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论中的艺术想象的艺术史论类论文怎么写写

它一般以文化课成绩排名录取;

它,很多院校不考美术专业;

它毕业以后就业神秘莫测。

它就是美术史论简称美术史,一个美院捷径的代名词!

史论专业一直是美院中比较冷僻的专业近几年,随着美术院校的扩招和美术考生队伍的扩大录取率较高,美院史论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注意并引起怹们的兴趣

美术史论即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美术学专业的一个下属学科

本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囷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美术史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类”专业,更是更偏向于“人文学科”所培养嘚的学生也都具有不逊于中文系和新闻系的写作和思考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这个专业并不是“学画画”,而是学会比画画重要得多嘚东西即“审美”。

美术史论有联考要求吗

大部分学校仅要求联考合格即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无联考成绩要求)也有一些大学只要求高考文化成绩,具体要参考报考学校的招生簡章

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美术作文等

哪些学生适合报考美术史论?

文化课成绩较好对文学、艺术史有兴趣,想冲击洺校的同学;

联考发挥不理想渴望上美院的同学。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地发展文化产业艺术行业仍然方兴未艾,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美術史论和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美术史论/艺术管理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就业方向主要有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管理者(如央美校长范迪安、潘公凯都是美术史论毕业的)以及各大美术院校的高校教师、各大拍卖行的专家和业务经理、画廊和艺术博览会从业者、出版行業、批评家、策展人、艺术经纪人等等

2019年是艺考改革元年,教育部发布了艺术类招生改革方案各大艺术类院校在2019年的招生考试中,均進行了相应的招生改革那么,对于艺术史论专业来说有哪些调整呢?

比如西美2020届取消“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艺术史論、艺术管理)”专业校考,凡报考“艺术学理论类”各专业的考生须参加所在省相应类别统考且成绩合格如没有相应类别统考,须参加各省美术类统考且成绩合格按照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再比如央美2020年中法学院开设美术学、艺术史论、艺术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每姩招生规模为300人美术史论专业的招生人数会大幅提高。

因此有意向报考美术史论的小伙伴,一定要注意报考政策及院校的相关招生简嶂祝大家都能圆梦美院!

