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老楹联的意思是什么出处谁,意思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的构思途径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点题法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它有单点、双点之分。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一年欣有首四海幸无波上句单点。又如九月婚联:喜望金菊放乐迎新人来这是下句单点。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 (扇店)纵谈中外事洞彻古今情 (报社)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还有明点、暗点之分。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观书千载近炼药九仙成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虚字法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可以虚字起首,如:何须蛋白寻营养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至大至刚,三天两地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数字法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数字起首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描写风景,也常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三面湖光,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数列嵌入湖北楹联学会成立时,我代中国楹联学会撰写了贺联:一楼云鹤,双流帆影三楚精神,四海联情顺序嵌入“一二(双)三四”。又如1984年底,我与马萧萧、顾平旦、曾保泉为北京保温瓶厂合作的一副咏保温瓶联: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上联的“一二三四五”,是等差数列,下联的“个(孤)十百千万”是等比数列。以上可称之为“顺嵌”。还有“混嵌”,即打乱数列顺序。1988年我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之约,所做的一副春联:四海五湖,擎三杯美酒,回首八七年六谷飘香,九州增彩千帆百轲,乘万丈春潮,同心十亿人双舞龙凤,一览江天联中将一至十以及百千万亿诸数词不按顺序分别放到适当位置上。数不对数一般地讲,联中数字要与数字对仗,但也有不与数字对的,多与颜色词、方位词、时令词和一些固定词来对。如:柯如青铜根如石花为四壁船为家 (成都杜甫草堂)这里的“四”,无论把它看作上下对,还是自对,都没有数字与其构成对仗。再如: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演金木土课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混嵌一至十数字,下联对之以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数字还有其他用法,如加减运算(“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乘除运算(“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分数(“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等。这些方法并不多见,不再详细介绍了。示时法示时,是一种标示时间的构思方法。有的可以写出具体时间,如:三更半夜三更半八月中秋八月中 (趣联)定一十二时标准作三百六旬循环 (钟表店)有的可以只表示出时间的先后次序,如: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关岳庙)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台北太古巢)前一联,明确标出“先、后”,后一联,以“晓、午、晚、夜”构成了时间流向图。示位法示位,即指示事物所在位置。有时可以指示得非常明白、清楚,如同导游图一样,如: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成都杜甫草堂)此联为杜甫《怀锦水居止诗》的摘句,指明草堂的具体位置。有时可以把位置标示得很具体,仿佛现今公路上的里程路标,如一副岔路口门对:已过半程临古渡再行三里到新村较常用的是以一些方位词(有抽象意义的方位词,如上、下、中、内、外、边、间等)来表示大致位置,如:堤畔莺花桥畔月竹边歌曲柳边舟 (园林联)鸡鸣山下,玄武湖边,振起景阳楼故址帝子台城,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 (南京鸡鸣寺景阳楼)历举法历举,即不满足于概括描写而列举具体事物。有点类似于“总分”中“分”的内容。安庐凤颍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北京安徽会馆戏台)如果只说八府,不细举安(安庆府,今安庆)、庐(庐州府,今合肥)、凤(凤阳府,今凤阳)、颖(颖州府,今阜阳)、徽(徽州府,今屯溪)、宁(宁国府,今宁国)、池(池州府,今贵池)、太(太平府,今马鞍山),只说五州,不细举滁(滁州,今滁县)、和(和州,今和县)、广(广德州,今广德县)、六(六安州,今六安县)、泗(泗州,今泗县),也未尝不可;但这是会馆中联,历数之后,便会给安徽同乡以亲近感。同样,下联历数五音八律的具体名称,更有戏台的环境气氛。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名联,用的也是历举法: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上联历举长江流域的著名风景,下联历举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倘若不这样历举,只写“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无论如何也难像现在这样脍炙人口。短联也可用历举法,主要是历数景物,如园林联中的:山溪—曲泉千曲竹径三分屋二分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这类对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动词。比较法比较,就是将若干事物按其排列顺序进行难易、大小、轻重等方面的比较。可以比较难易,如: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二十五月已登瀛兰州五泉山公园半山木牌坊上有横联,也是比较难易(及好坏)的: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更比上来难可见,两个事物就可以比较。1986年,我游武当山,曾赠某青年道姑一联,也是用比较法:进门易入门不易论道难悟道更难可以比较大小,如旧时戏名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是把“舞台”、“天地”大小反复进行比较。再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其立意也同上一联一样,除了在范围上,也在数量上比较。释名法释名,即解释事物名称。这种解释,不是严格的定义式的,而是一般介绍或由名而发出联想。如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门联:此女校书旧日枇杷门巷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园女校书即唐代女诗人薛涛,望江楼公园是其故居旧址,那时,门巷里栽有枇杷树。此联是释地名。议事称总董,办事亦称总董,总董何价值哉。况以伪总董浑合真总董,董有几总,总无一董,莫可名焉,命之曰懵懂懵懂教书号先生,唱书又号先生,先生失尊贵矣!若因女先生交结男先生,生未得先,先舍其生,是奚说也,说者谓牺牲牺牲这是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是从解释“总董”、“先生”之名处落笔,有感而发。释用法释用,即解释事物用途。有些趣联可用释用法制成,如:虎皮褥盖学士椅兔毫笔写状元坊行业联多用这种办法来宣传产品,如:不教暴日盈头射自有仁风拂面来。这是扇店联,说的是扇子的功用。又如:不愁夕阳去还有夜珠来这是灯具店联,说的是灯具在夜间的功用。释义法释义,即解释事物的意义。请看一副衙署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上联对“贪”的意义进行阐述:贪财图利,当然是贪;贪图名声,作沽名钓誉之事,也是贪。下联提出对“俭”的看法:只是对己节俭,严格要求,才算俭;对别人、对百姓这样做,便不是俭了。有时作讽刺联,一加解释,意义则十分明确了。如某官自创“爱民若子,执法如山”,实际上却鱼肉百姓,贪财枉法。有人作联: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上联释“子”,此官爱的是金子、银子;下联解“山”,他执法办案,是看谁行贿多,谁势力大。
以上10种途径,并不包括所有的构思方法,结合对仗规律,还有:一气法:即流水对(串对)作法。无情法:即无情对作法。领字法:即运用领字的作法。结合对联的修辞辞格,几乎每一辞格都为一“法”,诸如:比喻法:用比喻辞格。疑问法:用设问、反问辞格。嵌字法:用各种嵌字辞格。…………总之,对联构思途径多种多样,只要从实际出发,只要达到“工、稳、贴、切、新、奇”,怎样构思都能成为佳作,这也是“文无定法”吧!
