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风俗亲人忌日现今风俗头一年可否拜祭

王象之《舆地纪胜·雷州》考析
& 王象之《舆地纪胜·雷州》考析
《舆地纪胜》为南宋时期的中国地理总志,东阳(今浙江金华市)王象之纂修。王象之,字仪父,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曾任潼川府(今四川三台)文学、知县等职,以博学多识著称。仕宦之余,致力于集编地理书及诸郡县地理志、图经。《舆地纪胜》就是他编的其中一部影响深远的地理书。该书于嘉定十四年(1221)开始编纂(州、县沿革一般亦以此时为限),约于宝庆三年(1227)成书。《舆地纪胜》以南宋统治区域为限,起自行在所临安府(今杭州市),迄剑门军,共计府、州、军、监166个,有些府、州分为上下两卷,合200卷。
《舆地纪胜》主要是节录当时数以百计的各地的方志、图经编纂而成,对各种方志、图经中的山川、景物、碑刻、诗咏,一概收录,而略于沿革,以符合“纪胜”的要求,受到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的赞赏。王象之对各书记载的出入,常加按语进行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道。另有《舆地图》16卷,逐路为卷,尤详于四川各州。《舆地纪胜》保存了不少史料,对研究宋史,尤其是宋代地理,颇有裨益(以上参看李勇先校,四川大学出版社《舆地纪胜》前言)。
《舆地纪胜》记录雷州部分,在卷118中,计近<span STYLE="font-family:Tcolor:#,<span STYLE="font-family:T color:#0字,包括州(雷州)沿革、县(海康、遂溪、徐闻)沿革、风俗形胜、景物(上)、景物(下)、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12部分。这12部分是对雷州地方的总体概括,堪称记录雷州地方的“百科全书”。在宋代《雷州图径》等地方典籍已佚的情况下,《舆地纪胜》所保留的雷州史料如此全面就显得十分珍贵了。如对物产的记载:螺多产余甘子,漉州盛产荷花,卵州多鸟及多鸟卵,灶山有木棉树,雷州的米豆,雷彘(雷公马),犦牛,郡治产瑞芝,思灵岛产木豆,英高山的泉,英灵村的相公泉,珠母海的珍珠,乌蛇山的乌药,显震庙的奇卵,真武堂的陨石,大蜈蚣皮,铜鼓,天宁寺的阇提花等,记录比较具体。它对雷州地区的气候特点的概括也较为突出:雷州多雷暴、多飓风、多日照(炎热);还有,它对雷州地区民风、民俗的记述也很有特点等。为了传承雷州历史文化,现对该书记载雷州的部分进行述析。
一、雷州历史、地理概貌
(一)历史沿革
雷州为古越地,郡、县制度始于秦,其下限至南宋绍定二年(1229)。雷州历史沿革情况是:
州沿革。王象之原文:秦属象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汉平吕嘉,为合浦郡(元鼎四年)。统县六,其一为徐闻,即雷州也。梁武帝分合浦郡,立合州(晋通四年,523年),又改南合州在太清元年(574年)。隋平陈又为合州。炀帝时废合州,以海康县属合浦郡(开皇九年,589年)。唐武德四年(621),置南合州。贞观二年(628)改隋康曰徐闻。贞观八年(634),又改名曰雷州。天宝元年(742)改海康郡,至德二年(757)复为雷州。五代为刘汉所据。隶广南西路,节制高、容、廉、化四州军马。领县三,治海康(今雷城)。
李龙按: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至元鼎六年冬平吕嘉。六年(公元前111年)立合浦郡徐闻县。王象之上称“汉平吕嘉,为合浦郡(元鼎四年)”,在合浦郡后注为元鼎四年,误。
县沿革。王象之原文:雷州三县包括海康、遂溪、徐闻。首县为海康县。
海康县沿革。王象之原文:海康县(下)。倚郭,本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梁分置南合州。开皇十八年(598),于此置齐康县,十年,改为海康县。
李龙按:王象之上称“海康县(下)。倚郭,本汉徐闻县地。”一说此说为误,以《元和郡县志》补阙考证,“本汉徐闻县地”应为“本汉旧县”,下同。又,齐康县改为海康县应为开皇九年,即年,不是在开皇十年。
王象之说,《元和郡县志》云:本汉徐闻县地(同上),属合浦郡,梁分置南合州。《元和郡县志》又云:开皇十八年,于此置齐康县,十年,改为海康县。象之谨按:《隋志·合浦郡》下有海康,又有隋康,则海康、隋康自是两县不应强合为一。故《隋志》于“海康县(下)”注云:梁置海康县,后于此置合州,即今之海康也。又于“隋康县(下)”注云:旧曰齐康,置齐康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又《唐志》云:徐闻,本隋康,正(“正”应为“贞”,笔者注)观二年更名徐闻,则隋康乃徐闻,非海康也。《元和志》以齐康改为海康,似乎牵强,《寰宇记》云:朱梁开平三年(909),曾移于擎雷江源,至刘氏伪命日归海康。
