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点透光硬度软能刻出龙眼上白色粉末末的红色石头是什么石头

【四】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大蒿”:“容梧道中久无霜雪处,蒿草不凋年深滋长,大者可作屋柱小亦中肩舆之杠。……古有蒿柱之说岂其类乎。”

            菖蒲(一)五五


  《春秋传》曰(二):“僖公……三十年……使周阅来聘,飨有昌歜(三)”杜预曰:“昌蒲菹【一】也。”
  《神仙传》云:“王兴者阳城越(四)人也。汉武帝上嵩高忽见仙人长二丈,耳出头下垂肩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人也闻嵩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二】可以长生,故来采之’忽然不见。帝谓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喻朕耳。’乃采菖蒲服之帝服之烦闷,乃止兴服不止,遂以长生”

(一) “菖蒲”标题下明清刻本均注明“脱”。其实所脱不圵本目下面“薇〔五六〕” 至“菫〔六二〕”七目均脱。这八目只有金抄、明抄完整不脱

(二) 见《左传》僖公三十年,文作:“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 《要术》是摘引杜预注:“昌歜,昌蒲菹”

(三) “歜”,陆德明《经典释文》:“在感反”《广韵》:“


昌蒲菹,徂感切”读如斩音。又音触是另一意思。《左传》孔颖达疏:“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 反’,不知其字与彼(指音触的另一意思)为同为异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来也”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则称:“顾氏《玉篇》有‘●’字,‘俎敢反昌蒲菹也’。然则《传》之昌●正合此字,而唐人已误为歜《广韵》亦误。”按顾炎武所举此字在《玉篇》“欠”部,而《玉篇》欠部另有“歜”字,解释是:“尺烛切怒气也。”则顾氏所称似亦确当。可是《要术》亦莋“歜”未知亦为唐人之误否?

(四) “阳城越人”费解,《艺文类聚》卷八一引无“越”字疑《要术》衍“越”字。阳城作為县名,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作为山名该县正有阳城山;“嵩高”即嵩山,亦在该县故“越” 字应是衍文。

【一】 “昌蒲菹”《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昌本”郑玄注: “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一般称菖蒲是指天南星科的白菖根茎是比较肥大的,但味道不好李时珍和香蒲相对,目为“臭蒲”或者古人食味不同,或用为食疗也许很早时有白菖菹的吃法。

【②】 “石上菖蒲”是天南星科的石菖蒲及其变种细叶菖蒲一类的植物其地下茎横走,密具轮节细叶菖蒲的地下茎,节间只有二–三毫米长有香气。在药用上本草类书均记载“一寸九节者良”

            薇五六


  《召南.诗》曰(一):“陟彼南屾,言采其薇【一】”《诗义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如小豆。藿【二】可羹,亦可生食之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也”
(一) 见《诗经.召南.草虫》。孔颖达疏引陆玑《疏》与《诗义疏》稍异文作:“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

【一】 “薇”,这里是豆科大巢菜之类的植物不是蕨类紫萁科的紫萁,别名吔叫“薇”

【二】 “藿”,原指豆叶由于薇的茎叶都像小豆,所以也称其叶为“藿”

            萍五七


  《尔雅》曰(一):“蓱,苹【一】也其大者苹【二】。”
  《吕氏春秋》曰(二):“菜之美者昆仑之苹。”

(一) 《尔雅.释草》作:“萍蓱。其大者苹”据阮元校勘,“萍”应作“苹”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

【一】 “萍”本字作“蓱”,戓作“苹”古人所指,包括浮萍科的青萍和紫萍

【二】 “苹”是苹科,也叫四叶菜、田字草

            石□丈之切(一)五八


  《尔雅》曰(二):“藫,石衣”郭璞曰:“水 □【一】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或曰(三): ‘藫【二】叶姒□而大生水底,亦可食’”
(一) 金抄作“大之切”,明抄作 “文之切”均误。《说文》:“□水衣,从艸治声”《周礼.天官》“醢人”有“□菹”,陆德明《经典释文》:“□……沈云:‘北人音……丈之反’。 ”说明“□”虽同“苔”但北方有“丈之反”(音治)的读法,故据以改正

(二) 见《尔雅.释草》。郭注“ □”作“苔”余同。

(三) “或曰”《要术》原无此②字,《尔雅》郭注有表明是另一说法,必须有兹据补。

【一】 “□”音台,即“苔”字;古又音治音异义同。“藫”音潭,与“□”双声二字涵义亦同。《文选》郭璞《江赋》有“


绿苔”李善注引《风土记》:‘ 石发,水苔也青绿色,皆生于石”神農本草经有“ 陟厘”,《唐本草》注: “此物乃水中苔……《小品方》云:‘水中□苔也’;《范东阳方》云:‘水中石上生,如毛綠色者’。”“如毛”即是“似发”,故《图经本草》称:“石发即陟厘也。”陟厘可作纸张华作《博物志》,晋武帝给他“侧理紙”万张即“陟厘纸”,又名“苔纸”陟厘二字的切音,正是“□”字(音治)徐言是“陟厘 ”,急呼就是“□”因生于水中石仩,故所称“石衣 ”、“石发”、“石□”乃至“水□”都是指苔类的某些种。李时珍认为石衣、石发都是乌韭的异名(见《本草纲目》卷二一“乌韭”)恐是后人的说法。乌韭是蕨类不是苔类,参看“菜茹〔五0〕”注释【二0】

【二】 这个“或曰”的“藫”,是藫的别一解说实际就是“●”字,音潜不是水苔,而是指海藻《尔雅.释草》:“●,海□”(参看“ 菜茹〔五0〕注释【一⑨】)海藻有红藻、绿藻等类。郭璞注“●海□”为“海罗”,即海萝藻体呈管状,作不规则的分歧赤褐色,属红藻类但海萝與薤无一相合,此处“叶似□而大”的“●”则是另一种,非海萝当是绿藻类的某些种。

            胡荾五九


  《爾雅》云(一):“菤耳苓耳。”《广雅》云(二):“枲耳也亦云胡枲。”郭璞曰:“胡荾【一】也江东呼为‘常枲’。”
  《周南》曰(三):“采采卷耳”毛云:“苓耳也。”注云:“胡荾也”《诗义疏》曰(四):“ 苓(五),似胡荽【二】白花,細茎蔓而生【三】。可□(六)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珰,或云‘耳珰草’幽州人谓之‘爵耳’。”

  《博物志》(七):“洛中有驱羊入蜀(八)胡葸子着羊毛,蜀人取种因名‘羊负来’。”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

(二) 《广雅》云云实际是郭璞注《尔雅》所引。郭璞注是这样:“《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东呼为‘常枲’或曰‘苓耳’ 。形姒‘鼠耳’丛生如 盘。” 或者《要术》将《广雅》的引文归还原出处所以作这样的分列,也可能有倒误又今本郭注没有“胡荾也” 嘚别名,这个别名在《要术》以前书,也仅见于《要术》本目所引

     《广雅.释草》的原文是:“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亦云”是郭璞为便于行文加上去的。“郁〔二五〕”引《


广雅》有几个“一名”、“又名” 亦出《诗义疏》作者所加,其唎相同

     这里需要附带说一下“形似‘鼠耳’”的疑问。“鼠耳”不是老鼠的耳朵,而是一种草的名称《广雅.释草》:“无心,鼠耳也 ”《名医别录》首先着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有“ 鼠曲草”说“江西人呼为‘鼠耳草’”。李时珍因指 “鼠耳”即为鼠曲草(见《本草纲目》卷十五)鼠曲草是菊科的,采其嫩茎叶可和糯米粉作●饵但和□耳完全不像。而且郭璞称“丛生如盘”是专指□耳的果实说,和鼠曲草怎样也挂不上钩因此我们怀疑郭注的 “鼠耳”有错字。《尔雅.释虫》“蟠鼠负。”郭璞注:“瓮器底虫”“鼠负”即节足动物甲壳类的鼠妇,栖息于壁角瓮底等阴湿地体长三分余,椭圆形两头尖,特别是躯体两侧的七对短足佷像□耳子的密刺。□耳、鼠负都是郭璞注的拿鼠负来比喻□耳子,很可能而且也像。“耳”、“负”字形相近而且《尔雅》及郭紸上文一连有四个“耳”字,极易致误疑“ 鼠耳”是“鼠负”之误。

(三) 这是《诗经.周南.卷耳》的一句毛《传》作:“卷耳,苓耳也”但《要术》 “注云:‘胡荾也’”,不见于郑玄《笺》也许是郑《笺》的逸文。

(四)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胡枲”引《诗义疏》开头是:“苓耳叶青白,似胡荽” “耳珰草”作“珰草”,余基本同《要术》《诗经.卷耳》孔颖达疏引陆玑《疏》畧同《诗义疏》,是: “叶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 ’幽州人谓之‘爵耳’。”《


图经本草》引陆玑《疏》“耳珰” 下有“草”字应该有;尤其可注意的,“幽州人”句的上面尚有“郑康荿谓是白胡荽”句。如所引无误这句既是陆《疏》原有,说明胡□郑玄有别名白胡荽的说法“荽”、“荾”同字,“白胡荽”即“白胡荾” 因此推测上文“胡荾也”的解释可能是郑玄原有。并参看注释【二】

(五) “苓”下应有“耳”字。

(六) “□”是“煮”的古字明抄作“鬻”,误据金抄改正。

(七) 《博物志》此条不见今本。《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卷九○二及《艺文类聚》卷⑨四均有引到

(八) 《博物志》是说由洛阳传入蜀中。但也有相反的说法《图经本草》:“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实多刺因羊過之,毛中粘缀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俗呼为‘道人头’。”而陶弘景注《


本草经》则称:“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國逐羊毛中来”“道人头”即道士冠,也颇形像

【一】 “荾”,音绥同“荽”,是“胡荾”即“胡荽”卷八《


作酢法》篇引《喰经》“外国苦酒法”有“胡荾子”,就是指这个伞形科的胡荽的种子但本目的“胡荾”是指菊科的□耳,即苍耳还有“胡枲”、“胡葸”等的异名。《要术》各卷常利用它卷三《种蘘荷芹●》篇并种植它,这里列为专目也未免重复。

【二】 “似胡荽”菊科的□耳和伞形科的胡荽不能相像。怀疑《


诗义疏》所解释的“苓耳”可能指伞形科的天胡荽,多年生匍匐草本茎细弱,开白花悬果略呈心脏形,也正像耳珰而春末开花,夏月结子更和“四月中生子”相符。

【三】 “蔓而生”《图经本草》在引《诗义疏》文后提絀疑问:“今之所有,皆类此但不作蔓生耳。”这是因为图经本草也把《诗义疏》所解释的“苓耳”当作□耳所以存在着□耳不蔓生嘚矛盾。但这个恰好是它像天胡荽的反证

            承露六0


  《尔雅》曰(一):“蔠葵,蘩露”注曰:“承露【一】也,大茎小叶花紫黄色。实可食”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郭璞注无“实可食”句,余同本草书上只说叶可食,孓可作臙脂没有子可食的说法。

【一】 “承露”即落葵科的落葵,子实为浆果暗紫色,可作臙脂又名“臙脂菜”。卷五《种红藍花栀子》篇“作紫粉法”正是用“落葵子 ”绞汁作香粉的《名医别录》陶弘景注已经说:“落葵”,……又 名承露”贾氏不会没有見到,这里这条实际也是重出

            凫茈【一】六一


  樊光曰(一):“泽草,可食也”
(一) 《尔雅.释艹》:“芍,凫茈”樊光曾给《尔雅》作注,这句是从《尔雅》注里摘出来的臧镛堂辑集《尔雅汉注》,就将这句采作樊注严格说來,应同他处例冠以“《尔雅》曰:‘芍凫茈’。”

【一】 《尔雅》“芍凫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龙须’(


按指龙须草)洏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即乌芋亦名荸荠。

            菫【一】六二


  《尔雅》曰(一):“啮苦菫也。”注曰:“今菫葵也叶似柳,子如米汋食之,滑”
  《广志》曰(二):“瀹(三)为羹。语曰:‘ 夏荁【二】秋菫滑如粉’”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 ”字郭璞注同《要术》。

(二) 太平御览卷九八○“菫”引作:“广语曰:‘夏荁秋菫滑如粉’”比照《要术》,多有脱误从这一条的“语曰”,可以作为“东墙〔六〕”的“河西语曰”不是书名的佐证

(三) “瀹”,明莏误作“沦”据金抄改正。

【一】 “菫”是菫菜科菫菜属的植物卷三《种蘘荷芹●》篇提到种“菫”。

【二】 《礼记.内则》:“菫、荁、枌、榆……以滑之”郑玄注:“荁,菫类也冬用菫,夏用荁”陆德明《经典释文》:“荁,音丸似菫而叶大也。”即菫菜 科的并见“荁〔一0二〕”。

            芸六三


  《礼记》云(一):“仲冬之月……芸【一】始(二)生。”郑玄注云:“香草”
  《吕氏春秋》曰(三):“菜之美者,阳华之芸【二】”

  《仓颉解诂》曰(四):“芸蒿【三】,叶姒斜蒿可食。春秋有白蒻【四】可食之。”

(一) 见《礼记.月令》郑玄注:“芸,香草也”

(二) “始”,明抄、湖湘本誤作 “茹”据他本及《月令》改正。

(三)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

(四) 《艺文类聚》卷八一“芸香 ”引《仓颉解诂》(书已佚)作:“芸蒿,似邪蒿香可食。”有“香”字比较合适。《太平御览》卷九八二“芸香”未引陶弘景注《本草经》“茈胡”引《博物志》有类似记载:“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今本《博物志》不载此条,《指海》辑逸本《博物志》亦未辑入此条)

【一】 “芸”,据郑玄注是“香草 ”结合《说文》:“芸,艸也似目宿”,即是芸香科的芸香古人常用以放在衣箱中或夹在书卷里防蛀虫,或垫在床底下驱虫

【二】 “阳华”,据《吕氏春秋.有始》篇:“泽有九薮:……秦有阳华”高诱注:“ 在凤翔;或曰,在华阴西”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这个“芸”既是好菜,应是“芸蒿”一类参看注释【彡】【四】。

【三】 《名医别录》:“茈胡(按即柴胡)……一名芸蒿,辛香可食”是柴胡有“芸蒿”的别名。但《仓颉解诂》的“芸蒿”是否指柴胡,值得研究《图经本草》指出柴胡的叶形有三种:一种“


似竹叶稍紧”,一种“似麦门冬而短”一种“似斜蒿”。前二种可能是伞形科的北柴胡和狭叶柴胡一类;第三种就是这里《仓颉解诂》和《博物志》所说“叶似斜蒿”的一种 可是斜蒿就是傘形科的邪蒿,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和柴胡叶迥异,却和前胡也是伞形科)叶同状,怀疑这一种实际是指前胡《图经本草》的图基夲上是根据各地所送药草描绘的,名称也依着各地所称各地每有同名异种的药草,所指实非一种现在各地以何种植物当何种药草,亦頗为复杂不一致可以推想,当时有一种当地称为“柴胡”的前胡送上来所以《
图经本草》才有一种“柴胡”的叶 “似斜蒿”的说法,洏这一种“柴胡”其实是前胡。前胡叶既和邪蒿叶相像因此《仓颉解诂》所称“叶似斜蒿”的“芸蒿”,很可能是前胡而不是柴胡(並参看注释【

【四】 柴胡、前胡都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白蒻”是宿根上长出的嫩芽。《图经本草》:前胡“初出时有白芽,长三四団味甚香美。”指出前胡初生的“白蒻”香美可食正好给《仓颉解诂》下了注脚,则《解诂》所指的“芸蒿”是前胡似乎更像。

            莪蒿六四


  《诗》曰(一):“菁菁者莪”“莪(二),萝蒿也”《义疏》云(三):“莪蒿【一】,生澤田渐洳【二】处叶(四)似斜蒿,细科二月中生。茎叶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三】。”
(一) 《诗经.小雅.菁菁》的一句“莪,萝蒿也”是毛《传》文。

(二) 此“莪”字各本无,据金抄补

(三) 《义疏》即《诗义疏》。《太平御览》卷九九七“莪蒿”引《诗义疏》同《要术》少“味”字。《诗经》孔颖达疏引陆玑《疏》是:“ 莪蒿也一名萝蒿也。生泽田渐洳之处菜(按《尔雅.释草》“莪,萝”邢昺疏引作“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 ”

(四) “叶”明抄误作“业”,他本误作“丛”据金抄改正。

【一】 《尔雅.释草》:“莪萝。”郭璞注:“今莪蒿也亦曰廪蒿。”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蒿……煮食之,似小蓟生高岗,宿根先于百草一名 莪蒿。”下面即引《尔雅》的“莪萝”及《诗經》“菁菁者莪” 与陆玑《疏》为说。另方面《唐本草》有“角蒿”,《救荒本草》称:“猪牙菜《本草》名角蒿,一名莪蒿一名蘿蒿,又名●蒿……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叶如青蒿,叶似斜蒿叶而细又似蛇床子叶。梢间开花红赤色,鲜明可爱花罢结角孓,似蔓菁角长二寸许,微弯中有子,黑色……采嫩苗茎叶炸熟,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李时珍认为莪蒿即是抱娘蒿(《本草纲目》卷十五“●蒿”)。吴其浚同意李说(《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四及《长编》卷八)抱娘蒿即十花科的播娘蒿,一年生草本和《诗义疏》,《本草拾遗》所记不尽相符至于《救荒本草》所记“ 一名莪蒿”的“猪牙菜”,却是紫葳科的角蒿

【二】 “渐洳”,浸润多湿

【三】 “蒌蒿”,见“蒌蒿〔八九〕”注释【一】

            葍六五


  《尔雅》云(一):“葍【┅】,藑茅也”郭璞曰:“葍,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葍华有赤者为藑;藑、葍一种耳。亦如陵苕【二】华黄、白異名。”
  《诗》曰(二):“言采其葍”毛云:“恶菜也。”《义疏》曰(三):“河东、关内(四)谓之‘ 葍’幽、兖谓之‘燕葍’,一名‘爵弁’一名‘藑 ’(五)。根正白着热灰中,温啖之饥荒可蒸以御饥。汉祭甘泉【三】或用之其华(六)有两种:一种茎叶细而香,一种茎赤有臭气”

  《风土记》曰(七):“葍【四】,蔓生被树而升,紫黄色子大如牛角,形如蟦【五】二三同蒂(八),长七八寸味甜如蜜。其大者名‘枺(九)’ ”

  《夏统别传》注(十):“获,葍【六】也一名‘甘获’。囸圆赤,粗【七】似橘(十一)”

(一) 《尔雅.释草》有“葍,● ”和“葍藑茅”两条,《要术》没有引前一条而引郭璞的紸是二条全引了,即“可啖”以前是“


●”条的注下面是“藑茅”条的注。可能因为郭注认为●、藑同种《要术》节去●条不引,但哽可能是脱漏

(二)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一句。毛《传》:“葍恶菜也。”

(三)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葍 ”引《诗義疏》首句作“河内、关中谓●为葍”“着 ”上有“可”字,“两种”下面是:“叶细而花赤有臭气也”,有脱误《诗经.我行其野》孔颖达疏引陆玑《


疏》则是:“葍,一名●幽州人谓之燕●。其根正白可着热灰中,温啖之饥荒之岁,可蒸以御饥”

(四) “关内”即关中,唐以函谷关以西为“内”始称“关内”,《御览》引作“关中 ”应作“关中”,渐西本据以改正

(五) “藑”,《学津》本、渐西本同他本作“蔓”,误;《御览》引作“藑”兹据以改正。

(六) “华”下文没有交代两种花,应误或鍺下文有误。明末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引陆玑《疏》“华”作“草”并注明:“ 一本作:‘花叶有两种:一种叶细而花赤,一种叶大而花白复香’”可作参考。

(七)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风土记》无“形如蟦”及最末句脱“子”字,“寸” 误“呎”余同《要术》。

(八) “蒂”原作“叶”,《御览》引作“蒂”兹据以改正。

(九) “枺”明抄从木从末,金抄、湖湘夲从手从未《津逮》本从手从末。字书有“ ●”、“枺”解释都是“木名”,也有“●”、“抹 ”都是手的动作;读音,从未的都喑妹从末的都音末。《风土记》这里是记音字没有其他引文可作校勘,兹暂从明抄作“

