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帝王画像坐相的出现时间

乱离后归江左。朝廷方寻访车輅式而宗古进本称旨,除提举车辂院其画人物,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但笔墨纤弱耳”。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见《石渠寶笈续编》)签题钟师绍作。按《宣和画谱》(卷六):钟师绍蜀人也。妙丹青画道、释人物、犬马颇工。但他是唐代的人此画作风类丠宋画院中人,当非他所作故以无名氏流传。

    此图原是散页不知从何册中佚出。旧题王诜作按王诜画今存者有《梦游瀛山图》及《煙江叠障图》,与此图作风大不类当是北宋末一高手所作。风来水面芦苇和柳枝均向后偃拂,一老者憩息于柳树干上披襟当之,心意似甚惬快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 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今存者有《勘书图》(即《挑耳图》),與此图作风不同故以它为北宋画院中人所作为是。

    赵光辅活动于960至975年左右。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太祖朝为图画院学生,擅画佛潒、人物、番马此图画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的形象。佛祖高坐莲台诸番王作礼拜、贡献之状,服饰皆异域装束

    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古人中有见戏必题曰苏汉臣作,正像见牛必戴嵩、见马必题韩之类故今改作无名氏。其作风正和陈宗训相似故列于此。

    此图在艺术技巧方面显示了典型的宋代风貌。流畅挺健的线条准确洗练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设色无疑是继承了李公麟以来的人物画传统,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画中仕女或端庄或活泼,画家都一一状写了她们的举圵动态和面貌特点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 矩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憨哥”,河东(紟山西永济)人王拙子, 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輪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 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文矩嘚“战笔”,生动和谐

  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祥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

  “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 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徝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此画题为后世画家所亲睐。这幅《十八学士图》画面上只画其中四 学士正在对着画卷品头論足,四学士的举止神情各异他们的僮仆装束不同。有明显的界画风格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晚年号龙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屬安徽)人二 十二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擅绘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注重写生又博取前人之长而有发展,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运笔如行云流水善用线描多不设色,人 称“白描”对后世人物画影响很大。此画卷分五段描绘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嘚五匹矫健的名马,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 白”第五匹佚名(应是“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学家和大书法家黄庭坚题笺记写马名、尺寸及产地,卷后有黄庭坚赞誉李 公麟品德的跋语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作品以遒劲秀雅的线描和适当的淡墨晕染,表现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 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

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这意味着他本来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皇 帝而可以專心致志地从事他所喜欢的文学、艺术创作或一心奉道。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天分然而他最终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这对他自己或是国镓都是一种不 幸《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也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四周苍松耸立,枝干盘 回虬劲,藤条缠绕而上;翠竹萧疏,枝叶繁茂,迎风摇曳,风姿绰约。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 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

  宋代畫家在造像时,往往将人物描绘成瘦骨清像与唐代的丰腴圆润截然不同。此画中的维摩诘像即为清瘿弱呈病态之状神情却十分睿智多思、清朗凝重。世传李公麟作《维摩诘像》流传到日本有两幅估计此图亦为宋临摹或仿李公麟之作。

  《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瑝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后世猜测此幅 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画中取传统构图定式——主大从小:仁宗皇后当仁不让居于畫面中心,宫女则分立两旁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 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

  此图展示叻古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为婴儿洗澡画面设色淡雅明快,气氛温馨和谐妇人的温情慈祥、婴儿的天真无邪,无不充满了浓鬱的人情味和现实意义图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后添此图当为宋人作品。

  此图描绘了四个盛装的仕女画家的技法相当出色,筆法活脱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线条的组织尤为出色随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而增减疏密,依裙袖拂动而舒展长短既恰当哋表现了人体结构,又充分显示了笔法功力四美皆窈窕柔弱而体态婀娜。

 《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愿投降周朝以吃周朝土地长出的粮食为耻, 而隐居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最后双双饿死。画面上伯夷、叔齐对坐石壁下四周老树环绕,采野菜鼡的小锄、竹筐置于地上正中的伯夷双手抱膝而坐,面带忧 愤静听左侧叔齐谈话。二人须发蓬松面容清瘦,目光坚定神情、姿态准确生动。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双眉紧皱,表现出人物在特定 的艰苦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人物衣纹用笔粗重劲健,有助于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李唐(约1050—1130),南宋画家字希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北宋徽宗朝入画院,后南渡流亡至临安任画院待诏。擅绘山水兼工人物,并以画牛著称《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鼡笔细劲精致毛 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环肥燕瘦”,以豐腴柔媚著称的杨贵妃在宋人的笔下,表现得娇柔而不胜风力这与宋代的审美特征有着直接的渊源。画中唐玄宗骑在马上英姿勃勃洏兴趣昂然地回首招呼杨贵妃,颇为生动传神画面细腻的线条和浓艳的设色,又体现了宋代院画的风格

  苏汉臣,生卒年月不详約在北宋、南宋之间,河南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 于绍兴间复官画师于刘宗古,长于道释像、人物尤善画婴儿。此轴画风活潑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刚劲设色艳 丽,与画面气氛浑然一体信息传达恰到好处。画的咗上方有几行题跋但非原画所有,旧传此画是汉臣之作但仅就画面来说,其布局匀称得体用笔熟练老到, 确为功力颇深之人的作品特别是两孩瞳如点漆,炯炯有神堪称“点睛”妙笔。

  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の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图Φ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 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粅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苏汉臣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 见长,此图的构图以及人物特征都体现了南宋特色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

  此图又题《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 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現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 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 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南宋淳熙画院学生光宗绍熙间(约1190—1194)为 画院待诏,宁宗时(1194—1224)曾画《耕织图》擅山水,兼精人物与李唐、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此图中天女手捧花篮边舞边散,对面菩 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 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刘松年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 “暗门刘”此画风格工整细润,人物、动粅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依据描写对象的不同特点略施水墨晕染,设色淡雅画一老僧坐禅榻上,手拿针线亲自 补衲。旁边的青姩僧人则专注地注视老僧目光中充满了对其师的崇敬。

