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干旱干旱损失有多大

印度高温大旱300多人死亡
来源:qq.com
责任编辑:贾丕锐
我要分享:
印度高温大旱300多人死亡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如因转载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请于作品发布日期后30日内进行。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
电话:、 | E-mail:日本最近网上悄悄地吹起一股用腋下夹捏饭团的风潮。
问她为什么,她说人家这样害我,我绝不能害其他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受“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影响,印度多地遭遇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庄稼歉收,牲畜渴死,水库干涸,水力发电能力急剧下降,约有3.3亿人受到影响,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让农民不得不减少甘蔗的种植量,来保证饮用水的充足。
  根据印度糖厂协会的数据,去年10月1日至今年9月30日的一年中,蔗糖的产量可能同比下滑7%,至2350万吨。这将创下年的最低产量。近期,糖价37%的涨幅让印度总理莫迪本周推出新政,限制糖交易商的库存量。
  作为全球第二大糖生产国,印度蔗糖产量大幅减产将对全球糖供给造成严重影响。年度全球原糖产量缺口将在470万吨,印度蔗糖减产有望给国内糖企带来扩大市场的重要机遇。
  相关概念股:南宁糖业(000911)、贵糖股份(000833)、中粮屯河(600737)、华资实业(600191)等。
  行情决定操作方式,盘面决定操作细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赚钱才是硬道,欢迎互动。
  具体操作可加我的QQ号: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要通过分析、介绍、解读一些资讯,财经案列等,为大家呈现一...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印度哈尔邦政府下令:干旱结束前 农村白天不准生火做饭-闽南网
印度哈尔邦政府下令:干旱结束前 农村白天不准生火做饭
来源:新华社
&  据美联社报道,由于异常炎热,从4月开始,印度炎热天气已经夺走300多人的生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预防炎热措施。(资料图片)
&  印度西部比哈尔邦政府最近下令,今年高温干旱结束前,农村居民白天不准生火做饭,否则坐牢!
&  这项禁令的起因是,印度许多地区今夏再次热浪滚滚,干旱和大风引发多起严重火灾。过去两周里,比哈尔邦大约70人已经死于火灾,其中本周一次大火把超过300间草房付之一炬。
&  比哈尔邦政府认为,农村地区生火做饭,带有火星的灰烬会随风飘散,引发火灾,因而下令每天9时至18时之间不得生火做饭,也不准从事需要用火的宗教活动。如果违反禁令,将面临最高2年监禁。
&  比哈尔邦防灾部门主管维亚斯说:&时值盛夏,火灾频发。之所以颁布这条禁令,是因为大量人员会(因为火灾)面临生命危险。我们就火灾起因做了详尽调查,才发布这条命令。&
&  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条禁令被印度媒体称为&奇葩&。在一个曾经发生火灾的村庄,一名失去房屋的村民说:&这听上去是对的,但是我不知道多少人会照做。这难以付诸实施。不过,我确实因为其他人家生火做饭而失去了房子。&
&  村里的警察也认为,执行这条命令有难度,只能希望村民们因为担心坐牢而自觉遵从。
&  【有多热】
&  今年是印度南部连续第二年遭遇致命热浪。去年,大约2500人死于炽热的高温。今年高温大旱影响3.3亿人,占印度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大约300人本月已经因高温致病死亡,集中在奥里萨邦、特伦甘纳和安得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一些地区河流、湖泊和水库已经见底。
&  进入4月,安得拉邦的气温一直在44摄氏度左右徘徊。当地气象部门说,这比常年同期平均气温高四五度。因为5月一般是最热的月,所以预计最严峻的考验还没有到来。6月开始,印度进入雨季,灾情有望缓解。
&  在一些邦,政府启动防暑对策,呼吁民众在最热的时间段待在室内;传授纳凉避暑的方法;提供避暑设施;培训急救人员以应对中暑、脱水等高温病症。在旱情严重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当地政府甚至用火车给最缺水的地区送水。
&  印度气象部门预计,雨季到来前可能将有少量降雨,不过只能持续数天,然后继续开启高温模式。
&  (原标题:严防火灾 印度一个邦禁止白天做饭 违者坐牢!)
  北影女神校花@金美辛凭借模特身材、高颜值,一举成为3月份的人气QUEEN。
48小时点击排行榜友情提示:如果不能正常显示视频,可能由于您的浏览器设置或播放器版本问题造成。请您及时最新版本播放器。
&&&&印度遭遇高温天气&多地干旱
责任编辑:程金玉
热播排行榜
&&&&&&&&&&
第69届戛纳电影节闭幕 奖
杜淳有吻戏尴尬症 被爆料拍
韩国SM公司起诉鹿晗侵权索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印度农业地理
&&&&&&&&&&&&&&&&
/ 印度农业地理 
(2)帕什米纳山羊 产于克什米尔,生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羊毛,其下层绒毛可用来编织妇女用的披巾(印度称为沙丽)。(3)平原山羊 包括一些最好的乳肉兼用羊种,比较著名的有马尔瓦里、科诺尔和贾姆纳帕里种等。贾姆纳帕里羊毛色为白色,间或杂有黑色;耳大下垂;体型大, 公羊体重 67~90 公斤,母羊也有 45~60 公斤;母羊泌乳期 210 天,平均产 奶约 250 公斤,最高可达 500 多公斤,乳脂率可达 6%。奥里萨东部和北部 的山羊适应性强、体型小,但产羔多,一胎常有双羔或三羔,肉质和羊皮的 质量都较好。(4)德干高原山羊 除产少量羊奶外,主要肉用,羊的质量属于中等。
(三)养猪业 印度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在 50 年代初以前,猪的饲养量较少,1950 年为 391 万头,后逐渐有所增加。现在除一家一户饲养以外,政府还经营养猪场和种猪场。如在北方邦的阿里格尔、西孟加拉邦的哈林加特、 安得拉邦的甘纳瓦兰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拉伊等都建立了附有腌肉厂的猪 育种站,至第三个五年计划( 年)结束,全国已有 52 个种猪场和 140 多个养猪农场,第四个五年计划( 年)以后,猪场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至 1984 年,全国猪只存栏数已达 865 万头,年屠宰量为 255 万头,提供猪肉 8.4 万吨,猪鬃 3.5 万吨,猪肉产量比 70 年代初增长了 64.7%,以北方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为最多。但是,与印度人口相比,人均年占有猪肉量仅为 0.11 公斤,显然不能满足需要;若与世界猪肉总产量相 比,仅为世界总产量的 0.1%。
(四)养禽业 印度的家禽饲养以分散和个体饲养为主,大多数农户把养禽作为家庭的副业,商品率不高。独立初期,全国仅有家禽 7740 万只。近年来,在穆斯林、基督教徒、一些部落和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家中,家庭养鸡场有所增加,有组 织的家禽饲养场朝为大城市市场服务的方向发展。至 1984 年,全印度已有家禽 1.6 亿只,比独立初期增加 1 倍多,年产禽肉从 70 年代初的 8.3 万吨增至1984 年的 15 万吨,同期禽蛋产量也从 46 万吨左右增至 82 万吨。 印度鸡的品种多为本国品种,国外引入的纯种鸡仅占百分之几。有名的印度斗鸡“阿什尔”在各邦都有饲养,羽毛黑色,间或有深红色或黄色,公 鸡体重 2.4~2.5 公斤,母鸡 2~3.5 公斤。吉大港鸡为肉用品种,羽毛白色, 体重 1.8~2.5 公斤。蛋用的布尔萨鸡冬季 4 个月可产蛋 55 个。印度跑鸭以 产蛋多而著名,体型细长,毛黑色,体重 2~3 公斤,母鸭年产蛋 150~200个。重要的家禽饲养地区有泰米尔纳德邦(占全印度家禽总饲养量的 25%)、西孟加拉邦(12.6%)、比哈尔邦(11.2%)、阿萨姆邦(8.9%)、 孟买地区(8.5%)以及中央邦(6%)。在马哈拉施特拉、奥里萨、卡纳塔克、喜马偕尔和德里等 5 个邦或地区先后建起了许多家禽饲养场,目前全印 度已有邦办家禽场 100 多个,县办家禽场 50 多个,还有 100 多个集体家禽发 展区和 60 多个家禽饲料加工厂,在旁遮普邦的古尔冈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 府孟买两地,还建立了与外国协作的规模较大的家禽育种场,进行国外引进 种鸡纯种繁殖及杂交改良。家禽的商品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印度其他牲畜尚有马、骡、骆驼和驴等,合计约 400 万头。马、骡和驴 是农村和山区的重要役畜,骆驼则是干旱的西北部几个邦的运输工具,养马 业中,65%的马和矮种马产于北方邦、中央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本地 马属山区小型马,如旁遮普邦的斯比底马体高仅 130 厘米,体重 270~360 公斤,毛色较杂,较耐粗饲,善于在崎岖山路上驮运。骡主要产于北方邦和 旁遮普邦。骆驼产于印度西北部,如拉贾斯坦邦、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 驴分布于北方邦、拉贾斯坦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  在印度各类牲畜中,总头数的 96%饲养于农村,只有 4%分布在城市郊 区。但是近 10 多年来,随着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市副食品供应,尤其是 肉、蛋、乳类的供应压力越来越大,鉴于鲜活畜产品不耐储藏、不易运输, 且运费多,成本高,若运距过长,不仅供应不及时,而且还蒙受经济损失, 因此各大城市如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附近的城郊畜牧业场有较快发展, 特别是乳牛业发展较快。四、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据记载,印度在 5 千年以前就已有畜牧业,并开始饲养家禽;17 世纪开 始饲养乳牛并进行牛的选种工作,改善饲养管理,进行牛奶品质评定等。但 是,由于印度长期的封建统治,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畜牧业发展缓慢,长 期以来经营方式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状态。独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 展,要求畜牧业能提供更多的牛奶、役畜、肉类产品及其他畜产品。近 20 多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逐渐建立了专业性的乳牛场及乳制品加工企 业。其中有养牛不到 10 头的小型乳牛场,也有养乳牛在千头以上的大型乳牛 场。后者往往既拥有饲料基地,又有良好的管理条件,专业性较强。此外, 尚有乳牛联合企业,实行乳牛饲养和乳品加工联合经营。但从目前看,印度 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人均畜产品生产水平较低,除人均奶类占有量较 高(60.7 公斤)外,其他都大大落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水平。如 1990 年 统计,印度按人口平均畜产品产量:肉类 2.4 公斤、鸡蛋 1.29 公斤、牛奶31 公斤,而同时的世界人均肉、蛋、奶产量分别为 33 公斤、6.7 公斤和 89.8 公斤。因此即使仅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而论,也 必须发展畜牧业。但是,畜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
