶子、帔、蟒、古装、裙袄、裤褂时配套穿的一种鞋。  彩鞋是一种尖口鞋,鞋底用皮革或轮胎胶8238制底8236作,鞋面用各色彩缎、绉缎制作,并且绣上或拉上各种花卉、昆虫图案,鞋前端缀有各种鞋穗。  彩鞋的颜色及其适用人物与彩裤、彩薄底大体相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青缎彩鞋、红缎彩鞋和白缎彩鞋的使用。青缎彩鞋绣白花或灰色花卉,使用时应与大衣的颜色一致,一船供戴孝的妇女使用,例如《宇宙锋》的赵艳蓉,《明公断》的秦香莲。红缎彩鞋只能与红罪衣裤配套使用。如《玉堂春》的苏三,《临江驿》的张翠鸾。白缎彩鞋既可供花旦、闺门旦平时使用,也可供戴孝且穿白色衣裙时使用,但二者绣花的颜色不同,前者绣大红花,缀大红色的鞋穗,格外鲜艳,如《拾玉镯》的孙玉姣,《三不愿意》的崔秀英、崔丽英。后者绣三蓝或三灰的花卉图案,缀湖色或白色彩穗,显得素雅,如《小上坟》的萧索贞,《卧龙吊孝》的小乔。6)彩旦鞋  彩旦鞋俗称“抹子”,因其鞋底狭长,前端尖而上翘,很象泥瓦匠用的抹子而得名。彩旦鞋底用皮革或轮胎8238制底8236作,鞋面多采用大红、桃红、紫、黑、蓝缎子或绉缎制成,并绣或拉上花卉图案但底色和绣(或拉)花颜色极不协调,花卉图案也非常呆板、蹩脚,而且集中在鞋帮的前端两例。鞋面上不缀鞋穗,但在后跟上缀一方形绣有小花的布块。  彩旦鞋是供彩旦或彩婆子穿的,彩旦一般穿大红、桃红或紫色、绿色,例如《凤还巢》的程雪雁,《能仁寺》的赛西施。彩婆子一般穿黑色或蓝色的抹子,例如《拾玉镯》的刘媒婆,《六月雪》的禁婆子,《孔雀东南飞》的焦母。  (7)旗鞋  旗鞋是女真族或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必须与旗装配套使用。鞋帮的面料、颜色、花纹、鞋穗都和彩鞋一祥,不同的是旗鞋鞋底下面有—木托。根据木托的形状又分为花盆底和元宝底两种。  花盆底是指鞋底状似倒置花盆,实际上它是一个截面为前方后圆,往上逐渐变细,直至脚心并与彩鞋底相连的木托。  木托的高度一股为2寸。木托的底面约为3寸见方,只是将后侧两角抹为圆角。花盆底供中、青年妇女使用。年轻妇女穿大红、粉、浅绿、湖色的,中年妇女穿皎月的。例如《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大登殿》的代战公主都穿艳色的,《四郎探母》的鞑婆穿皎月的或蓝色的。  元宝底是鞋底木托状似元宝形,故名元宝底。使用元宝底的人很少,一般是老年妇女穿的,只有蓝、黑、黄三种颜色。例如《三关排宴》的萧太后穿黄色元宝底旗鞋。  (8)皂鞋  皂鞋也叫方口皂,样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圆口青布鞋相仿。鞋底用草纸压成,厚约6—8分,草纸底下边缝上皮革底或者麻线纳成的底子,鞋面用青缎、青绒、青冲服呢布制作,青缎、青冲服呢布用于丑角扮演的贫苦百姓,院子、衙役、解差等下层人物,如《钓金龟》的张义,《女起解》的崇公道,《三不愿意》的八儿、班头等。青绒皂鞋底子比青缎、青冲服呢底子厚一些,可供须生、老生应工的老院子、贫苦人家的男性老人使用,例如《香罗帕》的老院公,《四进士》的宋士杰等。  (9)僧鞋  僧鞋是专门供和尚、尼姑、道姑使用的一种尖口鞋。鞋底是用草纸压成,厚不足一寸,草纸底下钉有一层皮革。鞋面用灰、黑、紫、黄等颜色的单色棉绸,黑绒或黑缎制做,沿有半寸宽的鞋口,鞋面上没有任何饰物,表示佛门弟子清心寡欲。僧鞋和僧衣的濒色,一般来说,应该是一致的。黄、紫两种颜色的僧鞋,是供有一定修养的长老或大和尚穿的,例如《白蛇传》的法海,《盘丝洞》的唐僧。青绒僧鞋是《醉打山门》的鲁智深穿的。灰色僧鞋一般是专供小和尚、小沙弥、老尼姑、老道姑等穿灰色或黑色僧衣、道袍时穿的,例如《金山寺·水斗》小和尚、小沙弥,《望江亭》的白姑母等。如果剧团没有僧鞋或僧鞋与演员脚的尺寸不合适,也可以穿皂鞋代替。  (10)小孩鞋  小孩鞋是舞台上专供小孩穿的一种鞋。鞋底是用皮革或轮胎8238制底8236作,鞋面用皎月或蓝色大缎或绉缎制作,并用白丝绒线绣上鱼嘴、眼、鼻、腮等花纹,后跟上缀有鱼尾状布片,其样式很像鱼鳞洒打鞋,但鞋帮上不绣鱼鳞花纹,沿鞋口两侧有用丝线缀的小穗。  小孩鞋的使用不受男女、贫富的限制,例如《秦香莲》里的冬哥、春妹,《小放牛》里的牧童,《虹桥赠殊》的书童,《锁麟囊》的天麟等,都穿小孩轻鞋(一般是和大、二衣的茶衣配套使用)。  (11)草鞋  草鞋,过去是用蒲草、稻草等编织而成的团口鞋,做工精细、密实,现在已没有这种鞋了。现在使用的“草鞋”是用白布或肉色布做面料的胶底圆口鞋,布鞋的外层仿照我国南方山区、农村穿的草鞋,用麻线绳拉上道。  舞台上穿草鞋的人物有两种。一种是穿红布罪衣裤的男罪犯,意味着爬山淌水长途跋涉,路途艰辛,例如《野猪林》的林冲。另一种是艄公或樵夫,例如《秋江》的艄公,《杨门女将》中的采药老人等。  (12)福字履  “福字履”是鞋的前端有“福”或“寿”字装饰的尖口鞋。寓意是多福多寿,这是—种专供老人或穷生穿的鞋。鞋底是用草纸压制成的,厚约8分至一寸,草纸底下缝有一层皮革底。鞋面用香色、紫色、蓝色、湖色、皎月等彩色缎子制做,鞋面上缀有青缎或青绒的云头,鞋前端是用黄或白色丝线拉一个“福”字或“寿”字。  舞台上的老旦,不管贫富都穿福字履。皇太后、诰命夫人、有钱人家的老安人穿香色福字履,例如《打龙袍》的李后,《金水桥》的长孙皇后,《辕门斩子》的佘太君。贫苦人家的老头、老太太穿紫色或蓝色福字履,例如《扫松下书》的张广才,《钓金龟》的康氏,《清风亭》的张元秀夫妇。另外还有小生应工的贫苦书生也穿福字履,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年轻的穷苦书生穿皎月、湖色的,例如《豆汁记》的莫稽,《三不愿意》的邓文焕、邓文耀,《白蛇传》的许仙。  &(13)登云履  登云履的基本样式与云头厚底相仿,但鞋帮高不过踝骨,鞋面前端缀有用彩色缎子或绉缎絮上棉花制成的云头,鞋后跟也缀有云头状的彩缎饰物。寓意脚踏五彩祥云,超脱凡世。鞋底是用草纸压制成的,最底层是用皮革。厚度从1寸至3寸厚薄不等。  鞋面有果绿、粉、皎月、湖色、紫、香色、黄色等多种颜色,可根据扮演人物的行当按常规选用。登云履主要供得道成仙的神话人物使用,例如《八仙过海》的吕洞宾穿黄色,汉钟离穿紫色,张果老穿香色,蓝采和、韩湘子穿湖色或粉、皎月色都可以。《盗仙草》的南极仙翁穿香色或黄色,主要是根据服装颜色而定的。服装颜色和登云履的颜色要协调一致。如吕洞宾传黄褶子、黄大坎肩,所以脚下配以黄登云履,汉钟离身上穿红花褶子,登云履也就穿红色或紫色的。有些自命不凡、风流高雅的书生、学士也穿登云履,例如《虹桥增珠》的白生,《香罗帕》的欧阳子秀。演出时若没有登云履,可用福字履代替使用。(14)鱼鳞洒厚底鞋  鱼鳞洒厚底鞋的鞋底与厚底靴相同,鞋底是用草纸压制成的,底层是皮革,高2寸或3寸不等。鞋帮是以青缎为面料做成的双梁洒鞋,鞋面前端和后跟是用白丝线拉成的鱼头和鱼尾,两侧用白丝线拉成的鱼鳞纹图案,同鱼鳞洒打鞋完全一样的鞋面。  鱼鳞洒厚底,使用的人物极少,只有个别戏使用。例如《李七长亭》的李七,《除三害》的周处,“下海斩蛟”一场使用。  三衣用的靴子、鞋履凡是用草纸压制成的底子(厚薄不限)演出前,靴或鞋履底的周围都要刷上大白粉,显得干净、漂亮。三衣讲究“三白”,靴鞋底是第三白。  &(15)打鞋&  顾名思意,打鞋是一种专门供开打用的鞋。这是一种以轮胎胶底或皮革为鞋底的圆口缎子或棉绸鞋,鞋帮的后跟上缀有鞋鼻,以便穿好鞋之后穿上鞋带,绕过脚腕在脚面上系个蝴蝶结,这样即有装饰的作用,又跟脚。  多数打鞋都配有裹腿。裹腿是由缎面、白布里和中间的衬布组成的,缎面颜色和上面拉或绣的图案、花卉与打鞋基本相同。裹腿长约1尺,宽约8寸,上宽下窄,沿纵向两侧各钉一排气眼扣,以便用白线绳束紧在小腿上。现在制作的裹腿,已不再钉气服扣,而是用尼龙搭扣代替,扮装时即方便又迅速。  根据鞋面的花卉、图案,打鞋又分为鱼鳞洒打鞋、哪吒打鞋、蛟打蛙、六丁六甲打鞋、《雁荡山》打鞋、黑白道打鞋(以上六种打鞋都带裹腿)、猴打鞋(带猴袜子)、水族打鞋和云头打鞋等九种。  &①鱼鳞洒打鞋:它和鱼鳞洒厚底鞋面完全一样,鞋帮是以青缎为面料做成的双梁洒鞋,鞋面前端用白丝线绣上鳃、眼、耳、鼻、嘴,呈鱼头状,鞋两侧用丝线拉上鱼鳞,后跟上缀有一青缎鱼尾状布块,也用白丝线拉上纹路,一支鞋宛如一条完整的鱼。  鱼鳞洒打鞋的底子和鱼鳞洒厚底鞋的底子是有所区别的,鱼鳞洒打鞋的底子是用胶皮轮胎底或皮革8238制底8236成的。  鱼鳞洒打鞋主要供在水乡生活且有武功的人使用。例如《打渔杀家》的萧恩,《芦花荡》的张飞,由于假扮艄公也穿鱼鳞洒打鞋,《虹桥赠珠》的王八,《水擒史文恭》中的阮氏兄弟。上述人物穿鱼鳞洒打鞋时必须配套,使用鱼鳞洒裹腿。有些戏里也可以只穿鱼鳞洒打鞋而不打裹腿,例如《三岔口》的刘利华。  &②黑白道打鞋:鞋面用宽不足1寸的黑缎和白缎相间锋制而成。裹腿亦然。二者配套使用。一般来说,黑白道打鞋(含裹腿)是专供大马童使用的,例如《杨门女将》的张彪,《古城台》关羽的大马童。此外,《八仙过海》的李铁拐也用这种打鞋、裹腿。  &③哪吒打鞋:这是一种哪吒专用的打鞋。鞋和裹腿均以湖色或果绿色的缎子或绉缎为面料,面料上绣有白藕和粉红色的莲花,这是根据《封神演义》中哪吒大闹龙宫被斩之后托胎莲花复生的故事而设计的花卉图案。因此,一般为哪吒专用的打鞋。此外《锯大缸》的莲花童子也用这种打鞋。此外打鞋是用粉绸条做鞋带。  ④蛟打鞋:以绿缎子为面料,在鞋面前端绣上蛟龙的嘴、牙、眼、眉、鼻呈龙头状。后跟上的鞋鼻儿做成龙尾状。裹腿亦然。用绿绸条做鞋带。这种鞋供《白蛇传》的蛟使用。  ⑤《雁荡山》打鞋:这是一种以剧目命名的打鞋,是为这出戏专门设计的。《雁荡山》是一出描写隋朝农民起义军与官军对垒厮杀的武打群戏。