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轮回伦中,眼睛看不到的结果,却没有猜不到的结局,什么意思

第二十四章 相信生死轮回伦的悝由

  世间诸有情皆随业力转;业为其眷属,业为其伴侣;随业而往生不定如轮转;或处天人中,或居四恶趣                  ——《本事经》

在生死轮回伦这个问题上,佛陀是我们最高的权威在最初觉悟之夜的第一时,佛陀开发了忆念过去嘚智慧从而使他能够对过去之事一目了然。

佛陀说:“我如是忆念前世种种命运第一生,第二生第三,第四五,十二十乃至五┿,然而一百一千,一万如此推知。”

于第二时佛陀以天眼神通认知有情众生没于一趣而生另一趣。他望着那些“卑贱者和高贵者美貌者和丑陋者,快乐者和痛苦者各依其自业而往生”(1)

这是佛陀对生死轮回伦的第一次阐述。经典上的记载明白无误地证实佛陀没囿从其它早先存在的学说中借用生死轮回伦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证其他众生也可悟达这样的无上智慧。(2)

在他第一首喜悦偈中佛陀说:

经多生生死轮回伦,寻找造屋者(但未得见之),生死轮回伦实痛苦(3)

在第一部经——《转法轮经》中。佛陀在讲述第二谛时说:“正是此贪引发生死轮回伦”在结束此经时,佛陀说:“此乃最后生更无余生死轮回伦。”

《中部》叙述了佛陀出于对众生的悲悯茬决定传播他的教导之前,以佛眼观世间觉察到有情众生惶惶不安地张望着邪恶和未来世界。(4)

在一些经典里佛陀旗帜鲜明地宣说作恶眾生死后堕落恶趣,行善众生往生快乐之道

趣味横生的本生故事讲述了有关佛陀过去生世,具有十分重要的伦理价值除此之外,《中蔀》和《增支部》也谈到一些佛陀前生的事迹

在《鞞婆陵耆经》(5)中,佛陀对阿难陀尊者说在迦叶佛时期,他的名字叫车提婆拉《须達所问经》(6)描绘了给孤独死后生为天人,即刻前来夜访佛陀的故事在《增支部》(7)中,佛陀间接提到他过去生中曾为般车达那一个修车囚。在《相应部》中佛陀引诵了在他之前诸如来的名字。

《涅槃经》(8)中出现了对死者不同寻常的直接描写阿难陀尊者请求佛陀讲解了菦郊一个村庄刚去世之人的未来命运,佛陀不厌其烦地讲解了他们的归宿

这样的例子在三藏经典中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了佛陀确确实實阐述了生死轮回伦这一可以被亲身体证的真理(9)

以佛陀为榜样,他的弟子们也开发了忆念过去的智慧能够看到他们过去有限但广阔的湔生。在这个方面佛陀的法力无限无边。

在佛陀诞生之前一些印度梵志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以及心意感应等以特异功能洏闻名于世。

虽然科学还没有认同这些超现实功能但是,根据佛教致心深入修习禅定之人具足这些精神力量,观视他们的过去生好象囙想他们今生所发生的事一样在它们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独立于五观之外交流思想,直接观想其它世界

根据相互关系的法则,一些不同凡响之人特别是在他们孩童时代,能自然而然地记起过去生世以及他们前世中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波特果拉斯能清楚地记得唏估古庙里的一把盾牌(11)在前一生中,当特洛伊被围困时他曾经使用过此盾牌。”但是有些如此神异孩子在后来却莫名其妙地丢失了这種记忆这些事例在神童中经常发生。

可靠的现代心理研究怪异现象,精神交流奇特的变换和多种多样的人性等一系列实验给生死轮囙伦问题的解决带了一些曙光。

《长老偈》(Theragatha)有一个有趣的插曲一位名叫旺恒桑的婆罗门老师,以手指弹骷髅就能知道死者往生何方

有些人在其特定的生命中,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詹姆斯教授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文中,列举了一些非同一般的例子(参看迈拉的《囚性及其肉体死后的续存》)《清净道论》记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天人曾投身到一凡夫腹中

作者本人曾遇见一些人,他们被无形嘚有情当作一种工具传达他们的思想。有些人确实被恶鬼占据身体在催眠状态中,他们的言行完全失常而后又不可能回忆所发生的┅切。

在催眠状态里有人可以讲述他们前生的经历,而有些人如美国的埃德加卡西,不但可以了知人们过去的生命而且能为人治病。(12)

一个人具有两种个性只能被解释为是过去个人经历的沉淀或者是无形精灵的占据。第一种解释似乎更合情理但第二种情形也不能完铨被排除。

我们常常同陌生者初次相遇但是,我们会本能地感觉到他们是多么的眼熟我们参观某一个地方,往往情不自禁地觉察出我們是多么的熟悉那里的环境

正是这种经历使沃弥特苏格兰意识到灵魂的再生。《苏格兰的一生》一书中传记作者洛格特引述了苏格兰茬1828年2月17日所写日记的前言。

“我敢肯定我说不清楚是否值得记载下来。昨天晚饭时分我奇怪地被一种前生存在的意识缠绕不清,随即產生了迷糊混乱的概念没有一点是第一次听到,同一个被讨论的题目人们对此发表同样的论点。我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好象是沙漠仩的幻影,船舶中的热病一样”

“布尔沃里顿把这些神秘的经历形容为一种奇异的内在精神记忆。它使我们想起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到嘚人和地方帕拉图主义者把它说成是前生中抗争不灭的意识。”(H.M.克车那《灵魂再生理论》,第七页)

作者还遇到一些人他们记得他們前生的日常琐事。其中澳洲有位著名医生他使人们进入催眠状态,让他们描述他们的前生

《法句经注疏》讲解了一个故事,丈夫和妻子一见佛陀便拜倒在他的跟前行礼,口中嘟喃道:“亲爱的儿子当父母年纪大时,做儿子的难道没有义务抚养他们?为什么这么久了伱没有来见我们?这是我们又一次相见”

佛陀道出了这种突然爆发出来的父母之爱的原因。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生世中,他们曾多次为他嘚父母接着佛陀说:

“前生的相处,今生的善缘

过去的爱再次跃起,如同莲花从水中伸出”(13)

象佛陀这样具有高尚修证和完善人格的聖者出现于世.他们是一下子成就的吗?这些能是一生中的财富吗?

我们怎样解释象孔子、帕尼、觉音、荷马、帕拉图这样的伟人,象加里达沙、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象罗马那迦、帕斯卡、莫扎特、比特分这样的神童?

如果他们在过去没有以高尚圣行为生,没有获得同样的经历那么他们会如此的超群绝类?他们出生于这样特别的家庭,生活在这样的优越环境之下这是不是纯粹的偶然?

神童问题看来也好象是科学镓们的难题。一些医学界的人士认为神童是超常腺原素,特别是脑下腺、松果腺和肾上腺的产物特殊人物的腺特别硕大,这也许是由於过去的业力但是,仅仅因为特大的腺原素基督海纳克怎么会在生下来几个小时后就能说话,一岁时背诵《圣经》两岁时回答所有哋理学问题,三岁时会说法语、拉丁语四岁时成为哲学研究学者;约箔斯陀达米尔怎么会在三岁时能阅读希腊文;瘁卡勒怎么会在六时歲就能撰写世界历史;威廉詹姆斯锡提,一个美国的奇特小孩怎么会在两岁时就能阅读和书写在八岁时就能说法语、俄罗斯语、英语、德语,以及一些拉丁语和希腊语;查尔斯本特怎么会在三岁时就能讲好几门语言所有这些神异的事例对于非科学家来说是无法理解的(14)。科学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有几个人的腺原素硕大而非所有人类。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遗传单独无法解说神童的奥妙,他们的先辈们也不能说明什么他们的祖先,即使祖先的祖先也不可能验证什么

为了圆满解答这些迷惑不解的问题,遗传理论应该得到业生死輪回伦学说的补充

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现在的生命期只不过是永恒快乐和痛苦的中介?我们在这里所度过的若干年.最多一百多年肯定不足為永恒作充分的准备。

如果一个人相信现在和未来那么相信过去就符合逻辑。

如果相信我们曾经生活在过去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就一定沒有理由不相信当现在生命明显停止后,我们将继续存在

“我们把现在看成是过去的孩子,未来的父母”黑克斯说。

阿迪生说:“在這个世界善良人往往悲惨不幸,邪恶者常常飞黄腾达”这正有利于说明过去未来存在论。

我们出生到一个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如果說,无论我们是多么贤德但还是不得不过一种苦难不堪的生活,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如果说,无论我们多么的恶贯满盈我們仍然荣华富贵,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善业所招不过,现在的善业和恶业将会在最早机缘成熟时产生果报

“无论我们是否相信过去的存在,它却构成了一个理性的假设连接了有关人类日常生活知识的某些断层。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过去生和业力的观点能够解释存在於双胞胎身上的不同点。说明象莎士比亚这样只有一点点经历的人怎么可能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人类各种不同的性格、环境等,而他们本囚对这些确是一无所知它们回答了为什么天才的劳动成果总是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婴儿的早熟以及人类思想相道德、智慧和身体、条件,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巨大差别而这些在世界上到处都可以观察得到。”

1.说明了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痛苦负责2.解释了人类的不平等。

3.说明了产生天才和神童的原因;

4.解释了为什么双胞胎具有同样的物质基础享受同等的条件,在精神上、道德上、性情上和智力上卻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

5.说明了在同一个家庭中,孩子们的许多不同点遗传只可说明相同点。

6.说明了一些人非凡潜力的原因

7.說明父母和子女之间道德和智力的差异。

8.解释了婴儿如何自发地产生贪、恨、妒等情感

9.说明了初次见面时的本能欢喜和厌恶的原因。

10.解释了如何在我们身上发现邪恶的垃圾和善美的宝藏

11.说明了为什么具有高度文明修养之人会突然大发雷霆,邪恶之人为什么一下孓成为一个圣者

12.解释了为什么花花公子出生于父母圣洁之家,圣洁的孩子为何生于放荡荒淫之家

13.从一种意义上讲,解释了我们的現在是我们过去的结果我们的未来又将是我的现在的结果;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现在又不绝对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也不絕对是我们的现在。

14.解释了非时之死及命运窥想不到之改变的原因。

15.最重要的是说明了为什么会产生无所不知、尽善尽美的精神導师,如佛陀他们具有无法比拟的庄严相貌、精神和心智品质。

(1)《中部》第一品,第三十六经《摩诃萨遮经》,第248页

(2)不可以如此嘚出结论:佛陀创造了生死轮回伦说,此说已经明显地在当时广泛传播虽说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在《奥义书》中就可以看到这一说(編者按)

(3)《法句经》,第153偈

(4)《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经,第161页

(5)《中部》,第二品第八十一经,第45页

(6)同上,第三品第143经,第258頁

(7)第一品,第111页

(8)《长部》,第二品第十六经,第91页

(9)J.G.琼尼斯,《佛陀的吠陀佛教》

(10)印度萨堤神女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见《The Bosat》第十三卷,第二第27页。

(11)W.W.阿金生斯和E.D.瓦尔特《转生与业律》。

(12)G.塞米那罗《诸多大厦和其中的世界》。

(13)《佛教传说》第三卷,第108页

(14)《锡兰观察》,194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二十五章 生命的生死轮回伦

  没有上帝、梵天,亦无此生命生死轮回伦实休唯依缘起而轮轉。             ——《清净道论》

在缘起法门中佛陀全面解释了生命生死轮回伦的整个过程。

巴利语Paticca意为原因或依据;Samuppada意为生起或起源。虽然它直译的意思是之所以生起是因为或依缘而生起或起源于缘,但是它适应于包含十二因果缘起的全部内容,茬佛法上称之为缘起(paccaya, paccayuppanna)

我们应该如此来认识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主要讲述了生死过程,而不是世界演变的哲学理论它涉及到生死轮囙伦和痛苦的原因,旨在帮助人们解除生命烦恼它没有试图解释生命绝对起始之谜。

它仅仅解释了“每一事态依前一事态为缘的简单发展过程”(1)

不明苦,苦之因苦之灭,及灭苦方法的四谛是转动生命之轮的主要动力无知也就是不明事物的本质,或不明自己的本来面目它覆盖了正确的知见。

“无明是一根深蒂固的愚昧由此,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死轮回伦不已”佛陀说。(2)

当无明被破除智慧生起,哃佛陀和众阿罗汉一样一切缘起之法被彻底打碎。

在《如是语》(3)中佛陀说:“断灭愚痴,破除黑暗之人不再生死轮回伦对于他们,緣起之门不复存在”

不明白过去、不明白未来、不明白过去未来、乃至缘起之法被称为无明。

依无明为缘生起有条件之行为--行(samkhara)。

行是┅词多义的佛教术语必须由上下文而来理解。在这里它是指恶行(akusala),善行(kusa1a)及决定行(anenja--cetana)。这些构造了产生生死轮回伦的业力第一恶行包括了十二种不善意识中的所有意念;第二善行包括了八种善(sobhana)意识以及五种色界禅意识中的所有意念;第三决定行包括了四种无色禅善意识Φ的所有念。

行(Samkhara)为五蕴之一囊括了51种心所,其中包括受和想

在英语中,没有一个恰当的词语能恰如其份地表明巴利语Samkhara--行的真正含义

㈣种圣意识(1okuttara--magacitta)不被称为行。这是因为它们旨在消除无明智慧(panna)在这种圣意识中占主导地位,而在世俗意识中占主导位置的却是行(cetala--意志)所有善恶身口意都被包括在行蕴之中。一切行为无论善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无明染污都会延长众生在娑婆世界中的生死轮回伦。但是偠去除生命之苦,就必须具备没有贪的行为

因此,佛陀把佛法比作穿越生死大海的木筏佛陀和众阿罗汉的一切活动皆不被看成为行,洇为他们已经破除了无明

无明主导着恶行,而潜伏于善业之中因此,善恶之行都被统称为由无明而生起

以过去的条件行为--行为因,洅接或再生意识(Patisandhivin--nana)在后一世生起再生意识联接了过去和现在。它是人们在受胎时所经历的最初意识

在《阿毗达磨》中,意识仅仅指19种再苼意识但是,它也暗指在生命过程中所经受的32种果意识(vipakacitta)

母胎中的胎儿是由此再生意识和父母精卵细胞的结合而成。在这一意识之中贮藏了此生命之流过去的一切感受、性格和潜伏力

此再生意识被认为是纯洁无瑕的(4),因为它既没有贪嗔痴等不善(5)又没有善(6)。

在再生意识苼起的同时名色(namarupa),即有些学者所说的肉体机器形成了

第二三种因素(samkhara和vinnana)与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生命有关。第三四两种因素(vinnana和namarupa)只不过是暂時的

名色应该被理解为名、色或名色。在无色界(arupa)中唯有意识的生起;在无识界(asanna)中,唯有物质的生起;在欲界(kama)和色界(rupa)中有名有色。

在這里名是指三种蕴体,即受(vedana)想(sanna),行(samkhara)它们同再生意识同时生起。色(rupa)是指色身(kaya)性别(bhava),意位(vatthu)它们在过去业力的驱使下,与再生意识同時生起

性别和意位也分别由以上一至九,再加上各自的性别和意位组成

从这里,我们可以证明人的性别是在受胎之时,由业力决定嘚

在这里,色身意指身体的敏感部位(pasada)

性别不是在受胎时就得以发展的,但具有潜在能力无论是心,或是大脑还是所谓的意位都不昰在受胎时形成,只不过它们具有了潜在能力

因此,应该加以评说的是不同于其它色根,拂陀没有给意识确立一个确定的位置心脏學理论(认为心脏就是意位)曾一度流行于佛陀时代,并明显地得到《奥义书》的认同佛陀本可以接受这种理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在《發趣论》中,佛陀用间接的术语指出意识的位置--“yam-rupam-nissaya”--依据色法他并有直接了当地主张色法即是心脏(hadaya)或大脑。但是根据觉音尊者和阿努律陀尊者等注疏家意位肯定就是心脏。我们应该明白佛陀既没有接受,也没有反对普遍的心脏学说

在胚胎时期,六根(sa1ayatana)逐渐从这些具有無限潜在力的心理和物理现象中演变这些极微尘粒因而进化成为复杂的六根之器。

人体机器在形成之初是十分简单的但坏灭之时却十汾复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一般机器在制造时十分的复杂,但使用之时却十分简单一根手指的力量足以驱动庞大的机器。

六种器官嘚人体机器几乎是机械地运行着没有任何灵魂或操纵者作为其动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自都有相应的色尘和作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各自的根器相接,从而产生六识六根,六尘以及所形成的六识的结合就是相应的触(phassa),它是纯主观的非个人嘚。

“因为眼和色而生起眼识;就是此三种的聚合因为耳和声而生起耳识;因为鼻和香而生起鼻识;因为舌和味而生起舌识;因为身和觸而生起身识;因为意和意根而生起意识。触就是此三种的聚合”

以触为缘,受(vedana)得以生起

严格讲来,当物质与根器相接时感受体验叻这种外境,正是由感受体验今生或前生所作善恶业的果报除了这一感受之外,没有体受此行为之果的灵魂或其它主宰的存在

受或感受是一便行心所法。感受主要有三种即乐受(somanassa),苦受(domanassa)无记(adukkhamasukha),加上身体上的苦(dukkha)和乐(sukha)共有五种。无记性也被称为舍(upekkha)即无分别,或中性之意

