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房子的风水学盖的偏脸子,和主房不搭,在风水学有什么讲究

长白山下的民俗与旅游
&&&&&&&&&&&&&&&&
/ 长白山下的民俗与旅游 
吉林地区不论城乡居民都爱说俏皮话,这也是一种民风。 所谓俏皮话,是群众语汇中富有幽默、含蓄、风趣的语言。它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不是干巴巴咬文嚼字的成语或谚语,而是在成语 和谚语的基础上加以通俗化,是群众创造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口头文 学。  俏皮话也叫歇后语,是从古代缩脚语发展而来的。缩脚语本是文人搞的 文字游戏。例如一个穷书生无酒招待客人,便以水相待并说:“君子之交淡 如??”,客人也明白其意,便答:“醉翁之意不在??”两人都把水和酒 隐藏起来而相视一笑,心照不宣。缩脚语隐掉的部分,是对原来成语的截取。 截取后,前半部分不成语,不知原句的人,根本就不懂是什么意思。俏皮话 则不同,前半句是个比喻,有个完整的含意,就是不加解释也可以使人理解。 吉林可以说是俏皮话之乡。有些俏皮话很富有地方色彩,自然有其生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举几个例子来说: 吉林市修的江堤——随弯就弯。 牛马行抢切糕的——真是一把快手。 抬和隆的幌杆——够孩子戗! 这三句俏皮话都是根据吉林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现象创造的。旧社会吉林市没有一条笔直的马路,用“随弯就弯”来讽刺昔日的市政状况还是恰当的。另一方面,随着江城的建设,从丰满到土城子如果连成沿 江的江堤,那么“吉林市的江堤——随弯就弯”这句俏皮话便成了歌颂江城 的赞语了。牛马行抢切糕的,那是旧社会的社会现象,多是一些抽大烟的无赖干的勾当。因为切糕价钱便宜,一看那一双埋汰的手,把抢来的切糕就往嘴里塞, 看了使人恶心,只是骂他两句也就算了。这句俏皮话是 50 年前的老话,随着 时代变化,这句俏皮话已成历史陈迹了。怡和隆是旧时代吉林数一数二的大买卖家,坐落在北大街北北夹信子直去北极门的路东,现在还有怡和隆铺门脸的遗迹,隐约可见经营商品的种类, 但幌杆不见了。怡和隆的幌杆是木制的,下面还有两块竖立的花岗岩夹石。 幌杆顶上是一个锡制的大桃,雪白银亮,在太阳光下更是耀眼。锡桃的底座 是木雕彩绘的四个男孩子,都穿着彩色衣服,是古代儿童的打扮,雕刻得细 腻。这四个男孩子扛着大锡桃,喜笑颜开,栩栩如生,称得起是惟妙惟肖的 工艺佳作,受到南来北往行人的赞扬。因而,民间创作出“怡和隆的幌杆——够孩子俄”的俏皮话。 吉林的俏皮话是丰富多彩的,农村百姓更是爱说爱笑,有些俏皮话就是农民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张口就来,俯拾皆是。例如: 横垄沟拉磙子——一步一个坎。扫帚顶门——差(杈)头多。 瘸子打围——坐着喊。 二齿钩挠痒痒——一把硬手。 狗皮袜头子——不分反正。腰揣一副牌——谁说冲谁来(对爱吵架者的批评讽刺)。辘轳把底下——正经(井)。扛椽子进大门——直来直去。 卖不了的秫秸——靠边戳着。 黄皮子(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六碗菜添编花——多余(鱼)。 小牛犊子撵兔子——有劲也使不上。 要饭花子的烟——没准(嘴)。 穷寡妇赶集——没人没钱。 醉鬼走路——东倒西歪。 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锅碗的戴眼镜——找茬(碴)。 老蕨菜——伸巴掌(指打人)。  城里人也爱说俏皮话,有些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如在伪满时期,人民 群众中偷偷地流传着一句俏皮话:“满洲国”的旗子——黄面大(迟早要完蛋)。 这句俏皮话反映了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统治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盼望着伪满早日完蛋、祖国重见光明的心情。不过,城里人创造的俏 皮话常常和成语、谚语有关。例如:松花江放木排——顺流而下。旗杆上的锡顶子——高高在上。老儿子娶媳妇——大事完毕。 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锯过梁做板凳——大材小用。 老财主卖粮——不卑(背)不亢(扛)。 书蠹虫进书箱——咬文嚼字。 老爷子的破被子——概(盖)有年矣。 包脚布绣花——底子太差。 大脚穿小鞋——不好提拔。吉林人不但自己创造俏皮话,而且也继承和运用古老的俏皮话丰富口头文学,是些雅俗共赏和耐人寻味的俏皮话。例如: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 担忧。剃头挑子——一头热乎。下屯烧饼——穿(串)起来了。 瞎子点灯——白费蜡。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砂锅捣蒜——一槌子买卖。 狗掀帘子——光凭嘴。 奶妈抱孩子——人家的。 土地奶奶喝烟灰——有口神累。 诸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够人。 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冻豆腐当凉菜——真不好办(拌)。豆腐掉到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吉林民间饮食习俗古谚说:“民以食为天”,这说明养家糊口是老百姓的起码要求。 吉林民间的主食主要是以大黄米和白小米为主。昔日吉林农村农忙时,差不多天天都吃黄米团子、粘豆包、苏子叶饼、玻璃叶饼等。这些吉林特有 的食品不但好吃,而且经饿,还便于送到地头,是农忙季节的硬伙食。据说 这还是农村雇用临时扛活的条件之一。吉林习惯平常都是两顿饭,只有农忙 时才吃三顿饭,黄米团子是晌午的主食。  吉林的白小米,以乌拉街一带出产的最好,在清代还是进贡的土产品, 其优点是粒大、色白、味香。过去不论城乡,做饭都使用大锅,先把小米淘 好下到锅里,煮七八成熟,用笊篱把饭捞出来放在瓦盆里。米汤倒到泔水缸 里,泔水是喂猪的饲料。在城市,除少数人家用米汤熬菜外,多数都白白浪 费了。铁锅淘净后重新放进清水,再把瓦盆里的饭放在锅里蒸熟。经过这样 一煮一蒸两道工序做好的饭一点不粘。但如果煮得不到火候,小米饭会像鱼 子一样发硬,俗称“小米子子”,是不容易消化的。除了大黄米、白小米外,吉林的主食还有粳米、高粱米和苞米子。50 年前,吉林不种水稻,只种旱稻粳米。因为民间习惯,每日早晚两餐不喝 粥,多是吃干饭。粳米饭也是先煮后蒸,但只是年节才能品尝到。办喜事时,在请厨师准备宴席的前一天,第一顿饭多是大锅焖的小豆高粱米饭。这种饭的锅巴用荤油葱花炒得又油、又香、又红,既显示厨师手艺, 又象征吉利。这样,吃高梁米小豆饭便成了办喜事的常规。做苞米饭常常要配上云豆。60 年前的做法也是先煮后蒸,因子硬需多煮些时候才能捞出来,比较费火。人们偶尔吃一次也感到新鲜。吉林 风俗,吃苞米主要是啃青、烤苞米或糊苞米。没牙的老人要吃就用搓菜板搓 出浆来蒸成苞米糊糊加些白糖,这是老人和婴儿适宜的食品。过去吉林吃苞 米面都掺豆面,称为杂合面,这种杂合面贴的饼子,色、味俱佳。值得一提的是,吉林人普遍喜欢吃养麦蒸饺,这也是民间偶尔改善伙食的珍品。 家常便饭,一般人家除年节外基本都是一饭一菜。饭是蒸的,菜是熬的。熬菜是最简单的烹调方法,许多青菜都可以熬,如豆角、西葫芦、茄子、土豆、冬瓜、萝卜、豆腐、酸菜、菠菜、黄豆芽等都是熬的。这种清汤寡水的 菜汤,是符合朱子《治家格言》所提倡的“园蔬逾珍馐”的。一饭一菜,这 在人口少的家庭里是一种纯朴的家风,可是,在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里,人心 不齐,口味不一,程度不同地出现做小锅菜的情况,在城市里的大家庭里, 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吉林人吃家常便饭并不是不改善伙食,最早是初一和 十五改善伙食。但是,不少人家由于初一、十五要念佛吃斋,便逐渐改为周 日改善伙食了。改善伙食,一般是包饺子,有时也炒四个菜。这种遗风一直 延续到今天。当然,如今大伙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日里也常常四菜一汤了。 由于汤菜简单,为了佐餐,民间习惯好吃咸菜,家家户户饭桌上都有咸 菜碟,也叫小菜碟。通常都摆上四个咸菜碟,这种风俗在广大农村中现在还流传着呢。 从前,多数家庭吃的酱菜是自家制作的,如大酱、盘酱、韭菜花、韭菜花黄瓜、蒜茄子、渍蒜、烂糊疙瘩、咸辣椒、五花菜、咸萝卜、咸土豆等, 甚至连酱油也自家酿造,称之为清酱。从前,吉林城里经营酱油、醋的铺子,都是山西人开的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经营酱菜的河南街有一家名叫“有益号” 的商店,专营南方食品,包括绍兴酒、南方酱菜、酱牛肉等,买腐乳也得到 这个店。