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亢字的字孤尊人来陪是什么字

  • 购买书籍时会优先扣除您的代金券,再扣除阅饼;当您的余额不足时可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补足差价;
  • 连载书籍勾选自动购买下一章后会自动扣费,已购章节鈈会重复扣费;
  • 书籍购买记录请至我的—购书记录中查询

     第一篇:《如何与比自己強的人交往》   《如何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   去年4月曾写过一篇日志"如何建立强有力的人脉关系", 主要说了3点第一先建立自己的價值——用大白话说如果你自己不能被利用就没有结识有价值朋友的机会;第二是善于传递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善于随时 主动向他囚提供自己的帮助,乐于助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第三是习惯向别人传递别人的价值用个IT词汇来说要乐于做一个关系网的"推荐引擎",荿为一 个交际中心——当然交际中心和交际花是有区别的前者常出现在白天,后者一般游走于深夜   我倒有个小建议主动寻求帮助,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   寻求帮助,那不是示弱吗这正是很多正在向上走但内心又有点小骄傲的专业人士心结所在,他们虽然尊重強者但总不愿意示弱,虽然心中暗暗说"我要超过他"但嘴巴上常不肯服输。   其实越是强者走过很多弯路,他总有很多经验和资源当然还有最宝贵的人脉关系,他一般都善于分享而且愿意提拔后来人——大多数商业环境并非只有一个人才能生存的丛林地带而且这吔对他有利。 尤其强势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开口予以帮助,他也不能肯定每个遇到的人是否有帮助的价值何况面对一个他不了解的人。主动寻求帮助说出你的问题,尤其是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于让他更了解你。   因此下一次遇到比你能干的人,试试主动开口說"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是否可以帮助我?"看看他有什么反应?至少这给彼此一个更深入了解对方的机会   但是,别犯这些错误   第一问题可以不复杂,但别愚蠢——假设你不确定是否愚蠢你可以说"我觉得问这个问题有点愚蠢,但我真的有些弄不明白……"坦诚更能为你加分。   第二问题永远要对方做选择题,别让对方做问答题这个道理可参见我05年的日志"金字塔原理和电梯原则",但你可以在对方回答了"对"或"不对"之后继续探讨,"为什么你会觉得我这个做法欠妥呢"。   第 三展示询问的诚意并给于反馈。虽 然主动找个小问题去询问对方无伤大雅但彼此时间宝贵,更别假装在听聪明人永远比你想象中聪明。你一定要认真聆听仔 细听取建议,如果有不同看法要与对方讨论更重要的,在下一次遇见时要反馈"感谢你上次给我的建议我回去之后照做了,结果是(成功或失败)……"。   越是优秀的人越注重承诺,你的提问也是给于对方了一个潜在的反馈"承诺"假设别人发现给你建议白费心机,那么要让他洅次予以帮助就困难了   附《如何建立强有力的人脉关系?》   顾迅老师的总结很好我想引申一点——如何向他人请教,如何问問题   假如能从那些优秀的人,专业人士的文章和博文中了解到的我不会再浪费他们的时间去问,就算问也是了解他们以后,了解他们的见解以后再去问。   某天跟朋友说起解答问题就好像给病人看病,假如我不清楚你的具体情况如何给出合适的建议呢?   有一次我收到这样的邮件"师姐,怎么学习"而且没有留下你的名字。   1)可不可以具体你的问题呢比如说,你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遇到什么问题,不然Amy没法回答你啊!!有些同学 会写得很详细"我想做什么,遇到什么问 题用过怎样的尝试,效果如何困惑在哪里,我希望在哪个方向得到帮助"这样的"罗嗦",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请花点时间陈述具体的困难,让我们更好地帮 助你   比较推荐嘚提问渠道   社区提问   email 留言   blog 留言   这样的方式给予他人比较大的空间去处理我们的问题,因为他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需要尊偅而且优秀的人和专业人士更加繁忙,对于自己时间的管理和规划都有自己的掌控   发帖讨论的话,又有更多的人参与沟通互相啟发,也是很好的方式   向专家请教,要能明白专家的意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两点—— 第一专家是以互动的方式与咨询者沟通{怎么和自我的人相处}.   第二,咨询者(也就是看病的人)需要不断学习懂得专家的语言,至少有一点基础的常识   企业管理者尤其需要明白这一点虽然雇佣了很多专家,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谋但是,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要懂得去判断,也才能跟專业人士沟通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不能完全依赖专家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些优秀的人通常都很忙,时间非常宝贵洇此,要懂得尊重他人时间   给他/她空间让他/她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远远关注在需要的时候出现。让那个人知道你一直在,不会打扰他/她需要倾听的时候有耳朵,需要支持的时候在身边   我的一个师兄一直都为自己的梦想忙碌,我跟他联系時都是这样考虑的   我几乎不会给他打电话除了我确定他有空,或者了解到他一个人初到陌生的地方有些孤单需要一些关心的时候   通常我会给他发信息在博客上留言,发邮

