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年御赐养老赐刘庸半截剑上是什么字

乾隆加封刘庸“太子太保御前行走”是什么意思啊?_百度知道
乾隆加封刘庸“太子太保御前行走”是什么意思啊?
提问者采纳
太子太保--太子的老师御前行走--皇帝面前可以随便行走(当然不是随便行走的意思拉,相当于有一个见皇帝的特别通行证,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面见皇上)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太子太保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应该是特别通行证之类的授权吧
加封刘墉太子太保是他死后的事,是个荣誉称号,相当于我们的共和国元帅或中顾委常委之类的,没有实际的权利;御前行走:没有这样的说法,可能是“御前大臣上行走”,主要职责为带领引见和教导监督礼仪,也有伴随和保护的责任,和现在中央办公厅主任差不多,大都由皇族或蒙古的外藩简任,几乎不会授予汉官。没有查到刘墉被授予过御前大臣的职位,他只做过侍讲学士,皇帝的文学侍从而已。刘墉生前只被加封过太子少保,所以应该不会有“太子太保御前行走”这样的说法。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乾隆、阿贵、和珅、刘庸、刘统勋、纪晓岚他们的年龄和官位是怎么样的?_百度知道
乾隆、阿贵、和珅、刘庸、刘统勋、纪晓岚他们的年龄和官位是怎么样的?
1.乾隆是皇帝。()2.阿贵:在理论上的第一,官至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正一品,但实权全在和珅手上。()3.和珅:军机大臣,大学士,正一品。理论上的第二(在群臣中),实际的第一。(1750年—1799)4.刘庸:大学士(非军机大臣),正一品。()5.刘统勋:军机大臣,大学士,正一品。刘庸之父。()6.纪晓岚:协办大学士,从一品(非军机大臣)。()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乾隆皇帝()阿贵:理论第官至士领班军机臣品实权全珅手()珅:军机臣士品理论第二(群臣)实际第(1750—1799)刘庸:士(非军机臣)品()刘统勋:军机臣士品刘庸父()纪晓岚:协办士品(非军机臣)()(述龄百度百科查找)
参考资料:
其他3条回答
珅期: 乾隆十五(西元1750)逝世期: 嘉庆四(1799)享:49岁,曾兼任职封等忠襄公任首席士、领班军机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兼任翰林院掌院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臣、步军统领等等阿桂()官至武英殿士兼军机臣,封诚谋英勇公,卒赠太保谥文.刘统勋(),乾隆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士翰林院掌院士及军机臣卒赠太傅,谥文.刘墉(),官至体仁阁士,卒赠太太保,谥文清.纪晓岚于清雍二(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1805)官至协办士加太少保衔,谥文达.乾隆(17119月25-17992月7)身前职务皇帝
乾隆当然是皇帝啦。其他人中,和珅官位最高。
你错了,是阿贵官位最高。
上述人士已故。
你要不知道就不要来捣乱,真可恶。
刘统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无情杀手0509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根据乾隆时期访华的英国人的评价,和珅是一个精明而老练的政治家,刘、纪等人则是当时常见的传统文人。和的确很贪,刘、纪相对则是清官。为什么说相对呢?清代法定的俸禄是...
和珅比纪晓岚单纯
纪晓岚 我是流氓 谁有本事发现
和珅 我是流氓我怕谁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刘墉(清乾隆年间官员)_百度百科
?清乾隆年间官员
(清乾隆年间官员)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是清乾隆年间重臣。祖籍安徽,出生于山东邹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刘墉人物生平
刘墉早年生活
刘墉,祖籍安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
刘墉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
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2]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3]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3]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为政严肃认真,出任学政时按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他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时弊,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4]
刘墉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后期为官处事风格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是一以贯之的。[5]
刘墉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第二年被赦免后在修书处担任行走。[6]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7-8]
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任职。十月又任《》馆副总裁,并派办《》及《》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9]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总裁。此时,御史弹劾山东巡抚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10]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
刘墉官声渐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职副总裁。但在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的参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弹劾,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11]
嘉庆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补户部尚书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却被排斥在外。皇帝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说可以,实际上戴世仪十分庸劣难以胜任。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12-13]
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14]
刘墉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晚上开宴会招待客人,当晚去世。而据《》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15]
刘墉主要成就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16]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
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清朝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17]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和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18]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刘墉轶事典故
刘墉“罗锅”传说
刘墉与、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
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失之交臂。[19]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20]
刘墉此虱勿杀
一次,刘墉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一只虱子顺着刘墉的衣领爬上去,一直爬到他的胡须边上,乾隆帝忍住笑什么也没说,而刘墉还不知道这件事。等到刘墉散会回到府邸,虱子被他的仆人看见,仆人请示是否要把虱子去掉。刘墉听了仆人的话,直摇头:“这虱子一直待在宰相我的胡子上,皇帝已经见过了,有福分,千千万万捉不得。”[21]
刘墉人物评价
《》:“墉工书,有名于时。”[22]
《》:“(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23]
《诸城县志》:“(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24]
:“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25]
:“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26]
:“以刘石庵墉、王惺园杰之纯谨,洪亮吉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刚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27]
:“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状元,也不驼背。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不过他并没有跟斗一辈子。相反,历史上的刘墉虽然也是个清官,但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28]
刘墉家族成员
曾祖父:清顺治朝进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祖父:清康熙朝进士,历任陕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职。[29]
父亲:清雍正朝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乾隆年间宰相。
弟弟:刘统勋次子,刘墉之弟。
刘墉后世纪念
清朝乾隆年间宰相刘墉的故居在(今)西头129号,
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30]
刘墉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中,饰演刘墉。
1998年电视剧《》中,饰演刘墉。
2002年电视剧《》中,饰演刘墉。
2002年电视剧《》中, 饰
2005年电视剧《》中,谢昀杉饰演刘墉。
陈连营,方瑞丽.《传说与历史:宰相刘墉的一生》: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清史稿 刘墉传》: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
《清史稿刘墉传》: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
《清史稿刘墉传》: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
清人笔记:“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
《清史稿刘墉传》: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逾年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
《清史稿刘墉传》:“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
《清史稿刘墉传》:旋推统勋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苏江宁知府,有清名。
《清史稿刘墉传》:再迁陕西按察使。丁父忧,服阕,授内阁学士,直南书房。迁户部、吏部侍郎。授湖南巡抚,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
《清史稿刘墉传》:命偕尚书和珅如山东按巡抚国泰贪纵状,得实,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署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
《清史稿刘墉传》: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
《清史稿》:“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
《清史稿》:“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清史稿刘墉传》: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命偕尚书庆桂如山东谳狱,并按行河决,疏请宽濬下游。
《清史稿刘墉传》: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九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
.三联[引用日期]
《清稗类钞》,徐柯。
.新浪[引用日期]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刘石庵相国,文正公子,幼即工书。殿试卷前十本进呈,已列第一,高宗皇帝欲得寒畯,遂拔吴云岩鸿居榜首,相国终以书法名天下。”
.网易[引用日期]
李春光.清代名人轶事辑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日
《清史稿刘墉传》
李瀚章(清).《湖南通志》(光绪):岳麓书社,2009
《诸城县志》(乾隆年间山东诸城地方县志)
张维屏,《松轩随笔》,清朝。
王英志.《袁枚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历史网[引用日期]
《正说刘墉》,纪连海。
《清史稿 刘统勋传》: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父棨,官四川布政使。
.大众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五十年御赐养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