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社会主意道路是哪一年?通过何种方式完成的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7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相似的试题还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七年级一班的几位同学以“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下列分析报告:(1)政策变化:①1950年,我国在农村开展__________________运动。②(1953年),国家决定对农业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③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发动了_______和&&&运动。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逐步实行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①1958年,农村政策的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后果:&&&。&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改革对农业生产影响:&&&。&(3)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提出建议:(说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2011年3月在“两会”上再度焦聚“三农”问题。(1)结合下列图片说出,年,人民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农业生产?&&&&图一分田工作队&&&&&&&&&&&&&&&&&&&&&&&&&图二河北邯郸农民报名入社(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工作中的重大失误,这一“失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3)结合下面的图片,说一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哪些富民政策或措施?&&&(4)上述材料表明了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给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上有哪些启迪?&&&
“三农”问题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建国后我党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下面是某历史网站就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政策的图片展,从图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土改中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图二1956 年农业社农民在分粮图三人民群众高举标语牌图四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图五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1 )请你分析图一的图文信息,说说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在土地制度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你分析图二的图文信息,从1953 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此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图三中,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据当时报道,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由图四看出,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并请写出该政策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由上面的图片信息可知: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践与文本
-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下)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
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下)
作者: 赵家祥&&&&&
&&阅读人次:
  [摘 要]& 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在下部分,本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结合他们当时生活的历史环境,从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错误观点的批判、恩格斯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与马克思的差别和本质上的一致性这两个方面,继续论述了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试图进一步澄清我国学术理论界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些误解,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俄国公社 俄国革命 俄国民粹派 俄国社会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 中国革命&&& 三、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  俄国民粹派思想即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俄国。民粹派分子以人民的&精粹&自居,提出&到民间去&发动农民推翻沙皇制度,因而有&民粹派&之称。俄国民粹派把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看成一种不应当出现的偶然现象,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把农村公社看作社会主义的胚胎和基础,把农民看成革命的主要力量,强调俄国发展的所谓特殊道路,幻想遏制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主张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恩格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当时世界历史和俄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俄国民粹派的这些错误观点作了深刻的批判。  (一)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俄国的知识界就开始涌动着崇拜农村公社的神奇力量的思潮,民粹派就是这种思潮的直接继承者。他们认为,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比西欧更快、更容易。其理由主要有: (1)俄国既没有城市无产阶级,也没有城市资产阶级,俄国的农民只需要同政治权力即专制国家作斗争,这个斗争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2)俄国完好地保存了村社制度和劳动组合的形式,这不仅是俄国不同于西欧的地方,而且是优越于西欧的集中表现,村社原则&应当成为我们大家梦寐以求的未来社会的基石&。俄国农民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体现者、天生的共产主义者&,&同西欧无产者比起来,要无可比拟地更进接近社会主义&。恩格斯对这些谬论逐一进行了驳斥。  对于民粹派的第一个理由,恩格斯反驳道,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新的社会组织。原始时代的野蛮人和半野蛮人也没有任何阶级和阶级差别,每个民族都经历了这种状态。我们决不是要重新恢复这种状态。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这种状态中必然要产生阶级差别。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于我们现在的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力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从而使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至于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和倒退。