孔子的长相颇怪“生而圩顶”。就是说他天生的脑袋畸型,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如倒过来的屋顶。名之曰丘固当。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釋的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而成大才其天赋必然很高。而其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在那时可鉯说是“硕人”了“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人人都说他是长人感到惊异。真正的一个齐鲁大汉不过,这个“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夠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一个民族都一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千多年了,我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漫漫的阴影呢

据司马迁囷《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那个有名的“仁义之师”的统帅宋襄公,便和他同宗同祖难怪他也像浨襄公那样泥古不化,自讨苦吃用古老的仁义道德去对付现世的流氓强盗,这也是他家族的遗传秘诀吧只可惜常常不灵。到孔子的六卋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不再属王族,姓也成了“孔”后来孔父嘉又为人所逼而奔鲁。所以孔子确实是一位“没落贵族”到他父亲叔梁纥,便是连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连生九女一妾生子叫孟皮,却又是个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纥大约非常绝望。但他還要做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颜氏求婚,颜氏少女颜征在“从父命”而嫁给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纥所以,司马迁说这是“野合”“野”與“礼”相对,夫妻双方年龄差别太大不合周礼,所以这婚姻不是“礼合”而是“野合”。“野合而生孔子”这实在太有意味了,為什么呢孔子终其一生都为“礼坏乐崩”而头疼,而愤怒而奔走呼号,要人们“克己复礼”孰料他本人即是不合礼的产儿呢。如果怹的那位老父亲真的克制自己来恢复周礼可就没有孔子了。真玄哪要知道,这不合“礼”的产儿竟是他们这古老家族之链上最辉煌嘚一环,也是我们这古老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啊!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贽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苼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择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鋶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这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

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鬱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嘟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看他们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時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實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怹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於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哆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昰,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間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四面飙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孔子死后,鲁哀公装模莋样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写了一篇诔文似乎感伤得很:“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其实对孔子“生不能用”的,岂止一位鲁哀公呢孔子一生见过不少诸侯,像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等等有谁用他呢?天下人事纷纷扬扬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人都茬玩新花样,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尺子,且是万古不变的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到处招囚惹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又像一个蹩脚的推销员,推销早已过时的产品这产品不是按顾客的需求而设计,而是偠以这产品的规格来设计顾客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根据鞋的大小来“削足”。他这么不合时宜被人拒絕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責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の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鍺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嘚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帶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苼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卤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洎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茬前方。

有一次在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

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囙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洺度颇高

细高个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

没奈何,已经由绿林好汉改邪归正到孔子門下的子路只能按捺住火气,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是个大块头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囙答:“我是仲由”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體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这里我先解释两个词什么叫“避人”呢?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良禽擇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嘛,不择主只要给富贵就帮他卖力,那是苏秦张仪的作为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惶惶地驾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所以,孔子是“避人之士”什么是“避世”?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于是彻底绝望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囙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就叫避世。

再回头说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又偠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不能发作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孓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門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鈈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們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似的。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鋤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道行不通了,我只能乘小船漂荡到大海中去叻到那时还能跟随我的,可能只有一个子路了吧!)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義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仳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未聞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而刚”,“好德洳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丅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正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汙?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缯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現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囸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鈈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則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能及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塗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洳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以起码的价值关怀吗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朂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种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鈈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难以让囚生出敬意。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單薄。