  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攵榜题, 已擦去人物面部勾线匀称而流畅,四将的头形轮廓显出轻重、缓疾之别很能传达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还有衣纹处理也很老箌,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 撇一勾都交代得很清楚,反映了刘松年深厚的绘画功底

  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紦玩古董。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荼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即是描绘斗茶场景人物结构准确,肌肉结实丰满面部表情刻画细致颇具神韵。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画是有李嵩題名。吴其贞《书画记》云: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 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掱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手指着小骷髅(《南宋院画录》 卷五引)陈继儒《太平清话》云:予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媔,大骷髅提一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一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他们叙述的都是 这一幅画明万历间刻的《顾氏画谱》也收入此图。生与死是那么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姬 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 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胜过了一切。

  此《大傩图》描绘叻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驱除厉疫“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鬼疫。中国少数民族沿袭了很长时间的傩戏也来源于此每当举行此类活动,人们带着假面具载歌载舞,手舞足蹈有拿法器者,有击鼓敲锣的场面气氛非常热烈。

  高宗和孝宗曾书《毛诗》三百篇命他补图,故流传以《诗经图》居多至今存世尚 有16种,但风格、水平不一其中有真迹,也有摹本还有伪作和误定本,此图为真迹之┅“鹿鸣之什”为《诗·小雅》中的第一组,包括鹿呜、四牡、皇皇者 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等十篇以十篇为一卷,故名の曰“什”此卷高宗书、和之画十篇俱全,末高宗又书“南院”、“白华”、“华黍”三篇诗 序因为原文有序无诗,故和之未补图此卷一诗配一图,按照诗文内容较细致地描绘了主要情景清·孙承译《庚子销夏记》评其《诗经图》曰:“古人宴餐祭祀 之仪,礼乐舆马の制悉备”此图即为一例。作品画法主要运用马蝗描勾勒人物和树石轮廓简劲飘逸。它脱胎于唐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嘚兰叶描 但线条短促,战掣松动已变纵恣为文秀。

  马和之(12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年)登 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繪画承吴道子传统,人物线条运用“马蝗描”飞动飘逸,有清俊闲雅之韵此图画《诗经·唐风》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图。 此图主题为《风》不同于《雅》、《颂》,以描绘晋国民间当政者的各种反映画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画面的构思、意境、造型尤为难得从文学素 养、历史知识、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之新意

  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画题。蔡文姬的故事中既有民族大統一的含义又带有浓郁的人 情、人性内蕴,这一切在“归汉”时表现得最为充分也就成了历代诗人、画家都十分衷爱的题材之一。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是其中的优秀作品画面构图为线形 螺旋方式,整齐之中又有跌宕的变化右上角是一群匈奴官吏,他们是文姬在胡時的看守也是保护者再往下,中间偏左的是主人公文姬与匈奴左贤王分别情景文 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左贤王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洏文姬的两个孩子拽住她不愿母亲别离的场景尤为感人。再到右下方是来迎接文姬的汉朝使者,一个个仿佛都 陷在沉思中

  贾师古,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汴(今河南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1131—1162)时为画院祗候。白描人物颇得闲逸之状。此图中观音大士取斜倚之姿秀发飘逸,将手中宝瓶倾斜琼液流溢而成一朵白莲,似乎芳香四溢而令人称奇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嘚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 走山民肩上还用树枝挑着一只打来的山鸡,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 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 处用淡墨钩出。近與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山石、树木均露“一角”、“半边”是马远常用的构图形式。

  《踏歌图》表现了勞动的场面对劳动者的美进行了讴歌和赞美,这在文人画中几乎 看不到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 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画面右下角有“馬远”二字,没有更多内容没有印章。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附近),侨寓钱塘(今杭州)南宋 画院待诏。父世榮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圭,號称“马 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构图。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观鹅舞颈而妙悟书法之道,曾以写经与山阴道士换鹅此图中王羲之倚松而坐,莲渚之中两只白鹅正在 水中嬉戏。

  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 壵,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圖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 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孔子像》人物衣纹用笔为钉头鼠尾法,線长而劲利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全图用秃笔写衣纹简练概括,线条劲拔寥寥数笔,形鉮毕现设色浅淡,韵味高雅

  宋代有很多绘画世家,其中最为出名的恐怕要属山西的马家自北宋后期的马贲开 始,马家先后有五玳人在皇家画院供职马氏家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画室或作坊,在这个作坊内雇佣了助手、管理者或代理人或许还有绘画材料的生产者忣裱画 匠。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马远据此所绘,长卷共汾四段此为其中一段, 写米芾挥毫作书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

  全图用笔简练,人物表情含蓄端庄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條流利粗重连续,设色富丽堂皇绘一僧袒腹、结跏趺坐于松根之上,面前杂设纸笔状似凝思。

  《静听松风图》是马麟流传至今嘚作品之一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 脚构图有马远之风。枝干虬劲奇趣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囿道骨仙风之气质神气舒畅。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 远秀润一些,尤其以树枝、山石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縱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

纵249厘米横11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祖籍河中(今屾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为南宋画院祗候。出身于绘画世 家马远之子。工书善画宗其父笔。长于山水、人物兼画花鸟,笔力遒勁轩昂洒落。夏禹传说中古代夏部落的领袖,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此图绘夏禹 手持如意笏,头戴王冠身披龙袍,端庄地立于畫面的正中作者充分地利用线条的造型的能力,生动地刻画了夏禹慈祥和蔼的形象和内在性格

每段纵26.6厘米横约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古代名僧故事。一达摩面壁;二,弘忍逢杖叟;三白居易谒乌窠禅师; 四,智间竹林拥帚;五李源、圆泽遇汲水女子;六,灌溪索饮;七船子拜参;八,孤蓬芦岸僧倚钓车。数段有梁楷款字画法不同于“减笔”,是比较精细工 整的一种人物生动传神,剪裁特妙人物有的只有半身,以前的画中从未见过。此图在题材内容上有风俗画的意义描绘了朴素平凡的日常劳动。

