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关于“累”的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1
资料 论述 文章 解读
| | | | | | | | | | &&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1
新教材大纲上规定的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A1、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4)&晋渊明独爱菊(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6)&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8)&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9)&吴广素爱人(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安(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2)&君安与项伯有故(3)&沛公安在(4)&风雨不动安如山(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不患贫而患不安(9)&既来之,则安之(10)&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B3、被(1)&其次关木索,被(竹头下加垂)楚受辱(2)&将军身被坚执锐(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与欠?《伶官传序》(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予本非文画士(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5)&6、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兵(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2)&非我也,兵也(3)&穷兵黩武(4)&草木皆兵(5)&可汗大点兵(6)&兵者,国之大事(7)&左右欲兵之(8)&兵不血刃8、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2)&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5)&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C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3)&向察众人之见,专欲误将军(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9)&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10、朝(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于是入朝见威王(3)&朝济而夕设版焉(4)&相如每朝时,常称病(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11、曾(1)&相逢何必曾相识(2)&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不若孀妻弱子(4)&虽趣舍万殊,、、、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12、乘(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3、诚(1)&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4)&帝感其诚(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6)&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7)&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14、除(1)&诏书特下,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4)&兴利除弊/除残去弊15、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停数日,辞去(3)&不辞劳苦(4)&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6)&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7)&归去来兮辞(8)&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10)&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报任安书》(11)&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同上》16、从(1)&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4)&乃使其从者衣褐(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7)&小惠未遍,民弗从也(8)&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17、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5)&D17、殆(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3)&知已知彼,百战不殆(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8、当(1)&当此知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2)&舟回至两山间,有大石当中流(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4)&安步当车(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6)&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7)&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9)&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10)&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9、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不足为外人道也(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任重道远(5)&有碑仆道(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于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8)&何可胜道也哉(9)&策之不以其道20、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2)&此言得之(3)&诚不得已(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5)&不得通其道(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7)&得无教我猎虫所耶(8)&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怡然自得21、度(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上部,下加系)大(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5)&常有大度(6)&春风不度玉门关22、非(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顿非前物《促织》(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4)&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5)&是古而非今(6)&死日,然后是非乃定(7)&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9)&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过秦论》(1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23、复(1)&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2)山重水复疑无路(3)更若役,复若赋(4)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5)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6)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23+1发(1)而大声发于水上(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舜发于畎亩之中(6)&发闾左谪戊阳九百人(7)&有贤大夫发五十金(8)&非常之谋难于猝发(9)&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1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11)&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3+2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3)&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伐薪烧炭南山中(5)&故上兵伐谋
24、负(1)&宁许以负秦曲(2)&秦贪,负其强(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6)&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7)&负债累累(8)&廉颇闻之,肉袒负荆(9)&负隅顽抗(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1)&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G25、盖(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3)&日初出大如车盖(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6、故(1)&故土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2)&广故数言欲亡(3)&君安与项伯有故(4)&暮去朝来颜色故(5)&豫章故郡,洪都新府(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桓侯故使人问之(8)&既克,公问其故27、顾(1)&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君臣相顾,泣下沾襟(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6)&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7)&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8)&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28、固(1)&请略陈固陋(2)&人固有一死(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4)&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5)&秦孝公据崤函之固(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8)&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9、归(1)&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3)&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4)&若水之归下也(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6)&后五年,吾妻来归(7)&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8)&江表英豪咸归附之(9)&竟死于秦而归葬(10)&田园将芜胡不归30、国(1)&声闻邻国(2)&去国怀乡(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4)&等死,死国可乎(5)&孟尝君就国于薛(6)&31、过(1)&无乃尔是过与(2)&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4)&过而能改(5)&过蒙拔擢(6)&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7)&过犹不及(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9)&是谁之过与(10)&故尝与过宋将军32、何(1)&不然,籍何以至此(2)&徐公何能及君也(3)&水何澹澹(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5)&豫州今欲何至(6)&大王来何操(7)&开国何茫然(8)&妇啼一何苦33、恨(1)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3)&恨私心有所不尽《报任安书》(4)&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34、胡(1)&田园将芜胡不归(2)&国胡以相恤?