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大公鸡童话剧狼童话故事天 气什么热

狼和羊的寓言童话故事
> 狼和羊的寓言童话故事
狼和羊的寓言童话故事
来源:作文网
  草原上住着狼群和羊群,羊群只吃草,靠辛勤吃草来养活自己,繁衍后代。狼群不吃草,只吃羊,和吃小动物来养活自己,繁衍后代。狼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更好的发展,吃到更多的肥羊,每天都在想办法,怎样才能吃到更多的羊。可羊每天除吃草以外,还要格外小心防备狼的来袭,虽然生活有点紧张,但还是有一定的安全性,日子过的还不错。
  不过羊妈妈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狼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随时提高警惕,小心狼群突然来袭。如果羊群随时都提高警惕,这样狼想吃到羊是比较困难的。
  有一天,羊婆婆得病了,因为吃了污染的食物。羊群里大家都很着急,苦于没有好的救治办法。最后,大家眼睁睁看着羊婆婆因病而死去,大家十分伤心。羊公公带领羊群用最高的礼节给羊婆婆安葬了。送走了羊婆婆,大家坐下来商量怎样提高羊群的体质,使得羊群能更健康,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很久,却没有找到好办法。
  不久,羊群里发生的事情,狼群都知道了,因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狼群里有更机灵的狼,它突然说道:&我告诉大家机会来了。&其它狼问到:&有什么机会?&机灵狼说:&不过我得去一趟羊群,我要是直接去羊群,它们认识我一定不欢迎我的,会躲的远远的,我现在改变一下外型,把自己打扮成健康医生的形象。&其它狼都大声说道:&好!好!好!&一切准备妥当,机灵狼化妆成了医师的形象。
  狼医生来到了羊群的聚居地门前,门卫有礼貌的上前:&请问医生您找谁呀?&狼医生说:&我是路过你们这里,听说你们想得到健康知识,我是来宣传健康知识的,你们学习了健康知识后,就会长的健康壮实,不会生病。&一听说是来宣传健康知识的,门卫急忙把狼医生请了进来。
  狼医生的第一步计划已经成功了。狼医生走进羊群,它的心里哎呀一声,有这么多好吃的羊,狼医生心想,我今天要是吃了一只羊,明天我再打扮成医生它们是不会让我进来的了,为了让狼群能吃到更多得羊,今天我得忍着。
  羊儿们很快聚拢过来,都想听听,这位从未谋面的医生,不知道给我们介绍什么样的健康知识?
  狼医生开口说道:&要想健康,你们应该做到吃青绿的草,喝干净的水,还要呼吸新鲜的空气,还要多多地运动,这样你们才能健康长寿,什么是青绿的草,就是早晨太阳还没有起山,露水挂在青草上的草。什么是干净的水,就地下冒出来的水,还没有受到过任何的污染的水。新鲜的空气就是还没有受到人类和其它同类污染的空气。至于运动嘛我想大家是知道的,每天都在做。&大家听的很认真,觉得医生的话很有道理。羊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狼医生说:&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到这里,下次我再来介绍更多的内容。&狼医生已经埋下了伏笔,下次再来。狼医生在大家的掌声中离开了羊舍。狼医生走了,大家议论起来,觉得狼医生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过了二天,狼医生又来了,带来了一位助手,其实助手是来侦察情况的。可是狼医生告诉大家,我的这位助手,学历很高的,有丰富的健康知识。助手说:&你们很渴望健康,可是你们居住的这样拥挤,也没有窗户又没有后门,这样舍内空气很不好。是不利于健康的。&话题当然都离不开大家所关心的健康问题,这样大家才爱听。助手又说没有后门,空气就不好流通,不好流通新鲜空气就少,所以不利于健康,你们必须开个后门,其实助手是为了将来袭击羊群做准备,故意让羊舍开个后门。说完狼医生和助手走了,说好过几天再来传授更新的知识。现在大家对狼医生是深信不疑了,羊群们果然按照助手的吩咐,开上了后门。