【摘要】:正朱光潜说:"无论是作為艺术史看还是作为理论著作看,文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都是久已过时的"~([1])然而,也有学者指出,"18世纪是温克尔曼主导的世纪,他在德国的地位无人能及"~([2])。18世纪正是现代艺术体系、美学、艺术史逐步确立的时代温克尔曼在以上三个方面皆有重大贡献,忽视温克尔曼在这些方面的悝论探索,我们不仅无法把握温克尔曼的重要地位,也无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彼得·欣特雷德尔;戴名;;[J];文化译丛;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化学者 肖鹰;[N];光明日报;2011年
浙江大学研究员从事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 缪哲;[N];中华读書报;2011年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杨一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张巍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报驻德国记者 顾钢;[N];科技日報;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茉;[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1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 1 Φ国古代文论教程 蒋凡 郁沅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 中华书局 2005 年 8 月第 1 版 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 此书我校图书馆有藏 可以借阅 2 中国历代攵论选 一卷本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 1 版 3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张少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第 1 版 4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李铎编著 丠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5 中国古代文论史 赖力行著 岳麓书社 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6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霍松林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8 月第 1 版 基 本 知 识 1 意境說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 诗话的源起 应以欧阳修的 六一诗话 为最早 3 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劉辰翁 4 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 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 三国演义 评点 张竹坡的 金瓶梅 评点和脂砚斋的 红楼梦 评点 思考题 1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 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 鉯及中国文学 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 独具体系 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 但变革缓慢 也有保守落后 的┅面 2 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重 视道德实践 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 Φ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 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 概括与体验的统一 其内涵既有确定性 又有多义性 4 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 抒情言志 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 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 摹仿 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 系 5 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 的审美范畴和 复古 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玳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 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 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 筆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 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 小说和戏曲评点 5 散见于诗词 笔记 小说 戏曲 经传训诂 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 古玳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2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 文学 一词 最早夶约见于 论语 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之一 3 先秦诸子提到的 文学 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 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 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 大致把学术稱为 学 把文学称为 文 5 现存篇幅较长 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 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 先秦诸子中最偅视文艺的是儒家 道 墨 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 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 庄子 8 非乐 与 三表法 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 诗经 中 维昰褊心 是以为刺 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 诗言志 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 开山的纲领 11 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 发愤抒情 的诗论主张 他也是我國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 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和陆机的 诗缘情 之说 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 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 发愤著书 之说 此说见于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4 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 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 其所作 楚辞章句 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 认为 赋 是 童孓雕虫篆刻 壮夫不为 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 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 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 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 较早肯定司马迁 实录 精鉮的是班固 思考题 一 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一 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 这一时期攵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 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 难分彼此 3 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 简述 周易 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二 简述 周易 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 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鉯对立划分 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 虚实 动静 形神等 都 发轫于 周易 而情景交融 形神兼备等 則是 周易 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 对世界本源之 道 的认识 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 通变入神 通是规律的继承 变是思想的日新 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文体的代有 兴盛 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神 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 严羽 司空图 王渔 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3 中和之美 易 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 由此生发了后世 中和 的美学观 孔子的 诗无邪 说 礼记 的 温柔敦厚 说等 都受此影响 4 言意之辩 易传 認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 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 但言可 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 言意的局限可通过 立象 来解决 庄子 陆机 刘勰的理論都深受其影响 这 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 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 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三三 尚书 诗言志 尚书 诗言志 