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人才网裴康

百家姓--裴 姓来源
通行证登录-帐户: &&密码:
21世纪WING工作室欢迎您!
今天是: |
百家姓--裴 姓来源
&您的位置: -> &&&&&&来源于:internet&&&&&&发表日期:&&&&&&浏览次数:4753
明清时的裴姓分布
山西是裴姓的发源地。山西的裴姓分布和全国其他各省市比较,数量最多。而在山西省内,则是南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北部,由南向北依次递减,晋东南介乎其中。
明清时期运城、临汾(今运城市、临汾市)的裴氏以闻喜裴氏、曲沃裴氏、安邑裴氏、稷山裴氏、夏县裴氏和平陆裴氏比较发达,闻喜裴氏反不如曲沃裴氏。
闻喜裴氏 明清时期,闻喜裴氏处于衰败期。元末明初,社会的动荡使闻喜裴氏纷纷逃离本土,四处谋生。河南的新安裴氏、山西的曲沃裴氏、稷山的沙沟裴氏等分支的始祖,都是在这个时期从裴柏村分离出去的。在祖籍裴柏村的后裔,连一所家塾都不能维持。明嘉靖初,当地政府出资重修裴晋公祠,山西御史何赞个人捐俸为其购置土地30亩,以其所入供祭祀和办学所需。至清乾隆间,曲沃裴氏出资重修裴晋公祠,裴志灏个人捐资为其购置土地60亩,以为办学进经费来源。但是,儿行千里不忘根本。裴柏村仍然是全国各地裴姓后裔的祖居地,到裴柏村寻根祭祖的裴姓后裔络绎不绝。裴柏村仍然是文人雅士瞻仰望族遗风的圣地。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到裴柏村访古,并留下了著名的散文《裴村记》。
曲沃裴氏 曲沃裴氏以大李村(今属侯马市)为中心聚居地。因唐中书令裴泰的墓在大李村,裴泰并祀曲沃县乡贤祠,所以有说裴泰是曲沃裴氏之祖的。但明清时期的曲沃裴氏一般将裴嵩之父裴成认为始祖。裴成(公元年)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携其弟世英与次子信、三子三由闻喜裴柏村徙居于河南新安县之芦院村,长子嵩仍留居闻喜。裴成墓志已于1991年在洛阳被发现。《新修曲沃县志》记载裴嵩是曲沃西关人,为岁贡,官涞水县县丞。可见裴嵩已于明洪武中从闻喜移居曲沃,成为曲沃裴氏实际上的始祖。曲沃裴氏在清朝康、雍、乾时代发展到极盛。裴摔度(公元年)官至江西巡抚、左都御史。其子裴宗锡(公元1712一 1779年)官至安徽、贵州、云南巡抚。他们父子及宗锡之子正文三代人编辑了裴氏总谱《裴氏世谱》。裴正文之侄裴志灏纂修《河东裴氏新谱》,并主持在裴柏村修晋公祠。曲沃裴氏出了两名进士:裴世兆和裴振(《新修曲沃县志》作大李人,
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天津人。可能他的祖籍是曲沃大李村人。)据《新修曲沃县志》记载,1928年修成时,大李村还有众多裴氏纪念性牌坊,如四世一品坊、万邦总宪坊(裴摔度)、三眷旧族坊、河东世家坊、大中丞坊(裴宗锡)等,构成一方荣观。还有乾隆千叟宴御诗碑(裴氏有和诗)。至今保存完好。
安邑裴氏 安邑是裴氏的祖居地闻喜县的近邻,历来裴氏居民较多。明清时期,安邑裴氏出了两位进士:裴君赐,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戌科,第三甲第301名;裴峻德,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癸亥恩科第二甲第70名。裴君赐,父裴衷,赞皇县司训,克尽师道。裴君赐,天启二年进士,官给谏,巡视十年,克厘夙弊。裴峻德,同治二年进士,官安徽五河县,政声卓著。因县治居淮河中枢,商贾辐辏,建议创设厘局。开办未久,有合肥某当道亲眷由河道南归,船舱携带货物甚多,家丁骄横,不服盘查,遂将人船一并扣留。府道严词诘问,百挠不屈,终于如章报税。大宪知道此事后,大为嘉赏。县民为他立了德政碑。
稷山裴氏 早在唐代,唐玄宗时的宰相裴耀卿家族就在稷山,他和他父亲的坟墓都在稷王山上。明隆庆五年(公元 1517年)稷山裴氏还出了一位进士,名叫裴赐。明清时期稷山有沙沟裴氏。相传,明崇祯年间,为躲避满门抄斩之祸,从闻喜逃至稷山沙沟,发展而成。当时,裴金、裴银、裴铜三人弃家外逃。先至曲沃大李村,有一人留下,其余二人来到稷山沙沟山中,裴铜见此地山环水抱,草树蓊郁,就停下脚来,辟草莱,建立家园。他就是沙沟裴氏的始迁祖。光绪三年(公元 1877年)前,沙沟裴氏发展至100余户。这一年大旱后,沙沟裴氏只剩5户。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大村大户。
夏县裴氏 夏县是裴氏在晋南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据《裴氏世谱》记载,中眷裴之后裴清于明永乐间徙居夏县。其六世孙裴一谏举明经,官唐山、山阳知县,祀乡贤。其子裴章美,明万历戊午(公元1618年)举人,永清知县,祀乡贤。他曾为《裴氏世牒》作跋。清代裴家矫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227名进士。
平陆裴氏 裴度后裔裴郁于宋初避乱兵,从闻喜县梨园镇 (今礼元镇)移居平陆县常乐里冯村。清代至民国,曾四次修谱:第一次,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第二次,嘉庆十三年 (公元1808年);第三次,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第四次,民国5年(公元1916年)。1989年又修了新谱。 另外,临猗县陈庄村裴氏有《裴氏世谱》残本。据当地老人回忆,陈庄裴氏是元末明初从河津苍底村迁来的。
运城市各县市均有裴氏聚居,不一一备述。
临汾市的裴氏集中在乔李镇乔李村和贾得镇南垣村。邯郸市永年县临谄关裴氏即是明末从临汾市乔李镇迁去的。南垣村裴氏明代从闻喜县迁来,清代乾嘉时很旺盛。
灵石裴氏 灵石裴氏的始祖是裴泰,明代举人,博野县知县,迁居灵石。其子裴继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裴章时灵石裴氏分东裴西裴。东裴居河南村(现为金旺村),后分为五支:裴耀为北眷一支、裴炳为南眷二支、裴矩为东眷三支、裴永为西眷四支、裴炜为中眷五支。灵石裴氏曾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等五次修谱,发展演变历史清楚。1989年又修了新谱。
平遥裴氏 平遥裴氏属东眷裴,裴度的后裔宋银青光禄大夫裴见素卜居平遥县阴庄(今金庄村)。其后,有一支迁西戈山村,即永安里四级,这一支又分出东支股、西支股、窑底支股。现在平遥裴氏是全国县级裴姓人口最多的。
太原裴氏 太原裴氏自明代始,从闻喜迁居晋阳。明代出了两名进士:裴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228名;裴希度,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第三甲第162名进士。裴铉,宫计部郎,初赠承德郎、都察院经历,再赠奉直大夫、户部福建清吏司员外郎。裴希度,太常寺少卿,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修太原裴氏家谱。
阳曲裴氏 清代出了一名进士,即裴谦,乾隆三十七年 (公元177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8名。