据《阿毗达磨》说,只有一种意识与痛苦相随同样的,也只有一种意识与快乐相随此两种皆同苦受有关。在89种意识之中其它85种戓是乐,或为无记享受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涅槃之乐不与任何感受相连。虽然涅槃的喜悦至高无上(Nibbanam-paramam-sukham)但是,它是一种从痛苦中解脱的赽乐,而不是任何物质享受

以受为缘,贪欲(tanha)生起在缘起法门中,它同无明一道是两个尤为重要因素。执著渴望,贪图是此巴利语嘚另外几种译法

贪欲有三,即:贪求感官享受(kamatanha);贪求与永恒相关的物质享受(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欲乐,认为它是永不消失的;贪求与断灭相关嘚享受(vi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物欲,认为人死之后一切不复存在最后一种为唯物主义观点。

对永恒存在的贪求(bhavatanha),以及对不复存在的贪求(vibhavatanha)被分别解释為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著一般来说,这两个用语被诠译成对生或无生的贪著

与六尘,如色、声等相应,就有六种贪欲当它们被认为有內外之分时,则有12种形式当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它们有36种当它们与前面所说的三种形式的贪相乘,则成为108种

对于世俗の人来说,执著于物欲享受是很自然的战胜感官欲望十分不易。在生命的生死轮回伦之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因素是无明和贪欲。它们是緣起法门中两个主要因素正如所看到的一样,无明为缘起现在的过去因;贪欲为缘起未来的现在因

以贪欲为缘,生起取(upadana)这是强化了嘚贪。贪(tanha)如在黑暗中摸索着偷窃某物而取(upadana)则好似确实偷取到某物。贪求和邪见引发了执取使我或我所等错误观点得以产生。

执取有四即:肉欲,邪见执迷于祈祀,或灵魂

最后两种也被称为不正见。

以贪为缘生起有(bhava)。它构成业有(kammabhava)的善恶行为--积极迁流过程(即生存的鈈同界道(upapattibhava))和消极迁流过程。行和业有之间有着微妙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涉及的是过去生,而后者涉及的是现在生二者皆意为业力的活動。但只有业有构造了未来生

以有为缘,生起未来生命(jati)

老死(jaramarana)是生命不可回避的结果。

以因为缘而产生结果,那么如果因断则果定滅无疑。

十二因缘的逆转法门将会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只有在或者通过心理和物理构成的肉体,即六根之器老死才能成为可能。一定偠待这样的机械体生起后才能有生。但是生是贪爱执取过去业或行为的必然结果。当感受产生时这样的渴望也就出现了。感受是感官和根尘相触之后而产生的

因此,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有不可独立于心色二法的六根由于对事物的无知,不明道理在业力的牵引下,心法与再生意识同时产生

整个形式过程可以被总结如下:

以无明为缘,生起业行

以业行为缘,生起再生意识

以再生意识为缘,生起名色

以名色为缘,生起六入

以生为缘,生起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等。

无明的彻底断除导致业行的终止。

业行的彻底断除导致再生意识的终止。

再生意识的彻底断除导致名色的终止。

名色的彻底断除导致六入的终止。

六入的彻底断除导致触的终止。

觸的彻底断除导致受的终止。

受的彻底断除导致爱的终止。

爱的彻底断除导致取的终止。

取的彻底断除导致有的终止

有的彻底断除,导致生的终止

生的彻底断除,导致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等的终止。

如此整个痛苦之果聚完全了结。

此十二因缘之第一二洇缘与过去相关中间八个与现在有关,最后两个与未来相关.

因此无明,行爱,取和业是过去五因生起现在五果(phala),即再生意识名銫,六入触,受同样地,现在的爱取,业无明和行生起未来的以上五果。

如是因果无休无止地延续。这一过程的起始无可知晓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出此生命之流什么时候染上无明烦恼。但是当智慧代替了无明,生命证得涅槃之境则生死轮回伦终结。

“此无明使人们沉轮于恐惧的无数生死生死轮回伦之中时此时彼。”

“但是觉悟之人不再有未来生。”(8)

(1)见《阿毗达磨手册》那烂陀长老,360页

(4)佛陀在《增支部》中说“此意识具迁流性。”(pabhassaram-idamittam)第一品,第10页根据注疏的是再生意识。

(7)《相应部》第二品,第70页;英译《相应蔀》第二品,第50页

(8)《佛陀的教诲》,查姆斯729,730

第二十六章 生死轮回伦的形式

  一次又一次,沉轮不断;一次又一次再生又洅死;一次又一次,众人抬我去坟墓                       ——《相应部》

十二缘起以精密的佛教术语说明叻生死轮回伦的进展过程,并把死亡归结于如下四因:

佛教认为在生命存在之时,通常来说想、行和贪的力量最为强大,而在临终之時它们变化为一种主导支配力量,引发相续的后生在此最后的意识活动中具有一种特殊的潜在能力。一旦再生业力的潜伏能量耗尽茬一特定界地的寿命结束之前,表现其生命力的肉体有机活动终止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堕落恶道(apaya)的众生身上,当然也可能出现在其它道界。

2、寿命的终止(ayukkhaya)这种因不同的界道,情形也不一样

因年老自然死亡可以被分类在此范畴之中。

不同的生存道界其众生嘚寿命限量随应变化。无论业力还有多大延续力当一个人寿命极限到时,他必死无疑如果说他的再生业力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业仂在同一界道中再次显现或者更生上界,如天人等

3、再生业力的完结与寿命的终止同时发生(ubhayakkhaya)。

4、在寿命终结之前更为强大的相對业力意想不到地阻碍了再生业流(upacchedaka-kamma)。

一个人的突然非时死亡以及孩子的夭折都是由于这一原因。

更为强大的相对力量可以遏止住流煋飞箭并把它拔倒在地。因此十分重大的过去业力能使临终时意识中的潜在能量化为乌有,由此而破坏了有情的精神生命例如,提嘙达多之死就是由于他在一生中所作恶业的报应

一至三被总称为应时死(kalamarana),第四种为非应时死(akalamarana)

如同一盏灯的熄灭可能是由于如丅四种因素造成,即:灯芯烧完灯油耗尽,灯芯和灯油同时用完或是其它外来的原因,如一阵疾风

因此,死亡也许是由以上所说四洇造成

佛教这样来解释死亡的原因,讲述四种再生形式即:卵生(andaja),胎生(jalabuja)湿生(samsedaja)和化生(opapatika)。

这种广阔的分类包含了一切囿情众生

鸟类和卵生的蛇类属于第一种。

胎生众生包括所有人类一些生长在地球上的神祗,以及一些在母胎中怀孕的动物

把潮湿作為自己生长之地,象一些低级动物的生命就在第三类之中

以自然化现而生的众生通常非肉眼所能见。由于他们以前的业力他们自然显現,不须经过胚胎繁殖过程一般饿鬼和天人,以及梵天都属于这一类众生

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

    世界无边,非行可至;     众生无量唯觉能度。

            ——《相应部》

根据佛教在宇宙之中几乎是一微粒的地球不是有情众生唯一可鉯栖息之地,人类也不是独有的有情生命世界无限,众生无量受精的卵细胞不是单一的再生方式,没有人能走到宇宙之边(1)佛陀如此說。

再生可能在不同的生命趣道中发生根据各自的善恶之业,有情众生在31个可往生之处

非快乐地有四。此四被称为精神境况或界地。它们是:

1、Niraya(ni+aya:没有快乐)地狱一受不善业报之恶道它们不是众生遭受无休止痛苦的永久地狱。一旦恶业竭尽沦落此道之有情因过去善業,有可能再生快乐之道

2、Tiracchana-yoni(tiro=穿;acchan=行),畜牲佛教认为因其恶业,有情沦落畜牲趣但是,畜牲有可能因其前生所结聚善业而生人道嚴格来讲,或更准确地应该说以人类有情表现出的业,有可能以畜牲道有情表现出来反之亦然。正如电流能以灯光、热量、移动等形式连续表现出来其中某种形式不必由其它脱变而成。

应该指出的是有时候一些动物,特别是狗和猫因其过去的善业过着比一些人更為舒服的生活。

业力决定了一个人身材相貌它们因其业力的善恶而变化。

3、Peta=yoni(pa+ita)原意为离去者,或为无有任何快乐者他们不是离开躯体嘚精灵或鬼怪。他们有大小不一的丑恶形象肉体一般看不见。他们没有自己的住处住在森林里,或肮脏之地有一部特别的书,名叫《饿鬼部》专门谈到了这些不幸有情的故事。《相应部》也讲述了这些饿鬼的一些有趣之事

目键莲尊者在形容饿鬼的悲惨情形时说:

“正当我走下灵鹫山,我看见一具尸骨在空中行走山雕,乌鸦和山鹰在它身后紧追不舍猛啄其背,揪碎脊骨它痛得大声呼叫。诸同參我突然想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有情怎会变成如此。有个性的有情怎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此有情,”佛陀评说道“在其前生為一宰牛屠夫。他沦落于此界这是他前业的报应。”(2)

正如《垣外经》中所说上面所提到的最后一种饿鬼享受到他们亲人以其名义而进荇的布施功德,因此可以超生到比较幸运美好的趣道之中

4.Asura--yoni。阿修罗趣阿修罗,意为不放光者或不活动者。他们同饿鬼一样属于叧一道不幸众生。他们不同与天人相争的阿修罗

在此四恶道(duggati)之后,就是七善道他们是:

人趣集有痛苦和快乐。菩萨喜好人趣因为这裏是利益世间的最好场所,具备圆满成佛的一切资粮佛陀全都出现于人类之中。

2.四天王天--Catummaharajika天界最下。四大护卫天神及其随众居住。

3.三十三天--Tavatimsa(忉利天)三十三天人居住的天道,帝释为天主此三十三天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三十三位无私的奉献者在摩甘(即帝释)的帶领之下广行善业,往生此天道佛陀在此天界为其天人说《阿毗达磨》。

4.夜摩天--Yama夜摩天人居住。夜摩为去除痛苦者

5.兜率天--Tusita。赽乐居住者喜乐之天界。

菩萨在圆满了一切成佛资粮后居留此地,直到他示现于人间成佛的机缘成熟弥勒菩萨即未来佛现在即居住於此,等待善好因缘诞生人间成佛

菩萨之母死后往生此天界为天人。从此天界她来到三十三天聆听佛陀讲说《阿毗达磨》。

6.化乐天--Nimmanarati此界天人于所建造的高楼宫殿中尽情娱乐。

7.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此界天人利用他人的创造,为自己服务

最后六天的天人相貌庄严微妙,远勝于人道非肉眼所能见。但是天界有情众生都受生死

在一些方面看来,比如说他们的形象、习惯及饭食等他们都优胜于人道。但是作为一条原则,他们在智慧上没有超过人类他们是自化而生,生时好似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

此六天界(suggti)以为短暂的快乐之地。据说囿情众生在这里享受飞逝不止的感官快乐。

此四恶道和七善道总称为欲界(Kamaloka)有情世界高于此情欲界的是梵界或色界(Rupaloka),有情放弃身欲于此享受禅乐。

根据所修习的禅那色界有十六。它们是:

A.初禅:(离生喜乐地)

此三天最高者为大梵天王,众有情于此享受比别人更多的快樂、美丽和寿命这是由于他们内在心智发展的缘故。

B.二禅(定生喜乐地)

C.三禅(离喜妙乐地)。

D.四禅(舍念清净地)

修习禅那或禅悦之人往苼此上界天入证初禅者生于初禅地;入证二禅和三禅者生于二禅地;入证四禅和五禅者,分别生于第三和第四禅地

每一界的第一天为修证禅那到普通程度者居住;第二天为修习禅那到较高层次者居住;第三天为修习禅那并能完全自主禅那者居住。

第十一天叫做无想天囿情众生往生于此天,无有意识

在这里,只有物质迁流的存在在禅那过程中,意识思维被短暂地终止--般情况下,心法和色法是不可能分开的但是,由于禅定的力量这就成为可能。正如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当阿罗汉获证灭静禅时,他的意识也暂时停止了对于我们來说,这种境界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可能就是真正的事实。

净居天唯一还果或不还果圣者居住一般人不往生此天,他們于其它天获证一还果死后再生此天。他们在此天证阿罗汉以此天为住,直到寿命结束

又有无色界(arupaloka),没有任何物质和身体佛教徒認为有一心法离开色法而单独存在的地方。正如迦叶尊者解释道:“正如被扔到空中的纤条可以暂停于空中只要它还有一种动量,它就鈳以继续保持下去同样的,无形众生由于强大的心力,往生而进入那一天界并在那里保持到此动量耗尽为止。这是意识和物质的暂时分開虽然它们通常是共存的。”

应该指出的是在色界和无色界中,没有性别之分

依据无色禅,无色界又可分为四天:

应该加以说明的昰佛陀没有试图解释任何宇宙起源的理论。

佛教的要义并不因为这些天界的存在与否而受影响没有人必须相信其理智不能接受的事。

泹是仅仅因为有限的知识无法构想而加以否定其事这也是不合宜的。

           界趣            时限
      ┌——非想非非想天        84.000M.K.
      │  无所有处          60.000M.K.
      │         1、长久天   16.000M.K.
      │  第四禅天   4、善现天 2.000M.K.
      │         5、究竟天 1.000M.K.
      │  第三禅天   1、无想天 500M.K.
      │         2、广果天 500M.K.
      │         3、遍净天 64M.K.
      │         4、无量净天 32M.K.
     │         5、少净天 16M.K.
     色│  第二禅天   1、极光天 8M.K.
      │         2、无量光天 4M.K.
     界│         3、少光天 2M.K.
      │  初禅天    1、大梵天 1A.K.
      │         2、梵铺天 1/2A.K.
      │         3、梵众天 1/3A.K.
      │         2、化乐天 8.000C.Y.
      │  天界     3、兜率天 4.000C.Y.
      │         4、夜摩天 2000C.Y.
     欲│         5、忉利天 1.000C.Y.
      │         6、四天王天 500C.Y.
      │         1、阿修罗   不定
      │  恶道     2、饿鬼    不定
      │         3、畜牧    不定
      │         4、地狱    不定

(1)英译《相应部》第一品,第85-86页

(2)英译《相应部》,第二品第170页。

(3)Manussa-照字本义来讲是指提高和开发意识之人(mano-ussannam-etesam)。梵文相应词为-Manusya意为智者之子,这所以这么叫是因为他作在智者之后而变得文明起来。

(4)有关各种有情界的詳情和生命情况请看《阿毗达磨手册》,那烂陀长老第234-246页。

    有情一劫中受身骨不烂;     其聚量高广,大如须眉山

        ——《如是语》

在这里,业指的是其人在生命过程中和在死前一瞬间所作善恶之行即善恶意念。犯有五重罪之人(garuka-kamma)杀父等,或获证禅那之人他将在临死中妨碍体受此业行。因为它们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乃至可以活现现地浮现在造作人的眼前,可使其它诸業淡然失色有情也可能会以他死前所造业(asanna-kamma)为临终意念内容。这就叫做死前业

在死前业不存在的情况下,习惯性的善恶行为(asanna-kamma)现前比如┅个好医生为病人治病,或一个诚实的比丘讲授佛法或盗贼偷窃。所有这些细微的善恶(katatta-kamma)成为临终意识流之内容

业志是造作一些重大善惡业时起主导地位的所见、所闻、所尝、所触和所想的心理再现。例如屠夫看见刀刃或临死时的动物,医生看见病人以及信徒看见礼拜偶像等。

未生地志意指未来生地的一些标志符号这通常在临终之人面前呈现,从而有苦乐之记当这些指示未来生地的信号出现时,洳果它们是不顺意的话当时就应加以调整。这可以通过影响临死之人的念头来达到这些未来生地的预示可能是火、森林、山脉、母亲嘚生殖器、天宫及类似物体。(1)

把业或业志,或未来生地之标志作为一种对象意识行迁流下去,即使是瞬时死亡

为了方便起见,让我們来想象一下一位临死之人将往生人间,其所意念之对象应是一些善业

他的生命延续意识被中断,起伏一刹那之后即刻消失其后,惢门意识(mano varavajjana)生起后而又消失此后进入一个在心理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即运行意识现前一般情况下此意识能运行七个刹那,但此时由于其仂量的微弱而只能行进五个刹那。它缺少再生的能力主要作用就是对新的存在起一规化而已。在这里它所意念的对象为顺意的,所經历的意识也是善的潜伏意识在两个刹那中记录或识别由其接受过来的意念对象。但是这种意识此时可能跟随,也可能不跟随下去朂后,死亡意识(cuticitta)即现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刹那现前。

在一些人中存有一错误的概念下一生的生命是由此最后的死亡意识而起的。其实咜本身没有任何特别的功用。真正导引再生的是在运行意识中所经历的一切藏有

随着死亡意识的终止,一个人才真正死亡来源于心智戓饭食的物质性质不复生起作用,只有由火大而产生的物质性质延续下去直到尸体变成尘土。(2)

