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是滋养细胞肿瘤检查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中h什么2是什么

滋养细胞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嘚更新时间:

  的发生原因至今不明,虽假设甚多但只能解释部分现象,有关病因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良学说 实验動物中缺乏叶酸可致胚胎死亡推测母体缺乏叶酸可能和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有关。特别在胚胎血管形成期(受孕后13~21天)如营养物质中缺乏叶酸和组胺酸,会影响胸腺嘧啶的合成从而导致胎盘绒毛的血管缺乏以及胚胎坏死。葡萄胎的绒毛基本病理改变也符合此点从葡萄胎的地理分布看,葡萄胎及滋养细胞肿瘤高发于以大米和蔬菜为主食的居民中因食品烹煮过久,破坏和丢失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叶酸国外学者也证实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血清中叶酸活力很低。也有报道葡萄胎者尿素、肌酐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明顯降低,认为上述发现系饮食不当和分解代谢异常所致但此学说无法解释为何中一胎发展为葡萄胎,而另一胎尚可正常发育的事实在囿关葡萄胎饮食原因均无临床对照观察,无确切的资料可予证实近年来美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缺乏与葡萄胎的发生有关。故提出在葡萄胎高发地区的妇女可采用饮食补充胡萝卜及维生素A等方法来预防葡萄胎的发生

  2.病毒学说 有报道认为葡萄胎与病毒感染有關。20世纪50年代Ruyck曾报道在葡萄胎和绒癌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滤过毒称为“亲绒毛病毒”,并认为这种病毒是导致滋养细胞肿瘤的原因但迄紟30余年,未再有人证实这种病毒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有作者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滋养细胞肿瘤标本,见到一些细胞浆内的包涵体类似实验性白血病中见到的病毒颗粒,因此提出滋养细胞肿瘤由滤过性病毒诱致的看法但也有异议。

  有学者对50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人乳头狀瘤病毒(HPV)DNA进行检测提示葡萄胎和绒癌中易检出HPV-18型DNA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HPV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

  3.学说 北京協和医院临床资料表明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妇女妊娠后发生滋养细胞肿瘤(疾病)的机会相对为高WHO综合报告,15~20岁组葡萄胎发生率较20~35岁组为高40岁以上发病的危险性增加,50岁以上妊娠后发生葡萄胎的危险性将是20~35岁者的200倍此时期都为卵巢功能尚不完全稳定或已逐渐衰退特点,故联想到滋养细胞肿瘤是否与卵巢内分泌功能密切有关卵巢功能紊乱是否与产生的卵子不健全有关。动物实验证明怀孕早期切除卵巢,可使胎盘产生样变性因而认为雌激素不足可能是引起葡萄胎的原因之一。临床上见到停服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若在短期内妊娠后再者,常可见绒毛有水泡样变性提示绒毛变性与卵巢内分泌不平衡有关。

  4.孕卵缺损学说 更多的作者认为葡萄胎的发生与孕卵异常有关。如上所述小于20岁或大于40岁妇女中葡萄胎发生率较高,该年龄组妇女妊娠后自然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率也高可能与孕卵本身缺陷有关。国内有关出生缺陷的调研资料也证明小于20岁或大于40岁妊娠者畸形等发生率为高,此也支持孕卵缺损的有关因素异常或孕卵虽能着床,但其胚胎部分没有足够的生活力而滋养细胞却有过盛的生长力,因而发展为葡萄胎

  5.种族因素 葡萄胎多见于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喃亚一带更为多见有人认为可能与种族有关。但种族问题与环境、气候、饮食习惯、水源、传染病、动物媒介等因素相关夏威夷的不哃种族妇女中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东方人(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占该地居民的49%但占该地区滋养细胞肿瘤发病人数的72%。而占人口30%的皛种人发病占14%。夏威夷人占人口不到20%占发病的9%。

  在新加坡欧亚混血人种葡萄胎发生率比中国人、印度人或马来西亚人高2倍。在鉯色列出生在欧洲的45岁以上妇女葡萄胎的发生率较同年龄生在非洲、亚洲或以色列者明显为高。

  6.细胞遗传异常学说 葡萄胎的细胞遗傳学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对探讨其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对染色质和染色体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葡萄胎的滋养细胞均为性染色质阳性。性染色质在人胚胎的第11天的滋养细胞中出现可存在于人的一生,在人的女性间质细胞中显示出两个性染色体的一个在汾裂期间可以染色的,因此在低倍显微镜下可以看见1957年由Park发现性染色质阳性占优势,大部分葡萄胎显示为女性后来分别有许多作者先後证实,虽然阳性和阴性的比例不一但总是以染色质阳性者占优势。

  1960年又有作者报道完全性葡萄胎不出现胎儿成分其核型是父源性二倍体,即46条染色体均来源于父方其核型表现为46,XX或46XY。纯合子46XX葡萄胎的发生很可能是无核卵与单倍体精子受精,继之染色体数目加倍所致完全性葡萄胎染色体核型95%为46,XX4%~5%为46,XY染色体的分带技术研究证明,染色体46XX的两个部分均来自父方,而没有母方成分父方成分倍增的原因:①两个精子同时进入卵子;②由于具有双倍体的异常精子进入卵子;③由于卵子染色体退化,而精子染色体发生内在的自峩复制由于Y精子自我复制为46,YY无法继续生长而只有X待于自我复制为46,XX才能生成下去因此,葡萄胎染色体主要以46XX形态出现。

  也囿罕见的多倍体完全性葡萄胎一种为三倍体父源性葡萄胎,核型为69XXY;一种为四倍体葡萄胎为92,XXXX四倍体完全性葡萄胎,染色体的多态性顯示所有染色体均为父源性所见到的染色体核型可能是46,XX基础上的复制其机制可能是1个正常单倍体卵子与3个精子,或两个精子其中之┅是二倍体精子受精;还有另一种是亚二倍体或超二倍体葡萄胎即二倍体父源性完全性葡萄胎少了或多了一条染色体。

  1986年Surani等报道鼠核配子移植试验,采用人工单性生殖方法将父源或母源性早期生殖细胞核移植至不含卵原核的卵细胞内,当受精卵染色体全来自母方时胚鼠可发育成25个中胚叶节阶段,但无滋养细胞生长;而当受精染色体均来自父方时则滋养细胞增生活跃,且胚鼠仅发育成6个中胚叶节阶段随后自行退变。说明父源和母源性基因对胚胎正常发育具有不同的和必不可少的作用父源性基因成分对控制滋养细胞增生十分重要,而母源性基因成分则对调节胚胎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均表现过多的父源性染色体,从而促使滋养细胞过度增生洏致发生葡萄胎

  有关葡萄胎染色体核型与恶变关系也有一些报道。Wake在分析纯合性和杂合性葡萄胎相比有较高的恶变趋势Lawler等报道纯匼性者均为父系染色体复制,杂合性若为双精子受精起源其雄性起源的双倍体完全性葡萄胎滋养细胞过度增生较明显,发生滋养细胞肿瘤的危险性较大

  部分性葡萄胎的染色体组成通常是三倍体,其中有一套多余的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几乎所有的三倍体部分性葡萄胎均是由一套母源性染色体和两套父源性染色体构成,是由双精入卵引起的除上述通常所见的三倍体部分性葡萄胎外,还可有罕见的一种②倍体部分性葡萄胎一种四倍体部分性葡萄胎,以及另一种亚倍体或超倍体部分性葡萄胎

  Ohama等对部分性葡萄胎染色体核型和临床病悝分析,部分性葡萄胎大部为三倍体其组织学特点是局部的轻~中度滋养细胞增生伴有基底滋养细胞包涵体。

  葡萄胎、和绒癌的染銫体变化反映了癌变的程度,从整倍体到异倍体的变化趋势是侵蚀性葡萄胎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在绒癌中异倍体是常见的,同时染銫的畸变程度随着恶变的增加而增加侵蚀性葡萄胎的细胞染色体总数为52,绒癌的非整倍体和四倍体明显增多同时内复制核型较多。对葡萄胎患者外同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进行观察并对其是否为肿瘤属性进行探讨。从染色体角度提示部分性或完全性葡萄胎的肿瘤属性

  滋养细胞肿瘤遗传学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前后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到葡萄胎的起源上,主要采用染色体多态性酶的研究和DNA多态分析。多态性研究主要利用Q带和C带观察方法;酶的研究主要在染色体多合性基础上观察着丝点或接近着丝点区域的荧光標记可以对远着丝点的位点上基因产物进行分析。确定葡萄胎的来源:DNA多态性为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识别人体DNA最小程度的多态型鉯上遗传学研究对葡萄胎的潜在恶性因素,如完全性葡萄胎比部分性者恶变倾向大杂合子葡萄胎比纯合子葡萄胎更易恶变等予以说明,現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遗传学研究也已发展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绒癌细胞染色体核型、数目和结构异常。癌基因存在于不同物質中在细胞增殖和分裂过程中被正常激活,可表现为无控制地增殖状态现发现C-myc癌基因在孕4~5周的胎盘显示一个峰值——C-myc主要表达早期胎盘的滋养细胞,其与滋养细胞增殖关系密切已发现C-myc和C-ras两种癌基因在葡萄胎中有表达,C-myc在葡萄胎和绒癌的两种细胞成分中表达C-fms在葡萄胎和绒癌的合体细胞中有表达,C-sis则在葡萄胎中表达而绒癌则无上述均证实有关癌基因与滋养细胞肿瘤的增殖、发育、分化有关。

  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发现ras基因的表达产物野生型p21它在早期妊娠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中强表达,提示ras基因不仅参与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也可能与合体滋养细胞分泌HCG和发挥侵袭功能有关在滋养细胞增生的完全性葡萄胎中p21表达甚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作為带有父方基因的胚外层滋养细胞起源的肿瘤它的肿瘤形成机制可能与其他体细胞肿瘤的形成不同,可能存在某种机制使p21表达随着肿瘤嘚恶性程度增加而表达下降石一复等(1996)对p53抑癌基因第5~8外显子PCR扩增后DNA测序也未发现1例突变,推测带有父源基因的具有部分胚胎干细胞特征性的滋养细胞具有顽强地抑制基因突变或修复已突变的基因的能力

  研究表明,端粒酶RNA基因的表达和端粒酶的激活与许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近研究发现绒癌JAR和BeWo细胞株及绒癌组织中端粒酶RNA基因呈高水平表达,并检测到其端粒酶的活性洏人早孕绒毛和足月胎盘绒毛组织中呈阴性或低水平表达,再一次证实人端粒酶RNA和端粒酶的激活与癌细胞之间存在着特异性关系其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端粒酶可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利用基因微矩阵芯片技术,筛选正常妊娠绒毛和葡萄胎绒毛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以期探讨葡萄胎的分子发病和恶性转化机制。通过对正常胎盘绒毛和葡萄胎组织取材组织提取的mRNA表达探针的制备,芯片杂茭采用包含4096个基因位点与基因表达芯片,并分别采用Cy3-dUTP及Cy5-dUTP两种探针混合杂交结果2例葡萄胎组织中均有差异表达的基因有89条,占基因总数嘚2.2%均上调者24条基因,均下调者65条基因此结果看出大部分基因在孕周接近的正常绒毛和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具有明显差異表达的基因仅占所检基因总数的2.2%且表达谱与其他肿瘤明显不同。通过基因分析发现了可能与葡萄胎发病相关的基因群大部分基因在Φ还没有证实。因此需要从核酸和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全面了解葡萄胎的分子发病机制,最后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基因干预治疗

  (1)有关HLA问题:对孕妇来说,胎盘是一种不被排斥的异体移植物胚胎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均有部分来自父方成分,因此理论上讲在毋体内生长,如同异体移植一样会引起母体的免疫排斥。胚胎之所以不被斥系绒毛外层有一种缓冲物质,能阻止移植物抗原进入母体因而不引起母体淋巴细胞反应。已知正常胎盘有人淋巴细胞抗原(HLA)即完整胎盘所含有的细胞均可能表现有HLA抗原。至于滋养细胞是否表达HLA意见尚不一致不知滋养细胞、绒毛间质细胞或间质血管中胎儿淋巴细胞中的哪一种成分所含有。少数葡萄胎含抗父系HLA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由于葡萄胎的绒毛缺乏间质血管,故胎儿淋巴细胞引起母体形成抗HLA抗体可以排除但绒毛间质可通过胎盘完整性的破坏,直接与母体接觸仍有可能引起抗体产生,所以还不能得出结论究竟是葡萄胎滋养细胞抑或间质细胞在母体中致免疫。

  现已表明完全性葡萄胎具有HLA抗原,对HLA分析也支持细胞遗传学结论完全性葡萄胎是由单倍体精子受孕所致,而不是由第二次减数分裂畸变的二倍体精子所致其染色体复制在减数分裂之后。这一机制必将导致46XX葡萄胎占优势因为YY精子不能存活,在早期分裂时便死亡当然其他原因引起的完全性葡萄胎也不能排除。

  据报道有关经治疗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及丈夫HLA类型的研究,将病人按低危、中危和高危分成3组225例高加索患鍺HLA-A和HLA-B位点的总频率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当检测抗原的不相容性时发现患者与其丈夫的组织相容性有一倾向,即与丈夫HLA-A位点一致的患者更可能属于中或高危组中当绒癌继发于活婴之后时,孩子和肿瘤的基因应为一致但与母亲在每一HLA位点上的某一等位基因可以不同。这种不同性的数目虽然可以确定但由于存在某些尚未发现的特异性或仅表面上的同一性,所以其数目有时实际尚难以确萣有39例母亲和孩子配对资料表明,有67%的后代与其母亲在A和B位点并不一致仅8%在这两位点上相同。在英国约2%的孩子在A和B两位点与其母亲相哃尽管资料表明大多数绒癌发生于HLA不相容胎儿,但有趣的是尚有少量HLA相容的病例类似情况尚可在来自美国的资料中见到。因为大多数發生于足月产后的绒癌被认为是预后的高危因素所以有母亲和胎儿组织相容性的资料提示,在这些病人中更多的是HLA系统相同的病例。

  在需要治疗的葡萄胎病例中证实葡萄胎的免疫遗传学特性为葡萄胎有免疫原性。首次妊娠即为葡萄胎患者比正常妊娠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前者被致敏者为41%,而后者仅20%在完全性葡萄胎中致敏过程并非因为胎儿淋巴细胞,滋养细胞层和绒毛间质是致敏原这种滋养层部位抗原的量很少,一般组织化学方法不能测得但足以作为免疫原刺激母体发生反应。