1.由于过度放牧,草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牲畜饲料不足。若把全印牲 畜按国际标准①折算,全国共有 2.7 亿头牛单位,在仅占全国面积 4.5%的天 然草地上放牧,平均每公顷土地要负载 19.28 头牛单位的牲畜(或者说每头 牛单位只占有 0.05 公顷的放牧地),即使再加上尚可利用的矮灌木林、撩荒 地及一些林间空地,所有能供放牧的土地最多也只有 1 亿多公顷。按牲畜所 需放牧地的标准计算,一头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约需 1.5~2 公顷;年降水①
按国际标准折算 1 牛=1.5 猪=10 羊=100 鸡。量 1000 毫米地区为 1 公顷;年降水量 1500 毫米以上地区只需 0.5 公顷。印 度的放牧地无论如何也负载不起现有牲畜的啃食和践踏。如位于干旱地区的 拉贾斯坦,每头牛单位牲畜的放牧地约为 1.28 公顷。由于畜群过多,刚萌发 的牧草就被饥饿的牛羊啃食掉,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肥力减退和草质退化。 因此,印度的畜群常处于半饥饿的状态之中。  2.农、林、牧争地,饲料基地不足,更造成了饲料的缺乏。印度为了满 足由于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粮食生产的需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使本来可以 种植饲料或牧草的土地大量减少,耕地面积已从 50 年代初的 1.3 亿多公顷增 加到 80 年代初的 1.7 亿公顷左右。虽然许多农作物的秸秆可作为牲畜的饲 料,但由于水稻、小麦等细粮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其副产品用作饲料量少质 差,而且有 1/5 左右的秸秆、叶用作燃料(据估计,每年烧掉的植物性燃料达 3000 万吨),因此只有一半左右的农作物秸秆可作为饲料利用。畜群增加 而饲料基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牲畜质量下降。如印度每头乳牛的 产乳量很低,1981 年平均为 505 公斤,仅及世界平均数的 26.4%,或日本的11%和美国的 9%。此外,牛群中大量老牛、病牛的存在更增加了饲料的负 担,它们既不能拉犁、又不能挤奶,按宗教的禁忌又不能屠宰,只能任其自 由游荡、取食,从而影响了牛的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印度的畜牧业发展不在于单纯地提高牲畜的数量,而主要在于提高牲畜的质量,如饲料的保证供应,优良畜禽品种的繁育,牲畜疾病的 防治等。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后的历次 五年计划中,对畜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在“四五”( 年) 中,要求畜牧业平均每年以 5.5~6.4%的速度递增,使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达到 12%。又如
年度,为发展畜牧业,国家曾拨款 1.6 亿卢比。综观印度畜牧业的发展,其措施主要有:1.扩大饲料来源  印度天然草地资源较少,因此必须注意现有草地的保护、改良和利用。 首先对牧草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各地牧草覆盖率、产量、土壤类型以 及牧草营养价值等,对牧草地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合 理利用草原、确定放牧时间及载畜能力、种植高产的优良牧草等建议。如在 干旱、半干旱的拉贾斯坦邦等地种植抗旱耐牧的优良野生牧草——蒺藜草,1~3 年后可提高牧草产量 8~10 倍。在旁遮普、北方邦、中央邦、泰米尔纳德及卡纳塔克等邦普遍种植抗热、抗旱的优良豆科牧草,如亚历山大三叶草、 花苜蓿等。除开垦荒地种植饲料外,还实行粮食和饲料轮作、套作,同时采 用开辟林间牧地、利用农作物收割后的休闲地及村边和田边地角放牧,以解 决饲料不足的困难。此外,还制定饲料发展规划,其目的是在农村建立饲料 和牧场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饲料种子及种植饲料所需的工具。全国除那加 兰邦和一些直辖区外,到 1980 年初,已建立了 150 个左右的畜牧饲料示范基 地。2.改良畜、禽品种 首先,建立育种工作组织。从“一五”开始提出了关键村规划,建立育种中心站,每一中心站管辖 4 个关键村(凡一村或附近数村有 5000 头 3 岁以 上能繁殖的母牛,即可被确定为关键村)。到
年度,关键村总数 已达 512 个。通过规划建立了中央畜种培育中心、奶牛繁殖场、水牛育种场 以及在职训练中心等。政府关心每一个关键村中牲畜的饲料价格、传染病控制、牲畜和畜产品(如奶类、乳酪)的销售,并设有配种站,配备优良种公 牛,部分采用人工授精。在绵羊及山羊的饲养方面,也建立了许多种羊饲养 场,在希萨尔还建立了由澳大利亚援建的饲养中心。改良家禽方面,成立了 家禽改良站,每站管 10 个村,并设有示范养鸡场。在德里、加尔各答、孟买 等大城市建立了种鸡场。  其次,引入国外良种,进行杂交改良。集约化养牛发展规划重点在于培 养良种。为了增加产奶量,育成适应印度具体条件的新品种,过去曾引进娟 姗牛,70 年代以来又引进英国的黑白花牛、瑞士褐牛与丹麦红牛等与本地品 种进行杂交改良。如阿拉哈巴德农业研究所用娟姗牛与本地信德红牛杂交, 产奶量提高了 2 倍多;又如印度乳业研究所采用瑞士褐牛与本国的萨西瓦尔 种杂交,杂交第一代牛产奶量达 3200 多公斤,也比原来的品种产奶量提高 2 倍。由于水牛产奶量高且质优(母水牛只占产奶牲畜的 38%,但所产牛奶却 占总产奶量的 54%),奶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所以 70 年代以来水牛的发展 得到重视。“四五”期间制定了一个全印水牛协作研究计划,目的在于选择 良种、进行育种方法研究等。该规划还规定,将奶牛场的良种小水牛(6 个 月或 6 个月以上的水牛)供应全国各地及饲养牛的合作组织机构。对游牧的 畜群育种工作也进行了规划,为安得拉、拉贾斯坦、北方邦和古吉拉特等邦 的游牧畜群更新品种,提供较好的种牛和兽医条件。在绵羊种质改良方面, 主要引进美利奴羊、伯利考斯羊、边区莱斯特羊和考力代羊进行杂交改良。 鸡的杂交改良主要利用澳洲黑、洛岛红和白来亨鸡进行。为了鼓励农民饲养 商品化家禽的积极性,政府建立了 100 多个集中的家禽发展区和 60 多个饲养 生产中心。在哈里亚纳邦的古尔冈县,与外资合办一个商行,供应优良种禽。 另在德里、孟买等地建立家禽育种场,这就为给市场提供更多的禽肉和禽蛋创造了条件。  此外,政府还定期举办畜、禽展览会和评比会,以促进畜禽改良工作的 开展。3.重视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印度是亚洲牛、水牛、羊、猪等牲畜口蹄疫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几 乎有几千个发病点;印度还是亚洲各国中牛瘟比较严重的国家;此外,羊痘 的死亡率也极高,常给印度养牛业造成巨大损失,家畜的寄生虫病等疾病也 相当普遍。为此,印度成立了兽医研究所以及邦属的生物制品站,并由兽医院及其周围的兽医诊所协作进行动物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接种工作。从 60 年代中期 起,已试制成功治疗口蹄疫的疫苗,并已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为了预防牛 瘟的流行,从 1954 年起开始进行全面预防注射,使牛瘟发病率得到控制。对 于体外寄生虫病,则多由民间自行防治。目前,全印度已有兽医诊所 6000 多所,它们担负起牲畜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接种工作,有的牲畜疾病已得到控 制(如非洲马瘟),有的疫苗还正在研究中(如治疗羊痘的疫苗)。第七章 林业  林业是印度大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林业的收入在全国国民 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仅为 2.3%,在大农业中也只占 3%,但是发展林业对促进 森林工业的发展、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 生产的发展以及提供广大农村的能源等方面均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因此林 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的实际意义,已大大超出森林本身的面积、蓄积量及其 生产产值。  印度的森林资源在亚洲各国中属于较为丰富的。它的森林面积仅次于印 度尼西亚,居亚洲第二位,林木蓄积量也居亚洲第五位。同时,由于印度幅 员辽阔,地形多样,土壤、气候也适于多种多样林木成长,因此也是世界上 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娑罗双树(Shorea roxb.)、榄仁树(Terminalias spp.)、印度玫瑰木(Dal-bergia latifolia)、印度黄檀(Dalbergia sissoo) 以及羯布罗香(Dip-terocarpus)等,不仅为印度所特有,而且因质地细密、 坚硬而具有很高经济价值。  历史上,印度原是一个森林茂密的国家。