  一切都在狼子野心的安排下进行着,机灵狼也在家中和大家商量,我们现在去袭击果然是好,有前门,也有后门,要是它们发现不对劲,赌住了前后门,我们不是前功尽弃吗,于是又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在机灵狼脑海浮现:凭借羊群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最好叫它们把墙拆了,这样我们的狼群才有足够的空间来逮住更多的羊。
  又过了几天,狼医生带着助手又来到羊舍,当然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狼医生说话了,为了你们的健康,虽然你们开了后门,但是羊舍里的羊住的太多了,空气还是不好。你们把二面的墙都拆了,这样空气更好流通。狼医生的助手接着说你们自己进出不是更方便,空气好,进出又方便,身体当然就健康。狼医生打着如意算盘。当然有些羊用惊疑的眼光看着医生。狼医生再次高兴的离开了羊舍,心想大功快要告成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中。
  狼医生走了。羊群躁动起来,有的说,把二面墙都拆了进出真的很方便空气又好,也有的说把二面的墙都拆了,要是狼来了我们怎么办?这不是很危险吗?大家嚷嚷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羊公公发话了,我们大家举手表决吧,少数服从多数。
  大家又嚷嚷了,好!好!举手表决好!表决开始了,大家都把自己的手举的高高的,生怕羊公公清点的时候没有看见自己的表决,不一会儿表决的结果统计出来了:28票支持,28票反对。大家又开始嚷嚷起来,这怎么办?羊公公说大家安静,安静,我刚才只是给大家统计,我自己这一票还没有投呢。这时所有的眼睛都看着羊公公,谁也不知道羊公公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是关键的一票,是决定拆不拆墙的一票。羊公公说:我不同意把墙拆了,这样很不安全,要是狼群来袭击,我们就要吃大亏,生命比健康更重要。最终大家同意不拆二面的墙,并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当天晚上,狼群也在家里开会,号召大家做好准备,估计羊舍的墙已经拆的差不多了,只等明天天一亮,狼群们就出发,大家个个精神抖擞,都准备吃上个大肥羊。
  天才蒙蒙亮,狼群出发了,浩浩荡荡向羊群居住的地方进发。狼群的突然来袭,被放哨的头羊发现了,头羊立即发出信号,告诉大家,狼群来袭击我们了,由于晚上开会,大家已经统一意见,又有思想准备,头羊带领大家迅速撤回了到羊舍内,立即关上了前门和后门。狼医师在外面大声说:&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请把门开开。&羊公公在里面说道:&你这个大骗子,你是个披着医师外衣的狼,我们不会上你的当的,你们滚吧。&机灵狼见羊群已经有了防备,无奈的在羊舍外转了几圈,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的带领大家撤退回去了。
  狼群走了。大家又嚷嚷起来,好危险呐,好危险呐,差一点就上了狼医生的当了,万幸,万幸!这次是羊公公救了大家,以后我们大家更要尊敬和爱戴我们的羊公公。
  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遇到事情要细心,不要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要听大人的话,家长的话,生命安全是很重要的。
狼和羊的寓言童话故事相关推荐为什么在很多童话、民间故事中常常出现「残忍」的情节? | 知乎精选
为什么在很多童话、民间故事中常常出现「残忍」的情节?