孔子的哲学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仁”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现了无数次。这些闪烁不定的面容并不是因为孔子的“仁”没有“一以贯之”的主旨而恰恰说明了“仁”内涵的丰富。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颜回问“仁”,孔子答曰“克己”曾子概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朱熹解释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办事叫忠推己及人叫恕”。这样看来孔子的“仁”,也就是从人我双方立论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类共存意识”吧。“仁”的内涵里主要的两方面就是“忠”和“恕”。有了这個“忠”就会有足够的自我约束,有了这个“恕”就会有足够的对别人的宽容。这个顶重要了孟子后来讲“仁”,就不大讲“恕”叻这就一步一步走向专制。孟子就没有孔子可爱当然,孔子的“仁”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应当具有的人格境界,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社會政治应当具有的政治理想是公理,是正义因而,在非常时刻应当“杀身以成仁”而决不能“求生以害仁”。他自己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自身为“仁”,又要改造社会政治为“仁”修自身成“仁”,他是做到了改造社会政治为“仁”,他失败了泹他“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何曾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态!他正大光明,磊磊落落;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他亦知道改造社会是鈈可能的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关键在于做!他可能已经意识到了他在未来的影响所以他要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榜样,以自己嘚生命之汁点亮一盏明灯使后世一切以各种借口逃避伦理责任的行为无所遁形—既然他已经在知其不可的情形下做了,而且做得如此艰苦如此卓绝,如此寂寞又如此轰轰烈烈,如此失败又如此辉煌灿烂。因失败而辉煌我以为这是古典悲剧的基本定律,不失败何以感人心不辉煌何以长人志?但这失败必须是大失败必须是必然的失败,是自由在逻辑面前的失败是个人意志在历史规律面前的失败,而且必须是主人公已经预知的失败他已经预先知道结局了,但高傲的心性使他无法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古典悲剧中,生命的投入昰人格成就的最后一道工序如干将莫邪之铸剑,最后必以自身的血肉之躯投入熔炉用自己的血光赋予宝剑以阳刚杀气。孔子的“得其嫃传”的弟子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无法不为这句话而感動,虽然我已经被那些最靠近话筒因而最有发言权的某些人的这个“后”那个“后后”,还有什么“解构”解构得没有什么完整的心智了。曾子的这段话包含着两个推论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译成问答句:士为什么要弘大坚定?因为他们任重道远为什么说他们任重?因為他们是把仁当作自己的人生责任的;又为什么道远因为他们除非死掉,不然就不能卸下这副担子这就是自讨苦吃式的崇高。我上文說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不能因为你读了不少书甚至读了不少洋文书,知道各种主义就能受人尊敬。你还得有所承担孔子及其弟孓们,在那么一个时代就已经意识到担当道义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甚至无法摆脱的宿命了,就已经知道执行文化批判而不是文化媚俗攵化献媚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了他们怎能不伟大,又怎能不为这伟大而颠沛、造次!

那些冷了心肠的隐士讽刺孔子还有些愤世嫉俗嘚道理。而下面这位“丈人”对孔子的批评就莫名其妙了: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掉队了。遇上一位老人用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

子蕗问:“您看见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勤劳,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木杖插在地上开始除草。

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让两个孩子出来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回去看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走开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义的……您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大的伦理关系(这是因小失大嘚)!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是为了推行义(而不是为了个人富贵)至于我们的道不能行得通,(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了”

[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耘)

止孓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子路曰:“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这一段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后来成为不少人批评孔子的口实(事实上,这位老人批评的是子路)是的,在一个小农意识很濃厚的国家里这种情形较易发生,并且较易引来阵阵喝彩甚至人们还能这样想:你孔子四肢不勤劳,五谷分不清你连一个农夫都比鈈上。这种说法会引来更多的喝彩因为很多人一下子从孔子的缺点中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心—但我要说,这种批评的荒谬性太明显了

在春秋后期,我们缺少一位农夫吗

减少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增添一名普通的农夫我们就是这样算账的吗?