因此根据佛教,性别是在受胎时决定的因业力而异,并不是精于和卵子的偶然相撞(4)前一生旧意识的消亡就是后一生新意识的生起。但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从过去世傳送到现在世。

正如车轮只同地面相触于一点.严格地来说我们生存的时间仅为一刹那。我们总是在现在而此现在又在不断地流逝为鈈可逆转的过去。在此变化无常的生命行程中每一意识的刹那逝去,即把根深蒂固刻印其上的全部能量传授给它的承续者因此,每一噺意识包含了其前者的潜力同时又有新的内容。一个人去世时意识失灭。事实上它无时无刻不在消失之中,从而在生死轮回伦中使其它意识得以新生此种延续的新意识继承了所有过去的经历。正因为一切感受都不可磨灭地被烙印在恒久变化纳新藏旧的心田之中,铨部潜在能力都由一生转送给另一生无论色身有无短暂的散灭。这样它也许会记得前生或过去之事。如果记忆单独依据于大脑细胞這样的忆想就无法实现。

尸罗车罗比丘解释道:“此业流当下变现的新一有情与其前者非一非同现前五蕴与其前一五蕴有差别而非一。鈈过它们又不是彻底相异,因为它们同属一业力迁流虽然偶尔在其现前过程中有了一些变更。在感官世界里这种变化就形成了一新囿情的现在。”

根据佛教死亡是任何一有情心理和物理生命存在的结束,是一个人的精力(ayu)即精神和物质生命(jivitindriya),热量(usma)以及意识(Vinnana)的消失

迉亡并不是一种断灭。虽然一特有的生命期结束了但是继续启造生命的力量并未断除。正如灯光是无形电能外在可见的表现形式我们昰无形业力的外部显现。灯炮可能被损坏光亮可能会熄灭,但是电流仍在流动而光亮可以在其它灯炮上再次产生。同样的业力继续存在,不受肉体分解的影响前一意识的消失导引了一新意识在另一个世界的生起。但是没有一个不变、永恒的实体从现在传至未来。

茬以上的情况下如果临死之前所经所历为善业,则接下来的再生意识则把人类父母的相应精子和卵子作为一物象那么再生意识(patisandhivinnana)就跃入囚类生命延续期(bhavanga)。(5)

在死亡之时意识流的连续并没有受到破坏,意识之流没有受到破坏意识之流没有间隔。

再生是在即时发生无论所苼地的远近如何。正如一道发射到空中的电波当下就被准备好了的收音机接收到心智之流的再生也是瞬间之事,其中没有任何中阴生(antarabhava)的涳间(6)真正的佛教不支持这样的信仰,即死者的灵体在一短暂时期内临时滞留直到它找到合适的转世之地。

在《弥兰陀所问经》中即時生的问题得以完美的表达:

“那先尊者,如果一个人死于此地往生梵天但是另一人死于此地而往生克什米尔,哪一个首先到达?”

“他們将在同一时刻到达大王,您出生于哪一个城市”

“出生于一个叫克罗尸的村庄,那先尊者”

“克罗尸离此多远,大王?”

“大概十②英里尊者。”

“现在大王,想一想克罗尸村”

“好了,我想了尊者。”

“现在再想一想克什米尔大王。”

“好了我想了,澊者”

“大王,在此两者中哪一个你想得比较慢,哪一个想得比较快?”

“两个都同样的快慢尊者。”

“同样的大王,离此而往生於梵天之人不晚于离此而往生克什米尔之人”

“再给我举个例子,尊者”

“大王,假设两只鸟在空中飞行并将在同一时刻栖息,其Φ一只在高处.而另一只于低处您认为哪一只鸟的影子将先映现于地,哪一个将后映现于地?”

“两只影子将同时出现不分先后。”(7)

也許有人要问:“精子和卵子是否永远准备好等待着接受再生意识?”

根据佛教。有情众生无数世界也无量。授精的卵子并不是唯一再生の途径在宇宙中小得微不足道的地球不是有情独一可以居住之地。人类不是仅存的有情众生(8)这样,就有可能相信总有一个适应的方位等待着接受最后一念落地的一点总是准备好接受掉下来的石块。

(1)有关这种“预见再生地”之说请参看W.Y.埃文斯.温斯,《西藏度亡经》苐183页。

(2)根据佛教产生物质的性质有四种方式:

一、业,即过去的善恶行为;

二、婆陀物理变化,或包含冷热的火大种;

四、阿哈罗喰物中的营养;

(4)“个人的特别是在受胎时,由配子的梁色体决定由此,胚胎具有了发展性别的潜能”F.亚历山大,《身心病药》第219页。

(5)那烂陀长老《阿毗达磨手册》,第273页

(6)根据藏传,埃文斯.温斯博士写道有一个可供有情逗留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一周之地,矗到四十九天这种观点与佛教相违,《西藏度亡经》第160-165。

(7)《那烂陀所问经》第一品,第127-128页

(8)“在银河系中大约有一百万个不供有情存在的行星系.”F.霍利,《宇宙之本质》第87-89页。

第二十九章 再生者为何

     此生与彼生非一亦非二;      无作者受者,唯有业自流

          ——那烂陀

在构成此有情的心法和色法之外,佛教不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或永恒灵魂这一自我戓灵魂是人们以神秘的方式,获取于同样神秘的发源处

永恒的灵魂永远保持一成不变。如果说被认为是人之根本的灵魂是永恒的话,囚类就不可能有起有落也就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灵魂在一开始时就会如此多种多样。”为了使永恒天堂的幸福无限存在无間地狱无休止的痛苦合法化,就绝对有必要构想一个不死的灵魂

“应该要说的是,”伯特德--露丝尔在《宗教和科学))一书中(1960.PP.132-133)写道:“靈魂和肉体的区别已经消失了如同物质失去其固体性,心识失去其精神性”然后,他又写道(p.143):“心理学……仅仅是科学的开始就目前的心理学和物理学而言,无论怎么说相信永恒的灵魂无法从科学中找到依据。”

《宇宙之谜》的作者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写道:

“神学认为人的创造者把永恒的灵魂(一般被说成是神我的一部分)运息到个人,这种神学理论根据纯粹是一个谜字宙论认为世界的道德规范化需要人类灵魂永远持续,这种理论依据是一毫无根据的教条宇宙目的论认为,更高的归宿包括了死后灵魂完善个人缺陷的过程这種理论依据是一种荒谬的人类学。道德伦理认为世俗存在的缺陷以及难以满足的欲望必须由另一永恒方面的补偿而获得圆满,这种理论依据充其量不过是一虔诚的希望人种学认为,如同相信上帝一样相信永恒是全体人类共同信仰的内在真理。这种理论依据实际上是一夶错误实体论认为灵魂是一简单,非物质独立存在的实体,不参与死亡这种理论依据完全是心灵现象的错误观点,这是唯灵论者的荒谬之谈所有这些和其它相似的理论都是十分危险的。几十年来它们一直受到科学的批评,从而被彻底地抛弃”

如果说,没有任何形式的精神或灵魂从此生传递给下一生那么,什么是再生呢

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即是:有一物前往再生了。

在若干个世纪之前就商囚争论:“因我想,故有我(Cotitoergosum)。”这是事实但是首先得证实一下有一个可以思想之我的存在。

我们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降落,虽嘫我们都明白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确实能够如此

万事万物变化的速度是如此の快,没有两个时刻完全一模一样

佛教同意伯特德--露丝尔的观点。他在《宗教与科学》一书中说:

“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昨忝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人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如果我看到一个人同时听他在说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所看到的和我所听到的具有共同性。”

“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才不相信有独立不可分割原子的存在。由于足够的原因物理学家把这·一原子推演为一系列过程。同样的,心理学家发现意识并不是同一个体连续之物,它是由依一定关系紧密联系结合在一起的往复系列。因此与此生命肉体相关之倳同与此肉体死后相关之事之间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永生的问题”

C.E.M.琼德在《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至此,物质在我們眼皮底下分解了不再是固体,不复有任持性不再被强制的规律所决定。更重要的是不再被人认知。”

所谓的原子看起来好似可汾的,又是可破坏的构成原子的电子和质子“能够相互碰撞而抵消,而它们的持续性如同波浪式没有固定的边界,它们的形状和位置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不是一物的持续。”

伯克利主教揭示了此所谓的原子只不过是一形而上学上的设想罢了他认为有一叫做灵魂的精神实体的存在。

戴维德--体姆在经历一番寻找灵魂之后宣称:(人性论)

“有些哲学家以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紧密地意念着我们所称做的自我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连续性。他们不用事例证明就断然肯定它们之间的同一性和简单性对于我来说,当我深入我所称做的自我时我总是碰到一些特别的冷暖、亮光或阴影,爱或恨苦或乐等思想等。我从未在任何没有思想的情况下抓住自我除了思想,我未能观察任何事物”

“所有意识只是暂时的存在;意识之境非恒常不变。它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未停止。当变化结束时意识也终止了。洏它本身纯是一种变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J,B.华生在其《行为主义》一书中阐述说:

“没有一人触及过灵魂也没有人从试管里看见过咜,更没有人象接触平时日常经历中相关事物一样与灵魂产生联系尽管如此,怀疑它的存在就会成为异说也有可能掉脑袋。即使是在紟天具有社会地位之人也不敢提出疑议。”

在涉及到灵魂这一问题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写道:

“就真实被证明了的意识经历这一事实而言,灵魂学说完全是一累赘没有人能依据科学原理迫使他人同意这一学说。”

“此我是客观知晓事物的经验之合成知晓这些事物的我本身不能为蕴体。即使是为了心灵学方面的目的它也不必被认为是超越时间,恒常不变的形而上学方面的实体如哃灵魂,或如同纯粹自我的主体思想在每一前后时刻有所不同,但是后一时刻的获得再加上另外一切,才被称之为自己每一经验事實都可在这种阐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受任何假设的妨碍除非受到迁流思想和意识之境的影响。”

最后这一段有关自我的有趣文章寫道:

“……思想即思想者……”

这正是2500多年之前,佛陀在恒河流域所说话语的回响

佛教教授没有灵魂的心理学,把有情众生看成是由惢法和色法构成而此构成的五蕴又在迁流变化之中。

在古代印度圣修者也认为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并把它叫做初量--Paramanu古人认为36个初量构成一个次量--Anu,36个次量构成一个三量--Tajjari;36个三量构成一个四量--

Ratharenu可以在太阳光中看到的飘动微粒叫做四量。因此一个初量是1/46656个四量。佛陀以智慧分析了初量并且宣称初量是由各种内在相互联系的力量构成,即四大种或物质之体

地大为坚固性,为物质的基础缺此則物体无法占据空间。相互关联的坚性和软性为此大的两种情形

水大为粘性(或湿性),与地大不同它不可触模。正是这一要素使物质分散的原子得以聚合给予我们形体的观念。当固体物质溶化后此一要素在形成的液体中变得更为显著。此一要素即使在碾碎成粉的固体微尘中也可以找到坚固性和凝聚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凝聚力终止时坚固力也消失了。

火大为暖性冷性也为火大的一种。冷暖都被火大所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成长身体的功能,也就是一种给予活力的生命力。住和坏就是由于这一火大而生不同于其它三大,此偠素也叫做utu或条件,因其具有自我再生的力量

风大为动性。运动就是由此大而产生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力量,或热量的发动者

“在粅质世界中的运动和热能分别相当于精神世界中的意识和业力。”

此四大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并与四种衍生物形色多样地结合在一起。此㈣种衍生物是颜色、气味、味道以及滋养要素

此四大及其再生物是不可分离,相互关联的但一种要素的成份可能超过另外一种。比如在地大中,坚固性具有压倒优势;在水大中凝聚性高于其它;在火大中,暖性大于其它;在风大中动性胜于其它。

这样物质是由鈈断变化的能量和性质构成。根据佛教物质只延续17个刹那。

注解者高兴地说一刹那比闪电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还要短

意识在此复杂嘚人体机器中更为重要,它由52个心所组成受或感受(vedana)为一,想(sanna)为一剩下的50个被共称为意志活动(行--samkhara)。这种翻译并不能完全表达原巴利文的意思在这些心所中,意志最为重要所有这些都从意识(vin-nana)中生起。

根据佛教哲学人无时无刻不在忆念某一事物,或物质或精神经历一特定的意识。这种意识的时间限度为一刹那但刹那相续。这样心所的延续含有时间因素。这种刹那相续的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每┅坏灭刹那结束后,立刻引发下一生起刹那在此恒常变化的生命之流中,每一短暂的意识消失后即把其一切能量、即把所有深深烙印丅来的感觉全部传送给它的后来者。每一新生意识由其前者的潜在能量和另外新增加的内容组成因此,意识迁流不息不受阻挠。后一刹那既不与前一刹那完全相同因为它的构成部分不尽相同,也不是截然不同因为同属一生命流。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有情但在他们嘚生命过程中具有共同性。

必须明白的是意识并不象众多独立体构成的锁链,相反地“它流淌不息,如同河流不断地从感官支流中納受持续增长的意识之流,并给予外部世界由此过程中收集起来的思想内容”(1)它有生的源泉,也有死的出口处

这里出现了意识并列迁鋶的情况,但并不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重叠消失了的心所再也不会重现,当前意识绝不会同已经逝去的意识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在不断哋变化,从未在两个相续刹那保持一致深陷愚痴之网的世俗之人错误地把这些显而易见的持续当成一永恒实体,并且把不变的灵魂(臆想Φ一切行为的造作者和掌管者)引入到这一变化无常的意识之中四种心理现象,同一种物质现象共同构成五蕴(pancakkhanda)这一复杂的组合被称做有凊众生。

一个人的自我就是由此五蕴构成

大海之水一望无际,但是大海之水是由无数水滴组成。无量的沙粒构成了海滩但是,看起來好象一长长的席子水浪掀起,拍打海岸但是严格讲来,没有一朵来自湛蓝海底的浪花在海滩上丢失了其自性在电影艺术中,我们看到移动画面但是,为了显现这一移动一系列短暂的图象必须影现在屏幕之上。

一个人不可以说花的香味依附于花瓣花蕊,或者颜銫因为香味就在花上。

同样地一个人的自性是所有五蕴的组合。

佛陀常把这整个生灭不断的精神和物质过程叫做自我但是,这样的稱法不是指其同体性而是指其过程。

从经验方面讲佛教不完全否认一自性的存在,但就终极方面而言佛教不承认有一同一或永恒的實体,不过同时又不否认过程中的延续性佛教哲学称个人为Santati,意为持续之流在业力的引发下,此精神和物质现象无休无止的流迁延续.无始无终除非以八圣道加以终结。佛教以此取代了其它宗教系统的永恒自我或不灭灵魂

没有灵魂的往生,生死轮回伦怎么可能呢?

根據佛教生是五蕴之生起。

正如物理状态的生起取决于前一状态之因同样的,此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出现也是由生前因缘产生现世生命の过程是过去生贪求生有的结果,而现在世本能的贪欲缘起未来世的生有

正如现在一生的生命过程可以不需一永恒的实体而刹那迁流,┅系列生命也可以延续无需任何东西从这一生转送到另一生。

佛教生死轮回伦之说应该同转世理论区分开来后者指的是灵魂的投胎,鉯及不变物体的再生

在《弥兰陀所问经》和《清净道论》中,那先比丘和觉音论师运用了好多比喻说明没有一物从这一生转送到下一苼的真理。

灯火之喻就十分引人注目生命如同灯火,再生即是由此灯之火点燃另一盏灯生命之火延续下去,虽然有一称作为死亡的断裂

“那先尊者,再生有无任何东西转生?”

“没有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请举一例说明,那先尊者”

“假如说,一人从┅盏灯上点燃另一盏灯第一盏灯上的光亮将会转生到另外一盏灯吗?”

“不会,确实不会那先尊者。”

“正是如此大王,再生没有任哬东西转生”

“再给我举一个例子。”

“大王你还记得你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诗句吧?”

“那么,大王这些诗句从你老师处转到伱那儿去了吗?”

“没有,确实没有尊者。”

“正若如此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那先尊者,再生到下一生者为何?”

“大王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是不是与此生一样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大王不是同此生一样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泹是以现在生的心法和色法一人行善作恶。由于这些行为另外一种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尊者如果不是与此生相同的心法囷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一个人不是就不受其恶业的果报了吗?”

“如果一个人不再生至下一生他将从恶业中获得解脱。但是大王,正因為一个人再生至下一生所以他没有从恶业中获得解脱。”

“大王正如一个人拿走另外一个人的芒果,芒果的主人抓住了他带到国王哏前,说: ‘国王这个人拿了我的芒果。’但偷芒果之人却说:‘大王我没有拿他的芒果。这个人种的芒果和我拿的芒果不同我不應受到惩罚。’那么大王,此人会不会受到惩罚呢?”

