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幽灵读书报告为什么是对的第五章读书报告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读书报告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读书报告
一、写作背景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处于低潮。19世纪6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日益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工人运动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个是拉萨尔派,一个是爱森纳赫派。拉萨尔派是机会主义派别。1863年,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拉萨尔任主席。拉萨尔(年),出生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是庸俗的民主主义者。他自称为马克思的学生,但实际上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862年参加工人运动,先后抢出了《工人纲领》和《公开复信》等小册子.宣扬通过“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暗中与德国宰相俾斯麦勾结。1863年7月,他向俾斯麦表白:“劳动者本能地倾向于独裁统治”“他们很愿意拥戴国王为社会统治的天然工具。”并秘密接受傅斯麦的津贴.拉萨尔从超阶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可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力图把工人运动引上“国家社会主义”的轨道。他诬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反对工人和农民结成联盟。他还宣扬“铁的工资规律”等谬论,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从而为资本主义辩护,麻痹无产阶级的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可想而知,全德工人联合会不能适应先进工人的要求。1864年8月,为了争夺一个女人,与罗马尼亚贵族决斗而丧命.他死以后,他的信徒贝·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继续推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另一派是爱森纳赫派。它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成长起来的。威廉·李卜克内西,奥古斯特·倍倍尔是主要领导人。这一派曾积极参加“全德工人联合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全德工人联合会”里和拉萨尔及其信徒进行斗争。1869年8月,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领导下,在德国爱森纳赫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这个派别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怀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拉萨尔派,并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革命,推翻贵族地主阶级的反动政治,实现德国的统一。德国工人运动由此形成了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两个对立的派别。进入70年代后,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反动派感到惊慌,俾斯麦政府加紧了对工人运动的镇压。爱森纳赫派的地方组织遭到了封闭。拉萨尔派由于日益失去群众的信任,在1871年选举中遭到了失败。共同的逆境,促使两派都希望合并,以壮大力量。另外,这时德国已经统一,两派原来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策略分歧不复存在,两派的合并更有了现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通过合并改变德国工人运动的分裂状态是必要的,对工人阶级有利,但合并要有原则,要建立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纲领路线的基础上。可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没有认真地听取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匆忙与拉萨尔派协商合并。两派合并的纲领草案中采纳了拉萨尔派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这个纲领草案时,十分气愤,认为它是一个“极其糟糕、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表达他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于同年4—5月抱病写作了这一著作。同年5月5日,马克思将这一著作连同附信寄给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之一威·白拉克,并请他转给爱森纳赫派的其他领导人阅读。《哥达纲领批判》不仅彻底地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以其一系列重大理论建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马克思逝世后8年,恩格斯为了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科学的行动纲领,不顾德国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反对,于1891年将这一著作公开发表在德国党内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并写了一篇序言。同时发表的还有与这一著作直接有关的马克思于日给威·白拉克的信。
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在一系列理论和政治问题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
第一,对待德国统一问题。拉萨尔派完全拥护普鲁士王朝宰相傅斯麦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靠俾斯麦的“铁血手段”来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爱森纳赫派则主张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推翻各邦的君主专制,建立全德共和国,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
第二,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拉萨尔派宣扬“依靠国家帮助”建立全产合作杜,实现社会主义。爱森纳赫派则主张推翻地上资本家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第三,对待第一国际的态度。拉萨尔拒绝参加第一国际,并阻挠工人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爱森纳赫派则积极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
第四,对待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问题。拉萨尔派在国会投票赞成俾斯麦的军事顶算,支持1870年普法战争和武装镇压巴黎公社起义,爱森纳赫派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普鲁士王朝对法国的侵略和武装镇压巴黎公社起义等等。
二、内容讲解
&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全书共分四章。
在第一章里,马克思主义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着重批判它鼓吹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理,并具体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
第一节,马克思批判了《哥达纲领》草案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和“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如土地、矿山等也是财富源泉,劳动只有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工具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创造出财富。资产阶级避而不谈生产资料这一先决条件,鼓吹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实际上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是让工人阶级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革命。上述问题,实质上涉及到是保留私有制还是消灭私有制的问题。
第二节,揭露《哥达纲领》“修订”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只提“在现代社会,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由此造成的工人阶级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贫困和奴役的原因”,而不提地主阶级对劳动资料的垄断。“仅仅攻击资本家阶级,而不攻击土地所有者”的实质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保护地主阶级,是一种改良主义,是“半截子”革命。
第三节,批判了《哥达纲领》中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第四节,批判《哥达纲领》诬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哥达纲领》中写道:“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这里的“其他一切阶级”就是“中间等级”,主要是农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中间等级”具有革命性,并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包括农民在内的“中间等级”并不是“反动的一帮”,而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诬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不过是为了粉饰他同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这些敌人结成的反资产阶级联”。
第五节,批判《哥达纲领》中散布的资产阶级的狭隘民族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哥达纲领》中写道:“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意识到,它的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所共有的那种努力必然产生的结果,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这种“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是从资产阶级的和平和自由同盟那里抄来的,实质上是散布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显示出来,没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就没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表明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第二章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1.“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捏造。
拉萨尔把资本主义的工资现象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是“铁的工资规律”。马克思指出,如果工资规律不是社会规律而是自然规律,无产阶级就不必进行革命,搞经济斗争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马克思说:“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次,也还废除不了这个规律。”