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能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可见,从这一方面来说,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才能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如果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就人为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并不意味着社会的&真正的进步&,不能&持续下去&,并且会&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和倒退&。  关于民粹派的第二个理由,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一种处于文明时代以前的氏族社会制度,是一种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在原始时代曾经盛行于印欧民族之中的土地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在印度至今还存在。在爱尔兰和苏格兰,只是不久前才被强行消灭。在德国,甚至现在在一些地方还能见到。因此,公社制度不是俄国的特有现象,它是一种已经衰亡的占有形式,实际上是所有民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现象。当然,恩格斯也看到,俄国确实是把公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唯一国家,但这并不是俄国社会优越于西欧社会的根据。在西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之间社会交往的扩大,原始的公社土地所有制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的桎梏,并逐渐地瓦解和消灭。俄国把公社制度保留下来,只能说明俄国的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关系还处在很不发达的状态;俄国农村公社的普遍存在是俄国社会普遍落后的标志,它说明俄国社会远远没有达到现代文明的水平。  关于民粹派的第三个理由,恩格斯认为,俄国公社的封闭性和落后性集中表现为公社社员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的褊狭性。&俄国农民只是在自己的公社里面生活和活动;其余的整个世界只有在干预他的公社事务时,对于他才是存在的&,而全世界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公社社员大会&。&各个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在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决非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形成的基础。&对于这样的公社社员,与其说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天生选民,还不如说是过着苟且偷生生活的先民,断言他们比西欧的无产阶级&-更接近于社会主义.,完全是胡说八道。&  恩格斯在批驳了民粹派的三个理由以后明确指出:对于俄国农村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首要因素,&不是来自公社本身&,&从氏族制度保存下来的农业共产主义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除了本身的解体以外,都没有从自己身上生长出任何别的东西&。&俄国的公社存在了几百年,在它内部从来没有出现过要把它自己发展成较高的公有制形式的促进因素&。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论述了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条基本原理对于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恩格斯指出:&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有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发生在商品生产和私人交换出现以前的一切形式的氏族公社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的东西即生产资料由一定的集团公共所有和公共使用。但是单单这一共同特性并不会使较低的社会形态能够从自己本身产生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所面临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也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也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把恩格斯的论述与马克思的论述比较一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恩格斯不仅坚持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发挥得更深入、更透彻、更具体了。接着恩格斯指出了这个思想的普遍指导意义。他说:&这一点对于俄国的公社,也同对于南方斯拉夫人扎德鲁加、印度的氏族公社、或者任何其他以生产资料公有为特点的蒙昧时期或野蛮时期的社会形态一样,是完全适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过分强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不要过分强调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虽然速度快了,但它产生的负面效应及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可能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克服的。对那些头脑发热、动不动就强调&跨越式&发展的同志,希望他们再认真读一读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论述:&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lu我们还想提醒那些头脑发热的同志,回顾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不要重犯1958年&大跃进&的错误。  (二)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否认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进步作用的错误观点的批判&&&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世界形势和俄国自身形势的变化,恩格斯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已经丧失,俄国唯一的前途是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会使俄国人民遭受种种苦难和折磨,但是这是历史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俄国民粹派思想家尼&弗&丹尼尔逊以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会给工人、农民以致整个俄国社会带来种种苦难为理由,反对俄国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在俄国公社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大工业。恩格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批判了丹尼尔逊的这一错误观点。  首先,恩格斯批判了丹尼尔逊否认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错误观点。恩格斯认为,丹尼尔逊离开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放弃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尺度,主要从个人的好恶评价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这是极端错误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在俄国获得了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我们是否喜欢这些事实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不管我们喜欢与否,这些事实照样要继续存在下去。而我们越是能够摆脱个人的好恶,就越能更好地判断这些事实本身及其后果&。在这里,恩格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评价的客观尺度。其实丹尼尔逊也看到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但他由于不喜欢这种变革而对其持否定态度。恩格斯则认为这些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进步。他指出:&从1861年起,俄国开始以同一个大民族相称的规模发展现代工业。人们早就确信: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使用蒸汽发动机的机器工业,自己不能满足(哪怕是大部分)自身对工业品的需要,那末,它现在在各文明民族中就不可能占据应有的地位。俄国也就是从这个信念出发开始行动的,而且是以巨大的努力行动的。