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现代中国诗歌的发展阶段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导读:简答题,连缀起来.却构成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生活的风俗画,猛烈抨击了专制暴虐的北洋军阀政府和为虎作伥的现代评论派文人,简析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慈,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短裤党》可视作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与下一阶段文学的过
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 答: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在《狂人日记》中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摹,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简析《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答:《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与《野草》大致相同,写作时间也有所重叠衔接。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鲁迅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朝花夕拾》虽然没有直接去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却是以个人遭遇抒写时代风云。虽然是一些生活片段.但经过作者对往事的回味、咀嚼和总结,连缀起来.却构成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生活的风俗画。
简析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答: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从伦理道德角度批判封建节烈观念和父权主义;《说胡须》、《看镜有感》批判国粹主义;《春末闲谈》、《灯下漫笔》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生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1925年前后随着实际政治斗争的展开,鲁迅前期杂文增加了政治批评的内容,围绕着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等重大事件,猛烈抨击了专制暴虐的北洋军阀政府和为虎作伥的现代评论派文人。《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珍君》等篇满腔义愤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当局者的凶残和流言者的下劣.喊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切之声。
简析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 答: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慈,他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前者写了一个参加革命前的少年漂流的过程,作品既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又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后者直接反映革命者的现实斗争与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但形象存在较强的概念化缺陷。《短裤党》可视作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与下一阶段文学的过渡期作品,在它的身上,已明显体现出下一阶段左翼文学的优点和缺失。
简述冯至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
答:冯至本时期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有诗集《昨日之歌》。年所作诗主要受“五四”时期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影响,他的作品最初也在《创造季刊》上发表,句子比较自由,对于音节、旋律、韵脚不甚在意,而注重诗意的提炼与表达。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冯至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热烈浓郁;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瑰丽多彩,也不若郭沫若的直诉狂呼;在形式上,语言明净,大致押韵,具有整饬美,不似闻一多《死水》的精严。《蚕马》、《吹箫人的故事》以叙事诗的形式,抒写来自传说的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借以控诉旧式婚姻制度的罪恶,传达青年一代对于爱情的理想。冯至的叙事诗颇受歌德、席勒叙事谣曲的启示,其感伤、孤独的抒情底蕴与神秘色彩,赋予作品不可替代的价值。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而朱自清则更看重冯至的叙事诗。以为其“叙事诗堪称独步”。1929年冯至诗集《北游及其它》出版,作者一贯谛视心灵的眼睛转向现实的人间,歌喉也由幽婉清丽一转为粗放激愤,显示了诗人涉世日深之际诗艺的调整。
简述象征诗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答:李金发除《微雨》外,尚有诗集《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李金发认为,诗仅仅是“个人灵感的
记录”.是“一种抒情的推敲。字句的玩意儿”。他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李金发最富个性的诗,是表现精神感受、心态感觉,抒发无以名状的情绪的诗。《弃妇》以弃妇形象暗示对于人生的个人化感受,《有感》中作者的感受则浓缩在一个富于张力的比喻中:“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寒夜之幻觉》极尽幻觉之能事:“巴黎亦枯瘦了,可望见之寺塔/悉高插空际/如死神之手。,/Seine河之水,奔腾在门下,/泛着无数人尸与牲畜,/摆渡的人/亦张皇失措。”在形式上李金发不追求纯净、圆润、和谐,钟情于新奇、怪异和突兀;不甚着意整体形象、意境,而着意于一个个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他的诗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的影响。
简述“左联”进行的主要文学活动。