因为,废除是以承认它的存在为前提的。
2.“铁的工资规律”的理论根据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实质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
拉萨尔用人口绝对数的变动来解释工资的变动,把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归之于人口的自然繁殖,归之于永远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业、贫困是由于人口生殖太多,而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十分荒谬的。恩格斯在1875年《给奥·倍倍尔的信中》中驳斥了这一谬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已经详细地证明,调节工资的各种规律是非常复杂的。”[2]工资是随着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劳动日延长和劳动强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业后备军的大小,物价的水平等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的。“随着情况的不同,时而这个规律占优势,时而那个规律占优势,所以它们绝对不是铁的,反而是很有弹性的。”
3.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奋斗目标,是“真正令人气愤的退步”。
为了批判“铁的工资规律”,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使用劳动力的过程才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他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来。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那个超过工资的更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不在于工人人口太多,而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工人阶级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当时已在德国广泛流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纲领草案仍然写上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是对科学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背叛。
第三章集中批判了拉萨尔关于“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1.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合作社,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立了一些消费和信贷合作社,通过这些合作社相互接济,减轻中间剥削,有助于改善工人一些生活。这种合作社是有意义的,它的可爱之处是“工人自己独立创办”的,“既不受政府的保护,也不受资产者保护”。它表明工人在“力争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但是,这种合作社的价值是有限的,不可能从中产生社会主义。当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仍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时,工人创建的小规模的合作社,不是被资本主义大企业所吞没,就是蜕变为资本主义企业。
2.无产阶级不能依靠国家帮助走向社会主义。
拉萨尔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废除铁的工资规律,使工人获得自己的劳动所得,实现公平的分配。为此必须通过自愿建立合作社使工人等级成为企业主。但是,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国家的援助和促进下实现的自由的个体的合作社——这是工人等级摆脱困境的惟一道路”。[4]拉萨尔主张,既然工人等级占人口的大多数,而普鲁士国家是为一切人存在的,那就应首先使工人争得普选权,使工人代表取得议会多数,通过工人在议会的多数席位制定国家预算法案,拨款帮助工人农民建立生产合作社,由此产生调节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走向社会主义。这纯属欺人之谈。马克思讥
讽地说:“这真不愧为拉萨尔的幻想: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像能够建设一条新铁路一样。”社会主义只有“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产生出来,依靠国家帮助的道路并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途径,而是历史的陈货,是拉萨尔从法国天主教社会主义首领毕舍那里剽窃来的,是要把工人运动“从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
第四章批判哥达纲领草案鼓吹建立“自由国家”等谬论,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1.“自由国家”不是无产阶级的目的。
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它不可能对所有阶级、所有社会成员都是自由的。国家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自由,而要剥夺被统治阶级的自由。所以恩格斯在批判纲领草案时指出:“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5]
“自由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口号,马克思说:“使国家变成‘自由的’,这决不是已经摆脱了狭隘的臣民见识的工人的目的。”对于一切觉悟了的工人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国家不能离开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
一定的国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纲领草案滥用“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字眼,而不是把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看成现存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基础,反而把国家当作一种具有自己的“精神的、道德的、自由的基础”的独立存在物。这就割裂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纲领草案所说的“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经济基础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些国家的同质性。尽管各国具体形式不完全相同,英国是立宪君主国,美国和瑞士是联邦共和国,德国则是军事专制帝国,“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它们具有某些根本的共同特征”,即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纲领草案抽象谈论“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工人党至少是当它接受了这个纲领的时候,“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得多么肤浅”。
3.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不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是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发产生出来。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并运用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才能建立起来。实行经济上的彻底改造,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革命转变过程,与此相适应。在政治上也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必然会遭到剥削阶级的拚命反抗,会遇到小资产阶级和各种旧的习惯势力的抵制与反对,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实际材料,总结他全部革命学说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著名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有力地批判了纲领草案把“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通篇不谈无产阶级专政和未来国家制度的严重错误,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哥达纲领批判》虽然是直接针对德国两派工人政党合并纲领而写的,但是却发挥了更为广泛的理论和现实影响力。恩格斯的序言中指出,“其中明确而坚定的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从他开始从事鼓动工作就采取的方针的态度,并且既表明了对拉萨尔的经济学原则的态度,也表明了对他的策略的态度”。同时,这篇文章在清算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同时,还阐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战略、策略思想,尽管当时的领导人没有采纳马克思的意见,但它却产生了“应有的影响”并“赋予别人与勇气”。恩格斯在序言中进一步指出,“十五年来,拉萨尔机会主义遭到粉碎性的打击。道地的拉萨尔分子只是在国外还有一些孤独的参与存在着,而哥达纲领甚至也被他的那些创造者们在哈雷当作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抛弃了”。最后,从后来整个国际共运史的发展来看,这部著作也一直是各国共产党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克服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发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哥达纲领批判》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在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本书中,马克思根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背景,全面系统地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理清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与非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国家制度、发展阶段、以及分配制度作了原则构想。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距今已经过去130多年了,但是这篇经典著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作用,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读书笔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读书笔记
上传于||文档简介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论​证​十​问​十​答​~
大小:794.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报告_百度知道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报告
我有更好的答案
踩低别人抬高老马,似乎无须论证一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佩恩3第五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