泽州裴氏 泽州裴氏自称是裴行俭的后裔,于元代进士裴仕仪自河东迁泽州大阳镇河东村,又迁下村,再迁大阳村自裴荣始。明、清两代曾四度修谱:第一次,明弘治十六年(公元 1503年);第二次,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由裴(宀采)修撰;第三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裴照修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由裴鎏撰,曲沃裴志灏作序。泽州裴氏在明代出了两位进士:裴骞,明正德十六年(公元 1521年)辛巳科第三甲第147名进士;裴宇,嘉靖二十年 (公元154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134名进士。裴宇,字子大,明泽州大阳镇人。嘉靖辛丑科(公元1541年)进士。官翰林,至礼部尚书。南京振武营兵变,骄纵不可制。裴宇前往处置,谕以祸福,旬日而定。后转工部尚书。有《内山集》。明弘治间,泽州裴春名列《明史》卷296《孝义传》。
永年县临彻嘏崾 据永年县临彻嘏崾霞移着峒什虺疲彻嘏崾夏耸敲髂├畎壮善鹨寰窖舾保抢畲宓呐崾咸永牍释粒戎梁Γ讨两绾(永年南邯北),最后卜居临沼关。清乾隆年间,平阳府乔李镇修裴氏家庙,临彻嘏崾匣钩隽朔肿室舾闪健G宓拦舛迥(公元1845年),裴际昌主持修撰了《河北永年临馅关裴氏宗谱》所载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三人。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直隶邯郸人裴大夏中戊辰科第三甲第93名进士,不知此人与临彻嘏崾鲜欠裼凶迨艄叵怠1989年,临彻嘏崾嫌中抻行缕住
另有清苑裴氏,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裴显相中己酉科第三甲第28名进士。枣强裴氏,始祖裴宪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由山西迁于冀州枣强(今河北枣强)大吕木村,裴春元由大吕木村迁居大江官,裴简由大江官迁西裴庄。曾修有简谱。
荷泽裴氏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荷泽,后又分至东明、曹县。东明裴庄有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所修白布本《裴氏宗谱》,白布本,从始祖裴开德至第十九世。他们从二十一世起的字辈谱为:诗书传家,金榜题名,荣华富贵,天子万年。
另外,潍坊、寿光、泰安、东宫等地也有裴氏聚居地。他们也相传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去的。
裴氏在江苏省有广泛的分布。苏南有宜兴、武进、江阴、丹阳、丹徒、句容等地的裴氏,苏北有阜宁、泗洪、泗阳、仪征、邗江、扬州等地的裴氏。宜兴裴氏和丹阳裴氏的共同祖先是唐末的裴从矩,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其十六世孙裴积四从铜官迁裴塔。裴从矩之裔孙裴希祖于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明末清初迁还丹阳县城。武进裴氏于清乾隆年间出了进士裴直方。江阴裴氏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分别出了进士裴春魁和裴天锡。丹徒裴氏于清康熙年间出了进士裴之仙。句容裴氏于清嘉庆年间出了进士裴鉴。阜宁、泗洪、泗阳、射阳、滨海的裴氏相传其祖先从闻喜一迁山东、二迁苏州,元末明初三迁苏北。阜宁周门裴氏于明清时曾三次修谱:第一次,明嘉清丁卯年(公元1567年)裴襄修撰;第二次,清咸丰年间(公元年)裴荫森修撰;第三次,清同治八年 (公元1869年)裴思齐修撰。1998年,阜宁周门裴氏裴学瑜先生新修了《裴氏族谱》。
浙江省的裴姓,比较集中于天台县和常山县。天台坦头裴氏十分兴旺。600多年之前,他们的祖先来到山环水抱的天台坦头,集中居住于溪南和坦头两个自然村,成为当地少有的旺族。他们恪守“耕读传家,自强不息”的祖训,造就了一批英才。常山裴氏曾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和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分别由裴光晋和黄飞鹏两次修撰裴氏族谱。
安徽省的裴姓,我们所知的聚居地有五河县和黟县。乾隆年间,曲沃裴宗锡任安徽巡抚期间,五河裴氏曾和他取得联系,迁入五河时间当更早。黟县裴氏聚居于湾里,南宋绍兴间裴三德自河东徙居皖之黟县北岭鹤山。其十三世孙裴长贞、裴长孙兄弟于明末复迁湾里,为湾里裴氏的始迁祖。裴有耀、裴元荣等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修纂《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
江西省的裴姓,居丰城、清江、贵溪、南丰、吉水等地。丰城宝溪裴氏始迁祖是裴哲由闻喜宦游来此,是东眷裴度后裔。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至三十年宦游富洲,见石滩溪畔,山水秀丽,遂筑宅而居。当地裴氏编有《裴氏宗谱》。清江裴氏的裴汝钦曾中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恩科第二甲第38名进士。贵溪裴氏南宋初年,裴石涧任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令,致仕后卜居贵溪裴源村。明代两名进士:裴德泽,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科第三甲第5名;裴近,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24名。南丰裴氏曾于民国25年(公元1936年)编撰了《南丰裴氏宗谱》 3卷。吉水裴氏在明清时也出了两名进士:裴诚,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128名;裴廷络,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乙丑科第三甲,第133名。
安溪裴氏 裴氏人闽的世祖是裴度的第十四世孙裴石湖 (贵溪裴石涧之兄)他的曾孙裴一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令,致
仕后卜居于安溪胡头。清流裴氏相传宋元间,有河东裴姓宦闽者家于三山。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裴三郎避乱清流,家于九龙,为清流裴姓之始祖。清流裴氏在明代出了进士裴应章,他是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戊辰科第三甲第251名。裴应章(公元年),字元暗,号淡泉,官至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清流县城关有“宫保尚书”府门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市赤石村裴氏。裴坚字石湖,原籍河南固始。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而后留崇邑会仙五图四下梅里裴村。明武宗正德年间,居所遭火灾,族众星散,至清朝时才逐渐恢复,蔚为大家族。以上三地裴姓,俱有旧谱传世。
