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产阶级比例在各国比例

中国人均净资产全球排名38 中产阶级增长最多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按照惯例,“安联全球财富报告” 将资产所有者分为3个全球资产阶层,其中中等资产阶层指个人资产在5300欧元至31800欧元之间的人群。
@深圳商报" />
<meta property="og:description" content="按照惯例,“安联全球财富报告” 将资产所有者分为3个全球资产阶层,其中中等资产阶层指个人资产在5300欧元至31800欧元之间的人群。
天气:{#topBar .weather .lv1}
中国人均净资产全球排名38 中产阶级增长最多
全球金融资产创新高&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净金融资产全球排名第37位&最新公布的安联集团“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居民金融资产总规模在2013年增长了9.9%,增速为2003年以来最高。全球金融资产达到118万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去年增长了近23%,增速远超亚洲区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均净金融资产在全球排名第37位。按照惯例,“安联全球财富报告”&将资产所有者分为3个全球资产阶层,其中中等资产阶层指个人资产在5300欧元至31800欧元之间的人群。■深圳特区报记者&李焱全球金融资产总规模上升创新高全球金融资产总规模上升创历史新高。分析显示,上述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美国和欧洲出色的股票市场表现:证券类资产价值上涨了16.5%,超过了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几年内的累计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储户对股票的激情又被重新点燃。美国是唯一新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或其他证券领域的地区。欧洲人还在继续将资金撤出权益类资产。亚洲(不包括日本)金融资产总体增速略有放缓,但剔除通货膨胀的实际增速仍为全球第一。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地区去年都出现了资产规模的强劲增长。在新兴市场,特别是拉丁美洲,由于当地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动荡,资产增长有所放缓。亚洲(不包括日本)整体来看,增速也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至16.8%,但这仍远高于发达地区,如北美(11.7%)、日本(6.1%)或西欧(5.2%)。从长期发展看,亚洲仅次于东欧在全球排第二位,自200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为13.6%。但如果看一下资产的实际增长,剔除通胀因素,排名就不同了:亚洲(不包括日本)的增速接近10%,远超拉丁美洲(5.5%),也超过东欧(2000年以来年均实际增速为6%)。“虽然环境艰难,亚洲的资产增长在去年全年再次呈现积极发展”,安联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海瑟指出,“这表明该地区仍在发力追赶,今年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增速强劲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增速远超亚洲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强劲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居民对资产收益的意识更加强烈,银行客户不断从银行账户中提取存款,并将其投资于理财账户、基金和证券。所以,2013年银行存款在居民家庭投资组合中的份额下降到不足60%。自2007年以来,中国居民家庭总金融资产增加了一倍多,增量达到6.5万亿欧元。此外,长期来看中国的资产增长非常惊人:自2000年底以来,资产年增长高达19.0%&,&为亚太区之最。亚洲(不包括日本)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个人债务在2013年上升了15.8%至4.3万亿欧元。在中国,负债比率为34.1%。2013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强劲增长的不仅是资产,全球债务的增长(包括抵押债务)也上了一个台阶,增速为3.6%,超过了危机之后的任何其他年份。然而,全球债务率,即个人负债占名义经济产出的比例,去年小幅下降了半个百分点至65.1%。自2009年以来,全球负债率下降了6.4个百分点。但是这种去杠杆化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且主要是美国,其负债率在过去四年下降了15.5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在新兴市场,债务负担占经济产出的比重在持续上升。亚洲(不包括日本)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个人债务在2013年上升了15.8%至4.3万亿欧元。这意味着,与资产增长不同,债务增速在去年有所上升。中国也是如此,居民家庭的金融负债去年上升23%,增速超过了前年和大前年。由于亚洲此前高速的信贷增长,该区域的负债比率即负债与经济活动的比例,在2013年底已经上升到将近40%。亚洲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和韩国,负债比率超过美国,已经远超80%大关;在中国,负债比率为34.1%。欧美财富分配状况恶化今年,安联第一次通过“财富矩阵”来分析各个国家内部财富分配的发展情况。其结果与“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事实上,在被分析的国家当中,大多数的财富分配在过去十年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有所改善,它们主要是拉美等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在亚洲,这方面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中国和韩国,原本就有一些更平等的分配架构。在过去十年,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财务分配状况令人失望,但泰国和马来西亚在这方面却取得了喜人的成就。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的状况却恰好相反,大多数都出现了财富分配恶化,即最富有百分之十的人口拥有的财富比例重新出现增长。总体来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有6500万人已滑出“富有阶层”。这一情况在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最为明显,而这些国家内部的财富也“更不平等了”。全球金融资产劲增亚洲(不包括日本)资产增速全球第一,为16.8%,北美增长为11.7%,日本增长为6.1%,西欧增长为5.2%中国资产增长惊人:自2000年底以来,年增长高达19.0%,为亚太之最&&
编辑:郭颖妍
无相关信息
据统计,平均每年影响深圳的台风达3.5次,暴雨频率高强度大,每年平均降雨量达1935.8毫米。频发的台风、暴雨灾害给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这个6月,不谈世界杯,谁和你玩儿?“饭点谈资”栏目开启“大话世界杯”特别版,我们用网络的语言为你前瞻世界杯,给你扫盲补课!
