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ppt永春八式全搞定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唐宋咏春诗赏析
资源简介:
唐宋咏春诗赏析视频讲座(http://www.ht88./downinfo/62420.html)文字稿。约7060字。
  唐宋咏春诗赏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唐宋诗词是十分灿烂的瑰宝。漫步唐宋诗词的百花园,可以说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我今天所要演讲的咏春诗,就是其中十分靓丽的一丛!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大自然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春天,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因此,春天在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充满了浓浓诗意。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情感。
  比如,人们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韶华时光,比喻为青春时期。把真诚的相思之情,称为春心,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另外,人们用春风来称颂师长或长辈的谆谆教诲:我们经常说“春风化雨”、“如沐春风”。人们用“春晖”来比喻母爱的温暖、光明、博大、无私;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像小草永远无法报答三春的恩德似的,子女永远也没有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所以,古人有称自己的书斋叫“春晖斋”、称堂为“春晖堂”,都是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
  还有,人们用“春华秋实”来比喻文采和德行、学问和操守。《颜氏家训》曰:“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就是用春华来比喻文采,比喻学问,用秋实来比喻德行。
  另外,人们平时将高兴说成是“满面春风”,将得意说成是“春风得意”,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形容医道高明为“妙手回春”。
  总之,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人们喜爱春天,喜爱春风、春雨,喜爱春山、春水,喜爱春花、春草……古往今来,人同此情,因此在历代诗人、特别是唐宋诗人的笔下,留下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这些诗篇,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共鸣。我想在这里举一些唐宋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咏春小诗,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为了讲述的方便,我想按照春天的发展顺序,即:初春——又称孟春、盛春——又称仲春、暮春——又称季春的大致顺序,来作一个走马观花式的巡礼。
  一、咏初春诗。
  咏初春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状态,我想用两个字概括,这就是“惊喜”。初春之际,对物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诗人们,惊喜地发现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南朝诗人黄昶诗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和萧记室春日有所思》)唐代诗人李白诗曰:“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诗亦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春的信息被柳条漏泄出来了。另外,宋代诗人张耒诗曰:“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春日》)这里的“偷”字很形象,是说春天悄悄地、暗暗地从柳条上回来了。
  当然,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下载说明: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古诗歌鉴赏抒情方法方式试题及解答练习
鉴赏抒情(言理)方法: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吴地所产宝刀。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④若个:哪个。
诗中李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