河南省是裴姓聚居较多的省区之一。豫西十三县裴姓,枝繁族茂。这十三县是:偃师、渑池、新安、宜阳、洛阳、孟津、登封、巩县、伊川、汝州、嵩县、鄢陵、虞城等。豫西十三县裴姓之始祖为裴成。裴成的墓志已于日在洛阳水泥厂扩建工地发现。据墓志,裴成是裴度之后裔,属东眷裴,为元明经裴奕馄之次子,生于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四月十六日,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九月九日。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裴成携弟世英、次子信、三子三,由山西闻喜裴柏村徙居于河南新安县芦院村,长子嵩则迁居曲沃,成为曲沃裴氏之始祖。新安裴裘为清康熙三年 (公元1664年)甲辰科第三甲第151名进士。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洛阳裴志玺重修《裴氏世谱》12卷15册。1995年又有新修《裴氏豫西支谱》。
祥符(今开封市)裴氏,清末出了三名进士:裴季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第二甲第92名;裴季勋,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壬子恩科第二甲第59名;裴维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第二甲第75名,可谓人才辈出。据《曲沃县志》,他们是曲沃裴氏的分支。
固始裴氏,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有同胞兄弟三人裴志大、裴志刚、裴志高由山西经中原东来,落籍固始。其分支进入安徽霍丘等地。
其他,如南乐、辉县、武陟等地都有裴姓聚居地。
湖北省是裴姓分布较多的地方之一,主要有监利裴氏、松滋裴氏、浠水裴氏、天门裴氏等。
监利裴氏 始迁祖裴文达,字圣可,裴度第十六世孙。由湖广景陵官籍监利。官至真定太守有政声。此后监利裴氏得到很大的发展,播散于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20余县市,如岳阳、石首、洪湖、监利、荆州、桃源、沔阳、枝江、恩施、安乡、竹溪、松滋、建始、奉节、成都、长安、石门、大林、平林等。在监利分布于10多个乡镇,如容城、红城、毛市、福田、汴河、上车、黄歇、朱河、大垸等。监利裴氏的主要名人有五世裴琏和六世裴纶。裴琏,字汝器,号野舟,历官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翰林院编修。裴纶,字景宜,号泊庵,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第一甲第3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出补山东布政使。卒赠礼部尚书,谥“文僖”,赐建裴纶祠。历史上八次修谱,1997年裴来湘主编《监利裴氏分支传略》,族内流传。 松滋裴氏 元朝末年,朱元璋进攻陈友谅,形势危急。陈友谅的部将程普禄率部驻扎在松滋县的杨林市。眼看战事不利,前途渺茫,便弃戎归田,在诡河南岸定居下来。程普禄的夫人姓裴,为逃避追查,他便改姓裴为裴普禄,这段河也叫裴家河。裴普禄夫妇原籍江西南昌大栗树。裴普禄便是松滋裴氏的始祖,尔后,发展蔓延,遍布神州各地。松滋裴氏修有旧谱。
浠水裴氏 始迁祖裴万三,字千韶,原籍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北宋末年官兵马提辖。金兵南下,屡献御金之策,不为所用,遂挂冠隐居于蕲邑(今浠水县)东十里河畔,更名十里河为裴家河。九世孙裴应谦明正德年间遭逢乱世,与家人离散,流落至川、沔接壤之地高龙湾(今仙桃市境内),入赘习氏。后迁居汉川南杨林汉江滩地,所居地改名裴家洲。他成为汉川杨林裴氏的始祖。
天门裴氏 北宋仁宗时,裴仁选为江西指挥使,因落籍临江府新喻县孙温村石头街。宋神宗初年,其次子裴裕后以进士出身,为楚北承天府丞;摄篆景陵,爱邑中山水之胜,遂卜居邑东沿湖。他是天门裴氏的始祖。天门裴氏也有旧谱。
湖南省的裴姓主要有湘潭裴氏、常德裴氏和安乡裴氏等。
湘潭裴氏 始祖裴素裕于元末明初为避陈友谅之乱,从原籍江西丰城迁至湘潭。至子孙又有迁善化、衡山、湘乡的。湘潭裴氏曾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二十七年、三十五年和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修族谱。
常德裴氏 由湖北监利裴氏析出,明永乐间裴纲(与裴纶平辈)游宦居常(即原武陵)。
安邑(今安乡)裴氏,始迁祖裴纪避乱迁居安邑。明永乐中,裴胜为官大理寺,才智过人,平淮有功。
茂名裴氏 包括电白、高州、信宜等地,都有裴姓聚居。据说,1949年,电白裴氏中有500多人被骗加入国民党军队,强迫开赴台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合浦官井裴氏 始祖裴爽于明洪武年间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迁徙至广东廉州府石康县(今广西合浦县)。裴衷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中甲戌科第三甲第128
名进士。历官户部主事、中议大夫、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官井曾建有“参议宗祠”。官井裴氏中又扩散至钦州、防城,并有在台湾省、越南者。
成都裴氏 始祖裴复一于明洪武年间卜居成都新店子燃灯寺,有三子泰、善、良。其后族姓繁衍,子孙众多,遍布于巴蜀大地。民国6年(公元1917年)曾将成都裴氏始祖及血脉渊源书录清册刊石,以垂永久。
镇雄裴氏 宋代江西庐陵县安平乡杜翟村(今吉安县梅塘乡桃溪水口)有裴姓聚居,始祖为裴仁可。其后裔中有迁云南镇雄者,成为裴姓在云南的聚居地。清咸丰十一年(公五 1861年)苗民姚三春起义,占领镇雄。在战乱中,镇雄裴氏的族谱(当地叫襟单或亡单)丢失,后逐渐恢复。
陕西紧邻裴姓的发源地河东,又是隋唐时裴姓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裴姓的聚居应当不少。明清时期,陕西裴氏出了习名进士,这说明裴姓在当地的兴旺发达。渭南2名:裴慧,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117名,裴绍宗,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14名。乾州1名:裴卿,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己未科第二甲第83名。高陵1名:裴宪度,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286名。