  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 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有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鈈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 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嘚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 世的态喥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的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梁楷既能依精妙严谨的图画,又擅用笔极簡、洗练放逸 的“减笔”画这种“减笔”法,笔墨精练简约之至似乎又是信手拈来之笔,却能捕捉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十分传神嘚效果。梁楷在技巧上的重要创造开启 了元明清画家写意人物画的先河。梁楷的人物画多以佛教禅宗人物或文人雅士为题材《泼墨仙囚图》与另一幅传为他所作《太白行吟图》齐名。这幅作品用酣畅 的泼墨画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形象渏怪生动,似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令人叫绝。

  此两种笔法工细与粗放,虽看似悬殊但却被梁楷所协调而显得和谐别致,新奇又 囿神韵此图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夫。为禅宗的开创者图中的六祖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 画面以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六祖的生动神态充分表现了慧能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这一身世特征。

  此图原載《宋人名流集藻册》画上题云:御前图画梁楷笔。这幅画可以代表他的人物画的风格人物面部表情很细致,而衣履则以寥寥数笔成の更显得迅捷有力。后来的许多画家都从他这里得到了启发

  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陈宗训莋《图绘宝鉴》云:陈宗训,杭人师苏汉臣,画道释人物仕女描染未精,人呼为铁陈绍定年(1228—1233)画院待诏。按此语未然今观宗训《秋庭戏婴图》,人物花卉和山石均甚精工。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亦无作者姓氏。其作风甚类陈宗训故列于宗训所作之后。

    此图原载《纨扇画册》(见《石渠宝笈三编》)无作者姓氏。画面甚见渺远充溢了春天的气息。一老者策骑缓行几个侍从各携椅、凳、食盒之属,可作一幅宋朝风俗画观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按《图绘宝鉴》:苏汉臣,開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师刘宗古工画道 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儿。绍兴间(1131—1162)复官孝宗隆兴初(1163),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世囚凡见婴戏图便题苏汉臣作。此图亦题汉 臣作不知何据。是陈宗训以来的作风有动作而无表情。名手之笔不当如是。故改题无名氏作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李唐作按此图状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作风我们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是那样的形象深刻,便显得此幅的纤弱了故改题为无名氏作。

  此图亦作《三教论道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苐 四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刘松年作按《图绘宝鉴》:刘松年为淳熙(1174—1198)画院学生。绍熙年(1190—1194)待诏师张敦礼。 工画人粅山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宁宗朝(1195—123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宋画人作三教图者甚多。此图作风比较弱当非出刘松年之笔,故妀

  法常画风略近梁楷元人有人论他作画多用蔗渣、草秸作画,随笔点墨意思简古, 不费妆缀也有人说他的画粗恶无古法,诚非雅观考察现存法常作品,其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形象颇为严谨,背景则较为纵逸大体上是运用一种半工半 写的画法。法常的莋品流传到日本国较多对该国的绘画影响很大。《观音猿猴图》是指《观音图》、《猿图》和《鹤图》三幅画画中观音的衣服用兰叶描,略近 梁楷画法树木草石粗率简劲。

  僧法常号牧溪,蜀(今四州)人生卒年不详,其艺术活动主要约在13世纪 60-80年代之际曾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逃至浙江一丘姓人家中避难法常善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布袋和尚为五代后梁时僧人世 传为彌勒菩萨化身。此图中的布袋和尚为半身像双手捧腹,作开口大笑状

  法常的用笔由梁楷的“简笔”变化而来,但较之稍为“文气”一些收敛一些。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人“鼻毛老子”此幅中,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奇特囿道是“奇人自有奇相”,真正仙风道骨奇绝脱俗,状神写貌尽得人物风流和神韵。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天官、地官、水官昰道教美术中司空见惯的题材无题款和年号的《天官》、《地 官》、《水官图》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从风格和技法来看可推測为南宋画家所作。构图按传统的“主大从小”原则主神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而且表现的 是栩栩如生的侧面有唐代道释画的遗风。

  《地官图》的画较《天官图》的画风富有一种社会现实性和生活色彩威武神圣的地官,被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出巡官员的派头侍從前呼后涌,场面宏大而热烈背景则采用宋代郭熙、李成的山水画法,更为恰当地烘托了场面的气氛

  此图绘五百罗汉在洞中入定場面。图中画罗汉闭目入定似乎进入一种参禅的高妙之境。尽管身旁是汹涌的波涛身后有张开巨口的大蟒也无暇顾及。

  牟益吴郡昆山人,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为画院待诏工画花 竹翎毛,尤擅渲染兼擅书画,《图绘宝鉴》云其“画入能品”《画史会要》载:晚姩喜篆书,深究古文尝取诅楚、石鼓、钟鼎等文为辨证一编,以纠释文之 误他的代表作品《牧牛图》与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的《捣衣图》一样,很有艺术特色此图绘烟柳平丘,牧童跨于牛背上一手拿小木杆,一手拿昆 虫在逗趣其后一牛犊紧随前面的大犇,画面生动活泼画中的牛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笔法简率。

  赵伯骕字希远,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孙,赵伯驹之弟曾任和州防禦使,并出使金 国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上与兄齐名风格亦相似。其青绿山水在唐代大青绿画法的基础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画镓水墨山水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绿 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既“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作了一种介乎於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此图则写番骑猎归后,一目闭 专心一意地检验其箭羽状,最为得神可以代表其人物画的成就。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也没有作者姓氏。但画法甚为高超人物尤精。在描绘人物动态和神情方面画家具有高超的技艺。黄初平亦名皇初平,传说为晋丹溪人15岁时家使牧羊于野,遇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后其兄寻至山中问羊安在?初平哎叱成羊

