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吠空垣墙寂寞空庭春欲晚那首诗诗

海陵诗话 - 诗吟泰州 - 泰州记忆_泰州历史_泰州文化
新闻来源:时间: 12:20:52浏览次数:
& & 江苏泰州古称海陵。老友王向东编撰《海陵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一卷,载文六百余题,凡三十一万言,堪称巨制。
& & 前贤云:诗话有两种,一是论作诗之法,引经据典,求是去非,开后学之法门;一是述作诗之人,彼短此长,花红玉白,为近来之谈薮。《诗话》开宗明义,自言是&以海陵为范围,以家乡为话题的诗话&。两千多年来,海陵境内出现过大量的诗人和诗作,境外骚人墨客亦多有与海陵文友的唱和诗作。历朝历代,海陵不乏外来才俊,或做官,或创业,或访友论道,也有乐而忘返、于此安家落户者。他们在此留下了业绩,也留下了诗作,一直是海陵境内文士所热衷的话题。而今,王向东积数十年读书之功,成此专著,真是可喜可贺。
& & 《诗话》所记述者,上自公元前百余年,下迄二十世纪辛亥革命前后,七百多位诗人文士所作与海陵有关的诗词歌赋。其中,直接涉及今海陵区者三百九十余条,直接涉及今姜堰市者一百二十余条,涉及兴化、泰兴、东台、海安、如皋、靖江等地者在二百条以上。诚可谓搜罗宏富。《诗话》的初稿与定稿,我都读过,也曾与他切磋过一些情节。我以为,此书之难能可贵处,可综述为如下五方面。
& & 一、《诗话》史料价值极高,卷中选录诗人诗作,皆有典籍文献可考,真实可信。例如第146条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江苏武进人,嘉靖三十九年奉命赴通州前线,途经姜堰一病不起,殉职于此。姜堰人民特为立祠祭祀,并在其居住的净业禅寺创立荆川学社,以资纪念。后世文史专家对此大多不敢确认,回避不谈;一些为唐顺之写的传记,于此也语焉不详。《诗话》列举董玉书《芜城怀旧录》卷三记唐顺之祠,引万历《扬州志》云:&顺之巡抚凤阳,时江淮大饥,顺之周旋于师旅饥馑之间,捐俸金;又请余盐截运米,煮粥以赈,民赖存活者数百万。时疾已甚,犹巡历海上,核戎旅,考荒政,鞅掌尽瘁,卒于泰州之姜堰镇。&又如,第199条清代诗人黄云,姜堰镇人,明亡不仕,康熙十八年,佯狂不应博学鸿词试。《诗话》以大量文献资料佐证黄云当时诗名之大、人品之高尚、影响之深远:《清诗别裁集》卷八选其诗四首,小传称其为世人&目为狂生&;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一云:&泰州黄仙裳云善谈负气,谩骂俗人。晚年贫苦,屡辞聘召,益肆力于诗歌。《与诸生讲禹贡》诗云:&当其过门日,中心常苦悲。痛父殛羽山,遑顾呱呱儿。'真不朽语。&阮元《广陵诗事》卷三云:&黄仙裳为通州卢龙荪作《修来堂诗集》叙云:&诗文视其人,人视其学,学视其所传。'&又以杜濬、章耿光、邢昉、顾梦游、刘体仁、崔华诗、席居中等二十余家评价黄云诗作,证实其在诗坛的历史地位。再如,《诗话》以多家诗作及其他历史典籍,佐证柳敬亭的人格与艺术魅力及吴嘉纪的诗情与人品,其中,东台袁承福题吴先生像诗云:&高隐晋陶潜,悲歌唐杜甫。贱不拜督邮,贫不依严武。&写尽吴嘉纪一生风骨。当然,《诗话》中仍有可补充之处,例如《泰县志》第733页载&1955年秋,塘湾乡林纪响练庄出土徐守信青石墓志一方&云云,可作《诗话》第65条之补充,以佐证蒋之奇有关徐仙翁诗作的可信。又如《诗话》第580条,陈寿章《游姜堰天目山》诗有&鱼小白如银&句,令我忆起当年检阅《泰县民国志稿》,有记述天目山盛产银鱼,天下银鱼皆黑目,惟此间银鱼为红目,当时作为地方特产,曾于巴拿马博览会展出获奖。因知陈寿章诗句非一般语也。此物今虽不存,而文献可为陈诗作注。
& & 二、《诗话》所收作品遴选精当。全卷涉及七百多位诗人,其中多数人有自己的诗、词、文专集,有的还有年谱。专集中的诗词作品多则千首万首,少的也有几首几十首,他都经过通读或尽可能地多读,反复咀嚼,去粗取精,择佳选录,择需入卷。此类事例,枚不胜举。此处以陈珪为例。陈珪,泰县淤溪镇武卞庄人。《明史》卷一四六《陈珪传》载,洪武初年从徐达平中原,以军功为燕山中护卫;从成祖出塞为前锋,参加南下&靖难&,后封泰宁侯。陈珪并无诗作,他在阅读明人杨荣《太液晴波》诗时,探求《明史》、《明实录》,发现太液晴波为燕京八景之一,系陈珪负责修建,他是紫禁城营建工程之功臣,永乐皇帝曾&命铸缮工印给珪&。从某种意义上说,杨荣此诗正好为陈珪&董建北京宫殿&留下历史见证。《诗话》选诗,既选出与家乡直接相关的诗作,录入《诗话》的正题,又不遗余力地把每一位诗人在其他篇章里的珠玑锦句,摘录在其生平简介中,以飨读者,以慰前人。
& & 三、《诗话》公正评价诗人诗作,不以个人好恶定取舍,对其人其事在历史上的地位评价力求公允。既以典籍之论为参照,又不依一说,而依众说。不苛求前人,知人论事,强调与其同时代人相比而论。例如吴嘉纪、黄仙裳与邓汉仪,孰高孰低,自然显现。既掇其要,言简意赅,又把握分寸。又如,以他个人感知,鄙薄邓汉仪、王韬二人。《诗话》第255条邓汉仪,康熙十八年举鸿词博学,以年老授中书舍人归。然其为明末遗民,早期有诗集《官梅集》,卷中收录其于顺治四年所作,时人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说&他对明朝的败亡,十分痛心,对南明的抗清斗争,寄以深切的同情。作为一个前朝遗民,他心绪悲苦,境况惨悴,于诗中多有表露,序称&读之不禁泪滛滛欲下'&。究其平生,《清史稿》卷四八四《邓汉仪传》谓其&游踪所至,辄以名集,逐年编纪,凡七集&。自康熙十一年起,先后辑刊时人诗为《天下名家诗观》初集十二卷,二集十五卷,三集十四卷,今存康熙年间慎墨堂刻本,惟四集若干卷未及刻。史料证明,邓氏虽有节操不高、随波逐流之瑕疵,但对诗坛的贡献有目共睹。故《诗话》仍设专题,录其诗作和生平,使后人全面认识邓汉仪。第521条从王韬《淞滨琐话》中觅得其诗作《舟泊泰州》,深考之,乃知此公生活浪漫,每宴必需妓陪。这次舟泊泰州,&王太史招饮岸上,七客九妓,并有教坊名优,大合乐于西风秋色间。&王韬尝言:&世但知不好色之伪君子,而不知好色之真豪杰,此真常人所见哉。&而其另一面,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第一份中文报纸《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有《弢园文录外编》等著作四种。他在许多文章中表白了忧世爱国的情怀,其《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在历史上首倡&振兴中国&,可见其在中国新闻史地位之高。《诗话》还王韬以本来面目,客观公允。
& & 四、《诗话》雅逸有趣,寓庄于谐,可读性强。全卷虽然都在谈古诗,论古人,然卷中颇多趣闻轶事,令人读而忘倦。例如第512条载,清道光年间,丹徒李承霖随母客居泰州,寓一小楼下读书。某年除夕夜,楼上孩童不慎将马桶翻倒,粪便恰巧漏滴在李生头上。李连呼晦气不止,其母妙语相劝说:&相公,恭喜你明年要点元了。&翌年李承霖果中状元。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如第524条载,清道光年间泰州曾发生一起冤案:某老媪,夫死,遗一女,择婿婚后,供养老媪。媪有胞弟顽劣不驯,常过往门中,见其姐家室小康,因起歹意,将姐杀害,报官嫁祸于外甥女及其婿。时州官昏庸,几经审讯,草率定案。判此夫妇死。数年后,元凶异地犯案遭捕,供出实情,冤情大白于天下。昏官闻讯,日夜难眠,常于梦中见鬼魂索命,心疾难医,不数月而亡。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再如《诗话》第147条,兴化孝子韩贞苦读,曾作咏蓑衣诗题壁,终为其师王艮赏识,赞其为&青天外孤峰,梧桐树上凤凰&。其人其情,令人肃然起敬。第530条汪宗沂《后缇萦开端曲》所述蔡蕙,为泰州贡生蔡孕琦之女。康熙年间,孕琦受仇人陷害,打入大牢。蔡蕙冒死救父,不避斧钺,拦船告御状、鸣父冤,其父终获平反。后人赞其为海陵巾帼英雄。《诗话》因这类趣闻轶事而生动活泼,不枯燥、不乏味,且能加深读者印象。
& & 五、《诗话》提升了同乡人眷恋乡土的感情。我们三朋四友,在闲谈中常常说到故乡,以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豪。然而这个&底&究竟有多深,往往又觉茫然。《诗话》恰恰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扉,让我们嗅一嗅两千多年来的海陵书香、运河诗情,让乡亲看到&海陵自古多人杰&的历史画卷,感到故乡可亲可爱。
& & 王向东尝言:&《诗话》中的每一题,都力求做到求真求实,力求不失信于读者,不失信于乡里。&从他选录的实践过程来看,《诗话》可称海陵地区的一部诗史,文史中的一部信史。我以为,《诗话》所以能如此,不外如下几个原因。
& & 其一,他自幼酷爱中国古典诗词,更喜欢作诗填词。有《雨花词》诗集一卷,其中不少诗作得到一些诗家肯定。他曾向北京欧阳鹤先生求教,欧阳鹤先生为他写的《雨花词》序言有云:&当打开王向东先生的诗集《雨花词》开始阅读后,顿觉一股清风迎面扑来,越读越不忍释卷,我在《参加中华诗词编辑工作有感》一诗中曾写道:&好诗不厌千回读,拙句何堪半句吟。'看来,《雨花词》应属好诗之列。&诗家选诗,别具慧眼。