榆中裴氏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迁民时,迁至本地裴家湾。在裴家湾祠堂古院中央栽植槐树,以志不忘祖先是从大槐树迁来的。
天水裴氏 聚居于三阳川,后扩散至武山、秦安等地。摹
安南(今越南)
安南裴氏 明初,裴伯耆家族为安南重臣。洪武中,封陈氏为安南国王,建立宗藩关系。裴伯耆祖、父皆为执政大夫。裴伯耆自幼侍奉国王,官至五品,为裨将。洪武末年,安南国相黎季豫擅权,逐杀陈氏,立其子黎苍为皇帝,改姓胡氏,屠戮忠良。裴伯耆弃军潜回大陆,诣阙面奏安南政变真相。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派大军出征安南。五年,安南尽平。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交趾成为明朝的一个省。裴伯耆授右参议。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动荡中,裴氏大家族也由隋唐时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山西、陕西和河南,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省扩散,形成了裴姓遍布全国,
介绍文件裴姓起源
裴姓起源:
一、出自嬴姓与秦同祖
河东裴氏与秦同祖,出身嬴姓,是秦嬴的一支迁徙繁衍发展而来的。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首列河东裴氏,追溯了它的得姓之由。他说:“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 (按,《史记?秦本纪》,女华乃大业之妻),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日仲衍,仲衍四世孙日轩,轩生浦,浦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土使养马沂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日秦嬴。非子之支孙封蜚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
《裴伪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P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裴皓墓志》:“自高阳发系,伯益开基,食采于裴,因而命氏。”
《裴光庭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至桓公少子,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裴,遂为氏焉。”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名叫女。有一天,她正在家中纺织,突然有一只燕子从上空飞过,并掉下一只卵来,她十分好奇,就拿来吃了。不料,女竟因此而怀孕了。她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叫大业。他就是秦人的祖先。女是秦氏族中第一个留下名字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开头便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
从女的儿子出生开始,秦人就逐渐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曾勾画出秦人先祖的世系。大业娶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女为妻生大廉和若木。据《史记正义》,大业即皋陶。据《史记索隐》,大费即是伯益。由《史记?五帝本纪》我们知道,秦的祖先与夏、商、周的祖先同出于黄帝。秦始祖大业与夏始祖禹、殷始祖契、周始祖弃仅相差一代,所以秦与夏、商、周的祖先大体在同一个时期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
秦人出自东方的部落。秦人和东方的殷人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即玄鸟,就是燕子。他们都有吞玄鸟卵而生子的共同传说。秦人和东方的殷人都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伯益善于调驯鸟兽,是专管草木鸟兽的虞官。伯益的后代也多有与畜牧、狩猎有关的传说。秦人和殷人的祖先最早可能属于一个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欧阳修说,裴氏出自风姓。《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今山东地区的任、宿、须句、颛臾四国为风姓。裴与秦同祖,秦人也当出自东方的风姓。殷人的早期活动,在我国的东方,与殷人有着血缘关系的秦人,也应当生活在今山东境内的东海之滨。
在夏、商、周时期,都有着秦人活动的历史记载。秦的祖先伯益帮助过夏禹治水,为舜驯服鸟兽,因此舜赐秦人姓嬴氏。从语言学上说,“燕、嬴实为同类双声”,二字同义,嬴姓也就是燕姓。秦人的姓氏是来自祖先崇拜的图腾。禹死时,曾把首领的位置交给伯益,但3年丧事之后,伯益将权力让给了启,而避居于箕山之阳。这说明,夏初,秦部落已与中原地区的夏有密切的联系。在商朝,秦人与商人族类相近而始终为殷奴隶主忠心效劳。在推翻夏的战争中,秦去夏归商,为商汤的御――高级奴隶,参与战争,败桀于鸣条。仲衍以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受到商奴隶主的重视,使嬴姓显贵,成为诸侯。中(氵+橘-木)为保卫殷的边陲,来到渭水中游一带。其子飞廉、孙恶采都忠诚地服事于殷纣王。以致后来周武王伐纣,并杀恶来,飞廉则为殷人殉死了。这说明秦人在殷代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周初,秦人成为周的氏族奴隶。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的时候,居留在东方的秦人也参与了。叛乱被平定后,周对参与叛乱的“顽民”强迫逐出原居留地。秦人或迁往黄淮流域,或迁往西方。迁往西方的秦人与为殷保西陲的柔人结合起来,最后来到今甘肃天水附近,这些人就是秦人的直接祖先。周穆王前往西天巡游,秦人造父曾为他驾车。周孝王时期,秦人居住于今甘肃天水地区一个叫犬丘的地方。他的首领非子善于养马。周孝王就让他到“淠渭之间”(今陕西扶风和眉县一带)负责养马。由于养马有功,马繁殖很快,周孝王封秦为“附庸”,准许他们在秦地建筑城邑,以便继续祀奉嬴氏的祖先。秦之得名,从此开始,秦嬴也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周宣王时期,封秦的首领秦仲为大夫,命他率秦人去西方攻打戎、狄。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伐戎中丧命,他的儿子庄公又领兵7 000人伐西戎。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面临戎狄的进攻,他一面与戎联姻,一面迁都沂邑,向东发展。公元前770年,西周终于在戎、狄的联合进攻下灭亡了。周平王仓皇逃往洛邑,在那里建立了东周,因护送平王的诸侯中有秦襄公,周平王把歧以西之地赐给了秦,并封秦襄公为诸侯。