因此,小卒的服饰也非常考究,隋军穿黄色基调的服装,又称黄兵;义军穿蓝色基调的服装,又称蓝兵。与服饰相配合的打鞋有三种。  第一种,黄兵穿黑缎绣银线蝙蝠打鞋,黄绸条鞋带,黑缎银线回文边裹腿,白线袜;蓝兵穿红缎金线鱼鳞打鞋,粉绸条鞋带,红缎金线鱼鳞裹腿,黑线袜。  第二种,黄兵穿黄缎绣狮子打鞋,黄缎绣子裹腿,白线袜,黄绸条鞋带;蓝兵穿蓝缎绣老虎打鞋,蓝缎绣老虎裹腿,黑线袜,蓝绸鞋带。  第三种,黄兵穿黄棉绸紫云头打鞋,紫缎绣银线裹腿,白线袜,白绸条鞋带;蓝兵穿黑缎绣金线道打鞋,黑缎绣金线道裹腿,黑线袜,蓝绸鞋带。  ⑥六丁六甲打鞋:这种打鞋和裹腿是为《大闹天官》中六丁六甲制作的,必须与服装配套使用,以紫缎为面料,鞋面和裹腿上绣有红色火焰纹饰。  ⑦猴打鞋:这种打鞋是专为孙悟空戏做的。猴打蛙以黄缎为面料,绣黑色猴毛团花图案。穿猴打鞋时必须穿猴袜子,猴袜子与前述白布袜样式相同,但是用黄缎为面料,绣黑色猴毛团花图案。例如《三盗芭蕉扇》孙悟空身穿猴侉衣裤,脚下穿猴薄底或猴打鞋、猴袜子。  ⑧水族打鞋:过去是采用米黄色棉绸作为面料,沿绿鞋口。现在已改为皎月缎子成棉绸作面料,沿湖色鞋口,鞋帮上镶有弯弯曲曲缎道,以象征波浪。穿水族打鞋系湖色绸带,穿白色袜子。水族打鞋主要用于神话戏中的水族穿的打鞋,没有裹腿。例如《虹桥赠珠》、《白蛇传》中的鱼、蛤蟆等水族使用。  ⑨云头打鞋:这种打鞋以大红缎或大红绉缎为面料,鞋面的前后都缀有绿缎子和棉花做成的云头,配绿色绸带。这种鞋是云童和仙界神话人物开打时使用的。例如《八仙过海》的汉钟离。蓝采和、韩湘子等,开打时脱下登云履,换用云头打鞋。  以上介绍的九种打鞋是各剧团通用的打鞋。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剧目或人物,设计制作与服装配套使用的、不同纹饰的打鞋。例如《三打祝家庄》的梁山兵打鞋,祝家庄兵打鞋等。    附录:垫底  如前所述,为了使舞台整体艺术效果更趋完美,当互相配戏的生、旦演员身高极不相称时,可以通过调节鞋底厚度的方法,以改变人物的身高。生角一般是利用厚底靴靴底或登云履鞋底的厚薄来调节,老旦、旦角则依靠垫底来调节。所谓垫底,就是一种放在鞋里的特制鞋垫。这种鞋垫底是用草纸压成的,前边薄,后边厚,呈坡形。后边的厚度,取决于演员的身高,最高可达3寸多。由于垫底是放在鞋里面的,因此它并不改变鞋底外观的厚度,但鞋必须专门制作。加垫的坤鞋,有彩鞋、彩薄底和福字履三种。穿上加垫底的靴鞋,势必影响演员舞蹈动作的灵活性,因此垫底靴鞋多用于文场,而且演员必须在平时经过训练,否则不得使用。&3.靴鞋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靴鞋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很多靴鞋的式样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所用的材料、颜色和鞋面上的纹饰不同。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其式样分类进行介绍。  (1)高腰厚底靴  高腰厚底靴简称厚底,因其靴底厚度比一般靴(鞋)底厚得多而得名。厚底的靴腰是由靴面、靴里和衬层组成的。靴腰高度一般为1.1尺左右,可达演员的膝盖处。靴腰上端缀有两根长约3尺的小带,穿好后束紧,以防靴腰脱落。靴底是用草纸压制而成的,高为1.5—3.5寸不等,最底层有一层耐磨的厚皮革。使用时,将靴底的周围用湿毛巾擦干净,再刷上白色。厚底是与靠、蟒、官衣、褶子等大、二衣配合使用的,使人显得高大、庄重。  演员所穿厚底靴的靴底厚度应根据行当决定,一般的选用原则如下。  铜锤花脸或架子花脸一般用3.5寸或3寸的,如《明公断》中的包公、《长坂坡》中的曹操、《李慧娘》中的贾似道。  武花脸一般用3寸或2.5寸的,如《白水滩》中的徐世英、《竹林记》中的余洪。  武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野猪林》中的林冲、《挑华车》中的高宠。  须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赵德芳,《桑园会》中的秋胡。  文武小生一般用2寸或1.5寸的,如《柴桑关》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上述的要求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的。演出时还可以根据演员的身材和大、二衣的长短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适当调整。例如,扮演架子花险的演员个子太高或蟒太短,也可以穿3寸或2.5寸的厚底,扮演小生的演员太矮或褶子太长也可以穿2.5寸的厚底,但不能相差太多。