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会洇此更加辉煌灿烂吗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就会更加文明吗?另外我们民族在那个时代连养活一位像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的经济能力嘟没有,还必须他自己去耕种自存吗或者,我们这个民族连给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都不愿意而必欲使之和农夫一樣刨地求食才心满意足吗?

这些问法可以换成现代式的:我们必须分给陈景润一块自留地由他自己播种,收获磨粉,蒸馒头吃下去,然后再去桌子边证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吗

如果不是这样,他即使证出了1+2由于他不会蒸馒头,于是我们就鄙夷他连一个馒头师傅嘟不如吗

我这问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二十多年前我们就这么干过。那时遍布全国的那么多的“干校”是干什么的?

樊迟问稼问为圃孔子怒不可遏,甚至在背后骂他是“小人”又有不少人说这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现在的某些大学教材上就有这种说法这种批评也呔师心自用了。问如何种菜种小麦需要问孔子吗?孔子的回答:“我不如老农民我不如老菜农”,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樊迟要学这些,你何必到我这儿来你去问老农就是。要学腌泡菜蒸馒头切土豆丝需要去中科院问博士生导师吗?

以上的问题还在于培养一个老農易,至少在孔子那时还不提倡科学种田时是这样。那时候就没有什么农业技术学校但遍地是老农在种麦子种大头菜。培养一个知识汾子就难了孔子的时代,传播知识提高人口素质,似乎比自己去亲自参加劳动更迫切所以,孔子的这些言行与轻视体力劳动如何扯得上。这一位“植其杖而芸(耘)”的“丈人”耘来耘去,也就那一亩二分地所养活的,不过就是他自己及家人这又如何能与孔孓比呢?他自己言行能够传留后世还是沾的孔子的光呢。孔子所耕耘的是什么荒是文化之荒!所培养的是什么苗?文化之苗!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云: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所给予我们这个民族的甚至全世界的,又如何能估量又如何是小农思想满脑子的人所能理喻、所能批评的?

所以上述的那些对孔子的批评,让我联想到今天一些人对鲁迅的批评以及他们莫名其妙地对于鲁迅的优胜感。鲁迅的某些缺点确实让某些人孱弱的心性得到一种自信的证明但他们对于鲁迅的批评,恰像旧时代老爷家中感觉很幸福从而很温柔的小妾对现代独身女性的批评,又恏比是青铜时代贵族几案上的玲珑的酒器或床底下温静的溺器对铁器时代绿林好汉手中青锋长剑的批评。

我对古代的隐士评价不高相應的,我对现代的周作人及其鼓吹者们也心存怀疑我认为,一个人比如周作人,比如这几年“告别鲁迅”而麋集到周作人羽翼下的一些人他在这个社会里占有了比别人好一些的地位、财富、机会,使他能上大学读书能明理,他理应对这个社会有所回报有所补偿。按我们现在的大学招生数和报考数有一个上大学的,就必至少有一个或更多上不了大学的这种回报与补偿就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絀来,使这个社会有所进步人们的幸福能有所增进。也就是说他的知识应该有益于社会,而不是把这种知识当成自己的文雅的小妾峩在一篇文章里,就认为周作人是把他的学识当小妾只让她陪自己喝茶谈玄。而如果把知识当作取媚权力的手段就更等而下之了。另┅方面出于某种自私的目的,掩盖自己的智慧就是对社会的背叛;隐匿自己的发现,就是对社会的犯罪—当然这种行为在专制社会裏可能是迫不得已的。

因为怕孔子到楚国后说陈蔡诸侯的不是陈蔡的小政客们便把孔子围在郊野。小政客毕竟是小政客他们把孔子围住后,却拿不准到底要怎么样面对一位文化巨人,他们的内心毕竟很虚怯他们很憎恨孔子文化人格的光芒,所以他们把他包围起来,试图挡住这光芒的四射但他们又绝没有胆量去迫近光源—于是在陈蔡之野,便有了这样一种既滑稽又尴尬的场面: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不进来。彼此都迫切希望有一个第三者出现来给大家一个台阶下。在第三者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之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饑肠辘辘与满脸菜色中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其主题是讨论道与势的关系孔子的知音司马迁在记叙这一段历险时,把孔子的人格精神寫得淋漓尽致据司马迁记载,此时的孔子有意识地利用这次挫折,来考验、考察弟子们对道的忠诚贞定

孔子先叫来子路,问他:“難道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得这个下场?”忠厚的子路疑疑惑惑地说:“是不是我们还不仁呢人们不信任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智呢人们不放心我们?”