论对联的巧与拙曾看到过这样的联句:"古文故人做".出者固得意,应者也众多.而我以为不然.古文的作者就是古人,谁的故人是古人?寿长啊?句在意高,不必过求小巧。陈子昴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攸,独怆然而泪下。全无花巧,风流千古。那么难道巧就无好句了吗?联就不能精巧秀美了吗?那也不然。蜂蝶纷纷过墙去,都疑春色在邻家。是诗句用意之巧者也。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是联之用数字之巧者也.一湖碧螺春色好。是偕音之巧者也。梅边每有月。是折字之巧者也。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是用典之巧者也。这些联句之巧,首先是因为它们符合对联的普遍规律:内容上言之有物,音韵格律上也和谐优美,面目不俗。却莫以为只须拆字偕音弄些小巧,就能算是好联。古人的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虽为名家所出,至今仍被讥为"油腔滑调"。对联论坛常见这些东东:坡为土之皮,滑为水之骨;花是七草化,鸠是九鸟成;古文故人做,诗讨寸土言;一人骑大马,二人坐土上,三人春日好.....孤峰倨坐评曰:何不去摆摊测字?古人的一篇《石氏食狮史》,已尽偕音之能事,终也只成得个四不象。对联论坛常见这样的东东:画上荷花和尚画;近世进士尽是近视;梅没美眉美。。。。。。孤峰倨坐评曰:可比做鹦鹉绕舌。传说有这样的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大侠斥之为:"不通"。倒常有初学者自以为捡了个宝,心甚喜焉。却不知这样的东东只会误人误已。对联论坛里常见这样的东东:霸王别姬唱楚辞;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孤峰倨坐评曰:正是那蒋干盗书。听说过有这样的句子: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这位古人喜欢调谑:-)但可知纪氏学问博洽,其诗清新玲珑。请看:斜阳流水推蓬坐,翠色随人欲上船。可叹对联论坛里常见这样的东东:八里滩离九江还有十里;一船二人三杯酒,五颜六色四时花。。。。。。岂不就是捣指学数?孤峰倨坐说道:"小弟弟,要是十个手指头不够用,就要赶紧脱鞋脱袜。"以上所讽摆摊测字,鹦鹉绕舌,蒋干盗书,捣指学数四病,有人看了,自然也会恼道:孤峰,你这和尚,光说别人自个不练,是何道理?所以我也撰了个联,是关于围棋的。这联的横批是:棋如人生。今把上联录在这里,请各位同好指教:执著未定枉费猜,先也要下,后也要下;如果有朋友不曾下过围棋,那么倒也可以说明一下:执,著,定,猜,先,后,下,都是围棋术语。倘见网上患此四病以致弄巧成拙的联友日少,而精巧秀美甚至大巧不工的联日多,那么网络对联高雅气象重现自不必说,而我等联友也得以在其中陶情悠游,不亦乐乎? ---------------------附:也说巧与拙(作者:明月伴清风)巧,一般说来是一个褒义词,寓有巧妙、巧思、工巧等意,但有一种“巧”却是含有贬义的,那就是“投机取巧”,孤峰所举许多例子,正是其表现。因此,在对联创作中,对巧的把握,要掌握一定的度,要做到巧夺天工,而不巧言令色,更不可投机取巧。巧与对联创作的难度并没有一定的关联,做好一副意境优美、格律严谨的对联,并不比对好一比挖空心思得来的“巧联”更简单。要反对一味求新、求巧的倾向,但对有一定难度的“巧联”,也不可一味排斥。比如“李白居,易安居”,虽然至今难有合适的对句,但出句在人名的镶嵌上,并不显得勉强。 同样,拙,一般来说是含有贬义的,但其亦有褒义的成份,那就是返朴归真、大巧若拙之拙,比如,许多口语、俗语对联,即是如此。因此,要避免弄巧成拙,但不可回避未经雕琢之天然之拙。 ---------------------附:也说巧与拙(作者:平上去入)我们不反对机巧联的创作 .但是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拆合字,回文,谐音,嵌数,嵌名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应用,成就了无数的趣联.但是这些手法不过仅仅是形式而已,如果过于注重这些,而忽略了内容,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为文要言之有物,联也一样.大巧若拙,这才是机巧联的境界.
