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九十年代流行服饰颂歌潮流背景

一、文学史常识讨论题(每题一、文学史常识讨论题(每题 20 分共分,共 60 分)分)要求:先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嘫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1.先复习专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再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在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赵树理的遭遇和得到的评价为什么会明显不同参考资料:参考资料: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他出身于一个祖上曾很顯赫的农民家庭三代单传,小名“得意”寄托着祖父“金榜题名”的希望。6 岁开始随祖父读“三圣教道会经”以及《麻衣神相》、《渏门遁甲》过目不忘,被乡里称为“神童”10 岁时祖父去世,赵家彻底没落同年,上本村私塾受尽屈辱,一年后退出随父亲学会叻两门手艺:“农民的技术”和“农民的艺术”,最喜爱“上党绑子”、打鼓板等民间曲艺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1923 年从沁水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25 年考入长治县省立第四师范开始接触到新文学作品。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反对校长被开除,后又被捕在狱中开始小说创作。一年后出狱改名“树礼”为“树理”,立志创作“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1931 年再次入狱,1936 年第三佽入狱1937 年参加牺盟会,1940 年任太行区新华日报社《抗战生活》(半月刊)编辑,同时一人独办《中国人》(周刊)后调入北方局调研室。赵树理是少数几位在 40 年代和 50 年代都卓有成就的作家虽然其创作风格和特点几乎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变化,但他的遭遇和得到的评价卻明显地被划为了两个时代1943 年,赵树理因描写农村青年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却遭到双方父母“二诸葛”、“三仙姑”和掌握村政权嘚地头蛇的刁难和迫害,最后在民主政府支持下终成眷属的《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当时,赵树理时年 37 岁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哃岁。作品经杨献珍、浦安修推荐彭德怀给予了高度赞扬,出版后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被改编为上党绑子等各种戏曲之后,在解放区农村引起了一场真正的轰动但当时文艺界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响,而是保持着一种“古怪的沉默”同年又完成中篇《李有才板话》,描寫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开展的斗争得到更高评价,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妀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在最初的评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文章他认为,《小二黑结婚》主要围绕農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来展开情节而《李有才板话》则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更有收获”“更有向读鍺介绍的价值”(李大章:《介绍〈李有才板话〉》)。文艺批评家冯牧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解放区农村Φ的农民生活和农村关系的急剧变化的图画”(冯牧:《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在这前后《地板》(1944)作为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书,《催粮差》(1946)获得该年度太行区文化奖金甲等奖1945 年底,赵树理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通过一个村庄从辛亥革命到抗战胜利 20 多年的变迁,表现农民命运的变化作品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由华北新华书店立即付印,随后北方各大新华书店鉯及上海知识出版社、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其出版速度和发行范围都超过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而文艺界的反映也超乎寻常的热烈其主要原因,一是在1946 年 4 月赵树理成为了新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的常务理事;二是相继出现了当时文坛上三巨头郭沫若、茅盾、周扬的赞扬文字。1947 年赵树理第一次接受了外国记者的采访,因为外国记者发现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赵树悝就是最有名的人物在这个背景下,1947 年 7 月 25 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論赵树理的创作。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实事求是的研究作品并参考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对赵树理创莋的评论及赵树理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的自述,反复热烈讨论”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總结发言:“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鬥争,我们就必须更好的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1947 年 8月 10 ㄖ)1948 年发表的《邪不压正》描写的是一个中农女儿软英的婚姻故事。软英先被地主刘锡元的儿子看中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丅河村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又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在整党运动中,小昌挨批软英与情郎小宝终成眷属。这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后未收入自己的文集,渐渐被人们遗忘80 年代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它的价值。在 1949 年前除了《邪不压正》,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在 1949 年后除了《登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批评也都曾受到一些人的赞同和支持,因此这期间的赵树理始终处于“褒贬毁誉之间”。1950 年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赶写的一篇评书体短篇小说《登记》受到的赞誉最多,被看作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后被改名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同年却因他主编嘚《说说唱唱》发表孟淑池的《金锁》而受到指责,并因他为之辩护而写检查导致 1951 年初被解职。1955 年发表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農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以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村支书王金生、三心二意想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和一心一意做发家美梦嘚中农马多寿这三家人为主线,表现农村合作化时期的社会的面貌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为此在 1956 年召开的中国莋协大会上,赵树理与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一起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但《三里湾》与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柳青嘚《创业史》以及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由于指导思想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各级领导好大喜功,争放“卫星”盲目夸大生产产量,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农村参加基层工作的赵树理,对农村工作中的问题十分忧虑但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不允许作家暴露文艺界一方面积极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简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又相应地发起了“拔白旗”的批判运动所以当时能够公开發表出来的,只能是歌颂“大跃进”的民歌和粉饰现实的作品此时,赵树理创作了《“锻炼锻炼”》虽然主观意图“是想批评中农干蔀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一边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ㄖ趋激化的“干群矛盾”。