&&&& 其次,恩格斯批判了丹尼尔逊以由于俄国政府的政策不正确造成家庭工业和农民副业的破坏为理由,否认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丹尼尔逊认为,俄国资本主义之所以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之所以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由于俄国政府实行了保护关税等错误政策。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经济必然性使然,与政府政策的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恩格斯看来,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必然排挤家庭工业的产品,破坏农民赖以生存的副业生产,这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全然不可避免的后果&,不仅俄国如此,当年的英国、德国也是如此。对于俄国我们不应该讨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会不会破坏家庭工业以及与之有关的农业部门这个问题,而应该探讨如何有利于本国大工业的发展问题,对此,&俄国人必须作出抉择,他们的家庭工业是由本国的大工业还是由英国商品的输入来消灭。如果采用保护关税政策,就是要由俄国人来完成;如果不采用保护关税政策,就要由英国人来完成。在我看来,这一切是显而易见的&。恩格斯还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批判了丹尼尔逊的错误观点。恩格斯认为,上层建筑只能加速或延缓经济基础的发展,它不能改变经济基础自身发展的基本趋势。他指出:&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最终它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俄国实现工业革命的手段,是否是实现该目的的最好手段,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离题太远了。只要我能证明这一工业革命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我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恩格斯的这个思想告诉我们,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重大措施的出台,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不能动不动就问&姓社&还是&姓资&,犯&恐资症&。  (三)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否认历史进步需要付出代价的错误观点的批判  历史进步与代价付出是一对孪生兄弟:历史进步必须付出代价,而付出的代价又会由历史的进步来补偿。丹尼尔逊认为,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将使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粮食减收,工业品减少,贸易萎缩,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在产生一种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革命,如果资本主义更加发展,全体人民必将破产,因为现在它正在使人民遭到破产,并使人民陷入饥饿的绝境&,&用新的大土地所有者阶级来代替农民,将意味着产生过剩的成百万新的没有任何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也就是说,将意味着破坏我们的国内工业市场和使数百万失业者活活饿死。&恩格斯指出,丹尼尔逊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历史进步需要付出代价,人们付出的代价会由历史的进步来补偿。恩格斯指出:&既然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之后需要有本国的大工业,那它只能拥有一种形式即资本主义形式的大工业。而有了这种形式的大工业,它就要承受资本主义大工业在其他所有国家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一点在俄国尤为严重。这是因为:&俄国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最后波及的国家,同时又是农民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种情况必然会使这种经济变革引起的动荡比任何其他地方强烈得多。由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土地占有者阶级代替大约五十万地主和大约八千万农民的过程,只能通过可怕的痛苦和动荡来实现。但历史可以说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它不仅在战争中,而且在-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中,都是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驰驱她的凯旋车。而不幸的是,我们人类却如此愚蠢,如果不是在几乎无法忍受的痛苦逼迫之下,怎么也不能鼓起勇气去实现真正的进步。&恩格斯还说:&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工业制度,没有社会的巨大的变革,没有整个整个阶级的消失和它们的转变为另一个阶级,那是不可能的;而这必然要引起多么巨大的痛苦,使人的生命和生产力遭受多么大的巨大的浪费,我们已经在西欧看到了。&同时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资本主义正在展示出新的前景和新的希望&,&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历史上的&各种事物最终都是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的&,&历史上确实没有一件事实不是通过这种或那种途径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的,但这毕竟是漫长的和曲折的道路&,俄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可能也是这样&。恩格斯的这个思想告诉我们,判断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不能单纯看付出了多少代价,而要看付出的代价能否通过历史的进步得到补偿。那些一看到改革开放付出了代价就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的观点,是与恩格斯的这一思想相悖的。  (四)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关于把俄国农村公社和现代大工业相&嫁接&实现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嫁接论&的批判  俄国民粹派理论家丹尼尔逊并不否认俄国公社的落后性,也不否认发展现代大工业的必要性,但他反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主张把西方的大工业&嫁接&在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从而实现由农村公社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恩格斯对这种&嫁接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首先,恩格斯认为,从作为载体的俄国农村公社来看,由于它本身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与世隔绝的狭隘组织,而并非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自觉的社会组织,它与现代大工业的联系中间相隔很多的历史阶段。它本身既没有容纳现代大工业的机制,也没有组织和管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功能,而且只要一同现代大工业接触,立即就会被冲得土崩瓦解。因此,企图以农村公社作为&嫁接&现代大工业的基础,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恩格斯在致丹尼尔逊的信中向他提出了质问:&在1854年或1854年前后,对俄国来说它的起点是:一方面存在着公社,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大工业。如果您考察一下你们国家当时的整个情况,难道您看到有任何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把大工业嫁接在农民的公社上面:一方面使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原始的公社提高到世界上空前优越的一种社会制度的水平?而且是当整个西方都继续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时候?我认为,这样一种超过历史上一切先例的演变,它所要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同当时俄国所具有的条件完全是两样的。&恩格斯在《&论我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对&嫁接论&作了更加透彻的批判。他指出:&与俄国农民公社并肩存在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正濒于崩溃的时刻,而且在这一时刻它本身已显示出一种新的生产形式,在这种新的生产形式中将有计划地使用作为社会财产的生产资料,&&单单这样一个事实,并不赋予俄国公社一种能够使它把自己发展成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完成这一革命以前&,农村公社是不&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和社会工具而掌握起来&的,而且当时的农村公社已经把公有的土地作为份地分配给农户分散耕种,更进一步说明农村公社已经不能在&公有制的原则上管理大工业&了。  