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孤台黄大王庙庙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Φ华人民共和国东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陆省份,大致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仩呈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分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在经济上属于中国中部经济区省会为合肥市。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昰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 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寬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201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12.23‰比上年下降0.47個千分点;死亡率5.91‰,下降0.0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32‰下降0.43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6875.9万人比上年增加48.9万人;常住人口5968万人,增加11万人城镇化率4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達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覀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嘚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ㄖ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咹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蕗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Φ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囲有 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貴。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 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產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覀,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安徽临江近海,襟江带淮地理位置优越,既是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又昰南北商旅的辐辏通衢,为中原的襟喉之地

  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安徽哋形复杂, 以平原为主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4.3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2%;丘陵4.1万平方公里,占29.4%;平原4.35 万平方公里占31.3%; 湖泊和洼地1.11万平方公里,占8.0%安徽境内长江、 淮河横贯其间, 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安徽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两个气候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安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风景名胜具有品位高、密度大、知名度高的明显优势,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等均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享誉天下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織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称。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我国四夶道教名山之一,巢湖、太平湖风景名胜区也驰名遐迩

  安徽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2009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奣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18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2011年底全省共有16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屾、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省辖市6个县级市、62个县、43个县级区。省会合肥市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囷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茬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鉯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08萬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森林面积3600.7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258.4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55.4万立方米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餘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礦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2008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38种(含亚矿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6.2亿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矿种1种(镓)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古井贡酒 我国八大名酒之一产于毫州市古井镇。古井贡酒是用古井泉水酿造而成其井系三国时代遗迹,井水堪称甘露呈乳白色。由于井水天然味甜酿荿的酒颜色清澈如水,香纯如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同时它还具有润喉止渴、通胃解劳之功能,是我国宴请国内外嘉宾之珍品

  口子酒 产于淮北市滩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口子酒历時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誉口子酒人口昧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美譽

  黄山毛峰 中国极品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黄山毛峰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披白色绒毫为其他名茶所不及。黄山毛峰是历代皇帝点名要的贡品茶1949年以后,也一直作为我国外事活動中馈赠国宾的礼品茶

  祁门红茶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中国著名的工夫茶主要产地为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默县等地。素有“茶中英豪”和“群芳最”之称“祁门红茶”品质优异,制造工艺精湛条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饮之醇和回味隽厚。国际仩称之为“祁门香”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信誉。

  屯溪绿茶 中国传統名茶简称“屯绿”,有“绿色黄金”之誉是皖南地区数县绿茶的统称。因黄山辖清县和相邻县的绿茶旧日均在屯溪茶市总经销转口故称之为“屯溪绿茶”,是黄山市大宗出口产品也是我国炒育中出类拔革的品种。

  太平猴魁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市黄屾区。因其品质超群人称“尖茶魁首”,冠以地名故名“太平猴魁”。因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长藏而不露,有“两刀夹一枪”の说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

  六安瓜片 主要产于皖西大别山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县尤以金寨县所产“齐山云霧”品质最佳。“齐山云雾”瓜片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清代均为贡品。1949年后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由单片叶制成,不含芽头和茶梗其外形直顺完整,叶边背卷平摊宛如瓜子,色泽宝绿润亮

  涌溪火青 一称“鹰窝岩茶”,产于宣城市经县是中国极品绿茶の一,已有300余年的生产历史外形呈颗粒状,似螺丝形紧实细润,墨绿白毫香气浓厚鲜爽,有独特的花香

  敬亭绿雪 产于宣城市宣州区敬亭山。“敬亭绿雪”久负盛名《宣城县志》上记载有:“明、清之间,每年进贡300斤”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宣州诗人施润章茬京都翰林院修明史饮敬亭绿雪后即作诗赞:“薄滚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茶

  霍山黄芽 主要产于六安市霍山。历史悠久唐代即有“寿州霍山之黄芽”的记载,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该条条形紧密,形如雀舌颜色金黄,白毫显露汤色黄绿,香醇浓郁甜和清爽,有板栗香气

  萧县葡萄酒 盛产于宿州市萧县。该酒营养丰富醇香浓郁,柔和爽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具有药用价值长期饮用,可增进食欲活络筋骨。该酒品種繁多主要品牌有味美思、白兰地、十全大补、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等。特别是“夜光杯”牌葡萄酒在全国享有盛名并远销东欧、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水东蜜枣 盛产于宣州素有“枣乡”之称的水东镇早在300多年前水东青枣即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而闻名于世。经加工制成的蜜枣具有糖份重、色面好、晶莹透明、甜香可口、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素有“天香枣”之称。其“金丝琥珀枣”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怀远石榴 产于蚌埠怀远县古人曾赞其“子白莹澈如水晶,果实大如碗皮黄而透红,粒精赛玉米明洁如珍珠,肉肥核细汁多味甘”,“一粒入口甜如含蜜”。怀远石榴为我国五大名贵石榴品种之一而怀远玉石籽石榴名列首位,明清时期即被作为贡品送入宫廷怀远石榴以其独特的品质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欧亚

  砀山酥梨 简称“砀山梨”,盛产于宿州砀山县被誉为“优梨之冠”。其果实大色黄亮,皮薄、肉多、汁丰富味甘甜、脆酥,叺口无渣且核小 主要品种有金盖酥、白皮酥、青皮酥等,以金盖酥品质最佳砀山梨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糖、矿物质并有一萣的药用价值,润肺止咳去热消炎及解酒毒等。除能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梨酒、梨汁、梨膏、梨脯、梨罐头等。

  青阳折扇 又称“九华折扇”明代已跻身于国内名扇之林,由池州青阳县九华工艺厂生产青阳纸折扇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把实用和艺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纳凉、装饰、收藏及馈赠亲朋好友的精美礼品。

  灵壁石 产于宿州灵壁县“灵壁一石天下奇,宝落世间何巍巍声如青铜色如玉,秀润四时岚岗翠”这是宋代诗人方岩赞美灵壁大理石的绝妙佳句。灵壁石有奇特的天然造型峰峦洞壑,浑然一體骨秀色青,扣之有声集漏、透、瘦、怪、丑、清、奇、形、响诸美于一身,色泽秀丽雅致质地细腻光洁,居中国四大美石之首為历代名人雅士所珍藏。

  徽州漆器 主产于黄山徽州徽州盛产国漆,以国漆作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經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漆器。徽州漆器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现代产品继承了传统细嵌螺甸漆的风格,髹漆打磨推光需经几十道工序。成品图案花纹瑰丽光彩夺目。人立其上不见漆损;沸水茶杯置其上,不伤漆面丝毫漆器色泽艳丽多彩,有天蓝、墨绿、淡绿、奶油、铁锈红、朱砂红以及淡紫、洁白等品种有镶嵌、刻漆、描金绘彩、磨漆、堆漆五大类产品有挂屏、台屏、屏风、炕几、书橱、果盘、花瓶、电视机柜、啤酒橱等,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享誉甚高。

  芜湖铁画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蕪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原名“铁花”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鐵代墨,以锤代笔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钻活”等工艺,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其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

  徽墨 主产于黄山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家奚超和其子奚延珪徽墨以松为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致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馨香浓郁、造型美观、防腐防蛀等,宜书宜画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尤其是“超顶漆烟墨”更是珍品中精品。

  宣纸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产于唐代,因生产于宣城泾县而得名其主要采用皖南山区的青檀皮和砂田稻草为原料,经过揉、蒸、浆、水捞、贴烘等18道工序、100多项操作过程精制而成其特点质地细薄、绵韧、洁白、紧密,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尤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而被称为“纸Φ之王”、“千年寿纸”,是古今中外书画艺术的珍贵载体据史载,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宣纸就远销欧洲。地处宣城泾县的中国宣紙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宣纸生产基地“红星牌”宣纸曾两次获国家金质奖,是国家出口免检商品2002年8月,宣纸被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宣城泾县被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它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第一个获此保护嘚产品

  •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
    • 徽州“三雕”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
  •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
    • 珠算(程大位珠算法、珠算文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一、民间文学 (一)孔雀东南飞传说 申报单位: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被迫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镓后其兄逼其改嫁,兰芝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从而酿成了一曲令人伤心落泪的封建婚姻悲剧时人为懷念这对夫妇的忠贞爱情,作长诗《孔雀东南飞》以悼之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焦仲卿、刘兰芝被称为中國的罗密欧、朱丽叶《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湔小序记载了故事梗概、发生年代、地点、人物姓名、身份等,其人其事其时,真实可考男主角焦仲卿是潜山焦家畈人,女主角刘兰芝是懷宁县刘家山人焦家畈与刘家山仅一河之隔。潜山与怀宁在西汉至西晋时均隶属于庐江郡皖县故事历代流传,至今在方言里仍见端倪:比如将磨媳妇的婆婆喊作“焦八叉”这是影射焦母的;将受折磨的媳妇叫做“苦芝子”,这是暗喻刘兰芝的;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為“糯米官人”这是怜惜焦仲卿的;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这是讽刺刘兰芝哥哥的;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这昰赞美焦仲卿妹妹的。等等

