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不属于运城历史名人上的称谓

【知识】山西各市县名称的由来,有你的老家吗?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古为并州地;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山西各市县名称的由来,看看有你的老家吗?太原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民国16年(1927年),设立太原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大同隋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朔州“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对固定。1989年设立朔州市。辖两区四县。忻州古称秀容,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以勾注山为界,北属雁门郡,南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置新兴郡,西晋改新兴郡为金昌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内为忻县地区专署。1983年改为忻州地区行署。2001年改称忻州市。辖一区一市十二县。晋中1949年8月设置榆次专区,因为于山西中部,1958年11月改称晋中专区,1968年9月起称晋中地区,1999年9月改设地级晋中市,辖一区一市九县。吕梁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万历《汾州府志》记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辖一区两市十县。阳泉阳泉地名的形成与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现象及其自然环境有关,起先为村名,后用作火车站名、镇名,1947年5月成为市名。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阳泉村立村不晚于北宋,随着村民人口逐步增多,一村变成了“大阳泉”、“小阳泉”两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太铁路通至小阳泉村域并设车站,取名“阳泉站”,渐渐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工商、军事重镇“阳泉镇”。1947年5月,阳泉市正式建立,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一座人民城市。辖三区两县。晋城古称泽州。周代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晋城因晋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辖一区一市四县。临汾北魏时在今临汾市区建“白马城”,移平阳县于此。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杨”谐音,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取“滨临汾河”之意。1971年在此设临汾市,2001年设地级临汾市。辖一区两市十四县。长治古称上党,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战国时韩首置上党郡,南北朝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辖两区一市十县。运城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1949年,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辖区一区两市十县。山西85个县名来历古交市:隋开皇二年置交城县,唐移治今交城县城,历代为交城、阳曲二县地。1958年设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88年设立古交市。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阳曲县:汉置阳曲县。据《汉书·地理志》载:“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此城在牧马河北边,故名。此说有误。清道光《阳曲县志》曰:“阳曲乃汾曲之阳。”清徐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县,以县有清源水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并入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称清徐县,取二县首字命名。娄烦县:娄烦古称楼烦,本部族名。据《项羽本记》:“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汉始置楼烦县,故治在今山西宁武县境,与今娄烦无关。今娄烦县本唐楼烦监地,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后废为镇。1971年复设娄烦县。据《元和郡县志》,娄烦县,取义古为北狄娄烦王所居。天镇县: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县,隋置玉泉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卫兼镇虏卫,取二卫首字,因名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天镇县,因卫得名。灵邱县:西汉置灵邱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解放后,邱简写为丘。阳高县:古称白登县,清雍正三年改称阳高县。清初并阳和,高山二卫置阳高卫,后改县。各取首字命名。左云县:明并大同左卫,云川右卫,置左云川卫。清置左云县。县因卫得名。“左云”为左云川卫的省称,由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取名。广灵县:在山西省东北边缘,与河北省接壤。汉置平舒县,五代后唐设广陵县,金代易广陵为广灵。浑源县:唐代设浑源县。据《浑源州志》载,以当地浑源川之源得名。平定县 :西汉置上艾县,北魏置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广阳县。宋太子兴国四年(979年)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县,因有原仇山故名。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因县城附近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盂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孟镇。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故以为名。长子县:尧封长子丹朱于此,故名“长子”。西汉置长子县。平顺县 :明置平顺县。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太平顺化。襄垣县:古代属赵国,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置襄垣县。沁源县:汉置古远县,后魏改称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屯留县:春秋时赤狄邑,谓之留吁。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为晋所灭,称为纯留。战国时称屯留。屯或为纯之讹。西汉置屯留县。黎城县:商时为黎国,隋开皇十八年(698年)置黎城县。故治在今县治北十里古县村。因古黎国故城,故名黎城县。潞城市:汉置潞县,因古潞(一作潞子)国为名。据《水经注》:“(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县,因故治在今潞城东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1994年设市。沁县:西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隋代改属沁州,后改,五代又属沁州。金、元为沁州治。明洪武初铜鞮县废入沁州。清称沁州。1911年改为沁县。县因州名。壶关县:汉置壶关县。晋末废县。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于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关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武乡县:据《水经注》,武乡县,以城濒武乡水得名。晋置武乡县。高平市:古称长平,泫氏县。北魏改称高平县。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1993年设市。陵川县:汉代为泫氏县地,北魏为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陵川县,以县有陵阳水故名陵川。