如果让扮演花脸的演员穿1.5寸的厚底,那就不好了。  根据靴腰的颜色、材料、纹饰,厚底靴可分为青厚底、花厚底、猴厚底和虎头厚底。  青厚底:这是一种使用最多的黑色高腰厚底靴。根据靴面所用的材料又分为:青缎厚底、青绒厚底、青绒槽厚底、青缎绒云头厚底、青冲服呢厚底等。上述各种厚底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如下。  青缎厚底,结实,不易“走形”,光亮,美观。适用于须生和文武小生。如《武家坡》的薛仁贵、《岳母刺字》的岳飞、《罗成叫关》的罗成和罗春。  青绒厚底和青绒槽厚底(靴腰为青冲服呢面料,靴槽为青绒面料),吸光性好,显得颜色深,美观,但易绽裂,易“走形”。适用于文须生和文小生,如《乌龙院》的宋江、《春秋配》的李春发、《拾玉镯》的傅朋。  青缎绒云头厚底(在青缎厚底的靴尖处缝有青绒云头),结实、耐用、美观。适用于文武花脸,如《打焦赞》中的焦赞、《草桥关》的姚期。  冲服呢厚底,结实耐用,但不美观。适用于靠将、朝官、旗牌等。  花厚底;花厚底的样式与青厚底一样,只是面料的颜色不同,有灰、粉、湖色、皎月、白等颜色,而且靴面上绣有花卉图案。花厚底用的很少,只有极个别的武生或女扮男装的旦角使用。例如《杀四门》的秦怀玉,《挡马》的杨八姐等。  猴厚底:猴厚底选用黄缎做面料,上面绣有黑色猴毛团花纹,是专为孙悟空穿蟒时使用的。例如《闹天宫》和《闹龙宫》。  虎头厚底:虎头厚底基本样式、面料与青缎厚底相同,靴面前头是用各色彩缎先做成耳、眼、眉、嘴、牙、鼻的形状然后镶拼成虎头。现在做的比较简单了,只做一个虎头缝在靴子前头就行了;靴子腰还和过去做的一样,用金银线或彩线拉或绣成虎纹身,腿、爪极富立体感,栩栩如生,给人以勇猛的感觉。绿色虎头厚底靴,主要是关羽使用。其他颜色用于某些称王的人物,例如《杨门女将》的西夏王、新编历史戏《慧梅》里几个称王的起义领袖,也都按照虎头厚底的基本祥式,做了改良虎头厚底。  云头厚底:云头厚底的样式与青缎厚底相同,采用青缎面科,但在靴子的前后端用各色彩缎和棉花做成云头缀在上面。云头厚底靴多用于鬼神戏中的判宫、金牛星等,例如,《李慧娘》中的判宫,《牛郎织女》中的金牛星等。  (2)其它高腰靴  这类高腰靴包括虎头战靴、朝方靴和改良靴。其样式与厚底基本相同,但靴底较薄,一般为八分至一寸。他们的面料、颜色和花纹图案分别与几种厚底靴一一对应:虎头战靴——虎头厚底靴,改良靴——花厚底靴,朝方靴——青厚底靴。  虎头战靴&虎头战靴的面料额色一般有紫、皎月、绿、黑、蓝等多种。靴面上虎头纹饰及靴腰上绣或拉的的虎纹等均与虎头厚底—样,不同的是靴底较薄。虎头靴多为武生、武花脸穿改良靠,穿箭衣搭披肩、胯子时使用的。还有一些反王的将帅使用,例如《破洪州》的杨思乡,《大破天门阵》的萧天佐、白天祖等。  朝方靴&朝方靴简称朝方,它的靴帮与青厚底靴样式、颜色、面料完全一样,只是底子较薄。过去无厚底时均穿朝方,现在为丑角扮演的官员、文人以及行为猥亵的花花公子使用,例如《春草闻堂》的胡知府、《乌龙院》的张文远、《苏干盗书》的蒋干、《野猪林》的高衙内。  改良靴&改良靴是用各色彩缎绣花或各种图案阁制成的靴面。改良靴和花厚底使用范围差不多,主要为某些戏专门制做的,是和服装配套使用的,例如:《荀灌娘》中荀灌娘改扮男装突围搬取救兵,身上穿改良靠,脚下换改良靴;还有《花木兰》中木兰从军改换男装,穿改良靠和改良靴。“三衣”的分类、款式及使用  三衣是戏剧服装中水衣、胖袄、护领、小袖、大袜、彩裤(以上属于软片类)、靴鞋等物品的统称。这些物品或衬于大、二衣之内,起着保萨和衬垫大、二衣的作用或登于足下。尽管其质料、纹饰、做工等远不及大、二衣考究,但在完成人物造型,刻画人物性格、身份,赋予人物褒贬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软片类  1.水衣  水衣俗称水衣子,是演员扮戏和演出时贴身穿的专用讨衣,因为演出过程中(特别是武场)经常被演员的汗水浸透,故而得名。  水衣的作用是用来保护大、二衣等绸缎刺绣服装和胖袄遭汗渍污染的,因而多用白色或靠色棉布制作,洗涤方便,价格低廉。现在也有些用白的确良布制作的,但吸水性差,被汗水浸湿后紧贴在身上,给人以不适感,其使用效果远不及前者。按其款式,水衣又分为男式和女式两种。男式水衣为大襟、斜领,尺寸宽松、舒展,在前、后襟的腋下处各缀有一根约半尺长的布带,穿好后将两根布带系在一起。女式水衣为对襟、小立领,贴身可体,搭接处缀有纽扣或挖扣眼。  2.胖袄  胖袄是穿在水衣和大、二衣之间的棉衬,用来对大、二衣起支撑和衬垫的作用,以完成人物的形体造型。  大、二衣属于舞台人物的外用服装,其款式设计和尺寸大小不仅要考虑穿用某种服装人物的身份、场合,而且要考虑这类人物的体形,以期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例如,“蟒”是帝王将相等权贵人物出入于段堂或公堂的礼服,在舞台上要给观众以庄重、高大、威严的感受,而且穿蟒人物都处于社会上层,物质生活异常优越,一般来说,身体都比较肥胖,甚至大腹便便。