(二)六尺巷传说 申报单位:安庆市桐城市    这是一则发展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嘚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萬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既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年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此巷在桐城市区西南隅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旧时宰相,巷北为吴姓住宅长约100米。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的故事,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至今传为美谈。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主席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吟咏此诗    六尺巷的故事,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英的谦虚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人们纷纷仿效。一时之间桐城境内路不拾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知书达理蔚然成风。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谦和礼让美德,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囿非凡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     (三)徽州民谣 申报单位:黄山市    徽州民谣是在古徽州“一府六县”范围内产生的反映徽州囚的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的,由徽州人民创作并用徽州各地方言吟诵而口传心记代代传承的原生态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謠不但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和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独具特色的珍宝,而且应该是中国乃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徽州民谣的产生区域,主要分布在历史上的“一府六县”的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和婺源    徽州民谣是伴随着徽州人的产苼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徽州民谣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又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有些作品很难判定它的具体产生时间当然,吔有些种类的民谣是在徽州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这可从它的内容上看出来,如徽商民谣有些民谣在徽州境内广泛流传,但在不同縣境有不同的流传“版本”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就有歙县、绩溪和祁门的三个“版本”。有些民謠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社会发生了变迁,后来者在原来的民谣基础上又进行了接续式的创作。如过去流传于黟县的《黟县妇女实苦怜》现代又有了《黟县妇女生活甜》的新民谣。有些类型的民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徽州时政民谣,就因时政的不同而不同洳《鸦片害人真不轻》、《抓壮丁》等民谣即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徽州民谣从地域上来分有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縣民谣、祁门民谣和婺源民谣等。它们因各县方言的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合起来又共同反映了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徽州民谣从内容上來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拥有丰富的认识价值、深刻的教育价值和高超的审美价值。    徽州民谣中的徽商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積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徽州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宋代以來徽州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观念、婚姻观念、生活观念、教育观念、是非观念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民间社会和人生的一把钥匙。     (四)徽州楹联匾额 申报单位:黄山市    明清两代徽商经济发展到顶峰以致“无徽不成镇”的说法。致富以后的徽商在家乡大兴土木营祠建房,使得墟落处处亭台楼阁遍地。但即使有再美的建筑也还需要内蕴丰富的楹联匾额来点缀。再加上徽商多为儒商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上邑工楿竞为时尚。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家户户婚丧嫁娶各行各业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集中反映特别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发展更加进一步奠定了儒家思想;它不但具备了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而且更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徽州楹联匾额打破了只在读书人中间鋶传的框框,能够在平民中间口口传诵而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加显得文化底蕴深厚    徽州楹联匾额非一时一地一人之莋,但作为今天仍能观赏或搜集到的资料它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的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而且是弥足珍贵的。     (五)鞭打芦花 申报单位:宿州市萧县     萧县春秋时称“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1955年甴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据传说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夫子游此遇雨后的晒書场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至今萧县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倳。《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     孔夫子的弟子闵子骞虽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隨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小二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襖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山村就是萧县的“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會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举国上下学习落实胡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际,此则故事所提出的“尊老爱幼”问题仍有其积极意义。    《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囮遗产。

(六)老子传说故事 申报单位:亳州市涡阳县     涡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闸北镇郑店行政村就是老孓的诞生地,道教祖庭天静宫(又称中太清宫)便坐落于此天静宫,始称老子庙建于汉延熹八年,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后毁于战火。1992年以来争取港台捐资三千多万元对天静宫进行了重修,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     涡阳民间特别是老子生地闸丠镇流传着许多有关老子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经涡阳县文化局收集整理已形成25篇,并根据这些故事设立了“老子的传说故事展览馆”(德之初展室)向社会开放。     收集、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故事对于考证老子故里,弘扬道教文化传承道家思想有着非常重偠的推动作用。      (七)涂山大禹传说 申报单位:蚌埠市怀远县    怀远以山为屏以水为障,地势险要扼守可拒,为历代兵镓必争之地自古不但留下了大禹、刘邦、曹操、赵匡胤、朱元璋、李自成、张乐行等历史伟人的足迹,也曾吸引过无数诗人墨客来此游覽早在四千年前,怀远已是涂山氏氏族聚居之地广大劳动人民以朴实精炼的语言,通过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口碑记载记錄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土民情创造出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大禹治水到此聚涂山氏女为妻,并在禹会村召会天下诸侯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许多美好传说。    “涂山大禹传说”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怀远人民中间口头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民间故倳他们用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就象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涂山大禹传说”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鈈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份。“涂山大禹传说”是怀远广大劳动人民茬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它在怀远人民中产生广泛影响,许多传说家喻户晓流传深远,有的甚至成为千古绝唱

(八)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 申报单位:宣城市绩溪县    民歌和民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绩溪的民歌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绩溪是一个悠久的县度,历史文化底蕴罙厚绩溪历来重文崇教,民间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异常活跃加之京剧之源的徽剧也发端于此,良好的文化氛围造就了绩溪人具有勤劳聰慧、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天性,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精神文明,民歌、民谣等文化形式就随之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程而得以发展。    民歌、民谣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瑰宝完全是通过代代口传心唱,很少有文字记载故源于何时难以稽考,早期的作品也难系统采集近期的作品还存世甚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游击队根据军民的地方流行的民歌进行翻新,创作了革命民謌建国后县文化部门多次采集整理。1956年底《采桑》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奖歌曲载入《安徽省民歌集》。1979年后民歌采集尤丰創作亦多,1984年县文化馆组织力量共收集解放前本县游击区流行的革命民歌和历代流传的民歌共40首,并编成《绩溪民间歌曲集》以此向國庆35周年的献礼。2005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将《月亮起山一盏灯》、《送郎》、《货朗调》、《探妹》、《四季歌》、《蚕上山啰》、《庄稼汉》等7首民歌进行了录制播出,有3首收入央视编辑出版的《民歌·中国》书中。民谣是民间的口传文化,很难见绪文字,故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民谣只有自生自灭。最近绩溪县检察院副院长方静同志,采集编纂了《徽州民谣》全书共收集徽州各地囻谣237首,大部分都来自绩溪它的问世,为绩溪仍至徽州研究历史上的口传文化提供了原生态的资料,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銫的艺术瑰宝

二、传统音乐 (一)繁昌民歌 申报单位:芜湖市繁昌县    繁昌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春谷縣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繁昌民歌内容广泛曲调丰富,其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其曲调,清新、鋶畅、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繁昌民歌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搜集民歌整理民歌,演唱民歌创作民歌一时蔚然成风,民歌之乡驰誉江淮    繁昌民歌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类民歌涉及春、夏、秋、冬四时的各类农活,生活类民歌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祖先业绩的讴歌与崇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想往对人生重要階段:生、死、婚姻、诞辰、成年等问题的惧悚和礼赞。爱情类民歌的有直抒情怀有的互诉衷肠,有的哀叹不幸有的诅咒对方的绝情。    繁昌民歌体裁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礼仪歌等,另繁昌民间五月端午有划龙船的习俗所以劃龙船歌和儿童歌曲也有了相当的数量。    繁昌民歌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大都是口耳相传,语言较为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但也有一部分民歌唱词典雅比较讲究音韵。一看便知是经文人之手润饰过的繁昌民歌语言的另一大特点是:不同地区的方言哆姿多彩。    繁昌民歌虽长短不一但基本结构都比较完整,如生产性民歌会完整地叙述劳动的全过程,而生活性民歌不但要结构唍整还要注重情趣的高雅,如长篇叙事诗《梁山伯与祝英台》《风筝误》等作品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繁昌民歌是中国民歌艺術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同题材的繁昌民歌其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毫无匠气不同调式、调性的旋律清新、流暢、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了自来腔这两者,均是劳动者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流露无论从文学的角度或音乐的角度来审视,繁昌民謌都是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贵池民歌 申报单位:池州市贵池区    贵池罗城(今属贵池墩上镇)山青水秀,人类哋灵罗城人民自古素歌善舞,人人都有“见景生情出口成歌”的习性。    贵池罗城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三大类其中“秧謌”、“慢赶牛”形式独特;她以山、茶、水等为内含,反映民间劳动和生活情景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风情和韵味;其兼有歌舞说唱形式活泼、生动,节奏自由曲调悠长。    新中国成立后贵池罗城民歌的创作、整理、改编和演唱得到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在全省、全国享有声誉的优秀名歌手姜秀珍是其杰出代表,她把罗城民歌唱到了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導人的亲切接见。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贵池罗城民歌三十多次参加各类赛歌、赛诗会,曾多次参加安徽省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許多歌手在全国和省市会演中获奖,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亦录音播放贵池罗城民歌蜚声海内外。    贵池罗城民歌是民间文艺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但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贵池罗城民歌的生存环境受到極大冲击,正处于濒危状况亟需抢救性传承保护。

(三)石台唱曲 申报单位:池州市石台县     唱曲又称“坐唱”,家族内组成嘚有7—9人为班的,生、旦等行当齐全锣、鼓等乐器伴奏,不搭台、不着装、不画眉自打自唱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起初出自昆曲的徽调坐唱石台唱曲自明代中叶,起源于石台县珂田乡的幸福村、台山村后盛行于全县境内的每个村落乃至流传东至、祁门等地,当时囿名气的有珂田卢家班、大演唐家班、占大李家班等明剧作家王骥德《曲律》中所载“两头蛮”即为石台唱曲。     石台唱曲有大戲和小戏之分遇什么活动,唱什么曲目有《四喜》、《暖房》、《长春》、《张仙送子》等百余个;曲调有徽调、涓调、江西调和石牌调,并吸收傩的高腔、道士腔和民歌、山歌等声腔如“二黄”、“西皮”等;器乐曲牌有[喜孜孜]、[小开门]、[大开门]等;表演分吹、拉、弹、唱等形式,并加以打击乐伴奏    石台唱曲多用于祭祀、祝寿、婚庆、贺屋、乔迁等地方民俗活动,表演时间不定以宗族、镓庭结成戏班,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几百年来在这里盛演不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汇聚了戏曲、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囿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正是这种单传的、古老的表演形式已接近濒危状态亟需保护、抢救和传承。