(1)诗中作者直抒胸臆,痛快淋漓。
(2)抒发了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抱负。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这个时代的风貌被后人称作&盛唐气象&。盛唐气象表现在人物的个性上,是大气磅礴的进取心。李贺这首诗表达的就是这种进取心和个性的张扬。这种进取心和个性的张扬毫不矫饰,如响箭直冲云霄。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实以景衬情,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作者经镇江到江南,当舟经过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情&与&景&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和景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2.托物言志。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而的题。
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咐岂能吞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斤,潦倒终生。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
两人的观点出发的角度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
金圣叹是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评论此诗,而叶燮是从艺术效果的角度评价此诗。
这是李商隐托物寄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抒发了诗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借流莺的徒自巧咐难遇佳期抒写自己不为人赏识的精神苦闷。
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两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正因为&托流莺以见意也&,所以才&寄托深而措辞婉&。这两句实际是对赏析本诗很有帮助的提示语。
(三)用典抒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谁的词?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其中&《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这三句是化用了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
王安石没有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意在言外,另有所指: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耽溺酒色,醉生梦死。警示他们,如再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富国强兵,必然继续六朝悲恨。
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移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这首《桂枝香》的内容是怀古。上阕写景。&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下阕通过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
(四)借古讽今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王氵睿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⑤日,故垒⑥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其国苗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长江南岸。②王氵睿:西晋龙骤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顺流鼓棹,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④石头: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⑥故垒:指西塞山要塞。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
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据局面之下,摇摇欲坠的情景的哀伤。
诗人警醒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思振作,将蹈东吴和六国灭亡的覆辙。