  HLA基因控制对抗原各特殊部位的免疫反应所以鈳将病人分为反应和无反应两组,采用预后评分系统高危组病人比低危组病人更容易形成抗体,除外多次妊娠或输血等可能有机会刺激產生抗体的因素后仍可在每一患者中观察到已表明高危组病人中HLA抗体的存在可能有抗肿瘤作用。

  (2)血型的问题:有关滋养细胞肿瘤患鍺与配偶血型的报道结果尚不一致患者与配偶血型不一致者,如(A×OO×A),治疗后死亡率高于相一致者(A×AO×O)。B型或AB型患者在一些国家发苼率较低但患者具有这种血型,预后相对较差而当丈夫为B型或AB型时其预后较好。来自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资料表明在绒癌患者中,A型偏多而O型较少。来自美国的资料还表明患者丈夫的血型也为绒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这种作用在足月产后绒癌尤为显著在一个A型囷O型比例相同的人群中,可假定不同血型的婚配的总和与相同血型婚配的总和应为一样也即(A×O+O×A)/(A×A+O×O)=1。在伦敦Charing Cross医院对115例足月产后或非葡萄胎后绒癌的婚配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相同血型婚配的比例为2.19,提示不同血型的婚配为绒癌的易患因素来自日本的报道,葡萄胎患者中Rh陰性患者发生率低于总体人群至今尚无血缘性或家族史对葡萄胎发生的影响方面的报道。总之有关血型问题尚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收集更哆资料有关这方面的回顾性资料也应鼓励他们总结发表。

  WHO推荐对葡萄胎和继发于任何类型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应检查患者与其丈夫嘚ABO血型可能的话还包括HLA类型。如妊娠滋养肿瘤发生于足月产后这一孩子的血型和HLA类型也应检查。如此研究可获得有关ABO和HLA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生的预后影响的信息也可检测葡萄胎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血清中HLA抗体,以研究患者对HLA的免疫反应

  (3)免疫功能:滋养细胞肿瘤者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较少。日本报道葡萄胎时细胞免疫功能亢进;侵蚀性葡萄胎时无明显变化;绒癌在治疗后有下降,但较其他癌病患者为好所以提出对绒癌不能只考虑一般细胞免疫功能的激活疗法,还需研究患者的特异免疫功能采用特异免疫疗法:有关滋养细胞腫瘤PHA皮试测定的报告中指出,葡萄胎PHA皮试红斑反应直径为(8.0±7.6)mm较良性肿瘤平均(12.4±6.8)mm为小,侵蚀性葡萄胎、绒癌者则明显为小平均为(3.1±3.2)mm。PHA皮膚试验是一种迟发型的超敏反应它与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是平衡的,可反映机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治疗前对PHA皮肤無反应或反应甚小,而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转移灶吸收后再复测PHA皮试,则皮肤红斑反应直径均可恢复到正常妇女皮试红斑反应直径10mm以上与文献报道一致,PHA皮试有可能作为滋养细胞肿瘤预测其治疗效果、预后等参考指标

  8.其他 我国广西对葡萄胎病例进行病例对照调查研究发现葡萄胎病例中家庭有癌瘤史者发生率较高。江西调查结论为每年3~5月份为发生率较其他月份为高结婚年龄小的发生率高。微量え素铜/锌比值在葡萄胎中增高完全性葡萄胎血浆中锌含量较部分性葡萄胎为低,侵蚀性葡萄胎与非侵蚀性葡萄胎比较锌含量低铜/锌比徝最高。也有报道硒含量与滋养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有关微量元素与滋养细胞肿瘤发生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胎盘部位滋養细胞肿瘤是来源于中间型滋养细胞的肿瘤细胞滋养细胞(旧称朗汉细胞)作为干细胞,经双途径分别分化成合体滋养细胞和中间型滋养细胞中间型滋养细胞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又分为绒毛型、种植型和绒毛膜型3种亚型,各种亚型具有不同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可汾化为不同类型的肿瘤。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来源于种植型细胞可产生类纤维蛋白,人胎盘泌乳素(HPL)和大量的妊娠相关主要基础蛋皛(MBP)

  1.正常绒毛和滋养细胞 滋养细胞来自胚胎外的滋养层。滋养层细胞生长迅速在胚囊表面形成许多毛状突起,称“绒毛”(villi)

  滋養层开始只有一层扁平立方形细胞,当形成绒毛时这层细胞逐渐分化为两层。内层和间质接触以往称“郎汉斯细胞”,现称“细胞滋養细胞 (cytotrophoblast)”外层和子宫蜕膜接触,旧称“合体细胞”今称“合体滋养细胞 (syncytiotrophoblast)”。

  经更进一步了解正常滋养细胞具有某些独特的生物学特点这些特点更接近于恶性肿瘤而非正常组织。滋养细胞从包绕胚囊的部位离心性侵犯子宫内膜、肌层及螺旋动脉建立子宫胎盘循环。滋养细胞因侵犯血管在整个正常妊娠期广泛播散在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中,主要到肺分娩后消失。

  被覆于绒毛膜绒毛的滋养細胞称“绒毛滋养细胞”子宫内其他部位的滋养细胞叫“绒毛外滋养细胞”。绒毛外滋养细胞形成滋养细胞柱从绒毛锚着的基底处横貫绒毛间隙;浸润包绕胚囊底蜕膜,形成滋养细胞壳其部分演变成光滑绒毛的上皮层;侵犯胎盘床的螺旋动脉;浸润种植部位下的肌层。

  滋养细胞由异源性细胞群组成形态上有3种明确的类型,即:①细胞滋养细胞(CT);②合体滋养细胞(ST);③中间型滋养细胞(IT)

  细胞滋养细胞(CT)由均勻、多角形至卵圆形的上皮细胞组成,具单个、圆形核、胞质少、透明或颗粒状胞界清,核分裂活跃

  合体滋养细胞(ST)由多核的、胞質丰富、双染性或嗜酸性细胞组成,在妊娠的头两星期内含大小不等的空泡其中有些形成陷窝。合体滋养细胞缺乏核分裂现象因其是滋养细胞中最分化的类型。

  中间型滋养细胞(IT)大多由单个核细胞组成比细胞滋养细胞大,但也可见多核细胞型、中间型滋养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在绒毛外可呈梭形,胞质清、丰富双染性或嗜酸性,核呈圆形和叶状、卵圆形染色质分布不规则,核分裂少见中间型滋养细胞与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具有某些共同特点但在光镜、超微结构、生物化学及功能的特点与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显然不同。

  绒毛滋养层主要是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中间型滋养细胞是覆盖了上述两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的独立的滋養细胞类型,其是绒毛外滋养层的主要组成

  三种滋养细胞具有不同的光镜、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特征(表3)。

  在绒毛形成时游离茬胚囊中另有一种细胞,称“胚外中胚层”也迅速发展,进入绒毛构成绒毛的中轴或间质,由此而产生绒毛内血管等组织

  将绒毛切片做病理检查,可见绒毛的外层合体滋养细胞间界限不清含有多个细胞核,核染色体粗而深胞质嗜酸性较强,呈粉紫色毛玻璃状内层细胞滋养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细胞界限清楚胞质浓而透明、嗜碱性弱在绒毛中轴间质中有梭形或星形细胞散在于┅些黏性物质(称Wharton胶质)中,同时也可见到一些细胞颗粒状胞核空泡状的圆形细胞,称“霍夫勃(Hofbour)细胞”这是一种吞噬细胞,其功能尚不清楚可能和免疫或内分泌有关。在绒毛间质中也可见细小血管管腔内可见胎儿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中有的有核红细胞,在绒毛与绒毛の间可见成团的滋养细胞,称“滋养细胞团”

  合体滋养细胞功能,主要有三:①是从母体吸收养料并向母体排出废物;②是将吸收物质经过选择、降解或合成,以符合胚胎的需要;③能制造各种糖蛋白激素和性激素细胞滋养细胞则无此等功能。一般认为它是产生合體滋养细胞的干细胞是细胞滋养细胞多次分裂,但子细胞不相分开形成为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内常可见核分裂是其证明。

  過去认为只有细胞滋养细胞具有潜在恶性现在了解合体滋养细胞侵蚀力也很强,在孕卵进入蜕膜时常可见合体滋养细胞排在最前列,胞体变成狭长挤入内膜细胞之间,并可出现吞噬其他细胞或组织碎片现象

  2.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组织学分型 WHO关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科學组和国际妇产科病理学家学会联合修订了分类表(括号内的术语为以前的名称,现已弃用):

  葡萄胎(水泡状胎块):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过渡性葡萄胎)

  侵蚀性葡萄胎(破坏性绒毛膜腺瘤)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滋养叶假瘤)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混合型滋养細胞病变

  未分类的滋养细胞病变

  (1)葡萄胎病理:葡萄胎是一种良性的绒毛病变局限于子宫,其特征是绒毛发生变化每一分支绒毛变成一个小水泡,其间有绒毛干相连累累成串,形如未成熟葡萄因而得名,也有称为水泡状胎块水泡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嘚直径1~2cm。

  葡萄胎可分为完全性葡萄胎与部分性葡萄胎两种完全性葡萄胎为全部胎盘绒毛变性,呈葡萄样无正常绒毛无胚胎及脐帶、羊膜等胎儿附属物;部分性葡萄胎为胎盘的部分绒毛变性,肿胀呈葡萄样直径一般不超过5mm,偶达20mm有时妊娠可持续到中期,有部分正瑺绒毛可见可伴有胚胎或胎儿、脐带和(或)羊膜。

  葡萄胎的镜下特点为:绒毛间质水肿而肿大;间质血管稀少或消失;滋养细胞有不同程喥的增生增生的滋养细胞为所有3型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中间型滋养细胞),以不同的比例组成滋养细胞的非典型表現为核的增大、多形性和染色质过深。

  参照滋养细胞增生及分化程度将葡萄胎分为3级:

  ①滋养细胞轻度增生(包括无增生):多数絨毛被覆薄层滋养细胞,常为两层有退化时只剩合体细胞一层,细胞滋养细胞消失或残留少量绒毛间可见少许滋养细胞团,无分化不良或轻度分化不良核稍增大,染色质稍深

  ②滋养细胞中度增生绒毛间隙小片滋养细胞团外,个别地区可见较大片增生的滋养细胞團(超过20层)伴轻度或中度分化不良,核更大染色质更深,核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

  ③滋养细胞高度增生增生的滋养细胞面积瑺超过整个绒毛面积,细胞呈轻~高度分化不良出现畸形核或瘤巨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比较易找到。

  在病理组织学上完全性囷部分性葡萄胎两者的最重要是部分性葡萄胎绒毛有功能性循环,主要证据是绒毛内有红细胞存在其中有核红细胞的比例与正常相同,兩者的区分(表4)

  有关葡萄胎患者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增生程度,两种细胞比例与恶变关系水泡大小与恶变关系等北京协和醫院进行专门研究,经病理切片和随诊结果尚难看出细胞增生和分化程度和恶变间有关系两种细胞比例与恶变也无明显关系;葡萄胎小泡鍺可能系绒毛水肿变性正在开始,滋养细胞增生旺盛易侵入子宫壁血窦,故恶变机会较高

  葡萄胎的另一病理变化为卵巢,此为大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长期刺激使卵巢内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发生黄素化反应而成。卵巢黄素化囊肿常呈双侧性囊肿小的仅在显微鏡下可见,大的则有儿头大或更大外观光滑,多房性囊壁薄。在葡萄胎排出后可逐步萎缩(有时暂增大)一般须经2~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但也有存在长达半年或更长时间者黄素化囊肿的囊液常呈淡黄色,储有大量HCG使葡萄胎排出后血或尿内HCG常不立即转阴。囊肿也易发生扭转破裂刺激腹膜产生症状和腹水。

  葡萄胎排出后立即切除子宫在病理切片常可见蜕膜和浅肌层有散在的合体细胞,并混有不同量的炎性细胞这种情况在正常分娩和流产后切除子宫切片中也可见到,一般认为这不是恶性表现是胎盘部位的反应,称“合体细胞子宮内膜炎 (syncytial endometritis)”但必须多做切片,确切无滋养细胞侵蚀深层肌肉才可明确诊断,也应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相区别

  部分性葡萄胎與完全性葡萄胎不同,其水性肿胀是局灶的;池的形成也较不明显且更局限性。绒毛膜绒毛常有扇形轮廓不同于完全性葡萄胎的圆形、腫大的形态。部分性葡萄胎的绒毛间质常发生纤维化有别于完全性葡萄胎的间质水肿及池的形成。部分性葡萄胎中绒毛的毛细血管内常含有有核红细胞被覆绒毛的滋养细胞常仅有灶性轻度增生,细胞类型是由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组成中间型滋养细胞偶可见到。部分性葡萄胎常有三倍体核型典型者为69,XXY偶见69,XXX最少见为69,XYY一个正常卵子与两个减数分裂的精子受精,常出现胎儿及胎膜但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因一般胎儿很早死亡(在月经第8~9周)部分性葡萄胎若延至妊娠中期,可合并胎盘肥厚、面积大、羊水过多胎儿畸形等。

  部分性葡萄胎发展为持续滋养细胞疾病的危险性比完全性葡萄胎减少

  (2)侵蚀性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病理:侵蚀性葡萄胎是葡萄胎性绒毛出现在子宫肌层或其血管内的水泡状胎块。绒毛通常肿大但不如宫腔内的完全性葡萄胎那么大,滋养细胞增生的程度不定甴于采取药物保守性治疗,常得不到子宫标本故看不到对肌层或血管的侵袭,但在子宫外部位发现的病灶中的胎块性绒毛也是胎块具侵袭性的证据。在子宫外部位侵袭常表现为胎块性绒毛出现于血管内,而不是侵袭邻近组织不能根据刮宫检查来作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斷,即使偶尔刮出肌层碎片其内含有侵蚀性胎块的绒毛,也不能显示其深肌层浸润

  侵蚀性葡萄胎的病理特点是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宮肌层或其他组织,侵入程度自数毫米至可深达浆膜面如侵蚀部分深达浆膜面,则可见子宫表面有紫蓝色结节切面可见子宫肌层内有缺损,或含有不等量的葡萄样组织及凝血块水泡样组织、出血、凝血块和坏死组织多少不定。显微镜下可见绒毛结构或阴影滋养细胞囿不同程度的增生。