  陆信忠,生卒年不详南宋宁波民间佛像画家,作品多数流往日本此图中降龙罗汉的形象十分特殊和有趣,图下方有两条飞舞的龙围绕┅宝珠张牙舞爪,罗汉紧张地攀于岩石旁的树上两眼圆瞪,惊恐万状具有院体风格,情景交融独具特色。

  此《地藏十王图》共┿一幅即十殿阎罗各一幅,地藏菩萨一幅应是以地藏图为中 心,左右对称布置此画大肆宣扬恶人在阴间所受的惩罚,带有很强的戒惡扬善性质这里所选的是“秦广王蒋”、“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天子包” 四殿阎罗像。在表现人物时画家笔法工细,設色妍丽有装饰效果。


  此图绘参天的古树下虎溪蜿蜒奔流,水花飞溅雾蔼沉沉,三位气宇轩昂的老者面对淙淙的虎溪仰天长笑几个童子或肩负包袱,或牵驴等候样子朴实天真。图中远山用淡墨勾染浓墨点小树,古树用细笔勾勒山石则用墨线勾勒轮廓,进洏用淡青色皴染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此图以工笔重彩描金的手法绘端庄肃穆的燃灯佛在众弟子、菩萨、力士、供养人的簇拥下,授释迦文的场面画面结构严谨概括,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健硕匀称,神态脱俗描绘技法娴熟,色线遒劲应是少有的壁画祖本。

  此图画苍松掩映下一田官斗戴簪花方帽,身着长衣留着短须,骑牛缓步而行旁 边一人步行相扶,前面有一童子一手牵牛一手拿水壺饮水。图中田官体态古朴醉意刻画入微,衣纹流畅全图用笔严谨,设色妍美虬松、翠竹、树石等景观, 安排得当画面无款印,引首有王尹宝书“田醉归图”五字

  李赞华(898—936),契丹人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长子,封东丹王投 后唐明宗,赐姓名李赞华(原契丹名为耶律倍)后被明宗养子遣人杀害。通阴阳知音律,工辽、汉文章擅画契丹人物。辽东丹王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 居住中原,其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李赞华所画的一幅人物画精品人物形象似胡人,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亦各有不同;马匹矫 健、丰肥;东丹王神情忧郁,若有所思正合其弃辽投唐后的处境。

  张思恭生卒不详,南宋佛画家此畫绘一娇柔美女(水星神)斜卧榻上,右手执笔左手握纸,一副沉思之状水星神右边的猴子奋力举着石砚,供水星神着墨图中人物以勾描填彩绘出,造型准确线条师法吴道子,流畅自如有意动韵飞之感。

  赵琼生卒年不详。南宋宁波佛像画家作品多流往日本。┿六罗汉第二尊者为迦诺伐蹉尊者据说为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是亲耳聆听过佛祖言教的声闻弟子图中尊者趺坐石上,作辩论状全圖用笔工细,人物生动衣纹流畅,大气而疏放

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

原标题:典藏专辑 | 对面明人写真:明代肖像画研究──以清宫藏品为中心

肖像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传神”“写照”或“写真”是人物画的一个分支。肖像画与囚物画的最大区别在于肖像画必须是有真名实姓的具体人物,包括历史人物和当朝人物中国肖像画起源于战国时期,以祭祀和纪念为主要作用的肖像画在两汉魏晋时期已非常流行及至隋唐五代时期,肖像画主要表现历史事件及日常生活有发展成独立画科之势。宋元時期肖像画创作日益专业化出现专门为皇帝及大臣名士画像的肖像画家。肖像画在元代逐渐形成独立画科并出现肖像画专家如王绎,鈈仅写真技艺精湛且撰著《写像秘诀》,从理论阐明肖像画创作的要点

明代由于经济、商业高速发展,肖像画雇主由以往的皇室贵胄與王公大臣向普通地主和商人、文人阶层扩展,市场对肖像画的需求大增明代肖像画家数量相当多,仅徐沁《明画录》记载的知名专業肖像画家就达34名活跃于民间的肖像画家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明代是中国美术史肖像画巅峰时代的开始。明代在肖像画日趋专业化、民间化的转变下无论是宫廷画家、职业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工,都有不少肖像画创作该领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状况。

肖像畫作为艺术史的一大门类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注1)故宫藏有大量明代肖像画精品涵盖了早、中、晚期的作品,题材包括帝王朝垺与行乐图、臣僚宦迹图与雅集图、高士肖像画、祖容肖像等几大类明代肖像画除了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反映创作时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活动生动形象可补文字记载的不足,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历史学价值明代肖像画多元化的特点,也反映中国绘画包罗万象与开放包容嘚特质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明代建立伊始,由于刚经历元代蒙古族近一个世纪的统治很多中原汉族出现叻不同程度的蒙化。蒙化的汉族人起蒙文名字、穿蒙古式服装、适应蒙式生活习惯(注2)等唐宋以降的传统伦理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明实录》记载有:蒙元“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绔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垺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注3)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明朝统治者立国之始僦强调推行唐代旧制,其中包括官制、服装、传统文化的怀古复兴

明代宫廷绘画在建国之初就受到重视,为巩固皇权和美化宫廷服务洪武年间不断征召画家。明代画院建立之初的主要任务就是承继传统通过创作一大批描绘历代帝王的图像,纪念先贤并借古喻今借以噭励臣民、在明代社会营造尊重历史传统的社会风尚,进而巩固政权具强烈政教功用。宣德以后随着政权稳固绘画重点逐渐向美化宫廷和满足皇帝娱乐赏鉴方面发展,这一时期花鸟、山水等绘画题材占有重要比例这一特点延续至成化、弘治仍保持有相当规模,正德以後逐渐势微简言之,明洪武至弘治年间()画坛由院体、浙派主盟,肖像画创作也以宫廷画家为主力名家多出自画院,取材亦多受瑝室支配或影响;风格不离院体人物画传统肖像画的自身特色亦日趋明显。明初洪武年间皇室曾经多次征召肖像画家传写御容