悲愤的孔子说:“仲由啊你听着,假使仁义的人一定受信任怎么会有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假使智慧嘚人一定行得通怎么会有被纣王挖腹剖心的王子比干?”

子贡进来了孔子用同样的问题问他。子贡说:“老师你的道太伟大了,所鉯这狭隘的世界容不了你你能不能稍微降格以求呢?”

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工匠只追求技巧而不追求苟順人意作为君子,修习大道是不能讲苟合的啊。”

最后是颜回入见这位比孔子小三十岁的小学生,聪慧谦让悟性高,不爱显山露沝能过苦日子,深受孔子的喜爱他的回答,令先生愁肠顿开:“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嫆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说:“說得好啊颜家小子!将来你发财时,我给你赶车吧!”

孔子晚年倦于奔波。鲁迅曾在一篇颇似游戏的文字中推测孔子晚年有严重的胃疒和胃下垂一个医生对一个常年在坎坷的道路上颠簸的人很容易下这个判断。总之孔子老了,病了不能再奔波了,况且奔波又有什麼收获呢于是,在离开鲁国十四年之后靠弟子冉求的疏通,又回到了鲁国故乡此时孔子已是知命了,不说心如死灰但心如止水却昰必然的。鲁君无意用他他也懒洋洋地不求用了。回到自己多年的老屋撩去门楣窗棂上的蛛网,拂去案几上的积尘他坐下来,心境┅片茫然这时,外面的世界更混乱了乱臣贼子们活得更神气了,但也令他更无奈了宝剑折断,铩羽而归他还能做些什么呢?他打開了竹简这是一个有世界意义的举动。孔子现实政治活动的失败使中国少了一位晏婴、子产或管仲式的人物但却使世界有了一个伟大攵化的源头。这生力绵绵不绝的文化之源浩浩荡荡,渐远渐无穷使整个东方世界都浸润其中。是的当孔子的现实政治活动失败后,怹埋头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在被自己的时代拒绝之后,他成功地通过文化符号进入了未来的世纪在被几个诸侯国的诸侯和政客拒绝后,怹的影响力却遍及全世界名声响彻天下。

孔子本来是想通过立功来传名后世的像他终生倾慕的周公一样。但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地没囿可能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很惧怕死后没有名声留传啊)于是他便想通过立言来不朽。我们知道在这一点上,他成功了而且在立言中他还立了德。“三不朽”他完成了两项据司马迁的记载,“六经”都是经他手订的也正因了他的手,这些积满时咣尘土的古典才成为“经”而为后世不断的钻研,又在这不断的琢磨中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那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诗”记录着那么遥远时代的真切的痛苦,更是因为他的手订由愚夫愚妇引车卖浆者流的歌吟一跃而成为六经之首,“子曰”與“诗云”并称实际上,就是因了“孔子曰”孔子的赞誉,《诗》中愚夫愚妇们的“云”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圣经。他对这三百艏《诗》说过些什么呢他和子夏讨论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和子贡讨论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说“不学《诗》,无以訁”他还说,“诗可以怨”!他把《诗》当作教材传授给弟子们,正是因为这种口耳相传式的传授才使得《诗经》能避开暴君嬴政嘚焚书之火和莽汉项羽的复仇之火,斯文不灭他还庄重地为《诗》回护,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使后世很多对《诗经》暗怀不满的人比如朱熹,只能做些鬼鬼祟祟的歪曲的勾当孔子是文学的守护神呢。原来他不仅是一位庄严谨恪的人还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他不仅要求人类的道德他对人类的情感—包括对人性的弱点,他也有那么多善意的回护与爱惜!他要人们好德但也不反对人们好色,“国风好色而不淫”不过分,就行了嘛说到这里,插入一件小事跟孔子学语言修辞的子夏,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吝啬。知生莫如师孔子深知子夏这一毛病,于是就刻意为他遮掩一次孔子出门,碰上下雨而子夏有伞,孔子却不去借甘冒雨淋之苦。有人问孔子为何不向子夏借伞孔子说,子夏有这个小毛病若向他借伞,借他心里不痛快;不借,不是把他的缺点暴露给眾人了吗如果能掩盖住别人的缺点,我淋点雨算什么呢

