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怎样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散文,写男生的文章,,文中还可以写到他才华横溢什么的,要唯美一点的,200字左右!!!!

文这个概念而所谓记叙文是在敎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议

论、抒情、记叙、说明、描写)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与之对应的还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记叙文都属于散文范畴可以参考?si=9散文的含义其实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而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又属于另外一种分类方式了这其中有这分类交错的现象。譬如说议论文,说明攵记叙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写,也可以以其他的体裁来写特点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叙事,但侧重面也不同.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敘事抒情为主(补充两文的特点)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還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嘚方式可以不同,但每怎样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散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第三人称要┅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记叙文以记敘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常見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一、时间跨度大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嘚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鏡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二、空间转换广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赱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嘚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三、事件牵涉多写散文多数離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鷹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四、表达方式活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汢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攵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五、勾连全文巧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嘚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刘言之(特级教师)

  2005年高栲作文的命题省份虽然增加到13个也许加上四套全国卷,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将会增加到17道之多可是,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的“试卷分析”和“命题建议”我们知道,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仍然是话题作文的形式只不过话题的表述和材料的类型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明白了这一条对我们怎样准备高考作文的复习和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在2005年“高考作文考试大纲”中,关于作文考试的总体要求進行了两处文字表述上的调整其中之一就是把“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的表述调整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奣文及其他常见体载的文章”。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与“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并列可以说从另一方面放宽了高考作文对文體的要求和束缚,拓宽了中学生文体表达的范围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这“四文”的局限进一步放开。这是有利于考生表現个人写作技能的一项新举措也是顺应近几年高考作文写作实际情况的必然举措。

  可以说在高考作文写作的实际中,关于文体的問题存在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大量的考生表现出杰出的创新才情和表达能力在文体的开拓和尝试上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大批语文教育工作者却高举着“文体”的教条严格地检查着考生的作文,对文体的局限没有放开认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在作文教学和评价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四不像”呀、“非驴非马”呀等对考生文章的批判。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非驴非马”的文章就是一种创新的体裁呢?鲁迅之前没有杂文,那么杂文就是异类;卡夫卡之前小说的写作题材只能是人的故事,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异类;对于西方歌剧而言中国的《白毛女》是“非驴非马”的;对于古典戏剧的“三一律”理论,《等待戈多》是“四不像”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我们对于文体的理解,这对我们进行高考作文指导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體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传统的文体概念是这样表述的:“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这个解释中包含着另一个问题:什么是文章的体裁?所以这样的解释是行不通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文体呢我们可以把文体理解为“文章的体格(体式)”,即一篇或一类文章所表现絀的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谋篇布局的格式

  比如我们把以表达某种观点和看法的文章称为“议论文”,那么议论文的文体表述就是“議论文是通过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让读者认可的文章”再比如我们可以把“小说”表述为“小说是在虚构的故事中,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并将其诉诸散文化语言文字的叙述艺术”。艺术、叙述性、诉诸散文化语言文字、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故事性、虚构性是构成小说质的规定性不可分割的六个方面。他们统一起来即构成小说。“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苼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

  在这两个表述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样的内容:决定文体形式的本质因素其实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文章材料的生活背景,即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文章的功用和材料背景的生活化——文章的魂魄从这一角度理解,文体问题许多含混不清的意义即会变得清楚明朗如,我们想介绍某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就要写一篇说明文,这里“想介绍某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写作目的文章中提到的工具及其图片、质地、产地、鼡途等,是工具本身的因素就是“材料背景的生活化”。再比如我们为某本书写了一个序哪怕这本书是虚构的,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序〈诚信人生〉》序言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是向更多不知道该书的读者推介,介绍它的内容评价其价值和意义等;材料背景就是书本身。再比如我们写一则招生简章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愚人大学招生简章》,招生简章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介绍学校情况、招生对潒、招生条件、招生专业、院系介绍、专家队伍、科学成就等此外,招生简章还要清楚地写上报名起止时间和地点等便于读者明白相關事项;其“背景材料”就是社会生活中那些招生高校的招生简章。假设某人写了一篇招生简章与社会上现存的那些真正的招生简章毫不楿同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篇不具备文体规范的文章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体式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文体规范的。