作为深圳人,如果还仅满足于有房有车,那以后你就只能“足不出户”,静呆家中了。在新时代,我们还得学会一项新生存技能――路边停车!2014年 7月1日起,深圳将正式进入路边停车收费新时代!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日前,福田区委宣传部与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联合举办《发现深圳――寻找福田最美劳动者》活动。
暴雨面前,我们众志成城,守护深圳!也正因为如此,深圳在此次罕见暴雨下灾情平稳可控,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约8000万元,没有出现人员伤亡,远小于以往类似雨情带来的损失。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很快得到恢复。
深圳目前有27家有牌有证的豆制品企业。这些正规企业占有深圳市场份额仅有20%,深圳周边豆腐作坊进入深圳占了60%的市场,深圳本地黑豆腐坊占了20%。
友情链接:
深圳报业媒体群:
备案编号 &#160;&#160;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粤)00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60;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160;&#160;&#160;&#160;Copyright&#169; by
All Rights Reserved.澳媒感叹澳大利亚中产阶级不再是“世界最富”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快网&10月14日报道,《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称,澳大利亚的中产阶级不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取而代之的是和邻居。
  投行瑞士信贷的年度报告发现,澳大利亚的家庭总财富在过去一年下降了12%,主要是因为汇率下跌。这份报告利用了工资数据和房价等各种不同因素来评估全球中产阶级的发展。
  分析师称:&澳大利亚家庭财富的构成严重偏向房地产,占了总资产了60%。这种房地产资产比例在全球属第三高,次于和。&
  瑞士信贷的分析师发现,澳大利亚成年人的人均财富是36.49万美元,稍低于新西兰的40.08万美元,但远低于瑞士的56.71万美元。以35.3万美元跟在澳大利亚后面,挪威和分别为32.1万美元和32.04万美元。澳大利亚的财富中值是16.83万美元,世界第二,也低于新西兰。
  瑞士信贷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瑞士这3个国家的财富不平等性相对较小,这有助于提高中产阶级的平均财富。
  按照瑞士信贷的算法,中产阶级是指财富超过10万美元的群体。澳大利亚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6%,是世界上最高的,其次是和,他们的比例都是60%。
  在百万富翁总数方面,澳大利亚没有进入前20名,但它在超高净值人士的榜单上排名第12位,领先于、和等。(实习编辑:马玉丽 审核:谭利娅)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张骜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美国:世界上最具典型性的中产阶级国家
凤凰网历史 【
工业化:新中产阶级的催化剂
工业化对现代中产阶级社会的发育和成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发凡于英国纺织业,至1784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出现高潮。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劳动,工业社会取代了农业社会,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与&世界工场&,但同时也导致了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的严重问题,在狄更斯等小说家的描述中,当时社会问题可谓触目惊心。
美国的工业革命比英国迟半个世纪。以富国为目的的工业化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先发展国家经历的问题,这是当时美国人关注的重心。18世纪末,杰斐逊和汉密尔顿展开了有关美国现代化的第一次辩论。杰弗逊强调自由与平等,而汉密尔顿则更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认为财产上的不平等是难免的,建立有产者的秩序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他是发展制造业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有产者的代言人。在美国的整个发展史上,自由与竞争究竟孰轻孰重,这一论争的思想内核一直贯穿于美国社会发展的主线之中。美国在18世纪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理想,那就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提出的&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从而使公民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在当时美国社会有两大特点:一是这个农业社会有相当浓厚的民主和平等气氛,对农业社会充满理想甚至幻想。二是国家的经济十分脆弱,联邦政府在战争时期欠下大量债务,独立的民族经济有待振新。以杰弗逊为代表的政治家认为政府就是为了保护私产而建立起来的,人人拥有财产,政府则不让一部分人去剥夺另一部分人,从而使每个人都保持独立自由的权利,&不能保证财产安全的政府是一个不公正的政府。