从以上两点考虑出发而设计制作的蟒一般都具有宽松、肥大、庄重的特点,早期制作的蟒,甚至采用统一的规格尺寸,身长—律为4尺4寸,而演员的身高和体形往往不能与之适应。为了弥补二者的差距,正如现代人穿的西装、大衣内必须加垫肩、衬里一样,演员在穿大、二衣前,必须搭上与大、二衣配套使用的胖袄,以便把外衣“挑”起来。事实上,也就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完成人物的形体造型。  胖袄是用两层白布或靠色布做的,中间絮上棉花,并用线引好,以防因为棉花活动而变形;特别是肩头部位,引线更要密实,使其具有一定的“挺劲”。搭好后的胖袄类似带大襟的棉坎肩,大领、无袖,肩头宽度要比常人的肩宽大出许多。胖袄的前小襟、前大襟和后身各成一片,只在肩头处相连,在前大襟中腰处钉两根二尺多长的小布带,以便搭好后将前襟和后身拦腰束紧。  根据其尺寸的大小、厚薄,特别是肩头的形状,胖袄又分为大、中、小、女四种型号。  (1)大胖袄:也叫折肩胖袄,这是因为保管时可由肩部对折起来而命名的。大胖袄的肩头外缘接近方形,肩部宽度要比常人的肩宽大出约2—3寸;肩头围长约一尺左右,以便搭好后自然垂到演员腋下的高度。前襟长约为2尺,到演员腹部。后身长约为2尺3寸—2尺4寸,到演员的臀部。胖袄的厚度,各处并不完全一样,肩头部位最厚,约1寸—1.5寸,并用粗线纳实,胸部以下逐渐减薄,后身下摆附近又逐渐加厚至半寸左右,以增加人物的臀围。演员只有搭上大胖袄才能挑起宽大的蟒袍、开氅等服装,形成肩宽背厚、身驱伟岸、威风凛凛的艺术形象。  大胖袄是铜锤、架子花脸穿蟒袍、开氅时使用的。例如《明公断》的包公,《草桥关》的姚期,《逍遥津》的曹操,《凤仪亭》的董卓,《宇宙锋》的赵高等。  (2)中胖袄:又称圆肩胖袄,它与大胖袄的主要区别是肩头的形状。中胖袄的肩头呈圆弧形,围长赂小于大胖袄,而厚度和肩宽则与大胖袄相同。前襟和后身的长度略小于大胖袄。厚度从胸部以下逐渐减薄,后身低摆处不再加厚。搭中胖袄可造成肩宽、腰细、像扇面似的体形,外穿箭衣,身背绦子,腰系大带会形成威武剽悍、浑厚有力的艺术形象。圆肩胖袄是架子花脸、武花脸穿箭衣、抱衣、扎靠等紧身服装时用的。例如《艳阳楼》的高登,《白水滩》的世英,《四平山》的李元霸等。  (3)小胖袄:小胖袄的样式与中胖袄基本相同,肩头也是圆弧形的,但肩部的宽度较小,比常人的肩宽只宽出1—1.5寸,而且厚度较薄,比较柔软、服贴。前襟和后身也略小于中胖袄。根据胖袄的厚度,小胖袄又分为厚小胖袄和薄小胖袄两种,厚小胖袄供须生、长靠武生扎靠、穿箭衣、穿蟒时使用,例如《挑华车》的高宠、岳飞,《辕门斩子》的杨延昭、赵德芳,《野猪林》的林冲。薄小胖袄供小生、须生穿褶子、帔、老斗衣,短打武生穿挎衣、抱衣时使用的,例如《拾玉镯》的傅朋,《击鼓骂曹》的弥衡,《白水滩》的十一郎,《三岔口》的任堂惠等。  (4)女胖袄:女胖袄肩头也是弧形的,薄厚和小胖袄差不多,圆领,不上领子。除了肩头棉花较厚,身上只有薄薄一层棉花,同夹的差不多,前襟、后身也比小胖袄短些。女演员本身臀部大,因而后身下摆处也不用再垫厚了。这种胖袄主要供刀马旦扎靠时使用,例如《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双锁山》的刘金定等。  除了常规地穿胖袄之外,有时还要利用“楦肚子”的方法完成人物的特殊造型。例如《打店》中的二解差,通常扮为一胖一瘦,利用对比的手法来增强戏剧效果。此时就要为大解差“楦肚子”。其方法是将中胖袄折起来,使其圆肩拆在外面,然后放在肚子上,并用胖袄上的带子系好,外边罩上衣服就成了一个弓腰腆肚的大胖子。又如《五花洞洞》中的武大郎,为了突出其矮胖的特点,不仅走矮子步,而且还要用上述方法楦上一个大肚子。这种方法也叫植胖袄。  现代戏中的胖袄通常是根据演员的体型和人物的需要专门制做的。例如《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为了突出这个草包司令无所用心、身材肥胖、大腹便便的特点,胖袄的前襟下摆处就必须格外加厚,同时在前襟的胸部,后身的臀部也要成比例地相应加厚。3.护领&&&&&护领是演员在演出中用的衬领,分为棉护领和毛巾—单片护领两种。&&&&&(1)棉护领:用棉布缝制成长约2尺5寸,宽3寸的布袋,里面絮上一层棉花,用引线固定好,以免棉花错动。两端钉上约3尺长的小带,以便护领交叉搭好后拦腰系紧。使用时外面套上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的步套,以便可以经常取下来换洗,保持洁净。