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意义和影响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英国人为什么对鸦片战争避而不谈?|鸦片战争|中国_凤凰文化
英国人为什么对鸦片战争避而不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鸦片战争”在中国课本中被反复提及,而英国中学教科书却往往对这一历史事件“只字不提”。“鸦片战争”还是“英中战争”澎湃新闻:此前茅海建、波拉切克、魏斐德等学者都已对“鸦片战争”有过深刻著述。在蓝诗玲看来,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确保鸦片贸易带来的收益。
&鸦片战争&在中国课本中被反复提及,而英国中学教科书却往往对这一历史事件&只字不提&。英国历史学家、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把这样的&差异&写进了《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一书里。 1997年,22岁的蓝诗玲第一次踏足中国,在南大学习中文与历史。现在的她在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学。日前,蓝诗玲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她表示,写这本书是因为中英民众对这场战争存在巨大的理解分歧。她想要提醒英国人:&我们的国家过去曾从事过鸦片贸易&。
英国历史学家、汉学家蓝诗玲。 &鸦片战争&还是&英中战争& & &澎湃新闻:此前茅海建、波拉切克、魏斐德等学者都已对&鸦片战争&有过深刻著述。相较而言,您的著述有何创见? & &蓝诗玲:确实,我在撰书时受到了这些前辈很大的启发,尤其是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英文版要到明年才有。波拉切克和魏斐德的著作基于大量中国史料,但并未对鸦片战争进行完整的历史叙事。而其他有关鸦片战争历史叙事的英文著作,比如彼得&沃特&费(Peter Ward Fay)的《鸦片战争,》,只查阅了法国和英国史料,缺少中国史料。 如果说我为现有研究&补充&了什么,那就是我用英文重新整理了中英文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我从中、英两国视角对鸦片战争进行历史叙事,并强调两国对此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忆。我也想重点研究鸦片战争对后世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因为历史记忆的偏差已对175年的中英关系产生影响。 澎湃新闻:英国人经常把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称为英中战争(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可您的书名为何采用&鸦片战争&? 蓝诗玲: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驻华商务总督查理&义律向英国鸦片商人承诺英国政府会补偿他们的损失,促使英国发动战争。事实上,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收入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大原因还是英国担心清政府打击鸦片走私。众所周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中英条约迫使清政府令鸦片贸易合法化。所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鸦片都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澎湃新闻:中国人就&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其实有不同解释。有人说要归罪于国人自己、有人说是西方帝国主义阴谋&&您自己如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 蓝诗玲: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英国政府为了补偿受虎门销烟影响的鸦片商人,想从清政府那收回资金。很显然,英国政府发动战争是为了确保鸦片贸易带来的收益。这笔收益对英国政府的政治、经济与军事至关重要。 换言之,鸦片战争并非部分中国人所谓&帝国主义长期的阴谋&,也不是部分英国人所谓&以文明和自由贸易为目的&。
在蓝诗玲看来,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确保鸦片贸易带来的收益。 英国&缺失&的记忆澎湃新闻:英国有否对社会大众有关&鸦片战争&的认知进行过调研?英国学术界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蓝诗玲:据我所知,英国官方从未调查过公众对鸦片战争的认知情况。对英国人来说,谈到帝国主义,他们更容易想到英国曾经在印度、非洲和中东的帝国主义政策,甚至因此感到非常羞耻。但他们多数人却&忽略&英国为确保鸦片贸易而对华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直到近几年,英国中学历史课对鸦片战争的&只字不提&依然非常常见。这几年情况稍有好转,因为有更多中国历史开始走进英国课堂,这是好事。 至于学术界的研究,应该说英语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当然也有优秀成果,比如刚提到波拉切克和魏斐德的著作。但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多数用英文对鸦片战争进行完整叙事的学者不懂中文,因而他们只能依赖欧洲史料,尤其局限于英语国家的史料。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色的英文版研究多出自美国学者,而非英国学者。 澎湃新闻:那么在您看来,英国人对鸦片战争及贸易的&忽略&是一种刻意回避,还是史料不足等客观因素所致?这种缺失对英国人的历史记忆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蓝诗玲:我在写书时做过一项有关教科书的调查,观察从19世纪中叶到今天,英国历史教科书是如何叙述鸦片战争的?我发现早在1900年前后,一些英国历史教科书在谈到香港和英帝国在东方的管辖范围时就不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只说他们在1842年&得到了&那个岛。我现在不能判断这样的&提法&是不是刻意为之,但可以肯定这样的&提法&很虚伪,也不可信。 更让人惊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香港成为自由的全球中心,英国对它的殖民地历史竟被逐渐抹去了。比如,1841年英国靠炮舰&建立香港&的历史,在1991年(150周年)时&悄无声息&。英国高官在1997年移交香港时也对鸦片和鸦片战争避而不谈。 很明显,英国对其在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中的角色一直深感不安,而这很有可能导致英国倾向于&遗忘&或至少令这段记忆褪色。这种&不安&可以追溯到1830年代,当时英国其实已有人反对鸦片贸易。所以我不认为是史料不足导致英国人的认知缺失,因为早在年代,英国就有一些人公开批评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了。 有一位评论我这本书的英国学者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鸦片贸易会被大多英国人遗忘,而奴隶贸易却会被记住?这位学者猜想是否因为奴隶贸易是以&主动废除&这种方式结束,但英国政府之所以放弃鸦片贸易,却是碍于外部压力。 澎湃新闻:这本书的英文版于2011年就出版了,出版后英国学界、政界和社会分别有哪些回应? 蓝诗玲:英国学界给了我积极的回应。我也得到了部分英国政府官员的私人评价,评价说我的书有助于提醒英国人曾从事过鸦片贸易,也需要对中国的历史记忆更加&敏感&。我很高兴的是,有英国读者直接反馈说他们很有&收获&。