这家店号出售的酱牛肉,又嫩又香别有风味。  讲到咸菜碟,民间有句谚语说:“看人下菜碟”。咸菜味分甜酸咸辣几 种,平时家人吃饭,家庭主妇要根据家人的不同口味,摆上家人喜爱的各味 咸菜。当家里来了客人,更要根据客人的不同身分,拿出优质的咸菜招待, 这也算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60 多年前,吉林有名的“太盛园”白肉馆,招 待来客特别是老顾客是十分殷勤的。先把顾客让到单间,再送来毛巾把,端 上扣碗茶。不论顾客有几位,在摆上碗筷后,首先送上四种小菜,如酸辣白 菜、五香花生米、五花菜、八宝小菜等,这是饭馆奉送的。这是名副其实看 人下菜碟的典型,既让客人欢喜,又能收到小费。吉林的家常便饭也很有风味,下面介绍几种菜肴: 江水煮江鱼。吉林是鱼米之乡,淡水鱼丰富,松花江的三花——鳌花、鳊花、鲫花,更为人们所喜爱。江水煮江鱼,这是渔民的传统烹调方法。鱼 必须是活的,去鳞开膛后,不煎不炸,下锅用江水去清炖,仅加粒盐、葱姜 等佐料。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意思就是多煮一些时候,鱼汤就成为 乳白色,味道鲜美,吃时可放些姜、醋,是喝酒佐餐的佳肴。鳅鱼豆腐。泥鳅鱼是最一般的水产品,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但烹调得法,在吉林却成上等菜肴。满族有一种做泥鳅的特殊烹调方法,实际上非常 简单。把活的泥鳅和大豆腐一起冷水下锅,待水一热,泥鳅便往豆腐里钻。 锅开后,鳅鱼豆腐都熟了,取出豆腐晾凉,然后切成片,泥鳅在豆腐片上留 下不规则的图案。泥鳅豆腐可当拼盘,是佐酒的佳品,吃时可根据个人爱好, 蘸椒盐或蒜泥、酱油等。翡翠白玉清冻。先用肉皮切成丝熬成肉皮冻,撇去浮油,取出肉皮,继续再熬。待凝成清冻时,放入洗好的菠菜叶,再打入一个鸡蛋清。这时凝成 的清冻里有绿色的菠菜和银白色的蛋清,色彩鲜明,别有风味。鲇鱼熬茄子。鲇鱼不是名贵鱼,无鳞,一身粘液。将鲇鱼收拾干净后,和茄子一起红烧。吉林农村谚语说:“鲇鱼熬茄子,撑死老爷子。”这说明 这道菜既营养丰富,又是佐餐的美味。炸萝卜片大豆腐片。这里的炸不是指油炸,而是指水煮,是吉林秋末冬初的应时家常菜。吃时佐以蒜泥、辣椒油、韭菜花和炸的金黄酱,俗称素白 片肉。此菜营养丰富,做法简单易学。饭包。这是吉林妇女喜爱的一种特殊食物。在大白菜上市后,家庭主妇把白菜叶洗净,配以炸酱、葱丝,如有炒菜更好,加上一小碗干饭,一齐摊 在白菜叶上,把饭菜包好就成了饭包。吃时用两手捧着攥着,唯恐散花。吃 时要全神贯注地大口大口吃,食欲之佳胜于平时。如果妯娌同桌,更是一场 热闹的赛吃场面,这是吉林的一种特殊食风。  家常黄瓜菜。这是一道夏季凉菜,黄瓜拌上食醋、辣椒油、芥末、蒜末 等后,是夏季喝酒、吃水饭的好菜。条件好的人家还要用“肉串子”来拌。 所谓“肉串子”是吉林民间用肉丝炸的清酱。没有“肉串子”的人家常用油 条切成丝来拌黄瓜,就成了素黄瓜菜,亦别具一格。  百花点将台  松花江岸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拿乌拉街的百花点将台来说吧,从远处看 只像是一个巨大的土台子,可是这里却记载着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传说早年间松花江西沿有个海都国。国王 50 多岁了,只有 3 个女儿。大 女儿叫黄花,二女儿叫红花,三女儿叫白花。黄花、红花都嫁了人,只剩下 三女儿白花。姐妹三个里数白花长得最好看,眼睛像一亮一亮的星星,脸儿 像红艳艳的棒槌花。白花又聪明又懂事,心眼儿也实。国王稀罕得了不得, 封白花为“百花公主”。国王没有儿子,有心让公主继承王位。国王让海都 国最有本事的大将教公主武艺。白花学艺那天,国王叫海都国最好的裁缝, 给公主做了一套像云彩一样的白战袍;叫海都国最好的铁匠,给公主打了一 副像银子一样白的盔甲和一杆长枪;国王还让人从蒙古那里买了一匹浑身像 雪团子一样白的千里马,叫最好的骑手教公主骑射;还请最有学问的先生教 公主念书。国王自己也常教给公主治国安民的道理。公主白天领着宫女卫士 操练武艺,不是耍刀弄枪,就是拉弓射箭。夜晚就在书房里念书。不几年, 公主就学得文武双全了。那时候,海都国和蒙古搭界,蒙古王好几次派兵来 打海都国,都因来的兵少,海都国王守得紧没攻进去。等百花公主长到 17 岁时,蒙古人在关里建立了元朝,发了几十万大兵攻进了海都国。眼看要打 到海都国的都城了,海都国战死了不少大将。有一天,国王要亲自带队出征。 临行前他把公主叫到跟前说:“老百姓叫蒙古人糟蹋得太苦啦,挤出一条老 命,我要跟他们干一干,叫他们知道海都国不是好惹的。万一我回不来,你 们要想法保住实力,撤到江东去,等咱们力量强了再打回来。千万别忘了故 国乡土!”说完国王就领兵开了城门,和蒙古兵在城外厮杀起来。国王到底 是上了年纪,加上兵马又少,慢慢抵挡不住了。公主在城头看得清楚,立时 骑上千里马,手持银枪杀出城来接应父亲。千里马跑起来像天边的白云,银 枪舞起来像水里的银龙。公主从东杀到西,从西杀到东,白盔白甲和银枪都 让鲜血染红了,可蒙古兵还是不见少。打着打着,忽然国王马失前蹄,国王 从马上掉下来受了重伤。蒙古兵嗷嗷叫着,像一窝蜂似的要上来捉活的。公 主见父亲受伤,来不及下马抢救,就搭上箭朝蒙古兵的帅旗“嗖”地一下子 射去。旗的绳子“唰啦”一下断了,帅旗掉在了地上。蒙古兵一见帅旗被射 下来,就乱了阵营啦!百花公主连忙救起父亲退进城里。海都王因伤势过重,回城不久就死了。全城百姓没有一个不伤心的,只听得满城一片哭声。可百花公主连颗泪珠也没掉,她忍着悲痛,领着全城百 姓和文武大臣,把父亲葬在后山根下。众人举枪的举枪,挥拳的挥拳,都要 出城和敌人拚命,为国王报仇。公主对大家说:“本应当打开城门和敌人拚 个死活,可是咱们国小兵少,拚到底只有国破家亡。父王临终前再三嘱咐, 让我们撤到江东保存兵力,操练人马,等兵强马壮时再重整旗鼓,收复失地。 不知大家还有什么高见?”众人一听海都王留下了遗言,都齐声说道:“遵 国王命,听公主调遣。”公主又说:“我们退到江东绝不能忘了家乡。兵马 要一律撤退,百姓有不愿走的,只要不给敌人做事可以留下。撤走的,不管 军民,都要背上一包家乡的土。咱们绝不能忘了国忘了家,一定要打回来!” 百花公主刚一说完,百姓们男男女女都捧起一包包黄土放在衣裳包里,跟着 公主撤往江东。百花公主领着兵马和众百姓,过了江就到了乌拉街。一到这儿,公主就让大伙儿把背来的家乡土堆在一起,堆成了一座几丈高的点将台。剩下的土 又筑成了三道城墙:最里的一道叫紫禁城,百花公主就住在这里;中间的一 道叫内罗城,住着跟来的百姓;最外的一道叫外罗城,住着全体军士和将官, 他们负责保护百姓安全。  修好城墙后,百花公主就天天到点将台上领头操练武艺。她还出榜招贤, 让人斗剑比武,从军士和百姓中选拔人才。只要真有本事就封为将军。就这 样,天天练,天天选,选拔出八员大将来。头一员大将叫姜海瑞,是公主手 下一个宫女的哥哥,过去开过鞭炮铺,会造火药做火炮,曾用火炮把蒙古人 的船队进攻打退了好几次。公主见他人才出众,忠厚老实,心眼里喜欢他, 就封为第一员大将。第二员大将叫铁头,过去是国王手下的一名老将。这人 长得膀大腰粗,像半截黑塔,他能头顶千斤鼎,手使千斤锤。以前王官里斗 牛,他能抓住牛犄角把两条牛分开。可这人仗着力气大特别骄傲,心眼也坏。 他见姜海瑞做了第一员大将,不服气,心想:“一个穷手艺人,也配在我上 头!”见公主喜欢姜海瑞,心里更不自在,暗暗打主意要把姜海瑞整下来。 有一天,姜海瑞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还打沉了一只船。公主见了很高 兴,就加封姜海瑞为副元帅,让全体军民都归他调动。铁头心里更不服了, 从点将台回来,叫住姜海瑞说:“大兄弟,恭喜你呀!”姜海瑞不好意思地 说:“这全凭公主抬举。”铁头又皮笑肉不笑地说:“这大喜的日子可不能 错过呀!来,我请你去喝两杯。”姜海瑞要去看火炮修得怎么样了不想去, 铁头又连拉带扯地说:“误不了,蒙古人早就叫你打得不敢来了。”姜海瑞心眼实,最终还是让铁头拉着喝酒去了。  到了帐篷里,铁头就把姜海瑞灌醉了,还在酒里下了迷糊药,姜海瑞喝 下去一会儿就不省人事了。这时节,天已经黑了。每到这时候,公主都要到 点将台上观看星象,要不就望着江的西岸叹气。铁头知道公主这会儿不在屋, 就偷偷地把姜海瑞架进公主的屋子里,又把姜海瑞浑身脱得溜光放到公主的 床上,盖上公主的被子。铁头做完这一切就溜走了,他想羞羞公主并借刀杀人。  公主从点将台回来,刚一掀帘子就听见男人的呼噜声。公主“嗖”地拔 出宝剑喝道:“谁?”没人回答。宫女连忙点上灯,照见床上躺着一个男人。 公主的气立时不打一处来:“谁这样大胆?看剑!”举剑就要砍。宫女眼尖, 一眼认出是自己的哥哥,连忙拦住公主跪下说:“公主消消气,是我哥!” 公主一听是姜海瑞,火虽没下去,但剑插回去了,忙叫宫女:“快问问他, 怎么这样放肆?”这阵姜海瑞的药劲也过去了,酒也醒了,一看自己的衣服 叫人给脱了就知道上了当,忽然听见公主说话就更傻了眼。他妹妹过来问他 怎么回事,他就把铁头请他喝酒的事说了一遍。妹妹等他穿好衣服,才把事 情的经过告诉公主,并让哥哥跪下赔罪。公主一听就明白了,拉起姜海瑞说: “快领人把铁头抓来,非杀了他不可!”宫女忙又劝公主说:“公主,杀不 得!”“怎么杀不得?你还为他讲情!他明明是嫉妒海瑞,想借刀杀人!” 