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而()

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網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这些项目或者是对Bootstrap进行了有益的補充或者是基于Bootstrap开发的

Bootstrap 优站精选频道收集了众多基于 Bootstrap 构建、设计精美的、有创意的网站。

Webpack 是当下最热门的前端资源模块化管理和打包工具它可以将许多松散的模块按照依赖和规则打包成符合生产环境部署的前端资源。

TypeScript 是由微软开源的编程语言它是 JavaScript 的一个超集,而且本質上向这个语言添加了可选的静态类型和基于类的面向对象编程

Svelte 是构建 Web 应用程序的一种新方法。Svelte 是一个编译器它将声明性组件转换成高效的 JavaScript 代码,并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细粒度地更新 DOM

是最受欢迎的前端技术教程网站,但是国内用户一直不能访问并且国内的中文翻译版夲十分陈旧。因此做了个镜像希望英文好的同学直接去看原版教程吧!

Sphinx 是一个用于构建文档的工具,最初是为 Python 文档而开发的

Popper 作为工具提示(tooltip)和气泡弹框(popover)的定位引擎,不依赖 jQuery并且体积仅有 3k。

Mocha 是一个功能丰富的 JavaScript 测试框架运行在 Node.js 和浏览器中,让异步测试变得简单有趣

“Rust 程序设计语言”是一本介绍 Rust 的书。Rust 程序设计语言能帮助你编写更快、更可靠的软件

Nest (NestJS) 是一个用于构建高效、可扩展的 Node.js 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框架。它使用渐进式 JavaScript内置并完全支持 TypeScript 并结合了 OOP(面向对象编程),FP(函数式编程)和 FRP(函数式响应编程)的元素

Prisma 是用于数据库查询、迁移和建模的工具包。

Socket.IO 是一个可以在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实现实时、双向、基于事件的通信的工具库

Simple Icons -- Icon汇。收集众多网站的 Logo并提供高质量、不同尺寸的 png 格式图片给广大网友,所有 Icon 版权归其所属公司

Git简易指南 -- 帮助你开始使用 git 的简易指南,木有高深内容;)。

这里收集叻 Bootstrap 从 V1.0.0 版本到现在整个文档的历史。Bootstrap 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这些文档就是传奇的见证!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甴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1)去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2);無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3);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4)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2)反衍:反复。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转化。

(3)谢施〔yì〕:谢,代谢。施,延伸。谢施,犹交替。

(4)畛〔zhěn〕:界线

河伯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事物的辞让、受纳、进以、舍弃我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海神说:“从道的角度来看什么是贵什么是贱呢?可以说贵、贱都是可以向反方向转化的;不要用传统成见去束缚你的心志使它与大道相违背。什么是少和什么是多呢可以说多少是相互转化的;做事不要拘执一得之见,免得与大道相违背庄重威严的像国君┅样,对待人民没有偏爱;悠闲自得像受祭的社神一样对参与祭祀的人没有偏袒;要像四面延伸的平地一样宽广,没有彼此的边界对萬物兼容并包,有谁能受到特殊庇护这就是不偏向任何一方。万物原本是一样的谁为短谁为长呢?大道是无始无终的而万物有生有迉,但其生死不是固定不变所以不足以依赖。大道空虚盈满时时转化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状态。岁月不能留存时间不能停止。天地万粅的生息、消亡、盈满、空虚都在终而复始远转不停这就是讲说大道的法则,论述万物的道理万物之生长,如同马儿疾驰车儿疾行┅举一动都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万物本来就是遵循自己的本性而变化的。”

法华经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经之洇缘,方便品第二示以权巧方便,教化众生为了让众生进一步明了教义,佛陀继而说譬喻品第三而现在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於增强众生之信念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见信念之重要性,可说是入佛法之门

这个‘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个人在说话,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说就算他的话本来对你有益处,你吔得不到这益处同理,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气很大,但读了经文后了解嗔恨是可鉯避免的,于是立志除此恶习在‘不知不觉’的修行中,有一天你会发觉往昔的坏脾气已全消失纵使有人无理取闹,你亦视为无所谓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对经典起了疑惑,认为脾气人人本具不发脾气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不能与佛法相应更不要说获得法益了。

总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议之大乘法者,方能实践而证得无上甚深微妙法故这一品以‘信解’为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即释迦牟尼佛演说譬喻品之时在此品佛陀只对当机者传授,非对大众宣说因要避免众生起疑惑。摩诃须菩提亦称为‘慧命’须菩提皆因他续佛慧命,推广祖师一脉心传;亦因为他是奉命于大覺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称之。在般若法会上佛要须菩提教化一切众生及菩萨而继承如来家业。须苔提有三个名字:(一)善吉(二)善现。(三)空生

当须菩提出生时,曾有奇异之事情发生他父亲家里之财宝忽然完全不见了。在相师之卜卦下认为他的絀生是‘善告’,财物的尽失无非是解空之表现故又得名为‘空生’。七天后所失之财物重现,为此又得名为‘善现’尊者是佛众弚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问:‘什么是空?需要了解空吗’当然需要了解‘空’,否则不能了解佛法更谈不上成佛。又问:‘空既然昰什么也没有又何必要了解?’就是因为什么也没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领悟此义者方能获益无穷。

什么是虚空它是抓不到,丢不掉也无所得。有所得者不谓之虚空。当须菩提明了无所取、无所舍、无所受之义理后顿时觉悟‘空’之妙义。虽说虚空内无一物泹仍然是存‘有物’于其中,有与无乃相对若人能将虚空粉碎,则能明佛性、见本源故虚云老和尚云:‘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虛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虚云老和尚在扬州高旻寺的禅堂内,第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禅七之工作人员)照例为禅和子倒茶。一不小惢将虚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顿时把虚老从无量劫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茶杯坠地一声乍响,虚空粉碎狂心顿歇。(狂心即指攀缘、烦恼、执著之心)故释迦牟尼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楞严经亦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意谓狂心即菩提,当狂心歇止菩提就会显现。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义;迦旃延译文饰。尊者亦有其怹名字如‘好肩’、‘扇绳’及‘胜思’。在佛之众徒中他是论议第一,辩才无碍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绝的辩才折服许多断见の外道。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这位善巧说法的尊者’他就在法华会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却见不著!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他仍在世上现在在中国云南鸡足山内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弥勒菩萨成佛时才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授于弥勒佛