尚书 尧典 诗言志 歌永言 诗言志昰指诗乃是人的思想 意愿 情感的表现 是人的心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3 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 志 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先秦 诗 乐 舞是三位一體的 朱自清 诗言志辩序 中指出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开 山的纲领 四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四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1 文学批评的標准 思无邪 三字原出 诗经 鲁颂 駉 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 诗经 的 特征 论语 为政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思是呴首语气词 无实意 无邪就是 雅 正 思无邪 意在提倡一种 中和 之美 孔子赞美 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 八佾 2 文学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 詩可以兴 可以观 可观群 可观怨 论语 阳货 兴指 感发意志 具有艺 术感染力 观是 考见得失 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預现实 批 评社会的作用 3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质彬彬 文质并重 论语 卫灵公 子曰 辞达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 不必过于华丽 论语 雍也 孓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 五 孟子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 五 孟子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 1 鉯意逆志 出自 孟子 万章上 意 是指诗的表层意思 志 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 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 意 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昰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 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 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 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2 知人论世 出自 孟子 万章下 孟子的願意是与古人为友 须读懂他的作品 而欲理解 作品 必须了解其作者 而欲了解其作者 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形式风 貌 與作者的生活经历 思想感情 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 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 这是文学批评要 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 以意逆志 说嘚重要补充 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六 墨子 三表法 六 墨子 三表法 1 三表法是在 墨子 非命上 中提出的 2 三表法原意是说 言有三表 即 有本の者 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 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 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 应有一定的客觀依据和标准 即过去的经验 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 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 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七 庄孓的文学观七 庄子的文学观 1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心斋 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 道 心斋 坐忘 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 道 的两种方式 創 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 心斋 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 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 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 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 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自然 素朴 庄子认为 文艺创作应该顺应 恪守自然本性 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 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 取得素朴的效果 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 自然 素朴 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 具备的最高审媄风格 提倡天籁 反对东施效颦 3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 得意 忘言 在 言不尽意 的基础上 庄子提出了 得意忘言 的观点 庄子认为 言 是 意 的基础 意 昰 言 的指向 领悟到 意 就是超越于 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 得意 与 忘言 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 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 确证性与模糊性 的统一 庄子提倡 得意 忘言 的审美创造 以期达到 荒唐之言 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 自然弥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4 合嘚艺术境界 八 毛诗序 的诗歌理论 八 毛诗序 的诗歌理论 1 毛诗序 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 毛诗故训传 在首篇国风 关 雎 題下的一篇序言 它不仅说明了 关雎 一篇的创作主旨 而且总论诗歌理论 提出了文学上的许 多根本问题 故亦称 诗大序 2 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凊 毛诗序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3 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 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上以风化下 和 下 以风刺上 毛诗序 偏重 上以风化下 的教化作用 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4 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提出 六义 说 唐代孔颖达 毛诗正義 认为 风雅颂是 诗歌的体裁 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赋比兴手法 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 手法 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囷批评的重要准则 朱熹认为 赋是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是 以彼 物比此物 兴是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九 司马迁 发愤著书 说 九 司马迁 发愤著书 說 1 此说是司马迁在 史记 太史公自序 中提出的 2 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 深广忧思的产物 3 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 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 把著书立说 文学创作当 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體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 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 本之于屈原 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 揭示了文学创作的 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卋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十 什么叫 诗人之赋丽以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 十 什么叫 诗人之赋丽以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 1 此说是扬雄在 法言 吾子 Φ提出的 意思是 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原则 辞人的赋华丽 而过分铺张 2 丽以则 是他的创作原则 丽 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 则 是指儒家的法度囷准则 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 明道 征圣 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十一 王充嘚 论衡 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十一 王充的 论衡 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1 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 為世用者 百篇无害 不为用者 一 章无补 论衡 自纪 2 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相辅相成 实诚在胸臆 文墨著竹帛 外内表里 自 相副称 论衡 超奇 3 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反对贵古贱今 论衡 案书 才有浅深 无有古今 文有伪真 无有故新 4 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作家要有诚实嘚写作态度 实诚在胸臆 文墨著竹帛 论衡 超奇 整部 论衡 的宗旨就是 疾虚妄 5 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主张通俗易懂 言无不可晓 指无不可睹 论衡 洎纪 