宫女说:“这样的人本该杀,可是咱们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国土还没收复, 杀了一员大将,怎对得起先王!”公主一听心里一阵难过,忙拉起宫女说: “我的好妹妹,多亏了你!”又把姜海瑞训了一顿,叫他以后别再喝酒。又 嘱咐他回去后别声张,暗地里把铁头看起来。姜海瑞很是羞愧,发誓再不喝 酒,就到外城看修火炮去了。    第二天一早,铁头就到处打听姜海瑞的消息,心想副元帅的位子一定是 他的了。他忽然听说副元帅要点兵试炮,心里格登一下。再仔细一打听,才 知公主并没有杀死姜海瑞,铁头心里有点害怕了。后来他又一想,自己有的 是力气,七员大将个顶个谁也不行,公主一个女的又能把他怎样,才又放宽 了心,等着公主招呼,准备应付。可一连好几天点将的时候,公主根本不提 这事,铁头心里又犯了疑惑,琢磨着准是怕他一走,少了一员大将,所以不 敢把他怎么的。看到公主对姜海瑞比以前更好了,铁头心里更嫉妒了,心想: “公主这么一点兵马还想收复海都国?我何不趁这机会,来个里应外合?事 成了,功自然不小,省得在这里受他们管!”铁头越想越得意就起了反心。 找个空子,铁头派心腹过江,偷偷给蒙古人送了封密信。信上说愿接应元军 攻进乌拉城,把百花公主献给大元皇帝做妃子。当时,蒙古领兵的将军带兵 打了那么久,连江都没过去,再攻不下来,将军就要被杀头。接到密信后, 蒙古的将军乐得不知怎么好了,当时就回信许下保荐铁头当大将军的愿,又 送了不少金银财宝。铁头接到礼物,早乐得昏头胀脑了,对人更是蛮横无理、 任意胡行。接着铁头又差心腹回信,约定八月十五元军攻城时里应外合,献 城投降。铁头的诡计早已被公主识破了,并派人把送信的人在江边抓住了并 杀了头,把信上的日期改成八月十六,又派两个可靠的人给蒙古人送信去了。 百花公主连夜把七员大将找来议事。公主把铁头的情况一说,大伙都气 得了不得,有的马上就要去抓铁头。公主说:“先别惊动他,这家伙力气大,晚上去不好收拾他,等天亮点将时,我说声动手,你们就把他绑上。”  第二天一早,乌拉城响起了紧急牛角号声。将官们都赶到点将台下集合, 铁头慢慢腾腾、洋洋得意地最后一个到来。点将台下兵士排成排、队成队, 个个持刀握枪好不威风。铁头一见这阵势,心里就有点发毛,是不是露了馅? 又一想,去的人还没回来报信,不会走漏风声。于是就假装正经地到点将台 上鞠了一个躬:“参见公主!”公主一脸怒气大声道:“铁头将军,你知罪 吗?”铁头以为是为了姜海瑞的事,就冷笑一声说:“公主,这事怪海瑞自 己??”公主喝道:“住嘴!来人,把他捆起来!”没等铁头拉开架式,七 员大将“呼啦”一声上去,把铁头绑了起来,他再有劲也挡不住七员大将呀! 公主当场宣布铁头的叛国罪状并下令斩首,在点将台下就把铁头砍了,当时 从铁头的脖子里冒出一股黑血。人们都说铁头的心黑了,血也是黑的。为了 不叫这样的坏种再出世,人们就把铁头的尸首装到石头棺材里,埋在乌拉城 外的巴里。现在那儿还有巴里铁头的坟呢!蒙古将军接到信后,按着信上约定的时间,在八月十六日一早就把兵马集合到江边的芦苇丛里,等着铁头的信号。一会儿,忽然见一队战船悄声地 开来,蒙古人以为是铁头接他们来了呢,就竖起信号旗。谁知来船冒起一片 火光,火炮打了过来。蒙古人刚要跑,周围的芦苇都打着了,烧成了一片, 把蒙古兵全烧死在里头了。等到别处的蒙古兵听见火炮响来接应时,百花公 主手下的船早开回去了。从这以后,蒙古人对百花公主更害怕了,再不敢轻 易攻打乌拉城了。  杀了铁头,烧了蒙古兵以后,公主更喜欢姜海瑞了,然后两人结了婚。 转眼间过去了五年,百花公主生育了五个儿子,可她总也忘不了故乡,忘不 了收复家乡,仍是天天操练人马。功夫不负苦心人,又过了好几年,乌拉城 的兵也强了,马也壮了。这天,乌拉城又响起了牛角号声,吹得天也动,地也摇,松花江的浪头像小山一样。百花公主又戴上银盔,披上银甲,举起银枪,跨上千里马,发 出了向江西岸进攻,收复海都国的命令。只听得江岸上一阵阵火炮响,打得 天昏地暗,江西岸烧成一片火海。百花公主两腿一夹,千里马就在水面上跑 起来,几步就过了江,士兵们也跟着乘船渡过了江。蒙古人不知哪儿来的天 兵天将,早乱了套,走的走、散的散,不到三天,百花公主率兵就打到了海 都国原来的都城。  守城的敌人见百花公主打回来了,就从城墙上往下射箭、放滚木擂石。 百花公主长枪左拨右挑,把箭头全拨挑到了地上。不知什么时候,蒙古人也 偷着学会了造火炮,此刻也从城墙上往下打火炮。姜海瑞领着人马向城里打, 城上城下成了一片火海。公主的五个儿子年纪虽小,也跟着爸爸一起点火绳 为妈妈助威。攻着攻着,忽然公主的战袍被打着火了,兵士们一齐喊:“公 主下马扑火!”公主哪里顾得。盼了多少年,练了多少年,就是为的这一天 呀!公主用腿一夹马,大声喊道:“杀!”白马像驾云一样向城门冲去。公 主的身上、头上、马鞍上都着了火,简直像个火人。公主冲到城墙前,用枪 一指,城门就倒了,大军跟着公主摇旗呐喊攻进了城。守城的敌人死的死、 逃的逃,剩下的都投降了。到了王宫,大伙儿刚要把公主身上的火扑灭,谁 知公主身上的火自己就灭了。公主骑在马上仰天大笑一声,就从马上倒下来 死了。奇怪的是,公主身上一点儿也没有被烧伤。姜海瑞领着军民扑灭了城里的火。把公主埋在海都王墓地的旁边。传说埋葬公主那天,晴天里就响起了一阵雷,雷声过后,从公主的坟头上飞起一 只白鸟直上蓝天去了。于是人们说百花公主是天上的白鹤仙女下凡,天鼓一 响,又召她回去了。从那以后,姜海瑞就当上国王,对百姓可好啦!他的五个儿子也当了大将军。后人为了不忘百花公主,就把公主的五个儿子称作五虎神。因为他弟 兄五个都会造火药,后来的炮火筒上画着五个人像,还写着:“五虎神大吉”, 那就是百花公主的五个儿子。如果你来到吉林,来到松花江边,就会看到这个古老的圣地——百花点将台。吉林船厂  吉林市早先不叫吉林而叫船厂,那时这里只是住着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 子。四外全是黑森森的老林子,树木又高又大,一棵挨一棵像麻地一样,齐 唰唰的长得可密实了。林子里见不着太阳,也分不出东南西北。林子里飞禽 走兽有的是,不是碰见单行虎,就是遇到野猪群,想要跑出来都不容易。  这里前有大江,后有大山,山高林密,树木又直溜又粗实。山下的松花 江流经这里,江面宽,江水深,水流得又平稳,真是一个天然的造船厂。官 府从四面八方抓来一些工匠,砍木头、锯板子、造木船。为了看守这些工匠 干活,官府还特意派来一个营的水兵监工。造出来的船都集中在一个江湾处, 离老远一看,一片齐唰唰的木船排在一起像大兵营一样,所以人们就叫这里 船营。  被抓来的工匠可遭罪啦,官府急等用船,就叫工匠没黑天没白天地干活, 几搂粗的大树让两个人拉着大锯一点一点地锯,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树放 倒后,还得用人挑人抬,慢慢地运下山去。一不小心就会被砸死或碰伤,官 府是不管工匠死活的。运下山来的木头,要用锯一根一根地破成板子,晒干 后,再一块一块地拼成大船。工匠在大山林里干活,还要受蚊蠓的气。早晨 的“小咬”就像风刮起来的土面子那么多,专门往人头发里钻,咬得头皮都 胖起来。到了中午前后,“小咬”退下去了,“瞎蠓”又上来了,围着人身 前后嗡嗡地乱转,一不小心就叫它叨一口。将近傍晚,瞎蠓少了,蚊子又来 了,咬得人浑身是包,火烧火燎地疼。那些水兵对工匠们不是打就是骂,工匠稍微直直腰就得挨棒子,刚一停脚又挨一榔头。水兵中有个头目,工匠们都叫他“活阎王”,这个家伙心最 毒、手最狠,没有一个工匠不挨他打的,大伙儿都恨透他了。就这样,工匠们吃不饱、睡不好,连熬带累,一个一个地病倒了。病倒了也得出工干活,“活阎王”领着水兵们,手拿着棒子挨屋往外赶,把人们 都打到工地上去。有的人就被活活地折磨死了。工匠中有个姓霍的老头,为 人胆大心细。他眼看着伙伴们一个一个地倒下去,就对大家说:“要想办法 对付这些该死的东西,不能白白地死在他们手里。”工匠们都感到老霍头是 大伙儿的主心骨,打心眼儿里佩服他,都愿听他的话,跟着他干。  一天,老霍头正和伙伴们在山上挑木头,听见山下有人吆五喝六地骂不 绝声,他一看,“活阎王”正杀气腾腾地直奔这边走来。老霍头想机会到了, 他用橇棍一橇,几根又粗又大的木头顺着山坡滚下去了。只听“活阎王”“妈 呀!”一声惨叫,就被压成了肉饼子。水兵们一见老霍头把他们的头目砸死 了,就像饿狼抢食似的闯上来。老霍头一看眼也红了,操起木棒子迎上前去, 当时就撂倒了两个。但是由于水兵人多,他没有防备从背后上来了一个像大 虾米似的家伙,从后面打了一棒子,老霍头倒下了。水兵一看把老霍头打死了,就抬着两具尸首摇摇晃晃地走下山去。 工匠们听说老霍头被水兵打死了,都跑过来愤愤不平地说:“要为老霍头报仇!”其中有个姓牛的老头跟老霍头最要好,他看见大家都捋胳膊挽袖 子,怕惹出事来工匠们吃亏,忙拦挡说:“不要硬来,硬来会吃亏的。咱们 先把老霍头埋了,然后再收拾他们也不晚。”大家听了有理,一齐动手把老 霍头埋了,并堆起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坟来。  说来也怪,这个坟墓以后越长越大,很快就长得跟其它山头一样大小。 一天夜里刮大风,刮着刮着,只听见“轰隆咋嚓”一声巨响,从老霍头的坟 头上窜出一个大火球来,把山穿了一个大窟窿,传说就是龙潭山上的旱牢。 火球上站着一个白胡子老头,两只手各拿一个火圈直奔船厂而来。到了船厂 的上空,白胡子老头把两个火圈这边扔一个,那边扔一个,火圈立刻变成了 无数的火星星,落在水兵的营房上、木船上和木头垛上,然后白胡子老头又 从怀里掏出一把扇子,对准火星星扇起来,火星星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烧 红了半拉天。  