其次,从俄国社会的主体的状况来看,虽然有一些俄国人比较了解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熟悉现代大工业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导致的困境,而且懂得摆脱这种困境的出路,但是这部分人大都不生活在俄国国内。真正作为俄国社会主体的有两部分人:其一是广大的俄国农民,其二是俄国崇拜资本主义的&社会新栋梁&。前者长期生活于公社的狭小天地中,从事着方式极为简陋的活动,根本不知道现代大工业为何物,当然也就不懂得如何在公有制原则上管理现代大工业。至于崇拜资本主义的&社会新栋梁&,是要千方百计地把俄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既然没有实行&嫁接&的主体,&嫁接&也就成了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再次,在俄国,作为&嫁接&对象的现代大工业,不存在于俄国本身,只能来自于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的条件下,西欧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如果允许落后国家通过以农村公社为基础&嫁接&现代大工业,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意味着自取灭亡。西欧资产阶级是绝对不会干这种蠢事的。因此,在西欧资本主义还处于蓬勃发展并且在世界上仍然占据支配地位的条件下,落后国家企图通过&嫁接&现代大工业而实现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根本不现实的。  四、恩格斯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与马克思的差别及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关于恩格斯与马克思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有的学者强调两人之间的差别以致对立,另一些学者则强调两人观点的一致乃致相同。这些看法都有些失之偏颇。我认为,恩格斯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既有差别又在本质上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只有把他们的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理解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只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别而否认他们的思想在本质上的基本一致,也不能因为看到了他们思想本质上的基本一致而否认他们思想之间的差别。  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思想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由于俄国农村公社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在俄国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俄国已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恩格斯比马克思更突出地强调俄国公社解体的必然性。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在转述他和马克思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关于俄国公社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的一段论述以后说:&不应当忘记,这里提到的深深陷入解体的俄国公社所有制从那时以来已经又向解体迈了一大步。&&历来的经济关系被破坏了,随着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过渡,各种关系在各地开始瓦解了,在公社社员中间出现了巨大的财产差别&&穷人沦为受富人奴役的地位&,&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力量能在俄国公社的解体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时重建俄国公社。&  第二,马克思在世时,俄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推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可能性十分明显,因而他着重强调要挽救俄国公社,使其免于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马克思逝世以后,俄国民粹派和民意党人推翻沙皇政府的斗争遭到失败,俄国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此,恩格斯着重强调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他指出:&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和皇帝尼古拉一世自杀以后,旧的沙皇专制制度原封不动地继续存在,剩下的就只有一条道路:尽快地过渡到资本主义工业。&,&俄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也就举起了砍断俄国农村公社根子的斧头。&  第三,马克思强调俄国农村公社农民的劳动组合习惯&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恩格斯则从劳动组合的发生、特征、形式及其历史命运等方面,着重批判了劳动组合的落后性。首先,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劳动组合是一种很简单的协作形式。他说:&劳动组合是俄国一种很普遍的协作形式,是自由合作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很像游猎部落在打猎时的自由合作形式。无论按名称和按事实说来,它都不是起源于斯拉夫族,而是起源于鞑靼族。&&所以劳动组合最初不是在俄国西南部,而是在它的北部和东部,即同芬兰人和鞑靼人接壤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其次,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劳动组合是一种很原始的形式。劳动组合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组合成员彼此负有团结一致对付第三者的责任,这原来是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很像古代日耳曼人中间的相互担保、血族复仇等等。再次,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劳动组合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它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很不发达的合作形式。这种形式在俄国占有优势当然证明俄国人民有着强烈的联合愿望,但这还完全不能证明他们靠这种愿望就能够从劳动组合跳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要实现这种制度需要劳动组合向前发展,至少提高到西欧合作社的水平。最后,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劳动组合不适合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西欧的合作社至少已经证明,它能够独立地、有利可图地经营大工业,俄国的劳动组合不仅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且如果它不继续发展的话,那它一同现代大工业接触,就必然会灭亡。  第四,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的批评直接、明显、尖锐、激烈,这从我们上面论述的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马克思对俄国民粹派的批评则比较隐晦、曲折、婉转、含蓄。  马克思为什么对俄国民粹派的错误观点采取如此奇特的态度呢?这是因为,俄国革命的民粹派对马克思的学说和活动特别感兴趣,马克思与他们中的一些人交往频繁,关系亲密,俄国民粹派理论家丹尼尔逊、弗列罗夫斯基等人为马克思提供了很多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很有价值的资料。马克思对俄国民粹派的革命实践活动十分关注,给予很大的同情和支持,并将其看作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认为他们所从事的推翻沙皇政府的革命活动,既有利于俄国社会的发展,又有利于推动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在批判他们的错误观点的同时,又要保护他们的革命热情。所以,马克思对他们的错误思想的批评采取了比较友好和策略的方式,不公开谴责他们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批评他们的错误观点时,很多情况下都是采取隐喻、婉转的方式。俄国革命者曾多次要求马克思公开发表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文章,马克思都婉言谢绝了。