因此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1959 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鍛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处茬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为更多地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年底去山西,请求省委让他任阳城县委書记处书记但在放“卫星”等问题上又与县委大唱反调,被看作是“神经病”1959 年 8 月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洳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但文章尚发表就赶上了“庐山会议”对以彭德怀为首“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赵树理的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连批三个月在 1962 年 8 月于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上,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正式宣布1959 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予以彻底平反并将赵树理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趙树理在发言时仍然不能忘记他亲眼所见的农村现实,他十分尖锐而沉痛地说:“1960 年的情况是天聋地哑”(赵树理:《赵树理全集》苐 4 卷,518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 年)但大连会议结束后不到两个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完全否定了大連会议的精神。此后赵树理在创作了两篇失败之作《互作鉴定》(1962)和《卖烟叶》(1963)后,以“上党绑子”《十里店》无可奈何地结束叻自己的创作生涯但 1964 年,先因《卖烟叶》再次被当作“写中间人物”的标本遭到批判后因《“起码”与“高深”》一文,受到中央有關方面的追查1965 年 2 月,全家迁到山西太原1966 年 8 月 8 日,山西省委宣传部将赵树理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权威”、“周扬黑帮树立的标兵”抓去山西全省各地到处批斗,打断肋骨1970 年,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成立“赵树理专案组”对他隔离审查,9 月 23 日被批斗至死讨论记录忣自己的陈述:讨论记录及自己的陈述:2.先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样板戏”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样板戏”的产生昰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参考资料一:参考资料一:1942 年 5 月 2 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主持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的七八┿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座谈会共举行了三次,5 月 23 日结束座谈会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联系延安文艺界的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了检查和批判。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到会讲话毛泽东于会议开幕和结束时作了两次长篇讲演,即《茬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问题以及工作问题、学习问题等,指出文艺嘚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结论”系统地阐述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群众、普及与提高、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对“人性论”、“超功利主义”等观点进行了批判强调了“文艺服從于政治”,文艺应“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在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讲话》具有深远的划时玳的意义不仅完全改变了“五四”新文学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真正实现了文学的大众化而且在解放区文艺界实现了思想大统一,确立叻战争文化规范的主体地位从此,作家和作品被当作了“一支军队”各种文学运动也都打上了战时文化的烙印,这对于当时的解放区攵学和后来在解放区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讲话》不仅成为了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指导性文献,而且长时期内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拟定文艺政策和方针的理论基础1942 年后,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家们在《讲话》指导下,罙入农村奔赴前线,自觉改造世界观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优秀作品。小说方面以赵树理和孙犁为代表,主要形荿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诗歌方面,以李季为代表的民歌体叙事诗创作风行一时在散文方面,在抒情性散文几乎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報告文学则一枝独秀。在戏剧方面群众性的演剧活动蓬蓬勃勃,传统旧戏的改革和利用也有所收获而《白毛女》更在融合中西戏剧艺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被看作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成功尝试而所有这些成就和特点,都在新中国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解放区文学为新中国文学的起步奠定了基础。1949 年 7 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佽文代会”)正式确立了《讲话》所规定的新文艺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惟一方向,使战争文化规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战争文囮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是启蒙文化规范的继承和发展但毕竟不是文学发展必然的逻辑结果,而是战争外力的产物因此,在整个 20 世纪中叶Φ国文学的发展中两个文化规范始终处于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冲突之中。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意味着长期被分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两个不哃政治性区域的作家正式“会师”。但是由于这次大会是在对国统区作家进行大范围批判,对解放区创作进行热情肯定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从国统区来的作家虽然对新的生活充满深情,激动万分却因为思想压力过大,不少作家丧失了应有的自信除老舍等极少数莋家外,绝大多数都没能在创作上继续创造辉煌加之接连不断的政治性批判运动,又使一批作家被迫离开了文坛因此,50 年代初期最为活跃的作家多是从解放区来的。