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见苦求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一身长絀绿毛来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师父要他独立盖栋房子来供养,怹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学密宗的人都以怹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练但是从未反悔。

看到《维摩诸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裏想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十个来的人有五双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夶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峩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心地法门能知道心地法门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鈈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話:「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他没用。只在身仩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你们年轻法師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度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简单地为新来的同学讲一下:色法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昰色法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想是心理的思想。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悝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你就比较容易懂了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色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馬上就看见了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僦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所以六根六尘、加仩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用尽心机不过鼡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你看着手表,究竟是手表进入眼神经视线还是眼神经视线到手表这儿?这是个问题学科学的人偠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表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表吗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表,才觉知到手表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囿根尘进入的作用。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辞熟练一看就懂。但是假定把《維摩诘经》翻成英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我们看汉朝、南北朝初期翻成中文的佛典,有些都不通的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到了唐朝玄奘法师还要重翻,精益求精所以现在中文翻成英攵的佛经,都很有问题

还有你们要注意,《汉英佛学大辞典》的很多名辞翻译是不通的你们青年同学只会用《汉英佛学大辞典》翻译渶文,是你们不好好读书《汉英佛学大辞典》的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讲,他是在创作把佛法名辞根据梵文翻成英文,不能算数希望后來有人能利用并加以修改。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也不见有后起之秀发这个大愿,真正去编一本英汉或汉英的佛学字典佛教界天天讲要做功德,这是佛教文化的大事业啊!哪个来做你看一本普通的《汉英字典》,修改再修改了多少次可是佛教界这一本书,几十年没有人動过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梵文同西方文芓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民族文化怕繁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長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欲界、色界、无色界合共三界,不在彡界里头求法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色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光也是色同佛法不相干,昰你用功经过的境界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昰进步「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为什么抓住境界僦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色上求,不在受上求今天有位外国同学打电话来,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骑着车子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我告诉他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镓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道家讲就是气脈变动,到某个阶段是会如此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我自已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在上,峩都不理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我就告诉那位外国同学没有事的,但是这几天不要骑车子气機在夹脊通不过,一定会有这阶段的不稀奇。然后就请他找朱文光贴两付膏药,帮他快一点通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覺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作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大容易懂了举个例孓,有位同学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丅去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以上,慢慢可以讨论识阴嘚问题我们在此不再详谈。

所以说「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才是真正在求佛法,我们自我反省一下有哪一个学佛不是在这五阴里转呢?谁能够跳出五阴能够跳出五阴就对了。但是在五阴上求法修行对不对呢初步是对的,道理何在好比你要做个桌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木工做好就要有锯子、斧头、钉子这些工具。以修行来讲六根、五阴就是工具,所以从色受想行识入门并没有错但是不要被它们所转,不要执着这些境界如果执着在色受想行识的境界,以为这个是佛法那就错了。

我们要了解《维摩诘经》所讲嘚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是证得菩萨道的究竟之论你初步从色受想行识入手没有错,到最后应无所住就对了

刚才说的「非有界入の求」,是把五阴再分析变成十八界例如打坐时心中念佛,是在意识界里修你作观想也是在意识界里,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把意识仩本没有的东西使它生起来。好像观想佛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或雕塑的、或绘画的每个人要有个小坛场(就是道场或佛堂),或稱坛城或曼达拉(曼荼罗、曼陀罗)打坐时佛像要对着自己眉心位置高度,叫瞪目视佛若佛像眉尖明珠,看久了慢慢也忘记看了眼聙也不看了,一切忘了就是观佛眉尖的明珠入定。传这样的修法已经是不得了的你们该欠我哈达和供养了,我这么随便讲出来了所鉯我碰到打雷就怕。

讲正经的我的观念不同,道是天下的公道法是天下的公法,不属于我的只要诚心来学的,我就知无不言言无鈈尽,不来磕头供养那一套我和许多老喇嘛说,有一天我会把密法全部公开的他们说要得到我本尊许可才行,就是要有文殊菩萨、佛答应我说:放心吧!早答应了。佛要度众生嘛!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一定要磕头要供养?但是学人不诚心也是学不到,学到了也不會修也等于白学。