答:(1)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简述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答: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国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并立即得到广泛的响应。随后他们又提出“国防戏剧”、“国防音乐”、“国防诗歌”、“国防电影”等口号,形成了提倡“国防文学”运动的热潮。1936年4月,鲁迅在了解到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后,便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但他原先对解散“左联”是有不同看法的,加以看到“国防文学”倡导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经他与冯雪峰等商议后,由胡风在6月1日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但胡风的文章没有说明新口号与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了的“国防文学”口号的关系,而“国防文学”倡导者从宗派主义出发,不能容忍新口号的提出,从此遂引起“两个口号”的论争,并且产生了两个基本上由支持不同口号的成员,分别签名发表的文艺界抗日宣言。两个口号的论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左翼作家们通过论争提高了对这个政策的认识,初步完成了从统一战线破裂,转变到重新组成统一战线的精神上的准备,为下一阶段新的文学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简述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 答:《野蔷薇》是茅盾1929年7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它收录了作者创作于1928年至1929年的《创造》、《自杀》、《诗与散文》、《一个女性》、《昙》等5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灵状况的描写,表现了与《蚀》相近似的“追求”与“幻灭”的主题。其中《诗与散文》一篇,描写的是一个青年学生的爱情故事。青年丙在空虚无聊里,希望借肉欲的放纵来充实自己,他勾引了邻居的少妇,把性爱视为生命的“散文”,但他又希望着纯情的表妹的爱,把她作为生命的“诗”来追求。最后,他“诗”与“散文”二者都失去了,只能希望去寻求别的道路。作品对人物的充满踌躇与犹疑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表现得也非常真切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作品真切地描绘了人物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复杂的性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野蔷薇》的突出意义更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在创作中,茅盾较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尤为突出的是作品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和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简述曹禺剧作人物性格的刻画。
答: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同情心爱的人物,并不回避这些人物的弱点;他写他憎恶的人物,也没有将其简单地写成概念化的丑角。因此,曹禺剧作的主要人物不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形象,不是单一平面的性格,而是大多具有多侧面多层面的性格内涵,因为性格的丰富而成为“说不尽”的“圆型人物”。《北京人》中的曾思懿虚伪自私、猜忌多疑、欺善怕恶,但有时也流露作为儿媳、妻子、母亲的真实感情,她的精明能干,家族之情与她的骄横恣肆、自私伪善有机统一在一起,才形成这个性格如此丰富的生命。曹禺戏剧出色塑造的侍萍、繁漪、陈白露、愫方等一系列女性形象,都是心灵受到压抑、情感复杂的人物。作者真实而多侧面地描写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既肯定了她们正当的个人要求,颂扬了她们符合传统美德或时代精神的个人品质,揭示她们内心的美好,也剖析了她们灵魂的弱点与局限,尽管剧作家更多地给予她们以同情与怜悯。这就使得曹禺戏剧的人物塑造远远地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性格特色,蕴涵丰富内涵和咀嚼不尽的“魅惑力”。 简述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答:“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京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文学派别,包括有一大批的作家、诗人及理论批评家,就小说家而言,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芦焚(师陀)和萧乾等人。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和表现历经磨难的底层人民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边城》、《三三》、《丈夫》等;二是讽刺绅士阶级和某些知识者以表现和批判人性沉沦的,如《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等。废名这一时期写有小说《莫须有先生传》。老向的小说有《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等。萧乾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芦焚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和《落日光》等,《谷》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简述20世纪30年代政治抒情诗歌的创作。答:政治抒情诗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诗人,二是“中国诗歌会”的诗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恢复》中的大部分诗歌是抒写革命情怀,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的,格调高昂,激情澎湃,充满了战斗的豪情,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冯宪章、殷夫等,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这些诗歌大多是呐喊式的政治鼓动,在表达对国民党统治的强烈愤懑、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号召人民起来反抗的同时,常常有着标语口号化的弊病。他们中间,殷夫的诗作较为出色。 