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吊脚楼木匠师傅用墨线盒

布依吊脚楼_百度百科
布依吊脚楼
布依族吊脚楼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布依族吊脚楼建造技艺目前已被列入黔西南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吊脚楼布依族民居
贵州有句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旯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布依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依人用乡规民约来维护环境生态。在有名的布依大寨子里,一幢幢独具风格的吊脚楼,组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
布依族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由于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布依族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布依族地区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其楼房全系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两头搭以偏厦,顶上盖瓦或杉皮,有三间五间不等。
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春碓、磨房等。关于“干栏”式建筑,“干栏”一词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北史·壮僚传》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曰‘干阑’……”布依族一般都居住在半山腰及河流边,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因地而异,就地取材,利用木材和石头建房子,房顶上一般盖茅草、瓦片、石板,特点是冬暖夏凉,隔热驱湿。布依族聚居区,房舍多是竹木结构的三层三间瓦屋面建筑(最早的屋顶用茅草或树皮铺盖),这种建筑多于陡处坡地栽几根木桩,上用厚实的木坊与木板铺成平台,再于其上立柱建房。因底层主柱与上层主桩互不连通,属两个建筑实体。
布依吊脚楼建筑特色
布依吊脚楼结构
布依族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边住老人,右边住年轻人。
右边床前不远处一般设有火堂,用于冬天取暖、烹茶、聊天、家庭议事。
布依族不在正屋的火塘煮饭、炒菜,因为中堂是布依族敬奉祖先的地方。
有的户在一侧另修小房或偏厦,饲养牲畜、存放农具。富裕人家有修成三合院的,即正房前左右两边,各建一座厢房。再修一个朝门,中间成院坝(天井),厢房作书室、待客室、厨房或堆放家具。
布依族吊脚楼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即外部造型是简单、粗放、古老、实用结构,内部的家庭实物也是古老的用品,如农业器械、家用器具等。[1]
布依吊脚楼材料
吊脚楼的材料以枫香、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有三柱落地一担瓜、二柱落地两担瓜、七柱落地两担瓜(即十一个头),房高一丈六八或一丈八八,意即“要得发不离八”,一栋二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52根柱子,40个担瓜,93根椽子和4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
布依吊脚楼讲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一般要请当地摩公看地形、看门向、定日子,祈求消灾避邪、六畜兴旺。摩公大多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
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新华网. [引用日期]创刊号Since19551955年第1期
投稿邮箱:
中国民族>>
当前位置: >>
>> “南岭走廊”之七:吊脚楼、风雨桥、鼓楼 ——“南岭走廊”上的特色建筑
“南岭走廊”之七:吊脚楼、风雨桥、鼓楼 ——“南岭走廊”上的特色建筑
民族画报记者 慈仁群佩 列来拉杜 杨显国 李琳 余大锐 摄影报道&&&&时间:
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南岭走廊”上,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雨水充沛,森林密布。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劳动生产实践中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生活习惯等,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修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吊脚楼等民居,以及风雨桥、鼓楼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在展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天这些工艺精湛、历史悠久的建筑物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的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很好的保护。而那些手艺高超的建筑师也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或成为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人,受到世人的尊重。
醉美吊脚楼
吊脚楼是“南岭走廊”上生活在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的布依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共有的民居样式。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创造了这种底层架空,既防潮通风,防兽防虫,又较好地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干栏式民居,它是我国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之一。
“南岭走廊”上“地无三尺平”,层峦叠嶂的高山地带,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林木资源,但耕地少。为解决这一矛盾,“南岭走廊”上的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吊脚楼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或把房屋建在山坡上,或建在水边。建筑地基用青石砌就,间以木柱支撑作柱,前部悬空顶立,后部根据地形情况灵活地选址砌基。从材料运用来看,木材与石材相得益彰,和谐统一。房屋挑出前檐部分用木柱吊脚支撑,形成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的独特结构,吊脚楼也因此而得名。
建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有许多讲究和说法。准备建房材料时首先要选取上乘的中柱。在砍伐中柱时需准备香烛、纸钱、酒、鱼、糯米饭到树下祭奠,主人先砍几斧,再由其他亲友砍伐。备好的材料经晒干、推刨后由木匠发墨。发墨时主人在木柱一端执线,木匠在柱上拉直用力一弹,墨线笔直均匀,则表示吉利,否则还要重新发墨。立房是家中的一件大事。一般立房架和上梁同日进行,届时族人都会来帮忙,他们齐心协力把新房立起来,来参加立房架仪式的亲戚朋友都会带礼品来庆贺。立大门时要杀一只公鸡祭祀。待盖房、装饰等完成之后再择吉日乔迁。
木房的骨架结构(杨昌银
吊脚楼民居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都用卯榫构筑而成,结构合理,装饰精巧,按层分区,占地少,利用率高,功能齐全,集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建筑工艺之大成。它适合在各种地形上修建,同时又具有家庭生活的全部功能,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吊脚楼一般为两层,也有三层的。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是生活区,三楼则用来堆放各种粮食和杂物。吊脚楼屋顶一般为悬山式或歇山式,用青瓦或杉树皮覆盖。厕所、粮仓、晒棚等附属建筑,也大都采用吊脚楼形制,只是规模大小有别,无论是搭建、延建还是单独建造,都表现出极大的随意、借势,不受其他要素限制的特点。它们和主体建筑簇拥在一起,构成完美的山寨群落,在群山溪水之间,与美丽的大自然浑然一体。
“南岭走廊”上,不同民族的信仰与传统观念对村寨的选址和布局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在古代,“南岭走廊”上的部分少数民族以树为图腾,因此在他们的寨子里通常会有“保寨树”。按照乡规民约,寨子周围的“保寨树”是严禁砍伐的。如苗族历史上视枫树为神树。枫树枝叶繁茂,籽实累累,喻示繁荣昌盛,子孙发达。每逢初一、十五和重大节日,寨子里的人们都会敬拜神树。苗寨中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枫随处可见,金秋之时犹如簇簇烈焰,整个山寨都沐浴在一片耀眼的红色海洋之中。而春夏之时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苍翠欲滴如万顷碧海。