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阳城县:汉置濩泽县,因濩泽得名。唐置阳城县。县治原为濩泽县阳陵驿,因以名县。沁水县:西汉置端氏县,北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水县,因境内沁水得名。山阴县:辽置河阴县,以在桑干河之阴,水南曰阴,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因与郑州属县同名,改为山阴县。以县在复宿山之北故名。应县:古称应州,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1912年建县。右玉县:唐天宝年间置静边军于右玉城。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永乐七年(1409年)治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治玉林卫,称右玉林卫。清初称右玉卫,雍正三年置右玉县。县名为右玉林卫的省称,由大同右卫和玉林卫而得名。怀仁县:辽置怀仁县。据《怀仁县志》载,辽时“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代县:西汉置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避太子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唐置代州。代,本古国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为代县。县因州名。神池县: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神池县。据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踰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五寨县: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县。五台县:汉设虑县,北魏改驴夷县,隋改五台县。据《元和郡县志》,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原平市: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又改名崞县。1960年县治迁于原平镇,改为原平县。县因地形为原得名。1993年设市。偏关县: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静乐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岢岚县,后改汾源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以边境静乐为名。繁峙县: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宁武县:唐末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清置宁武府,后改宁武县。保德县:唐为岚州地,金置保德州。据《保德州志》,保德,城濒黄河,扼山陕往还要冲,取义“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定襄县: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尔一带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据嘉庆《一统志》,后汉末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凉城间侨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河曲县:金置河曲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岢岚县:隋大业年间置岢岚镇。据《太平寰宇记》,岢岚县,因境东北岢岚山得名。昔阳县:据《元和郡县志》载,昔阳城一名“夕阳城”。按《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这样看来,昔阳原是因为它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做“夕阳”。东汉置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年)并入平定州。1912年复置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名昔阳县。以昔阳故城为名。灵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置灵石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祁县: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为名,后贾辛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泽薮昭余祁,故祁县别名昭余。西汉置祁县。县以邑名。左权县:古称辽州,辛亥革命后改称辽县。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寿阳县:据《寿阳县志·序》,寿阳县,以城南临寿水得名。因水北曰阳、晋置寿阳县。介休市: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绵山。春秋时,介子推隐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谊,称绵山为介山。秦因置介休县。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对介子推的景仰。1992年设市。太谷县:建县于商。秦汉称阳邑,隋朝改太谷县,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团柏谷,现属祁县)。和顺县:北齐置粱榆县。隋改和顺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和顺县,因县东北有石勒所筑和顺城为名。平遥县:古称“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焘(焘与陶同音)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县。榆社县: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县。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次县吴卓信补注说:“《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杜。”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文水县:西汉为大陵县,王莽改名大宁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文水县,因县境有文谷水故名。中阳县:战国时为赵国中阳邑,汉置中阳县。金改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据《孝义县志》,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兴县:唐称合河县,金置兴县,似取兴金朝所置之义。又据《名胜志》:“兴县以近新兴郡而名也。”汾阳市:西汉置兹氏县,王莽改名兹同。晋置隰城县。唐改西河县。明置汾阳县。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1996年设市。临县: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9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又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方山县:汉为离石县地,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业三年(607年)移治方山镇,遂改名方山县。据《元和郡县志》方山县。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孝义市:三国魏置中阳县。北魏置永安县。唐改孝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名以县境有孝水和义水得名。一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名,敕赐县名曰孝义。1992年设市。柳林县:1971年以离石和中阳二县西部地区设柳林县,县治驻柳林镇,因名。岚县: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大业八年(612年)置岚城县。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据《元和郡县志》,岚城县,因岢岚山得名。交口县:1971年由中阳、灵石两县析置交口县。县以原交口公社为县治得名。交城县:汉代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县,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石楼县:汉置土军县。