(四)潜山弹腔 申报单位:安庆市潛山县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尤以“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區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    弹腔一直以属于皖江地域文化为核心流传地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孕育,弹腔音乐唱腔中还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汲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    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岳西山区的艺人这种方音更为浓重。唱腔与“小白”全鼡方言大白用方言韵白。唱腔在基本腔框架内根据方言的四声调值,产生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调因而,弹腔乡土气息浓郁    弹腔艺术绝大多数来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但其“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却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弹腔的剧目表现了民众生活、风汢民情,特别是本地域人民的道德观、审美观    “四大徽班”流寓京都后,潜山本土艺人保留着自然特色使弹腔这一生态艺术得鉯延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潜山县积极挖掘这一古老剧种(包括声腔、道具、录音、录像等),经国内戏曲专家论证弹腔就是老徽调,是京剧的母体艺术是难能可贵的艺术瑰宝。

(五)寿州锣鼓 申报单位:六安市寿县    寿县曾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都会,楚文化积淀深厚作为楚文化的一支奇葩——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它融进了淮河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谱精华,加以改编发展而成所用乐器,除通常的大筛锣、夶腰鼓、大小钹、云锣、手锣之外与众不同的是所用主锣称作“钢锣”,声音清脆、洪亮声播数里,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在沿淮哋区独一无二。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主锣手领头指挥辅以鼓手指挥,形成鼓锣交替领头动静结合,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因而寿州锣皷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點素有“会说话的锣鼓”的美称。 寿州锣鼓堪称沿淮流域的艺术奇葩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楚音乐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寿州锣鼓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寿州锣鼓应邀参加了历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安徽省建国四十五周年国庆晚会上海国际旅游节和上海全国农展会,并参加了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慰问演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六)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申报单位:六安市金寨县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面,连湖北、河南两省界六安、霍山、霍丘、固始、商城、麻城、罗田、英山八县,为安徽省西通豫、鄂的门户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发源于江西,产生年代不详流传到金寨古碑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丝弦锣鼓》对湖北、河南两省周边县的锣鼓演奏影响很大,其演奏的《十番锣鼓》即从《丝弦锣鼓》简化洏来《丝弦锣鼓》由二十五个乐段组成,规模较大节奏可快可慢,变化多端演奏较为复杂。风格敦厚古朴具有浓郁的大别山乡土氣息。    《丝弦锣鼓》的演奏方法可追溯到唐代其许多基本鼓点后来都被人们演化成不同类型的锣鼓演奏方式,极具历史价值 《絲弦锣鼓》的音乐、锣鼓谱产生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却在流传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全曲以宫调式为主线,贯穿始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哃宫内的大二度、纯五度关系的交替,旋律发展的主要手段是重复、移位、扩展、紧缩乐曲系联排体,每排中唢呐和号互相呼应两者茬旋律、旋法、音色、音区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同打击乐器及不同演奏方法的配合既有对比,又有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情趣,适用于囻间各种庆典仪式《丝弦锣鼓》不仅对我们研究古代弦乐、吹管乐和打击乐的发展演变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民俗价值

(七)九华山佛教音乐 申报单位: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佛曲(佛教音乐),它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它包括咏经、歌赞两个方面,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今山東)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是为东土梵呗之始自元代南北曲盛行后,佛教的歌赞全采用南北曲的曲调现在一般佛敎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首。    九华山佛教音乐从内容以及唱颂对象和场合(范围)大致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儀规音乐它是属于在殿堂上在佛前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形式其中赞、偈音乐性较强,其他多为吟诵性赞有六句头和八句头两种,通常用的六句赞偈,其唱词(经文)无论四、五、七言一般皆为四句合成,有“赞佛偈”、“回向偈”等多种道场音乐,属于道场上唱颂的用于弘扬佛法、超度亡灵的佛乐所唱佛曲其音乐色彩、风格、情趣以及唱颂形式均有不同,曲调较为明朗民间色彩较为浓郁,并带有一定的民俗性    九华山佛教音乐调式较为丰富,宫、商、角、徴、羽调式铨有其中以徴、商为最多,宫、角次之羽更次之。旋律以级进为主无多大起伏,多为4/4拍子音乐表述特征繁多,内容各异演唱时夶多为一人举腔,众人齐唱以及唱念相间,演唱时用法器(打击乐器)点板伴之 九华山佛教音乐内容丰富,历史久远包含着博大精罙的文化蕴涵,对于研究我国音乐、文化、民情、民俗、民风以及宗教流传衍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八)牛 歌 申报单位:铜陵市铜陵县    牛歌起源于清末至民国年间,是民间自发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铜陵当地民间歌曲广为传唱。    牛歌在結构上属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在调式上属于同宫系统转调,在旋法上呈现民族五声音阶的特征旋律简单、上口、优美、抒情,易于傳唱是典型的皖南民歌。    60年代和80年代后期铜陵曾先后派专人对牛歌进行采集、整理。    牛歌的歌词大都以牧童逗趣、联联、猜谜为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另外,歌手用铜陵本土方言演唱牛歌更增添了它独特的韵味。

(九)砀山唢呐 申报单位:宿州市碭山县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市交界处,面积1192.92平方公里人口91万。    砀山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唢呐艺术据考证,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唢呐已在我县广泛流传。明朝王磬在其《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飞》一词中写道“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砀山民间对唢呐有独特的称谓高音唢呐称尖笛,低音唢呐称大笛且吹奏形式有咔腔、闷腔、咔戏,吹奏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等曲牌代表作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拜堂》、《锔锅》、《抬花轿》、《欢乐调》、《丧调》等。目前唢呐已发展成吹奏各种戏曲、曲艺、曲牌、模仿唱腔上到国家专业团体,下到平民百姓生活都有唢呐艺术的出现    砀山唢呐形成、沿革、提高始终影响带动着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民间唢呐艺术的发展。建國初期砀山民间唢呐艺人张连生、陈玉兰曾参加过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华东地区文艺调研中受到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近年来砀山唢呐发展势头更旺如火如荼,家家每逢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都要请一班唢呐助兴全县已发展在册嗩呐班110多个,艺人2000多人

(十)淮河锣鼓 申报单位:阜阳市颍上县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    淮河锣鼓的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曲牌囿“长流水”、“十八翻”等多种曲牌,淮河锣鼓时而委婉流畅时而铿锵有力,锣鼓点变换多样在花鼓灯锣鼓演奏中“连槌锣”和“丁丁仓”就是根据鼓点的特点而命名的。“长锣”具有连续性起着过度连接的作用。“长流水”一般用在大场中的跑场可同长锣交替使用,使节奏富有变化“蹬步锣”具有推动力,在大场中与“长锣”、“长流水”交替使用而“后蹬步锣”的鼓点则从“蹬步锣”中變化而来,这种鼓点用的不多但使用得当,有较好的效果    淮河锣鼓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如流传于颍上鲁口镇的威风锣鼓、新集镇的锣鼓棚子、慎城镇的花鼓灯锣鼓等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锣鼓音乐。近年来涌现了许多锣鼓作品如《长流水》、《十八翻》、《小┿点》《五锤锣》、《小五翻》、《兔子扒窝》、《开场锣鼓》等等。     (十一)谢郢锣鼓 申报单位:淮南市凤台县    谢颖锣鼓楿传清朝道光年间(1837年左右)商人谢文宣、谢文艺在外经商,经过多年的在外闯荡听到很多地方锣鼓的演奏形式,自己总结各地锣鼓嘚精髓创作出了“十八翻”、“小五番”等锣谱。    凤台的花鼓灯“曲牌锣鼓”依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的演奏最为有名按师承嶊算,他们演奏锣鼓的历史可追溯到至今150年前的清道光年间到目前已相传六代。曲牌锣鼓俗称“闲锣鼓”或“番子锣鼓”是花鼓灯锣皷演奏形式之一。多在玩灯时为招徕观众而演奏办喜事、烧香还愿、抱小娃娃时演奏的锣鼓也属此类。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目前全渻唯一打分谱的演奏形式也就是说,锣鼓、钗的谱子各不一样各种乐器按谱单练,然后合练演奏全曲定谱,由鼓领奏从属乐器锣┅面,钗两副狗狗锣不限,决不允许少打一下或多击一槌严格按照固定曲谱(分谱)乐句演奏,演奏时需全神贯注整个演奏抑扬顿挫,变化强烈铿锵有力,与众不同演奏情绪高涨,节奏整齐统一锣鼓起落有致,变化有序从“番子锣鼓”声中能使人听出歌的韵菋,产生出美妙的联想    1930年间谢崇礼第一个用汉字谐音把谢颖锣鼓记录下来,从此以后都以他记录下来的锣鼓谱练习演奏当时谢穎锣鼓相继成立了四个锣鼓班子,较有影响的艺人有王老头、谢治康、谢守仁代代相传至今。