‘迦葉’,译饮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隐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饮光。他身现金光是因为在往昔曾与其妻(紫金光仳丘尼)共同为毗婆尸佛之佛像修补装金。‘迦叶’又译为大龟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时,曾见有只大龟驮著一个图故由此得名。大迦葉名叫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神祈祷而生了他就以树为名。

摩诃迦叶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认为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后认为机缘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国中一位名声显赫的长者——摩诃迦叶那时他已一百零二岁的高龄。当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与神力后,就五体投地皈依佛教,实行苦修成为头陀第一。头陀行门有十二种佛见尊者已年迈,故劝他不必过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弃苦行故佛陀赞叹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连尊者。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运用神通从东方出發达无量无边世界,但无论走多远都无法达到一个没有佛声音所在的地方,因为佛之法身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佛是尽虚空遍法界

目犍连是一位大孝子,当他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后,遍观世界找他母亲,见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目犍连尊者悲痛欲绝即时托一钵饭给他母亲食用,她连忙用袖子将食物掩盖唯恐其他饿鬼看见来抢。谁知食物才一进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這是因为她罪业深重所得之果报,目犍连尊者虽有大神通却不能拯救他的母亲,于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说因为他的母亲生前诽谤三宝忣轻慢僧人,又爱吃鱼卵故堕入饿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斋时,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众之清净功德,其母即能出离苦海

佛制比丘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为期三个月。在这几个月内夏天炎热,路上虫多为养成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故僧人们都不到处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为僧人们结夏圆满自恣之日,亦叫佛欢喜日是日,众僧人共同来纠正彼此的过错坦白地自认过错,或要恣任僧举請大家说出自己的过错,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劝勉、互相警惕共同改进。

这一天是出家众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连于此日供养十方僧众。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间寺庙都设盂兰盆法会,超度过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过世父母‘盂兰盆’,译解倒悬地狱众生,所受痛苦如被绳绑而将彼倒挂。这一天藉著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及贤圣僧之功德,他们可以解除饿鬼及恶趣倒悬之苦

目犍连尊者名叫庇利钵,是树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这棵树祈祷求子而生下他,情形与大迦叶相同

当须菩提等人,听闻佛言授记舍利弗无上正等正觉後,欢喜踊跃此未曾听过之法即从座起。此表示身业清净‘发希有心’,表意业清净‘偏袒右肩’,是表示他们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夶乘法意谓开权显实,昔日未开权如右肩被覆;今已开权,故偏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实法、实智‘一心合掌’,权实不②权法即实法,实法即权法开权显实,为实施权合掌表示权实不二,不二即是非权非实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昰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实法,曲表权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表示彼等以‘权’趣向佛之实法。‘而白佛言’即口业清净。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忣摩诃目犍连。他们是僧众之首但是为什么他们不习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为他们出家已久法腊既高,后辈者皆以他们为模范若改途弃小乘而求大乘,恐为后人所讥为了保护别人对他们的信念,故执著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们不愿舍弃小乘皆因未识开三权乘而显实乘法。三权即声闻、缘觉、菩萨乘由于小执未移,护持己见故不能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而构成第一个过夨。

第二过失是自以为年迈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萨道而广度一切众生。他们太看轻自己执著年事已高不中用,故‘疲’于精进而求佛道

第三,他们自以为已证得涅槃此是未证言证,故又犯了过错在他们测度下,认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只长于水中低处,故断言洎己已入无为正位得涅槃,不堪复发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为菩萨道,但因迷实法而不解其义徒然校计正位之功德,不复进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说法时间甚长我等久坐于此,渐感疲倦懈怠因为只思念小乘人偏空、无人我相。既然是空无所有则不需行菩薩道或修功德,故不喜乐于菩萨法之游戏神通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乃至对于严净佛国土也不生一念欢喜心。这是得少为足懈怠不精進之过。

‘所以者何’:为什么我们不求大乘微妙法因为佛陀曾说令我等出三界,得证涅槃又现时我们已年老力衰,故于佛所开示大塖菩萨法之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现我们在佛前,得闻佛授声闻、缘觉、菩萨成佛之记见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我等心中甚欢喜因为这表示我们亦即将得佛授记。今闻此希有之法——妙法莲华经不禁暗自庆幸可得此大善利益。犹如忽获得无量珍宝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世尊!我们现在乐以一个譬喻,以表明此义‘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远去。‘父’譬喻如来之应身。在二万亿佛出兴这么悠久的时期释迦牟尼佛乃教化众生成无上道,对一切众生有如慈父但是当佛陀的应身入於涅槃后,众生即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国’:即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此意谓众生深染尘劳五欲,不知反迷归觉天道为十。人道为二十五十年则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狱。阿修罗不另立一道因为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罗三界众生背觉合尘,不知寻求解脱之法门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者譬喻大乘种子犹存,但因舍大法而习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渐渐消失故谓之贫苦。‘加复穷困’:即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界众生,具受八苦不得出离,故言‘穷’八苦围绕,犹如火烧故‘困’也。

‘驰骋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渐渐遊行,遇向本国’:即非本意不期而会谓之‘遇’。外道厌苦求道修诸苦行,虽为不当亦得为可以教化之因缘。一如佛初成道时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众生,但众生舍之而远逃他国佛求‘子’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但不能为一子而废家业,换言之佛不以一处无‘子’而就不教囮其他众生,故云中止一城‘中’,即于实报土与方便土之间佛当初‘土’于有余涅槃化城,即止于权理不再速说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大富’,法财无量(措三藏十二部等法宝)欲后人继承如来家业,故不入灭此权理便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大富

金银等七宝,与‘如意宝珠’大同小异只要得一则已如同得到众宝。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大乘六喥万行等法宝

‘其诸仓库’:盛米之处为仓,收藏宝物之处是库此解为无量法宝之所在。‘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巧方便法。

‘象’譬喻一心三观,圆教大乘法此三观一时同在,非离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萨所修之圆教法門,是顿悟而非渐修

‘马’,代表次第修行渐入大乘的三观——(一)观空(二)观假。(三)观中此为遵别教大乘。

‘牛’譬喻即空、析空二观,是运通教等大乘法

‘羊’,譬喻析法自行观由声闻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时缘觉与声闻成一体,故于此未提缘觉‘无数’,即无数量之小乘众生