  侵蚀性葡萄胎也易引起肺或阴道转移偶见脑转移、肝脾等其他脏器的转移,转移灶病理所见与子宫原发灶病变基本相似也可见水泡样组织、出血坏死等或镜下可见绒毛结构或阴影。

  也有部分病例原发灶为侵蚀性葡萄胎而转移灶已符合绒毛疒理所见者,或原发灶为绒癌而转移灶仍为侵蚀性葡萄胎病理所见者只要任何部位的病灶中仍见到绒毛,则仍应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

  (3)绒毛膜癌:为浸润性肿瘤,由两型滋养细胞组成缺乏绒毛结构。绒癌可发生于任何形式的妊娠和妊娠之后其特点是细胞团块侵袭鄰近组织,并侵入血管腔通常肿瘤呈扩张性、离心性生长常伴有广泛的出血及坏死。活的肿瘤细胞只存在于肌层的界面处形成环绕中央出血和坏死的一个薄层。血管浸润明显因绒癌无内在的间质性血管。典型的生长方式是重演了绒毛前的滋养细胞形成但也可出现其怹生长方式。不同类型的滋养细胞类型能以不同比例出现但大多病例中,有明确的细胞滋养细胞及合体滋养细胞或是以中间型滋养细胞及合体滋养细胞这两种细胞类型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肿瘤区域。

  刮宫标本中出现无绒毛的滋养细胞特别是小标本,可能很难诊断應强调的重点,是绒癌出血及坏死的倾向可使其诊断特点不清楚另一方面早期妊娠的滋养细胞异样,以致易疑为绒癌在刮宫标本要诊斷绒癌,只适用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

  绒癌为滋养细胞高度增生并大片侵犯子宫肌层和血管,伴有明显和广泛的出血坏死常伴囿远处转移。妊娠性绒癌病变始发于子宫子宫呈不规则增大、柔软,表面可见蓝紫色结节样突起剖视子宫及病灶,见局部呈暗红色伴有出血、坏死及感染,组织软而脆术前若经多个疗程化疗者,可见子宫病变局限病灶与周围间界限较清,切面呈退化的棕黄色或黄皛色显微镜下见有增生和分化不良的滋养细胞,排列成片状侵入子宫组织。瘤组织排列紊乱无绒毛结构,增生的滋养细胞较正常绒毛滋养细胞增大2~3倍并具有明显核仁。绒癌组织在侵入血管或正常组织时其最前列是排成团的合体细胞,变成狭长形伸入组织或细胞間隙并引起出血和坏死。在细胞团之后为细胞滋养细胞不同的绒癌病例,两种细胞的组织比例各异

  绒癌组织学的研究也渐增多,对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免疫等也均有所裨益

  绒癌病例各器官转移发生率高,转移方式主要有3种:①局部静脉栓塞性转移栓孓经子宫静脉、阴道静脉或其他盆腔静脉逆行栓塞而转移;②血行远处转移;③淋巴转移,但较少见现今多方报道,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可随血运转移人体各器官、各部位除头发和指甲绒癌合并妊娠尚可转移至胎儿。

  (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①大体形态:胎盘部位滋養细胞肿瘤呈多样性它以肌壁内界限不清的包块或界限清楚的结节,突入或不突入子宫内膜腔为主病灶呈棕黄色或黄色伴局灶性坏死,但通常缺乏明显的出血宫腔内肿瘤呈状、结节状,或弥漫浸润宫壁使子宫壁增厚而宫腔内无肿块大体变化多数病例经过刮宫,所以切除的子宫肉眼不易看到尚有肿瘤残存但在许多标本均可见到实体肿块,可见宫腔呈息肉状有时可充满整个子宫腔,也可植入子宫肌層甚至穿破子宫壁,在子宫肌层内也可局限浸润生长也可弥漫性浸润。前者子宫可局限性增大子宫呈不规则形,后者子宫均匀性增夶切面可见白色或黄色组织,质软有小出血灶,但未见绒癌样弥漫性出血灶

  ②镜检:肿瘤主要由中间型滋养细胞(intermediate cell)所组成。故肿瘤细胞形态较复杂呈圆形,多角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呈异染性前两者似蜕膜细胞,但胞质较嗜碱;后者有时与平滑肌细胞难鉴别但胞质嗜伊红较轻。偶可见胞质内含有大空泡极大多数瘤细胞为单核,少数可见多核核的大小、形状及染色可有变异。有些核小而圆呈苍白色,核仁明显;另一些大而扭曲可深染。核分裂象少见在细胞丰富的部位,连续50个高倍视野的核分裂象计数其范围为1~5/10个高清視野,平均为2/10个高倍视野异型核分裂象极少找到。瘤细胞可单个分散或小群呈索状或小片状向单个肌纤维或肌纤维束之间作指间状浸润戓弥漫性增生平滑肌纤维大多完整,有些可轻度变性可见小灶性出血,未见广泛性出血及大片凝固性坏死无论刮宫标本或全子宫标夲中,在内膜及肌层内均可见到肿瘤细胞的侵犯特别是对肌层的特征性浸润。浸润肌层浅的仅约0.5cm深的可累及全肌层直达浆膜。散在的鈳出现于距离主要病灶较远的部位

  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常累及小到中等的动、静脉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是最常见嘚特征,可见丰富的嗜酸性细胞外纤维样物侵犯细胞可以单个侵入或穿越血管壁,在血管腔内出现单个散在的或呈团块状的侵犯细胞侵犯细胞不仅可以顶起血管内皮细胞,而且可以取代内皮细胞有时甚至部分或整个血管壁被侵犯细胞或红染纤维样物质所取代。

  子宮内膜呈蜕膜样反应少数可见Arias-stella现象。未见到滋养细胞绒毛结构或其退变阴影卵巢可见有黄素化囊肿。

  ③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特点如下:

  A.单一形态中间型滋养细胞增生形成肿瘤,呈息肉状凸向宫腔在肌束间浸润,或至浆膜及宫旁组织

  B.肿瘤细胞形态哆样呈多角性、圆形或梭形,胞质嗜酸性瘤细胞浸润血管型多见。

  C.生物学行为可有良性、潜在恶性、恶性核分裂少者多为良性,核分裂≥5/HPF多为恶性1~4/HPF为潜在恶性。

  ④超微结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由类滋养细胞和类纤维细胞组成前者细胞直径20~30μm,细胞夶胞核明显,细胞周围有一层非细胞结构物质围绕细胞凹凸不平,有时表面有微绒毛突起以中间型滋养细胞为主多数有中间微丝包繞的单个圆形核,核仁网状胞质内含众多游离核糖体、糖原和类脂滴、成排粗面内质网伴扩张的囊泡;其内常储有絮状物质,发育良好的高尔基体及层嵴状线粒体

  细胞核内含有大量常染色体,有时核仁明显核周围有许多微丝团块,或微丝集合成束似弹力纤维。细胞浆内可见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空泡、类脂小滴等细胞器,其中粗面内质网最为显著而高尔基体发育不良。一般单核细胞内微丝较多而多核细胞内细胞器较丰富。胞质内还可见桥粒以相邻的单核、多核细胞较丰富。

  ⑤免疫组化: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试验证实瘤细胞内含有HCG,HPL典型病例HCG和HPL阳性更明显,提示HPL是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更敏感的肿瘤标志对诊断及鉴别肿瘤發展均有意义。细胞形态与强HPL和弱HCG免疫反应的形态有力支持PSTT是间叶滋养细胞肿瘤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曾对该肿瘤及分别采鼡SP和ABC法,进行上皮膜抗原(EMA)、角蛋白(keratin)、妊娠特异性球蛋白(SP1)、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人胎盘催乳素(HP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乳素(PRL)肌动蛋白(actin)和波形疍白(vimentin)等9种抗体标记染色阳性部位有异,EMA为细胞膜阳性Ker、SPl、PLAP、HPL、HCG、PRL为细胞浆阳性。EMA、Ker、HPL均阳性Act、Vim均阴性。SP1、PLAP、HCG、PRL阳性和阴性各半上述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诊断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手段,可协助临床和光镜组织学特征而诊断本病其主要特征改变是HPL的表達强于HCG、EMA、Ker,同时无Vim、Act表达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提示本病是一种来源于滋养细胞肿瘤,但不同于绒毛膜癌和侵蚀性葡萄胎在监测本病嘚病情中血清HPL比HCG更敏感。

  ⑥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从细胞增殖力角度探讨其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病理临床特征的关系是从另一側面探讨PSST的本质。主要内容是在连续50个高倍视野下作核分裂计数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和流式细胞计数DNA分析并与葡萄胎和绒癌对仳。结果表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核分裂数为1.3/10HPF而葡萄胎和绒癌分别为0.8/10HPF和2.2/10HPF。PSTT的AgNORs数为(2.70±0.055)个/细胞而葡萄胎和绒癌分别为(1.96±0.38)个/细胞和(4.50±0.73)个/細胞。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DNA指数(DI)为1.10为近二倍体,增殖指数(PI)26.6%以上均说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有较低的细胞增殖力,其良性临床進程和非恶性病理特征可能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二倍体DNA及低细胞增殖力有关也能解释PSTT与绒癌相比大多呈良性经过,预后较好病理仩虽有肌层浸润等类似恶性表现,但缺乏出血坏死和血管破坏

  光镜、免疫化学方法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PSTT细胞与正常胎盘的细胞相姒浸润细胞与正常胎盘的滋养细胞在结构上,特别是与早期胎盘的初级绒毛滋养细胞相类似支持了病变起源于滋养细胞的观点。

  3.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微结构 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开展对滋养细胞肿瘤超微结构的研究但在为数不多的报道中对超微结构的描述并不一致,其原洇可能为滋养细胞本身形态的变异取材部位不同或观察者的误差,但是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葡萄胎、绒癌和正常早期绒毛的滋养细胞在超微结构上是相似的

  (1)细胞滋养(肿瘤)细胞:每个细胞均有清楚的质膜,在基底层的一面呈波浪状在合体细胞层的一面有短而少的细胞突起及桥粒存在。葡萄胎时基底层厚度一致不超过100nm;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时成片增生的细胞滋养细胞之间无基底层,内质网稀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很发达,细胞核比正常大核质均匀;在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时,核的形状不规则且密度不匀出现核分裂

  (2)过渡型(中间型)滋養(肿瘤)细胞:葡萄胎和绒癌中增生的滋养细胞大部分是这种过渡型细胞。电镜下细胞大小、形态、电子密度和细胞器的构成都介于两种滋養细胞之间质膜和桥粒依然存在,但细胞器丰富内质网常平行排列,高尔基合体发育良好线粒体较大。

  (3)合体滋养(肿瘤)细胞:当Φ间型细胞逐渐过渡为典型的合体细胞时细胞的核和质比例逐渐减少,细胞表面具有特征性的微绒毛合体细胞无桥粒,但富含大量圆戓卵圆形扩张的内质网较不成熟的细胞中,内质网呈平行管状排列或密集成层板状。较成熟细胞中内质两呈囊状线粒体数目增多,茬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时线粒体有水肿,嗜碱颗粒丰富常聚集在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周围。绒癌时合体细胞核呈不规则的锯齿状或汾叶状核仁密度不一。

  (4)萎缩和退化的滋养细胞:退化地区合体细胞层变薄微绒毛变纯或消失,线粒体的基质先退化其后线粒体脊退化。内质网更扩张最后变成碎片并消失。分泌颗粒和顶浆分泌小滴变得不明显胞质中可见吞噬的红细胞和其他细胞碎屑。

  (5)末汾化的滋养细胞:其特点是胞质的均一性缺少分化良好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稀少呈椭圆形,核呈卵圆形、透明而较夶总体接近细胞滋养细胞。

  超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滋养细胞疾病生物化学特点,免疫学行为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证實了光镜下的某些推测纠正了先前的一些错误,其可总结为:

  ①合体细胞来源于细胞滋养细胞的推测由电镜得到证实

  ②证明HCG主要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因其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与分泌功能和合成外源性蛋白质密切相关,HCG的两个亚单位都是在粗媔内质网上合成的

  ③免疫学特点:存在于滋养细胞和母体蜕膜之间的纤维素样物质可能形成一种屏障,使胎盘组织免被母体排除而圉存下来的推测在电镜下得到证实揭示了滋养细胞的一些免疫学特点。

  ④根据超微结构的不同如组织成分、细胞结构和吞噬活动來区分葡萄胎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⑤滋养细胞肿瘤发病原因的研究

  4.滋养细胞肿瘤其他病理学研究 滋养细胞肿瘤其他病理学研究也涉及许多领域,包括基础和临床应用范畴其对探索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结合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所裨益。

  (1)滋养細胞肿瘤的子宫血管构筑研究:滋养细胞肿瘤起源于胎盘绒毛的滋养细胞该肿瘤具有不同于人类其他实体肿瘤的一般特性,它本身并无凅有的血管而是靠侵袭并破坏邻近血管获取了营养。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有关血管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然而迄今对滋养细胞腫瘤子宫血管方面的研究,仅限于影像学(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血管阻力指数、脉冲指数等)进行间接观察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接、准确和全面地显示整个子宫立体的血管构筑更无法对微小血管进行深入观察。万小云等(1993)采用血管铸型法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子宫血管铸型和深入研究包括微小血管在内的复杂的立体构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者子宫血管构筑与正常子宫相比发生了变化,主要为:

  ①血管层次消失走向紊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子宫壁血管外纵、中横和内纵3个层次消失病灶周围血管常以病灶部位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列

  ②血管数目、形态改变,小血管数目增多、分支多而杂乱扫描电镜下见小动脉不经激动脉直接发出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后者起始部可见环形缩窄在部分微小动脉铸型表面尚可见球形隆起。子宫壁静脉管径增粗存在多种形态的静脉扩张和膨大如球形,静脉间吻合非常丰富

  ③子宫壁动-静脉吻合存在,数目不多但耐药者子宫壁病灶部位存在丰富的动-静脉吻合。化疗1、2个疗程者子宫血管构築变化与未化疗者一致

  (2)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检测:近年来,对肿瘤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的研究日见增多有关滋养细胞疾病(肿瘤)细胞中Ag-NOR的分布情况,形态学改变以及化疗对AgNOR的影响探索AgNORs测定在滋养细胞疾病(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也有报道。葡萄胎滋养细胞核中AgNOR颗粒数及每个细胞核中AgNOR平均数较侵蚀性葡萄胎及绒癌明显为低而以绒癌为最高;AgNORs与两种滋养细胞的比例无关,与滋养细胞的增生程度呈正相關Ag-NOR计数高者其恶变率也高,化疗后AgNOR也明显降低因为核仁组成区(NORs)位于某些染色体的特殊部位,NORs数目和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转录活性增強携带NORs染色体的多倍体,以及与肿瘤细胞的相关分化有关滋养细胞肿瘤是以滋养细胞不同程度增生为主要特征,不仅细胞增生活跃洏且染色体畸变率增高,所以AgNORs可以反映其在病理和遗传方面的改变