(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5、患(4)&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5)&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7)&赵宣子骤谏,公患之(8)&时有患疟疾者(9)&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10)&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36、或(1)&或: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7、疾(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寡人无疾(3)&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5)&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8、及(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2)&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3)&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4)&徐公何能及君也(5)&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6)&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8)&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9)&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10)&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39、即(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2)&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胡天八月即飞雪(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40、既(1)&既而儿醒,大啼(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3)&将军既帝室之胄41、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42、间(1)&奉命于危难之间(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43、见(1)&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2)&曹刿请见(3)&冉有、季路见于孔子(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5)&庄暴见孟子(6)&君既若见录(7)&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8)&44、解(1)&太后之色稍解。《触龙说赵太后》(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3)&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4)&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5)&秦军解去,遂救邯郸(6)&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记》45、就(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3)&乃谢客就车(4)&瞬息可就(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6)&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7)&亦颇识去就之分矣(8)&草创未就会遭此祸(9)&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10)&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11)&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46、举(1)&举所佩玉(王加块右侧)以示之者三《鸿门宴》(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孙叔敖举于海(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5)&杀人如不能举47、绝(1)&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2)&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以为妙绝(5)&佛印绝类弥勒(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8、堪(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3)&众不能堪,(提手旁右加失)而仆之49、克(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3)&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4)&克已复礼《论语》
50、类(1)&中绘殿阁,类兰若(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佛印绝类弥勒(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51、怜(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3)&52、弥(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3)&弥天大谎(4)&虽累百世,垢弥甚耳53、莫(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3)&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4)&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3+明(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54、乃(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游褒禅山记》(3)&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报任安书》(5)&良乃入,具告沛公(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55、内(1)&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2)&内立法度,外务耕织《过秦论》(3)&内惑于郑袖《屈原列传》56、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失期,法皆斩(5)&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57、奇(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3)&此奇货可居(4)&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6)&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58、迁(1)&不韦迁蜀,世传《吕览》(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3)&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4)&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5)&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6)&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7)&迁客骚人,59、请(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2)&臣请完璧归赵(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4)&乃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伶官传序》60、穷(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2)&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3)&复前行,欲穷其林(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 点击次数: 来源:邓春兰工作室
当前位置:&&&
常见文言文一词多义
上传: 谢慧 &&&&更新时间: 11:18:32
1.哪里。2.安心。3.怎么,疑问代词。4.安稳。5.养生(的东西)。6.安定。7.安乐享受。8.地名。
1.官府的公文(与&牍&并译)。2.桌子。3.通&按&,按着。
1.近。2.比作。3.并。4.等到。5.比起。6.比试。
1.仅仅。2.才干、才能。3.刚刚。4.指才之秀者,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与&秀&&茂&并译)。
1.天亮。2.固执、顽固。
1.的确、实在。2.如果。3.诚心。4.实在。
1.用在句中表否定。2.通&否&,此时可用于句末表疑问。
1.丈夫.2.大夫,士大夫,古代官名。3.先生。表尊称。4.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
5.无词义,在句子中表舒缓语气。6.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7.与&若&连用,做句首语气词,提起另一件事,依法议论或描述,可译你看那&,&像那&。
8.做指示代词,表&那&。9.用在句中表感叹语气,无词义。10.做句中助词,无词义。
1.表&凭依&。2.辜负。3.背,背着。
1.在句中表&再&&又&。2.在句中表&恢复&。3.表示&来往&。4.表&反复&。
1.大概,表推测。2.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整句关系解释原因。
3.用于句子开头做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记叙或议论。
1.古代夜间记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2.遍。3.更换。
1.本来。2.很。3.固执。
1.看,回头看。2.仔细。3.拜访。
1.见到。2.看见。3.觐见。
4.见面。5.通&现&,出现。6.通&现&,显现。
7.引见。8.见&&于,固定用法,表被动。9.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之间。2.夹杂。3.偏僻的。4.当中。5.参与。6.偶尔。7.一会儿。
1.&听说,听到。2.名声,这里指好名声。3.使&&听到。