对一些不得不发表的观点,为避免发生正面冲突,都是采取通信的形式。特别是对俄国农村公社及其发展道路这类敏感问题,马克思发表意见更为慎重。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阅读马克思的有关著作时,就不能仅仅在直接的字面意义上理解他的思想,而是要透过他的隐喻、婉转的论述方式,掌握其在直接字面意义背后蕴含的真实思想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马克思与恩格斯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论述中,揭示出他们的思想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恩格斯与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第一,表面看来,似乎恩格斯强调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则没有提出这种先决条件&&这完全是误解。马克思全面地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和历史条件:首先,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唯一的欧洲国家。其次,俄国农村公社是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东西,有可能使它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而吸收其创造的积极成果,利用这些积极成果对俄国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次,俄国农村公社处在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时代,这可以说是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十分重视这一历史条件。仅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的初稿中,就有三处讲到这一思想。为了强调这一思想的重要和引起读者的注意,我把这三处原文抄录于下:  在俄国公社面前,资本主义是处于危机状态,这种危机只能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现代社会的回复到&古代&类型的公有制而结束。从历史观点来看,一个十分有利于通过&农业公社&的进一步发展来保存农业公社的情况是:农业公社不仅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而且它还度过了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被触动的时期;现在却相反,不论是在西欧,还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都处于同劳动群众、同科学以至与它自己所产生的生产力本身展开斗争的情况下。总之,资本主义制度正经历着危机,这种危机只能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现代社会的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而结束。&农村公社&的这种发展是符合我们时代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对这一点的最好证明,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它最发达的欧美各国中遭到的致命危机,而这种危机将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随着现代社会的回复到古代类型的最高形式,回复到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而结束。  我国不少研究者只注意到了马克思讲的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条件是它是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东西,而忽略了马克思讲的它处在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即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时代这一点。其实,俄国农村公社仅仅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还不具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只有处于资本主义的没落时代,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将取代资本主义的时代,俄国公社才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也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胜利,是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先决条件。  前面讲到的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三个历史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俄国社会和俄国农村公社自身固有的,属于国内条件;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是国际条件或历史环境。在国内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是否变成现实,则取决于国际条件或历史环境。这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指出:&农业公社的构成形式只能是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所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二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须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这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在两种可能性中,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实现,取决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如果欧美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俄国农村公社又未遭破坏,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就会实现;如果欧美的无产阶级革命迟迟不爆发,俄国农村公社就会解体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告诉我们,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以后,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不仅取决于本国内部的情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环境。因此,我们在分析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时,一定要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联系起来。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都是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也是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发生的。仅仅从苏联、东欧自身的情况寻找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不全面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既是依据中国的国情,也是依据当代国际环境的特点。离开当代国际环境的特点,就不能全面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表面看来,似乎恩格斯不赞成俄国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马克思则赞成俄国民粹派的观点。这完全是误解。只要我们不是粗枝大叶地而是认真细致地阅读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深入到马克思著作的字里行间,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从来没有表示过赞同俄国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例如,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概括地叙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俄国公社发展前途的看法:&俄国是应当像它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们所希望的那样,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他表示赞成后一种解决办法。&马克思是否表示了同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呢?