周平王东迁以后,当时在今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非常活跃的戎、狄,就成为刚刚立国的秦国的主要对手。秦人要走出西陲故地,控制关中的丰歧之地,还要靠自己的努力。继襄公而立的文公,于公元前761年,东猎至“淠渭之会” (今陕西的眉县附近)。公元前750年,文公扩地至歧,才真正控制了“歧以西之地”。歧是周人的根据地,又叫周原,农业生产很发达。秦国占领了歧以后,又接收了“周余民”。从此秦国在原来周人的地盘上,利用周人的生产技术,使秦人由游牧经济逐渐转入了农业经济,从而奠定了自己发展的基础。为了消灭关中的戎、狄,扫清东进之路,秦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至秦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秦国基本上控制了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的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秦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雍成为秦国数百年的政治经济中心。到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得到了重大发展,夺回了晋河西之地,将其势力扩展到黄河西岸;伐茅津之戎、陆浑之戎,势力达到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伐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足以和中原大国抗衡的国家。秦国东进的主要对手是晋国。于是秦与楚长期结盟,共同对晋。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秦大胜,俘获晋惠公。因灭晋的时机尚未成熟,秦穆公释放了晋惠公,与晋讲和,并得到了晋河西之地。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从楚国迎来了在国外流亡了19年的晋公子重耳。次年,晋惠公死,怀公即位。秦穆公适时地护送重耳回国夺取王位。晋国在晋文公时期实现霸权,秦晋出现和好局面。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乘机攻晋,但进展不大。秦穆公死后,从公元前621年到公元前536年的80多年间,秦晋间不断爆发战争,秦国胜少败多。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进入末期。公元前546年,宋国的向戍倡议晋、楚等国“弭兵”,并联络14个诸侯国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秦国也参加了这次大会。各国都感到有必要彼此暂时息兵,集中力量维持国内的统治。正在这个时期,秦国出现了一位关系到河东裴氏诞生的重要人物,他就是秦公子P。
唐代河东裴氏碑刻、墓志,凡提到裴氏直接祖先的,都众口一辞地说是秦公子P。现将唐代河东裴氏墓志中的有关内容摘要如下:《裴(扌为)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
景公母弟日P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昔秦P出奔,晋封受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
《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P适晋食裴,因以命氏。”
《裴宥墓志》:“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归晋,封于同川,因而得姓。”
《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自桓公少子P,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日(非邑),遂为氏焉。”
《裴希(忄享)神道碑》:“有若颛顼遵昌源于长流,有若大费启洪基于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据(氵开)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
《裴光庭神道碑》:“伯翳(益)之后,与秦同姓,始封于裴,因邑命氏。” 《裴皓墓志》:“自高阳发系,伯益开基,食采于裴,因而命氏。”
《李妻裴氏墓志》:“折远构于秦邦,启崇基于晋邑。”
《裴利物墓志》:“越我元子,秦贵公子,有德于晋,晋实美报,利建于裴矣。裴,地名也,在河之东,氏望自此著耳。”
以上墓志资料大致可以说明,唐代河东裴氏的传人都公认秦公子P就是他们的直接祖先。
秦公子P,又名伯车、后子、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史记?秦本纪》称他为“后子P”。秦景公统治时期,秦的国势衰落,在与晋国的对抗中,秦屡吃败仗。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晋悼公会合齐、宋、卫、郑、曹、邾、腾、薛、杞、小邾等诸侯共同伐秦,深入秦的腹地,败秦师于械林(今陕西华县附近)。这时,晋国国内的矛盾也愈来愈激烈,再也无力向秦进攻。秦国也急需得到喘息的机会,谋求国内的发展。秦景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0年),景公亲自到晋国,与晋平公重结盟好。然而景公回秦后又背弃了这次秦晋之盟。公元前549年,晋国又派韩起到秦,试探再次媾和的可能性。秦景公三十年(公元前547年),秦国也作出反应,派后子P到晋国谋求媾和。晋国对秦国的这次媾和活动非常重视。晋大夫叔向指定老练的行人子员参与这次媾和谈判。行人子朱三次请求参与其事,并以利剑相威胁,叔向都没有同意。叔向说:“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后子P代表秦国执行这次重大的外交使命,说明他在秦国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和外交才干。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对各国都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这就是宋国的向戍约合晋、楚、齐、秦等14个国家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秦、晋都欣然赴会。也许正是由于这次大规模的弭兵活动,使秦、晋两国都认为单独进行媾和谈判,已经暂时没有必要了。弭兵大会达成协议:中小诸侯国要对晋、楚同时朝贡。齐、秦与晋、楚保持同等地位。齐与晋、秦与楚继续保持联盟。这次 弭兵大会实际上是晋楚平分霸权,晋、齐、楚、秦同为势均力敌的头等大国。从此,大国间规模较大的战争暂时停止了。