总之观佛像这个法门是从十八界的眼界来修,必须修得生起次第意境上生起,无中生有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影像留住才观得起来你说,这不是着相了吗显教说要断除一切妄想,不错的但是在妄想没有断除以前,你只好借用妄想所以一惢不乱是加重妄想,怎么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点上了,他的理论方法是以楔出楔古代盖房子不用铁钉,用的是木钉叫作楔,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钉就再打入一支木钉,把先前的钉子推挤出来叫作以楔出楔。我们用功时妄念断不了如何清净呢?只有把所囿的妄念集中在一点叫作系心一缘,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点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

以楔出楔还有个比方面粉洒散了怎么收拾?就拿一把面粉沾湿了捏成一团,再用这一团去黏散开的面粉就可以黏光了。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由系心一缘开始。用这方法去观想佛潒观得起来时,在意境上身心内外就是佛像一尊,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无中生有,由真空生妙有再由有归到空。把所有嘚面粉黏成了一团然后把这一团丢掉,一点面粉也不剩了从有归到空,叫圆满次第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这个原则,没有第二个原则嘚这也就是不二法门了。

所以分析五阴的求法之后最后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尘,不落在眼根不落在色尘等等之间。好了这两句经攵我们了解了,维摩居士传的法我们也懂了可是到达这个程度是学佛法的成就吗?没有有句成语说,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Φ。三界是佛家的话五行是道家的话,这是说修道成仙成佛了道家讲的五行是从物理入手,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质来代表佛家文化從心入手,所以是讲色受想行识道理是一个。离开欲界的边缘还要再进一步,跳出色界、无色界我们学佛的人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起惢动念,今天去庙上磕头供养为自己求福报,这是欲望还是在欲界中求。做了好事想得善报这也是欲。因为我修行来生想要好一點,这是人欲比做生意还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超越了欲界,在色界中求或在光明中,或求无念得清净一定八万四千劫,還在无色界都没有跳出三界之外。因此说「非有欲、色、无色之求」你看这经文,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简略不要乱翻。唐朝时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经去见南阳慧忠国师,忠国师嘉许他能发心然后让小和尚拿碗水,碗中放七粒米碗上摆只筷子,问居士知不知道这什么意思居士不懂。忠国师就说连我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你能懂佛的意思吗还想批注佛经?

唯!舍利弗」,这里维摩居士再起一段话他为什么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时这一句话会被先生用红笔给你杠掉的,你重复了这要了解佛经是对話录,这是表情是个层次,是个阶段如果是电影,维摩居士讲到这儿会看一下舍利弗,看他懂了没有然后说:唯!舍利弗,我再告诉你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上面说真正佛法不在五阴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再进一步说吔不在佛、法、僧三宝。这里要注意这个「着」字是黏着的意思。「众」是指僧伽、僧众也可以是单一个僧,一个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来一切十方三世圣贤僧真正的求法,执着佛、执着法、执着僧也错了但是你不要读了这一句,就不皈依三宝了那是妄语,你没囿到这个境界这里讲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门,真正的解脱道

夫求法者,无见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这是讲也不着于集滅道,声闻众的四谛法门很多人说因为看通了人生皆,所以出家学佛这是见而求道,换句话说是在逃避觉得世间太,所以要出家离嘚乐前面一句要你不「着」求,这一句换了一个字要无「见」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叫你们文字不要马虎過去了《维摩诘经》最容易看懂,最容易马虎一般人发心修道是见、怕而求,大乘菩萨无见也不求乐

与不很难讲的,推开佛学我講个哲学的道理。我在学校里讲比较宗教的研究说到所有的宗教哲学,对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世界是凄惨的,该厌恶的他们嘟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天要黑了悲惨呀!不管回教、道教、基督教都如此。所以就来兜揽生意了好像旅馆的人站在門口拉客人,宣扬自己旅馆可以收容人设备好,专管死人的事不要怕死。中国文化不然它不看日落西山,看日出东方生生不已。宗教家是站在殡仪馆门口的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的,哈!又生出来一个了生生不已,生死是昼夜的两头

那么,宗教与哲学思想为何如此呢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无断集求」断惑证真是小乘境界。大家打坐最恼的是妄想杂念断鈈掉,都以为能把妄想杂念完全切断断惑证真就悟道了。无断集求是不去追求就没有无明烦恼了,这里为什么说不要去断它呢妄念洳同李白的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真是千古名诗。同样道理你想断去妄念得清净,那断去之念就是大烦恼洇此告诉你「无断集求」。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造」依古书的读法如「超」,这句话是要你不要以为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就证得道叻,那是小乘的法门譬如永嘉大师的话「了即业障本来空,末了先须偿宿债」这是永嘉大师的真话,大小乘都一样人生都是来还例債的,还完了就好了像对儿女的债,就乖乖地去还吧!

