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白白看过海么?

1.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赞同与不赞同这两个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示例一:戏说历史人物是对文化的不尊重。我国是个崇尚传统文化的国家,杜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因此,不应该丑化杜甫形象。示例二:娱乐要注意分寸。杜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不能用戏谑的方式去对待。所以,对历史人物要有基本的尊重。示例三:涂鸦并无恶意。在课本上涂鸦是不少学生的共同爱好,它可以缓解学习中的压力。所以,不必对此过度关注。示例四:戏说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杜甫的纪念活动。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在“杜甫很忙”的影响下,有关杜甫的纪念活动也趁势展开。手段另类,但有一定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表述观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只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有理即可。
2.试题分析:在仿写的时候,只要正确概括其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特点,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即可。示例一: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促三足鼎立;他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他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示例二: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永恒的主题,她的诗像涓涓细流,清新晶莹,情韵绵长。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冰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例句仿写的能力。
点评:仿写时在注意例句的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正确概括其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特点,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等。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广西桂平初三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语言表达
认真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材料一:节庆时节,聚会增多,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材料二:5月5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海南某大学学生餐厅,楼餐具回收处对30名学生的用餐情况做了统计:9名学生只吃了少量饭菜,基本上是整盘倒掉;14名学生剩余三分之一的饭菜;仅有7名学生完全“盘儿光”。据统计,目前海口市共有高校12家,保守估计这些高校一天浪费的饭菜就有近万斤左右。材料三: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什么社会现实?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东阳三中心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语言表达
综合性学习(6分)连日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强烈反对和严正抗议,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针对这一公然挑战中国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九年级某班为此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题目。【小题1】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材料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国王向明朝朝贡,明太祖遣使前往琉球。至1866年(清同治五年)近500年间,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王国册封,钓鱼岛是册封使前往琉球的途经之地,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大量出现在中国使臣撰写的报告中。如,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1534年)明确记载“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材料二: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清代《台海使槎录》、《台湾府志》等官方文献详细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1871年(清同治十年)刊印的陈寿祺等编纂的《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将钓鱼岛列入海防冲要,隶属台湾府噶玛兰厅(今台湾省宜兰县)管辖。材料三:1809年法国地理学家皮耶·拉比等绘《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绘成与台湾岛相同的颜色。1811年英国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1859年美国出版的《柯顿的中国》、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探究结论:&&&&&&&&&&&&&&&&&&&&&&&&&&&&&&&&&&&&&&&&&&&&&&&&&&&&&&&&&&&&&&&&&【小题2】该班同学为了遣斥日本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撰写了以下一副对联,请你用一成语补全下联。(2分)上联:浑水摸鱼,枉使偷梁为换柱;&下联:&&&&&&,徒编购岛自欺人。【小题3】反日示威活动中,部分地方传出民众闯入、破坏日资商店的事件。王宏同学听说后,认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应抵制日货,把看到的日本货全砸光。作为同学的你,准备如何劝说他?(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西桂平初三中考二模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认真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节庆时节,聚会增多,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
材料二:5月5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海南某大学学生餐厅,楼餐具回收处对30名学生的用餐情况做了统计:9名学生只吃了少量饭菜,基本上是整盘倒掉;14名学生剩余三分之一的饭菜;仅有7名学生完全“盘儿光”。据统计,目前海口市共有高校12家,保守估计这些高校一天浪费的饭菜就有近万斤左右。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什么社会现实?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3分)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浙江省心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综合性学习(6分)
连日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强烈反对和严正抗议,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针对这一公然挑战中国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九年级某班为此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