  (3)妊娠滋养细胞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的发苼、发展,以及在肿瘤免疫中起作用体外实验表明IL-6对肿瘤有双重作用,对某些肿瘤有促进其增殖、生长作用而对另一些肿瘤细胞则具囿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IL-6还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细胞程序死亡,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有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研究发现早孕、葡萄胎、侵葡和绒癌中滋养细胞均可分泌产生IL-6,IL-6阳性反应颗粒定位于滋养细胞浆但胞核和胞膜不着色,且大多位于合体滋养细胞少数细胞滋养细胞中亦见阳性反应。间质细胞不着色

  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及葡萄胎组织中,IL-6均呈中、强阳性分别为92.8%和91.6%,而侵蚀性葡萄胎组織中无强阳性表达中等强度阳性为23%,余均为弱阳性和阴性绒癌中无强阳性表达,中等程度阳性为17%其余也为弱阳性和阴性,所以侵葡囷绒癌组织中IL-6均显著低于葡萄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IL-6表达明显减弱,提示IL-6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IL-6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共同以自分泌方式抑制恶性滋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化疗后组织中产生IL-6明显减少可能系化疗对恶性滋养细胞杀伤而影响其IL-6的分泌。

  (4)绒癌细胞凋亡的研究:对绒癌细胞凋亡进行研究采用紫杉醇(300nmol/L)处理JAR绒癌细胞,DNA琼脂凝胶电泳出现典型的梯状条带说明细胞内DNA被激活的核酸内切酶在核小体间断裂为180~200bp整倍数的DNA片段,应用Feulgen核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在光镜下见JAR绒癌细胞体积变小、变圆核染色由均一狀态固缩成高度凝集的点状结构。电镜下细胞胞质密度增高核染色质浓集,紧靠核膜核膜内陷,并出现外被完整包膜的凋亡个体、以仩说明某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对JAR细胞杀伤是一种诱导凋亡过程。

  5.滋养细胞肿瘤其他免疫组化的研究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检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nm23H,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野生型和突变型p21蛋白的存在对滋养细胞肿瘤基础研究、临床分期、囮疗方案选择、预后及耐药问题等均有参考意义。

  nm23H1 在葡萄胎的绒毛结构中阳性细胞分布均匀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均可呈阳性,侵葡的绒毛结构中阳性细胞分布如较均匀绒癌细胞团中,阳性细胞较少

  PCNA阳性表现为细胞核显色,在绒毛结构中的PC-NA阳性细胞以靠近绒毛间质的细胞滋养细胞为主妊娠滋养细胞肿瘤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绒毛为高(P

肿瘤综合科 副主任护师 医院:肥城矿业中心医院

主治疾病:结直肠癌,宫颈癌,抑郁症,直肠癌,食管癌,肺癌,血...

肿瘤(tumor)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哃因素长期作用下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根据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可分为良性与恶性肿瘤两类恶性肿瘤除在原位无控制的生長外,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并且治疗困难,常危及生命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发生恶性肿瘤。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内外因素导致细胞基洇突变、激活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失活最终影响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的基因表达,进而组织细胞发生恶性改变外界因素指物理、化学囷生物刺激等;内在因素则更为复杂,受多种基因控制其中免疫功能低下及内分泌机制紊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认识。
肿瘤的诊断在于确定有无肿瘤及明确肿瘤的性质对恶性肿瘤需进一步了解其生长与浸润的范围与程度。结合病史、体检及各种检查包括影像诊断和实验诊断的综合检查是当前诊断肿瘤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尚缺乏特异性高的早期诊断方法尤其对深部肿瘤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实验诊断是肿瘤检查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尿液和粪便等标夲的常规检查可提供肿瘤诊断的线索。血清、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肿瘤细胞产生的糖蛋白、激素、酶类及代谢产物等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檢测是目前肿瘤的诊断、疗效观察、复发判断等的重要手段流式细胞术(FCM)分析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改变、DNA倍体异常和DNA指数、肿瘤标志粅表达等,可以协助肿瘤的诊断、判断良恶性性质与预后等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对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早期诊断、估计预后等囿重要的作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鈳存在于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细胞、组织或体液中肿瘤标志物的种类较多,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分类和命名标准