对联的用典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 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 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 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 旋乾转坤,与民更始 开物成务,示我周行 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民更始”出自《汉书·武帝》,这里是喻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改造旧的社会面貌,除旧布新。下联的“开物成务”出自《易经·卜辞上》,这里是说毛泽东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从而得以成功。“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大雅·鹿鸣》,这里是说毛泽东为全国人民指出了很好的建设新中国的方法和道路。这些典故,一字不改,现成照搬。整个对联对仗极其工整,气魄宏大,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既是用典之妙品,又是集成语联之佳作。 成都武侯祠联写得出人意料: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毛主席当年游武侯祠时,对此联极为赏识。 下面谈谈用典的几种方式: 拈 用 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拈用。 如杭州岳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掇 合 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 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理也。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出 新 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 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庐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 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衡所做。有关部门对茅庐的所在地,多有争议,一说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顾嘉衡是清襄阳人,当时他正在南阳任职,地方人士要他证明茅庐的出处,顾颇感为难,于是便撰写一联于卧龙岗处。意思是说既然诸葛亮对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茅庐这一小事而争论不休呢?此联句显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怀。
脱 化 即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 例如湖南岳阳楼一联: 四面湖山收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乍看不见用典,其实不然。下联应是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脱化。重在“忧乐”二字。二字关情,用得极巧。
改 造 即对所用典故的内容做一番改动,以为己用。 请看下联: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传说此联为清代大学土纪晓岚所做,因他的府上人多次被庸医所误,故对不学无术的庸医恨之入骨。为此,他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变成一幅嘲讽庸医的妙对。按原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华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因为身体多病,连老友也疏远了。改联不变一字,只调换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则变成为由于庸医所致遭财主嫌弃,由于总出事,故病人都不来求医。可称神来之笔,令人称奇。此为改造典故的很好范例。当然,对用典的改造,不仅在于动字,有的可用原意,有的反其意而用等等。这要作者通晓典故,掌握好用典的分寸及典故的内涵及外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改出新意,不落俗套。
修 饰 修饰即摘取原文中、诗词中的句子加以修正,以符合对联的要求。 下联是清末秀才许经明为明诚学校所题之联: 明以辩之,学以聚之 诚者成也,校者教也 联中四小句,形成字句对,集引对,联首二字藏“明诚”二字,以誉明诚学校之意,后半句首字冠“学校”二字,主语诚、校与谓语成、教分别构成叠词,妙趣横生。上句“明以辩之”,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诚之”,在明辩之句中加一“以”字。“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下句“诚者成也”,出自《礼记》,原文为“诚者,自成也”,删去一个“自”字。 “校者教之”出自《史记·儒林传》正文。上句的意思是说,学者要对所学知识必须加以分辨以求其解。学者以学而聚,亦学问之聚处。下联的意思是说教育十分重视“诚”的,只有讲诚,方成大器,联语典雅自然,主意深邃,堪称奇绝之作。
四、用典要照应主题 做对联,不仅形式上要对称,内容上更要讲对称,用典时特别要注意它的对称形式,即文与义的关系。如上下句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典故,典故之间内容要和谐,性质要对称,不要生拉硬扯。典故的引用必须服务于主题,这是关键。因为用典的作用是让人们从典故中更深刻地领悟联语的旨意。如果用典失误,文义错节,题典火调,必然使读者误入歧途。 如庐山白鹿升仙台(又称街碑亭)一联写的与内容十分贴切: 故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史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时,有一名周颠的疯和尚,于南京处唱太平歌,歌词大意是说:“朱元漳当了皇帝,天下会得太平”。朱听说后,派人将其招至军中,随军而行。在朱元璋横渡长江时,狂风大作,兵马难行。周颠立于船头,向天大叫数声风雨骤止,顺利渡江,后周颠告辞要走,朱元璋问去何方?周答:我是庐山竹林寺僧人。后来人们传说他在仙人洞北竹村等处骑白鹿升天而去。朱元璋为他在此建升仙台和御碑亭。此联之妙,在于它全面地将故事化为联内,文辞紧扣主题,语言平中具奇,非大家所不能为。
五、用典要自然得体 要明白用典不是点缀作品更不是炫耀文采,卖弄风骚。用典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作品是给人看的,用典必须做到不生涩、不枯燥、不失度、不牵强。中国历史典故浩若烟海,我们用典的范围毕竟有限,使用典故必须避免那些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以及不称为典故的“典故”入联。更不能随意串联一些成语、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典故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点睛之笔。 如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写的就十分成功: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中连用两个典故,上联借用项羽救赵过漳水后,沉船、破釜、背水一战,终获大捷的典故,无半点雕琢之感。下联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熬十年,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远大志向。
六、用典要积极上进 典故是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有的典故有很浓郁的封建落后色彩,如“人生如梦,攀龙附凤、黄金屋、男尊女卑、黄道吉日、盖棺论定、金榜题名”等等,用这些词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陷入封建思想的团圆之中。古为今用必须注意思想性和政治性。毛泽东是用典的高手,在他的诗作中,典故屡见不鲜,像吴刚、嫦娥、孙大圣、唐僧、神女、湘妃、牛郎、盗跖、玉皇、五帝、孔子、陶令、曹操、霸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他的笔下运用得十分自如、自然。例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联句。如何做好对联,无捷径可走,必须平时多读一些名诗、名句、名联,久而久之,会得悟其真谛。多写,首先应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总之,在用典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创作出新的胆识,不要在别人的陈词滥调中爬行。这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
对联的集句就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
一、集句联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在这里做“聚集”、“集合”解。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也有对集句范围加以限制的。如必须是唐诗之间相对,赋文之间相对之类。不管集句的范围如何,当以集成的作品工巧为重,切不可让集句的规定束缚了手脚而影响作品的成色。
集句联的起源大约同摘句诗互为先后。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王安石可为集联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联并非自王安石始,据《蓼花洲闲录》所载,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联的出现。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诗、集词、集骈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经典,甚至连成语、白话、俗语,也可集。但比较普遍的是诗词集联,如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
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人想衣裳花想容