公元前 1 千年当印度开始进入 农耕阶段时,整个疆土基本上密布森林,即使在现今的德干高原干旱区,当 时的气候也比现在湿润,生长着茂密的热带落叶林。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人 口的不断增加和居民点的扩大,大量的毁林垦殖使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历代 统治阶级大兴土木、长期战乱及殖民者对贵重木材的大肆掠夺,也都使得森 林资源受到较大破坏,致使印度森林资源日趋枯竭,乃至在独立前夕印度的 森林覆盖率已降至 12.3%,逐渐由一个多林国变为少林国。独立后,为扭转 粮食短缺局面和振兴民族经济,又不断毁林扩大耕地和工业用地,使林地面 积进一步缩减。到 1980 年的 30 多年里,据统计全国受到破坏的森林面积达4 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 5%。鉴于毁林毁地日益加剧的严重性,印度政府专门制定了新森林政策,实行分级管理、依法治林,使破坏森 林的现象得到控制。据 1981 年资料,印度林地面积为 75.3 万平方公里,占 当年世界林地总面积的 1.8%,占亚洲林地总面积的 13.3%,全国郁闭林覆 盖率恢复到 19.2%,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0.6%),超过亚洲平均水平(14.8%)。一、森林资源及其分布特点印度的森林资源及其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1.树种较多,以阔叶林占绝对优势  印度的森林约有 1 万余种乔灌木树种,由于国土所处的地理纬度和拥有 高峻的山地,因此从热带至寒带所生长的各种树种在印度几乎应有尽有,并 且有些是印度的特有种。在树种构成上,则以阔叶林占绝对优势。据 1981 年统计,印度阔叶林面积为 7070 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 93.9%,其 中以热带湿润林(包括树种)如紫檀(Pterocarpus spp.)、胶木(Palaquium ellipticum)、铁刀木(Mesua ferrea)、小花坡垒(Hopea parviflora)、 木波罗(Artocarpusspp.)、杜英(Elaeocarpus spp.)、娑罗双树和榄仁 树等),以及热带干旱落叶林(包括树种)如柚木(Tectona grandis)、檀 香(Santalumalbum)、亚尼安苏木(Hardwickia binata)、印度乳香(Boswellia  ser-rata)、紫铆(Butea monosperma)、顶盖木(Anogeissus spp.)和儿 茶(Acacia catechu)等最为重要,两者分别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 34%和 43%。2.林木生长量低、木材蓄积量少并以薪炭林为主  印度森林的年总生长量为 2665 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生长量只有 0.53 立方米,远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西德为 55 立方米/公顷,瑞典 3.3 立方 米/公顷,美国、日本为 3.1 立方米/公顷),也比中国的 1.84 立方米/公顷 低许多。印度林木生长量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90%以上的森林为天然更 新,而且成熟林、过熟林所占比重大,此外也因气候、土壤条件不利或生长 率慢的树种多(有些需百年以上成材,如柚木等)所致。一般而论,在中北 部的北方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区,雨量和土壤适宜,针叶林生长量较高,分别 可达每公顷 1.47 立方米和 0.97 立方米;而西北部的喜马偕尔邦和东北部的 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生长量则很低,每公顷分别只有 0.17 立方米和 0.02 立方米。阔叶林的生长量主要因雨量多寡,半岛东、西部有明显差异。东部 地区如比哈尔、奥里萨和西孟加拉等邦,其生长量每公顷可在 1.2 立方米以 上,其中比哈尔邦每公顷高达 2.46 立方米;而西部少雨区每公顷生长量则在0.2~0.3 立方米,如喀拉拉邦为 0.22 立方米,卡纳塔克邦为 0.25 立方米, 古吉拉特邦为 0.3 立方米。印度的森林总蓄积量相对较多,为 27 亿立方米,居亚洲第五位,但每公顷森林面积平均木材蓄积量却很少,仅为 36 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77 立方米/公顷)的一半。就全国而论,蓄积量过少除因上述的林木生长量过低 外,也与滥采滥伐、辟林放牧和森林火灾而引起的森林退化有关。但是由于 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树种的不同,森林资源治理的程度不一,各地区单位面积 上的林木蓄积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旁遮普邦阔叶林蓄积量最高,每公顷可达204 立方米;比哈尔邦和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等在 50~90 立方米/公顷之间;其他各邦则保持在 15~30 立方米/公顷的水平。针叶林的蓄积量以喜马 偕尔邦最高,为每公顷 113 立方米;其次是北方邦和旁遮普邦(50~80 立方 米/公顷);而阿萨姆邦仅为 11 立方米/公顷。印度的木材产量不高,每公顷年平均产木材约 5.26 立方米,全国每年的森林采伐量为 11332.5 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材不足 10%(986.5 万立方米),90%的木材产量(10346 万立方米)都用作薪柴。印度薪柴林的大量采伐和 消费显然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森林加工工业不发达以及农村燃料缺乏密切相 关。3.森林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尖锐 就森林资源的总量而论,印度尚可称比较丰富,若按人均计算,每人仅拥有 0.15 公顷森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0.8 公顷,甚至也低于亚洲平均 水平的 0.2 公顷。在林木蓄积量方面,人均为 3.94 立方米,更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的 54.09 立方米。独立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对林木的需求更为迫切,森林资源供需矛盾渐趋尖锐。1980 年,印度工业用 材需要量为 2500 万立方米,而木材产量仅 1000 万立方米;薪材需求量为 2.56 亿立方米,而产量则不足需要量的半数(1.0346 亿立方米)。生产远不能满 足国内需要,一半以上依赖进口。1984 年,印度仅进口工业用原木一项就达3.3 万立方米,价值 315 万美元;进口薪柴 1.3 万立方米,价值 14.5 万美元。 在印度广大农村,由于能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村民滥砍滥伐林木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得现有的森林资源逐渐减少和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了林 产品的供需矛盾。同时,由于森林退化,覆盖率过低,加之季风气候不稳定 性的影响,又将导致印度洪、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洪涝灾害,不仅直接 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而且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 漠化、盐碱化面积也不断扩大,以致整个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从资源的自 然基础和供需现状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全面衡量,印度应是世界上森 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之一。4.森林类型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分异明显 印度的森林主要有热带湿润林、热带落叶林、热带干旱林及山地林等类型。热带类型一般以阔叶林为主,分布在海拔 750 米以下的高地、平原、低 丘地区,其发育明显受当地年降雨量的制约而呈水平地带性的变化,即自沿 海和北部山地的山麓向德干高原,按降雨量的递减,明显地呈热带湿润林、 热带落叶林和热带干旱林等类型的渐次更替。  热带湿润林: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侧、西高止山西侧,以及半岛部 分的东部沿海年降雨量 3050 毫米以上的低麓平原地区,这是印度最珍贵的森 林类型集中区。它又可细分 3 个亚类型区:①热带湿润常绿林带,主要分布 在安达曼群岛和阿萨姆邦;②热带半常绿林带,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地区和东 北部平原区;③热带湿润落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东半部 干、湿季分明的季风区内。热带干旱落叶林:分布极广,约占印度林地总面积的 43%。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德干高原西半部年降雨量 125~750 毫米的地区内,并多沿河流分 布。目前河流附近的大片森林,已为农垦所毁灭,所余小片森林也持续受到 放牧的干扰,渐趋树种单一化。热带旱生林:也称热带有刺林,是质量低劣的森林类型,以金合欢属(Acacia)为代表植物。主要分布在年雨量不足 100 毫米的沙漠和干旱地区。 印度森林类型分布除呈水平地带性外,在一些高山区,如喜马拉雅山山 脉南坡和东、西高止山地区,森林类型也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呈有规律的更 替。在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性基础上,随山地高度增大,山地型森林所出现 的主要类型依次为:①山地亚热带林,一种过渡类型的森林植被,一般分布 于海拔 750~1800 米之间,随高度增加从亚热带阔叶林渐变为亚热带松林;②山地温带林,主要分布于海拔
米、降水量