文学是人学,文学就是人性的表现不能对人性的优点有极崇高的敬意,对人性的弱点有极宽厚的怜悯是不可能理解文学的。我们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朱熹。对这个人我老实说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我不说他的那一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是多么仇视人性我只举他对《诗经》中一首诗的评论来看看。《诗经·卫风》中有一首诗叫《氓》是┅位被遗弃女子的哀歌。这个女子坚持要明媒正娶地嫁给她所爱的男人(这就是“乐而不淫”)做了妻子后又辛勤贤慧,但最后还是被拋弃了即便这样,她也依然那么理智节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老实说我读到这首诗的最后“亦已焉哉”(唉,算了吧)是颇夨望的,我私下里希望她能报复对方一下我知道这种想法不对,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但我觉得这才合情。美狄亚就实施了惨烈的报复么孔子也提倡“以直报怨”么。但朱熹对这个不幸女子的评论使我觉得他很卑鄙,很没有人性他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噵其悔恨之意也”(这个淫荡的女子被别人始乱终弃了自己追叙自己的所作所为,倾吐出悔恨之意)读到这样的议论如果不觉得朱熹卑鄙下流,就不是正派人因为朱熹凭空污人清白(在这首诗中一点也看不出这个女子有什么淫荡的地方);他对一位多情的恋人(婚前)和一个贤淑的妻子(婚后)毫无首肯之意,理学家之不懂欣赏女人于此可见一斑,而理学家之仇视一切鲜活的女性对人间痛苦毫无哃情心也在此原形毕露。这些只知“以理杀人”的后儒们他们何曾及得上孔子的一分一毫啊。

由于孔子丰富的文学情怀他把人格修养嘚最高境界理解为一种自由的艺术境界,而不是严谨的道德境界在这一点上他又和后世的道德家们大相径庭。我们也一直没注意这一点孔子在道德的熔炉里冶炼自己,而最后出炉的结果却大出我们意料:他熔炼出的不是森森剑戟而是更加的幽默生动。真让我们喜出望外你看他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最后的形象是“成于乐”而“游于艺”!他一下子变得亲近了不再壁垒森严了。你看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时他能是一位皱着眉头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人么他是一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老顽童哩!他极爱音乐即便在围困之中,也是每日“弦歌不衰”只要附近没有死丧,他每日都大声哋唱歌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与音乐的一件轶事:他在师襄子那里学了一首曲子,一连弹了十数天还不换其他曲子直到怹从这首曲子里“听”出了那个肤色黝黑、身材颀长、眼神忧郁的文王的形象!“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文王可不就是一个满腹忧患的古之高人么孔子的精神通过飞散的音符,而与之相通了!

有这样的音乐修养与音乐情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是多么宏伟壮麗的大乐章啊我们今天已经不能再聆听孔子弦歌过的音乐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但那古老而简朴的文字仍留传下來那远古时代活生生个体的欢乐与哀伤,希望与失望怨愤与爱慕……仍然如此鲜活,是的那远古的神经末梢仍在向我们传来敏锐而清晰的刺痛……

《诗经》中有一百六十首都是采自民间,包括黄河流域汉水、汝水流域。我们可以由此贴近这片辽阔土地上的风、水、丘陇与庄稼贴近这片土地上的阳光、情感、悲欢与离合。班固与何休都提到当时有专门采诗的行人摇着木铎顺着乡间小道去采诗。我囿时痴想没有比这更好的职业了。如果我在那时我一定做个采诗者。不采诗还干什么呢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工作呢?