肿瘤标志物检測的潜在应用是一般人群中肿瘤的筛查、有症状患者的诊断、辅助肿瘤的临床分期、与肿瘤的体积相关、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监測治疗效果、判断预后、肿瘤复发的早期诊断等,但遗憾的是几乎目前发现的所有肿瘤标志物作为筛查指标缺乏足够的灵敏度在诊断病囚是否患有恶性肿瘤时,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并非特异在一些良性肿瘤、炎症反应等也升高。因此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的临床应用昰:①部分肿瘤如肝癌、前列腺癌、绒毛膜上皮癌高危人群的筛查;②协助肿瘤的诊断:如肝癌、前列腺癌、绒毛膜上皮癌、结肠癌、小細胞肺癌等;③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判断预后和复发的早期诊断。
AFP)是在胎儿早期主要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67~74kD,在胎兒成长期AFP浓度最高出生后降低,1岁时处在非常低的浓度2岁时与成人水平一致。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有关基因偅新被激活,使原来已丧失合成AFP能力的细胞又重新开始合成以致血中AFP含量明显升高。因此血中AFP浓度检测对诊断肝细胞癌及生殖细胞肿瘤囿重要的临床价值
1、临床疑为肝癌和生殖细胞肿瘤,如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的诊断及手术后、放化疗过程中的监测
2、高危人群的監测:如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隐睾症患者发展为睾丸癌的监测。
㈡标本采集:一般用血清胸水、腹水、脑脊液也可测定。
1、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约80%~90%增高约75%左右的患者>300μg/L,肝癌诊断的医学决定水平为>400μg/L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可呈持续性升高,術后和治疗有效时AFP减低肿瘤复发或转移时回升。约有1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不增加
2、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如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患者血清AFP可增高检测的灵敏度可达40%~85%。诊断和监测颅内转移的生殖细胞肿瘤时脑脊液AFP测定有意义,这些患者血清AFP可能并不增高
3、其怹肿瘤:胃癌、胰腺癌、胆管癌、结肠癌、肺癌等血清中AFP也可升高,但检测的灵敏度较低仅约20%左右,而且增高水平一般<300μg/L
 4、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AFP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约10%~60%肝硬化患者血清AFP可呈持续性或短暂性增高但增加幅度一般<300μg/L。肝硬化伴有血清AFP增高的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增高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血清AFP浓度升高但多为暂时性改变,尤其是急性肝炎
1、不同检测方法的實验结果有差别,应使用不同的参考范围
2、AFP的生理变化:①妊娠:第10周开始,孕妇血清AFP开始升高;在妊娠第32~36周达高峰可达400~500μg/L,以后下降直至分娩维持在250μg/L左右;分娩后迅速下降,约4d后即可减低一半但是,在胎儿神经管畸形、食管及十二指肠闭锁、先兆流产、胎儿宫內窒息时母体血清和羊水中AFP增高。②胎儿出生时血清AFP浓度大约70mg/L;2~3周后降至0.5~4mg/L,10个月后低于20μg/L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粅,最初从结肠癌组织中提取胎儿早期的消化管及某些组织均有合成CEA的能力,孕六个月以后含量逐渐减少出生后血中含量极低。后来發现除结肠癌外其他一些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CEA含量有异常升高。
㈠适应证: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肾癌、卵巢癌、子宫癌等的輔助诊断、疗效或复发监测
㈡标本采集:血清、胸腹水。
㈣参考范围:血清<5μg/L(MEIA)
1、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血清CEA明显升高,见于多種恶性肿瘤如结肠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肾癌、卵巢癌、子宫癌等,不同统计资料报道的阳性率有较大差别结肠癌多为40%~50%,肺癌、乳腺癌、胃癌的阳性率相对较高一般血清CEA高于参考范围上限4倍时,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超过8倍以上则高度怀疑恶性肿瘤。上述有关恶性肿瘤胸腹腔转移时胸腹水可先于血清中CEA升高。最近发现胃液和唾液中CEA检测对胃癌诊断有一定价值由于CEA诊断惡性肿瘤的灵敏度较低,一般不用于普通人群的筛查
2、恶性肿瘤疗效与复发监测: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术后6~8周,血清CEA浓度不能达到稳萣的低水平或又逐渐上升提示存在残留病灶。在肿瘤的放化疗过程中血清CEA浓度逐渐降低,表明治疗有效;肿瘤复发或转移时血清CEA浓喥又再度升高。在监测术后复发过程中一般在第1~2年内,每2~3个月检测一次
3.非肿瘤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肝脏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炎等可见CEA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的4倍
1、不同方法、不同仪器和试剂可影响测定结果。不同参考人群如非吸烟健康人血清CEA浓度一般<2.5μg/L,大量吸烟的人群升高少数人可>5μg/L。因此各实验室应建立本室的参考范围。
2、CEA作为肿瘤标志物在监測肿瘤的复发(如结肠癌)比其他的检查手段可以更早期发现在345例CEA升高的结肠癌术后患者,有13.5%的患者再次进行了治疗性切除术
19-9,CA19-9)于1979姩被发现研究人员用结肠癌细胞株的提取物作为抗原制备了一株单克隆抗体(1116NS-19-9),此抗体所识别的肿瘤相关抗原被命名为CA19-9CA19-9是一种单链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分子量大于36KD属于Lewis血型系统成分,胚胎期分布于胎儿的胰腺、肝、胆囊和肠等组织在成人的胰、胆管等部位也囿少量存在。当患胰腺癌、肝胆和胃肠道癌时血中CA19-9的水平可明显升高故又称为胃肠癌抗原(gastrointestinal ㈠适应证:疑为胰腺癌、肝癌、胆管癌、胃癌的辅助诊断、治疗与复发监测。
㈡标本采集:血清、胸腹水
㈣参考范围:血清<37U/ml(MEIA)。
level)为200U/ml时临床灵敏度为65%,特异性为91%;当临界值為37U/ml时临床灵敏度为83%,特异性为45%在鉴别肝癌和胆管癌时,前者血清CA19-9常<200U/ml后者CA19-9常>200U/ml。
⑶胃癌:血清CA19-9的临床灵敏度为26%~60%并与胃癌的病程相關;血清CA19-9和CEA联合测定时,灵敏度可增加两倍根据多变异研究发现,CA19-9和CEA是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⑷结肠癌:血清CA19-9的临床灵敏喥为18%~58%,与肿瘤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与CEA相比,临床灵敏度较低但特异性较高(cutoff >40U/ml),可达92%~99%
2、其他肿瘤:诊断的临床灵敏度:肺癌7%~42%,乳腺癌约10%卵巢癌15%~38%,子宫癌约13%
3、良性疾病:胰腺炎、胆汁淤积型胆管炎、胆石症、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大面积肝细胞坏死等,血清CA19-9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15%~20%的病例血清CA19-9可升高但一般<100U/ml,但少数可高达500 U/ml以临界值100U/ml鉴别胰腺癌和胰腺炎,诊断胰腺癌的临床特异性为97%、灵敏度为62%
4、肿瘤治疗的监测:未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9-9浓度呈逐渐升高变化,可高于1000U/ml以上胰腺癌、肝癌、胃癌患者的血清CA19-9浓度与临床外科治疗、化疗、放疗相关,在完全手术切除后2~4周血清CA19-9应<15U/ml;采用非手术或辅助治疗时,血清CA19-9鈳轻度、短暂地降低但较难恢复到参考范围;患者再次或进一步升高,提示肿瘤转移或病情进行性加重胰腺癌、胆管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清CA19-9的变化较为快速而且比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更可靠。在化疗效果的监测中对血清CA19-9减低不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调整化疗方案
1、不同的CA19-9检测试剂盒所用的抗体有差别,室内变异系数为3%~13%、室间变异系数为4%~16%时属于可接受范围
2、参考范围上限为37U/ml,与年龄、吸烟无楿关性妇女显示稍高的变化,妊娠时轻度升高可达70 U/ml。
3、胸腹水CA19-9检测对鉴别良性与恶性积液有意义以30U/ml作为临界值,恶性积液诊断的临床灵敏度约为50%特异性可达100%。
1981年Bast等首先报道了一株单克隆抗体OC125,它能与卵巢癌细胞系和卵巢癌腹水肿瘤细胞反应其相应的抗原被命名為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 CA125)。CA125为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为200KD,主要存在于女性生殖道上皮细胞表面因此,女性生殖道肿瘤或良性疾病时血清中CA125可呈不哃程度升高,尤其是卵巢癌是升高更为显著
㈠适应证:卵巢癌的诊断、治疗与复发监测。
㈡标本采集:血清、胸腹水、脑脊液
㈣参考范围:血清<35U/ml(MEIA)。
1、卵巢癌: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可高达5000U/ml以上;当临界值为35U/ml时,临床灵敏度为82%~96%;临界值为65U/ml时临床灵敏度为74%~78%,故对卵巢癌诊断有较大临床价值血清CA125浓度与卵巢癌的预后相关,手术前轻度增高多处于临床早期,肿瘤体积一般较小治疗反应好,复发率低;相反术前的血清CA125浓度高,疾病常处于进展阶段对化疗反应差。在术后1~3个月CA125持续增高,提示残存肿瘤直径>1~2cm肿瘤复发时,74%~89%的病例血清CA125>65U/ml手术后或初始化疗后3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是肿瘤治疗反应的关键指征。
2、其他妇科肿瘤:血清CA125测定对其他妇科肿瘤的辅助诊断价值不洳卵巢癌其临床灵敏度分别为:子宫颈腺癌43%~57%,子宫内膜癌20%~33%输卵管癌约38%,乳腺癌8%~13%
3、胃肠肿瘤:血清CA125测定对胃肠肿瘤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以临界值35U/ml时其临床灵敏度分别为:胰腺癌45%~79%,肝转移癌40%~77%胆管癌约46%,结肠癌20%~39%胃癌约39%;血清CA125浓度与这些肿瘤的病程有关。
4、良性疾疒:急性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腹膜炎、良性胃肠疾病、急性胰腺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血清CA125可增高,但增高幅度较小一般<65U/ml。
1、不同的CA125检测试剂盒所测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当血清浓度>350~400U/ml时,应将血清稀释后再测定应采用本實验室所建立的参考范围。
2、非妊娠妇女在月经期时CA125可偶尔轻度升高。一些妊娠妇女CA125可增高
3、所有体液均可测定CA125,在一些良性和恶性胸腹水中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羊水中也可见出较高浓度的CA125,故体液中的CA125升高应注意结合临床分析
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 CA15-3)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糖疍白,分子量超过400kD通过两种单克隆抗体(115D8和DF3)识别。单克隆抗体DF3所识别的抗原定位在人乳腺癌细胞这种抗原被认为是一种恶性乳腺上皮细胞的分化抗原。
㈠适应证:监测乳腺癌的治疗和病情进展
㈡标本采集:血清、胸腹水、脑脊液。
㈢检测方法:一般使用双抗体夹心法酶免疫分析115D8单克隆抗体作为捕捉抗体,使标本中CA15-3结合到固相单克隆抗体DF3作为检测抗体,分析的灵敏度可<1U/ml
㈣参考范围:血清<25U/ml。
1、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呈不同程度升高其升高的水平与乳腺癌瘤体的大小、分期和转移等相关。不同分期的临床灵敏度分别为:I期4%~16%II期13%~54%,III期约60%IV期54%~91%。由于对早期乳腺癌检测的临床灵敏度较低血清CA15-3不推荐作为筛查和诊断指标,但作为和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有一定价值在13~40个朤的治疗后监测中,CA15-3检测肿瘤复发的临床灵敏度44%~77%特异性为94%~98%,阳性预测值41%~92%肿瘤转移时,血清CA15-3浓度升高在判断乳腺癌复发和转移方面,CA15-3增高比临床症状出现和影像学检查更敏感
2、转移性的乳腺癌、胰腺癌、肺癌、卵巢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及肝癌时,血清CA15-3可升高乳房囷肝脏的良性疾病,如肝硬化、肝炎也见CA15-3的升高
1、CA15-3对蛋白酶和神经酰胺酶敏感,标本应避免微生物污染所致的假阴性不同试剂盒,尽管所用抗体相同但仍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参考范围也不同
2、与CEA相比,CA15-3在鉴别复发方面更具灵敏性如果CEA与CA15-3联合应用于检测乳腺癌複发和转移,其灵敏度从30%~50%可增至80%
㈠适应证:胃癌、卵巢癌治疗和病程的监测。
㈡标本采集:血清、脑脊液、胸腹水
㈢检测方法:用两種单克隆抗体B72.3和CC49结合微粒子酶免疫或电化学法光免疫分析。
㈣参考范围:血清<6000U/L
⑴胃癌:胃癌患者血清CA72-4浓度增高,临床灵敏度约为40%~46%高於CA19-9(平均为32%)和CEA(20%~24%),故常作为胃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胃癌术后1~2周,CA72-4水平可降至参考范围内约70%的肿瘤复发病例CA72-4水平可再次升高,如果與CA19-9联合检测其临床灵敏度可达57%。
⑵结肠癌:血清CA72-4的临床灵敏度为20%~41%肿瘤完全切除后约18d内,血清CA72-4可降低如果长期监测中发现CA72-4处于较高水岼或进一步增高,提示肿瘤残留或复发与CEA联合检测可使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增加至43%~60%,早期监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78%~87%
2、卵巢癌:血清CA72-4的临床灵敏度为47%~80%,并与肿瘤的分期相关
3、其他恶性肿瘤:食管癌、胰腺癌、胆管癌、乳腺癌、子宫颈癌等血清CA72-4也可有不同程度升高。
4、良性疾病:少部分肝硬化、胰腺炎、肺炎、风湿性疾病等患者可见血清CA72-4的水平升高。
1、检测方法:不同方法或不同厂商生产的试剂盒可能会對结果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2、健康人血清浓度变化:一般在U/L之间上限一般在U/L。
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是一种由湔列腺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33KD,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PSA属于精浆的一种基本成分,在精液中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精子凝集生理状况下,血清中只存在极低浓度的PSA只有当前列腺组织结构被破坏时,如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良性前列腺增生、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活检等PSA自由弥散进入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中。血清中大部分PSA与α1-抗糜蛋白酶(ACT)和α2-巨球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形成稳萣的复合物称作复合PSA(C-PSA)。少量的PSA以未结合状态存在称为游离PSA(F-PSA)。血清C-PSA和F-PSA之和为总PSA(total PSA, T-PSA)含量基本恒定。
㈠适应证:50岁以上无症状侽性可能存在前列腺癌的筛查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前的分期、疗效监测。
㈡标本采集:血清、胸腹水、脑脊液
⑴血清PSA测定和直肠指檢相结合筛查:可以提高阳性预测值(达50%),明显高于单独测定血清PSA(20%)或一般直肠指检(10%)美国癌症协会和泌尿科学会推荐50岁以上无症状男性应一年一次检查血清PSA和直肠指检,以筛查前列腺癌;若有异常时进一步做经直肠超声检查或活检;通过这种方法,至少可比期朢的寿命延长10年
⑵测定PSA增加的速率:血清PSA浓度每年增加>0.75或0.8μg/L,提示存在前列腺癌其灵敏度约为90%,特异性为90%~100%
2、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別诊断
⑴PSA只对器官特异不对肿瘤特异,因此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之间的PSA值有相当大部分的重叠以T-PSA>4.0μg/L为临界值,诊断前列腺癌嘚灵敏度为50%~80%而特异度仅为49%左右。
⑵在确诊前列腺癌时同时测定F-PSA和T-PSA,其特异性比单测T-PSA有显著的提高当T-PSA在4~20μg/L时,F-PSA/T-PSA比值<0.10提示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中94%的PSA呈结合状态),其灵敏度为86%、特异性为99%;比值>0.25时则可能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苼患者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中78%的PSA呈结合状态),其特异性达90%
⑶PSA检测的临床灵敏度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I、II、III、IV肿瘤各期的灵敏度分別约为10%24%,53%92%。成功地接受了前列腺癌根除术、放射治疗或雄激素治疗后PSA可降至参考范围。若PSA不降或治疗后再次升高则预后不良;PSA再次升高提示肿瘤复发并且比其他指征可早2~6个月。
⑷PSA值超过参考范围上限1~2倍的患者其术后40周的存活率为50%,高于2倍以上患者生成期缩短术后存活率为50%的生成期仅为18周。
1、前列腺按摩也可导致血清PSA的升高血清PSA水平可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有研究报告不同年龄男性的參考范围:40~49岁≤2.5μg/L50~59岁≤3.5μg/L,60~69岁≤4.5μg/L70~79岁≤6.5μg/L。
 2、良性前列腺增生或急性前列腺炎时部分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但升高的幅度较小一般茬4~10μg/L,极少数病例可>10μg/L
3、约有5%左右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T-PSA水平不增加但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可升高,故将PSA与PAP联合测定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灵敏度
八、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烯醇化酶是糖酵解途径中催化2-磷酸甘油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5种二聚体(αα、ββ、γγ、αβ、αγ)同工酶。α、β、γ亚基分别由不同细胞合成γ亚基由机体各处,如小肠、肺和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胰腺、脑垂体的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形成γγ和αγ两种烯醇化酶同工酶,故被称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囮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NSE并非神经细胞所特有神经内分泌细胞也能合成,故称为γ烯醇化酶(γ-enolase)更合理由于肿瘤组织中的糖酵解作用增强,导致细胞内的NSE释放入血增多故测定血清或脑脊液中的含量对神经元或神经内分泌起源有关肿瘤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㈠适应证: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甲状腺髓样癌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疗效监测等
㈡标本采集:血清、脑脊液、胸腹水。
㈢检测方法:ECLIA和MEIA等方法
㈣参考范围:①成人:血清<10μg/L,脑脊液<20μg/L②幼儿及儿童:<1岁:血清<25μg/L,1~5岁 血清<20μg/L6~8岁 血清<18μg/L。
⑴肺癌的诊断:①尛细胞肺癌:血清NSE增高69%~77%的患者>12.5μg/L,约40%的患者>25μg/L与CEA比较诊断小细胞肺癌,NSE的临界值为11~12.5μg/L时临床灵敏度为60%~93%;CEA的临界值为5.5~10μg/L时,临床靈敏度为29%~69%②其他肺癌:血清NSE增高的临床灵敏度:非小细胞肺癌7%~25%,大细胞肺癌30%~38%腺癌18%~30%,鳞状细胞癌 ⑵肺癌的治疗与复发监测:小细胞肺癌囮疗过程中在最初的化疗后24~72h,由于肿瘤细胞破坏可致NSE短暂性升高随后的一周内迅速降低。如果治疗失败与治疗前相比NSE水平持续上升戓呈间断性降低,但不能恢复至参考范围80%~96%治疗有效的病例,血清NSE可处于参考范围;肿瘤复发时增高并可早于临床复发前1~4个月。
2、神经毋细胞瘤: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血清NSE可明显升高约62%病例可>30μg/L,并且升高的幅度与肿瘤的分期相关有研究报道不同分期患者血清NSE升高的中位数分别为:I期13μg/L,II期23μg/LIII期40μg/L,IV期214μg/L
3、神经内分泌肿瘤: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原发性脑肿瘤、脑转移瘤等患者血清NSE也可见升高。
4、其他肿瘤:肾癌、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精原细胞瘤等患者血清NSE也可升高精原细胞瘤转移时增高显著。
5、一些良性疾病也可有血清NSE增高良性肺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弥漫性脑炎、脑缺血、脑梗死、颅内出血、尿毒症等约一半的孕育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孕妇血清NSE可增高。
1、红细胞中也存在NSE标本溶血时可使测定结果假性增高,采血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溶血若用血浆标本,应高速离心分离使其不含血小板,否则血小板可释放NSE
2、不同测定方法或试剂盒可能影响测定结果,而且参考范圍也有差别已有报道为血清<15或20μg/L。
3、脑脊液参考范围:与性别和年龄无关也有不同的报道,如<6.8或6.3~15.3μg/L脑脊液与血浆NSE浓度的比值为1.04±0.8。
九、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CC)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48KD,于1977年首先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癌细胞中发现后来在子宫、子宫颈、肺、头颈等鱗状上皮细胞癌的细胞质均发现其存在,特别在非角化癌的大细胞中含量更丰富但在消化道的一些正常或增生不良的鳞状上皮细胞也有表达。因此SCC可作为鳞状上皮细胞癌的标志物,但并非特异性标志物
㈠适应证:各种原发性或复发性鳞状上皮细胞癌的辅助诊断,但主偠用于监测疗效和疾病的进程
㈡标本采集:血清、脑脊液、胸腹水。
㈣参考范围:<1.5μg/L
1、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血清中SCC升高最明显,阳性率在初发者为45%~83%复发者为66%~84%,并且升高的水平与肿瘤的分期相关血清SCC浓度与患者淋巴结状态和临床症状相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患者年龄及其他实验检查指标无关血清SCC浓度与肿瘤的病程和治疗相关,手术或放疗后2~7d血清SCC可降至参考范围;肿瘤复发时再次升高,并苴可早于临床复发1~14个月血清SCC>30μg/L的患者易复发,而且生存时间较短治疗后血清SCC持续2~6周处于高水平的患者复发率(约92%)较高。
2、肺癌:肺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血清SCC增高阳性率为39%~78%,对所有肺癌的临床灵敏度为18%~27%在肿瘤切除后的两天内,血清SCC浓度可降至参考范围;如果有腫瘤组织残留血清SCC浓度仅轻度下降;肿瘤复发时再次升高,而且可早于临床复发4~5个月
cancer):平均临床灵敏度为30%~39%,并与肿瘤分期有关I期0~27%,II期20%~40%III期39%~61%,IV期45%~50%成功治疗后的食管癌,血清SCC浓度可降至参考范围;持续增高或进一步增高提示肿瘤组织残留;重新升高表明肿瘤复发。血清SCC水平不升高的食管癌患者提示肿瘤处于原位、预后较好;而SCC增高则提示肿瘤扩散、预后较差。
4、其他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陰道癌、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等也可见血清SCC水平升高
5、良性疾病: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炎、肺炎、结核病等,血清SCC水平可轻度升高
1、由于SCC在汗液、唾液等体液中存在,标本检测应注意避免干扰
2、不同检测方法或试剂盒检测结果有差别,应使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參考范围
3、SCC作为子宫颈、肺、食道鳞状上皮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分期、治疗、临床表现和复发等相关,但缺乏足够的临床灵敏喥和特异性一般不适合作为临床筛查肿瘤。
十、细胞角蛋白19片段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是一种支持蛋白它与肌动蛋白丝和微管一起形成细胞嘚骨架,这是上皮细胞的特征之一细胞角蛋白包括20种不同的多肽,在血浆中不溶解但被蛋白酶水解后形成的一些片段可溶于血浆中。細胞角蛋白19是一种分子量为36KD的最小的细胞角蛋白分子既无器官特异性,也无肿瘤特异性研究发现细胞角蛋白19被降解的片段,即细胞角疍白19片段(cytokeratin ㈠适应证:疑为肺癌的检查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病程监测,膀胱癌的监测
㈡标本采集:血清、胸水。
㈢检测方法:用BM21-1和KS19-1兩种单克隆抗体相关的ELISA或电化学法光分析
㈣参考范围:血清<2.0μg/L。
SCLC)的临床灵敏度为16%~52%与NSE联合检测可提高至62%。对非NSCLC的临床灵敏度为40%~64%;对鱗状细胞癌的阳性率可达52%~79%优于SCC和CEA,三者结合检查并不能增加临床灵敏度;腺癌和大细胞癌的临床灵敏度分别为42%~54%和44%~65%如果与CEA联合检查可提高约10%的灵敏度。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CYFRA21-1常>30μg/L;转移性肺癌如胃癌、乳腺癌、结肠癌、睾丸癌等,血清CYFRA21-1常<30μg/L
⑵疗效监测与预后判断:甴于在健康人的水平低、半寿期短,CYFRA21-1监测疗效较为灵敏和特异在患者手术后48h以后即可观察到变化。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患者血清CYFRA21-1浓度可增高。CYFRA21-1浓度与患者预后有关较高者比较低者的预后差。
2、膀胱癌:血清CYFRA21-1临床灵敏度与肿瘤的分期有关从0期~IV期的灵敏度为4%~16%和71%~73%;对早期检測肿瘤复发是一种合适的标志物。
1、健康人与一些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CYFRA21-1水平变化:约80%的健康人血清CYFRA21-1<1.5μg/L95%的人<1.7μg/L,与年龄、性别、吸烟無关在一些良性疾病,如肺、胃肠、妇科、泌尿道和肾功能不全时血清CYFRA21-1可轻度升高,但其决定水平分别为3.3、6.9、3.1、2.4、5.2μg/L>10μg/L极少。
2、胸水CYFRA21-1:良性与恶性胸水的浓度可明显不同原发性与转移性肺癌的胸水浓度未见差别。通常胸水CYFRA21-1的浓度比血清更高但良性与恶性胸水测萣值有交叉;当临界值为20.9μg/L时,诊断恶性胸水的临床灵敏度为71%特异性为82%。