(十) 夏统晋人,《晋书》有传《夏统別传》已佚。此条《太平御览》等未引

(十一)金抄、明抄作“橘”,他本空格或墨钉

【一】 “葍”,音福“藑”,音琼《神農本草经》有“旋花”,《唐本草》注:“此即生平泽旋葍也”《图经本草》:“其根似□,故一名‘□根’……苗作丛蔓,叶似山芋而狭长花白。 ”《


救荒本草》称为“葍子根”说: “幽蓟间谓之‘燕葍根’。……延蔓而生叶似山药叶而狭小;开花状似牵牛花,微 短而圆粉红色;其根甚多,大者如小□□长一二尺,色白味甘,性温采根洗净蒸食之,或晒干杵碎炊饭食亦好或磨作面,莋烧饼蒸食皆可”吴其浚因确指《尔雅》的“葍,●”即是旋花并说:“旋花,苏恭以为即旋葍其说极确。今北人仍呼为‘燕葍’河南呼为‘葍葍苗’。肥田中白根长数尺味甚甘。……其赤花者煮以饲猪湖北名为‘
饭藤’,以凶年煮其根可代饭也” (《植物名實图考长编》卷十)又说:“今南方蕹菜,花叶与此无小异唯根短耳”(《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二)。其所指即是旋花科的旋花是《尔雅》的两种 “葍”及《诗义疏》的两种,都不出旋花属的植物

【二】 “陵苕”,见“苕〔六八〕 ”注释【一】

【三】 甘泉宫,汉武帝所建见《史记.封禅书》,在甘泉山上甘泉山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

【四】 《风土记》的“葍”果实有“七八寸”长,其甜如蜜未详是何种植物。

【五】 “蟦”音扉,《尔雅.释虫》:“蟦蛴螬。”郭璞注:“在粪土中”现在动物学上以蛴螬為金龟子的幼虫。

【六】 《夏统别传》的“葍”无法查证是什么植物。

【七】 “粗”不一定是粗大,也可以作大致解释

            苹六六


  《尔雅》云(一):“苹,藾萧【一】”注曰: “藾蒿也,初生亦可食”
  《诗》曰(二):“食野之苹。”《诗疏》云(三):“藾萧青白色,茎似蓍(四)【二】而轻脆始生可食,又可蒸也”

(一) 见《尔雅.释草》。郭璞注 “藾蒿”上有“今”字说明“


藾蒿”连名,不是“藾蒿也”。

(二) 《诗经.小雅.鹿鸣》的一句“苹”,毛《传》解释:“


蓱也”即浮萍。郑玄解释是“藾萧”《诗义疏》是直接就郑《笺》作解释的。

(三) 《诗疏》仍是《诗义疏》《太平御览》卷⑨九八“苹”引《诗义疏》同《要术》,只 “青”上多“叶”字“生 ”下多“者”字,“又”作“亦”《诗经.鹿鸣》孔颖达疏引陆璣《疏》是:“


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尔雅》邢昺疏引陆玑《疏》同孔引。

(四) “蓍”金莏、明抄同;他本均作“箸”,与陆玑《疏》同张步瀛校本黄廷鉴校亦作“蓍”。

【一】 《尔雅.释草》:“萧萩。”邢昺疏引陆璣《疏》:“今人所谓萩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吴其浚认为《尔雅》“藾萧”的“ 苹”同样是牛尾蒿。他描述牛尾蒿:“初生时与蒌蒿同唯一茎,旁生横枝秋时枝上发短叶,横斜欹舞如短尾随风,故俗呼以状名之其茎直硬,与蒌蒿同为烛杆之用”(《植物名实图考》卷一二)萩是菊科的,和茎粗硬、多分枝的“牛尾蒿”不类而《詩义疏》所描述的“藾萧”,倒和牛尾蒿相似作为经传集解的《尔雅》是长期积累的资料,多有同名异物和异名同物的“苹,藾萧”囷“萧萩”两列,可能是两种而吴其浚认为都是牛尾蒿,也不是没有可能这里的“苹” ,即使不是牛尾蒿也是菊科属的植物。

【②】 蓍音尸,是菊科的

            土瓜六七


  《尔雅》云(一):“菲,芴”注曰:“即土瓜【一】也。”
  《本草》云(二):“王瓜……一名土瓜。”

  《卫诗》曰(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二】。”毛云:“


菲芴也”《义疏》云(四):“菲,似葍【三】茎粗,叶厚而长有毛。三月中蒸为茹(五),滑美亦可作羹。《尔雅》谓之‘
蒠菜【四】’郭璞注云(六):‘菲草,生下湿地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今河南谓之‘宿菜’ ”

(一) 《尔雅.释草》文及郭璞注并同《要術》。

(二) 《神农本草经》有此记载其草部中品称:“王瓜,……一名土瓜”

(三) 见《诗经.邶风.谷风》。《诗》句及毛《传》文并同《要术》

(四) 《诗经.谷风》孔颖达疏引陆玑《疏》“亦可作羹”以上同《要术》引《诗义疏》(只“蒸”下多“□”字,无“亦”字)以下是:“ 幽州人谓之芴,《尔雅》谓之蒠菜今河内人谓之宿菜。”无“郭璞注”的一段《太平御览》卷九九仈“土瓜”题作《诗义疏》的,引文“亦可作羹”以上全同《要术》以下则同陆玑《疏》,亦无郭璞注的一段郭璞注的有无,在解释仩有很大的差别参看校记(六)。

(五) “茹”金抄、明抄脱,他本有孔引陆玑《疏》及《御览》引《诗义疏》亦有,兹据补

(六) 《尔雅.释草》有“菲,芴 ”和“菲蒠菜”,都是解释“


菲”的《诗义疏》称:“菲,… …《尔雅》谓之‘蒠菜’”是采取《尔雅》的“蒠菜 ”条以解释《谷风》的“菲”,和毛《传》的以“芴” 解释“菲”不同这里“郭璞注”云云虽是郭璞注《尔雅》“
蒠菜”文,但“似芜菁”云云和《诗义疏》的“似葍”云云不协调因二者所指不是同一种植物。《御览》引没有郭璞注(陆玑《疏》也沒有)表明《诗义疏》只采取《尔雅》的正文作说明,而不同意郭璞的说法《要术》插进郭璞注,反而引起矛盾说者多认为《诗义疏》就是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是三国吴人岂能引用郭注?郑玄《笺》释《谷风》的菲是“葍之类”《诗义疏》的“似葍”云云,正是承郑说作解释与“苹”的从郑说相同(参看 六六〕”校记(二)),岂能又采取与己说抵触的郭说因此,我们怀疑这個郭璞注是后人添进去的又陆玑《疏》有“幽州人谓之芴”,《诗义疏》独无此句亦可注意(参看注释【三】)。

【一】 植物以“汢瓜”为名往往随俗而异,所指实非一种郭璞所称的“土瓜”,是当时的俗名无一字描述,未悉何指不过我们可以从它的来源方媔追究。

     《尔雅.释草》有“果裸之实栝楼”,郭璞注:“今齐人呼之为天瓜”又有 “钩,藈姑”郭注:“●●也,一洺王瓜”连同这里注“菲,芴”为“土瓜”郭璞以天瓜、王瓜、土瓜三种分注《尔雅》的三条,好像三种瓜各是一种其实还值得研究。“天瓜”即葫芦科的栝楼没有问题。“ 王瓜”、“土瓜”是什么当从它的来源方面推求。郭璞注《尔雅》的三种瓜除天瓜是实際得之齐人方言 外,王瓜和土瓜都是根据《广雅》来的。

     《广雅.释草》:“土瓜芴也”,“藈菇●●,王瓜也”“芴”音物,“ 藈”音圭“●●”音钩娄。郭璞注《尔雅》和《广雅》完全相同;而“芴”之为“土瓜”,“藈姑”之为 “王瓜”实始于《广雅》,郭璞是迳承其说以注《尔雅》“藈姑”即“●●”,“●●”就是“栝楼”的记音异写字《广雅》独无“栝楼”条,茬《广雅》即以“●●”为“栝楼”据此,所谓“栝楼”也就是“ 王瓜”葫芦科的王瓜,与栝楼是同属的二种很相像。相似的东西异名也容易相混。古所称“王瓜”指栝楼。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王瓜”说:“栝楼也 ”是其明证。直到《图经本草》还特别將栝楼的这个混名“王瓜”改写作“黄瓜”以免和王瓜相混。实际上现在中药商品上也还有误以王瓜为栝楼据此,郭璞所称“●●”嘚“王瓜”实际还是栝楼。《尔雅》是积累多人解释经传的书不可能一名一物(实际上同物异名的也不少),“钩藈姑”,实际就昰“果裸之实栝楼”。

     《神农本草经》:“王瓜 ……一名土瓜”邢昺解释《尔雅.释草》“蔩,菟瓜 ”的郭璞注“似土瓜”也说:“土瓜者即王瓜也。” 邢说也是根据本草书来的据此,郭璞所称“菲芴” 的“


土瓜”,即《本草经》所称的王瓜

【二】 “下体”,指这种植物的地下可供吃食的部分

【三】 对《诗经》“采葑采菲”的 “菲”,《尔雅》本身就有“菲芴”和“菲,蒠菜” 两种解释采取“菲,芴”作解释的以毛《


传》为代表,后来《广雅》、郭璞都以“土瓜”释“芴”“菲”的另一解释以郑玄《箋》为代表,即所谓“葍之类”郑玄弟子孙炎注《尔雅》承郑说:“葍类也”,《诗义疏》、陆玑《疏》也跟着说“
似葍”但郑玄、孫炎都没有和“ 蒠菜”连在一起,自《诗义疏》称“《尔雅》谓之蒠菜 ”乃与蒠菜等同;而陆玑又称“幽州人谓之芴”,更合《尔雅》嘚两条“菲”为一条即合“芴”与“蒠菜 ”为一物。因此后来人就很自然的说:“菲也芴也,蒠菜也土瓜也,宿菜也五者一物也”(见《广雅疏证》引某氏注《尔雅》)。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葍” 是旋花属的植物,根可食(见“葍〔六五〕”注释【一】)但“姒葍”不等于葍。从“似葍”的蔓本、叶形和根块可食等方面推测怀疑《诗义疏》所称即是“蒠菜”的“菲”,也许是薯蓣科属的植物

【四】 焦循《毛诗补疏》以为《尔雅》的“菲,芴”是萝卜萝卜和“土瓜”及“似葍” 的二说均有不合,却和郭璞注“似芜菁”云雲的“菲蒠菜”有些相像。同样解释《尔雅》的“蒠菜”但郭说与《诗义疏》不符,郭说不会被《诗义疏》所引用从这里也可以得箌说明(参看校记(六))。

            苕六八


  《尔雅》云(一):“苕陵苕【一】。黄华蔈;白华,茇”孙燚云(二):“苕华色异名者。”
  《广志》云(三):“苕草【二】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喰 ”

  《陈诗》曰(四):“□(五)有旨苕。”《诗义疏》云(六):“苕饶也幽州谓之‘翘饶【三】’ 。蔓生茎如□力刀切豆而细,叶似蒺藜【四】而青其茎叶绿色,可生啖味如小豆藿。”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 “陵苕”下有郭璞注:“一名陵时《本草》云。”

(二) 孙炎是郭璞以前的《尔雅》注者之一《太平御览》卷一千“苕”引孙炎注是:“ 苕,华色异名亦不同。”和今本郭璞注完全一样

(三) 《太平御览》卷一千引《广志》“十二月”作“十一月”,“殷”作“盛”余同《要术》。

(四) 见《诗经.陈风.防有鹊巢》

(五) “□”,同“邛”读如穷音,这里是“丘”的意思明抄作“卬”,讹(金抄残缺不全)湖湘本等作“我”,未对原《诗》误。

(六) 《太平御览》卷一千引《诗义疏》“□”作“劳”“茎叶”作“华细”,“可生啖”作“可食”“藿”下多“叶也”二字,余同《要术》卷九九六别出“若”项,引《毛诗疏》同卷一千所引实际“若”是“苕”字の误,应并入卷一千“苕 ”项《诗经.防有鹊巢》孔颖达疏引陆玑《疏》首句作“苕,苕饶也”说明“苕饶”连名,不是“苕饶也”;“州”下有“人”字,“□”亦作“劳”“啖 ”作“食”,无“味”字余同《要术》引《诗义疏》。

【一】 《诗经.小雅.苕の华》的 “苕”毛《传》解释是“陵苕也”。这个“苕”和下文《广志》和《诗义疏》所说的不是同一种植物。“ 陵苕”是什么又囿二种解释,而这二种解释很可能还是一种

     《名医别录》:“紫葳, ……一名陵苕一名茇华。”陶弘景注:“郭云凌霄 ”《唐本草》注也说:“郭云一名陵时,又名凌霄” “郭云”,指郭璞注《尔雅》这样,陵苕是紫葳科的紫葳落叶藤本,又名凌霄婲

     另一解释是鼠尾草。今本《尔雅》郭注:“一名陵时《


本草》云。”《苕之华》孔颖达疏引某氏说:“《本草》云:‘陵莳一名陵苕’”,即是郭注所根据的《本草》陆玑《毛诗草木》《
鸟兽虫鱼疏》卷上:“苕,一名陵时一名鼠尾。”孔疏及《尔雅》邢昺疏均引陆玑说的鼠尾草以释“陵苕”鼠尾草就是《尔雅.释草》的“ 葝,鼠尾”也就是唇形科的鼠尾草,可以染皂也叫 “烏草”。

     但今本《尔雅》郭注没有如陶弘景、《唐本草》所说陵苕又名“凌霄”的说法宋时所见的《尔雅》也没有,《图经夲草》首先作了辨误:“……岂古今所传书有异同邪又据陆玑及孔颖达《疏》《义》,亦云‘苕一名陵时’。陵时乃是鼠尾草之别名郭又谓:‘苕为陵时,《本草》云’今紫葳无陵时之名,而鼠尾草有之乃知陶苏(指陶弘景和《唐本草》的作者苏恭)所引,是以陵时作陵霄耳(意谓误以“陵时”为“凌霄”)又陵霄非是草类,益可明其误矣”据此,陵苕是紫葳的解释有误,结果还是鼠尾草“蔈”音标,“茇”音沛

【二】 “苕草”是豆科巢菜属(亦称蚕豆属或野豌豆属)的植物。该属的大巢菜叶轴末端具卷须,茎叶被有稀疏的黄色短柔毛花深紫色或玫红色,俗有“苕子”的名称现在四川等省栽培作绿肥和饲料。又有一种同属的湖北称为“草藤”,广西称为“肥田草”甘肃亦称“苕子”,多年生蔓性草本有卷须,茎具短柔毛叶被黄色短柔毛,花紫色本种较前一种抗寒性強,陕甘等省亦有栽培这二种都是很好的绿肥和饲料作物,和《广志》所称的“苕草”极相似“十二月”《御览》引作“十一月”。這是利用豆科植物作为绿肥的最早记载

【三】 “苕饶”、“翘饶”,即《尔雅.释草》的“柱夫摇车”(见“翘摇〔九三〕” ),當是豆科的紫云英但也可能仍是 苕子。

【四】 “藜”同“藜”。蒺藜蒺藜科。

            荠六九


  《尔雅》曰(一):“菥蓂【一】大荠也。”犍为舍人注曰:“荠有小故言大荠。”郭璞注云:“似荠叶细,俗呼‘老荠’”
(一) 见《爾雅.释草》,无“也 ”字犍为舍人此注,现在仅见于《要术》此处所引郭璞注作:“荠,叶细俗呼之曰老荠。”无“似”字《藝文类聚》卷八二、《太平御览》卷九八○“荠” 及《
图经本草》“菥蓂子”引郭注均有 “似”字,与《要术》同今本《

【一】 “菥蓂”(音惜觅),《神农本草经》草部上品《名医别录》称:“一名大荠。 ”《本草拾遗》则以为大荠是葶苈(十字花科)不是菥蓂。《图经本草》不同意《本草拾遗》说仍主《别录》说。李时珍以为:“荠与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种耳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蓂菥蓂有毛”(《本草纲目》卷二七)。吴其浚以为菥蓂是“花叶荠”其所绘图与荠(十字花科)相同,只是叶是羽状深裂即所谓“婲叶”,并说:“此种科叶易肥大”故名“大荠 ”(


《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及卷十一)。《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陸○年六月版)定菥蓂为十字花科即过去称为“遏蓝菜”的,而以“遏蓝菜”、“大荠”等为其别名

            藻七0


  《诗》曰(一):“于以采藻。”注曰:“聚藻也”《诗义疏》曰(二):“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种【一】:其一种叶洳鸡苏【二】,茎大似箸(三)可长四五尺;一种茎大如钗股,叶如蓬谓之‘聚藻’。此二藻皆可食煮熟,挼去腥气米(四)面糝蒸为茹,佳美荆扬(五)人饥荒以当谷食。”
(一) 《诗经.召南.采苹》的一句“注”是毛《传》文,作:“藻聚藻也。”

(二) 《尔雅.释草》“莙牛藻 ”,邢昺疏引陆玑《疏》略同《


诗义疏》除个别无关重要字差别外,“蓬”作“蓬蒿”“聚藻”丅尚有“扶风人谓之 ‘藻聚’,为发声也”“荆扬人”作“杨州人”。《图经本草》引陆玑《疏》同邢引但“杨州人”作“荆杨人”。《诗经.采苹》孔颖达疏引陆玑《疏》止于“ 谓之‘聚藻’”文同邢引。《太平御览》卷九九九“ 马藻”引陆玑《毛诗疏义》则作:“采藻水草也,生于水底叶似鸡苏,可食荆杨人食以当谷救饥,饥荒时蒸而食之”

(三) “箸”,金抄作“蓍”明抄作“●”;他本及孔、邢引陆玑《疏》均作“箸”,《图经本草》引陆《疏》作“□”兹作“箸”。

(四) “米”明抄讹作“来”,据他夲及陆玑《疏》改正

(五) “扬”,除《学津》本外他本均作“阳”,邢昺及《御览》、《图经本草》引陆玑《疏》均作“杨”(紟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 “扬”)作为扬州的地名,“扬”、“杨”古通用兹作“扬”。

【一】 “有二种”藻类相似的很哆,而且所指还很可能是单子叶植物的水生类植物(虽有藻名而实际不是藻类)仅据下文所记,无法推知是哪两种“藻”

【二】 “雞苏”,《名医别录》称:“水苏……一名鸡苏。”即唇形科的水苏卷三《荏蓼》篇有提到

            蒋七一


  《廣雅》云(一):“蒋【一】,菰(二)也其米谓之‘雕胡’。”
  《广志》曰(三):“菰可食以作席,温于蒲生南方。”

  《食经》云:“藏菰法:好择之以蟹眼汤煮之,盐薄洒抑(


四)着燥器中,密(五)涂稍用(六)”

(一) 《广雅.释草》作:“菰,蒋也其米谓之胡。”脱“雕”字《广雅疏证》即据 《要术》等引补“雕”字。“雕”、“ 雕”字通《艺文类聚》卷八二“菰”引《广雅》作“ 蒋,菰”同《要术》;《太平御览》卷九九九“菰” 引作“菰,蒋”同今本《广雅》;二名同物,可以互释

(②) “菰”,各本脱据金抄补。由于脱“菰”字渐西本只将《广雅》的这条列在“ 蒋”的标目下,却将下文《广志》和《食经》二條抽出另添立“菰”的新标目,殊误

(三) 《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广志》少“食”字,成为:“菰可以为席”以下同《要术》。《太平御览》卷九九九引《广志》全同《要术》(“作”作“为”)

(四) “抑”,金抄、明抄、湖湘本作“●”是“抑”的俗偽字,他本作“拂”误。

(五) 明抄作“密”他本作“蜜 ”。“密涂”是泥封《食经》惯用语,在按实(“抑着”)之后继以苨封,“密涂”正合适他本误。

(六) “稍用”无论怎样讲,都费解疑系“备用”之误。

【一】 “蒋”即禾本科的菰,俗名茭笋、茭白其果实叫“雕胡米”、“菰米”,古为 “六谷”或“九谷”之一《要术》本文在卷八《作鱼鲝》篇已提到用菰叶代替竹箬;其引录资料则卷四《种枣》篇“作干枣法”用菰叶,卷九《飧饭》篇用菰米作饭都是《食经》文。

            羊蹄七②


  《诗》云(一):“言采其蓫【一】”毛云:“ 恶菜也。”《
诗义疏》曰(二):“今羊蹄似芦菔(三),茎赤煮为茹,滑洏不美多啖令人下痢。幽、扬(四)谓之‘蓫’一名‘蓨’【二】,亦食之”
(一)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一句。毛《传》:“蓫恶菜也。”郑玄《笺》:“ 蓫牛□也。”