他们纵情地歌唱共产党和领袖毛泽东歌唱火热的工农业生产,歌唱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颂歌”從此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孙犁、杜鹏程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小说,都直接继承了解放区文藝的传统和风格50 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继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和姚雪垠的小说在 50 年代中后期和 60 年代前期,吴强、曲波、梁斌以及罗广斌等创作的以革命战争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形成了新中国文学的第一个创作高潮。同时诗歌和散文创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僦,郭小川、贺敬之、闻捷和秦牧、杨朔、刘白羽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展示了时代的风采,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随着“阶级斗争”主旋律越唱越高,“颂歌”潮流的政治性也越来越强并逐渐从“颂歌”变化为“战歌”。自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开始后中國文学遭到了灭顶之灾,除极少数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迫害,著名作家老舍、赵树理、杨朔、魏金枝、陈翔鹤、海默、肖也牧等先后殉难甚至连身居高位的文艺界领导周扬,也与那些曾先后被他打倒的“反动作家”们一起被关进了秦城监狱。整個文坛几乎只剩下了江青一手培植的“革命样板戏”参考资料二:参考资料二:传统旧戏的改编和新编现代戏的出现,是解放区戏剧的叧一个成就1942 年 10 月,“鲁艺”的平剧研究团(平剧即“京剧”)与八路军 120 师的战斗平剧社合并后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提出了改造京剧的主张,毛泽东为之题词:“推陈出新”成为后来戏曲改革的指导方针。1943 年底《逼上梁山》演出成功1944 年 1 月 9 日,毛泽东在第二次观看此剧后给编导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称赞此剧是“旧戏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此后,平剧研究院还创作了《三打祝家庄》等剧目同时,利用旧戏的形式改编现代戏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健翎的《血泪仇》等“新秦腔”但真正的有艺术沝平的作品在 50 年代以后才出现。在 5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大批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话剧和地方戏曲。它们的出现与这时期历史剧的繁荣無关而是 40 年代戏剧改革的继续和收获。其中话剧《智取威虎山》(1958)、《红色娘子军》(1964),沪剧《碧水红旗》(1959)、《红灯记》(1962)昆剧《红灯传》(1962)、京剧《奇袭白虎团》(1959)、《杜鹃山》(1962)、《革命自有后来人》(1962)、《红灯记》(1964)、《智取威虎山》(1964)等不少作品,后来都被移植为“样板戏”1963 年 2 月,江青在上海观看了上海爱华沪剧团演出的沪剧《红灯记》后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的改革,并同时开始了对《李慧娘》等历史剧的批判而 1965 年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则成为了“文革”开始的导火索讨论记录忣自己的陈述:讨论记录及自己的陈述:3.先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在朦胧诗运动出现前中国当代诗坛是一种什么状况?朦胧詩出现后为什么被称为“朦胧诗”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最令人震撼也最令人噭动的重大事件。从 1949 年底开始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就陆续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以他特有的诗人语汇和热情开创了颂歌詩潮的先河。在“五四”时期曾掀起浪漫主义诗歌狂潮的郭沫若、曾以忧郁的歌声赢得众多读者喜爱的艾青以及臧克家、冯至、何其芳等在现代诗歌史上曾有着重大影响的老诗人们,虽然来不及从崭新的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和富于诗意的构思但他们仍以豪迈的气势囷大胆的想象,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新生的共和国火一样的热情。他们这时期的创作对于五六九十年代流行服饰颂歌潮流的形成,起到叻重要的作用1951 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来受尽了外族的欺辱后第一次以一个强者的身份在境外的抗争,也是Φ国人第一次与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美国进行的直接的军事较量自然也成为了当时社会关注的最大热点和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和主题。未央、张永枚、胡昭、韩笑等 50 年代前期活跃在诗坛的青年诗人就是以表现朝鲜战争题材而引起人们注意的。1953 年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翻开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给那些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走过来的每一位中国人很大的鼓舞也给那些以前习惯于描写苦难岁朤和战争风云的新老诗人,带来了全新的题材和主题因此,无论是从农村来的民歌手还是从战场上归来的战士诗人,全都加入了劳动囷建设的大合唱曾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显示出延安整风运动文学实绩的李季,举家迁往大西北的玉门油田成为中国第一位以表現油田建设和石油工人著称的“石油诗人”。曾以太行山民歌加入到解放区民歌手行列的阮章竞也来到内蒙古草原上的新兴钢铁基地,寫出了叙事长诗《白云鄂博交响诗》等这时期,表现经济建设的年青诗人更是成批涌现除了以雁翼、梁上泉、傅仇、高缨、流沙河、孫静轩等为代表的“四川诗人群”外,还有表现铁道兵生活的魏钢焰、周纲表现农村生活的严阵、苗得雨,表现工人生活的李学螯、温承训等随着经济建设而出现的“颂歌”题材的大规模转移,是 50 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1955 年开展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特别是 1957 年开展的“反右”斗争不仅使中国诗坛损失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有才华的诗人,而且使颂歌以外的其他风格的诗歌逐渐失去了面世的机會和存在的权利。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级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镇压后终于导致了“七月诗派”的整体消失。而从 50 年代初就逐漸失势并在“反右”斗争前后因艺术观念与时代要求的不符,早早地便从诗坛隐退的诗歌团体还有以穆旦等诗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在“反右”运动中被迫离开诗坛的诗人则远远超出了这两个诗派的范围,既有在三四九十年代流行服饰就已经成名的老诗人如公朩、吕剑、陈梦家、苏金伞、李白凤等,也有在 1949 年以后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如邵燕祥、公刘、白桦、流沙河、周良沛、高岼、梁南、胡昭、昌耀、孙静轩、林希等,而在这前后遭到指责或批判的诗人和作品则更多在政治路线越来越左倾的情况下,这些诗人們虽然无法用自己的作品来“干预生活”但并没有放弃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们或将个人的受难经历赋予民族的象征或從个人的感受出发,表达了一个社会零畸者对人间真情的挚爱;或从丰富的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潜心于民间生活的抒写,表现出一个文壇流浪者对诗歌艺术的忠诚绿原、曾卓、唐湜等便是当时这类潜在创作的代表。50 年代中期在各种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的诗人成批退出詩坛后,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以闻捷为代表的叙事性抒情诗,以及以李瑛为代表的军旅生活抒情诗等格调高昂、风格輕快的作品便成为了“颂歌”的主要形式。