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热毒壅结结是什么意思?

中药治疗甲状腺节结
中药治疗甲状腺节结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热毒火盛证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热毒火盛证
热毒火盛证简介
热毒火盛证,又称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热毒火盛证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热毒火盛证临床诊断
热毒火盛证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热毒火盛证鉴别诊断
发颐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热毒火盛证辨证论治
热毒火盛证辨证要点
痄腮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别轻证重证。轻证不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证发热高,腮肿坚硬,胀痛拒按,属热毒在里。若出现高热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风,或睾丸胀痛,少腹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证。
热毒火盛证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熄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
本病治疗应内服药与外治疗法配合应用,有助于局部消肿。
热毒火盛证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少阳,温毒在表。风温邪毒从口鼻而人,邪郁肌表,故有发热恶寒、咽痛;足少阳胆经绕耳而行,邪郁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故腮部肿胀疼痛;经脉受阻,关节不利,故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邪扰脾胃,则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疏风利咽;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配伍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散结。
若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清热利咽;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
2.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温毒入里,热毒壅盛。热毒炽盛故高热不退;邪毒壅盛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邪热内扰,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食欲不振,呕吐;邪热上熏咽喉,则咽喉红肿;热邪伤津,则口渴引饮,尿少黄赤;舌红、台黄,脉滑数,为里热实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清热利咽,消肿散结;陈皮理气,疏通壅滞;僵蚕解毒通络,化痰散结。
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二)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邪毒内陷,热扰心肝。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陷心营,心神被蒙,故神昏、嗜睡;热盛动风,故反复抽风;邪毒壅结不散,故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热毒内炽,胃气上逆,故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山栀、黄连、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营;竹叶、玄参、芦根清热生津;薄荷辛凉透表。
神志昏迷者,加紫雪丹、至宝丹清热镇惊,熄风开窍;热甚者,加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抽风频繁者,加钩藤、僵蚕平肝熄风。
2.毒窜睾腹
证候: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邪毒不清,内窜厥阴。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与足少阴胆经互为表里,病程后期足少阳胆经壅结之邪毒渐消,余邪流毒内窜至足厥阴肝经,蕴结于阴器,故见睾丸肿胀疼痛;流滞于少腹部,故有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脉数,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山栀清泻肝胆之火;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胆;延胡索、荔枝核理气散结止痛;桃仁活血消肿。
睾丸肿大明显者,加青皮、乌药、莪术理气消肿;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壳、木香理气通腑。
热毒火盛证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柴胡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邪犯少阳证。
2.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热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证。
二、药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醋或水调匀后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2.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仙人掌(去刺),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三、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翳风、颊车、合谷,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别无不适。1日1次。
四、激光疗法
用氦-氪激光穴位照射。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肿大的腮腺局部)。配穴:曲池、风池。每次4-8穴,每穴照射5-10分钟,1日1次,连用3-5天。
热毒火盛证预防护理
发现痄腮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流行期间幼儿园及小学校要经常检查,有接触史及腮部肿痛的可疑患儿,要进行隔离密切观察,并给板蓝根15乙30g煎服,或用板蓝根冲剂冲服,连服3-5天。
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复感它邪。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品。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如出现神昏、抽搐、头痛及少腹剧痛等症,应予特别护理,配合抢救措施。
热毒火盛证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颔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
《冷庐医话·杂病》:“痄腮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沉数,耳前后肿痛,隐隐有红色,肿痛将退,睾丸忽胀。亦有误用发散药,体虚不任大表,邪因内陷,传人厥阴脉络,睾丸肿痛,而耳后全消者。盖耳后乃少阳胆经部位,肝胆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邪移于肝经也。”
《疡科心得集·辨鸬鹚瘟耳根痈异证同治论》:“夫鸬鹚瘟者,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脉络失和。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白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口干舌腻。初时则宜疏解,热盛即用清泄。或挟肝阳上逆,即用熄风和阳。此证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散。”
热毒火盛证现代研究
王瑞龙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小结。云南中医杂志19;13(2):26
将流行性腮腺炎分为3种类型,用中药内服同时外敷消散膏治疗。轻证型,证属邪在卫分,用银翘散加减;普通型,属温邪内袭,用银翘败毒散加减;重证型,属温毒内侵,里热炽盛,投普济消毒饮加味。腮部漫肿坚硬加夏枯草、昆布,高热惊厥加钩藤、全蝎,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金铃子、延胡索等。外敷消散膏由黄柏、大黄各200g,姜黄、赤芍、重楼各lOOg,血竭、冰片各50g,凡士林200g组成。疗效:全部病例皆治愈。退热时间平均为3.1天,消肿时间平均为6.2天。
王国忠.中药外治流行性腮腺炎205例.中医杂志):107
用中药青宝丹(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极细末备用),以鲜蒲公英或鲜半枝莲汁调成糊状,掺以平安散(由牛黄、火硝、月石、冰片、雄黄、朱砂、麝香组成,研极细末)少许,外敷患处,每日·3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05例,治疗后1天热退肿消者130例,占全部病例的63.4%;2天热退肿消者65例,占31.7%;3天热退肿消者10例,占4.9%。[1]诊断学4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以测知相应脏腑的病变情况。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全身的病变可反映于相应局部,局部的病变也可影响于全身,故观察局部的异常变化,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
局部望诊时,要熟悉所望部位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内在联系,将病理体征与正常表现相比较,并联系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其他诊法,从整体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认识局部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的内容,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等。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头为精明之府,内藏脑髓,为元神所居之处;脑为髓之海,为肾所主,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头又为诸阳之会,脏腑精气皆上荣于头。故望头部的情况,主要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望诊时应注意观察头颅、囟门、头发的异常。