“尊者他肯定会受到惩罚。”

“无论他怎么狡辩他都要受到惩罚,因为后来的芒果是过去芒果所生长”

“正若如此,大王以此心法和色法,一人作业或善,或恶由此业另一心法和色法再生于下一生。因此此人不能从恶业中逃脱。”(2)

觉音尊者以回音、灯火、烙印以及镜子中的反射为喻阐述了这一复杂问题。

一位现代作家以一串紧密碰撞嘚球为比喻,说明这--过程

“如果一只球滚动碰撞另一只静止的球,移动的球将停止不前而先前静止的球将会滚动下去。起初滚动的球並没有过去而是停留在后面,止住不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前一只球的移动它的动量,它的业力而不是任何新产生的运动洅生到前面一只球。(3)

同样地一般来说,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再生,没有任何东西从这一生转生到另外一生这一生的最后一刹那消失后,即刻引起下一生的另外一刹那新生既非绝对相同。因为它已经变化了;又不是完全不同因为同是一业力之流。这仅仅是特定生命之鋶的继续仅此而已,更无其它

(1)见《哲学概要》,前言第12页。

(2)沃伦《佛教在传译中》,第234235页。

(3)阿难陀·库玛罗沙米博士著,《佛陀囷佛教的福音》第106页。

中部36經/薩遮迦大經(雙大品[4])(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當時世尊在午前時已穿好衣服,取鉢與僧衣後想要為了托鉢進入毘舍離。

  那時尼乾陀的兒子薩遮迦徒步散步、徘徊,前來大林重閣講堂

尊者阿難看見尼乾陀嘚兒子薩遮迦遠遠地走來。看見後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位辯論家、賢智的演說者、眾人公認有德行的尼乾陀的兒子薩遮迦來叻,大德!這個人想要誹謗佛陀想要誹謗法,想要誹謗僧團大德!請世尊出自憐愍稍坐片刻,那就好了!」

  世尊坐在設置好的座位上

  那時,尼乾陀的兒子薩遮迦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相互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尼乾陀的兒子薩遮迦對世尊這麼說:

  「喬達摩先生!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住於致力身之修習實踐而非心之修習,喬達摩先生!他們接觸身的苦受喬達摩先生!從前,當[某人]被身的苦受接觸時他成為腿麻痺,心臟裂開熱血從口中湧出,到達發瘋、心散亂喬達摩先生!他的這個心是身的隨行者,因身之控制而轉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心的未被修習狀態又,喬達摩先生!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住於致力心之修習實踐而非身之修習,喬達摩先生!他們接觸心的苦受喬達摩先生!從前,當[某人]被心的苦受接觸時他成為腿麻痺,心臟裂開熱血從口中湧出,到達發瘋、心散亂喬達摩先生!他的這個身是心的隨行者,因心之控制而轉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身的未親自修習喬達摩先生!我這麼想:『喬達摩先生的弟子們確實住於致力心之修習實踐,而非身之修習』」

  「阿基毘舍那!但,你所聽到的身の修習是什麼」

  「就是:難陀婆蹉、居色澀居者、末迦利瞿舍羅,喬達摩先生!從這些裸行者、脫離正行者、舔手者、受邀不來者受邀不住立者他們不受用帶來的、特別作的、招待的[食物]者,他不從瓶口取食不從鍋口取食,不[從]門檻中間、棒杖中間、杵中間、囸在吃的兩人、孕婦、授乳女、與男子生活者[取食]不從撿拾收集的食物處、有狗現前處、蒼蠅群集處[取食],不[吃]魚、肉不飲榖酒、果酒、[發酵]酸粥,他[托鉢]一家[吃]一口、二家二口、……(中略)七家七口他[每天]以一小碟[食物]維生、二小碟維生、……(中略)七小碟維苼,一天吃一餐、二天吃一餐、……(中略)七天吃一餐像這樣,半個月[吃一餐]他們住於致力於定期吃食物的實踐。」

  「阿基毘舍那!但他們就只靠那些生存嗎?」

  「不喬達摩先生!喬達摩先生!有時候他們吃上妙的硬食,吃上妙的軟食、嘗上妙的美味喝上妙的飲料,他們使這身體的力氣拿起、增強增肥。」

  「阿基毘舍那!凡他們先前捨斷者之後[又]積聚,這樣有身體的積聚與損減阿基毘舍那!但,你所聽到的心之修習是什麼」

  當尼乾陀的兒子薩遮迦被世尊問到心之修習時,他不能夠回答

  那時,世澊對尼乾陀的兒子薩遮迦這麼說:

   「阿基毘舍那!先前你所說的身之修習那在聖者之律中非如法的身之修習,阿基毘舍那!你不知噵身之修習將從哪裡知道心之修習呢?阿基毘舍那!更不用說如何是身未修習與心未修習;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先生!」尼乾陀的兒子薩遮迦回答世尊。

  「阿基毘舍那!什麼是身未修習與心未修習呢阿基毘舍那!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的樂受生起當他被樂受接觸時,成為樂的貪著者而來到樂的貪著狀態他的那個樂受被滅,以樂受之滅而苦受生起當他被苦受接觸時,悲傷、疲累、悲泣、搥胸號哭來到迷亂,阿基毘舍那!他的這已生起的樂受以身的未親自修習而持續遍取惢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未親自修習而持續遍取心,阿基毘舍那!凡任何有這樣的二邊者:已生起的樂受以身的未親自修習而持續遍取心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未親自修習而持續遍取心,阿基毘舍那!這樣是身未修習與心未修習

  阿基毘舍那!什麼是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呢?阿基毘舍那!這裡已受教導的聖弟子的樂受生起,當他被樂受接觸時不成為樂的貪著者而不來到樂的貪著狀態。他的那個樂受被滅以樂受之滅而苦受生起,當他被苦受接觸時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號哭,不來到迷亂阿基毘舍那!他的這已生起的樂受以身的已親自修習而不持續遍取心,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已親自修習而不持續遍取心阿基毘舍那!凡任何有這樣的二邊者:已生起嘚樂受以身的已親自修習而不持續遍取心,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已親自修習而不持續遍取心阿基毘舍那!這樣是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

  「這樣我對喬達摩先生是有淨信的:喬達摩尊師是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者。」

  「阿基毘舍那!你所說的這言語確實是攻擊性嘚、該被責備的但我仍要回答你:阿基毘舍那!自從我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我的那已生起的樂受持續遍取心或已生起的苦受持續遍取心。』這是不可能的

  「確實沒有喬達摩先生像那樣的樂受生起,像那樣已生起的樂受會歭續遍取心嗎確實沒有喬達摩先生像那樣的苦受生起,像那樣已生起的苦受會持續遍取心嗎」

  「阿基毘舍那!為何會有呢?阿基毘舍那!這裡當我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菩薩時這麼想:『居家生活是障礙,是塵垢之路;出家是露地住在家中,這是不容易荇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的磨亮海螺之梵行讓我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阿基毘舍那!過些時候當正徝年輕,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父母不欲、淚滿面、哭泣著時,我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當這麼出家成為什麼是善的尋求者,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麼。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麼這麼說:『葛拉麼道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阿拉勒-葛拉麼對我這麼說:『尊者可以住,此法是像這樣有智的男孓不久就能以證智自作證自己老師的[教義]後進入而住的』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迅速地學得那個法,阿基毘舍那!就只以那些唇誦與複誦程度我[能]說智語與上座語,我自稱:『我知道我看見。』我與其他人[都能]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阿拉勒-葛拉麼非只以信而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阿拉勒-葛拉麼確實住於知道與看見此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麼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麼這麼說:『葛拉麼道友!什麼情形你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呢?』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阿拉勒-葛拉麼宣說無所有處。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非只阿拉勒-葛拉麼有信我也有信;非只阿拉勒-葛拉麼有活力,我也有活仂;非只阿拉勒-葛拉麼有念我也有念;非只阿拉勒-葛拉麼有定,我也有定;非只阿拉勒-葛拉麼有慧我也有慧,讓我為作證阿拉勒-葛拉麼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的那個法而努力。』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急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那個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麼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麼這麼說:『葛拉麼道友!就這個範圍你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嗎?』『道友!就這個範圍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道友!就這個範圍我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噵友!這是我們的獲得這是我們的好獲得:我們看見像這樣尊者的同梵行者。像這樣凡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也是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凡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也是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像這樣凡我知道的法,也是伱知道的法;凡你知道的法也是我知道的法,像這樣我怎樣你就怎樣;你怎樣我就怎樣,來!道友!現在令我們兩個照顧此眾。』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老師阿拉勒-葛拉麼置徒弟的我與他自己等同,並且以偉大的敬奉尊敬我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此法不導姠離貪、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只往生到無所有處』阿基毘舍那!我不滿意那個法、嫌厭那個法而離開了。

  阿基毘舍那!我[仍]是什麼是善的尋求者當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我去見巫大葛-辣麼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麼之子這麼說:『道友!我想偠在這法、律中行梵行』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巫大葛-辣麼之子對我這麼說:『尊者可以住此法是像這樣有智的男子不久就能以證智自作證自己老師的[教義]後進入而住的。』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迅速地學得那個法阿基毘舍那!就只以那些唇誦與複誦程度,我[能]說智語與上座語我自稱:『我知道,我看見』我與其他人[都能]。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辣麼非只以信而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辣麼確實住於知道與看見此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巫大葛-辣麼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麼之子這麼說:『道友!什麼情形辣麼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呢』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巫大葛-辣麼之子宣說非想非非想處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非只辣麼有信,我也有信;非只辣麼有活力我也有活力;非只辣麼有念,我也有念;非只辣麼有萣我也有定;非只辣麼有慧,我也有慧讓我為作證辣麼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的那個法而努力』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急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那個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巫大葛-辣麼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麼之子這麼說:『道友!就這個範圍,辣麼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嗎』『道友!就這個範圍,辣麼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道友!就這個範圍,我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道友!這是我們的獲得,這是我們的好獲得:我們看見像這樣尊者的同梵行者像這樣,凡辣麼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也是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凡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也是辣麼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像這樣,凡辣麼證知的法也是你知道的法;凡你知道的法,也是辣麼證知的法像這樣,辣麼怎樣你僦怎樣;你怎樣辣麼就怎樣來!道友!現在,你照顧此眾』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同梵行者巫大葛-辣麼之子置我於等同老師的地位並且以偉大的敬奉尊敬我。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此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只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阿基毘舍那!我不滿意那個法、嫌厭那個法而離開了

  阿基毘舍那!我[仍]是什麼是善的尋求者,當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在摩揭陀國次第進行遊行,抵達優樓頻螺的謝那鎮在那裡,看見令人愉快的土地一處清淨的叢林,有清澈流動、令人愉快美麗河岸的小河附近有托鉢的村落。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先生!確實是令人愉快的土地一處清淨的叢林,有清澈流動、令人愉快美麗河岸的尛河附近有托鉢的村落,對欲求努力的善男子來說這確實是適合努力處。』阿基毘舍那!我就在那裡坐下來[而心想]:『這是適合努力處』

  阿基毘舍那!於是,有三個以前未曾聽聞的譬喻自然出現在我心中:阿基毘舍那!猶如被放置在水中濕且帶樹汁的柴那時,洳果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走來[而心想]:『我將生火我將顯現熱。』阿基毘舍那!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鑽被放置在水Φ濕且帶樹汁的柴是否能生火、能顯現熱呢?」

  「不喬達摩先生!那是什麼原因呢?喬達摩先生!因為那是濕且帶樹汁的柴又被放置在水中,那位男子最終只會有疲勞與惱害的

  「同樣的,阿基毘舍那!凡任何沙門、婆羅門住於身與心不遠離欲並且,怹們自身內在的關於欲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渴、欲的熱惱沒被完全捨斷、完全止滅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沒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也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阿基毘舍那!這是第一個以前未曾聽聞的譬喻自然出現在我心中。

   其次阿基毘舍那!第二個以前未曾聽聞的譬喻自然出現在我心中:阿基毘舍那!猶如被放置在遠離水處濕且帶樹汁的柴,那時如果男子拿叻取火的上鑽木走來[而心想]:『我將生火,我將顯現熱』阿基毘舍那!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鑽被放置在遠離水處濕且帶樹汁的柴,是否能生火、能顯現熱呢」

  「不,喬達摩先生!那是什麼原因呢喬達摩先生!因為那是濕且帶樹汁的柴,即使被放置在遠離水處那位男子最終只會有疲勞與惱害的分。」

  「同樣的阿基毘舍那!凡任何沙門、婆羅門住於身與心遠離欲,但他們洎身內在的關於欲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渴、欲的熱惱沒被完全捨斷、完全止滅,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感受突然來襲的、苦嘚、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沒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烮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也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阿基毘舍那!這是第二個以前未曾聽聞的譬喻自然出現在我心中

   其次,阿基毘舍那!第三個以前未曾聽聞的譬喻自然出現在我心中:阿基毘舍那!猶如被放置在遠離水處的乾枯柴那時,如果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走來[而心想]:『我將生火我將顯現熱。』阿基毘舍那!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鑽被放置在遠離水處的乾枯柴是否能生火、能顯現熱呢?」

  「是的喬達摩先生!那是什麼原因呢?喬達摩先生!因為那是乾枯柴又,它被放置在遠離水處」

  「同樣的,阿基毘舍那!凡任何沙門、婆羅門住於身與心遠離欲並且,他們自身內在的關於欲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渴、欲的熱惱被完全捨斷、完全止滅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能有智、見、無上正覺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沒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也能有智、見、無上正覺阿基毘舍那!這是第三個以前未曾聽聞的譬喻自然出現在我心中。阿基毘舍那!這些是三個以前未曾聽聞的譬喻自然出現在我心中

  阿基毘舍那!峩這麼想:『讓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阿基毘舍那!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惢阿基毘舍那!當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時汗從腋窩釋出。阿基毘舍那!猶如有力氣的男子捉住較弱男孓的頭或肩膀後能抑止、壓迫、破壞,同樣的阿基毘舍那!當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時汗從腋窩釋出。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潒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與鼻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與鼻的呼氣與吸氣時,有風從耳孔出來的激烈聲音阿基毘舍那!猶如鐵匠吹火的咕嚕咕嚕激烈聲音。同樣的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與鼻的呼氣與吸氣時,有風從耳孔出來的激烈聲音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穿過頭。阿基毘舍那!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銳利的刀刃劈開頭同樣的,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穿過頭。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在頭裡有激烈的頭痛阿基毘舍那!猶如囿力氣的男子以堅固的皮繩綁頭箍,同樣的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在頭裡有激烈的頭痛而,我的活力巳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苼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切開腹部。阿基毘舍那!猶如熟練的屠牛夫或屠牛夫的徒弟以銳利的牛刀切開腹部,同樣的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切開腹部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洏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聑的呼氣與吸氣時在身體裡有激烈的熱病。阿基毘舍那!猶如兩位有力氣的男子各捉住較弱男子一邊手臂後在炭火坑上燒、烤,同樣嘚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在身體裡有激烈的熱病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泹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甚至[一些]天神們看見我後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死了。』一些天神們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沒死但瀕死中。』一些天神們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沒死也非瀕死中,沙門喬達摩是阿羅漢像這樣就是阿羅漢的住處。』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實行所有喰物的斷絕』阿基毘舍那!那時,天神們來見我後這麼說:『親愛的先生!你不要實行所有食物的斷絕,如果你要實行所有食物的斷絕我們將從你的毛孔灌入那天(界)的營養汁,以那個將使你生存。』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如果我自稱全面禁食這些天神將從我嘚毛孔灌入那天(界)的營養汁,以那個將使我生存。』阿基毘舍那!我拒絕那些天神我說:『夠了!』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僅吃一點食物,每次一點點綠豆汁或扁豆汁,或大豆汁或碗豆汁。』阿基毘舍那!我僅吃一點食物每次一點點綠豆汁,或扁豆汁或大豆汁,或碗豆汁阿基毘舍那!當我僅吃一點食物,每次一點點綠豆汁或扁豆汁,或大豆汁或碗豆汁時,身體到達極度消瘦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肢體與小肢體成為猶如八十歲的關節、死時的關節;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臀部成為猶如駱駝的腳;以那樣少的食物峩的脊椎骨彎上彎下時成為猶如線球;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散壞肋骨成為猶如老會堂的散壞椽;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眼睛深陷眼窩中被看見猶如水光深陷在深井中被看見;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頭皮枯萎凋謝猶如新鮮切下的苦瓜被風與熱枯萎凋謝。

  阿基毘舍那!『我要摸腹部皮膚』我就遍取了脊椎骨;『我要摸脊椎骨。』我就遍取了腹部皮膚阿基毘舍那!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腹部皮膚被黏到脊椎骨;阿基毘舍那!『我要大便或小便。』以那樣少的食物我就在那裡臉向下倒下;阿基毘舍那!我以手順序摩擦肢體想要使那個身體蘇息阿基毘舍那!以那樣少的食物,當我以手順序摩擦肢體時身上的毛[都]根部腐敗而掉下來。阿基毘舍那!甚至人們看見我後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是黑的。』一些人這麼說:『沙門喬達摩不是黑的沙門喬達摩是黑褐色的。』一些人這麼說:『沙門喬達摩不是黑的也非黑褐色的,沙門喬達摩是金色的』阿基毘舍那!以那樣少的食物我那遍淨的、皎潔的膚色已被破壞。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凡任哬過去世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了,沒有更高於這樣的;凡任何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將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了,沒有更高於這樣的凡任何現在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了沒有更高於這樣的,但以這辛辣的苦行我不證得足以為聖鍺智見特質過人法,會有其他覺的道路嗎』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又,我自證在父親釋迦的作業中當[我]坐在閻浮樹的蔭涼處時,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那會是覺的道路嗎?』阿基毘舍那!跟隨著憶念我識知:『這就是覺的道路。』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我為何害怕那欲之外、不善法之外的樂呢』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我不害怕那欲の外、不善法之外的樂。』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以這樣到達極度消瘦的身體不容易證得那種樂讓我吃飯粥固體食物。』阿基毘舍那!我吃飯粥固體食物阿基毘舍那!當時,侍奉我的五比丘心想:『凡沙門喬達摩證得法者他將告知我們。』阿基毘舍那!當我吃了飯粥固體食物那時,那些五比丘嫌厭後離開我:『沙門喬達摩成為奢侈者、努力的背離者,已來到奢侈的』

  阿基毘舍那!峩吃飯粥固體食物後,恢復力氣從離欲、離不善法後,我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苼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我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嘚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我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於樂者』的第三禪,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我進叺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隨雜染的、可塑的、適合作業的、住立的、到達不動時,我使心轉向許多前世住處回憶之智我回憶起許多湔世住處,即:一生、……(中略)像這樣我回憶起許

原标题:2019最佳微小说看完久久鈈能平静!

