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南县县在位将军

沂南的乡镇历史
大庄镇位于沂南县境中部偏东南,镇政府驻地查旧庄距县城11公里。面积94.66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居),6.2万人。东与杨家坡镇、辛集镇为邻,西与张庄镇毗连,北临界湖镇,南与葛沟镇接壤、隔汶河与砖埠镇相望。沂河、汶河流经境内。河村、高家店子两村自古以来地处南北通衢,大庄与河阳村间有古渡口。227省道、日东高速公路穿过境内。
&&&&境域春秋时期属莒国,秦朝属琅琊郡莒县,汉朝属阳都县,隋末归属沂水县。1928年划归沂水县河阳区,1939年10月划归南沂蒙县,1940年6月划归沂临边联县河阳区设土山乡,1945年10月划归沂东县,1949年7月划归沂南县改称土山区(1952年1月撤销)。1958年2月设白石埠乡(驻地西南庄),同年10月改建白石埠人民公社,11月划归沂水县。1961年8月划归沂南县改称大庄公社,1984年6月撤公社设区,1985年9月撤区设大庄镇,1993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镇驻地设立沂蒙山区扶贫开发试验区(与大庄镇合署办公)。1995年2月镇驻地由西南庄迁查旧庄。2000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2001年1月,河阳乡并入。
&&&&境内苗家庄文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苗家庄村东河湾处。遗址长约1000米,宽约500米,地表下0.5米深处曾发现各种陶器碎片、鬲腿等物。河岸高崖处有被水冲刷出的石墓室和砖墓室,另有石斧、石铲、铜铲、铜镜、陶器等物。遗址南端有一顶部为陶制大圆圈砌成的古井。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物和汉代文化遗物。
&&&&河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村北玉交沟北岸有寺,称河阳寺。该村内有一明朝时期重修的石桥,名白龙桥,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系块石垒砌拱型三孔桥,东西横跨沂河支流玉交沟上。桥长18米,宽6.5米,东引桥长15米,西引桥长10米。桥洞宽3.6米,高4米,桥面系青石板铺成。桥两侧各有13根望柱,望柱之间镶着长约2米的石栏板。&每孔两侧各有1石刻龙头,各孔的拱石上分别刻有扶摇直上的“白龙”、腾云驾雾的“白龙马”、风卷巨澜的“潮云”等浮雕。桥头立有明隆庆五年《重修河阳白龙桥记》石碑,碑文有:“河阳桥由来远矣……即今断石,尚有唐宋遗文……”的记载。
&&&&明末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高名衡(1583年生)为大庄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先任如皋知县,后又调任兴化知县,他督民治水,赈济难民,政绩突出,被推为云南道试监察御史。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任河南巡按,弹劾贪官,严肃政纪,忠于职守。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升河南巡抚。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开封。高名衡指挥官兵固守,升兵部右侍郎。后病归故里。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清兵攻破沂水城,高名衡与妻张氏自杀。其所著诗文,经其后代整理,1934年刊印成《高忠节公遗集》。
&&&&明清时期,大庄高氏一族考中进士7人、举人8人。
&&&&1954年、1955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朱富胜,祖籍为境内后交良村。山东省一级战斗英雄张修海,为境内前东河人。
位于沂南县东北部,东与莒县为邻,北与沂水县接壤,面积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万亩。辖38个行政村,5万人。土地以丘陵为主。336省道横贯东西,胶新铁路连接南北。
&&&&湖头镇驻地村前有一丘,状若虎头,习称虎头岭,村以岭为名,后演变为湖头。据传境内唐、宋时期即有村庄,多数于元、明时期形成。唐朝属莒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属密州,五代时期属沂水县,北宋时期又属莒县。1944年设沂东县城子区,1956年2月称沂南县十六区。1958年2月分设张家哨、湖头乡,1958年10月设张家哨公社(驻地东张家哨村,于1968年迁湖头村),1982年2月改称湖头公社,1984年6月撤销公社设区,1985年9月撤区设乡,1994年11月撤乡设湖头镇。
&&&&镇驻地东3公里水由村庄,为清康熙年间守备李孟德故里。李孟德自幼酷爱武功。清军入关时参加清军,成为一名骑兵,随军打到福建。康熙初年被任命为江南新安卫守备,诰封明威将军,三代世袭。乾隆年间调任金门岛守备。期间朝廷下旨,在他家乡水由村营建守备府。时工匠先建外院,并在大门竖起旗杆。朝廷官员下来视察时,远远望见院前旗杆高耸,以为守备府已建成,就打马回京汇报,朝廷遂停拨了官银,院内楼阁半途而废。现村内仅遗存一个树立旗杆的石座。
&&&&李孟德后在上海江湾跑马亭战斗中阵亡。其子李玉任,世袭金门岛守备职务。
&&&&金鸽子的传说。距湖头镇驻地北5公里处有一座山,名曰鹰山,后改名英山。传说山上有一井,深数丈,井口用巨石盖之,井内有一对金鸽子。民间传言,凡忠厚善良人家有十子者可得此宝。一日,在沂河岸边居住的一对贪婪的夫妇,携九子一婿前往英山,净手焚香,叩拜山神,只见井盖徐徐开启,井中一对金鸽闪闪发光,妇人一见,得意忘形,忙喊:“七(儿)、八(儿)、九(儿),连你姐夫齐下手。”话音刚落,井盖落回原处,任凭怎样用力也不能动得一厘一毫。
位于沂南县城北5公里处,面积123.25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6.03万人。东临沂河,西依北大山和依汶镇相连,南邻界湖镇,北与沂水县接壤。229省道、泉重路穿境而过。寨子河横贯全境。此地因盛产黄金而得名铜井,采金历史已有五百余年。山东黄金集团沂南金矿年产黄金逾万两。
&&&&唐代至清末属沂水县。1928年划归沂水县苏村区,1936年2月划归沂水县苏村区(六区)设铜井乡。1939年10月划归沂南县。1958年10月改称铜井公社,1981年12月改称铜井镇。
&&&&铜井镇文化遗产丰富。有我国现存的有纪年最早的汉画像刻石——西汉元凤凤凰刻石,两只凤凰分别刻在两块拔地而起的花岗岩巨石上,刻有大凤凰的一石,左上角刻有“凤凰”二字;刻小凤凰的一石,右侧刻有“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元凤”字样。该刻石刻于西汉元凤年间(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75年间),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此外,还有莲花桥、牡丹洞、观音寺、白衣庵、桃峪溶洞、三山峪、龙宫等自然人文景观。
&&&&在清代,铜井范家三大门(族)曾显赫一时。东大门范恩江家,为当地首富;西大门范士元家,因三个儿子分别在安徽、江苏、山西做官,被称为三官家(官至御赐五品);后大门是清末举人范鸿策(候补知县)家族。现在三大家族的老宅遗址仍在。
&&&&铜井镇是鲁南地区著名的“泉乡”。素以泉多见称,有金波、玉液、大河、响鼓、温泉、竹泉等泉18处。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誉。有诗赞曰:“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
&&&&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迎仙观记》碑文里载:“迢西诸峰,嶷若画屏,苍翠可掬。观西北有凤凰山。东有龙泉,北有跆口泉。泉水隐激然;散土峰下,深尽盈尺。不数武间,澎湃有声,潘波迅流而成渠,虽盛夏不涸,若其可鉴眉发。而白石参错卧泥沙间者,历历可数”。