& & 其二,他是一位杂文家,深思洞察,文风严谨。三十多年来,他写了三百多万字的杂文,已出版杂文专集九种。他又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采编三十余年。严谨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素养。每每下笔,以求实为首要,坚持不懂不说,杜绝张冠李戴、以讹传讹。述人、述诗、述事,不轻信、无妄言、摒虚议。故其编撰《诗话》,态度审慎,字斟句酌,评点精到,剪裁得体,实属自然。对为官之诗人,于搜录其诗作以外,往往以诗系人、以事系人,将其政绩、官声录入《诗话》,字里行间,绝无随意褒贬之辞。这类论述,虽属点滴,仍可为今人乐道。
& & 其三,他一向以读书为爱好,既勤于读、善于读,更善于用,每有所得,都写成笔记。二十年前,他离开姜堰,到《新华日报》评论部工作,一直手不释卷,勤于自学。十年前他开始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把其中有关海陵的诗词资料,加以归类。初稿既成,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从泰州、南京、上海等图书馆收藏的大量典籍以及部分高校藏书中,检核有关章句。他自备一部二十四史,凡涉及到的历史名人,就锅便灶,从史书中查证,纠正谬误。当初《四库全书》集部编纂时,多有被删除者。当他在图书馆觅得新出版的《四库全书焚毁稿丛书》有关卷册,如获至宝,仔细披阅。此外,他又访问大江南北的诗友文朋,征集口碑资料,努力充实《诗话》。
& & 其四,他对故乡怀着深厚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深深地寄托在《诗话》之中。他今年已逢花甲之龄,不着西装,不用手机,不用公文包,在老友眼里,他还是当年的插队知青,还是那样&老土&,同学说他至今还是像一个农民。他发表文章,署名统称&金陵客&,始终情系故园,情系姜堰海陵。他在《诗话》每一题后,都写&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附录自作七言绝句一首。六百多题,六百多次&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又附了六百多首绝句,这是他反复研究考证每一位诗人诗作之后,内心之敬意和喜悦的宣泄。这是因为《诗话》的写作,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当然也有凡从朋友中借来的书籍资料,大多是在夜间检阅的缘故。故&思乡游子,夜读及此&那几句话,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诗话》的每一题都来之不易,都渗透着他的心血,难怪他一次次以七言绝句这种形式抒发感叹!当然,他对被选录的诗人诗作之了解有深有浅,逸兴有浓有淡,吟成的七绝也就有精采也有平平,想来读者也不会去苛求于他的。
& & 《诗话》即将付梓,他一再要我写序。我以为《诗话》的分量太重,实非我浅薄的学养所能胜任。他说:&我们交往三十多年,你总该在这上面谈点看法,留个纪念吧。&这至真至诚的话,令我无法推脱,勉力作此漫谈。激情所至,遂成集唐绝句二首:
高楼风雨感斯文(李商隐),不羡空名乐此身(杜甫)。
叶下绮窗银烛冷(耿玮),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闭户著书多岁月(王维),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
最传秀句寰区满(杜甫),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二〇〇九年元旦初稿于南京游斋
& & 认识王向东先生,是从青年时期读他的杂文开始。其间在我师长白汀先生家中,曾经有过两次谋面。当时我只是他们之间交谈、调侃的一个小听众,但心中已对向东先生勃发的才情和特立独行的风格烙印深刻,钦仰不已。
& & 在此后三十多年漫漫岁月中,了解向东先生的信息也仅星星点点。连贯起来,是他一再被&破格&的印象。先是由一个插队知青被调到泰县(姜堰市)县委宣传部机关工作,后来又被调到新华日报社做专业报人,再后来还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聘为兼职老师。还听说一点,就是向东先生尽管身在都市、事务冗繁,但始终坚持不随凡俗、淡泊名利、心无旁鹜、刻苦修学的做人做事风格,尤其是在治学方面几近卧薪尝胆的程度。&
& & 去年偶闻师长白汀先生谈及《海陵诗话》,谓其书稿是向东先生一生读书心血之所在。单是整理成书,就历时十余年。他说向东先生为这部书稿呕心沥血,不求名利,只是想为梦牵魂绕的家乡&做点事&,了却一个游子的心愿。我深感震撼,为之动容。怀着那一份一直潜藏着的对向东先生的景仰之情,我自告奋勇,要为《海陵诗话》早日面见家乡父老、面见广大读者也&做点事&。幸得泰州日报社及江苏美好集团几位老友慧眼识珠,欣然相助,《海陵诗话》得以顺利付梓。&
& & 《海陵诗话》是泰州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堪称当代泰州文化建设富有内涵的成果之一。其义理、考据和辞章的价值,既是文化的,也是历史的。不必赘言,读者心中自会有客观评判。
& & 向东先生几次要我写一点文字,其用心之诚挚,让我无法拒绝。谨此实话实说,说明我的一点印象。
二〇一〇年四月于海陵绿叶轩
海陵诗话卷一
& & 远古至唐
& & 家乡从来都是让人梦牵魂绕的地方。&
& & 我的家乡姜堰,原称泰县,和泰州、泰兴一起称为&三泰&,是扬州的一部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行政区划调整,新建泰州市,姜堰、泰兴划归泰州。泰州古称海陵,古代海陵地域很大。今天姜堰、东台、如皋、海安各市县,都曾经在她的范围之内。过去人们常说&三泰是一家&,看古往今来的历史,的确名副其实。今日之海陵,已经成为长江北岸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的家乡姜堰,尤以其巨变让人领略到一叶知春的风情。思乡游子,时念及此,总想为她做点事。恰如纪晓岚所说,&一有偏嗜,必有浸淫而不自已者&。所谓时有异闻,偶题片纸;忽忆旧事,拟补前编,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感情寄托。&
& & 于是就有了这些以海陵为范围、以家乡为话题的&诗话&。宋许《彦周诗话》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各家诗话连篇累牍。或品藻诗人作品,诠释名篇佳作;或标榜诗家门户,探寻源流始末;或讲究谋篇炼句,考订字句讹误;或记载诗坛掌故,搜录遗闻轶事。种种窠臼,束缚前人。稍能突破,吾愿足矣。&
& & 古民歌《击壤歌》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 & 家乡历史可考者,有古代文化遗址两处。一处是东单塘河新石器文化遗址,约成于公元前二十世纪,位于姜堰镇横埭村东单塘河附近,发现草木灰坑、低温陶器残片和麋鹿角,出土有柄石刀、石箭镞、骨箭镞、骨针和夹砂陶鬲、低温黑陶残片以及獐牙等兽骨。一处是天目山古城遗址,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位于姜堰镇北郊天目山,发现有城墙、城内河道、排水沟、台基、房址、墓葬等遗迹,以及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遗物和鱼、龟、麋鹿、獐等动物遗骨,被考古界称为&西周江淮第一城&。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认为,天目山古城文化特征体现出中原西周文化和江南湖熟文化交流融合、相映生辉的过程,为研究并填补我国东部地区古代吴文化历史提供了建立考古学序列的重要条件。《击壤歌》抄自《古诗源》卷一,大致可以表现当时人民生活。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钟情击壤古歌声,遥想江淮第一城。时在西周多石器,獐鱼麋鹿井旁烹。
& & 古民歌《渔父歌》诗:&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日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 & 《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扬州广陵县》记载略同。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孔子六十六岁,宋败郑于雍丘,楚伐陈。再过两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吴王夫差城邗,开凿邗沟,连通江淮,体现出他谋取北方的战略意图。而长江下游一带,江北地区的城市建设及水利建设均自此开始,迄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家乡所属之海陵县,形成当略晚于此。《渔父歌》抄自《古诗源》卷一,《吴越春秋》说是江边渔父与伍子胥的对歌,其实更像兼营村头渡口的渔父所唱,采风人略加改造,渔父的日常渔歌就被赋予另外的意义。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当日吴王凿此河,霸图未克运粮多。二千五百年前事,启迪无穷看逝波。&