【霍尔与木兹的回答(269票)】:......用《格林》来类比吧。《格林童话》的原名是《Kinder- und Hausm?rchen》,也就是《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如我们所知,格林兄弟并不是自己写的这些故事,而是搜集的。格林兄弟从各个乡村收集童话。很多故事是他们在法国的农庄以及一些有过教育的朋友和亲戚那里偶尔听来的。然后他们就把故事的语言简化,因为他们的童话是想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一开始并不是写给孩子的。可能这就是这些童话为什么那么残忍的原因。这里童话里有邪恶的巫婆和卑鄙的后母,主角总是很可怜,不是被打就是被监禁起来。童话专家Goetz说,以前就是这个样子的:“以前的现实生活就是那么的残酷无情。”对于儿童也是如此。那时候他们被当做小成人来对待,很早就要独自去到外面的世界去工作——就像童话中的主角一样。那时候的童话指引着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首先我们不能说格林童话中所传递的世界观是绝对颠倒黑白的,对于我们来说,“残忍”更多的是因为其罪不当诛,而且还是这么血淋淋的变态手法。首先,上面说过,这些是搜集的民间的故事,大概代表了那个时期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审美趋向,更应该是一个社会状况,也就是说,这些血腥是存在着的。 三十年战争,德意志为主要战场,战后诸侯国割据,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法国大革命1806拿破仑战争瓦解神圣罗马帝国1809第五次反法同盟,除小小的普鲁士,整个德意志都被拿破仑占领。1812年《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第一卷问世.......我知道你们明白的。类似的英国的《鹅妈妈童谣》(时间不明,大约在14世纪)Ten little nigger bOne choked his little 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ine.Nine little nigger bOne overslept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eight.Eight little nigger boys travelling in DOne said he'd stay there, and then there were seven.Seven little nigger boyOne chopped himself in half, and then there were six.Six little nigger boysA bumble-bee stung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five.Five little nigger bOne got in chancery, and then there were four.Four little nigger b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Three little nigger boys walking in the ZA big bear bugg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wo.Two little nigger boyOne got frizzled up, and then there was one.One little nigger He went and hanged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十个小黑人,本来想到中国的一首童谣,现在就是想不起来内容了,最后就是所有人还是一家人喝了毒药死成一圈),这十个小黑人用课文上的现实主义就很容易理解了。PS,鹅妈妈童谣超乎想象,那个劈了妈妈40下,劈了爸爸41下,天呐!背后冷飕飕啊。然后,例如《白雪公主》里面,皇后(王后)穿着烧红的铁鞋跳舞至死这个刑罚在中世纪很常见。15至18世纪“猎杀女巫”令人胆寒,其中的酷刑太让人发指。人们想杀死一个人只要说她是女巫就可以达到目的,铁鞋就是处死女巫的方式之一。更加触目惊心的图片没有放。。。。圣女贞德也是“女巫”......欧洲排巫史上,常常出现某个城镇倾城而出,冲向一户人家,拖出一个老太婆,一路羞辱暴打逼供,然后架到某个地方(通常是市场,全城最热闹之处),把她当众吊死或者烧死。 