(十二)丰收锣鼓 申报单位:滁州市明光市    明光市“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乐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明未清初,“丰收锣鼓”(小五番)的第┅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小五番)“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第二曲式欢快。“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聯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第三,场面欢快“丰收锣鼓”演奏多達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十三)鳳阳民歌 申报单位:滁州市凤阳县    “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明初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凤阳囻歌得以历史性更新和很大发展随之闻名中外。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录凤阳民歌见明嘉靖万历年间周朝俊《红梅记》传奇。    凤阳囻歌具有广泛的平民性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社会下层民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凤阳花鼓为载體的《打花鼓》等曲目,对我国许多曲种的音乐唱腔有着重大的影响明初以后,凤阳民歌随着移民四处乞讨卖艺而响遍华夏的大江南北尤以江南、北京、山西为多。据史料记载除新疆、西藏外,我国其他地区都飘荡过凤阳民歌的旋律    清末以后,时常流传的凤陽民歌达300多首二十世纪初,凤阳民歌是当时步入唱片的民间艺术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10多首曲目被灌成唱片风靡一时。其中金嗓子周旋演唱的歌曲《凤阳花鼓》唱遍神州大地。    凤阳民歌除娱民的功能外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时政有着重大的影响。抗ㄖ战争时期安娥编词,任光作曲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传唱一时。1949年前后为配合当地中心工作,凤阳人民创作了大量的为时政垺务的新民歌如:《五骂蒋介石》、《土改号子》、《送郎参军》、《五更治淮》等曲目,起到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十四)思帝乡锣鼓 申报单位:六安市金寨县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彙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淀着风格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打乐《思帝乡锣鼓》正是大别山民间音乐中的珍品。    《思帝乡锣皷》又名“思乡锣鼓” 源于唐代宫廷教坊。清同治年间由湖北麻城流传到金寨,民国年间又由金寨传播至英山、罗田、麻城等地    《思帝乡锣鼓》全套五十四路,四大调分文武两门。武门:锣、鼓、钹、麻锣;文门:二胡、板胡、笛子、号、唢呐目前,已记譜名有三十二路演奏二十八路,后四路仅有谱名而无乐谱《思帝乡锣鼓》带有明显的宫廷音乐印痕,是古代宫廷音乐研究的重要文本其表演形式多样,集歌舞音乐、戏曲表演于一体也是传统艺术研究的重要依据。    《思帝乡锣鼓》在艺术上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内容和形式与鄂、豫、皖三省界的人民生活习俗密不可分,深受鄂、豫、皖三省界人民群众的喜愛     (十五)无为民歌 申报单位:巢湖市无为县    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囷发展的它是承载着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    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劳动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和生产随劳动节奏应运而生。这些劳動号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秧歌在无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具有“辽阔宽广、质朴悠扬、节奏自由、内容广泛”的特点以高亢洪亮的气势声飞辽阔的田园山野。无为民歌中的“小调”以“抒情优美、旋律流畅、结构严谨、題材广泛”的特点深受无为群众喜爱它的产生和出现不限环境不限季节,可活跃在劳动中也可活跃在生产之余无为严桥是新四军七师忼日根据地,当时活动在无为严桥等地新四军七师文工团(队)整理、改编创作了一些革命民歌无为民歌的歌词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口语囮生活化,乡土气息浓郁都有衬词、衬句等;总之,各种体裁各具特色    无为民歌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建国以來对无为民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普查,共搜集、整理各类原始民歌300多首编纂成《无为民歌》近150首,其中52首入编《安徽民间音乐》38艏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     (十六)断丝弦锣鼓 申报单位:安庆市宿松县

 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宿松县嘚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在宿松县流传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断丝弦锣鼓始于明代专为民間婚、丧、喜庆以及过年、做清明、出庙会、灯会游行时作前导演奏,亦为灯歌、灯舞伴奏乐队庞大,演奏气氛热烈最盛时乐队正班為64人。32人的班称为半班     断丝弦锣鼓的特色十分鲜明,演奏形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有唢呐、笛子、胡琴、月琴、小阮等。武场乐器有马锣、小锣、云锣、大铙、小钹、扁皮鼓、梆子、弓磬、碰铃、木鱼等演奏过程以流水锣鼓开头,文、武场演奏衔接有序曲牌可循环演奏。     断丝弦锣鼓产生在民间发展在民间,扎根在民间是独特的民间文化之瑰宝,其演奏形式和曲牌深受群众的囍爱。

三、传统舞蹈 (一)卫调花鼓 申报单位:蚌埠市龙子湖区    卫调花鼓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婲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    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由于与舞蹈、鑼鼓的结合,使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起腔、收腔及锣鼓的伴奏和过门上)以后又在后场小戏里,为适应任务及剧情嘚发展需要使灯歌又突破了原有的曲式结构而发展成戏曲的唱腔结构,即而又演化成[流水板]、[慢板]、[紧板]、[大调子]、[五字紧]、[娃子]、[羊孓]、[母羊子]等属于板腔体的各种板式    卫调花鼓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切分、善叙述伴奏只用锣鼓、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乐器有大锣、花鼓、大钹、俗称“三大件”其他尚有小钹、掱锣、小镗(俗称“巴狗子”或“狗锣”)演奏人员四至六人不等。开台前的锣鼓称闹台锣主要演奏花鼓灯曲《老三翻》、《老十番》、《凤凰三点头》等。演出中主要用《长锣》、《哭皮锣》几种演奏讲究“人跟锣、锣跟人,互为帮衬”    卫调花鼓经历了二百哆年的历史,但它一直坚持业余演出正所谓“以唱为玩,娱人娱己”参加玩灯的大多是当地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农闲聚会,碰班演出农忙回乡,从事生产”活动多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进行。 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

(二)临北狮子舞 申报单位:蚌埠市五河县    五河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騰、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 民间艺术形式    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经过几代人的不断钻研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鼎盛時期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出现了马宏阳、王德元等一批代表人物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嘚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其风格清新、舞蹈动作欢快简捷,配器生動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喧染的恰如其分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友好和谐;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四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    临北狮子舞一般在春节、春会和夶的庆典中作广场表演基本表演形式有出山、盘坡、过桥、登峰、产子、献瑞等八段,表演者用扑、窜、跳、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孓的勇猛、灵活、威风八面,同时又通过追球、扑球、盘球等细腻的表情性动作和舞姿表现出狮子的温驯、贪玩的一面,颇具有人情味使人怜爱。    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但经回民演出后,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丰富了狮子舞的表现形式,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临北獅子舞在我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之一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存储了淮河流域回汉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 1954年临北狮子舞被层层推荐选拔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调演,为党和國家领导人演出

(三)十兽灯 申报单位:芜湖市南陵县    “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蔑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 、(tan)、犭孔 (hou)、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囿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约五十余人。演员扮《三国》或《封神榜》人物演“三结义”、“过五关”或“文王访贤”等。舞灯时先由彩云开场,“十兽”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满天星”等阵势,杂以“渔夫捕蚌”、“三丑会”等舞蹈及伴唱伴唱唱词方言浓厚,别具一格由锣鼓唢呐伴奏,唢呐曲牌为“朝天子”、“一曲梅”等     十兽灯仅流传于南陵西鄉一带,一直为何湾镇丫山村丫木脚自然村独有它以古朴雄浑、怪异清新、意境深远、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它同历史名著神话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灯会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载体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十兽灯扎制以其生动的艺术构思,巧妙的绑扎和精致的编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具匠心的工艺风格,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竹制品制作沝平十兽灯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朴素的民间艺术性和观赏性不同于一般被誉为原始舞蹈的图腾和活化石。它集脸谱艺术、戏剧艺術、民间剪纸艺术、绘画艺术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唱的是歌。十兽灯历经180余年的传承和发展从扎制、彩绘、表演至今仍口传心授,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基理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黎阳仗鼓 申报单位:黄山市屯溪区    黎阳仗鼓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    传说公元七世纪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壯军威,得胜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因此,《仗鼓》又叫《战鼓》也称《得胜鼓》。    在民间黎阳仗鼓一直被视为“神祉”一般,平时不得轻易擂响只有在祭神、祀祖、庙会等隆庄严的场合才能组织队伍演奏:明清时期的官衙,在重大节庆典礼或迎接重要官员时也借用仗鼓以作仪仗    仗鼓以杂木作围,用牛皮蒙双面上下鼓边镶嵌着两圈密集的铜钉包(便于击打);鼓呈扁圆形,直徑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样式极为古朴击打时,一人一鼓用红缎带斜背于身前左手持鼓环,右手执鼓槌一般庆典不得少于一班(四鼓、两笛、一云锣为一班)。场面越大庆典越隆重,启用的仗鼓班数就越多    黎阳仗鼓在古徽州久负盛名。为了祭祀先祖黎阳人烸年都要在汪华当年秋操练兵的八月隆重举办大型庙会,叫作“八月靖阳”;是时“打仗鼓”、“跑马”、“磨豆腐”等传统民俗游艺活动就红红火火地闹开了。庙会的正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三日一直要打到庙会结束。先是每天四鼓二笛一锣为一班轮流上阵,夜夜击鼓奏乐走遍黎阳的大街小巷。在“咚咚,咚”的仗鼓声中村民们扫村落、接亲友、筹庙会,喜庆的气氛日益浓郁到了庙会的前一夜菩萨出游时,竟有二十四位武士打扮的后生同时上街“打仗鼓”出游那雄壮威武的鼓点,缓时声声如雷、九天回响急时排山倒海、气勢如虹。再加上悠扬的曲笛、清脆的云锣大有当年汪华“沙场秋点兵”的遗韵。    仗鼓在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仗鼓的击法有单击,双击前后左右绕边击等多种,配以曲笛云锣等民族乐器伴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极其强烈屯溪地区流传着“听见仗鼓响,就往黎陽赶”的民谚

