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主要作品这位作者写了哪些作品

有关巴金的资料_百度知道
有关巴金的资料
提问者采纳
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随想录》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雨》,都是比较著名的、《旅途随笔》等旅行游记,1904年生,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如《海行杂记》,题材丰富。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秋》。巴金的散文不仅数量多。 巴金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春》、文质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龙·虎·狗》。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原名李芾甘。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忆》,形式多样、《雾》,始终没有间断过散文创作;《梦与醉》:“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短简》等传记性的作品、《无题》等怀念回忆性的作品:长篇小说《家》,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重要的作品有。在民主革命时期;《怀念集》,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电》、《废园外》,他从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为止、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巴金。”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四川省新繁县人
巴金(日-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
李尧棠(),笔名巴金,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
李尧棠(),笔名巴金,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
巴金,在他自己底那一条路上的确是伟大的。他因为看到眼前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态,耳朵里听不惯民众底苦痛的呼声,所以,他也要求着革命。而革命必会使一个伟大人物死亡的,所以他底杜大心死亡了(《灭亡》),他底革命的人物毁灭了(《死去的太阳》),以后他又为着正义而需要着《复仇》,为着一个民族底被践踏而作着《海底梦》,为着大众底不平而有着他底《沙丁》和《雾》。总之,他底一切的著作都是感着人间底罪恶而苦恼,为着全世界底人类底不幸的命运而痛哭。而且他底每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自然,他底思想如何,当属另一个问题。但可以保证的是:他绝没有一般所谓普罗作家底臭味,尤其很少“口号”和“标语”,和等等色色的所谓“正义意识”。如象听见别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作者巴金的资料?_百度知道
作者巴金的资料?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爱情的三部曲》(《雾》,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真诚。1934年秋去日本,1990年获前苏联&结束后,代表作有《新生》;但丁国际奖&quot、《电》)等,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春》。1978年&quot,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quot、《人》: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quot,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八,中国作协副主席、南京等地巴金,以致失去爱妻,辗转于广州。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历任全国文联三,在发现文学新人、真诚。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风格渐趋平和稳健。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雨》,办《民众》半月刊,被文化界誉为是&quot、《真话集》;文革&quot、《李大海》等,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秋》)、深刻。1923年4月离开成都。编辑了《文学丛刊》。多次出国访问、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  1958年到1962年,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作协上海分会主席;资深作家敬慰奖&quot、二,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译文丛书》,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字芾甘,《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病中集》。1929年回国后、《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名誉主席,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1983年获法国&quot,1990年获日本福冈&quot、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寒夜》等,第六,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桂林;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quot,《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 1949年以后、上海。现任中国作协主席,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主席,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写作小说《神》、《第四病室》,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上海市文联主席,热烈,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激流三部曲》(《家》,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传记和理论专著,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抗战爆发以后、《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推荐优秀作品方面;荣誉军团勋章&quot、《鬼》;一部说真话的大书&,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人民友谊勋章&quot,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写得沉重;,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探索集》、重庆等地;,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四届副主席。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历任第一、《无题集》),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自1989年起,到上海,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七,任总编辑,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原名李尧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
巴金小传(复旦大学中文系《巴金资料编辑组》)忆作家巴金(贺笛笙);巴金:勤劳和热情的作家(徐翊);会见巴金(王潮清、何伦武);巴金谈作家的生活(冯华征);春回人间枣访巴金(立翊);记巴金(黄裳);一颗燃烧的心枣访作家巴金(郭玲春);坚强的人枣访问巴金(李苡);进了友谊的海洋枣访巴金重访法国(姚云);巴金答法国《世界报》问(法国雷米);访问巴(董玉);《随想录》读后杂写(魏绍昌);“我要奋笔写下去”枣从作家巴金去日本的演讲想到的(林绍纲);憎恨黑暗,热爱光明枣三访巴金(唐金海等)
我的幼年(巴金),〔附注〕关于“安那其主义”的一条注文(巴金);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我的路(巴金 );片断的记录(巴金);我是来学习的(巴金);一封信(巴金);望着总理的遗象(巴金);怀念肖珊()巴金);把心交给读者(巴金)
...
巴金( -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载著名的长篇...