李龙按:王象之上引《唐志》云:“徐闻,本隋康,正(“正”为“贞”之误,笔者注)观二年更名徐闻,则隋康乃徐闻,非海康也。”一说《唐志》有误,隋康非徐闻,为海康。故《元和志》以齐康改为海康,非牵强,为正确。又,“《寰宇记》云:朱梁开平三年,曾移于擎雷江源。”此说有误。“擎雷江”为“雷水”之误,即朱梁开平三年(909),州治移于雷水之滨——南渡河旁的白院村(今白沙镇东井村)。今该村后山多裸露有该时期的板瓦陶片、砖石等物。
遂溪县的沿革是:在州北九十里,本汉徐闻县地(《元和郡县志》),开皇十一年(591)于此置铁把(耙)县,天宝元年(742)改为遂溪。开宝四年(971)省遂溪入海康(《会要》)。绍兴十九年(1149),知州王趯申雷州旧管三邑(《图经》),开宝中,拨徐闻、遂溪两县并归海康一县,经今及两百余年,比之开宝人物百倍,欲望朝廷将徐闻、遂溪两县依旧复置,本路诸司相度乞先置遂溪一县,绍兴十九年,复置雷州遂溪县(《系年录》)。
徐闻县沿革。王象之原文: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本汉徐闻县(《元和郡县志》),属合浦郡,自两汉、晋、宋、齐《地理志》并有徐闻县。《隋志》云:旧曰齐康,置齐康郡。平陈,郡废,属雷州,县改名曰隋康。《唐志》“雷州·徐闻(下)”注云:本隋康,正(贞)观二年更名徐闻,《元和志》又云:其县与南崖州相去约一百里。《国朝会要》云:乾道六年(1170),知州戴之邵申云:绍兴十九年,知州王趯乞复置遂溪、徐闻两县。已蒙朝廷复置遂溪外,徐闻未复。乞先将遂溪、海康县八都拨作徐闻县,仍将隶(逮?)角场作县治,本县于乾道七年(1171)复置。
李龙按:徐闻县“本汉徐闻县(《元和郡县志》),属合浦郡,自两汉、晋、宋,齐《地理志》并有徐闻县。”一说此说有误,以《元和郡县志》补阙考证,“本汉徐闻县”应为“本汉徐闻县地。”西汉徐闻县辖地为今雷州半岛全境。
(二)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1、地理位置: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州居海上之极南。”“雷之为州,穷服岭,而并南海。”说明雷州作为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早在唐、宋之世已为世人所认识。
2、地形特点:
(1)三面环海。《投荒录》云:“郡南滨大海。”雷州城之南有大海,船只可至城内惠济桥西,这是一座滨海城市。
(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州多平涛沃壤。”雷州腹地的东西洋、英利镇的青铜洋地区土壤肥沃,是雷州半岛的主要产粮区。有“东洋熟,雷州足”的美誉。
(三)气候特点
1、春、夏多雷暴。“以雷为名。以其雷声近在檐宇之上,雷州之北、高州之南数郡,亦多雷声。似在寻常之外。”“《国史补》云:“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秋日则伏地中……”“《投荒录》云:雷州阴晦之夕,土人谓之雷耕。田必有开垦之迹焉。”说明唐、宋之世人们对雷州多雷暴等气候特点已经有充分的了解。
2、多飓风,以雀巢为占:“州人以雀巢为占,盖巢低则有(飓风),巢高则无之。”“飓作海浑,天水溟濛(苏文忠公《和渊明&&/span&停云&诗》。”这是古人通过长期积累生活经验对雷州物候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掌握。现代气象调查表明,雷州多受台风侵袭。由于雷州市地处北纬20°26&~21°11&,东经109°44&~110°23&之间,经常受到产生于菲律宾附近的西太平洋台风和产生于西沙、中沙群岛附近的南海台风的袭击。一般始于5月,11月份结束。7、8、9月台风最多,风力也最大。台风刮时,常常带来强风暴雨,甚至带来海潮。