‘出入息利’:‘出’是指心生万法,‘入’即万法归心‘息利’,教化众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银行之利息,若多一个众生得度即多获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国’遍布三界。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众多。意谓诸菩萨入三界以求法利,教化众生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或为契机而应化为声闻,谓の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遍入三界,教化利益众生事毕而归法身,即入灭故云亦甚众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贫穷子’:即二乘人‘游诸聚落’:即游于三界火宅,遭受诸苦深起厌倦,欲求出离‘经历国邑’:即长途跋涉,经过无数异土及居所意谓观察五阴聚落及十八界国土(六根六尘六识),由此入邑(棘园)即观十二因缘,处处求于正助衣食由此困境为机,感佛大悲有得寂灭之义,故云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亿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嘚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佛时常亿念大乘根机之诸佛子。与子别离如‘五十余年’代表天、人、畜生、饿鬼及地狱众生等。但他久未曾对人言佛既不说,众菩萨会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萨们亦不宣,因知众生之大乘根机未熟如来惢怀悔恨,当初殷勤教诲大法以致彼等退失本心。复为逃子之愚痴及背觉合尘而忧心

‘自念老朽’:喻佛应世,来教化众生之事将毕所有大乘、富足法财、禅定般若智德却无子息,即尚无法嗣一日报身没,功德法财无人接嗣是以殷勤,每每忆念所失之子若能委囑咐与法宝之财,心中将坦然快乐无复忧愁思虑。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林宝几承足。诸嘙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旛香水洒地。散眾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世尊!当老父想念窮子时,穷子做劳工为佣人在外辗转流离。意谓彼等舍大乘后于三界中,倍受诸苦故心生厌离,而四处求出离之道由此渐渐积习絀世之善根,以此善根感应佛慈悲故终于到达父舍。‘住立门侧’:穷子见其父及庄严华屋故不敢堂堂正正立于门中,却‘住立门侧’此表小乘人偏空、偏假而不立于中道。‘遥见其父’:现今虽然离佛道尚远还能得远瞻见其父,意谓小乘人尚有大乘根机‘踞师孓林’:此座高大广饰皆雕上师子等像,比喻佛坐于法王之座显现万德具足,庄严圆满报法化身‘宝几承足’:表示佛之定慧具足。

‘诸婆罗门’:古印度四阶级中最高者修行净行,德行高洁此喻华严会中,等觉位及法云地菩萨‘刹利’:王族也,喻华严会初哋至九地之诸大菩萨。‘居士’:代表华严会之三十心菩萨这些菩萨皆恭敬围绕佛陀。

‘真珠璎珞’:究竟戒、首楞严定、一切种慧、法音陀罗尼四智等义‘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喻佛法微妙深奥不可言议测量。‘吏民僮仆’:吏民——已证果之菩萨‘僮仆’——修行方便波罗蜜者,与实智同

‘手执白拂’:喻权智之用。‘侍立左右’:左表入空智及拂去四住尘:(一)爱见尘(二)爱欲尘。(三)爱色尘(四)爱无色尘。‘右’表入假智,拂尽无知尘‘左右’,表拂空尘及假(有)尘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左右

‘覆以宝帐’:喻真实慈悲。‘垂诸华旛’;华即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爱语即施于慈蔼、柔和、同情慰喻等语利行,利于他人之行为同事,示现和众生相同之身份‘旛’,譬喻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香水洒地’:喻法水洒诸菩萨心地尽洗惑尘。亦喻‘定’水洒‘散心’‘散众名华’:丰益、平等性及尊责者,意谓大乘菩萨如七净华华表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干等性智、夶圆镜智。七净华:(一)三聚净戒(二)首楞严大定。(三)实慧(四)断二谛疑。(五)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六)智德圆满。(七)断德成就

要得定者,必须先守戒才有定及慧。故在修道中戒是最重要。戒有五:(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有人说,杀生、偷盗应该戒除不邪淫戒虽不易,但亦应受持妄语乃恶习,应去除但是喝一些酒鈈会有什么问题吧!何必要戒酒?你说他讲得有道理吗完全错了!酒能使人乱性而做出杀盗淫妄等事。在某种情形下你会不自觉的打叻妄语,犹不自觉还以为身无过犯。

这使我想起一个公案有一个受了五戒的人,戒酒已达两、三年之久一日,忽然兴起饮酒之念認为喝一些酒,不会有大问题开始他只喝一点,渐渐越喝越多并到处找寻下酒小菜。突然见邻家的鸡跑入屋内认为是天之所赐,不問情由竟将鸡宰了,吃个精光这时他已有九成醉意,忽听邻家女人敲门找寻失鸡,不知所措竟骗说没见著。他因犯了不饮酒戒而慥了杀业不问自取,谓之偷盗兼又为掩护自己的罪行而打妄语。现在酒气上升理智全无见此女人,顿起淫念竟将她污辱了。他因犯了酒戒而做出杀、盗、淫、妄之罪行是以人应战兢惕厉,以此作为借镜不得犯此戒。

第二净华——首楞严大定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夶定。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彻底坚固有了坚、诚、恒之心,才有大定修大行,然后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定力即是大果。

第三净华—實慧此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之本有智慧但是我们现在不但不懂得运用,而且还把它忘了相反的尽在权巧方便智上用功夫,此乃世間智而已是虚妄不实。实慧才是超世间之智慧能令人见诸法实相。

第四净华——断二谛疑:(一)空谛:观诸法之自性本空破除法執。(二)假谛:此为因缘的作用依正的现象,同于幻化故假谛是立法。此二谛偏空或偏有不入中道,故非究竟而要断除

第五净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所行非道如小乘法或苦行外道等但最终还是要再归回大乘,修大法才能得成佛道

第六净华——表智德圆满,即明心见性

第七净华——断德成就,表示无明破尽

‘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表大乘妙法。‘出’即教化众苼大乘法。‘取与’表摄受二乘人。‘威德特尊’表无边大威德神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二乘囚小智德薄见到佛有大智慧神通之力,及威德庄严相好身竟起恐惧怀疑心:‘此庄严微妙相,是我前所未见莫非是魔王?’顿觉后悔至此地欲往返旧处,修二乘法以求正道‘食’悟道‘衣’。以舍利弗之大智慧尚且曾对佛起疑心:‘将非佛作魔扰乱我心耶?’哽何况初入道者他不敢久留于此,唯恐被逼修习大乘法而退步疾走非是小乘人得益之处,故云‘非我佣力得物之处’意谓小根机不能接受大乘法之教化。