&&&&境内西南有历山,南有华山,东北有灵山。清光绪年间,“龙泉”“跆口泉”更换为“金波”和“玉液”的碑额。“金波”以“旙波”见称,“玉液”则以“地形”见胜。“玉液泉”东南西三面都是巉崖。岩层起叠,高逾一丈,南面的较低。西岩上,有一3人合抱的古槐树,老态横斜,临池而立,泉水注入池内,池石相击,隐激作声。池方长两丈许,距西岩数尺,砌一石栏,碑额外,有两水闸。水既入池,触一巨石,抱石下逝,迂迴越闸。至东北角,石突陡狭,如同山涧,声复豗喧。
&&&&铜井,历史上老百姓俗称“铜坑儿”。传说“龙泉”“跆口泉”两泉曾为矿工们挖的饮水泉。明朝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时,在此开矿,时收入丰厚,魏忠贤为加大采矿力量,雇佣了上千人。这年适逢大旱,矿工饮水困难,魏仍不许停工。一天夜里,伙夫张二万在梦中受一白发仙翁指点,在东南悬崖下挖出一泉,泉水喷涌而出。人们为答谢白发仙翁,将此泉起名为“神泉”。
&&&&后因魏忠贤在开矿中逼死人命,张二万气愤不过,踩泉而去。此后二百多年间,泉水一直似淌非淌。一年恰逢大旱,铜井一带一片亦地,玉帝闻报,遂差一对金童、玉女下界铜坑,踩泉造福百姓。金童、玉女找到神泉位置,各选一址,所踩之处,泉水应声而出。不久有奏折报与朝廷,说铜坑地方一夜之间现出两个泉子,泉水喷涌。光绪皇帝看了上疏,将铜坑前金童、玉女所踩之泉依次定为“金波泉”“玉液泉”。
&&&&铜井多泉还有一个传说。位于铜井镇西北部的竹泉村内有一趟青石梁长数百米,远远望去活像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头朝东南,尾巴朝西北,当地人都叫它石龙。
&&&&传说很早以前,此地曾大旱了3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知道后,就偷偷地来这里下了3天3夜倾盆大雨。东海龙王知道后就把它召回去,不许它出龙宫,并且惩治这一方百姓三年无雨。
&&&&一天,玉皇大帝举行蟠桃盛会。龙王三太子看到老龙王赴蟠桃会去了,就沿地下河直奔铜井而来。到铜井后,龙王三太子往地上连续拱了三次,就出现了金波、玉液、大河3泉。龙王三太子又一头向竹泉方向钻去,又钻出一泉,泉水喷涌而出,甘甜爽口,救了这一方百姓。东海龙王闻听大怒,就把三太子罚在这里变成了石龙。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此地盖起一个庙,俗称“石龙庙”,称此泉为“石龙泉”。由于有了水,此地遍地生竹,久之村落逐渐大了起来,便称该村为竹泉。
位于沂南县东部,227、336省道纵横境内。北与沂水县许家湖镇为邻,东与湖头镇相连,南与辛集镇接壤,西与铜井镇、界湖镇隔河相望。总面积79平方公里,耕地5.3万亩。辖28个行政村,5.6万人。属平原地带。沂河、小河两河纵贯南北,蔬菜种植面积2.7万亩,为鲁中南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苏村元代立村,居住人中苏姓最多,故名苏村。境域元朝属莒县。1928年划归沂水县设苏村区(1936年称六区),1947年划归沂东县,1952年划归沂水县,1953年划归沂南县称17区,1958年10月改称苏村公社,1984年6月撤销公社设区,1985年9月撤区设苏村镇。
&&&&苏村镇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传过去在位于镇西北的司马村东北方向、司马店子村西北方向有“司马府”,两村的名字由来也是来源于此府名。20世纪70年代有村民在附近发现部分瓷器、酒器,80年代在司马村北部有关部门曾组织挖掘出土部分汉代瓷器。
&&&&朝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处,沂河东岸,2004年由原夏孟寺村和原娄家庄村合并而成。原夏孟寺村内有寺院“夏猛院”,为一处较大寺院,始建时间不详,唐朝有过一次重修。正殿内有佛像和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等21位大型泥塑,色彩鲜艳,殿内还有大量彩画和众多小仙。寺庙修建较为古朴、考究。殿前院中,有石碑数通,其中有龟驼碑数通。
&&&&1964年“社教”时“夏猛院”被毁,仅留下了一通《重修夏猛院碑记》石碑。碑上文字大部分尚能依稀辨认。该石碑于1999年6月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沂南县境东部,驻地辛集,距县城驻地界湖9公里。东与蒲汪镇相连,南与大庄镇相接,西隔沂河与大庄、界湖两镇相望,北与苏村镇相邻。总面积90.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66公顷。有36个行政村,5.6万人。
&&&&辛集镇历史悠久。元明清时期属莒州。民国二年(1913年)属莒县,1958年10月成立辛集公社,1984年6月撤社设区,1985年9月撤区设乡,1994年11月撤乡设辛集镇至今。
&&&&信量桥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位于苗家曲村中,横跨潮沟河,东西走向,为块石垒砌11孔拱形桥。总跨度60米,东引桥50米,西引桥30米,宽4.6米,高6米,桥面坡度平缓。桥南北两侧分别刻有11个龙头和龙尾。另在西引桥南侧刻有一龙头,北面无尾,为当地传说中“秃尾巴老李”的雕像。原东西桥头石柱上各有石狮1对,桥中间南北两侧石柱上各有一只石猴。36根石柱形状各异,有鼓形、球形、香炉形、宝石形等。54块栏板中有46块浮雕,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如“八仙过海”“仙人指路”“寿星赴会”“南极仙翁”“王祥卧鱼”“麒麟祥云”“龙虎相斗”“文武学堂”“松鹤延年”“梅鹿迎春”“葡萄丰架”等,均为深剔平地浮雕阴线刻,细部层次起伏较大,有较强的立体感。从所刻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及雕刻技法看,似经多次重修。其中“八仙过海”“王祥卧鱼”“南极仙翁”等造型拙朴、神态自若,以云、水纹相连,似为唐宋时期所刻。“文武学堂”“麒麟祥云”“龙虎相斗”等已趋成熟,稍具装饰色彩,似是清末所补。“葡萄丰架”“松鹤延年”“梅鹿迎春”等雕刻技法成熟,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当为民国年间重修时所添。该桥始建年代失考,但据当地碑文所载,明朝正统、嘉靖、万历年间,清朝雍正年间以及民国时期曾经多次重修。
&&&&由于潮沟河水自东绕过苗家曲村前,在村西由南向北注入沂河,沂河水自北向西南流,在汛期潮沟河水受沂河水的顶撞,形成“潮信”。村子三面沿河一带有11个紧密相连、深达丈余的水渊。而“量”字,有“坑,受水之处”意。疑此为“信量桥”之名的由来。
&&&&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关于信量桥来历的传说。很早以前,苗家曲村南有个李姓木匠,手艺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苗家曲村前有棵老柳树,相传是大禹治水路过时所栽,树身七八人难以合抱。一年闹饥荒,老柳树上的叶芽被村民吃光,树差点枯死。木匠老李和村民千方百计救活了老柳树,但树身却烂了一个大洞。冬天,一伙孩童在洞内烤火取暖,把老柳树引着了。幸好此时大老李路过,经奋力扑救,保住了老柳树性命。老柳树为了报恩,便多次找到送生娘娘,求她给大老李送个儿子。后大老李的媳妇十月怀胎,竟生下来一条长蛇。大老李一看,挥锛就砍,将蛇尾斩去了半截,一道火光飞向东海。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秃尾巴老李”。
&&&&龙王指派秃尾巴老李镇守黄海,但他却一直惦记父母,便与老柳树商定,村民有难的时候,由老柳树变化成道,救助大家。
&&&&苗家曲村前有条大河,为官道必经之地。因无桥不能渡河,每年汛期,乡亲们诸多不便。一天,琅琊太守要经过苗家曲大河赴京进贡。秃尾巴老李得知此事,便计上心来。当进贡车队行至大河,深陷乱石淤沙中时,恰遇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袭来滚滚洪水,把贡品冲个净光。朝廷得知此事后,诏令限一年即把苗家曲大桥修好。村民们从老道处知道秃尾巴老李设计让太守修桥之事后,感动万分。遂将桥命名为“龙桥”,并在桥上雕刻了秃尾巴老李像。