毫米的地区,由温带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过渡到温带针叶林,并以针叶林为主 体,主要树种是雪松(Cedrus deodara)和乔松(Pinus excelsa);③高山 林,多分布于海拔 3000 米以上地区,有些甚至分布在高达海拔 3800 米处, 其典型树种是杜鹃花(Rhododendron)和粗皮桦(Betulautilois),间或有 桧属(Juniperus)树木出现。5.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防护作用差 印度森林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绝大部分森林集中在印度北部山区及半岛地区的局部湿润地带和西孟加拉邦的三角洲地带内。以山地和丘陵地区 为主。若按印度各邦的森林资源统计而论,森林资源的数量和发展十分不平 衡。中央邦、安得拉、阿萨姆、马哈拉施特拉、奥里萨等 5 邦森林面积总和 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52%,其中中央邦拥有森林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森林面 积的 23%。其余各邦森林面积十分有限,广大地区除局部保有少量森林外, 天然森林已被砍伐殆尽。虽然全国森林覆盖率为 22%,但各邦差异悬殊。安达曼群岛森林覆盖率高达 77.8%,中央邦、阿萨姆邦和奥里萨邦均在 40~45%左右,而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很低,如古吉拉特邦、哈里亚纳邦和旁遮 普邦几乎都在 10%以下。广大地区缺乏必要的森林以保持水土,这是长期以 来印度水土流失、土壤沙代、盐碱化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西部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几乎已是一个由平坦沙地组成的大荒漠,其面积约有 2950 万公顷,其中 1770 万公顷属于不毛之地。中央邦也受到从西吹来的 干热风影响,致使沙漠正在向东扩展。由于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失去了调节气 候、涵养水源的功能,盐碱化土地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据统计,仅北方邦土 壤盐碱化面积即以平均每年近 2 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印度北部朱木拿河和 昌巴尔河流域因受山洪影响而造成的低劣土地面积已达 1750 平方公里,两河 沿岸被冲刷的沟壑长达 4800 公里,使大量优质土壤流失而成为撩荒地。此外 大片森林的退化以至消失,也使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减少。有些种类,如印度 虎,已随某些类型的森林遭受破坏而濒临绝种。二、主要林业区  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森林特征和类型的差异,以及相应的森林工 业特点等,可以将印度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林业区:1.南部沿海山地和岛屿区  该区主要包括西南沿海和西高止山迎风坡及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由于 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西南季风的阻截作用,使这一地区水热资源极为丰 富。年降水量一般在
毫米之间,在湿热环境下广泛发育了砖红壤 和砖红化红壤。该区主导森林类型为热带湿润型森林,树木高大茂密。在降 水最丰沛的地区是热带常绿林,在西高止山集中分布在海拔 450~1370 米之 间。林区降水十分丰富,并伴有一个短暂的干季。森林主要由高达 40~60 米的高大乔木组成,林中还有多种附生、寄生和藤本植物,多层林冠结构, 森林十分茂密。由于森林的郁闭度很高,下层灌丛和草类缺少光照难以生长。 其主要树种是陀罗羯布罗香 (Dipterocarpus turbinatus)、胡桐属 (Lalophyllum)、胶木、铁刀木、小花坡垒、娑罗双、恰普拉希面包果(Artocarpus chaplasha)、榄仁树、蒲桃属(Syzygi-um Gaertn)、巴拉 巴樫木(Dysoxylum malabaricum)和杜英。在热带常绿林外围,随降水量相 对减少逐步过渡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森林的上层乔木一般不如热带常绿林高 大茂密,但下层丛生着繁茂的灌丛和草类,如竹子、棕榈及一些藤本植物和 其他灌木草类。有些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下层灌木草丛十分茂密,以致行人 难以通过。主要树种在西部沿岸林区有硬毛面包果(Artocarpus hirsu- tus)、小花坡垒、披针叶紫薇(Lagerstroemia L.)、榄仁树属(Term-inalia L.)、木英豆(Xylia xylocarpa)、囊状紫檀(Pterocarpusmarsupium)等。 本林业区森林面积虽然不大,但由于水热条件优越,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较 高。如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每公顷蓄积量一般在 40~55 立方米,有些高达70~85 立方米。该区主要森林工业是采伐业和木质箱板加工业,安达曼群岛 是印度重要的采伐业基地,喀拉拉邦是印度主要的木质箱板生产区。2.南部半岛高原区  南部高原因久经侵蚀,地势和缓,平均高度仅海拔 300~800 米。年平均 气温约 20~25℃,因相对地处内陆,气候较干燥,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黑壤。  由于干、湿季分明,每年 3~6 月上旬,气候特别干燥炎热,树叶因干热而落 叶,故主导森林类型为热带落叶林,这一类型不仅广泛分布于半岛地区,而 且向北过恒河平原一直延伸到西喜马拉雅山前麓,是印度分布最广泛的森 林。每年初夏季节落叶 6~8 周,因树种不同,落叶周期长短不一。落叶林的 大部分树种为重要的经济林木,是印度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热带 湿润落叶林分布在相对较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东北部,曾经是印 度半岛地区及恒河平原的原生代表性植被。林木高度一般在 35 米以上。主要 树种有紫檀、榄仁树、安达曼橄榄(Canarium euphyllum)、柚木、印度黄 檀、心叶水团花(Adina cor-difolia)等。下层生长着竹类和苏麻竹属(Dendrocalamus L.)等。热带干旱落叶林分布在印度半岛降水相对较少的 部分地区,分布也十分广泛。主要树种是柚木、娑罗双、檀香、囊花状紫檀、 亚尼安苏木、印度乳香、印度乌木(Doispyros tomentosa)、紫铆和顶盖木。 由于广泛的人类活动,目前该区森林覆盖率较低,在 10~20%左右。森林工 业除林区采伐业外,主要是分布在消费中心的造纸业,部分原料靠区外输入。3.中部平原区 中部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广泛分布着十分肥沃的冲积土,土层可厚达 300 米。本区地处印度中部,森林类型具有一定 的过渡性。原生代表性类型为热带干旱落叶林,向西因降水减少渐变为热带 干旱灌丛,向东因降水的增加向热带湿润落叶林过渡,向北因地势的增高向 山地型过渡。本区是印度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也是印 度目前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区。因长期以来广泛的人类行动,森林破坏较为严 重,除南部和东南部局地保有较多的森林外,大部分地区森林已被砍伐殆尽。 另外,由于人口稠密、工农业较发达,本区对林产品的需求量较高,这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人造林和森林加工业的发展。主要森林加工业是造纸业、紫 胶加工业及其他木质品加工业。4.北部高山区  在印度北部边境的西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
米,南面则为 平均海拔
米的破碎山体,谷底海拔高度一般为 500~1200 米。前 沿狭窄的锡瓦利克山脉平均海拔 750~1200 米。本区由于其地形和气候上的 有利条件,发育并保留了大片的山地型森林。随着高度的变化,气候、土壤 相应随之变化。森林植被也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海拔 1800 米以下主要是山地亚热带林。其中海拔 1000 米以下地区气候较温暖,主要是亚热带阔叶林。随高度的增加渐变为亚热带松林,这种独特 的森林几乎由纯松科树种组成,主要树种是喜马拉雅长叶松、卡西松等。森 林下层广泛发育灌丛,以栎属(Quer-cus L.)和杜鹃花属为主。此类森林主 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卡西山、曼尼普尔和那加山。喜马拉雅山的亚热带松 林几乎全由单一的喜马拉雅长叶松组成,而卡西山、曼尼普尔和那加山区则 以卡西松为主。  海拔
米之间主要为山地温带林,随山地高度的增加由温带阔 叶林向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针叶林渐变。其中重要的是温带针阔叶混交 林,以针叶树为主,针阔叶树混交,集中分布在沿阿萨姆河一带的喜马拉雅 山海拔
米处,主要树种有雪松、乔松、喜马拉雅长叶松、卡西松、 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喜马冷杉、粗皮桦、短叶冷杉(Abies pindrow) 和印度锥(Ca-stanopisis indica)。    海拔 3200 米以上为高山林。在海拔