这样的政府会任意地实行限制、豁免和垄断,不让部分公民自由使用才能,自由选择职业,而这些正是获得财富的手段。&他对工业化持排斥态度,而希望能够在新大陆发展出一种理想的农业社会。他认为工业化可能导致社会差距过大,与美国的社会理想相悖,面对工业化的山雨欲来之势,他发出&美国民主处于危险之中&的疾呼。以汉密尔顿为首的另一观点则代表了强大的东北部工商主利益,这种观点认为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美国改变因连年战争而负债累累现状、维护民族独立的唯一出路。他们希望政府支持工商业的发展,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便保护其利益和财产。辩论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和追求财富的竞争意识却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维度并一直在延续。
工业化由时代潮流挟裹着如期而至。18世纪末,汉密尔顿的《关于发展制造业的报告》吹响了美国工业化的号角,到19世纪后半期,工业化进入高涨阶段,农业社会已经被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代替。1900年,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头号工业国家。美国工业化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变动丝毫不亚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
美国中产阶级首先是美国经济上巨大成功的产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美国人经历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完成了机器化大生产所需要的一切改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实行技术革新,热衷于发明创造,是美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准备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铁路时代,铁路建设与全国工业化全面进行,铁路带动了全面工业化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中,、铁路、石油等工业纷纷兴起,同时也为美国社会培养了一个庞大的管理官僚群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新的管理体制的推广上。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出现了腾飞。不管在发展速度、规模上,还是在其所达到的高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工业化是一个公司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生产、科学管理和科技开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积极资助,一批敢于冒险、野心勃勃的人成为了企业家和百万富翁。在竞争中,以钢铁、石油、机器制造为主的大工业兴起。高度机械化和流水作业使得美国的经济神速增长,以至于一个美国工厂工人生产的产品3倍于欧洲工人。工业化时代,激烈的自由竞争导致3次经济萧条,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使得大批企业倒闭,建立工业新秩序以消灭破坏性的竞争是企业界的要务。企业家们达成共识,认为解决之道是对企业进行结构上的改革,用联合代替竞争,实现企业的公司化。大公司聚集、掌握与使用了大量资本,被那些具有眼光、野心勃勃的企业家用来垄断市场,控制资源、抑制竞争和建立工业新秩序。
公司化导致垄断和财富的集中,导致贫富差异增大,阶层分化加剧。垄断和寡头试图扼杀美国农业社会中产阶级赖以存在的基本价值&&自由竞争。新工业秩序的建立,使财富转变为权力。美国是垄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工业技术要求企业拥有大规模的生产,垄断利润的出现使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合并浪潮,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等2%的工业巨头占据了60%的财富;占人口总数65%的穷人仅占5%的财富。工业化导致一端是富豪,另一端是穷人与赤贫者。而中产阶级则处于中间。
技术进步推动了美国的经济繁荣,而物质富裕则使中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迅猛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学家J?约翰&加尔布雷斯这样描述道:&在这种大公司里,有董事长、总经理、若干副总经理分别承担重要的参谋责任或部门责任&&它把所有具有专业知识、有才干或有经验的人囊括进来共同作出集体的决定。这不是管理部门,而是指导性的智囊团&&企业的大脑。&同上引书,第61页。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进一步扩充了美国中产阶级的队伍。
在工业化之前,农场主、小业主、小商人构成了美国社会的主体。这个老中产阶级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场主经历工业化的洗礼分化成为富足的农户,构成农村中产阶级的主体,但他们已不再是传统的自耕农,而是富裕的商业农民。他们志在实行科学种田与专家管理,并得到了受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同时他们还同城镇的银行家和企业家联系,他们作为农业企业家利用其企业价值确立了其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