&&&&今信量桥仍在使用,但由于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力,损坏严重。10条龙尾只剩下三、四,石狮、石猴业已无存,石柱、桥栏亦残缺不全。
&&&&“苗蛋”产自苗家曲村,是“沂蒙四味”(即丘陵花生、蒙山蝎、苗家曲的鸭蛋、沂河的鳖)之一。苗家曲村位于镇驻地北1公里沂河东岸,距沂南县城5公里,处于沂河和潮沟河交汇处,三面环水。潮沟河上有老湾、老龙潭等11个紧密相连、深达丈余的渊子,水域宽广,鱼虾等水生资源丰富,极其适宜鸭的养殖,在这片水域上自然放养后所产的鸭蛋个儿大。本地特有的蛋鸭品种“绿冠”,平均蛋重67克,双黄多,蛋皮淡绿细滑,蛋白清透,蛋黄色深,味道清香纯正。腌制后的“苗蛋”更佳。
&&&&“苗蛋”分为两种。用老龙潭淤泥加食盐腌制的叫“香蛋”;用老龙潭水加食盐腌制的叫“咸蛋”。“香蛋”腌制时间短,蛋白透亮,蛋黄红黄色,吃时黄油外溢,醇香微咸;“咸蛋”腌制时间较长,蛋白微黑,蛋黄灰色,闻有臭味,吃时香咸可口。两种“苗蛋”,煮熟切开后均不落苍蝇,为蛋中佳品。在民间流传着“章丘大葱苍山蒜,苗家曲的咸鸭蛋”及“汤螃苗蛋金不换”之说。传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出巡路过此处,品尝了“苗蛋”后赞不绝口。清朝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路过莒县时,为吃到“苗蛋”专程到苗家曲。要求苗家曲村每年进贡“苗蛋”一千个。2002年,苗蛋被评为世界蓝天杯十大驰名精品,成为国际风联指定专用产品。
&&&&刘家汪(刘家八角汪)村有2株古槐,树龄约500年。一株胸围2.6米,树高9米,冠幅东西11.1米、南北12.7米;另一株胸围1.9米,树高7米,冠幅东西6.2米、南北8.4米
位于沂南县境南部,距县城19公里。北与大庄镇以汶河为界,东隔沂河与杨家坡、葛沟镇接壤,西同张庄、青驼镇毗邻,南隔蒙河与兰山区李官镇相望。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公顷。有村居27个,总人口40300人。
&&&&砖埠镇历史悠久,夏朝时属东夷之土,商属人方,周武王克商后,于此设阳国,封伯爵,建城邑。秦置阳都县,属琅琊郡。两汉、三国、西晋时期沿袭之。砖埠村得名于元代末期,原称“安逸庄”,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村民迁移南、北两处高地重建新村,称南村为“游埠子”,北村为“转埠子”,后演变为“砖埠”。该镇文化遗产丰富,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景点达20多处。如阳都古城遗址、娘娘庙、曹嵩冢、千年银杏树、清泉寺等。砖埠镇还是历史名相诸葛亮故里,大书法家颜真卿祖居地。
&&&&《三国志》中诸葛姓人物,都明确记载为“琅琊阳都人也”。“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西汉元帝时,葛丰由诸县迁居阳都,为诸葛氏始祖。东汉末年,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分别在东吴、蜀汉、曹魏担任要职,其后人也不乏佼佼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父诸葛珪,字君贡。曾任东汉泰山郡梁父县尉,后迁泰山郡丞。诸葛亮14岁随叔父诸葛玄去豫章(今江西南昌),后流寓于荆州(今湖北襄樊)。27岁出山辅佐刘备,助其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以丞相职辅刘备之子刘禅。234年,北伐曹魏过程中,病逝于五丈原,谥号忠武侯。
&&&&阳都系诸葛亮的祖居地和诞生地。1992年,在砖埠镇孙家黄疃村建诸葛亮故里纪念馆一座,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馆内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25米,胸围3.75米,冠幅东西、南北均为14米左右,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颜氏祖居地也位于砖埠镇。砖埠镇常桑杭村清泉寺旧址,有一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石碑,记载此地为孝悌里。常桑杭村颜氏祖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谱碑上记载了颜盛至颜怀仁共48代颜氏子孙的世系源流。该谱碑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村内存有清道光、同治年间曲阜颜翰博府颁发给该村颜氏族人的信牌、移文、札等信物。颜氏家族世居曲阜,其祖为孔子学生——“复圣”颜回。曹魏黄初年间,颜回第二十四代孙——东汉尚书郎颜盛从曲阜迁居琅琊临沂孝悌里。其后裔多为博学志行之士,其中唐朝颜真卿,为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颜真卿,字清臣。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生,开元年间进士,迁殿中侍御史,后出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有功,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李希烈叛乱时遇害。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体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阳都古城,在今砖埠镇诸葛村、阳都村、汪家庄一带,地处沂、汶、蒙三河交汇带,为先秦齐、鲁、莒三国交界处。周代为阳国,秦、汉置阳都县。故城遗址东临沂河,河岸边尚有一段1500余米的古城墙基可觅。故城周围出土了大量文物。南部季家庄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堆积。北部南、北薛庄有商周时期的遗址,地表曾采集到大量陶片标本。西部西岳庄村,发现了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遗址和周代大型墓葬。1998年发掘时共清理出墓穴两座。主墓出土文物130余件,有青铜器、骨器、玉器、陶器(彩绘)、漆木器等。出土的乐器“瑟”,为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殉人坑陪葬了5位年轻女性,其中完整的殉人脑的出土,对人类体质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殉马坑中出土大量马腿骨。从出土的文物及殉人、殉马看,墓葬年代为东周,可能为侯王一级墓葬。专家认为,此墓可能是阳国侯墓。
&&&&2007年1月,考古人员在阳都故城遗址发现两座汉墓,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号墓门楣上,刻有“双凤衔四连璧”纹样,东侧室横额上刻有“鸟首兽身”纹样,前室北壁中立柱上层画像是“方相士”纹样,其他画像石分别刻有龙、翼马、鹭鸟衔鱼等祥禽瑞兽。二号墓结构形式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为东汉时期砖石混合画像石墓。墓中发现了大量汉画像石,以深剔地浅浮雕为主,在画面细节上,如动物羽毛、眼睛等部位采用阴线刻,与北寨汉墓画像石以阴线刻为主的雕刻风格有所不同。
&&&&阳都处于鲁、莒交通要道上,南通徐淮,北达齐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城内曾出土青铜钺、青铜剑、铁剑、弩机等兵器。自周至汉几百年间,曾是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陆路、水路皆便,物阜民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江南曾发现阳都郡丞封泥。1962年,阳都故城出土了石洛侯官印等汉代印章,惜已流失海外,台湾出版的《龙语》有记载。