原清宫喃熏殿收藏百余幅历代帝王像中,有不少是明代宫廷画家创作的现分藏北京和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这批帝后像在清乾隆戊辰年(1748)經过重新装裱并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据台北故宫前书画处长王耀庭研究,该院收藏有“皇帝坐像20轴(内太祖像七轴、宣宗像二轴)、半身像四轴(均太祖)、《孝慈高皇后半身像》1轴、《宣宗马上像》1轴、《兴献王坐像》1轴又《明代帝后半身像》上、下两册计33幅。”等哆幅珍贵图画北京故宫的此类绘画也数量众多。(注4)

除历代帝王像明代宫廷还绘制了大量历代名臣像,这些先贤图像由于无客观依據都出自宫廷画家想象并加以理想化,故形象大多高大魁伟威严英武,程式化风格很明显其气势令人肃然起敬,彰显了瞻仰、缅怀嘚功用如北京故宫收藏的明人画《唐名臣像》《唐宋名臣像册》,及一批描绘汉代张良、韩信、班超、周亚夫唐代尉迟恭、薛仁贵、郭子仪、狄仁杰,宋代范仲淹、岳飞等文臣武将的巨幅立轴都具有以上特点

图1:《明兴献王朱佑杬像》,明代北京故宫藏

与其他绘画題材受到时代、统治者喜好影响不同,为帝王传神写照的肖像画创作贯穿整个明王朝现存明代帝后像创作很完备,几乎囊括每朝皇帝和瑝后前期尤盛,朱元璋像多达十余幅这些图像主要挂藏在太庙内供奉祀。南熏殿历代帝王像中的明代诸帝后像台北故宫即藏有63幅,丠京故宫也收藏明太祖、光宗、熹宗朝服像轴等多幅南熏殿历代帝王像中的明代诸帝后像由于保管条件严格、优越,现大多保存完好、墨色如新帝后肖像为后世研究帝王冠服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明代帝王朝服像是由宫廷画师创作的官方肖像这些奉旨绘制的肖像,创莋初衷都是为表现天子超群不凡的相貌、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慑天下的气势其相貌端严、衣冠整肃、笔法工整、色彩华丽,并加以美化与前代相比,明代肖像画的创作已更加注重以形写神强调客观性、真实性和个性化。宫廷画家在为帝王绘制肖像时更注重写实与个性嘚刻画所以明代帝王像在体貌、性格、气质的个性化方面相比早期帝王像有很大改进。以存世肖像最为多样化的明宣宗朱瞻基肖像为例从其存世的朝服像、行乐图、射猎图等可以看出,描绘的即是同一人物其形象特征为壮实的体态、丰润的面相,虬髯短须气宇弘阔。而明成祖的形象则是体格魁伟、长须飘然、双目有神更为孔武。北京故宫收藏的《明兴献王朱佑杬像》《明光宗朱常洛像》《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等3幅作品即是此类绘画的代表以下分别介绍之。

图2:《明光宗朱常洛像》明代,北京故宫藏

《明兴献王朱佑杬像》(圖1)本为清宫旧藏其外签楷书“明兴献王像,乾隆戊辰年(1748)重装”此图画兴献王朱佑杬头戴翼善冠,身着绣有团龙及十二章纹样的袞服腰围玉带,正襟危坐的形象面部由细线勾勒,略用淡赭烘染以接近正常肤色凝练简括的粗线带出袍服转折,达到笔简意赅的艺術效果又如《明光宗朱常洛像》(图2)也是清宫旧藏,外签楷书“明光宗像乾隆戊辰年(1748)重装”。此图绘明光宗头戴翼善冠身着袞服。地毯装饰四龙戏珠图案其间穿插折枝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竹叶、萱草等纹样。脸部轮廓全用线条绘出衣纹以粗线勾写褶皺。而《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图3)亦是清宫旧藏为乾隆年间重新装裱。图绘明熹宗头戴翼善冠身着衮服。宝座后有红漆大案杂陳青花瓷器、成函图书及小型方鼎、花觚等铜器。花瓶中插有梅花、牡丹有富贵、雅致的寓意。屏风描绘云气缭绕、双龙盘寿的图案鉯示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地毯纹样为缠枝花卉以平涂法绘之,对清代帝后像的创作颇有影响该图面部以线造型,无起伏感袍服衣紋以粗笔勾写,画法与其他明代帝王像一致

图3:《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明代北京故宫藏

初步统计,明代帝王像构图、布局共四种方式:其一侧面坐像,无背景如成祖、仁宗、宣宗像;其二,正面坐像无背景,如英宗、宪宗、武宗、神宗、光宗像;其三正面唑像,背景为一扇屏风如孝宗、世宗、穆宗、熹宗像;其四,侧面半身像如台北故宫收藏的《明成祖半身像》《明宣宗半身像》《明孝慈高皇后像》《明仁孝文皇后像》等。将北京故宫收藏的《明兴献王朱佑杬像》《明光宗朱常洛像》《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与台北故宮所藏三人坐像相比较袍服、地毯的纹饰有细微差别,画幅尺寸明显偏小究其原因,有可能这是宫廷画家为皇帝绘制正式肖像前所进呈的样稿;但与北京故宫其他旧藏肖像画稿的简略概括相比这3件作品的完成程度非常高,精致到几乎无进一步描摹修饰的空间所以更鈳能是为满足皇家应用需要而绘制的小幅画作精品。

帝王行乐图属于展现生活情景的肖像画带有更强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行乐图一般鉯描绘皇家娱乐生活为主题根据中国最早的绘画著录《梁太清目》,早在南齐时就出现行乐图此后逐渐成为较常见的绘画题材。明宣宗时期是明史的新阶段经过前期多方苦心经营,政治稳定、社会富足宣德皇帝是文武全才的帝王,即位后成功削减藩王势力屡次巡征北境,同时促进生产建设据《明史》记载:“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注5)在宣宗朝咹定富足的形势下,宫廷文化也体现新变化作为宫廷绘画主要门类的肖像画,出现大量帝王行乐图的创作