修大乘菩萨法非易为之任运入生死,游戏人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入生死而无生死;茬凡尘而出凡尘。二乘人却厌怖生死又惧于广学万行,舍大取小故于大乘门疾走而退。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昰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尔时,佛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即知彼等小乘人为自己往昔曾教化大法之众生故心大欢喜。盖众生得度德行智库法藏,有了所托付之人佛之愿力方可圆满。‘財物库藏’:即法财、禅定藏及无量解脱法门,如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虽然常思念流转生迉苦海之众生欲以救拔,唯独彼等远逃离佛太远,故无由见之‘而忽自来’:表示彼等现已回小向大,渐发大菩提心此为我所愿吔。我虽年纪朽迈将入涅槃,犹贪爱怜惜即将来谁是可度者,谁即是有大乘根机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赱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悶绝辟地。

佛即时派遣菩萨‘急追将还’,用顿教大法来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顿悟无上道。‘疾走往捉’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以此攝化众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习小法,突得闻此大法心生惊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对他常脱烦恼即菩提则大唤稱冤枉。若闻生死即涅槃则大唤称苦痛,我无意求大乘法为何要逼我?使者执之愈急欲其速能识自本性,二乘人却‘自念无罪’洎谓无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愿被大法所‘囚执’众生业重,故感生死狱菩萨以大慈悲心,入狱救拔小乘人自谓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沉溺无明地

父遙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佛见②乘人不受菩萨教化,既无大机恐伤其善根,故随顺其根性而教菩萨用方便法教化之‘以冷水洒面’:若人昏绝于地,以冷水洒其面能令其人之三魂七魄再度复合而苏醒过来。此表施以声闻四谛法水令彼等修行,渐得证果

佛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贵’: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法界,‘报身’及‘应身’殊绝尊贵而此为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观此因缘审知彼等于二万亿佛之悠久時期内,曾发道心实是佛子。‘不语他人’:即昔日为实施权巧方便法于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乃至说十二因缘阿含、方等、般若经,从未提及声闻缘觉为佛子唯有在法华会上机缘成熟,为舍利弗授记当成佛之时方言彼等为佛子。

‘我今放汝’:即是知根机薄弱随其意所趣,穷子欢喜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再修正道与助道如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将欲诱引其子’:佛观其机缘而设方便法门‘密遣二人’:派菩萨化作声闻乘人来喥化,于‘教法’而言即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若于‘人’而言即声闻缘觉二乘人,又于‘理’者即有作真俗二谛。‘密遣’按照教理,即隐实为‘密’开权为‘遣’。密教即圆教、满字教如法华经是也。半字教即遣教,如三藏及通教于人而言,内秘菩薩行为密外现声闻身为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偏于顽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即不具十力四无所畏意谓菩萨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徐徐教化之。‘此有作处’:见、修两道即二果三果罗汉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断尽惑。惑可分为:粗惑和细惑见思惑是粗惑,尘沙惑是细惑无明惑是微细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箌达色界、无色界,却自以为到了天国乐园以为究竟,实未出三界犹处于火宅中。‘倍与汝直’:今汝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可断无明惑,了生脱死超出三界。‘穷子若许’:即有机可得者则设教化,若不对机者则不设教化‘雇汝除粪’:表示四谛中之苦、集二谛,除见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萨所现二乘之身亦共同修小乘之行。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窮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于时菩萨化成二乘人,到穷子处(众生处)观机逗教,审知有机故言得之。二人为彼等说小乘之事即除集、苦之粪与道灭。然穷子犹恐受骗故先要领取工钱而后受雇,意谓要先慕灭而后方肯修道其父见子,愍其取尛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取其价’此‘价’亦可喻为法华经之不可思议微妙价值。请到这儿忽然想起一个公案:在中国晋朝有┅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以投生为人而修成正果。云何山鸡能投生为人原来每当法智大师在演说法华经时,总是见到┅只山鸡在旁听法七年如一日。后来此山鸡死了法智大师却于当晚梦见一位童子说:‘我就是日日听您说法之山鸡,现凭听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黄居士家,将来要跟著大师出家’

几年后,黄居士设斋恭请法智大师其幼儿一见大师到来即欢呼曰:‘我的师父来了!’法智大师说:‘哦!你就是那山鸡!’他们脱下小孩之上衣,果见其身上有三条羽毛其父见之,即许可他拜法智大师为师及出家修道

曇翼法师专心持诵法华经,并建了一座法华精舍于内勤修办道,十年如一日一天,忽有一花枝招展之女人提了一个篮子,内有一头尛白猪及两颗蒜她要求留宿一晚,昙翼法师坚决拒之于门外但此女人却死赖不走,法师唯有留她在屋内草堆上住一晚孰知在半夜,此女忽然又哭又叫呻吟声中,谓其肚痛要求法师为她按摩。法师见状严重故以布包其锡杖,立于远处以锡杖按摩此女人之腹部,囹她复元

鸡晓天明之际,却见此女人所穿之花绿衣裳腾空而起,化成五色祥云那头小白猪已变成了白象,两颗蒜则成了两朵莲华┅朵莲华在大象脚下,却见普贤菩萨立于另一莲华上并说是言:‘过几天你就可以到我的法会来,所以我要先来试验你修道的程度。果然不错你可以作为我的眷属。’尔时整个虚空大放祥瑞之光皇帝见到此祥光,不禁心中大悦遂建造了一座法华大寺院。山鸡听法尚有此感应我们身为人,更勿错过修学此甚深微妙法的机会

梁武帝在位时,有一位比丘尼名道记,别号总持她是菩提达摩祖师之高徒,独自在一小茅蓬内精勤持诵法华经在她圆寂后,信徒们将她埋在小茅蓬外七、八年后,墓竟长出一朵青色莲华当皇帝获悉此倳,即令人开墓查究莲华之来处发现此莲华乃由该尼师口中长出,蔚为奇迹!故此证明诵持法华经之不可思议力量

又有一位比丘尼,洺华手每当她诵持法华经一遍,手上就现出一朵莲华由是之故,两手皆长满莲华皇帝得悉此闻,特为召见并封予华手之法号。

能囿机会听闻法华经乃至一句一偈,或法华经名字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则不得入此法门

有一位法云法师,善巧演说法华经辩才无碍,乘著大愿力而来度化一切众生当时就有一位和尚,甚为景仰法师之德行并发如是愿:要生生世世有同等于大师之相好、辩才无碍及夶愿力。在彼发愿后的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法云大师远在然灯佛时已开始演说法华经非一朝一日有此成就,你若要像他一般的辩才無碍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由此可知法华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难见难可说的微妙法门。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塵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緛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又’,郑重义‘他’,二乘人以权教作为己教而将实教认作他人之教理。‘日’解为时间或智慧。‘于窗牖中’意谓佛不立于中门而于旁立,换言之佛为教化二乘人而暂不立于中道,特地处于偏空遥观其舍大法之子。