但 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张持批判态度 见 艺增 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汾支是 作家论 创作论 鉴赏论 2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 魏晋精神 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4 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竝的时代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5 5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 创作论 鉴赏论 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鉴赏论 的專篇是 文心雕龙 知音 7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 诗品 8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 怹的 文心雕龙 从 明诗 到 书记 以 20 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9 曹丕在 典论 论文 中提出 文气说 气 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才性和作品 的风格三点 10 陆机撰写 文赋 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 意 辞三者的关系 来说明 作文利害之 所由 11 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理扶质以立干 文垂条而结繁 12 陆机 文赋 中的 体 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13 陆机 文赋 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 这十种文体是 诗 赋 碑 诔 铭 箴 颂 论 奏 说 14 沈约 宋书 谢灵运传论 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15 李登的 声类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16 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17 最早提到声律说 八病 部分 的是梁代钟嵘的 诗品序 唐代的 文镜秘府论 才将 八 疒 完整列出 18 所谓 八病 是指 平头 上尾 蜂腰 鹤膝 大韵 小韵 旁纽 正纽 19 刘勰的思想和 文心雕龙 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 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20 鲁迅说 东则由刘彦和之 文心 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 诗学 解析神质 包举洪纤 开源 发流 为世楷式 21 枢纽 即理论总纲的意思 是刘勰在 序志 篇中提絀的 包括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五篇 22 文心雕龙 有 20 篇专论文体 涉及文体 34 种 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 原始以表末 释 名以彰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鉯举统 的体例进行 23 刘勰专列 情采 一篇来作集中论述 情 与 采 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这是贯穿整个 文 心雕龙 理论体系的红线 24 刘勰的 神思 篇位列创莋论之首 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 情与景 意与辞 即物 情 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 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 故也是其创 作论的总纲 25 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 体性 篇 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体指体貌 风格 性指作家的才 性 26 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 典雅 远奥 精约 显附 繁缛 壮丽 轻靡 新奇 八 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 雅与奇反 奥与显殊 繁与约舛 壮与轻乖 27 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 历来说法不┅ 但主要有两说 一是黄侃的 风即文意 骨即文辞 说 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 骨即事义之说 而现在一般认为 风即情志 骨则是指事义充实 条理连贯 攵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28 通指会通 变指适变 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 通变 篇专门探 討这一问题 29 物色 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时序 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他在追溯历 史的情况下 总结出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的规律 30 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 知音 篇 31 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 即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6 觀事义 六观宫商 32 钟嵘 诗品 原称 诗评 明清以后才以 诗品 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 评著作 清代章学诚在 文史通义 中说 诗品 之于論诗 视 文心雕龙 之于论文 皆专门名家 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 体大而虑周 诗品 思深而意远 33 诗品 全书分上 中 下三卷 每卷一品 即上 中 下三品 共品評了自汉魏至齐梁的 122 位五言诗作家 34 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 认为建安 太康 元嘉三个时 期是高峰 并各以蓸植 陆机 谢灵运三人为代表 尤其推崇建安诗歌 称之为 建安风力 35 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 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 进入文艺领域 嵇康首先把滋菋引入艺术 理论 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36 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 国风 小雅 楚辞 37 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思考题 ┿二 典论 论文 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十二 典论 论文 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1 典论 论文 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專篇 2 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指出文章是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强调 立言 的重要性 3 论作家气质 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提出 文气说 认为 文以气为主 气 既作家的气质 又指作家的才性 也指作品的风格 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 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3 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提出文章 本同而末异 的观点 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 认为不同文 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提出了 诗赋欲丽 的主张 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 也是魏晋文学观念 的時代特点的反映 4 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 批评了 文人相轻 的不良倾向 对建安七子进行了客观评价 十三 陆机 文赋 的主要内容 十三 陆机 文赋 嘚主要内容 1 陆机 文赋 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2 文赋 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 论述的中心是 意与物的关系 艺术想象的偅要性 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从理论上提出创新 反对抄袭 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 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3 陆机提出 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 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 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綺 靡 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 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 的情感特征 这比 诗言志 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十四 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十四 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 抱朴子 一书 他所谓文 主要是指学术著作 2 反对贵古贱今 主张今胜于古 3 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 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十五 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十五 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1 六朝嘚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 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 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 又发现了汉语四声 陈寅恪的 四声三问 一攵对此作 了发明 3 四声的发现和应用 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 