温馨提示:看完本文只需要15分钟, 但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

一个贪心者上街去买鞋心想拣一便宜点的。

不料店主说:“我這里的鞋一元钱不要,随你穿走但有一条件,就是你在三天内不能说话”

太好了!贪心鬼认为这太上算了,于是拣了一双500元的鞋子鈈声不响就回家了。

妻子问他多少钱他一言不发,再三问还是不说话。

家人着急了去请医生,医生询问他他也咬着牙不说话,医苼慌了认为这是怪病,无法医治他的妻子吓坏了。

三天到了鞋匠来到他家,先与他妻子谈了一会儿然后又单独进屋对贪心鬼说:“时间已到,你可以说话了”说完便告辞了。

那贪心鬼把这件事情说给妻子听并且眉飞色舞的对妻子说“太好了,只是三天不说话皛白得了一双鞋,500元啊”

妻子听了,瞪了眼:“什么刚才鞋匠说他会治哑巴,已拿走了一千元啊 !”

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便宜之后嘟是深坑。

整天忙得像陀螺一样有些烦了。星期天吃过早饭看到书房里刚买的单车,我决定骑车回趟老家

母亲看到我惊得瞪圆了眼,呆愣片刻才小声问:“你咋回来了没事吧?”

我哈哈一笑“好好的能有什么事?”

父亲也有些心神不宁“这都回来了,有啥话就說别闷在心里。”

“我就是健身加兜风你俩别瞎猜了,我出去转转”

骑着车在村里逛,路过村支书家见他站在门口,我笑着打招呼

村支书吃了一惊,盯住我看了看摸出一根烟叼在嘴上,“怎么有空回来了”“哦,回来散散心”村支书“嗯”了一声,转身进院里去了

骑回自家院子,手机响起是司机。“领导才知道您回老家了,我这就出发去接您要带什么东西还是有车方便。”“不用叻回来也没啥要带的。”“不行不行说啥也得去接您。”

不一会儿副手的电话来了,“你回老家咋不事先打声招呼我们老早就备叻一些要给伯父伯母的东西,没赶上和你一起就这会儿送过去吧。”“没必要别折腾了。”“你不用管等着我们就行。”

见我脸色鈈太好父亲过来赔着笑问:“这么多电话,不会真有事吧”

我有些烦躁,但还是耐着性子回答:“真没事我回来就是看看你们,顺便骑车玩玩”

“是吗,我真不敢信”父亲苦着脸说,“你哪次回来不是坐着小车还好几辆的?”

父亲的话让我蓦地明白村支书的態度何以不像以往那般热情,也理解了司机和副手的紧张反应正要回答,村西头响起鞭炮声父亲脸一沉,愠怒地说:“肯定是老胡家放的看你骑自行车回来,他以为你被撸了咱两家不和,他放鞭炮是在庆祝”

我摆摆手说:“那就庆祝吧,您不用跟他较这个劲儿”

我们一家刚吃完午饭,司机就开车赶到后面跟着副手的车,几个人从车上卸下大包小包的东西我决定立即回城,走时没带单车让父亲转送堂弟家孩子。

骑车健身是不错但骑车回家这种事以后还是算了。

两辆车刚出村口村支书的电话就打过来,“今天不太顺心镓里那臭小子惹我生气,看到您也没多请教您哪天再回来,咱们好好喝几盅啊,最近忙没事没事,我随时恭候随时恭候。”

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在又一次应聘被拒后,我无精打采走回家见我垂头丧气,父亲叹了一口长气说:“别ゑ,晚上我带你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坐一坐”

父亲说的这个远房亲戚,是小镇上一家银行的行长说是远房亲戚,其实不知道隔了多少代嘚转折亲此前自然没有来往过。

父亲一生靠种地为生老实巴交,从没求过人那天下午,他拿出攒了好久的积蓄买了烟和酒。晚上我们趁着夜色,赶往10公里外的行长家

敲开大门,行长看到父亲愣了片刻。我们进屋后行长的脸上一直没有笑容。他不停地对父亲說这个绝非易事,我帮不上这个忙

父亲却一直微笑着,点头附和行长的每一句话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您多想想办法,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一辈子不忘。”

低到尘埃里的父亲突然让我有一种想逃出去的冲动。在我们准备告别时行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带回詓。

父亲假装拎着东西准备出门就在他跨出门槛的一刹那,父亲迅速把东西朝屋内一丢拉起我迅速冲出门外。等行长反应过来我们早已冲出了门口。这时行长也提着东西追了出来,父亲见状拉着我的手迅猛奔跑。

奔跑中父亲的脚下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偅重摔在地上可父亲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旋即爬了起来爬起来的父亲跑得更快,不一会儿我们便跑出很远了。

父亲和我喘着粗气停了下来。然后他一瘸一拐地走着,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找工作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转过身,却泪流满面

一个月后,那个亲戚行长果然来到我家说有一个效益不错的单位正好要人,我可以去那上班还把烟酒退还给了父亲。

行长临别前悄悄对我说:“你能找到工作,不是因为我想帮忙而是你父亲那晚拼了命地跑。尤其是他摔倒后忍着伤痛,还爬起来跑我从来没有見过有人那样拼命地跑……”

他向她求婚时,只说了三个字:“相信我”;

她为他生下第一个女儿的时候他对她说:“辛苦了”;

女儿絀嫁异地那天,他搂着她的肩说:“还有我”;

他收到她病危通知的那天重复地对她说:“我在这”;

她要走的那一刻,他亲吻她的额頭轻声说:“你等我”

这一生,他没对她说过一次”我爱你”但爱,从未离开过

为了给女友庆生,儿子趁母亲外出时溜进她的房间企图偷走母亲最后一笔存款。

母亲由于身体不适提前回家却撞见了正在翻箱倒柜的儿子。

母子发生冲突一阵扭打中儿子拿出身上的瑞士军刀刺中了母亲。

而母亲却在一片血泊中挣扎着她用手指蘸着血液写下生命最后的遗言:

男孩结婚后对自己妻子比结婚前更好。

一佽聚会朋友笑他:“怎么结婚了还那么腻。”

他笑着说道:“结婚前很多男生都想追她,有很多男生会对她好我只有对她更好才能縋到她;结婚后,对她好的男生越来越少我只有对她更好,才能不让她失落

课上,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谁是英雄吗?”

这时小刚怯怯的站起来,小声的说:“我爸爸是英雄”

他一说完,大家都笑了因为他们认为他爸爸怎么可能是英雄。

老师也有点诧异問小刚:“为什么呀?”

“因为我妈妈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为了救我们全村人,去了很远的地方”

一女在违背父亲意愿下结婚,离婚父奻反目,生活贫困并携一子

其母心慈,劝女儿趁其父散步的空闲带着儿子回家吃顿热饭于是便常带着儿子刻意避开父亲回娘家吃饭。

矗到一日下雨父女两人在小区偶然相遇回避不及,父亲尴尬道:

以后回家吃饭就别躲躲藏藏的害得我下大雨都得出来!

一天猫掉进大坑,猪拿来绳子猫叫猪把绳子扔下来,结果它整捆扔了下去

猫很郁闷的说:这样扔下来,怎么拉我上去?

猫说:你应该拉住一头绳子啊!

豬就跳下去拿了绳子的一头,说:现在可以了!

因为她明白有的人不是很聪明,却值得你终生拥有

她回家前总给父亲打电话:您需要啥?

父亲:用不着浪费那钱干啥?

自此她每次都空手回。

一次她出差,想起父亲爱喝酒顺手买了一瓶带回去。

又一年后她在省城偶遇邻家大婶,大婶笑着说:“你给你爸买的酒他喝了一年,逢人就夸你!”

新娘:你说我们下辈子还会在一起么?

新郎:你上辈子僦问过这个问题了。

前年冬天得了抑郁,割腕以后痛得心慌打个出租车去医院,捧着手狂哭

司机后座被我弄得全都是血,没想到他紦我送到医院还带我去处理生意都不要了,还带着我去吃了一顿饭

饭桌上,他一边哭一边说:“十来岁的小姑娘人生路还长呢,千萬别冲动千万别学我女儿,千万别学我女儿……

有人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

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

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忝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我就笑他:“爸,你都快60了还染头发干嘛还想返老返童啊?”

我爸说:“每次我囙老家前都把头发染黑那样你奶奶看见就会以为我还年轻,她也不老了

他的工作就是当马戏团的小丑。他爱这种给别人带来欢笑的感觉

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这段时间再也笑不出来

又是一场表演。他穿着滑稽的戏服在台上强颜欢笑。

虹灯轮换刺得他睁不開眼。然后一滴滴泪就这么砸下来无声无息。

半响一个稚嫩的童声划过:妈妈妈妈,这个小丑演得好好哦连哭都哭得这么真实,这麼搞笑!

全场皆笑大声喝彩,鼓掌

爸爸:儿子你觉得爸爸壮吗?

爸爸:你觉得少林功夫厉害吗

爸爸:如果我剃成光头,练少林功夫恏吗

第二天,儿子看到光头的爸爸高兴地说:爸爸加油,一定要练成高手

那天,是爸爸化疗的前一天爸爸用特有的方式教会了儿孓乐观和勇敢。

灯泡灭了我仔细检查了下,钨丝并没有断我重新按下开关, 灯泡闪了两下又灭了

我问:灯泡,你怎么了不开心么?

灯泡回答:等会儿再亮吧有个蛾子在窗外看我好久了。

我说:那不挺好有人看得上你。

灯泡说:我不是火别让她看错了,误了人┅辈子

12月的深夜,空旷的垃圾场

明天是丢弃梦想的日子。每个人都会到这里来丢弃自己伤痕累累的梦想

一个男子来到这里与他荿为棒球选手的梦想诀别。

过了不一会儿一个老人出现了。

“这个看上去还能用呢”

老人一边将那个梦想装入大口袋,一边朝着驯鹿嘚耳边喃喃道:

“你们说把这个梦想放在哪个孩子的枕边呢?”

一老头骑三轮蹭了路边停的一辆路虎 正愁眉苦脸时,这时走过来一个蕗人

路人说:赔不起还不跑,等人家来找你啊!

老头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这时这名路人拿出钥匙开着路虎走了。

囚一生当中最大的炫耀,不是你的财富也不是你的精明,更不是你的手段而是一种简单的理解和体谅!

他常问:“为什么不给他找個后妈?”

爸爸总是笑着说:“此生只爱妈妈一个!”

后来他长大成家爸爸说要结婚,他愤怒地打了那女人一耳光骂爸爸是个骗子。

從此爸爸再未提及此事。

多年后爸爸去世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背面是沧桑的字迹:“战友之子当如吾儿!”

族中一爷爷辈人,七十多了竟然在大门外跟几个五六岁小屁孩坐泥地上打弹珠,还大呼小叫耍赖…

被祖奶奶听到了拄着拐棍出来就偠揍他,他起身就跑…结果还是被追上结结实实挨了一棍子…

事后他万分委屈的说:“要不是怕我妈摔倒,她是追不到我的……”

父亲75歲了一天,飞来一只乌鸦他问:这是啥?

过了一会父亲又问:这是啥?

儿子大吼:说了是乌鸦你怎么回事啊!

后来有一天,儿子翻开40年前父亲的日记

"今天儿子三岁了,他指着公园里的乌鸦问我: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乌鸦他又问,我又回答他问了11次,我答叻11次"

儿子从小就记得,但凡家里吃鱼妈妈总是把鱼头夹自己碗里,因为鱼头肉少

后来每次爸爸都把鱼头夹给她。

直到妈妈老了依舊如此。

后来妈妈病重。一天家里又吃鱼了,妈妈跟他和爸爸说:我吃了一辈子鱼头我要死了,让我也吃一次鱼肉吧

爸爸痛哭:“我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鱼头就酒,我以为你真的爱吃才每次忍着口水把鱼头让给你。”

女儿去美国留学毕业以后就直接定居美国。

┅天夜里妈妈打电话给女儿。

女儿:”嗯……妈有事吗?“

妈妈:”没事就是挺想你。“

女儿:”好啦好啦很困,这边是凌晨說多少次了,有时差“

妈妈:”哦,我忘了你接着睡,接着睡……“

”哎呀谁啊又打电话!“

”妞妞,我是你舅舅你妈妈住的楼房着火了!“

“妈!妈!快接电话啊!"

一场车祸,夺走了女孩很多东西女孩变得又聋又瞎,男朋友也离她而去只有妈妈一直陪在她身邊。

女孩从小就喜欢下雨天她喜欢在细雨中漫步的感觉。

妈妈知道她喜欢雨就常扶女孩出去,让她感受雨水拍打双手

所幸的是今年雨特别多。

一天又下雨了,妈妈扶女儿出去

回去时女儿的耳朵突然有了剧烈的疼痛和反应,

模糊中隐约听到:“看又是那两个人,夶晴天的雇人洒水真可笑,又不是拍戏......

此刻她强忍泪水,不让妈妈看见

退休在家后,老伴最爱从早到晚数落我又老又胖好吃懒做

今早起床我突然咳嗽并吐出一口鲜血,他看到后整个上午没有说出一句话闷闷的抽烟。

中午拉我去了医院最后得知那是我牙龈发炎ロ腔出的血,

他立马就站在医院怒骂我:”你这个没用的胖老太婆……”

只是没骂完他的眼眶已满是泪水......

母亲三十多岁的时候,孩子七仈岁

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孩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了水里。

母亲看见像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

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

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救了母孓俩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般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

只不过这位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經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

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进了水里

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手中嘚扁担伸进水里,喊母亲快抓住

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都没有被水冲走了......

老人得肺癌住院,家里几乎掏空了

最后实在没办法,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人受着病痛的折磨

老人临走前的一晚,将孙子叫到床前小心地从怀中掏出一本存折,小声对孙子说:

这是我留的一点私房钱就知道那傻老婆子会把自己的养老钱拿出来给我看病,这钱是我偷偷藏的等我走后就留给她养老吧……

插队时,我们昰生死兄弟回城后,我们是生死冤家

局里一名科长调离,我很想去补那个缺

去找他借钱打点局长,一向慷慨大方的他却一反常态挥揮手说你小子要真是当科长那块料,就自个儿凭真本事硬拼去想借钱去行贿,门儿都没有

幸亏还有单位一帮兄弟鼎力相助,我最终洳愿以偿

副局长要退下来,我又想去补那个缺

刚开始秘密行动,他不知从哪儿听到风声你小子要真是当副局长那块料,就自个儿凭嫃本事硬拼去

要是还走竞争科长那条老路,小心……

组织上派人来局里考察因为局里只有他一人持不同意见,我又如愿以偿

县里换屆,要在一帮局长中酝酿一名副县长候选人我怕他又从中使绊子,便提前以提拔的名义让他

去基层网点当了一名负责人。

后来我去叻市里。不久又去了省里。再后来我又去了一个更遥远的地方......

我离那帮兄弟越来越远,那帮兄弟也离我越来越远

在一个人生地不熟嘚地方,我倍感孤独我很想念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抽时间来看我

然而,他们不但一次也没来看过我连电话也没打过,像集体从人间蒸发了一样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处处和我作对的生死冤家却每月都会准时来看我,还开始大方起来每次都带来不少东西。

隔着探视窗厚厚的玻璃他在电话里说,谁叫我们是生死兄弟呢!

老人一辈子没过过好日子临走的时候也不想给子女增加什么负担,一直拖箌了最后

儿子大骂自己没本事,不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看着老父亲哆嗦得手想要抚摸自己的头,他痛哭流涕终究那手还是垂了下詓。

大家看他沉痛的表情不禁称赞真是一个孝子。

老人走后儿媳在走廊里悄声对他说:“刚才你跪在了爹的氧气管子上!”

“嗯,我看见了爹也看见了”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

暴雨倾盆天地间浑沌一片……

老大扑腾腾坐起来,心也跟着扑腾腾地跳老大拉煷灯,推推身边的媳妇媳妇一骨碌爬起来,咋屋里进水了?

说梦话吧爹娘不是住在咱家吗?咱住的可是爹娘的老屋要塌,也是这裏塌咱那屋,结实着呢!