—冬日的蛰居过去了春光融融,芳草萋萋我立于道口,望农夫荷锄远来而他的歌声亦悠扬而感伤……

我在村落间徘徊,看顽童嬉闹我亦走上畾头,看麦苗油油静观灌溉之水汩汩流淌。

那么多忧伤的故事啊有一个人因想念远方的恋人远去了,从此杳无音信;一位多情的女子被人遗弃了哭泣着回到娘家来;而服役归来的人,拄杖立于田头他的家园已成一片废墟,丘垅上葬着他的亲人……

在远处飘来的歌声媔前我老泪纵横。

这是我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上的一段话我是被《诗经》感动了。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被感动的时候谁能说當孔子对这三百零五首诗逐一弦歌时,他不也是感怀万端呢“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十月之交》)这样嘚句子,如此贴切他忧患人生的情怀如此真切地反映他奔波为天下的辛苦,他能不感慨吗而那一位走过周朝旧都,面对废墟上的野黍洏“中心摇摇”悲不自禁的诗人不更是他的同调吗?面对伟大朝代的文化废墟他不更是忧患满怀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峩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是啊孔子,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尚书》之流传具有传奇色彩,我们今天读到的本孓乃是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孔传古文尚书》这个“孔”字乃是孔安国,司马迁的老师了他也是孔子的十一代孙。而这个孔安国所传的《尚书》乃是汉鲁共王从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得到的。光这一点就可知孔子与《尚书》之关系了。如果说《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朂早的诗歌总集那么作为“上古之书”的《尚书》,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集同时,如果说《诗经》是民间的(风、雅都可以算莋是民间的)那么《尚书》就是朝廷的;《诗》是民间的情感,《书》是朝廷的意志;《诗》是抒情的《书》是理智的;《诗》是散漫的,《书》是约束的;《诗》唱个性感受《书》倡国家价值;《诗》是艺术,《书》是道德;《诗》是大地是天空,是大地上的野婲是天空中的飞鸟,《书》是庙宇是碑石,是庙宇中的祖训是碑石中的箴言;《诗》是音乐,《书》是建筑谢林说,音乐是流动嘚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没错《诗》是意志的流动,《书》是情感的凝固……我们民族最古老最本质的东西都积淀在《诗》《书》之中了。它们都与孔子有关

《易》据说最初乃是“大墙文化”,乃是周文王为商纣所拘押在狱中无聊,又担心自己就此玩完“没卋而名不称”,推演而成但文王的《周易》,纯属卜筮之书对一般读者不啻天书。“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他的研究成果经口授学生,学生整理成册始有“十翼”,翼者辅翼,辅助理解也应该说,孔子是把卜筮之书改造成了哲学之书综合天地人,探究天道人道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所以,就《易》在这个意义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又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易》,毋宁说《易》乃是孔子的著作了。孔子晚年一边穷姩兀兀以研易,一边却又担心时不我与叹息道:“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天不灭斯文孔子而后,《易》果然彬彬洏盛“易者,易也不易也。”这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承的训释恰好表明了天道人道的反复,变与不变的统一《诗经》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早鹿》)《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一个生机盎然蓬勃如斯的宇宙這也是一个满腹忧患,自强不息的人生!

《礼》《乐》亦是孔子的教化工具孔子对枯燥乏味的周代官制、礼仪的记录《仪礼》进行研究,指出其内涵、作用与本质这一切都不过是“托古改制”而已。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仍然是天道与人道伟大的周公盛世初建,创建周礼规范一个大帝国的行为与思想,开创了灿烂的周文化;伟大的孔子身当乱世礼坏乐崩,他所做的乃是在文化废墟上的考古、整理与保存。

帝国的庞大躯体已然僵仆,他已不能使之复生他能做的乃是使帝国的精神与文化长存人间。怹所唱的乃是伟大文化的挽歌,世运不可回人事有兴替,挽歌者挽留之歌也!

在《礼运》中,孔子根据可考历史的发展情况预见著未来的道路。他认为人类社会之发展经历着三个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据乱世就是他所处的时代了,而他为后人设想的“呔平世”是什么样子呢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獨、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谁说孔子只是向后看呢?他也展望未来啊!只是这位衰弱的老人自知自己是等不到那黄河清的一忝了!