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国王向明朝朝贡,明太祖遣使前往琉球。至1866年(清同治五年)近500年间,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王国册封,钓鱼岛是册封使前往琉球的途经之地,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大量出现在中国使臣撰写的报告中。如,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1534年)明确记载“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
材料二: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清代《台海使槎录》、《台湾府志》等官方文献详细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1871年(清同治十年)刊印的陈寿祺等编纂的《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将钓鱼岛列入海防冲要,隶属台湾府噶玛兰厅(今台湾省宜兰县)管辖。
材料三:1809年法国地理学家皮耶·拉比等绘《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绘成与台湾岛相同的颜色。1811年英国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1859年美国出版的《柯顿的中国》、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探究结论:&&&&&&&&&&&&&&&&&&&&&&&&&&&&&&&&&&&&&&&&&&&&&&&&&&&&&&&&&&&&&&&&&
2.该班同学为了遣斥日本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撰写了以下一副对联,请你用一成语补全下联。(2分)
上联:浑水摸鱼,枉使偷梁为换柱;&
下联:&&&&&&,徒编购岛自欺人。
3.反日示威活动中,部分地方传出民众闯入、破坏日资商店的事件。王宏同学听说后,认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应抵制日货,把看到的日本货全砸光。作为同学的你,准备如何劝说他?(2分)
&&&&&&&&&&&&&&&&&&&&&&&&&&&&&&&&&&&&&&&&&&&&&&&&&&&&&&&&&&&&&&&&&&&&&&
&&&&&&&&&&&&&&&&&&&&&&&&&&&&&&&&&&&&&&&&&&&&&&&&&&&&&&&&&&&&&&&&&&&&&&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综合性学习(6分)
连日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强烈反对和严正抗议,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针对这一公然挑战中国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九年级某班为此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①.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
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国王向明朝朝贡,明太祖遣使前往琉球。至1866年(清同治五年)近500年间,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王国册封,钓鱼岛是册封使前往琉球的途经之地,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大量出现在中国使臣撰写的报告中。如,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1534年)明确记载“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
材料二: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清代《台海使槎录》、《台湾府志》等官方文献详细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1871年(清同治十年)刊印的陈寿祺等编纂的《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将钓鱼岛列入海防冲要,隶属台湾府噶玛兰厅(今台湾省宜兰县)管辖。
材料三:1809年法国地理学家皮耶·拉比等绘《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绘成与台湾岛相同的颜色。1811年英国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1859年美国出版的《柯顿的中国》、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探究结论:&&& &&&&&&&&&&&&&&&&&&&&&&&&&&&&&&&&&&&&&&&&&&&&&&&&&&&&&&&&&&&&&
②.该班同学为了遣斥日本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撰写了以下一副对联,请你用一成语补全下联。(2分)
上联:浑水摸鱼,枉使偷梁为换柱;&
&&&&&,徒编购岛自欺人。
③反日示威活动中,部分地方传出民众闯入、破坏日资商店的事件。王宏同学听说后,认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应抵制日货,把看到的日本货全砸光。作为同学的你,准备如何劝说他?(2分)
& &&&&&&&&&&&&&&&&&&&&&&&&&&&&&&&&&&&&&&&&&&&&&&&&&&&&&&&&&&&&&&&&&&&&
&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试题分析:第一问从关键词,“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可见其美,“斗十千”“值成钱”可见其奢,由此可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下联来解答,“停杯投箸不能食”,如此奢华的场面却“不能食”,于是其作用就很明显了,为反衬。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诗句的含义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本题选材很好,与课内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紧密联系,让学生既有似曾相识的感感觉,但又不能完照搬。适合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直挂云帆济沧海”,本句直抒胸臆,直指主题。只要读懂了这一句,解答本题不难。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主旨,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点评:本题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学生学过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最后就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本诗也是同样的写法,所以特别适合于检测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5分)
1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6分)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5分)
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河南省高三第六次调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碧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6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吉林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6分)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
&&&&&&&&&&&&&&&&&&&&&&&&&&&&&&&&&&&&&&&&&&&&&&&&&&&&&&&&&&&&&&&&&&&&&&&&&&&&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3.例: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你我齐携手,保护母亲河。