这时,水兵们睡得正熟,兵营烧塌了,木船烧光了,木头烧成灰了。可 是奇怪,就是没烧着工匠的棚子。于是人们都说:“这准是老霍头报仇来啦。” 也有的说:“我亲眼看见他站在火球上,往下扬火呢。”  传说总归是传说,但这个故事告诉了人们吉林市的历史。那就是吉林从 前是木材集散地,南来北往的木材都要从这里装车运出。加上这里是造船厂, 木头多,连城墙都是木头的,所以特别容易失火。过去确是着过几回火,一 来二去的,“火烧船厂”就被人作为一种规律性的俗语概括出来了。其实呢, 是记载了这座古城久远的历史。  三、英雄四平城  四平,是吉林省的直辖市,距长春不足 200 公里,是坐落在松辽腹地的 一座美丽的城市。在伟大的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进行过著名的“四平战役”?? 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热土,因而这儿又被关东父老誉为“英雄城”。 四平东邻辽源市,西接草原绿都白城,总面积为 14.17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 280 万。 四平的物产十分丰饶,交通四通八达,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市区有哈大、平齐、四梅三条铁路干线从这里通过。因交通十分便利,大路平坦畅 通,所以称为“四平”。  四平又是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今遗留下来的山门便是当年的驿 站关卡。现在又新开辟了几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如山门风景区、下三台、 转山湖、二龙湖、向海鸟类自然保护区等处,还有叶赫、偏脸子城等古城堡 旅游线。  四平,这座英雄的城市,培育了无数英雄的儿子??在这片美丽的土地 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一片片新兴的工业楼房平地而起,这里又是铁合 金、化工、制造工业、食品加工业、汽车、客车、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四平 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盛产玉米、大豆、高粱等多种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 产粮基地之一,仅 1984 年粮食产量就达 77.5 亿斤,是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如果你来到四平,定会迷恋上这儿的山光水色和淳朴的人情民风。  二郎山庄和二郎神的传说  座落在松辽平原腹地的四平,是玉米黄金带上的“粮都”,又是一座解 放战争时期无数烈士鲜血浇灌过的英雄古城。在四平市的东南郊,有许多著 名的旅游景点。这儿不但有著名的柳条边门——布尔图库边门、古老的楼台 亭阁、长廊壁画、清澈的湖水、迎宾饭店和活鱼餐厅,而且还有一处新开辟 的旅游景区——二郎山庄。山上新建的庙宇金碧辉煌,庙内塑有人们喜爱的 民间传说人物,英俊年少的二郎神。  二郎神是中国民众喜爱的诸神之一,传说他是治水大师李冰的儿子。《朱 子语类》卷三载:“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二郎 乃是他第二儿子。”现代民间传说中关于二郎神的故事很多,说法最多的是 秦灭蜀后,奉秦王命李冰为蜀郡守,二郎随父同至蜀。时蜀地多水患,二郎 跋山涉水,自秋徂冬,从冬乃春杳无消息。一日入山林,遇猛虎,二朗射虎 死,方割取虎头,众人大惊,于是求他和大伙儿一块去治水患。《中国神话 传说辞典》中说:“二郎持‘三尖两刃刀’”,与七友灭恶龙、治水,因此 民间又有《梅山七圣》的故事。二郎神的故事开始只在巴蜀地区流传,后来 流传到全国。特别是后来《西游记》把他的本事描写成和孙悟空不相上下后, 二郎神的庙宇也逐渐由四川进入中原,在苏杭名城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四 平的山门之地却有“二郎山庄”,这确实有其独特来历。大约在六亿至五万年前,欧亚大陆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海水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退走,陆地从海底升起,造成了一系列的火山爆发,而紧靠 山门地区的伊通盆地一下子就有几十座火山同时爆发,并形成了著名的“七 星落地火山”和“大屯火山”,随之还出现了如刀削一样俏丽的半拉山门山。 人类无法解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是就传说是二郎神赶山,走到山门这个 地方时,这座山不听话,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气得用赶山鞭狠狠地抽下去, 只听“咔嚓”一声,大山被劈成两半。山的一半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剩下的 这一半就是现在的半拉山门。风物传说记载岁月的变迁。二郎神移山填海从巴蜀走到关东,最后在四平的半拉山门留下足迹,这不是偶然的。一种传说、一个故事往往反映了一 个地区历史文化形态的悠久和独特。山门是柳条边的一个重要边门之一,清朝于 1654 年在此设立边门关卡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了。当年设此门一是禁止汉人和蒙古人进入封禁区狩 猎;二是因为这儿是重要的古驿道,是通往清代女皇叶赫那拉氏祖籍叶赫的 必经之路;还是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所以叶赫是赫赫有名的 满族发祥地之一。作为通往这样重要之地的古丝绸之路的驿站道口,具有十 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又是十分繁荣红火的商贾之地。从古至今,这儿一 直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地和繁华闹镇,各种文化在此融合也是十分正常的。 这里除了有关帝庙、龟地、神树、虫王、龙王的传说外,把中华传统文化中 人们普遍喜爱的造山填海、灭妖镇恶的英雄二郎神请到关东大地,也就不足 为怪了。可见地域风貌与地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从中也可进 一步探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科学方式和经验,这一点是非常重 要的。   半拉山门半拉山门是吉林省著名的风景胜地,位于四平市东南郊处。 山门,过去人们把它叫做“半拉山门”,满语译做布尔图库。 当时,守备山门的官吏有苏喇和笔帖式各一人。“苏喇”是满语,即边门官。笔帖式是掌管文案的下级官吏。守备山门的几十名旗兵,其任务主要 是检查行人。《东三省古迹遗闻》记载:“布尔图库(译音,即半拉山门) 为奉吉交界之边门,满清时防卫綦严。有偷逾者,治之以罪。设有旗员二名, 督率披甲者二十四名戌之,至民国初年裁撤。”可见,当时关门旗兵盘查往 来行人甚严。此外,半拉山门附近还设有官方的税收机构。  到东北沦陷时期,半拉山门还保留有一些旧式建筑物,保持着原来的面 貌。山门已腐朽凋零,屋顶瓦上杂草丛生,门上还挂有一块书有“布尔图库 门”几个大字的牌匾。  进入山门,便看见一处空旷平坦的练兵场,练兵场左侧有关帝庙和娘娘 庙各一。关帝庙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虽经风雨剥蚀,庙顶上雕有的五寸高 人物形像仍栩栩如生。庙门内两侧各有一石碑,上镌刻“万善同归”、“仪 型万古”的题字。正堂上面悬有“感而遂通”的牌匾,匾下有“光绪十四年 中秋”的题款。院内有一口古钟,钟上镌刻“半拉山门关帝庙铸钟一口重九 十斤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造”的 20 几个字。正堂中央为关帝石像,两侧立有14 个大小不等的石像。  关帝庙后为娘娘庙,庙内供奉一对慈眉善目的老翁和老媪瓷像。每年农 历四月十八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周围几十里的人们都来这里赶庙会。那时,山门附近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神仙洞,附近还有一座神树山,稍远便是绵延雄伟的常家大山。这里风光秀美,伪满时即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如今,古老的山门已面目全非,那些旧式建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 是新的建筑群拔地而起。