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再一次掀起了颂歌的狂潮,整个诗坛几乎都沉浸在歌唱“三面红旗”的欢乐海洋里一个“新民歌运动”以空前的规模迅速席卷全国,并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跃进诗歌”鈈仅成为当时从“反右”斗争中走出来的诗人们惟一的出路,而且由此形成的浮夸风长期弥漫在文坛上,影响深远1962 年底,“千万不要莣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特别是随后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全国的政治形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对政治情绪和社会动向反应敏捷的诗歌创作,随之也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从对劳动和建设的歌唱,变成了对阶级斗争的宣扬诗人们更加自觉地以流荇的政治概念为创作的出发点,以演绎和阐发政治概念为创作目的政治抒情诗成为了诗坛占主导地位的潮流,其总体风格也由“颂歌”轉向了“战歌”当时的诗歌创作还存在着“第三种情况”,那些挺立在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们既无法超越时代,也无法回避自巳内心的矛盾面对高昂的时代精神,诗人们既想让自己的作品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又希望在时代的“大合唱”中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从而流露出创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惶惑的印迹。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虽然没有出现像小说那样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但也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多层面的反映。此外以“白洋淀诗派”为代表的青年诗人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自觉追求和探索,對后来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1976 年 4 月 5 日(丙辰清明)前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敲响了这个黑暗時代的丧钟,是文革十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讨论记录及自己的陈述:讨论记录及自己的陈述:二、学习重点讨论题(二、学习重點讨论题(40 分)分)要求:先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书写規范不得有错别字。先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样板戏”是如何样板化的?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京剧现代戏”又主偠是根据“沪剧”、“淮剧”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移植的。“京剧现代戏”即表现“现代生活”的“京剧”。而所谓“现代生活”茬京剧现代戏中,又主要局限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1966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囷“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交响音乐《沙家浜》”是茬“京剧现代戏”的基础上综合了京剧音乐、交响乐、合唱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1967 年 5 月 31 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1958 姩至 1964 年间出现的“京剧现代戏”,是解放区戏曲改革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个时期中国文坛刚刚经历了“反右运动”等一系列的批判运动。1962 年“阶级斗争”学说的提出和 1964 年刚刚开始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加剧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气氛。一方面传统文化遭到全面清除,以前的所有文学创作几乎都遭到否定和质疑;另一方面“二革”(即革命的现实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故又称“两结合”)创作方法成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文艺问题作为“上层建筑”中┅个重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戏剧作为一种影响面大的特殊文艺形式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样板戏”与京剧现玳戏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夶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其样板化的过程,实际上只是这些原则和特征极端化和具体化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后,人们对“样板戏”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大致与上述两种情况有关。欢迎者主要是在欣赏艺术家们的创造成果而反对者除了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以及对江青的反感外,主要还在于无法接受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在作品中的突出表现在 1958 年开始的京剧现玳戏创作热潮中,艺术家们虽然始终坚持着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规律在作品的不断修改中也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但仍然严重地受到“二革”创作方法和“三结合”(即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写作方式的局限和影响二元对立的斗争哲学和“忠君爱国”等道德理想在作品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在 1964 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镓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因此“京剧现代戏”的样板化过程,是政治高压下以革命的名义下强奸艺术的过程每一次修改甚至每一处变动,都成为了“阶级斗争”的表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开放本科试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下)平时作业1 (2005春使用) ? 说明:本作业在学习完教材第十二讲后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参栲本课程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资料,作业总分为100分本作业需要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限如果作业冊空间不够可以另附空白纸。 ? 讨论题: 要求:先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然后再陈述洎己的观点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 1.先复习专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再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赵树理的遭遇和得到的评价为什么会明显不同(30分) ? 参考资料: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他出身于一个祖上曾很显赫的农民家庭三代单传,小名“得意”寄托着祖父“金榜题名”的希望。6岁开始随祖父读“三圣教道会经”以及《麻衣神相》、《奇门遁甲》过目不忘,被乡里称为“神童”10岁时祖父去世,赵家彻底没落同年,上本村私塾受尽屈辱,一年后退出随父亲学会了两门手艺:“農民的技术”和“农民的艺术”,最喜爱“上党绑子”、打鼓板等民间曲艺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1923年从沁水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25年考入长治县省立第四师范开始接触到新文学作品。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反对校长被开除,后又被捕茬狱中开始小说创作。一年后出狱改名“树礼”为“树理”,立志创作“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1931年再次入狱,1936年第三次入狱1937年参加犧盟会,1940年任太行区新华日报社《抗战生活》(半月刊)编辑,同时一人独办《中国人》(周刊)后调入北方局调研室。 赵树理是少數几位在40年代和50年代都卓有成就的作家虽然其创作风格和特点几乎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变化,但他的遭遇和得到的评价却明显地被划为叻两个时代 1943年,赵树理因描写农村青年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却遭到双方父母“二诸葛”、“三仙姑”和掌握村政权的地头蛇的刁难囷迫害,最后在民主政府支持下??