山川秀美,林木繁茂,美丽的村落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村落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南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
除了实用功能外,吊脚楼之美也是人人皆知。凡是去过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苗寨、侗寨的人,都会被吊脚楼这一伟大的创造所感动。在那里,吊脚楼有的站立于山顶,有的排列于山腰,而有的又坐落于山谷,它们或凌空飞架溪水之上,或险挂峭壁之侧,在那些看似无人能居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身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高高的脚柱,外凸的美人靠,倾斜的楼梯,起翘的屋顶以及簇拥的附属建筑,无论在什么位置,驻足观看,都有一种凌空之美。
从造型上看,吊脚楼呈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比较稳定而庄重的几何形体,既表现出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又表现出一种挺拔之美。吊脚楼最有韵味的地方是二层开放式的木廊。木廊用镶花栏杆作围护体,外侧还设置了美人靠。在那里,美丽的少女们手扶木栏对歌,倚在美人靠上编织,无疑是村寨里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沿河而立的吊脚楼民居 (杨昌银
一直以来,吊脚楼就以独特的神韵庇护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牵挂着远方游子的心,吸引着远近的文人墨客。
有一首诗里这样写到吊脚楼:“从未选择地利/面壁潜心修行/我们/定格成永恒的姿势/我们从远方流浪而来/一路的风餐露宿/疲惫的愿望使得我们/不再是行踪不定的候鸟/既然是鸟/我们得筑巢垒窝/来隔绝风雨/隔绝世俗/并把房子想象得很温暖/眼光可以不要越过山巅/眼下/一茬茬的庄稼/一茬茬的孩子/在阳光下拔节生长/廊上挂满金色的禾把/屋里添置了过冬的新衣和棉胎/整个季节/吊脚楼就踏实多了。”
侗乡风雨桥
在侗乡,有河就有风雨桥,有风雨桥就有美丽的故事。
风雨桥是侗乡的特有标志,集桥、廊、亭为一体,独具风韵。一般建在位于交通要道的溪流与河谷之上,结构牢固,造型精美,桥上有亭台楼阁和栏杆坐凳。既便于行人来往,又能遮风雨,避烈日。收割季节,村民将其用做临时仓库,在桥上堆放谷物,到了节庆的日子,它又成了侗族青年聚会欢歌的场所。
巧夺天工的风雨桥
据有关史料考证,唐宋时期,借鉴中原营造桥梁的技术和南方建造干栏式建筑的经验,侗族先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开始用托架简梁式结构修造起木桥。为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桥上还修建了长廊以躲避风雨。后来,桥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单孔发展为多孔,造型更精彩,桥面亭阁的构思设计更加精巧。
风雨桥由礅台、跨桥、廊亭三部分组成。礅台由青条石垒砌而成,坚固耐用,整座桥突出木石风格,古色古香。桥跨以密布式悬臂托架作为支梁体系,属于木构架体系。桥墩上铺设两排杉木作为托架梁,礅台上采用悬臂托架来支撑主体桥跨结构,风雨桥均为木结构,以榫枋和凿眼相结合,直穿斜套,使之构成严密牢固的整体,桥体由座凳、栏杆连接柱廊,栏杆处设有腰檐,起保护桥面和托架的作用,使之免受阳光暴晒和风雨侵蚀,从而更加经久耐用。木榫风雨桥的造型具有挺拔秀丽的特点,它与鼓楼和整个侗寨中浓郁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侗族生活的画卷。
广西桂林风雨桥
目前,侗族地区保存有大型的各种风雨桥近四百座。其中最有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桥。该桥建成于1924年,全长77.76米,离水面高11.52米,宽3.75米。有两台三墩四孔五亭和十九间桥廊。桥亭为风格各异的五层重檐。桥脊塑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龙鱼造型,上盖青瓦。整座桥梁除石墩外全用杉木建造,以榫衔接,结构严谨牢固,技艺巧夺天工。临江倒影,显得格外雄伟壮观。该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中的风雨桥
关于风雨桥,侗族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其中一个有关“青龙”的故事广为流传。