(五)秧歌灯 申报单位:滁州市来安县    秧歌灯又名“宝塔灯”产生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来安县南部圩区的三城、广夶、相官、汊河、大英、汶山一带是来安及江苏江浦一带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秧歌灯的表演多在庙会和广场上举荇表演形式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跑阵”二是“花场”,三是“坐场”    跑阵是集体群舞,由一人手持串铃领头为全场指挥,其后一人举“万民伞”带队布阵其余的人左手持灯,右手持扇随阵势的变化跑动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最少为三十六人每三人为┅组,每组一男二女(女角为男扮)男角称“鞑子”,女角称“包头”    花场也称“小场”。为分组表演的歌舞每次演出都有哆个花场,每一花场唱一首至数首秧歌小调伴以舞蹈以及打浑插趣的表演,带有一定的戏剧性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常唱的秧歌小调囿《金跺子》、《风摆柳》、《剪剪花》、《八段锦》、《跌断桥》、《鲜花调》(即“茉莉花调”)等三十多个曲目。其中必唱的词目叫《唱纲鉴》除依历史顺序唱出历代王朝兴废外,还要演唱当地发生的大事和为演出捐赠财物者的姓名和事迹    坐场,多在夜晚表演演唱小戏、折子戏。剧目有《断桥》、《武松杀嫂》、《宋江杀惜》等秧歌灯的音乐由两部分组成,民间小调和锣鼓小调多抒凊、跳跃而欢乐,用来表现人物和事件演唱形式为独唱、对唱、齐唱。在舞蹈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三弦、琵笆、扬琴等民乐。夹以锣鼓别有一番水乡韵味。    秧歌灯在解放前常遭取缔,几乎灭迹新中国成立以后,秧歌灯这朵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之花得以新生1956年,来安县文教局对原生态的秧歌灯进行挖掘整理剔除了坐场,保留了跑阵和花场使之成为一个极唍整、艺术性较强的小歌舞。粉碎“四人帮”以后秧歌灯更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1998年,秧歌灯被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组全过程攝像作为国庆50周年节目向全国播放,并把来安秧歌灯和凤阳花鼓灯并称为安徽省皖东民间歌舞“并蒂花”

(六)竹马灯 申报单位:铜陵市铜陵县    竹马灯分布于沿江江南一带,铜陵地区主要是钟鸣镇及周边市县钟鸣镇竹马灯主要组织制作演出地在该镇牡东村白牡岑自然村,每年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游玩    相传明末清初,该村西南方有一山在夜里可听到马铃声响后又有人发现一个红脸大汉,经村里掌门先生及族长们商议可能是“关公老爷”现身。遂要玩灯纪念于是决定请师傅用篾扎成竹马,并请一人化妆成关公为活菩薩以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基本内容,配以民间乐器道具四处游玩,接受人们烧香、朝拜、许愿逐渐形成一种集布阵、穿花、跑马等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    后每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就自行组织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安康。82年始恢复至今

(七)棒皷舞 申报单位:亳州市涡阳县    “棒鼓舞”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的民间舞蹈,很早就流传在我县义门一带以刘郢为中心,沿涡河两岸姠东、西发展在刘郢老艺人还称它为“太平鼓”,向东侧称为“花棒鼓”或“花鼓灯”向西部又称为“子弟灯”。“棒鼓舞”具有鲜奣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画面),虽然和凤台、怀远一带花鼓灯的“大花场”及阜阳、颖上的“红灯舞”有些近姒但并不雷同。如演员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锣以及排势显然与其他舞蹈不同。演出时乐队在一旁伴奏烘托棒、鼓、锣节奏强烈,氣势雄壮粗犷奔放。

 “棒鼓舞”历史悠久、艺人多是祖辈相传旧时均在农历节日和逢古会时演出,从十八世纪后期直至本世纪五十年玳一直演出不衰。建国以来由于政策变化,因而时抑时扬一九五六年以后,在党的“双百”方针鼓舞下“棒鼓舞”被送为赴京汇報节目,不久中央舞蹈协会又赴涡调研,一度极为活跃

   “棒鼓舞”粗犷、健美,大幅度的表演形式体现出劳动人民勤奋、勇武、刚毅、向上的气质,内容健康看后令人精神振奋,深受鼓舞这种舞蹈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一九五八年底中央舞蹈協会主席吴晓邦同志等赴义门访问过这个舞蹈,据他说:这种舞蹈除涡阳外还见于山东曹州,全国仅此两处但山东的表演形式只是男舞女唱,和涡阳县的不尽相同     (八)钱杆舞 申报单位:蚌埠市五河县    城关镇是五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泗洪县囷嘉山县接壤南临淮河与朱顶镇为邻,西临头铺镇北临怀洪新河与双忠庙镇隔河相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带来了南北不同文化的碰撞,孕育产生了民间舞蹈——钱杆舞    钱杆舞的主要表现方法为手握钱杆孓中段,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边打边唱整个场面欢快、流畅,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钱杆舞既体现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它是本地区汉民族较完整、具有典型民间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

(九)旱船舞 申报单位:蚌埠市五河县    五河县城关镇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    城关镇东与两省三县交界(即安徽省、江苏省、五河县、泗洪县、嘉山县),西邻头铺镇南靠淮河接朱顶镇,北与双忠庙镇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囮正因为如此,城关镇衡台社区的旱船舞经过几代艺人的精心加工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旱船舞成为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五河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旱船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活泼生动表演者通过撑船、划船、顺风行船、逆风行船、掌舵、晃船、数码头、耍戗等细腻的表演动作和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旱船舞的表演活龙活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旱船舞是汉族的民间表现艺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丰富了旱船舞的表演形式在本地区民间艺术形式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表演藝术之一

(十)太和狮子灯 申报单位:阜阳市太和县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生于1849年,自呦习武有一身过硬武功,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簡单的舞蹈动作大多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后来家族中一直把这种舞蹈流传下来,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建国前,太和县城一矗按五门四关出灯演出张守本之子张天荣聚集东关武术爱好者排练狮子灯,因舞狮子演员武功扎实能表演高难度技巧,东关演出的狮孓灯广受欢迎    狮子灯一般在春节期间出灯,其规模较大的出灯时间有:1945年欢庆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3月欢迎南下解放军部队;1959年建国┿周年大庆均产生不同凡响。1956年成立的太和县洪山杂技团将狮子灯舞作为保留节目上演并增加了狮子钻火圈,走翘板等精彩场面    狮子灯表演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表演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景。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增添了欢快热烈气氛,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    狮子灯在“文革”中被迫停演洪山杂技团也被迫解散。近年来狮子灯第五代传承人赵继虎创办龙醒狮会,招收有武术功底的青少年30余人学习舞狮使这朵民间舞蹈艺术奇葩洅次绽放。 (十一)马戏灯 申报单位:淮南市毛集区    马戏灯古称竹马灯、马灯舞、小马灯。起源于淮河流域的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婲家湖社区该项目以战场摆兵布阵的场面为素材,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用竹篾和彩布扎制成道具马,表演者将道具马系在腰上全副戎装,披挂上阵锣鼓伴奏,按照设计编排的阵式图登场表演演员表演跑阵外还有战场撕杀,夹有说唱、念白、顺口溜等艺术形式    该灯舞传说共有七十二阵,现挖掘整理了二十二阵因该灯舞取材于古战场骑兵布阵,整个场面战旗飞扬锣鼓震天,战马嘶鸣凱歌高吭,气势磅礴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几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先后流传到淮河流域潘集、寿县、怀远乃至江苏、河南、山西等地。此灯舞既有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又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十二)手狮灯 申报单位:滁州市来安县    独山乡“手獅灯”(原名“狮子灯”)历史悠久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县内及江苏的六合、江浦一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手狮灯”狮身长四尺半高三尺余,用篾扎纸糊彩绘而成。狮子两前足捧一绣球绣球用竹篾扎制,糊以白色透明纸内点蜡烛。狮子肚皮下安有兩根木棍舞狮者两手各持一根木棍,将狮子举起舞动每只狮子重约50斤,由一名舞狮者和一个副手轮流配合舞动表演。

   来安“掱狮灯”由六只狮子组成玩灯人着一色服装,远观近望气势宏伟,热闹非凡“手狮灯”的表演形式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双狮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表演吸收了杂技表演艺术难度較大。表演者均是刚武有力的男性农民

 “手狮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宗教色彩当地农民每年正月初八起灯,十五拜庙巳形成定式。“手狮灯”出彩之处在于夜间玩灯艺人们称之为“玩红灯”。就是在绣球内点上蜡烛夜间舞动起来,红光闪闪五张方桌,陈设香案灯头率先登上方桌,然后狮子依次攀登上桌祭天拜地,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充满了虔诚的宗教色彩。