头形的大小异常和畸形,多见于正值颅骨发育期的婴幼儿,可成为某些疾病
的典型体征。头颅的大小以头围(头部通过眉间和枕骨粗隆的横向周长)来衡量,一般新生儿约34cm,6个月时约42cm,1周岁时约45cm,2周岁时约
47cm,3周岁时约48.5cm。明显超出此范围者为头形过大,反之为头形过小。头形的变化主要是见于婴儿时期的变化、异常。一成人,长成了以后,骨质一溶合它的形状就不会变了,因此变的时候多半是在发育期的婴幼儿。
(1)头大: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者,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所致。颅缝开裂实际上就是颅骨没有闭合,没有溶合起来,所以头大了以后就显得面部稍微小一点,这种婴幼儿往往有智力低下的表现。按道理说,头大应该是大脑发育得很好,脑很健旺,实际上不是,并不是他的脑组织发育得很好,而是里面有液的内停,水液停聚,肾精不足而有水液内停,甚至是西医讲可能是脑水肿,这是头大。
(2)头小: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多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头顶尖小,头颅狭小,颅缝早合,早早的就闭合住了,脑子再要长也长不大了,因此他是智力低下,发育不良,也是肾精不足。头为精明之府,内藏脑髓,肾藏精生髓,髓注于脑,因此它的病变是和肾精有关系。因为他刚生出来,他受到先天的影响更充分一些,因此往往认为是肾精不足。
(3)方颅: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亦是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的表现,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4)头摇:病人头摇不能自主,不论成人或小儿,多为肝风内动之兆,或为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所致。头摇就不一定是小孩子了,最常见的可能是老年人肝风内动的时候,多半会见到头摇,它不自主地摇动,老年人年纪大了以后,他坐在那里你看见他头就在两边这样摇,不停的在摇,是老年精气亏虚以后虚风内动,或者还有肝阳上亢的这样一种表现。
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后囟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内闭合;前囟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1)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但小儿在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律,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但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3)解颅:即囟门迟闭。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症状表现。
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关系密切,故望发主要可以诊察肾气的强弱和精血的盛衰。正常人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现。
(1)发黄:指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可见于大病后或慢性虚损病人。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属于疳积。
(2)发白:指青年白发。发白伴有耳鸣、腰酸等症者,属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等症者,为劳神伤血所致。发白有因先天禀赋所致者,不属病态。
(3)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虚;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为血热化燥所致。
(二)望面部
面部又称颜面,指包括额部在内的脸面部。面部是脏腑精气上荣的部位,尤其是心之气血及心神活动外华之处。观察面部的色泽形态和神情表现,不仅可以了解神的衰旺,而且可以诊察脏腑精气的盛衰和有关的病变。
望面部包括望面部色泽、望面容等内容,此处重点叙述面容异常。
1.面形异常
(1)面肿: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常是全身水肿的一部分。其中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者为阳水,多由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所致;兼见面色白光白,发病缓
慢者属阴水,多由脾肾阳衰,水湿泛溢所致;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者,多属心肾阳衰,血行瘀阻,水气凌心所致。
如:满月脸。满月脸就是脸很圆像一轮满月,看起来比较肥大,主要由于脸部浮肿、脂肪等原因造成。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有痤疮和胡须生长,因水肿或者肥胖引起,有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腮肿: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者,为痄腮,因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若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者,为发颐,或为托腮痈,因阳明热毒上攻所致。耳下腮部出现肿块,不红不热者,多为腮腺肿瘤。
(3)面削颧耸:又称面脱。指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因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所致,多见于慢性病的危重阶段。
(4)口眼喎斜:突发一侧口眼喎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者,病名曰口僻,为风邪中络所致。口眼喎斜兼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口、眼是往右边歪,麻痹在左边,是左边不起作用。反之亦然。
2.特殊面容
(1)惊怖貌:指患者面部呈现恐惧的症状。多见于小儿惊风、客忤以及癫病、瘿气等病。若于声、光、风刺激,或见水、闻水声时出现者,可能为狂犬病。
过去小孩这一般不要见生人,见了生人、异物,受到惊吓以后出现的小儿晚上哭、闹,甚至有的低烧、烦躁不宁,容易惊恐,出现这种情况,叫做客忤。癫病,癫病也可出现。
(2)苦笑貌:指患者面部呈现无可奈何的苦笑样症状。是由于面部肌肉痉挛所致,乃破伤风的特殊征象。
二、望五官
面部眼、耳、鼻、口、舌五官,与五脏相关联。《灵枢·五阅五使》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望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望舌将另作专章论述,故本处主要介绍目、耳、鼻、口唇、齿龈和咽喉等望诊内容。
(一)望目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目为肾精之所藏,为血之宗,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而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重订通俗伤寒论》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
瞳仁: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
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并且认为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五轮学说
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眼的目神、目色、目形和目态的异常改变。
是诊察两目的神气之有无。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目有神;若视物昏暗,目无精彩,浮光暴露者,是目无神。石芾南说:“人之神气,栖于两
目。”故目神是望神的重点。目有神者,精气未虚,虽病易治;目无神者,精气亏虚,病重难治。因而《形色外诊简摩》指出:“凡病虽剧,而两眼有神,顾盼灵活者吉”。
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灵枢·论疾诊尺》说:“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这是目色与五脏的关系。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如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黄疸的最关键的、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眼睛发黄。小便黄,我们正常的人喝水喝少了,天气太热了,小便也可以黄;皮肤有的病人他也可以黄,气血不足,中国人本来就是黄种人,血液少了,这黄色就明显了,红色就减退了,就形成面色痿黄,甚至黄肿;唯有眼睛黄是正常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黄的,原来六版说是最早出现的,那倒不一定,不一定是说目黄是最早出现的,但是目黄是诊断最关键的。是不是黄疸你还搞不清楚的时候,看眼睛如果发黄,那肯定是黄疸,如果眼睛不发黄,只是皮肤黄,到底是不是黄疸,那还要考虑。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目眶周围色黑,常见于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
黑睛灰白混浊,称为目生翳。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使黑睛受伤而成。目生翳是黑睛疾病的主要病变形式和必有症状,眼外伤及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等亦可见目生翳。
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因目胞属脾,脾恶湿,且该处组织疏松,故水肿可先见于目胞。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胞睑微肿不属病态。
眼窝凹陷,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则为阴阳竭绝之候,属病危。
眼球突出,兼喘咳气短者,属肺胀,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为瘿气,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胞睑红肿,若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不甚者,为针眼;若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为眼丹。二者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缩小等;眼部疾病见之,主要为瞳神紧小等。