&&&&&(2)毛巾单片护领:将白素毛本折成三层用来代替棉护领,另外做一个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的夹片(长度和宽度基本和棉护领一样),两端缝上约3尺长的白小带。&&&&&使用时,先把毛巾折成三层,搭在演员脖子上,上面再搭上单片。毛巾、单片都可以经常换洗,于净卫生,使用方便。在演出时三衣讲究“三白”,护领是其中一白。&&&&&演出对,除了穿小立领服装、搭云肩的且角,露脖子的小花脸、龙套等不搭护领外,其它演员都要搭护领。一般来说,一个演员搭一个护领(一条毛巾、一个单片或一条棉护领)。如果演员比较瘦,而扮演的又是包公、曹操等需要内搭大胖袄,外穿蟒袍,头戴相纱的人物,则要搭两条毛巾一条单片或两条棉护领,否则就会显得细脖大脑袋,极不协调。如果老旦应工的演员脖子粗短,也可以只搭两条单片。穿古装或穿帔而不穿衬褶子的旦角可以只搭一条或两条单片。&&&&&4.小袖&&&&&小袖是演员穿箭衣开打时戴的白布紧袖口,是用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成的,长约5—6寸,宽约2—3寸,一头稍宽,一头稍窄,身上穿颜色鲜艳的箭衣,袖口上戴一付白布小袖,显得很精神,开打对于净、利索,但不是所有穿筋衣的人都戴小袖,例如穿龙箭衣的或内穿箭衣外罩纱褂子的,都不能戴要的是露出箭衣的马蹄袖来。现在用白布小袖的少了,多用白护腕代替。护腕虽然没有白布小袖颜色白,也没有白布小袖好看,但它的最大优点是松紧的,好戴好摘,不橡白布小袖戴时困难,摘下来费劲,尤其是出汗以后摘下来更费劲了。现在不仅是穿箭衣,有的扎靠,穿抱衣也戴护腕了,它可以保护手腕子。三衣讲究“三白”,其中小袖是第二“&白”。&&&&&5.袜子&&&&&(1)大布袜:俗称大袜,过去是用白布做成的,现在都改用白的确良府绸或漂白斜纹布做。为了结实,袜底用两层或三层布,并用缝纫机扎成行,大布袜的袜腰高约l尺2寸,到膝盖处,顶端前头钉一根约3尺长的白布小带。演出时,除了穿打鞋以外,凡是穿圆口鞋,如皂鞋、僧鞋、草鞋、福字履、登云履等的男演员都要穿大布袜。有的演员穿高腰靴子,例如厚底、朝方、官靴,也穿大布袜,这钟穿法主要是为了脚里不打滑,脚下有劲。穿大袜只有小花脸把袜腰放在彩裤外头,其它行当角色都把布袜腰放在彩裤里头。&&&&&(2)小布袜:过去是用白布做的,现在都是用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的,袜底和袜腰都是单层布,袜腰很短,只到脚腕上头二寸多,袜腰顶端前头也有两根约2尺长的白布小带。过去有些旦角演员自备袜子,上头还用彩绒线绣上花草或蝴蝶、蜻蜓等小动物。小布袜是旦角、老旦、彩旦穿的袜子,凡是穿彩鞋、彩旦鞋、福字履的演员,不分主演、配演和群众角色,都要穿小白布袜子。现在穿小布袜的人少了,都改穿白尼龙袜了,但是一些中老年演员仍然穿小布袜,他们觉得穿小布袜脚底下不打滑,动作稳当,尤其跑圆场脚下有根。&&&&&(3)线袜:有白线袜、黑线抹和黑白道线袜三种。过去都是市售的粗线袜。线抹是穿打鞋时穿的袜子,颜色可根据服装或鞋的颜色选用。例如:穿水族打鞋、哪吒打鞋、《雁荡山》黄兵打鞋的穿白线袜;穿鱼鳞洒打鞋、《雁荡山》蓝兵打鞋的穿黑线袜。黑白道线袜主要是为穿黑白道打鞋时穿的,是专用袜,它是用白线、黑线间隔织成的,每道宽约半寸。&&&&&以上说的几种线袜不结实,而且现在市场上已很难买到,全部改用白尼龙袜子。&&&&&肉色长筒袜,是现代戏以后使用起来的。扮演撑船的艄公时,演员要光腿穿草鞋,并将裤腿挽起半尺左右。为了保证舞台效果,过去演员要把脚面和小腿都抹上棕红色的油彩,现在就穿上一双棕红色的长筒尼龙袜代替抹油彩了。&&&&&6.腿带&&&&&戏曲舞台上丑婆子、艄公等扎在腿腕子上的一种黑布带子,宽约2寸,长约2尺多,两端留有3寸长的线穗。过去民间老人都扎这种腿带,现在只有舞台上个别角色扎这种黑腿带,例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牧羊圈》的婶娘,《白蛇传》的艄公。7.彩裤&&&&&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穿的各种颜色的绸缎裤子,统称彩裤。在戏曲服装中,彩裤处于从属地位。一般来说,它的颜色取决于大、二衣,式样则取决于演员所穿靴鞋的类别。&&&&&彩裤的式样与早年的中式裤相仿,但尺寸肥大,以利于演员表演。彩裤的上端,是用宽约八寸的白布做的裤腰,腰围一般为四尺多。利用白布代替丝绸做裤腰的优点是可以吸汗,防止下滑,而且结实耐用。裤腰以下是用质地轻柔、光亮、不易起皱的各种面料做的。最常用的面料是春绸,此外还有西湖呢、绉缎、软缎等。过去也有用红布做的彩裤,多用于龙套、青抱、小太监等,以减少经济开支,但舞台效果较差,现在基本上不用了。&&&&&各种彩裤在式样上的区别主要是裤脚的形式。据此可分为散腿和系带的两种。散腿彩裤是演员穿矮帮鞋履时用的,裤长取决于演员的高矮,一般以刚刚盖住脚面为宜。