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联句原来都是著名的诗句,文人们集诗句以成联,不但不会失去它诗的灵感,还能在所集之联中产生新的意境。有人干脆把诗中的对偶句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对联处理,这种联叫摘句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便是摘自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对偶句,而集联和摘句则是连接诗歌和对联的一座桥梁。
我们说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在于:一是它有比诗歌还要精练的语言,而且用字灵活自如,不受字数的限制,随意性强。这是它自身体裁的特点,诗歌则显得拘谨、死板了一些。
集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非游戏文字之类。作者非有一定文学底韵不能驾驭。否则宏篇在手,亦难成佳对。在集句对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经过自己的选择、思考,才能从浩瀚的文山诗海中撷取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对。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一副集句联要比自撰联难得多,可谓得之不易。正因为集句得之不易,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显其才华的天地里,不懈地追索。其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
北宋初年大词人晏殊,得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无一配对,苦思一年,仍未成对,还是王琪提出:何不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喜,如获至宝,后他将其写进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集句成联殊非易事。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有过难成对句的尴尬。周紫芝在《竹坡诗话》里记载:王荆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
从以上两例可知,做一集句联非容易事。当然也有不少集联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作者平时刻意留心,倾心专注,就一定会集成佳对。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作者文思敏捷,长期苦心积贮的结果。它确是“成时容易却艰辛”,一个平时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将唐诗宋词读遍,也不会达到集句成联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联,必须平时多读多写,博学广记。
下面我们按所集不同体裁分类叙述:
集诗句集诗句是集句联中最为普通的,请看用毛泽东词和周恩来诗句集成的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不管是从音律上,还是从对仗上,都对得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感情贯通,浑成一体,只是“长”对“蹈”略显不工,然不失为奇绝之作。请看王安石集谢贞、王籍诗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联不仅对仗工整,白璧无瑕,而且语言风格相近,用词婉丽、清新,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以上两联为集不同作者诗句而成联,亦有集一人作品者,比如鲁迅先生集屈原《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崦嵫”,指崦嵫山,神话中日落的地方,“鹈鴂”是一种鸟,一说是松鹤,一说为伯劳。其鸟叫时,天气将转冷。上联意思是说。太阳不要离崦嵫山太近,下联意思是说,恐怕“鹈鴂”过早地啼叫。两句都道出对时间的珍惜,意在激励人们珍惜时间,莫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集词句如梁启超赠胡适联,便是集的宋词联: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
周策纵也是集词的高手,他集过这样一幅集联: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下联是杭州西湖之滨楼外楼酒家的一副对联: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句出自南宋词人姜白石的《翠楼吟》,下联出自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它将西湖的绚丽风景融人联中,令人神往。
集史书句集文史句,包括赋、文、骈文、经典,由于文集多不用韵,故此比诗词难了些。如下联:床头见数帙书,便以学问相许——《宋·王徽传》宅边有五柳树,尝著文章自娱——《南宋·陶潜传》
下联是集《史记》、《说苑》中文字联: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阴侯列传》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贵德》上联的原意为脱下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他自己的食物给我吃。下联原意为春天的风吹拂我们,夏天的雨滋润我们的身体。此联属对精巧,联句结构相同,联内各分句均有二叠字,叠字前一字均为名词,后一字均为动词,两短句又为句中对,末尾又是同一字,内容贯通,思路贴切,乃集句联中之上品。
集文句集文句指集古典文学古籍中句,如集四书句: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联为集联中之佳品,其出、对句各以三个结构相似的短句,形成句中对,上下联相对也十分工整,合乎章法,如天造地设,浑然天成,品赏之余,令人大得禆益。下联是《文心雕龙》集句: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动墨横锦摇笔散珠联句文辞华丽,内容关联,然上下句第二字,平仄欠工,第三字词性失对,第七字也然,但辞不害义,仍不失为一副好联。
集碑文句有人集石鼓文以成联:花放水流,自有旨趣禽呜鸟乐,各具天成
再如集《汉樊敏碑》联: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
集佛经句弘一大师李叔同学问精深,对佛门经典颇有研究,他曾著《华严集联三百》,可见其造诣之深。如: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此联可谓作者的得意之作。联中字句,所对无偏,巧夺天工,又意境深美,佛性自见。下联也是李叔同所作: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
联中虽个别词的词性不工,然其行文,结构较为严谨。做到如此也实属不易,可属宽对范畴。
成语对今人胡遂先生曾集过这样一副对联:守株待兔缘木求鱼上联语出《韩非子·王蠹》一书,下联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书。“守株待兔”化为成语,意思是比喻那些狭隘死板,不劳而获,异想天开的人。“缘木求鱼”化为成语,意思是用来比喻办事方式有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意思。两句成语内容非常接近,均属贬义,集成一联,贴切自然,而且对仗亦十分工整,可谓上篇。郭沫若先生曾集一成语联题于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众志成城,众擎易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联不但为当句对,上下对仗亦工,联首字在小句中重复,给对联造成一种工巧的效果,值得玩味。
名句对摘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以成对,也属集联之一种。笔者曾集过这样的两幅对联:性格决定命运——乔冠华距离就是权威——戴高乐
艺术是文化的标记——贝弗莉·西尔斯诗歌是心灵的火花——列夫·托尔斯泰
除此之外,集句联中还有俗语对、白话对、隐语对等等,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做集句联,还要理清一个概念,就是要区别集句和摘句的不同之处 ,集句是撷取前人一人的或两人的诗词文章中互不相关的词句集成一副新的对联,摘句则是将某一作品的同一首诗词或文章的对偶句拿来,以成对联。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对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人许浑的诗对句:浮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多书中将摘句混同于集句联,这是一种误解,应当纠正。总之,集句联是一种锤字炼句的好方法。可以说,它是对联的最高形式。驾驭好集句联,不但要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还要平时多读古典作品,刻苦探索,举一反三,不厌其烦,才能创造出得意之作。
集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管集一人之句,还是集两人甚至多人句,必须含意深刻,思想贯通,对仗合理,浑然天成。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对仗工整也不能叫对联,而只能叫句,如:袁安卧雪仁杰望云两句都有典故出处,从词意、声调看对得较为工整,但内容却不相关,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不能表达一个中心思想,韵味索然,只对而不联。
第二,同一作品中的现成对句不能算集句,只能为摘句。
第三,不能修饰和改动原句中的字,否则,不能称为集句,而只能称为仿改联。
第四,上下联文字和意义忌重复,即使部分合掌,也是不允许的。
二、仿改联对联的仿改,即是模仿现成对联加以部分改动,改动后的对联,既可看出对联的旧貌,却又翻出新意。有一年,郭沫若在普陀山拾到个小本子,上写着一幅春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再看,还有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者马上让人查找失主,结果找到了,是一位精神几乎失常的姑娘,经了解,这位姑娘已三次大学落榜,爱情上也受到挫折,于是想“魂归普陀”。于是郭老耐心开导她,并为其改了她的原联,改后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为“春在心中”。后来,那位姑娘知道这位老者就是我国的大文学家,于是便向郭老倾吐了自己心中的苦楚。郭老听后,奋笔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郭老对那位姑娘的对联做了部分仿改,便为她指出了光明的前程,使其从沉迷中奋起,可谓通神之笔。