风格各异、现代化的旅游设施比比皆是,有供游人 休息的旅馆,有供游人畅游的游泳池,加上半拉山门独特的风光,这一切令游人流连忘返。叶赫古城  来到长白山下的吉林,不能不到叶赫古城一游,而游过叶赫古城后,游 人定会深感收获之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叶赫”名字的人可能不多,但谁都知道慈禧太 后,而叶赫之地便是慈禧“老佛爷”的祖籍地,也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 慈高皇后的出生地。  驱车出四平城,往东南行 30 公里,就会在叶赫河边发现一座清秀的小 镇。小镇地处群山环抱着的狭长的河川地带,川地中间有一椭圆形土岗,南 北两条山脉蜿蜒起伏,犹如二龙戏珠。这里山川奇秀、地杰人灵。早在明时, 居住在这里的满族先民的一支强大的部落——叶赫部落,不但培育了自己的 文化,还养育了两位太后。这里还盛产大量的山果(山楂)和粮豆。而正是 因这里风水好,慈禧在位期间曾定此处为“姻粉地”,时而和姊妹一块来此 祭祖观光。有一次,慈禧的妹妹偶尔发现叶赫河的泉水十分甘甜可口,便装 了几瓶带回了北京,送给慈禧尝鲜。慈禧喝后问:“哪的水?” “祖籍叶赫。”“真是圣水。”慈禧说:“叫家乡定期给我们送点儿来。”于是,叶赫当地就把这泉水称为“御泉水”了。 如今,叶赫以其在清史上的独特地位、风物传奇和古城遗址的风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风景区。1619 年,努尔哈赤灭亡了叶赫,毁城拆屋,从此,这里成了一个驿站。 古城变驿站,风情却更异。1681 年,康熙大帝东巡于此,他来到叶赫古城,登高远眺,并赋诗一首诗:“断垒新生草,空城尚野花。 翠花今日幸,谷口动明笳。”此后,历代帝王将相凡来乌拉,都要来叶赫古城观光游览。这里春夏风景优雅,秋季则遍山红果瓢香,冬季漫山银白,又成为追抱逮兔的狩猎场所, 真是一处天然的游乐中心。而今,又开设了转山湖风景旅游区,更使叶赫增 加了新的风情。吉林“泥林”  在吉林省乾安县,八百里荒漠上有一处奇妙的胜地,人称“狼牙坝泥林”。 泥林俗称狼牙坝,在县城西南大布苏(蒙语“盐碱湖”的意思)湖东侧。 在这南北长 5 余公里,东西宽 2—2.5 公里的“魔宫”里,操演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 迎面一条条黄土柱子拔地而起,巍峨高大直刺苍穹,迎着偶尔射进的道道太阳的余辉,酷似一个个披挂紫红金带的虎贲将军,傲然守卫在“魔宫” 的大门,任你用什么手段也休想混进宫门。  游人一走进“魔宫”,就觉得阴气森森。条条土柱如莽莽森林,躯干挺 拔,参天耸立,可与云南的石林媲美。这是任何大火都不能毁灭的林,是大 自然这位艺术大师,以电、以水、以冰的刻刀勾勒的群雕。  群雕后有两条泥柱,各长有两只巨大的耳朵,一左一右排开犹如两只华 表。如果说,虎贲将军守卫的是外殿,那么此时已进入这座“魔宫”的内宫。 一座高大的建筑层层叠起,一层高过一层,气势雄壮,直与蓝天白云相接, 在夕阳的余辉里显得金壁辉煌。  在宫殿右侧有一座泥柱,宽坐尖顶,层层相连,使你联想到埃及的金字 塔。塔后,一道由岁月写下条条沟痕的墙壁,曲曲弯弯犹如游龙在攀援、在 腾飞,又使你想起北京北海的九龙壁。  “九龙壁”内侧,其路忽上又忽下,忽宽又忽窄,游人忽跃、忽跳、忽 攀、忽伏,而景物是忽禽、忽兽、忽神、忽鬼变幻不定。什么跳涧的猛虎, 什么展翅欲飞的雄鹰,什么悠然自得的伏驼,什么恬淡怡然的斑马,还有狰 狞可怖的古代巨兽??它们或怒目下视,或昂首天外,各具神态,惟妙惟肖, 让人惊叹不已,又不免战战兢兢,不敢贸然前行。峰回路转天地豁然开朗,被红、白、蓝、黄及一些知名与不知名的野花簇拥的瀚海大湖——大布苏湖呈现在游人的眼前,它天连水,水连天,烟波 浩渺一览无遗,宛若一颗巨大的晶莹的明珠,镶嵌在科尔沁草原上。泥林之怪、盐湖之奇为吉林所独有,堪称中国北方一奇景。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去泥林和盐湖的交通尚不便利,但每年前往探奇的游人仍络绎不 绝。扶余大金得胜陀颂碑  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吉林省扶余县石碑崴子屯东 1.5 公里的岗阜上。 青石雕就的石碑,高 320 厘米,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顶及侧面 共雕有四条对称的盘龙,龙头向下,龙身相交,张吻怒目,双爪夺珠,线条 流畅,生动逼真。正面两龙盘曲之间留有碑额,刻有金代文人、书法名家党 怀英的手笔,六字二行“大金得胜陀颂”,下刻有汉字碑及颂诗 850 字,30 行,追述了当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集聚兵马、誓师出兵的经过及建碑原委。  金碑文字简炼,顺理成章,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代历史传说和秦皇、汉武 等帝王故事,颂赞了帝业长久。碑身四周雕怖蔓草纹,背面为女真文字。碑 身下有 72 厘米的龙首龟趺碑座,充分显示了唐宋以来的碑刻风格。大金得胜陀颂碑址是金国的发祥地,是阿骨打南征北战的起点。 这里环境十分险要,北倚松花江,东临拉林河,西面由横亘南北高达五六十公尺的弓形断崖环抱,形成天然屏障。屏障与拉林河间有一椭圆形台地 即为得胜陀。断崖陡峭险阻,拉林河交通便利,河谷平原一望无际,水草丰 茂便于隐蔽,地势险要利于攻守,实为兴兵创业之地。选择这样的地形聚集兵马,誓师发兵出击宁江洲绝非偶然,而有其长久的历史背景和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 当年,完颜阿骨打在土岗之上,立马号众说:“若大事竟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一时间,阵容雄伟,群情激愤,刀枪林立,将士们仰望阿骨打如“乔松之高,所乘赫白马如岗阜之大”,而阿骨打顾视其将士“人马大 高亦悉异常”,颇具浪漫与传奇色彩。一呼百应,声震山河,铁马金戈,势 若拉林河大潮直卷大辽。阿骨打率兵一战而下边陲宁江洲、混同江(第二松 花江与伊通河汇合处),再战又夺重镇黄龙府、泰州、长春州,克晚散城。 第二年五月,阿骨打正式称帝,建立金朝。70 年后,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 1185 年)二至四月,金世宗完颜雍春狩猎来到这里,追怀先帝开创之功,决定在阿骨打誓师之处建大金得胜陀, 以光耀祖业,诏千万世。“酹而名之”的壮志始得以实现。这座位于涞河古渡头的大金碑,威峙于北方原野,历经 800 年寒暑,阅尽人世沧桑。它不仅是金代开国者戈甲相属的创业生涯的见证,作为女真文 字创制当世的碑刻,它又是研究女真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加之碑刻于女真 文创制时代,更有其珍贵的价值。  游览参观这座古碑,对了解和研究北方女真文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 会,定会增加游人无尽的兴趣。  古老奇特的火山群  伊通是距长春 65 公里处的一座古老市镇。1989 年 8 月 30 日,经国务院 批准,伊通满族自治县宣告成立,同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满族民俗博物馆。 更令人称奇的是,伊通还是古老的火山群所在地。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当人们来到辽松平原大动脉的伊通河北岸,举目 望去,横跨河东、西的二尖山便呈现在人们眼前。河东为东尖山,河西为西 尖山,遥遥相对,中间正好有 8 里远。当地人习惯把这两座山称为长春的把 门“旗杆”,也叫“金字塔”。  东尖山下岩石层瓣垒出,状若莲花,山下傍西有两小山,就像两名小虎 守护在山前。西尖山北有洞,就像院子的形状,民间俗称“西大院”,从远 处看去,两尖山就像一条扁担挑来的两堆东西,所以又有二郎挑山的传说。 西尖山往北不远便是马鞍山。据说,古代有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途经 此地,以为天下再无敌手,一觉睡去,至今未起,人和马皆化为土山。此传说为历代居功自傲者戒。 马鞍山西北为莫里青山,转而西南为李家屯尖山,再往西南就是七星山之首大孤山了。大孤山满语为阿勒坦额墨勒,汉译为金色马鞍,山势南陡北 缓,海拔 430 米。这山峰很奇特,东望像骆驼,南望像三条腿的香炉,北望 则四个峰峦均可见。山上共四峰,上有石炕和石炮,从前山上还有“清云观”。 站在遗址旁眺望远方,茫茫辽河、座座村落和其它六座名山尽收眼底。大孤山向西 30 里就是它的姊妹山——小孤山。山基凹起,突起一峰,故又有聚宝盆之说。山上有名寺,古诗说:“东风吹彻万家烟,水色山光欲接 天”就指此景。大孤山、小孤山、东西尖山和马鞍山等共七山,人称“七星落地”,这就是伊通著名的火山群。传说是天上北斗七星落地而成。方圆几十里的地面 上连着七座火山,这是世界罕见的风景区。整个伊通火山群雄伟奇特,由玄 武岩柱构成,柱体截面为多边形,有的构成一座座“塔式”,由此而形成了 许多奇特的“塔林”。