& &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孔子弟子,列文学科,传孔子《大同》、《小康》学说。《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则谓&《家语》云鲁人。按,偃仕鲁为武城宰耳。今吴郡有言偃冢,盖吴郡人为是也&。言偃冢在今常熟虞山。司马贞看来比较实事求是,他既不赞成《家语》的说法,也不赞成吴郡人为子游造冢的做法。钱穆《孔子弟子通考》引崔述云:&吴之去鲁,远矣。若涉数千里而北学于中国,此不可多得之事。传记所记子游言行多矣,何以皆无一言及之?且孔子没后,有子、曾子、子夏、子张与子游相问答之言甚多。悼公之吊有若也,子游摈。武叔之母之死也,子游在鲁。而鲁之县子、公叔戍亦皆与子游游。子游之非吴人审矣。其子言思,亦仍居鲁,则固世为鲁人矣。&钱穆对此未持异议。实际上,崔述此说根本不能成立。吴之去鲁固远,然而当子游北上鲁国求学之际,恰逢吴鲁不断交兵会盟之时。公元前488年,吴王夫差会鲁哀公于鄫,强令鲁贡献百牢;三年后,吴会鲁、邾、郯师,败齐军;此后连续几年,每年都有大事发生,如吴鲁大败齐军于艾陵、吴王夫差会鲁哀公于橐皋、吴王夫差会周王臣单平公及晋定公、鲁哀公于黄池,争为霸主。如此等等,吴人皆未视涉数千里而北为难事也,岂独涉数千里北学于中国而畏难乎?子游果吴人,未必不可涉数千里而北学于中国。何况,传记无一言及之,未必见子游即非吴人。子游在鲁入仕,与鲁人游,以及其子定居鲁国,皆不必要求子游一定是鲁人,同样不能证明子游即非吴人。崔述乃谓&子游之非吴人审矣&,殊嫌主观武断,不足信。至于唐代吴郡人为子游设冢,以证其为吴人,形近伪造,实无必要。吴在鲁之南,江南人可称吴人,江北人即不可称吴人耶?道理何在?吴鲁交兵会盟日久,进兵道路所及,百姓皆知。齐鲁文化是当时社会的先进文化,孔子弟子三千,名声远扬。当此之时,吴人子弟拜师孔丘门下,说没有一点可能性,未免武断。因此,我以为司马迁的记载不必怀疑,而子游为吴人亦不必狭隘理解为今某地人。子游作为春秋时代吴人的子弟,在孔门立一席之地,值得长江下游两岸吴人子孙共同缅怀。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景仰前贤说子游,言行如一砥中流。孔门弟子弦歌远,堪笑无端造冢楼。&
& & 枚乘《七发》赋:&太子曰:&善,然则涛何气哉?&答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颙颙昂昂,椐椐彊彊,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訇隐匈礚,轧盘涌裔,原不可当。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初发乎或围之津涯,荄轸谷分。回翔青篾,衔枚檀桓。弭节伍子之山,通厉骨母之场,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发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汩潺湲,披扬流洒。横暴之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神物怪疑,不可胜言,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怆焉。此天下怪异诡观也,太子能强起观之乎?&&&
& &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卒于途中。近人辑有《枚叔集》。海陵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自枚乘始。南朝梁萧统《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曰:&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李善注引:&海陵,县名,有吴太仓。&据此可知海陵仓为吴王刘濞所建。《史记》卷一〇六《刘濞传》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秋&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濞谋反在&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可见,海陵仓所建时间,当在这两者之间,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五十多年。古海陵仓遗址,经专家考证,位于泰县叶甸乡仓场庄。八十年代泰县人民政府曾在此立碑,碑文说:&泰县,古临海,夏商扬州,春秋吴,战国属楚,称海阳。秦属东海郡。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邑中盛产稻谷。《汉书》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西晋左思《吴都赋》云:&郦海陵之仓,则红粟之流衍。&唐骆宾王赞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元张士诚起兵,亦曾以此屯粮碾米之所。《民国泰县志稿》载:&海陵仓,一名大仓,在坂伦正南仓场庄。&喜看今日仓场,垅亩欢歌,稻谷丰盈,贡献之巨,绝非旧时可比矣,实邑之胜也。是为志。&关于枚乘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有学者疑为伪作。《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赋的形成,这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被称为&七体&。《七发》后来入选南朝梁萧统《文选》。作品通篇讽谕贵族腐朽生活戕害人身,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尤以&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枚乘《七发》称&观涛于广陵之曲江&,费锡璜《贯道堂集》卷三有《广陵涛辨》,谓&今广陵之潮甚平,无大奇观。观潮者首称浙江,世遂疑枚叔所谓&曲江&指浙江。此说大不然。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潮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莫知其然者&。这种地理现象的变化,还没有看到相应的研究。现在有学者认为,广陵涛不若称之为海陵潮,原因在于海陵是当时长江的入海口。我赞成这种看法。《汉书地理志》注江都&有江水祠&,海陵&有江海会祠&。江海会祠原址在今姜堰市东南,靠近海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江海会者,谓江入海处也。&从江水祠到江海会祠,是那个历史时段的长江入海口。大约到了三国时,构成今靖江市的马驮沙出水,长江才逐渐分为南北二汊,入海口移到如皋以南,那已是后话。《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上》说: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檀道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镇。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可为之证。姜堰曲江楼清末民初原有一块匾额,上书&观涛处&三字,相传为张謇手书。匾今不存。此&观涛处&与古&观涛处&有何关联,催人遐想。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江口观涛思渺然,而今弹指两千年。海陵名见如椽笔,仿佛先生在眼前。&