(2)瞳孔散大:常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青盲等病人,亦见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危急症病人,瞳孔完全散大,为脏
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的重要体征。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温热病热极生风证,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病人。青少年或成年人在极度兴奋、
恐惧、愉快及疼痛之时,出现瞳孔散大,多系情绪急剧变化所致。
(3)目睛凝视:又称目睛微定。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有神昏,抽搐等表现,属病重;或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4)昏睡露睛: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以小儿为多见,因脾虚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神气衰惫,胞睑启闭失司所致。某些厥病类病人亦常表现有昏睡露睛,是神明失主之故,病情多属危重。
(5)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其中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二)望耳
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也分布于耳或耳周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
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耳为“宗脉之所聚”。此外,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所以耳与全身均有联系,而尤与肾、胆关系密切,所以望耳
可以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与全身各部有一定的联系,其分布大致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颅在下,臀足在上。当身体的某些部位有了病变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就可以出现充血、变色、变形、丘疹、水泡、脱屑、糜烂或明显的压痛等病理改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1.耳之色泽
正常人耳廓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
红肿,多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虚,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
等病人;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出麻疹的先兆。
2.耳之形态
正常人耳廓厚大,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廓瘦小而薄,是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廓肿大,是邪气充盛之象。耳轮干枯萎缩,多为肾精耗竭,属病危;耳轮皮肤甲错,可见于血瘀日久的病人。
3.耳内病变
耳内流脓水,称为脓耳,多由肝胆湿热,蕴结日久所致;脓耳后期转虚,则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耳道之内赘生小肉团,称为耳痔,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而成。耳道局部红肿疼痛,为耳疖,多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
(三)望鼻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鼻称明堂,为脾之所应。鼻之周围有各脏腑的相
应部位,五脏次于中央,六腑夹其两侧,故认为“五色独决于明堂”(《灵枢·五色》)。此外,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所以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
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1.鼻之色泽
正常人鼻色红黄隐隐,含蓄明润,是胃气充足的表现。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为虽病而胃气未伤,属病轻;见于久病为胃气来复,属向愈。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
虚,或见于失血病人;鼻端色赤,多属肺脾蕴热;鼻端色青,多见于阴寒腹痛病人;鼻端色微黑,常是肾虚寒水内停之象;鼻端晦暗枯稿,为胃气已衰,属病重。鼻
头枯槁,是脾胃虚衰,胃气失荣之候。
2.鼻之形态
鼻头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齄鼻,多因肺胃
蕴热,使血瘀成齄所致;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人;鼻柱塌陷,且眉毛脱落,多为麻风恶候。鼻翼煽动,称为鼻煽,多见于肺热,或为哮病,是肺气不宣,呼吸困
难的表现;若重病中出现鼻孔煽张,喘而额汗如油,是肺气衰竭之危候。
3.鼻内病变
鼻孔干燥,黑如烟煤,多属高热日久或阳毒热深。鼻塞流涕,可见于外感表
证或鼻渊等,其中鼻流清涕者多属外感风寒;鼻流浊涕者多属外感风热;鼻流腥臭脓涕者多为鼻渊,为外邪侵袭或胆经蕴热上攻于鼻所致。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多
因肺胃蕴热灼伤鼻络,或外伤所致。鼻孔内赘生柔软、半透明的光滑小肉,撑塞鼻孔,气息难通者,为鼻息肉[鼻痔],多由湿热邪毒壅结鼻窍所致。
(四)望口与唇
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1)口之形色:口角流涎,小儿见之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歪不收。唇内和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者,为口疮。口腔肌膜
糜烂成片,口气臭秽者,为口糜,多由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为鹅口疮,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
(2)口之动态:正常人口唇可随意开合,动作协调。《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
直,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属病危。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口撮
——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可见于新生儿脐风,表现为撮口不能吮乳;若兼见角弓反张者,多为破伤风病人。口�——口角向一侧歪斜,可见于口僻,属
风邪中络;或见于中风,为风痰阻络。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口动
——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1)唇之色泽:唇部色诊与望面色基本相同,但因唇黏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泽变化比面色更为明显,易于观察。正常人唇色红润,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是血少不能上充于唇络所致;唇色深红,多属热盛,是因热而唇部络脉扩张,血液充盈所致;嘴唇红肿而干者,多属热极;嘴唇呈樱桃
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嘴唇青紫,多属血瘀证,可见于心气、心阳虚衰和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人;嘴唇青黑,多属寒盛、痛极,是因寒盛血脉凝涩,或痛极血络郁阻
(2)唇之形态:唇干而裂,为津液已伤,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嘴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热邪灼伤唇部所致。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虚火上炎。唇边
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唇角生疔,麻木痒痛,为锁口疔;人中部生疔,人中沟变浅平,麻木痒痛,为人中疔。久病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
“人中满唇反”,为脾气将绝,属病危。“人中满唇反”,口唇翻过来了,看不到人中。正常人这个地方有个人中。但是这个地方收缩了,看不到人中有这条人中沟,那是一种脾气将绝的表现。
(五)望齿与龈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护于齿,为手足阳明经分布之处,故望牙齿与牙龈主要可以诊察肾、胃的病变,以及津液的盈亏。温病学派对验齿十分重视,在阳明热
盛和热伤肾阴的情况下,观察齿与龈的润燥情况,可以了解胃津、肾液的存亡,正如叶天士所说:“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
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1.察牙齿
(1)牙齿色泽:正常人牙齿洁白润泽而坚固,是肾气充足、津液未伤的表现。若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
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可见于温热病的晚期,属病重。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末竭;齿焦无垢,为
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2)牙齿动态: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咬牙啮齿,多为热盛动风。睡中啮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亦可见于常人。
2.望牙龈
(1)牙龈色泽:正常人牙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牙龈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因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亢盛,因火热循经上炎,熏灼于牙龈所致。
(2)牙龈形态:牙缝出血,称为齿衄,可因撞击等外力损伤,或胃腑积热,肝经火盛及阴虚火旺,脉络受损,或脾气虚弱,血不循经所致。龈肉萎缩,牙根暴露,
牙齿松动,称为牙宣,多属肾虚或胃阴不足,虚火燔灼,龈肉失养所致。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者,称为牙疳,多因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所致。
(六)望咽喉
咽通于胃腑,是饮食之道,为胃所系;喉连于气道,为气息之门,归肺所属;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亦与咽喉关系密切。故望咽喉主要可以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1.咽喉色泽