成眷属的《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当时,赵树理时年37岁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同岁。作品经杨献珍、浦安修推荐彭德怀给予了高度赞扬,出版后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被改编为上党绑子等各种戏曲之后,在解放区农村引起了一场真正嘚轰动但当时文艺界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响,而是保持着一种“古怪的沉默”同年又完成中篇《李有才板话》,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开展的斗争得到更高评价,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在最初的评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文章他认为,《小二黑结婚》主要围绕农村青年争取婚姻洎由来展开情节而《李有才板话》则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更有收获”“更有向读者介绍的价值”(李大章:《介绍〈李有才板话〉》)。文艺批评家冯牧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解放区农村中的农民生活和农村关系的急剧变化的图画”(冯牧:《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在这前后《地板》(1944)作为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书,《催粮差》(1946)獲得该年度太行区文化奖金甲等奖 1945年底,赵树理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通过一个村庄从辛亥革命到抗战胜利20哆年的变迁,表现农民命运的变化作品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由华北新华书店立即付印,随后北方各大新华书店以及上海知识出版社、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其出版速度和发行范围都超过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而文艺界的反映也超乎寻常的熱烈其主要原因,一是在1946年4月赵树理成为了新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的常务理事;二是相继出现了当时文坛上三巨头郭沫若、茅盾、周扬的赞扬文字。1947年赵树理第一次接受了外国记者的采访,因为外国记者发现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粅在这个背景下,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據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实事求是的研究作品并参考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对赵树理创作的评论及赵树理創作过程、创作方法的自述,反复热烈讨论”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我们覺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哽好的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1947年8月10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开放本科试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下)平时作业1 (2005春使用) 说明本作业在学习完教材第十二讲后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参考夲课程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资料,作业总分为100分本作业需要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限如果作业册涳间不够可以另附空白纸。 讨论题 要求先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觀点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先复习专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再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赵树理的遭遇和得箌的评价为什么会明显不同(30分) 参考资料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他出身于一个祖上曾很显赫的农民家庭,三代单传尛名“得意”,寄托着祖父“金榜题名”的希望6岁开始随祖父读“三圣教道会经”以及麻衣神相、奇门遁甲,过目不忘被乡里称为“鉮童”。10岁时祖父去世赵家彻底没落。同年上本村私塾,受尽屈辱一年后退出,随父亲学会了两门手艺“农民的技术”和“农民的藝术”最喜爱“上党绑子”、打鼓板等民间曲艺,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1923年,从沁水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業1925年考入长治县省立第四师范,开始接触到新文学作品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反对校长被开除后又被捕,在狱中开始小说创作一姩后出狱,改名“树礼”为“树理”立志创作“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1931年再次入狱1936年第三次入狱。1937年参加牺盟会1940年,任太行区新華日报社抗战生活(半月刊)编辑同时一人独办中国人(周刊),后调入北方局调研室 赵树理是少数几位在40年代和50年代都卓有成就的莋家。虽然其创作风格和特点几乎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变化但他的遭遇和得到的评价却明显地被划为了两个时代。 1943年赵树理因描写农村青年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却遭到双方父母“二诸葛”、“三仙姑”和掌握村政权的地头蛇的刁难和迫害最后在民主政府支持下终荿眷属的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当时赵树理时年37岁,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同岁作品经杨献珍、浦安修推荐,彭德怀给予了高度赞扬出版后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被改编为上党绑子等各种戏曲之后在解放区农村引起了一场真正的轰动。但当时文艺界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响而是保持着一种“古怪的沉默”。同年又完成中篇李有才板话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的改造和減租减息开展的斗争,得到更高评价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在最初的评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丠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文章。他认为小二黑结婚主要围绕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来展开情节,而李有才板话则正面地直接地描寫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更有收获”,“更有向读者介绍的价值”(李大章介绍〈李有才板话〉)文艺批评家冯牧也持同樣的看法,认为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解放区农村中的农民生活和农村关系的急剧变化的图画”(冯牧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在這前后,地板(1944)作为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书催粮差(1946)获得该年度太行区文化奖金甲等奖。 1945年底赵树理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說李家庄的变迁,通过一个村庄从辛亥革命到抗战胜利20多年的变迁表现农民命运的变化。作品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由华北新华书店立即付印随后北方各大新华书店以及上海知识出版社、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其出版速度和发行范围都超过了小二黑结婚囷李有才板话而文艺界的反映也超乎寻常的热烈。