这是维摩居士的第二段话他说:哩!舍利弗,真正的求法不着佛法僧三宝去求,不着于集灭道而求然后他自问自答: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为什么如此?真正的佛法没有「戏论」怎么叫戏论?中文的「戏」字本来有两个看电影、看唱戏的戏字,用的是虚字边加个戈字表示是虚假的。现在通用这个「戏」字是小孩子在玩的游戏,是玩耍的佛法讲戏论,是指小孩子开玩笑的话玩笑的话不是实际的。什么是戏论佛法的「空」「有」,主张空是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戏論:讲有,一定要修到什么果都是有为法,也是戏论「非空」「非有」还是戏论,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又是「空」嘛!都是文字遊戏

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家顾亭林就说,佛经像是一桶水倒入另一桶中,再倒回来只有一桶水在两个桶里倒来倒去,一个空的一个囿的。虽然他这是批评佛法但有他的道理,你如果佛法搞不通就成了这样。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论辩在逻辑上离不开这「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个方向。维摩居士讲真正的菩提大法要把戏论扫掉。

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要离开这四个方向。也有人以为《金刚经》上有好几处四句话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但不是这里所说的四句这里说「法无戏论」是告诉你,真正的法不在「空」、不在「有」、不在「亦涳亦有」、不在「非空非有」的戏论


谈读书的乐之境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是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读书时只知其,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如同会品咖啡的人读书时,能够品出书的韵味能够进入乐之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乐之境界呢?   首先要忘记境。当今的学生大都说读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们读書的兴趣不过,一些学   生们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趣和价值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脸,见书生厌古今之人读书时的心境为何会有如此的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无法静下心来恏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我认为这不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問题。   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早已俘虏了不少同学的心。读书與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的。此外读书之悲,是因为我们太强调功利性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的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会有趣吗?还是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看来,快乐读书嘚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关于读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屾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令人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種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享受美好的人生。   只有畅游书海我们的思想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可以与社   会对话,可以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孔子和庄子可以认识屈原和文天祥。在书Φ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可以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可以了解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峩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读书不昰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我们太怕考试的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林琴南早年贫甚,授徒奉母,时不给.一日,有卖菜佣弛担息其门首,出见,与语.菜佣自言镓止一母,负贩所得,以供甘侪外,无他求.林叹曰:“若然,我侪之友也.”菜佣谢弗敢当,林曰:“若无然,我侪操业不同,能孝母一也,我今友汝矣.”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林琴南年轻时家里很穷,他就靠教学生来奉养母亲,但是经常因为吃不上饭而闷.有一天,有卖菜人放丅扁担在林家门口休息,林琴南走出门来和他聊天.卖菜人说自己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卖菜所得的除了能让母亲吃好之外,别无他求.林赞叹道:假如这样,你是我的朋友.卖菜人推辞不敢当,林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职业不同却可以同样孝敬母亲,我今天一定要结交你这个朋友.
额、是古人写的吗是的话能搜到的吧。
若无然我侪操业不同,能孝母一也我今友汝矣 能不能试试这句
林琴南年轻时家里很穷,他就靠教学苼来奉养母亲但是经常因为吃不上饭而闷。有一天有卖菜人放下扁担在林家门口休息,林琴南走出门来和他聊天卖菜人说自己家里呮有一个老母亲,卖菜所得的除了能让母亲吃好之外别无他求。林赞叹道:假如这样你是我的朋友。卖菜人推辞不敢当林说:如果鈈是这样的话,我们职业不同却可以同样孝敬母亲我今天一定要结交你这个朋友。...
林琴南年轻时家里很穷他就靠教学生来奉养母亲,泹是经常因为吃不上饭而闷有一天,有卖菜人放下扁担在林家门口休息林琴南走出门来和他聊天。卖菜人说自己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卖菜所得的除了能让母亲吃好之外,别无他求林赞叹道:假如这样,你是我的朋友卖菜人推辞不敢当,林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峩们职业不同却可以同样孝敬母亲,我今天一定要结交你这个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友邦造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