健康人咽喉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
若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属实热证,多由肺胃热毒壅盛所致;若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属阴虚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咽部淡红漫肿,多由痰湿凝聚所致。
2.咽喉形态
(1)红肿: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者,为乳蛾(图2-8),属肺胃热盛,邪客喉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身发寒热者,为喉痈,多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所致。
(2)成脓:咽部肿痛,若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者,为脓已成;若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者,为未成脓。
(3)溃烂:咽部溃烂,分散表浅者,为肺胃之热轻浅或虚火上炎;溃烂成片或洼陷者,为肺胃热毒壅盛;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多属虚证。
(4)伪膜: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称为伪[假]膜。如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病情较轻,是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多见于儿童,属烈性传染病。
三、望躯体
望躯体的内容包括望颈项、胸胁、腹部和腰背部。
(一)望颈项
颈项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部称颈,后部称项。颈项起着支撑头部,连接头身的重要作用;颈项中有气管、食道、脊髓和血脉通过,是清气、饮食、气血、
津液循行之要道;手足阳明经与任脉行于颈,太阳经与督脉行于项,少阳经行于两侧,是经气运行之路。颈项若有阻滞,可引起全身的病变;而脏腑气血失调,亦往往可在颈项部反映出来。
正常人的颈项直立,两侧对称,气管居中;矮胖者略粗短,瘦高者略细长,男性喉结突出,女性喉结不显;颈侧动脉搏动在安静时不易见到。其异常表现主要有:
(1)瘿瘤:指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图2-9)。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2)瘰疬:指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因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3)颈瘘:指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病名曰鼠瘘。因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而成。
(4)项痈、颈痈:项部或颈部两侧焮红漫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烂流脓者,谓之项痈或颈痈。多由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项所致。
(5)气管偏移:指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多为胸膈有水饮或气体,或因单侧瘿瘤、肿物等,挤压、牵拉气管所致,可见于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病。
正常人的颈项转侧俯仰自如,其活动范围约是:左右旋转各30度,后仰30度,前屈30度,左右侧屈各45度。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项强:指项部拘紧或强硬。如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有恶寒、发热,是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若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者,
多属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若项强不适,兼头晕者,多属阴虚阳亢,或经气不利所致。如睡眠之后,项强而痛,并无它苦者,为落枕,多因睡姿不当,项部经
络气滞所致。
(2)项软:指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小儿项软,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后天失养,发育不良,可见于佝偻病患儿。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多为脏腑精气衰竭之象,属病危。
(3)颈脉搏动:指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可见于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等病人。
(4)颈脉怒张:指颈部脉管明显胀大,平卧时更甚。多见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及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的病人。
(二)望胸胁
横膈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正面谓之胸;胸部两侧,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
骨端的区域谓之胁。胸腔由胸骨、肋骨和脊柱等构成,内藏心肺等重要脏器,属上焦,为宗气所聚,是经脉、血管循行布达之处。胸廓前有乳房,属胃经,乳头则属
肝经;胁肋是肝胆经脉循行之处。望胸胁主要可以诊察心、肺的病变和宗气的盛衰,以及肝胆、乳房疾患。
正常人的胸廓呈扁圆柱形,两侧对称,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比例约为1.5∶1),小儿和老人则左右径略大于前后径或相等,两侧锁骨上下窝亦对称。常见的胸廓变形有:
(1)扁平胸: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扁平,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两肩向前,锁骨上、下窝凹陷。多见于形瘦之人,或肺肾阴虚、气阴两虚的病人。
(2)桶状胸: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膨隆,前后径与左右径约相等,颈短肩高,锁骨上、下窝平展,肋间加宽,胸廓呈圆桶状。多为久病咳喘,肺肾气虚,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使胸廓变形。
(3)鸡胸:表现为胸骨下部明显前突,胸廓前后径长而左右径短,肋骨侧壁凹陷,形似鸡之胸廓。多见于小儿佝偻病,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骨骼发育异常所致。
(4)胸廓两侧不对称:一侧胸廓塌陷,肋间变窄,肩部下垂,脊骨常向对侧凸出者,多见于肺痿、肺部手术后等病人;若一侧胸廓膨隆,肋间变宽或兼外凸,气管向健侧移位者,多见于悬饮、气胸等病人。
(5)肋如串珠:指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可见于肾气不足,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的佝偻病患儿。
(6)乳房肿溃:妇女哺乳期乳房红肿热痛,乳汁不畅,甚则破溃流脓,身发寒热者,为乳痈。多因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所致。
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是由于上部气道部分梗阻所致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气管异物、喉水肿、白喉等。
胸胁随呼吸而活动。正常人呼吸均匀,节律整齐,每分钟约16~18次,胸廓起伏左右对称,均匀轻松。妇女以胸式呼吸为主,男子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常见的呼吸异常有:
(1)呼吸形式改变:如胸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多为腹部有病,可见于鼓胀、腹内癥积、腹部剧痛等病人,亦可见于妊娠妇女;如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
增强,多为胸部有病,可见于肺痨、悬饮、胸部外伤等病;如两侧胸部呼吸不对称,即胸部一侧呼吸运动较另侧明显减弱,为呼吸运动减弱侧胸部有病,可见于悬
饮、气胸、肺肿瘤等病人。
(2)呼吸时间改变:若吸气时间延长,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凹陷(三凹),多因吸气困难所致,可见于急喉风、白喉等病人;若呼气时间延长,伴口张目突、端坐呼吸,多为呼气困难所致,可见于哮病、肺胀、尘肺等病人。
(3)呼吸强度改变:如呼吸急促,胸部起伏显著,多为邪热、痰浊阻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所致。如呼吸微弱,胸廓起伏不显,多为肺气亏虚,气虚体弱所致。
(4)呼吸节律改变:呼吸节律不整,表现为呼吸由浅渐深,再由深渐浅,以至暂停,往返重复,或呼吸与暂停相交替,皆为肺气虚衰之象,属病重。
(三)望腹部
腹部指躯干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属中下焦,内藏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故望腹部可以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
正常人腹部对称、平坦(仰卧时腹壁平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直立时腹部可稍隆起,约与胸平齐,仰卧时则稍凹陷。外形异常主要包括:
(1)腹部膨隆: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连线。若仅腹部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鼓胀,为肝气郁滞,湿阻血瘀所致;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水肿病,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所致;腹局部膨隆,多见于腹内有癥积的病人。
(2)腹部凹陷: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耻连线。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可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病人;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可见于长期卧床不起,肉消着骨的病人,为精气耗竭,属病危。
(3)腹壁青筋暴露:即病人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怒张。多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日久,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可见于鼓胀重证。