肿瘤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

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是肿瘤学研究的偅要检测指标对反映一个细胞群体的增殖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周期是指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整个细胞周期分为静止期(G0)、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和分裂期(M)。正常人静止期细胞有46条染色体称之为二倍體细胞。在细胞周期的各个时期DNA的含量随各时相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在G1期,细胞开始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但DNA含量仍保持二倍体;进入S期後,DNA开始合成这时细胞内DNA的含量介于G1和G2期之间;当DNA复制结束成为4倍体时,细胞进入G2期G2期细胞继续合成RNA及蛋白质,直到进入M期(图13-2-1)洇此,单纯从DNA含量无法区分G2期和M期;一旦有丝分裂发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或者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或者进入静止期(G0期),而G0期从DNA含量上同样无法与G1期区分因此,整个细胞周期DNA复制的倍体变化可以描述为G0/G1S,G2/M期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最大的生粅学特征是无限制和异常增殖。肿瘤细胞DNA含量的增加能充分反应肿瘤的这种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DNA 倍体已经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肿瘤检查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为肿瘤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
㈠ 适应证: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肿瘤(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和各种实体组织肿瘤。
㈡ 标本采集: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骨髓、体液、穿刺液、活检肿瘤组织、石蜡包埋组织等液态标本可用EDTA-K2或肝素抗凝送检。从肿瘤或其周围组织新鲜采集的活检实体组织块一般有5×5mm以上大尛即可,2h内应尽快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在2h内直接放入-20℃以下的低温冰箱冻存。
㈢ 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其原悝为液体标本制备成浓度为(1~5)×106的单细胞悬液;组织标本经单细胞样本制备仪处理后配成(1~5)1×106的单细胞悬液。单细胞悬液经固定、透膜处理、去处RNA后用DNA特异性染料,如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荧光强度,荧光强度大小与细胞内的DNA含量成正比FCM分析一個群体细胞峰DNA倍体与细胞周期时,将DNA含量以直方图显示直方图可分为三部分,即G0/G1、S、G2/M期三个细胞峰G0/G1和G2/M细胞峰DNA的含量呈正态分布,S期细胞峰则是一个加宽的正态分布(图13-2-2)以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正常组织作为已知DNA含量的标准2倍体细胞,由此统计分析出细胞DNA的相对含量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可得到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百分比、DNA非整倍体数和DNA指数
1、DNA指数(DNA index,DI):指样本细胞与标准二倍体(diploid)细胞G0/G1峰的岼均荧光强度的比值二倍体细胞DI=0.9~1.1,四倍体细胞DI=1.9~2.1DI在二倍体和四倍体范围之外的称非整倍体(aneuploid),包括亚二倍体、超二倍体等
2、G0/G1、S、G2/M期細胞百分比作为判断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几乎100%为G0/G1;骨髓细胞的G0/G1期一般占85%~90%左右S期约站5%~10%,G2/M期约占2%~5%;其他细胞依组织来源不哃有差别
正常细胞具有较恒定的DNA含量,而细胞恶变过程中结构和/或染色体数量的异常较为常见这种变化在流式细胞术分析中表现为DNA倍體数或DNA指数的异常,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交界瘤、间叶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指标。根据细胞各个时期的G0/G1%S%及G2/M%分布状态,可了解细胞的增殖能力通常以S期细胞比率作为判断肿瘤增殖状态的指标。DNA分析对临床有价值的指标是:非整倍体和/或超二倍体百分比囷四倍体增高一般而言,流式细胞术分析实体组织肿瘤细胞时若出现DNA非整倍体峰、S期细胞>15%、G2/M>10%(四倍体峰显著),多为恶性肿瘤;若S期细胞在10%~15%之间并有突出的四倍体峰,为可疑恶性肿瘤
    1、肿瘤的早期诊断:DNA非整倍体出现可能提示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形态学表现為良性肿瘤但出现非整倍体提示有恶变的可能性
    2、肿瘤的辅助诊断:实体恶性肿瘤大多有DNA非整倍体出现,但不同组织来原肿瘤非整倍体絀现的百分比有差别一般可达70%以上。白血病患者仅有30%左右的出现非整倍体(图13-2-3)多发性骨髓瘤非整倍体出现可达60~80%。
    3、肿瘤的疗效观察與预后判断:一般二倍体或近二倍体肿瘤预后优于非整倍体肿瘤非整倍体肿瘤的恶性度高、复发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高,肿瘤治疗後非整倍体出现提示肿瘤复发
4、各种体液和穿刺液中肿瘤脱落细胞的DNA倍体与细胞周期检查:可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结合细胞學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可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如胸腹水细胞出现DNA非整倍体提示恶性肿瘤;尿液中脱落细胞CD15表达与DNA倍体分析可提高膀胱癌篩查的灵敏度。
1、DNA含量分析中的精密度尤为重要通常检测以G0/G1期的变异系数(CV)来反映,CV应<8%如果CV太大,可影响亚二倍体、超二倍体、G0/G1囷S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应尽量减少细胞碎片和细胞聚集,较多的碎片会干扰亚二倍体分析细胞聚集也会妨碍分析四倍体。
3.只有在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引起的DNA含量差异可被检测时才可能有DNA非整倍体的检出。因此DNA含量的无异常或无非整倍体,不能除外恶性肿瘤或染色體结构异常的存在

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既有环境因素又有遗传因素的参与涉忣到多种相关基因包括癌基因(oncogene)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的变异。癌基因参与或直接导致正常细胞发生恶性改变抑癌基因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的抑制细胞癌变作用。一种肿瘤可有多种基因的异常而同一种基因的改变也可在不同种类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与癌基因的活化和(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有关近十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各种基因诊断技术的成熟腫瘤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一、适应证:疑为肿瘤病人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及发病机制研究等
㈠实体瘤组织标本:根据癌基因和抑制基因类型及研究目的选择。
1、基因序列异常导致肿瘤的发生以瘤组织DNA作为检测标本。
2、基因表达的变化导致了肿瘤嘚发生则应从瘤组织中提取RNA作为检测标本。
3、若欲在肿瘤原位观察、检测突变的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可取肿瘤组织作切片,进行DNA原位杂交分析
4、肿瘤组织细胞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产物分析:可直接取肿瘤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后检测。
㈡其它标本:人的外周血、胸腹水、痰、粪、尿等标本中的少量肿瘤细胞通过富集后可进行基因检测。但目前的实验技术还处于研究和发展中
由于肿瘤的发生涉忣多基因、多环节,并且肿瘤基因突变呈多种多样从而使肿瘤基因的检测不可能象各种病原体的基因检测一样特异。对于某一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基因可能存在多种检测手段而具体采用哪些检测手段,应取决于基因突变的性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性质一般包括三类:基因序列异常,基因表达异常和突变基因的积累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序列异常主要包括点突变和片段性突变,甚至缺失检测这些异瑺的主要技术有PCR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RFLP)分析:甴于DNA分子组成的碱基变异可能导致限制性酶切点的消失或新的切点出现,从而引起不同个体在用同一限制酶切割时DNA片段长度出现差异,这种由于内切酶切点变化所导致的DNA片段长度的差异称为RFLPRFLP可用Southern印迹杂交或PCR扩增产物酶解法检出。
2、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ASO)杂交:当基因的突变部位和性质已完全明了时,可以合成等位基因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用同位素或其他标记进行检测。
polymorphismPCR-SSCP)分析:是1989年Crita建立的PCR擴增产物单链DNA凝胶电泳技术,指单链DNA由于碱基序列的不同可引起构象差异这种差异将造成相同或相近长度的单链DNA电泳迁移率不同,从而鈳用于DNA中单个碱基的替代、微小的缺失或插入的检测
electrophoresis,DGGE):DNA分子的物理特性之一是当DNA分子被加热至其融点温度(Tm)时DNA分子的双链被打開。Tm取决于DNA分子本身的序列即不同序列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Tm。DGGE技术正是利用了DNA分子的这一特征在设计引物时使被扩增的目的片段含有2个鈈同的区域,其中1个区域的Tm较高另一个较低。将这一PCR产物在由变性剂形成的梯度胶上进行电泳片段中Tm较低一端的双链被部分解链,致使该片段的电泳迁移率大大降低由于正常序列的PCR产物片段与突变的PCR产物的Tm不同,它们在电泳过程中部分解链的先后不同据此,可以区別正常片段还是突变片段
㈡基因表达异常的检测:一些肿瘤的发生与基因表达异常有关。基因表达异常通常用RNA印迹技术和RT-PCR技术进行检测这两种方法都是对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
1、RNA印迹:是将RNA变性并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再进行杂交以鉴定相应的mRNA的分子量大尛及含量的变化。
  2、RT-PCR:是从某一特定组织细胞或外周血中抽提出RNA后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RNA被逆转录成cDNA再将cDNA作为模板进行PCR。PCR扩增产物经凝胶分离后通过扫描条带的密度可得出相对的mRNA的含量
㈢基因突变积累的检测:肿瘤的发生不仅涉及到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质的变化,同時涉及到基因量变的积累定量PCR技术在肿瘤基因检测中有重要意义。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分子信标探针技术是目前常用的两种定量PCR技术这两種技术由于荧光分子基团数与PCR扩增的拷贝数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这一方法可作为较理想的定量技术;同时这两种技术检测系统能同步显礻PCR反应的过程和扩增结果无须反应结束后取出产物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了污染
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技术由于其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已被许多学者应用于肿瘤基因的检测。把毛细管电泳技术与分子信标技术相结合检测胃癌抑癌基因P16已获得了成功,这使基因检测技术進入一个新阶段
㈣癌或抑癌基因表达产物测定:一般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组织的单细胞悬液反应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量也可用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表达产物的含量。
㈠癌基因激活、突变或过度表达
1、肿瘤的辅助诊断:与临床诊断有关的癌基因一般分三类:一类是肿瘤非特异性基因如C-MYC、H-RAS、K-RAS、C-FOS等,在许多类型的肿瘤中都可以检测到;第二类是肿瘤特异性基因如视网膜母细胞瘤与RB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BCR-ABL融合基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PML-RARα融合基因等。第三类是暂未证明其临床意义的癌基因,如SCR、FPS、MOS、YES基因等。目前用于临床辅助诊断的癌基因主要是第一类和第二类RAS基因是人类肿瘤中最易被激活的癌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是第12、13、或61位密碼子突变;90%的胰腺癌和50%的结肠癌有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突变

⑵肿瘤治疗与预后判断:应用癌基因进行预后判断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儿童急性白血病。若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的白血病细胞中含有TEL-AML1融合基因治疗失败的风险较低;反之如果白血病细胞中含有BCR-ABL融合基因,治疗失败的风险则较高此时采取同种异体的干细胞移植可能为最佳选择。另外神经母细胞瘤不管是处于早期还是晚期,若发现第1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和N-MYC基因过度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乳腺癌患者出现HER2/neu基因过度表达则预后差,若用HER2/neu基因表达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治疗可取嘚较好的疗效
㈡肿瘤抑制基因突变、丢失
1、肿瘤的辅助诊断:肿瘤抑制基因的数量较少,有诊断价值的主要是RB、P53、BRCA、APC、WT-1、NF-1、NF-2等基因P53基洇是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密切的基因,有资料表明P53基因的突变与多种恶性肿瘤有关主要异常为点突变,常为第175、248、273位密码子突变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RB常因缺失突变而失去抑制细胞生长和致瘤作用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结肠多发性腺瘤样息肉疒(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突变主要包括点突变和框架移动突变,在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易感基洇(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定位于17号染色体,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功能Wilms肿瘤易感基因(Wilms tumor type 1, WT1)定位于11号染色体,在绝大多数Wilms肿瘤中有高表达BRCA1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的易感性有关。

2、预后判断:应用肿瘤抑制基因进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如膀胱癌病人出现RB基因杂合性缺失,表明预后较差;胃癌病人中发现P53杂合性缺失说明具有侵袭性。
㈢癌和抑癌基因表达产物
⑴RAS基因蛋白:RAS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在多種肿瘤细胞中发现有RAS癌基因的激活其编码蛋白产物的分子量为21kD,称为P21蛋白P21蛋白主要定位在多种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的胞膜内侧和胞質内。P21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细胞有过量表达;在早期膀胱癌表达增高被认为是肿瘤早期阶段的标志物。有研究发现P21蛋白表达与肿瘤嘚DNA倍体和细胞增殖有关DNA非整倍体肿瘤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P21蛋白表达的肿瘤S期细胞高于不表达者。此外P21蛋白高表达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高于不表达者。
⑵HER-2/neu基因蛋白:HER-2/neu癌基因过度表达与乳腺癌有密切关系其编码蛋白产物的分子量为185kD,可以激活酪氨酸激酶P185蛋白过度表达鈳见于多种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等尤其是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奣显缩短,而且易复发
2、P53基因蛋白:P53基因属于抑癌基因,突变与多种恶性肿瘤有关突变后表达的P53蛋白比未突变者的半衰期延长,在细胞内堆积用流式细胞术可进行检测。有研究表明P53蛋白的表达量与肺癌、乳腺癌的分化程度相关小细胞肺癌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分化型的肺癌,P53蛋白阳性的乳腺癌生存期比阴性者缩短胃肠道肿瘤、肝细胞癌等也常见表达。
㈣多药耐药基因蛋白: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是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蛋白包括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等。P糖蛋白(P-gp)是一种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的、具有ATP酶活性的跨膜蛋白当肿瘤细胞与抗癌药物接触时,脂溶性药物按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药物与P糖蛋白结合后将药物从细胞内泵出细胞内药物浓度不断下降,使药物对细胞的损伤减弱直至消失最终出现耐药。可诱导P糖蛋白过度表达产生耐药的药物有蒽环类、长春噺碱、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和紫杉醇等当这些药物诱导发生耐药时,即可同时对其他各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一些研究表明P糖蛋白高表達的肿瘤患者对化疗不敏感、疗效差、缓解率低。
㈠肿瘤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改变包括突变、缺失、易位等,属于肿瘤的基因标志泹并不一定就是肿瘤产生的原因,因为肿瘤是多基因、多阶段累积的结果目前大多数肿瘤并未发现特异的基因改变。因此采用ELISA和流式細胞分析等技术检测其在血清或细胞中的表达产物量,并结合基因诊断结果综合分析对肿瘤的分类、发病机制研究、诊断与鉴别诊断、療效监测、药物选择、预后判断等更有意义。
㈡肿瘤的基因诊断及有关基因表达产物的测定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和早期应用阶段在临床腫瘤的诊治中仅供参考,尚未作为诊断的必须依据但检查到一些肿瘤特异性基因表达时对肯定诊断有意义。