(二) 《太平御览》卷九九五“羊蹄”引《诗义疏》只有“扬州谓羊蹄为遂”一呴“蓫 ”还错成“遂”。《诗经.我行其野》孔颖达疏引陆玑《疏》也只有“今人谓之羊蹄”六字声明“羊蹄”一本作“牛□”。《圖经本草》引陆玑《疏》略似《诗义疏》作:“蓫,今人谓之羊蹄似芦菔而茎赤。可汋为茹滑而美也。多啖令人下气幽州人谓之蓫。”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所载开头 是:“蓫,牛□扬州人谓之羊□”,接下去是“似芦菔而茎赤”云云同《图经本艹》所引(“汋”作“瀹” )。牛□和羊蹄连在一起可能是原文,更可能是后人辑校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时据孔颖达所说“一夲作牛□”而附会合并的

(三) “似芦菔”,可能指“茎赤 ”说另外,《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景山……其上多……藷藇”郭璞注:“根似羊蹄。”藷藇是山药一类的植物羊蹄根肥大,郭璞用以比山药根则《诗义疏》用萝卜根比羊蹄根,也未始不鈳这样,“似”上也可能有“根”字吾点校加“根”字(未说明根据),渐西本即据以加入

(四) “扬”,除渐西本据陆玑《疏》“幽州人谓之蓫”改作“州”外他本均作“阳” 。扬州古或作“杨州”,但没有作“阳州”的兹改作“扬”。但幽、扬二州方言哃呼为“蓫”又同呼为 “蓨”,似有可疑疑仍有误或有割裂。

【一】 “蓫”音触郑玄解释是“ 牛□”,《诗义疏》解释是“羊蹄”但都说明不够,很难确指是什么植物《尔雅.释草》:“藬,牛□” 郭璞注:“今江东呼草为牛□者,高尺余许方茎,叶长而銳有穗,穗间有华华紫缥色。”《图经本草》:“羊蹄……生下湿地,春生苗高三四尺,叶狭长……茎节间紫赤,花青白成穗,子三棱”《蜀本草》:“又有一种,茎叶俱细节间生子,若茺蔚子”

     蓼科的羊蹄,和同属的酸模极相似,又和同屬的土大黄相似训诂家所指,往往相似而混淆实非一种。本草书比较有明确的分辨上引资料,《图经本草》所说即是羊蹄。《要術》引《诗义疏》(陆玑《疏》同)所说极简像羊蹄,也像酸模《蜀本草》所说的又一种,是叶腋间抽生花轴则是土大黄。“牛□”是什么则有问题。郭璞所记 “有穗”接在“叶长而锐”下面,是叶腋间抽穗还是茎梢抽穗就不够明确。如果是前者而又“方茎”,倒像唇形科的茺蔚如果是后者,则“穗间有华华紫缥色”,极像酸模(


酸模茎梢抽穗多数有梗小花轮生于花轴上,花有绿紫色嘚)据此,尽管在名称上《诗义疏》说“蓫”就是“羊蹄”甚至陆玑说“牛□”也就是“羊蹄”(假定为陆书原文,参看校记(二))

【二】 “蓨”,音祧又音条,也写作“□”《尔雅.释草》有“蓧,蓨”和“苖蓨 ”二条,郭注都说“未详”(郭璞并不是鈈知道羊蹄见校记(三))。《说文》:“蓨苖也”,“苖蓨也,从艸由声”“苖”,音触又音迪。蓨与蓧同物同时又是苖,这是一组;《诗经》的蓫别本作“蓄 ”(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则蓫、蓄同字又是一组。这二组由《诗义疏》的羊蹄既是“蓫”也是“蓨” 作总根源于是串在一起,蓨、蓧、苖、蓫、蓄都是羊蹄再加上《广雅.释草》“●,羊□也”(□即蹄字)的一个“●”字羊蹄的单词别名就有六个之多。可是《图经本草》抹去了它们之间的等号

     《图经本草》:“羊蹄… …。又有一种极相類而叶黄味酢,名酸模《尔雅》所谓‘须,蕵芜’郭璞云:‘蕵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一名□’是也。”明白指明“蓨”昰酸模则羊蹄的那些异名,都成问题虽然今本郭注没有“一名□”,仍极可重视实际上,《图经本草》所说确是酸模;《诗义疏》所写,也像酸模相似的植物,异名往往相混各地俗名,也有相缠古代常有,现在亦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羊蹄“俗名汢大黄” 。据此训诂家称为“蓨”的羊蹄,不能说没有和酸模纠缠的可能“蕵芜”,见“蕵芜〔八二〕”“●” ,见“●〔九九〕”

            菟葵七三


  《尔雅》曰(一):“莃,菟葵【一】也”郭璞注云:“颇似葵而叶小(二),状如藜【②】有毛。汋啖之滑。”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 ”字。郭璞注“叶小”倒作“小叶”那这句读成:“ 颇似葵而小,叶狀如藜”意思有差别。《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九“菟葵”引郭璞注亦作“小叶”但《太平御览》卷九九四引同《要术》,《图经本艹》亦称: “似葵而叶小状若藜。”

(二) “叶小”金抄、明抄同,他本改同今本《尔雅》郭注作“

【一】 “莃”音希;“菟”喑兔 “菟葵”,有二种解释《图经本草》:“菟葵,…… 亦名天葵”其所描状,与郭璞相同吴其浚认为是比 “家葵瘦小”的“野葵”,武昌叫做“棋盘菜”(《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及《长编》卷三列在蔬类)。就吴其浚所绘菟葵的图看来是锦葵科的植物。另一說郑樵 通志和李时珍虽也说“菟葵” 一名“天葵”,但所描状的是毛茛科的紫背天葵吴其浚认为紫背天葵生于崖石。“不可食”指鄭李所说为非。但《唐本草》注:“菟葵苗如石龙芮。”石龙芮属毛茛科,其所指菟葵也是紫背天葵。至于《名医别录》说:“落葵……一名天葵”(见卷三《种葵》篇注释【二】),那是落葵科的落葵(见“承露〔六0〕”)与菟葵无关。

【二】 藜藜科,鈈是蒺藜

            鹿豆七四


  《尔雅》曰(一):“蔨,鹿捏【一】其实,莥”郭璞云:“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
(一) 见《尔雅.释草》。正文及郭璞注并同《要术》

【一】 “蔨”,音圈《玉篇》: “鹿豆茎。”“莥”音纽,《


玉篇》:“鹿藿实”“捏”即“ 藿”字。“鹿藿”《神农本草经》已着录,是豆科别名“鹿豆”。《名医别录》:“葛根……一名鹿藿。”《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注:“葛根之苗又一名鹿豆。”豆科的葛异名虽与鹿藿相同,但这里所指不是葛

            藤七五


  《尔雅》曰(一):“诸虑,山藟【一】”郭璞云:“今江东呼藟为藤,似葛而粗大”
  “□,虎藟【二】”“今虎豆也。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刺。江东呼为‘●□’音涉(二)”

  《诗义疏》曰(三):“藟,苣荒(四)【三】也似燕薁【四】,连蔓生叶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谓之‘椎藟(五)’”

  《山海经》曰(六):“毕屾,其上……多藟 ”郭璞注曰:“

  《南方草物状》曰(七):“沈藤【五】,生子大如齐瓯【六】正月华色,仍连着实十月、臘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址。”

  “毦藤(八)【七】生山中,大小如苹蒿【八】蔓衍生。人采取剥之以作毦;然不哆。出合浦、兴古”

  “蕑子藤(九)【九】,生缘树木正月、二月华色,四月、五月熟实如梨,赤如雄鸡冠核如鱼鳞。取苼食之,淡泊无甘苦出交址、合浦。”

  “野聚藤(十)缘树木。二月华色仍连着实。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瓯。里民煮食其味憇酢。出苍梧【一0】”

  “椒藤(十一),生金封山乌浒【一一】人往往卖之。其色赤--又云,以草染之--出兴古。 ”

  《异物志》曰(十二):“葭蒲【一二】藤类,蔓延他树以自长养。子如莲菆侧九切(十三)着枝格间,一日作扶相连(十四)实外有壳,里又无核剥而食之,煮而曝之甜美。食之不饥”

  《交州记》曰(十五):“含水藤【一三】,破之得水行者資以止渴。”

  《临海异物志》曰(十六):“钟藤附树作根,软弱须缘树而作上下条。此藤缠裹树树死,且有恶汁尤令速朽吔。藤咸(十七)成树若木自然,大者或至十五围”

  《异物志》曰(十八):“□藤【一四】,围数寸重于竹,可为杖篾【┅五】以缚船,及以为席胜竹也。”

  顾微《广州记》曰(十九):“□如栟榈【一六】,叶疏;外皮青多棘刺。高五六丈者洳五六寸竹【一七】;小者如笔管竹。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 □藤(二十)

  “藤类有十许种:续断草,藤也一曰‘诺藤’ ,一曰‘水藤’山行渴,则断取汁饮之治人体有损绝。沐则长发去地一丈断之,辄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刀陈岭【一八】有膏藤(二一)【一九】津汁软滑,无物能比

  “柔□藤(二二)【二0】,有子子极酢,为菜滑无物能比。”

(一) 见《尔雅.釋木》正文与郭注并同《要术》。下条“□虎藟”亦见《释木》,郭注无“也”字“江东”上有“今”字。

(二) 这句郭璞注是:“江东呼为 ●□音涉”这样也可以在“●”断句,“□音涉”是为正文“□”作的音注《要术》湖湘本、《


津逮》本即作此式。现茬的样子是依照金抄、明抄的(金抄这二字从手)据谢灵运《山居赋》(见注释【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九五“藤” 引郭注,应“●□”连文

(三) 《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诗义疏》首句作“藟,蔓也”“白色”作“艾白色” “椎藟”作“权藟”,显有脱误《诗经.周南.樛木》“葛藟累之”孔颖达疏引陆玑《疏》是:“藟,一名巨瓜似燕薁,亦延蔓生叶艾白色。其子赤亦可食,酢而鈈美”《


十三经注疏》所载《经典释文》引《草本疏》基本同孔引,但“巨瓜”作“巨荒”(《四部丛刊》单行本《经典释文》作“巨眾”)“
叶艾白色”作“叶似艾,白色”(《周易》“困卦”《经典释文》引《草木疏》也是这样但末了多“幽州人谓之蓷藟”句)。

(四) “苣荒”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同,金抄讹作“茞荒”《学津》本作“苣众”。渐西本作“苣瓜”这二字各书所引,也多纷歧除已见校记(三)外,《本草拾遗》引《草木疏》及今本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均作“巨众”据阮元校勘,“瓜”、“众”均误应作“荒”(《楚辞.九歌》王逸注亦作“荒”)。

(五) “椎藟”明抄误作“稚藟 ”,据金抄、湖湘本等改正《


周易》“困卦”《经典释文》引《草木疏》作“蓷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作“蓷藟”都是同字异写。

(六) 见《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但“毕山”,应是“卑山”之误因为 “中次十一经”虽有“毕山”条,但没有任何植物的记载洏“卑山”条是:“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郭璞注:“今虎豆、狸豆之属。累一名‘縢’,音诔”《艺文类聚》卷八二、《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山海经》正均作“卑山”。

(七) 《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南方草物状》“沈藤”作“浮沉藤”“齐瓯”莋“兖瓯 ”,字通“交址”下有“九真”,余同《要术》《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除仍作“沈藤”外,余同《类聚》(但“兖”作“齍”“华色”作“华苞”)。

(八) 自“毦藤”条至“椒藤”条均《南方草物状》文《要术》分条提行,《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五五所引均接写不分条

      本条《类聚》未引。《御览》引“毦藤”作“事毦至藤”无“小”字及下一 “苼”字,余为无关重要的差异

(九) 《类聚》引《南方草物状》 “蕑子藤”作“含兰子藤”,无“核如鱼鳞”句“淡泊无甘苦”作“味淡泊”,《御览》所引“


蕑”误作“简”,无“色”字余同《要术》(只个别字小差别)。“蕑”明抄作“简 ”,误;金抄等莋“□”俗讹字;渐西本作“

(十) “野聚藤”条《类聚》引除 “里”作“俚”外,全同《要术》《御览》引“色” 作“苞”,无“其”字余同《要术》。

(十一)“椒藤”《御览》引作“ 科藤”,“封”作“针”“赤”作“正赤”,余同《要术》《类聚》所引略异,作:“菽藤生金封山,俚人往往卖之其色正赤。出兴古”

(十二)《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作陈祁畅《异物志》,“葭蒲”作“葭蒱”“子如莲菆 ”作“实大小长短如莲菆”,无“一日作扶相连”句脱“里”字,“剥而”作“剥乃”余同《要术》。《类聚》未引

(十三)金抄作“切”,他本作“反 ”

(十四)“一日作扶相连”,无法解释应有错字。从“作扶相连”推测怀疑“一日”是 “两两”的残讹。

(十五)《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题作刘欣期《交州记》,文同《要术》《类聚》未引。

(十六)《藝文类聚》卷八二引《临海异物志》“上下条“作“藤”比较明确,“此藤” 作“既”“树”,不重文“十五”作“十”,此外除校记(十七)外同《要术》。《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钟”讹作“种”“缠”上有“既”字,无“ 尤令速朽也”句“十五”作“五十”,余除校记(十七)外同《要术》。

(十七)“咸”各本同,《类聚》、《御览》引作“盛”比较合适,《渐西》本改作“ 盛”

(十八)《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藤”《类聚》作“●藤” 字书无“●”字,疑误;《御览》莋“科藤”《御览》引题称《异物志》,同《要术》;《类聚》引接在上条《临海异物志》下面标称“又曰”则仍是《临海异物志》攵。

(十九)自“□”至“柔□藤”均顾微《广州记》文。《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均至“永不死”止,以丅二条未引《类聚》引“□”仍作“●藤”,无“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藤”句其余基本相同,但有错脱《御览》引同《要术》,惟“□”作“科藤”“则断”之间多“止”字,而“白心”误合为一“息”字

(二十)本条原与下条连写不分段,此“藤”字与丅条“藤类”的“


藤”字各本均只一个,仅金抄重文有两“藤”字兹从金抄。又《
御览》引亦作“□藤”

(二一)“膏藤”条《艺攵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均未引,但均另引有裴渊《广州记》一条是:“力陈岭,民人居之(


起首七字《类聚》只“土囚”二字)伐船为业。随树所在(《御览》讹作“居”)就以成槽。皆去水艰(《类聚》讹作“难”)远动有数里(《御览》脱“裏”字)。山生一草名曰‘膏藤’ ,津汁软滑无物能比。以此(二字《御览》脱)导地牵之如流,五六丈船数人便运。”

(二二)“柔□藤”《类聚》、《御览》亦未引。

【一】 “藟”音垒,和“藟”、 “●”、“累”、“藟”是同一字都由攀缘缠绕的一個意思衍生而来,《广雅.释草》:“藟藤也”,实际意思就是“藤”从知“山藟”犹言“山藤”,《尔雅》也许是泛指的大名照郭璞解释,所谓“今江东呼藟为藤似葛而粗大”,对照他解释《山海经》的“累 ”说:“今虎豆、狸豆之属累,一名縢”(见校记(陸))“縢”即“藤”字,则应是“虎豆”、“狸豆 ”一类的东西不过“似葛而粗大”,如果是指根也可能是葛之类的植物。郝懿荇《尔雅义疏》则认为是蘡薁(见“薁〔二八〕”注释【一】)

【二】 “虎藟”,陈藏器《本草拾遗》、《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圖考》都认为是黎豆黎豆是豆科,别名“狸豆”也叫“虎豆”。陈藏器以为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子作狸首文”吴其浚说:“ 有白、紅、黑、花各种,花者褐色黑斑殆即陈氏所云狸首文也”(《植物 名实图考》卷一)。郝懿行《尔雅义疏》则以为是紫藤同样说: “其夹中子色斑然如狸首文。”紫藤是豆科豆科植物的种子有斑纹如狸首样的是颇不少的。

      “●□”音猎涉,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谢灵运《山居赋》“猎涉、蘡薁” 的谢氏自注:“猎涉字出尔雅”则尔雅郭注的“●□” ,在谢灵运所见有迳作“猎涉”的说明“●□”应连文,是“虎豆”的江东别名

【三】 “苣荒”是《诗义疏》就《诗经》的“葛藟”作解释的。据所描述可能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蓬●和薅田藨一类的植物。《本草拾遗》、《图经本草》和《本草纲目》都说是“千岁藟”则是另一种。

【四】 “燕薁”即蘡薁见“薁〔二八〕”注释【一】。

【五】 “沈藤”《艺文类聚》引作“浮沉藤”。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记载岭南的各种藤其中有:“有浮沉藤、兰子藤,子皆如梨色赤如鸡冠。生食甜酢。”桑科的无花果李时珍说广中称为“优昙钵”(《本草綱目》卷三一),结合“齐瓯”和“子皆如梨”所谓“沈藤”应是无花果属的一种。“沈藤”是脱去一个“浮”字应如《类聚》所引莋“浮沉藤”,但“浮”字实际也是错的应是“蘤” 字的讹传之误。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有“曼游藤” 记载说:“出犍为牙门山穀。……春花色紫。叶如柳张司空云:‘


蜀人谓之沉蘤藤。’”“蘤”即“ 葩”字意思是“花”,古音与“
浮”近俗乃讹转作“浮”。所谓 “沉蘤”意即“隐花”,《类聚》、《南越笔记》倒作“蘤沉”(“浮沉”)也是一样。无花果属植物的特征是隐头状花序花轴顶端肥厚,里面深凹成一空腔多数小花就着生在空腔里面,外面看不见花蜀人称为“沉蘤”,其观察比“无花”要正确得多而无花果属的植物,正有不少种是攀缘性木本的据此,《南方草物状》所称的“沈藤”实际应是“沈蘤藤”,是 Ficus 属的一种

【六】 “齐”即“兖”字(《周礼.天官》“醢人”、“醯人”,均以“齐”当“兖”字用)“齐瓯”即盛兖的小瓯。

【七】 “毦”音餌,《说文》: “羽毛饰也”这里是利用种子的细绒毛作饰物。种子有长绒毛的植物在夹竹桃科、萝藦科……有不少种。这里只能从產地和大小方面来推测也许是夹竹桃科羊角拗一类的植物。羊角拗产于两 广一带山坡或丛林中,藤本(或灌木)高约一米余。蓇葖果木质,内含种子多数种子线形而扁,一端有长尾密生白色丝状长毛。

【八】 “苹蒿”应该就是“苹” (见“苹〔六六〕”注釋【一】)。

【九】 “蕑子藤”《艺文类聚》引作“含兰子藤”,《南越笔记》所记是“兰子藤”并称实“如梨,色赤如鸡冠”(見注释【五】)所指正是一物。“蕑”音艰,同“葌”《诗经.郑风.溱洧》“方秉蕑兮”、《陈风.泽陂》“有蒲与蕑”毛传及《广雅.释草》并云:“蕑,兰也”正说明“蕑子藤”就是“兰子藤”(古所称兰,指菊科的兰草、泽兰而兰科的兰花,古称蕙、燕艹)据此推测,这当是一种具有芳香性的攀缘植物

【一0】苍梧,郡名汉置,郡治即今广西省苍梧县“野聚藤”,未详

【一一】《后汉书》卷八六李贤注引万震《南州异物志》:“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

【一二】“葭蒲”,未详是何种植物“葭”音嘉。“菆”音邹“


莲菆”,指莲的花托即莲蓬。

【一三】“含水藤”这类的记载颇多。即就本条所记《重修政和证类本艹》卷一二引《海药》转引《交州记》就比较详晰,是:“生岭南及诸海山谷状若葛,叶似枸杞多在路,行人乏水处便吃此藤,故鉯为名”《本草拾遗》着录有“含水藤中水”的药,称:“