3、多日照,气候炎热。“地滨炎海,领表丹阳,炎热犹早。”“州居海上之极南,气候倍热,所谓除夜纳凉者容有之(《图经》)。”“南土四时都热,愁人日夜俱长。——秦少游《责雷州》见《冷斋诗话》。”现代气象调查表明,雷州地处北热带,位于北纬2O°26&~21°11&4之间,日照年平均2003.6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08~117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22&#8451;,最热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28.4&#8451;,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15.5&#8451;。年温差明显,为12.9&#8451;左右。年积温约8382.3&#8451;。
4、海气常昏。“夷言莫辨,海气常昏。”由于地处热带海洋季风带,每年带来大量的水气、峰面雨和台风雨。所以地气湿润明显。
(四)雷州地区的物产:
《舆地纪胜》对雷州地方特产多有记述,涉及面广,记载颇详。这些地方特产主要包括的门类有:
<span STYLE="font-family:Tcolor:#、植物类包括:瓜果、豆蔬、花卉、药材、粮食等。具体有:
(<span STYLE="font-family:Tcolor:#)余甘子。“螺多产余甘子。”螺,位于遂溪县(古称铁耙县)。该地产余甘子。此植物属大戟科叶下珠属,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南方草木状》谓“树叶细,似合昏,花黄,食似李,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后甜”,《本草纲目》称之为庵摩落迦果,载有“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余甘子果实味酸微涩,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缺乏症。
(2)荷花:“漉州盛产荷花。”漉州今称东头山,为湛江市管辖,该地古时盛产荷花,为“遂阳八景”之一,闻名遐迩。
(3)木棉树:“灶山的木棉树。”木棉树是生长在雷州半岛的一种常见的落叶大乔木,高10-20公尺。为木棉科落叶乔木。该树为雷州半岛常见树木,生长快,高大。
(4)米豆:“特产米豆。《元和志》云:米豆。枝叶似柳,花如乌豆,一种数年收实。《淮南子》云:豆之美者有米豆,此是也。”米豆,雷话叫做肉豆,味道鲜美,旧时雷州半岛农村房前后多种植,是一种四季种植的豆类植物,为雷州旧时雷州农村家菜类佳肴。
(5)乌药:“《寰宇记》云:(乌蛇山)‘在海康县北百里,出乌药。黎人呼药为蛇。’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英文名:Root of
Combined Spicebush。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胸径4厘米;树皮灰褐色,根有纺锤状或结节状膨胀,外面棕黄色至棕黑色,表面有细皱纹;叶互生,卵形,椭圆形至近圆形,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花期3-4月,果期5-11月;根药用。临床用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等方面。这种植物在雷州半岛乡间较为常见。
(6)阇提花。“李纲寓天宁丈室,后小堂下有阇提花数珠,连月盛开,玉雪可爱。”阇提花,即金钱花的别名。金钱花学名旋复花,释名: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别名:子午花。此花为雷州半岛常见野花,房前屋后、山野多有。金钱花是唐宋时期文人们经常吟哦的植物,借物寄意。如罗隐的《金钱花》:“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将。”
(7)瑞芝:“旧名无讼,瑞芝产于堂,因名。”瑞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为中国传统珍贵药材,经过科研机构数十年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瑞芝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控制血压,辅助肿瘤放化疗,保肝护肝,促进睡眠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雷州半岛夏季多雨高温,盛产瑞芝。
(8)木豆:思灵岛的木豆:“《寰宇记》云:在海中,有木豆。”木豆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又名鸽豆、柳豆、豆蓉、树豆、树黄豆,原产于印度,是印度、东非和加勒比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太平寰宇记》记载思灵岛已有木豆,说明雷州半岛的木豆的引进种植历史悠久。