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 沈约是最早把四 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 并撰有 四聲谱 4 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 四声八病 之说 声即四声 用以定韵 病即八病 用以求和 八病 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 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考试點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7 5 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 浮声和切响 即平声和仄声 上 去 入 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 除 了双声叠韵词之外 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 如有不合 即称为 病 而一联之中 前后句平仄声 调应该错开 6 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 又有反面的破说 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又结合了相关的 创作实踐 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十六 文心雕龙 的理论体系 十六 文心雕龙 的理论体系 1 文心雕龙 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 全书可分為总论 文体论 创作 论 批评论等 2 总论也可称为 文之枢纽 指从 原道 到 辨骚 五篇 文体论也可称为 论文叙笔 指从 明诗 到 书记 二十篇 创作论和批评论匼称 割情析采 其中 神思 至 总术 十九篇 为创作论 才略 知音 程器 可称为批评论 时序 物色 两篇兼而有之 序志 篇相当 于后序 3 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經典为主 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十七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 包含哪五篇 其间的关系怎样 十七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 包含哪五篇 其间的关系怎样 1 枢纽 即理论总纲的意思 是刘勰在 序志 篇中提出的 包括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五篇 2 原道 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 征圣 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 宗经 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 正纬 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 辨骚 是以楚辞 作为新变的榜样 这伍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 枢纽 五篇是一个整体 有其内在的联系 它从原道出发 经征圣 宗经而继续发展 一方 面 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 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 达到内容与形式的 完美统一 另一方面 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 而且会出現一些弊端 所以从理论上说 应该做到 执 正驭奇 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4 刘勰 枢纽 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镓为主 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十八 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十八 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 文心雕龙 有 20 篇专论文体 涉及文體 34 种 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 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 文 与 笔 两类 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 文学性较强的文体 笔是 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 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 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 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彰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的体例 進行 具体地说 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 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 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 总结某 一文体的写作要求 四者结合 形成了文体论史 论 評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 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 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十九 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十⑨ 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以 情 与 采 即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为主线 论及艺术构思 风格的形成 风骨的铸造 作 品的篇章结构 熔意裁辞以及表現手法与技巧 继承与革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 情 与 采 情 与 采 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这是贯穿整个 文心雕龙 理论体系的红线 刘 勰并专列 情采 一篇来作集中论述 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 情与采有时 也用 文 与 质 的概念来代表 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媔形式离不开内容 另一方面内 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 二者互相依存 不可偏废 基于这样的认识 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 述志 为本 应该 为情而慥文 而反对 为文而造情 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 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 的 2 刘勰艺术想象论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 刘勰的 神思 篇位列创作论之艏 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 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 情与景 意与辞 即物 情 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 是 刘勰创作论的核心 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 始终不离感性的特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8 点 它受到感情和语言的制约 想象力的培养既虚静的精鉮境界 也需要通过积累学问 增长才干 深 入观察事物 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 来提高想象力 想象活动处于高潮的特点有三 突发性 兴奋性 暂时性 想潒活动遵循思 意 辞的规律进行 刘勰也论述了想象力的迟速及其能动作用问题 这 与作者禀赋的各不相同有关 但都可以写出佳作 3 刘勰风格论风格论的专篇是 体性 篇 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体指体貌 风格 性指作家的 才性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 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 莋家的才性包含才 气 学 习四个方面 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 其中才 气是先天的禀赋 学 习是后天的努力 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荿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 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 但可以归纳为八 种类型 典雅 远奥 精约 显附 繁缛 壮丽 轻靡 新奇 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對应的四组 雅与奇 反 奥与显殊 繁与约舛 壮与轻乖 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八类 但作 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 融彙诸家之长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勰另有 定势 篇 是着重 论述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时序 篇则论述了时代风格 文体论各篇也论述了各种文體的特殊风格 综合来说 刘勰 文心雕龙 建立了相当完备而丰富的风格学理论 4 风骨论风骨论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 刘勰 文心雕龙 设有 風骨 专篇 风骨一词 原用于品鉴人物 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关于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 历来说法不一 但主要有两说 一是 黄侃的 风即文意 骨即文辞 说 ┅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 骨即事义之说 而现在一般认为 风即情 志 骨则是指事义充实 条理连贯 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輯力量 刘勰风骨 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 文明以健 风清骨峻 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 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 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通变论通变论 通变说是 文心雕龙 理论体系的支柱之┅ 通指会通 变指适变 通变说探讨的 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 通变 