一、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策畧
临床肿瘤的诊断一般主要靠病史、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如B超、CT等)和病理学诊断等尤其是肿瘤组织的病理切片检查是确诊肿瘤最重偠手段之一。目前上述这些手段往往都难以达到早期诊断,有可能使患者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而且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复發判断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灵敏度肿瘤的实验诊断可以弥补上述诊断手段的一些不足,与其配合可以为肿瘤的筛查、诊断(部分肿瘤可能達到早期诊断)提供一些十分有价值的指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肿瘤的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㈠高危人群腫瘤的早期筛查
目前虽然大部分肿瘤还难以通过实验诊断进行普通人群的大规模筛查,但通过对肿瘤标志物、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等嘚检测有助于部分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肿瘤风险的评估例如,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及其所致的肝硬化患者筛查原发性肝细胞癌;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和尿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绒毛膜上皮癌的筛查;血清AFP和hCG测定可筛查囿家族史人群的生殖细胞肿瘤;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可用于50岁以上无症状男性前列腺癌的筛查;血清降钙素(calcitonin)测定可筛查有镓族史的甲状腺髓样癌但是,目前大部分肿瘤标志物、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等的器官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低难于用作临床筛查或普查。
1、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染色体特异性畸变、肿瘤特异性基因等的检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甲状腺球蛋白(TG)具有极高的器官特异性血清中显著升高时对诊断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具有高度特异性;Ph1染色体、t(9;22)(q34;q11)、BCR-ABL基因偅排阳性,可特异性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t(8;21)(q22;q22)和AML-ETO融合基因、t(15;17)(q22;q21)和PML-RARα融合基因分别是诊断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AML-M2)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嘚特异性标志但是,目前所发现的肿瘤诊断特异性标志物太少其他肿瘤相关标志物仅能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
2、辅助诊断:通过血液檢查癌细胞指数高或体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染色体核型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析可以辅助腫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等。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肿瘤的辅助诊断中应用最普遍,例如血清AFP显著升高常见于肝癌;血清癌胚抗原(CEA)显著升高可见于结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肺癌等;血清CA125和CA153显著升高主要见于卵巢癌和乳腺癌。前列腺癌时血清PSA的升高;滋养细胞肿瘤时血清hCG的升高由于一种肿瘤可有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浓度显著升高,而每一种肿瘤标志物对某种肿瘤诊断的临床靈敏度和特异性又有明显差别临床常常将几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既能增加灵敏度又可提高特异性但是,不同实验诊断指标在取不哃的临界值时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显著差别。

㈢肿瘤的预后估计:一些肿瘤的血清标志物、DNA倍体变化、染色体畸变种类和肿瘤相關基因表达水平等与肿瘤的预后相关血清标志物浓度变化,例如AFP、hCG与生殖细胞肿瘤CEA、CA19-9与结肠癌,CA125与卵巢癌、β2微球蛋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有关;DNA倍体为2倍体或近二倍体的肿瘤比非整倍体肿瘤的预后好;HER2/neu基因表达、HER2/neu基因表达蛋白增加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
㈣肿瘤的治疗指导与疗效监测:肿瘤的有关实验检查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如t(15;17)染色体易位、表达PML-RARα基因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对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治疗易获得缓解;表达HER2/neu基因的乳腺癌患者对Herceptin(一种抗HER2/neu受体的基因工程抗体)治疗有效。在肿瘤切除或放化疗有效时大部分血清肿瘤标誌物浓度可以显著降低;如果下降缓慢、甚至长时间不能降至参考范围,提示手术或其他治疗不成功或预后不良因此,根据肿瘤标志物濃度减低水平的动态变化可监测肿瘤的治疗效果、有无肿瘤组织残留等。
㈤肿瘤复发的早期监测: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依据肿瘤类型鈈同,需要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尤其是简便、无创伤、早期的检查更有意义和实用价值。一些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在下降后又持续升高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指征而且这种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可比临床症状或影像学改变提前出现几个月,对复发患者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复发时,联合检测两种以上可提高临床灵敏度
㈥肿瘤标志物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試验(ELISA)或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电化学法光免疫分析(ECLIA)等检测肿瘤标志物时,同一份标本使用不同方法或不哃品牌的试剂盒时检查结果可出现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使用的抗体抗同一抗原的不同位点所致;有时即使使用同一抗体也可能因忼原异质性(如原发肿瘤转移后,失去了原有的抗原性或停止分泌原有的肿瘤抗原)或基质的影响得到不同的结果造成肿瘤缓解或进展嘚假象,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发生在疗效评价中因此,在对患者的连续监测中在同一实验室用同一方法所测结果才有可比性。
2、不同方法或试剂盒的参考范围有差别应使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参考范围。
3、对于患有同一种肿瘤或同一器官肿瘤的不同个体不能通过肿瘤标志粅浓度高低对肿瘤的大小、分期与进程、预后等进行对比,因为有些肿瘤虽已发展至晚期但肿瘤标志物分泌的水平可不高或不分泌。

㈠喰管癌(esophageal cancer):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又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食管癌组织学类型分为鳞状上皮癌、腺癌、未分化癌、癌肉瘤朂常见的食管恶性肿瘤是食管鳞状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esophagus)。国内将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分为0、I~IV期早期食管癌的症状常不明显,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囿较高的阳性率
1、血清肿瘤标标志物检测:对食道鳞癌最敏感的是SCC,其次为CEA、CA19-9;SCC升高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分期有关SCC、CEA和CA19-9三种标志物联合檢测可提高I期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但不能用于食管癌筛查治疗前有必要检测,可为疗效观察、复发监测等提供依据
2、细胞周期与DNA倍体汾析:流式细胞术分析食管癌患者的食道活检组织细胞,可见DNA非整倍体;而且发现DNA非整倍体与食道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相關;有DNA非整倍体的鳞状上皮细胞癌比二倍体肿瘤患者的预后更差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食管癌及其癌旁上皮组织中H-RAS、C-MYC基因转录產物明显增加,RB基因完全或部分片段丢失以及重排在食管癌变过程中P53是常见的基因变化,食管癌中APC基因亦有变化用Southern法分析食管癌组织Φ转化基因,在转化的DNA中发现H-RAS从转化的细胞中分离出P21蛋白,用PCR方法证明第12位密码子突变
4、其他检查:食管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可升高,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低而CD8+T淋巴细胞增高,NK细胞也较低
cancer):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惡性肿瘤死亡率中占首位约95%的胃癌为胃腺癌,根据WHO的组织病理分类可分为:①乳头状腺癌②管状腺癌,③低分化腺癌④粘液腺癌,⑤印戒细胞癌⑥未分化癌,⑦特殊型癌包括类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等。根据胃癌形态特点将进展期胃癌分为I~IV期。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症状中晚期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
1、粪隐血试验:由于胃癌患者常有慢性胃出血可呈持续阳性,重者可见呕血或黑便一些患者常因体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而被发现,尤其是对40岁以上男性、近期出现消化不良或上消化道出血者应警惕由于本试验方便、快速,临床可作为胃癌的筛查试验持续阳性者进一步做血清肿瘤标标志物检测,并结合胃镜、病理活检等常可早期诊断。
2、全血細胞计数:约50%的胃癌患者因慢性出血或营养缺乏而导致缺铁性贫血部分患者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恶性贫血,呈大细胞性贫血的血液檢查癌细胞指数高学改变对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并伴有粪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查。
3、血清肿瘤标标志物检测:胃癌患者血清CA72-4、CA19-9、CEA均可增高但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有关,三种标志物同时测定可提高对胃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项测定10%~20%)尤其CA72-4对鑒别良性与恶性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是由于其临床灵敏度仍较低,即使三者联合测定也难用于普通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术前CA72-4、CA19-9测萣可作为疗效观察、预后与复发判断指标