米处,为寒温带气候, 在低温、潮湿和土壤灰化条件下形成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针叶林;在海拔 米,属亚寒带气候,乔木已不能生长,只能生长一些耐寒灌丛; 海拔 5500 米以上渐为永久积雪带覆盖。  北部山地林业区是印度林木蓄积量较大的林区,也是最重要的木材生长 基地之一。但是由于运输困难,不少林区得不到及时的开发。森林加工业主 要有采伐业、锯材加工、木质箱板制造、造纸、紫胶加工等等。5.沿海潮汐区 本区范围有限,主要包括沿岸各大河的河口三角洲以及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沿岸,由耐盐耐碱的红树林组成,这一特殊的林区对海岸的防护、海水 养殖区的开发、海涂的垦殖利用及沿岸地区薪材的供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对这一资源重视不够,已有不少沿海红树林被毁。三、林业发展的问题及措施(一)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毁林垦殖和过度放牧使森林衰退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和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农林牧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扩大耕地成为解决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主要手段,许多宝贵的林地被开垦为农田。印度一些江河的河口三 角洲地带原来是大片繁茂的热带潮汐林,现在除了安达曼群岛外,大部分地 区的这类森林已被伐毁殆尽。另外,河流周围分布广泛的干旱落叶林大部分 亦为农垦所毁。印度素有林内放牧的传统习惯,各邦大部分的林地都对牧群 开放。因长期管理不善,过度放牧和连年烧垦,致使一些山地林退化成浓密 而纤细的青篱竹灌丛;一些山地温带林退变成稀树草原;珍贵的娑罗双树在 东北部的温润热带林中几乎消失;一些热带干旱林因过度剪割饲料和过度放 牧,致使林木濒于枯竭。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制止这些现象,但破坏森 林的情况仍不断发生。2.大部分林木资源作为木材燃料被直接消耗,经济利用率很低  印度人口有 90%以薪材作为主要燃料,每年的薪材消耗量达 2 亿多立方 米。薪材占原木总产量的 90%以上。由于薪材生产供不应求,导致森林被毁 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影响了木材资源的增值利用和其他工业用木材的紧张。 因此,综合发展农村能源(主要是沼气利用),营造人工薪炭林,是印度日 益重视和关注的问题。3.森林的生息养植与森林采伐业之间协调不够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加之森林采伐业大多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造成一些地区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因得不到必要的养护而退化消 失,从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相反,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些深山地区,因运 输问题没有解决,大片的森林资源却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利用。因此,森林的 生息养植与森林采伐业在地域上的合理配置是今后应当给予重视的方面。4.森林工业相对落后 印度森林工业的发展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仍有许多林木产品从国外进口。1984 年,印度进口原木薪柴 1.3 万立方米、锯材和胶合板 2 万立方米、工业用原木 2 万立方米、纸浆 6.70 万吨、纸和纸板2.5 万吨、新闻纸和印刷书写纸 23.7 万吨,林木产品进口总额达 2.124 亿美 元。印度森林资源的种类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有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 带、亚热带经济林木,但森林工业却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实现 综合化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到目前为止,森林工业局限在造纸、制材等几个 传统部门中,其他部门发展十分薄弱,尤其缺少较高层次的森林精加工部门, 从而影响了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的多次增值和充分利用。
(二)加强森林的保护、抚育和更新 多年来,由于森林资源匮乏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已引起了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政策、管理制度、技术、资金、人材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虽然在所有制上,印度的森林一般授权于各邦政府管辖,但对全国森林的总体管理工作却是由印度农业部统一组织安排的,由印度森林委员会负责 全面具体的森林保护、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其他诸如水土保持委员会、 竹林合理配置(布局)委员会等机构也协同进行森林保护、抚育、更新及合 理开发方向等各项工作,并有专职的森林调研员在技术上向政府提供解决森 林问题的合理建议。各邦均有专职进行全邦森林资源管理的总负责人。各邦 的森林都分成几个林区,下面又分成几个分区,甚至更小的林地,每块林区 都有专职森林管理员负责。这样从体制上做到自上而下领导,层层分工负责, 各方面交叉协作,共同做好森林的合理保护、更新和开发工作。近年来,印度政府在政策上重视发展森林的多种功能,不仅重视其工业、农业上的经济效益,而且重视其保持水土、改良气候的生态效益。在财政、 设备、技术上为森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 阻止游耕、滥伐、过牧等破坏森林的现象。为实现林产品和原材的基本自给 和森林覆盖率达 33%的长远目标,印度政府结合本国实际,拟订了以下措 施:1.在调查和分析林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全国森林发展战略  该战略要点为:依靠国家财政力量,因地制宜,大力建设用材林基地, 不断满足森林工业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地方、个人多方面力量,积极发 展乡村农田林网和薪材林,改善生态环境和初步解决农村燃料问题;采用现 代科学技术进行森林的合理管理、开发和保护更新。  2.在全国森林发展战略指导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森林, 制定合理的林业布局方案  (1)喜马拉雅山山麓、西高止山西麓及安达曼群岛、那加山等地区以发 展速生用材林为主。在积极有效地利用原有资源基础上,集中力量选定一批 交通便利、生产率较高的地区作为人工速生用材林基地。根据当地气候和土 壤条件并结合考虑现有森林工业的要求,引进适宜的优质速生树种,进行高 效率的培植生产,为短期内解决国家木材、造纸原料短缺困难提供一条有效 途径。造林树种主要有长叶松,卡西松、细叶桉、巨叶桉、木棉及黄兰。70 年代末,人工林面积已超过 200 万公顷。  (2)在东北部、西北部和半岛区的广大人口稠密的农村,以解决薪材燃 料困难和保护水土为主要目标。依靠当地力量和世界银行的援助,结合农田  和牧场建设,积极营造薪炭林和防护林,缓解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短缺问 题。同时,发动群众积极进行农舍、道路旁的绿化活动。初步开展起来的绿 化活动已在增长经济效益、保持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等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 效。  (3)在各大河及其支流的中上游地区以发展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防护 林为主,尤其对一些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地区,积 极恢复和更新退化的林地。  (4)在自然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较有利的地区鼓励发展一些专业化 的经济林木种植园。如在尼尔吉里丘陵、马拉马尔和大吉岭的丘陵地区发展 金鸡纳种植园,在马德拉斯附近、喀拉拉邦的气候湿热且水热分配均匀地区 发展橡胶林,在阿萨姆邦和西高止山的湿润地区发展桑林、黑檀、毛竹等经 济林,在拉贾斯坦邦、中央邦等气候较干燥地区发展娑罗双、柳枣等耐旱经 济林。总之,因地制宜建造各种经济林进行集约化森林生产,既保护了生态, 扩大了林地面积,又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外汇收入。3.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 目前各邦均有下属于印度森林委员会的各邦森林管理委员会,并建立了各种有关森林保护和开发的研究单位和林业人材培训中心,负责林业的科研 和人材培养工作。在此基础上,应用科学方法管理和经营森林,对现有生产 林,根据林型、树种生物学特性和区域生态学要求,采用多种作业方法。主 要措施有:通过择伐作业克服掠夺式的集中过伐;加强林区交通运输建设; 开发高山深谷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资源;加强对中、幼龄森林的抚育,注意调 整林龄结构。此外,以法律手段和经济体制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和建设。对营 林、采伐、自然保护和风景地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并注重对森林资源的 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加工。总之,独立以来印度在森林资源开发、保护更新和发展及再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工林面积有较大增长,乱砍滥伐、 破坏植被的现象有所制止。然而,由于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森林业仍 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有待于今后解决。第八章 水产业  水产业是印度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增加国民收入、改善 印度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改善市场供应、为众多的人口提供一定数量的蛋 白质、扩大出口商品货源、为国家创取外汇收入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水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生产特点  印度拥有发展水产业的良好条件。大陆岸线长达 6049 公里,200 海里经 济区面积达 200 余万平方公里,水深 200 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 41.5 万平方 公里,沿海还分布着许多岛屿、海湾和岬角,可以用来作为海洋渔业的生产 基地。印度周围海域主要是印度洋热带海域,尤其是沿岸较宽广的大陆架浅 海区,海水温暖,光照充足,加之陆上河流注入和海底冷水上泛作用,为鱼 类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形成了一些优良的渔场。据估计,印度 200 海 里经济区水域内的鱼类资源潜在量为