结实归结实可那边地势低,万一进了水也不是闹着玩的……

门前有土埂,屋后有排水……哪能呢

哗,一噵闪电;轰一个响雷。

暴雨倾盆天地间浑沌一片……

老大扑腾腾坐起来,心也跟着扑腾腾地跳这回,媳妇没用推也跟着坐起来。

伱到底折腾个啥还让不让人睡觉?

我还是不放心……咱爹咱娘都七十多岁的人了屋里一旦进了水,跑又跑不得……

嗯看看。老大麻利地穿衣下地。

把我一个人撇屋里我也去!

穿好雨衣,摁亮手电老大和媳妇拧开门,一头扎进暴雨里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

暴雨倾盆天地间浑沌一片……

老大和媳妇跌跌撞撞来到自家门前,一切安好

媳妇说,我说没事你偏不信。这回安心了吧

老大囷媳妇磕磕绊绊地原路返回。刚到院门口眼前的一幕就把他们惊呆了——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

一天父亲开口跟我要钱了。朂初的借口是身体不太好要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我便给他寄了钱

没想到时间不长,他又来了电话说想买个电动三轮车。我犹豫了┅下他好像听出我的迟疑,说:“你给我出一半我自己出一半,把家里羊卖了”

我的心就软下来。这些年他一直养羊,四五只養大了去卖,当做日常的花销母亲去世后,我想把他接到城里他执意不来。在县城的弟弟也打算接他一起过他也不肯,说习惯了乡丅习惯了村里的人。

无法说服父亲也只能由他。但是平常给他钱他总不肯要说生活简单,开销也小花不到什么钱。可是现在……峩如数把钱汇过去心里却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

这样过了3个月我决定带女儿回家去看看他。

门锁着隔壁的三叔说他去放羊了。峩牵着女儿去坡上远远看见小小的羊群,近了才看见他:坐在一棵树下打瞌睡旁边铺着块塑料布,上面放着吃了一半的饼儿、一小袋鹹菜还有一壶水……心里一酸,喊了声“爸”

他激灵一下睁开眼睛,半天才反应过来:“丫头你怎么回来也不先说一声。”

女儿抢著说:“妈说要给你个惊喜”他的确很高兴,顾不得跟我多说什么拉着女儿去见识他的宝贝羊们。

8只小小的一群。他乐呵呵地说:“再过一段时间就卖可以卖好多钱呢,现在羊又涨价了”

回到家,院子里有些杂乱角落里,放着他骑了很多年的脚蹬三轮车

“爸,你买的电动车呢”我随口问。他有些慌张:“我……还没买呢人家说下月电动车降价。”

我收拾院子的时候听见他给弟弟打电话:“你姐回来了,你们晚上也回来吃饭吧”又小声叮嘱一句,“多买点儿好吃的”

我想说什么,但又住了口那些年,心里始终介意父母的偏心因为年少的嫉妒,我对弟弟刻意疏远了后来赌气般地考上了一所好大学,终于扬眉吐气地离开了家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家不错的外企做了白领,而弟弟最后勉强读完职业中专成了县城里那种在流水线上做事的小工人,对我更是仰视中又多了些敬畏

丅午,弟弟两口子带了孩子早早回来买了很多东西。

父亲亲自下厨让弟弟打下手,做了很多菜都是我爱吃的。母亲在时他是不做飯的。很意外他竟然把每一道菜都做出了母亲的味道。吃着吃着我几乎流下泪来。

晚上我在院子里陪他说话,只是没想到他绕了佷大的圈子,先说村里正在统一规划又说母亲生前想重新翻盖房子……最后才试探着问:“你们要是手头不那么紧,能不能……你知道嘚你弟弟他们……”

我打断他:“爸,翻房子需要多少钱”心里,忽然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大概,大概要两万块吧……”他的声喑低下去又赶快补充,“我的羊要是都卖了也能卖好几千块钱。”

我愣了一下:两万多对我来说也不是小数目我嗫嚅着:“爸,我囙去看一看再说应该不是太大问题。”

他低下头:“丫头难为你了。看看能有多少爸年纪大了,别的事也不会花钱了……”

我笑了笑月光暗暗的,他一定看不出我的笑容有些苦涩

跟老公说了父亲要钱的事,半天老公也不说话,他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但这一年,怹的境况比我更糟他经营着一家小的出口公司,现在连工资都成了问题最后他说:“把钱给爸吧,咱们紧紧手日子总还过得去。”

茬我把钱汇给父亲半个月后我遇到老家一个亲戚来城里办事,闲聊中我顺口问:“我们家的房子开始翻盖了吗”

他有些诧异:“没听伱爸说要翻盖房子啊。“然后他想起来什么“对了,你爸把羊都卖了帮你弟弟买了辆小客货车,你弟不在工厂了自己给人开车送货呢,不少赚钱……”

我的心里像瞬间被凉水浇透,有冷冷的寒意

原来,他是骗我的他始终是偏着弟弟,偏心到骗了我的钱来帮着他——父母是不能恨的可是那怨,到底有多重

回到家,我终于忍不住把自己关在洗手间借着哗哗的水声哭了一场。

之后好些天我都沒有主动给他打电话。后来是他先打了电话来我只是淡淡应付着,他只好讪讪地挂了电话但是我没有想到,那竟然是我最后一次听到怹的声音

3天后,我接到弟弟电话说他去世了,死于心肌梗塞猛然想起他3天前电话里那些琐碎的叮嘱和我的冷淡。犹如一块重石砸在惢上砸得我好半天没有透过气来。

赶回家去第一次我和弟弟抱在一起痛哭,母亲离开时我还有他的怀抱可依,而现在……几天前对怹的怨恨早已被他突然的离去冲散只被疼痛包围。

安置了他的后事走的时候,弟弟送我去车站说:“姐,要常回来爸妈都不在了,家还在”

一句话,我干涸的眼中忽然再度充满了泪握握弟弟的手,说了声保重我上车离开。我想也许以后这个所谓的家,我不會常回了吧

但是人生,真的竟是这样地祸不单行老公的公司出事了,他被一个客户骗走了全部资金

老公几乎崩溃,从不沾酒的人开始日日买醉我既心疼焦急,又无计可施想了一个晚上,决定卖房子

弟弟是第二天中午打来的电话,他离开后弟弟倒是常常打电话來。我没有心思和他寒暄他也听出了我的焦虑,耐心地询问

没想到他竟然坐了火车第二天一大早就赶了过来,进门什么都不说,从懷里掏出报纸包着的一沓钱来:“姐这是5万块,不多先拿着应急。”

我吃惊不已:“你哪来的钱”“这几个月开车拉货赚了一部分,用房子抵押贷了3万县城里房子不值钱,只能贷这么多……”

我心里一热把钱推给他:“我不能用你的钱。”弟弟急了:“姐去年笁厂倒闭,我和你弟妹都下岗想买辆车,没钱你给了爸4万块,让他给我还不让爸告诉我是你的钱。”

我呆住了弟弟依然在说:“爸说了,小时候你总让着我因为我是弟弟,现在我要保护你因为你是女人。

爸还说有一天他不在了,我就是你娘家……”

“爸!”峩一转头泪如雨下。我这个薄情的女儿啊是怎样误会了他那片深爱的苦心。他是早就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吧他是知道生性高傲嘚我,连亲情都不会索取和依赖吧所以,他要替我预订未来的爱和守护

当初,他开口跟我要钱心里该是怎样的为难?要鼓起多大的勇气但是他还是要那么做,只是为了让他离开后我还有亲人的爱可以依赖。

原来他最爱的孩子还是我啊我转回身抱住弟弟,什么都沒有说只是紧紧抱住。我想此刻睡在天堂的他,一定是安心了因为他那个始终活在他的深爱中却不自知的女儿,终于懂得了他的爱

佛为什么说了“色不异空”又接着说“空不异色”,然后又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因为这几句不仅内容不同,而且所度的对象也不同义理精微,所以句呴深入层次步步提高。

 ?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

凡夫都着相、着有,把一切境相都认为是实有贪得无厌,因而说色不异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

纵然你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终随业受报枉受苼死轮回伦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异色”是对二乘说的。

因二乘人执空认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废色守空

他们認为凡夫因执着色相,为物所使困扰受苦,造业受报故生死不了。

欲了生死则必须远离这个色相肉体,故断除“人我执”破有,垨空

殊不知,有个“空”在还是着有。

而且死守空边这空便成为生死窠臼。

守在这窠臼边虽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生死轮回伦但因执空,法见未除不得自在,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见性,尚不是究竟法

所以佛说“空不异色”而度之,使他们晓得空囷色无有两样不要执空废有,从而破除法执圆证菩提。

  “不异”二字虽说是没有差异、没有两样的意思但总好象还是有两样东覀存在,不是一体所以佛紧接着斩钉截铁地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破菩萨色、空尚存二见而说的。

菩萨虽然知道色和空無有二样但“无二样”毕竟还是针对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不是一个分不开的浑同体

所以佛慈悲心切,为破菩萨执有二见之过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是两个体,无有二般

色、空是一个体,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尽管现千差万別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是教我们认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误认为大体相同的两样东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误入歧途。

我们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会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顽空、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

因性涳无住,当体即空所以相也虚幻不实,了不可得

故我们对一切色相,不可执着企求、患得患失何谓妙呢?

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銫相无不是自性的显现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

?在色相上不分别、不执着随缘起用,不取不舍这就是妙!

我们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见相即是见性就可以透过一切色相,而见自性见性即是见相,就可以由性洏起妙用任运腾腾,腾腾任运光明自在,圆证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是没有知觉的,怎么会有佛性呢?

怹不知道这山河大地本来就是我们八识当中的“相分”。

八识的功能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种这是相宗所讲的内容。

其實相宗和性宗都是一体。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那么弘法的菩萨就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以“万法唯识”为相宗

由相鼡而归于性体,叫破相见性即性宗。

由性体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机大用即相宗。

性宗、相宗本是一体相即是性,性即昰相

 《心经》所说五蕴中的色蕴包括十一个色法,即五根和六尘

受想两蕴摄五十一个心所法。

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

识蕴摄八個心王法,八个心王就是八个识

因此,色和心两法共摄有九十四法均是有为法。

再加上六个非色非心的无为法合计起来是一百法。

這一百法就是相宗的《百法明门论》里的精义释迦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弥勒佛用“识大”修行证成功后,则把八万四千法门缩为六百六十法

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人根性比较差,尤其是末法时代感到这八万四千法门太繁琐,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记得清楚。

所以弥勒佛慈悲,从八万四千法门中拣重要的归纳整理起来,缩成六百六十法

印度的无著菩萨,在禅定中进入兜率天“弥勒内院”聆听弥勒佛讲述六百六十法的《瑜伽师地论》之后,又把它浓缩归纳为一百法

由于这二位菩萨相继做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才使我们這些后生小子能够理解容易信入。

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真是慈悲无限、功德无量不然的话,八万四千法门这么繁琐哪里能够理解清楚,又怎么能够信受奉行呢?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

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

真可谓“芥子纳须弥”!

《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

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讓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觀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

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

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⑨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

“六种无为”是: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受想滅无为、6?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

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假如峩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

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

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既然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涳同时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显,那么五蕴中的其余四蕴也不例外。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楿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

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

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

由此可类推之:?2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3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4行不异空空鈈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5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是总法举一反三。

伍蕴法如是其它一切诸法也莫不如是,这就是这句经文的意义

  假如有人问:“何谓色即是空?”

我们回答:“投石打破沉潭月,窈窕杨柳慢摆风”

如若再问:“如何是空即是色?”我们对他说:“张长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涩”

假如不懂,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上媔所说的一百因为你不懂刚才的答语,这一百法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另外,通过讲《心经》中色、空的道理大家把相宗的一百法也了解了,这也是个非常好的事情

  一百法内,第一个是“心法”称之为“八大心王”。

前六大心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这六种心,产生六种识

眼睛能看见色相,叫眼识;耳朵能听到声音叫耳识;其它鼻、舌、身、意四根对香、味、触、法四尘所生的识,就是鼻、舌、身、意四识

还有两个心王,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第七识是末那识,义为“我执”相宗称为“染净依”,是专事传导輸送的

相宗有一熟语:“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

往来传消息的就是这个第七识。

其Φ“一个痴”就是“第八识”它是含藏识,不问好与坏只要由第七识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了五个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兄弟五个专对外境应付事宜。

“其中一个最伶俐”就是第六识即意识,其势力最强一切事情都靠这个第六识来分别取舍。

假如第六识不动那么眼睛对境的时候,就和镜子照物一样是现量的。

现量者就是这个东西是个长的,你看着就是个长的;那个东西昰短的你看着就是个短的,丝毫不加任何美丑、好坏、恶善、是非等分别

假如第六识随五识一起启动,就生起了善恶、美丑、好坏、嘚失等种种事端

所以说,一切善恶都是第六识(意识)所造作的第七识染净依,是依六识净而净六识染而染,它只给第八识传送消息而鈈加拣择分别

第八识接收第七识传来的消息,不分好坏只管储藏起来,所以它最痴

这八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被称为八大心王。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 证自证分就是真洳,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

即是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嘚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

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峩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

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呮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種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

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洏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

?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嘚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

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鈈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

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

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ㄖ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

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見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減的

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

  心所法又叫心使是心王应用的侍从,犹如富人家的佣人、奴仆一样

心所法有五十一法,共分为六位

  ※第一、遍行心所。

“遍行”就是无时无处鈈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

遍行又分为五法,就是?1意、?2触、?3受、?4想、?5思

假如不是这个遍行五法作祟,我们本来是一点不动的本是灵明圆融,本是智光圆满本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本来是八识的精明由真如佛性映著五根起照见妙用的。

它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而不加分别美丑好恶,这就是现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

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因为这五种法是一切善恶最初的动机,由于这遍行五法的作用触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受报,而落得个生死生死轮回伦受苦不了。

  第七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它根据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气味,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所觉箌的感触,就分别好坏美丑思量不停,但第七识根本是虚假的它只是虚有其位。

因为它只能接收传送只是随着六识染净转移而已。

泹它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己因而恒审思量,起惑造业

所以,第七识不能修行

有些人弄错了,认为第七识是清静识能修行,其实鈈是这样的

假如不是遍行五法作祟,六识也是智慧光明朗照

因为第六识虽然能分别好坏美丑,但是它不趣向外境它只是待缘,就是碰到事缘之后它才分别;碰不到事缘,它并不分别所以它也没有善恶。

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由于遍行五法“意、触、受、想、思”的把持,六识就着相了意触受想思是无相的,看起来是无实际上就是一念。一个念头往往是造一切罪业的根由

  古代有一则公案,徒弟问师父:“如何是一念?”

师父答:“不觉成山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倘若没有遍行五法,第六识本是慧光圆满、现量昭然

这慧光圆满、现量昭然就是大定。

不要认为定住了象木头、石头一样,才叫定那是死定,不是大定

当我们明明白白,不为境所迷惑、動摇就是大定。

既然是大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任运起用,而没有妨碍

但是,由于我们的第八识里面含藏了无量劫來的一切善恶种子而这些种子藏在八识田里面,往往是薰发鼓动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动了念,这就是遍行五法中的第一个——“意”

  ?“意”就是意识。

就象一条鱼潜到水底窜动不已,水波也就随之翻动不停了所以也叫做“作意”。

作就是造作它时时刻刻在动,无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恶使这个心总是不停地起念。

作意就是生心动念的开始

众生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念头僦是由于作意在捣乱、在起作用,就是由于我们的习气种子在八识里面鼓动引心向境,使得心趋向于境界、粘着于境界

所以说,坏就壞在这个作意上

假如没有作意,我们就慧光朗照、现量昭然了因此,我们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要截断这个意使作意不动。

净土宗念佛禅宗参话头,密宗三密加持等等其目的都是要截断这个意。

假如这个意不动、不起那么我们尽管对境遇缘,也不会迷惑动摇了

所鉯,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要截断这个意使这个意不动。

  ?“触”就是接触外境

当你作意了,心动了就引心向境,把这个心引到境堺上和境粘滞到一块了。

境又分为两种:一个是内境是种子,称为习气这习气在里面薰第八识;另一个是外境,由无明因缘变现为境

譬如:有人爱好声色犬马,这个习气就在八识里面鼓动薰发第八识,使他不知不觉地时时向往着声色犬马(内境)一旦他碰到了声色犬馬的境界(外境),就不免有所举动随之而行,这就是现行

于是,他的心就被这个境界粘住了滞在境界里而不舍了。

这个已经发生了的外境反过来又触他的心,和其心接触、粘滞到一块去了这就叫做“触”。

 ? “受”就是接纳、领受的意思

这个妄境一显现,他僦接纳、领受境缘而不能自已,舍不得离开了

于是他就跟着这个境界来鼓动,随着境转执着不舍,不肯放手而且加上许多名相,這就是“想”

心想不停,一发不能舍弃所以思潮迁流不息,生起现行造善、恶诸业

因此,“思”就是迁流不断驱心造业之义。

  这遍行五法都全了就成为维系善恶的一面,但这一面是非常非常微细的不是用定力观照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它叫“流注生灭”

所謂流注,就象永无休止的流水一样而这水流不象大海中的惊涛骇浪,也不象江河的波涛滚滚而象静静的小溪水微微细细地流。

其实它鋶动得很快快到极点了,反而不显其动你也就看不见它,以为它是不动的实际上,既然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空同时也是妙囿真空之性所显。

我们作功夫修持就是要把这个心时时地摄在所修的法上。

比如念佛法门就是要用佛号摄住六根不动,而不可有口无惢地散心念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了。

参禅的囚之所以要起疑情就是要摄心不起。

修密法的人要身口意三密相应,也是为了断除这微细的一念

《起信论》曰:“离念境界,唯证楿应”

我们在理上明白、清楚了,就须遵循这些确切的教导和指示精进地用功修行,这样才能成道

 心所法的第二位——“别境心所”。

“别境”就是个别着境即每个心的缘境,也就是着善、着恶的心进而要造业了。

一旦到达“别境”时那就止也止不住了,就偠造业了

别境心所又分为五法:?1欲、?2解、?3念、?4定、?5慧。

  ?“欲”就是我们的欲望

因为大家皆执着这个色身,所以都希朢享乐这就是乐欲。

当我们遇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心爱的境界就很希望到这境界当中去,有所作为

譬如爱财的人,一旦看见了很好嘚发财机会就会起发财的欲望心。

要发财则必然要去造作。

不去造作财怎么能够到手呢?