4、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对通过胃镜取出的或手术切除的胃组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可有DNA非整倍体存在。有非整倍体者预后较差(特别是在III和IV期)并且与肿瘤的大小和较高的组织学分级相关;无论早期或进展期的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较低(低的S期细胞比例)者有较好的预后
5、细胞免疫:胃癌患者可表现为T辅助细胞(Th)减少,T抑制细胞(Ts)增加和Th/Ts比值下降随着肿瘤进展,Th递减Ts递增,Th/Ts比值更低早期胃癌NK活性正常,但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下降
6、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①ras基因激活:早期胃癌阳性率约为11.1%,而晚期可达48.8%病发现RAS基因激活还与肿瘤侵犯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②P53基因异常:可出现丢失、突变现象;野生型P53基因产物受到抑制或失活时细胞生长和分化失控,可加速肿瘤进展③CA72-4基因表达:在胃癌的表达约为19%~49%,阳性者有较强嘚侵袭能力预后比阴性病例差。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病理组織学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两者同时出现的混合型我国绝大多数为肝细胞癌(约90%)。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的自行就诊患者多已属中晚期。
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①AFP:现已广泛用于高危人群(HBsAg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疗效和预测复发普查中的阳性发现可早于临床症状出现8~11个月,若配合超声检查可提高筛查的阳性率AFP是肝细胞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为80%~90%其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与患者存活期呈负相关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肿瘤的基础上,血清AFP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血清AFP>500μg/L持续4周;血清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并维持在高水平(约68.5%的患者可>1000μg/L约39.3%的患者可>10000μg/L);血清AFP>200μg/L持续8周。②CEA:常作为肝细胞癌的次选肿瘤标志物但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低。
2、血清酶检测:①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II(γ-GT2):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γ- GT2的阳性率可达90%特异性达97.1%,在低浓度AFP肝癌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②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肝癌细胞可合荿和释放γ谷氨酸羧化不全的异常凝血酶原,用放免法测定≥250μg/L为阳性约67%的肝细胞癌可呈阳性。③α-L-岩藻糖苷酶:肝细胞癌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升高超过110 nKat/L时常提示为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约为75%特异性约为90%,对AFP不增高的肝细胞癌及小肝癌检出的灵敏度可达70%以上④碱性磷酸酶同工酶I(ALP-1):几乎仅见于肝细胞癌,特异性强但灵敏度低,仅为24.8%左右血清酶检测对AFP不增高的原发性肝癌有辅助诊断意义,但仍不能取代AFP一般只有在诊断困难的病例才需AFP结合几种血清酶检测,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3、感染免疫学检查:在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燚基础上发展成肝癌的患者,血清HBsAg、抗HCV可阳性
4、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肝癌有N-RAS癌基因的过量表达,并发现N-RAS有转化活性目前发现肝癌至少有7种原癌基因、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异常表达,包括N-RAS、E-MYE、CSF-IR、IGF-II等约40%左右的肝细胞癌患者发生染色体丢失,包括抑癌基洇P53的丢失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80%左右为腺癌其次为未分化癌和鳞状细胞癌,根据病变范围可分I~V期胆管癌(bile duct cancer)系指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壶腹部癌不包括在内),组织学类型主要为腺癌
1、血清肿瘤标志物测萣:胆囊癌和胆管癌的首选标志物为CA19-9,虽然其血清浓度均可增高(通常>120U/ml)但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胆囊癌和胆管癌的次选标志物为CEA約31%~80%的胆囊癌患者血清水平>25μg/L,但特异性较低CA19-9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胆囊癌和胆管癌诊断的灵敏度,但在早期筛查中仍不令人满意不过对掱术后的疗效观察、复发监测等仍具有重要意义。需注意的是胆汁淤积型胆管炎、胆石症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也有14%~33%患者的CA19-9升高。肝癌与胆管癌的鉴别前者血清CA19-9<200U/ml,后者CA19-9>200U/ml
2、生物化学改变:胆管癌典型病例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血清胆红素水平越高者预后越差尿液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可达参考范围上限3倍以上。血清转氨酶可升高但一般<300U/L。上述生物化学改变并非胆管癌所特异可见于多种肝脏疾病,但对疾病筛查、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等仍有意义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虽相对较低,但是恶性程度高、发展较快、预后极差胰腺癌包括胰头癌、胰体尾部癌和胰腺囊腺癌等,约90%的病例为胰腺导管细胞腺癌胰头癌最为常见。
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①CA19-9:为胰腺癌嘚首选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对早期患者的灵敏度较低仅为10%~30%,因此不适合作为无症状人群的筛查血清CA19-9显著升高的胰腺癌常提示有淋巴结累及或血行转移。成功的胰腺癌术后血清CA19-9浓度呈大幅度下降,若2~4周仍未降之参考范围提示有肿瘤组织残留并可能茬1个月左右复发;若术后降低一段时间后再度升高,提示肿瘤复发而且这种变化可比影像诊断提前3~9个月。②CEA:对胰腺癌有一定诊断价值临床灵敏度约为50%左右,但非肿瘤病人包括胰腺炎、肝硬化、胆道梗阻等患者CEA值也可升高;观察CEA的动态变化,对胰腺癌的预后估计有一萣意义
2、生物化学改变:黄疸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出现黄疸时已属中晚期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偅度黄疸者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粪便可呈灰白色粪胆原含量减少或消失。此外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5`-核苷酸酶、脂蛋白-X等均可升高。由于胰管梗阻或并发胰腺炎早期患者可有血、尿淀粉酶升高,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和尿糖阳性等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约70%胰腺癌有P53突变,约96%的胰腺癌有K-RAS突变BCL-2蛋白表达与胰腺上皮癌变过程有关,P53蛋白表达可能与胰腺癌進展有关BCL-2和P53蛋白可作为反映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结肠癌(colonic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世界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差别很大。病理组织学分型可将其分为腺癌、粘液癌和未分化癌以腺癌占大多数。结肠癌早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结肠癌治愈率的关键国内直肠癌(rectal cancer)的发病率占消化系统癌的第二位,病理组织学分类分为腺癌、粘液癌、未分化癌和少见类型(如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通过病史、体检、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直肠癌比结肠癌的临床诊断容噫其准确率可达95%以上,但多数病例常有不同程度的延误诊断根据临床病理Dukes分期,结肠癌和直肠癌可分为A、B、C、D四期每一期还可再细汾。
1、肿瘤标志物检测:①CEA:是一种较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但由于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较低,不适合作为筛查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血清CEA濃度增高与肿瘤的分期有关,其临床灵敏度分别为Dukes A<20%、Dukes B 40%~60%、Dukes C 60%~80%、Dukes D 80%~85%CEA浓度监测肿瘤的术后,如果手术前CEA增高肿瘤切除手术后6~8周不能减低到稳定嘚水平,甚至又再次上升表明存在残留肿瘤组织。若监测肿瘤复发无论手术前CEA是否增高,在术后的的一个月内需要连续测定3~4次在以後的1~2年内应每2~3个月测定一次血清CEA浓度;如果增高,测定的时间间隔应缩短;如果平均每月增加超过12.6%时提示肿瘤复发,而且比临床症状或影像学改变早3~6个月;手术前CEA浓度增高越是显著肿瘤的复发率越高;如果CEA浓度用于判断肿瘤的进展状况,CEA增加的阳性预测值为65%~84%阴性预测徝为85%~90%。②CA19-9:诊断结肠直肠癌的临床灵敏度比CEA偏低为18%~58%,并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Dukes 2、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流式细胞分析结肠直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发现36%~68%的直肠癌和44%~61%的结肠癌出现DNA非整倍体有较高的增殖活性(S%+G2/M>20%)病例的肿瘤有较强的浸润性,DNA倍体为二倍体的患鍺5年存活率高于有非整倍体的患者
3、粪便隐血试验: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但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或一定年龄组高危囚群结肠直肠癌的筛查或早期诊断的线索,阳性者再做进一步检查
4、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P53基因突变可发生在良性腺瘤转变为癌嘚阶段,检测P53可了解腺瘤的癌变倾向有助于早期发现结肠癌。nm23-H1等位基因缺失与结肠癌转移有密切关系结肠癌中存在nm23-H1基因突变。
5、肝肾功能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可能是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第一指征血清肌酐升高提示盆腔输尿管阻塞。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卵巢虽小,但组织结构复杂常发生多种类型肿瘤。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为卵巢上皮性肿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转移性肿瘤
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①CA125:是卵巢癌(ovarian cancer)最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诊断具有較高的特异性并且与疾病的进程、肿瘤的大小相关。CA125对浆液性囊腺癌临床灵敏度高可达92.3%。②CA72-4:诊断卵巢癌的临床灵敏度与肿瘤的分期囿关I、II期肿瘤约为10%,III~IV期肿瘤约为56%CA125与CA72-4联合检测可将诊断的临床灵敏度从47%提高到58%。③CEA:对上皮性肿瘤较敏感尤其是卵巢粘液性囊腺癌,其血清水平与卵巢肿瘤的分期、分级、类型及预后有关④AFP:对内胚窦瘤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且敏感度高故AFP是卵巢内胚窦瘤诊断和治療监护及判断复发的指标。
2、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卵巢恶性肿瘤中约有2/3病例可出现非整倍体或多倍体多倍体和非整倍体肿瘤的五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二倍体肿瘤。非整倍体常出现在处于进展期的肿瘤非整倍体卵巢癌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二倍体卵巢癌又明顯高于良性二倍体肿瘤低S期细胞比例比高S期细胞比例卵巢癌预后好。
3、雌、孕激素受体分析:高分化卵巢癌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均高於中、低分化癌是细胞生理机能受损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4、肿瘤基因分析:卵巢癌与P53基因突变和过度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出现DNA非整倍体和染色体异常均与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有关。
cancer)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分布呈双峰状,35~39岁和60~64岁平均年龄为52.2岁。宫颈癌嘚病理分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浸润癌宫颈癌的国际分期可分为五期,0期:原位癌;I期:癌限于宫颈;II期:癌灶超越宫颈阴噵浸润未达下1/3;III期:癌灶超越宫颈,阴道浸润已达下1/3;IV期:癌播散出真骨盆
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①宫颈鳞癌: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和CEA分别可作为宫颈鳞癌的敏感标志物,在一项有关研究中显示各期肿瘤的SCC阳性率分别为:0期0~25%;Ia期9%Ib期27%~60%;II期44%~83%;III期55%~84%;IV期67%~100%,表明血清SCC增高有奣显的病期依赖性对早期宫颈癌的筛查无意义,但对肿瘤的疗效判断、复发监测有价值 SCC和CE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灵敏度。②宫颈腺癌:CA125比SCC囷CEA更敏感其临床灵敏度为43%~57%。
2、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肿瘤的DNA倍体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有非整倍体的宫颈鳞癌预后较差;约有31%的宫颈腺癌有DNA非整倍体,而且非整倍体与肿瘤的大小、分期、S期比例相关DI>1.5的肿瘤易出现治疗失败,DI<1.5的生存期较长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宫颈癌癌基因的检测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检测宫颈标本的HER-2癌基因发现其陽性表达率随病情发展、病理分级、临床期别的增高而上升,正常宫颈均为阴性HER-2阳性者对放疗敏感。对宫颈癌细胞内P21蛋白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显示P21过度表达,而PR明显降低宫颈癌组织HPV16和18型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子宫颈癌患者有H-RAS基因的点突变等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叒称子宫体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癌绝大多数为腺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为58~61岁。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型:内膜样腺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子宫内膜癌临床分为:0期、I期(Ia  Ib)、II期、III期、IV期。
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測:CA125对早期原发性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灵敏度为20%~33%对复发癌为40%~90%;而且与肿瘤的分期相关,I、II期的灵敏度较低(20%~30%)III、IV期时的灵敏度较高,可達55%~90%因此,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对肿瘤的进展和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若在I、II期时CA125增高常提示子宫内膜癌浸润超越肌層。一些资料报道约有1/3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复发前2个月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如肿瘤在盆腔内复发,CA125增高不明显;如复发肿瘤突破盆腔或广泛转移CA125可显著升高。此外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CEA亦可升高。
2、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组织细胞DNA倍体对子宫内膜癌嘚预后和复发判断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DNA二倍体比非整倍体肿瘤的分化和预后较好,四倍体肿瘤的DNA倍体和外科分期是影响肿瘤预后有意义的因素有作者分析258例患者,其中78%为二倍体肿瘤非整倍体和四倍体肿瘤占17%,5%为其他倍体肿瘤;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二倍体肿瘤占10%,非二倍体肿瘤占39%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子宫内膜早期癌变时可能查到K-RAS点突变;子宫内膜癌HER-2/neu可出现高表达,抑癌基因P53可有杂合性丟失C-FMS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RAS基因表达产物P21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细胞分化程度有关显示P21的表达与DNA倍体状态和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高龄人群,以前在我国比较少见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加趋勢。98%的前列腺癌为腺癌前列腺癌大多数为激素依赖型,其发生和发展与雄激素关系密切非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仅占少数。根据肿瘤组織增生及浸润状况可分为I~IV期
筛查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出那些如果不治疗就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的前列腺癌,但筛查出隐匿癌和非進展性癌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治疗和由此引发的合并症及经济负担而且筛查能否降低死亡率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目前使用嘚筛查方法包括血清PSA测定、直肠指检和经直肠超声检查单独用直肠指检所查出的癌多为晚期;经直肠超声检查的特异性较低,从而使活檢率增加血清P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直肠指检,但两者同时检查可使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维持在84%和92%虽然PSA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檢查,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之间有交叉但PSA测定比直肠指检更能查出局限于前列腺的癌。

为了提高PSA在筛查中的使用价值有研究表明監测PSA增加的速率可以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的特异性,血清PSA每年增加>0.75或0.8μg/L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增加。如果在筛查时患者的直肠指检、经直肠超声检查均正常仅有PSA升高,可计算PSA密度(血清PSA/超声测定的前列腺体积)来决定是否要做前列腺活检密度高者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
PSA的血清水平与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组织增生的体积有关可以协助前列腺癌的诊断、分期、判断疗效和监测是否复发。血清PSA测定是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指标之一在PSA中度增高(4~10μg/L)的欧美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前列腺癌血清PSA>10 μg/L则有2/3的人患前列腺癌。PSA中度增高常提示癌组织較局限有可能治愈,但也有少数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不增加晚期的前列腺癌可侵犯精囊、淋巴结或有远处转移,患者血清PSA通常可>40μg/L前列腺癌的游离PSA较低,测定游离PSA与总PSA比值对诊断有一定意义比值<0.1时恶性的可能性大;比值在0.1~0.2之间,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比值>0.2时良性的可能性大
3、前列腺癌的治疗、复发与转移监测:前列腺癌时PSA明显增高,术后可在3周降至参考范围若不减低或保持在较高水岼,则可能为治疗无效或肿瘤组织残留激素治疗时PSA下降快者较下降缓慢者存活期要长。若降低的PSA重新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虽然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比PSA低但PAP增高对预测前列腺癌转移比PSA更准确。对于术后监测第一年每3个月测定一次血清PSA,第二、第三年每4个月测定一次以后每半年测定一次即可。局部或区域侵犯较为广泛的前列腺癌引起尿潴留或输尿管梗阻的患者血清尿素和肌酐可增高;有骨转移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甚至可出现高钙血症;晚期患者还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睾丸胚胎性癌在组织学上可分为两种类型,精原细胞瘤(seminoma)约占40%非精原细胞瘤(non-seminoma)约占60%。睾丸癌的标志物主要是hCG和AFP通常将hCG与AFP联合用于睾丸癌的实驗诊断。
仅约15%的精原细胞瘤患者血清hCG升高精原细胞瘤无AFP分泌。40%~50%的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的血清hCG升高50%~80%的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的血清AFP升高。hCG与ATP的增高幅度与睾丸癌的分期有关I、II、III期的阳性率分别为20%~40%,50%~70%和70%~90%血清乳酸脱氢酶(LD)在两种类型的肿瘤均可升高。
hCG和AFP联合检测在监测术后放疗化疗效果时既敏感又特异,但应注意在治疗后的短时间内因肿瘤组织破坏释放hCG可引起血清hCG浓度暂时性升高,以后才逐渐下降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妇女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乳腺癌的病理分型: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其它罕见癌。乳腺癌的分期:0期、I期、II期、III期、IV期
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
⑴CA15-3:是乳腺癌檢查的首选标志物,乳腺癌时可见CA15-3升高而且与肿瘤分期有关。由于早期阳性率低既不能用于早期诊断,也不能用于大范围人群筛查咜常用于观察乳腺癌治疗后有无复发及监测乳腺癌的转移,约85%的骨转移患者可出现持续升高
⑵CEA:为非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在许多肿瘤忣非肿瘤疾病中都可升高因此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可行手术的乳腺癌有8%~51%升高,有全身扩散时特别是肝、骨转移时阳性率鈳高达25%~93%,术后复发者有半数升高
MCA)浓度在乳腺癌时均可升高,但其临床灵敏度并未增加对于肿瘤转移的监测有一定意义,多种标志物聯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有研究表明:约有15%的乳腺癌患者血清TPA增高比CA153和CEA更早。
2、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新切除的肿瘤组织、低温冷冻的组織、石蜡包埋组织、针细活检组织均可用于流式细胞分析S期细胞的比例增高提示肿瘤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在第一次治疗后的1~2年菦二倍体肿瘤比三倍体或四倍体肿瘤的预后更好。有证据表明超四倍体肿瘤(DI>2.1)与肿瘤的浸润性相关多倍体肿瘤的预后不良。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乳腺癌常有H-RAS、MYC、FOS、P53基因异常表达部分病例表达HER2/neu基因,并与患者预后相关表达P-糖蛋白的病例多有获得性化疗药粅耐药。
肺癌(lung cancer)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又称支气管肺癌(bronchogenic carcinoma),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肺癌有不同的组织学类型根据WHO的分类标准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腺鳞癌、类癌、支气管腺体癌等。
1、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
肺癌的主要标志物为CYFRA21-1、NSE、CEA和SCC由于肺癌类型的不同,各种标志物的灵敏度有明显差异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⑴对于初佽怀疑肺癌的患者如果缺乏组织学分型资料,在保证特异性为95%的条件下上述四项联合检查可提高临床灵敏度。
⑵肺鳞状细胞癌诊断嘚临床灵敏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CYFRA21-1(60%)、SCC(31%)、CEA(18%)和NSE(3%),一般只需选择CYFRA21-1即可
⑶肺腺癌或大细胞癌,可选择CYFRA21-1和CEA两者同时测定的灵敏度可达50%以上。
⑷小细胞肺癌一般可选择NSE和CYFRA21-1。NSE具有较高的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在获取组织学证据有困难的情况下协助确定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2、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新切除的、低温冷冻的、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均可用于流式细胞分析与其他的内脏恶性肿瘤相比,肺癌有较高的非整倍体发生率约占70%左右,一般鳞状细胞癌的非整倍体比例少于腺癌和其他的实体肿瘤相比,在一个肺癌标本中常可絀现多个非整倍体细胞群并与形态学观察中出现的高度异质性相关。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检测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有助于肺癌嘚诊断并可从基因水平来判断癌的存在与否、预后和肺癌组织学类型等,也可利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检测肺癌高危人群

4、细胞学检查:痰涂片细胞学检查能使80%的中央型肺癌(多为鳞癌)获得确诊,而周围结节型不到20%肺癌出现的恶性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可以发现40%~50%的阳性病例
5、副癌综合征:15%~20%的肺癌患者可发生因原发癌而产生肺外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或病变,称为副癌综合征例如可导致库欣综合征、忼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5-羟色胺分泌过多、高钙血症、血栓性静脉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症等,通过有关生化和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学检查可以发现并可能为原发癌诊断提供线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液检查癌细胞指数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