万吨,年可捕量为 450 万 吨。从资源的地理分布看,西部海域资源较东部丰富。这是由于这里水温和 盐度适宜,浮游生物和营养盐丰富,加上大陆架较宽,成为鱼类繁殖和栖息 的良好场所,因此渔获量也较高,约占全国海洋总渔获量的 70%以上。此外, 东西沿岸都有一部分可供海水养殖利用的浅海和滩涂,也为沿海地区海水养 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条件。印度内陆水产业的资源条件也比较优越。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比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高 3~5℃。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区 年降水量在
毫米之间。全国径流总量为 1680 立方公里,河流总 长度约 27 359 公里,运河和灌溉渠长 112654 公里,湖泊和水库水面总面积 约为 290 万公顷。印度的一些大河,如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拥有十分 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随着多年来农田水利的发展,各类人工水面日益扩大, 池塘和农用贮水塘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总面积约有 160 万公顷,成为印度 宝贵的淡水养殖场所。此外,印度的河口区有红树林沼泽 12.13 万公顷,潟 湖和河口区 21.5 万公顷,咸淡水水面共达 200 多万公顷,这些都构成了重要的淡水和咸淡水养殖资源。  印度不仅具有发展水产业的有利的资源条件,而且具有较悠久的水产业 历史,尤其是滨海沿岸地区的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捕捞与养殖的技术经验。印 度众多的人口也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后备资源。此外,由于 水产业在就业、外贸和食品供应等方面日益显示出积极作用,引起了印度政 府的重视。尤其自 60 年代以来,在资金、设备、销售和加工等环节上采取了 一系列积极措施,这些都是促进水产业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从 50 年代初,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印度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水产 业。独立以来印度水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50 年代至 60 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作为水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 资金、设备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水产业增长缓慢,产量也较低。1956 年总 渔获量 101.2 万吨,至 1966 年,总渔获量也不过 136.7 万吨。自 60 年代开 始,印度渔业在科研技术人员培训和争取资金方面做了一些准备,为以后的 水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开始,印度水产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产量持续增长(见表 48)。1970 年至 1980 年,年渔获量从 175.6 万吨增加到244.5 万吨,增长了 39.2%。另外,70 年代以来印度虾产量激增,曾一度超 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在大力发展水产业的同时,印度还很重视水产品的出 口,水产品出口额也有明显增长, 年,5 年内水产品出口额增长了 40.7%。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国之一。1989 年渔获总量达361.8 万吨,居世界第七位。表 48 印度历年的渔获量(单位:万吨)年份
总渔获量
海洋渔获量
内陆渔获量
1951196119711975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96.1185.1226.6244.5244.8236.9250.8286.4282.6292.3290.7312.6361.8
43.368.4116.1148.2155.4144.5142.7151.9177.9173.4171.7167.8180.6224.6
21.827.769.078.489.1100.394.298.9108.5109.2120.6122.9132.0137.2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33)  尽管近 10 多年来印度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点低,目前水产业 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印度渔业从业人口约 200 多万,其中海洋渔业从业 人口占 57.6%,内陆渔业人口占 42.4%。但渔业生产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渔 业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目前独木舟、木帆船和双体船等各种无 动力船及简易渔具仍是从事近海和内陆捕捞业的主要设备和工具。全国机动 渔船总数不到 2 万艘。渔民人均渔获量仅约
公斤。全国人均年水 产品消费水平只有 5 公斤。总之,水产业尚不能满足全国众多人口的生活消 费和有关加工业生产消费的需求。二、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印度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 年印度海洋渔获量为224.6 万吨,占全国渔获总量的 62%;海洋渔获产品出口额占渔业总出口额的70%左右。可见海洋渔业在印度水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海洋捕捞业 印度海洋捕捞业的特点是:(1)产品种类极为丰富。印度周围海域大部分处于北纬 7~23°之间,属于热带海域。与温带海域相比,热带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而每一种群 的数量却相对较少,因此印度海洋渔业产品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海洋渔业产 品及产量见表 49。  长头小沙丁鱼:是印度最重要的海鱼产品之一。 年 6 年平均 产量占海洋渔获量的 14.6%。捕捞旺季为每年 8 月至翌年 4 月,10~12 月为 高峰期。主要产地在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沿海。两邦产量合占全国总 产量的 99%,其中喀拉拉邦占 83%,马哈拉施特拉邦占 16%。  海虾类:产量约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 9~10%,广泛分布于沿岸大陆架海 域,是印度最重要的海产出口商品,约占水产品总出口额的 80%左右。随着 近几年捕虾机械化的发展,产量还将有所提高。其他渔获量较大的尚有石首鱼、龙头鱼、羽鳃鲐、鳀科、带鱼、海鲶等。表 49 印度海洋渔获物的主要组成及产量(吨)种类年份
86
89
6 年平均
长头小沙丁鱼海虾类 石首鱼科 龙头鱼 羽鳃鲐 鳀科 带鱼科 海鲶科 鲨鳐类 鲱亚目 鲾科鲳科 鲈亚目 克里鲥 鲹科
2911442031861533951164345482010717446432708935400061405473315047231456435972324891516011048088988371395847864880850470452264007438104224262179921532416220395682623216684873509654274909453541419873811937534248341971711695638886265973580607217959326578504690039978427704476327488107012164773115735666806624649515682457349560740350683461649066249711107072299271356061701296426070001688898395364003475713971752463271131776481719101095218496772330660706359861477553024200140633396182830025302
全 印 度 海洋 渔获量
1779359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年鉴整理)  鲭鱼(石首鱼科):产量占海洋渔获量的 9.4%。主要产地西部沿海的捕 捞季节在每年 9 月至翌年 4 月。捕捞方式与油沙丁鱼相同,采用拖网和刺网 作业。主要生产邦是喀拉拉邦(占 40.3%)、卡纳塔克邦(占 15.8%)、果阿 邦(占 14.6%)、马哈拉施特拉邦(占 7.4%)。孟买鸭嘴鱼(龙头鱼):产量占海洋渔获量的 6%。主要捕捞季节为每年9 月至翌年 2 月。主要采用袋网捕捞。产量相对比较稳定。主要分布于西北 沿海。主要产地古吉拉特邦的产量占总产量的 62.8%,马哈拉施特拉邦占35.3%。(2)海洋渔业生产空间十分有限,基本上局限于离海岸 11~16 公里的沿海海域。有关部门的研究表明:印度附近的广大海域渔业资源的年生物生 长总量为 240 万吨,其中浅海渔业资源的年生物生长量为 70 万吨,而深海渔 业资源的年生物生长量为 170 万吨。但是,目前印度渔业开发的范围十分有 限,以海岸和近海渔业为主,远洋渔业十分薄弱。面积广大的可渔海域,尤 其是 200 海里以内资源丰富的可渔区大部分尚未开发。尽管近几年来通过与 挪威、丹麦、荷兰等国的国际渔业合作,使近海和远海海域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开发,但与资源条件相比,远洋渔业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  造成海洋渔业生产与资源地区分布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渔业资金缺乏和 技术设备落后。据 70 年代末统计,全国动力渔船仅占渔船总数的 12.7%。多 数渔船只能当天往返捕捞作业。只有少数渔船能远航捕捞 12 小时以上。广大 渔民由于贫穷,无力购置船只、网具和鱼钩等必需的捕捞器具和设备,生产 上则大多采取传统的钓、抛撒网等落后方法。另外,由于缺乏精确测定渔场 位置的现代化探鱼设备和技术,加之过去政府曾经一个时期对渔业的投资和 扶助相对不够,这些都是影响海洋渔业开发的主要因素。  从海洋捕捞业的资源和生产分布的地区差异来看,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的 邦是:喀拉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 邦、安得拉邦、西孟加拉邦和奥里萨邦(见表 50)。根据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和产品类型以及生产特点的不同,可以把印度近海渔区划分为四大渔业经济地理区,即:西北沿海区、西南沿海区、东南 沿海区和东北沿海区。(1)西北沿海区(勒德纳吉里—卡奇)本区位于印度西北沿海大陆架上,主要范围在北纬 16°~23°,东经 67°~73°之间。水温、光照等生态环境条件优良,吸引了大批暖水性鱼类在 此生长繁殖,主要品种有:Ghol、Protonibea、Diacan-thus、印度马鲅、 Koth、Wam、鲵鱼科、Karbara、Ponadasyshasta、海表 50 印度沿海各邦(地区)海洋渔业资源和产量