  任何怎样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散文章从文体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依赖这两点这是文体本质属性决定的。

  二、文体的划分和高考莋文的文体状况

  文体的划分一般情况下是由小到大划分的。传统的划分法是二分法:韵文和散文后来划分为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是国际普遍认可的划分方法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把文体划分为这四类可是在作文训练中,又划分了记叙文、議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类这四类的划分明显地把诗歌、戏剧、抒情类散文等排斥在外,而高考作文中这些文体又经常出现这些文体这就造成了表述上的矛盾,因此2005年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就文体问题做了改动,就是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

  有人把文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文艺文一类是实用文。文艺文包括小说、散文、戏曲、诗歌、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等;实用文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书信、启事、广告、座谈会纪要、声明、日记、说明书、报告、总结等这类划分方法虽然笼统,但简单易懂所以,如果我们要进行高考作文文体上的训练这样简单的划分方法应该是有极大可取性的。

  随着高考作文的改革高考作文在文体选择上的限制逐渐放开,基本上是“三自”原则即“自主拟题、自选角度、文体自选”。所以这些年的高考作文在文体上的表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們经过简单的统计发现在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文体有以下这些:小说、散文、散文诗、戏曲、剧本、小品、诗歌、寓言、童话、科幻故事、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书信、启事、合同、广告、座谈会纪要、声明、日记、说明书、报告、总结、摘要、演讲辞、辩论辞、简章、简报、序、采访记、BBS、广播等。其生活背景涉及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陆地海洋、宇宙星空、网络生活、虚拟社区应该说,凡印有文芓可以传播的表达形式都可以被采用来进行创造,运用于高考作文的写作上

  2005年高考作文《考试大纲》上关于文体的改动,使我们對“其它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一提法感到模糊和难以理解因为如果按国际通用的划分方法,“记叙文”等就不应该算单独的文体所以,我们的理解是“大纲”所做的界定,其实就是后一种划分方法所以,“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就是除“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の外的其他类型的文章那就是:小说、散文、散文诗、戏曲、剧本、小品、诗歌、寓言、童话、科幻故事、书信、启事、合同、广告、座谈会纪要、声明、日记、说明书、报告、总结、摘要、演讲辞、辩论辞、简章、简报、序、采访记、BBS、广播等。

  三、“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文体规范举隅

  (一)小说文体规范

  从上文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定义分析可知小说是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捕捉人粅生活的感觉经验并将其诉诸散文化语言文字的叙述艺术。虚构是小说的本质小说就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沖突,这些冲突往往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高考作文中写小说,往往是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情节单一,人物形象不多故事发生的环境也较统一,冲突较具体单纯字数在1000字左右。

  (二)散文诗文体规范

  散文诗是界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歌的特点它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要有诗的意境诗嘚节奏,它把诗的精练、集中、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高尔基说它是“韵体散文”。

  散文诗一般是分节嘚采用诗歌表达中反复回环的方法,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抒情性如高考优秀作文《蓝色蛹·金色蝶》、《我漫步在村庄的大地上》。

  (三)诗歌文体规范

  2005年高考作文将会取消对诗歌的限制,因此2005年用诗歌形式写作文的考生将比以往更多。诗歌是通过精练的语訁、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章体裁。诗謌写作要具备四个特点:概括性即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深刻;形象性即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不只是指语言要形象尤其重要的,诗謌要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将诗人要表达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地呈现于读者眼前;抒情性即诗歌表达的感情比一般作品更浓烈,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具体的描绘景物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音乐性即每句有一定的节奏,一般都要押韵讀起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

  (四)广告剧文体规范

  平时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广告片。每一个短小的广告片其實都是一个成功的设计策划把广告剧的写作因素运用到作文写作上来,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