(4)腹壁突起:腹壁有半球状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
正常人腹部动态主要与呼吸活动有关。腹部的动态异常,多因某些病变致使腹式呼吸强度改变有关。可参考“望胸胁”中有关内容。
(四)望腰背部
背为胸中之府,亦为心肺之所居,与肝胆相关。腰为身体运动的枢纽,为肾之府。故望腰背部的异常表现,可以诊察有关脏腑经络的病变。望腰背时应注意观察脊柱及腰背部有无形态异常及活动受限。
正常人腰背部两侧对称,直立时脊柱居中,颈、腰段稍向前弯曲,胸、骶段稍向后弯曲,但无左右侧弯。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脊柱后突:指脊骨过度后弯,致使前胸塌陷,背部凸起。又名龟背,俗称驼背。多由肾气亏虚、发育异常,或脊椎疾患所致,亦可见于老年人。若久病病人后背弯曲,两肩下垂,称为“背曲肩随”,为脏腑精气虚衰之象。
(2)脊柱侧弯:指脊柱偏离正中线向左或右歪曲。多由小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亦可见于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发育不良的患儿和一侧胸部有病的病人。
(3)脊疳:指病人极度消瘦,以致脊骨突出似锯。为脏腑精气极度亏损之象,见于慢性重病患者。
(4)发背:痈、疽、疮、疖生于脊背部位者,统称为发背,多因火毒凝滞于肌腠而成。
(5)缠腰火丹: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如带状,灼热肿胀者,称缠腰火丹,由外感火毒与血热搏结,或湿热浸淫,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
正常人腰背部俯仰转侧自如。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角弓反张:指患者病中脊背后弯,反折如弓。常兼颈项强直,四肢抽搐。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热极生风之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病人。
(2)腰部拘急:指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寒湿内侵,腰部脉络拘急,或跌仆闪挫,局部气滞血瘀所致。
四、望四肢
四肢包括上肢的肩、臑、肘、臂、腕、掌、指和下肢的髀、股、膝、胫、踝、跗、趾等部位。就其与脏腑的关系而言,因心主四肢血脉,肺主四肢皮毛,脾主四肢肌
肉,肝主四肢之筋,肾主四肢之骨,故五脏均与四肢有关,而脾与四肢的关系尤为密切。就其与经脉的关系而言,则上肢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循行之处,下肢为足
三阴、足三阳经脉循行之处。故望四肢主要可以诊察五脏病变和循行于四肢的经脉病变。望诊时应注意观察手足、掌腕、指趾的外形变化和动态的异常。
(一)望手足
(1)四肢萎缩:指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多因气血亏虚或经络闭阻,肢体失养所致。
(2)肢体肿胀:指四肢或某一肢体肿胀。若四肢肿胀,兼红肿疼痛者,多为瘀血或热壅血瘀所致;若足跗肿胀,或兼全身浮肿,多见于水肿。下肢肿胀,皮肤粗厚如象皮者,多见于丝虫病。
(3)膝部肿大:膝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见于热痹,为风湿郁久化热所致。若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称为“鹤膝风”,多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膝部紫暗漫肿疼痛,因外伤所致者,为膝骨或关节受损。
(4)小腿青筋:指小腿青筋暴露,形似蚯蚓。多因寒湿内侵,络脉血瘀所致。
(5)下肢畸形:直立时两踝并拢而两膝分离,称为膝内翻(又称“O”型腿);两膝并拢而两踝分离,称为膝外翻(又称“X”型腿)。若踝关节呈固定型内收位,称足内翻;呈固定外展位,称足外翻。上述畸形皆属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
(1)肢体痿废:指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多见于痿病,常因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筋脉失养所致。若一侧上下肢痿废不用者,称为半身不遂,见于中风病人,多因风痰阻闭经络所致;若双下肢痿废不用者,见于截瘫病人,多由腰脊外伤、瘀血阻络所致。
(2)四肢抽搐:指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见于惊风,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3)手足拘急:指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如在手可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强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与小指相对;在足可表现为踝关节后弯,足趾挺直而倾向足心。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4)手足颤动:指双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亦可为动风之兆。
(5)手足蠕动:指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多为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所致。
(6)扬手掷足:指热病之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动不宁。是内热亢盛,热扰心神所致。
(7)循衣模床,撮空理线:指重病神识不清,病人不自主的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二)望掌腕
(1)手掌厚薄:手掌厚实者,是脏气充实之象;手掌瘦薄者,是脏气不足之征。
(2)掌腕润燥:掌腕肌肤滑泽,是津液充足之象;掌腕肌肤干涩,是津液不足之征。手掌水疱、脱屑、粗糙、变厚、干燥皲裂,自觉痒痛者,称鹅掌风,因风湿蕴结,或血虚风燥,肤失濡养所致。
掌腕望诊须察鱼际。鱼际是手大指本节后丰满之处,其络脉称为鱼络。鱼际属手太阴肺经之部,因肺经起于中焦,故胃气亦上至手太阴经;加之鱼际位置易察,鱼络显露,故可候胃气之强弱。
(1)鱼际形态:鱼际大肉未削,是胃有生气;鱼际大肉削脱,是胃无生气。
(2)鱼络颜色:鱼络色青,是胃中有寒;鱼络色赤,是胃中有热。
(三)望指趾
(1)手指挛急:指手指拘挛,不能伸直。俗称鸡爪风。多因血液亏虚,血不养筋,复感寒邪所致。
(2)手指变形: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者,称为梭状指,多由风湿久蕴,痰瘀结聚所致;指趾末节膨大如杵者,称为杵状指(图2-16),常兼气喘唇暗,多由久病心肺气虚,血瘀痰阻而成。
(3)趾节溃脱:脚趾皮肤紫黑、溃烂,趾节脱落,肉色不鲜,气臭痛剧者,称为脱疽。常因正虚阴火燔灼,外感寒湿之邪,阻滞脉络,气血痹阻,脚趾局部骨肉腐烂所致。
(4)指头螺瘪:指头干瘪,螺纹显露者,称为瘪螺。多因吐泻太过,津液暴脱所致。
正常爪甲红润,是气血充盛,荣润于甲的表现。望诊应注意甲色与甲态的变化。
(1)甲色:甲色深红,是气分有热;甲色鲜红,多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甲色浅淡,多属气血亏虚,或阳虚气血失运;甲色发黄,多为湿热交蒸之黄疸;甲色紫黑,多属血脉瘀阻,血行不畅。
(2)甲态:甲态候病的方法是医生以拇指、食指按压患者指甲,随即放松,观察其甲色的变化及速度。若按之色白,放之即红,为气血流畅,虽病较轻;若按之色白,放不即红,为气血运行不畅,病情较重。
五、望二阴
前阴为生殖和排尿器官,后阴指肛门,为排便之门户。前阴为肾所司,宗筋所聚,太阴、阳明经所会,阴户通于胞宫并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肝经绕阴器,故前阴病
变与肾、膀胱、肝关系密切。后阴为肾所司,脾主运化,升提内脏,大肠主传导糟粕,故后阴病变与脾、胃、肠、肾关系密切。
(一)望前阴
望男性前阴应注意观察阴茎、阴囊和睾丸是否正常,有无硬结、肿胀、溃疡和其他异常的形色改变。对女性前阴的诊察要有明确的适应症,由妇科医生负责检查,男医生需在女护士陪同下进行。前阴常见的异常改变有:
1.外阴肿胀
男性阴囊或女性阴户肿胀,称为阴肿。阴肿而不痒不痛者,可见于水肿病。阴囊肿大,一般称为疝气,可因小肠坠入阴囊,或内有瘀血、水液停积,或脉络迂曲,睾丸肿胀等引起。若阴囊或阴户红肿、瘙痒、灼痛,多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2.外阴收缩
男性阴囊阴茎,或女性阴户收缩,拘急疼痛,称为阴缩。多因寒邪侵袭肝经,凝滞气血,肝脉拘急收引所致。
3.外阴生疮
前阴部生疮,或有硬结破溃腐烂,时流脓水或血水者,称为阴疮,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或感染梅毒所致。若硬结溃后呈菜花样,有腐臭气,则多为癌肿,病属难治。
4.外阴湿疹
男子阴囊,或女子大小阴唇起疹,瘙痒灼痛,湿润或有渗液者,分别称为肾[阴]囊风、女阴湿疹。多由肝经湿热下注,风邪外袭所致;若日久皮肤粗糙变厚者,多为阴虚血燥之证。
5. 睾丸异常
小儿睾丸过小或触不到,多属先天发育异常,亦可见于痄腮后遗症(睾丸萎缩)。
6. 阴户有物突出
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名为阴挺。多由脾虚中气下陷,或产后劳伤,使胞宫下坠阴户之外所致。
(二)望后阴
望诊时应注意观察肛门部有无红肿、痔疮、裂口、瘘管及其他病变。
检视时可嘱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尽量前屈靠近腹部,或膝胸位、弯腰位,使肛门充分暴露。检查者用双手将臀部分开,即可观察肛门外部的病变;然后再让患者用力屏气,以观察有无内痔突出,内痔的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等。肛门部常见的异常改变有:
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疼痛,状如桃李,破溃流脓者,为肛痈。多由湿热下注,或外感邪毒阻于肛周而成。
肛门与肛管的皮肤黏膜有狭长裂伤,可伴有多发性小溃疡,排便时疼痛流血者,为肛裂。多因热结肠燥或阴津不足,燥屎内结,努力排便时撑伤肛门皮肤,或湿热下注所致。
肛门内外生有紫红色柔软肿块,突起如峙者,为痔疮。其生于肛门齿状线以内者为内痔,生于肛门齿状线以外者为外痔,内外皆有者为混合痔。多由肠中湿热蕴结或血热肠燥,或久坐、负重、便秘等,使肛门部血脉郁滞所致。
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敛口,外流脓水,所形成的管腔,称为肛瘘。瘘管长短不一,或通入直肠,局部痒痛,缠绵难愈。
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轻者便时脱出,便后缩回;重者脱出后不能自回,须用手慢慢还纳。检视时可嘱病人蹲位,用力屏气做排便动作,即可在肛门外看到紫红色球状物(直肠黏膜)或椭圆形块状物(直肠壁)脱出。本病多由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六、望皮肤
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有保护机体的作用。脏腑气血亦通过经络而外荣于皮肤。凡感受外邪或内脏有病,皆可引起皮肤发生异常改变。因此,望皮肤不仅可以诊察皮肤所发生的病变、判断病邪的性质,并且可以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内脏病变的轻重和预后等。
正常人皮肤荣润有光泽,是精气旺盛,津液充沛的征象。
望诊时应注意观察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和表现于皮肤的某些病症,如斑、疹、痘、痈、疽、疔、疖等。
(一)色泽异常