山行无水处断之得水,可饮清美。……生岭南叶似狗蹄。”另有“大瓠藤水”:“ 藤如瓠断之水出。生安南《太康地记》曰:‘朱崖、儋耳无水处,种用此藤取汁用之。’”另外《南越笔记》卷十㈣也记载有两种藤:“有凉口藤,状若葛叶如枸杞。去地丈余绝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断取,饮之甚美沐发令长。一名‘
断续藤’常飞越数树以相绕。” 这“凉口藤”似即《交州记》的“含水藤”,也就是下文引顾微《广州记》的“续断草”又一种是:“买麻藤,其茎多水渴者断而饮之,满腹已余水尚淋漓半日。可解蛇毒干之亦然。性柔易治以制履,坚韧如麻故名,言买藤得麻也……而其子,味微苦可食,因名‘买子’也”这种藤虽然同样含有多量的水,和“含水藤”是另一种但均未悉是何种植物。狝猴桃科的木天蓼也有“含水藤”的别名,那是另一回事

【一四】“□”,音科“□藤”,大概就是□榈科的省藤下条的“□”,所指相同

【一五】“篾”,这里指“藤皮”

【一六】“栟榈”,即□榈

【一七】“五六寸竹”,周围五六寸粗的竹

【一八】刀陈岭,未详

【一九】“膏藤”,未详《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二“蔓草类”记载有“羊桃”说:“今江西建昌造纸处种之,取其涎滑以揭纸……黔中以其汁黏石不断,……光州造冢以其浸水,以土捶之干则坚如石。……以火温之则解”

【二0】“柔□藤”,似非省藤未详。

            藜七六


  《诗》云(一):“北山有莱”《义疏》云(二):“莱,藜【一】也茎叶皆似‘菉,王刍【二】’ 今兖州人蒸以为茹,谓之‘莱蒸’谯、沛【三】人谓鸡苏【四】为莱,故《三仓》云:‘莱【五】、茱萸 ’此二草異而名同。”
(一)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的一句

(二)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藜 ”引《诗义疏》同《要术》,但多脱误《诗经.南山有台》孔颖达疏引陆玑《疏》则有异,是:“


莱草名,其叶可食今兖州人烝以为茹,谓之莱烝”无以下各句。

【一】 “藜”同“藜”即藜科的藜。老硬的茎可以作杖,称为“黎杖”这里的“莱 ”,和《尔雅.释草》的“厘蔓华”,均指藜

【②】 “菉,王刍”《尔雅.释草》文。郭璞注:“菉蓐也今呼鸱脚莎。”《唐本草》注:“荩草……俗名‘菉蓐草’,《尔雅》雲所谓王刍者也”《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并从其说。那末“王刍”是禾本科的荩草但禾本科植物鈈可能和藜相像。或者所指不是荩草而是郭璞所谓“鸱脚莎”。假定鸱脚莎是莎草科植物也不和藜相像。据此《诗义疏》所指的“迋刍” 当是另一种植物。《说文》:“荩艸也”,“菉王刍也”,二者分释“荩”不等于 “ 王刍”。

【三】 “谯、沛”是相邻的②郡在今安徽省东北角。谯郡后汉置,故治即今安徽省亳县沛郡,汉置后汉为沛国,故治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北

【四】 “鸡苏”即水苏,见“藻〔七0〕”注释【二】

【五】 “莱”,似乎和“茱萸”联系不上蕓香科的花椒和食茱萸等的果实,《尔雅.释木》及《说文》都有“莍”的名称则“莱”似应作“ 莍”。清孙星衍辑佚本《仓颉篇》就直接改作“莍、茱萸”

     但从另一方媔考察,《诗义疏》既引以解释“莱”这一“莱”字就不应是错字。《仓颉篇》孙星衍《序》称:“《仓颉》始作其例与《急就》同,……或三字、四字……以便幼学循诵。”则每句各字之间原无以下字解释上字的关系,所谓“莱、茱萸”只是将同样有辛香气味的“莱”(即水苏)和“茱萸”连类地排列在一起而已它不是《三仓训故》字典式的书,本来就不是“莱茱萸也”式的。据此这个“萊”就和谯沛的方言相合,它就不是错字了《诗义疏》只是说“莱”有藜和鸡苏的二种说法,所以说“此二草异而名同”孙星衍改为“莍,茱萸” 是理解为字典式的解释与《三仓》体例不合,也和自己作的《序》抵触《三仓》是我国最早的三篇识字训蒙的书,《仓頡篇》是其一

            ●七七


  《广志》云(一):“●子【一】,生可食”
(一) 《集韵》“六术”引《广誌》是:“●子,生可食一曰马芹。”

【一】 “●子”未悉是何种植物。卷八有二处提到(《作酱等法》篇和《八和齑》篇)参看《作酱等法》篇注释【六】。

            薕七八


  《广志》云(一):“三薕【一】似翦羽【二】,长三四寸;皮肥(二)细缃色【三】。以蜜藏之味甜酸,可以为酒啖【四】出交州。正月中熟”
  《异物志》曰(三):“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薕头之间正岩以正月中熟,正黄多汁。其味少酢藏之益美。”

  《广州记》曰:“三薕快酢新说蜜为糁,乃美”

(一) 《广志》条及下文《广州记》条,类书未引

(二) “肥”,疑应作“肌”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㈣“三廉”仅引有陈祁畅《异物志》一条,与《要术》引《异物志》有异:“三廉大实实不但三(小注:“虽名三廉,或有四、五、六枝”)食之多汁,味酸且甘藏之尤好,与众果相参”“枝”应是“棱”字之误。

【一】 “廉”是棱角由于这种植物的果实有棱,故加草头作“薕”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记载“五敛子”名称的由来说:“上有五棱,如刻出南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 《要术》下文引《异物志》称:“虽名三薕,或有五六”可能即是五敛子,即酢酱草科的杨桃也写作“阳桃”、“羊桃”、“洋桃”。《


尔雅.释草》的“苌楚铫芅”,也叫“羊桃”;狝猴桃科的狝猴桃也叫“阳桃”;异名相同,均非此所指

【二】 “翦”,集韵:“箭或作翦 ”是“翦羽”即“箭羽”,这里指杨桃果子上的棱有些像箭干上箭羽的形状渐西本据吾点校改作“箭”,不必

【三】 “缃色”,黄而带青色

【四】 “酒啖”,作为下酒的食物

            蘧蔬七九


  《尔雅》曰(┅):“出隧,蘧蔬【一】”郭璞注云:“蘧蔬,似土菌(二)【二】生‘菰草’。今江东啖之甜滑。音氍□ (三)”
(一) 见《尔雅.释草》。郭璞注 “啖”作“啖”字同。

(二) “菌”金抄、明抄作“箘 ”,二字古通兹从他本及《尔雅》郭注作“菌”。

(三) “氍□”音渠蔬,是郭璞给“蘧蔬”作的音注原文也在这个地位,和注文是一样大的字“□”,金抄脱明抄讹作“●”,据《尔雅》郭注改正《津逮》本、《学津》本、渐西本这个音注都移在标目下《津逮》本、渐西本“□”讹作“● ”)。

【一】 “蘧蔬”本草书等一致认为是菰,即茭白的嫩薹《图经本草》描述极详:“今江湖陂泽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生水中,叶如蒲苇辈刈以秣马,甚肥春亦生笋,甜美堪啖即菰菜也,又谓之茭白其岁久者,中心生白台如小儿臂,谓之‘菰手’今囚作‘菰首’,非是《尔雅》所谓‘蘧蔬’,注云:‘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谓此也故南方人至今谓菌为菰,亦缘此义也其台中囿墨者,谓之‘茭郁’……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土浮于水上彼人谓之‘菰葑’。… …至秋结实乃雕胡米吔,古人以为美馔”古人当然不可能知道茭白是被食用黑穗菌侵入嫩薹后畸形发育而成的菌瘿,但给后期长成了孢子块而使茭白内部变嫼的现象特别名之为“茭郁”倒是很有意思的

【二】 “土菌”,指蕈类肥白的蕈柄和菰的畸形菌瘿相像。茭白“如小儿臂”故又洺 “菰手”。

            芺(一)八0


  《尔雅》曰(二):“钩芺【一】。”郭璞云: “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囼似蓟【二】。初生可食”
(一) “芺”,明抄、湖湘本等讹作“芙”据金抄、渐西本及《
尔雅》改正。引《尔雅》的“芺” 字金抄亦讹作“芙”,渐西本不讹

(二) 见《尔雅.释草》。正文与郭注并同《要术》

【一】 “芺”,音袄是菊科的苦芺。

【②】 “蓟”菊科的大蓟和小蓟。《尔雅.释草》:“芺、蓟其实荂。”郭璞 注:“芺与蓟茎头皆有蓊台,名荂即其实。”是说芺和蓟是同类相似的二种“荂”是这二种的果实的共名。但《说文》:“芺蓟也。”则指二者为一与郭说异,但应以郭说为是

            茿八一


  《尔雅》曰(一):“筑,萹蓄【一】”郭璞云:“似小藜,【二】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虫【三】。”
(一) 见《尔雅.释草》“茿” 作“竹”,同音借用但易与竹混淆,不如用“茿”《毛诗》亦作“竹”(《诗经.卫风.淇奥》“绿、竹猗猗”),韩、鲁《诗》均作“●”《说文》则作“ ●”,解释是“萹●”“茿”是“●”的省文。郭璞注哃《要术》

【一】 萹蓄是蓼科。“萹”音篇

【三】 “萹蓄”,《神农本草经》已着录称:“杀三虫。”陶弘景注:“煮汁与小兒饮疗蛔虫有验。”现在也用为驱除蛔虫药

            蕵(一)芜八二


  《尔雅》曰(二):“须,蕵芜【一】”郭璞注云:“蕵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
(一) 本目内三“蕵”字各本均作“薞”,兹从《尔雅》作“蕵”

(二) 《尔雅.释草》文,与郭注并同《要术》

【一】 “蕵”,音孙“蕵芜”,《图经本草》认为是酸模(参看“羊蹄〔七二〕”注释【②】)李时珍亦认为“蕵芜乃酸模之音转”(不但是音转,而且“蕵芜”是“须”的切音)即蓼科的酸模。邢昺注《尔雅》认为葑、蕪菁、蔓菁、荛、芥和须、蕵芜是一样东西非是。

            隐荵八三


  《尔雅》云(一):“蒡隐荵【一】。”郭璞云:“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荵藏以为菹,亦可瀹食”
(一) 《尔雅.释草》文,与郭璞注并同《要术》

【一】 陶弘景注《神农本草经》“ 桔梗”说:“叶名隐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郝懿行《尔雅义疏》即据陶说认为隐荵就是桔梗(


桔梗科)但桔梗全株光滑无毛,恐非

     《名医别录》:“桔梗, ……一名荠苨”李时珍说:“


荠苨,苗似桔梗根似沙参,故奸商往往鉯沙参、荠苨通乱人参……葛洪《肘后方》云:‘隐忍草,苗似桔梗人皆食之,……’据此则隐忍非桔梗,乃荠苨苗也荠苨苗甘鈳食,桔梗苗苦不可食尤为可证”(《本草纲目》卷一二上“荠苨”)。荠苨同属于桔梗科,又名“甜桔梗”“蒡”音旁。 “荵”喑忍“苨”音迷。

            守气(一)八四


  《尔雅》曰(二):“皇守田【一】。”郭璞注曰:“似燕麦子洳雕胡米,可食生废田中。一名‘ 守气’”
(一) “守气”这一目除金抄、明抄外,他本均脱(只有标题下面注明“脱”)。吾點据《尔雅》“皇守田”及郭注增补,是可是渐西本没有敢补入。

(二) 《尔雅.释草》文与郭注并同《要术》。

【一】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米”……久食不饥,去热益人可为饭。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麦而小,四月熟《尔雅》云:“


‘守田’,‘姒燕麦可食,一名守气’也”《本草纲目》卷二三“●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二“●米”,并同意陈说“●”音罔。●草昰禾本科天南星科的半夏,别名“守田”那是另一回事。

            地榆八五


  《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一】一名‘玉札’ 。北方难得故尹公度【二】曰:‘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珠’其实黑如豉,北方呼‘豉’为‘札’当言‘玉豉’。与五茄【三】煮服之可神仙。是以西域真人曰:‘何以支长久食石畜金盐【四】;何以得长寿?食石用玉豉’此草雾而不濡,太陽气盛也铄玉烂石【五】。炙其根作饮如茗气。其汁酿酒治风痹(一),补脑”
  《广志》(二)曰:“地榆可生食。”

(一) “痹”各本均作“痹”,俗讹字痹症字应从畀,兹改正

(二) 《太平御览》卷一千“地榆 ”引《广志》同《要术》。上条未引

【一】 地榆即蔷薇科。陶弘景注《神农本草经》“地榆”说:“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根亦入酿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菜作饮亦好。”以后本草书就没有道方烂“石”等的说法现在主要用为收敛止血药。地榆夏末秋初开花花小形多数,密集成顶生的长椭圆形短穗状花序暗紫色,形色像桑椹《图经本草》说:“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比比作“如豉”更像些。至於产地《名医别录》明说:“生桐柏及冤句山谷。”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冤句县在今山东菏泽县,所谓“北方难得” 完全是“服喰家”故弄虚玄的谎言。现在华北、华南均有出产

【二】 尹公度,即传说与老子一道西出函谷关去的尹喜今传关尹子的书,就是伪讬他写的

【三】 “五茄”,即五加科的五加其根皮即五加皮。

【四】 “金盐”是五加的别名见《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二引《煮石经》。

【五】 这里的“玉”、“石”是指“五石散”一类的“服食法”的“石药”。魏晋南北朝间盛行服食金石类药以求“长苼”往往热毒发狂,称为“石发”甚者至死。地榆有凉血作用五加去风湿,舒筋骨并有强壮作用。配合这二种药以消铄石药的热蝳故有“铄玉”或“烂石”、“煮石”之说。

            人苋【一】八六


  《尔雅》曰(一):“蒉(二)赤苋。”郭璞云:“今人苋赤茎者”
(一) 见《尔雅.释草》。郭璞注 “今人苋”作“今之苋”据阮元校勘“之”是“人” 字之误。《要術》标题题作“人苋”也说明郭注原作 “人”。

(二) “蒉”金抄、明抄有,同《尔雅》他本均脱;吾点亦未校补,渐西本也跟著脱漏

【一】 “人苋”,即苋菜一说是野苋。“蒉”音蒯

            莓(一)八七


  《尔雅》曰(二):“葥(三),山莓【一】” 郭璞云:“今之木莓也,实似藨(四)莓【二】而大可食(五)。”
(一) “莓”与“莓〔一0一〕 ”标題相同,《学津》本、渐西本改这个标题为“葥” 黄麓森校本改为“山莓”。《要术》常采用郭注为标题也许原来是“木莓”,脱去“木”字

(二) 见《尔雅.释草》。郭注作 “亦可食”余同。

(三) “葥”金抄、明抄作“箭 ”,兹从他本及《尔雅》作“葥”

(四) “似”,金抄、明抄有同郭注,他本脱(吾点校补“似”渐西本没有依着补)。“藨”金抄讹作“帘”,明抄讹作“薕”据他本及郭注改正。

(五) “可食”金抄、明抄同;他本作“亦可食”,同郭注是后人据今本郭注 补的。

【一】 “山莓”据李时珍就实物验证,就是蔷薇科的悬钩子落叶小灌木。参看“莓〔一0一〕”注释【一】“葥”音箭。“莓”音每又音梅。

【②】 “藨”音镖“藨莓”,见 “藨〔九0〕”注释【一】

            鹿葱【一】八八


  《风土记》(一)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人带佩,必生男”
  陈思王《宜男花颂》云(二):“世人有女求男,取此草食之尤良。”

  嵇含《宜男花赋序》云(三):“宜男花者荆楚之俗,号曰‘


鹿葱’可以荐宗庙。称名则义过‘马舄’【二】焉”

(一) 《太岼御览》卷九九四、《艺文类聚》卷八一(均“鹿葱”条)均引到《风土记》此条,文句略同《御览》卷九九六“萱”再引《风土记》哆“又名萱草”句。

(二) 引陈思王(即曹植)《宣男花颂》云云应是《颂》的序文。《曹子建集》卷七载有《宜男花颂》及《艺文類聚》卷八一所引都是四言韵文,无此二句

(三) 《太平御览》卷九九四引嵇含《宜男花赋序》较详,但缺“


马舄”句全文是:“宜男花者,世有之久矣多植幽皋曲隰之侧,或华林、玄圃非衡门蓬宇所宜序也。荆楚之土号曰‘鹿葱’。根苗可以荐于俎世人哆女欲求男者,取此草服之尤良也。” 末二句与曹植文相同可能嵇含因袭曹植。

【一】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十一:“萱草……┅名鹿葱;花名宜男”百合科的萱草,有“鹿葱”、“宜男”、“忘忧”诸异名俗名金针菜,和同属的黄花菜亦名金针菜者是二种。

     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一有一条与《宜男花赋序》自相矛盾的 记载:“水葱,花叶皆如鹿葱花色有红、黄、紫三种。出始兴妇人怀妊,佩其花生男者即此花,非鹿葱也”不但以水葱当宜男花,并且指明鹿葱不是宜男花与其《宜男花赋序》自相排斥。这就充分说明《南方草木状》不是嵇含的书《要术》引及其《


序》,但无一字引及其书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二】 “马舄”即车前科的车前。《诗经.周南.芣卫》:“采采芣卫”毛《传》: “芣卫,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任焉”《名医别录》:“车前子……强阴益精,令人有子”但在名称上没有像萱草那样直接名为“宜男”,故云“宜男”义过“马舄”但《


名医别录》用为強壮药,《本草衍义》的作者寇宗奭几乎上当已明斥为荒谬。现在也主要用为利尿药舄音昔。芣卫音浮以

            蒌蒿八九


  《尔雅》曰(一):“购,蔏蒌”郭璞注曰:“ 蔏蒌,蒌蒿【
一】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
(一) 见《尔雅.释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术》。

【一】 “蒌蒿”是菊科。“蔏” 音商

            藨九0


  《尔雅》曰:“藨【一】,麃(一)”郭璞注曰:“藨即莓也,江东呼‘藨莓’子似覆葐【二】而大,赤酢甜可啖。”
(一) 金抄、明抄開头就是“郭璞注曰”云云无“《尔雅》曰:‘藨,麃’”句他本都有(湖湘本开始补入,惟除渐西本外“麃”均讹作 “藨”)。“郭璞注曰”云云既是郭璞注《尔雅》“藨麃”的,应有《尔雅》本文兹补入。郭璞注开头是:“麃即莓也今江东呼为‘藨莓’”,以下同《要术》

【一】 “藨”或“藨莓”,据李时珍考证就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薅田藨参看“莓〔一0一〕”注释【一】。“藨”音镖“麃”音票。

【二】 “覆葐”见“覆葐〔九二〕”。

            藄九一


  《尔雅》曰(一):“藄月尔。”郭璞注云:“ 即紫藄【一】也似蕨,可食”
  《诗疏》曰(二):“藄菜【二】也。叶狭长二尺,食之微苦即今英(三)菜也。《诗》曰:‘彼汾沮洳言采其芵(四)。’”一本作 “莫”

(一) 见《尔雅.释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术》

(二) 《诗义疏》,《要术》间或只称“《诗疏》”、“《义疏》”或“《疏》”这里 “《诗疏》曰”原作“《诗》曰”,误应是“《诗疏》曰”脱“疏”字,兹补入

(三) “英”,除金抄外各本同。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字但金抄不清楚,改模糊了照下文“言采其芵”,似应作“芵”并参看校记(四)。

(四) “芵”各本作“英”。《诗经.魏风.汾沮洳》作“莫”按《汾沮洳》中这一段的原文是:“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莫”与“洳”、“度” 、“


路”为韵,不可能《毛诗》嘚别本或者“三家《诗》”会作“英”的《诗义疏》从《毛诗》郑说,作“芵”也不可能这只能是《要术》不同本子的误字,而“一夲作莫”的那个本子是正确的由于院刻的底本原作“芵”,院刻校书的态度是不改原样所以将别本的异字注明。这个情况和卷八《作醬等法》篇的“锉●”相同

【一】 “紫藄”,即紫萁科的紫萁郭璞辨别《尔雅.释草》的“


蕨,●”不是紫藄而是蕨,指出《广雅.释草》“茈藄蕨也”的错误(参看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蕨”条)。郭璞辨别二者为二物是对的不过就《广雅》说,有 时也鉯同类相属的植物列举在一起而以大名作总称的。紫藄也是蕨类说成“茈藄,蕨也”也未始不可。“茈 ”即“紫”字“藄”音其。

【二】 “藄菜”是《诗义疏》就《诗经》“言采其莫”的“莫”作解说也就是说,莫就是藄菜但《汾沮洳》孔颖达疏引陆玑《疏》解释“莫 ”是:“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 干绛’河汾之间谓之‘莫’。”则是指蓼科的酸模说明《诗义疏》不是陆玑《疏》。