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虚写晋将王氵睿伐吴;后四句抒怀,是理解本诗的重点。&往事&不可泛指,实指东吴和六朝破亡。&故垒&句的警世之意是针对时下虽江山一统而尚存藩镇割据现象而言的。
对诗词的分析、鉴赏不结合创作诗词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而怀古诗有弦外之音,只要是好诗则无一例外。以写景为结尾无一不含有不尽之意,这是放之所有诗词而皆准的真理。只是&意&是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施蛰存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鞔核e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眩昴瓴瞬荒艽荨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时王叔文得宠于皇太子李诵,及德宗病,皇太子即位,是为顺宗。王叔文推荐韦执谊为宰相,而自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这是执掌经济大权的官职。转运使杜佑是挂名的,实权都在王叔文手里。其后,王叔文转官户部侍郎,刘禹锡转官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柳宗元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顺宗在即位以前,早已中风,口不能说话,躺在床上。因此王叔文得以结交太监王桑ㄈㄖ凑A跤砦土谠钦飧稣渭诺暮诵娜宋铮实笔背莆岸趿趿薄M跏逦牡比ㄖ挥邪烁鲈拢蛭蹦臧嗽拢匙诓∥#挥诨侍永畲浚俏茏凇O茏诩次缓螅⒓幢岢馔晌菟韭恚跏逦奈逯菟净В跤砦嵛荽淌罚谠嵛ㄖ荽淌贰=幼庞衷俦崃跤砦手菟韭恚谠乐菟韭怼4送猓纶桑实攘艘捕急嵛吨菟韭怼U饩褪翘拼问飞纤健鞍怂韭怼薄M跏逦恼飧黾诺恼未胧┰谛戮伞短剖椤防锛负趺挥屑窃兀炊酝跏逦淖蠲土业氖歉鞯胤颍梢韵爰跏逦谋赜幸种品虻募苹A跤砦土谠诓斡胪跏逦募诺氖焙颍肥樯纤邓鞘恰捌拟锿ǎ猩硕耸俊保否既旱懒跤砦淖锩恰靶奥艺保纱艘部梢韵爰馐欠饨ü倭拍诓康娜Χ氛9赜谡飧稣渭诺钠兰郏颐侨美费Ъ胰ヌ教帧   刘禹锡做了十年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召还。宰相本想起用他为省郎。这时他做了一首《玄都观看花诗》,讥讽了执政官,于是又被放逐外出,去做连州刺史。后来改夔州刺史,又改和州刺史。到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才又召还,拜主客郎中。可是他又做了一首《重游玄都观》诗,执政官大不高兴,虽然有宰相裴度的赏识,也只能举荐他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裴度罢相,刘禹锡也就被排挤出去做苏州刺史。任满回朝,任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卒,年七十一。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是同样的。文学声望,在贞元、元和年间,也同样是惊动一时的。但刘禹锡活到七十一岁,柳宗元只有四十七岁。柳宗元终于柳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刺史之后,还做了三任刺史,一任郎官。晚年还和白居易结交为好友。白居易极口称赞刘禹锡的诗,称之为诗豪。因此,刘禹锡的诗名超过了柳宗元,在长庆、大和年间,他和白居易同为诗坛领袖。   因为做了多年的外州刺史,到的地方多,熟悉各处的风土人情,这就丰富了他的诗料。他特别注意民间歌谣,吸收民歌的题材和风格,创作了著名的《竹枝词》,为唐诗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   刘禹锡诗集中有《竹枝词九首》,又有《竹枝词二首》,又有《堤上行三首》,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r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变风之自焉。   这一段序引,讲到几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句是说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岁正月”,没有说明是那一年的正月。“建平”是个旧郡名,当时称为归州,即今之秭归。这两句,应当是说明作《竹枝词》的时和地,但时既不明白,地亦可疑,因此曾引起后人的研讨,我们留着以后再讲。下文是叙述作者在建平时听到儿童唱竹枝词的情况。这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歌的人同时也舞。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以下五句,是作者对这种民歌的印象。黄钟是正宫音乐,其声词是和平中正的,但羽声是激昂慷慨之音。“黄钟之羽”是和平中带有激昂的音调。激昂是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象苏州的山歌那样。但也分不出那里是吴声,那里是楚声。“伧”是对吴人的鄙称,“”即“狞”,唐诗中常用此字来表示猛烈、激越,这里是指楚声。总之这些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很宛转的,有些象《诗经?卫风》中的那些情诗。