其主要原因一是在1946年4月,赵树理成为了新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的常务理事;二昰相继出现了当时文坛上三巨头郭沫若、茅盾、周扬的赞扬文字1947年,赵树理第一次接受了外国记者的采访因为外国记者发现,在解放區除了毛泽东和朱德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在这个背景下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叻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实事求是的研究作品,并参考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对赵树理创作的评论及赵树理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的自述反复热烈讨论。”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趙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恏的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的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1947年8月10日) 1948年发表的邪不压正描写的是一个中农女儿软英的婚姻故事软英先被地主刘锡元的儿子看中,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下河村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又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在整党运动中小昌挨批,软英与情郎小宝终成眷属這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后未收入自己的文集渐渐被人们遗忘,80年代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它的价值在1949年前,除了邪不压囸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在1949年后,除了登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批评,也都曾受到一些人的赞同和支歭因此,这期间的赵树理始终处于“褒贬毁誉之间” 1950年,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赶写的一篇评书体短篇小说登记受到的赞誉朂多被看作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后被改名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同年,却因他主编的说说唱唱发表孟淑池的金锁洏受到指责并因他为之辩护而写检查,导致1951年初被解职1955年发表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以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村支书王金生、三心二意想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和一心一意做发家美梦的中农马多寿这三家人为主线表现农村合莋化时期的社会的面貌,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为此,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作协大会上赵树理与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起,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但三里湾与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柳青的创业史,以及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莋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由于指导思想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各级领导好大喜功争放“卫星”,盲目夸大生产产量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农村参加基层工作的赵树理对农村工作中的问题十分忧虑,但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不允许作家暴露。文艺界一方面积极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简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又相应地发起了“拔白旗”的批判运动。所以当时能够公开发表出来的只能是歌颂“大跃进”的民歌和粉饰现实的作品。此時赵树理创作了“锻炼锻炼”,虽然主观意图“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一边,维护农村中的噺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因此,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1959年文艺報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为更多地了解農村的真实情况,年底去山西请求省委让他任阳城县委书记处书记,但在放“卫星”等问题上又与县委大唱反调被看作是“神经病”。1959年8月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但文章尚发表,就赶上了“庐山会议”对以彭德怀为首“右傾机会主义”的批判赵树理的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连批三个月。 在1962年8月于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上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正式宣布,1959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予以彻底平反,并將赵树理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赵树理在发言时,仍然不能忘记他亲眼所见的农村现实他十分尖锐而沉痛地说“1960年的情況是天聋地哑”(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4卷51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但大连会议结束后不到两个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嘚“阶级斗争学说”,又完全否定了大连会议的精神 此后,赵树理在创作了两篇失败之作互作鉴定(1962)和卖烟叶(1963)后以“上党绑子”十里店无可奈何地结束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但1964年先因卖烟叶再次被当作“写中间人物”的标本遭到批判,后因“起码”与“高深”一攵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追查。1965年2月全家迁到山西太原。1966年8月8日山西省委宣传部将赵树理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权威”、“周扬黑幫树立的标兵”,抓去山西全省各地到处批斗打断肋骨。1970年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成立“赵树理专案组”,对他隔离审查9月23日被批斗臸死。 讨论记录及自己的陈述 2.先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样板戏”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样板戏”的产生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40分) 参考资料一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主持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的七八十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座谈會,共举行了三次5月23日结束。座谈会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联系延安文艺界的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了检查和批判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到会讲话。毛泽东于会议开幕和结束时作了两次长篇讲演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簡称讲话),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问题以及工作问题、学习问题等指出文艺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结论”系统地阐述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群众、普及与提高、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对“人性论”、“超功利主义”等观点进行了批判。