邦或地区 资源和产量
西
部 沿海

部 沿海
总和
吉 拉特

施 特拉
果阿
卡 纳 塔 克

群 岛
泰 米 尔 纳德

地 治里
安得拉
西 孟 加 拉 和 奥 里萨
1.大陆架面积(平方 公里)
水深 50 米以内
6
12569

23255

水深 200 米以内
8
73
2.海 岸线长 度( 公里)
270
560

960

970
680
3.年平均渔获量(千 吨) 80
180
26
67
355
0.6
135
13
80
11
0.3
底栖类
20
100
6
7
65
0.2
44
5
21
4
浮游类
60
80
20
60
290
0.4
91
8
59
7
4.海 洋渔业 资源 潜 在量(千吨)
底栖类
149
260
15
38
90
4
73

47
46
浮游类
(资源来源:参考文献 36)鳝科、似太拉海鳗。本区目前已开发的六大渔场是:孟买渔场、坝贝渔场、 韦拉沃尔渔场、博尔本德尔渔场、杜瓦尔卡渔场和卡奇渔场,其中于 60 年代 初开发的卡奇渔场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 38.2%。本区主要采用拖网与流网、 刺网等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捕捞方式。(2)西南沿海区(加尔瓦尔—科钦)本区位于印度西南沿海大陆上。主要范围在北纬 7°30'~15°,00'东经 73°40'~77°33'之间,地处低纬度热带海域,是印度最重要的渔区。区 内各类渔业资源丰富,是油沙丁鱼、鲭鱼和各类海虾的著名产区。本区捕捞 方式较为先进,机械化渔船拥有量较多,并得到挪威等国的外资和外援,开 发了水深较深(10~45 米)的海域,深海渔获量占有一定比重。该区拥有下 列四大渔场,即:加尔瓦尔渔场、班加罗尔渔场、坎纳诺尔渔场和科钦渔场。 加尔瓦尔渔场位于最北部,主要捕捞黄斑鲾和后鳃软体类动物。班加罗尔和 坎纳诺尔渔场除鱼类产品外,还盛产海虾,产量约占总渔获量的 30~40%。 柯钦渔场因大陆架十分狭窄,小拖网作业较为适宜。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渔业 资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主要产品有鲨鱼、金枪鱼和深海虾类。(3)东南沿海区(本地治里、杜蒂戈林和曼达帕姆沿海)  本区渔业资源量相对较少,但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渔场是由印度和挪威 合资开发的,以拖网作业为主。主要渔场有本地治里渔场和曼达帕姆渔场。 主要产品有石骨鱼、黄斑鲾、板鳃鱼类、鳃鱼、虾类、鳐鱼。(4)东北沿海区(安得拉邦、奥里萨邦和西孟加拉邦沿海) 本区早期渔场大多在 3~10 米水深线内。1960 年以后,由政府投资开发了几个产量较高的渔场,位于北纬 20°13'~21°14'和东经 89°16'~89°17'之间,水深在 6~21 米之间。主要产品有:石骨鱼、印度钩鱼、鳗鱼、鲅 鱼、断斑石鲈、银鲳、虾类、鲨鱼、鳐鱼和鲶鱼等。  为了促进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印度在六五和七五计划中把大力发展海洋 渔业,尤其是中、远洋渔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目标,优先开发 200 海里内的渔业资源,并从各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海洋捕捞基本设施的建设。为了增强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加速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政府加强了对渔业基本设施建设的投 资。近十几年来渔船更新加快,机动渔船和大中型深海渔船的数量不断增加。 政府还以分期付款形式鼓励渔民购买机动渔船,机动渔船数从独立初的 13 艘增加到近 2 万艘,大型深海渔船从无发展到百余艘。为尽快开发 200 海里 经济渔区,政府还实行租用外国渔船的方法,从 1976 年租用 2 艘起,至 1979 年已达 60 艘。此外,注意努力改变渔港建设的落后面貌。从第四个五年计划 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增加卸鱼设备和渔码头其他设施。70 年代末,全国 初建渔货共用装卸港口近 80 处。主要渔港有:孟买港、加尔瓦尔港、科钦港、 马德拉斯港、维沙卡帕特南港、巴拉迪布港、瑟松港、杜蒂戈林港、凤凰湾 港、维津贡港(Vizhingom)、达默拉港、霍纳瓦港(Honnavar)、默利帕特 勒港(Mallipatra)、科迪克里尔港(Kodiakarail)、班加罗尔港、雷勒瓦 港(Reraval)、曼罗港(Manqrol)、波本达港(Porbondar)、卡基纳达港、 尼托姆帕塔姆港、博尔本德尔港和勒特吉港(Rathagir)。近年来,各主要 渔港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供电、供水设施和较现代化的冷藏和通讯设备以及 运输包装设备。1975 年时全国已建有冷库 273 座,冷冻能力为 21558 吨,为 海洋渔业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海洋渔业的科研和技术培训工作。在沿海各大渔业中心建立了各种海洋渔业科研和技术培训中心,如孟买远洋渔业研究所、科钦渔业技 术中心、曼达帕姆海洋渔业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渔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沿 海各邦共建 27 个渔民技术培训中心,帮助渔民掌握先进的捕鱼方式和机械化 捕捞操作技术,提高渔业生产力水平。  第三,在资金、技术设备、加工、贸易等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作为 第三世界的农业国,重视广泛的国际渔业合作,在资金、贷款、技术和设备 上争取到大量的外援,同时鼓励本国资本与外资合营。在与外资合营的企业 中,允许外国股份超过 50%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 200 海里经济区,从 而在进口捕捞和加工机械方面获利。印度还积极发展海产品出口,政府建立 了海产品出口发展组织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出口海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 管理和检查制度,以保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能力。2.海水养殖业 印度海水养殖业曾长期处于空白状况,广阔的浅海、滩涂弃之不用。7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组织进行沿岸可养殖的浅海、滩涂资 源的调查工作,并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发了一些海水养殖场。目前海水养殖业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面的阿拉伯沿海和半岛南端东、西两面的沿海,以喀拉 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为主。这 些地方的岸段海水温暖、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丰富,比较适宜海水养殖业的 发展。印度海水养殖业虽然历史不长,但近些年来养殖品种和产量持续增长, 尤其是 70 年代以来,针对外贸出口的需要,大力发展海水虾的养殖,使养虾 业成为印度海水养殖业的主体。除海水虾以外,其他主要养殖品种有:贻贝、 珍珠贝、遮目鱼、鲻鱼、尖吻鲈、石首鱼及藻类和其他甲壳类。  (1)海水虾养殖业:印度沿海适宜养殖海水虾的海域有 260 多万公顷, 另外还有 200 多万公顷的咸淡水面可供海水虾养殖业开发利用。目前大多采 用传统方式养殖,即利用潮水的涨落,将自然进入养虾场的虾苗栏养数月。70 年代以来海虾养殖业发展迅速,年产量约 6 000 多吨。海水养虾业主要分 布于印度西部沿海,以古吉拉特邦、喀拉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 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安得拉邦为主。由于居民饮食习惯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 限制,国内海虾消费市场有限,海虾产品主要供应国际市场,主要出口国是 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海虾及其制成品已成为印度 最重要的出口海产品, 年度,冷冻对虾和虾罐头约占水产品出口 总额的 90%。(2)贻贝养殖业:贻贝养殖广泛分布于印度东部和西部沿海。贻贝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是沿海居民喜爱的海食品。目前主要生产邦是喀拉拉邦、 卡纳塔克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为了提高贻贝的经济利用价值,印度政府于70 年代末已开始发展贻贝的加工和综合利用。  (3)贝类养殖业:印度食用贝类资源量大于虾类和贻贝,且种类繁多, 广泛分布于东部和西部沿海。由于其价廉物美、生产成本低,沿海广大低收 入居民的消费量很大。目前贝类生产零散分布于沿海各地,资源尚待进一步 开发。(4)珍珠养殖业:由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珍珠养殖业在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珍珠养殖业一般由各邦政府经 营,主要产地是泰米尔纳德邦的马纳尔湾和古吉拉特邦的卡奇湾。三、内陆渔业  过去,印度内陆渔业一度曾较落后,1961 年,内陆渔获量仅占全国总渔 获量的 28.3%。70 年代以来,内陆渔业产量比重不断提高。