& & 曹丕《至广陵于马上作》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歧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 &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诗文风格悲婉凄清,低回纤弱,《文心雕龙》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有《魏文帝集》。《至广陵于马上作》诗抄自《古诗源》卷五。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评此诗,说:&本不能飞渡耳,却作此论,命意据胜。后段使事,借古形己,皆有意义,故但觉雅切,曾无滞累。如此使事,虽多何伤。&《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上》说:&南兖州镇广陵,汉故王国。有江都浦水,魏文帝伐吴出此,见江涛盛壮,叹云:&天所以限南北也。&&所谓&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大意指此。曹丕此行,固然得意洋洋。而此前广陵周边刀光剑影,战事纷纭。《资治通鉴》卷六十二谓&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冬十月,曹操屠彭城,广陵太守陈登率郡兵为操先驱&;《三国志吴书》卷一《孙策传》谓&策攻破刘繇别将于海陵&;《三国志魏书》卷十七《张辽传》谓&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辽病焉,遂薨于江都&,等等。曹丕此诗言辞虽未涉及海陵,而&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的往事之中,却不能排除海陵征尘。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马上吟诗得意瞋,戈矛玄甲海陵尘。兴农淮泗屠场后,也算胸怀远见人。&
& & 束皙《华黍》诗:&黮黮重云,习习和风。黍华陵巅,麦秀丘中。靡田不播,九谷斯丰。奕奕玄霄,濛濛甘霤。黍发稠华,禾挺其秀。靡田不殖,九谷斯茂。无高不播,无下不植。芒芒其稼,参参其穡。稸我王委,充我民食。玉烛阳明,显猷翼翼。&&
& & 束皙,生卒年不详,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官至尚书郎。赵王司马素为相国,阴谋篡国,请束皙为记室。晳辞疾罢归,教授乡里,年四十卒。有《五经通论》等著作。《华黍》诗抄自《全晋诗》卷二,是组诗《补亡诗六首》之第三首。《文选》、《古诗源》字句稍异。《晋书》卷五十一说,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有人盗古墓&得竹书数十车&,七十五篇简书之中,有&《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束皙&随疑分释,皆有义证&。史学界认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得以流传后世,束皙贡献巨大。《晋书》又引其《玄居释》一篇,内蕴丰厚,语涉海陵。文中说:&且能约其躬,则担石之蓄以丰;苟肆其欲,则海陵之积不足;存道德者,则匹夫之身可荣;忘大伦者,则万乘之主犹辱。&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荣辱毋由贵贱分,束皙此说气凌云。文章奇妙知多少,不慕虚荣独忆君。&
& & 左思《杂诗》诗:&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长慨慷。&&
& &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他出身寒门,已经受人歧视,加上容貌丑陋,口才拙涩,不喜交游,一生仕进艰难。工诗,其诗上承汉魏,意气豪迈,多讽喻,少雕琢,远高于同时代作家。《杂诗》诗抄自《全晋诗》卷四,在左思作品中最近似建安体。他用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却不为时人所重。《晋书》卷九十二说&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这才轰动天下。又说,&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这种戏剧性变化,说明文坛古今皆有&势利眼&,而这种&势利眼&非常可怕。作品过得硬,才能立足。《吴都赋》云:&造姑苏之高台,临四远而特建;带朝夕之濬池,佩长洲之茂苑。窥东山之府,则环宝溢目;观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李善注引《汉书》&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是夸张而言积粟之多。古海陵仓遗址位于泰县叶甸乡仓场庄。叶甸仓场素有&糠爿街&之说,当地村民传说吴王张士诚起兵时,在此加工军粮,稻糠曾经把一条河填满,成为一条街。可见海陵仓储积之富。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寒风冽冽布秋霜,势利文坛妒靓妆。不是当年皇甫序,三都覆瓿不荒唐。&
& & 桓温《八阵图》诗:&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
& &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明帝婿。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后屡征战,专擅朝政。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后图谋受禅,未成而死。有《桓温集》四十三卷。《八阵图》诗抄自《全晋诗》卷五。《建康实录》卷八记简文帝,其人在位仅一年。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六月戊子,&护军将军庾希举兵反于江北,自海陵入据京口,桓温使周少孙破之。擒希,斩于建康市,夷三族&;七月,简文帝病危,竟手诏桓温曰:&少子可辅,即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侍中王坦之毁诏,曰:&天下者,宣、元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何得私与人!&帝默然,于是遗诏以桓温辅政。当其时也,桓温篡位之心路人皆知矣,而患已养成。其间教训,著史者固尝言之矣。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海陵京口起飞沙,白下刑场噪暮鸦。何事简文私天下,可怜无奈野心家。&
& & 刘义隆《登景阳楼》诗:&崇堂临万雉,层楼跨九层。瑶轩笼翠幌,组幙翳云屏。阶上晓露洁,林下夕风清。蔓藻环绿叶,芳兰媚紫茎。极望周天险,留察浃神京。交渠纷绮错,列植发华英。士女眩街里,轩冕曜都城。万轸杨金梵,千轴树兰旌。&&
& & 刘义隆(407&453),小字车儿,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少帝刘义符景元二年(公元424年)被杀,执政徐羡之迎义隆即位,改元元嘉,是为宋文帝。其在位近三十年,加强集权,整顿吏治,史称&元嘉之治&。曾在南京凿玄武湖,开垦湖熟良田十余万亩。后被太子刘劭所杀。汪中《广陵通典》卷三称,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督淮北,&土断侨流郡县,分广陵郡,立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为海陵郡,户三千六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这个人口统计资料,颇可注意。《登景阳楼》诗抄自《全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诗全宋诗》卷一。景阳楼是南京鸡笼山皇家花园华林园的一处景点。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他兴兵讨伐北魏,大败。北魏举兵渡淮南下,进至瓜埠(今江苏六合东南),江北大受掳掠。《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记载这一段历史, 说:&初,太祖(指宋文帝)闻虏寇逆,焚烧广陵城府船乘,使广陵、南沛二郡太守刘怀之率人民一时渡江。虏以海陵多菹泽,不敢往。山阳太守萧僧珍亦敛居民及流奔百姓,悉入城。台送粮仗给盱眙,贼逼,分留山阳。又有数万人攻具当往滑台,亦留付郡。城内垂万家,战士五千余人。有白米陂,去郡数里,僧珍逆下诸处水,注令满。须贼至,决以灌之。虏既至,不敢停,引去。&这一段战事虽然不是直接发生在海陵,但是其中一句&虏以海陵多菹泽,不敢往&,分明说到海陵当时的水乡特色以及战略地位。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战火纷飞南北朝,海陵菹泽阻嚣嚣。聚齐白米陂中水,强虏闻风大梦消。&