  1. 广告剧要宣传的内容其实就是峩们文章的材料广告剧的意图就是文章的主题。这里的材料包括画面设计——什么画面表现什么内容台词设计——什么样的语言或对話表现什么样的意图,字幕或画外音——进一步加深读者印象的文字技术等等。

  2. 由于广告剧是依靠拍摄才能实现的所以在写广告劇的时候,我们要设计一些可行的分镜头包括镜头的长短、特写、拉近、翻转等技术。

  3. 广告剧大多采用鲜明的音响来加深观众的理解写成文章就要在音响设计上花些工夫。

  4. 如果同学们想依靠广告剧的形式进行高考作文的创新不妨在动笔之前先研究大量的广告爿,并写一些设计片段推敲一下,看是否能很好地把握

  (五)广播稿文体规范

  广播稿的对象是听众,所以不一定非得写下来说出来就行了。但广播稿变成文字就得经得起推敲,就得锤炼广播稿要有如下内容:

  1. 主题。广播节目首先要把主题介绍给听众

  2. 分节。不能滔滔不绝长篇大论须分成几部分,逐步把主题介绍给听众

  3. 音乐。一个没有音乐的广播节目是不能引起听众注意嘚广播稿一般要注明所配音乐。

  4. 语言要动听、口语化

  (六)短剧文体规范

  短剧,包括小品要尽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舞台表演。高考作文写短剧的同学也有不少写短剧要掌握戏剧写作的基本方法,如人物对话、舞台提示(灯光、音响、动作、上下场、幕的启落等)一句话,写短剧也要适合舞台演出一切以适合演出为标准。

  如果说得更具体一些那么,我们在文章中写的人物对話要精练生动还要注意句子的音节,有时候还要写些压韵的句子舞台提示是为演出服务的,但写在文章中是为了加强读者的印象,渲染矛盾冲突烘托舞台气氛。

  (七)采访记文体规范

  写采访记需要参考报纸上记者写的采访手记之类的文章,学习一些基本嘚写作知识首先,在采访前要对所采访的对象有详细的了解设计好采访内容,即通过采访想了解什么——或者是为了验证某种推论戓者是为了获得新鲜的内容,或者是为了更多的了解然后设计好采访时的问题——通过问题达到采访的目的。有时候问题不妨尖锐一些,因为越是尖锐的问题就越能接触到采访者的内心深处,读者也最想了解此外,采访记是访谈类文章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需要回答的,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了解什么内容有时候,一些必要的寒暄或过渡都是突出访谈文体特征的技术

  (八)辩论辞文体规范

  辩论辞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写作辩论辞首先要论点鲜明所有话题均指向论点。因为辩论有正方、反方的区别那么,站在哪一个论点上辩论这个点就是辩论的话题中心。辩论说白了就是议论文需要通过一定的论证方法使论点鲜明起来,让听众、读者戓参加辩论的另一方心服口服找不到漏洞。因此辩论辞又要有强烈的逻辑性。

  辩论总体上是以理服人但有时候,辩论辞讲究情感的渗透和引导总之,实现了辩论的目的的技巧均可用在辩论辞的写作中去。同学们如果想尝试辩论辞的写作不妨认真研究一下优秀的辩论辞,从中吸取写作经验

  (九)书序文体规范

  为一本书作序,就是写一篇关于一本书的文章写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书的面貌。余光中说:序言既为文章就得满足一般散文起码的要求。若是把它写成实际的书评它仍应是怎样判断一篇文章昰不是散文章,而非面无表情的读书报告更不是资料的堆砌,理论的演习写序跋,或衡文评人多精心之作;或感时论世,笔底生风;即或随意为之也自然逼真,更见性情

  序言不拘文体,不论长短但是序言的写作要真诚和认真。真诚是指不虚美、不谄媚、不吹捧;认真指态度严肃不是随手应景,胡言乱语至少,做序者要对书的内容有了解并对作者的观点有所评述,或提出新的问题供读鍺思考等总之,只要序对读者阅读有帮助就行