巴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下题。巴金的道路林贤治  ①巴金是中国...”,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被遮蔽的巴金
祝勇日,巴金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无论《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年引起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将巴金推向神坛,反而遮蔽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价值。实际上,巴金自身同样处于遮蔽之中。这种遮蔽,使我们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认识巴金。当然,这种遮蔽,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诸如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等,在很长时期内,被彻底排除在主流言说体系之外,而巴金,似乎比他们幸运,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停止过传播。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被传播的巴金,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编辑和修饰的巴金,而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来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五岁时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金就开始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文本便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而这种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他对作家职业的选择,也归因于安那其主义者相信在社会革命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教育将个人从强权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本能的社会性。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理解。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他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此外,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这些“遗漏”,除了史料搜集的难度外,自然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的理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其主义立场,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与“文革”中的逼供信相对照,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在这份总结中,文辞是否考究显然并不重要,陈思和评价它“不再具有卢梭时代以及中国‘五四’时代自传作家所犯的浪漫主义的通病”,以“顶峰”一类的大词为其命名,显然言过其实。但指责它“始终无变化的结构,语言一味平直,无论怎么讲,其文学魅力都难以尽如人意”,“教堂中牧师前的忏悔最彻底,也不是文学”,却也大无必要。只要把它视为一个思想者精神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也就释然了。1.巴金的“被遮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2.文章说“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巴金“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分)3.从作者对巴金作品的解读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举例说明。(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被遮蔽的巴金&&&祝勇日,巴金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无论《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年引起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将巴金推向神坛,反而遮蔽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价值。实际上,巴金自身同样处于遮蔽之中。这种遮蔽,使我们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认识巴金。当然,这种遮蔽,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诸如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等,在很长时期内,被彻底排除在主流言说体系之外,而巴金,似乎比他们幸运,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停止过传播。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被传播的巴金,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编辑和修饰的巴金,而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来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五岁时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金就开始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文本便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而这种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他对作家职业的选择,也归因于安那其主义者相信在社会革命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教育将个人从强权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本能的社会性。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理解。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他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此外,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这些“遗漏”,除了史料搜集的难度外,自然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的理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其主义立场,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与“文革”中的逼供信相对照,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在这份总结中,文辞是否考究显然并不重要,陈思和评价它“不再具有卢梭时代以及中国‘五四’时代自传作家所犯的浪漫主义的通病”,以“顶峰”一类的大词为其命名,显然言过其实。但指责它“始终无变化的结构,语言一味平直,无论怎么讲,其文学魅力都难以尽如人意”,“教堂中牧师前的忏悔最彻底,也不是文学”,却也大无必要。只要把它视为一个思想者精神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也就释然了。【小题1】巴金的“被遮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小题2】文章说“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巴金“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分)【小题3】从作者对巴金作品的解读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举例说明。(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作为思想者的巴金祝勇公元日,巴金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到质疑,一些人认为,无论《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年引起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显然,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来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五岁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金就开始了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主义(又称“无政府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巴金认为:“无政府主义使我满意的地方是他重视个人自由,而又没有一个正式的、严密的组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的安那其主义者大多主张通过创造真正社会化的个人而达到人性真正的社会化。安那其主义在五四新文化版块占有重要一席,并且显然应被视为=十世纪中国革命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文本便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而这种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理解。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主讲《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讲到巴金作品《灭亡》时,提出五个要素:一、无政府主义的信仰;二、爱与憎的矛盾,爱与宽恕,憎与复仇;三、横贯全书的悲哀与诅咒——个人的,感伤的;四、同情与爱情;五、无关紧要的叙述与议论。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他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其主义立场,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轴心,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在渡尽劫波之后自责道:“我太小心谨慎了。为什幺不能反驳?”并在《随想录》第一百四十七则《怀念英凡兄》中,自我描绘道:“我记得在每次运动中或上台发言,或连夜执笔,事后总是庆幸自己又过了一关,颇为得意。”《随想录》与其说是一次道德忏悔,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在历经改造之后重新进行的自我发现,是与五四相衔接的一次解放过程。被传播的巴金,时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这些“遗漏”,除了史料搜集的难度外,自然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写于1930年的理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对于一个开放的社会而言,也毫无必要。但巴金毕竟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的信仰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风云中经历了剧烈的颠簸,这使他的思想和他的文本都呈现出极强的特异性。他的经验是不可重复的,与“文革”中的逼供信相对照,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在这份总结中,文辞是否考究显然并不重要,陈思和评价它“不再具有卢梭时代以及中国‘五四’时代自传作家所犯的浪漫主义的通病”。以“顶峰”一类的大词为其命名,显然言过其实,但指责它“始终无变化的结构,语言一味平直,无论怎么讲,其文学魅力都难以尽如人意”,“教堂中牧师前的忏悔最彻底,也不是文学”,却也大无必要。只要把它视为一个思想者精神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也就释然了。【小题1】加线句子“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的含意是什么?(4分)【小题2】文中引用朱自清讲到巴金的作品《灭亡》时提出的五个要素,其作用是什么?(4分)【小题3】作为思想者的巴金,其主要思想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小题4】从作者解读巴金作品的方法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 披阅十载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 披阅十载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51|
上传日期: 19:12: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 披阅十载
官方公共微信巴金的家春秋里写了那些人_百度知道
巴金的家春秋里写了那些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其中有高家的三个孙子——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刻画了他这个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觉新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又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与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顺从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仅仅有条,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总给读者一种无奈的感觉。他喜欢远房表妹梅,但又无法违抗老太爷的旨意,来放弃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给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们的反封建斗争,但又无法放手掉高家的事业,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全篇小说他给我一种非常痛苦的感觉,简直是一个悲剧形象。在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塑造觉新...
鸣凤、高觉慧、高觉民、高觉新、婉儿、徐倩茹、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家春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金是在发表哪部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