& & 庾肩吾《乱后行经吴御亭》诗:&邮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獯戎鲠伊洛,杂种乱辕。辇道同关塞,王城似太原。休明鼎尚重,秉礼国犹存。殷牖爻虽赜,尧城吏转尊。泣血悲东走,横戈念北奔。方凭七庙略,誓雪五陵冤。人事今如此,天道共谁论?&&
  庾肩吾(487&550),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梁书》卷四十九说他&八岁能赋诗&。诗靡丽,工琢句,与刘孝威等十人号为&高斋学士&。官至度支尚书。有文集。《乱后行经吴御亭》诗抄自《全梁诗》卷七。他在《谢湘东王赉米启》中说:&盈仓接宇,宁异海陵。&亦用海陵仓之典。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闻名天下海陵仓,红粟飘香字亦香。南北朝时辞藻丽,并无多少好文章。&
& & 萧统《赋书帙》诗:&擢影兔园池,抽茎淇水侧。朝映出岭云,暮聚飞归翼。幸杂缃囊用,聊因班女织。一合轩羲曲,千龄如可即。&&
& &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之西北)人。梁武帝之长子,立为太子,未及继位而卒,世称昭明太子。他生前所做最有意义的事,是招聚文人学士编纂成一部《文选》,收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七百余篇,分为三十八类。作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影响极其深远。《赋书帙》诗抄自《全梁诗》卷一。诗中所谓&一合轩羲曲,千龄如可即&,颇有夫子自道的味道。海陵丛刻本夏荃《退庵笔记》卷九谓&州志《仙释》载:&乐子长道成,白日飞升,当时号为乐真人,今乐真桥乃其遗迹。梁昭明太子与邵陵王纶游至海陵,即以子长故宅为观。&时大同元年也。&据此可知,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昭明太子萧统和邵陵王萧纶曾同游海陵。邓汉仪辑《诗观》二集卷十三有缪肇甲《登天目山晋王冶飞升处》诗,说&昭明访道乘船后,缥缈仙音更不逢&,亦指此事。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昭明太子读书颠,览遍奇书夜不眠。瑰意琦行天下罕,世传文选过千年。
& & 阴铿《广陵岸北送使》诗:&行人引去节,送客舣归舻。即是观涛处,仍为郊赠衢。汀洲浪已息,邗江路不纡。亭嘶背枥马,樯啭向风乌。海上春云杂,天际晚帆孤。离舟对零雨,别渚望飞凫。定知能下泪,非但一杨朱。&&
& &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梁时官湘东王法曹参军;入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工诗,善炼字造句,以描写山水见长。与何逊齐名,杜甫《论诗》有&颇学阴何苦用心&之赞。原有诗集,后失传。《广陵岸北送使》诗抄自《全陈诗》卷一。&即是观涛处&,是指广陵城外长江北岸观看海涛的景点。这一处观涛景点的具体位置究竟在何处,今已无考。从诗意看,站在这里,远看长江入海口大潮汹涌澎湃,等于在遥望海陵江海汇合大浪滔天的景色。诗人接着说&海上春云杂,天际晚帆孤&,可见视野十分开阔。后来李白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实际由此脱胎而出。有专家认为,姜堰曲江楼&观涛处&匾额,即借用此典,可备一说。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送客观涛望海陵,海天一色暮云凝。孤帆远影伤离别,李白诗成动友朋。&
& & 杨广《季秋观海》诗:&孟轲叙游圣,枚乘说愈疾。逖听乃前闻,临深验兹日。浮天迥无岸,含灵固非一。委输百谷归,朝宗万川溢。分城碧雾晴,连洲彩云密。欣同夫子观,深愧玄虚笔。&&
& & 杨广(569&618),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文帝杨坚之子,史称隋炀帝。初封晋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以阴谋夺嫡,代兄勇为太子;四年后乃弑父即位。随即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每项工程都役使数十万或至数百万人,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加上陈兵高丽,兵役繁重,人民深受其苦。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后,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扬州)缢杀,葬扬州雷塘。罗隐《炀帝陵》诗:&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季秋观海》诗抄自《全隋诗》卷一。所谓&分城碧雾晴,连洲彩云密&,说明这时候长江中已经出现江心洲,他看到的也不仅仅是广陵城了。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歌舞维扬碧雾天,民生疾苦化烽烟。迷楼寂寞琼花落,弄脏雷塘半亩田。&
& & 隋民歌《大业长白山谣》:&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横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食獐鹿,下山食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 & 隋民歌《大业长白山谣》抄自宋曾慥《类说》引《河洛记》,作者不详。长白山,在今山东长山县。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在此聚众起义,自称&知世郎&,意即能够知道世事的人。当时隋炀帝远征高丽,士兵死伤甚多,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不要去白白送死,动员人民举行起义。这首《大业长白山谣》,是当时流传的一首民歌,歌颂王薄起义军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大业年间,群雄并起,义军旗帜插遍大江南北。当时泰州义军首领曰赵破阵,可惜傲慢轻敌而终致失败。《旧唐书》卷五十六《杜伏威传》记大业九年,杜伏威率众入长白山,不被礼遇,遂转淮南,自称将军。&有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座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此段文字虽短,而赵破阵之傲慢轻敌刻画尽致。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傲慢军前令智昏,恭维牛酒最迷魂。众酋高会腾欢日,谁料鸿门即此门。&
& &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附近)人。&初唐四杰&之一。曾入朝为侍御史,后被贬为临海县丞。有《骆临海全集》。《在狱咏蝉》诗抄自《全唐诗》卷七十八。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代为起草《讨武曌檄》,曾传诵一时。文章形容义军&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可谓气壮山河。武则天看到后,也不得不叹服和称赏作者的才华。读到后面&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她感慨地说:&如此贤才沦落在外,这是宰相的过失。&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狱外蝉声不耐寒,海陵红粟助狂澜。域中今日谁天下,千古名言仔细看。
& & 宋之问《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 &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进士,充崇文馆学士。武后晚年迁司礼主簿;后遭太平公主忌恨,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睿宗时流钦州(今广西钦州),以赦改桂州;玄宗即位,赐死。他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的浮华空泛之作。《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抄自《全唐诗》卷五十二。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诗人常写海陵仓,时实时虚各有方。不管诗人意何在,海陵从此美名扬。&