我国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明确表示了他赞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其实不然。我们仔细推敲一下这封信,就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不仅没有明确表示赞同,甚至可以说婉转地表示了某种程度的不同看法。他叙述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以后说:&我的可敬的批评家(指米海洛夫斯基&&引者注)既然可以根据我同那位-文学家.(指民粹主义者赫尔岑&&引者注)和泛斯拉夫主义者的论战推断我反对那位-文学家.的这些观点,那末,他至少也有同样多的理由根据我对这位-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尊重断定我同意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接着马克思又讲了下面一段话:&因为我不喜欢留下-一些东西让人去揣测.,我准备直截了当地说。为了能够对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习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发表的资料。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表面看来,马克思似乎是在顾左右而言他。其实不然。马克思是在郑重声明,他是通过自己多年认真的研究并为此学习了俄语,阅读了大量有关的资料,形成了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独立看法的,没有受到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任何影响。从他这封信中,不仅看不出马克思明确表示赞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明确表示了不赞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所开始走的道路,俄国也将像西欧国家一样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这与恩格斯的看法毫无矛盾之处。再如,俄国民粹派女作家维&伊&查苏利奇在日给马克思的信中,请求马克思对俄国公社可能遭到的各种命运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希望马克思回答他是否&认为由于历史的必然性,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阶段&,而且对马克思讲道:俄国公社的发展前途问题,&在我看来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对我们社会主义政党来说尤其如此。甚至我国革命的社会党人个人的命运也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观点究竟如何&。查苏利奇的信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咄咄逼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复信才反复思索,精细构思,以致四易其稿,而在正文中作了十分微妙的回答,委婉地表达了与她不同的见解:我&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不包括赞成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不包括反对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从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马克思这里说得十分清楚,他在《资本论》中既没有表示赞成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出俄国农村公社没有生命力的论据。他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两种发展前途:或者在条件具备时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共产主义的起点,或者继续坚持18》1年以来农奴制改革的方向,像西欧一样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里根本没有表示赞同查苏利奇的观点。&&& 第三,表面看来,似乎恩格斯强调俄国农村公社解体的可能性,马克思则强调避免农村公社解体的可能性。这也是极大的误解。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在说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解体、&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时,都明确指出这是从&理论上&讲的;而他在讲到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有可能解体变为土地私有制,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则是从俄国当时发生的现实情况讲的。马克思在复信初稿中说:&如果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者要否认这种进化(即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引者注)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我要问他们: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生产发展的孕育期吗?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的发展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在自己这里建立起来呢?&&为了从纯理论观点,即假定以永远正常的生活条件为前提,来判断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我现在必须指出-农业公社.不同于较古的类型的公社的某些特征。&接着,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性特征及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ny马克思在论述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有可能解体变为土地私有制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则撇开&带有理论性的问题&不谈,直接谈俄国实际存在的情况。马克思在复信二稿中说:&把一切多少带有理论性的问题撇开不谈,那也用不着向您说明,目前威胁着俄国公社生存的危险来自一切反对它的那些强有力的利害关系者。某种在国家帮助下靠牺牲农民哺育起来的资本主义是同公社对立的;它所关心的是公社的毁灭。并且为了地主的利益,创造出一个由比较富裕的农民组成的农村中等阶级,而把贫苦农民即农民大众变为普通的雇佣工人,也就是说,要保证自己获得廉价的劳动。公社受国家勒索的压制、商人的劫掠、地主的剥削和高利贷者从内部的破坏,那它怎么能够抵抗得住呢!&&威胁着俄国公社生命的不是历史的必然性,不是理论,而是国家的压迫,以及渗入公社内部的、也是由国家靠牺牲农民培养起来的资本家的剥削。&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解体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证,是从&纯理论观点&做出的,是&假定以永远正常的生活条件为前提&的。而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可能变为土地私有制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论证,则不是逻辑上的&历史必然性&、&不是理论&,而是&把一切多少带有理论性的问题撇开不谈&,亦即从俄国现时的实际情况讲的。我国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学者,绝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的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构思方式和论证方式,没有注意到马克思论述俄国农村公社两种发展前途的不同论证方式的差别,即对第一种前途的论证是从&纯理论观点&做出的,而对第二种前途的论证则是从俄国现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没有注意到关于第一种前途实现的可能性仅仅是&理论上&的,而关于第二种前途实现的可能性则是现实的。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致使不少人不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甚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种种误解。很多研究者都认为,马克思强调的重点是第一种前途实现的可能性。其实不然,马克思强调的重点在于警告俄国民粹派理论家要警惕和防止第二种前途的实现。在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途问题的看法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第四,表面看来,似乎恩格斯否定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马克思则十分强调这种可能性。