请看广州黄埔军校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副对联是在1924年创办陆军军官学校时贴出的对联,联句以通俗之辞,高度概括了学校的性质。1927年“四·一二”大惨案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将学校的共产党教员、学生排斥出校,随之学校的性质也改变了。这时,有人将原联改为: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联句只将“请”、“莫”二字掉换位置,联意则截然不同,一褒一贬,一语中的,可谓妙哉。
腰鼓队演出:
对联的谋篇与创作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是“副”,不能用“首”或“条”等称谓。不管对联字数多少,必须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对仗合理,词性相近。
乍看起来,对联这一文体在浩翰如云的传统文学中,是再简约不过的了,它短小,精练,易学易会,应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春联、婚联之类,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尝试。其实不然。形式的简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论及对联的创作理论及艺术手法,并不比诗歌简单。对联和格律诗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句,而格律诗就不只两句了,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的还要高,因此联语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对联,不但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撰写对联难度较大,难度特大的对联,要想对好,比写格律诗要困难的多。有的联语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对好,有的联上联出了,数百年之后,下联仍无人对出,致使在楹坛上出现了“绝对”这一特殊现象。所以,一位作者,只有学识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期的生活体验以及浓郁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副对联,格调固然重要,但格调只是一种文学技巧,而艺术是文学的灵魂。格调是死的,艺术则是活的,格调给人以外表的美,而艺术则能给人以内在的美。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诗人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感染力。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要做到立意奇绝,感情真挚,内容含蓄,语言饱满,文辞洗练,构思巧妙,意象清晰,寓意深刻,对仗合理,音律优美,尽量使对联达到诗化的境界。有人认为,写对联比写诗来得容易,其实要真正写好一副对联,并非易事。它和诗歌一样,同样要讲究比兴之法。如果没有艺术的冲动,只是为应付而作,因文造情,其作品绝无艺术生命力。晋朝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糜”,指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和言志,这就必须首先做到语言优美而动人,对联亦如此,必须借助于审美形象去表达自身的情绪,还要做到联中有我,即在联中呈现出自己的风格。古人云:“学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浚文之源在读书,在养气。”此乃独到之谈。其中道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学之功,丹华之妙”的深刻道理。此乃书外功夫,是非一般人能体会的了的。清代学者袁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只可取意,不可取法”,“平居有古人,学习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对联的创作过程是对语言最精辟的提炼。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对联创作必须充分掌握极度的概括特征,以最精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大的题材可以大写,小题材则要小写,不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在创作时,在避免文辞堆砌的阳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沈德潜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为此,作者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扩展自己的胸谋,开阔自己的视野,到时候驾驭大的题材就不会无处落笔了。下面谈一谈对联创作中的规则。一、立 意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群山尽作窥边势;大海能销出塞声。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二、取 象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谈胜看花。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苏东坡也强调“文理自然”,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的对联创作十分有用。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三、言 志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孟子亦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讲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对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过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而所含的就是“无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诗人们一直恪守这一格言,认为“言志”是诗的本质,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联与诗同,细细分析,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诗言志”应该做两种解释,一是诗必须要言志,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你的志也会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在对联中,有人将旨在抒发自己情致的对联称之为言志联,比如徐悲鸿在解放前写过的一副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再有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请看: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者的身世有所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四、抒 情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纵观古今楹品亦然。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月夜看灯才一梦;雨窗欹枕更何人。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五、章 法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如一旦形成陈规的章法,便会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规律性,鉴于此,古人还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认为,对联的创作理论及美学原则多遵循诗赋骈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赋骈等文体,自然也是对联的创作理论根据和美学原则。古人对章法的理解,从来就有:“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的说法(袁枚语)。古人的这一理论,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去道破真谛。但还是有一家之言,谓诗法之“起、承、转、合”。 对于楹联,上四点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短联不必苛求,一些长联,不妨可以借鉴。因此,懂得一些作诗章法,是做好对联的关键所在。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从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
对联简明教程目录(“非考核内容”不在练习和考试题中出现,但建议学员通读;“简单考核”意即只考核基本常识)第一讲 什么是对联
  第一节 对联相关概念
  第二节 对联四要素第二讲 初识对联格律
  第一节 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
      (正对、反对、串对)
  第二节 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
    一、重复用字规则
    二、词性分类
    三、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第三节 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
      (“135不论,246分明”规则的相关内容)第三讲 深入了解“词性相当”要素
  第一节 词性的工对与宽对
    一、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二、词组结构和句式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第二节 当句对
    一、当句对的各种形式
    二、当句对中的词性工对
  第三节 联绵词第四讲 深入了解“平仄相谐”要素
  第一节 关于“马蹄韵”
    一、马蹄韵及其“句中平仄规则”
    二、马蹄韵“句脚平仄规则”和“平仄杆”
  第二节 树立整体平衡观,活用声律规则
    一、划分语义节奏,灵活安排平仄交替
    二、运用整体平衡概念,保证节奏点平仄相反