& & 唐民歌《永淳中童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
& & 唐民歌《永淳中童谣》抄自《新唐书五行志二》。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东都洛阳大雨成灾,于是有童谣流传。农村之荒芜,人民之忧虑,尽在其中矣。此类记载史不绝书,可谓时有所见。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敬晖任卫州刺史。《旧唐书》卷九十一《敬晖传》谓&时河北新有突厥之寇,方秋而修城不辍,晖下车谓曰:&金汤非粟而不守,岂有弃收获而缮城郭哉?&悉令罢散,由是人吏咸歌咏之。&此后,敬晖&出为泰州刺史&。他在泰州刺史任上政绩如何,新旧唐书均未见记载。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谁怜新麦不登场,有女凄惶皆孟姜。谁管农夫生与死,官家只道缮城墙。&
& & 王维《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诗:&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山东诸侯国,迎送纷交驰。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公吏奉组,安车去茅茨。君王苍龙阙,九门十二逵。群公朝谒罢,冠剑下丹墀。野鹤终踉跄,威凤徒参差。或问理人术,但致还山词。天书降北阙,赐帛归东菑。都门谢亲故,行路日逶迟。孤帆万里外,淼漫将何之。江天海陵郡,云日淮南祠。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
& &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任大东丞、右拾遗、监察御史,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为李白杜甫以外,盛唐诗歌的另一代表。诗作语言精练准确,意象鲜明,世人誉为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诗抄自《全唐诗》卷一二五。题中&高适&,许多版本作&高道&,仅《全唐诗》、顾元纬本与凌本作&高适&。诗中所写高耽,其经历与高适之弟大致相符,而且王维和高适有交往,故题作&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较合理。高耽从小游览淮河泗水,到下邳(现江苏邳县)、燕赵(现河北山西一带)开始跟侠客交往。后来他改变主意,学儒学,学政治,恰好&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皇帝派官员请他做官,他不能不来到长安做官。但一个小官吏,受不了大官的冷漠,他的许多意见也无人采纳。失望的他最后还是走上归隐的路。王维此诗就是送行之作,送高耽这只&野鹤&重回江湖。诗人笔下提到了&江天海陵郡&,当时还处于&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的状态,与&十里长街市井连&的扬州城,一时无法相比。所以他为高耽心里抱屈。结语甚至说&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感情。王维另有《送从弟惟祥宰海陵》诗:&旧有令闻,克奉成宪。往践乃职,无恫于人。狱货非宝,农食滋硕。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彼有美锦,尔尝操刀,学古入官,倚法为使。上官奏课,国将大选,尔劳勉哉,行乎!唱予和汝。&亦可读。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十里繁华是竹西,东行渐感海风凄。沧洲杳冥谁能识,只等诗人带泪题。&
  李白《来日大难》诗:&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仙人相存,诱我远学。海陵三山,陆憩五岳。乘龙天飞,目瞻两角。授以神药,金丹满握。蟪蛄蒙恩,深愧短促。思填东海,强衔一木。道重天地,轩师广成。蝉翼九五,以求长生。下士大笑,如苍蝇声。&&
& &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童年随父迁居绵州青莲(今四川江油);一说生于青莲。《新唐书》卷二〇二说他&十岁通诗书&。好剑术,喜游历。游踪所及,几半中国。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推荐给玄宗,任供奉翰林。不久辞官与杜甫、高适结伴远游。经安史之乱,获罪下狱。这些坎坷经历,成就诗人光辉一生。存诗九百多首,有《李太白诗集》。《来日大难》诗抄自《全唐诗》卷二十。《乐府古题要解》谓&《善哉行》&来日大难,口噪唇干&,言人命不可保,当乐见亲友,且求长生术,与王乔八公游焉&。李白摘其首句命题,写成此诗。有人认为,所谓&海陵三山&,把海陵和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海上仙山并列起来,说这些地方和&五岳&一样,都是求仙学道,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所在。也有版本&海陵三山&作&海凌三山&,不过那就与我的家乡无关了。王慕农先生则认&海&与&陆&、&陵&与&憩&、&三山&与&五岳&分别对仗,亦可解。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海陵地气接仙山,李白诗中不一般。飞目乘龙神话境,读书至此每开颜。&
& & 刘长卿《送营田判官郑侍御赴上都》诗:&上国三千里,西还及岁芳。故山经乱在,春日送归长。晓奏趋双阙,秋成报万箱。幸论开济力,已实海陵仓。&&
& &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进士。至德间任监察御史,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被诬,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其反映安史乱后荒凉凋敝景象诸诗,贴近现实。诗风简练浑括,笔调苍凉沉郁。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谓为&五言长城&。《送营田判官郑侍御赴上都》诗抄自《全唐诗》卷一四七。&幸论开济力,已实海陵仓&,是一种政绩,更是一种远见卓识。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辛苦耕耘谷满仓,行人口碑竞芬芳。春风化雨民心见,一任官当福一方。
& & 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曾应进士举,不第。肃宗朝官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后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漂泊鄂湘,贫病而卒。他空怀忠君报国之志,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诗作每每反映人民疾苦,诗风沉郁顿挫,被誉为一代&诗史&。有《杜工部集》。《昔游》诗抄自《全唐诗》卷二二二。诗中&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句意,与李白《来日大难》诗&海陵三山,陆憩五岳&完全不同。仇兆鳌《杜诗详注》注此诗,引《博议》谓&唐运江淮租税,以给幽燕,此天宝间海运也&,说明海陵与苏州一样,都是天宝年间重要的海运港口。大量需要从海上运往北方的粮食布匹,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杜甫诗之谓诗史,此一实例也。这对认识海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泰州有属地名口岸。从这个角度看口岸这个地名,意义良多。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海陵粟帛转蓬莱,天宝年间海运来。诗史给人新视角,不教口岸没尘埃。
& & 岑参《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诗:&诏置海陵仓,朝推画省郎。还家锦服贵,出使绣衣香。水驿风催舫,江楼月透床。仍怀陆氏橘,归献老亲尝。&&