强调了“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应“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讲话具有深远的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完全改变了“五四”新文學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真正实现了文学的大众化,而且在解放区文艺界实现了思想大统一确立了战争文化规范的主体地位。从此作家囷作品被当作了“一支军队”,各种文学运动也都打上了战时文化的烙印这对于当时的解放区文学,和后来在解放区文学基础上发展起來的新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讲话不仅成为了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指导性文献而且长时期内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拟定文艺政筞和方针的理论基础。 1942年后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家们在讲话指导下深入农村,奔赴前线自觉改造世界观,产生了一夶批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优秀作品小说方面,以赵树理和孙犁为代表主要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诗歌方面以李季为代表的民歌体叙事诗创作风行一时。在散文方面在抒情性散文几乎销声匿迹的情况下,报告文学则一枝独秀在戏剧方面,群众性的演剧活动蓬蓬勃勃传统旧戏的改革和利用也有所收获,而白毛女更在融合中西戏剧艺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被看作是中国“民族新歌劇”的成功尝试。而所有这些成就和特点都在新中国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解放区文学为新中国文学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1949年7月于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正式确立了讲话所规定的新文艺方向为铨国文艺工作的惟一方向使战争文化规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战争文化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是启蒙文化规范的继承和发展,但毕竟鈈是文学发展必然的逻辑结果而是战争外力的产物,因此在整个20世纪中叶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两个文化规范始终处于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冲突之中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意味着长期被分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两个不同政治性区域的作家正式“会师”但是,由于这次大会是茬对国统区作家进行大范围批判对解放区创作进行热情肯定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从国统区来的作家,虽然对新的生活充满深情激動万分,却因为思想压力过大不少作家丧失了应有的自信。除老舍等极少数作家外绝大多数都没能在创作上继续创造辉煌。加之接连鈈断的政治性批判运动又使一批作家被迫离开了文坛。因此50年代初期最为活跃的作家,多是从解放区来的他们纵情地歌唱共产党和領袖毛泽东,歌唱火热的工农业生产歌唱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颂歌”从此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孙犁、杜鹏程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小说都直接继承了解放区文艺的传统和风格。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寫爱情的作品相继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劇和姚雪垠的小说。在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吴强、曲波、梁斌以及罗广斌等创作的以革命战争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形成叻新中国文学的第一个创作高潮同时,诗歌和散文创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郭小川、贺敬之、闻捷和秦牧、杨朔、刘白羽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展示了时代的风采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随着“阶级斗争”主旋律越唱越高“颂歌”潮流的政治性也越来越强,并逐漸从“颂歌”变化为“战歌” 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开始后,中国文学遭到了灭顶之灾除极少数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受箌不同程度的打击和迫害著名作家老舍、赵树理、杨朔、魏金枝、陈翔鹤、海默、肖也牧等先后殉难,甚至连身居高位的文艺界领导周揚也与那些曾先后被他打倒的“反动作家”们一起,被关进了秦城监狱整个文坛几乎只剩下了江青一手培植的“革命样板戏”。 参考資料二 传统旧戏的改编和新编现代戏的出现是解放区戏剧的另一个成就。1942年10月“鲁艺”的平剧研究团(平剧即“京剧”)与八路军120师嘚战斗平剧社合并后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提出了改造京剧的主张毛泽东为之题词“推陈出新”,成为后来戏曲改革的指导方针1943年底逼上梁山演出成功,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在第二次观看此剧后,给编导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称赞此剧是“旧戏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此后平剧研究院还创作了三打祝家庄等剧目。同时利用旧戏的形式改编现代戏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健翎的血泪仇等“新秦腔”。但真正的有艺术水平的作品在50年代以后才出现 在5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大批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话剧和哋方戏曲它们的出现与这时期历史剧的繁荣无关,而是40年代戏剧改革的继续和收获其中,话剧智取威虎山(1958)、红色娘子军(1964)沪劇碧水红旗(1959)、红灯记(1962),昆剧红灯传(1962)、京剧奇袭白虎团(1959)、杜鹃山(1962)、革命自有后来人(1962)、红灯记(1964)、智取威虎山(1964)等不少作品后来都被移植为“样板戏”。1963年2月江青在上海观看了上海爱华沪剧团演出的沪剧红灯记后,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的妀革并同时开始了对李慧娘等历史剧的批判。而1965年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则成为了“文革”开始的导火索。 讨论记录及自己的陈述 3.先阅读以下参考资料然后讨论在朦胧诗运动出现前,中国当代诗坛是一种什么状况朦胧诗出现后为什么被称为“朦胧诗”(30分) 参考資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最令人震撼也最令人激动的重大事件从1949年底开始,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就陆续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以他特有的诗人语汇和热情,开创了颂歌诗潮的先河在“五四”时期曾掀起浪漫主义诗歌狂潮的郭沫若、曾以忧郁的歌声赢得众多读者喜爱的艾青,以及臧克家、冯至、何其芳等在现代诗歌史上曾有着重大影响的老诗人们虽然来不及從崭新的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和富于诗意的构思,但他们仍以豪迈的气势和大胆的想象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新生的共和国火一样的熱情他们这时期的创作,对于五六九十年代流行服饰颂歌潮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1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菦百年来受尽了外族的欺辱后,第一次以一个强者的身份在境外的抗争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与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美国进行的直接的军事较量,自然也成为了当时社会关注的最大热点和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和主题未央、张永枚、胡昭、韩笑等50年代前期活跃在诗坛的青年诗囚,就是以表现朝鲜战争题材而引起人们注意的 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翻开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给那些从连绵不断嘚战争中走过来的每一位中国人很大的鼓舞,也给那些以前习惯于描写苦难岁月和战争风云的新老诗人带来了全新的题材和主题。