&&&&阳都村南,沂河西岸200米处有一白玉庵,俗称“娘娘庙”,今庙宇建筑已荡然无存,只余一株千年古银杏和三座石碑。其中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观音殿记》碑文载:“沂邑之南,距城百里,旧有白玉庵,乃魏王城旧址也。”该庙旧址四周耕土层下半米深即为文化层,多为汉代遗物,也有龙山、商周、战国时期的文物。
&&&&阳都故城西一里许“乱墩子”,有曹操之父曹嵩的墓地“曹嵩冢”遗迹。曹嵩仕汉,官至太尉。汉末董卓作乱,曹嵩避难琅琊。后曹操割据一方,接父亲到兖州居住,徐州刺史陶谦部将张闿见曹嵩富有,遂杀其全家,将财物席卷一空。曹操得知噩耗后,赶赴现场,收殓尸体,就地办了丧事。今曹嵩冢已为平地,只余画像石墓碑一块。
&&&&砖埠镇西南部有一座九鼎莲花山,上有清泉寺。清泉寺始建于西汉时期,后殿有一清泉,寺名由此而来。古代诸多文人名士曾在此研修学业。后各朝代不断重修扩建,民国年间已成现代规模,1943年毁于战火。毁坏前,寺庙从前殿至后殿约300米,东西宽200余米。前边有碑林,各朝石碑130多通。“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半被毁,现存较完整的石碑有十余通,另有残碑二十余通。其中有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的《万代流芳碑》,系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高1.6米,宽1.2米,厚0.25米,由整块青石磨制而成。其碑文载:“夫沂州之北七十里,名曰孝感乡,为汉之诸葛、晋之王囗、唐之颜真卿故里也”。
&&&&九鼎莲花山东北方向接连鬼谷子山,山上曾建有鬼谷子庙。据传,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在此隐居时,孙膑与庞涓同在此学习兵法。孙膑晚年又回到此地完成了兵书《孙膑兵法》。卒后,乡人在今清泉寺遗址西北角建塔安葬,今塔址犹在。
&&&&砖埠镇山南头村北山南麓,有捻军枯骨冢遗迹。此地竖立着一块“钦命枯骨冢”石碑。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大破捻军于城北羊栏(阳岚)湖,捻军死伤无数。同治八年(1870年)春天,清廷下令将此地乱骨聚敛运到山南头的沟里埋掉,官称“枯骨冢”,俗称“万骨坟”。
位于沂南县境南部,镇驻地距县城13公里。北依界湖镇,东邻大庄镇、砖埠镇,南与青驼镇、高里乡相连。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82公顷。辖39个行政村,46785人。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境内南官庄遗址及辉山遗址属于商周时期。明末属莒州沂水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沂州府沂水县,1928年归沂水县设张庄区,1936年2月归沂水县河阳区设张庄乡,1958年10月设张庄公社,1984年6月撤社设区,1985年9月撤区设镇至今。
&&&&花之寺始建于唐天宝四年(745年),原址坐落在鼻子山南麓。鼻子山在张庄镇西部,原名王坡鼻山,属孟良崮山脉,因山形很像人的鼻子得名,主峰海拔475.1米。该寺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寺,最大时占地20亩,寺庙建筑18间,为当地一大名胜。今千年古刹已圮,旧址于1961年改建为鼻子山林场场部。寺前一株银杏,枝叶繁茂,6株侧柏,苍劲秀美。原石碑一座,螭首龟趺,今已身首异处。碑身砌为林场场部台阶,残缺碑文,尚可辨识,石龟匍匐于两株挺拔的女贞树下。林场场部西山墙外,有一古井,井台高出地面一米多,不论春旱夏涝,水面常年与地面相平,成为一处奇景。
&&&&洪观寺位于张庄镇石门亭村北、辉山脚下。占地5亩,为古老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规模宏大。内有佛爷殿、泰山奶奶殿、老爷殿、三关殿、准提殿、龙王殿、子存殿等,共有18间。其中正后方佛爷殿较大,内有三尊佛像。该寺毁于20世纪40年代,今遗址尚有站立和倒地碑各两通,字迹清晰可辨。村西南桥下有一石碑,尚存“旧有洪观寺,古刹也,坐山傍水,地称名胜”等字样。寺东汶河岸边尚存一株直径1.5米、高近10米的古柏,称“将军松”。据传,此松为唐朝秦琼亲手所植。
&&&&法云寺位于张庄镇大岱村东,始建于宋代。寺院坐北朝南,两个大门,占地4亩,房屋14间,为砖石结构。庙宇中轴线前为南大门,北为玉皇殿,前偏西为奶奶殿,再前为准提殿,玉皇殿东为佛爷殿,西为禅堂。准提殿前曾有一棵银杏树,粗大而空心,可容纳数人在洞内游玩,后因年久树枯被砍伐。大门前西面有僧林,林中有两座石砌墓塔,分别高9层和11层。大门外东侧旧有石碑多通,现仅存两通,分别为明嘉靖九年(1530年)和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法云寺时所立。今该寺仅存遗址。大岱村东一石碑,为县级保护文物,碑高3.55米,下为赑屃碑座,头东尾西,长1.87米,宽0.95米,高0.55米;中为碑身,高2.25米,宽0.92米,厚0.27米;碑帽高0.75米,宽1.15米,厚0.27米。两面刻有二龙戏珠浮雕,中间有“重修法云寺记”6字。正面为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修法云寺碑文,背面为宗派图和施主姓名。
&&&&张庄镇民间戏剧丰富多彩,北沿汶村戏班演出的弦子戏很受群众欢迎。弦子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早在清代中后期就已流传。同治年间张庄镇成立“北沿汶弦子戏子弟班”。“沿汶弦子”词曲朴实易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伴奏以弦子为主,协助柳叶琴、笛子、笙、琵琶、二胡等乐器。其音乐曲牌有300多支,色彩鲜明,格调新颖。其声调分为大调和小调两个部分。大调唱腔刚劲、直朴,具有阳刚之美,善于表现豪放、激昂、慷慨、悲壮的感情;小调则曲调华丽、婉转、细腻,善于抒发内在含蓄、深切缠绵、多愁多绪的情感。由于该戏剧曲牌多样,声腔格调独特,演出时大小剧目均宜上演,甚至三五人也可演小戏或选场。今已整理演出《雀山搬兵》《西湖游景》《玉配和》等30余个优秀传统剧目,并多次参加县文艺会演,在1982年举行的全县文艺会演中,该村剧团荣获“剧种保留奖”。
&&&&张庄镇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留田突围”“鼻子山大捷”“一山子战斗”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里。张庄还是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将领刘震东、刘震西的故里。著名支前模范村和庄村也在张庄镇境内。
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与砖埠镇接壤,东北与张庄镇相邻,西北与双堠镇相连,西南与费县竹园镇为邻,东南与临沂市兰山区相接。205国道、063省道、青砖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贯通全镇。全镇总面积14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居委),&6.1万人。主要山脉有公山山系、鼻子山山系、芦山山系等。蒙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镇。青驼镇石英砂储量巨大,品质优良,总储量约为1亿吨。