战争暂时停止了,在外交活动中显露锋芒的后子P在国内的噩运却开始了。对后子的恶言秽语扑面而来:什么受桓公宠爱,视P和景公犹如二君呀,什么后子P富比王室呀,等等。后子P的母亲担心景公会捏造他的罪状而加害于他,就让他赶快逃离秦国。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后子P出奔晋国。《春秋经》在这一年书曰:“夏,秦伯之弟P出奔晋。” (注曰:“称弟,罪秦伯。”)后子P带着千乘车辆来到晋国,作为送给晋侯的礼物。他不是不爱自己的祖国,而是为了暂时避开景公的迫害。他到晋国以后,在黄河上架设了连接两国的舟桥,准备在景公的后嗣继位以后再回去。当时,楚公子干也出奔在晋,太傅叔向让后子P和公子干享受同等的待遇。按照晋国的规定,大国之卿来了,给一旅之田,即500名奴隶和500顷田;上大夫来了,给一卒之田,即100名奴隶和100顷田。秦、楚二位公子都是上大夫,所以给予一卒之田。晋司马侯问后子P说:“你的车辆全在这儿吗?”后子回答:“这些车辆就够多了。若是我的车辆少,何至于今天在这里能和你相见呢!”司马侯把后子的这番话告诉了晋平公,说:“秦公子一定会回去。我听说君子能知道过错,必定前程远大,前程远大,上天也会赞助他。”后子去见晋国相赵孟。赵孟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我是躲避迫害才逃出来的,等到新的国君即位,我就回去了。”赵孟说:“秦君怎么样?”后子说:“无道!”赵孟挑衅性地逼问说:“秦国会灭亡吗?”后子回答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世无道,国家不一定会灭亡。一个国家立于天地之间,使它成功的力量是很多的。如果不是连着几代坏下去,是不容易亡国的。国君无道,而年和熟,老天保佑,短期内不致于灭亡。”后子P身在晋国,心系秦国,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秦景公立四十年卒,子襄公立。。公元前536年后子P又回到了秦国。
秦后子P在晋前后6年。晋平公将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赐给他100顷甲地,并因邑命氏,他被称为裴公。后子P就是裴氏的开山鼻祖。他虽然回秦国去了,但是在晋国同川之裴中,留下了他的后代。
裴公公子P在裴中立足不久,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他按原计划匆匆回秦国去了。留下他的后代在同川之裴中继续从事艰难的创业活动。这以后,他们所依赖的晋国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动。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阵痛中,晋国国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晋国正在悄然兴起的六卿:韩、赵、 魏、智氏、范氏、中行氏,逐渐强大起来,而晋公室日益卑弱。公元前497年,韩、赵、魏、智氏共同驱逐范氏、中行氏出晋国,并将其彻底消灭。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起来消灭了智氏,三分晋国,自立为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战国的变化尤为深刻。政治上激烈的动荡和分化,战争的接连不断,使普通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裴中所在魏国,起初定都安邑,但在公元前361年就迁都到大梁(今开封市)去了。在秦、韩的交攻之下,裴中这块地方很不安宁。直至秦统一,裴氏还在原地沉潜。
介绍文件裴姓迁徙史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他们不能忍受西晋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匈奴贵族刘渊于永兴四年(公元304年)起兵,国号汉,定都平阳(今临汾市尧都区金殿一带)。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子聪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鹿邑西南),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愍帝,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加上连年旱灾,造成了严重的饥馑和疾疫,饿殍遍地,流尸满河。在大动乱大旱灾大饥饿的情况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荆、豫、兖等州就食。在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东裴氏也被裹挟着从今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
建策司马睿镇江东的,除了王导以外,还有东海王司马越之妻裴穆。她是长水校尉裴绰的孙女,太傅主簿裴遐之女,太尉王衍的外孙女。她慧中秀外,称美当世。琅砑王司马睿镇建邺,王导起了首倡的作用,但也得到了东海王越及裴妃的支持。永嘉之乱后,司马越欲依托徐州守住洛阳,与石勒周旋。不料司马越拥军东行,死于军中。裴妃为人所掠,卖与吴氏。太兴中,她得以渡江归东晋。裴妃招魂葬司马越于广陵(今扬州市)。墓毁后,又改葬丹徒。元帝经常去看她,并以其第三子司马冲嗣越。
裴康的次子裴邵,字道期。元帝为安东将军时,以邵为长史,王导为司马,“二人相与为深交”。裴邵又被征为太子中庶子,转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扬州、江西、淮北诸军事,东中耶将。可以说,裴邵和王导是司马睿麾下的两根支柱。若能同时过江,则裴王二族都将成为支撑东晋王朝的两个强大的北方士族。可惜的是,还没有来得及过江,裴邵即卒于军中。裴氏义一次失去了随司马睿下江东的机会。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王导在东晋拜司空。事后,王导感慨地说:“裴道期 (邯)、刘矫(畴)在,吾不得独登此位。”他说的是真心话。
裴康的长子裴盾,是东海王越妃之兄,永嘉中为徐州刺史。他曾大发良人为兵,据守徐州。东海王越死后,其部下骑督满衡便带领所征发良人东还,回东方老家去了。匈奴刘渊遣将王桑、赵固,攻向彭城,前锋到达下邳,裴盾力不能敌,奔淮阴,被部将所杀。
河东裴宪参与了后赵朝仪制度的制定,受到隆遇。