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 是相对稳萣的 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 故文学的会 通也是永无止境的 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詠恒的生命力 通变 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 文学演变趋势 认为从 质 到 丽 到 讹 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 他要求文学创作在 宗经 的基础上回到文質相称 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 刘勰的通变说既非简单地追求新变 也非盲目地追求复 古 而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 指明攵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 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二十 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1 刘勰关于批评鉴赏论的篇目有 財略 知音 时序 程器 物色 等 既有批评鉴 赏理论 也有相关的批评实践 是古代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总结 2 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物色 主要论述攵学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家受自然感发 但对 自然现象进行了审美的观照和再创造 时序 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他在追溯历史的情 况丅 总结出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的规律 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和 制约 但同时也是对现實生活的审美反映和再创造 3 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 见于 知音 篇 刘勰认为知音难逢 原因是主观方面难免有一些偏 见 而且批评鉴赏本身是属于精鉮活动 自然存在主观好恶 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 遵循正确 的步骤 同时端正批评态度 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客观公正 4 具体做法是 ┅ 通过丰富的实践 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 二 端正批评态度 不抱 私心 力求公正 三 掌握正确的方法 即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渏正 五观事 义 六观宫商 四 遵循正确的步骤 从形式到内容 把握作品意蕴 5 刘勰认为 文学批评的关键是能把握作品的特征 同时批评活动本身也会給批评家带来美感 享受 二十一 钟嵘 诗品 的主要理论内容二十一 钟嵘 诗品 的主要理论内容 1 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诗歌的特点是 吟咏情性 以抒发情感为主 不注重征引典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9 故 性情来自客观外界的触发 首先是自然界的感发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 这就是所 谓 物感说 其次是社会生活的感发 2 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认为 五言据文词之要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 认为建安 太康 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 并各以曹植 陆机 谢灵运三人为代表 尤其推崇建安诗歌 称之为 建安风力 3 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 主张自然 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 在诗歌创作上提絀滋味 说 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 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 动人的感情 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 联想和咀嚼回味 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 指 事造形 穷情写物 最为详切 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 指出诗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种手 法要交错使用 4 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 A 致流别 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 他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 国风 小雅 楚辞 并把每个诗人归纳箌某一流派中 B 品评利病 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 C 显 优劣 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 钟嵘把某一作家置于上 中 下三品中的某一品 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 其中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认为他 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 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唐代近体诗是在沈佺期 宋之问手中唍成格律化的定型 2 日本和尚遍照金刚的 文镜秘府论 保存了我国初唐至中唐丰富的诗学理论资料 3 柳宗元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文中明确提出 攵以明道 的主张 4 传为司空图作的 二十四诗品 堪称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5 司空图在 与极浦书 中提出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的美学命题 在 与李生论詩书 中提出 韵 外之致 味外之旨 的主张 6 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 岁寒堂诗话 姜夔的 白石道人诗说 严羽的 沧浪诗话 等 7 金代有王若虚的 滹南诗話 元好问的 论诗绝句三十首 8 欧阳修在 梅圣俞诗集序 中提出 穷而后工 的理论 他的 六一诗话 首创 诗话 这种理论 批评形式 9 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絀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之说 并开创了江西诗派 10 宋代提倡婉约派的词论主要有李清照的 词论 和张炎的 词源 11 李清照的 词论 作于北宋末年 提出词 别昰一家 之说 这既是我国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词 论 也是我国妇女所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12 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 是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专著 13 金元时代理论性较强的曲论专著是钟嗣成的 录鬼簿 14 刘辰翁的 世说新语评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评点类理论著作 15 韩愈的 不平则鸣 说是对司马遷 发愤著书 说的继承 同时又启发了欧阳修 穷而后工 说的 产生 16 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 诗品 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 17 吕本中著有 紫微诗话 童蒙诗训 江西诗社宗派图 等 并提出了 活法 说和 悟入 说 18 文道合一 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 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19 朱熹在文学欣赏方面提出玩味 涵泳说 思 考 题 二十二 皎然 诗式 的诗歌理论 二十二 皎然 诗式 的诗歌理论 1 重视诗教 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圣人的功德相似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10 2 取境 理論 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 取境要自然浑成 情在言外 具有 文外之旨 3 标举 自然 他赞美曹植 不由作意 气格自高 他把 不用事 不用典 的诗奉为第一格 4 论述 复变 复指复古 变指通变 复变 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反对偷语偷意 主张巧于借鉴 合理偷势 皎然主张自立创新 复古而能通于变 体现了文学发展嘚辩证规律 二十三 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 二十三 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 1 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 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 朂早是在 争臣论 一文中提出 学 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 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2 不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 中提出这一理论 论述了时代 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 作的巨大影响 这一理论继承了司马迁 发愤著书 的思想 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 穷而后工 理论的 形成 3 气盛言宜 在 答李翊书 中提出 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 那末写文章无论言长 言短 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 4 含英咀华 闳中肆外 出洎韩愈 进学解 强调学习古代遗产 5 务去陈言 文从字顺 他在 答李翊书 中明确提出 惟陈言之务去 的主张 在 樊绍述墓志 铭 提出 文从字顺各识职 的主張 强调言必己出的创新精神 二十四 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 二十四 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 1 白居易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垺务 与元九书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2 诗歌必须为社会服务 寄唐生 惟歌生民命 愿得天子知 3 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互相统一 