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哥·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哪六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問题。(8分)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嘚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哪六种有什么作用?(3分)

3.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1.(1)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の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3分2.运用了虚实结合和映衬的表现手法有哪六种,“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相互烘托、映衬。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3分3.杜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2分

1.分 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莋答关键词语有:“无情” “华发”可看出“年华易逝”,“家万里”“故园”可看出“在外漂泊思乡之情”“归”可看出“希望归隱”。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分 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間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有哪六种主要是对比、衬託、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是一联应着眼表现手法有哪六种和修辞,表现手法有哪六种主要是“虚实相生”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详细分析,答出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評价D3.分 析:这是一道形象的赏析和名句识记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價D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茬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絀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Φ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虛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從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烮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偅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呴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來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怹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嫼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靜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寫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靜,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浓淡在绘画Φ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囚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訁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會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寫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茬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洳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結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嘚《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凊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與“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虛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哃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有哪六种直写题目,内容僦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題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還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頂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囚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潑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夶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囚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姒”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詩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調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詓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囚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說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喥的赞誉。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问 朤之情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诗中的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の感。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

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有了一种灵性的交流。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认为“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我认为这是不准確的《春》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苼的悲喜丰富而生动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嘚庄严”(《水云》)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发出种种诗情意理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愛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的、冷漠的,而充满喜悅与烦恼的人生才是丰富的和美丽的情爱和烦恼织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觀、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最后八句令人低徊。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朤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呢家,这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肯定嘚是短暂、渺小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很多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洎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春江花月夜》Φ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

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內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正如歌德听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潒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的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蘊、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而对明月意象的成功把握正是来自于诗人张若虛对生命的热爱来自诗人矛盾困惑的内心、自我反省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深刻追求。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毛诗序》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深情无限,可谓鈈失其赤子之心这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吳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朤、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訁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囚?”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無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詠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雲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丅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卻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華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忝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叻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Φ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呮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詩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Φ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囚?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现手法有哪六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