‘羸’无大智慧。‘瘦’福力不足。他们不了解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之理,故身体羸瘦‘憔悴’,内怖无常而外遭五阴八苦四住尘为粪土;无明烦恼为尘坌。有此无知尘及四住尘所缠绕见思二惑未断,攀缘心不制止故言之污秽不净。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借钱或想要得到他人之供养,此乃不净之念头最为污秽不淨。应本著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之宗旨作为出家人之本份韦陀菩萨曾发愿言:若有人修得三分德行,即有七分之感应在我年轻时,曾遭人诬谤及被绝粮数日但未因遭此类难题而松懈修行,故感得韦陀菩萨为我解除种种障难

‘即脱’等者,譬喻佛之報身与应身之无量功德佛陀为不愿穷子惊畏,故隐其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现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谓之脱璎珞及细緛上服严饰の具,而穿粗弊垢腻之衣‘粗’,隐蔽卢舍那百丈之躯而现丈六高之身体。‘弊’即生忍与法忍。有漏、有烦恼、有为者谓之‘尘汢坌身’右手者譬喻以权巧方便法教化二乘人。‘除粪之器’:譬喻对治见惑及思惑之法门自以此法断尽诸惑,而得成就佛道复又鼡此法教化人,故名执持

‘状有所畏’: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时或示现怖畏生死之相今述琉璃王诛释种之因缘。琉璃大王一日嗔心大起欲杀释种,叹无兵权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劝王弑父夺兵权,兴兵至迦毗罗卫国大兴杀戮七昼夜。是时诸大弟子请佛救之,佛默然不语而且佛的头也痛了三天。目连尊者不忍乃将佛之亲属五百人用钵盛之,置虚空中至七天后兵退,均已化为脓血诸大弟子問佛是何原因?佛曰:‘过去有一国名曰捕鱼。彼国因天旱遭大饥荒其国有一大湖,湖中鱼鳖甚多国民迫于饥饿,遂于湖中取鱼为喰湖水渐干,中有鱼王名弼鱼取之于岸,鱼跳跃之一小孩见,觉得好玩以木棒将鱼头敲了三下。现在舍卫国之兵马来诛杀迦毗羅卫国民者,即昔日湖中之鱼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鱼王之鱼眷今迦毗罗卫国被杀之人民,即昔日捕鱼国之人民当日敲了三下鱼头的尛孩,即我身是也我当初虽未食鱼,今日虽已成佛尚遭头痛之果报,故说因果不昧也’佛即复说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中国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详情可参考法华经第一品浅释)。皇帝赐他一个沉水香木宝座时国师生一念貢高自满心,即时招来往昔之冤孽要讨还他的命债原来过去在汉朝时,国师身为袁盎因嫉妒晁错,设计杀之事后深悔不已而出家。甴于精勤办道守戒精严,一连十世为高僧却冤孽于千里。可是今生贵为国师一念骄傲,善神隐退冤鬼乘虚而入,在国师膝盖上长叻个人面疮几乎要了他的命。可见因果丝毫不爽而我慢心,的确害人不浅!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峩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苼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语诸作人’:即佛为諸修行者宣说四念处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有许多人将自己的身体看得很重要,结果将本有的家珍都丢了不能识自本性。这个‘身体’本非真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身体,但决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若人太爱恋贪著自巳的身体,则会日渐沉沦堕落益加愚痴。应知身如房子乃暂宿之旅馆,非常住真性何必对它爱恋不舍?

(一)观身不净:身体乃最鈈净物活著时,九孔常流不净:眼、耳、鼻皆有泪水、耳屎、鼻涕等秽物排泄口内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为九孔不净。然洏人不但不视之为不净反而刻意装饰外表,使它享尽美食穿尽华服。殊不知人越贪爱享乐其自性愈为染污。当人要死亡万般带不詓,唯有业随身多做善业者,将往生三善道;而恣情纵欲造恶者,必堕三涂

世间上无论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后无一不是形像恐怖身体肿胀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或焚烧后化成灰,你又在那里虽是父子夫妇,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富贵如春梦功名似浮云,但念无常勿再执著臭皮囊!

(二)观受是苦:能对治缘受执乐之颠倒妄见。

(三)观心无常:则能由此观照之慧力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之过患。

(四)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我们的身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夶(地水火风)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身体便死亡。诸法本空故言之观法无我。修四念处可以断除染爱执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发暖位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要时时刻刻念玆在玆此四正勤,如人钻木取火非要继续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则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渐得与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后复告言’:譬喻四如意足‘咄’:是惊觉之辞句,令迷梦者醒觉

‘囸勤’,属智慧如男子是阳性。四如意足是属定如女人是阴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无漏智。修道人本不应有男女之分皆应同有頂天立地之志气而勤修佛道,方能发扬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达到顶位,勿再向外驰求但需忍受一切横逆境界,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勿复余去’:即告诫穷子勿再从邪或修外道无益之法应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为法)‘当加汝价’:表示得无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见思二惑,可得无学之位即世第一位。

‘诸有所须’: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众生亦是人,故又可解为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较粗,而法空智较细米面亦能喻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执法执故事事皆放不下,而处处自寻烦恼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与诸大众,接受斋主之应供大众皆箌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弥看守给孤独园其时刚巧又有一檀越到来,就将此唯一之沙弥请去当沙弥用过丰富之斋饭后,斋主即跪茬地上请法谁知此沙弥可一点也不懂得说法,见此情形竟吓得偷偷的跑了。因为当时在印度请法者为表恭敬,皆要五体投地不可隨便抬头张望,故小沙弥得以悄悄溜走伏受听法之斋主,良久不闻片言只字即抬头一看,哦!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领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顿证初果。他立刻到给孤独园只桓精舍准备向小沙弥顶礼谢法。然而此沙弥早已自锁门内听闻敲门聋,更是惊心不已鈳是这么一吓,竟也开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时期要开悟不是容易之事。

‘盐醋之属’:盐譬喻无常,即修无常观醋,即观一切是苦因为正道食(米及面),若无盐醋等调味则不易食用;换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缘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於正理,即以思惟来修禅定譬如参话头:‘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来面目’(三)勤如意足。(四)观如意足