2、动物类有:飞禽、走兽、海产珍珠等。
(1)鸟、卵:“卵州多鸟及多鸟卵。”雷州半岛鸟类繁多。海岛尤甚。除本地鸟外,每年秋季,大量北方候鸟入雷过冬。
(2)雷彘(雷公马):“《国史补》云:“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秋日则伏地中,其状如彘,人取而食之。”雷公马雷州土话叫沙蝉,学名蜡皮蜥,英文名Reeves'
butterflylizard,为鬣蜥科爬行动物,体型较大,头体长150mm左右,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记入濒危动物。它喜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以昆虫为食物卵生。过去产量很大,目前数量已急剧减少。清代嘉庆间《海康县志》对此种动物记载颇详:“沙蝉,一名沙鳅,状似蜥蜴,腹白,背青绿,两胁正赤。穴居。其出视雷之所发;其蛰视雷之所收,故又名雷公马,肉可吃。俗云能解小儿疳积。《广舆记》载:‘雷州有雷公子,其形如彘。土人取其吃’即此。但云‘如彘’,则传闻之误”。
(3)蛇、虫:“出有践蛇茹虫之忧,处有阳淫阴伏之病(子由)。”明《雷州府志》载,雷州蛇类有南蛇、青蛇、水蛇、火蛇、两头蛇、土锦蛇、簸其甲等,种类十分丰富。有一种蛇,见火即跟,不知是什么蛇,笔者小时候去捉青蛙时就亲身经历过。
(4)犦牛:“《元和志》云:海康县,其地多牛。项上有骨,大如覆斗,日行三百里。《尔雅》所谓犦牛也。”犦牛即今雷州黄牛的前身,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是我国优良黄牛品种之一。
(5)海产珍珠:“珠母海,《寰宇记》云:出珠之处。”雷州半岛西海岸产珍珠,称徐闻(指雷州半岛)珍珠,质量好。
3、地下多泉水。“英高山,在海康县西南百三十里,两峰耸然高峭,相并而立。顶上有泉水涌出。”“徒会山,在海康县南百三十里,地名下步村之西海中。山巅有石,奇怪万状,岩屑穴崎岖有泉青冷。”“相公泉,李师中诗云:‘海畔忠魂不复招,周公辛苦赋鸱鸮。此泉不竭名长在,千载君臣鉴本朝。’”
4、其它。如显震庙的奇卵、真武堂的陨石等。
(五)民间习俗:
1、郡民居处多栏居。“人惟夷僚,多栏居,以避时郁(《环宇记》)。”
2、有除夜纳凉之习。“气候倍热,所谓除夜纳凉者容有之(《图经》)。
3、以立冬后己酉日为腊。“州人循习,以立冬后己酉日为腊。先祭其先,然后集亲故而共饮焉。或云,路伏波之辟九郡也,徐闻之人以冬已酉日遇害,故州人以是日为腊而祭其先。颖滨《和陶渊明停云》诗有曰:‘人饮嘉平,浆酒如江注。’云雷人以十月腊祭,盖其年已酉在十月耳。”冬至日,在雷州半岛农村,旧时,全村同姓的人家,都要到本族的宗祠堂里拜祭祖先,报新丁,在外边居住的人,即回本村拜祖归宗。小康人家设三牲礼品拜祭祖宗,家人聚餐饮宴。大村大族,杀猪、杀羊拜祭宗祠,然后设宴聚餐,祚肉按男丁分摊。村里的贤老则分双份。
4、州有三大语言:官语、客语、黎语,以客语为主。“本州实杂黎俗,故有官语、客语、黎语。今语言之间官话则可对州县官言也,客语则平日相与言也,黎语虽州人或不能辨(《图经》)。”“夷言莫辨”。
5、好学之风颇盛。“海康郡,濒海之乐郊也。地域虽远,风俗颇淳,圣训涵濡,人多向学学。”余襄公《学记》。
6、士生其间,见闻不广。“雷之为州,穷服岭,而并南海。士生其间,不得与中国(州)先生长者接,于见闻为寡。(《南轩学记》)。
7、呼逐客为相公,逊长子之子为长。“岭南人见逐客,尽呼相公(《折彦质记》)。陈莹中云:“岭南人见逐客,不问官之尊卑,尽呼相公。岂非相公爱游此乎?”“雷之俗未知礼,逊长子之子常为长,易数世之后至叔父反拜犹子。公谕以长幼之序。亲疎之宜,悉革其旧。”
8、天气阴晦,动物出没频繁:“出有践蛇茹虫之忧,处有阳淫阴伏之病(子由)。”
9、有祭雷、酬雷之习:“《岭表录异》云:“雷州之西有雷公庙,每岁配卒造连鼓、雷车置庙内。有以鱼彘肉同食者立有霆震。人皆畏惮。”
(六)雷城城市建筑布局
1、亭、台、楼、阁、堂、馆、店、院、寺集中,布局合理。亭有6个:思亭、嘉会亭、蓬莱亭、岁寒亭、澜柯、寒泉亭;堂有8个,宴寂堂、通和堂、不欺堂、平易堂、瑞芝堂、百花堂、康沂堂;阁有2个:云章阁、楚阁;馆有蓬莱馆;店有菊坡山店、杏花村;庵有易庵;榭有无言榭;院有净行院(旧号西山寺)等。
2、名胜古迹多。威化雷公庙、擎雷水、陷湖、显震庙、忠烈王庙、威武庙、寇莱公庙、苏子瞻、子由画像、宁国夫人庙、真武堂、正(贞)女台、相公泉等。
3、文物。主要有:大蜈蚣皮:实为蚺蛇皮,即大蟒蛇皮;铜鼓:“大者可五尺围。或云马伏波所制,非也。按《晋书·地理志》,诸僚并铸铜为大鼓,初成,县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者。则非马伏波所制明矣。”