系带彩镜是演员穿靴子时用的,裤长约比散腿彩裤长出半尺,穿好后将裤脚放在靴腰里面。&&&&&按照面料的颜色,彩裤可分为大红彩裤、青彩裤和杂色彩裤三大类;按照彩裤上是否绣有花卉、图案,又可分为素彩裤和绣花彩裤。大红彩裤和青彩裤均属于素彩裤,主要是指以春绸为面料制做的红色或黑色的系带彩裤。这两种彩裤质地轻柔,富有动感,在舞台上应用最广。杂色彩裤包括桃红、粉红、湖色、皎月、浅绿、藕荷、灰色、香色、墨绿、紫、白、黄等各种颜色彩裤。杂色彩裤的面料以西湖呢、绉缎为主,可以做成散腿的,也可以做成系带的,可以是单一颜色的素彩裤,也可以是绣有花卉的绣花彩裤,或是在裤脚镶有绦子边的旦角彩裤。这类彩裤色彩鲜艳、明亮、质地挺拔。&&&&&绣花彩裤是为剧目的主要角色专门制作的,男用绣花彩裤一般是用金、银线绣上汉瓦、金钱等图案或是用彩线绣上狮子、老虎等猛兽,主要用于武生、红生或武花脸,例如《汉津口》的关羽,《艳阳楼》的高登,《金钱豹》的金钱豹。女用绣花彩裤多绣有月季、牡丹、梅花等花卉或蝴蝶等昆虫,主要供刀马旦穿改良靠、扎大靠时使用,例如《棋盘山》的窦仙童、薛金莲,《破洪州》的穆桂英。如果剧团没有适当的绣花彩裤,也可以用素彩裤代替。&&&&&此外,还有用黑色软缎制作的青缎彩裤。这种面料兼有春绸和西湖呢的优点,但也有易压绉的缺点,适宜于与黑绒侉衣、黑缎侉衣配套使用,例如《打店》中武松、《探庄》中石秀穿的彩裤。&&&&&演出时,除了抱衣、花侉衣、旦角的裤袄、打衣裤等必须成套使用外,其它人物彩裤的选用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1)红为贵、青为***&&&&&大红彩裤和青彩裤是戏剧舞台上应用最多的两种彩裤,除个别情况外,绝大多数穿靴子的人物不穿红彩裤就穿青彩裤,其中甚至包括帝王也穿红彩裤。例如《金水桥》的唐太宗,《斩黄袍》的赵匡胤等。但在选择红、青两种颜色时必须遵循“红为贵、青为***”的原则。这种作法虽然没有大、二衣那么严格,但同样承袭了明代服制赋予颜色的等级观念,只不过这种区分是表现在同一阶层(或类别)中人物的高低、贵***而已。通常官员中知府以上穿红彩裤,知县以下穿青彩裤;龙套中校尉、旗牌穿红彩裤,衙役、狱卒穿青彩裤;侍者中太监穿红彩裤,家院穿青彩裤;士兵中官兵穿红彩裤,喽兵、鞑兵穿青彩裤;市民中员外穿红彩裤,酒保、店家、破落儒士穿青彩裤。&&&&&(2)彩裤颜色要与大、二衣颜色搭配得当。&&&&&对于杂色彩裤来说,选用其颜色时必须注意与大、二衣颜色的搭配。一般来说,对于粉红、浅绿、湖色、皎月等浅色服装,不宜配用同种颜色彩裤,也就是说衣裤不要重色,以丰富舞台的色彩效果,例如《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身穿淡青色绣花旗袍,彩裤以配用浅粉的或桃红的为宜;《穆柯寨》中的杨宗保扎粉靠,彩裤配以淡青或浅绿色为宜。&&&&&对于紫、墨绿、白等几种颜色的服装,则必须配甩同样颜色的彩裤,否则就会使人有不协调的感觉。例如《猎虎记》的解宝、解珍,上身穿紫素箭衣、墨绿索箭衣,下身配以紫索彩裤、墨绿索彩裤,《虹桥赠珠》中的白虎,上身穿白花箭衣,下身穿白彩裤。&&&&&(3)彩裤颜色必须与人物的年龄相适应。&&&&&桃红、粉红、浅绿等颜色,鲜艳、明快、富有朝气,适用于花旦、闺门旦应工的小姑娘,如《卖水》中的小姐桂英、丫环梅香;《青草闯堂》中的小姐李伴月、丫环春草。&藕荷、湖色等颜色,娇而不艳,适用于已婚的年轻女子,如《野猪林》中的林娘子,《望江亭》中的谭记儿。&&&&&皎月、浅灰等颜色,淡雅、恬静,适用于中年妇女,如《香罗帕》中的赵夫人,《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香色给人以富丽、庄重的感觉,适用于富贵人家或官阶极高的老人,如《龙凤呈祥》的乔玄,《徐策跑城》的徐策,《杨门女将》的佘太君等。&&&&&对于穿靴子的男子,一般来说或穿红彩裤或穿青彩裤,但以文武小生应工的青年男子,则要穿粉红、浅绿、湖色、皎月等颜色的杂色彩裤,以示其风流倜傥、朝气蓬勃。&&&&&在选用彩裤时,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有时还要根据剧情或人物的特殊需要确定。例如,《小上坟》中的肖索贞,通身皆白,是因为她身戴重孝的缘故,《女起解》中的苏三,遍身皆红,是因为她是负罪的囚犯,红色有避凶趋吉的意思。&(二)靴鞋类  靴鞋是“三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选人物形象、完成人物形体造型等方面,它与大、二衣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体现演、职员的创作意图方面,有些甚至是大、二衣所不能代替的。