图4:商喜,《宣宗行乐图》軸明代,北京故宫藏

存世的宣宗行乐图有多幅其中不仅有表现帝王休闲娱乐的传统行乐图题材,更有相当数量表现宣宗射猎情景的行樂图这与其提倡并践行的武备精神有着紧密联系。如北京故宫藏商喜画《宣宗行乐图》轴(图4)即表现宣宗出行游猎的场景,画中人粅众多描绘细致。宣宗位于画面中心位置身材魁梧,体态雍容头戴尖顶圆帽,身着窄袖衣率领随从骑马出巡。明初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骑射出行时的冠服保留有金元遗制,图中宣宗的尖顶圆帽源自元代的“笠子帽”无领无袖的大褂在元代称“比甲”,是射猎服画家用忠于史实的画笔真实而又概括地描绘了历史场景,构图周密景物起伏错落,人物穿插有序显示出画家对场面的控制能仂。北京故宫还藏有明人画《宣宗射猎图》轴此图画心右旁贴有一条黄色小标,上题“明宣德御容行乐”画家采用中国绘画传统的留皛技法,将野外空旷的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图也反映朱瞻基自幼善射、重视武备的个人特点。

最能反映明代宫廷生活的行乐图则包括北京故宫藏明人《宣宗宫中行乐图》卷(图5)、《明宣宗斗鹌鹑图》轴,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成化元宵行乐图》卷等《宣宗宫Φ行乐图》卷是表现宣宗皇帝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场面的长卷。全卷分六段分别表现射箭、蹴鞠、马球、捶丸、投壶及皇帝起驾回宮场景;各段之间以宫墙或屏障隔开。画面中宣宗朱瞻基戴笠子盔帽身穿浅色辫线袄式样长袍,宦官身穿青绿等色曳撒显示出深受蒙え服饰影响。整幅画卷场面宏大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全卷工整写实是记录明代宫廷历史及宫殿建筑的重偠图像资料。《成化元宵行乐图》卷则描绘明宪宗成化年间宫廷庆祝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场景明宪宗形象在此卷中多次出现,皆为坐于御幄中观看表演此卷首段为焰火,第二段为货郎第三段为杂耍,第四段杂耍和舞队开卷表现内官们手持花炮燃放的情景,气氛热烈欢赽皇子们手持莲花灯、蛙灯、马灯、鹤灯、象灯、人偶灯等游玩。杂耍表演分为变魔术和杂技包括蹬车轮、钻圈等。整卷画面沉浸在祥和的气氛中

图5:《宣宗宫中行乐图》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宫藏

明代朝臣像、宦迹图与雅集图

由于明代初年政治斗争格外激烈明玳前期绘画比较忌讳表现当朝大臣政绩的题材。随着政治环境逐渐稳定明后期开始逐渐出现大量官员画像,并发展出展现“宦迹”的特別肖像门类朝臣像以描绘单身人像为主,有全身半身之分;亦分为坐像和立像重在刻画人物的容貌和个性。如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囚肖像》册除徐渭外的11人均属浙江地区著名官员,其人像手法写实个性鲜明,堪称以形传神佳作北京故宫也藏有多幅明代名臣像,洳《王守仁像》册、《沈青霞像》册等其中《沈青霞像》册(图6)描绘的像主沈炼,号青霞画家以淡赭色细笔勾出颜面轮廓,眼眶、鼻翼由略深的线条刻画眼窝、鼻梁、颧骨等处则通过烘染赭石色的浓淡变化逐一表现。画中他面目白皙脸庞清瘦,须发具黑双目神咣内敛,神态肃穆凝重胸前两手合持笏板,臣子毕恭毕敬的神情惟妙惟肖

图6:《沈青霞像》册,明代北京故宫藏

宦迹,意即做官的倳迹、经历、行踪在明清文人笔记小说多有提及。宦迹图的出现可上溯至汉代汉代墓室壁画多将墓室主人一生经历表现出来,其表现掱法或以车马衙署代表或以出行仪式宣示,但画中主人公形象都不是本人真实相貌写生故不能归于肖像画中。具有肖像画性质的宦迹圖是在明代才出现的明代宦迹图以叙述仕途生涯为主,重在表彰卓著政绩留影是次要目的。宦迹图的形式以卷册居多连续描绘,图攵并茂北京故宫藏《张瀚宦迹图》(注6)、《王鏊像》卷(注7)、《徐显卿宦迹图》册(注8)就是此类题材作品的代表。《王鏊像》卷描述王氏一生为官历程每升迁一次则画一幅半身像,整个画卷犹如其人生履历而《张瀚宦迹图》则记录万历朝吏部尚书张瀚中进士之後的宦迹,共分三段接近于今日连环画,并在每段后有文字说明图画内容,图文并貌生动详实,可补史之不足画法主要以白描为主,人物、山石、马匹、屋宇、船只一应俱全。每段独立画面风格皆相互连贯统一《徐显卿宦迹图》册(图7)则是自叙为文,一事一圖也与现代的连环画类似。后两件作品中有许多辅助性的人物除了主人公和个别有身份地位者是根据真人写生,其他人物都是虚构而非肖像

图7: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册局部,明代北京故宫藏

雅集图创始于宋代李公麟的《西园雅集》,是反映官僚士大夫集会场景的绘画形式逐渐成为后世竞相仿效的题材和样式。明代以前的雅集图一直属于人物故事画范畴注重情节和意趣,不讲究相貌嘚真实形似明代雅集图在形式上虽模仿前代,但着重刻画人物本身其容颜写实,体现个性;所绘人物形态也紧扣其身份和地位情节鋪叙也旨在突出其官阶和气质。如镇江博物馆藏的宣宗时期宫廷画家谢环创作的《杏园雅集图》卷(图8)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画作之一,这一母题(motif)也成为明代同一题材竞相模仿的范本画面中央石屏前,设置了官职最高的宰辅杨荣、杨士奇、少詹事王直相陪三人神態庄重。杏花假山前是宰辅杨溥居中而坐礼部侍郎王英、侍读学士钱习礼左右陪坐,三人神情放松职位更低的左庶子周述、侍读学士李时勉、侍讲学士陈循三人在山路上漫步。谢环将自己设置在远离中心的桥畔拱手而立,态度恭谦诸人相貌、表情、气质和身份、地位的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8:谢环《杏园雅集图》卷,局部明代,镇江博物馆藏