(1)皮肤发赤: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名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发于上部者多由风热化火所致,发于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而成,亦有因外伤染毒而引起者。
(2)皮肤发黄:面目、皮肤、爪甲俱黄者,为黄疸,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其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成。黄色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因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3)皮肤紫黑: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黏膜等处呈弥漫性棕黑色改变者,多为黑疸,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阳虚衰的病人。
(4)皮肤白斑: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者,为白驳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二)形态异常
(1)皮肤干燥:指皮肤干枯无华,甚至皲裂、脱屑的症状。多因阴津已伤、营血亏虚,肌肤失养,或因外邪侵袭、气血滞涩等所致。
(2)肌肤甲错:指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的症状。多属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3)皮肤硬化:指皮肤粗厚硬肿,失去弹性,活动度减低的症状。可因外邪侵袭、禀赋不足、阳虚血液亏少、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瘀血阻滞等,引起肌肤失养所致。
(三)皮肤病症
斑、疹均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两者虽常常并称,但实质有别。
(1)斑: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可由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因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或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2)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常见于麻疹、风疹、瘾疹等病,亦可见于温热病中。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所致。
不论斑或疹,在外感病中见之,若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为顺;若布点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壮热不退,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为逆。
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疱的症状。可有白、水痘、热气疮、湿疹等。
(1)白:又称白疹。指皮肤出现的一种白色小疱疹。其特点是: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根部肤色不变,内含浆液,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
发,消失时有皮屑脱落。白的出现,多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蕴酿而发,乃湿温病人湿热之邪透泄外达之机。白晶莹饱满,颗粒清楚者,称为
晶,说明津气尚充足;白色枯而白,干瘪无浆者,称为枯,说明津气已亏竭。一般白透发后热退神清者,是正能胜邪,湿热外达之顺证;若透发后身热不
退,反见神昏者,为正不胜邪,邪毒内陷之逆证。
(2)水痘:指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其特点是: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常兼有轻度恶寒发热表现。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3)湿疹:指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者。多因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发。
指发于皮肉筋骨之间的疮疡类疾患。主要有痈、疽、疔、疖等。
(1)痈: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的疾病。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所致。
(2)疽: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的疾病。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一般指无头疽。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3)疔:指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的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因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
(4)疖:指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脓出即愈的疾病。因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所致。
------------------------------------
朱文锋教授&诊断学 第 22 讲&
今天我们开始讲望诊的局部望诊。局部望诊的内容是分开来头面、五官、胸腹、腰背、四肢、二阴、皮肤等等。分开来每一个部分被一个部分地望,实际上它它要望的内容,每一个部分,仍然是要望神、色、形、态,头,头的形,面部的色当然已经在前面,全身望神、色、形、态,已经讲过了。它的神、色、形、态,仍然是望这四个内容。但是有一个内容,某个局部,它可能就只有色和形,或者是态的变化,有些地方可能它就没有态的变化。只有形的变化。比如说耳朵,鼻子是不能动的,动了就不是人,人的耳朵是动不了的。所以就不存在着耳朵、鼻子的态。那么口唇、眼睛它的态就很重要了。所以这个内容,仍然是神、色、形、态,只是分开来每一个部位来进行望。比原来的全身望神、色、形、态,要望得详细一些。但是实际上,我们中医诊断学,也还是只能讲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因为具体的每一个望诊,在每一个专科、每一个学科里面,还要详细讲。比如说望五官,这望五官,望眼睛,望眼、口、鼻、舌、耳朵,这五官科它要作详细的内容讲。我们只能讲一下基本的常识。望皮肤、望二阴和肛门,它专门有肛肠科。那就不是我们这个中医诊断,那么简单的提几个症状,说一说了事了。我们中医诊断是讲一些最基本的。作为各科都应该掌握的。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我们如果不讲一下,有些问题,它是专科疾病,比如说眼睛,当然是眼科的专科疾病,它要详细讲。但是在其他的疾病里面,可能也会出现眼睛的毛病。比如说黄疸,黄疸虽然眼睛是一个很重要的标识,目黄,不等于目黄都是眼科疾病。在其他科的疾病碰到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症状出现。因此我们要基本掌握,作为各科的一个基础。
头为精明之府,很精华、灵敏、清净之府。内藏脑髓,应该是内藏了大脑。元神所居之处。元神就是高级神经系统。大脑是藏神的地方,所以脑为髓海。而髓的产生于肾有关系,因此肾主髓,髓上注于脑。头发是肾之华,既是肾之华,又是血之余。中药里面就有血余炭,血余炭就是用头发烧成炭。头,从经络看,它为诸阳之会。手的三阳,足的三阳经都上到头部。所以头部又为清窍,清阳所聚之处。就是气血在头部供应非常丰富。各个脏腑都有经络上通于脑。所以头部,从生理上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
望头部的时候,主要是可以考察肾、脑的病变,和精气的盛衰。因为肾主髓,髓上注于脑,所以主要考虑到肾和脑的病变。精气的盈亏盛衰。望诊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第一个望头颅。头颅,头的这个轮廓,头颅的大小以头围来进行衡量。头围是眉间和枕骨粗隆之间的横向周长。这个头颅到底有多大,怎么量。是从这个眉毛到这个耳朵后面,这儿有个枕骨最高的这个地方,枕骨粗隆,这一个周长多少算头颅,人的头是比较大的,新生儿生下来只有30多厘米,到了三岁以后,就到了48厘米,所以这小孩子头部,是发育最快的地方。
头形的大小,异常和畸形
头部的变化,头形的变化,主要是见于婴儿时期的变化、异常。一成人,长成以后,这个头,骨质一融合以后,就不会变了,它的形状就不会变了。因此变的时候,多半是在发育期发热婴幼儿。这个时候长得好就好,这个时候有病,就形成了头颅发育异常。所以这个望头颅,主要是望婴幼儿。成年人的头骨,没有什么改变,你就是里面脑子里面长瘤子,出血怎么样的,有瘀血,它也不可能把头胀大。最多是胀得眼睛突出来。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见。它不可能把整个头骨胀开。头骨不可能胀开。所以头颅的变化,主要是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有这样几种情况。
头大,比正常的小儿头要大一些。(图:这个小孩的头,就比正常的小孩的头要大一些。特别是头顶这一部分就显得头大,面部显得相对来说面小头大。)这种头大,婴儿的头大,主要是一种均匀性的增大。并不是某一个局部突出来了。颅缝开裂实际上就是颅骨没有闭合。没有融合起来。所以头大了以后,就显得面部稍微小一点。这种婴幼儿,往往有智力低下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道理说,头大应该是大脑发育得很好。脑很健壮,实际上不是,它并不是他的脑组织发育得很好,而是里面有水液的内停,水液停聚,肾精不足而有水液内停,甚至是西医讲可能是脑水肿。可能出现脑水肿这种情况。这是头大。
头小。头和面的比例,相对来说,面部就显得大一些。头显得尖,小,头部显得小。头小的表现,我们看图,这个小孩,面部这么大,面部显得大,而头就比较小了。像刚才那个小孩,头可能就有这么大了。他是面部显得大,头部显得小,这个头发也脱落了。这样一种病理表现。头顶尖小,头颅狭小,顶是尖圆,颅缝早合,早早的就闭合住了。脑子再要长也长不大了。因此他是智力低下,发育不良。也是肾精不足。我们讲头为精明之府,内藏脑髓,肾藏精,生髓,髓注于脑。因此我们认为它的病变,是和肾精有关系。因为这个都是生在小孩子,为什么不讲其他的脏腑?可能还是与先天有关。因为他刚生长出来,他受到先天的影响更充分一些。因此往往认为是肾精不足。这是第二在情况。
方颅,头是方的。(图:这个小孩这个地方,明显的是一个方形。)这个头也都显得是个方形,面部很小。方颅是额部的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是一个方形,我们再看看,他的额部左右突出。面部很狭小。方颅,除了肾精亏虚以外,很可能跟后天有关系。前面那个只是骨的发育异常,这一个方颅,很可能和脾胃的虚弱也有关系。脾胃那就是后天了。实际上就是说先天、后天都可以导致。最常见的比如说小儿佝偻病,也还是不少见。或者是先天性的梅毒,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举这么一些例子。就像这些病,都可以出现头部头颅的发育异常。使头部变形,要嘛头大,要嘛头小,甚至把头变成一个方形。