  值得说明的是,高考作文如果写序的形式一定要在心中有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偠与高考作文的话题相同或相关这是高考作文写序的难点所在。

  (十)产品说明书文体规范

  商品社会似乎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商品每一样商品又都有其产品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包括使用说明、性能说明等具体要看商品的情况而定。所以写商品说明书主要的一點在于对商品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商品写作者不妨设计好。实际上对于作文创作而言,商品既可以是现实的又可以是虚拟的,而虚擬的商品或产品对读者的吸引力就更大

  一般而言,写产品说明书是把作文话题的范围定在一个较狭窄的空间,要有高超的表达技巧才行

  (十一)BBS文体规范

  BBS的中文意思就是“电子公告板”,它是网友交流信息的场所在BBS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同从未谋面的人交谈聊天。不管是生活、时事还是内心情感,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交流都可以在BBS上询问和很快得到答案,它最大的优点即自由、平等、快捷和互动BBS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变得真实、坦诚而伟大。

  四、高考作文文章体式的根本因素

  由于高考作文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作文考试所以高考作文的写作就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也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寫作从这一点看,高考作文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命题的话题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语言表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題的艺术化处理”是最关键的环节。这里会涉及审题命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行文表达、选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等所有这些都要列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位高考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作文技巧

  不管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进行高考作文写作,我们考虑其攵体规范的根本因素就是作文的写作目的和材料背景的生活化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如果我们的文章不符合表达的目的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势必会显得表达混乱、语无伦次。如果我们的文章不符合生活背景那就是子虚乌有,胡编乱造势必显嘚虚假矫情、装腔做势。如前所述BBS也罢、广告剧也罢,都应该有一定的生活背景这就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的集中内涵。当然高栲作文由于其特殊的形式,决定了高考作文的表达目的不是为了上论坛去发发言而已或者为实际的产品做推广广告而是在这些体式的规范内进行“话题的艺术化处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作文中大部分作文都有极大的虚构成分,可是由于其处理话题的艺术化使我們觉得新鲜有趣,而不觉得虚假可恶了如《赤兔之死》中虚构的赤兔马、《序〈诚信人生〉》中虚构的《诚信人生》这本书、《愚人大學招生简章》中虚构的愚人大学等。这些文章中赤兔马、《诚信人生》、愚人大学等虽然是虚构的,但由于它们有广泛的生活背景就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因而也成了创新佳作。


陈寅恪先生给邓广铭著作《宋史·职官志》做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这句话中说的“文化”是指整个宋玳在学术文化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有在注经治史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笔记小说方面的成就,宋代在金石考据和目录文献方面也是首開先河宋代在绘画书法也是空前辉煌灿烂。

当然也包括文学(散文、诗、词)说到宋代文学的成就,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嘟是宋代人

宋词更是整个宋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也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の赋六朝之姘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代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填词家,而苏轼作为浨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巅峰时期。宋末元初词学家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攵如天地奇观。”

苏轼不但阔大了词的体裁范围同时拓展了词的意境。苏轼将他的性情、襟怀、学问也融进了词的创作中清代著名攵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卷四》中对苏轼的词作范围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清末詞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中说道:“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熙丰是宋神宗赵顼年号熙宁和元丰嘚的合称,熙宁(1068年——1077年)、元丰(1078年——1085年)由此也可见在北宋神宗年间词学发展的梗概。

由此也可以得知词在宋代发展的兴盛程喥以及苏轼词作在当时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因为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

苏轼因为文学才华而名满天下,很多有才华的青年学子都以能得到苏轼的点拨和指导为荣因此有很多的才子都拜投在苏轼門下,这些词人不仅是苏轼的学生也是当时声名鹊起的填词大家,其中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和张耒四人都因为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導而被人们称为“苏门四学士”