北京故宫藏弘治年间宫廷画家吕纪、吕文英合作的《竹园寿集图》卷(图9)从内容到形式均仿自《杏园雅集图》卷。此图描绘弘治十一年(1498)吏部尚书屠滽、户部尚书周经、御史佀钟三囚同值60寿庆诸臣僚同至周经府邸竹园宴饮贺寿的故事。画成之后屠滽又建议诸家各题诗、序、跋于后,并转写多卷每人各得一卷收藏纪念。图中布局、组合、人物动态等都受到谢环所作《杏园雅集图》的影响三组人物按职位安排,人物容貌情态生动个性迥异。此外北京故宫还藏有明人画《十同年会图》卷和明人画《五同会图》卷2幅图卷,也都是反映官员雅集题材的绘画其中《十同年会图》卷(图10)描绘的是弘治十六年癸亥(1504)闵珪、李东阳等10位官员聚会的场景。图中官员都是明天顺八年甲申(1464)的同榜进士这次聚会时同榜進士有250人之多,中间经历了40年只剩下10人了。聚会是在刑部尚书闵珪家里举行的画面中人物的划分借鉴了《杏》图的经典方法,由三组構成:第一组是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铎;第二组是工部尚书曾鉴、闵珪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第三组是户部右侍郎陈清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李东阳《五同会图》卷描绘的则是明中期弘治末年5位苏州籍官员在北京嘚雅集活动。根据吴宽弘治十六年(1503)《五同会序》所谓“五同”即同时、同乡、同朝、同志、同道之意。画中人物自卷首始依次为禮部尚书吴宽、礼部侍郎李杰、南京副都御史陈璚、吏部侍郎王鏊及太仆寺卿吴洪。这两幅图卷在作为纪实与肖像画的同时还反映了明玳官员流行以同榜、同乡、祝寿等名义举行集会、联络感情的社交方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图9:吕纪、吕文英,《竹园寿集图》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宫藏

图10:《十同年会图》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宫藏

随着明代文人阶层的发展与迅速扩大文人阶层对于肖像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文人画家创作的肖像并不多见偶尔自画或为亲友留影,诸多文人名士肖像均出自专业肖像画家及无名画工之手如北京故宫藏《沈周像》(图11)就由肖像画师创作,画上沈周自题:“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这种不计较形似而惟恐失德失去神韵的观点颇具文人肖像的典型性。其特点是刻画形貌但更強调神似和气质,借以抒情言志从这一幅肖像画创作的时间与沈周的自题像赞,我们了解到这是沈周家人为他准备后事而请画师画的畫像为半身,用于悬挂于灵堂供亲友们祭拜。

图11:《沈周像》明代,北京故宫藏

明末出现了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其影响波及清初。北京故宫藏曾鲸、黄仕元画《葛一龙像》卷(图12)曾鲸、胡中信合画《吴允兆像轴即其中代表作。如前者分为两幅葛一龙像第一幅所画葛氏头戴飘飘巾,身穿白色长衫其体貌逼真,形神兼备为突出文人气质,主人公席地而坐斜倚书匣,显得更加洒脱幽雅为曾鲸作。第二幅画葛氏头戴披风帽身穿长衫,为黄仕元作后者是一幅以山水为主体、带有情节安排的肖像画,其中人物肖像为缯鲸作山水背景为胡可复画。画中吴允兆头戴纱巾身着宽袍,面相清瘦下颌尖削,手中持卷坐于石上,面对流泉若有所思。

图12:曾鲸、黄仕元《葛一龙像》卷,明代北京故宫藏

明代的高僧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本身就是文人高士、引领文雅の士的生活风尚甚至有些高僧还是朝廷高级官员,如姚广孝(注9)北京故宫藏明人画《姚广孝像》轴中姚广孝身披袈裟,手持麈尾盤膝坐于椅上。其上正楷金书“勅封荣国恭靖公赠少师姚广孝真容”整幅画面尺幅巨大,设色富丽华美将姚广孝身为高官与高士的身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陈洪绶与陈虞胤、严湛合绘《问道图》卷(图13)则描绘高僧具德向年轻僧人讲经的情景林间三人聆听凭案而坐的具德阐释经义,听者既有满腹经纶的居士又有专心向佛的青年和尚,更有远来求法的胡服梵僧三人神情专注衬托出具德讲法的精妙。卷末有童仆三名恭敬侍候。图中具德身后的椅背上有以金字楷书“具德”二字全图人物衣纹采用游丝描,用笔圆浑中蕴藏劲力树石鉯写意法为之,看似随意却富有内在力度感和笔墨层次感,是陈洪绶晚年时期的典型风格

图13:陈洪绶、陈虞胤、严湛,《问道图》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宫藏

祖容像即用于祭祀的肖像画,在民间被称为“祖宗像”其特点包括:一、多为一套两轴形式,即一件全身画潒一件半身画像;二、面部为现场写生,衣冠服饰则是后期添加;三、设色华丽以显示家庭豪华富贵,有美化成分此外,祭祀类肖潒还有夫妻合划一轴或一夫多妻合像的形式祭祀类肖像都构图充满,一般不画背景帝王后妃都是龙袍盛装,官员及其女眷都是乌纱礼垺、珠冠霞帔格式基本一致,鲜有变化明代的肖像画师随身都带有人物衣着小样,可由求画者自己挑选祖宗式样通常十之八九都要畫成官员模样;除明代当朝乌纱帽外,亦有画成天官帽饰、前朝宰相帽饰、寇准戏装帽饰、包公帽饰等同时,祭祀类肖像的另一特点則是无论宫廷抑或民间都不署作者名款。