&&&&春秋时期青驼镇属鲁国管辖。汉代曾修建过城池,遗址尚存,为汉代“仲邱故城”遗址。汉唐时期是重要的驿站之一。清初,属山东省兖州府沂州。1925年,今境属琅玡道。年,今境曾先后分别隶属于沂南、临沂、临费沂边联县。1945年10月,青驼区划归沂南县。1958年11月,沂南县撤销,辖区划归临沂市。1961年沂南县恢复,青驼公社归沂南县。1962年撤社改区,为青驼区。1968年改称青驼公社。1984年4月复称青驼区。1985年7月撤区并镇,为青驼镇。2000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
&&&&著名的徐公砚石是该镇独有的矿产资源,产于蒙河岸边青驼镇南的徐公店村,以质地细腻,发墨如油,边生细孔,不假人工,天趣盎然,被誉为砚中珍品。徐公石早在唐宋时就享有盛名。据传唐代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此地,偶遇一玲珑石块,感其形色可爱,试磨成砚。在京会考时适逢天寒,砚墨结冰,考生均受影响,惟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流利,一举考中进士,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休官后重回旧地,定居于此,被称为徐公,村名遂改为徐公店,砚石起名为徐公石。二个世纪八十年代徐公砚进京展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欣然命笔:徐公砚。著名书法家舒同题词:美哉徐公。沈鹏、黄苗子、何海霞、尹瘦石、秦岭云、萧劳等名家等都作诗作画对其褒扬。
&&&&青驼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仲丘故城遗址位于镇驻地青驼居委西,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整个城址下挖半公尺,即发现绳纹瓦片、鬲腿、铜箭头等物,有的地方碎陶片厚一米。靠公路的地方平整土地时曾发现铜镜、灰层,遗址南部挖水渠时曾发现铁镣等刑具。此遗址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于遗址中有一对石驼,为青石雕凿而成,背有双翼,昂首挺胸,曲腰疾肢,风格浑厚朴素,雕刻技法为圆雕和阴线刻相结合,手法极为简练传神,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被誉为雕刻艺术的珍品。青驼也因此而得名。
&&&&日至8月26日,山东省联合大会在青驼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山东初选的国大代表,有各地区工、农、青、妇、文动委会和各群众团体的代表,还有驻在当地的党、政、军等各界代表共400余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统辖全省的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1943年改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1945年8月正式改为山东省政府)。1977年12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旧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6月,省政府拨专款建纪念馆。纪念馆修建东西两厢房各10间。纪念碑高8.5米,平面采用“工”字形,正面碑帽以“山”字为主体,“山”字中间一竖用红色花岗石点缀,寓意“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碑身高6米,正面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碑名:“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碑”,西面、东面分别是杨得志、谷牧的题词;碑座为金字塔形,碑身座落在金字塔上面的红色五角星上;碑基为圆形,四面各有六级将军红花岗岩台阶通向纪念碑,四面台阶八个扶手。
&&&&纪念馆内陈列着山东省联合大会资料展览。院内一株古银杏树,现仍枝繁叶茂,挺然屹立。
&&&&近代革命史上,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家都曾在青驼境内驻留。
位于沂南县西部,面积152.52平方公里,丘陵、山区占四分之三,耕地5.68万亩,下辖30个行政村,4.2万人。东北与孙祖镇相邻,东南与青驼镇相连,西北与蒙阴县垛庄镇接壤,西南隔彩蒙山与费县薛庄镇、竹园乡相望。距京沪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205国道和京沪高速公路从镇内通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45%,1998年黑山安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石英砂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品位居全国之首。
&&&&明崇祯年间王氏来双堠村定居,因村西和村东各有一个土堆,是古代侦察敌情传递信号的“堠”的遗迹,故村名双堠。1958年成立双堠人民公社,1985年改称双堠乡,1997年改为双堠镇。
&&&&盆泉位于盆泉村前,春秋时即存。新编《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辞典》中有专门词条。清道光七年编《沂水县志》载:“蚡泉,昭公五年叔弓败莒处。县西南有盆泉社……”《左传》作“蚡泉”,《穀梁传》作“贲泉”。该泉现被垒成约直径2米、深3米的水井样式。泉水长年喷涌不断,东流入水池中,供村民淘菜、洗衣,后流入沟渠。泉西50余米处有一关帝庙旧址,前有一株五百余年树龄的银杏树。
&&&&朝山石刻造像位于南石门村东的朝山上。造像坐落在山顶东侧石壁上,共83尊,每尊约高0.30米。开凿年代不详,从造像形态看,为南北朝时期。
&&&&著名的抗日名将王德林为境内崖子村人,从小随父逃荒东北,1899年应募修中东铁路,联合一批爱国同胞揭竿而起,截击帝俄车船,缴获财粮,赈济贫民。1917年,被编为奉军第一旅第三营,任营长。“九一八”事变后成立抗日救国军,宣誓就任救国军总司令,队伍扩展到11.5万人。1933年1月,遭到日军围攻,率部撤入苏联境内,后转道波兰等地回国,奔走各地,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1938年在沂水县北社村病逝。
&&&&1941年著名的大青山战斗就发生在双堠镇五道沟,在突围中,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和德国友人、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等300余人牺牲,1944年原费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梭庄建立大青山烈士陵园,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彩山景区。五彩山海拔762.8米,是沂南最高峰。该山山势连绵,周围群峰挺拔,山秀林茂,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全区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赤松、黑松、刺槐等混交防护林1.2万亩,樱桃、板栗、苹果等经济林0.6万亩。在山脊海拔700米处,&数块巨石构成长50米、高10米的巨大屏障,壁下有一石洞,可容数人。在东麓半山腰还有一石洞,深不可测,当地人称石龙洞。环山旅游公路沿山溪而建,峰回路转,蜿蜒曲折。在山下黑山安村北溪流回转处,溪中有一半潜半露的象形石,似一只巨蟾潜在水中,当地人称“蛤蟆石”。
&&&&五彩山东麓沿蛤蟆石子沟、布袋峪,建有拦水塘坝90余道,溪水长流,迭瀑错落,蔚为壮观。在西五彩山下,建有一座库容60万立方米的水库,湖光山色,幽静清新。
&&&&五彩山作为蒙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临沂市委、市政府将其列入蒙山总体开发范围,确定为东蒙山林休闲旅游区。规划区以五彩山为主,还包括大青山、大顶子、猫头山等山峰。