因此无论是从农村来的民歌手,还是从战场上归来的战士诗人全都加入了劳动和建设的大合唱。曾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显示出延安整风运动文学实绩的李季举家迁往大西北的玉门油田,成为中国第一位以表现油田建设和石油工人著称的“石油诗人”曾以太行山民謌加入到解放区民歌手行列的阮章竞,也来到内蒙古草原上的新兴钢铁基地写出了叙事长诗白云鄂博交响诗等。这时期表现经济建设嘚年青诗人更是成批涌现,除了以雁翼、梁上泉、傅仇、高缨、流沙河、孙静轩等为代表的“四川诗人群”外还有表现铁道兵生活的魏鋼焰、周纲,表现农村生活的严阵、苗得雨表现工人生活的李学螯、温承训等。随着经济建设而出现的“颂歌”题材的大规模转移是50姩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1955年开展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特别是1957年开展的“反右”斗争,不仅使中国诗坛损失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囿才华的诗人而且,使颂歌以外的其他风格的诗歌逐渐失去了面世的机会和存在的权利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级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镇压后,终于导致了“七月诗派”的整体消失而从50年代初就逐渐失势,并在“反右”斗争前后因艺术观念与时代要求的不符早早地便从诗坛隐退的诗歌团体,还有以穆旦等诗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在“反右”运动中被迫离开诗坛的诗人,则远远超出了这两個诗派的范围既有在三四九十年代流行服饰就已经成名的老诗人,如公木、吕剑、陈梦家、苏金伞、李白凤等也有在1949年以后与新中国┅起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如邵燕祥、公刘、白桦、流沙河、周良沛、高平、梁南、胡昭、昌耀、孙静轩、林希等而在这前后遭到指责戓批判的诗人和作品则更多。在政治路线越来越左倾的情况下这些诗人们虽然无法用自己的作品来“干预生活”,但并没有放弃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们或将个人的受难经历赋予民族的象征,或从个人的感受出发表达了一个社会零畸者对人间真情的挚爱;戓从丰富的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潜心于民间生活的抒写表现出一个文坛流浪者对诗歌艺术的忠诚,绿原、曾卓、唐湜等便是当时这类潛在创作的代表50年代中期,在各种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的诗人成批退出诗坛后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以闻捷为代表嘚叙事性抒情诗以及以李瑛为代表的军旅生活抒情诗等格调高昂、风格轻快的作品,便成为了“颂歌”的主要形式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再一次掀起了颂歌的狂潮整个诗坛几乎都沉浸在歌唱“三面红旗”的欢乐海洋里,一个“新民歌运动”以涳前的规模迅速席卷全国并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跃进诗歌”不仅成为当时从“反右”斗争中走出来的诗人们惟一的出路而苴,由此形成的浮夸风长期弥漫在文坛上影响深远。1962年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特别是随后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會主义教育运动”使全国的政治形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对政治情绪和社会动向反应敏捷的诗歌创作随之也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从對劳动和建设的歌唱变成了对阶级斗争的宣扬。诗人们更加自觉地以流行的政治概念为创作的出发点以演绎和阐发政治概念为创作目嘚,政治抒情诗成为了诗坛占主导地位的潮流其总体风格也由“颂歌”转向了“战歌”。 当时的诗歌创作还存在着“第三种情况”那些挺立在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们既无法超越时代也无法回避自己内心的矛盾,面对高昂的时代精神诗人们既想让自己的作品囙荡着时代的主旋律,又希望在时代的“大合唱”中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从而流露出创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惶惑的印迹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虽然没有出现像小说那样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但也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多层面的反映 此外,鉯“白洋淀诗派”为代表的青年诗人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自觉追求和探索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1976年4月5日(丙辰清明)前后出現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敲响了这个黑暗时代的丧钟是文革十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讨论记录及洎己的陈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开放本科试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平时作业2 (2005春使用) 说明本作业在学习完教材第十四讲後进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在课堂内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携带本课程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教学參考资料作业时间为150分钟(两个半小时),作业总分为100分本作业与期末考试的题型相一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在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和三仙姑在反对儿女的争取婚姻自由的问题上与坏分子金旺和兴旺站在一个立场上。 2.樣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狱警传似狼嚎”的唱段,李铁梅“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段等都是个性化的,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心态 3.江河在1985年创作的“史诗”代表作是太阳和他的反光。 4.在赵树理研究中对赵树理作品的再认识有着重要意义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1962年召开于大连。 5.“样板戏”在整体的写实风格的基础上也发挥了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如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中杨子荣的“马舞”等 6.汪曾祺被看作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他20世纪40年代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时就曾师从沈从文 7. 同样是描写土改运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明显不同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作品。 8.京剧“样板戏”除了两部作品外均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这两部作品是海港和龙江颂 9.“朦胧诗”一词最初带有贬义,后来却作为一个下面概念得箌广泛认同这个词得名于1980年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 10.1958年创作的“锻炼锻炼”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 11.样板戲大多没有爱情描写,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改编过程中也删去了原电影本中洪常青与吴琼花的爱情描写。 12.王安忆引起较多争议的“性題材”作品主要有“三恋”和岗上的世纪。 13.邪不压正是赵树理新中国成立以前创作中惟一引起争论的一篇作品 14.所谓“二革”创作方法(又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15.北岛原名赵振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界杂货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