描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作品,绘于1843年。 中国对&鸦片战争&的了解还少了什么?澎湃新闻:您曾说这项研究几乎改变了自己对中国&先入为主&的观念。此前您对中国有哪些观念?现在又有了哪些改变? 蓝诗玲:在西方,有关&中国&的一种主流观点是:那是一个本质上非常强调&统一&的地方,中国人都认同于一套单一的、核心的政治和文化理念。但我在鸦片战争研究中却发现,其实1839年中英开战时,中国并非如此&统一&,亦有国人不忠于自己的国家,也有人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从英国人那里挣钱的机会,为英国人导航领路、提供情报。我希望能通过我对一手史料的解读,刻画出19世纪那个复杂的中国。 澎湃新闻:&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您在对中国历史教科书做了研究之后,认为中国现有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解读还少了些什么? 蓝诗玲:我想,如果中国读者可以再多了解这两方面,会有意思:即面对鸦片贸易及鸦片战争时,一是当时英国内部有多少反对声;二是中国人内部又可以分成哪几种人。我一直觉得中国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无可非议。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非常希望人们尽可能多地、有深度地学习历史,也能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 澎湃新闻:您为什么认为&西方读者必须要明白中国是如何记忆鸦片战争的?& 蓝诗玲:因为直到今天鸦片战争仍然是中国记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了解中国在关心什么、对外界是什么态度,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国家曾经的痛苦和创伤,特别是源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伤害。 而英国人,也需要记住曾经的鸦片贸易、鸦片战争,尤其在英国渴望国际影响力的今天。在英国,有关&是否能够扮演好国际角色&、&如何和中国这样的崛起大国相处&等一直是辩论的焦点。其中一些英国政客坚称英国依然在道德上有权扮演国际社会的中坚力量,因为它拥有大英帝国留下的&遗产&。 但是,鸦片战争的历史却在&提醒&英国人:大英帝国之所以能成为大英帝国,是因为一种使人上瘾的毒品,这种毒品让英国财源滚滚,也带来了战争。英国要反思今天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想起那段被视而不见的历史。 澎湃新闻:通过中英两国对鸦片战争的记忆差异,我们会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会有完全不同的&历史/集体记忆&。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是否存在着&历史真相&? 蓝诗玲:我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历史真相&,即便在中国或英国国内,国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记忆。在&集体记忆&中,必然有许多人不同的&个人记忆&。在任何情况下,历史学家都不可能重建历史事件的全貌和复杂性,留下的史料也永远不会是完整的。 而在任何国家或文化里,历史叙事无一例外地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对历史的解读也深深影响着统治者和政治家的立场合理性。 即便如此,历史学家依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挖掘第一手史料,从而提醒当代读者历史的复杂性,并鼓励读者重新对史料进行研读,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鸦片战争》中文版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吕美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601382
播放数:253733
播放数:218031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①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②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④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A.①②③④; g" Y& E, S3 H' j& P B.①②③" I/ H5 f. b0 _2 g C.①③④, J3 e3 L( N( a! j% _ D.②③④6 U9 T7 P+ E$ ]! d: O4 \" h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下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也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①②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答案选A。考点: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当前位置: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使中国承担了巨额战争赔..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使中国承担了巨额战争赔款 B、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C、使中国门户被打开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使中国承担了巨额战争赔..”主要考查你对&&鸦片战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1839年6月林则徐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虎门销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形势:1、国内:(1)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财政困难。(2)政治上,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买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法律败坏。(3)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2、国外:(1)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2)他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3)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输出鸦片。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国力衰弱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能。3、直接原因:中国正义的禁烟运动被英国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英雄人物:关天培、陈化成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不仅是鸦片战争中一次最大的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841年5月,英军攻陷四方、泥城炮台后,又炮轰广州,靖逆将军奕山乞降,与英军签定《广州和约》,奕山等人的卑躬屈膝,以及英侵略者在广州的暴行,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他们挺身而出,拿起锄头铁锤担负起反侵略斗争的重任。盘踞在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窜入三元里奸淫抢劫,村民鸣锣告警,奋起抵抗,当场击毙英兵数名,其余英兵见势不妙,仓皇逃窜。5月30日凌晨,三元里和附近乡民五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进发。英军奔出四方炮台迎战,群众按照原订计划,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把敌人引诱至三元里以北的牛栏冈。当敌人进入包围圈后,早已埋伏好的群众利用该地丘陵地带的有利地形,立即发动猛攻。手持锄耙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人数越来越多。侵略军前进不能、后退不得,被重重围困在牛栏冈一带,这时大约正值中午。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县400余乡的群众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再次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面对武装的群众,龟缩在里面的英军无法冲出重围,只好派出奸细混出重围,向清政府求救。奕山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率同南海知县、番禺知县赶来替侵略军解围,他们以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迫解散群众队伍。英军乘机撤出了四方炮台,得以逃脱。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列强侵略的第一场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发现相似题
与“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使中国承担了巨额战争赔..”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092327701805872181722009432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