特别是西尖山、莫里青山和大孤山的山景地貌是世界 罕见。西尖山里的塔林层层相连,风从四面吹来,石塔发出嗡嗡的奇响。特 别是当夕阳斜射,各塔之间阴影倒立、风沙卷起时,给人一种古朴苍凉、身 临古战场的奇特感受。所以,西尖山火山可与美国怀俄明州东北的“魔鬼之 塔”相媲美。同时,火山群中又有大规模的断裂岩洞,独具特色,这在我国 尚为首次发现。   向海——丹顶鹤的故乡如果你到吉林没有去向海,就等于没有看到吉林的真面目。 吉林省西部的茫茫草原里,有一颗闪亮的明珠——向海鸟类自然保护区。  向海处于松辽平原边缘,科尔沁草原东部,通榆县境内,距县城 127 公 里。从县城出发,柏油大路伸向茫茫草场深处,碱硝混合土层堆积在道路两 旁。随着季节风的吹刮,白蒙蒙的尘烟在地平线上奔跑,翠绿的杨树和古老 的蒙古黄榆在风中摇曳。牛羊走过的草塘边,时而冲天飞起一群群鸟雀。微 风吹过沼泽和水面,吹动着水中草中各种鸟类的五彩羽毛,它们在蓝天下、 绿草中自由生存,这一切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向海鸟类保护区总面积为 158.2 万亩,是联合国确定的著名的 A 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向海的湿地其面积之大、质量之高都是世 界一流的。大片大片的沼泽一望无际,成片的芦苇在沼泽里生长。这些芦苇 长得出奇的高大粗壮,夏季微风吹来,一片碧绿;秋季芦花雪白,整个向海 又成了“雪”的原野。  这里由于有了无尽的苇塘,因而成了鸟儿最理想的栖息地。向海自然保 护区内有各种珍禽 245 种,其中仅鹤就有 6 大类,目前世界上仅有 1500 多只 珍禽丹顶鹤,其中 60 多只在这里生息繁衍。相传,有一位老大娘,一天出去捕鱼,在草丛里捡到两只特别大的蛋。这是什么蛋呢?放在鸡窝里试试看能孵出什么来。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不久, 鸡窝里飞出两只小丹顶鹤。大娘乐坏了,精心喂养它们。一年后,两只小丹 顶鹤长成了大丹顶鹤,每天和大娘形影不离。丹顶鹤像人一样,很重感情,特重情义。在野外,如果一只丹顶鹤遇难,另一只则久久地守在伙伴的尸体前,永不离去直到饿死。 这一天,大娘发烧感冒了,她要到大夫那去打针吃药。她想,平时我上哪儿去都带着鹤儿,这回打针吃药别领它们了,于是一个人悄悄地去了。  谁知大娘回来后,丹顶鹤生气了,以为自己犯了错误大娘才不领它们去。 一气之下,一只丹顶鹤一头撞死在树上,亏得大娘拉得快,才使另一只活了 下来,从此大娘知道了丹顶鹤的习性??丹顶鹤是吉祥之鸟,自从它们在吉林的向海安了家并当上了这儿的百鸟之王后,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丹顶鹤 还能捕老鼠、吃毒蛇、灭蝗虫、驱蟑螂,是名副其实的益鸟,由于大批的丹 顶鹤的到来,向海已成了真正的鸟的乐园。  不久前,吉林电视台拍摄了《家在向海》的专题纪录片,向国际上介绍 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此片一下子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目 前,这里已被联合 国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这点便足以说明它的神奇和重要了。希望和朋友们在丹顶鹤的故乡向海相会。向海源于“香海”向海原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就在离向海 27 公里处有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乌兰塔拉。 古城坐落在一个高岗之下。站在高岗向古城遗址望去,只能见到一堆堆沙石了。尖厉的草沙风,吹刮着地上的瓦石残片。在沙土中,时不时露出当 年人们生活用品的残块来。  大约 5 世纪左右,草原上藏传佛教开始兴盛起来。向海一带水草茂盛, 环境优美,喇嘛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在距向海湖不远处,有一片废墟,面积达 3000 平方米之大,相传这里是 “香海庙”。从前,这里是蒙古王吐里吐里的领地。当喇嘛教兴起之时,王 庭出资在这里兴建起富丽堂皇的喇嘛庙。从此,方圆千百里的善男信女们便 络绎不绝地前来进香。  这里地势平坦。由于每日进香的人不断,烧的香就像云一样,在这一带 日夜飘动不散,于是人们叫它“香海”。  传说成吉思汗曾打此经过时,远远地看见了这片飘动的“白云”。这是 什么云呢?大汗派人去查巡,探子回来把真情实景一五一十地向大汗禀告: “成百上千的喇嘛在念经,满天飘飞的是香烟??”成吉思汗点点头说:“真 不愧是一块宝地呀!”向海的喇嘛庙的正殿里,坐北朝南有一座佛祖全身塑 像,还有藏传佛教的创始者宗喀巴的塑像。宽敞的大殿堂供信徒们上香、朝 拜、许愿。庙宇的四周是清一色的青砖砌就的高墙,墙下长满花草,景致非 常优雅而壮观。随着历史的变迁,古庙渐渐被人冷落,喇嘛也走了,庙也慢慢倒塌、荒芜了,只留下了“香海”庙的遗址。 后来,人们把“香海”叫成了“向海”,是说这里水草茂盛,无边的沼泽和湿地像海子一样宏大,向海这个名字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  无论是“香海”还是向海,这里都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天苍苍、野茫茫, 人和草、花、树、鸟儿一起生存,共度愉快的时光。                      奇特的千鸟巢你见过鸟的摇篮吗? 在白城地区的通榆,在向海自然保护区距向海湖东不远,有一处“千鸟巢自然保护区”,当地人称“鸟岛”。向海湖内共有 28 座小岛,而最有名的 要数千鸟岛了。关于这个鸟岛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民间有个叫弓冶长的人懂鸟语,据说这人是孔子的姑爷。 一天,他正在老丈人家做客,一群沙燕飞来,落在他老丈人家窗前的树上, 唧唧喳喳吵个不停。  一只沙燕说:“咱们是生不逢时呀!如今齐国和鲁国已经开战,秦国和 赵国也动起了兵刃。到处狼烟四起,咱们怎么办呢?”  另一只沙燕说:“听说弓冶长是个大学士,走南闯北见识广,咱们让他 给指条明路吧!于是,鸟儿们就说开了: “弓冶长啊,弓治长, 天文地理腹中装; 可怜我辈谋生苦, 不知今后去何方?”小沙燕们的询问声,弓冶长听了个一清二楚。他同情沙燕的不幸,想了想,说道: “燕雀虽小五脏全。 天地精灵命绵长。 欲得安逸生存地。 何不往北去鹤乡?”  沙燕听了弓冶长的话,激动得流着眼泪,一个个向弓冶长鞠躬告别,便 成群结队地飞向北方。小沙燕飞呀飞呀,终于来到了水肥草美的鹤乡——向海,降落在湖中的一座小岛上,从此在这儿筑窝生存。 乌岛四面环水,碧波荡漾,绿草丛生,鲜花娇艳,蜂飞蝶舞,昆虫密布,是鸟类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乐园。沙燕在这里生息繁衍越来越多。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巡视向海,见湖东这个小岛上的沙燕成群结队、铺天盖地, 于是给此岛起名“千鸟岛”  然而这里最为壮观的是岛巢。为躲避毒蛇猛兽的侵挠,沙燕用嘴在离湖 数米高的峭壁上用嘴啄洞,在洞中营造它们的巢穴,这里便出现了世上少有 的峭壁千鸟巢。  整个峭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一个的鸟洞,有的洞穴竟有一米多 深!  一只小小的沙燕,不过巴掌大,为什么会打出这样深的洞穴呢?向海的 鸟类专家告诉我们,沙燕是几代经营一处洞穴,像这样深而长的洞穴,是几 代沙燕前赴后继、共同努力造就出来的心血结晶??  远远望去,那一个个鸟巢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鸟儿生存的艰辛与不易。 在向海,除了像鸟岛上有这样集中的鸟巢外,在其他地方也经常可以看 到鸟巢。有时突然觉得天暗下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树上一个巨大的鸟巢遮  住了阳光。这种大鸟巢往往是大雁、长脖老等或一种叫“大普”的巨鸟儿修 的窝。搭一个这样大的鸟巢所用的树枝可以装一毛驴车,可见这鸟窝所用树 枝之多。  至于小巧精致的蜂鸟鸟窝,有的就像手指甲盖那么大,贴在树皮上,或 挂在芦苇、草梢上。  还有的鸟巢建在水里,有的在水中,有的在芦苇根上,有的在刮倒的柳 条子上,有的浮在漂动的水草叶子上。真是千奇百怪!  向海是世界级的鸟巢标本保护区,目前在这里已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 各种鸟儿的巢穴。通过对鸟巢的外观、构造方式、构造道理、使用材料、色 彩、高度、形状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以利于人类对鸟类的保护、对 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鼹鼠和白沙滩  向海不但是丹顶鹤等鸟类自由自在的栖息之所,也是其它动物的生活乐 园。  