靴鞋的种类很多,演出时必须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所处场景等选用,必须同大、二衣搭配得当。晋剧服装选用的格言:“宁穿破,不穿错”,在这里同样适用。  1.靴鞋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1)寄托戏曲创作人员对舞台人物的爱憎、褒贬,以强化舞台效果。例如《杨门女将》中寇准和王辉。这两个人物都是朝廷命宫,但在对待异族入侵的态度上却截然不同,前者主战,后者主降。在舞台人物处理上,为了确立主战者的正面形象,表现其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气概,寇准以须生应工,足登厚底靴,为了鞭挞主降者的卑劣行径和丑陋嘴脸,王辉以丑行应工,脚穿朝方靴。厚底靴与朝方靴样式基本相同,但靴底的厚薄不一样,厚底靴约比朝方靴厚两寸。这样,就在形体上使王辉比寇准矮了一截,从而突出了寇准的高大形象,而且还可以与观众的爱憎产生共鸣,收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2)赋予人物年龄特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却大相庭径。同一年龄段的人对此虽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相同的。这一规律在人们的装束上尤为明显。装束与其年龄相称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相反,则会使人产生可笑或恶心的感觉。生活中把那些年纪已经很大却又打扮得花技招展的老人戏称“老来俏”或贬称“老妖精”就是这个道理。晋剧舞台上靴鞋的选用正是按照这一规律赋予人物年龄特征的。以旦角为例,年轻姑娘天真活泼,富有朝气,对美的追求上更富浪漫色彩,因而以花旦(小旦)应工的人物要穿彩鞋。彩鞋样式削瘦,色彩鲜艳明快,鞋帮上绣有各种花卉,鞋面上缀有彩色鞋穗,适宜表现年轻姑娘俏丽、爱美、好动的年龄特点。老年妇女老成持重、沉稳含蓄,对美的追求远没有年轻人强烈,而且是更注重舒适和庄重。从心理状态上说,人越老对“人生短暂”、“生命可贵”体会越深,并利用一切机会祈求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因而,以老旦应工的人物要穿福字履。福字履式样肥大,色彩庄重,鞋面上缀有黑缎或黑绒做的“云头”,并用丝线绣一“福”字作为饰物,不仅穿起来舒适,适合老年人行动缓慢稳重的特点,而且以“云头”象征吉祥;以“福”字寄托老年人“有福人福深还祷福”的特殊心理状态。  (3)赋予人物身份特征。晋剧舞台上,除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外,还常有些神仙鬼怪登场。对于这些人物的靴鞋,常使用一些象形的纹饰或含有某种寓意的饰物来说明其特殊身份。例如,在鞋面上缀有“云头”则寓意其足踏五彩样云、飘忽不定的仙气或鬼怪之气,如《八仙过海》中吕洞宾等八仙所穿的登云履、云头打鞋。又如在鞋面上绣鱼头、鱼鳞,后边缀有鱼尾则表示生活在水中的水族或生活于水乡、水性极好的人物,如《虹桥赠珠》中王八所穿的鱼鳞洒打鞋和《除三害》中周处所穿的鱼鳞厚底洒鞋。此外,孙悟空所穿的猴厚底、猴打鞋,哪吒所穿的哪吒打鞋,《白蛇传》中蛟所穿的蛟打鞋等也都属于这种含有一定寓意的特殊靴鞋。  (4)调整演员身高。配戏演员的身高相差太悬殊,常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不协调的感觉,此时可以改用不同高度的厚底靴或借助垫底来改变人物的身高,以便从整体上收到更完美的舞台效果。  2.靴鞋的分类和命名  靴鞋的名称,大体上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根据鞋(靴)面的颜色、面料、装饰、鞋(靴)底的厚度和鞋帮的高度等分类特征来命名。其中,鞋帮高度超过踝骨的称为靴,鞋帮高度矮于踝骨的称为鞋或履,鞋(靴)底厚度在1.5寸以上的称为厚底;鞋面上缀有彩色鞋穗的旦角用鞋均加上“彩”字。例如,“青缎厚底”是指以黑色缎子做为面料,底层为1.5—3.5寸的高腰靴;“白底蓝花彩薄底”是指专供旦角使用的,以白色缎子做为面料,并绣有蓝色花卉,缀有彩色鞋穗的薄底矮腰靴;“鱼鳞洒打鞋”是指饰有鱼头、鱼鳞、鱼尾等纹饰的双梁的圆口鞋。另一种命名方法是根据使用的人物、剧目等命名的。例如僧鞋、小孩鞋、哪吒打鞋、猴打鞋、《雁荡山》打鞋
发表评论:
馆藏&2571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白老师舞蹈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