排巫行动通常是突发性的而且经常是负面的影响,所以,排巫经常以毒打、逼供,直至死人而结束。在极端非理性的状况下,排巫常常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私刑。整个大众心理都已经扭曲到这个程度,自诩行为神圣,严刑拷问那些女性如何吃掉自己的孩子,如何和撒旦勾结,如何和魔王姘居,然后会被烧死,被利剑赐死,各种丧心病狂的手法,那些被狼咬死的死得方式多么简单。15世纪的《》就是打开灭绝人性的大门。如果被告过着不道德的生活,那么这当然证明她同魔鬼有来往;而如果她虔诚而举止端庄,那么她显然是在伪装,以便用自己的虔诚来转移人们对她魔鬼来往和晚上参加巫魔会的怀疑。如果她在审问时显得害怕,那么她显然是有罪的,良心使她露出马脚。如果她相信自己无罪,保持镇静,那么她无疑是有罪的:因为女巫们惯于恬不知耻地撒谎。如果她对向她提出的控告辩白,这证明她有罪;如果她由于对她提出的诬告极端可怕而恐惧绝望、垂头丧气,缄默不语,这已经是她有罪的直接证据。如果一个不幸的妇女在受刑使因痛苦不堪而骨碌碌地转眼睛,这意味着她正用眼睛来寻找她的魔鬼;而如果她眼神呆滞、木然不动,这意味着她看见了自己的魔鬼,并正看着他。如果她发现有力量挺得住酷刑,这意味着魔鬼使她支撑得住,因此必须更严厉地折磨她;如果她忍受不住,在刑罚下断了气,则意味着魔鬼让她死去,以示使她不招认,不泄露秘密。本来不想提南京的,只是觉得这样更能理解。接着第 1 卷还有许多童话是格林兄弟在哈森福路克家采录的。哈森福路克一家1793 年从美因河流域的 哈瑙搬到卡塞尔。他们与维尔德家关系亲密,同时也是格林兄弟的好朋友。哈森福路克是卡塞尔的一 个高级政府官员,他的妻子是自 17 世纪为逃避宗教迫害移民至德国的法国胡格诺派的后裔,所以这个 家庭有着浓郁的法国背景。从她们这里记录的童话故事有 《白雪公主》、 《小红帽》、 《玫瑰公 主》、《小弟弟和小姐姐》、 《没有手的女孩》、 《穿靴子的猫》等,其中 《小红帽》、 《玫瑰公主》和 《穿靴子的猫》均在法国 17 世纪裴奥特 ( ) 的民间童话集 《旧时故事和童话与寓言》 ( 1697) 中有相类似的故事。裴奥特,又译作贝洛,佩罗。 最开始也不是现在流传的无公害的样子(其实也没流传,都被格林童话洗脑了,还看过解读小美人鱼在格林童话中是 多么暗黑,不要亵渎安徒生行不)尽管格林兄弟不承认他的作品有的来源于和贝洛童话以及欧洲其他童话,但是贝洛童话比格林童话早那么久。格林的《小红帽》其实是贝洛童话中的《小红帽》和德国《狼和七只小羊》的合并。中间删除的有类似于小红帽脱掉上衣躺在狼外婆的身边这些有性暗示嫌疑的动作。尽管格林 兄弟不愿意承认 , 尽管他们在后来 的版本 (从 1812 年到 1857 年 , 格林童话集 先后出版过七 个版本 )里 删去了 明显 是起源于佩罗童话 的《蓝胡子》《鼠皮公主》 《穿长靴的公猫》《小红帽》没有删的原因是它也是德国的《狼和七只小羊》。(这个实在太曲折了,罗 伯特达恩顿写过一段话,小红帽是挟带法国 缘 , 辗转经由德 国, 偷渡进 英国的文学传统 她千里迢迢历经脱胎换骨 , 从法 国农民传到佩罗家的奶妈 , 然后进入印刷厂 , 渡过莱茵河, 回归口述传统 , 不过过这一次随胡格诺人 飘零异地 , 接着回 归书籍形式 , 这 一回却是自条顿民族的树林 , 而不是法国旧制度时代农村家庭 的炉火边 。强调这一点不是为了再次说明受宗教战争的影响,这些作品是在反映现实,而是体现格林兄弟对这些的一个态度。本书所收录的这些口头传承 的故事 , 全部都是纯粹地起源于德国 , 在德国发育的 ( 或许除了《穿长靴的公猫》是一 个例外 ) , 没有采自其他地方的故事 。1815年的第二卷《格林童话》多了这么一个序。用的是reindeutseh , 即纯粹的德国。那么这时候直接引用百科里面的解释就容易理解多了。“我们力图保持童话的本来的全部纯洁性,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既没有捏造,没有渲染,也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力图避免对于本来就很丰富的情节根据任何类推法和想当然进行充实的企图。这就解释了为何放在整个文明上那些充斥暴力色情的故事都不能完全接受的童话,格林兄弟就这么把它们表达出来了。除了上述三点(.........我真的说清楚了吗),还有格林兄弟的身份。格林兄弟的父亲菲利普·威廉(Philip Wilhelm)在雅各布·格林11岁时去世了,一家人随后搬到了城里的一间小房子里。两年后,格林兄弟的祖父也离开人世,家里只留下母亲艰难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有观点认为,这样的经历便是格林兄弟倾向于在故事中美化和原谅父亲,着重表现臭名昭著的邪恶继母等女恶人(如《灰姑娘》中的继母和继姐)的原因。