七)河流、山川。
主要河(溪)流有:海康县6条,即擎雷水、罗湖水、博袍水、博黎水、三水池、潭望水;遂溪县2条,即三鸡水、铁耙溪,湖一个即陷湖(今湖光岩);徐闻略。
主要山峰有:海康有7座,即英高山、徒会山、擎雷山、石门山、博袍山、郍射山、时礼山;遂溪县有5座,即乌蛇山、麻囊山、虎头山、螺冈岭、灶山;此外,遂溪县还有洲3个,即漉州、卵州、老鸡洲,岛1个即思灵岛及珠母海等。徐闻略。
(八)历史人物
1、宦(谪)雷人物:一共16人。其中唐代有4人:张采、陈听思、李邕、崔彦容;宋代有12人:寇准、丁谓、陶弼、张纮、苏辙、章子厚、范柔中、邹浩、陆升之、何庚(庾)、戴之邵、王趯。
2、地方名人:海康吴国鉴、遂溪僧独琮,徐闻略。
二、写作特点
(一)资料采摭繁富,来源权威、可靠。据统计,《舆地纪胜》所辑资料,主要来源如下5大方面:
1、国史。有《汉书》、《后汉书》、《晋书》、《南齐书》、《隋书》、《唐书》、《五代史》、《宋书》等。
2、公、私家地理志。有《元和郡县志》、《岭表录异》、《国史补》、《通典》、《投荒录》、《九域志》、《国朝会要》、《广西郡图志》、《寰宇记》等。据不完全统计,来源于《元和郡县志》10条,《雷州图经》9条,《太平寰宇记》9条,《通典》1条,《投荒录》2条,还有《岭表录异》、《国史补》等。
3、地方志。有《广西郡图志》、《雷州旧图经》、《雷州图经》。
4、碑拓、石刻。有《伏波将军庙碑》、丁谓《显震庙》、胡铨《雷州城记》、《威武庙碑阴记》、《南轩先生修学记》等。
5、私家著述。有余襄公《学记》、《南轩学记》、《折彦质记》、《希白先生张紘&&/span&忠亭记&》、《思亭记》。《思亭记》、《南轩先生跋&&思亭记&》等;丁谓、寇准、苏东坡、苏辙、李纲、秦少游、折彦质等人的诗歌集。
以上所引资料,可信程度高,取舍态度严谨,“观此也,足以取信于读者了”。
(二)详略分明
1、详地理,略沿革。如上所述,对地理、气候、山川、土产、民俗引证和记载相当详细,对沿革较略。
2、详州郡,略县邑。对郡城雷州记载详细,对海康、徐闻、遂溪记载较为简略。但不知何故,该书对徐闻尤为简略,特别是山川名胜、人物方面,从略不辑。
3、详仕宦、流寓人物,略地方名人。本卷记述仕宦、流寓人物一共16人,而地方名人只有吴国鉴、僧独琮2人。
4、详碑文、诗歌篇目,略其内容。主要是编者考虑到篇幅之故。
三、历史价值和不足。
《舆地纪胜》的历史价值和不足,许多学者如潘江涛、邹逸麟在有关著作中已做评述。反映在雷州卷中,也是如此:
1、为后世地方志写作提供了范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创新编纂体例,雷郡自为一编。“以郡之溯源为编首,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而对郡中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同,故老之传记,以及诗章、文辞之有关风土者,莫不摘其要而记之。”他还把当时地志方志记载的山水、井泉、亭台、楼阁、佛寺、道观等内容悉数收入“景物”门类,并对重要地名渊源作了注释。其内容要比过去的记载更加丰富(参看《潘江涛&&/span&舆地纪胜&:宋代地志“百科全书”》)在体裁方面,完全舍弃了早期地理志“所有的州境、四至八到、户乡数字、物产、贡赋等门类。同时将《寰宇记》的风俗一门扩大为‘风俗形胜’,将以前总志列在各县下的山川湖泽、名胜遗址,分为景物上下二门,并专列古迹一门,而将人物分为官吏、人物、仙释三门,又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碑记、诗、四六三门。于是全书包含了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上、景物下、古迹、官吏(多者亦分为上下)、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十二门。这种体裁对以后元、明、清三代总志的修撰有很大影响。”(参看邹逸麟《&&/span&舆地纪胜&的流传及其价值》)为后世地方志的写作提供了范例。
2、保存了雷州地区数量相当可观的史料。它引用今已亡佚的自六朝至宋代的图经、志、记约10余种,有些甚至是今已散佚的记录雷州地区珍贵地志文献,这些珍贵地志文献,对研究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以及开发旅游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除地理志之外,它“所引述前人的诗文,所据当然是宋本。若用以校勘今日通行的本子,将可以纠正传本中的错误。”(邹逸麟《&&/span&舆地纪胜&的流传及其价值》)《舆地纪胜&雷州》卷,除了新增诗、四六二门专辑录前人诗文外,又搜集了雷州大量的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有关的诗、赋、记述文字,分系于各门各条之下,这也是《舆地纪胜》的首创。这种体裁即为《方舆胜览》所继承。