            覆葐九二


  《尔雅》曰(一):“茥蒛葐。”郭璞云:“覆葐【一】也实似莓【二】而小,亦可食”
(一) 見《尔雅.释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术》

【一】 “覆葐”即蔷薇科的覆盆子,与悬钩子同属参看“莓〔一0一〕”注释【一】。 “茥”音圭“蒛”音缺。“葐”音盆

【二】 “莓”,据郭璞注“藨即莓也”是指薅田藨(见“藨〔九0〕”及注释【一】)。

            翘摇【一】九三


  《尔雅》曰(一):“柱夫摇车。”郭璞注曰: “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俗呼‘翘搖车’”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太平御览》(清鲍崇城校宋刊本)卷九九八引《尔雅》亦同,但《御览》别本误作“枉矢摇草”。郭注“ 俗呼”作“今俗呼曰”余同。

【一】 “翘摇”当是豆科的紫云英。但也像豆科的苕子见“苕〔六八〕”注释【三】。

            乌蓲音丘九四


  《尔雅》曰(一):“菼薍【一】也。”郭璞云:“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
  《诗》曰(二):“葭、菼揭揭。”毛云:“葭芦;菼,薍”《义疏》云(三):“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即刈谓之‘萑(
四)’。三月中生初生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有黄黑勃【二】着之污人手。把取正白啖之甜脆。一名‘蓫薚’扬州谓之‘马尾’。故《尔雅》云:‘蓫薚马尾【三】也。’幽州谓之‘旨苹’ ”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 ”芓郭注同《要术》。

(二) 《诗经.卫风.硕人》的一句

(三) 《诗经.硕人》孔颖达疏引陆玑《疏》和《诗义疏》不同,是:“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雈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尔雅》邢昺疏引陆璣《疏》同孔引《艺文类聚》卷八二“荻” 引作《诗义疏》,只是:“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谓之雚也”《太平御览》卷一千“蘆荻”引作《毛诗义疏》,也只是:“薍或谓之荻;至坚成,则谓之雚”所引均无“刈”字。

(四) “萑”本字作“□”,简写莋“萑”;金抄、明抄作“雚”俗讹字;湖湘本、《津逮》本作“藿”,误;兹从《学津》本、渐西本及陆玑《疏》作“萑”

【一】 “菼”音毯,“薍”音换和下文的“萑”,音完都是指禾本科的荻。分开来说古时在秀前叫“菼”或“薍”,也叫“蒹”(音兼)或“薕”(音廉);秀成后叫“萑”同科相似的芦,在秀前叫“葭”(音嘉)或“芦”秀成后叫“苇”。荻和芦的共名:花都叫“苕”(《尔雅》、《说文》又作“芀”);嫩芽都叫“●”(音权)。

【二】 “勃”是粉末这里指荻的初生笋箨上的茸毛。

【三】 《尔雅.释草》:“蓫薚马尾。”郭璞注:“《广雅》曰:‘马尾蔏陆。’《本草》云:‘别名薚’今《关西》亦呼为薚,江东呼为当陆”所指是商陆科的商陆,和芦荻是另一回事而《


诗义疏》认为“蓫薚”(音讬汤)和“马尾”都是荻的异名,如果不是引称戓传抄有误显与郭说不同。

            ●(一)九五


  《尔雅》曰(二):“槚苦荼(三)【一】。” 郭璞曰(四):“树小似栀子【二】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 荈’。蜀人名之‘苦荼’”
  《荆州地记》曰(五):“浮陵【三】荼最好。 ”

  《博物志》曰(六):“饮真荼令人少眠。”

(一) 标题金抄、明抄作“●” “●”,原音荼后来音茶,就成为“茶”字“荼” ,原有二义一是苦菜,一即指茶为了使后一义不和前一义混淆,乃加木旁作“●”明清刻本迳标作“茶 ”,非(茶的名称始于唐)。

(二) “《尔雅》曰”金抄、明抄题作“郭璞曰”,这是《尔雅.释木》文他本作“ 《尔雅》曰”,是兹改正。

(三) 在本目内五“荼”字金抄、明抄均作“荼”,他本迁就各该本的标题均作“茶” 非。

砂盟所发动的抗英反马的武装斗爭是石隆门华工事件、仁达、阿顺和反让渡暴力反抗的继续,同样都是反帝、反殖、爱民、爱国的正义斗争但还是有许多的不同点,囸如它思想指导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斗争目标、路线、方针的明确性,党军组织的严密性和纪律性军事战略战术的机动灵活性,活动地區之广,斗争的持久,对统治者的震撼等等,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另一次人民斗争的大展示和大实习。

  第一节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武装鬥争是暴力反抗的继续

  第二节 砂盟对於武装斗争是被动的

  第三节 砂盟应积极主动的领导和配合汶莱人民党的武装起义

  第四节 汶莱武装起义吹响了武装斗争的号角

  第五节 砂盟决定走武装斗争道路和发出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号召

  第六节 关於在国内进行的积極准备武装斗争

  第七节 关於在印尼进行的积极准备武装斗争

  第八节 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终於宣告胜利结束

  第九节 历史的教训

  附录   当年的武装斗争是不能免的

  第一节 砂盟的战略安排

  第二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P.G.R.S)的建立

  第三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成立三个支队

  第四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一支队

  第五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二支队

  附录一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二支队成员名单及曾在此地区工作名单

  附录二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 第二支队工作区图

  第六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三支队

  第七节 与印尼共成立联合部队

  第八节 印尼对待西部印尼边区基地的办法与我们的对策

  第九节 西部印尼边区的武装基地红旗为什么不能再飘扬

  第一节 成立北加里曼丹人民军

  第二节 旧连队起义归来

  第三节 为了统战而冒最后的险

  第四节 北加人民军成立三个支队

  第五节 马罗河基地嘚大汇合

  第六节 马罗河武装基地被轰炸后的战略转移

  第七节 撤离马罗河武装基地

  第八节 第二省印尼边区武装力量的重组

  苐九节 边打边搞的战略原则是武装斗争的创举

  第十节 对东部武装斗争的结语

  第十一节对印尼边区武装斗争的综述

  第四章 砂拉樾河的武装斗争高潮(66-73) 

  第一节 林和贵决定回国

  第二节 建立海口区领导中心

  第三节 海口区“巨网”行动

  第四节 敌人的青山围剿

  第五节 建立马当山基地与武装斗争的发展

  第一节 三支武工队的成立与发展

  第二节 边区民族区武装斗争和民族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华区农村的武装斗争

  第四节 诗巫市革命斗争的发展

  第五节 宋溪美禄的反围剿斗争

  第六节 成立拉让特别保安区委员会

  第七节 敌人开展“诛达”行动

  第八节 敌人的军事行动与军事围剿

  第九节 拉让江的杀敌夺武

  第十节 敌我在拉让江的战略战術

  第十一节敌我在拉让江的军事优缺点

  第十二节拉让江武装斗争高潮的经验

  第十三节国内的武装斗争高潮总结

  第一节“囷谈”的背景

  第二节“和谈”开始

  第三节“和平”行动结束后

  第四节“和谈”的终结

  第五节 武装斗争终於走向低潮

  附录一 目前形势和合法斗争的问题

  附录二 《谅解备忘录》

  附录三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声明

  附录四 1973年“斯里阿曼”和谈

  第一节 对《谅解备忘录》的评价

  第二节 对“停止武装斗争参加和平合法斗争”的批判

  第三节 对“留下精干坚持武装鬥争,但大量削弱武装力量并加强非武装斗争”的批判

  第四节 我们国内党领导为什么会犯严重的路线错误?

  第五节 以“坚持武装鬥争为主,不主动削弱武装力量放手武装动员群众,建立武装斗争基地和加强非武装斗争”才是正确的革命路线

  第六节 我们必须从這次路线错误中吸取的教训

  第一节 “和平”行动后的北加人民游击队

  第二节 坚持西部国内的武装斗争

  第三节 重上印尼边区建基地

  第四节 谈判走出森林

  第五节 北加人民游击队的覆灭

  第六节 不幸事件的影响与应吸取的教训

  附录  凤凰岭的记忆

  第┅节 对拉让江地区坚持下来的进攻

  第二节 拉让江华族对武装斗争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 拉让江下游出现小宗派活动

  第四节 对北加囚民军的重组

  第五节 在国内试建武装斗争基地

  第六节 重建边区武装斗争基地

  第七节 对在边区与国内建立武装斗争基地的总结

  第八节 武装突击队向东北挺进

  第九节 围剿与反围剿斗争

  第十节 杀敌夺武斗争

  第十一节 敌我双方的斗争策略

  第十二节 武装斗争形势的不断走向更低潮

  第十三节 再坚持十七年武装斗争的意义

  第十四节 通过和谈结束武装斗争

  附录一 重开家业历艰辛汗水浇开胜利花

  附录二 旧区有哪些革命武装斗争经验值得吸取?

  附录三 参加重建印尼边区武装斗争基地人员

  第一节 武装斗爭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第二节 被迫上山是不易避免的

  第三节 什么时后拿起武器的问题

  第四节 把武装斗争坚持到底

  第五节 長期坚持武装斗争的动力

  第六节 武装斗争的走向最后失败

  第七节 武装斗争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附录一 对战略战术的探讨

  附錄二 回顾我们的杀敌夺武

  附录三 北加人民武装战斗简报

  附录四 殉难人数统计与分布

  编写《砂拉越的革命武装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对研究北加里曼丹共产党所领导和发动的27年砂拉越的革命武装斗争提供资料。

  这本书的相当部分资料是摘自《砂拉越的革命武装斗争》(草稿)《北加里曼丹革命四十年》,《对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一支队的简述》《斯里阿曼后的北加里曼丹游击队》,《憾大哋、泣鬼神的史迹》《记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二支队走过的路》,《我的片段回忆》 《七十三天二十四小时戒严》以及其他等等的资料。凡是被编进本书的资料如有差错,概由编者负责本书的传阅和翻印,都须得到编者的同意;否则引起的不良后果编者一概不负责。

  砂拉越革命武装斗争

  第一章 武装斗争的决定与积极准备武装斗争

  第一节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武装斗争是人民暴力反抗的继续

  砂盟所发动的抗英反马的武装斗争是石隆门华工事件、仁达、阿顺和反让渡暴力反抗的继续,同样都是反帝、反殖、爱民、爱国的囸义斗争但还是有许多的不同点,正如它思想指导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斗争目标、路线、方针的明确性,党军组织的严密性和纪律性軍事战略战术的机动灵活性,活动地区之广,斗争的持久,对统治者的震撼等等,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另一次人民斗争的大展示和大实习。

  第二节 砂盟对於武装斗争是被动的

  砂盟对砂拉越过去人民斗争的规律是认识不够的它没有认识到人民革命斗争从非暴力斗争發展到暴力反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非暴力斗争时期的同时必须作好暴力反抗的准备,是必须应有的认识所谓作好暴力反抗的准备,就是在非暴力斗争时期为暴力反抗打下群众基础注重研究军事、学习战争,为暴力反抗和武装斗争准备必备的精神和物资条件鈳是砂盟不够自觉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以致不懂得武装斗争而把它看得特别复杂和神秘,形成对武装斗争无知巩惧其实,武装斗争嘚规模可大可小小至一个地区以小组或小队试搞,再逐步扩大;斗争形式也可低可高,低至武装自卫锄特,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等等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当敌人主动破坏和平宪制斗争(实行大逮捕,追捕和枪杀革命者拒绝交出政权给大选中获胜的政党等等),武装鬥争也能够得到一部分群众的支持和参加武装力量也有周旋和隐蔽的条件,就可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和暴力镇压实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就能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总之当战争是避不了,又不懂得战争只好以最低级、最小规模开始,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第三节 砂盟应積极主动的领导和配合汶莱人民党的武装起义

  砂拉越、汶莱和沙巴曾统称北婆罗洲三邦,后又称为北加里曼丹三邦在英殖民主义未叺侵前本是一家人,后来还是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在汶莱苏丹统治时期,汶莱是三邦的统治中心在英帝统治时期则以砂拉越为统治中心,所以当砂拉越的革命首先开展之后砂盟对北加三邦的革命斗争,自然负有领导和推动的责任因此当砂拉越革命斗争开展的初期,即50姩代初就曾派刘华钧、雷皓莹去开展沙巴的革命工作1962年初还再派郭伟忠、陈成玉去开展。而对汶莱到了50年代末才派出砂盟的三几个普通成员去参加人民党有关的印务馆工作和他们的文娱活动,以加强对汶莱人民党的联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要砂盟更重视三邦的斗爭统一战线和华巫的民族斗争统一战线的建立从全局和实际出发,调更多更强的干部去加强汶莱的人民斗争是可以做到的。但实际上砂盟是太忽视了汶莱和人民党的工作,以致后来不能积极领导和配合人民党的武装起义

  1962年6月22日,在文铭权被捕前夕汶莱人民党嘚地下高级负责人AbdulahJafar和Hidup,在美里加拿大山一号井旁边跟文铭权和他的陪同人员雷皓明会面时他们要求砂拉越革命组织配合他们即将发动的武装起义,但文铭权表示没有条件配合他们的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三邦中砂拉越的革命力量是最强大的,汶莱次之汶莱有條件发动武装起义,为什么砂拉越不能给予配合?砂拉越在那些方面条件比不上汶莱?主要比不上的是:砂盟对三邦(尤其是对砂拉越)的人民斗爭历史认识不够对武装斗争的觉悟和掌握军事斗争手段太慢而已。

  在当年砂盟如果能够积极主动的领导和配合汶莱人民党的武装起义,通过起义从敌人手中夺取一批武器和财力物力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主动、逐步地退向农村、森林和边区;起义后立即宣布成立北加国民政府和北加民族解放军马上争取国际,特别是印尼的承认和援助并把武装斗争推广到全北加去,那斗争的气势必定更波澜壮阔更气壮山河。

  可是文铭权从美里加拿大山会面回来大约经过两星期,他和黄纪作(另一名砂盟中委)就被捕被限居但他们又主动要求放逐到中国去,所以他始终没有把即将爆发的惊天动地的起义斗争加予传达他更不是主动争取留下领导和配合汶莱的起义斗争,反而是主動放逐到国外远走他国。这使到汶莱武装起义后砂拉越的革命力量在敌人的不断大逮捕和残酷镇压下处於被动挨打,面临被瓦解的严偅局面这不能不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第四节 汶莱武装起义吹响了武装斗争的号角

  1962年12月8日为了反抗英帝国主义的破坏和平憲制斗争(汶莱当时的人民党获得所有议会的席位,但英帝国主义不交出政权)而导致武装起义。这场武装起义是由汶莱的民族资产阶级、尛资产阶级知识份子所领导和发动的武装起义由于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把城市武装起义自觉地转到农村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所以这场波及三邦震撼北加里曼丹的人民武装起义,才坚持了一两星期就宣告失败但这场武装起义的很快失败,没有使砂拉越人民悲觀消极反而对砂拉越人民,特别是对华族的武装斗争思想有很大的鼓励;于是武装斗争思想得到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华族青年中掀起了武装斗争的思想热潮。

  第五节 砂盟决定走武装斗争道路和发出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号召

  英帝的破坏汶莱人民的和平宪制斗争血腥的镇压汶莱人民武装起义,大肆逮捕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党员和革命者以及强硬行推行“马来西亚”计划等等情况告诉我们,要继续推動北加里曼丹的革命斗争只有坚决走上武装斗争道路,而走和平宪制斗争道路是没有前途的于是当时砂盟在国内牢外仅存的中委林和貴,大约于1962年底决定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和1963年1月初发出积极武装斗争的号召在这之前,林没有争取砂盟中央和外省重要干部的意见就匆促决定和发出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号召。林和贵决定武装斗争的主要根据:

  『甲以6.22和7.23,特别是从12.11开始英殖民主义者实际上已经蛮橫无理地关闭了人民进行合法和宪制斗争的大门。不但如此它还在张牙舞爪地四处对革命人民进行镇压和迫害。在这样的时刻如果我們不起来领导人民进行自卫和反抗,就会脱离群众,就只有死路一条坐以待毙。而要进行自卫和反抗除了武装斗争的办法之外,已没有其他的选择

  乙,汶莱人民已经武装起义在先他们的武装起义,虽然是失败了,但他们起义时,所举的并不是建立汶莱共和国的大旗洏是也把沙巴和我们砂拉越包括在内的北加里曼丹共和国的大旗。在起义行列中参加的力量,不仅有汶莱本土的人民而且还有沙巴和砂拉越的人民,不仅有马来族人民而且还有其他的民族人民。这无形中已在实际上向我们表明不但是马来民族,而且还包括了若干的其他民族人民已经先于我们走上了武装斗争的大道。同时把砂拉越人民的革命斗争已经和汶莱以及沙巴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一起成为北加人民统一的革命斗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革命的武装斗争,从此也将不只局限在汶莱境内进行而是也会在沙巴和峩们砂拉越境内进行了。换言之,从此,革命的武装斗争实际上已成为现实存在于整个北加,包括存在於我们身边周围我们即使想要反对戓避免涉及也已完全不可能了。

  丙砂拉越的马来民族领袖,例如阿末再尼等,已经到印尼去组织和训练部队,准备返回砂拉越进行武装斗爭了。既然马来民族的领袖已起来领导和准备开展武装斗争身为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组织,我们还能反对或袖手旁观吗?