&&&&黑山安村是临沂市最大的樱桃产地之一,在几条山峪两侧,有千亩优质樱桃园。春暖时节,粉红色的樱桃花开,烂漫绚丽;春末夏初,樱桃成熟时,一簇簇樱桃似珍珠、玛瑙,晶莹剔透,缀满枝头。
&&&&双堠镇是全国有名的西瓜之乡,以皮薄、籽小、可食率在55%以上、含糖量为10~12%畅销全国,年种植面积逾万亩。
位于孟良崮山脚下,镇驻地孙祖村距县城12公里。东与张庄镇交界,西与岸堤镇为邻,北与依汶镇相连,南与双堠镇接壤,葛岸路横贯东西。镇驻地距京沪高速公路出口10公里、日东高速公路5公里。总面积15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辖36个行政村,4.2万人。南西北三面环山,孙祖河横贯全境,向东注入汶河。全镇林木覆盖率36%。境内优质石英砂储量超过12亿吨,居全国第一位。
&&&&孙祖村自西汉时期即有人居住。传说因有孙氏兄弟三人皆为武将,长兄名孙祖,死后葬于此,故取村名孙祖。1928年境域属沂水县依汶区(后称五区),1939年10月沂南县设孙祖乡,1941年6月改称孙祖区。1958年2月增设孟良崮乡(驻地代庄),10月分设孙祖、孟良崮二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设孙祖区,1968年改称孙祖公社,1984年6月撤销公社设孙祖区,1985年9月撤区设孙祖乡,1996年12月撤乡设孙祖镇,2000年代庄乡并入。
&&&&境内古文化遗址主要有里庄村建于西汉时期的黄石寺、古塔等。当地有“先有黄石寺,后有济南府”之说。据碑文记载,黄石寺为唐代开元年间重修。该风景区有元朝四龙碑一通,古泉一眼,千年银杏树3株,有寺庙、观音殿、尼姑庵、龙王庙、天街、南天门、玉皇顶、聚钱洞、界楼等景致。曾以山高林密、云绕雾霭、香火旺盛、游人接踵而著称。
&&&&孟良崮相传为北宋杨邺的部将孟良操练兵马处,故名。孟良、焦赞曾在此山安营扎寨,至今留下了跑马梁、试刀石、旗杆石、古城墙等遗迹。
&&&&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属孟良崮林场,占地1.2万亩。分竹林、叠彩、石域三个景区,主要山峰有孟良崮主峰、大崮顶、雕窝、楼子、万泉山、胡子山、蒙阴顶子。有大崮顶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孟良祠堂等人文景观。1947年5月,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大崮顶位于孟良崮主峰以西600米处,纪念碑上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碑文。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融自然风光与革命历史文化为一体,吸引了海内外的大批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1939年10月,徐向前驻于境内孟良崮东麓的东高庄。翌年3月17日,巧布神兵,将300日军阻在九子峰山前,歼敌190余人。时称孙祖战斗。
&&&&孙祖镇为《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1940年1月中旬,抗大一分校司令部设在东高庄。宣传队员沙洪、王久鸣在这里创作出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歌曲后在全国广为传唱。2002年,孙祖镇党委、政府在东高庄建立了灯塔、纪念碑、茅草亭等。沙洪逝世后,部分骨灰葬在灯塔前。
&&&&抗日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社曾隐蔽在孙祖镇天水栈村的大山深处,设在大蝼蛄自然村,现报社旧址仍在。
位于沂南县西北部,总面积143.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6.2万亩,耕地面积5.55万亩,辖35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5.6万人。东邻马牧池乡,西与蒙阴县旧寨乡、界牌镇相邻,北与沂水县高庄镇相接,南与孙祖镇及蒙阴县垛庄镇接壤。西临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岸堤水库,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艾山、洪山自然风景优美。京沪高速公路距镇驻地6.2公里,336省道从镇驻地通过。
&&&&据传岸堤村唐代即有人居此,后因殷雷、殷电二军官驻守此地,取名双凤镇。该村南临汶河,河堤甚高,至明代当地政府官员为防止洪水泛滥,确保一方平安,修筑河堤,故村名岸堤。唐武德五年(622年)属沂水县,1928年设岸堤区,1933年划归蒙阴县改称官庄区(后称二区)。1939年10月划归沂南县改称岸堤区。1958年10月改称岸堤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岸堤区,1985年9月撤区改称岸堤镇。
&&&&境内有蝙蝠洞、清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碑等景观。先后建有百佛寺、观音阁等皇家寺院。位于镇驻地西北,现高湖水库东南角的百佛寺(修建高湖水库时淹没)和新兴村东的观音阁遥相呼应,当时庙貌辉煌,栋宇精洁,北接苍峦,南临汶河,古刹森立,后倾覆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夜地震。据史料记载,程咬金曾奉命修建百佛寺,在当地招募能工巧匠,花白银数千两,在寺内塑形态各异的佛像一百尊,故称百佛寺。观音阁在毁于震后,也由大明府知府刘翰明夫人孙氏(蒙阴县界牌人)携手捐资捐银重修。
&&&&在镇境西部海拔502米的洪山上,现有南北朝时期的摩崖造像,该造像为座佛一尊,高0.8米,螺髻,面部半圆,造像左侧为0.4&0.4米的摩崖题刻,因时代久远,现无法辨认,只能认出“沂水县朔仙……僧妙三游化前到本境;镇境北部的罗圈峪,1988年时曾出土了一宗龙山文化时期遗物,一村民在起石放炮时发现一石器窑藏,计牙璋三件,石凿9件,玉凿1件,玉琮1件,经专家考证,为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
&&&&岸堤镇有大小山峰100座,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据传,当时泰山老母在云游四海时来到岸堤汶河南岸的艾山上,被周围的美景陶醉,她见周边山峦重叠,云雾缭绕,恰如人间仙境,又见周边百姓民风纯朴,安居乐业,决定在此安心修炼,造福桑梓。于是她盘腿坐居艾山主峰,数点周边大大小小的山峰,由于把自己坐的山头漏掉了,数来数去只有99座,凑不足她所要求的100座山头,最后只好移居泰山。
&&&&岸堤镇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文化之乡,素有山东“小延安”之美誉。抗日战争期间,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中共山东分局所在地,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和抗大一分校都曾设在这里。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也在这里创立,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工作、战斗过。
&&&&岸堤三村人徐敏山,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任抗日政权九区区长。1941年3月,日伪军“扫荡”岸堤,他带领民兵在途中伏击,毙、伤敌8名。对敌作战32次,毙、伤敌20多名,被鲁中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历任沂南县副县长兼县支前司令部副司令,五莲县县长、凫山县委书记,济宁专署副专员,山东省南四湖工程局党委副书记。
马牧池乡:
位于沂南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牛王庙村距县城21公里。南与孙祖镇接壤,北邻沂水县院东头乡,西与岸堤镇相连,东与依汶镇相接。总面积91.2平方公里,耕地3.1万亩。辖23个行政村,3.3万人。
&&&&马牧池乡现境原属沂水县。1941年从岸堤区、依汶区划出部分村庄成立常山区。1949年改为沂南县第三区。1958年3月改称马牧池区,11月划归蒙阴县。1961年8月划回沂南县,称马牧池区。1968年改称马牧池公社,后称马牧池区,1984年改称马牧池乡。
&&&&古文化遗址:东柳沟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马牧池乡东柳沟村东南。遗址东西长65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32.5万平方米。地表0.5米以下为文化堆积层,厚度0.5~1米。遗址东有水沟,常出土遗物,故称“古董沟”。出土遗物主要有夹砂红陶罐、夹砂红陶碗、鼎足、石斧、石凿、石铲、背水壶等。
&&&&棋盘山“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位于杏墩子村东南之棋盘山顶部。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发掘。动物化石集中在一条长约15米、宽约3米的裂隙沉积层中,夹杂在粘土块及岩石层间。动物化石十分坚硬,几如岩石。
&&&&此外,境内还有山西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常山庄“九女棺”遗址等。
&&&&马牧池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这里曾涌现出明德英、王换于等模范人物,成为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
&&&&王换于,东辛庄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村妇救会长、艾山乡副乡长。她发动妇女积极开展拥军支前活动。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驻东辛庄。王建安、胡奇才、陈沂、艾楚南、朱则民、朱献辉、江华等领导干部和一些革命烈士的子女无人照顾,王换于发动本村妇女,担负起抚养孩子的任务。日,在家乡病逝,终年101岁。被誉为“沂蒙母亲”。
&&&&明德英,横河村人,自幼聋哑。婚后同丈夫一起在该村李家林前搭起一间“团瓢”,以看林护墓、耕种林边的零星空地为生。1941年冬天一个夜晚,日军包围马牧池村,明德英放下吃奶的孩子,把山东纵队机关一名负伤的战士掩藏在一间空坟里面。为救治高烧不退的战士,明德英毅然把自己的乳汁挤在他的口中。还杀掉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汤给战士补养身体。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护理,直至战士痊愈。明德英救护伤员的事迹广泛流传,被誉为“沂蒙红嫂”。她救护八路军战士的情节,后被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等。
&&&&该乡修建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已被国家审计署、山东省审计厅、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工作委员会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纪念馆由百年老屋和纪念馆两个部分组成。百年老屋既是王换于的故居,也是八路军第一纵队、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的的旧址。山东战邮纪念馆、北海银行旧址等也都坐落在该乡。马牧池乡已作为红嫂故里旅游区被国家、省分别列入红色旅游项目。
位于沂南县城西10公里处,辖40个行政村,5.1万人,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东接界湖镇,南临张庄镇,西邻马牧池乡,北与铜井镇接壤。镇驻地依汶因依临汶河而得名,自宋代即有人居住,至金代村庄初见雏形。至明、清代隶属沂水县。清晚期至土改前,设沂水县第五区。1947年成立依汶区,1958年改名人民公社,1971年更名依汶区,1979年改建依汶乡,2002年建镇至今。境内北有北大山系,南有孟良崮山脉,均呈东西走向。
&&&&境内有众多文化古迹。今天的行政村,过去多建有寺庙,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当属店子村的青龙寺。正殿内粗大的顶梁立柱与墙壁间的夹柱,坚实不朽。立方体房梁上的绘画,至今色彩艳丽,龙飞凤舞,活灵活现。院内银杏树树龄约千余年,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花期枝头缀雪,清香四溢,成为当地一大景观。隋家店村的寺庙建筑虽然已不复存在,但遗露野外的高大雕刻石狮,依然展示着当年寺庙的雄风。在松涛起伏的北大山,向阳悬壁上的石洞内,被村民奉为仙姑与玉皇的两尊塑像,栩栩如生。每到清明节,登山观光者络绎不绝,入洞祈祷者摩肩接踵。安前庄村的“老七庵”,团圆曼山前的九女坟、百子山前麓的皇姑庙,均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隋家店村始建于宋代,朝廷曾在此设官方驿站。1950年前,当地沿街民房多数兼作店房,客店多达30余家。明代洪武年间,外族刘氏迁住村中,至清代中期,村民刘文翔之五子中有四人科考及第,其长子刘遵和嘉庆年间中进士,官居户部员外郎加二级,诰授朝议大夫;其二子、三子、四子皆中举人,在异地为官。清嘉庆年间,隋家店村大街上,一字竖立着8座旗杆,旗卷东风,四时猎猎,蔚为壮观。刘遵和德才兼备,曾做过嘉庆之子咸丰的代课教师,嘉庆皇帝为他御笔书匾“老主同年少主师”,予以褒奖,从此人们尊称他为“主师”。此匾悬挂于隋家店村街前刘遵和家的大门上,按照封建礼仪,凡经此地者,除帝王外,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叩拜,再徒步穿过。
&&&&刘遵和体恤贫困,以义著名。他在京任职30余年,所得奉禄,好自俭敛,置些田地。凡有卖后欲典回者,他如价退还。告老还乡时,有土地千余亩,夏季阴雨连绵之日要佃户“晒麦穰”,春夏青黄不接之日开仓“晒粮”,且吩咐不许看守。实为接济穷苦乡亲。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普,为境内东贯头村人。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5年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为德国威廉皇家研究院研究生,获科学博士学位。他同几位著名原子核物理学教授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铀235裂变实验。王普为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唯一中国学者。1938年受聘到美国卡奈其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从事原子能物理研究工作。先后在美国杜克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任教授,开展宇宙线和高能粒子通过乳胶片的原子核反应研究工作。1956年8月,王普借赴欧洲参加物理学会之机,绕道苏联返回祖国。先后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原子物理教研室主任,并建立起乳胶实验室。曾兼任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省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省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