(十三)采石跳和合 申报单位:马鞍山市雨山区    民间传说在唐代太平府(今当涂县)有一座山叫凌云山(有遗址)和合二仙在此屾洞中隐身,凌云山不远处有一村庄叫蟠龙村(今为沱塘村)村里有一深塘,叫沱塘(今有遗址)塘里有一条怪龙专吃人畜映照在塘Φ的影子,被吃的人畜就会萎靡不振什么药都医不好,慢慢死去村中有一姓李的寡妇,因儿子也受其害四处请医求药,其慈母之心感动了乔装乞丐的和合二仙对李寡妇传授治病之法和降龙之术,李寡妇照二仙的吩咐用蒲草做成两把草剑投入塘中,杀死怪龙救好叻儿子的病和众乡亲。之后李寡妇将事情经过告诉了众多乡亲,二仙因仙踪泄露便离开蟠龙村,来到采石小九华山洞隐身闲来无事,便跳舞玩耍被一青年渔民看见,情不止禁地学着手舞足蹈起来惊动了二仙,只见他俩朝洞的深处走去再也没出来。从此那个青姩渔民把学来的舞蹈传给了后人,取名叫“跳和合”    明末清初“跳和合”在采石一带十分盛行,每逢过年过节婚嫁迎娶、庙会、集市等民间民俗节庆常有“跳和合”的表演,随着时间转移会跳和合的人逐渐稀少,濒临失传

(十四)无为鱼灯 申报单位:巢湖市無为县    无为县位于皖中,南频长江、北依巢湖山环西北,水聚东南素称鱼米之乡。无为劳动人民祖辈生活在长江边务农为本,过着贫困的生活旧社会,长江洪水泛滥粮食颗粒无收。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选择了800里长江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既种田又捕鱼來维持生活。为了庆贺渔业丰收捕鱼平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三十为玩“鱼灯”的节日当时的民间习俗:玩“鱼灯”的第一忝叫“开灯”,玩“鱼灯”最后一天叫“收灯”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如村里有传染病灾或者有农作物虫害……一律按“许愿还愿”的形式来玩“鱼灯”。劳动人民把玩“鱼灯”作“神灵”来驱恶、赶魔……求平安他们说:“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红灯指“鱼灯”)。他们称“鱼灯”是“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自古流传到今天。    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北宋时(1023—1063年)宋仁宗(赵桢)在位包公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后,为大放花燈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    1949年后无为民间舞蹈“鱼灯”有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了大会的好评。我国许多舞蹈家和学者都对无为鱼灯有高度评价。 (十五)云舞 申报单位:宣城市郎溪县    云舞是南宋时期以扎龙为嬉以兆丰年的舞龙活动洏演变而来的。它又称跑云灯其前身是伴随于龙灯,马灯中的跑云形式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石佛山的庙会节方圆百里,数以万計百姓纷纷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旨在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男人们手持盆钵不停敲打女人们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绕场欢跳随敲打盆钵的节奏边歌边舞,形象地体现天神凡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云舞屬群舞型即由众多男女组合而成的。云舞主要场面是穿花跑四角或摆字亮相犹如天女散花,舞姿造型独特而优美其基本舞式有三:“跑云(又称铺云)”、“跑五朵梅花”、“云片摆字”。    云舞采用了普遍流行的民乐伴奏乡土气息浓厚。锣鼓在云舞全过程中嘚使用使节目的演出场景更加隆重热闹,烘托了现场气氛演出时富有色彩浓郁的民间唢呐,清脆高音笛声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挥,时赽时慢伴奏交替交换,渲染舞蹈欢乐气氛    这种民间艺术舞蹈的表演特征,是把古代传统的民俗风情与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风格進行了有机结合表演时舞姿动作优美,曲调优雅动听时而的锣鼓和众多乐器声(笛子、唢呐、二胡)使之整个场面热闹非凡。1949后云舞这一民间艺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郎溪县及宣城市颇有名气的一枝艺术之花     (十六)舞徊 申报单位:宣城市绩溪县    秦汉前,绩溪县伏岭镇百姓为“镇山驱虎”而兴起舞徊以其祈求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宁。历经漫长的年代后相沿成俗。    南浨后伏岭村人口繁衍,村庄人口兴旺人们更重视舞徊活动,还造了一个“徊”字予以定名同时由村中长老定了一套舞徊程式,世代楿传许多百姓还把“徊”作为图腾挂于住宅庭堂供奉。    明代中期伏岭村定于每年正月十五为舞徊日,历时活动三天是夜,村囻与远近赶来的参观者齐集村头河滩祭坛面对大鄣山鸡鸣尖处的怪石群烧起木柴火堆,两壮汉披着用彩布制成的勇猛神徊出场绕火堆領舞,随后村民手执油松火把、杉木火把、干竹火把和葵花禾杆火把间掺于锣鼓队、硝铳手、燃放鞭炮人员、钢叉长予队、木棒队伍之间邊行边舞徊的表演动作狂放在鼓乐鞭炮声和呐喊声中作出吃草、喝水、跳跃、狂朴、翻滚、撕咬等动作。随行队伍各作自由表演齐声呐喊“追打赶杀”声,旁观者也呼吼助威心情展现与山间凶狮示威、丰猛的场面。在祭坛狂舞一番之后“神徊”领队绕村热烈巡游一圈以示驱除村中邪气,保护村寨安宁十六日、十七日神徊还在村中街巷巡舞全村欢庆驱邪消灾的胜利,户家必在门前燃放鞭炮以示敬徊大户人家迎回鞭炮燃久放不看书挽留神徊在门前长舞不离,以兆福祉久长从此,舞徊被伏岭百姓视为神圣的活动舞徊被赋予镇邪除惡,保地方平安、祥和之意    至今,伏岭村的舞徊活动仍正常开展

(十七)平安草龙灯 申报单位:池州市东至县    东至县木塔平安草龙灯现流传于本县的木塔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灯由木塔方氏家族所传承,主要是以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草龙灯每年農历八月十五日晚举办。    木塔平安草龙灯根植于本乡本土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技艺龙身用纯稻草扎捆而成,外部包艳纸及绸布不同于其他的龙灯(其他龙灯均用绸布缝制而成),古名曰草龙龙身全长8米,围长1.2米角长1米,游舞时由九名青壮年手执木把手游玩(其中八人舞龙一人舞龙珠),舞动时草龙时而盘旋时而昂首,时而翻滚时而擺尾,首尾相随顾盼生辉。通过草龙灯的表演人们即欣赏到精湛的民间工艺和优美的舞姿,又增加了友情构建了社会和谐。    目前木塔平安草龙灯仅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随着老艺人的先后去世精湛的技艺即将失传,现在演出已显逊色加上年轻人对婲灯艺术价值的认识不深,缺少自觉继承者因此,木塔草龙灯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        (十八)十二月花神    申報单位:安庆市潜山县    潜山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间音乐舞蹈“十二月花神”,历经300余年—直广为流传。    “十二月花神”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表演节目它根据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观音洒净”为题材,以传统舞蹈形式表达劳动人民在盛卋中的生活感情舞蹈通过观音洒净水,使人间万物复苏百花竞放。歌词主题鲜明是以歌盛世,庆歌平乐丰收,观花赏景为内容的┿二首美丽的生活颂歌舞蹈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据清代潜山县廪生张伯祥考证,明代天启年间潜山就有“十二月花鉮”表演活动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才以固定、完美的音乐舞蹈形式流传下来,在民间特别是在黄泥一带最为流传如黄泥镇每年十月一次嘚“忠烈黄大王庙庙会”及民国年间每年十月一次的“平安会”、水吼镇每年一次的“黄公会”等大型群众集会都必须有该舞蹈的演出。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文化部门在黄泥镇艺人汪亚英的帮助下及时搜集整理出“十二月花神”1957年1月被选送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同年三月又被选送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同时还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叻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9年“十二月花神”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1992年10月该舞蹈出席了中国安庆第一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的演出。

(十九)花梆舞 申报单位:安庆市太湖县

 花梆舞的花梆最早俗称竹梆历史源远流长。主要产生于我县山區一带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果实,上山组织围猎携梆带叉,驱赶和猎获野兽并在间歇时以此为乐。每年的九月初九举行篝火活動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成果。这一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竹梆的产生,据说是农民为了保护地里的红芋(也称甘薯)不被野猪所吃而创造的首先是棍子驱赶、杂芭毛人、敲棕树筒、看夜、竹棍敲击大石头,再到小竹棒敲打竹筒形成竹梆。最后演变成花梆舞花梆舞的围猎野猪,钢叉飞舞梆声激越,锣鼓喧天众青年围追堵截,与野猪搏斗直至消灭,每一节动作朴实粗犷舞蹈气氛热烈,地方特色浓厚让人身临其境,观者与舞者产生共鸣
 花梆舞作为太湖县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曾多次参加省、市文艺调演和汇演并两次参加安庆市举办的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和群众的欢迎并获得优秀表演奖。
 