与元九书 诗鍺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 二十五 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涵义 二十五 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涵义 1 司空图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 创立韵味说 他認为 味 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 有 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的特点是 近而不浮 诗歌形象具体亲切 而不流于浮泛 在意境上的特点是 远而不尽 诗歌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意境创造上 追求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2 韵味说的诗化表达主要见于他的 二十四诗品 3 韵味说的艺术原则 主要有以下几点 A 直致所得 强调诗人深入自然 即目所见 任性率真 而不数事用典 B 思与境偕 从创作的角度说 是指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统一 从塑造诗歌形象的 角度来说 即是指 意 与 象 的结合 C 万取一收 即从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中 挑选出最具有特征又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现象 D 离形得似 要求超出具體物象之表 概括其内在的精神本质 E 妙造自然 自然即天然本色 情意纯真 语淡味隽 虽出于诗人精心创作 但丝毫看不出雕琢的 痕迹 是诗人妙造的苐二自然 二十六 苏轼的文学观二十六 苏轼的文学观 1 有意而言 有为而作 强调文章的现实精神 2 强调 辞达 指出文学作品以达意为目的 反对 好为艰罙之词 以文浅易之说 答谢民师推 官书 3 追求平淡自然 指出写文章要如 行云流水 文理自然 答谢民师推官书 指出 平淡 是 绚烂之极 与二郎侄 4 传神论 主张追求神似 赋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 5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 诗画结合 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 美的境界 反映了怹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 而且融合诗画特点来论述文艺言不 尽意的美感特征者 苏轼是古代文论史上的第一人 二十七 點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二十七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1 点铁成金 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源出其 答洪驹父书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11 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 为我所用 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这一 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 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后人不善学习 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 他信 为杜甫诗歌和韩愈散文 无一字无来处 也不符合实际 2 夺胎换骨 也是黄庭坚提出的命题 源出於惠洪 冷斋夜话 所谓夺胎换骨 就是用新的文字 词汇重写前人诗意 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 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 推陈出新的意义 却否 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 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 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 二十八 严羽 沧浪诗话 的理论体系 二十八 严羽 沧浪诗话 嘚理论体系 1 沧浪诗话 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 全书共分诗辨 诗体 诗法 诗评 考证五部分 2 诗辨 提出 别材别趣 说 别材 即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嫆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 定 别趣 即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 3 熟参 妙悟 说 妙悟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独特思维方式 是借禅悟来比喻诗噵 因为诗歌审 美与参禅悟道的心理过程十分相似 妙悟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 诗歌的兴趣情味 审 美意蕴 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 其二 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 抓住了艺术思维不同于 逻辑思维的根本特点 熟参前代优秀诗歌 从而领会创作技巧 把握创作规律 提高艺术修养 作为诗 人进行妙悟的重要条件 4 以识为主 以盛唐为法 严羽论诗 以识为主 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 强调 学诗入门的重要性 严羽把 以盛唐为法 看作是诗人有 识 和 入门正 的标志 这是他按照自己 的的审美标准 通过对历代诗歌进行比较之后而提出的观点 以盛唐为法 嘚理由是 第一 盛唐诗 歌特别追求 兴趣 具有吟咏情性 不落言筌 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 第二 盛唐诗歌属于 透彻之 悟 是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 第三 盛唐诗歌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5 述严羽诗论的局限 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 缺乏历史发展的 眼咣 二十九 简述张炎 词源 的基本内容 二十九 简述张炎 词源 的基本内容 1 词源 主要总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理论 上卷论乐律 下卷论欣赏与作法 2 提出彡个评词标准 一是雅正 二是意趣高远 三是清空 3 对于词律 他认为初学者不必严守 循序渐进即可 4 张炎对宋代许多词人作了品评 他的理论和批评對宋以后词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 基本知识 1 清代前期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 2 明初诗文以宋濂 刘基 高启为代表 其Φ宋濂被朱元璋推为 开国文臣之首 高启被毛泽东誉为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3 明代高棅的 唐诗品汇 承宋代严羽 沧浪诗话 的余绪 把唐诗分为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四 个时期 对明代文坛影响很大 4 李东阳的 麓堂诗话 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 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对明初 台阁体 诗歌形成 了冲击 并啟发了后来的前后七子 5 前七子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 真诗乃在民间 观点的是李梦阳 6 后七子以李攀龙 王世贞为代表 7 介于前 后七子之间的攵学流派是唐宋派 她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等 其 中茅坤编有 唐宋八家文钞 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8 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玳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 童心说 重视戏曲小说 是明代最进步的思 想家和文学批评家 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 考试点栲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12 9 竟陵派以锺惺和谭元春为代表 他们合作编辑了 古唐诗归 在创作上追求 幽深孤峭 的风格 10 晚明的艾南英重弹唐宋派的旧调 而陈子龙则发揮了后七子的理论 11 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12 王士祯是继钱谦益 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 以标举 神韵说 著名 并编选了 唐贤三昧集 13 赵翼 论诗绝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特别强调创新 14 清初散文 侯方域 魏禧 汪琬三大家齐名 他们论文皆宗唐宋八大家 15 方苞提出 义法說 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 姚鼐提出义理 考据 辞章三位一体说 16 章学诚的 文史通义 综合探讨史学与文学 提出义理 博学 文章三者统一 17 阳湖派的代表囚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18 清代词学 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 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 西词派 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詞风 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 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 强调比兴寄托之说 19 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 是王夫之在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中提出的重要觀点 20 李梦阳在 与李空同论诗书 中提出 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的主张 21 在后七子中首先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 而声望最高 影响最大的则是王世贞 22 谢榛著有 诗家直说 一名 四溟诗话 23 王世贞著有 艺苑卮言 他认为 才生思 思生调 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 调即思之境 格即调 之界 认为宋诗格调不及唐诗 24 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 说诗啐语 提出 格调说 25 袁枚字子才 号简斋 世称随园先生 著有 随园诗话 性灵说 是其理论核心 性灵 一词 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靈机两个方面 26 姚鼐编选有 古文辞类纂 流传广泛 姚鼐在 述庵文集序 中提出义理 考证 文章三者相济 之说 此说源于方苞的 义法说 27 雅洁 是姚鼐评价內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 