以下六句说屈原在湖南,因为民间巫师唱的迎神送神歌都用鄙陋的歌词,所以改作较文雅的《九歌》,至今当地人民还在用他的歌词作为舞曲。刘禹锡也摹仿屈原作了九首《竹枝词》,使能唱的人流传开去。最后二句是说他把这九首《竹枝词》附在屈原《九歌》之后,使后世听“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巴歙”是巴郡(今四川东部)的民歌,“变风”是关于《诗经》的名词。郑、卫二国的诗,虽然是淫辞艳曲,但还是稍稍变样的“风”诗。十五国风中有正风、变风,文辞音调雅正的诗称为正风,文辞音调有些不端庄的称为变风。这里所谓“变风”,就是指上文的“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   从这一段序引看来,刘禹锡开始作《竹枝词》九首是有意继承《九歌》的,后来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题作《竹枝词二首》,并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其实也是“竹枝词”,因为这两组诗中都提到“竹枝”。   “竹枝歌”是有地区性的民歌,所以其第一个特征是地方色彩。刘禹锡在建平初次听到竹枝歌,仿效屈原拟作九首,也就运用这个地区的山水、古迹、风土、人物。他歌咏到白帝城、白盐山、⒄丫弧⒂腊补眩奶料恐械氖病⑽紫浚际谴淤缰莸焦橹菡庖欢纬そ桨兜纳剿偶!6鸥υ谡饫锫镁拥氖焙颍灿惺岬健!端肪砣哉庑┥剿偶S邢晗傅男鹗雒栊矗梢圆慰础   至于风土、人物,在这九首歌词里反映出来的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派系某瑁姓丫焕锖陀腊补獾挠闻新镁釉诖说氐母救送蟹祷爻啥嫉拇鸥煞颍凶≡谏酵返呐拥浇呃慈∷凶拥缴较吕瓷詹莼曳侍铩>攀资槌闪艘环缢谆   民歌的第二个特征是不讲究平仄粘缀。七言四句的民歌往往用拗体,表现在第三句。刘禹锡这九首也都用拗体,而不用绝句正格。拗体绝句的下半首音调较为急促,苏州山歌也大多如此。所以杜甫作拗体绝句,即称为“吴体”,刘禹锡序引中所谓“激讦如吴声”,也说明了民歌的这一个普遍特征。   所谓“竹枝歌”,大概是当地青年男女在竹林里劳作时的对唱歌谣。这个名称也是当地特有的,正如苏州称为“山歌”,是山上劳动人民的歌谣。福建有“采茶歌”,是采茶姑娘的抒情歌谣。山东有“渔歌”,是渔民的歌谣。各个地区的这一类歌谣,都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是所谓“劳者歌其事”。因此,歌词的题材内容不会越出他们的生活范围以外。歌词的语气也大多自白,很少代言。这是民歌的第三个特征。刘禹锡这九首诗中,第二、四、六、七、八首都是用唱歌者自白的语气。   民歌的第四个特征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喻。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比男子的薄情,以“水流无限”比自己的愁绪。第六首以“波浪不能摧”的滩石来对比来去不定的情人之心。第七首以瞿塘峡中危险的水道来对比“平地起波澜”的人心。意思是说,江水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底下有石头,而人心则在平地上也会起波澜。   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晋代的《子夜歌》有一句: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芙蓉”即是莲花(荷花),在雾露里的莲花,看不分明。这个“莲”字被用来作“怜”的谐声字。“见怜”即是“被爱”。这里表达一个女子的忧虑,不知道那个男子到底爱不爱她。   又有《读曲歌》一首:   奈何许!   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   “石阙”即是碑。碑生在口里,即是口里含着碑。“衔碑”是“含悲”的谐声字,这首民歌是一个不幸的女子的叹词,“怎么办啊!我满含悲哀,话都说不出来”。“雾露隐芙蓉”和“石阙生口中”这两句都是为谐声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诗歌的本意。刘禹锡另外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   这种诗体,称为“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他说谢惠连“工为绮丽歌瑶,风人第一”。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论杂体诗,有“风人诗”一格。注云:“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这就是以“晴”字谐“情”字音的方法了。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这里说明了“风人”是古代的采诗官。但古书中却未见有这个官名。总之,这个名词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唐代才开始流行。当时所谓“风人诗”,后世却称为“谐音诗”。皮日休、陆龟蒙都有几首风人诗,大约在中晚唐时代民歌中盛行这种谐声法,所以刘禹锡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词中。   以上举出了民歌的五个特征。事实上,它们是一切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丰富多彩,各地区有它自己的特征,当然不限于以上所提到的五种。