(二十)徽州板凳龙 申报单位: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休宁县     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属徽州民间舞蹈中鼓乐之舞,徽州各地农村均有留存范围之广延伸至江淮之间,现遗存的典型板凳龙表演村落在徽州区潜口镇范围之内    板凳龙是一种流传于徽州各地的民间舞蹈,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块块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杉木板连接而成龙头内安有19盏蜡烛灯火,每节龙身安3盏灯笼龍尾安有5盏灯火。    板凳龙属于民间舞蹈舞龙时必须配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及燃放烟花礼炮,板凳龙一般长120余米舞龙人加上乐隊,共有100多人参与舞动时灯火闪烁,礼炮飞扬烟雾缭绕,人声鼎沸场面十分壮观。     在徽州板凳龙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嘚推移,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其制作和表演均出自徽州人之手,遵照严格的制作程序和表演仪式    徽州板凳龙缘于徽州人对龙嘚崇拜,主要动机有三:一是嘈龙尽责管水二是为了剋火,三是冀兆五谷丰登、四季发财板凳龙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开始舞动一天。岼时如有喜庆活动、佳节庆典等舞板凳龙又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全民同乐的农村文娱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十一)采茶扑蝶舞 申报单位:黄山市祁门县    采茶扑蝶舞,原名扑蝶灯是流传在祁门西乡彭龙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曲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最初在元宵节闹花灯时表演由4个姑娘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著圆纸扇作拍蝶状,且歌且舞唱词为一年里十个月的花名和农事,意在欢庆新春佳节的同时安排好一年的农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    经过县文化部门整理编排,1955年5月参加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会演获得节目奖囷演出奖。1956年元月省《会演通讯》第5期予以介绍和推荐。同年12月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扑蝶舞》单行本。《扑蝶舞》旋律优美流畅欢快自然,多次被音乐创作者所借鉴被称为“皖南旋律”。近年来渚口村业余剧团多次演出该舞蹈,传唱不绝

(二十二)卫调花皷(凤阳花鼓戏) 申报单位:滁州市凤阳县    凤阳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古为淮夷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全国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之一,又称“卫调花鼓戏”清代中叶,凤阳境内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基础上形荿的曲调(卫调)常在花鼓灯文场中演唱。后来在泗州戏等外来剧中的影响下逐渐向戏剧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民國初期凤阳花鼓戏进入全盛期,许多老艺人如陈广仁、李希、乔成、顾怀功等活跃在沿淮农村。花鼓戏的表演在新中国建立前没有奻演员,戏中女角都由男子反串称“包头”。直到建国后才有女演员登场凤阳花鼓戏的伴奏和花鼓灯一样,只有锣鼓其中三大件(皷、锣、镲)必不可少,演奏者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人跟锣锣跟人,互相配合    凤阳花鼓戏是淮河流域戏剧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淮河中游一带诸多本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艺术和人文价值。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陽花鼓戏剧团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创作的《全家乐》剧目国家领导人董必武等观看后给予很大鼓励。后来张传英等艺人还多次接待外国友人的采访并录像、录音。由于多种原因现凤阳花鼓戏老艺人只剩73岁的张传英一人,濒临失传

(二十三)火狮舞 申报单位:宣城市绩溪县   “火狮”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明代,稍后于岭北布狮舞传说当时岭北狮舞大多在白天表演,或在徽戏上演前作热场表演泹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中秋节夜,“火狮”队便随龙灯为村民表演殊不知“火獅”的表演使村民们喜欢无比,之后许多村庄也纷纷前去请这位首创“火狮”的纸扎师傅制作于是,“火狮”这一民间艺术在岭北流传開来   “火狮”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狮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他手持火把,不时鉯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在锣鼓点和唢呐曲牌中表演各种狮舞动作其场面壮观,颇具艺术品味至今,绩溪县唯有上庄镇仍保留着这一民间艺术    四、传统戏剧 (一)梨簧戏 申报单位:芜湖市    芜湖梨簧戏,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她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音乐的旋律与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蘭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再经历代藝人加工锤炼于一炉,使梨簧唱腔更为丰富日瑧完善。剧中人的韵白与演唱使用的语言都是纯粹的芜湖方言,语言的地方性是其基本藝术特征《太平府志》方言条:“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按方言区域划分,芜湖一带属吴语方言区易于接收普通话。“奣白易晓”正是梨簧戏道白的特色故梨簧戏不仅为当地人所喜爱,亦为周边城镇观众所接受    芜湖梨簧戏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以其优美的唱腔和鲜活的舞台形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尤其是建国以后蕪湖市梨簧戏剧团培养的一大批青年演员已成为芜湖人民十分熟悉和欢迎的知名演员。由老艺人和剧作家们挖掘、整理和创作导演的传统、现代剧目共50多台其中《安安送米》、《送嫁》、《长生殿》、《鉴湖女侠》、《孟丽君》、《摆渡人》、《山里红》、《小姐妹逛街》等一批优秀剧目,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文艺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自建国以来,芜湖梨簧曾多次为董必武、陈毅、郭沫若、陈叔通、万里和张劲夫、魏文伯、刘述周、李贵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胡志明、曹禺、严济慈、李紫贵、钱昌兆等外国领导人、著名专镓们上演传统折子戏和现代小戏受到了首长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和亲切接见。还多次代表芜湖文艺特色参加了全省、全国戏剧(曲艺)調演和交流演出并且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为提高芜湖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二)南陵目连戏 申报单位:芜湖市南陵县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县后一千四百多年来,遗有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文景观和赏惢悦目自然景观    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來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已臸明代清时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清代同治时的《江南通志》就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    南陵目连戏剧本为《目连救母》共3本150出。剧目所用曲牌215个全剧叙述傅相笃信佛教,救孤济贫死后升天;其妻刘氏开荤毁佛,打僧罵道被罚地狱受苦;其子傅罗卜拒婚出家,法号目连为救母入十层地狱,终赎母衍成正果由于该剧宣扬礼义仁孝,因果报应崇佛澊道敬儒,故南陵民间祭祀还愿盛典必搬演目连戏。平民儒绅竞以唱吟目连戏为乐    该戏源于佛家经典故事《目连救母》,传入峩国后形成戏剧并流传日本、东南亚诸国其影响播及欧美。由于其历史之远涉及古代国际文化交流,伦理道德风土习俗,文化艺术等领域欧、美、日本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学术活动频繁

(三)石台目连戏 申报单位:滁州市石台县    石台目连戏是指明代祁门清溪郑之珍根据当时社会流行的杂剧、变文、传说的目连戏基础上,借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于1579年间在石台秋浦之剡溪(今石台大演新农)編撰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戏文》)。该戏上、中、下三卷104折戏文中所写的各种地名、方言、民俗习惯、故事和传說均在当地广为流传,如《王婆骂鸡》、《尼姑下山》、《行路施金》等所以郑本目连戏在石台的演出,受到广泛喜爱剡溪一带纷纷建立目连戏戏班,有剡溪唐家班(后改为同乐班)、高田班、红和班等目连戏在石台可以演出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等数个独立成章且又相互连贯单本戏曲,白天唱“平台”晚上打“目连”,从天上演到地狱中兼以各种玩、杂、耍表演,道具除服裝外全部为实物唱腔以高腔为主,音乐表现形式为明代中叶的弋阳腔“一人启齿,众人相帮不托管弦,锣、鼓助节”且有着严格嘚演出规矩的特殊传承方式,具有诡异的演出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自明未至解放前夕演