不过,这一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兄弟俩只是“收集”民间故事,而不是故事的作者。这样的经历可能也影响到了兄弟俩对故事的选择。譬如《》,其中就讲述了“一位”女孩与“几位”哥哥(与格林兄弟自己的家庭结构相像)之间是怎样消除隔阂的。我自己不怎么赞同格林兄弟倾向于表现邪恶继母这个说法,第一版的《白雪公主》不是继母而是生母。(而俄狄浦斯情结,乱伦,恋尸癖什么什么的,咱别提这个成吗)兄弟俩后来同在马尔堡大学学习法律,大概也因为这个,格林兄弟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尤其强烈的爱憎分明,什么肉酱什么肢解。。。。大概.......自己的使命感——作恶就要受到惩罚。我猜想这个告诫性质的做法,小孩子很容易接受。就像现在大人对孩子说“不要乱跑,会有人把你卖掉“”黑暗里有鬼会把你吃掉“一样。现在民间的童谣也有很多细思恐极的东西,只是小孩子不知道”细思“就像我们刚看时不觉得恐怖一样——没有脑补如何砍脚,鲜血如何流出来,会有多疼,碰到鞋子伤口会不会发炎,用斧头骨头会不会碎,会不会引起破伤风,只知道她用了方法穿进去了水晶鞋,只知道她不是“我们的灰姑娘”。而就算是他俩不是这样觉得的,人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佩罗版的《小红帽》里面删除了口传版本里面的小红帽吃外婆的肉,喝外婆的血,但是就是没删小红帽脱去衣服“和狼同床”而眠这一段,而且最后把小红帽写死了。作者乐意啊。(佩罗童话也就是《鹅妈妈故事集》(不是那个英国童谣,时间不对,我不知道为什么都是鹅妈妈),原本的名字是《往日的故事或带有道德教训的故事》,故事是写给上流社会的女性的,告诫她们保持贞洁)其实在中国也是如此,用现在的“见识”(道德观?判断标准?)去看《诗经》也是会觉得这个画面感不忍直视啊。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鲁道有荡,齐子发夕。鲁道有荡,齐子岂弟。鲁道有荡,齐子翱翔。鲁道有荡,齐子游遨。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so 露骨的so many,还觉得《诗经》只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吗》。。。。。再偷一首“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我本来都忘了这茬)这可是《古诗十九首》里面的,恩恩,就是那个“五言之冠冕”。“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怎么能有如此不堪的东西!要这么说吗?阿里巴巴就不说了。当然看的太心累,如果说格林童话是“纯粹的德国民间童话”就像“烤得焦黄的面包”,而《天方夜谭》我读着就像是发霉的麦芽,虽然有人可能会觉得它有啤酒的味道,但是我不喝酒。也只记得感谢安拉赞美安拉后谁谁掉海里了,阿拉丁神灯阿拉灯神丁,芝麻开门,你还有5秒钟时间!别拿奖品了,赶快跑出来!.......最后,附上一本书的链接 ,据说这本书讲了《格林童话》少了性暗示多了暴力情节的原因。(没有别回来骂我啊,我真没看)说起这本书就是我觉得下面的评论Seriously, I thought it was just some lady bashing fairy tales and digging up all the dirt on them. 这个特别有意思。私以为,既然现在这些故事都已经差不多改到现在我们能接受的程度了,还是觉得有些不好的话就只给孩子讲那些可以讲的,而细纠类似于《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这种到底是真是假,(还有类似于”龙猫的都市传说”这种胡扯就随他吧。)就算真的又怎么样,总不能对着山顶洞人骂“你就不能好好穿衣服吗!不知廉耻!”吧。不该给自己挖这个坑的。PPS,我是安徒生的拥趸。【北南的回答(931票)】:[警告]该回答涉及怪异内容,阅读时可能会产生不适,点阅需谨慎。[补充提醒]该回答符合答主一贯风格:1 啰嗦;2较常出现引用和注脚;3评论区容易出现干货讨论。对本答案感兴趣的知友建议连同评论区一同食用。-----------------正文-------------这问题很不好说明,我这里仅打算从荣格学派()的角度提供一个见解。最直接的回应是:因为童话反映的均是自性化道路上的问题(注1),而自性化道路上本来就是充满残忍和血腥的。