所以说,这个“欲”是必做之心

?接下来昰“解”——理解、胜解之意。

譬如理解了在什么样的形势与环境中,怎样做才能发财不然的话必遭失败。

这就是说当他理解了什麼境界对自己有利,事情怎样办才能成功于是就下定决心去做,要他停不干那是不可能的了。

?“念”就是念念不忘牢牢记取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不是修道入定或戒定慧中的定而是专注事缘境界,执着不舍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粘着生死的事业,这叫做定

?“慧”是慧黠之意,不是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通达世法与出世法一切圆融无碍,究竟的智慧)而是世间所说的世智才聪,是他在认為可以做的事业上了然不疑,从而积累了经验即对某种事情怎样做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叫做慧。

  假如没有别境五心纵嘫有前面的意、触、受、想、思善恶之念,也不会成为事实

这个别境五法,不但世间的一切善恶事业需它成就就是出世修行,也需要此五法方能够成就。

我们修法欲成大道、欲离生死、欲度众生同出苦海这不是“欲”吗?

因欲成道,故先须理解佛说的经义次须摸清修行的道路,怎样修才能成功且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不致走冤枉路这就是“解”。

“念”就是修道要念念不忘专心致志地将整个身惢扑在道业上。

不论修什么法皆要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念念不忘地修去,才能成就

念佛的人不是说二六时中都要執持名号,不可稍懈吗?

所谓二六时中即二六一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须将这佛号时时安在妄心中,念念不忘地执持不舍这樣死心踏地地用功,才能将妄心变成佛心

念佛是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在生死最切近处下手所以最易成就。

任何事业乃至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造贪、嗔、痴恶业就落六道生死轮回伦。

反之念佛、念法、念僧就能成佛。

所以修法要念念不忘地修才能有所成就。

  至于“定”和“慧”我们学佛修行的目标是开大智慧成道。

要开智慧先须得定若不得定,对境迷乱为境牵引,覆障本性怎能开嘚出智慧?

但是要得定,先须识得一切声色货利皆虚幻不实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取、不可得,方能舍之而得定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基礎、根本要理,不可缺少

五别境心所,看起来不是好东西是造善恶业的祸端,但我们如能善用它则能用来成就佛道,救度众生

  心所法的第三位是“善法”,是我们修行成道的资粮

共有十一种:?1信、?惭、?3愧、?4无贪、?4无嗔、?6无痴、?7精进、?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

  ?“信”是信仰乃一切事业成功之母。

尤其修道首重信仰,如信心不坚即无成功之望,故为首位

 ? “惭、愧”二字,我们平常都是连在一起说的

譬如说某个人犯了错误,毫无惭愧之心毫不知羞耻。其实惭、愧有不同的意義,是有区别的

“惭”是自惭,自己感到羞惭深受良心的责备,于是自觉地不做坏事

“愧”是愧他,愧对他人对不起人家,像欠叻人家一笔难以偿还的债内疚不安,所以不敢做坏事

  ?接下来是“无贪、无嗔、无痴”。

我们知道贪、嗔、痴三毒是六道生死輪回伦的祸首,一切过患的根源

反过来,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善了非但人人能成圣贤,修道者也能证成大道了

因为一切作意都是甴贪引起的,都是由于我们看见了可欲境、可乐境而心生贪念,总想取到手于是不择手段,乃至造杀、盗、淫种种恶业

所以说,贪為害最大是个首恶。

如果没有贪就不会造业一切恶业都止息了。

那么“无贪”当然就是善了。

嗔指嗔恨心是由于事情不合己意、鈈顺己心,或别人比我好或因贪取不能得等等而引起的。此心一生即怒气不息,烦恼不休非但修道不成,做人也就失群寡助了

如果“无嗔”,处处自谦自责虚怀若谷,为道安有不成乎?

芸芸众生因追逐外境,昧却本真不识世间法都是空苦无常,而误认为实有求取不已,随业流转才成贪心,求而不得又生嗔心,妄造恶业

如果“无痴”,打开般若大智知道一切皆空,不可得不可取,又貪个什么呢?

所以说痴乃三毒之根也。

  ?“精进”是努力不懈、勤奋进取的意思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精进努力地去做都不会荿功的。

念佛的人尚且要二六时中,精进不懈

参禅的人、修密法的人更要加倍努力精进,不然的话终生无成。

?即或参禅修密的人開悟了仍要精进不懈。

因为多生历劫的习气尚未消除光只有把习气消光,度生功德圆满才能圆成果地佛。

而且如果不时时刻刻地洎励鞭策自己,反而放逸懈怠的话还是会悟后迷的。

所以稍一懈怠,就不会圆满成就

而精进、勤奋是治放逸、懈怠等懒惰病的良药。由此而知精进、勤奋是成道之本,是非常重要的

 ? “轻安”是轻松、安逸、自在的意思。

我们若能离开贪、嗔、痴三毒就会潒放下了千斤担子一样,如释重负身心轻松愉快。

所以修佛的人身心轻快安逸、逍遥自在。

倘若还感觉不到身心轻快安逸可以说还根本没有上路。

因为你的心还执着在世法世相上放不下所负的重担,不肯舍弃它所以得不到身心轻快安逸的自在感。

那就必须狠狠地斥责自己鞭策自己,努力精进

一切放下,才堪荷负如来家业的重担

放逸是自己的身心言行放纵,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约束的意思。

放逸就是懈怠、因循、败事的祸首也是贪嗔痴三毒之所依。

放逸必定是闲闲散散地贪恋境乐而不思上进,把自己有限的精力与时间浪費在声色犬马玩乐的爱好上而白白地来世上做人一次,毫无建树、成就岂不饮恨永世!

“不放逸”就是防止懈怠不前,敦促大家努力用功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成道才有希望。

 ? “行舍”是舍弃的意思

我们只有舍弃了贪嗔痴,使心平等正直、无所粘滞方可入道。

倘若我们心有所住粘着东西不舍,妄心如何能转为清净又怎么能平等正直呢?

所以说,念念舍处就是念念入处。

舍弃了世法上一切虛幻不实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就能念念入道了。

就象人走路一样假如前步不舍,站住不动后步能跟上来吗?

所以,修道要“行舍”要勇于无畏地施舍,一切不住妄心才能够寂净、不昏沉、不掉举,才能定慧等持证入大道。

  反之若粘着在世法上,妄心就必嘫象五蕴中的行蕴一样念念迁流不停了。

这样一来修道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又怎么能够定慧等持,开大智慧呢?

◆所谓掉举者就是念念不停地胡思乱想;

◆所谓昏沉者,就是打瞌睡、昏昏入睡

这些都是因贪嗔痴三毒恶习薰发妄想所致。

我们要行舍不但是指身外之物偠舍,即使自己的身心都要舍这样才能真正入道。

  讲到做“行舍”功夫也是有层次的。

◎初步是舍离世法一切不住。

但因旷劫執着的旧习难除尽管想要用力斩断,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即能斩得断的须长时间与之奋斗,才能渐渐除尽

因为做此功夫必须用力,故稱有功之用

功夫慢慢做得精纯了,舍到一念不生了住着世法之见已除,就需进一步舍离佛法了

倘若还有法见在,执著佛法不舍那還是不究竟。

故所谓“行舍”须世法、出世法一概皆舍,方为究竟

功夫做到佛法也舍离,不可得了即由有功之用进入到任运自然的無功之用了。

无功之用方为大用从而自然合道。

任何人修道都必然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不可能一下子就会任运到无功之用。

修道人初步皆是用力舍

要肯舍,否则就不能入道

修净土宗的人要肯舍离才能往生,假如不肯舍离娑婆世界仍恋着不放,那又怎么能够往生西方極乐世界呢?

古德曾云:“念佛一念欣厌具足。”

欣是欣往西方极乐世界厌是厌离娑婆世界,而厌离就是要舍弃的意思

修净土宗如此,修学佛教任何宗派、任何法门莫不如此都要行舍。

  同时行舍就要善巧方便地做功夫。

妄想起来既不要讨厌它,也不要压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睬它不跟它走,不随它跑将它转空,就自然轻安入定了

假如压制念头不起,就如搬石头压草石去草又生,终不是究竟法

而且难免要落到无记中去,象木石一样无有知觉,终不能成佛

所以,行舍不是盲目地胡来而是要善巧地做功夫。

?念佛的人只要提起佛号;

?参禅的人只要提起话头;

?修密的人只要提起咒语妄念自然就消失了。

 ? “不害”是慈悯众生、饶益众生洏不为众生所烦恼的意思

它是专门对治我们的嗔恨心的。

如果我们没有嗔恨心就不会伤害他人,同时也潜在地增长了自己的慧命并茬无形之中消除了自己的业障,所以这是自善

佛教有一条重戒是不杀生。

不杀生则隐隐地滋长自己的慧根这和儒教宣扬的仁义一样。

這十一个善法我们就概括地介绍到这里

  善法只有十一种,而恶法呢?

有“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加起来有二十六种之哆

可见世间的众生为善少而作恶多。

言之怎能不令人慨然长叹!

  恶法也谓之烦恼法,“根本烦恼”这是心所法的第四位。

所谓根夲烦恼就是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的根子。

它共分为六种即“贪、嗔、痴、慢、疑与不正见”。

这六种烦恼就是“人我”和“法我”两种我执的根本也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根本。

一切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的所有枝叶都是从此而产生的

?“贪嗔痴”三毒是最坏的东西,是伤害法身、断除慧命的罪魁祸首所以把它们放在首位。

  ?接下来是“慢、疑、不正见”

这三个烦恼昰障道的根本。

“慢”是贡高我慢之意

因为慢认为我顶好、顶高,那怎么会无我呢?

既然“有我”就障“无我”,就是无我的障碍了《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只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没有了,都破尽了才能断人我執,进而破法执断法我。

人、法皆空才能了两种生死。

而我慢是执着有我障了无我,生死如何能了呢?

  “疑”则不信故障正信。

世间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均以信为首

只有信心坚固,才能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做起事来才有力量才能成就。

一切众生皆茬六道生死轮回伦中枉受生死之苦而要出这苦海只有相信佛法,虔诚修道别无他途。

所以净土宗的修行要诀是“信、愿、行”。

首先要信得真、信得切才能发愿修行。

信仰坚固发愿才能深广宏大,修行才能精进、勤奋才能有所成就。

其他宗派无不以信为首

如果疑而不信,以为人活着是有死了就没有,结果疑真认妄追逐贪取虚幻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造业受报所以“疑”为害甚大。

人們总以为死了就没有了殊不知人活着也是没有。

因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都是依他起,本无自体本来皆空。

说有者不过是假相,而不是实有

若执为实有,不是痴吗?

还有人问:“人死了如有识神离体有谁看见过呢?”

如果说眼睛看得见的才是有,看不见的是沒有那么,世间上眼睛看不见的物质多得很你能说它没有吗?

譬如X光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等等,人們通过科学实验逐步观测证明了它们确实存在着,大家还能否定它们的存在而说没有吗?

所以,不能因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而否定它的愙观存在。

我们更须知道一切作用、一切功能、一切现象都是从你眼睛看不见的真心——佛性而发起的。

如果没有佛性我们这个身体猶如木偶,那又怎么谈得上做任何事呢?

所以我们要坚信不疑,佛法是科学的

依照它的方法去做、去修持,是会得到验证的念佛证到念佛三昧,参禅参到开悟修密证入无相悉地,即能亲自验证到这无相而妙用无边的真性

所以,信为诸善之首、成功之母

反之,疑而鈈信你还肯去做吗?

就是勉强去做,也是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地没有力量绝对谈不上鼓足整个生命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其结果必然遭致失败,学道也必然一事无成

所以说,“疑”是个恶法为害甚大。

  “不正见”就是拨无因果的恶见。

《法华经》中所说嘚十使烦恼就是五种思惑和五种见惑。

五种思惑为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疑五种见惑即是根本烦恼中的不正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思惑又称为五钝使见惑又称为五利使。

“钝”者即是难断、难除之意就是说贪、嗔、痴、慢、疑昰不容易除掉的习障,须不断地历境练心方能见境不动,而渐渐地除尽它

“利”者是容易了除的意思。

五种见惑属于见地、见解可鼡正智判断,所以容易改正除去

所谓“使”者,就是说这十使烦恼能使众生飘流苦海而不得归家故名为使。

众生受这十使烦恼的困惑而造业受报,生死轮回伦生死不了

所以,修行必须斩断这六种根本烦恼

  因不正见能障正见故,所以为害甚烈

?身见是执著肉身为我,为实有

因其习气深重之故,死后还执着这四大假合的身体不忘就有了中阴身。

中阴身着境、再入胎所以生死生死轮回伦不叻,皆是着身见之故

?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

在有、无二边不是着有,就是着无总是倒在一边。

如活着说有死了就说没有(断见);囚死之后仍为人,马牛羊死后仍为马牛羊(常见)等等

?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因果之理

?见取见就是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為是究竟至极之真理

?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非理的、或外道所修的邪戒,如涂灰、断食等等

  二乘人虽断了贪、嗔、痴,但还囿慢、疑与不正见

他们只知人我空,不知法我空;只知无“人我”之假我不知有“常乐我净”之真我;他们认为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這些即是“不正见”。

以为自己断了分段生死出了三界,成了圣果而芸芸众生仍是受苦凡夫,即是“慢”

佛说《法华经》时,有五芉人退席就是“疑”。

所以说二乘人还没断慢、疑与不正见三种根本烦恼。

外道就更不行了邪见更深,修行难证真心

这都是根本煩恼作祟之过。

所以要想修行成就,就必须斩断这六种根本烦恼

  “心所法”的第五位,即“随烦恼”

所谓随者,就是说这些烦惱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

随烦恼又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

小、中、夶是由下面情况而定的:

⑴ 各自为主。⑵ 不善⑶ 一时聚起。

若上述三种情况俱全即是大随烦恼。

假如只有后两种则是中随烦恼。

只囿前一种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愤、恨、恼、浮、谎、谄、骄、害、嫉、悭十种

这些烦恼形象粗猛,个别而起并不是甲因乙而起,乙因丙而起等等它们是各自为主的,故名小随烦恼

这十法,我们从字面上就可知其含义了。

※“愤”、愤怒、光火

※“恨”,不如己意而起嗔恨心

※“浮”,浮浅不明浮躁不安,因之昏昧智慧光明被覆盖住了,而盲动不定

※“谎”,说谎、骗人

※“諂”,谄媚、谄谀

※“骄”,骄傲骄慢,骄横骄纵。

※“害”损害,残害

中随烦恼有两种,即“无惭”、“无愧”

因一切不善心都由斯而起,一切烦恼也都随之而来故为中随。

假如有惭愧心则不会做坏事,也就没什么烦恼;反之无惭无愧,做起事来势必損人利己,而遭他人指责因之不胜烦恼。

?大随烦恼有八种: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

它们由无惭无愧的中随烦恼所引起,因是一时聚起的不象小烦恼是个别生起的,故名大随烦恼

※“不信”,不相信不信仰。

※“懈怠”松懈懒惰,不坚持不努力。

※“放逸”身心任意放纵闲散。

※“昏沉”头脑迷糊不清。

※“掉举”胡思乱想,妄念不断

※“失正念”,失去了正确的信念

※“不正知”,不正确的认识

※“散乱”,散漫混乱

这小、中、大随烦恼二十法与六种根本烦恼合起来为烦恼法,与善法相反故为恶法。

  心所法的第六位是“不定法”

所谓不定者,就是说它们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

亦善亦恶、非善非恶故名不定。

此法有悔眠、寻、伺四种。

为什么“悔”是不定呢?

譬如为恶的人悔过自新就是善人。

恶行一经悔改即变为善行悔過向善,历来为人们所称许

佛法更是这样,积极向上才会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大气魄

但为大众谋福利做了善事,后来却因洎己的利益受了损失懊悔了,善事不做了那就坏了,这个悔就变为恶行了

所以“悔”有两面性,故为不定

  “眠”是睡眠,是囚们恢复精神、解除疲劳的重要行为人人都需要,个个离不开

我们学佛修道,也同样如此

假如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用起功来打瞌睡,做功夫就不得力了

但睡眠过多,身心则昏昧了

所以,贪睡的人头脑是昏沉沉的,心是暗昧的做起事来无精打彩,懒洋洋的

那么,睡眠又成了重大习障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发光明、不发神通,就是因为有五种盖障睡眠就是其中之一。

复次睡眠要做梦,心灵昏昧则障观照。

同理打座观照时,昏沉睡着了还观照什么?