相传很久以前,在侗族的孟寨附近,有一个大深潭,潭底有一条青龙,一条乌蟒。青龙年年给侗族做好事,变成木匠后生帮侗家修鼓楼、建村寨、架桥梁等。而乌蟒则处处危害村寨人民,一次乌蟒发起洪水,淹没了村寨。就在全寨人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刻,青龙化成了一条长桥,慢慢地向洪水中的人群移动,搭救了全寨人。洪水退后青龙又再次化为小木匠回到孟寨,将他原来给孟寨建的鼓楼、桥梁、凉亭等修复一新,用三天三夜使全寨复原。然而乌蟒并不甘失败,伙同寨中巫婆,将青龙害死。然而,寨中乡亲也按照青龙事先布置好的办法将已受重伤的乌蟒处死。为了纪念善良勇敢的青龙,为表明侗族憎恶崇善的心愿,侗族人们在寨边河上筑起了一座座坚固的桥。桥身象征着青龙在洪水中救人的形象,桥上的塔楼也是仿青龙当年建造的鼓楼式样,塔楼里还画有栩栩如生的龙神,既表达侗族追念和尊敬青龙的深情,也寄托侗家祈祷龙神保佑四方年年风调雨顺的心愿。因此,人们又称风雨桥为回龙桥。
显然,除了交通功能外,侗族先民给风雨桥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功能和宗教色彩。
以前,在侗寨里,人们通称风雨桥为“福桥”。一些地方,侗寨的老人说,福桥是用来“堵风水,拦村寨”的。过去,侗家建房立寨很讲究地势风水,当村寨所处的地势风水有不尽如人意时,人们往往要建造一座福桥来“堵风水,拦村寨”,这样就可以“消除地势之弊,补裨风水之益”,从而使村寨免灾却难,黎民安居幸福;其次,侗寨依山傍水,河水从村边流过,其势汤汤,一去不回,财源易受冲克,所进难以积贮,福桥拦住寨子,财源不外流,收入便日见殷实,因此,福桥都是面朝上游的,正面设置栏杆,靠下游的一面用木板封实,以起拦堵之效。以前,几乎每座风雨桥都设有神龛,供奉关公、文昌、魁星、判官、土地神等神像。逢年过节或外出办事,村民要到这里磕头烧香敬茶,以保顺利平安。
浪漫的风雨桥
侗族人民不仅是风雨桥的建造者,也是勤劳善良、互助团结、民风淳朴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一些风雨桥旁修有水井,劳累奔波的行人可在井旁的树荫下歇凉解渴;冬天,热心的侗民在风雨亭里生起不灭的火塘,让行人休息或取暖;还有人经常将自己的草鞋悬挂于桥亭,供长途跋涉的人们穿用……风雨桥上的这些行动仿佛是无声的语言,反映了侗族人民美好善良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人们对于侗乡古寨的情韵难以忘怀的原因之一。
在侗乡,风雨桥的用途还不止这些。收割季节,村民将其用做临时仓库,在桥上堆放谷物。到了节庆的日子,它又成了侗族青年聚会欢歌的场所。
“藏”在密林中的侗乡风雨桥。
太阳落山,黄昏已近,月亮慢慢爬上了吊脚楼。犬吠人声,渐至淡远,芦笙的旋律便从木楼的窗子里、稻埂上、竹林中悠扬地传来。这时,阿哥阿妹牵着手走上了风雨桥。幽深的桥廊里,就有了窃窃私语,就有了甜甜笑声。月光从廊窗照进来,沐浴着瘦瘦的男人和秀秀的女人,都有着如月的目光,清澈,温润。桥下流水潺潺,若碎银闪亮。风雨桥,连着村村寨寨,见证着亲情、友情和爱情!
诗人郭沫若先生虽然没有到过柳州的三江侗乡,但看完一幅程阳桥的图片后,竟也引发了如潮的诗思,欣然写下了一首七律:“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侗寨心脏”鼓楼
来到侗乡,无论站在寨子的哪边望去,都能看到一座既像宝塔又像亭阁,既雄伟而又雅致的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千百年来鼓楼一直伫立在侗寨的中心位置,成为侗寨一道亮丽的风景。
霞光里的鼓楼
鼓楼的建筑特征
在侗乡世代相传这样一个传说,从有侗族村寨开始,就有了鼓楼。侗寨鼓楼一般按族姓建造,一个族姓造一座鼓楼。如果一个侗寨有多个姓氏,那么一寨之中就会矗立几座鼓楼。鼓楼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它们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设计。无论多复杂都没有图纸,全凭师傅一根竹竿、一把木条来把握。把一根竹竿剖成两片,每一个木枋、每一个洞眼都记在竹竿上,那些符号只有侗族的木匠师傅才认得。
现今的鼓楼造型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分为塔式鼓楼和阁式鼓楼两种。塔式鼓楼呈正方形,底层是四方形,上部是多角形,重叠而起。一般下部较宽,上部较窄,有的五六层,有的高达十三层,远远望去造型优美、高耸挺立,颇似古塔。另一种鼓楼为阁式鼓楼,多呈长方形,造型朴素,结构灵活多变,颇似侗族的民居。
鼓楼四周墙体采用栅栏形式,栅栏内部通常有12根大柱子构成第二层柱网序列,鼓楼内部通常有4根主柱,支撑着鼓楼主要结构及屋顶的重量,4根主柱建立了固定的、中性空间领域。这种构成法使得鼓楼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保持着视觉的连续性,使得鼓楼与村寨在空间上产生融合性和内聚力,鼓楼的中心是火塘。
鼓楼内部结构
鼓楼的檐层一般为三到十七层不等,多为单数,最高达30米。塔式鼓楼中,有的在二层以上变做六边形或八边形,阁楼顶部有多角攒尖顶、歇山顶、悬山顶等。鼓楼从下往上,面积层层缩减,从外部造型上看很像一棵硕大的杉树。