简述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答:同属唯美而又与新月派的思想倾向相近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等。现代派的得名除了因为他们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之外,还因为他们在思想艺术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影响。现代派诗歌在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方面,与后期新月派基本一致,但与后者相比,它们的诗绪更加朦胧,更加注重把握总体的情绪而不拘泥每一诗句和形象的具体含义,追求一种神秘的美。在艺术上,现代派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并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将其外化为美的形象,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简述20世纪30年代抒情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答:在抒情散文方面,何其芳和丽尼是较突出的。何其芳有抒情散文集《画梦录》,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这一情绪既是青年人青春期被压抑情感的表现,又来自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厌恶、逃避直到自我封闭,同时也是20世纪30年代还未找到真正出路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情绪的流露。《画梦录》在文体上近乎散文诗,在艺术上除依事托物以抒情怀
外,还注重运用想象选择意象,借鉴象征手法,语言词彩较绚丽。丽尼有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这些作品多写秋风、冷雨、黄昏和黑夜,表达的是个人的烦闷与悲哀,但其后期作品则能从个人狭窄的感情天地脱出,转而表现大众的苦难。
简述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答: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写得较好的是郁达夫,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达夫游记》。他的散文寄情山水,有逃避现实的一面,但字里行间仍不时流露出作家对国事、民情的忧虑之情;在艺术上,他的游记清新秀美,才情纵横,富有神韵。
简析穆旦诗中的“自我”。 答: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表现了“自我”。《我》、《我向自己说》、《诗八首》等诗中显示了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与表现。(1)穆旦诗中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诗八首》既是关于爱情的诗,也是关于自我的诗。诗人抒写、礼赞了爱情丰富而复杂的历程,礼赞了爱情的美、力量和永恒。(2)穆旦诗中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早期的诗作中已经透露出关注现实人生的倾向。随着诗人的成长、人生阅历的加深,穆旦诗中所表现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绪也日益深刻。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成为穆旦诗的显著特色。(3)穆旦的诗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深沉的内省与思辨的力量。
简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答:(1)杰出的讽刺艺术。作者没有采用讽刺作品中常见的夸张、漫画化手法,而是用客观写实的笔墨,描绘那些可憎、可恶而又可笑的人事,将那些假、丑、恶的东西集中揭示出来,使整个作品产生了辛辣的讽刺力量。(2)独特的场景安排。小说中人物的刻画,都是在对其香居茶馆的场面描写中完成的。茶馆内格局描写和气氛的渲染,都呈现出有主有次、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场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3)精湛的结构艺术。作品采用了双线结构,设置了一明一暗或者说一虚一实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其香居茶馆为舞台,明写、实写方治国与邢幺吵吵之间的争斗;另一条是通过场面中不同人物的对话,或侧面穿插,不断给读者以提示――邢幺吵吵的大哥与新任县长正在县城相互勾结。最后,“蒋门神”上场,将这两条互相联系又平行发展的线索联系到一起,造成了一个具有极大讽刺力量的结局。
简析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话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话剧创作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形式灵活多样,注意吸收民间戏曲的优秀成分,富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更加大众化。1942年底创作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冀中火线剧社集体创作,胡丹沸执笔)是延安文艺整风后较早出现的优秀独幕剧。《抓壮丁》(三幕话剧,丁洪、陈戈、戴碧湘、吴雪集体创作,吴雪执笔)、《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陈波儿)则标志着解放区话剧创作的成熟。此外反映农民对敌斗争的话剧有《粮食》(洛丁、张凡、朱星南集体创作)和《十六条枪》(冀中火线剧社集体创作,崔嵬整理),反映土改运动较有影响的话剧有《反“翻把”斗争》(李之华),以部队战斗生活为题材的话剧还有杜烽的《李国瑞》,鲁易、张捷的《团结立功》等。在反映工人生活的话剧中,《红旗歌》(刘沧浪等集体创作,鲁煤执笔)较有影响。
简述钱钟书《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是:(1)杰出的讽刺艺术。《围城》中的讽刺不是用夸张人物行为的方法,而是精细地透视他们的五脏六腑,乃至每一根颤抖的神经,从中挖掘那与光彩体面的外观相矛盾的因素,揭示人物内心的阴暗、丑恶和言不由衷。(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作者熔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也将讽刺艺术的知识化、生活化、趣味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丰富的表现手法。《围城》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尤其精妙地将它们与高超的讽刺艺术结合起来,既妥帖传神,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精湛的语言艺术。《围城》的语言清新、传神、精辟、畅达,虽移用了大量西洋典故但元欧化气息,尽管夹杂着不少洋文但读来仍流畅自如,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型作家的艺术才力与功力。