不过,《舆地纪胜》一书出现不少错误。如对沿革和景物方面的叙述就出现个别错漏,正如2005年10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舆地纪胜》里面所述,造成以上“原因非常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王象之所依据的史籍本身就有错误,尤其是所依据当时编纂的地方志和图经错误尤多,王象之在引用时未尝厘正,照旧钞录。二是原本不误,王象之在编纂时节略失当而致误,或内容掺错误系。三是后人在影钞或刊刻时出现了新的错误”等等,这些都是《舆地纪胜》存在的不足之处。
&2012年10月18日上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雷州半岛端午奇俗_百度百科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是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因五月初五时逢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端午”,此外还有“五月节”、“端阳”、“重五”等不同称呼。端午节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为人们所熟知外,旧时还流行放纸鸢、佩香袋、饮菖蒲酒、流疡等习俗。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做“饺仑”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善良的人民群众担心粽子投入水中“为蛟龙所窃”,于是人们又改用楝叶包裹,以彩丝缠之。据说此二物皆为蚊龙所惮。楝叶是中药,用以包粽子具有预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间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称。旧时,雷州人多习惯摘取橹罟叶去刺,代替粽叶编织成鸭母、笔架、锅盖、、枕头之形粽子(俗称“饺仑”),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带粽子较大,称为大粽。而东海粽更大更长,称为脚筒粽)。按海康县志注释“橹罟”一词说:“橹罟多生于田塍篱落间,随处有之,唯生于沙土者高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余,然亦废材……”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流疡
《 雷州府志》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童子放纸鸢。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为角黍相馈。浴于溪,曰“流疡”。
旧时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猪肉等拜祭祖先后,一家人聚餐度过节日。到五月初五,头插艾叶的乡间女子手拿“饺仑”,结队走到溪河去,把“饺仑”放在水面漂浮一阵。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在过去,还有人指使儿童手持一二只于溪河作水浴,去艾于水,叫做“流疡”。原来雷地湿热,发而为疮,婴孩多生于头部。这一天就溪河水边浴边歌:“流疮流脓,流去东海寻别童!”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悬艾虎
