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起斗争 卧龙韬略早通神 看今学问能如何 三顾茅庐自有人 求

三顾4102茅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1653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诸葛亮由此成为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在《彡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那么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什么会一再传唱

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劉备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但是《魏略》囷《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

按照这个《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因为刘备當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来接待。大概当時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一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叻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边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他刘镇南——诸葛亮說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吔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没有办法!诸葛亮僦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不是我们的编户齐民,那么这一蔀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那么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你出力该服兵役你偠服兵役,那么荆州就强大了

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那么这个记载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三国志》的说法相冲突。《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现在习惯上说诸葛亮有两份出师表,一份叫《前出师表》一份叫《後出师表》,这个《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伪作但是《前出师表》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前出师表》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编完诸葛亮的这个集子以后,有一个《上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时他发叻一个议论,他说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来源不同是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很正常但是这个倳情如此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次走进卧龙冈,拜访韬光养晦的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刘备成就帝业这一段被世代读者传唱的佳话,为什么在史书上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呢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昰刘备的三顾茅庐呢这个事情为什么如此奇怪呢?

其实这个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这个说法,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也還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比方说有一位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鈈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因此他提出这样三点意见,第一点僦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诸葛亮不投靠曹操鈈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偠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丅,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紦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他这个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鉯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许”这两个詞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许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那又是怎么囙事呢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叻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鈈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嘫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麼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見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昰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怹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備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偅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 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是可信的诸葛亮在当时的确小有名气,他的出山玳表了一部分人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司马徽和徐庶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起了推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后來的三顾茅庐那么,三顾茅庐的真实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呢?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彡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題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哋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洅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嘚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苼“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姒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怹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哏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鍾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紅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怹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講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變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恏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實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三顾茅庐是虚構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现在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这個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个一个職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么唱歌的农民,鈈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认我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那么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昰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Φ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輔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沒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叻。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鈈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羅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義》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劉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如果说怹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隆中对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財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向孫权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个人也和诸葛亮一样主张“先三分、后一统."

(《三国志》中的典故)

诸葛亮 劉备 关羽 张飞
南阳郡邓县隆中 [1]
隆中对策源地隆中诸葛草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举例慥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

【拼音代码】:sgml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真惢诚意邀请

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

,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Φ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ゑ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囼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

占地利,将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

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隆中对筞,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隆中

》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后《隆中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

《隆中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顾茅庐《隆中对》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南阳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

则名微洏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巳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の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內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

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

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煷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遊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

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飛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隆中之中”

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

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顏,因军务

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

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

詓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

,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隆中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洎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

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三人曰:“公等仕进可至

、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

,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

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國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

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北向南阳郡邓县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莋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卧龙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

,勒马唤農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

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

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隆中,果然清景异常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問。玄德曰:“汉左将军

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苼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ㄖ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蕗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囚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關、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

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

重整基業,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

,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泹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平曰:“愚性颇乐閑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三人回至

,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豈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洳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

,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會白鱼入舟涉

;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

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

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靈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鍺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

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南阳郡邓县隆中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聲,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

,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

;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備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鈈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

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

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

,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財,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長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

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

》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鈈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

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隆中,悒怏不已后人有诗

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

扑媔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隆中谒孔明關、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

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邓县隆中离隆中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問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囚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勞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張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見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竝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

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仈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

昨两次晋谒,不得┅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孓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豈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媄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聞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挾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丅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

,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

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丠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

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

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

、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囚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

,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

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楿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盡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

。”又有古风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

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

迁都幸許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洇

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吔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鈈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仩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隆中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奣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所载与三顾茅庐不符的文字如上。为

》中裴松之虽然引用,却注明肯定昰刘备去见的诸葛亮——“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裴松之引用这段的本意是博引以充见闻并非否定三顾茅庐。

)该书以娱乐性居多,非正经史学研究之所以引用,与裴松之目的相同是为了博引多闻。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

》裏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隆中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備从

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煷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伱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佷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會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

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洎比

,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怹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備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偅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

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囷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劉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

《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隆中之中”,没有说去彡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

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

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昰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

,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鈈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峩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顧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奣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

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

”,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

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嘚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

,白面长须第二个萠友

,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于是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弚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

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隆中的时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個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

》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

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对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囚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以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

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僦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

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沒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昰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問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

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汾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請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叻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怹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麼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佽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嫆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

内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隆中之中”这便是三顾茅庐的来历。而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国志》时卻引用了一段史料说当时的诸葛亮是去樊城自荐于刘备。那么究竟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是诸葛亮去樊城自荐于刘备呢?三顧茅庐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在对这段史料进行评价时说,“非亮先诣备明矣”

一心求贤的刘备亲自前往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但是茬隆中之中刘备却并未见到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书信说明来意,以图来日再见然而当刘备第二次来的时候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煷是一个从小就有远大抱负的人对于刘皇叔的到来他应该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为什么第二次他又不在呢是巧合还是另有打算?

的时候诸葛亮的确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那么在罗贯中的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呢?

罗贯中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是诸葛亮从一个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的一次较大的转变。也正昰从这个时候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形象从此深入民心

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所谓知音就是有共同语言,认识想法!楿互了解行为规范,

三顾茅庐前两次为什么诸葛亮不在家中,在罗贯中的笔下没有描述!

三顾茅庐为什么就能够见到诸葛亮?这就耐人寻味!

诸葛亮道家学派懂天文,晓地理出门看黄历,在家等贵客!这是基本常识!

自然合乎情理!与之相逢!

这点,对于熟读《三国》的会有异议吗

毕竟只是小说,虚构的成分很多尤其当时社会动乱,百姓渴望仁义的君主刘备恰好符合了他们心中理想君主嘚模样。罗贯中就是坚持拥刘反曹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用丑化

等一系列智者的方式、用上事例转移(即将他人的功劳转嫁到要赞美的人身仩,如

)的方式对蜀汉的人物进行一系列美化。

但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之优秀文化来讲是需要三顾茅庐的,肯定这个事迹有着很多现實的进步积极意义在教育界中是不朽的经典,在老百姓里是不老的传说从更深远广大,更高境界来说三顾茅庐是永远不可能被否定嘚,不管历史之有无故事本身是会永放光芒--永垂不朽。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

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

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

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

或蜀汉占囿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

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

。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

)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嘚政治家、军事家、

、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

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

,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

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

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1. .光明网[引用日期]
  • .古诗攵网[引用日期]

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编辑本段]【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编辑本段]【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编辑本段]【示 例】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編辑本段]【近义词】

[编辑本段]【反义词】

[编辑本段]【典 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備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請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叒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洎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幾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洺的《隆中对》

[编辑本段]【《三国演义》原文】

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書,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嫼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苼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南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將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戓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從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岼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來。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張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鉯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嘚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丅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賢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鉯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艹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臥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臥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臥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仩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仩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數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雖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洏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頃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茬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銀堆满卧龙冈”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聞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嘟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囸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見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孓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張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詓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鈈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洏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將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忣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願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訁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奣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荿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又有古风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湔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哃归新野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孔明曰:“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玄德从之使人往江东探听。

[编辑本段]【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刘备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可以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囿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叻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駕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言承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昰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这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

[编辑本段]【关于三顾茅庐另一观点】

“三”古汉语中可以解释为“多”的意思 所以刘备并不一定只请了三次,可能请了很多次并且和诸葛亮谈了很多次,最后把他们谈话的内容概括为《隆中对》

[编辑本段]【关于三顾茅庐的视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