    三、以联意为重,允许适当“出律”(非考核内容)
  第三节 机巧联的声律问题(非考核内容)
  第四节 古四声问题(简单考核)第五讲 深入了解“内容相关”要素
  第一节 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合掌”禁忌
  第三节 无情对(简单考核)
  第四节 分咏格诗钟(简单考核)
  第五节 “内容相关”必读文章第一讲 什么是对联  ●第一讲学习、考核内容:(1)常用词性辨析(2)汉字平仄声判断(3)能做简单的对句和自撰简单成联,符合基本的对联格律(4)能判别联作中的明显错误第一节 对联相关概念  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称。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对联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为长联。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按修辞格式和技巧手法(联格)划分,类别很多,参见本站[楹联仓库]首页的分类表。
  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第二节 对联四要素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喜 上 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病例:
  上联:春  来眼际
  下联:风光 无限 
  “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上下联各十一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有一种所谓的“绝情对”是字数相等要素的特例:  袁世凯 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是极其个别的例子,不提倡模仿)  对联按字数分类时,上下联各3字称为“三言联”或“三字联”,各4字为“四言联”或“四字联”,依此类推。通常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归入“长联”(根据周渊龙、赵梦昭合编《古今长联辑注》中的观点),15言以下归入“短联”(尚无权威观点),15言至30言可权且归入“中长联”,1-3言也可称为“超短联”(1-3言联很少,1-2言更少,大多在特殊环境下才能成其为对联),另外还有多至上千言的“超长联”。  本站楹联仓库收录的和浏览。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病例: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不能算对联。)  故乡千里月同此
  十年劳碌又一天(不仅内容对不上,词性也对不上。)  出句:一江春水向东流(下联)
  对句:两河秋波朝北动(字词生硬对仗,内容不知所云。)  “无情对”和“分咏格诗钟”是内容相关要素的特例,将在第5讲中介绍。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词性分类参考《汉语词类语法表》。例:
  春  来  眼际
  喜  上  眉梢
  名词 动词 名词  病例:
  春  来  眼际
  名词 动词 名词
  风光 无限
  名词 形容词
  (或者:
  春 来 眼 际
  名 动 名 名
  风 光 无 限
  名 名 副 名)  “词性相当”被联家认为是对联的本质特征和铁定的规则。但是也有个别“特例”。以下例子仅作为粗略的了解,初学者不宜模仿:  二三星斗胸前落;
  万花飞舞圣人书。(郑板桥)
  引用:“这是所谓的‘依稀对’,追求上下联字面的联系恰在对与不对之间的境界。‘星斗’与‘花’、‘二三’与‘万’、‘落’与‘飞舞’,隐约调和在一起,构成完整而和谐的意境。”
  这种所谓的“依稀对”,不仅对应的字词词性严重不工,还打破了“对应词组字数相等”的戒律。不宜模仿!  两点金焦,到山时不如望;
  一庵海岳,怀古者见其人。(彭元瑞题北固山联)
  引用:“这是所谓的‘字底对’,‘望’与‘人’字面不对,但‘望’是‘望山’的隐略,于是字底的‘山’与‘人’终于对应。”
  楹联艺术达到如此“境界”,非一般人所能效仿!    对联讲究用词用字精练,在创作中经常需要考察每个字的词性。在第二、三讲中我们将作详细讨论。四、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除了上下联单边的和谐,还包括上下联的相互协调。
  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
  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
  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如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虽然“春”和“悲”都是平声,但整幅联作从声律上说是没有问题的。
  对联声律要求在一个语句中(上联或下联的各分句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如何交替?因为汉语两字词居多,这里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应用到多数联句中的基本规则: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例:  春来眼际
   平 仄  
  喜上眉梢
   仄 平  春风荣草木
   平 仄
  瑞雪润河山
   仄 平  鞭炮声声报喜
   仄 平 仄
  红灯盏盏迎春
   平 仄 平  五星赤帜迎风展
   平 仄 平
  十亿丹心映日明
   仄 平 仄  多分句联单独安排每个分句的平仄,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  红梅献岁,鹊立枝头歌盛世;(“岁、立”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仄
  绿柳迎春,莺穿陌上唱中兴。(“春、穿”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平  执法秉公,公生正气,气贯长虹昭日月;(“公、生”,“气、贯”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爱民送暖,暖似春风,风行大地秀河山。(“暖、似”,“风、行”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至此,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对联”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常用“对仗工整”来肯定一副对联作品,其含义就是:这副对联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符合规则。  以下略举数例,请尝试分析每幅作品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的对仗情况。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春联)  处处欢歌遍地
  家家喜笑连天(春联)  陌上春来花似锦
  庭前鹊闹客如云(春联)  绿叶衬红花 花繁叶茂
  情歌谱新曲 曲美歌甜(婚庆联,花、曲为顶针手法)  山明水秀 八节四时颜不老
  日丽风和 千年万古景长春(贺寿联)  风风雨雨 为人民 终身奋斗
  山山水水 留足迹 风范长存(挽联,风雨、山水叠字手法)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大书院。“书院”是古近代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场所。书院联书卷味浓厚、书生气十足,自成一派,对仗工整,佳作颇多。此联即为经典的复字、叠字、顶针联)
第二讲 初识对联格律  ●第二讲学习、考核内容:(1)初步树立上下联一体观,理解正对、反对、串对概念并尝试应用到创作中(2)初步掌握“词性相当”要素的有关内容和规则,包括重复用字规则,词性、词组、句式结构分类,汉字的多种词性(3)初步掌握“135不论、246分明”的声律规则第一节 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  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网络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网上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下面是从国粹网对联擂台中摘录的几个病例:  山路踏青风满袖
  阳关辞故泪两颊
  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焰火升腾空灿烂
  恩师仙逝徒伤心
  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西疆腾热浪
  北国化冰封
  (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  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
  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
     字正腔圆洋教授
     肢碎身残泥菩萨
     活血化瘀金罗汉
  这个例子中,第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1、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
  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例:  登楼看月胸襟阔,
  把酒临风感慨多。  高山须厚土
  大厦要良材2、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
  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例:  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  莫学杨柳半年绿
  应效松柏四季青 3、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
  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例: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才听骏马踏花去