简述袁水拍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诗人善于从政治上把市民阶层里某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用漫画式的手法和讽刺语言予以鞭挞,寓讽刺于叙事之中;并汲取民歌、民谣、儿歌中的艺术经验,采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五言、七言等诗歌形式;语言通俗易懂,可诵可唱。 简述贺敬之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贺敬之的诗歌形式多样,艺术风格独特。他的早期诗作多采用自由体。《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抒情短章具有民歌风味。政治抒情诗的体式,则以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处横移过来的“楼梯式”为基础,有机地融入我国古典诗词讲究凝练、整饬、意境、音律的优点,显得开阖有致,舒卷自如,流畅简洁。韵调和谐。
简述杨朔散文的局限。 答:杨朔的散文创作存在着较大的局限:首先是主题上的单一,片面表现歌颂时代的主题。其次,在谋篇布局上存在着刻意求工的较重的人工斧凿痕迹。最后,艺术表现上沿袭套路乃至渐成模式。
简述“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答:“十七年文学”中小说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简述闻捷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闻捷的爱情诗构思新颖,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格调清丽,且叙事、绘景、抒情融为一体,充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有时诗人不免将作品中人物的理想情操绝对化,无意间对丰富微妙的爱情做出了简单化的处理。
简述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刘白羽散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他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红玛瑙》由两句墙头小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引出回忆,把昔日杨家岭窑洞的灯光、宝塔山下开荒的情景与今天延安的新风貌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形象画面的组合,提炼出从延安起步的革命者应永葆革命青春的主旨――“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就必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青春的闪光》在时空的频频跳跃中,将几个不相关联的生活片断有机地糅合起来――天安门前英姿飒爽的青年建设者、抗战时期侵略军从这里隆隆滚动过去的坦克、新中国开国大典时广场上欢乐的人潮??而建设前线的千军万马则使作者激情难抑地为其“青春”的“红色闪光”而高歌。这里,历史与现实画面的交错叠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其次,他擅长融情入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长江三日》叙写“江津号”轮船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航程,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沿途绚丽如画的景致。无论是巍巍群山、浩浩江流,还是稠密灯火、灿烂阳光,都寄寓着作者思索革命航向和生活底蕴的豪迈激情。而激情与画面的两相交融,便形成了一种壮美的艺术境界,令人读之难忘。
简述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答: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凡此种种,均导致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的诗坛未能摆脱“大一统”的创作格局,而作品艺术风格的趋同,诗人艺术个性的萎缩,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的。
简述“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 答:“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1)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的地域特点。这方面,主要有韩少功的“荆楚文化”小说、贾平凹的“陕秦文化”小说、李杭育的“昊楚文化”小说、张承志的“草原文化”小说等。(3)“寻根小说”注重对题材所蕴涵的深层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艺术传达.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如语言上的继承在阿城小说中极为明显).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简述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的一些特征。答: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这些女性作家在其小说文本中,努力张扬“性别意识”.把女性作为一个有性别特征的社会群体和文学群体,以颇为成熟的方式与丰富的形态,冲出“男权话语中心”和“女性规范”。表现出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2)她们的小说背对广阔的社会人生舞台,独向女性的心灵世界,与小说创作的“客观化”潮流分庭抗礼。表现出浓厚的“主观化”倾向,刻意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3)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迁便是急剧推进的商业化与都市化的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也反映出都市故事的飘忽甚至荒诞。她们不仅借助非写实的手法去书写都市与都市女性的性别经验,而且敏锐地反映出当代都市生活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 简述“实验小说”的特点。 答:“实验小说”的特点主要有:(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与反叛,对一切意识形态进行彻底
的消解。(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加散乱、破碎,因为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追求文本的游戏性,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简述张贤亮的小说在艺术上存在的局限。