广大城镇的独立小业主、小商人和专业人员也正经历着异常深刻的地位革命。在机器生产的冲击下,独立小业主中的部分人沦为工厂工人,即所谓&正在消失的技工&,小商人在大公司实现生产和销售的联营后地位每况愈下,独立的专业人员也是如此,在工业化之前他们较为富有,过着舒适的生活,在相对孤立的社区里他们广博的知识使他们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但工业化使他们的地位也受到削弱。尽管他们的收入较以前提高很多,但他们财富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如那些工业巨富们,他们的相对地位下降,而且其独立的民主地位也逐渐削弱,律师、教授、牧师在财阀的控制下难以有更大的作为。当然,民主和自由的使命意识也可能使得他们的抗争意识提高。关于这部分中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斗争的经历,在下面还要做进一步的论述。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其著作《改革时代》中做出这样的阐释:&专业人员的异化实际上是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些作用中,地位革命的影响应该给予重视。职业条件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自以为有学问有技术的集团都有一种共同的羞辱感和对财阀的不满。&
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使得白领雇佣者集团从工厂工人中划分出来了,1890年以后,美国联邦政府的人口统计对工业中的&工资劳动者&与&支薪雇员&加以正式区分。支薪雇员即是白领,泛指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包括经理、推销员、簿记员、办公室人员与企业内的专业人员。他们生活得很好,但是缺乏大笔财富与取得巨大财富的门路。他们当时收入一般是在年薪美元之间,地位也在上层与下层之间,他们是城市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新的中产阶级。城市中等收入者的比例,随着工业化的进行而迅速增长。1870年,美国的办公室人员、簿记员、办事人员、推销员等人数增长了1~3倍,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白领增长的关键时期,从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领阶层的人数又增加了1倍。
中产阶级迅速转型,旧式的老中产阶级转变成为依靠薪金生活的新中产阶级。年,美国总人口增长2?3倍,其中老中产阶级(商业企业家和独立的专业人员)增长2倍多,劳工增长了3倍多,而新的中产阶级则几乎增长了8倍,其总人数从75?6万人上升为560?9万人。
米尔斯在《白领》一书中如此描述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内部根据职业可以分为上层和下层,一部分经理、专业人员与部分办公室人员构成白领的上层,白领阶层中的三个最大的职业团体&&教师、商店与企业的推销人员、各种办公室人员构成了白领的中下层。上层白领成员具有良好的背景,受过相当高的教育,大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企业内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上层阶级有一致的利益。中下层则来自或出身于老中产阶级或劳工,19世纪末,每年大约有15万劳工及其子女进入白领中下层。小企业主与劳工的子女是急剧扩大的白领中下层的后备军,他们跻身白领的主要阶梯是学校。通过学校教育,掌握某种技能,从而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
正如罗伯逊指出的:&在所有的工业社会中,教育是社会的中心。&工业化时期教育的普及对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育功不可没。美国教育的发达和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其民主和自由意志的体现。1848年,霍勒斯&曼在担任教育局长时主张&只有普及教育才能抵制资本统治和劳工受奴役的趋势&,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生活状况的最有效的平衡器&&社会机器的平衡轮&。1830年,费城的技工通过一个决议,宣称:&没有真正知识的广泛传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除非人人都能平等享受平等的教育,自由只不过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词儿。&1870年以后,公立学校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反映了要使人人享受教育的决心,全民免费教育成为美国信念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经费大大提高。1870年,用于公共教育的经费只有6900万美元,平均每名学生约15美元,而20世纪第一学年的学校预算是25000万美元,平均每名学生近23美元。到1900年,南部以外的各州(有两州除外)已制定了某种义务教育法。平均在校学生人数和平均学年长度都显著提高,公立学校的数量增长很快,教育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局得以成立。公共图书馆也有惊人的发展,出版物激增,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廉价的&便士报&,城市日益发展,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公众相信教育,同时也希望受益于教育。同上引书,第87页。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教育正是新中产阶级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在《白领》一书中,米尔斯给我们描述了教育成为美国人社会地位提升机的始末。从杰弗逊时代以来,大众教育就与推进民主结为一体。而政府也对教育相当重视。进入公办中小学的适龄儿童逐年增加。招生规模的巨大变化加强了地位的平等感,在小城市里尤其如此,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地位或职业地位如何,都可能在同一所高中上学。