  又见金羊献瑞来  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如果是自己创作成联,则需要练习使用各种关联方法。第二节 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一、重复用字规则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重复用字用词的联作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重复用字规则:1、同位重复: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国至新元国运昌(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国”)  病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岁至新元国运昌(下联1、4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例:  岁岁春光好
  家家富路通  曲曲弯弯走路
  堂堂正正做人  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出自《清末民国讽喻联集》。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熙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
  我我卿卿夫夫妇妇但愿得平平稳稳年年喜喜欢欢(宾馆、旅店用联)  重复用字还能横生妙趣: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朝朝暮暮时时鼓鼓钟钟(福州西禅寺玉佛阁)  贪贪恋恋恋恋贪贪愈恋愈贪愈贪愈恋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某恋家学生妻代对塾师)2、上下联避免出现“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病例:
  春安夏泰人长寿
  秋福冬祥人进财(“人”同位重字)  病例:
  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力图避免。)  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之”字可以重复)  病例: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不”异位重字,也是禁忌。此例下联改为“莫”字即可。)  病例: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玉”异位重字,应改为“雪”之类的其他字。)  同位重字容易发现和避免,而一旦存在,即属大错。异位重字在字数较多的对联中常有被忽视的情况,包括一些正规的赛事中,获奖作品也曾出现过异位重字,所以写作、鉴赏时须特别留意。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又称“换位格”,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室有奇书穷亦富
  胸无点墨富也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孙家鼎自题门联)二、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参考:《汉语词类语法表》  古代有“虚对虚,实对实”的说法,但是古汉语虚实划分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实词基本只包括名词。所以“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尚需作具体分析。一般情况对“词性相当”要素的理解是:各类词汇分别对应。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个的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所以多数单个的字也可称为一个词。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不少汉字和词组还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这里推荐大家使用金山词霸软件来查阅汉字的词性和词义,非常方便。
  对联创作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字的多种词性,如以下这些字:不、有、了、红、一、香、下、东、要、着、须、好、来、如、胜、似,等等。三、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各类词组举例:  主谓: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
  并列: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
  偏正: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
  动宾:司令、革命、联系实际
  动补: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  此外,词组还可以按词性分类。举例:  名词性词组:地震(主谓)、声音(并列)、铁路(偏正)、红男绿女、炎黄子孙
  动词性词组:祖传(主谓)、飞腾(并列)、歌唱(并列)
  形容词性词组:面熟(主谓)、性急(主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
  ……    两个字的词组有时看成一个整体,有时需要分开来分析词性和词义,根据需要而定。  规则: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例:  羊毫舒远志
  虎胆壮雄风
  羊毫、远志 偏正结构名词,舒 动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下联结构相同,词性对仗工整。  欢歌笑语 辞旧
  爆竹花灯 迎新
  欢歌、笑语 偏正结构名词,欢歌笑语 并列结构名词,辞旧 动宾结构(动词性词组,在这里应该分开看作两个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下联结构相同。  春回大地 诗行绿
  日耀长天 画卷红
  春回 主谓,大地 偏正,春回大地 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式(划分为“春/回/大地”或“春/回/大/地”均可,“大”形容词修饰名词“地”,语法中称为“状语”),诗行 偏正,诗行绿 主谓。具备主谓语就构成完整意义的句子,故联句整体由两个完整的分句组成,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因联句字数极少,一般不作为分句看待,而是看作两个节奏或者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三个节奏。  病例: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九万里  春回大地诗行绿
  彩笔喜描画卷红   春回大地诗行绿
  莺歌燕舞山河新   以上病例词性和结构问题十分明显,联友不妨自己分析。第三节 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  第一讲介绍了“平仄”的概念,并介绍了“平仄相谐”要素的基本规则。本讲继续展开讨论。
  先回顾第一讲中介绍的平仄基本规则: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
  这个规则总结为一句话就是“135不论,246分明”。不能死搬硬套这个规则,其中尚有不少奥妙,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135不论”不包括3、5、7等单言联句的句脚字。再看第一讲中的例子:  春来眼际
   平 仄  
  喜上眉梢
   仄 平  春风荣草木
   平 仄
  瑞雪润河山
   仄 平  鞭炮声声报喜
   仄 平 仄
  红灯盏盏迎春
   平 仄 平  五星赤帜迎风展
   平 仄 平
  十亿丹心映日明
   仄 平 仄  很明显,其中的5言、5言的联脚必须“上仄下平”。2、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平尾”指下联(或分句)最后三个字连平,是格律诗词中的大忌,许多年来一直套用到对联中。  病例:
  满园芳草绿
  万户春联红(仄仄平平平,须将“春”换仄声字)  春风春雨引春色
  新岁新年开新篇(平仄平仄平平平,须将“开”换仄声字)
  上下联的分句中也不允许出现三平尾:  盛世千山红 祖国扬鞭已跃马(千山红 三平尾)
  新春万里艳 人民折桂再腾龙  改革开红花 呈中国特色(开红花 三平尾)
  小康铺富路 通人间天堂3、避免在5言联下联(或5言分句中)出现“仄平仄仄平”,7言联下联(或7言分句中)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格式被称为“孤平句”,也是诗家大忌。近年对联界有不少人提出对联不必忌“孤平”,正规赛事评选中也偶有孤平句被入选,但尚未得到公认,初学对联者仍然有必要了解并尽量避免。这里的“孤平”概念是“除尾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但仅指以上两种平仄句式,不宜将这个概念扩大到其它句式中,比如6言句式“仄平仄仄仄平”。
  病例:
  爆竹传吉语
  腊梅吐异香(仄平仄仄平,须将“吐”或者“腊”换平声)  辉煌长创人财旺
  锦绣又添事业兴(仄仄仄平仄仄平,须将“又”或“事”换平声字)4、上下联2、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  病例:
  风和日丽花争艳
  山青水绿鸟竞歌(青-和、绿-丽 粘律,此例调整为“水绿山青”即可。)  通常,我们只说下联某字和上联粘律,或者对句的某字和出句粘律。粘律是下联(或对句)的偶数位“平仄失替”造成的。如果出句(或上联)平仄失替,而对句(或下联)平仄合律,也必然出现粘律。失替、粘律常被统称为“出律”。5、带“领字”的联句不能简单套用“135不论,246分明”规则。  先看例子:
  欣 文坛喜溢
  看 艺苑花荣  经 世上几番风雨
  看 人间别样春秋  类似这样的例子中,第一个字称为“领字”,带领字的联句应除开领字后考察后面的双字词汇的平仄情况。如上面第一例应将后四字看成一个4言句,,第二例将后面六字看成一个6言句。绝不能死板地划分单、偶数,如“经世/上几/番风/雨”,就大错了。上两例除开领字后的平仄交替和对仗情况:  欣 文坛喜溢
     平 仄
  看 艺苑花荣
     仄 平  经 世上几番风雨
     仄 平 仄
  看 人间别样春秋
     平 仄 平  领字有两个字的,称为“两字领”,也有三个字的“三字领”。通常一字领、三字领的平仄可以相对随意,两字领最好和后面的句子结合起来进行平仄交替。例:  看 儿曹整顿乾坤
  任 老子婆娑风月
  欣看 大地千重秀
  笑望 巨龙四海飞  懒看 风潮随起落
  厌谈 功苦任西东  不忍看 花闲玉瑟
  也曾弹 剑泣金鞍  领字起到“统领”后面句子内容、加重语气的作用,在整个句子中领字通常不是必需的部分,其后的句子已经具有完整意义。有些两字词很容易被看成领字,需要按上述概念仔细分辨。以下例子各位试加分析:  千选不烦随你意
  百看不厌称君心  静看湖莲参妙谛
  闲翻贝叶悟真经  中间的分句含领字的例子:  日月循环 堪喜 人间换岁
   仄 平    平 仄
  风云际会 欣逢 世纪更新
   平 仄    仄 平  凤舞龙飞 喜看 大好河山 生机无限
   仄 平    仄 平  平 仄
  云蒸霞蔚 遥望 骨肉同胞 团聚有期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此例后八字应分为两个分句单独安排平仄,美中不足的是“肉、胞”粘律!