北魏改名吐京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据《元和郡县志》,县因县东南有石楼山得名。侯马市:西汉置绛县,东汉为绛邑县。清设巡司。1958年设侯马市,以原侯马镇为名。汾西县: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齐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据《元和郡县志》,汾西县,取义城当汾水西岸。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吉昌县,五代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吉乡县。明为吉州。宋置吉乡军,元称吉州。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1912年改为吉县。霍州市:周初为霍国,据嘉庚《一统志》,以县东霍山为名。金称霍州。1912年改为霍县。1989年设市。安泽县:1914年定名安泽县。据民国《重修岳阳县志》。初治当今古县治,以地当安吉岭和泽泉间得名。大宁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浮山县:汉为襄陵县地,北魏置葛城县,北齐并入禽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于今古县村置浮山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浮山为名。古县:1971年由安泽、浮山两县析置古县。古县,因原古县镇为县治故名。隰县:汉置蒲子县。隋改隰川县。唐称隰州。据《太平寰宇记》载:以县南有龙泉,地湿,因名隰。1912年改为隰县。襄汾县: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置县。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襄汾,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翼城县:东汉为绛邑县之翼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翼城县。据《翼城县志》,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以山形为名。永和县:隋置永和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北永和关为名。乡宁县:北魏延兴四年(474年)置昌宁县,唐改乡宁县。据嘉庆《一统志》,后唐避李国昌讳改昌宁为乡宁。又据《郡县释名》:“乡宁县,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曲沃县:汉为绛县地,后魏始置曲沃县。据《读修曲沃县志》,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洪洞县:汉置扬县,东魏初置洪洞镇。隋置洪洞县。一说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蒲县:古称蒲子国,因唐武帝尧时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名。隋代称蒲县。一说,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闻喜县: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行至此闻南粤大捷喜,因置闻喜县。新绛县:汉置临汾县。明为绛州。1912年改称新绛县,以绛县相对命名。垣曲县: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汉置垣县。宋改为垣曲县。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河津市:秦置皮氏县。北魏为龙门县。宋置河津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河津县,地当黄河、汾水汇流处,城当滨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设市。转载请注明出处哦~猜你喜欢来源:网络整理编辑:新华网山西你的家乡名字由来是什么?评论告诉小编吧!
热门微信号
最新微信号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网络114走向全面创新,引领下一代互联网模式,所有创新均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请勿模仿!||||
>> &
运城市晋阳建材有限公司运城市晋阳建材有限公司经营模式:生产商企业主营:
&&&所在地区:山西
详细地址:山西临猗县嵋阳镇代&加&工:否
年 产 值:
人民币 1001 万元/年 - 2000 万元/年员工人数:11 - 50 人成立时间:1997厂房面积:
0.00平方米联系人:
任作民联系电话:
运城市晋阳建材有限公司处于关公故里山西运城,公司创始于1997年,经十多年的精心创业已拥有自己独特、优良的生产技术及经验丰富的生产和销售团队。公司生产并经销白乳胶、万能胶、地板胶、108胶水等粘合剂,并在在山西南部、河南及陕西南部拥有广阔的市场。本公司在坚持原有产品精益求精的基础上,继续不断研发推出新产品,欢迎新老客户前来惠顾。公司的宣言是“管理锤炼内功、诚信打造名牌”&古代运城的创建与发展--《晋阳学刊》1985年05期
古代运城的创建与发展
【摘要】:正 山西运城是元末兴建,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一座盐业专城。探讨它的兴建、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对于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特点,颇有助益。一运城古名潞村,位于山西南部,濒临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又名解池,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结盐之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浑而不流。水石盐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山西运城是元末兴建,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一座盐业专城。探讨它的兴建、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对于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特点,颇有助益。 运城古名潞村,位于山西南部,濒临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又名解池,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结盐之池。北魏邮道元《水经注》载:“池水东西七十里,南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强;;[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柴继光;[J];寻根;2000年02期
柴继光;[J];运城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罗林平;[J];运城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杨彩丹;[J];盐业史研究;2005年03期
孙丽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李三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王勇红;王勇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卫斯;[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04期
孙丽萍;;[J];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03期
乾林,国甲;[J];晋阳学刊;1990年05期
郑学檬;[J];盐业史研究;1990年04期
杨强;;[J];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柴继光;;[J];晋阳学刊;1982年04期
周宗奇;;[J];黄河;2007年02期
卫广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柴继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何荣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玲;;[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严其林;[N];镇江日报;2009年
元小欣;[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乔兆坤;[N];运城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城历史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