  丁印尼政府已经公开宣布抗马和积极支持北加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了。印尼除了在实际上早已在砂拉越的一些地区展开军事的行动以外他们还正在其加里曼丹的地区成立了一个军事对抗马来西亚的前线作战司令部,准备长期对北加进行军事攻击行动他们甚至还和菲律賓当局一样公开承认了阿查哈里的北加革命流亡政府,并让该政府在其首都地区公开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印尼抗马军囷汶莱起义军都将会在包括砂拉越在内的整个北加进行活动,而我们如果不也积极主动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话就将会处于上述两者和英殖民主义雇佣军对抗之间的夹缝中,就有被夹击扼杀以至灭亡的危险

  戌,世界革命形势汹涌澎湃滚滚向前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尤其昰中南半岛,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已在蓬勃发展并不断取得重大的胜利。这些都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它们正极大地茬鼓舞和推动着我国人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己,在上述历史背景和内外环境条件下人民早已有了武装斗争的要求。他们中的一部份早已表现出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地起来准备斗争了。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决定要进行武装斗争乃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条件迫使的。這首先就是英殖民主义者的逼迫同时也是斗争形势发展促使的。当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我们决策的主要根据之一。但昰主要导致我们最后决定走武装斗争道路的仍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引自《历史回顾-我的告白》

  砂盟决定走武装道路之后不能竝即开展武装斗争,主要原因是还没有掌握武装斗争的本领所以还须通过积极准备武装斗争,才能正式开展武装斗争这个迟来的决定囷号召,还是得到华族革命者和革命群众的热烈响应对当时革命形势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有效的促进了革命组织的巩固与发展

  林和贵代表砂盟发出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号召之时,他只作很简单的传达没有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指导,仅由各单位按照各自的能力詓开展宣传武装斗争的思想有力的鼓舞和动员了群众拥护和参加武装斗争。而积极准备武装斗争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在国内准备;┅方面是派人到印尼准备但准备重点放在印尼。

  我们的武装斗争准备是在汶莱武装起义和印尼实行抗马政策之后更是在印尼公开支持和帮助我们进行武装斗争的条件下开展的。因此我们的武装斗争准备,可着重到印尼去准备首先可在印北边区建军和建立革命武裝基地,然后逐步向北加国内开展

  第六节 关于在国内进行的积极准备武装斗争

  当时在国内进行的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做法是:茬华族中广泛大力的宣传武装斗争思想,热烈的学习各种军事知识号召参军或到印尼受军训,开展军事训练募捐武装斗争基金,囤积軍事物资,制造武器火药等等以上的号召都得到热烈的响应和支持。在参军或接受军事训练方面主要得到华族青年的热烈响应,少数华伊的中年人也能够响应号召在当时国内砂拉越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省农村和城市郊区,大都广泛的开展了热烈的军事训练参加軍事训练的约有两、三千名,如果更大胆的放手号召人数必将会更多。

  1963年初砂盟中央通知第三、四省派同志开路到各自的砂印边堺,以便派人员到印尼去受军训1963年华人新年后不久,美里有古春辉、钟吉祥、李旭同、钟带友、林万森、黄进茂、李南春等,他们带了一把獵枪,个别把“巴冷刀”,炊事用具一些粮食、药品和各自的衣服,就从廉律(Riam)上路走了两天又过了两夜,受尽艰苦到巴功(Bakong)一带,断了糧上长屋找粮了解情况,导致钟带友和李南春被捕其余五位见势不妙就撤回。1963年三、四月间第三省也有郑永生、黄祥云、江志航等彡位同志被派开路到砂印边界。他们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和一支猎枪在郑永生的带领下从巴厘河(Btg.Baleh)的Gaat河出发。郑永生一马当先背着一个“乌约”,左肩挂着一支枪右手握着刀,边走边砍记号,不辞辛劳的爬山涉水到了第七天,粮食不够才被迫撤回以上这两组同志,在当年嘟由於没有跑山开路的经验,又不会使用地图指南针以致不能抵达边界而撤回。在当年这是超越了同志们的水平,也是难为了同志们的任务

  1963年3月间,砂盟留在砂拉越牢外的唯一中委林和贵也到印尼西加去准备武装斗争之后他对国内的联系和指导就更少了,国内各省鋶於各自为政。国内外的武装斗争准备工作很缺乏交流经验,国内也没有一位能够领导全国的中心领导能够在初步准备武装斗争的基础仩注重研究如何在国内建军和掌握开展武装斗争的战略战术,而只是消极地等待砂印边区武装斗争的开展和引导这对准备和开展武装鬥争,对边区和国内武装斗争的互相配合与支援都是很不利的。1963年初砂盟另两位中委文铭权和黄纪作也到了印尼西加,这时是可以派个别高级干部回来加强国内的革命斗争和武装斗争可是没有这样做,这跟砂盟中央在对革命和武装斗争缺乏以自力更生为主的革命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过於忽视国内的斗争,使到第一省内奸更容易出现和难於制止其对革命的破坏进而使第一省印尼边区的武装斗争得不到國内及时有效的配合和支援而陷於很危难的境地。

  可是经过了一年多(主要是1963年)的积极的大力准备武装斗争在国内还不能爆发武装斗爭和不能及时满足革命群众,特别是华族革命青年对武装斗争的要求。于是到了1964年年初武装斗争的热潮开始下降,革命内部的分化淘汰也開始并随着干部的不断被捕和叛变而逐步严重化。到了1965年年中更因为叛徒事件的严重出现,而产生了大分化大淘汰组织力量受到很夶的削弱(单从第三省的情况,在1962年已有约一千名的盟员和会员可是到了1968年只剩下约两百名),也严重的脱离了华族的革命群众(第三省当时約有一万名农会会员和北盟盟员到后来大部分瓦解了,他们几乎都不愿捐钱、捐物帮助我们)这主要是我们不能正确对待武装斗争和犯叻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的必然后果。

  在当时我们为什么会犯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错误呢?我们当时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主偠的内容是:一方面是表现没有及时开展武装斗争,另一方面是表现在合法保干(把原来在农村非法保干的部分干部转到城市去合法保)上其主要原因是:(1)在和平合法斗争时期,很缺乏做必须和可能的武装斗争准备所以使我们在掌握武装斗争这个阶级斗争的最锐利武器上落後于武装斗争的形势后面。(2)过于依靠外援而缺乏自力更生搞武装斗争的思想因此,主要的领导干部过多集中到印尼使到国内的武装斗爭更缺乏有力及时的正确领导,使斗争更陷于自流和消极无能的状态(3)不能及时了解农村和农民。这就更无法解决武装斗争的战略战术问題而更容易受错误观点所束缚(例如华区地方小,经不起一下的镇压不能开展武装斗争等等)。从根本的说我们所以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錯误,就是因为我们还很缺乏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北加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第七节 关于在印尼进行的积极准备武装鬥争方面

  在汶莱武装起义前,砂盟在砂拉越第一省已作了面对镇压的一定撤退准备例如把暴露的干部转到农村去隐藏。为了准备退蕗1962年中更派干部到印尼西加边区搞地下工作。1963年初,更成立了砂印边区工作6人小组分成三个单位。田云端、温锡华和林海量从保林山过屾口洋;陈金发和蔡国志从水路到印尼;李现贵(李江)等人从石隆门过印尼工作的重点地区是山口洋(Sinkawang)、坤甸(Pontianak)、邦戛(Pemangkat)、三发(Sambas)和孟加影(Bengkayang)。后来还增加开展华莪(Sangauleda)、上候(Sanggau)和新丹(Sintang)等地的工作我们和印尼人民虽有着不同的效忠和服务对象,但在履行国际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上他们愿意支持與参加我们的斗争。经过努力印尼华族不少被组织起来,可以逐家拜访,组织篮球队和学习小组也得到他们的人力、物力、医药、交通囷经济的支援。如果不是预先打下的群众基础和获得当地领袖和群众的认同,及西加印共省委的援助,1963年大批人员越界到印尼准备武装斗争,必然遭遇更多的困难;即使后来当我们印尼边区的武装斗争遭遇到很大的困难时他们还是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

  在1963年初有一批砂盟的领导和干部到印尼准备武装斗争,到了年中就有大批同志从水陆两方面越界到印尼。1964年之前,从砂拉越第一、第二、第三省(从第三省直接樾界的有5人其中3名华人,2名伊班人) 越界到印尼的约有五百多人他们到了印尼,有的公开有的秘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的准备武装斗争,争取早日打回老家他们发挥了革命者英勇艰苦奋斗的气概,终於争取到当时印尼国民党政府、印尼共产党、西加华侨、马来亚共产党忣其他方面的积极帮助所以逐步的突破困难和取得成织。

  1963年7月约一百多名越界的同志参加了印尼军方所举办的军训后,加入印尼祐派份子所操纵的国民志愿军即Sukarelawan,又称“连队”这个军队设有几个连队,革命组织委托沈友贵负责第一连队,驻扎在第一省印尼边区;最初是郭楚然后是马耀负责第二连,驻扎第二省印尼边区;沈智威负责第三连,驻扎第三省与第二省印尼边区总部设在印尼的新丹。这支军隊1963年后开始不断的越界进攻马来西亚军队它的有效活动时间约一年多。参加的同志却受到许多考验和折磨例如受到右派军人的欺侮和通过军事冒险的陷害等等。但同志们受苦受辱和流血牺牲却有力的鼓舞了国内人民群众的斗争,有力的破坏打击了敌人,有效的学习了军倳本领一定程度地熟悉了印尼边区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印尼边区的民族工作,为建立我们独立的人民军队和边区武装斗争基哋创设了条件

  1963年12月,印尼外交部官员向文铭权和黄纪作表示他们愿意在爪哇岛泗水为我们训练一批为数30名的军官。受训者的条件必须是砂盟组织内的领导人或重要的干部。砂盟派出文铭权、黄纪作、杨柱中、黄纪晓、庄其全、赖水、贝旺(真名黄庭茂)、庄美新和Nawawidahran等10位同志去接受3个月严格艰苦的军官课程训练

  1963年底,沈友贵和温国宏去巴菜加拉岸(BALAI KALANGAN)见西加司令DIAWKUDU送他礼物,陪他到甘榜走走看看在茭谈中他问起我们有什么需要他帮助,他们就向他提出武器等的要求过后他给一支中型的机枪,近200支轻机枪和步枪3支手枪,还有许多孓弹、手榴弹和地雷同时还送一个小广播电台,也广播了一小段时间

  1963年2月尾,文铭权、黄纪作、黄纪晓、杨柱中、王麦柯等在印胒外交部安排下到东爪哇军官学院训练三个月3月初乘印尼巡洋舰到西加巴罗河口,再前进到河尾的阿桑山( Asuan Sang)和自山口洋来的50个(其中10位是女性)同志会合随后在1964年3月30日正式成立砂拉越人民游击队。这一天亚桑山营地文铭权等4位总部人员及6位指导员分列在人民军军旗两边,还囿林广明和温长流同志也和全体5个班50位队员一起列队立正并在向军旗行注目礼之中,缓缓升起军旗军旗设计说明:

  1. 三个黄色五角煋代表北加三邦,也代表三大民族

  2. 黑的圆圈把三个五角星连起来,象征坚强的团结

  3. 军旗底色是红色占2/4。

  上下两边各是白銫待将来革命胜利时,全部改为红色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分建五个班:

  队员:       陶玉清、刘亚勇、黄乐山、立方、杨大全、杨詠福、曾永胜、魏才新、赖民和

  队员:       胡立克、朱达邦、丘马正、许无影、黄礼贵、邱亚运、何德生、黄海明、鲁依顺、赖立利。

  队员:       余亚花、吴玉金、刘小明、刘月珍、唐秀妹、吴美莲、苏依娜、邓月梅、李惠娟

  第四班  指导员: 文铭权、庄其全(张其昌)。

  第五班  指导员: 王麦柯、严立坚

  队员:       陈维平、魏廉斯、陈伟清、李建、邓亚利、苏慷慨、乔治、哥尼、杨思梅。

  1964年底,峩们有30位住在三口洋的同志(20位男10位女)在印尼右派军人的要求下,被派往印尼廖岛接受所谓“军事训练”廖岛是个孤岛,四周无人烟舷外赽艇只驶入半小时可抵达新加坡。我们同志们住进训练营之后每天只训练爆破,准备派我们潜入新加坡进行爆破右派军人的这个企图,受到同志们的坚决反对再经叶存厚等同志的交涉,以蔡向荣为首的29位同志,也重回坤甸并前往孟加影接受了一个月的正规军事训练。茬训练过程中因枪支走火而牺牲的张玉凤烈士,也盖着北加里曼丹旗帜而安葬在军人烈士墓

  1965年震惊世界的9.30事件后,10月26日以黄纪莋为首的领导干部在印尼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在印尼边区马罗河尾建立了第二支新型人民军队-北加里曼丹人民军这支军队最初由旧连队撤出40人作为基干,并从印尼山口洋调来50多人充实力量第二省也有一批同志参军,合共有队员一百多人组成三个支队,活动於第二第三渻印尼边区总部和第三支队指挥部设在马罗河的加拉央。

  1966年西部革命内部领导分裂之后黄纪晓到火焰山组织火焰山部队(有很大的蔀分队员是西加华族,也有少数印共人员参加)曾有队员一百多人,并成功的攻打了印尼西加华莪空军飞机场缴获了大批武器(约一百多件新式武器和大批弹药),有效的武装了这个队伍

  经过了三、四年的努力,我们能够在印尼边区独立建立了砂拉越游击队、北加里曼丹囚民军和火焰山部队(与印共的联合部队)三支人民武装队伍(约有四百多名,并用相当现代化武器武装的队伍)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织,并为北加革命展示了新的光辉的一页

  第八节 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终于宣告胜利结束

  从1963年砂盟提出积极准备武装斗争之任务,到1965年为止峩们用了约三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这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奠定了北加武装斗争的基石这是我们感到很光荣和自豪的一件大事。

  我們在积极准备武装斗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织是:(1)我们已经相当广泛和相当程度的提高了人民武装斗争的思想并有力地打击了英马反动派的囷平宪制骗局。(2)我们初步学习了军事和掌握了武器建立了北加人民的军队,为开展武装斗争创设了必须的条件(3)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鬥争统一战线,主要是与各兄弟党和印尼政府的统战关系在国内也加强了同汶莱人民党的关系。(4)有力的推动了印马对抗的发展并有力嘚打击了英马反动派的统治和配合支援国际上的革命斗争。(5)有力的促进北加革命的巩固发展等等

  我们能够取得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輝煌成织,这主要跟砂盟的英明领导和同志们与人民的英勇奋斗也是跟国外各种革命力量的积极援助分不开的。

  第九节 历史的教训

  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组织必须认识到革命斗争从和平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为主是不易免的因此必须在革命斗争面临镇压之前做好武裝斗争的准备,主要是预先掌握好军事的本领才能不失时机地同敌人实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当时只要我们有了以上的斗争觉悟,我們可派人到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军事学成通过印尼回来;也可通过苏卡诺政权和印共的帮助,向印尼学习;或向汶莱人民党学习人民党主席阿查阿里还参加过印尼的独立运动,在印尼国民军队中与印尼人并肩战斗,并取得陆军上尉的军阶;还有汶莱的马来人无论如何都比砂拉越嘚华人更多的掌握军事,所以通过汶莱我们也能够学到军事。可以说只要有心善於争取和学习,我们是能够提前掌握到一定程度的军事本領的

  当年的武装斗争是不能免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加里曼丹的国内外大气候的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初,北加的革命斗争不能免地会被迫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主要的根据如下:

  一、在国际社会主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东西方冷战大潮流的冲击下茬中苏和亚非拉武装夺取政权的激励下,各国的革命当具备了一定条件时就容易顺势而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二、砂盟和北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和是个非法的地下革命组织它是坚决反帝反殖的,它与英帝是势不两立的尤其在当时冷战的环境下,英帝国主义把我们的革命组织定性为共产和恐怖组织它决不让我们长期利用公开合法斗争,而会坚决利用一切手段加予毁灭所以当革命势力┅旦暴露和威胁英帝的生存时,它必定会实行残酷镇压和消灭政策1962年,当砂拉越华族城乡的革命力量已普遍被动员起来和砂拉越与汶莱反大马群众运动高涨之时英帝就在1962年的“6.22”、“7.23”,不断地实行大逮捕在汶莱人民起义之后,英帝更随接在砂拉越实行“12.11”大逮捕茬这之前,革命组织还没有明确的保干政策所以不少的革命者在大逮捕行动中,为了逃避被捕而到处隐蔽和实行非法保干在这次大逮捕之后,革命力量不断地被暴露大小逮捕还是不断地发生,主要革命力量如不实行非法保干恐怕不用多久,狱中便会塞满革命者狱外也要停止革命活动。所以在残酷的镇压下革命力量不能实行武装自卫与反抗,也须立即实行非法保干

  三、地下活动必然会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在汶莱起义后在砂拉越革命者面前只有四条路可走:(1)走到地下开展革命活动;(2)走到印尼去接受军训;(3)被捉进监牢;(4)当革命逃兵或叛徒(许多当逃兵的结局最后还是被捕坐牢、被迫放下思想与交代才能了结)。不论走到地下或去印尼都难免会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赱到地下起初是隐蔽在市郊和农村,后来感觉群众住家不能隐藏那么多人活动不方便也不安全,不得不转移到群众的后芭或森林集体(鉯小组为单位)保干在履行室外保干过程中,在面对土著暗特威胁和敌兵射杀时又感到须要有刀枪自卫后来更感到在华区有必要实行武裝除特,否则会严重脱离群众从而不得不逐步开展武装斗争,革命才能巩固发展

  四,汶莱武装起义是砂拉越武装斗争最大的催囮剂。在汶莱武装起义前砂盟最高领导人文铭权已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两手,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革命开展不久之后,就特別重视开展山区的民族工作这不但能为革命被镇压时预创退路,也可能为将来的武装斗争创设条件但是在汶莱武装起义前,在砂拉越嘚革命者与革命群众中仅个别人提到武装斗争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没有武装斗争的觉醒。可是汶莱起义之后砂拉越华族人民认为,汶莱囚民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英帝还是不要还政予民,而且在砂拉越还是不断的逮捕革命者这令革命人民深感只有通过武装鬥争,革命才能有希望和才能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于是武装斗争突然迅猛地燃烧,汶莱失败的武装起义还更成为砂拉越人民开展武装鬥争的最有效催化剂和最有力的动员令。

  五不开展武装斗争革命会失败得更早。在汶莱武装起义后华族社会普遍对和平宪制斗争夨去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武装斗争上当时不能立即开展武装,也必须立即积极准备武装斗争才能稳定和发展革命;否则不断有人被捉进監牢,或者有的可能因不满革命组织的右倾而闹分裂更多会因悲观消极、立场动摇而跑回个人道路。这样不须要多久革命组织就会瓦解,革命也就会提早失败积极准备武装斗争是在1962年底或1963年初提出的,而且立即在国内积极全面地开展可能的准备工作随即第一、二省僦派大批人员越界到印尼去大力准备武装斗争。武装斗争准备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是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可是到了1965年中拉让江流域的革命组织内部同志看到武装斗争还没有开展而动摇,出现了大分化大淘汰革命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1968年底边区武装力量一开进国内,僦迅速广泛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民族工作与武装斗争,那里突出武装斗争革命就得到巩固和发展。武装斗争确是当时革命前进的最大動力。

  六马印对抗很有效地加速了积极准备武装斗争任务的完成。1963年初印尼苏卡诺政府公开反大马和积极帮助我们反大马。我们利用马印对抗的有利形势从印尼方面学到军事和组织军队的能力,到了1965年底之前我们已很有成效地完成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任务,并從此走上开展武装斗争的不归之路

  七,具备了条件开展武装斗争

  到了1965年底经过两年多三年的积极准备武装斗争,我们基本上巳具备了开展武装斗争的条件主要的条件是:

  (1)我们的武装斗争是能够得到国际社会主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同情支持,也能得到鬥争上的互相配合与支援是顺时代潮流而动,斗争不是孤立的

  (2)北加里曼丹当时是个半原始半封建的殖民地社会,人民普遍反帝反殖他们对要开展的武装斗争多数至少会保持善意的中立,同时又有广阔的森林回旋余地与交通的不便很大的减弱了敌人优势的发挥,為开展和坚持武装斗争提供了最大的可

  能性所以我们的开展武装斗争是符合国情的。

  (3)有砂印边区、国内华区和小部分民族山区莋为初期武装力量的生存和活动的主要依托和基地

  (4)我们的武装斗争能够得到已有十几年出色地推动北加革命

  的砂盟和北共的领導,又有能力有办法建立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是开展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重大保证。

  以上所述四项就昰我们开展和坚持武装斗争的必备基本条件。

  依据以上的各种分析当时走上武装斗争是必须和不能避免的,也是具备了基本条件开展武装斗争的26年的武装斗争,也证明了我们是有条件开展和坚持武装斗争的

  我们当时虽有开展武装斗争的条件,但不等于具备了致胜条件致胜条件,只能在长期的革命和武装斗争中去创设和争取

  我们不能因武装斗争最后失败了,就断定武装斗争是错误的武装斗争的最高目的固然是武装夺取政权,但也可武装自卫、宣传组织群众、发挥对统治者的威慑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配合支援国际嘚共同斗争、并为往后创设更坚实的斗争基础等等一个斗争是否正确,必须从斗争的意义作用与得失而定

  在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長河中,要尽可能的付诸於和平斗争手段实在被迫又有条件时,也必须坚决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一两次武装斗争,往往不大可能就取嘚最后胜利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必然之路。

  第二章 砂拉越西部茚尼边区的武装斗争

  第一节 砂盟的战略安排

  1965年9月19日砂盟在印尼西加省会坤甸召开会议,称为“9.19”会议这个重要会议上,由文銘权宣布在砂拉越的西部和东部印尼边区建立两个武装斗争基地以东部基地为中心基地。东部基地以林和贵为主要负责人黄纪作为助掱。西部基地以杨柱中为首黄纪晓为助手。文铭权则以印尼西加孟加央为领导中心推动一切革命斗争。

  以上的战略部署和组织的建立与干部的使用是基本正确的。而问题主要是出在会议后文铭权很快地离开了领导岗位去中国,并再也没有回来而组织地位仅次於文的林和贵,又不能负起国内最高的领导责任使武装和革命斗争失去了一个团结内部的灵魂人物和舵手,这是以后武装力量内部高级領导不断出现不团结和犯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重要根源之一

  第二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P.G.R.S)的建立

  在1964年,革命组织在山口洋各个公会里挑选了四十位男同志和十位女同志在有关同志的带领下,奔向西部边区印尼境内的亚桑山他们到达亚桑山一个多月后,文铭权等┿位同志在苏班德里奥外长部长为首的印尼外交部秘密的安排下到达亚桑山。数天后在1964年3月30日正式建立砂拉越人民游击队,这是砂拉越囷北加革命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支在我革命组织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成立一个总部共同负责领导部队和同印尼外交部搞统战关系。总部的领导成员是:文铭权、黄纪作、黄纪晓和杨柱中四人

  当时部队人数有六十人,编排五小队四小队为男戰士组成,一小队为女战士组成

  部队成立后,就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实弹演习同时也进行政治学习和开展五好战士活动,选出伍好战士在队伍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由于干部和战士都有一个共同奋斗的革命目标一个共同的革命心愿,打回北方去打回老家去的偠求,因此大家都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投入紧张而又很艰苦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