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恩格斯分析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前途的根本方法,是抓住俄国农村公社自身的消极性和被动性。他反复强调一个思想,即从俄国公社自身不能生长出社会主义。因此,无论俄国农村公社和俄国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还是走向社会主义,其根据都不在公社自身,而在它当时所获得的历史条件。在年进行的克里木战争以后,在这种既成的历史条件下,俄国除了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可言。恩格斯指出:&克里木战争期间的失败清楚地表明,俄国必须迅速发展工业。首先需要铁路,而广泛地扩展铁路不能没有本国的大工业。产生大工业的先决条件是所谓的农民解放;随着农民的解放,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从而也进入了公社土地所有制迅速解体的时代。&既然俄国农村公社和俄国社会是消极的、被动的,其发展的前途和道路取决于既成条件,那么这一既成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它就完全可能获得另外一种发展方向。这样,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现实性和俄国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这两种看法,就并存于恩格斯的思想中,而俄国农村公社和俄国社会的发展前途到底如何,取决于历史条件的变化。恩格斯在1875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中指出:&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条件已经成熟到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只要它显示出能够在农民不再分开而是集体耕作的方式下向前发展;就是说,有可能实现这种向高级形式的过渡,而俄国农民无须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然而这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会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恩格斯在这里虽然没有使用&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术语,但却十分清楚地表达了这个思想,正因为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才在1882年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共同提出了这个思想。可见,恩格斯不仅没有完全否认俄国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而且早于马克思提出了这个思想。就是说,恩格斯在187《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就提出了这个思想,而马克思则是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才提出这个思想的。断言恩格斯一向否认俄国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是没有根据的。至于恩格斯在90年代初认为俄国公社已经丧失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大好时机,前面已经讲过,那是因为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果马克思晚逝世10年的话,按照我们上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推断,他会得出与恩格斯完全相同的结论。  五、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  前面讲过,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俄国农村公社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及其自身各种瓦解因素的产生,俄国农村公社丧失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大好时机。但是,我国学术理论界却有些人认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都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生动例证,检验和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是正确的。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有人提出这种观点。例如,《东方社会之路》一书的作者认为,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落后国家是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为广大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证明&。这位作者还认为:&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该书作者在&结束语&中更加明确地说:&历史已经证明,俄国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则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都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的证实&。直到21世纪已经过去10年的现在,仍然有人持这种观点。例如,《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一书的作者,在谈到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时,就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  这些看法是不正确的。我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证实,而且和他们当时的设想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不应该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把它们生拉硬扯地、主观地联系起来。上面引证的《东方社会之路》的作者的那些话附加因素太多。我们要先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附加因素,然后直截了当地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证实。  首先,这里讨论的问题与所谓的马克思&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无关。因为马克思从来没有把整个东方社会看成铁板一块,认为它们毫无例外地要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纯属虚构。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究竟在哪部著作、哪篇文章、哪封信件中提出过&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如果马克思真的有什么&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的话,那么这个理论也早已被东方很多国家的实践所&证伪&。因为东方很多国家,如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等,早已是举世公认的资本主义国家了。如果从广义上把&东方社会&扩大一下,把非洲和拉丁美洲乃至东欧和俄罗斯也纳入其中,那里的大多数国家现在事实上也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范围之内。有些人在主观上&虔诚&地想用实践&证实&马克思的理论,但由于思维方式不对头,主观臆想的成分太多,于是把马克思的&理论&(当然是虚构出来的理论)置于被&证伪&的境地,从而给马克思帮了倒忙。  其次,这里说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阶段&、&跨越了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都含义不清。什么叫&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什么叫&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阶段&?什么叫&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作者并没有向我们说明。可以说,只要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它就尚未经历自己发展的&整个阶段&或&完整的发展阶段&;只要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它在此之前的发展过程就还不是&充分&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充分&还是&不充分&,&整个&还是&半个&,&完整&还是&不完整&,而在于要明确回答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胜利以前俄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样的。