教育系统所提供的职业技能训练为中产阶级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在工业化时期,19世纪后期哈佛学院的改革拉开了学院改革的序幕,课程的选修制是改革的重要成果。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选修课程。学术上的改革使学生和教授从只做学问的保存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提高者,这意味着学者的身份、自由和威信都有所提高。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培养出的学者开始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教育系统的培养目标在19世纪中期是为了培养&民主共和国的好公民&,到了20世纪,这个目标已经变迁成为&在职业稳定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里&做一名&成功者&,C?WrightMills,WhiteCollar,TheAmericanMiddleClas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51),p?266?教育的意义已经从地位和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和职业领域。在白领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其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
进入不同职业的正式要求以及升迁的希望往往取决于受教育的水平。在较高层次上,学院是高级和半高级职业的摇篮,同时也是获得更高职业所必需的地位标志。受过更好教育的男子比起他们的父辈可能占据更高的职位。名牌大学的学生则更有可能在大公司里找到一个有前途的工作。
米尔斯指出:大学教育实现的职业转变主要是老式中产阶级的孩子变成了新中产阶级。高中教育实现的职业转变主要是技术工人的孩子成为新中产阶级。学院和大学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将小商人和农场主的孩子提升到高级职业的较低层次。在大萧条中,许多男孩不是去继承父业,而是经过训练以后,在牺牲父亲利益的情况下,去帮忙为大公司系统的某个部门提供人员。他父亲的事业正是被这个大公司系统毁掉的。?
在工业化时代,美国最主要的社会流动是城市化。19世纪,美国人在地域和职业、阶层上的流动频仍。美国从1820年开始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国家的发展,1901年后,美国的经济、社会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并在半个世纪内完成了城市化。李庆余、周桂银等,同前引书,第1页。但是在20世纪前,城市发展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全部城市的一半人口集中在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中西部和北部沿岸各州农村人口的外流格外引人注目。19世纪的几次大的经济萧条给农村造成极大灾难,而与此相比,城市却在享受由于电话、电车、电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其他新奇玩意带来的现代生活。许多农民无法忍受农村的生活,纷纷迁居城市。
城市的特性、模式、结构也随着面积的增大而变化,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1870年以后,实行种族隔离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中心住的是穷人,周围一圈圈地住着日益富裕的人,社区的阶层分化开始变得显著起来。美国城市移民不仅来自国内农村,还有不少来自欧洲的农村,他们与以往的迁徙者一样,都是为改善命运而来,但他们在所栖居的城市往往成为非熟练工人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教育的普及能改善他们的处境,他们一部分人的子女能够脱离父母所在的阶层而上升到中产阶级,但仍有不少移民的后代继续贫困的模式。威廉&富特&怀特所著的《街角社会》为我们描绘了移民的转型。第一代移民首先是围绕家族组织起来的。其次是按照同乡的系统组成的。随着美国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他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青年凭借大学教育的提升作用,脱离了贫困的社区,融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而有的没接受正规教育的青年,即使很聪明能干,却仍然留在贫民社区。
职业升迁使美国的社会流动具有历史延续性。19世纪末,普通工人没有机会可能进入上层,但新的白领等级使蓝领及其子女有了升迁的机会。在这一等级制度中,蓝领阶层的成员进入白领中下层,而白领下层升入中层都是比较容易的,再往上爬就很困难。美国社会结构的特点之一在于,白领与蓝领的界线,特别是白领下层与熟练工人之间的界线不明显。这就使得美国中产阶级更能成为工业社会的凝聚力量,可以在重新整合美国社会的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换句话说,新中产阶级将领导社会的进步与改革。新中产阶级终于成为工业社会的中心。自由竞争被垄断替代,但争取自由和民主的呼声一直没有止息。虽然美国社会的阶层差异逐渐分化,但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自己与其他人一样,是平起平坐的中产阶级成员,包括相当部分的美国黑人在内。