细节装饰上,人们在横枋、四壁或门上绘画各种图案: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牧牛图、春耕图和纺织图;有以图腾和民族吉祥物为题材的,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形象等等。此外,人们还在鼓楼上写下一些希望寄语,如人丁兴旺、九州同春,五福呈祥等,反映了侗家人的美好向往和文化观念。
鼓楼的功能
关于鼓楼的起源,侗族民间传说,从前位于深山中的侗寨,经常遭受土匪的劫掠。侗寨中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名为娄姑娘,被土匪头子张土漏看中。他下书给寨老,限交糯米、猪牛、银两若干和娄姑娘等十位姑娘,倘若不交,就要烧寨杀人。娄姑娘献计要寨老佯装应允,并设宴请张土漏到寨中取物接人,待张至寨,即鸣鼓为号,伏兵四起,将其围杀。后来,寨老和全村依计而行,杀死匪首,使全寨免遭灾祸。事后,寨老召集大家,建鼓楼并在楼里挂一面鼓,如遇火灾或敌情,就击鼓传信,召集族人,共同抵御灾害或入侵者。
为了加强凝聚力,组成强大的社会群体,历史上侗族还创建了“款”这种独特的社会组织。款是地域上相邻近的村寨之间为了彼此共同的利益,协议缔结而成的村落社会组织形式,或称为地方性政治军事组织。分小款和大款,小款一般由若干村寨组成,大款则由若干小款组成。款这一组织有选举产生的款首,有共同遵守的款规、款约。其主要功能是对内负责管理民众,对外负责抵御外侮。位于村寨中心的鼓楼自然成了款首们聚会议事,立约讲款,召集族人的场所。
节日里,鼓楼前成了”歌舞的海洋“。(杨昌银
后来,鼓楼功能逐渐扩大,不仅有击鼓报信,召集族人议事的场所功能,还成为村寨的娱乐休闲中心。鼓楼在侗语叫“百”,意为“扎堆”、“聚集”。农闲时节或耕作之余,人们来到鼓楼下聊天、唱歌、讲故事。每逢喜庆节日,盛装的侗家人就会在鼓楼坪欢聚一堂,吹芦笙、踩歌堂,演侗戏,年轻人甚至利用这个场所对歌叙情、谈情说爱。正如侗族民歌中所唱“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无处寻欢乐,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来,有了聚集的地方有了欢乐的歌”,这些正是对鼓楼功能扩大的最好佐证。
侗族地区曾有“未建寨子,先修鼓楼”的古训。也有人说,鼓楼为“寨子的心脏”,无论寨子大小,鼓楼必须建得使各家都能看到其尖顶。走进侗寨,站在鼓楼面前,事实上就是站在侗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站在无限的想象之间。鼓楼,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沧桑的老者,讲述这一个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演变和文明进步的轨迹。
一首侗族诗歌《远去的鼓楼》这样写道:“如今我面对一张泛黄的照片/风雨之中似乎还听到了铿锵之声/远古的鼓角征战厮杀/如海市蜃楼般的幻影/在眼前缥缈而来又缥缈而去/鼓楼毁了又建建了又毁/一个历尽沧桑的民族呵/木雕画梁上的记录/也是那样千疮百孔/正因有千疮百孔作点缀/古老的民族古老的鼓楼/更加放射出不屈的光芒/更加盛开出艺术的花朵。”
各地民宗委:
&&友情链接:
民族画报社 版权所有您的位置: >> 正文
石柱:漫谈“石柱土家吊脚楼”
中益乡官田土家寨子
石柱是吊脚楼的艺术殿堂、是土家木匠的发源地之一。石柱历史上的大型建筑:秦良玉大都督府,银杏堂、桥头坝杨家大地主庄园、石家乡姚家院子以及境内众多的寺庙、桥梁、碉楼、兵寨等建筑,无不闪耀着土家木匠智慧的光辉。石柱土家木匠修建的吊脚楼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可以说件件都是生命的路标,座座都是艺术的瑰宝。
“木叶声声惹人醉,吊脚楼上油茶香”,吊脚楼在土家山寨形成了一道美轮美奂的艺术建筑风景线,灵巧的布局在山川河流之畔、田野沟渠之旁,使整个土家山寨熠熠生辉。
石柱土家吊脚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它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正是这种求动态、多层次、高水平的对称均衡,土家吊脚楼被打造出典型形态美,显示出了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具有超越视觉的特异品质。无论远眺近览,还是平视仰瞻,它那优美的形体线条,总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一、别致的形式和风格
“武陵楼台奇,应推此第一。”石柱土家吊脚楼作为讲求审美的建筑物,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它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在不同的空间环境里,也都各具特色,风格别致。正如有的作家所描写的那样“层层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叠波涌浪,令人脑海里浮现出海市蜃楼的幻觉,不禁遐想联翩”。从宏观上看,石柱土家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同时也表现出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梁、柱、枋、檩之间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是一个三棱体,在视觉上给人端庄、雄健的感觉。另外,石柱土家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成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有的还悬吊在水上头,水流楼影动,人像驾小舟。“一支山歌河里撒呦,网起笑声几背篓”——这正是土家吊脚楼宛如仙境,令人心向神往之处。