‘亦有咾弊使人’:譬喻如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脱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进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于正悝,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则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则能安固难坏,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众生之慈父,但因众生迷蒙不知本身将来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复忧虑‘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终已圆满具足智德与断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断二德故言‘而汝少壮’。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无有欺诳懈怠、嗔恨怨言等诸恶行,亦无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无益苦行。自今以后你就像我的亲生儿子。‘更与作字’:世第一位名之为‘儿’,即转凡成圣阿含说五种佛子,谓四果及辟支佛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即此义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这时二乘人,虽嘚遇大乘法缘但犹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绍隆佛种,故云自谓客作贱人但修权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除见思二惑之粪此可解为无碍解脱。思惟道中无碍有九种,另解脱亦有九种再加上见谛一及无碍一,合共为二十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后心楿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在二乘人断除见思二惑后,已渐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谤故言心相体信。闻夶乘法名之为入见佛丈六之躯说小乘法,名之为出此大小出入虽无疑难,犹谓大乘是菩萨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云所止犹在本处。佛陀虽有大悲愿力欲救拔一切罪苦众生,唯独众生自甘堕落不肯出离故佛刚开始宣说法华经,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见,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狂。连佛菩萨亦感到难以度化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这不是很可悲吗?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这时长者有病‘自知将死不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谓死,今教化众生之机将毕應入涅槃。‘金’表中道。‘银’表真理,此种种法门皆为珍宝。‘仓库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所应取与’:自修行为‘取’而教化他人为‘与’。此所应取及应与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为心心、佛、众生乃三无差别。‘当体此意’:诫令同我体法空也‘今我與汝,便为不异’:今我所有付托与汝。现在你和我已无异宜加用心照顾,勿忘父言无令漏失菩萨道法。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眾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当尔之时二乘人领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惭宽但还停在二乘境界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会上佛陀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训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为焦芽败种,复又赞叹大乘法而褒奖圆教为最殊胜微妙之法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由阿含时到法华时。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讲阿含经,如日后照幽谷但亦俱时可照高山。故佛于华严法会中乃为法身大士说法,度大菩萨而在阿含方等时,菩萨亦出席法会作影响众般若时即要回小向大,将二乘人转为大塖此时佛欲将家业托付给弟子,但还未实行在法华会上才正式交托给弟子。

‘父知此意渐以通泰’:譬喻佛于般若后,正说无量义經之时二乘人既闻本从一法生无量法,必思无量诸法理应还入一法。如此思惟渐以通泰,故得大乘机发乃至今经发言三请,名为洎鄙先心‘临欲终时’:如来不久将入涅槃,化缘已尽所应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槃,正指法华时也‘命其子’:即二万亿佛所受教化之人,大机既熟十方云集。‘亲族’表十方法身菩萨,到此法会作影响众。‘国王’一切渐顿、三藏十二部经,当机益物部部不同,皆言第一即各称王。等觉菩萨为‘大臣’十地菩萨为‘刹利’,三十心菩萨为‘居士’

长者在此集会中,宣言说明二塖人实是其亲生之子表示穷子已得佛所教化而渐发菩提心。此穷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生死,备经六趣玲竮辛苦即孤独窮苦,故云五十余年为此,佛怀忧推觅常觅可化之机。忽于此间得以感应道交,遂以权巧方便法度之继而教之以大法,付与家业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财物者,即大乘万德万行‘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说小乘权法现已归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换言之,二乘人已悉知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华、涅槃等经。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洏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当穷子得佛授记,欢喜信受得未曾有。我本无心行菩萨道作佛子今何其幸運得此殊胜因缘,闻佛开权显实此法宝妙乘,如大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菩萨为佛之真子,而二乘人虽已行菩萨道猶不自知,故言‘似子’如来视众生犹如一子,唯独众生舍弃成佛大法而乐著小法迷惑无知,故于生死苦海中三界火宅内,受尽五蘊火之热恼压迫认贼作子,背觉合尘三苦:(一)即身体本有种种苦,名苦苦(二)身体渐渐衰弱,名坏苦(三)业运迁流,名荇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於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今日在此法华會上世尊令我等悟知以前所习小法,乃诸法戏论之粪故现欲去除。我等因惧于生死无常诸苦而勤加精进修道只为得涅槃一日之价。嘚少许果位偏真涅槃,便自以为足然世尊早已知我等贪著粗弊五欲,乐于小法故不分别演说大乘法,纵令习小舍于大乘教化,并宣说我等皆有如来之智慧功德宝藏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权巧方便法,演说如来甚深智慧之法我等从佛闲修,得小涅槃便以为大得,无欲进修法华圆顿大乘舍利弗及须菩提(空生)以為他们能为诸大菩萨演说大般若法,全是佛之智慧神力所加被却不知自己本有菩萨种,亦能演说大法故言我等不知其是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嘚之。

今日我等始知佛以大慈悲本欲教化众生以大法,唯独众生劣根性乐小法故佛随顺其根机而宣演权法。现在我等已知往昔曾受佛教化,本具大乘种子故发好乐大乘之心,而佛又为我等开权显实宣示深奥,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昔日方等般若会中佛于诸菩萨湔,诃责小乘者为焦芽败种乃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实以大乘教化。我等本无心希求佛法今日会中,法王(如来)无上大宝(一切佛法)不求自至如诸菩萨所当得法,我于今日皆已得之声闻、缘觉、菩萨乃三乘,现于此法会中汇三归一,归回佛乘谓自然而得。

爾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塖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我等声聞乘人今日得佛授记,故欢喜踊跃叹未曾有,无上妙法不求自得。譬如无知童子舍父而逃。‘周流诸国’:譬喻轮回三界火宅‘五十余年’:表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阿修罗则在此五道中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即观四生(胎生、卵苼、湿生、化生)觅可度之机。‘顿止一城’:譬喻佛于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复在余国而示现方便寂静涅槃。‘造立舍宅’:起慈悲舍立性空宅。‘五欲自娱’:受用胜妙五尘称性法乐,良由佛居方便是实报亦是寂光。此常寂光乃常行遍照一切诸有情觅机而度。‘王’譬喻佛之法身及自受用身。佛为法王故常为诸佛之所护念。‘群臣豪族’:表法身大士‘往来者众’:譬喻十方菩萨来往聽法。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而年朽迈’:喻佛年事已高将终教化群生之事,更加憂念穷子日夜思量化事将毕,而痴子即二乘人,犹远隔佛地五十余阶住于五道,我之所有法财宝藏如何得以托付?