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写的诗句只要与“黄河”有关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根据“黄河”的象征意义来理解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的宣传标语:(1)紧扣活动的主题,(2)富有感染力。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能说出故事的梗概以及文从字顺即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16分)综合性学习&&&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长江之歌》激起了同学们探究长江的热望。班上决定以“我在长江边长大”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1..(8分)江山多胜迹,风骚贯古今。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诗文,请你补充完整。&&& 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生生不息的长江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典文化。出峡口,有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① ;渡荆门,有诗仙吟诵:山随平野尽, ② 。过洞庭湖,范仲淹把酒临风:先天下之忧而忧, ③ ;登岳阳楼,陈与义凭危徘徊:登临吴蜀横分地, ④。宣州饯别,李太白幽愤而作:抽刀断水水更流, ⑤& ;扬州酬酢,刘禹锡慨然自勉: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 。赤壁咏史,杜牧以史鉴今:东风不与周郎便, ⑦;京口怀古,辛弃疾思接千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⑧ 。江流奔涌,你究竟能承载多少不一样的人世悲歌?逝者如斯,唯一不变的是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2..(2分)阅读下面新闻一,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10字以内)。3..(2分)针对三则新闻事实,班上决定组织一个街头宣传活动,班长以对联的形式撰写了一条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有时涝有时旱须长远打算□□□□□□要统筹规划4..(4分)如果你是这个街头宣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准备一个60字左右的开场白。&&& 新闻一:今年4月份以来,地处长江沿线的荆州遭遇持续干旱天气,农田干裂,鱼塘缺水。截至5月30日,荆州八个县市区受旱面积已达529 12万亩,旱情已导致洪湖水面缩小了108平方公里,曾经是荷花的海洋,现在湖底可以行车走人。&&& 新闻二:日至21日,荆州普降大到暴雨,长江水位高涨。连续暴雨导致全市188.6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受灾面积28.09万公顷,倒塌房屋8929间,损坏房屋19478间。专家认为,围垦占用湿地,滥砍滥伐森林,堵塞淤积水系,是洪涝不断的主要原因。&&& 新闻三:据悉,目前长江荆江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钾和大肠菌群,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长江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低下。目前,已加强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及河道疏浚工作,在科学治理、统筹规划上拿出了具体措施。&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16分)综合性学习“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长江之歌》激起了同学们探究长江的热望。班上决定以“我在长江边长大”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小题1】.(8分)江山多胜迹,风骚贯古今。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诗文,请你补充完整。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生生不息的长江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典文化。出峡口,有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①;渡荆门,有诗仙吟诵:山随平野尽,②。过洞庭湖,范仲淹把酒临风:先天下之忧而忧,③;登岳阳楼,陈与义凭危徘徊: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宣州饯别,李太白幽愤而作:抽刀断水水更流,⑤&;扬州酬酢,刘禹锡慨然自勉:沉舟侧畔千帆过,⑥。赤壁咏史,杜牧以史鉴今:东风不与周郎便,⑦;京口怀古,辛弃疾思接千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⑧。江流奔涌,你究竟能承载多少不一样的人世悲歌?逝者如斯,唯一不变的是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新闻一,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10字以内)。【小题3】.(2分)针对三则新闻事实,班上决定组织一个街头宣传活动,班长以对联的形式撰写了一条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有时涝有时旱须长远打算□□□□□□要统筹规划【小题4】.(4分)如果你是这个街头宣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准备一个60字左右的开场白。新闻一:今年4月份以来,地处长江沿线的荆州遭遇持续干旱天气,农田干裂,鱼塘缺水。截至5月30日,荆州八个县市区受旱面积已达529 12万亩,旱情已导致洪湖水面缩小了108平方公里,曾经是荷花的海洋,现在湖底可以行车走人。新闻二:日至21日,荆州普降大到暴雨,长江水位高涨。连续暴雨导致全市188.6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受灾面积28.09万公顷,倒塌房屋8929间,损坏房屋19478间。专家认为,围垦占用湿地,滥砍滥伐森林,堵塞淤积水系,是洪涝不断的主要原因。新闻三:据悉,目前长江荆江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钾和大肠菌群,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长江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低下。目前,已加强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及河道疏浚工作,在科学治理、统筹规划上拿出了具体措施。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重庆万州岩口复兴学校初一下学期半期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语言表达
综合性学习活动(9分)万州国本中学初2014级18班在学完第二单元以后,开展了“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古之黄河】【小题1】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2分)【近之黄河】【小题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3分)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今之黄河】【小题3】2011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黄河故事】&&【小题4】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请你简要写出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的故事。(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班级开展了“走进自然,关心社会,感悟人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8分)
5.周末,几位同学相约去郊外游玩,去哪?下面是他们的交流发言,请选择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刚说:“溧水的景区太多了,有鬼斧神工的天生桥;有碧波荡漾的东屏湖;有山水秀丽的无想山等……真不知去哪?”