刘禹锡能注意到巴东、湘、汉一带的民歌,汲取其内容和形式,写出自己的新颖的诗歌,这就可见他善于向人民学习。自从刘禹锡的竹枚词盛行于世,以后各地文人都摹仿他,用这种形式来歌咏本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广东竹枝词”、“扬州竹枝词”之类的作品,有些还在每首诗下附一段说明,于是“竹枝词”这个名词就变成了“风土诗”的代称,而失去了它的地区意义。   《旧唐书?刘禹锡传》说: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   这是说刘禹锡作《竹枝词》是在贬官朗州司马时,朗州旧称武陵,就是现在的湖南沅陵。如此,则“竹枝歌”是湘西的民歌了。但是,刘禹锡的自序里明明说这些《竹枝词》是在建平时所作,而且刘禹锡从夔州刺史转扬州刺史时作过一首《别夔州官吏》诗: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这首诗明确地说九首“竹枝词”是在夔州时所作,可知《旧唐书》的记载是错了。夔州和归州是邻郡,可能建平郡原先包括夔、归二州,后来分为二州,故夔州亦可用建平这个旧名。   刘禹锡创作的《竹枝歌》,很快便流传到长安、洛阳,成为流行的新歌词。孟东野有一首《教坊歌儿》诗,有句云: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技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可知佛寺讲经的时候,有伶人唱《竹枝词》的娱乐节目。伶人以能唱《竹枝词》,得到丰厚的供养。孟东野感慨自己能诗而遭遇不如能歌,因而悼念诗道的没落。又有《自惜》诗云: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   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   这是说他竭尽昏花的老眼,抄写自己的诗送给朋友,却又怕自己的诗已经过时,反而会被巴州的竹枝词嗔笑。   在同时的诗人中,也有许多跟着做竹枝词。现在所能见到的有顾况一首,白居易四首,李涉四首。晚唐五代有皇甫松作六首,孙光宪作二首。   “竹枝歌”这个歌名的意义,从来未见解释。我们说它是巴东、湘、汉一带在竹林中劳动的青年男女的抒情歌,也只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没有文献可以证实。但《花间集》中收有孙光宪的《竹枝》二首,《尊前集》中收皇甫松的《竹枝》六首,都以“竹枝”和“女儿”二字为和声,因此,又可以推测它是以和声为歌名的。但是,为什么用“竹枝”和“女儿”为和声呢?这又可以回到第一个推测去,大概最初是有些在竹林里劳动的男青年,爱恋女青年,即景生情,唱出了他们的情感,就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现在抄录一首孙光宪的《竹枝》: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   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由此可知当时每一个七言句都分二段唱,每段之后都有和声。唱的是一人,和的可以是许多人,这就是所谓“一人唱,千人和”。“千”是虚数,意思只是说“许多”,白居易《何满子》词云“一曲四词歌八叠”,我们也可以从竹技词的形式中体会到它的意义。“四词”即四句,“八叠”即八段。四句诗分八段唱,可知是唐代歌唱绝句的谱式。   皇甫松的六首《竹枝》,形式和刘禹锡的《竹枝词》不同,它们每首只有二句,例如: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莲女儿,   花侵橘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而且有一首是用仄声韵的: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   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皇甫松是巴蜀人,他这六首《竹枝》,显然不是依照刘禹锡的诗格写的,很可能他是直接采取了民歌的本来形式,只是两句的短歌。例如《水经注》所载巴东渔人的民歌,也只有两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论是两句或四句,它们的和声都同样用“竹枝”和“女儿”,这就可知不是文人随意制作,而是民歌的原来样式。竹枝歌之所以用“竹枝”为歌名,可以肯定是这个理由。   和声虽然只有两个字音,但也是协韵的。“枝”和“儿”是韵。皇甫松另外有一首民歌《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波举棹,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此诗以“举棹”和“年少”作和声,“棹”与“少”也是协韵的。   竹枝词都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作。绝句是言其诗体,竹枝词是言其内容。清代有一个刘大勤,去问他的老师王士祯:“竹枝词和绝句有什么不同?”王老师回答道:“竹枝词是专歌咏风土的,琐碎的、诙谐的,都可以写进去,一般是要求有风趣,和绝句完全不一样。”(见《师友诗传录》)   看来这一对师生的观念都很糊涂,学生的问题已经不合逻辑,老师的回答也还是不合逻辑。这种情况,在清代人的诗话里,经常可以发现。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原载:《唐诗百话》中