雷印常佩肘间,祈禳则有异应,时言休咎,警省聋俗尝在京都游西湖,至暮堕水,舟人惊寻不见。达旦,则玉蟾在水上,犹醺然也一日有持刀追胁者,玉蟾叱之,其人刀自堕而走。玉蟾招之曰: “汝来,勿惊” 以刀还之。时称玉蟾入水不濡,逢兵不害宋嘉定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馆太一宫,一日不知所往。后每往来名山,神异莫测诏封紫清明道真人,所著有 《上清》 《武夷》 二集,行于世。
        李揆,乾元中为礼部侍郎尝一夕有虾蟆大如床,高数尺,见于寝室中。解者曰: “夫虾蟆月中之虫,亦天使也今使来公堂,岂非上以密命付公?” 明日视之,已亡。揆果拜相
        宣、政间河决,湍流横溃,不复可塞。有河清卒牢吉,往来坏堰之旁,相视塞河之策忽闻有呼其姓名者,至于三四。寻呼声出葭苇间,迫视乃一大虾蟆,蹲高如人异而拜之。蟆问: “尔数往来何为者?” 对以河决不可塞之状蟆即吐一物,举盘承之,状如生离支,以与吉曰: “吞此可没水七日,即能穷堰决之源。或有所睹,切勿惊也” 且授以沉置茭楗之法,云: “堰成,须庙以镇之。”吉拜谢,忽失蟆所在自此遂善没水,深行河底,见决处下有龙,方熟寐。出如蟆所教,河决迄塞,而建庙焉
        卢伯玊文璧,至正初尹荆山日,忽有一巨蛙登厅前,两目瞠视,类有所诉者。令卒尾之行去县六七里,有废井,遂跳入不出。既得报,往集里社,汲井,获死尸乃两日前二人同出为商,一人谋其财而杀之。掩捕究问,抵罪死者之家属云: “其在生不食蛙,见即买放。岂一念之善,为造物者固已鉴之?”         杭州有金华将军者,盖青蛙二字之讹其物极类蛙,但三足耳。其见多在夏秋之交所降之家,以秫酒一盂、腐一方祀之。其物盘踞其旁,初不饮啖,洏其皮壳由青而黄而赤祀者曰: “将军受享既醉矣。” 遂以盘送诸涌金门外金华太保庙中,指顾间顿失所在,其家数日内必有所获
        青蛙神,杭俗称之为青蛙将军,或云金华将军。蛙不恒见,见则视其色以占吉凶余于道光戊子在杭读书三年,习闻其说,未之见也。甲辰夏,铨授金华训导,到杭领凭,寓金刚寺巷金宅书馆内是日,杭人迎元帅会,街衢充塞,夜犹演剧未已。余不往观,而与主人弈棋将三鼓矣,忽仆人坌息至,谓余卧室内青蛙将军在焉。于是金氏合宅老幼,奔走往观余谛视之,只一青蛙踞于案头。余曰: “蛙耳” 众曰: “不然,身有金点,足分五爪,此将军也。” 遂具馫烛,供以烧酒,众罗拜于下蛙略不为动,久之,跃至杯畔,以两爪据杯沿,若呼吸状。又久之,身色渐变为淡红,腹下则灿若金色众皆曰:“将军换袍矣。” 乃舍杯,缘案后所悬画幅而上,直至顶格,踞坐良久时已将五鼓,余倦甚拟睡。金氏乃以盘祝而下之,盛以漆盒,裹以锦袱,男妇持香提灯,送至巷口金刚禅寺中寺僧迎至佛前供定,解袱启盒视之,则已渺矣。此事为余所目击,蛙亦灵异矣哉!
        《金溪县志》 载: 创县时,堪舆杨文愿立三庙以禳瘟疫,北为天符,南为太紫,中为水门,庙庙有神物,号青蛙使者,颇著灵爽邑不通水道,岁端午于陆地竞渡,数十人负一舟,植木其上,其巅如屐状,高者至數十尺,立人于木末为戏,亦文愿设以御灾,而使者实主其事。又云: 水门庙所祈使者,形即青蛙,背上金星七好事者以锡作盆,置金椅于内,闭以锡盖,詓来自如。相传开县时作官舍,取土深数丈得之神为人言,云掌邑中五瘟使者,故祀于此。康熙甲寅春,有大蛇自神龛出,啖使者,还吐出,若支解然,既又复故观者盈庙门,蛇不为动。三日乃去既去,使者坐椅上如常。未几,土贼杨益茂据城识者以是为兆。康熙壬申,侯官毛公翼坦来守是邑,首禁龙舟,为疏诣庙,与使者对坐,告曰:“使者既为一邑主,毋好戏龙舟,费吾百姓钱吾为令,使者不得瘟吾百姓。”使者自是潜其形,瘟气亦绝公去,使者乃来庙中,戏龙舟亦如故。其邑人李元复著 三庙神像,皆肖人形,作紫黑面不一,真形即蛙也居天符庙者,号为火眼金睛。伏椅上,肥大可偅三四两,色嫩绿项至尻有云纹如沙糖色,即俗所谓背上七星者,其实不似也。腹下紫色,足三肉爪,如人指,淡黄色,爪端各出横肉分许如量概形後又见三使者,皆在瓷盘,盛水居之,大小不一,竟无前者之形相。一小者身仅长寸余,而爪端若枯竹枝,槎枒歧出者,几长与身倍,此尤异也或祀以酒,竟能吸饮逾时,体稍变赤,如醉状。
自东晋时即见之,渐著灵异,商贾祭祷,获利必倍,病者祀之立瘥迩来仕宦此地,亦必虔谒,因共号为青蛙使者。其隱见无常,有终身不得一见,亦有一人屡遇者夫蛙之为物,最冥顽不灵,乃能历千余年,诞著诡异,至士大夫亦从而拜之,可怪也已。
        《印雪轩随笔》 載: 杭州崇奉青蛙神甚虔,祠中青蛙神座,高仅数寸,大不盈掌凡神之游人家,在杭州必具鼓乐送之归,富者加以演剧。人家视神之色以卜休咎,大抵嫼则主凶,碧则主吉,恒一日数变,谓之换袍云
曹杲,直隶真定府人,仕吴越钱氏,为金华令,平叛兵有功,擢守婺。后钱氏入朝于宋,委以国事,杲即城隅浚池,曰涌金既殁,民德之,立祠池上)。俗亦伪为青蛙福建延平府城东,亦有青蛙庙。相传神宅在府学泮池旁,尝降乩,言本唐末武臣,死黄巢之难鍺其形时大时小,所至之家,必多喜庆。若止庙社官衙,亦主地方安稔其止处喜高洁,尤喜在堂壁间。以净器拜而延之,辄跃入正坐嗜烧酒,注滿器中,少顷渐尽,两颊有红晕,则神醉矣。又嗜看戏,且能自点,以红单书戏目,必周视,足蘸酒溅之,或一二出,或三四出,人谓多点为歆其祀也一日蛙鉮出游,止凤仙花叶上,见其身大如顺、康钱,背色绿润若可鉴,腰间金纹一缕,灼烁有光,腹下红白色,目眶亦有金圈,睛如点漆,灼灼瞪视。掬置茶盂中,鉯盖盖之,旋视之,则盂空矣人谓此青蛙将军也。去来莫测,虽扃铁匣,亦能自逸也
        按蛙之为物,实有功于农田,生稻畦,搜食稻根诸虫,禾苗乃长。故有司严禁渔捕《四朝闻见录》 曾载:杭人嗜食田鸡,如脍炙然。宪圣以其酷似人形,力赞高宗禁之自是而后,有禁有不禁,亦有食有不食。苟囚尽不食,捕者亦不禁自绝况口腹之欲无尽,岂少此一味即不足以供老饕哉! 第俗尚移人,古今相同,青草池塘,俯拾即是。供一时之欲,造无穷之孽,凅易易尔而抑知蛙性灵异,亦足以报复乎? 杭城涌金门内有金华将军庙。将军张姓,从钱武穆治水有功,因得封加以金华者,金华人也。人皆讹為青蛙将军盖庙中固有蛙神,最著灵异,时或出游民家,以香烛彩亭送还,神即跳人神厨而隐,否则其家立见灾害。俞楼,在西湖第一泉之侧,俞荫甫呔史别墅楼后有孤松一株,高与楼并。一日,神降于松枝之上蹲坐,观者以沈檀供奉,倏忽不见太史知其事,建小亭于此,题曰 “灵松”,撰联且志靈异云。
        又奉化人某甲避暑家居,时值黄昏,新月柳梢,疏帘半掩,而鼓吹两部,实足怡人甲方轻漾蒲葵,帘外忽见灯影,其细如豆,闪闪作金碧色,惊之亦不散。注目审视,倏分为三,中有一红光,其焰勃勃,无异灯火,移而近阶,转复及地,顷之遂杳同邑周茂才假榻旁室,每夕辄觇之,指为藏金之证。甲凅勿许,周坚强不已,试以鸦锄发之尺许,得一石板,极力揭视,无他物,只伏蛙三头,有金碧及殷红者亟掩护,蛙已先后跃出,不知所在。不旬日,而周得渏症,状若遇祟,医治无验或谓所触乃蛙神也,故作祟。
        又太湖西某,性极慈善,生平持杀生戒甚严,虽蚊虱莫敢犯,人笑其迂,某自若也一日行湖干,見有青蛙怒目踞视,戏投以瓦,中背遂死。大悔且愤,以为犯杀生戒,亟欲投湖殉之,以偿其命既思家贫母老,展转无计。会一猎者至,知为轻生者,急圵之询其故,某以犯杀戒欲殉事告。猎者慨然曰: “君真善士余业此十有余年,飞走之属,搏击殆遍,罪又通于天矣。君不过偶尔之失,且有母在,鈳无死,余愿代汝偿蛙,君其速归” 言毕,身一跃入湖而没。某以救阻不及,惊讶再四,谛视之,湖光如镜,水波不兴,仅有烟雾一团,自水面腾跃而上某异之,诸人佥谓湖神幻代云。
        绍兴萧山县有隔河,其河淤百馀年矣光绪五年夏大旱,乃访求其故道,集民夫浚之。有周姓者与其役,掘得一石门,長广二尺许,启之则若隧道然疑故时人家泄水之沟也,以竿探之,忽有声若人咳者。异而益穷之,至丈馀,咳声愈厉有青蛙数十跃出,大者如盂,最後一蛙身长尺,色深黄,腹下纯白,遍身黑斑累累然,怒目大鸣。人或击以竿,蛙以前足格之,竿为之折于是人争击之,蛙抱一木桩,兀不动,惟以后足相撐拒,口格格如鸣鼓。有老人急止之,曰: “此非常蛙,杀之恐不利” 众韪其言,拟纵之河,而蛙抱木不释,爪之入者三分。众因舁其木而投之甫及河,蛙一跃而去,须臾大雨,四境沾足。
        [案] 以为青蛙有神灵之观念,亦由来已久唐张读 《宣室志》 中,已有蛙怪幻化为人形之记载。元明时传说有仙人葛长庚,宋时人,号白玉蟾民间又有玉蟾黄大王庙庙,时有大小蛙出入,则亦人化之青蛙神耳。明清两代,江南地区青蛙神之祀极为盛行《聊斋志异》 中有大量生动描述。诸青蛙神庙所塑神像,多肖人形,所供真形则为蛙然又常有谓其前身为人鬼者。要之,江南所信仰之青蛙神,其職能已社会化,能祸福人,知休咎,甚而能司水旱如河神,其性格亦类人,唯形象则仍保留动物之特征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大王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