在政治上,工业化使得美国式的民主思想经受到挑战,垄断和反垄断交织进行。尽管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垄断势力,但由建国先驱者们传承下来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却也在这种极大的不平等面前经受住了考验。在美国,反垄断的呼声一直不断,中产阶级则是其中激进的鼓与呼者。
信奉新教的美国中产阶级具有民主思想,他们坚信机会应该是平等的,如同西部土地曾经给每个自由农民提供机会一样。他们认为个人主义应该不受限制地得到发展,每个人也应该是平等的。首先,他们对财富的过分集中和分配不公表示不满。韦伯对宗教多元的社会里的宗教与职业的分布做过一番剖析,发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这些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人士认为,工业化导致机会被不断剥夺,金融巨头正在扼杀个人主义,公司的权力正在侵蚀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认为,这样发展下去的社会是不道德的,由此导致的社会不稳定更引起了他们的广泛不安。面对政府和大资本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做的种种暴行,他们愤然谴责,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不过,作为贫富两极之间的中间阶层,出于对自身既得利益的保护,他们缺乏强烈的反抗行为,他们希望建立稳定、公平的社会秩序,但是也反对劳工的罢工,担心劳工会转而投向社会主义。
其次,中产阶级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腐败与经济巨头对政治的操纵,中产阶级中早期的&独立派&和20世纪初的&清污者&即是中产阶级不满政治现状的反映。早在19世纪80年代,代表老中产阶级的独立派就揭露了两党制的腐败与金钱操纵政治的内幕。他们反对美国的&道德病&,揭示其腐败、物质主义与公司的权力膨胀。1894年,亨利&劳埃德写下了《财富反对共和》一书,对垄断资本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斯蒂芬斯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城市腐败和政治腐败的文章,其著作《城市之羞》、《参议员叛卖记》均体现了中产阶级作为社会道德和良心的监管员的角色价值。
在美国的政治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最大的政治举措是&市政改革&。这是中产阶级的改革实验,也是中产阶级在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行动。由于城市已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集中地,也是美国未来的希望所在,但同时又是工业化弊端的聚集地,因此成了中产阶级改革运动的首选目标。城市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市政管理,建立负责的好政府。在前工业化时代,城市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适应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占据政府要职的往往是一些被称为&城市老板&的职业政客,这种机制被称之为&城市机器&。政治参与不是靠能力与学识,而是依赖于对党的忠诚与权力的玩弄,受过良好教育的、具有能力与大有作为的人遭到排斥,平庸无能之辈乃至无赖汉却担任要职。在城市老板的控制下,混乱、腐败、负债成为城市的普遍现象,纽约市在19世纪80年代负债就达数亿美元。
政治机器所操控下的城市管理引起了中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城市老板与不法商人勾结所形成的官倒,剥夺了广大市民的财富和机会。这与中产阶级的传统价值观格格不入,在中产阶级看来,美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已经接近崩溃,要恢复民主,就必须从城市改革开始。新中产阶级担当了改革的启蒙者和领导人。1894年,市政联盟成立,提出了作为其改革模式的城市宪章,包括直接选举、避免州的干预、限制公共事业特权、建立专家治理政府的人才制度以及赋予市长更多的权力等。提出了改革的目的是杜绝城市中的舞弊行为,消除腐败,更重要的是取得城市自治,遏制城市老板,建立类似大企业的科层制式的现代管理制度,以便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社会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效的管理。城市政府先后形成三种管理体制,即市长制、委员会制和经理制。市长制体现了多元政治,使大众参与得以部分实现;城市委员会制和经理&参议会制则反映了精英政治。城市改革奠定了美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到20世纪,又继在大城市的成功之后转向小城市。
工业化不仅仅制造了两大对抗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而且造就了一代新中产阶级,市政改革则体现了新中产阶级的两个政治价值,即民主和效率。这确立了工业化时代的新民主,创造了一种公民参与的新机制,&预示了美国政治现代化的方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周晓虹
编辑:杨超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产阶级比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