B.小安在喃喃自语:“去崔嵬的小山峡?还是天然氧吧无想山呢?”
C.“去一个有山有水的景区吧!”小明说,“就去无想山吧!”
D.“对,去寻找作家周邦彦在‘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中描述的风景吧!”小佳也赞同说。
⒍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同学们看到一辆客车玻璃上贴着如下图示,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将图示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写出来。(不超过30个字)& (2分)
&溧水&&&&&&& 杭&& 州
(早晨 10:40)&&&&&&& (下午13:50)
&&&&&&&&&&&&&&&&&&&&&&&&&&&&&
▲&&&&&&&&&&&&&&&&&&&&&&&&&&&&&&&&&&&&
7.同学们首先来到无想山水库游玩。小佳看到刚才停泊在对岸小沙洲边的一只小船向湖心划去,不禁吟出一联:
小沙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此联有许多同音字,大家一时都对不出满意的下联来。后来,同学们游玩到无想山顶,眼尖的小刚老远看到一座挂着“凌云阁”匾额的木屋上栖息着一对鸽子,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使鸽子受惊而飞,小刚灵感顿生,脱口对出了大家都觉得很好的下联:
&&&      && ▲           (2分)
8. 活动结束后,小安同学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话语,请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2分)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我汲取到了知识的养分;&&&&&&&&
▲& &&&&&;在社会大课堂里,我懂得了处处有学问……人呀,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C本题难度适中,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选项C阐述的是诗文颈联的内容,而颈联表现的是作者李白晚上所见之景,故“想象大胆奇特”无从谈起。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疆自治区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①不敢稍逾约&&&&&&&&&&& 逾&&&&&&&&&&&&&&&&&&&&&&&&&&&& &&&&&& ②俟其欣悦&&&&&&&&&&&&&&&俟&&&&&&&&&&&&&&&&&&&&&&&&&&&&& &&&&&& ③媵人持汤沃灌&&&&&&& 汤&&&&&&&&&&&&&&&&&&&&&&&&&&&&& &&&&&& ④右备容臭&&&&&&&&&&&&&& 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作者从那三个方面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__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渲染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5.结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谈谈现代的青少年应当有怎样的苦乐观。&&&&&&&&&&&&&&&&&&&&&&&&&&&&&&&&&&&&&&&&&&&&&&&&&&&&&&&&&&&&&&&&&&&&&&&&&&&&&&&&&&&&&&&&&&&&&&&&&&&&&&&&&&&&&&&&&&&&&&&&&&&&&&&&&&&&&&&&&&&&&&&&&&&&&&&&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联系时代背景,试写出下列事物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风雨”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愤的河流”与“激怒的风”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画横线的句子侧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抒发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科目:初中语文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科目:初中语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这首诗写诗人春游时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句写的景象有:&&& &&&&&&&&&&&&和
&& &&&&&&&&&&&&&&,后两句以&&&&&&&&&&&&&&&&&&
衬托闲淡宁静之景。(3分)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B.这首诗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独怜”是独自怜悯的意思。
D.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
&&&&&&&&&&&&&&&&&&&&&&&&&&&&&&&&&&&&&&&&&&&&&&&&&&&&&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位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5.读下面几句诗,解释其中的“萋萋”一词。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完这节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用散文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
&&&&&&&&&&&&&&&&&&&&&&&&&&&&&&&&&&&&&&&&
&&&&&&&&&&&&&&&&&&&&&&&&&&&&&&&&
7.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属于《诗经》中民歌的哪种表现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8.《蒹葭》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恋歌,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是《诗经》中最富“朦胧美”的作品。这种“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诗人李白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