4.听从。5.出名,被统治者重用。6.学识、学问。
1.死去的。2.通&无& ,不久。3.逃亡犯。4.灭亡。5.逃离。6.没有,先写作&无&。7.使&&灭亡。
1.没有。2.无法。3.更不要。4.不要。5.还不如。
1.悉数。2.全部、都。
1.温习。2.习惯。3.练习。
1.赠送。2.遗留。3.给予。
1.少。2.指代鱼。3.鲜美。
1.辅佐。2.跟着。3.一起。4.表示动作,偏指一方。5.相互。
1.假使。2.从前。3.刚才。
1.开导。2.精通。
1.告知。2.认错。3.请问。
1.走。2.前行。3.出门远行。4.行为。5.行动。6.奉行,遵守
1.高。2.修建,修整。
1.哪里。2.表肯定。3.代词,指捕蛇这件事。4.于此,在这里。5.怎么。6.语气助词,呀。
1.停止。2.已经。
1.凭,凭借。2.这么,如此。3.用,把。4.用来。5.因为。
6.认为。7.以便。8.如果。9.从。10.来。11.要。
1.私下里。2.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伤心,悲痛。2.遗憾。
1.有人,有的人。2.有时。3.有的。4.或许,或者。5.如果
1.等到,到了。2.达到。3.比得上。4.和。5.从而。6.或者。
1.脱下。2.解剖。3.理解。
1.所以。2.因此。3.原因。4.特地。5.过去。6.朋友。7.老朋友。
8.汉代人在门生面前自称故人。9.旧的知识。10.故乡。11.世代做官的人家。
1.完成。2.靠近。3.开始从事。4.去。
1.被举用。2.推荐,举荐。3.推行。
1.一起。2.都,同。3.向。
1.军队。2.征兵。3.驻军。4.军营。5.军事。6.当兵的。
1.能够。2.动词,战胜。3.克制。4.通&剋&。严格限定期限。5.能。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2.劳山即崂山,位于山东即墨海边。3.犒劳。
1.他们,他们的。2.他,他的。3.这,这个。4.它,它的。5.其中的。
6.那,那个。7.难道。8.其实。9.千万。10.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语气。
1.抵达、到。2.靠近。3.面对。4.将。
1.爱。2.与&可&组合,译为&可惜&。
1.确实,实在。2.肥沃的。3.善、好。4.善良。
1.道理。2.治理。3.纹理。4.法治。
1.感情。2.实情。3.心情。
1.偷窃。2.谦词,私下,代&我&。3.偷偷地、暗中。
1.尽,&走到&&尽头&。2.穷尽。3.穷苦、贫困。4.隆深。
1.零,孤苦的样子。2.下雨,比喻像雨一样落下。
1.约定。2.日期。3.期年:满一年。
1.才。2.于是,就,便。3.就是。4.是。5.却。6.竟,竟然。
1.请求。2.允许。3.询问,请教。4.问。5.希望。
1.不。2.不要。3.没有谁、没有人。
1.离开。2.召。3.距离。4.逃离。5.到
1.再,又。2.转折。3.推辞。
1.不译。2.于。3.然而。4.&&的样子。
1.城楼。2.通&缺&,缺少。
1.时候。2.从前。3.这时。4.常常。5.到时。6.按时。7.季。8.当时。
1.禁得住。2.胜过。3.极大的。4.赢、打败。5.禁受。6.胜利。7.承蒙。
1.饭菜。2.吃的。3.通&饲&,喂养。4.吃。5.干粮。6.给&吃。
1.纷紛。2.渐渐地。3.稍微,略微。4.按时供给。
1.一会儿、片刻。2.略微。3.少数。4.缺少。5.很少。6.年轻。
7.少有。8.一个人。9.认为不多。10.一点儿。11.少年。12.多少。
1.老师。2.先生。3.军队。4.作动词,拜&为师。5.朝见。
1.让。2.官名,太守的别称。3.岀使。4.如果,假使。5.派人&&6.使臣。
1.诗歌。2.诗词。3.诗赋。
1.例举罪状或过失。2.多次。3.称得上。4.数字。
1.谈论。2.通&悦&,高兴。3.解释。4报告,禀告。
1.市场。2.市井之间。3.公共场合。4.闹市。
1.史实。2.做事。3.大事。4.实情。5.事情。6.形势。7.军事。
1.于是。2.便,就。3.竟然。
1.叫做,是。2.称。3.说。4.认为。5.不译。
1.是、为。2.当,作为。3.做。4.因为。5.因此。6.替,给。7.题写。8.不译。
1.雪白的,白色。2.未加装饰的。3.一向,从来。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您是本工作室的第
位访客,欢迎您常来!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集录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集录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集录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集录
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在此,我将其做些归类,与大家共享。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S,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S”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迁:降职(明显的有“左迁”,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   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可以这样说,以上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方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1.备bèi&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2.薄bó&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3.策cè&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4.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5.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7.道dào&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8.度dù& 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duó,推测,估计。“度已失期”(《陈涉世家》)。9.发fā& ①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征发。“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 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10.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11.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 ③fú,无实义。“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12.固gù &&& ①顽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③本来。“人固不能无失”(《弈喻》)& 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13.顾gù&&& ①回头看,看。“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故克之”(《曹刿论战》)&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过guò& ①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16.号háo&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17.间jiān& ①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⑤jiàn,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⑥j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⑦jiàn,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⑧j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18.将jiàng& ①将领。“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 ③jiāng,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 ④j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19.临lín& 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③来到。“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20.令1ìng& 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同上)21.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j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23.去qù&&& 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24.少shǎo&&& ①不多。“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少时,一狼径去”(《狼》)&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陈涉世家》)25.舍shè&&& ①旅舍。“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②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③放弃。“便舍船,从口入”(同上)& ④施舍,shě。“舍与你的”(《范进中举》)26.胜shèng& ①取胜。“弈者胜”(《醉翁亭记》)&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忍受。“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27.食shí& ①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②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28.书shū& ①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同上)&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29.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②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0.数shù& ①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31.施shī& ①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②y,(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32.许xǔ& ①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⑦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口技》)33.遗yí& ①遗留。“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②wèi。给予。“简拔以遗陛下”(同上)34.益yì& ①增加。“增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②更加。“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③渐渐地。“益习其声”(《黔之驴》)& ④好处,益处。“有所广益”(《出师表》)35.足zú& ①脚。“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充足。“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③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④敬词。(足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普文言文一词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