裴宪,字景思,裴楷之子。少颖悟,修尚儒学,足不出户。当时名士谢鲲、庾鼓见裴宪鲠亮宏达,通机识命,劝他不可深弘保素,不关心世事。其父裴楷为太子少师,尝令裴宪与太子游处。初入仕,侍讲东宫,历黄门吏部郎,侍中。东海王越以宪为豫州刺史、北中郎将、假节。晋怀帝即位,遣北中郎将裴宪赴白马讨王弥。石勒攻信都,车骑将军王堪、北中郎将裴宪等自洛阳率众讨勒。勒至黎阳,宪弃其军奔于淮南。司空王浚结好夷狄,乘晋末大乱,自领尚书令,专权用事,谋将潜号。以枣嵩、裴宪并为尚书。石勒诈降于王浚,浚毫无防备。石勒进行突然袭击,遂擒王浚以下所有军将,收浚麾下精兵万人。枣嵩等谢罪军门,降于石勒。只有裴宪、荀绰不为所动。石勒素闻其名,不忍杀之,待以宾礼。石勒抄出王浚及其亲属之赀至巨万,惟裴宪与荀绰家中只有书籍百余帙,盐米各十数斛而已。勒曰:“名不虚传。吾不喜得幽州,喜获二子。”以宪为从事中郎、长乐太守。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制度未立。裴宪与王波为后赵撰朝仪,宪章制度,与王者同。石勒大悦,署宪太中大夫、司徒。石虎继位,更加礼重裴宪。宪有二子:挹、毂,并以文才知名。毂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挹、毂二人豪侠耽酒,好臧否人物。与河间邢鱼有隙。鱼窃乘毂马奔鲜卑段辽,被抓获。鱼诬称毂派自己以石氏袭段辽赴鲜卑告密。当时石虎正准备伐辽,闻后大怒,杀挹、毂,宪亦免官。不久,又以宪为右光禄大夫、司徒、太傅,封安定郡公。后卒于石氏。史称:“值中原丧乱,范阳卢谌与清河崔悦、颍川荀绰、河东裴宪、北地傅畅,并沦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
河东裴嶷、裴开投靠前燕。裴嶷,字文冀,河东闻喜人。父昶,司隶校尉。嶷清正有才略,累官中书侍郎、给事黄门郎、荥阳太守。晋末,天下大乱,嶷兄武先为玄菟太守,嶷遂求为昌黎太守。后来武卒,嶷被征还。于是他带领武之子开送丧一道南下。至辽西,道路梗塞,就和侄儿开投奔了鲜卑慕容(广鬼)。当时从内地流寓过来的人,见其草创伊始,都想离开。嶷提出首先确定名分,为群士启行。(广鬼)见大家都不走了,很高兴,以嶷为长史,让他参加军国大计的谋划。以裴开为股肱。当鲜卑宇文悉独多进逼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南)下,内外骚动不安。魔问计于嶷,嶷说:“悉独多人众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军无号令,众无部阵。若简选精兵,乘其无备,则手到擒来。”按此计,攻击寇营,大获全胜。这个大胜利,使慕容庞声威大振,准备派人往东晋建邺献捷请功。精选使者,决定由裴嶷担负这一使命。
起初,东晋朝廷认为慕容(广鬼)在偏僻的荒远之地,只把他当做边境的豪杰对待。裴嶷到了朝廷,全面地介绍了一番慕容(广鬼)的豁达大度,能充分任用前去投奔的四海英贤,使举朝改观的情况。裴嶷将要回去复命,晋元帝试探着留下他,并观察他的态度。裴嶷告辞说:“臣世荷朝恩,濯缨华省,因事远寄,投迹荒遐。今遭开泰,得靓朝廷,复赐恩诏,即留京辇,于臣之私,诚为厚幸。顾以皇居播迁,山陵幽辱。慕容龙骧将军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诚,义感天地,方扫平中壤,奉迎皇舆,故遣使臣,万里表诚。今若留臣,必谓国家遗其僻陋,孤其丹心,使怀义懈怠。是以微臣区区忘身为国,贪还反命耳。”元帝看他说得很在理,就让他回去复命了。慕容(广鬼)对群臣说:“裴长史名重中朝,而降屈于此,岂非天以授孤也。”出为辽东相,转乐浪太守。
石勒遣使者与庑通和,(广鬼)拒绝了,并将其使者送至建邺。石勒大怒,遣宇文乞得龟攻(广鬼)。魔遣子(皇光)抵抗,以裴嶷为右部都督,率部攻乞得龟,使其全军覆没,并乘胜攻拔其国都襄国 (今河北邢台),收其资用亿计,徙其人数万户以归。
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广鬼)称燕王,是为前燕。以裴开等并为列卿将帅。裴嶷、裴开投奔鲜卑慕容(广鬼),对于促进鲜卑慕容部的封建化进程,对于沟通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河东裴元略仕前秦为谏议大夫,裴骑为后秦帅,都有过一定的贡献。
氐族首领苻坚任用汉族王猛为丞相,建立前秦。前秦统一北方以后,国内殷实,就奢侈起来。他命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室车乘等御用之物,俱以珠玑、琅(王干)、奇宝、珍怪装饰之。已成为尚书郎的裴元略谏曰:“臣闻尧舜茅茨,周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始皇穷极奢丽,嗣不及孙。愿陛下则采椽之不琢,鄙琼室而不居,敷纯风于天下,流休范于无穷,贱金玉,珍谷帛,勤恤人隐,劝课农桑,捐无用之器,弃难得之货,敦至道以厉薄俗,修文德以怀远人。然后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刑措既登,告成东岳,踪轩皇以齐美,哂二汉之徙封。臣之愿也。”他以中国历史上去奢崇俭,以致国家兴旺长久的实例,说服苻坚。苻坚接受裴元略的建议,立即撤去珠帘,并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丞相王猛死后,苻坚不听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决定进攻东晋。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前秦大败。战前,以苻朗为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以谏议大夫裴元略为陵江将军、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令其与王抚在蜀地准备舟船,大举进攻东晋。可见裴元略与苻朗分别是水陆两路的军事统帅,责任重大。
淝水战后,羌族首领姚苌在西州豪族的支持下,被推为盟主。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姚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他任命了一批官吏,其中裴骑等九人为帅。公元386年,姚苌即位于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在姚苌之子姚兴统治时期,曾遣姚崇攻打洛阳,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攻之不克,转而攻下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迁徙流民西河严彦、河东裴歧、韩袭等二万户而还。这使河东裴氏之一部,从河南洛阳迁到了关中。在姚兴之子姚泓统治时期,匈奴赫连勃勃攻占雍州,建武将军裴歧被安定人胡俨所杀。
永嘉之乱后,河东裴氏一部分向河西地区发展。西晋秦州刺史河东裴苞,被张轨所杀。张重华时,夫人裴氏,裴恒为前锋都督。
前凉是由汉人张实建立的,都城姑臧。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海王司马越以南阳王司马模为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秦、维、梁、益诸军事,镇关中,模遣世子保镇上邦(今甘肃天水巾)。上邦为秦州治所。秦州刺史裴苞以兵拒之。模使都尉陈安率众攻苞,苞奔安定。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遣使拜张轨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裴苞、东羌校尉贯与据险阻断使者。张轨命左督护阴预与苞战于狄西,苞大败,奔桑凶坞,后为张轨所杀。
张实的孙子张重华统治时期,前凉攻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俯瞰关中。遣使上书说,后赵石虎即被消灭,现遣前锋都督裴恒步骑七万,遥出陇上,以俟圣朝赫然之威。为平荡长安,扫除山东而尽力。晋康献皇后遣使进重华为凉州牧。裴恒为前凉前锋都督,是重要将领之一。重华之妻乃河东裴氏。张重华之兄张祚继位后,暴淫不道,先(丞灬)重华母马氏,继通重华妻裴氏,令国人切齿。