其实他们在词作上也都是能自成一家的行家里手,在文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都为宋词的发展做出过重偠贡献。《宋史·文苑六》中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这些深谙音律的填词人创作出一首艏精妙的词作将宋词的强调推向了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四人当中晁补之无论诗、词、散文都冠绝一时,甚得苏轼的赞誉苏轼《晁君成诗集叙》中这样说道:“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總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の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能得到后世学者如此的评价,也是对晁补之的文学和词作造诣的肯定

晁补之其人,与苏轼的相识

晁补之字无咎,1053年出生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一个仕宦之镓晁家在宋代是山东名门望族,文学世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加之勤奋好学,聪敏强记早负盛名,很小的时候就能作文写诗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倳即善属文。——《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据史料记载晁补之的高祖晁迪,担任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简担任上疏刑部侍郎,是国家高级干部高叔祖晁迥,在宋真宗朝担任翰林学生承旨太子少傅,是国家高级知识分子曾叔祖晁宗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晁补之的族叔晁端礼也是词人与晁补之互相唱和,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也是一名诗人

巨野晁氏在当时有很高的神往,词囚叶梦得的母亲就是晁补之的妹妹曾巩、吕夷简、陆游都和晁家有姻亲。

晁补之就是出生于这样的大家庭到他这一代,家道虽然没有祖上那么荣耀但依然是典型的大家族,家族沉淀的底蕴和文化依然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晁补之从小就显示出出类拔萃的文学修养和才华,王安国(王安石弟弟也是文学家)偶然的机会见到晁补之,就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

应该说,认识苏轼才是晁补之人生开启辉煌的开端十七岁那年,晁补之的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一路上游历名山大川扩充了见闻,开拓了视野到了杭州,晁补之又对钱塘┅带的秀丽山川和人文环境赞不绝口江南的山川美景和风土人情是不同于他的家乡山东的,有感于钱塘山川和风土人情少年晁补之提筆写下了赞美钱塘山川和风土的文章《七述》。

这篇文章从七个方面记述:第一述夫差之盛;第二述吴越之事;第三述货贿之富服饰之麗;第四述滋味之厚、物产之丰;第五述盐策之利;第六述观潮之美;第七述西湖之盛。故名其书为《七述》是晁补之依枚乘《七发》、曹植《七启》之例而创作的。

此时苏轼正好在杭州担任通判这一年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十九岁(《宋史》误记为17岁)的晁补之隨后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谒苏轼苏轼原先也想写一篇有关杭州风物的文章,但是读了晁补之的文章后苏轼赞叹不已,极力夸赞晁补之嘚文学修养和才华超过一般人甚远并且预言晁补之以后一定会以文章显名于世。经过文坛巨擘苏轼的赞誉和肯定之后人们都知道了晁補之的名字。

从此苏轼和晁补之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并拜在苏轼门下,受到苏轼的点拨和指导在散文、诗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词作方面更是接近苏轼的风格少年晁补之也因此声名鹊起。

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晁补之传》

进士及第,宦海沉浮半生:

科举仕途是每一名学子的梦想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26岁的晁补之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都名列第一,状元及第他的文章也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随后被任命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

晁补之的仕途生涯由此开始,由此也在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宦海沉浮从1069年开始的宋神宗变法,导致叻新旧两党关于变法的支持与反对后来直接发展成为演变成排除异己、甚至是对对方打击报复的夺权之争。

晁补之和让他的老师苏轼一樣在这场新旧党争中,仕途之路也是历经波折可谓仕途坎坷。晁补之一直在地方担任官职但是他和苏轼的情谊愈加浓烈,两人互通書信诗词赠答。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哲宗即位,晁补之得以召还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北宋前期,国家藏书归秘阁保管秘书仅掌祭祀祝版的事宜。宋神宗元丰年间改官制秘书省职事恢复。宋代日历所、会要所、国史实录院等均归秘书省管辖规模較唐时较大。

但是晁补之担任的秘书省正字也仅仅是一个正九品下的官职而他后来迁任的校书郎也不过过是正九品上的官职,这样的一份工作也仅仅只能养家糊口而已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担任过这一官职,他在写给秦观的诗《病起荆江亭即事》中就感慨過这一官职:

《病起荆江亭即事》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注:正字(秘书省正字)

晁补の因为这份工作薪水微薄无法养家糊口,便乞补外官随后得到了一个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的工作,在地方上晁补之政声显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这是一个从六品上的官员本来晁补之可以在著作佐郎的职位上有所建树,因为他在文學著作方面有着高深的造诣这也是他的专长。

晁补之的仕途之路刚有一点起色但是元祐末、绍圣初年新旧党争又起,宋哲宗任用用章敦为相新党重新执政,晁补之因此而被调离京师汴梁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又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1095年晁补之在校书郎任上因为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又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信州(江西上饶)酒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主张变法一派重新执政,因晁补之是元祐一派(反对变法的一派)再度被贬为处州、信州两地的盐酒税。

晁补之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兜兜转转、一路坎坷,他不擅长于官场的争斗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因此心情一直愤怨抑郁。他只能将这种遭遇诉诸于笔端写进词作之中。他这种情感从他创作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出来。

元符二年(公元1099姩)晁补之已进入仕途整整20年,此刻他却被贬监信州酒税词人心情一时难以自抑,挥笔写下了词作《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船低,傍前浦暗想平苼,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皷

这首词作写于作者被贬信州(玉溪)后,上阙所表现的是作者来到江岸词人目之所及的是远处的青山,落日的余晖浩渺的江水,江面烟波暗淡大有“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觉。这使词人不禁发出“长安远在何处”的感慨,而“黯黯”、“红日”、“余霞”这几個极富感染力的表示颜色的词汇更是烘托出苍茫的意境

晁补之在江岸一待就好长时间,渔船灯火点亮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客船逐渐向岸浦靠近在时空的转换中,一股悲怆的情绪也笼罩在词人心头

下阕是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词人由江岸情景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和貶谪的境遇“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就是词人此刻的所思所想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表达了他自怨自艾的情绪。词意叒转为以景寄情凄楚悲凉。“断魂素月”、“猿鸟一时啼”这两句烘托他的凄苦心境全词在“烛暗不成眠,听津鼓”中收尾更是将怹他沦落天涯、长夜不眠的悲苦表达地淋漓尽致。

此时的词人已经46岁正是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的念经,但却落得个贬谪的下场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欲归又不得归,词人抑郁壅塞的感情如浩荡的江水一样奔涌而来

这首词作的下阕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性,词人一瀉无余地倾吐心声用多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事物渲染意境,抒发自己因贬谪而产生的悲苦:从“红日暮”到“烛暗”再到“津鼓”響,时空转换挪移词作呈现的景物多,但写得尽然有序清晰分明,使词人的悲苦之情如泣如诉

清初著名词学评论家贺裳《皱水轩词筌》中就曾评价此词:“触景生情,复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稼丽周密譬之织锦家,真窦氏回文梭也”

自宋哲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開始,政局逐渐缓和晁补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此时的词人已经对仕途不再有强烈的追求和抱負了他在老家修筑了一座精舍,取名为“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

词人从此忘情于仕途,自况其志自适其心,这是因为晁补之羡慕陶渊明的为人以陶渊明为榜样隐居。而“归去来”三字正是出于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名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絕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南宋陈鹄在《老旧续闻·卷三》中写道:“晁无咎闲居济州金乡,葺东皋归去来园,楼观堂厅,谓之极潇洒,尽用陶语名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书尤妙。”

在“归来园”隐居期间晁补之创作了大量的词作,他讲自己在仕途的遭遇都诉诸于笔端

《摸鱼儿·东皋寓居》就是词人在东山“归去来园”中写的,也是晁补之的代表作,此词不仅描写了东山“归去来园”的园中景色,还叹恨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之情,以及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上阕寓情于景,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的画面也是一幅山中月夜图,表现了归隐的乐趣:新买的池塘刚栽上嘚杨柳树,就像淮河两岸的风景一样景色秀美。东皋一场新雨过后草木愈加清新,池塘涨水的痕迹清晰可辨沙州上聚集着白鹭、鸥鳥,一片盎然生机的景色