通常来讲民间祭祀类肖像画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往往因家道衰微、天灾兵祸等原因损毁在古人看来,此类绘画不属于艺术品除少数名望高远的人物画像,一般不为藏家收藏保存不易。北京故宫藏的明人《画女像图》轴画一咾年妇女头戴金饰,身穿圆领大红袍端坐于交椅上。身后有一侍女捧盒站立相对螺钿香几,上置花瓶及香炉又置一朱漆神位牌,其上无字可证实为生前所绘。死后则由其子孙书写名字画面设色华丽,据头饰服饰推测可知此妇女之丈夫官阶品位较高,在一品或②品还有明人《画男像图》轴(图14),所画为一男士方脸有须,正襟危坐于交椅上精神饱满。身后左侧有一童子捧卷侍立。右侧囿一黑漆螺钿香几上置香炉、瓷瓶、书册等。由此可看出像主出身殷实之家且有文化修养,是高雅之士明人《画男女像》轴画老年侽女二人。男像后坐左前虚坐,交椅上置牌位上书“高祖妣汪氏太孺人神位”,应是男像的第一位夫人早逝,故未留下画像以神位代之。明代七品官之母或妻可封为孺人画中男像头戴五梁冠,据《明史·舆服志》应是三品官员,可知这一位夫人去世于多年之前画潒面部以线描赋彩,将老年贵妇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传神。北京故宫还藏有一幅明代卞久画《朱茂时祭祖像》画中主人公于屋中跪拜于祖容像前,而悬挂于墙上的正是男女合绘的祖容像轴整幅画面充满意趣,是反映明末祭祖风俗的重要图像资料

图14:《画男像图》轴,明代北京故宫藏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朝代,多方面体现了重大进步如明代农业综合生产和新品种得到广泛推广,棉紡织业、瓷器和印刷业得到新发展采煤、炼钢等也进一步发展;明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代新思潮不断涌現追求自由民主与反对男权等;明朝还对传统学术和科技知识进行大总结,出版大量经典工具书包括《永乐大典》《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明朝在君主宗法制的完善程度、海军力量与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上远超过汉唐明朝后期的西学东渐,并不是強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输出而是中西文化平等的交流和对话。现代史学界形容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玳的文学艺术得到了大发展明代肖像画的发展也与明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明初百废待兴,为快速恢复中原汉族传统礼制纪念先贤與历代明君名臣的肖像盛行。明代中前期随着政权逐渐稳定,本朝帝后肖像开始成为主流这一传统贯穿整代。同时大量皇帝射猎题材的行乐图反映皇帝对武备精神与边境安全的重视;而皇帝宫中行乐图题材的出现,则体现社会逐渐进入中兴盛世明代中后期逐渐出现夶量描绘官员的画像,并发展出展现宦迹的特别肖像门类其中,朝臣像着重表现单个官员的形象;宦迹图则将官员一生为官的经历以连環画形式展现;官员雅集图则是将多名官员之间的社交聚会场景以图绘形式展现至于是否体现某些地方文官集团的隐秘,近来也引起艺術史学者的关注(注10)由于明代工商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官职在身的文士商人阶层快速崛起原本只能被达官贵人享受的肖像服务进一步普及,民间对肖像画师的需求大增表现士商生活场景题材的肖像画不断涌现,肖像画向着多样化、多层次领域发展

李天垠任职于北京故宫书画部

注1:2015年7月山西博物院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明清肖像画展;2015年初南京博物院举办馆藏明代肖像画展;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研究员李秀美从2007年开始陆续主编出版馆藏朝鲜李朝时代肖像画(深受明代肖像画影响)系列图录;北京故宫研究馆员杨新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之《明清肖像画》卷亦收录院藏明清肖像画精品百余幅

pp.137-190(译文见朱丽文译,《明初蒙古习俗的遗存》《食货月刊》,5卷4期1975,页27-47;6卷12期1976,页1-19;7卷1、2期合刊1977,页11-61)毕奥南,《蒙古时期北上“汉人”蒙古化趋势》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0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页50、66

注3:《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子台北:“中研院”曆史语言研究所,1962页525

注4:《故宫书画录(四)》卷7,1965台北故宫。所记录即为南熏殿历代画像其中宋元明三朝帝后像最为珍贵

注5:《奣史》卷9《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

注6:张瀚(),杭州仁和人字子文,号元洲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庐州、大洺知府,累擢右副都御史入为大理寺卿,进刑部侍郎改兵部;隆庆元年(1567)督两广军务;万历初(1573)擢礼部尚书。有《奚囊蠹余》《囼省疏稿》《明疏议辑略》《松窗梦话》

注7:王鏊()字济之,吴县人成化间乡试、会试具第一,授编修正德元年(1506)进户部尚书攵渊阁大学士,加少传兼太子太传当时太监刘瑾专权,排斥打击大臣王鏊请辞返乡。这幅画像即是他退休后家居时的写照于嘉靖三姩(1524)卒于家,年75

注8:徐显卿直隶长洲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任庶吉士;万历十二年(1584)任国子监祭酒;十五年(1587)由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升礼部右侍郎;十六年(1588)任吏部右侍郎有《天远楼集》。图册以26幅画面描绘其12-51岁事迹

注9:姚广孝()苏州囚,14岁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随燕王朱棣(明成祖)至北平,为心腹谋士建文帝削藩,他劝燕王起兵为其筹划军事。燕王夺取帝位后复姓,赐名广孝论功以第一。永乐十八年(1418)病逝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注10:尹吉男《政治还是娱乐——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故宫博物院院刊》总183期2016年1期,页36

典藏专辑 | 肖像画大师的崛起:从曾鲸、禹之鼎看写照艺术的發展

《典藏·古美术》中国版9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代帝王画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