《荆楚岁时记》关于“艾虎”所记:“五月五日,以艾为虎形,或剪为小虎,粘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是在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上艾叶,当地妇女及儿童则将其扎发辫上。五月初一早上,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两边插上艾叶(招百福),或贴上印有小虎的黄纸条来“辟邪”。在雷州半岛各城镇,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购来插门及煮水洗澡。按照传统习俗的说法,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这些小贩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五角或一块钱一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吃桃子
桃子原产我国青藏高原,在中原地区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一般人认为桃子并没有特别的营养价值,然而把没有争端或疾病的理想境界称为世外桃源,而古代的中国人更认为桃子具有延命的效果,而视其为仙药。而现在,也将桃子做为药方来使用。故雷州地的乡民在农历五月初一,多数人会购买一些桃子回家,分给家人享用,以祈盼长命百岁。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佩香袋
旧时,每年端午节前,媳妇、闺女辈便为家中男女缝制各款香袋。此种香袋,古时称为“香囊”、“香缨”,它不仅是古时室内罗帐的装饰品,也是人们随身佩带的工艺品。雷州妇女制作的香袋小巧玲珑,精致美丽,携带方便,中老年人多佩带方形或桃形的香袋,以示健康长寿。青年男女及儿童则佩带虎形、猴形或其属相的。此外还有花草蔬菜之类的,寄托活泼、吉祥、丰盛等美好愿望。香袋里除了装有雄黄外,有的还装有麝香、沉香、丁香、白芷等配成的香药,香气四溢,戴在身上驱毒辟邪,也是漂亮的装饰。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放纸鸢
端午节期间,雷州地儿童或成人以放纸鸢(风筝)为戏,谓之“放殃线”。有雷州歌唱出了当时的风俗:“五月来到好放鸢,鸢母嗷嗷在天上。你父有钱放八角,我父无钱放月娘!”万一风筝断线落下别人屋上,迷信者认为这是“殃线”,一定要“食鸢肉”,立即扯破风筝丢下碓臼,还用碓头舂了几下才肯罢休。
在旧时的海康县城,北关的东岳庙首事主持每年的端午纸鸢竞赛事宜。每届端阳,北较场上人山人海,自朝至夕无虑千万。先由数十人牵引放飞一只特制的“筝母”(此为众筝之母,其形硕大,方可丈余,上糸钩镰多把,鸣弓数张。),接着各式纸鸢乘风而起,有鸟——鹊、鹞、鹰、燕,有兽——狮、兔,有虫——蝴蝶、蜈蚣、蜜蜂,有鱼——鳐、鲤。其他如八角、水桶、月娘担扫等等,种类繁多。纸鸢之评为优秀者,赏给银牌奖金。因此,竞胜者多,观奇者众。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饮雄黄
据《遂溪县志》载:“端午节,具酒肴角黍荐祖,以艾虎悬门,饮雄黄菖蒲酒,谓之‘辟邪’……”端午节时值炎夏,瘴气易生,而雄黄是一种中草材,有解毒杀菌的功效。旧时,人们用白酒调雄黄,泡入白矾,涂抹毒虫蜇伤和蚊虫叮咬之处,以消肿去毒。古代还有饮菖蒲酒的习俗,它是一种用菖蒲浸泡的酒。这一天,当母亲的先叫孩子们各饮一口雄黄酒,或将之洒在房屋周围,并用它抹抹每个儿女的太阳穴、肚脐和手腕穴。据传,此举可以辟邪消灾。
雷州半岛端午奇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湛江地区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算廉江的安铺、雷州的乌石、吴川的博铺,遂溪的江洪,多年来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80年代后,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地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原海康县南渡河自麻演至倜傥等沿河村庄,每年端午也举行龙船竞赛。府县志云:“好事者或悬银牌于船上竿端,龙舟竞夺,胜者得之。”这一活动叫“夺标”。到了清雍正十二年(1734),一龙舟在菜园湾出事,府县官便命令禁止,当地竞渡之风遂废。然而,当年麻扶村(今属白沙区)群众并不就此罢休。他们于雍正十三年起,改为邀请姑娘歌艺人至此创设歌台,大唱雷州歌。每届端阳节日,四方歌手云集麻扶,赛歌讴歌,相沿成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左拜祭十八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