& & 岑参(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祖居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进士。曾任兵曹参军、侍御史等,终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边塞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诗作想象丰富,气势豪迈,绚丽而明快。杜甫《美陂行》诗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即指此。有《岑嘉州集》。《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诗抄自《全唐诗》卷二百。所谓&诏置海陵仓&,说明朝廷对这件事的重视。自吴王刘濞建海陵仓以来,至此已有将近九百年的历史。期间天翻地覆陵谷变迁,海陵仓又重新焕发青春,不能不说是海陵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一件大事。为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唐皇诏置海陵仓,历史翻开又一章。九百年来天地变,海陵红粟更芳香。
& & 李嘉祐《仲夏江阴官舍寄裴明府》诗:&万室边江次,孤城对海安。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苔色侵衣桁,潮痕上井栏。题诗招茂宰,思尔欲辞官。&&
& & 李嘉祐,生卒年不详,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进士,授秘书正字,坐事谪鄱江令,调江阴;入为中台郎,后出为台州刺史。有《李嘉祐集》。《全唐诗》编其诗为两卷,为诗丽婉,有齐梁风。《仲夏江阴官舍寄裴明府》诗抄自《全唐诗》卷二〇六。宣统《泰州志》题作《仲夏江阴官舍寄海陵裴明府》,多&海陵&二字;诗亦略有异字。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孤城对海接朝霞,远望江边柳色斜。苔色又随春雨浅,依稀天宝旧人家。&
& & 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
& &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大历末,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高仲武谓其累代词伯,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其《枫桥夜泊》诗名动天下,可谓妇孺皆知。《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抄自《全唐诗》卷二四二。诗中&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一联,颇多韵味。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海陵红粟几时空,车载斗量难竣工。不是诗人发奇想,情深万里望飞鸿。&
& & 皎然《送卢仲舒移家海陵》诗:&世故多离散,东西不可嗟。小秦非本国,楚塞复移家。海岛无邻里,盐居少物华。山中吟夜月,相送在天涯。&&
& & 皎然(730&799),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僧人。俗姓谢,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与颜真卿友善,曾经与灵澈、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工诗,多引禅入诗,意境创开,情调闲适,语言简淡。《送卢仲舒移家海陵》诗抄自《全唐诗》卷八一五。卢仲舒生平不详。从&小秦非本国,楚塞复移家&来看,他搬家到海陵恐有其不得已处。所谓&海岛无邻里,盐居少物华&,是海陵当时给人的真实印象。海陵当时海岸线与今天大不相同,相对比较闭塞,对外交往还没有起步;主打产业是制盐,此外就&少物华&了。这与王维笔下&江天海陵郡&那一种&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的状态,基本相似,而时间却已经过去不少年。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诗僧送友远移家,曾叹盐居少物华。历史镜头多宝贵,无邻海岛在天涯。&
& & 姚合《扬州春词》诗:&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廛持烛入,邻里荡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 & 姚合(779&846),陕州陕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唐玄宗宰相姚崇之孙。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进士。授武功主簿,人因称姚武功。官至秘书监。诗与贾岛齐名,时称&姚贾&。《扬州春词》抄自《全唐诗》卷四九八。姜堰自古为扬州辖地,上下河交汇,诗人所写&邻里荡船过&之水乡风光,延续千余年,直到我下乡插队时依然可见。《清史稿》卷五十八《地理志》记泰州,谓&盐河西自江都入,夹城东流,一曰里下河,有溱潼水注之。至白米镇,左通串场河,右出支津,入泰兴&;&盐河东北自东台入,西南流,迳淤溪达鳅鱼港,又西南与之合&。陈邦贤《自勉斋随笔》则说:&里河,就是苏北从泰县到如皋南通的一条河;下河,就是从江都邵伯到兴化盐城等县的一条河。&又说:&据说里下河一带,七百年未遭兵燹,所以苏北的财富,以里下河一带为最盛。&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船头号子胜笙歌,鱼米之乡里下河。邻里往来篙一点,门前小坐赏新荷。&
& & 张祜《题海陵监李端公后亭十韵》诗:&古城连废地,规画自初心。眺出红亭址,裁成绿树林。竹倚丛岸势,池满到檐阴。暗草通溪远,闲花落院深。上帘新燕入,抛叶小鱼沉。晚影移樽惜,残芳秉烛寻。风兰曳衣袖,露柳拂头簪。属咏聊题极,垂竿旋屈针。短桥多凭看,高堞几登临。漫厕宾阶末,无因和至音。&&
& &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清河(今山东武城)人。性情孤傲,狂妄清高。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丹阳以终。&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是他得以成名的佳句。谢世后,皮日休挽诗说&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题海陵监李端公后亭十韵》诗抄自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孙望谓张祜&情词艳发,稍流轻薄;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古城废地出红亭,溪远桥深绿树青。燕子鱼儿相悄语,怕人驻足细聆听。
& & 滋野贞主《春日奉使入渤海客馆》诗:&苍茫渤海几千里,五两舟中送一年。鳀壑艰辛孤迹度,鲸涛煞怕远情传。春鸿爱暖南江水,旅客看云北海天。晓籁莫惊单宿梦,他乡觉后不胜怜。&&
& & 滋野贞主(785&852),日本国人。为唐东宫学士,奉敕撰《经国集》,官至参议宫内卿。《春日奉使入渤海客馆》诗抄自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九。孙望搜集到他的三首诗。当时日本人来华都是从海上乘船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记载说:&午时到江口,未时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梁丰村。日本国承和五年七月二日,即大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七月二日,虽年号殊,而日月共同。&这些日本人千辛万苦来到中国,从南通进入内陆,经过如皋、海陵、宜陵到达扬州。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有经过如皋、海陵、宜陵所见所闻的详细记载。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海陵西去到扬州,历尽艰辛海上舟。惊涛骇浪时时有,要将友谊传千秋。&
& & 刘商《送豆卢郎赴海陵》诗:&烟波极目已沾襟,路出东塘水更深。看取海头秋草色,一如江上别离心。&&