头摇,当然这个头摇,就不一定是小孩子了。最常见的可能是老年人肝风内动的时候,多半会见到头摇,它不自主地摇动。老年人年纪大了以后,他坐在那里,你看见他头就在两边这样摇,不停的在摇,这是什么问题?也还是老年精气亏虚以后,虚风内动,或者还有肝阳上亢的这样一种表现。这个是讲的态,头形,头的态。
囟门突起,囟门突出来了,高出来一些,这种情况我叫做囟填。(图:这个小孩看上去这个地方亮一些,是吧,看上去可以看得出来,高出来一些,摸上去可以摸得到。)这高出来了是什么问题?囟填。为什么会高出来?会突起来?是里面有水液内停。或者痰火上攻,颅内压增高。大脑里面的压力增高了。为什么会压力增高?血、水、痰这些物质跑到颅里面去了。由于它胀起来了,所以就把囟门这个地方,它骨头还没有闭合,从这个地方就突出来了。主要是颅内压增高。发烧的时候,发高烧,脑水肿,这些情况下,都可以出现囟门突起。
囟门凹陷,我们称为囟陷。什么叫囟填?什么叫囟陷?各位同学应该要掌握。囟填是突起来了,囟陷是凹进去了。囟门低一点。看上去就好像低一点,摸上去也可能,就像摸这个手缝一样的,它可能低下去一点。为什么会囟陷?脱水了,津液不足了。气血亏虚了,没有充填,充填不足。所以它多半是精气亏虚的表现,津液也气血不足的表现。为什么会津液气血不足?很可能是小孩很容易出现呕吐,腹泻。呕吐,腹泻,或者发烧,没有及时的补充液体。水分少了,津液不足了。因此囟门凹下去了。和我们眼睛凹进去一样,一个呕吐、腹泻的病人,发高烧的病人,如果水分没有得到补充,眼睛很快就凹进去了。眼球显得很大,眼眶就凹进去了。囟门也同样可以凹进去。它没有闭合。因为它里面的压力低就出现了囟陷。这是第二种病理表现。
囟门迟闭。该闭合的时候还没有闭合。我们讲到,后囟是二到四个月就要闭合,前囟是一岁到一岁半之内。这个时间就要闭合。有没有几个月就前囟闭合的呢?也不能闭合得太早。闭合得太早了,就变成颅小了,小头了。是不是?闭合早了就影响它的生长发育,一般按照常规,这个闭合,前囟是一岁到一岁半,后囟是二到四个月闭合。那么囟门迟闭就是该闭合了,它还没有闭合。小孩子应该一岁半之内前囟闭合了。到了两岁后还要一个缝隙,还可以摸得到,这个骨头不是完整的。中间有凹陷,有缝隙,那就是迟闭了。到了半岁后囟还存在,摸上去后囟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窟窿,那是后囟迟闭了。因此这种迟闭,我们把它叫做解颅。这看不到,恐怕要结合触诊。解颅,这个是可以摸得到的。到了一岁多,一岁半以后,一摸,
前囟这个地方,还摸得到明显的有凹陷。那就是迟闭了。那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肾主骨,骨的发育不好。所以很可能是缺钙。骨的生长现在广告里面,老是就是补钙,补钙。小儿补钙,老年人补钙,补钙。看来这个钙可能和中医讲的肾气、肾精有一定的关系。按照现在所补的就是缺钙。中医来说解释肾精不足,肾气不足。也常见于佝偻病这种情况。
颜色,头发的颜色,变黄是精血不足,图:这个小儿的头发比较黄一些。这个头发并不黑。)偏黄,认为是精血不足。因为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所以头发应该是黑色的,我们中华民族,或者是亚洲的这些人,一般来说是黑头发,当然俄罗斯或者其他地方,有金黄美女,有的金发,黄发。她本身就是黄,那就不是这种情况了。我们是讲中国人的头发应当是黑的。那么它现在发黄了。可能是精血不足的表现。
头发结穗,像个稻穗,麦穗一样的这种情况。枯黄无色,不仅是单纯的看色了。实际上里面可以表示神、色都有了。特别是色里面的光泽。接穗,形发生了改变了。枯黄,不但是枯黄,没有光泽。(图:这个小孩,头发都立起来了。枯黄,自立,接穗,像稻穗、麦穗一样的。没有一点光泽,枯燥无泽。这个小儿,你看他的皮肤,都很难看了。瘦,这是脸上,可能身上成年人就变成肌肤甲错。这种表现。)这个面色,色泽都很晦暗。像很脏一样的。这个小孩好像就从来没洗过脸。实际上不是没洗过脸,他就是一种晦暗,枯槁的面色。头发接穗。这种情况,多半见于小儿疳积。营养不好,吃得也不卫生等等。出现这种,喂养的不好。疳积。
发白,发白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正常都应该要发白。恐怕到50岁以后,一般可能就见到发白了吧!到60岁,白发可能就多一点了。到70岁,可能就白发苍苍。现在发白,老了到70岁,80岁也看不到他白发,都染色了。那到底是真的是70岁还肾气那么足?头发一根都不白,是不是肾气那么足?所以这个有假象。发白是说这种自然看上去就发白。发白,我们看董建华先生,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的头发白了。这是自然,(图:这个是谁?他的头发也白了。我看外国的,香港的这些地方,他倒是染发的不多。大陆的到三四十岁就开始染发了。这个是假象。白发应该是正常,应该说年龄老一些以后,头发发白应该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说董建华先生精气不足吧?年龄到这里,它是自然现象。
青年的发白,有的是青年发白,是先天禀赋,不能说生下来就白了,那是白发症了。有的到20来岁,甚至十多岁就开始白头发了。我看到有一些年轻人。我说你怎么头发比我的还白得多?他说,我二十来岁就开始白头发了。可能这种情况就是有遗传,那也不一定说,你头发白得这么厉害,你肾气太亏虚了,也不一定是这样看。他有的是先天禀赋所形成的。
如果不是先天禀赋形成的,那多半就是由于肾虚和劳神伤血,劳,它能够暗耗心血,特别是脑力劳动的人,劳伤心血。劳伤心血以后,血液不足,当然可以出现发白。
发脱,头发脱落。发脱,有一种特殊的发脱,有一些他有发脱,有的年轻的同志,一般来说,秃发不白,白发不秃。是白头发的人,头发白的人,一般不太秃顶,不太脱发。那个脱发的人,头发倒颜色没有看到它变白,又脱又白也有,但是比较少见。秃顶的人,脱发得厉害的人,一般来说,他的头发颜色还是比较黑。所以俗话说,秃发就不白,白发就不秃。形容它们是什么呢?地方来救中央,包围中央,头顶都脱了,把这个周围的头发,往中央来掩盖那个脱发的地方。像这种情况,有圆形的,或者椭圆形的,光亮,脱发有时候会显得光亮。这种情况叫做斑秃。这还不是一般的脱发,秃顶。这是一种斑秃。就这么一块的,这不是剃掉的,是自己脱掉的。脱掉了的地方比较光滑,这是斑秃。斑秃,一般来说不说是肾虚,秃顶的人,这个脱发的,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医一般认为,过去或者说书上,别人的论文上,或者教材上面,一般都认为是血虚受风。这个血虚,就是有肾气的不足。可能有什么先天性的原因。受风,这个风,可能就有邪气,这个邪气,可能有什么感染都可能的。风从虫,“风”字里面有一个虫字。这个虫,就是一种很小的微生物。很可能是指这些情况。所以认识到这个为什么会秃顶,为什么出现斑秃?可能是不是,中医认为,为什么会?是不是里面还有什么生物性的因素。风邪在里面作怪。到底是什么原因,我看就这么一个脱发的人,一个脱发的这么一种病,恐怕我们现在,全世界也没有很好的解决。一解决的话,那全世界就没有秃顶的人了。那个章什么,505,专门治脱发,打广告,头发那个生长的什么的。看来一个很小的毛病,也没有什么很大的痛苦,但是这种病也并不容易治好。&
脱发,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青壮年,年龄不大,头发很疏,容易脱落,(图:他这个年龄很轻。恐怕不会超过30岁吧!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头发的颜色很黑,但是头顶就开始秃了。已经脱得差不多了),像这种壮年的这种脱发,那可能是血热发燥,血热。也可能是肾虚,到底是肾虚还是血热?那恐怕现在还没有办法从这一点就来判断。头发上就能判断。他说肾虚还是血热发燥。恐怕还得结合全身情况。根据全身的表现,他属于肾虚,我们就说他肾虚。他属于有血热的表现,我们就说他是血热。原因也可以说不是很清楚。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有这样的情况,还很常见。这个青壮年头发稀疏,容易脱落。秃顶了的。这种秃顶,到底是什么原因,不是很清楚。有的根据他的经验,从肾来进行治疗,他认为头发为血之余,与肾有关系。所以认为是肾虚。有的人认为是血燥,血液不足,枯燥。这是根据中医理论这样认识的。
面肿,(图:这一个水肿很明显,脸上肿得很明显),这个还不是一般的肥胖,肥胖的人也显得面部好像有点肿,实际上那是痰,这一个是水。面肿常见于水肿。一般的肥胖的面部,都比较圆,比较饱满。也好像是有一点肿一样的。那一般我们说是痰湿,这一种是明显的肿。它和面肥胖的那一种不同。就是说按下去,是有窟窿的,有凹陷的。面肿又分为
腮肿。腮部,耳朵的前下方,围着耳垂这个地方出现肿胀。(图:这个小孩子,你看这块都红了,肿了,这一块都有红肿的表现。)腮部突然出现了红肿,又疼痛,小孩子疼痛还发烧,这种情况是一种痄腮。除了痄腮以外,还可见于发颐和腮痈,腮腺的肿瘤,如果这个地方不红,那可能是,也说不定是长期的。有些老年人这个地方肿瘤,肿得很高起来。那可能腮腺的瘤子,癌。还有发颐,就是这个腮腺里面发炎。发颐,和腮痈都是耳朵这个地方的疾病。
面削颧耸,也叫做面脱。什么意思呢?面部肌肉完全脱掉了,消瘦掉了。很消瘦,颧骨就突得很高,不是生理性的,我们有一些人,生理性的颧骨长得比较高。有的人说这个颧骨生得太高了,不太好。看相的说这个颧骨生得高的人不太好。不是这种生理性的。本来生来就是。颧骨比较突起来的。是生病以后出现了这种情况。面削,面部的肌肉很消瘦。你看这个地方凹进去很深。而两个颧骨这个地方突起来很明显。面削颧耸,全身的肌肉也消瘦了。在面部容易看得到,所以这种情况,我们形容它叫做面削颧耸。颧骨耸立起来了。什么问题?气血虚衰,反正就是脏腑精气不足吧。精、气、血,也可能是阴血不足,也可能两虚,反正是慢性病消耗过多。肌肉已经消脱了吧。使得整个就是骨头突出来了。面削颧耸。
口眼喎斜。口眼喎斜,有的是兼有头身的半身不遂。有的只有口眼喎斜。单纯的只有口眼喎斜,突发的,我们成为口僻。口、眼睛都歪道一边去了。这歪道一边去了以后,我们中医认为是“风邪中络”。哎呀,他的口、眼睛歪到一边去了。问他怎么样引起的?“我早晨刷牙齿刷的。”实际上并不是刷牙,这个刷牙不可能。刷完牙了以后可能一照镜子,呃,怎么我这眼睛,口歪到一边去了。他说是刷牙齿刷出来的。
当然不是刷牙刷成的。中医认为是风邪中了经络。&
风邪中络,那是哪一边的?中在哪一边?这个病人是中在哪一边?应该是中到他经络已经麻痹了,哪一边麻痹了?应该是麻痹的一边,本来是两边平衡的拉力,现在拉到了这一边去了。比方说我这左手和右手,如果现在拉到左边来了,应该是右边麻痹。所以它就拉到左边去了。如果是左边麻痹了,左边没有劲了,那就拉到右边来了。那么他口眼是往哪一边歪的?拉到右边来了,口眼是往右边歪过来了。歪过来,它麻痹是麻痹在左边。(图:这个病人是往右边歪,是左边不起作用。麻痹的应该是风邪中在左边了。)这只是口眼喎斜。单纯的口眼喎斜这个病,我们叫做口僻。如果兼有半身不遂的,昨天我们已经看过这个病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像刚才这个病人,如果说他口眼向这边歪斜了,那么他的半身不遂也是,他如果左边的腿不能活动,应该是他的右边的脑子出了问题。是不是?神经有个交叉的问题。如果是右边的半身不遂,右边的手脚不能动,他的病位应该是在左边的脑子里面。那么那种情况,半身不遂。中风,喑痱。我们昨天讲过那个病名。叫做喑痱。
特殊的面容
特殊的面容,一个叫做惊恐貌。感到很惊恐、害怕。这个见于惊风、客忤,这都是病名。客忤是小儿病,小孩子见了生人、异物,过去小孩子,一般不要见生人。为什么不能见生人?怕小儿受到惊吓,见了生人、异物,受到惊吓以后,出现的,小儿晚上哭、闹,甚至有的低烧,烦躁不宁,容易惊恐。出现这种情况,那叫做客忤。
癫病,癫病也可出现。瘿气,瘿气是讲的什么?瘿是甲状腺,瘿气,是讲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如果是听了声音,看到光线,吹风,或者是见到了水,听到水的声音,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像抽筋的这种情况,眼睛睁得很大,很紧张的这么一种状况,那是狂犬病的一种表现。破伤风都可以出现这种情况。狂犬病。
苦笑貌,脸上看上去,好像一种苦笑的面容,实际上是面部肌肉在痉挛,就像一种苦笑面容,常见于破伤风。西医的诊断学上面有这么一个图,它是一种苦笑面容。它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痉挛,常见于破伤风。破伤风这个名字,是中医的病名,这个名字取得非常的好。有外伤破了,经常看到在泥土里面,农民种地的时候,被玻璃等东西把脚刺了一下,锈钉子刺了一下,破伤风杆菌藏在那个地方,破伤风杆菌属一种厌氧菌,刺得很深,一看没有什么问题,又没出什么血,实际上破伤风杆菌进到里面去了。所以出现有抽搐、有动风的表现。出现这种苦笑面容。破伤风,这个病名是中医的名字。
<font STYLE="" COLOR="#.