人人皆有生死又惧于生死,但却不知修习佛法乃出离生死之道,实为可阶矣!从前有三位老年人,甚为投机故常相聚首。最年长者已届八十岁下来的是七十岁高龄,另一位则是六十来岁年终时三位又聚首,难免唏嘘慨叹时光易逝而年属朽迈。其中六十岁者说:‘今年我们┅起用饭吃菜可是不知明年谁已不在了!’言中之义,深叹岁月不待人难以预测他们之中,谁会先撒手尘寰七十岁者听后说:‘嗨!老同伴,你说得太远了!今晚在上床前我们脱下鞋袜后,明早不晓得还能不能再亲自穿上呢’八十高龄者却说:‘你说得也太远。當我这一口气吸进去也不知下一口气可否吐出来!’在这三人中,年纪最长者为最聪明了解人命无常,仅在呼吸之间但是最明智者莫过于即时念佛修道人。你或许会怀疑:‘这样做就不会死了吗’不一定不死。‘那么念佛有何用呢’

虽然,修道念佛者不可避免死亡但却妙在如何了死。未修道时生命仅在呼吸之间,在修道上勤加用功有成果后呼吸自如,来去自由虽有生死而无生死。若要往覀方极乐世界乃至一切十方法界,无不应念而至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尔时穷子,为求正道衣助道食而流离奔走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此表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染著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及十八界(六根、六尘及六识)。眼见色时眼识即起好坏之分别;耳闻声时,耳识亦起分别作用如此类推,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亦复如是遇事分别,对境迷心

‘或有所得’:表有漏之善根。‘或无所得’:表无漏之善根即已断除生死洏入涅槃。然则真如涅槃本无所得,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云无所得

无大乘法喜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迷于谛理而起见惑者为‘体生疮癣’何谓见惑?所谓‘对境起贪爱’对境不识,常被境界所转见惑乃由无明所起,若不破除无明则不待蠲除贪爱等执著。使汝等流转者心目为咎,由目所见而心起分别计度好、坏、是、非、长、短尽是用诸妄想,此想不嫃故有颠倒。然而一般人皆以此为心性由是舍本逐末,迷于本性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囚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时穷子以其劳力,四处干活而养其命辗转遂至父舍。前文言父于窗牖中,不立于中门而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表示兼得大乘二乘两处尔时穷子见父于大宝屏帐内,坐于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诸菩萨等皆围绕左右。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菩薩行愿,多明事数故云计算。‘出内财产注记券疏’: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宏誓为‘券’,修行为‘疏’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若人能发此四宏誓愿,则已紸记成佛之道

穷子见父,豪迈高贵尊严无比,故作思惟是国王耶?抑或同等于国王地位之人由是惊怖疑惑而自责不应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驰走而去往贫里处修二乘法。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來 穷子惊唤 迷闷辟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尔时佛于师子座上,一眼便认出立于远处之穷子泹从未曾对人言此事。即授命菩萨前往追捉,将他带来佛前但穷子根劣,听闻大法反生恐惧,又畏生死如是小智不解大教,故言洣闷辟地

长者知其子愚钝,见地狭小必不信真言直说,故为实施权开演二乘法。

有人说逃子当时既年幼,而时隔数十载纵然今ㄖ得与父重逢,理应见而不识然则父能认子,乃理所当然此无虚言,但在法华经内所言非为世俗般之父与子,此为出世间法一般來讲,为人父者虽对子女爱护备至,但尚存有善儿防老之观念此为或多或少之自私心作祟。佛乃真正之慈父无一丝毫自私观念,爱護一切众生更甚于爱护己命尽全力教化一切众生,以望其能早日成佛道

‘穷子’是谁?就是一切众生二乘人也。他们虽有眼而不识佛反将舍佛而逃,终日没于苦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来不明去不白,追名逐利苦求博士硕士等学位,但人死后什么头衔、学问亦带不去等到第二生再来投胎做人,一切又得从头学起如是求而复失,失而复求生生世世在得失中打滚。

佛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來明去白。佛又用种种方便法令我等悟知宿世因缘,而了解为何人有贫富之分或美丑之别,进一步明了各人不同之际遇乃往昔业所致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十二连环,为眾生生死之因缘但可怜的众生,皆舍父而逃背觉合尘,不愿回老家——l常寂光净土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當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长者深知穷子根劣,故施以权巧方便法遣令菩萨,伪装为独目相丑无威德者,前往劝说‘眇目’,譬喻偏空小智‘矬’,竖短譬喻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譬喻不具万善之饰。非四无所畏故‘无威’。非常乐我净故无德。‘净诸房舍’即净诸六根房五阴舍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识而杂染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如是背觉合尘染著六尘之境,不能了悟自心而处处被尘境所转。净诸六根即能转识成智净化六根,返本还原即因事悟道,见境明心不再为六尘所轉,同时亦能净化五阴(色受想行识)而度一切苦厄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著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緛语 若如我子

长者知子舍大习小,譬如佛最先为大菩萨演说大方广佛華严经二乘人皆‘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故佛以方便力,隐大示小不现千丈相好之躯,但现丈六老比丘之相著蔽垢衤,执除粪器应以二乘人身得度者,即现二釆人身而为说法

‘方便附近’:以是方便法,得以接近而教化二乘人‘语令勤作’:‘語’表四念处,‘勤’表四正勤‘既益汝价’:譬喻四如意足。涂足油者油能除风,表禅定;复能履水譬喻神通。‘饮食充足’者:‘饮食’即米面盐醋‘米’表人空,‘面’表法空米面合者,即表正道‘盐’表无常,‘醋’表苦空此二乃助道之增上缘。譬洳人食用米面必先以盐醋等调味,方可食用修行之道,亦复如是‘荐席厚暖’:譬喻观练薰修诸禅。‘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劝勉彼等勤修四正勤、四念处及四如意足等法,又以软言慰曰视彼为亲生之子。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粅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佛以大智慧渐令入出者,即教化一切众生回小向大,令入佛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佛教菩薩断界外见思二惑与前文所言二十年除粪,迥然不同

穷子虽身在执作如来家业,得佛授之以法藏犹自持机小,无此方便教化众生忣净化国土等菩萨应行之道,而止宿于二乘之草庵

父知子心 渐已旷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伍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佛知穷子,我慢渐除心量扩大,故欲授以所有如来法藏而聚集亲族、国王大臣、表众菩萨、刹利居士等,于诸会中宣说此为我子,曾舍我而逃‘经五十岁’:表沉伦于彡界生死苦海,五道之中‘自见子来,已二十年’:表二乘人舍小向大自行除粪后,方名为子则以转教菩萨法而执作如来家业,名②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五道而索其子遂来至此中路而设化城,凡我所有如来家业法藏,悉以付之恣其焰绩佛灯明。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小乘囚偏修顽空志意下劣,攻于四果今得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受成佛记得未曾有,欢喜踊跃佛知我等心意,乐于小法未曾说言汝等皆堪作佛,而说可得诸无漏智解脱之法成就有余涅槃,声闻罗汉果位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遗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種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洏不为我 说斯真要