河东裴敏以中州令族支持南凉。南凉是由河西鲜卑建立的,都城乐都(今青海乐都镇)。秃发(亻辱)檀统治时期,夺得凉州,求贤若渴,凉州主簿宗敞告诉他:“凉土虽弊,形胜之地,道由人弘,实在殿下。段懿、孟讳,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陇之冠冕;裴敏、马辅,中州之令族;张昶,凉国之旧胤;张穆、边宪、文齐、杨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以大王之神略,抚之以威信,农战并修,文教兼设,又以纵横天下,河右岂足定乎!”(亻辱)檀大悦。裴敏以中州令族的名望和当地望族一起,支持着南凉政权。
十六国时期,河东裴氏星散于北国各地,各有作为。
各地的始迁祖:
山西曲沃裴氏的始迁祖则是裴成之子裴嵩。明洪武间,裴成去了河南,其长子裴嵩则去了曲沃,先居住于曲沃城关,后定居于大李村,成为曲沃裴氏之始迁祖。
山西稷山沙沟裴氏的始迁祖为裴铜。他于明末避乱来到沙沟,建立新的家园。
山西夏县裴氏的始迁祖是裴清,他于明永乐间从闻喜迁居夏县。
山西平陆裴氏的始迁祖是裴郁,他于宋初避乱从闻喜礼元镇迁居平陆县常乐里冯村。
山西灵石裴氏的始迁祖是裴泰,他于明成化或弘治间迁居灵石。
山西泽州裴氏,元代进士裴仕仪自河东迁泽州大阳镇河东村,又迁下村。裴荣由下村迁回大阳镇。泽州裴氏认裴荣为泽州裴氏的始迁祖。
河北永年临沼关裴氏的始迁祖是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三人。他们兄弟三人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经过平阳府时,从乔里镇辗转迁至临彻亍
山东荷泽裴氏的始迁祖为裴开德,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荷泽。
江苏宜兴裴氏和丹阳裴氏的共同的始迁祖是唐末的裴从矩。裴从矩自山西闻喜迁江苏宜兴之铜官。其十六世孙裴积四从铜官迁裴塔,为裴塔裴氏的始迁祖。裴从矩之裔孙裴希祖于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明末清初迁还丹阳县城,为丹阳裴氏的始迁祖。
安徽黟县裴氏聚居于湾里,南宋绍兴间裴三德自河东徙居黟县北岭鹤山,其十三世孙裴长贞、裴长孙兄弟于明末复迁湾里,为湾里裴氏的始迁祖。
江西丰城裴氏的始迁祖是裴哲。他于元至元五年(公元 1268年)至三十年(公元1293年)宦游至丰城,见山水秀丽,遂筑宅而居。
福建安溪裴氏的始迁祖是裴度的第十四世孙裴石湖,他的曾孙裴一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令,致仕后卜居于安溪胡头。清流裴氏的始迁祖是裴三郎。他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避乱清流,家于九龙。武夷山赤石裴氏的始迁祖是裴坚。他原籍河南固始,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而后居留崇邑会仙五图曰下梅里裴村。
河南固始裴氏的始迁祖为裴志大、裴志刚、裴志高同胞兄弟三人。他们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由山西经中原落籍固始。
湖北监利裴氏的始迁祖裴文达,因官宦定居监利。松滋裴氏的始祖为程普禄,元末为避追捕,改姓妻姓裴,定居于诡河南岸。浠水裴氏的始迁祖裴万三,他于北宋末挂冠隐居浠水县裴家河。其九世孙裴应廉于明正德年间迁居汉川杨林,为杨林裴氏始迁祖。天门裴氏的始迁祖是裴裕,他宦游至此,爱山水之胜,卜居邑东沿湖。
湖南湘潭裴氏始迁祖是裴素裕,他于元末明初避乱,从江西丰城迁至湘潭。常德裴氏的始迁祖是裴纲,他于明永乐间宦游至此,卜居武陵(即常德)。安乡裴氏的始迁祖是裴纪,元
末避乱适居安邑(即安乡)。
广西合浦官井裴氏的始迁祖是裴爽,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东益都县迁至广东石康县(即今广西合浦县)。 ’
四川成都裴氏的始迁祖是裴复一,他于明洪武年间卜居于成都新店子燃灯寺,后代遍布巴蜀大地。
云南镇雄裴氏的始迁祖是裴仁可,他的后人于宋代从江西庐陵县安平乡杜翟村迁至云南镇雄。
台港澳和海外的裴姓
台湾很早就有裴姓的活动。现在台湾的裴姓族人仍有一定的数量。他们远离家乡父老,经常相聚在一起,思乡怀旧,盼望两岸统一。为此,台湾裴姓成立了台北裴氏宗亲会,从事各种联谊活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台湾裴姓同胞回国探亲。他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和亲人团聚,去宗祠祭祖,到祖坟扫墓。
台胞、山西省平陆县常乐裴尚苑先生以70多岁的高龄,多次回常乐镇探亲。1989年,当他发现常乐裴氏家谱自民国5年(公元1916年)修订以来,已有73年了,亟待修订,便毅然承担起续修家谱的重任,主持修纂了最新《常乐裴氏家谱》,于当年8月竣稿排印,族内发行。
裴姓虽然起源于山西,但是他们很快就走向中原,走向全国,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不断开拓进取的家族精神,又引导他们走向邻邦,飘洋过海,走进世界各地。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就有裴姓族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裴姓族人开拓进取的徽音。
裴姓家谱介绍
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时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疏散,风俗浇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在宗的重要;少长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
一般的家族都有辈分字行,又叫字辈谱,是同宗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用以维护家族内的血缘秩序而不致紊乱。
清光绪二十一年裴元俊纂《裴氏族谱》,四川华阳裴姓一支字行:
“齐松世大,绎范秉行,希允昌志,良广……”
清宣统二年裴中笏纂《湘潭裴氏四修族谱》所载湘潭裴姓的一支的字派:
“启绍先德,振焕中湘,人文显达,邦家之光”
福建省《安溪裴氏族谱》,其中一支的排行字: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查找更多:
匿名发表:
发表的评论请控制在100字以内!谢谢合作!
请您在这里发表您的个人看法,发言时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注:所有评论在通过审核后才会被公开。  
& Win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陵先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