答:张贤亮的小说在艺术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局限:(1)沿用了传统小说中“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情节模式。(2)往往运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来深化主题,造成一种气势,使人警醒。然而由于大段的哲理(甚至大段地引用导师语录)切割了小说画面和人物心理流程的连续性,容易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概念化感觉,尽管作者后来有所觉察,如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作者采用了局部的象征主义手法――如与大青马对话,但仍露出斧凿之痕。
简述20世纪9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格局。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戏剧创作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随着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无论是在审美趋向还是演出接受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基本的格局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主旋律戏剧、通俗戏剧、实验戏剧和商业戏剧四分天下。
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旅游景点、外语学习、办公文档、文档下载、教学研究、教学教材、IT计算机、出国留学、行业论文、党团工作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 中国现当代诗歌 && 现当代诗歌概述&&&&&&&&&&&&&&&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概述(1917――迄今)
&&&&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是指从五四文学革命时起到现在为止的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确切地讲,从五四文学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创作可称为现代诗歌创作时期,而从建国后一直到现在为止的诗歌创作可称为当代诗歌创作时期。随着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中国现代诗歌应运而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当代诗歌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顺乎20世纪世界文学的潮流,适应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新诗;它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开端之一。
&&&&一、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述(1917――1949)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展开,整个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开始转向了。1917年,胡适、陈独秀等人在上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主张文学创作在内容上要批判旧思想、旧制度、旧道德,要宣扬个性解放,注重写实文学,要真实地表现下层社会的生活。在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语言的刻意雕琢、陈腐艰涩。自此,现代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胡适《尝试集》封面
&&&&1917年到1927年,是中国现代诗坛流派纷呈的时期。最早以不同于旧诗的面貌出现在诗坛上的是白话诗。是尝试用白话创作诗歌的第一人。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首次发表《白话诗八首》;1920年,胡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当时用白话写诗的还有刘半农、陈独秀、鲁迅等人。早期白话诗以新的体式、新的语言表现了新的思想感情;但是,它重写实、重说理而缺少想象和感情浓度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新诗尚未成熟的表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出现了许多以自由诗的形式写作的诗人和诗歌流派。其中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诗派成就最大,影响最大。五四运动以后,郭沫若满怀激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以自由诗的形式创作出《凤凰涅》《炉中煤》等名诗,并于192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女神》开一代诗风,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具有开创性,为现代新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创造社诗人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冯乃超等人,也都用自由诗的形式,创作了许多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的诗歌,这种浪漫主义诗风对新诗发展和其他诗歌流派的诗人都产生过影响。
郭沫若诗集《女神》
&&&&在这个时期,以朱自清、叶绍钧为代表的写实诗派也颇有影响力。朱自清的诗歌代表作《光明》和《毁灭》在当时享有盛名,特别是《毁灭》,诗风婉转缠绵,沉郁深厚,音调柔美凄怆,在意境和技巧上都超过了当时一般诗歌的水平。写实诗派的诗歌大都表现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抒写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索,他们常常采用托物寄兴的方法,语言呈现出纯正朴实的新风。
&&&&1922年,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冯雪峰四人组成了“”。他们创作的爱情诗表现了青年人追求纯真爱情,敢于冲击封建礼教束缚的复杂心理,广受青年人的喜爱。如汪静之的《蕙的风》以“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蜚声诗坛。“湖畔诗社”的诗歌情感真挚,形式活泼,文笔优美,诗味浓郁,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写实诗派的风格特点。