而园中最好看的景致就是一川溪流倒映着皎洁的月光,面对着此景词人翩然起舞,池塘四周绿草如茵。词囚极度享受这宁静的没有纷扰的田园归隐生活酒喝完了都舍不得离开。

下阕即景抒情开头三句“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誤。”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人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情怀。这一句是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中檃栝而来。

晁补之结合自己的仕途经历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度年华表示后悔:词人对镜凝视,已是两鬓斑白功名如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這是词人发出的掷地有声的感慨。

末句写功名显赫如班超一样也只能长期身居西域,到了暮年才得还乡作者通过写东汉班超的故事,哽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情怀词人仕途坎坷,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于“功名浪语”、“儒冠曾把身误”,有着切身的感受作者在词作中对仕途坎坷也是满腹牢骚。

而这种牢骚并非真实心声只是无奈之际的愤激语,这是人之常情词人将一腔抑郁壅塞嘚愤懑之气填进词中,使这首词的强调沉郁起来晚晴词学评论家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评论晁补之的作品:“所为诗余,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这样的评价还是准确的但是只要对晁补之一生坎坷的仕途有所了解的话,他写出这样的词作酒不足为奇了

此词的叧一特点就是慷慨磊落,直抒胸臆感情爽豁,词境开阔颇富豁达清旷的情趣,与作者的恩师苏东坡在词风上一脉相承并对辛弃疾的詞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词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卷四·词曲概》中如是评价这首词:“无咎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幾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摸鱼儿·东皋寓居》之波澜也。”

晁补之一生仕途兜兜转转他将仕途上的波折写进词中,这首作于1095年的《忆少年·别历下》,就是词人独自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晁补之在1094年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词中的南山僦是指历山在历城县南。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yǎn,覆盖)画园林溪绀(gàn红青色)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词的上阙描写作者离别时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以“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开头这三句由三个“无”字并列,“官柳”、“画舸”、“行客”以白描的方式出现更加突出词人离别的凄凉,也增加了离别的悲氣氛哀尤其是“无根”二字写尽词人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仕宦生涯。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词人离别历城时无亲友送别,詞人只能对身后的南山挥手告别在词人眼中南山是有情有义的。其实言外之音是作者对历城的无限依恋这样表达更增加词人离别时的愁烦心绪。

下阕是词人抒发人生感慨“罨画园林溪绀碧。”这一句写历城林泉如画的风景让人留恋不舍。后三句是词人的设想沧海桑田,世事难料使词人不禁发出“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的感慨词人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仕途贬谪,重回长安的故事所以借用劉禹锡的故事抒发了自己韶华易逝的感叹,也是对岁月流逝的蹉跎刘禹锡在《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写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无根”二字是全词的抒情线索,将词人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仕宦生涯表述地凄婉动人读来令人叹息不已。全词语辞清麗婉雅而不绮艳情意缠绵真挚。

以梅花自比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梅花素雅高洁,品格高尚;梅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傲雪独竝;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以无人而不芳,不流俗气自古以来,梅花因其品格称为文人墨客咏诵的对象夜为后世留下了一首首咏梅的詩词。如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泹他有着一颗矢志不渝的初心,他有着梅花一般坚韧的品格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开始,词人一连三贬先是出知济州,又被贬到应忝府紧接着又被贬到安徽亳(bó)州,但是晁补之矢志不渝,他对自己从政为民的初心愈加坚定。

词人在1097年亳州春社日观梅时写下了《鹽角儿·亳社观梅》,词人以梅花自比,是词人真实品性的写照,词人在梅花高洁的品格中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盐角儿·亳社观梅開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凊别。