荣格派眼中的自性化自性化道路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而由于个体的状态随年龄与生活时刻发生着变化,故自性化的过程贯穿着一个人的人生。从这个定义上面看,好像很美好是么?而在荣格的眼中,是这样的:《羊泉之书》图二这样的:《羊泉之书》图五以及这样的:玫瑰园图-沐浴玫瑰园图-交合玫瑰园图-死亡这些是过去炼金术士们留下的炼金图谱,荣格借用来描述发生在心理治疗以及个人成长的过程。是的,里面涉及性、乱伦、死亡、厮杀等大量禁忌题材,可以说是传统基督教的阴影(shadow)。而荣格认为人格整合的其中一个重要核心就在于与自身的阴暗面共处,从自身的阴暗面中汲取养分。稍微概括下荣格心理学的思路:从神话、传说与宗教等文化材料中寻找、提炼出大量的心灵现实,从文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探讨个体在文明下的心理发展。故童话、民间故事研究的分析心理学视角会从故事起源开始,探讨故事流传、变化的同时关注象征层面上社会或个人对特定心理事件的理解与处理。童话(Fairy Tale)关于童话的描述,我们可以参看wiki英文条目:A fairy tale (pronounced /'fe?ri?te?l/) is a type of short story that typically features European
characters, such as , , , , , , , , or , and usually
or . Fairy tales may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folk narratives such as
(which generally involve belief in the veracity of the events described) and explicitly moral tales, including beast.(大致翻译:童话是一类具有欧洲民间传说特色的短故事,通常涉及矮人、精灵、精灵、巨人、侏儒妖精,美人鱼,巨魔,和巫师,涉及魔法与妖术。童话或许可以与传奇故事(一般包含对描述事件真实性的坚信)以及包含动物语言在内的道德故事进行区分。)以及wiki中文条目:童话是一种小说题材的作品,通常是写给小孩子的,文字通俗,像说话一样。一般童话里有很多人物,像会说话的、、、、等。在现代西方文学的写作方法中,“童话故事的结局”(fairy tale ending)通常指的也是快乐的结局,就像大多童话故事中和一般。在许多中,与等常被认为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这时童话就可能变成,如此一来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也会更觉得故事是一段史实。但是和传说与有所区别的是,童话故事往往会在故事内容中多加入一些对实际人、事、物未必是真实的描述以增强故事性。通常故事的起头都会用“很久很久以前……”来开始对整个故事的描述,而非真实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几个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童话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文化中广泛被发现。童话故事可以口述或写作的方式存在,但仅有写作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使得童话 故事确切出现的年代难以考证。但就所流传下来可考的文学纪录而言,童话故事至少已经存在超过千年。在西方,早期的童话并不被称为“fairy tale”,而是被视为短篇小说的文体。“fairy tale”一词被认为最先是由法国作家所提出。时至今日,童话故事的流传仍以写作方式为主。早期“童话”的听众群除了儿童外还包括成人,后来,随着所搜集整理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以及其他一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童话这一文体被正式与儿童相联,并且这之后这种关联性日渐加深。在童话的分类上,民俗学者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以及的。以下我们以小红帽(the Little Red Riding Hood)为例,从荣格派的角度探讨故事中的“cult”成分。