&&&&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诗人的“小诗派”的诗歌,在内容上往往表达作者在一刹那的感受和思索。诗人们往往以三五行甚至一两行诗句,来暗示一种人生哲理,或寄寓一种高尚的情操。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等。“小诗派”的诗歌凝练、含蓄、隽永,暗示是他们采用的主要艺术方法。
&&&&在当时,冯至的抒情诗成就较高,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抒情诗和叙事诗的基本主题是歌唱青春和爱情。他的诗富于想象,语言自然流畅,善于委婉曲折地表达细腻真挚的感情,或移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具有一种独特的“幽婉”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我是一条小河》《春的歌》等。
&&&&为了使诗歌走上规范化创作道路,1926年4月,新月诗派的、闻一多、梁实秋、朱湘等人创办《晨报》副刊《诗镌》,大力提倡新格律诗。他们的作品章法严谨,句式整饬,语言凝练,音韵铿锵。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歌深得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拜伦、济慈等的神韵,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是他最著名的诗篇,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集》
&&&&闻一多诗歌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他提出了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给新诗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构思巧妙,语言精练、严谨,充满激情,富有创造性;代表作品有《红烛》《太阳吟》《忆菊》《一句话》等。《红烛》借蜡烛的流泪和燃烧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太阳吟》向太阳倾诉衷肠,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厚的爱。早期诗集有《红烛》。
&&&&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还有以、穆木天为代表诗人的象征派诗歌。象征派诗歌,“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艺术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正面灌输”。李金发的代表作品有《弃妇》《琴的哀》等。
《李金发诗集》
&&&&从1928年到解放前夕,在诗坛上影响较大的诗派有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代表诗人有蒋光慈、殷夫等。殷夫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基本特征。他的诗歌主题直接表现人民革命运动的斗争生活,表现无产阶级顽强的斗志、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的诗歌情感真实,格调高昂,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代表作品《血字》是为纪念“五卅”惨案四周年而作的,诗中运用了比拟和联想,歌颂了“五卅”的伟大意义,歌颂了无产阶级伟大崇高的形象。以蒲风、杨骚、任钧为代表诗人的中国诗歌会在诗歌形式方面提倡民族化、大众化。蒲风的诗歌善于表现广大被压迫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觉醒与反抗,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歌思想健康,激情饱满,语言通俗,诗风朴素;代表作品有《茫茫夜》《六月流火》等。
&&&&陈梦家是后期新月派的中坚。而有“泥土诗人”称号的臧克家在闻一多的指导和新月诗风的影响下,对风进行了革新。他直面社会和人生,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描写农民苦难的生活和他们的命运。他的诗歌博采众长,运用象征、暗示等方法,形成了严谨、朴素、精练、含蓄的诗风。他的《老马》《春鸟》《难民》等作品是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最有代表性的名篇。
&&&&20世纪30年代前后,以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何其芳为代表诗人的也很有影响力。现代派的诗人们注重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微妙的情绪和抽象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具有一种朦胧美。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受晚唐李商隐诗风的影响,早期代表诗作多数写个人的哀愁,情绪比较低沉,《雨巷》就是如此。《雨巷》“具有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的环境渲染和丁香与姑娘意象的叠加,抒写出了游子的悲剧感和孤独感;诗歌的韵律优美,悦耳和谐,句中用韵的手法,被誉为开创了新诗音节、用韵的“新纪元”,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抗战后他的诗风发生很大变化,许多诗歌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作品《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常采用对照、比喻、暗示等表现手法。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等。
&&&&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是田间,他被誉为“时代的鼓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在汲取民族古典民歌长处的同时,努力向民歌民谣体学习,用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民歌体写诗,代表作品有《山中》《阅兵》《给战斗者》等。
《戴望舒作品精编》
&&&&是抗战爆发后到解放前自由体新诗创作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从开始创作诗歌起,就自觉地将诗歌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同人民、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其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诗歌充满了战斗的精神,及时强烈地传达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他追求深沉的审美意象,善于捕捉瞬间的印象和感觉,喜欢采用反复、排比、铺陈等方法,提倡自由流动的形式,诗中弥漫着浓重的时代色彩;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北方》等。他的诗歌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