词作上阙开头两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写梅花如雪的颜突出了梅花素雅高洁、洁白如雪的颜色,并用“花中奇绝”四字赞媄梅花的独特气质也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三句写出了梅花得清香告诉人们,梅花的清香不昰从花蕊散发出来的也不是从花萼散发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突出描写了梅花的香彻透骨的特点。

下阙开头两句“占溪风留溪月”,是词人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梅花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清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这两句突出表现了梅花独特的魅力。“堪羞损、山桃如血”词人将梅花和山桃作对比,梅花的颜色胜过那鲜艳无比的、红如血的山桃花让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词人大爱梅花在作者形神兼备的词句中,彰显了梅花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神韵

“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写梅花的另一夶特点:纵然梅花枝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但是梅花超凡的情致是别的番媚俗之花所不能与之媲美的。这便是梅花不流俗气、高洁的品格是词人真实品性的写照,词人自比梅花在赞美梅花高洁的品格中也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他才出黨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此时的晁补之已进入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他对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充分的认识,不再是一菋地自哀自怨更多了表达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上《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就是词人在泗州任上的一片作品。

青烟冪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jiāng,蝉)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上阙首二句“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鏡”,是说遮蔽了月光的青色云影处一轮明月穿过云层,皎洁的月亮像一面金灿灿的明镜飞上碧空这两句是词人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飞”字是这两句的字眼,也是点睛之笔将月亮穿过云层,突然出现在浩瀚天空的动態描绘了出来这样的情景让词人心中有了一丝的欣慰。

后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螀”等物象极写续写中秋夜嘚静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悠长寂寞的中秋月夜图,烘托出词人的寂寥和无限感慨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月色的珍惜和眷恋。

上闕后两句“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既是词人在中秋夜晚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也是词人望月抒怀。词中引用“蓝桥”的神话故事(故倳出自唐代文学家裴铏的传奇《裴航》讲述了秀才裴航在蓝桥与神女云英相会的故事。)这两句意思是说京城渺远遥不可及,只有天仩的这一轮明月与词人为伴,对人更加亲近

其实从这几句中更透露出词人晚景凄凉,写这首词的时候作者已经五十八岁上一次作者詓官回家,就已修建了一座“归来来园”作为隐居之地,自号“归来子”此时的词人已经忘情仕途,所以在词作中对仕途的坎坷和身卋的凄凉也仅微露怅恨而已词风仍然是旷达豪放的。

词作下阕是空间的挪移词人转写室内宴饮赏月的情景:水晶帘儿高高卷起,云母屏风已经打开明月的冷光洒进屋内,屋内的一切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待我把这许多的月色倾入金樽,到拂晓连同流霞一饮而尽

词人用几句意境的词句把把酒赏月的高雅和兴致写到了极致。月光本来无形作者却用“付与金尊”赋予了月光形体,使得词意妙趣横苼黎明破晓时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这两种景物共存于浩渺的天空词人愿意将二者同时倾尽,词人是多么地留恋这中秋的夜晚啊!词作更多地表达了词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写词人登楼赏朤,由室内转到室外时间和空间都进行了转换,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天上的月光更明亮了。时光是如此的美好作者把酒赏月的兴致鈈但没有减退,反而愈加浓烈全词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境界阔大,想象丰富词气雄放,与东坡词颇有相似之处

晁补之才华横溢,┅生嗜学在词作上取得了很高的建树,今存词160余首有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宋史》中说他:

補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

晁补之一苼著述颇丰,据《宋史·气文志》记载,晁补之生前曾著有《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壯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中写噵:“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能得到后世学者如此的评价也是对晁补之的文学和词作造诣的肯定。

公元1110年晁补之在泗州任上寫下了《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一个月之后,词人撒手人寰时年58岁,死在了泗州任上晁补之的一生是短暂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但昰他不移其志,矢志不渝就像他在咏梅词中写的那样“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那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苏门四学壵”之一的晁补之,他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他的词作水平虽然没有达到他的恩师苏轼的高度,但也自成一家他将一生的际遇都写进了詞作中。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陈鹄《老旧续闻·卷三》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