1989 年,内陆渔 获量达 137.2 万吨,占全国总渔获量的 37.9%,成为世界上淡水渔业比较发 达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展淡水渔业的良好条件。印度国土广 阔,内陆地区距海较远,内陆渔业的广泛发展,对于鲜鱼就地供应,解决吃 鱼难问题具有海洋渔业无法相比的意义和作用。  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 1170 毫米,地表径 流总量 1680 立方公里。总的来说地表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 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各大河流域和半岛东西沿海地区,内陆高原淡 水资源相对较少。这种分布格局构成印度淡水渔业生产分布的基础。1.淡水捕捞业 印度淡水捕捞业主要分布于恒河水系、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西部沿海水系和东部沿海水系这四大水系。  (1)恒河水系:印度最庞大的水系,由恒河、亚穆纳河及各大支流组成。 恒河水温大约在 16.5℃(1 月)~31.5℃(6~9 月)之间,径流季节变化较 大,浮游生物在恒河水系的上游朱木拿河最为丰富,6 月和 12~3 月是浮游 生物增加的两次高峰期。恒河水系的主要渔产品是鲤鱼、鲶鱼、马西亚鱼、 鲥鱼等。从资源和产量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上游的朱木拿河,该河段渔获 量占全水系总渔获量的 30%。资源集中在上游朱木拿河的重要原因,在于该 河拥有极为优越的鱼类繁殖生态环境:不仅水量大、河水深,而且为淤泥质 河床,有机质和水生植物丰富,河水污染也较少。不同鱼类由于其生长回游 习性不同和对水生环境的要求不同,在恒河水系中的分布也不同。如产量最 高的鲮(Cilrrhinus mrigala)集中在朱木拿河从坎普尔至安拉阿巴德的河 段内,再向下游资源量明显减少;印度野鲮鱼则多分布在恒河水系的上游和 下游,中游较少;Tengra 是产量仅次于鲮的渔产品,上游最多,下游次之, 中游最少;鲥鱼则主要集中分布于中游和下游。  (2)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中国的西藏,进入印 度后河流比降变小,下游在阿萨姆邦境内河宽达数公里。河流上游动物性浮 游生物相对比较丰富,下游为泥质河床,植物性浮游生物丰富,故该水系拥 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品种达 126 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 41 种,如野鲮、 叉尾鲶、须鲃、马西亚鱼、鲥鱼及弓背鱼等。(3)东部沿海水系:主要由发源于西高止山、东流注入孟加拉湾的河流组成。主要捕捞河流是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和高韦里河。其中戈达瓦里 河流量最大,并由于灌溉和航行的需要修筑了一些闸坝和渠道,水流相对和 缓,渔业资源较为丰富。由于河道变迁、径流变化、修筑堰坝和工业废水污 染等因素的影响,近 20 多年来渔业资源衰退,渔获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 要鱼类有:鲤鱼、鲶鱼、鲥鱼和虾类。(4)西部沿海水系;由发源于西高止山向西注入阿拉伯海的河流组成。河流短小但水量较丰,水温季节变化较小。淡水渔业主要分布在纳巴达河和 塔普蒂河。纳巴达河的渔业主要集中于从入海口上溯 48 公里的河段内。霍尚 加巴德和沙甘杰是两个主要的渔业中心。纳巴达河有商品鱼类共 23 种,其中10 种属鲤科,8 种属鲶鱼科。从产量看,鲤鱼科鱼类占 60.4% ,鲶鱼科鱼类占 34.1%。塔普蒂河的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并具有较大的资源开发潜力。2.淡水养殖业 过去印度淡水养殖业比较落后,产量低,生产规模也十分有限。独立以后,淡水养殖业发展较快,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淡水养殖业较发达的国家。通过 5 个五年计划,淡水养殖业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的发展。到 1972 年, 已有 67%的可养内陆水域得到开发。1981 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近 99.9 万吨, 占内陆渔业总产量约 80%,居世界第二位。  印度淡水养殖品种以大型鲤科鱼类为主,主要有厚唇鲃、印度鲮、印度 野鲮和四须鲃。混养的品种有草鱼、花鲢、白鲢和鲤。此外,叉尾鲶、鲥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虾类的养殖也较普遍。  独立前和独立初期淡水养殖业局限于东部的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 里萨邦和阿萨姆邦等邦。独立以后,在计划性指标引导下,随着各项有关措 施的实行,淡水养殖业普及印度各邦,各地的天然湖泊、水库、池塘和河湾 及水稻田等大多成为淡水养殖业的场所。据 70 年代中期资料统计,全国可养 淡水水域 150 万公顷,其中已有 100 多公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印度淡水养殖业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 措施,主要有:①从资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支持。如国家向养殖者提供无息 贷款,并免费培训渔民和养殖技术人员。②为提高放养密度和单产,重视优 良鱼种、鱼苗的培育和供应。由国家投资发展国营鱼苗培殖场,提供充足而 优质的鱼苗,改变了过去单纯靠江湖围捕鱼苗养殖生产的传统方式,从而提 高单产、增加品种,并使养殖范围不断扩大。③积极改进养殖技术和方法, 推广精养与混养相结合的方法代替过去粗放的养殖方法。据试验,将印度的 大型鲤科鱼类与中国的草鱼、鲢鱼等进行混养,每公顷产品可达
公斤。④积极发展稻田养鱼。印度稻田养鱼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养殖方法分 为水稻收割后养殖和水稻生长期内养殖两种。平均每公顷产鱼量可达 112 公 斤。放养的主要品种有:厚唇鲃、印度野鲮、印度鲮、遮目鱼和莫桑比克罗 非鱼及虾类。印度稻田养鱼分布广泛,发展较好的是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 稻田养鱼不仅增产了动物蛋白质,而且可使水稻平均增产 7~13%左右。  总之,70 年代以来印度渔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产的合理布局重视不够;海水养殖业相对落后;水 产加工业及渔业设备制造较薄弱及渔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不够等等问题 都有待于今后不断地改进和解决。  第九章 农业的地区差异  印度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尤以降水状况差异甚大。同时,在 历史基础、经济水平、农业各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各种农业技术改革措施等 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结构和鲜明的农 业地域差异。  独立以来,印度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的封建和殖民统治的 影响,至今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技术装备落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尚未得 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潜力尚很大。因此,对整个印度的农业进行合理的区 划,揭示农业生产的区际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以便合理地、有效地实行农 业生产地域分工,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 国内进行过这方面工作,提出了不同区划意见。如 R.N.杜贝(R.N.Dubey) 在《印度经济地理》(1979)一书中认为,农业区域的完善划分,不仅应表 示作物、牲畜、降水、土壤和其他一些数据的分布状况,而且也应说明这些 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其中主要的因素,使它适合于农业类型的划分。 按他的看法,把气候作为农业区划的主要基础,同时考虑到目前占优势的作 物分布状况,把印度分为六大农业区,即:稻米、黄麻和茶叶区;小麦、甘 蔗区;棉花区;粗粮和玉米区;水果蔬菜区和小米、油籽区。在《印度农业 区划》一书中,则主要依据农业自然区划指标,特别依据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印度划分为五大农业区,即:喜马拉雅山带和东北丘 陵区;印度北部低地区;印度半岛高地区;沿海平原区;滨海和岛屿区。在 此基础上又根据每一区域内部地貌及气候差异,分别划分出若干个二级农业 区及三级作物组合区。以上两种区划基本上反映了印度农业的地域差异,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的深刻影响。当然,像印度这样一个农业上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大的 国家来说,把自然特点(特别是降水)作为区划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的,但这 种区划的农业区界与行政区界不尽一致,使农业生产统计资料难以运用,或 应用不便。此外,这两种区划都过分偏重种植业而忽视了对林业、畜牧业和 渔业的考虑,综合性不够强。为了详细分析和介绍印度农业分区情况,我们 在综合上述两个农业区划方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对林、牧、渔各业的条件、 特点、潜力、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等内容的考虑,按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条 件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再行归类分片,并确定一级农业区基本上以邦界为区界 线,二级区以县界为单位,将全印度分成 4 个一级农业区和 16 个二级区(图22)。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高温导致干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