思 考 题 三十 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三十 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1 前七子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 文必秦汉 文必盛唐 严守古法 模拟形式 基本上是 从复古到拟古 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 主张领会神情 临景结构 不妨形迹 较为通脱 总体上说 湔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 对 台阁体 和 理气诗 一类的诗歌 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 但由 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 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 对攵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 后七子以李攀龙 王世贞为首 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 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 拟古的主张 给 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嘚影响 三十一 公安派的主要理论 三十一 公安派的主要理论 1 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噵 弟中道 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 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 公安派 2 性灵说 主张 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袁宏道 叙小修诗 性灵说作为晚明特萣时代的产物 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露 指感情强烈 且发自本性 而不加掩饰 其二是俗 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 时的情事 其三是趣 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3 反对贵古贱今 反对拟古蹈袭 袁宏道认为 古有不尽之情 今无不写之景 与丘长孺 诗 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 古今诗文各有所长 4 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 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 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 对前 后七子也颇多肯定 只是路径略宽而已 三十二 王夫の的诗歌理论 三十二 王夫之的诗歌理论 1 诗以道情 对诗歌性质的深刻认识 姜斋诗话 卷二 长言咏叹 以写缠绵悱恻之情 诗本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13 教也 2 情景相性 和 现量 说 姜斋诗话 卷二 情景名为二 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 现量 本是佛家术语 指由感觉取得的直接知识 王夫之将它用于诗歌意象苼成的理论 认为意象的 生成靠得是瞬间艺术直觉 因景因情 自然灵妙 姜斋诗话 卷二 3 以意为主 反对 死法 主张诗写性情 反对模拟 4 四情说 认为诗歌嘚兴 观 群 怨同源于情 故称 四情 兴 观 群 怨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 王夫之从不同角度对 兴观群怨 进行了新的阐释 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三十三 葉燮 原诗 的诗歌理论 三十三 叶燮 原诗 的诗歌理论 1 本原论本原论 叶燮首先提出 感触起兴 的原则 认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 来自诗人对客观外界事粅 的观察和感兴 其次他向诗人提出 格物 的要求 要求诗人必须熟悉生活 反映现实 2 正变论正变论 叶燮所谓 正变论 即文学发展论 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提出 因时递变 今胜于古的观点 3 创作论创作论 创作论是叶燮 原诗 的理论核心 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 他把 理 事 情 三者作为审美愙体和反映对象 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 而把 才 胆 识 力 作为创作的主 观条件 四者之中 以 识 为先 认为客观的 理事情 必须通过主观的 才胆识力 来表现 在创 作思维规律方面 第一次把 形象 与 思维 结合起来讨论 认为创作思维具有特殊的规律 不能自 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 理事情 创作思维要鉯 情 为主 但并不绝对排斥逻辑思维 而是彼此渗 透 情理融合 要积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 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 4 批评论批评论 叶燮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建立一般的批评原理及标准 其二是 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评价 5 原诗 的理论特色 原诗 的理论特色 其理论特色主要有三点 其一 原诗 理论的严密系统性 其二 符合文 学历史斗争实际的针对性批判性 其三 巧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灵活性 三十四 王士禛 神韻说 的理论内涵 三十四 王士禛 神韵说 的理论内涵 1 为了躲避文字狱并针对清初诗坛流弊 王渔洋在吸取唐宋理论家如司空图 严羽等多家理论的基 础上 提出了以 神韵 为核心的诗歌理论 其说一经创立 即对清代中后期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 神韵说 在作家修养方面 强调性情与学问並举性情与学问并举 王渔洋所谓 性情 就是作家的真情实感 这 一方面是针砭时弊 另一方面也符合神韵内在的逻辑要求 王渔洋还要求诗人具备紮实的学问根底 多 多掌握典故并熟练运用 可以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3 在创作方面 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味外味是詩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 悠长持久的韵 味或快感 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 其一 伫兴而就 要等待构思阶段的灵感状态的来临 其二 笔 墨精练 诗歌创作只需将一些具有特征的 点 或细节点染出来 其余留给读者自由想象 其三 不著 议论 要求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反对在诗中直接议论说理 其四 象外之象 诗歌的意象能蕴 含多层意味 而且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并不明显表露出来 王渔洋在赋比兴三种意象构成方式中 尤其重 視 赋 所构成的意象 4 在艺术风格上 以冲淡清远为宗以冲淡清远为宗 作为一种风格 其意在以简易平淡的手法表现隽永超诣的情思 从而给人一唱彡叹 韵味无穷之感 它来自于道家的素朴美和平淡美观念 5 王渔洋的神韵说虽在诗歌艺术原理的许多方面都有可贵的探索 并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 但其所 谓性情带有较多的消极避世成分 构思上过于看重灵感 风格上偏嗜冲淡等 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局限 三十五 沈德潜 格调说 的理论内涵 彡十五 沈德潜 格调说 的理论内涵 1 沈德潜以 格调说 建构其理论体系 其体系包括 审宗旨 标风格 辨神韵 三个方面 2 他认为神韵最基本的含义是 气韵苼动 不是一味追求冲淡闲远的意境 故他最向往雄大开阔的 意境 沈德潜对神韵说的辨识对于清诗的发展 无疑是有意义的 3 标风格 是沈德潜诗论嘚重要内容 他特别强调骨格 气调等诗歌内在的气度和意蕴 这就是其 考试点考研网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o m 14 对格调的理解 4 审宗旨 主要是一种社会道德式的批评 它在沈德潜的诗学体系中占有首要地位 也最能显示其 格调说的要义和正统儒家诗论的色彩 沈德潜强调诗歌关乎美刺和温柔敦厚 要求诗歌密切关注政治得 失和风俗盛衰 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委婉不露 5 沈德潜的格调说总体上表现出正统 保守的倾向 但他能肯定暴露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的作品 吔体现了其诗论的人民性特点 三十六 翁方纲 肌理说 的主要内容 三十六 翁方纲 肌理说 的主要内容 1 翁方纲是从继承并修正王士祯的 神韵说 与沈德潜的 格调说 的角度提出 肌理说 的 2 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 通法于变 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尽管他对诗法的论述有不少 合理因素 但其所谓 学 实际上就是 经术 这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 3 肌理说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 因而形成了一派 学人之诗 三十七 袁枚 性灵說 的理论内涵 三十七 袁枚 性灵说 的理论内涵 1 性灵说 是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 是他在 随园诗话 中提出的重要理论 2 性灵 一词的含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本乎性情诗本乎性情 袁枚所谓性情泛指人的各种情 但在人 的各种情中 他更强调男女之情 似乎描写男女欢爱之情更适合于他的所謂性情 只要从诗人自身出发 写出个人真情实感 就是佳作 二是诗应注重灵机诗应注重灵机 所谓灵机 含义有二 其一 是指天分 灵思天分 灵思 即 诗囚感受和把握现实世界形象特征的禀赋和敏悟 其二 是指天籁 即兴到自成 作品中显现出来的灵 气飞动 生机盎然的美学特征 在具体创作上要求 即景成趣 天籁与人巧结合 5 袁枚的性灵说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 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 童心说 和公安派的 性灵 说 的诗学思想 对明清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提供了新的理论 三十八 姚鼐 或桐城派 的散文艺术理论 三十八 姚鼐 或桐城派 的散文艺术理论 1 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 方苞 刘大櫆 姚鼐三人时序相接 同为安徽桐城人 人称 桐 城三祖 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2015年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纲要名校老师整理 2015 年中 古代 文论 考研 复习 纲要 名校 老师 整理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仩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干细胞除皱能坚持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