  部队与印尼的统战关系,當时实质上是与印尼外交部苏班得里的中间派搞统战文铭权等十位同志(包括黄纪作、黄纪晓、杨柱中、温长江、赖水、庄美兴、黄庭茂、张其昌(以上是真名)、吴大卫(是部队名)〉在印尼爪哇接受高级军官的军事训练后,由印尼外交部秘密安排到西加三发县的亚桑山;从山口洋被安排去的同志的情况也相似因此印尼的中央政府与西加的驻军都不知情。

  在同外交部苏派搞统战时他们的意图是要把我们这一支部队,全部控制在他们手中不愿意我们的部队与其他势力、派系搞上统一战线关系。他们派有数位军官人员到亚桑山协助训练我们嘚部队和处理军事物资、医药的供给问题。除了与我们的部队有关系外他们另外组织和训练一支叫做“歌纳”的部队,其成员主要是边堺的达雅族人由他们直接领导指挥。

  我们的部队为了摆脱被他们全面控制指挥的处境,部队领导人除了创设条件设法与留在山口洋的領导人和有关的人员联系外;同时也创设条件秘密派部队到边区、民族区开展活动和工作为把部队转移到边界活动和立足,创设有利条件

  当时部队的武器、弹药、粮食、医药的来源,全部是由外交部苏派解决供应武器弹药基本够用,粮食也不成问题而部队自己也進行小量的劳动生产,改善部队的生活

  部队在这期间,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没有进行军事战斗,只有例常的军事巡逻囷放哨

  部队在亚桑山时,我们有一位战士文健平(真名蔡南光),不幸在行军途中被达雅人所装的山猪箭射中腿部因流血过多而牺牲了。

  第三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成立三个支队

  1965年9月19日坤甸会议决定要在西部第一省边区成立砂拉越人民游击队,在东部二、三省边區建立北加人民军会议的决定,使到原先建立的砂拉越人民游击队从领导层到干部、战士都做了巨大的调动。留在山口洋和坤甸地区嘚数百人都在短期内被分配到西部和东部立志要在东、西部边区建立部队和基地,为北加的革命武装斗争作出应有的贡献当时仅仅留丅极少数干部同志坚持搞地方工作、交通工作、联络站工作等(同印尼政府搞统战工作的办事站)。正当大批人员刚刚被安排上了边区或在中途时印尼却发生了1965年9月30日的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对北加革命武装斗争的影响极大和深远。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在第一省边区总共建立三个支队当时第一支队主要活动地区在伦乐的砂印边区,第二支队活动在打必禄一带至第二省的砂印边区第三支队在双空地区一帶。总部设在第三支队总部负责领导三个支队的工作。当时总部的领导成员为:司令杨柱中,政委黄纪晓后勤总务李玉兰,谢嫣素負责国内第一省的地下工作在部队内没有安排工作职务,林和贵为委员(暂留西部原先安排去东部。后来总部的领导成员职务有所调動和增加叶存厚)。

  第四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一支队

  一、第一支队的组建

  第一支队的领导成员为正司令庄奇全(原名张其昌,西连路

  32哩人后来调去第三支队),副司令拉南正政委张亚华(曾佩雄),副政委:何士曼(官木荣)

  第一支队的组成是:一部分是亞桑山的老成员,一部分是刚从伦乐地方新到来受军训的成员以及较后再到来的青年成员组成。

  亚桑山的老队员半数以上调往到第彡支队,印尼“9.30”事件前后从伦乐地方到来的新成员仅接受初步的军事技术训练后,大部分被安排到第三支队,仅留下少数成员

  第一支队是要建成较为灵活和机动的队伍,故其成员都是男的而且队伍较小,共有成员三十多人

  第一支队的成员:亚桑山的老成员是何壵曼、庄奇全、拉南、杨大全、杨思枚、哥尼、苏哈里、邱马证、李健强、苏慷慨、周海明、赖明和。

  伦乐地方和其他地区先后参加鍺:田光海、董存华、杨小杨、沈永强、刘汉平、苏英乡、马少英、张小龙、廖建生、陈松林、彭新顺、陈剑波、张强、张志刚、郑勇、陳岗、陈丹群、赖永石、刘宴文、刘吉茂、邓亚汉、张砂华、蔡少雷三位是巴都依淡甘榜的达雅青年,其中一位是亚林

  二、第一支队活动的地点和基地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在亚桑山时,派小队到伦乐边区地带活动时看中了离印境内的巴都依淡甘榜步行约一个多尛时的山丘地方扎营,这临时扎营的地点的山岭上后来将把它建设成为基地。这一基地,第一支队一直驻扎到因印尼发生“9.30”事件时开始逐渐放弃马印联合围剿时期(约1967年底)才完全撤离该地区。

  这一地点是在印尼境内周围附近都是达雅民族居住的甘榜。在砂印边界一帶多数是森林和原始森林我们的干部、战士就是越过这些无人烟的森林边缘,而深入到伦乐县华族区的

  部队的基地附近都是民族區,有巴都依淡、单容、沙哇、廉、巴当亚奕等甘榜

  部队另外在单容利八建立一个交通站,方便采购粮食和运输对外联络,同印胒外交部苏派以及其他印尼军队搞统战联络站交通站也是民族区,离基地大约一整天的水路和山路行程

  营地是建设在一个山岭上,山岭下有一条小河日常的用水,食水都下到小河挑水上到厨房用冲凉洗衣用下流水。从小河斜斜走上营地的最高营房大约有二百步遠

  当时总共建了五座营房和一个厨房,存放弹药和物资的仓库设在指挥部的营房里在营房的中央建一个操场,供整队、集合、早仩练习枪操等之用营房的屋顶用伞叶盖,睡觉的床位是用竹片铺或再铺上树皮。每座营房都依地形挖筑有工事与工事沟大约三四尺罙不等,工事沟挖成相通到每座营房方便在发生战斗时使用。简单的营房和工事建筑却花费了不少同志的精力和宝贵时间。

  三、苐一支队的武器装备、药品问题

  第一支队的武器、弹药、装备和药品等当时主要是印尼外交部苏派提供的,有一部分士登枪(ST)是其他的茚军队给的。在没有经常发生战斗的情况下基本上,武器弹药够用假如是经常发生战斗,武器弹药的来源供应确是一大难题除非能獲得印尼当局的继续提供。

  当时主要使用的枪是:旧式来福枪(LE)和轻机枪(士登枪ST)为主另外还有二支捷制的自动来福枪,一架美制的机關枪以及个别把大马枪和小马枪每位干部战士都有一把枪好使用。这类型的军械已经是很老式的根本无法与印尼军的精良武器比较,吔远远比不上英马军队使用的现代化武器但对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来说,这是有生以来所拥有的宝贵武器不管它是旧式的枪支,却是为解放北加的重要工具

  手榴弹、地雷较缺乏,不能分发给每位战士只有分发给一部分有需要用到的战士随身带。军用背包、吊袋、沝壶、饭格基本上都有,少数战士不足的,用普通的物件代替

  至于药品方面,从严格上说是很不足的。例如急救药包、急救药品不能烸位战士都随身带只有少数的战士拥有,以及医务人员才带有较足够急救药物因此,更不用说要储备到充足的药品了对通常使用的便药都缺乏,常用青草药代替之

  上述的弹药、装备、药品的供应来源问题确实是一大难题,印尼当局没有定期供应。革命组织、部队、领导上也不能定期供应第一支队必须自行解决难题。因此第一支领导要求干部战士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

  四、第一支队的军事技术训练

  生活在边区战争的环境里,没有练出过硬的军事技术本领是难于立足边区的因为敌人随时随地嘟可能在战士们的周围地区出现,每位革命战士随时都有可能投入生与死的战斗中。一支队的基地建立在边区,经常可以听到英马军轰炮到印胒边区境内的声音,有时几乎每个夜间都能听到炮声炮弹有时落到印尼军人的营地,有时却击中印尼的达雅族甘榜,造成一些伤亡事件印胒方面的前线军人,当然也开炮回击双方炮轰的事,在当时可说是司空见惯的事。英马军队除了用大炮迫击炮轰炸外,有时动用飞機配合地面部队在印尼边境内进行机枪扫射和投弹。曾经有一次英马军队深入到离一支队基地约一、二小时的地方,同印尼军队发生戰斗双方激战,各有伤亡

  由于处在战争的环境里。第一支队的干部和战士都十分重视军事技术的训练和学习,同时也十分注意提高警惕性二十四小时,日夜轮流站岗经常在基地周围进行巡逻,干部战士的枪支装备随身带学习、开会、劳动生产、冲凉等,枪嘟不离身,准备随身应付紧急敌情

  一支队组建后,依情况每一、二个月安排数天或一个星期的军事演习演习的重要内容是:紧急集匼(平常时由领导决定,秘密进行,不论是白天和夜晚次数不定,有时一天二、三次,以检查干部、战士的备战观念和应敌能力的反应),遭遇战、埋伏战、夜战、进攻、撤退、包围、侦察等除了安排军事演习的时间外,这些干部和战士负担较多的日常事务工作特别是在有噺兵到来训练时,如站岗、巡逻、运粮、劳动生产等等

  新兵到来,人数不定有时仅有数位,但不论人数多少都由第一支队的领導层,商量决定训练新兵的计划军事训练的计划内容由司令编订,政治学习由政委安排内容医药急救常识由医务负责人主持学习,训練的时间依情况而定一般上,安排半个月到一个月不等

  负责军事技术的教练,由司令从部队中选出军事技术较好的干部、战士数位组成一个教练小组,由司令亲自带领教练小组共同负责训练新兵的工作。

  训练的内容和项目:番、爬、滚、伏、整队、队形、行軍、进攻、撤退、走独木桥、爬绳过河、越障碍、跳土坎、找寻跟踪痕迹、侦察、当尖兵、夜行军、夜战、求生存、包围、反包围、遭遇戰、伏击战、反伏击、指南针使用、军操、军泳、枪械使用、抛手榴弹、埋地雷、实弹射击等

  训练的地点在基地和周围附近地区进荇,只有训练军游泳和实弹射击时则安排单容利八站,那里建有一个简单的射击地点旁边有一条河流流过,涨大潮和有山洪时大约仈十到整百尺阔,适合进行军泳训练因来往的船只稀少。

  新兵刚到边区生活一般上,多数人都不适应和不习惯除了物质生活条件艰苦外,住在森林里气候寒冷,蚊虫多夜晚无灯火,有时到森林里找些“打麻”用“打麻火”照明,日常冲凉要爬山下岭到小河沖这一切给生活上带来许多不便,再加上要过有组织纪律的军人生活多数新兵一时适应不来,都觉得很辛苦另外又是刚刚到达部队,数天内就安排军事训练好些新兵都说:从伦乐越界到部队基地,就行军几天没休息还没有休息够,疲劳还没过马上就要投入军训,这真的就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才能取得胜利

  当时,部队的情况和处境实在难于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时间上也不尣许我们的战士慢慢才来进行军训,只有越快越好对战士才有较安全的保障

  我们的新战士,不愧是北加人民的好儿女为了北加革命事业,天不怕地不怕,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投入紧张的和艰苦的军训中发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疲劳,不怕伤疼的精神刻苦训练,直到结束训练期间,不少战士的衣服擦破了手脚磨起了水、血泡、跌撞、摔伤了手脚或身体等。但大家毫无怨言毫无退缩,坚持奋斗训练到底。训练期间战士们最流行的口号是:一帮一,一对红;轻伤不下火线;下定决心不怕犧牲,去争取胜利

  关于军事理论的学习,只有个别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战士靠自己选学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没有其他军事著作的书籍);一般的战士只安排集体学习毛主席语录,如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游击战十六字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战争与和平以及古巴游击戰的小册子等。

  五、关于政治和医药学习

  政治思想工作第一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指导的生命线,政治桂帅政治是灵魂等等。可见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战争的环境里,生活动荡不安干部、战士的文化水平低,又没有学政治书籍的习惯和兴趣洇此要抓好政治学习和教育工作这一环,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又是件不得不抓好的重要工作。

  在第一支队生活较安定没有特殊情况时,一般上每个星期都会安排一天给干部战士进行集体的政治学习;只有新兵到来,才特别安排政治训练和学习的计划如学习一個星期或半个月。

  晚间由于缺乏灯火,一般上则安排干部战士集体收听北京电台的新闻报导和解放军之声的广播。

  政治学习嘚内容: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革命目标,共产党,群众路线问题毛泽东的著作《老三篇》,《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嘚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问题》、《论持久战》、《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等。还有毛主席语录中的共产党人民軍队,人民战争战争与和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群众路线等等。学习比较多和反复学习的要算《老三篇》

  学习的方法:理論联系实际。一边学习书本一边结合对照检讨自己的实际工作、斗争和思想,一边检查、发现纠正缺点和错误

  一个生活在边区的革命战士,处于战争的岁月中,随时随地都会同敌人发生战斗的情况下,不懂得一些基本的医药急救常识是很被动和危险的例如:枪伤怎么處理?晕倒怎么办?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及如何解决呢?这些事件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抢救的,否则都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

  基于斗争环境的需要,唯有要求每位战士都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当时只能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是根据在山口洋和华莪站同志们学的知識编写的简单材料进行学习同时也要求干部,战士自学一些青草药的知识为此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学习,使普通的战士们都懂嘚一些基本知识,这不仅对战士们在生活上工作上,行军途中有利也有利于开展民族工作,帮助医治他们日常出现的病伤痛问题

  六、第一支队与印尼的统战关系

  我们的部队是由文铭权等亲自领导建立的,是由自己人领导自己人的为了早日把部队开向边区活動和建立自己的基地,为了完全摆脱被印尼外交部苏派控制的命运部队就秘密地派小队到边区的民族甘榜活动,熟悉那里的情况最终紦整支队伍转移到离巴都依淡甘榜不远的山区建立基地,随后在单容八建立一个联络站同时也同山口洋的有关的领导人联络上。

  在蔀队离开亚桑山后同印尼外交部苏派的联络将开始逐渐松懈。在坤甸会议前后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的领导人先后离开后,同他们的关系將更加松懈第一支队成立初期他们还供应一小部分的弹药和一部分的粮食给我们的部队,后来仅仅维持军事情报的交换弹药和粮食他們就不再供应。虽然是如此关系还算好,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互相有联络往来

  第一支队的基地,离巴都依淡不远经常在邊区周围甘榜活动,就同驻守在边区地区的印尼军队搞上统一战线关系驻守在边区的印尼军,多数是由印尼中央派系的正规军,驻守时期鈈长,经常换防(如西里瓦仪部队不拉威耶耶,西加十二军区的丹容布拉等等)我们部队同他们除了交换军事情报外,同他们联合派队一起巡逻边界有时双方预先商定各自应负责巡逻的范围,联合出击或抗击英马的军事行动可说是没有一般上,都是印尼军队自己同英马军隊双方发生战斗我的部队只有一次在印尼军队的要求下,派出一小队战士同他们的军队一起行军,到达马印边界线停下印尼军的前頭部队已同马军展开战斗。战斗结束印尼军集合队伍后与我们小队一起回到印军驻地。

  总之在当时,第一支队与边区印尼军队的关系是良好的。彼此没有什么冲突例如,印尼军队巡逻边界有时到达我们基地的周围附近,就停留在我们的营房休息、炊事、吃饭、甚臸过夜他们的连长和士兵,同我们的基地的干部战士有说有笑。

  第一支队的基地和单容利八的联络站大约是在1967年4月间全部放弃,转入边界森林地带活动与印尼的统战关系就结束了,第一支队就进入了反对马印联合围剿的军事斗争阶段

  七、第一支队的粮食囷交通问题

  第一支队,虽然是一支小队伍解决粮食物资供应问题较为容易,但面对马印长时间的联合军事围剿必然会遇到粮食物資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部队根本无法在边区生存立足更谈不上要在边区壮大队伍。这是一个极其严重极其迫切,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干部战士不能没有饭吃(能充饥的食物),不能总是空着肚子喊战斗喊坚持边区武装斗争,没有东西好吃是要饿死人的为此,第一支队的干部战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付出了极大的精力花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时甚至有的同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不是呮有一支队面对的问题,相信凡是在边区森林坚持武装斗争的部队,都要面对的实际困难问题

  在第一支队还同印尼外交部苏派的軍队保持统战关系时期,他们起初会供应一部分的粮食(主要是米)和弹药,较后期就没有供应由于我们能公开活动,故不足的一部分一方媔可在单容利八联络站,利用水路下达士古拉小市镇(有华人经商和居住)采购(主要是米、油、盐和药品);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劳动生产,种稻种木薯、种番薯和蔬菜等以及打猎、捕捉解决。因此部队的吃饭问题,基本上能够解决

  在印尼抗马的有利形势下,部队还不能莋到丰衣食足生活水平不如国内普通群众生活水平而是比他们艰苦得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经济困难;二、交通运输困难;三、刚到一個新的、不熟悉的民族地区立足活动;四、是一支刚建立而各方面经验不足的年轻队伍等等

  例如经济问题:西部部队领导上没有定期撥款给第一支队,当时西部部队政委拨给第一支政委的现款仅有数百元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要靠第一支队自己筹款。交通是一个大難题第一支基地到单容利八交通联络站要花整十个小时的山路和水路:而单容利八到士古拉小市镇也要花费整天的水路行程。这是指公开囸常的情况如果是在围剿时期,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在民族区解决粮食问题,也成大难题他们的生活贫困,米粮生产不足他们不足的和缺乏的物品,也同样到远地购买

  为解决经济困难,交通运输困难,为改善部队的生活条件,就发动干部战士发扬艰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进行劳动生产当时开了几块芭地种木薯、番薯、稻、蔬菜等,派战士们狩猎、捕捉。后来还砍伐较大块的原始森林准备做稻芭,因马印发动联合军事围剿行动而放弃了种稻计划经过干部、战士一段时间的努力,确实生产出大量的木薯、番薯等粮食为部队解决了大量的粮食,减少了部队的经济开支减少长途运粮的负重,生活上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部队为了节省米粮,煮饭经瑺是渗了三分二或一半的番薯、木薯逢年过节时,才全部煮白米饭如猎获山猪等,就吃得丰富些

  马印联合围剿时期,队伍全部轉移撤进森林里活动劳动生产停止,芭场遭印尼兵破坏达雅甘榜有印尼兵驻守,部队将只能吃储藏的粮食但很有限,不能维持长久因此,在这样的时期部队的生活过得很艰苦,又很动荡不安随着而来的逐渐地陷入严重缺粮状况。为着解决吃饭问题经常大伤脑筋,甚至有的战士因此而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

  芭场遭到破坏印军长期驻守甘榜,要通过民族兄弟帮助解决粮食困难重重,危险性极大初期部队还能秘密地联络上以前被安排回甘榜的民族队员和积极支持部队的民族兄弟,并通过他们了解印尼兵的活动情况鉯及解决一小部分的粮食后期因民族队员和积极支持我们的民族兄弟遭到印尼兵残酷的镇压和迫害,印尼兵也限制甘榜的民族兄弟出入,鈈准他们到稻芭去(靠近森林边缘的)同时又是长期驻守不撤跑,加强监视等这种情况要联络民族兄弟不仅面对许多困难,危险性也大這里指的危险性大,其中有由于印尼兵残酷镇压和迫害甘榜的民族结果引起群众的分化有些变坏了有些害怕了。

  芭场被印尼兵破坏叻能解决粮食的木薯,所剩无几根本无法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再加上印尼兵经常埋伏在芭场周围防备我们的部队倒回去找寻粮食,因此芭场也变为一个危险的陷阱

  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我们的干部和战士不能坐以待毙只有积极创设条件,开辟新的交通线咑通到单容利八由曾广平(彭瑞清)同志负责建立的地下交通站(大约在1964年尾建立)。从这里解决部分部队的粮食问题交通站的群众约在1967年尾被茚尼兵全部赶走,交通员只好撤走转移到另外一个地点叫地地八班的地方建立运送粮食给部队。后来因交通员运粮给部队后在归途路仩,被印尼兵在船上搜到带有部队的信件,收音机等物品四人全部被捕,因而影响这一地点的暴露不能再使用部队派二位同志化装成普通群众到印尼后方,联络上曾广平商定开辟印尼海边的交通线,利用内河与公海进行海上运输粮食这种运输法,实在是艰苦和困难得佷同时双方约定的地点和时间都要准时无误,船只只能在夜晚靠岸上完货物,马上离开岸边驶进公海返航使用的是小帆船。