刚才有人问到痄腮、发颐、托腮痈,这几个病有什么不一样?痄腮是有传染性的,小孩子互相可以传染的,是一种急性腮腺炎,传染性的。腮腺炎有传染性。发颐是讲的急、慢性的腮腺发炎,腮腺这个地方,耳这个地方有份额腮腺,这个腮腺本身发炎了。急性的、慢性的都可以成为发颐。也叫做颐发。托腮痈是讲腮部这个地方,皮肤,皮下组织,蜂窝组织的生痈、生疮。生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托腮痈。托到腮部,形容它像托在腮部一样的。而如果是生在颈部,那不就是颈痈吗?项痈?是不是?腋痈,乳痈。那不是腮腺本身,腮腺的化脓性的炎症。所以托腮痈是讲的一般的,蜂窝组织、皮下组织、结缔组织,这些地方的一种发炎、化脓。痈就肯定有脓。这个区别给大家查了一下是这样。瘿气是讲的甲状腺机能亢进那种情况。前面我们就到望头部。
望诊 2 望五官
头面,当然五官也是在头面,因为五官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望五官。
我们都知道,目为肝之开窍,目为心之使。是吧。我们望神的时候,就一定望目是最重点。因为目它能够反映神的情况,目为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所以眼睛是这样。除了眼科的疾病,专门的眼科,因为它整天就是看眼睛,那当然它要详细地检查,那我们其他的疾病,在其他的科,也不能说就不看眼睛。看来眼睛以后,对其他的疾病,怎么样的诊断也有帮助。我们看中医五官科里面有一个五轮学说,把眼睛分属于五脏,这个五轮学说,是怎么分属的?这个,我们同学应该要把它记住。
大眦和小眦,就是这个大眼睛角和小眼睛角,这个里面有一些小的血管。这个地方的血管,因为它是个血络,所以它属于心。心主血,属于心。
白睛,颜色属于白色,白在五行里面,属于金,所以它属肺。主要是反应肺的情况。
黑睛,属于肝。
瞳仁,瞳神也叫瞳仁。这个瞳仁可以缩小,可以放大,随着光线的不同,它可以调节,就像我们照相机的那个光圈一样的。它可以调节的。这个属于肾。
上下眼睑,上睑和下睑,因为它是一个皮肉组织,所以把它归属于脾了。
这就是五轮学说把眼睛分属于五脏。通过眼睛上面就可以看出心、肝、脾、肺、神的情况。因此它属于见微知着的一个表现。《灵枢。大惑论》里面讲,“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实际上就是刚才讲的,五轮学说根据的是什么?根据是《灵枢。大惑论》来的。
望眼睛最重要的是望眼神。这个我们在讲授望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讲过了,“人之神气,栖于两目”,“凡病虽剧,而两眼有神,顾盼灵活者吉”。眼睛非常灵活,虽然有病,那还是好的。就说明还是有神。运动灵活,眼睛里面有光彩。明润,明润光彩,运动灵活,反应灵敏,那是目有神的表现。如果眼睛不知道眨了,不知道动了,眼球固定了,或者这瞳仁随着你的手电光去照着的时候,瞳神它也不知道缩小,也不知道放大了。瞳神没有反应。这是无神的一种表现。所以神,在眼睛上面,
重点看它是不是光彩,明润?再看它的运动是不是灵活?反应是不是灵敏?这是看目神的最重要的方面。看全身的神的重要方面。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这是目有神。实际上应当我刚才讲,应当还包括运动灵活,应该要反应灵敏,瞳仁的反应。这只讲了三个方面。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视物清晰。这是讲它明润光彩的一个方面。
(图:这个眼睛,这就是目眦,内眦、外眦属于心。白睛属于肺,黑睛看上不黑,变成一个棕色的了,外国人了。黑睛属肝,瞳仁属于肾,眼睑,上下眼睑属于脾。这个地方和前面讲的就似乎有点矛盾。能够眼眶周围发黑,按道理说,眼眶周围发黑,眼睑是不是?眼睑发黑,那应该属于脾。我们原来是眼眶周围发黑属于什么问题?属于肾虚、带下、寒湿、是不是?是讲这些问题。按道理说,它这个部位属于脾。重点是讲如果眼胞肿起来了。眼睛肿起来了,那是属于脾。发黑,一般还是归属于肾。肾的颜色属于黑,是肾精亏虚的一些表现。这个眼睛上面很有光泽,光彩,是不是?精彩内含,光泽明润。如果说有什么光线刺激到她的瞳仁,应该反应非常灵敏,运动灵活。看东西看得很清楚。这就是目有神的表现。)
第二个是目无神,无神的表现,这个病人,你看眼睛好像就已经呆滞了。实际上虽然没有看到运动,但是从相片上一看,这眼睛已经呆滞了,不太知道活动了。它的光彩也减退了,没有那么光彩、明润。眼球的运动,瞳孔的调节可能都不行了。这是一种无神的表现。视物昏暗,神智昏迷以后,根本上就看不到。神智都不清楚了,他还看得见什么东西?是不是。目无精彩,浮光暴露。反应不灵敏,不会运动。目无神。
这个和前面的望神,全身望诊结合起来,来共同理解。
2 目的颜色
目的颜色,《灵枢。论疾诊尺》就讲,“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眼睛如果出现了毛病,和五脏有关系。实际上还是刚才的,《灵枢。大惑论》里面的,五轮学说有关系。
如果目眦肿痛,眼睛上生翳子了,整个眼珠,白珠,整个都变红了,白睛整个都变红了,并且在黑睛上面已经出现了赤色的翳膜。红肿,这个地方已经肿,充血水肿。红、肿、疼痛,像这样一种表现。目眦肿痛的,很容易知道,这属于实热证,是种实火。这恐怕要清热攻下的药都要用上了。实热证。
目睛发黄,这个已经学过。显然属于黄胆。黄胆的三个方面的黄的,最关键的,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事眼睛发黄。小便黄,我们正常的人喝水喝少了,天气太热了,小便也可以黄。皮肤,有的病人他也可以黄,气血不足,中国人本来就是黄种人,血液少了,这黄色就明显了。红色就减退了,形成面色萎黄,甚至黄肿。唯有眼睛黄是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黄的,黄胆。当然要注意,可能就是有的时候眼角这个地方,可能有一些脂肪的堆积,有的人可以看得有些脂肪的堆积,那个脂肪是带有一点黄色。那么那个脂肪堆积,你看他眼睛发黄了,实际上是眼眦角这个地方有点脂肪堆积。他真正的白睛的地方,他是不会黄的。(图:这个病人,白睛也黄,所以这是黄胆的一个最主要的,比那个小便黄和皮肤黄,都更具有检验意义。)
有的说,原来六版说是最早出现的,那倒不一定。不一定是目黄色最早出现的,但是目黄是诊断最关键的。是不是黄胆你还搞不清楚的时候,看眼睛如果发黄,那肯定是黄胆。如果眼睛不发黄,只是皮肤黄,到底是不是黄胆,那还有考虑。
目眦淡白。眼睛不黄,而是白,应该是眼睛的内眦和外眦,应该是有毛细血管,有些小血管,我们看上去有一点红,有点小的血络,仔细看有小的血络,那么它不红了,眼睑更明显,眼睑是淡白,(图:这个内眦和外眦的血管不明显。)显得白色,那是什么问题?这个病人你看面色,实际上面色也是苍老,色白。眼睑也很白,目眦小的血管也不充盈,看不出有红色的地方。所以这是一种血虚的表现。血虚或者失血。看眼睛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一定是一个眼科疾病,但是全身在眼睛上有反应。
睑黑晦暗,也就是眼睛周围发黑,这个我们已经讲过。这是肾虚的一种表现。寒湿带下,这个眼睛发黑得很明显。这是一种肾虚,寒湿带下之类的表现。肾虚水泛,寒湿带下。
黑睛灰白,混浊。黑睛应该是带黑色,外国人可能是带绿色,绿眼睛,是不是?黄头发,高鼻梁。如果黑睛上面出现了灰白的翳膜,这是一个白内障。这是属于翳障。这个黑睛都变成了像一个玻璃球一样的。白色的玻璃球在里面了。这是翳膜。凡是黑睛上面出现了斑块、翳膜的,这就属于翳病,整个属于翳病类。很多个翳,各种内障,好多翳。出现了很多种翳。那具体是哪一种翳,那是眼科去详细讲了。我们知道凡是黑睛灰白混浊的,那就是翳。刚才前面这个病人也有翳了,他不是灰白,这个地方也是翳了。也在生翳。只是他现在是充血,血肿的时候,是红色。如果以后消退了,形成斑块,那就变成翳了。
望眼睛的神、色、形。看眼睛的形。目形:
眼胞浮肿:眼睑浮肿。(图:肿得好厉害,是不是?眼睛都眯着,都张不开了。肿的很明显,目胞浮肿。这是典型的水肿,是不是?)也可能是因为肾不主水,脾不能运化水湿,也可能是因为风邪,风水。过敏性水肿等等,都可能导致。所以水肿也是一大类疾病。很多很多的水。总的说,他目胞浮肿,说明是有水肿,是水肿。它和全面的目眦肿痛,它那地方的肿颜色很红。如果眼球很红而肿,那就不一定是水肿了。
眼眶凹陷,小儿出现囟门凹陷,我们称为囟填还是叫囟陷?囟门凹陷叫做囟陷。眼眶如果出现凹陷,它的机理和囟门凹陷是一样的。这病人,眼眶凹陷进去了。为什么眼眶凹陷进去呢?津液不足了。所以吐泻伤津,气血虚衰。精气、津血不足。最常见的是呕吐腹泻,发高烧。那个腹泻得很厉害,只要腹泻一天,马上就看到,还不要一天,眼眶很快就看到凹进去了。
眼球突出:如果眼球突出,可以和咳嗽气喘并见。就是肺章发热病人,肺胀大了,比如肺泡胀大了,肺叶胀大了。这个西医叫做肺气肿。我们中医叫做肺胀。肺胀这个名字在《金匮要略》里面就有。是肺膨胀起来了。虽然膨胀起来了,但是它不起作用,氧气不能够实行清浊交换。所以出现咳嗽气喘,这种情况,咳得很厉害,像这个不是咳嗽,这个是个瘿气,是一个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来的。如果颈前有肿块,而眼睛突出,那就是瘿气。图:这个甲状腺肿大。这是一种单纯性的甲状腺肿大,还不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这个肿块很明显。反正有肿块,甲状腺的这个地方的病,叫做瘿。)
眼睑红肿,起结节,与麦粒一样的。我们叫做针。起了一个红肿结节,围着这个眼的睫毛,一个红肿结节。它其他的地方不肿。只有这一个地方肿,我们叫做针眼。过去有的人说,不该看的你去看了,偷偷摸摸看了,那你长针眼。这个偷针眼。就是偷看了别人的什么东西,所以这种针眼叫做偷针眼。当然不是真正的那个,是这个地方眼睫毛这个地方发炎,出现了炎证。所以说针眼这种病。
眼睑漫肿,红肿较甚。前面讲的那个是肿而不红,如果眼角红肿,那是眼丹。整个眼睑都出现红肿了,是种眼丹的表现。
神、色、形、态,望眼睛是望的最全面的。望这个局部,神、色、形、态都要看。除了看神、色、形以外,看它的态,看眼睛的活动情况。活动情况特别要看它的瞳孔,我们正常人的瞳孔两侧是等大的。在正常的光线之下,一般是3到4毫米。对光的反应非常灵敏。眼球它的态,眼球运动很灵活,这是正常的。所以要望眼,望目的目态。一方面要看整个眼球运动是不是灵活,另外一个方面就要看这个瞳孔反应是不是灵敏?用个手电筒去照一照,一照,它看到这个强光以后,它瞳孔马上发生变化。或者两边的瞳孔是不是一般大,像这样一些,这是观察眼态。因为它有个动态的过程,是目态。
瞳孔缩小,有的甚至叫做针尖一样的瞳孔,一点点大,缩小了。正常的瞳孔应该说有这么大,是不是?一般的情况下这么大。沿着这根线,一般是这样大。现在它变成了只有这么一点点小,瞳孔缩小了。为什么会瞳孔缩小?多半是毒物,中毒了;蘑菇。毒菌,有机磷农药,川乌、草乌,其他的药物中毒。这种中毒以后,瞳孔缩小。那个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时候,看是不是农药中毒,当然一闻,农药一股气味,再用眼睛看他的瞳孔缩小,像针尖一样。那是中毒的表现。农药中毒瞳孔可以缩小。
瞳孔散大。(图:这一个瞳孔散起这么大了,是不是?刚才瞳孔缩小的,只这么一点点。这个就变成了这么大。几乎把所有的黑睛都占住了。差不多扩大到整个黑睛的地方。也还有更大的了。扩大得更厉害。)如果是一侧瞳孔散大,一边散大,另外一边不散大,那就和那半身不遂,口眼喎邪,是一个意思了。半边的瞳孔散大,而这一边的瞳孔还正常,那说明是一边的脑子里面有问题。脑中风了。里面出血了。所以中风,颅脑外伤,脑子损伤以后,里面出血了。颅骨损伤了,脑挫伤,或者是脑子里面长瘤子。这是一边的。&
除了这种情况以外,内障、青盲、杏仁中毒,濒死的状态,快要死亡的时候,一个是极度兴奋、极度恐惧、极度疼痛的时候,也可以出现瞳孔散大。很害怕,那个眼球瞪着很害怕,看着是不是有什么,眼睛睁起来,实际上他的瞳孔张得很大,像这种情况,那这不是一边了。一边的是中风,一边的脑子里面出了问题。这是双侧都出现。内障的毛病很多,很多种内障。整个内障是一大类疾病。外障、内障,外障是讲外面看得到的,眼睛一看,红、肿、痛,生了翳子什么的。内障是外面看不到,好像看和正常的人差不多,没什么改变,看不出什么问题来。但是内部出了问题,视网膜,视神经这些地方出了问题。眼底出了问题。内障,内部的问题。全身的病,它只在瞳孔上面反映。所以内障、青盲、青光眼,等等,这些情况。可以出现瞳孔的散大。
眼睛的运动不正常:刚才讲一个是要看瞳神,一个要看眼球的运动情况。如果眼球的运动情况不正常,目睛凝视,凝固了,不太会转动了。也叫做目睛微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邪西毒终结粤语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