如果是前资本主义性质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如果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了,当然也就不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了。如若再深入一步进行分析,一个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是否算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革命胜利之前的社会性质是否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还取决于它在革命胜利以后是否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一个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虽然是前资本主义国家,但在革命胜利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尚未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况下又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不能算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使得我们不能不去这样思考问题。  为什么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证实呢?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国家必定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就根本不存在&跨越&的问题。谁也不会说将来西欧、北美、日本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那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呢?恩格斯在其逝世前夕已经明确讲过,&俄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俄国资产阶级就把国家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俄国就这样以愈来愈快的速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更是多次明确肯定俄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大家公认的,无须赘述。既然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当然也就不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了。  第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逻辑,前资本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必须以西欧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先决条件。俄国十月革命是在西欧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也主要是依靠本国的力量,而不是借助于西欧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积极成果。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联合起来向它进攻或搞各种阴谋颠覆活动,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  第三,列宁提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先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但他从来没有说过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是前资本主义国家。相反,列宁一向认为,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存在,是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前资本主义国家不具备这个基本条件。如果谁说在前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那他就是不懂得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码常识。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等于是前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既可能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也可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少数,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有些国家甚至相当落后。由此可见,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当然,现在世界上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尚未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混为一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严重误解。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证实呢?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明朝末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受到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抑,资本主义发展得十分缓慢,在尚未自主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时,其进程便被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所打断。1840年鸦片战争、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办了一批工厂,帝国主义在中国系统地培植了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这样,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质上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就其半封建一面来说,旧中国仍然没有脱离封建社会形态;就其半殖民地一面来说,旧中国又具有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性质,因为中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发展的是资本主义。毛泽东在1947年底写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曾经讲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已经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到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最高峰,它替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这就是说,旧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以后,封建的经济基础未受根本触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它在决定中国的社会性质上起了主导作用,因而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国是在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未受根本触动,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压抑,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紧密结合的条件下,经历了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这说明旧中国已经不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有一定人数和力量的无产阶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具备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条件,因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就不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原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网络编辑:孔智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一年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