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织布”的幼儿园艺术活动反思思

竹麻号子:行走在艺术与市场之间
——一个民间艺术团的生存报告
&&&&张金智&摄
&&&&王&健&&&&提起四川平乐,除了独具魅力的古镇风情,还少不了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平乐的纸文化及其衍生品竹麻号子。《邛州志》记载:“成都草纸半平落”。早在宋朝时期,平乐便以造纸业享誉海内外,而竹麻号子就是造纸工人在劳动时喊的一种劳动号子,代代相传,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最艰苦的劳动最激越的歌唱”。2008年,竹麻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来,竹麻号子探索出了一条用市场开地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子。&&&&孤独的传人&&&&在平乐古镇的天工应物风情园里,笔者见到了竹麻号子唯一健在的传承人杨祚钦。据杨祚钦介绍,平乐手工造纸要经过选竹麻、打竹麻、抄纸、晒纸等工序,其中打竹麻最关键也最艰苦。“为调剂枯燥繁重的劳动生活,祖祖辈辈的竹麻工人唱起了属于自己的劳动号子——竹麻号子。打竹麻时一般有十五六个人,在劳作过程中要相互配合才能打出细细的纸浆。当大家累了就会哼起竹麻号子,一旦有人领唱,大伙儿就会跟着唱,这时整个造纸作坊就会传出响亮的竹麻号子。”&&&&随着社会变迁,上个世纪80年代后,手工造纸逐渐被机器造纸代替,平乐手工造纸业日渐衰落,流传了千年的竹麻号子虽没停下,但会的人越来越少,会唱的段子也越来越少。进入21世纪,打竹麻的篁锅只剩下最后一口,能完整、原汁原味地把竹麻号子唱下来的,也只有老杨一人。&&&&陷入寂寥的竹麻号子,让老杨心急如焚。不甘心的他,开始着手收集、整理工作。在邛崃市文化馆、平乐镇文化站的支持和帮助下,竹麻号子的唱词在2004年就被整理记录了下来,现在也有人在着手记录它的曲调,但是要原汁原味地唱出来,老杨认为远不是记下歌词曲谱那么简单。&&&&艺术团的艰难生存路&&&&2006年,国家开始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项目的认定、评级也随即展开。竹麻号子是邛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当地文化部门借此东风,成立了竹麻号子艺术团。&&&&艺术团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是找演员,因为竹麻号子表演需要10余人。找专业艺术团成本太高,找文艺骨干又“锣齐鼓不齐”。“既然是开发本土资源,不如让当地村民当主角,让大家都参与到平乐古镇的开发中。”邛崃市文体局文化科科长黄小贝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于是,当地文化干部走乡串户,在乡间“搜罗”演员。在他们的动员下,很多村民走进了排练场,罗才今即是其中一位。作为非专业演员被“相中”,他坦言:“之前我从来没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而今天,罗才今不仅拜师老杨学习竹麻号子,更成长为艺术团的负责人。&&&&2007年,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在陕西西安举行。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推荐下,竹麻号子艺术团成为四川的4支代表队之一。最终,他们出人意料地夺得“优秀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参加了决赛颁奖晚会演出。此后,竹麻号子艺术团开始有了名气,演出舞台也从平乐向周边甚至外地扩展。&&&&随着名气、经验的积累,艺术团开始了新的尝试。除了竹麻号子,他们逐渐开始各种民俗表演,使艺术团真正成为了综合表演团队。&&&&然而,热闹风光的背后,仍掩盖不住民间艺术团的生存困境。由于艺术团人员较多,演出又以公益为主,所需费用不菲,为此当地文化部门每年要拔30万元补贴艺术团,用于排练、演出等开支。但艺术团沉重的负担并未缓解,发展仍然步履维艰,甚至走到了继续生存与解散的十字路口。&&&&由市场来拯救艺术&&&&2009年,成都启动“天府古镇”整体品牌打造计划,成都市文旅集团全面介入平乐古镇的重新打造,竹麻号子艺术团也迎来了转机,在新打造推出的天工应物风情园里,他们找到了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正是在这座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情园里,老杨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驻场演出”。每逢周末,他们要进行两场表演,除了竹麻号子,还有平乐山歌对唱、传统民乐和金钱板等极具平乐地方特色的川西传统节目,颇受游客欢迎。而在平时,他们则集中排练。&&&&风情园内设有酿酒、榨油、造纸、织布、制陶、打铁等作坊。排练、演出之余,艺术团的成员们两人一组,分散驻守在作坊内,遇有游客,则进行相应的工艺表演,同时兼任讲解及导游。&&&&悄然之中发生变化的,还有老杨他们的“身份”。以前艺术团纯属业余组织,团员们平时在家务农,遇有排练、演出时才聚在一起;现在他们成了风情园的员工,以表演为主,并领取固定工资。&&&&据团长罗才今介绍,风情园主要依靠民俗表演、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并收取每人10元的门票。“由于文旅集团的介入,对外宣传力度加大,风情园人气越来越旺,一年下来,我们创造了30万的收入。”罗才今说。&&&&从政府补贴30万到创造收入30万,艺术团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竹麻号子也在市场经济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洪流中生存了下来。农民画,织布
5.&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又称“户县民俗绘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与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深厚渊源。作品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效果,直观生动,富于明显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它保留了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当代艺术的绘画技巧,既可看到农民画场面宏伟、人物纯朴憨厚、色彩明快的艺术共性,又可看到幽默、奔放、宁静、热烈、别具一格的艺术个性。
6.&纺线织布
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她的优越性是当今机器织布不能比拟的,是纯棉线的,更为主要的是手工织布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蕴涵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注入了一份思念和祝福,而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富含感情色彩的精神依托。手工织布的特点:
1、舒适止痒,亲和皮肤,对皮肤无刺激。
2、冬暖夏凉、质地柔软、通透性好,吸附人体皮肤上的汗水和微汗,使体温迅速恢复正常,真正达到透气、吸汗等效果。
3、抗静电、防螨止痒,对皮肤无刺激,符合环保及健康要求。
4、不易搓起,不卷边,由于粗布线粗、纹深,其表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有按摩作用。消除工作一天的疲劳,缓解一天的工作压力。
5、绿色天然、环保健康、从种植到手织布制品,纯手工制作,纺织品不含甲醛,偶氮等化学重金属离子。
6、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正版商业图库
【声明】汇图网是正版商业图库,所有原创作品(含预览图)均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及相关权利归上传用户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将依法被要求承担高达人民币50万元的赔偿责任。
交易 1作品 6255分钟内设计师响应
十年专注设计领域
费用最多可节约50%
快速发布设计需求
着急设计不用愁&&十秒响应&最快60分钟完稿急速设计
已成功添加收藏
已取消收藏
农村老粗布制作
手工织布过程图片
素材编号 : 3811241
图片像素 : &像素,高清大图
图片格式 : JPG
图片大小 : 3.38 MB
收藏次数 : 0
100%退款保障
红动创办于2005年,老品牌值得信赖
在线客服 :
客服热线 :
周一至周日:8:30-22:30
(12:00-13:00及法定假日除外)
周一至周日:8:30-22:30
(12:00-13:00及法定假日除外)
您的意见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领域手指教案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