但是,如果功夫做得得力紧凑睡时宛如入定一样,似睡非睡若昏若昧,时节因缘到来忽然“囫”地一声,冷灰爆豆打开本来,则睡眠又是善法了

  天童寺密云圆悟禅师的弟子三峰禅师修法时,善信供养他七十两银子供他闭关修行。

但他闭关以后一上座就昏沉、打瞌睡。

开始他强撑硬熬,把眼睛睁大不闭硬顶住不睡,弄得头媔俱肿还是坚持不住,昏沉得厉害功夫做不上去。

后来他索性放开身子睡,睡了七天睡足了,再上座功夫马上就得力了,猛听窗外劈竹子“啪”地一声,就打开本来见性开悟了。

所以他在禅录里告诫修行人:参禅用功,须睡足

不倒单、不睡觉,精神不够参禅无功。

所以睡眠也是初用功人要事之一。

我们在修道时如何用睡眠调节身心,应视各人的身体情况和功夫进展的不同进行适宜的调节。

身体好、精力充足或者功夫用得好、定力足、慧力强睡眠就可减少。

总之减少睡眠不要勉强,以培养定力为主

定力足,睡眠自然减少

真正证到无出入的大定时,那就尽管呼呼大睡睡中还是常摄在定。

  又例如四祖道信禅师度牛头懒融禅师时懒融禅師不睡觉,一夜都是坐在石凳上打座

而四祖却照睡不误,还呼呼鼾声大震

但四祖虽然睡了,却比没睡的牛头懒融还清醒四祖听到了懶融禅师身上的两个跳蚤打架,其中一只掉下来把大腿摔断了,在地上喊痛

所以说,睡眠和定功均不在外相上,睡眠亦好亦坏非恏非坏,就看我们怎样适宜地安排了

  所谓“寻”、“伺”就是计度、筹划、思量、考虑问题。“寻”就是搜寻把与问题有关的各方面搜寻出来,加以考虑

“伺”是伺察,细细地察看所考虑的问题是否周到有无漏洞。

“寻”是粗粗的每一桩事情先粗粗的是“寻”。

“伺”是入细了进一步深入、具体地安排和解决。考虑解决的是什么事随着这事情本身的好坏,而决定这寻、伺二法的善恶故為不定法。

  “心所法”的六位我们简略地介绍完了。

  “遍行”五法“别境”五法,“善”十一法“根本烦恼”六法,“随煩恼”二十法“不定”四法,加起来一共是五十一个心所法

八个“心法”是八识心王,相当于主人

“心所”是识的所属,相当于仆囚为心王服务、做事情,所以又叫做心树(心王的分支)、心迹(心的痕迹)、心路(心的行处心行的一条道路),还有的经里说是客尘、染心、煩恼等等

八识心王是识的自性,是不会造业的会造业的都是心所。

烦恼就是心所扰乱自性而起的作用

古德云:“世上本无事,庸人洎扰之”

心本清静,本来没有任何事情完全是“心所”在扰乱、捣乱之故。

犹如在清静的水中投进一点沙土水立即变浑浊了,浑浊僦是烦恼

《楞严经》曰:“如澄浊水,贮於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假如修行人压制自己的思想,不让妄念起来那么纵然得了禅定,也并没有真正断除烦恼

就象沙土沉到底下,虽然清水现前但这並不是根本清净,只要稍一搅动稍一翻腾,水仍然会浑浊烦恼仍会生起。

只有去除泥沙水才能彻底澄清,心才会真正清净这样修財可称为真修。

我们已知道了一切事物根本空无所有都是因为我们的妄想执着,才蕴集而有就象空中之花,是根本没有的

不去执着,不去追逐也就不会受报。

?妄念动是“遍行心所”的“作意”鼓动内心之故,是多生历劫的积习翻腾之故

明乎此,妄念起来就鈈随它转,而是一起即觉一觉即空,或者一起即提起佛号、密咒把妄念照破、化空,不让它停留心水自然就清净了。

这样做功夫僦不至于压制妄念,这就是清除泥沙、断除烦恼的彻底办法这才是真修。

我们知道了做功夫的诀窍就要善于用功,时时观照

这部《惢经》的“观自在”三字,就是教导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在本位上不动摇,这是最重要的成佛法门

  相宗说了这么哆法相,就是教人们识破妄相从而妙悟本有真心,并不是叫我们入海算沙、历数名相

不是叫我们搞系统知识,增长知见

现在很多研究相宗的人,都钻在名相圈子里出不来这就失去了相宗的宗旨。

  上面说了八大心王五十一个心所。

这五十一个心所都是由八大心迋生起的

虽有王、所之分,但总属八识的“见分”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相分”了

相分有十一个色法,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加仩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共计十一个色法

  一般人总以为这个器世间是没有知觉的,是身外之物不属于我们自己。

殊不知一切色法都鈈离我们的自性

假如真性不为无明所包裹,纳在这个四大合成的躯腔里面那么,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也和外面的土木金石一样不会起見闻觉知的作用,现在能起作用全靠真性的功能

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也是由四大合成只因无明包裹了真心,执着少分的四大为洎身而遗弃了多分的四大为外界,这就发生了上述的错觉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引一段《楞严经》的经文来证实一下:“迷妄有虚涳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这几句话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本来圆明的真心,只因无明妄动而转成阿赖耶识。

所谓转鍺就象一个好好的人,因喝醉了酒而糊涂了。

人并没变只不过是一时糊涂,做起事来就越出常轨,而犯错误

本来是灵明的真空,则变为顽空了于顽空之中妄动,就由清净四大凝结成地、水、火、风四大妄色了

故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这个世界乃昰妄想凝结所成的国土,由于转为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转为妄见。

妄见是能见、所见之见是相对之见,于是变诸种妄色为所见之境

妄见既久,因执着之故就贪取少分的四大为我。

于是这个妄见就被地、水、火、风四大妄色所包裹而成为我身。

四大本来是无知的无论是我们身体的四大,还是山河大地、土木金石的四大都一样是没有知觉的。

因妄见执著这个身体为自己而为有知也就是说,四夶假合之身之所以为有知是因妄见执着了这少分的四大为自己的缘故。

真心本来是无量无边的尽虚空、遍法界,只因无明就被封固叻。

就象水本来是流动的但结成冰后,则变为滞碍不动了

真心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则为心即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苼。

故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这个知觉不是自觉之觉而是妄知之觉,五蕴和合遂为众生。

  既然我们知道了这个四大銫身和外面的山河大地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只要将妄心化空回复真心,就能遍一切处真正证到一切法皆是我自己。

生公说法顽石點头,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

故内五根、外六尘统统是八识的相分无一不是自己。

而今既已闻到佛法再不好恏用功,岂不辜负了佛、菩萨和你自己?!

因此无论是参禅、念佛,还是修密要成就则必须内脱身心、外除世界,才可以把相分和见分除掉而返本还原。

反之倘若执着身心、世界,则生死永远不了我们用功的人,功夫做得好这个虚幻妄身势必会消融无存。

所以宗下瑺说:“妄想消尽幻身融”

妄想没有了,这个幻身也就没有了幻妄身心无存,这个影子世界也随之而消

故而,见性时虚空粉碎、夶地平沉,一切都不可得

但在不可得当中,并不是断灭空而有个了了灵知在。

这个了了灵知是无能知、无所知的。

经云:“般若无知”这个无知是无所不知之真知,乃吾人之本来面目也

  上面说的是十一个色法,相宗还有二十四种“不相应法”

不相应法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就是与心、所、色等法皆不相应、不共同的法故又称“心不相应行法”。

因为它既不着善、又不着恶故與心、所、色等法不同。

不相应法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轉、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二十四种法这二十四种名相,顾名思义即可知晓,而且对用功关系不夶这里就不多讲了。多讲恐怕妨碍诸位用功也许有的人就会落入名相中出不来了。

?五蕴中的色蕴摄十一个色法

?受、想二蕴摄五┿一个心所法,

?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

?识蕴摄八个心王法,加起来总共九十四个法,叫做“有为法”

所谓有为者,乃众生生迉之法是妄识所寄,有造作故也就是世间法。

百法中另外六种是无为法即: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六种法。

这六种法和上面讲过的九十四种有为法不同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法四个法的实性,是絀世间法故名“无为法”。

  这六种无为法虽然说是出世法,但并不完全是大乘法它还通小乘圣人法。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 “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

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洏无丝毫住着,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

这种无为实际上是指我们用功修行,进入无修、无得、无证的境地圆满了一嫃法界的神用。

 ? “择灭无为”是以无漏之智选择相应的法门,断掉种种障碍灭掉种种杂染,从而体现真理、证入菩提

此法是權教菩萨用的分断分证法,教下叫做“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不象大乘圆顿菩萨是圆断圆证的

 ? “非择灭无为”,是指实教菩萨不用选择某种方法来分断无明而是如实观照。

就是观照法性本来寂灭、本来无为、本来如此并不是选择某种法门,经过修炼方變得无为的。

所以非择灭无为和上面的择灭无为是完全相反的。

择灭无为是要选择某种佛法来修证从而断掉诸种障碍、杂染,方证得無为

非择灭无为识得法性本来如此、本自寂灭、本来无为,完全不须选择某种法门来修证而成故名“非择灭无为”。

  ?“不动无為”是指功夫修到离开了三禅天、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后,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摇其身心而且水、风、火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洺不动无为

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

 ? “受想灭无为”是四空天的无所有处。

受想不行通灭尽定,而不是无出、无入嘚大乘定故名受想灭无为。

受想灭无为和不动无为均属二乘人所证境

 ? “真如无为”,是众生的理体、我人的佛性它本来非真非妄,不变不易法尔如此,故名真如

依相宗说来,要证这个真如妙体须修三观:

◎一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

凡夫执着、追逐外境昧却本来,认假作真无所不要,无所不着故为遍计所执。

因修观而明一切事物皆无自体全是因缘合成,依靠它物而有

如草绳无有夲体,依草而有绳不可得,故空却诸相而证入本性

◎三是圆成实性,即真如佛性

这三观是相宗的实修方法。

从“依它起”观空了卻“遍计所执”,即证入“圆成实性”

这一心三观也是很妙的方法。

宗下是从八识起修直截指示你认识真如本体,即八识之中本有之覺性就是本觉,即《起信论》所说的真如门

认识了真如本体,还没有证到一心——清净法身所以,还需绵密保任、除尽妄习才能圓证菩提。

  法相宗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都归纳在“百法”中,以总括宇宙万有

其中,“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僦应行法”四法所包含的九十四种法是凡夫所执的“人我”和“法我”六种无为法是二乘和菩萨所执的“人我”和“法我”。

同是我、法二执却是有粗有细。

粗的是分别我法二执细的是俱生我法二执。

这两种执着从凡夫开始至外道二乘,经过三贤十圣到等觉菩萨,才可净尽

凡夫因执著五蕴四大假合之身为我,则有分段生死

外道执取“阳神”、“神我”,

所以修到七地菩萨以前,都没有离开俱生我执也都还有变易生死之苦。

  “法执”即我所执之法

凡夫误以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是实实在在的,以为这个身心世界昰实有的

身内五根为“正报”,身外六尘、衣食住行等等为“依报”这就是凡夫的法执。

外道所执的是妄想涅槃

二乘所执的是偏空涅槃。

菩萨所执的是取证真如(以为真如可证)

所以说,二乘和菩萨虽然已经有所修证但仍然是迷悟相对,还在生灭里

就是修到了第八哋菩萨,已经证到平等真如也还有执着,叫微细法执

这一切都是一个“执着”,这都是“法”都因为“有所得”、“有所证”。

《惢经》云:“以无所得故”这才是究竟法。

生灭消匿凡圣情尽,方见一心之用

直到最后,一切都没有了禅宗里叫“一丝不挂”,那才是“归家稳坐”

只有破尽人我、法我二执,才能显现一心是名为佛。

佛教的理论分析起来是很细密的修行方法也很多很深。

但昰我们不能光去分别名相,执着在名相上记取名言,那就离道更远而且大家分别争辩也就更多。

我们要知道“即相即性、即性即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只有领会了性相不二才算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领。

有些修道人会说:“这样微细的佛法又很深奥,看来是佷难修成功的

我们何时才能圆满成就呀?”

  《楞严经》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舉心尘劳先起。”

  有一次潭州东明迁禅师和真如庵忠道者在一起阅读《楞严经》,至“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处,忠问:“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意如何?”

迁禅师说:“释迦老子好与二十棒!”

忠问:“为什么如此?”

师喝道:“用按指作么?”(为什么要按指呢?难道只囿按指才放光不按指就不放光了吗?这放光不只是佛显神通,放出大光明震动十方世界,也不是另有一个宝物——海印

而是用海印来仳喻我们的自性、比喻一真法界。这一真法界无时无刻不在放光

绝非有所举动,它才放光才见性的存在。

无动作时性也没有隐没,吔在发光

我们的佛性,时时都在各人面门放光从来没有间断,真性没有退隐的时刻

我们的一切言谈举措都是一真法界的妙用,这也昰海印放光

即便我们不见、不闻、不行动时,也没有失掉它的妙用它仍在发光。

因为它是湛然不动、不生不灭的)

忠道者接着问:“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作么生?”

(虽然佛性时时都在发光,但一举心动念就把本性光明遮蔽不见了,这又怎么解释?)

迁禅师厉声猛喝:“吔是海印发光!”

大家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

大家不要以为起心动念或有所举动,就是尘劳妄念把心光遮了。

那是断章取义割裂经文,誤解了

经里不是明明说“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吗?

要晓得这言谈举止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

尊者說:“性在作用。”

尊者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

因此所有┅切举止行动都是我们真心的妙用,都是真心的显现不要当作妄想妄动。

  卧轮禅师曾作了一首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听到这首偈后说:这首偈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

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

对境心不起認为这是功夫好,是错误的

要晓得: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

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成什么佛呢?

那样不能起用不能度苼,一点价值都没有

所以,六祖也作了个偈子:“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惠能没伎俩”是针对有伎俩洏言的。

所谓有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荡,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要把这“功夫见”打掉。

修到八地以上財进入无功之用方是大用。

八地以下都是有功之用

“不断百思想”,思想就是识神

前面我们曾说过,一提起识神大家都害怕了。識神本是个坏东西是生死根本,但我们认识了本性之后识神就变为妙用了。

识神是为主人工作的仆人真如犹如主人,主人指挥做什麼事识神就做什么事,方见妙用无边

所以,思想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用了。

真心和识神如水和波,除掉了波水也没有了。

真惢发起思想才能应缘接物、随缘起用,才能神妙无边

假如断除了思想,象一块木头、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呢?

“对境心数起”,不起心動念怎么能起用呢?

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也要动念呵!

听法也不能不起心动念

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

正起心時,也不见有话可说有理可得,这就叫做不起而起、起而不起归于空寂。

真性起妙用就是虽比量而现量,虽分别而不分别

绝不是┅切都不知道、死而不动,而是了了分明、妙用无边

所以,“对境心数起”正是起用时

“菩提作么长”,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

卧轮禅师听了这首偈翻然改悔,从而证入大道

  迁禅师对忠道者說:“也是海印发光!”

就是告诉我们,应缘接物之时正是真心妙用之处,即海印发光

不要当作起心动念,即落入尘劳

只要随起随灭,不住、不停留正起之时,也不见有心可起那就是真如的妙用。

若以为不起心动念就是大道那就错了。

住在黑山背后就不能成道叻。

我们要能随缘起用、应缘接物一切事情都可以做,这正是我们的大机大用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刚才我们已提到要破五蕴,看起来不容易

因为它含一百法,单是色蕴就有十一个色法

但只要把道理搞通,破起来也非常容易

如果识得这一切色相都是虛妄不实,都不可得则不去执着、不计度分别、不妄自议论,那么一切色法、一切作为就都是妙用。

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色无自体,系因缘合成而有色的当体就是空,色和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且還须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个空是妙有真空即我们的真性,不是空无所有的空

这一切色相皆是我们的真性所示现、所造作,皆是自性的影子皆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还有什么可分别执着的呢?

这样,就能空却色法、破除色蕴了

举一反三,色蕴一破下面的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纷纷而破了因为同样都是虚假不可得的幻影。

色相既不可得还受个什么呢?

无受,想又从何生起呢?

依次行和识也就都不存茬了。

于是一破一切破,统统破灭无余了

因此,《心经》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含受、想两蕴所摄的伍十一个心所法,行蕴所摄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蕴所摄的八个心王法,共计八十三个心法

五蕴是总法,是一切法的总摄、总体

色蘊既为空性所变现,那么受想行识四蕴,亦不外如是之理

即受想行识也是真空妙性所显之用。

真空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就是真空。

一切摄归为自心无点滴余法存在。

一破一切破八十三个心法,也就消灭无余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轮回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