阅读数[8201]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李廷机留在永春的诗歌
11:05:55 &&&&&&&&&&&&&&&来源:永春新闻网
明代的泉州乡贤李廷机(),号九我,鲤城浮桥人,万历十一年会元、榜眼,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政以“清、慎、勤”著称。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清官贤相。少为人知的是,他是永春林家的女婿,曾在永春生活前后大约十年时间,留下不少诗章佳构。
李廷机的岳父林铎,号石泉,是永春锦斗人,家境本来比较殷富,后因倭寇之乱和农民起义,受到官府欺榨,家业逐渐破败。林铎的长子和长女婿均为庠生,但都早卒,使他十分痛心。所以他不肯将次女轻易许人,说:“吾将求能贵吾女者而托焉。”青年时的李廷机由于家境贫寒,曾到永春游学,并到德化授馆。一日,林铎来到一位姓黄的朋友家中,见到了李廷机,十分中意,出门对朋友说:“若得此人为婿,心愿足矣!”李廷机早先在家曾订聘王氏,但不几日王氏就亡故了。于是由黄君做媒,李廷机就成了林家的女婿。
李廷机在岳父家的书室“泉石楼”攻读诗书,与当地文士互相切磋,学问更加长进。隆庆初,李廷机因学业优异,被泉州府学选为贡生,进入太学深造。隆庆四年(1570年)在顺天府(北京)参加乡试,高中解元,后来又回到永春继续攻读数年。由于他的关系,其弟李廷柱也与永春结下很深的情缘。李廷柱比李廷机小16岁,父母去世时,他才“五七岁”,李廷机把他带到永春,“育而教之”,并且“结姻于永春陈氏,就试永春”。在永春的生活经历给李廷机留下深刻的影响,我们从他《与林迪采妹夫》信中提到“儒家生计,不离教馆,十金馆可当永春百亩田”就可见一斑。
李廷机岳家故居“凤仪堂”,位于锦斗内街,原本雕梁画栋,华丽宏大,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可惜因历史变迁,解放初辟为民居,后被改建,现在仅存部分下厅堂及大门等遗迹,埕前有凤雕石鼓一副、喂马石槽一个以及数个零星石柱。
在永春期间,年轻的李廷机经常与诗朋文侣们一起畅游山水名胜,留下不少诗文。据《永春州志》记载:李廷机“游普济寺,有和颜廷榘诗六首,又游古德院诗二首。”由于山水适怀,相得于心,所以他在永春留下的这些诗歌都写得清新雅致,意蕴深远。
颜廷榘(),号桃陵,永春石鼓桃场人,曾任九江府通判、岷王府长史,是永春历史上有名的乡贤,诗人和书法家。他比李廷机大22岁,二人可称得上是忘年之交。普济寺位于永春县蓬壶镇蓬山,景色幽绝,素有“桃源甲刹”之誉。李廷机和颜廷榘同游普济寺,颜廷榘赋诗六首,李廷机步其原韵和之。现在可找到李廷机《普济寺》诗二首:“庭宇自幽敞,杉松况四围。住僧争似识,游子至如归。野蔌斋厨足,人踪晚径稀。白莲应再结,陶令莫相违。”“黄昏僧饭后,清磬数声徐。秋意满兰若,吾心亦泊如。行行良得句,咄咄向空书。漫道长卿渴,犹能赋子虚。”李廷机和颜廷榘在秋天时往游普济寺,很喜爱这里清幽雅净的环境,寺僧的热情款待也让他们感动。他们心境疏淡,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寻词觅句,吟诗唱和。东晋时名僧慧远在江西庐山组织“莲社”,陶渊明也与之相交,成为文坛一段佳话。李廷机觉得在普济寺也很适合组织类似的诗社,请颜廷榘一定也来参加(“白莲应再结,陶令莫相违”)。
永春县苏坑镇有青年学子王天策,与李廷机相友善,后来与李廷机同时于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人,官江西都昌知县,有《茧云集》存世。苏坑熙里村有一座古德院。根据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记载:“古德院在二十二都,明正统间建,晋江李廷机与里人王天策尝读书于此。”李廷机和王天策在此读书,留赋《古德院》诗二首:“九月山中寒气微,浪游客子爱朝晖。泠然行处风为御,卓尔空中锡欲飞。薏苡野人初得种,松楸涧道故相依。独怜容易时光换,才着单衣又夹衣。”“相逢萍梗兴怀同,蹑屐凭虚到此中。绕院潺潺千涧水,入松飒飒九秋风。轮回法藏犹堪斡,牢落僧居半已空。谁说游人心未了,云霄万里一飞鸿。”从诗中可以看出,时值秋天,凉气渐生,秋风飒飒,古德院曾经规模宏伟,但这时已经有些破败孤寂(牢落僧居半已空),却并不减他们的兴致。“泠然行处风为御,卓尔空中锡欲飞”,秋风虽然带来寒意,却也让他们觉得飘然若仙。到了这里,心胸坦荡,尘世皆忘,犹如“云霄万里一飞鸿”,这也可以看作是李廷机志存高远、志趣高洁的自我写照。
位于呈祥乡和德化交界处的雪山,海拔1366米,是永春群山之宗,晋江上游东溪之发源地,《闽书》说其“秋天开朗,可见泉中诸峰”。李廷机和朋友经锦斗云路(横路)村方向登上雪山之巅,极目望远,诗兴大发,题《咏雪山》诗:“竹楼晴日好,携友一登山。人影茶旗外,樵歌薜径间。澄潭沉碧藻,古柏郁禅关。回首三千界,白云心与闲。”诗中的“禅关”指雪山岩,始建于唐光启年间,原名碧莲岩;“澄潭”指雪山顶有一池,四时不竭,其形如莲花座。由于晴日里视野开阔,茶旗、澄潭、古柏、禅关历历在目,风光如画,尽铺眼前,还有随风飘来的樵歌,使李廷机十分惬意,于是便有了“回首三千界,白云心与闲”的神来之笔。值得一提的是,据锦斗林氏手抄本族谱,这首诗题为《经锦斗横路往雪山书所见》,前两句作“荏苒秋已半,携友一登山。足蹑峰峦外,径穿汉霄间”,后两句则相同,推测族谱中所载为诗歌原稿,后来李廷机又作了修改。 □ 通讯员 林联勇
&&&&【&责任编辑:康鸿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