&&&&清末秀才高嘉晋,境内高家中疃村人。爱好书法、绘画和雕刻。后专攻桃刻。他据料施艺,精心雕琢,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虫鸟等。其作品人不盈米而眉目清晰,亭不过豆而楹檐分明。他的两件作品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赛会上展出,获银质奖牌。高嘉晋存世作品一是在1枚桃核上刻一丛芙蓉花与一个白头翁,刻工精细,图象逼真;二是在23枚桃核上刻《陋室铭》全文,配以插图,玲珑剔透,自然古朴。
&&&&依汶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曾是八路军一纵司令部、鲁中区党委、沂蒙地委、沂南县委等领导机关的驻地。中共沂水县委第一任书记朱寿年,就出生在境内朱家里庄村。此后,朱家里庄村走出的任团级以上干部,就达上百人。1941年,境内五空桥村民刘式矩为掩护军用物资,被日军三次按倒在铡刀下,脖颈鲜血直流,但终未说出埋藏地点,其事迹广为流传。境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沂南县境中部偏北。镇驻地界湖村,为镇政府和县政府所在地。东隔沂河与苏村镇、辛集镇相望,西与依汶镇相连,北与铜井镇相邻,南与大庄、张庄镇接壤,西南与孙祖镇毗邻。界湖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62公顷。辖47个村居,76647人。
&&&&界湖镇历史悠久。界湖村北三皇庙建于北宋,由此可知立村当在北宋之前。该村西有山,东有岭,山岭下有大片湖洼,村处中间高地,界于湖洼之间,故名界湖。界湖镇北宋时期属沂水县。1936年2月,设依汶区界湖乡。1939年10月设沂南县后,为沂南县界湖乡。1958年10月改称界湖公社。1982年2月称界湖镇。
&&&&北寨汉墓群位于沂南县城西3公里处的北寨村,为东汉时期墓葬。现已探明古墓6座,发掘3座。该墓群1977年12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墓是大型汉画像石墓,1947年因群众取土发现,1954年3月由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共同发掘。此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墓中画像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座汉画像石墓。
&&&&此墓坐北向南,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三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各室间有门相通。墓室用280块石材筑成,所有石构件都是按尺寸预制,然后安装成墓室。全墓有画像石42块,画面总面积44.227平方米。墓门画像石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中心。图中部刻有一座含桥柱、栏杆、华表的大桥,桥上及一侧为大批行进中手执刀、斧、矛、盾的汉朝步骑兵及一辆轺车;另一侧为手执刀、盾、弩箭的胡骑、胡卒,翻越山峦迎面而来,双方在桥头展开激战。桥下有划船和捕鱼者。三根门柱上分别刻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仙人、异兽等祥瑞图像。
&&&&前室画像以刻于东、南、西三壁横额上的吊唁祭祀图为中心。南壁横额中部雕刻一重檐双阙的祠堂,祠堂前广场上陈列着大量祭品,有正在下车的拜祭者。东、西壁上横额刻有手捧简牍、执彗、持梃、执笏的墓主亲属,在堂前迎候吊唁祭祀的众多宾客。南壁横额下刻有捧盾、执彗、击鼓的侍吏。其余各壁及中立柱、斗拱、过梁部位则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奇禽、异兽、仙人、神怪、铺首、云纹等。两室顶分别刻穿璧纹和莲花纹。
&&&&中室画像石以刻在四壁及横额上反映墓主人生活的画像为中心。东壁上横额刻有乐舞百戏图,众多伎艺人表演飞刀、掷丸、顶橦、走绳、七盘舞、鱼龙曼衍、戏车、马戏,敲击钟、鼓、磬、铎,吹奏排箫、笙、竽、埙和抚琴等。南壁上横额东段刻有生活气息浓厚的丰收图和庖厨图,有粮仓、粮堆和装满粮食的牛车,主人督导仆役装粮入库,厨夫们抬猪、椎牛、剥羊、酿酒、切菜、烧灶等情景。南壁上横额西段和西、北壁上横额刻有墓主人车骑出行归来图,众多亲朋在宅院、双阙前恭迎庞大的车骑队伍。上横额下的四壁则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周公辅成王、蔺相如完璧归赵、晋灵公放獒逐赵盾、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相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等12处。八角形柱、斗拱、过梁刻有奇禽、异兽、神怪、东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龙、云纹等。两室顶刻莲花纹、方格纹和圆饼纹。
&&&&后室画像石分布于中隔墙上。在南北两端承过梁的隔墙上刻有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和备骑的仆人,捧梳妆用品及洗涤溺器的侍女以及驱邪逐鬼的方相氏,表明后室为墓主人的寿寝室之地。斗拱、过梁上刻有奇禽、异兽、翼龙、凤鸟、水波纹等。两室顶刻菱格纹和莲花纹,并加施黑、绿、红三色彩绘。
&&&&画像气势恢宏,刻工精丽,线条纤劲流畅,是两汉雕刻绘画艺术中的珍品,从中可以考证东汉末年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典章制度、风俗人情、建筑发展、绘画风格、宗教哲学思想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汉画像石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墓作为词条,已收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多幅画像被《中国历史》教科书收录,《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建筑史》等也曾分门别类地作过介绍。
&&&&二号墓是1994年发掘的东汉晚期砖石墓。位于一号墓南面20米偏东。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除墓门和前、中室四壁,西二侧室隔墙使用石材外,均以青砖作材料。各室有门相通,室顶为青砖起券。此墓出土文物有陶鼎、壶、盆、盒、盘、碗等;石五龙戏珠三足砚、滑石猪、黛板等;铜女俑、泡钉、五铢钱等。其中五龙戏铢三足砚和铜女俑,在汉代文物中是极少见的,弥足珍贵。
&&&&除以上两墓外,附近还出土了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墓,均为小型砖石墓,出土文物有铁刀、金环、陶仓、陶盆、陶案等。专家综合地形、地貌和钻探分析,北寨村地下还分布有其他墓葬。
&&&&为加强汉墓群的保护管理,1994年,沂南县在北寨村修建了汉墓博物馆。该馆占地6.8亩,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馆内设有一号墓保护房、二号墓保护房、画像石拓片陈列室、画像石廊等。1996年开馆以来,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万人次。
&&&&北神墩古墓群位于独树乡北神墩村东,沂河西岸。墓群南北25米,东西15米,封土2.5米。南端一座墓门已出露,横额画像石已断。石上刻有车、马、人等图像,鉴定为汉墓。
&&&&在界湖镇原计生委院内(原三皇庙内),有一株树龄500余年的古银杏树,胸围6.5米,树高31米,冠幅东西23米、南北19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沂南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