走进向海,游人还能看见在那长着稀稀拉拉榆树丛的草地上,一只只肥 大的“鼹鼠”正在堆土堆儿。土堆儿每隔半米一个,大小、形状、颜色都一 样。人们只要一跺脚,鼹鼠便从一个一个小土堆(它们的洞口)里探出头来, 瞪看一对晶亮的小眼睛和人对视。如果它觉得人对它们无威胁时,便伸出两 只小爪,不停地梳理下巴上的一绺长毛,那样子真可爱。如果人做出要逮它 们的样子,它们立刻缩进土堆,可是转眼间又在另一处土堆上探出头来。  如今,这里已开辟了“鼹鼠洞穴自然保护区”。人们把一处处典型的鼹 鼠洞保护起来,留给游览的人们去观赏。  鼹鼠堆起的土堆都是白晶晶的,远远望去就像珍珠堆放在那里,这是因 为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白沙滩,向海的湖边都是晶莹的白沙。关于白沙还有一 段传说。  相传,蒙古八大王之一的吐里吐里王爷有个美丽的女儿叫乌云,她是草 原上一朵鲜嫩的花儿。当女儿长大后,老王想给她长找个有钱的男人,可女 儿说:“爹,不如把俺放在老牛车上,让老牛拉着俺走。牛进哪一家,不管 贫富,只要和我年龄相配的男儿,便是我的丈夫。”王爷依女儿的话办了。  老牛车走了三天三夜,来到一个穷猎手家。乌云找到了心上人,可王爷 嫌他贫穷,从此和女儿断绝了来往。乌云很伤心,领着丈夫到向海深处哭了 起来。突然,天上“噼哩叭啦”往下掉东西。二人抬头一看,呀!天上掉下 的竟是银光闪闪的珍珠。原来是天上的善财童子不忍心让公主受苦往白沙滩 上洒了 900 颗珍珠。如今,在向海湖的周围,到处是银光闪闪的白沙。白沙洁净得没有一丝杂土,就像白白的珍珠粉,衬着蓝蓝的湖水,真是美妙极了! 游人如果走累了,在这没有一点污染的湖中洗个澡,然后躺在白沙滩上晒太阳,真是再惬意不过了。月亮泡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平这里还是用手无边的大漫甸子,四周没有一个水 泡子。人们住在这里,都得到 30 里外的嫩江去挑水吃,吃水比吃油还困难。 有一年大旱,99 天没下雨,地被晒得像龟裂。草焦黄,小苗一触火都能点着。嫩江的水干了,人们都快渴死了。 一天,天宫的七位仙女,背着王母娘娘出了南天门偷看人间。只见人间一片荒凉,草死了,人也快死了。仙女中最小的妹妹七仙女实在看不下这凄 惨的景象,心想:全怪日头这么毒。想到这儿,她就对姐姐们说:“众位姐 姐,你们看那日头又圆又大,又光又亮。咱们何不把它拿回宫中当面镜子, 每天照着它梳妆打扮该有多好!”几个姐姐都很赞成,只是大姐面有难色、 她说:“众位妹妹,那日头是人间天上的灯,咱们摘下它来,人间天上就会 变成漆黑一片。如果叫母亲知道了,可是犯杀头之罪呀!”七仙女一听皱了 一下眉头说:“那就摘月亮吧。”说完就把月亮摘了下来,说一声“小”, 月亮立刻变成了镜子大小,随后就放进自己的袖中。众姐姐也拿小妹没办法。  这天夜里,七仙女地偷偷把月亮放在袖中,趁着镇守南门的哼哈二将打 瞌睡的空儿,飘出南天门。她直奔天河把月亮蘸了天河水,一甩袖子,只见 一片光亮忽忽悠悠地飘向人间,落在了荒凉久旱的大地上,化成了一片又圆 又大的水泡子。这水可是救命水,人们挑的挑,抬的抬。说也怪,只要把水 往小苗上滴一滴,小苗就由黄返青了,日头越晒苗越长。人们挑回水往缸里 一倒就永远也使不完。人们在一起谈论这水泡子水的来历,一位 88 岁的老公公说:那天夜里,他看见从天上忽忽悠悠地飘下一盘像月亮似的东西落在这里,第二天就有了 这个水泡子。说也巧,从那天起,天上真的没有了月亮,人们都说这准是月 亮掉到了人间,所以人们就管这水泡子叫“月亮泡”了。再说玉皇大帝准备八月十五带领众神赏月,得知月亮丢了,不禁勃然大怒,一盘问,原来是七仙女干的。这可气坏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非要把 七仙女打进天牢不可,众姐姐求情也不顶事,最后六位姐姐一齐给母亲跪下 了。王母娘娘这才用手一指七仙女说:“小贱人,限你三天之内取回月亮, 取不回来定然不饶!”说完一拂袖子,气冲冲地走了。六位姐姐呆呆地瞅着七妹,七仙女不慌不忙地说:“众位姐姐请起,小妹自有办法。”说完道个万福飘然而去。不到一个时辰,七仙女来到东海, 拜见了龙王,借来了龙宫的聚宝盆返回天河旁,用聚宝盆盛了一盆天河水, 不料钻进来一条小金鱼和一条小银鱼。等到半夜子时,只见七仙女手一招, 那大水泡子立刻变成一个月亮,忽忽悠悠向天上飘去挂在天空。然后七仙女 又一甩袖子,只见那聚宝盆忽忽悠悠飘到了月亮原来落的地方,又变成了原 来的月亮泡。七仙女拔下金簪一划,只见一道河水由西向东流进水泡子,这 就是洮儿河。至今,月亮泡仍盛产金翅鲤和银鳌花。草坯房子篱笆寨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人的衣、 食、住、行,是人的文化及思想形态的反映,关东民间的这一居住习俗,也 是这里的民众生活及环境的文化纪实。房子是关东文化的标志。 关东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地理学家习惯称这里为东北亚区域,即指辽宁、黑龙江、吉林、山东和内蒙古五个省区,还有原苏联的西伯利亚 和远东地区,日本、南韩、朝鲜和蒙古,均属这一区域。在这一地区之中, 关东的吉林住房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房屋的设计、材料的运用上,民 间百姓的概括就是“土坯房子篱笆寨”。土坯是什么呢? 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 吉林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天又温热。一年之内有将近五个月的寒冷天气。用土坯盖房,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 土坯的种类分黑土坯、黄土坯、砂性土坯和木棒土坯四种。吉林民间把“脱大坯”算做“四大累”之一的一项繁重劳作。脱坯时,先将坯土堆积在平地上,把土中的疙瘩和杂物挑出,把“羊角”(草的民间俗称)层层放置 于土中,浇上冷水,经过一天或半天时间的“闷”,使草和水都泡软浸透, 再用一种名叫“二尺钩子”的搅合,这样,水、草、土完全粘合在一起了。 再用木制的坯模子为轮廓,把泥填进去抹平,然后将模子拿掉,一块土坯就 做成了。还有一种坯,民间叫岱子。  据《松漠纪闻》载:“冷山去宁江州百七十里,地苦寒,多草木,至八 月则倒置地中,封土数尺,复其枝干。”在这儿,草很多,为防寒,这些草 将根扎入地下很深,盘结如丝,使土板结成整块儿。把这样的草连根带土切 方块取出,用它来砌墙盖房也非常好,而且还美观呢!远远望去,那用土坯砌成的屋房,墙缝整齐,给人一种坚实和温暖的感觉。由于土坯中有草,所以屋墙之中常有黄鼠狼和老鼠来做窝。它们在墙中 间或墙根处掏了许多洞,在阳光暖和的日子里,它们常常伸出小脑袋东张西 望,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孩子们从井里或河边提来水“灌”它们。把水从屋墙的洞上倒进去,可是灌下去总不见水满。这时,屋里的老奶奶气得喊上了:“小祖宗,屋里都 成河啦!”“是么?” “嗯哪!”  原来,狡猾的老鼠打洞要打几个侗,土坯房屋里的炕洞或大柜底下往往 也有一个洞,外面一灌水,水就会从那儿淌到屋里,于是地上发了水,鞋子 像小船一样在屋地上漂动着??  老奶奶的笑声叫骂,孩子们跑开后的笑声,给关东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无 穷的乐趣。篱笆寨又指的是什么呢? 民间有个传说,说的是从前有一家人家夹樟子(筑篱笆)。老大是个结巴,他和老二哥俩干这活。只听樟子这边的老大喊:“勒??”老二就用绳 子用力地勒;老大还喊”勒??”老二还勒,但心想,勒得已够紧了,怎么 还喊?这时,只听老大上气不接下气的喊:“勒??勒我手了!”老二一看, 可不是,老大的手指头被绳子紧紧地勒在秫秸樟子上了。  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 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带盛产柳条、秫秸,篱笆墙往往用这一类枝条为材料。山里产木 头,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干脆以圆木为樟子。《钦定满州源流考》载:“夫 余有官室,仓库,牢狱,作城栅皆圆。”日本人小越平隆的《满州旅行记》 则说“其城周以圆形木做为城栅”。人们在用樟子圈起来的院子里打上一口 水井,有的人家还要在院子里建一座粮食楼子,放摆上酱缸什么的,还可以 种些青菜。院子给农家带来了生活的欢乐。  关东人家的屋子都比较窄小,院子却很大。因此院子就成为办重大事情 的“道场”,这里所说的大事,指的是红白喜事。  办红事,来客多了,喜桌子往往摆到院子里去,前村后屯的人都来。各 种仪式如拜天地一般也在院子里举行。  办白喜,更要在院子里搭席棚、设灵棚、请喇叭匠和鼓乐班,分坐在院 子一边,棺木停在中间,供小辈和亲友们祭拜。一般人家夹樟、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寨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 望门。