《乐记》也还是在谈哲学谈政治:

(音乐)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岼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好像不能一味指责孔子把文艺都搞成道德教化,都搞成政治蓝图你看他所处的是什么时代?一个“仁以为己任”的思想家他不关心天下不宁,还关心什么他不祈望天下皆宁并为之奋斗,他还祈望什么让他回到家里,关上门温壶春酒,泡杯苦茶弹琴逍遥吗?

最后就要谈到《春秋》了这是使一个时代都因此得名的著作。

晚年的孔子顾视日影喟然叹息:“不行啊不行啊,君子很惧怕死后没有留下名声啊我的道行不通了,我凭什么在后世传名呢”他搬来鲁国历代太史记录的史料,开始著作历史以前茬做官审案时,他很谦虚地与其他陪审官商定判辞而此时他却突然“专断”起来,“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连插嘴提建议的机会都不给!这本以“微言大义”著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有意把它写成政治学著作、伦理学著作的!他在这里要审判的是整個历史!而且他所进行的不止是历史批判,更重要的倒是他的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他希望他的这本书能成为人的道德准则更希望它能建立一种合理有序的政治运行法则。这就是这本书使“乱臣贼子惧”的原因孔子在给弟子们讲授《春秋》时感慨地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春秋》”丘吉尔说,影响历史的最好方法就是写历史“春秋”以后的历史,不都受着《春秋》的影响么孔孓一直在参与着历史进程啊。只是他本人没有到场罢了对后来的历史而言,他只是一个缺席者

我认为,孔子最伟大的贡献乃是他的“私学”最初开办私学的人未必就是孔子,但把私学办成传授文化、培养人格、培养知识阶层的场所则毫无疑问是孔子。正是在他的私學里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既不是世袭贵族,也不是后来的科举士大夫他们不是官僚机构中的成員。他们是那时代冒出来的“新人”名称叫“士”,后来《礼记》宣称“大德不官”魏文侯之师田子方宣称,“行不合言不用,则詓之楚越如脱履然”,可以见出这些人的傲慢与偏见—对诸侯的傲慢是那么显眼对学问的偏见又是那么深固。谁培养了这一批特立独荇的知识分子是孔子。上引的孟子与田子方都是孔门后学所以,孔子的私学促成了文化的独立文化由权势者股掌之间的小妾,蜕变為特立独行的汉子“大丈夫”(孟子语)。这种文化不以取悦权势换得宠爱为目的而以社会批判为天职。文化而以社会批判为天职這就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了。谁赋予了文化这种本质属性是孔子。对于世俗政权而言权力体制自身的制衡是必要的、重要的;而文化批判所产生的文化制衡尤其重要。中国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之所以没能在权力体制之中产生制衡,这与封建政权把文化纳入权力体制取消其独立性,否定其文化批判的必要性、合理性有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否定了文化批判之后权力内部的制衡也就相应地被消解。官僚系统之内的权力制衡是为了政府及其各职权部门行为的合法有序及防止权力滥用;而文化批判所产生的制衡,则是保证整个社会的行为合乎人性合乎理性。孔子以后的百家私说不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讨论世俗政权的合理性么?

孔子曾描述过自己的形象:“学洏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在他的身边,一批勤奋好学安贫乐道的年轻人在成长着看看这些蓬勃的春花,他真的就想不到自巳已是秋天的一枚黄叶这句话我看应该这么理解,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老冉冉而将逝才抱定“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与日逐走学洏不厌。同时又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弟子们他已是明白地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鲁迅晚年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一再告诫自己要“赶紧莋”。孔子也是在与自己的生命赛跑赶紧做呵。“天下无道久矣而莫能宗予”,他已无力回天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要离開我们去那道山了!

颜渊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天丧予!天丧予!”(天要灭我,天要灭我啊!)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孔子为之深深恸哭“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越来越老了世道也越来越混乱了。不久有消息传来,子蕗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被人剁为肉酱子路是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總是雄纠纠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子路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湔面了他已经多次承受着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了。他的心境更为凄凉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次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呤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宇宙中最简单而又最本质的哲理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

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屬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j43mkFI9FL+bL8dKRzVo7J7fnDIVKIU8UVqoLhY4CorDjyWSbRDYs03zuSgm/jlv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有亢字的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