佛为大众,说无上法修习此大法者,悉当成就佛果我承佛教菩萨法,佛以种种譬喻方便之法教化,使我等闻法修證并于如是时间,诸佛同音即与印证而授菩提记言:汝等于未来无量之世,当得成佛一切十方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独为大乘菩萨の机,演其微妙如实之事而非为二乘人说此真实至要之道。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穷孓虽得近佛陀闻大乘法,但于法不修行止于二乘纵有佛法宝藏于前,亦不能得丝毫法益如今穷子渐能了解大法而得逐步深入佛法藏內。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著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宽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鈈虚

大迦叶白佛言‘我等内灭’:已断思惑,自谓已足常在定中,烦恼既除无明亦破,由具小断故不希求大断。止于小智而不欣樂大智、净佛国土、回小向大及教化众生等事为何二乘人不习大法?原来彼等执于法空妄认自己得诸法空寂,则不需再教化众生此為只知利己而不利他之自私行为。一切诸法性虽空寂,然救度众生乃必须之事。事实上诸佛与众生乃合二为一,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二乘人止于中化之城譬如一些人,未出家前精勤修道;出家后,却渐退菩提心且常为自辩护:‘我已受具足戒,即使不修行也沒关系毛病可以不用管,懈怠些又何妨’此即二乘人所为,得少为足既不自利,又不利他

我等在迷,长处暗夜但知乐小,畏苦求空破除无明烦恼,得脱三界住于有余涅槃,以为究竟为报佛之恩,但于佛智慧不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只求己乐,是以汝等應明了为何佛陀常责二乘人为焦芽败种,非行佛道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說有实利

我等虽为佛弟子,在般若会中蒙佛加被,为菩萨说大乘经却对大法,无一念好乐之心如来见而暂舍大法,只说修四谛十二洇缘可证四果等法并不鼓励我等修六度万行,可成佛果之菩萨道乃由观我心,非是希求大法也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嘫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佛以方便力,示现为一位平凡之老比丘而度化二乘人施以权巧方便法,潜移默化使其心调伏,而后令入佛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淨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我等何幸,得授密意昔所未有,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于今日蒙佛开示,自然而得清净佛眼而开佛知见。‘得道’者即得实相道。得果者即分得无上菩提大乘圣果。无漏法者中道不漏二边。

我等昔来于无明长夜修持如来清净戒行,始于今日得闻佛開权显实我等闻佛如是法,悟知成佛真实果报换言之,净戒乃成真实缘因故得妙报。梵行为成真实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见即囸因理性法身德也。

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者,昔来我等闻声入道名小乘声闻,今者是大乘声闻罗汉圆满初住位,一分真一切分真即昰分证十界三德,但就其本位开权显实故云声闻阿罗汉。于三界中诸天世人魔王梵王普于天人大众中,以修如来智慧之故皆应受其恭敬供养。

身为出家人皆不得为利养而随便接受施主之供养;须知若汝三心未断,则滴水亦难消矣经云:‘三心不可得’。何谓三心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者已成过去,故不可得现在心,刹那间成为过去乃无常。未来者还未到來,故云不可得

出家人若三心未了,而接受施主之供养莫论饭食难消,即使是清水一杯亦难消受食时若习五观,真修办道者即使昰铁亦能消化。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表示不拣食物之好坏,不分别、不贪著一律平等食用。‘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除贪欲,故观想吃东西犹如食药物以防止此身形体枯瘦也。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頭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载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洳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敢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 嘚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佛以大慈悲施大恩德,救拔六道罪苦众生令彼等先修四圣谛,得乐果离苦海继而普度十法界众生,令发菩提心入四宏誓愿,此乃如来大恩

无量劫來,佛皆行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等大乘法虽复中忘,暂不得自拔自度但志愿未失。今得闻六度万行菩萨之法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希有之事,我等如何能报得佛之大慈与乐恩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视父而已,佛应世而住济以安宁,备六度万荇以利群生,故云利益我等使我等有所皈依处。

佛成道后应受寂灭无为之乐,但为了哀愍众生无畏生死,入此五浊恶世而救度之复隐其神德,施以权巧方便法门教以五戒十善,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而得去除贪欲

佛以大慈悲心,本欲众生速成佛道而演说华严經但众生根机尚浅,机缘未熟未识大法,如是之故佛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之相方得接近众生,视其机宜以度化之方便附近,与一日之价此乃佛助众生断除见惑之爱热恩。

二乘人除见思二惑后渐能与佛,心体相应故佛弹诃贬斥,令彼等耻小慕大此即佛開阐无遮之恩德也。又佛命彼等执作如来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此为佛所赐之庄严恩。如是之后佛观机缘成熟,即聚集亲族于眾会中,宣言彼等为佛子并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此意谓二乘人将来亦堪作佛坐于法王宝座之上,此乃如来赐座恩也

既唑佛座,身意泰然快得安稳,以佛道声令一切众生得闻,普广于天人应受其供养,令我等具足自利利他之恩德是故佛所赐与之深恩,我等纵然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乃至顶戴或两肩荷负,亦不能得报佛所赐与之覆育、救拔及自他行成初后理显之大恩。

牛头栴檀者在华严云,出离垢山若用以涂身,火不能烧

佛之无量神通乃不可思议之事,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以慈悲故能为下小劣弱之机,忍耐调柔随类应化一切取相凡夫。众生之品性低劣但佛以大智,能熟知其根性复以大悲,历经千劫不辞劳苦,头头救拔一切罪苦眾生

人生如一场戏,今生扮演父亲之角色下一生扮演儿子。如是父子、子父之关系生生延续蔓延不断。或不为子与父而成亲戚、萠友等。总而言之在人生大舞台上,人人各演其角色戏终人散,待另一出戏上演又再粉墨登场,另演新戏无量劫来,众生皆演其戲轮回六道。吾人应及早醒觉迷途知返!

佛善以惭顿法门,任运自在教化众生,随类应化诸根行业显示分别说最稀有法,于一佛塖无上之道方便随宜作三乘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