6、一至四字联的平仄问题  一字、两字的对联很少,只在极其特殊的环境中才能成其为“对联”。一字联肯定是上仄下平,二字联尾字上仄下平即可。  单独的三字联,同样是尾字上仄下平。但是在多字联中当作领字、分句或者语义节奏时,可以根据联意需要适当放宽要求。例:  看菩萨 添颜料
  照题目 作文章  笑不了 古今事
  看得见 去来人  大大肚 能容万物
  微微笑 看破群生  四字联尽量遵循“13不论,24分明”,特别是作为分句时。单独的四言联因字数太少,死板地遵循这一原则束缚手脚。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失替”的例子(联脚除外,下联尽量避免三平尾):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故宫:乾隆题竹香馆)  析证诸子
  衡量百家(老舍赠刘子衡)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昆明:华亭寺) 7、多分句对联的平仄问题  此问题在第一讲中已讲过。这里再重复一下以加深理解。
  多分句联单独安排每个分句的平仄,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  红梅献岁,鹊立枝头歌盛世;(“岁、立”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仄
  绿柳迎春,莺穿陌上唱中兴。(“春、穿”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平  执法秉公,公生正气,气贯长虹昭日月;(“公、生”,“气、贯”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爱民送暖,暖似春风,风行大地秀河山。(“暖、似”,“风、行”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凤舞龙飞 喜看 大好河山 生机无限
   仄 平    仄 平  平 仄
  云蒸霞蔚 遥望 骨肉同胞 团聚有期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这是前面的例子,多分句含领字。上下联后八字本身平仄没问题,但因“粘律”,所以要么改上联的“大好河山”,要么改下联的“骨肉同胞”。
第三讲 深入了解“词性相当”要素
  ●第三讲学习、考核内容:(1)掌握词性工对与宽对的概念及对应规则。包括:名词的工对与宽对;词组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2)当句对有关知识(3)联绵词知识第一节 词性的工对与宽对  工对与宽对在“词性相当”要素中是个相对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包括第二、三节内容)。一、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下这种划分称为“义类”,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义类相对:  天文类:月、日、云、星、雪、风、雨、雾、霞、雷等;
  地理类:峰、山、谷、壑、江、湖、海、田、岭、原等;
  时令类:晓、时、夜、晨、春、夏、秋、冬、早、晚等;
  动物类:马、牛、羊、鸟、鱼、犬、鹿、猴、鸡、虫等;
  植物类: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等;
  文学类:诗、词、歌、赋、篇、章、诏、檄、书、联等;
  人伦类:父、母、兄、弟、姐、妹、舅、婶、侄、孙等;
  身体类:眼、耳、鼻、舌、口、手、腰、脚、肩、背等;
  宫室类:房、廊、亭、榭、庙、寺、宫、殿、斋、闺等;
  服饰类:帽、领、袖、鞋、衫、裤、袜、巾、玉、佩等;
  器用类:笔、墨、纸、砚、剑、锄、刀、勺、钩、筷等;
  ……  例:
  荷老尚余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菊,雨-霜,属于义类相对。)  春观鱼变
  秋听鹿鸣(春-秋,鱼-鹿,义类相对。)  实际写作中,不能局限于义类相对,“工对”和“对仗工整”并不是一回事。片面追求这种死板的工对,会束缚作者的思想。因此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不能看见“春”,立即对个“秋”,看见“多”,只会对个“少”。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单个字词对仗工整了,却造成了内容不相关的大问题。这是网络即兴对联常见的毛病。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这种一个字一个字生硬对仗、不顾联句是否通顺的做法,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提出:“无情对”难道不是这样吗?须知,无情对也必须有通畅而不生涩的完整意义。无情对的知识将在以后讨论。
  初学者尚须注意另外一个问题:简单地将固定词组拆开后放在上下联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工整的对仗,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中的“流动”,就因此造成联句的不通顺。因为“流向东”是通顺的,而“动朝北”却费解了。词组拆开分别放在上下联中,是称为“嵌字格”的一种技巧,但必须嵌得通顺自然,所谓“天衣无缝”。  名词的宽对指不同义类的对应。例:  桂下诗朋满
  杯中玉月圆
  此联中,“桂”对“杯”,植物对器用;“诗”对“玉”,文学对服饰;“朋”对“月”,人伦对天文。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李白)
  此联中,“树”对“溪”植物对地理;“鹿”对“钟”,动物对器用。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
  此联中,“岭”对“树”,地理对植物;“帽”对“钲”,服饰对器用。二、词组结构和句式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对第一讲中列举的词组构成作进一步的分析。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 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 并列,清-楚 并列)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 言论文章、丰功伟业 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或者说可以被忽略)。然而 丰功 对 言论 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例: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英雄 对 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著名的题词是个典型的宽对例子。有人认为这不是对联,因为一是“上平下仄”,二是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不同词性。但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它仍然能算得上是对联。原因:一、上平下仄并非绝对不可以,古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二、整体句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状语+动词结构;三、天天(名词)、好好(形容词)这样的叠字词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类似的例子:  四面荒芜权向此间来坐坐
  一肩行李果缘何处去匆匆
  江苏南京雨花台楹联。匆匆形容词,坐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楹联注明出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