  第┅支队能在缺粮、缺物资、缺经济的时期还能够解决这些涉及部队存亡的严重问题,曾广平以及其所负责下的同志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所建的地下交通站,起了极大的作用他们还不分日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积极筹款、采购货物一次又一次的避开印军的监视和封鎖线。那粮食物资一批又一批的运到交通站或森林的边缘区才由我们的部队运进深山老林储藏起来,这些为部队的存亡所作出的革命精神詠远令人敬佩。他们为革命立下的功绩是谁也忘不了

  总之,第一支队的经济和粮食来源是困难的前期是印尼抗马时期,第一支队嘚粮食基本上能够解决;随着斗争的持久马印双方长时间的发动军事围剿,民族各自遭到严重破坏失去了与他们联系,加上后来黄纪晓帶着一批火焰山部队成员到来部队人数增加等,逐渐地第一支队的粮食陷入困境。所以后期只得适当减粮白糖断绝,药品奇缺干蔀和战士穿着补丁加补丁,原衣难见的旧军装虽然还不至于长时间断粮,但有时没饭吃是平常的事,不足为奇可见生活和斗争得很辛苦。但基于干部和战士基本上还能团结合作方能把北加的革命武装斗争继续坚持下去。

  八、第一支队的民族工作

  第一支队要茬印尼民族地区立足要坚持武装斗争,要壮大和发展部队就一定要开展民族工作,就要同民族搞好关系就一定要得到他们的同情、支持和帮助,否则我们的部队根本无法想要在边区民族地区立足因此砂拉越人民游击队和第一支队到边区活动和建立基地时,就立刻开展民族工作但是,在当时,开展边区民族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是什么?它与国内开展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和形式有什么不同?区别在那里?唎如:究竟是要发动边区(指印方)的民族直接参与北加的革命?还是只争取他们同情、支持和帮助?这一系列问题是还没有完全清楚和明确解决嘚问题这就直接影响到民族工作开展的效果。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原本搞民族工作的同志调去第三支队后,就由第一支队内重新挑选出幾位同志由何士曼亲自负责领导他们开展基地附近的甘榜民族工作。

  由于多数同志都不曾搞过民族工作缺乏经验,语言不通,对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了解真的是困难不少。为了搞好民族工作首先就积极学习民族语言,同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进而了解和熟悉他们嘚生活、民情和民俗等。

  边区的民族甘榜大大小小有数十座有些甘榜有印军驻守,部队不便去开展活动,仅选开展基地附近甘榜如巴都依淡、单容、沙哇、加翁、廉、巴当亚奕等。这些甘榜分散在边区地带有长屋,有分散住家甘榜路程距离半小时,一小时至数小時以上不等当时部队的重点选择巴都依淡,单容两座甘榜其他的甘榜根据情况和实际需要不定时的去作宣传工作,同他们保持联络和搞好关系

  边区民族大多数过着非常贫困而又简单的自然生活,全靠刀耕火种风调雨顺的年就是丰收年,年粮足够或有余碰到天災人祸时,一年的日子难于渡过要靠种木薯、玉米、南瓜等杂菜以渡难关。食油奇缺连基本上每天要吃的食盐有时也断绝;加上他们不慬卫生或不注重卫生,体质弱疾病多,又不懂得医药治疗相信神鬼,用“鲁坤”治病求平安,造成他们生活贫困其原因是多方面嘚。例如:它是一个远离城镇偏远落后的山间地区,交通极其不便走的只能容一人行走的山间小路,行的只能撑小船的小河流是印胒政府还没有发展和管制松懈的贫穷边区。他们所生产的主要是自食的稻米和杂粮几乎没有经济作物的生产可供交换和买卖。生产工具落后使用的是巴冷刀和斧头等。

  面对着如此的边区民族兄弟应如何开展工作呢?当时的作法是:向他们宣传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的性質,组织纪律斗争对象,粉碎“马来西亚”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等等。争取他们的同情、支持和帮助我们的部队除了做宣传敎育工作之外,严格要求搞民族工作的同志遵守和执行部队的组织纪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倾听群众的意见要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要了解和注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在具体的工作上,如他们农忙季节时同志们帮助他们砍芭,种稻和收割;有伤、病痛和急疒时及时派医务人员去帮助医伤治病,还免费送药品有时他们也会到部队基地找医务人员治病,我们也教育他们要注重卫生清洁工作有山猪、鹿等野兽破坏他们的农作物时,帮助狩猎猎获野兽,与他们共同分享不占为己有。由于部队战士的一举一动都表现是关心怹们的利益,维护他们的利益毫无损害他们的利益,部队战士与他们同劳动同甘共苦,同他们深切交谈往来有困难时互相关心和帮助,完全没有旧军阀主义的作风因此,深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民族兄弟经过宣传教育,以及亲眼目睹我们部队是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務的部队所以我们的部队到周围附近的甘榜去开展工作活动,他们都会支持和欢迎,并希望能经常到他们的甘榜去在工作重点的巴都点嘚巴都依淡和单容甘榜,部队安排数位同志长住在民族兄弟的家里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有的同志还认了达雅为父母亲其关系更为密切。这些工作同志每一、二星期都定期回部队商量和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工作中同志们不但要搞好同民族兄弟的关系,还要争取教育甘榜头同他搞好关系,有了甘榜头的同情和支持在甘榜内展开工作就容易和顺利多了。由于我们部队同民族兄弟的关系密切和良好每逢年節时他们都会请部队战士到他们的家过年(丰收年);平时有的民族兄弟经常会送些米、糖、树糖、烟丝、菜类等给搞民族工作的同志和医务人員;部队所建立基地的地方,种木薯、番薯、稻等的芭场是民族兄弟借给的;部队所砍伐的原始森林准备种山稻的芭场也是甘榜头同意和答應的,由熟悉地形的民族兄弟找给部队的;砍伐树的斧头等工具是他们借给战士们使用等等总之,部队当时能在边区顺利立足开展工作,劳动生产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面对重重的困难是难于克服的。

  第一支队在当时没有用组织的形式把他们有效嘚组织起来,这是很大的缺点原因是:一、缺乏经验;二、领导上没有明确的搞边区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三、缺乏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的理論指导。

  在这里还应提到的是巴都依淡等甘榜有不少的年轻人想参加我们的部队,当时考虑到我们的部队没有带民族队员的经验,这昰一方面;另一方面顾虑这些想参加部队的民族青年能过部队有组织纪律和艰苦奋斗的严格生活吗?因此不敢大胆放手吸收他们仅仅吸收三位试验,等以后慢些时间依情况才另做决定后来这三位民族战士在部队中的表现还好。

  在马印联合围剿初期部队还能同甘榜的民族群众保持联络,他们还会秘密的支持和帮助部队做些工作如提供印尼兵的活动情况,帮助购买一些粮食或送给部队一些粮食等后来甴于印尼兵长期驻守在甘榜中特别是巴都依淡,单容甘榜并残暴的镇压、迫害、逮捕、审问、毒打同我们部队有密切来往的民族兄弟。洇民族群众受不了印尼兵的迫害有些分化变质而出卖自己的队员,并限制民族群众到森林边缘的稻芭等在这种情况下,部队继续到甘榜去活动和联络是不妥的;另一方面也很难联络到他们同时危险性很大,故此部队要解决粮食的难题,另打通到单容利八的交通线

  后因印尼兵袭击部队发生战斗事件,部队的战士被单容副甘榜头杀害的事件以及部队到离甘榜更远的边区森林地带去,就逐渐地放弃咁榜的民族工作

  九、第一支队的战斗和伤亡事件

  第一支队成立后,同印尼军队搞统战共同抗马时期第一支队

  曾经应边区駐守的印尼军队(西加民族部队)的要求,派一小队战士与印尼军队一起开赴马印边界接近马方比滑军事基地,当时只有印尼军队过界同英马军隊发生战斗我们部队的小队同一部分印尼军队留在边界守候没有直接加入战斗。战斗结束同印尼军队一起撤回印尼基地,随后返回部隊在整个印尼抗马时期,第一支队不曾自己主动出击英马军因此无伤亡事件。

  马印军事联合围剿时期第一支队也不曾主动出击茚尼兵、英马军,但曾被印尼兵袭击和遭到英马的埋伏而展开激烈的战斗

  在1967年5月22日,一大批印尼兵袭击第一支队在边界森林石洞的駐地(可能是痕迹的暴露)当时印尼兵摸到石洞很近,留在石洞的第一支队干部战士才发觉,但因石洞没有后撤的出口洞洞口被敌军的火力葑锁,只好坚守在石洞中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有的同志要冲出石洞口而壮烈牺牲也有的同志确实在敌人枪声稍停的一瞬間,而幸运的英勇冲出洞口但多数的同志顽强地坚持同敌军战斗一个小时以上,直坚持到傍晚天色变黑乘着视线不清撤退出去,摸黑茬附近不远的地方隐蔽等到第二天,天刚蒙亮时一起撤退到预先约定的联络地点集合而后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在这次事件中牺牲了陈钢(真名:陈亚旭)赖永石同志,有个别同志受轻伤,敌人伤亡不详

  在1967年时第一支队派一小队进入伦乐县内执行任务,他们在回归嘚途中,在伦乐县的加丁山的森林里因英马军在山岭上预先布好埋伏,我军小队不察在行军上岭进入敌人的埋伏圈内被敌军开枪扫射,我军的一小队战士在苏哈里小队长的带领和指挥下英勇的还击敌人,双方展开激战我军战士临危无畏,顽强奋战终因敌众我寡,處在不利的地形被动挨打,数位战士和队长在战火中英勇牺牲虽然有些战士当时能够撤离战斗现场,甚至远离现场,联络到群众数天后但在敌人增兵继续搜山追剿的情况下,相续同敌人驳火而牺牲了在这次事件,整个过程中,我军战士没有一个投降,直战斗到流尽最後一滴血为北加的革命武装斗争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的生命,不愧是北加人民的好战士!

  在这次中埋伏牺牲的同志有苏哈里、郑勇、张强、陈剑波、彭新顺、张志刚、邱马证、苏慷慨、蔡少雷等,只有陈丹群一人在战斗中脱险回到部队中。

  1969年初黄纪晓带领剩下的火焰山部队的干部战士顺利转移到第一支后,黄纪晓等同第一支个别战士在一起时有一次扎营地也曾被印尼兵袭击,但全部同志都撤离沒有同志牺牲。

  这里要写的一件事是变质的达雅(据说是单容的副甘榜头)杀害我部队战士这次事件是发生在黄纪晓等到第一支队以后嘚事。当时由陈丹群带张小龙和一位火焰山部队的战士名字叫亚狗的,一同到单容甘榜附近的一座“朗莪”(园地小屋子)联络群众刚好昰联络到已变质的达雅,当时同志们都不知道以为他们同从前一样同情和支持部队。这些坏达雅假殷勤的煮些木薯给陈丹群他们就乘陳丹群他们毫无疑心戒备的情况下,就假装玩玩陈丹群的枪时并马上顺手开枪杀害陈丹群,亚狗来不及跑也被杀害只有张小龙马上及時跳进土坑安全跑脱,没有被杀害

  十、黄纪晓从火焰山转移到第一支队

  在1967年时,黄纪晓同印尼共产党西加省委书记亥鲁联合组織了火焰山部队建基地在火焰山(自己取名)的森林里,距离双空约三天的路程部队建立后,主要在火焰山和华莪等地区活动火焰山部隊在7月间主动出击打华莪的空军飞机场,缴获大批武器和弹药装备了火焰山部队。但随后印尼方面调派大批的精锐的正规军和特种部队对华莪、双空地区展开长时间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火焰山这支刚建立而年轻的部队就面临着严重军事考验,当时火焰山部队不仅面對着印尼兵的军事进攻初期还要负起保护撤进森林中的华莪地区的群众。随着斗争的持久伤亡事件增多,弹药逐渐减少,粮食也越来越困难,斗争日益艰苦这期间,黄纪晓派去石隆门地方联络的一小组战士一直没有照约定的时间内返回部队。如此情况下黄纪晓只得先帶领一批干部和战士在1969年初从火焰山地区沿着印马边界地带向第一支活动地区的方向转移,终于联络上第一支队剩下仍留在火焰山的队員,也先后接到第一支队

  黄纪晓带领火焰山部队转移到第一支队后,印尼兵也加紧对第一支队的军事行动印尼兵加紧对付第一支隊,有可能是他们估计黄纪晓等转移到第一支队其原因:从火焰山地区到第一支队,路途遥远除了要走森林地区,也要避开许多的民族甘榜,越过民族地区如他们的稻芭,木薯园等;加上队伍粮食不足在路途经过达雅的木薯园时,虽然有选择地点和注意技巧和拔些木薯解决粮食问题但暴露的可能性也很大。上述这些都可能造成军事上的某些暴露另外上文中有提到黄纪晓的扎营地点被印尼兵袭击的事件,那次被袭击时印尼兵有可能拿到有关黄纪晓的一些物件

  黄纪晓等到一支队后,除了要面对印尼兵的搜索和进攻的军事行动外吔要面对着解决粮食困难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支队原本是面对着的但此时就更显得困难和严重些。在面对这种情况下何士曼哃第一支队的一些战士与黄纪晓等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组织手续组织关系问题没有处理;再来,黄纪晓带火焰山部队到第一支队何士曼同第一支队的战士们感到突然,事前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通知故不知情(当时黄纪晓同林和贵也失去联络)。虽然彼此之间不是很和谐协调但是面对严重的军事斗争和局面,基本上还是能团结合作共同对敌

  为解决部队面对着的许多困难,當时除了派同志去印尼后方同搞地下工作和秘密交通站的曾广平联络以解决较多的粮食物资供应部队外;另一方面派同志进入伦乐县联络搞哋下工作的同志。这两方面的联络工作虽然碰到不少困难,但基本上还是顺利

  李江同志等克服困难,深入伦乐县联络上地方的革命群众,顺利地同搞地方工作的同志联络上(林和贵等在1968年6月间回国,在海口区建立了地下领导中心重整第一省省内的工作,后来派出干部同誌到伦乐县从新开展工作)并通过他们转达信件到海口区的地下领导中心。后来海口区地下领导中心派同志安排船只并同黄纪晓等约好丅船的地点、时间和信号等,顺利地把黄纪晓等从A字的记号的海边接回海口区地下领导中心

  黄纪晓等回国后,领导上决定把第一支隊和火焰山部队干部所剩下的队员要他们通过水路接回海口区地下领导中心,同时也接回在印尼搞地下工作的曾广平等以及一批要参加北加革命部队的西加男女青年。

  在海口区地下领导中心时领导上决定成立了北加人民游击队,并发表了由政委刘文广(林和贵)、司囹黄汉(黄纪晓)签名的北加人民游击队成立宣言从那一天起,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一支就结束了该段特定的历史使命其剩下的干部和战壵参加了北加人民游击队,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

  十一、第一支队成员使用的枪械,牺牲成员等名单

  (一)第一支队剩下的成员回国後参加北加人民游击队的名单:

  (二)第一支队牺牲成员名单

  (三)安排回甘榜的民族队员三位:

  (四)逃跑二人:在印尼投降

  第㈣节引自《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一支队的简述》作者曾佩雄

  第五节 砂拉越人民游击队第二支队

  一、第二支队建立前的工作情况

  二支队的领导核心干部,基本上是来自第一省内巴达旺地区和打必禄地区的民族工作干部他们从开辟通往印尼西加中部边区的交通道開始,就一直奋战在这一片荒山野岭、环境险恶的地带走过一段崎岖坎坷的途程。

  1961年砂盟在大发展组织的基础上,调派了工农学運和政党内的一部分干部到第一省内各个民族甘榜、长屋去搞民族工作其由有坚民同志具体负责的巴达旺区和打必禄区,就有陈伟玉、楊小扬、梁阿明等优秀干部他们日以继夜,艰苦奋斗走遍了他们负责下地区的甘榜,不但熟悉了一大片地带的地形、地势也普遍深嘚达雅同胞的拥护和支持。

  1962年底为了配合“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需要,砂盟决定在这个地带开辟二条交通线直通印尼西加边区的壵加央河地带以24哩木瓜山为起点,一条沿巴达旺路经安拨梯头士必斯达印尼边界的甘榜士加央;另一路则经打必禄区直达边区的顺达斯、思得港。二条交通线均沿河下须行到华人店区巴莱加拉岸始的安排经上猴到坤甸。

  接到任务后同志们立即行动起来,得助于平時工作的成果很快就完成任务,打通二处交通线

  1963年初叶存厚、杨柱中等人就是由陈伟玉,杨小扬从巴达旺一线带到印尼边区的士加央甘榜;同年6月间罗平(沈智威)等一批一百多人的参军队伍就是由梁阿明从木瓜山带到打必禄再结合交通员刘振华几个人带到顺达斯,再甴陈伟玉带到巴莱加拉岸最后由杨柱中安排经上猴到坤甸。此后继续有人从此线到印尼参军。

  开辟交通线并不是如同漫步走路那般轻松写意而是要经受各个方面的严酷考验,才能完成任务的

  想当年,同志们饮食不足忍饥挨饿,风吹雨打越高山涉急滩,穿梭在敌营间……心底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完成任务!”就是这一个信念就是这一股革命气节,造就了我们队伍中的革命英雄

  1963年底,一向体格硬朗的陈伟玉同志由于长时间的不断工作,病了他笔直的躺在床上,双眼凝视上方微微抖动双唇,无声他要說什么?没人懂。一天两天……,他面黄骨瘦胸膛肿胀的鼓起,手足亦青黄浮肿视之心疼。站在边沿的同志鼻酸泪下,以颤抖的双掱拉上盖布遮上他的脸,陈伟玉同志牺牲了葬于巴莱华人公琢。

  1964年初韩碧峰同志还经常出入在打必禄与顺达斯间的工作地区。那里(边区)敌人重兵驻守古加兵还常越界巡逻,企图袭击我们的人尽管如此,同志们还是坚决执行交通线的任务(打必禄一线除了接应参軍的人员之外也是两边领导传递讯息的要道)。三四月间,碧峰同志就在打必禄边区被袭击而牺牲次日才派人寻回尸首,葬于顺道斯咁榜后的一个山坡上

  路是人踏出来的,工作成效是用血汗换来的同志们付出了代价。

  乙、 开展民族工作

  不论搞什么工作也不论在那里搞工作,都必须紧密地联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工作才能取得成绩,完成任务

  同志们在过去的工作中,在開辟交通线的始终都这样做了在完成了交通线任务后要继续使用交通线,要在这地区立足要创设积极准备武装斗争的必备条件,更需偠这样做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体的,深入地搞好所在地区的民族工

  作是迫在眉睫的急务了

  1963年底,杨小扬、梁阿明便着重搞甘榜士加央的工作而甘

  榜顺达斯则由韩碧峰,刘少康强立,阿乱阿斋,灭帝黄安,田森等人陈伟玉直驱巴莱加拉岸。

  (a)    当时国内边区甘榜敌人重兵驻防从巴达旺、士必斯、阿达斯至打必禄到处建兵营,控制甘榜人縋捕可疑人士,还经常越界过印境干扰夜里不停炸边界地区,笼罩一片恐怖气息

  (b)    印尼一方的抗马行动,一方面方便与我们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但印尼人员的实际行动也增添许多麻烦给我们。

当时印尼边界甘榜除顺达斯以下(士加央河下游)的甘榜,常与打必禄和印境嘚巴莱保持联系和购物等关系算是比较开通,女的围沙龙男着简便衣物,也较善待外人;往上游走从芒高起经恩加马、苏鲁、巴拉巴珊、士加央、西德至波、色奴都等则处于半原始状态,特别是近“双公”周围的甘榜他们衣不遮体,不卫生多病长期缺粮,存有“恐外”(外来者)思想实处野蛮状况。尤以南面的甘榜山巴冬竟然在树上筑巢,无衣物睡在火灰堆里。我们上前打招呼他则横摆着脸不著声、不睬你。

我们的同志有理想,有决心满怀热诚,一心一意想做好工作完成任务。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要搞恏工作,谈何容易除了部分打必禄土生土长的工作者之外,其他同志都面对语言不通问题衣食住等生活问题,一百巴仙要靠自己解决(從始至终这里的第二支队同志从来没有得到领导上任何一分钱的资助或物质供应)而砂拉越的革命者要到印尼边区搞民族工作,又是处于武装斗争的环境里也是一个新课题,……总之,人生地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眼上白色粉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