& & 刘商,生卒年不详,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公元766&779年)间进士。官礼部郎中。好道术,后隐于义兴(今江苏宜兴)胡父渚。尝赋诗曰:&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醒来还爱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属人。&酷尚山水,著文之外,爱画松石树木,性高迈。时有毕宏亦善于画松树水石。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间亦为人物,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均有记载。《唐才子传》卷四谓其&乐府歌诗,高雅殊绝;拟蔡琰胡笳曲,鲙炙当时&。《送豆卢郎赴海陵》诗抄自《全唐诗》卷三〇四。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春草秋风自在身,诗迷酒醉苦人贫。歌声长伴烟波去,一片真情送故人。&
& & 段成式《醉中吟》诗:&只爱漕床滴滴声,长愁声绝又醒醒。人间荣辱不常定,唯有南山依旧青。&&
& & 段成式(约803&863),字柯古,临滋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父亲当过宰相。他自己自幼苦学,博览群书,尤精佛理。官至太常少卿。著作有《酉阳杂俎》、《庐陵官下记》等。《醉中吟》诗抄自《全唐诗》卷五八四。《酉阳杂俎》有几处记载海陵当时的社会新闻。前集卷六&器奇&有一条说:&元和末,海陵夏侯乙,庭前生百合花,大于常数倍,异之。因发其下,得甓匣十三重,各匣一镜,第七者光不蚀,照日光环一丈,其余规铜而已。&续集卷二&之诺皋下&有一条说:&武宗六年,扬州海陵县还俗僧义本且死,托其弟言:&我死必为我剃须发,衣僧衣三事。&弟如其言,义本经宿却活。言见二黄衣吏追至冥司,有若王者问曰:&此何州县?&吏言:&扬州海陵县僧。&王言:&奉天符沙汰僧尼,海陵无僧,因何作僧领来?&令回,还俗了领来。僧遽索俗衣,衣之而卒。&过去读《酉阳杂俎》,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许多用&曰&的地方,段成式却用&言&、&说&代替,更接近口语。不过&说&字之后的引语,一般不是原文,而仅仅是记其大意。研究古汉语的发展及其与口语的区别,或可参考。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不重公文重逸闻,酉阳杂俎细耕耘。百年荣辱皆由己,种菊南山自不群。&
& & 鲍溶《寄海陵韩长官》诗:&吏散重门印不开,玉琴招鹤舞裴回。野人为此多东望,云雨仍从海上来。&&
& & 鲍溶,生卒年不详,字德源,籍贯不详。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进士,与韩愈、李正封、孟郊友善。《唐才子传》卷六说他&初隐江南山中避地,家贫苦,劲气不挠。羁旅四方,登临怀昔,皆古今绝唱&,又说他&卒飘蓬薄宦,客死三川(今陕西富县)&。《寄海陵韩长官》诗抄自《全唐诗》卷四八七。韩长官生平不详。思乡游子,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吏散重门雾色浓,飘蓬薄宦叹鲍溶。可怜东望知时雨,湿润桃源不老松。&
& & 李商隐《西溪》诗:&近郭西溪好,谁堪共酒壶。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朱。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
& &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曾任县尉、校书郎之类小官,长期落魄江湖,沉沦幕府,其《上尚书范阳公君》自谓&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过着穷愁飘荡的生活,死时仅四十六岁。诗擅长律、绝,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西溪》诗抄自《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同卷另有《西溪》、《夜出西溪》二诗。《西溪》诗:&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萝。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京华他夜梦,好好寄云波。&清冯皓笺注引《四川通志》谓&西溪在潼川府西门外&;一说引陆游《老学庵笔记》谓&华州郑县之西溪&,恐皆误。西溪原属泰州,在市东北,宋范仲淹、晏殊等人均在此当过盐官。《宋史》卷三百《徐的传》谓徐的&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亦是指此。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86年)析泰州东北境建东台县,西溪由此归东台。李商隐《西溪》诗之西溪究属何地,恐怕还需讨论。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玉溪几次咏西溪,今日西溪路径迷。借问西溪何处是,玉溪遥指海云西。&
& & 杨溥《泰州永宁宫》诗:&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 & 杨溥(899&937),安徽合肥人。梁龙德(公元921&923年)初,嗣吴王,后称帝,史称吴让皇。十年后为南唐徐知诰所篡,卒于丹阳。自其祖杨行密起兵割据淮南,称吴王,至杨溥亡国,前后共四十六年,历四代。南唐迁其子孙于海陵,后李璟杀其族,杨氏遂绝。《资治通鉴》卷二八一考异谓&《十国纪年》&唐人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守卫甚严,不敢与国人通婚姻,久而男女自为匹偶&;《江表志》&让皇子及五岁,遣中使拜官,赐朝服,即日而卒&。按,唐烈祖受禅,使让皇居故宫,称臣上表,慕仁厚之名;若恶杨氏,则灭之而已,何必如此之迂也?他书皆未之见,不知《纪年》据何书,今不取&。换言之,杨溥一门在泰州的遭遇,历史学家有不同看法。《泰州永宁宫》诗抄自《江表志》。《全唐诗》卷八南唐后主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诗,与此文字全同,附注说此诗是杨溥在泰州时作。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认为,马令《南唐书》、《江南野史》都说李后主亡国时渡江赋诗云&兄弟四人三百口&,令人怀疑。因为后主亡国时,尚有兄弟六人,不应说&兄弟四人&;诗又说&广陵台殿已荒凉&,南唐都金陵,不应说广陵。广陵是杨行密的都城,杨行密有四个儿子,夏承焘因此疑为杨溥之作,后查《江南余载》、《江表志》,与《全唐诗》李煜诗附注说法大致相同,确认此诗是杨溥在泰州时作。可参看。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广陵台殿早荒凉,称帝淮南梦一场。贻害子孙受凌辱,永宁宫里泪千行。&
& & 徐铉《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人》:&风紧雨凄凄,川回岸渐低。吴州林外近,隋苑雾中迷。聚散纷如此,悲欢岂易齐。料君残酒醒,还听子规啼。&&
& & 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贬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死在贬所。有《骑省集》三十卷、《稽神录》六卷。曾校订《说文解字》,增补十九字入正文,增补四百零二字附正文后。其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无生涩雕琢之病,近白居易诗风。《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人》诗抄自《全唐诗》卷七五三。徐铉从被贬官泰州开始,一直到离开此地,写了很多诗。《全唐诗》中自《贬官泰州出城作》诗向下连续十首诗,都是在泰州期间所作。写泰州景色,确实有别具一格处。卷七五三《附书与钟郎中因寄京妓越宾》诗开头说&暮春桥下手封书&,&暮春桥&注:&泰州桥名&。我找了不少书,没有找到这座暮春桥竟在何处。而暮春桥这个名字,却令人无限神往。今泰州亦有暮春桥,是否即是这座古桥,有待考证。《全唐诗》卷七五四还有徐铉《赠泰州掾令狐克己》诗:&念子才多命且奇,乱中抛掷少年时。深藏七泽衣如雪,却见中朝鬓似丝。旧德在人终远大,扁舟为吏莫推辞。孤芳自爱凌霜处,咏取文公白菊诗。&思乡游子,夜读及此,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遂成一绝云:&
& & 海陵莫道路迢迢,白菊凌霜慰寂寥。故土神游多一景,流连忘返暮春桥。
& &(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耳垣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