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篱笆寨可以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保住了 屋子里的热气。                     黄土打墙墙不倒黄土,多么神奇! 黄土打墙,真的不倒吗?  关东人对黄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认为人来源于土,最终,人又归到 深深的黄土之下。民间常讲:“哪处黄土不埋人!”东北的原始神话传说中 就有黄土造人的故事。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天塌地陷,天下只剩下姐弟二人。一天,姐弟二 人同做一梦,说他们二人必须成为夫妻,天下才能不断人烟。一连三日,都 是此梦,于是二人说:“咱们若不成亲,就误了天下大事!”二人还是不好 意思,最后姐姐说:“这样吧,你在山上扔石头,我在山下扔石头,如果咱 们的石头碰石头,那咱们就结婚!”弟弟说:“好吧!” 于是,姐弟二人就扔开了石头。奇怪,只听“咣”的一声,山上山下的两块石头真的碰到一起了。 姐弟俩没法,只好结婚。 入了洞房的当天晚上,夫妻二人又做了同一个梦。有仙人指点说:“光靠你们的生育是不行的,你们俩从明天开始挖黄土!”“干啥呀?” “造人哪。” “是么?”“对。你们从明天开始,用黄泥捏人,捏到九九八十一天,泥人就会变成真人!” 第二天,夫妻二人和好了泥就捏起来了。妻子捏的是女人,丈夫捏的是男人。捏到九九八十一天的中午,天突然下起雨来。夫妻二人急忙用扫帚扫,这一扫不要紧,有的黄土泥人掉了胳膊,有的黄土泥人断了腿,有的少了鼻 子眼睛。后来当世上有了人时,人里也就有了残疾人。这个在东北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写的是原始时期兄妹姐弟之间造人的古老的神话,所不同的是把“土”变成了“黄土”。关东本来是黑土地,怎 么会有黄土,并产生了“黄土打墙墙不倒”这条民谣呢?其实,在关东,土 可分为四种,不仅只有黑土。按质地划分,还有黄土、砂土和碱土。黑土, 也有一小部分是粘土。黄土地带大部分在江河的沿岸,如舒兰、永吉、九台、 德惠、扶余等地。黄土的用途很广,因土质极细又粘,可以用来做土坯,还 可以做抹墙的材料,也有的用它来做粘结材料——砌墙体的胶泥。由于它的 粘着性能强,可使墙体坚牢。  关东人用纯黄砂土打墙修院。打墙,就是把湿黄土掺上羊角(细草末), 用五股叉垛起来,每垛到一定的高度,就用木夯或石夯去夯打。人们在夯墙 时,往往要唱号子,民间称“夯歌”。  夯歌很有趣,往往是见景抒情,也有的采用东北《五更》、《瞧情郎》 等旧调,加上自己编的词边夯边唱。例如:“山老鸹嘿哟! 尾巴长嘿哟! 娶了媳妇嘿哟!忘了娘嘿哟! 人们边唱边夯,既协调了夯土节奏,又用歌声减轻了繁重的劳作,甚为有趣。有时,夯土人还把东北民间的“哨”(一种合辙押韵的民谣)、俏皮 话和顺口溜都掺进在夯歌中,使打黄土墙的劳作充满诙谐、幽默和欢声笑语。 黄土墙打好后,也只能美观一春两夏。天长日久,黄土中的水分一点一 点蒸发掉了,加之冬日罡风,春日狂风,把干燥的墙头土一点点吹掉,墙就 变得矮了荒了。由于打压得很实,墙虽然矮了,可就是不倒。因而在关东民间,常常可见那一段一段的黄土墙屹立在那儿,记载着逝去的岁月。 本来,黄土一干就易裂、脱皮,可聪明的关东人,把黄土用来打墙,通过一定的“力”,使其牢牢地连在一起,成为防风护院的材料,足见关东人 的聪慧。所以“黄土打墙墙不倒”,是关东人从土中悟出的关于生存的途径。 本世纪 50 年代末,萨尔图荒原上的“铁人”王进喜,带领着我国第一代石油 工人,打出了滚滚的石油。而那一栋栋使大庆人度过严寒,创造了人间奇迹 的“干打垒”土房,不正是利用关东“黄土打墙墙不倒”的传统习俗吗?不 倒的黄土墙、干打垒房屋,为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关东富饶的土地上,当我们面对寒冷的风和雪,经 受着霜和冰,当我们看着那些整齐的砖墙、水泥墙时,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 祖先关东的父老先人,在开创基业时所度过的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同时也 不会忘记“黄土打墙墙不倒”这句普通而有无限意蕴的俗语。  媳妇穿错公公鞋  在关东民间的“怪俗”里,有一条叫“媳妇穿错公公鞋”。这是怎么回 事呢?原来,这个风俗的来源和起因同东北民间的居室有关。  关东地方寒冷无比,民间百姓除在盖房时就注意防寒保暖外,还要考虑 在房子里设置取暖设备。这些设备除了火墙、火炉、火盆之外,最重要的要 数火炕了。火炕是东北民间人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取暖设备,寒冷的冬季里家 家离不了。  在关东民间,往往是一间房子一铺大炕,炕又往往修在南窗下,叫“南 炕”。农家的家具摆设少,南炕就成了一家人取暖和活动的场所。冬日里忙 完了屋里屋外的活儿,一家人往往是媳妇、大姑子、小姑子、婆婆们团团围 坐在一起,烤火盆、讲“瞎话”(民间传说故事)、纳鞋底子。  这时,外边一有啥事,如来客了要去开门,鸡飞到酱缸上,家雀钻进咸 菜坛子,老母猪拱了菜园子??都要去个人赶一赶,这个差事由谁干?往往 是媳妇。  媳妇是“外来人”,大姑子、小姑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这些散乱 活计必然是媳妇出头。由于这类事往往是下地麻溜办一办,然后还得麻溜回 到炕上来暖和,所以媳妇往往“忙不择鞋”,炕沿底下摆着一双一双的鞋, 脚碰上哪双就穿哪双。在关东民间,凡上了岁数的老公公,往往常年呆在家里,坐在炕头上抽烟。他穿的鞋,多是家里人穿剩下的旧鞋子,鞋后跟已踩平,鞋口又松又大, 就像“拖鞋”一样。而且,老汉们又多是很俭朴的人,家里的旧鞋子,他们 往往拿来剪去后面的鞋帮,做成拖鞋一般,以便穿出穿进方便一些。这样的 鞋,不要说穿,就是看起来也顺脚。再加上公公的鞋常年扔在炕沿底下,不 光媳妇,别的人谁赶上谁“趿拉”(东北土话:顺便穿穿的意思),因为方 便、可脚。另外,东北民间火炕的结构是炕头靠门口,而炕头往往是公公睡 的地方,炕头,在东北民间是老人和尊贵的客人坐在地方。在关东,大炕的炕头上往往有一个土台,叫“炕台子”,一是能挡住灶坑的烟和锅里的水汽;二是可以做为“灯台”,放一盏小灯,这样锅台灶上 和炕上都能借亮,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民间人家的“甲坐”(优待座)。来 人往这儿一坐,又热乎又能抽烟对火,离油灯近,人也显得气派。平时不来 人时,老公公这一家之主,当然要呆在炕头这个地方了。老公公睡在炕头,这是东北人尊老习俗的表现,而儿子媳妇等晚辈只能睡在炕梢。夜间有什么事,或出去插门解手,儿子媳妇往门口走(也就是炕 头方向),往往是一顺脚“趿拉”起一双鞋就走,这就是“媳妇穿错公公鞋” 的来历。  当然,随着后来房子的扩大,往往公公婆婆和儿子媳妇分居,或老人睡 南炕,小辈睡北炕,就很少出现媳妇穿错公公鞋的事了。其实,公公的鞋往 往也是婆婆的鞋,因老俩口不分彼此,实际有时媳妇穿来穿去的是婆婆的鞋。 但民间文化往往带有一种幽默和风趣,“媳妇穿错公公鞋”这句俗语就流传 下了来。                      小伙跳墙狗不咬狗是人的亲密伙伴。 在关东关于狗的传说很多。  据说,从前有一户农家,两口子无儿无女,养着一只猫和一条狗,他们 对猫和狗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般。猫狗之间是猫称狗为兄,狗称猫为 弟。     这家男主人每天要过河去打柴。一天,男主人在过河时不小心把打火石 掉在河里了。老俩口很伤心,日子穷,没有火石过日子多不方便呀! 狗和猫发现主人很忧愁,它们决心帮助主人找回这块火石。  狗和猫来到了河边,只见河水暴涨,天连水,水连天,三四尺高的浪“叭 叭”打着岩石。猫看着滚滚的河水便泄气了。猫说:“狗哥哥,我害怕,咱们还是回去了吧!” 狗说:“猫弟弟,别害怕,我驮你过河!” 说完,狗让猫骑在自己背上,狗跳入水中,凫了过去。到了河那边。猫躺在岸边的草丛里睡大觉,狗四处寻找,终于在一堆蒿草里找到了主人的火 石。原来,火石没掉在水里,而是丢在这儿了。狗喊醒了猫,它们来到河边。 狗说:“过河时你叼着火石,别忘了,一定要叼住哇!”“你放心吧!”  就这样,猫叼着火石坐在狗的背上,狗驮着它来到河中间。这时,一个 大浪打来,猫哭了,说:“多苦的苦差事??”这一下,火石真的掉进水里 去了。狗数落了猫几句,可是再说也没用了。狗只好先把猫送到岸上,又一头扎进深深的河水中捞啊捞,找啊找。还巧,狗终于把那块火石捞了上来。 狗叼着火石上了岸,实在太累了,就一头栽在岸上睡过去了。猫一看火石,心里有了主意。猫偷偷从狗嘴里拿下火石,叼着跑回了主人家。猫一进门便喊:“主人!主人!” 老俩口一看,是猫回来了。 猫又喊:“找到了!找到了!” 老俩口接过火石,十分高兴。问:“狗呢?”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水学房子多大算太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