二、流动的视觉和情调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楼美尽收。”首先,石柱土家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因此,这些吊脚楼生动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吊脚楼之所以会吊脚,就是因为在二层上“出挑”,一般“出挑”1—1.5米,然后再加上屋面的出檐,形成“头重脚轻”的格局,使人感到不稳定,但当它同建在实地上的正屋连在一起时则相互呼应,从而使整个建筑物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其次,从整体布局看,它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溜脊,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雄踞山巅,气势壮观。仿佛就像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翱翔于山岭之中,虽是静物,却使人感到极强的动感。加之依山傍水而建,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从而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玲乡银杏村
三、技艺的古朴和典范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石柱土家吊脚楼充分体现出了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从实用性来说,它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石柱的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悬葬,构成了山奇水美的武陵画廊景观,而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自然环境,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通过相互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致向更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讲,它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别具匠心的建筑技术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情趣的有效结合。
四、多彩的元素和特性
“抱来明月当枕头,多少神奇楼里收。”石柱土家民族文化中丰富多彩的细部元素,被木匠们充分运用到土家吊脚楼建筑中。远远望去,吊脚楼屋顶普遍装设翘角飞檐,飞檐之上饰以鸟兽雕塑,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其对自然生物的亲近和热爱;近处细看,最具特点的是各种窗花,有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容丰富多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寓意深刻;在房屋的外部,青石板铺路拾阶而上,连通木构大门或板石墙壁,表现了特有的田园和山野气息。走进土家吊脚楼房屋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厅堂的“天地君亲师位”,这是少数民族伦理宗法关系的文化元素;另外,在房内,诸如厅堂摆设四方的板石,寓意“四季平安”;在阴沟落水口处的铜钱形状的地漏盖子,则是表示“水流出去,钱留下来”的淳朴理财观念。凡此种种细节和元素,都体现了一种特定的民族特性,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 []
[责任编辑: 姚颖 刘妙玲]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重庆精彩
黄桷树下,讲述城市的故事,见证城市的变迁,记录城市的点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匠师傅锯木料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