童话的流传首先我们先看看小红帽在格林童话,也就是市面常见的版本:从前有个可爱的小姑娘,谁见了都喜欢,但最喜欢她的是她的外婆,简直是她要什么就给她什么。一次,外婆送给小姑娘一顶用丝绒做的小红帽,戴在她的头上正好合适。从此,姑娘再也不愿意戴任何别的帽子,于是大家便叫她“小红帽”。一天,妈妈对小红帽说:“来,小红帽,这里有一块蛋糕和一瓶葡萄酒,快给外婆送去,外婆生病了,身子很虚弱,吃了这些就会好一些的。趁着现在天还没有黑,赶紧动身吧。在路上要好好走,不要跑,也不要离开大路,否则你会摔跤的,那样外婆就什么也吃不上了。到外婆家的时候,别忘了说‘早上好’,也不要一进屋就东瞧西瞅。”“我会小心的。”小红帽对妈妈说,并且还和妈妈拉手作保证。外婆住在村子外面的森林里,离小红帽家有很长一段路。小红帽刚走进森林就碰到了一条狼。小红帽不知道狼是坏家伙,所以一点也不怕它。“你好,小红帽,”狼说。“你好,狼先生。”“小红帽,这么早要到哪里去呀?”“我要到外婆家去。”“你那围裙下面有什么呀?”“蛋糕和葡萄酒。昨天我们家烤了一些蛋糕,可怜的外婆生了病,要吃一些好东西才能恢复过来。”“你外婆住在哪里呀,小红帽?”“进了林子还有一段路呢。她的房子就在三棵大橡树下,低处围着核桃树篱笆。你一定知道的。”小红帽说。狼在心中盘算着:“这小东西细皮嫩肉的,味道肯定比那老太婆要好。我要讲究一下策略,让她俩都逃不出我的手心。”于是它陪着小红帽走了一会儿,然后说:“小红帽,你看周围这些花多么美丽啊!干吗不回头看一看呢?还有这些小鸟,它们唱得多么动听啊!你大概根本没有听到吧?林子里的一切多么美好啊,而你却只管往前走,就像是去上学一样。”小红帽抬起头来,看到阳光在树木间来回跳荡,美丽的鲜花在四周开放,便想:“也许我该摘一把鲜花给外婆,让她高兴高兴。现在天色还早,我不会去迟的。”她于是离开大路,走进林子去采花。她每采下一朵花,总觉得前面还有更美丽的花朵,便又向前走去,结果一直走到了林子深处。就在此时,狼却直接跑到外婆家,敲了敲门。“是谁呀?”“是小红帽。”狼回答,“我给你送蛋糕和葡萄酒来了。快开门哪。”“你拉一下门栓就行了,”外婆大声说,“我身上没有力气,起不来。”狼刚拉起门栓,那门就开了。狼二话没说就冲到外婆的床前,把外婆吞进了肚子。然后她穿上外婆的衣服,戴上她的帽子,躺在床上,还拉上了帘子。可这时小红帽还在跑来跑去地采花。直到采了许多许多,她都拿不了,她才想起外婆,重新上路去外婆家。看到外婆家的屋门敞开着,她感到很奇怪。她一走进屋子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心中便想:“天哪!平常我那么喜欢来外婆家,今天怎么这样害怕?”她大声叫道:“早上好!”,可是没有听到回答。她走到床前拉开帘子,只见外婆躺在床上,帽子拉得低低的,把脸都遮住了,样子非常奇怪。“哎,外婆,”她说,“你的耳朵怎么这样大呀?”“为了更好地听你说话呀,乖乖。”“可是外婆,你的眼睛怎么这样大呀?”小红帽又问。“为了更清楚地看你呀,乖乖。”“外婆,你的手怎么这样大呀?”“可以更好地抱着你呀。”“外婆,你的嘴巴怎么大得很吓人呀?”“可以一口把你吃掉呀!”狼刚把话说完,就从床上跳起来,把小红帽吞进了肚子,狼满足了食欲之后便重新躺到床上睡觉,而且鼾声震天。一位猎人碰巧从屋前走过,心想:“这老太太鼾打得好响啊!我要进去看看她是不是出什么事了。”猎人进了屋,来到床前时却发现躺在那里的竟是狼。 “你这老坏蛋,我找了你这么久,真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你!”他说。他正准备向狼开枪,突然又想到,这狼很可能把外婆吞进了肚子,外婆也许还活着。猎人就没有开枪,而是操起一把剪刀,动手把呼呼大睡的狼的肚子剪了开来。他刚剪了两下,就看到了红色的小帽子。他又剪了两下,小姑娘便跳了出来,叫道:“真把我吓坏了!狼肚子里黑漆漆的。”接着,外婆也活着出来了,只是有点喘不过气来。小红帽赶紧跑去搬来几块大石头,塞进狼的肚子。狼醒来之后想逃走,可是那些石头太重了,它刚站起来就跌到在地,摔死了。三个人高兴极了。猎人剥下狼皮,回家去了;外婆吃了小红帽带来的蛋糕和葡萄酒,精神好多了;而小红帽却在想:“要是妈妈不允许,我一辈子也不独自离开大路,跑进森林了。” 然后还常见一个后续的结局:人们还说,小红帽后来又有一次把蛋糕送给外婆,而且在路上又有一只狼跟她搭话,想骗她离开大路。可小红帽这次提高了警惕,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她告诉外婆她碰到了狼,那家伙嘴上虽然对她说“你好”,眼睛里却露着凶光,要不是在大路上,它准把她给吃了。 “那么,”外婆说,“我们把门关紧,不让它进来。”不一会儿,狼真的一面敲着门一面叫道:“外婆,快开门呀。我是小红帽,给你送蛋糕来了。”但是她们既不说话,也不开门。这长着灰毛的家伙围着房子转了两三圈,最后跳上屋顶,打算等小红帽在傍晚回家时偷偷跟在她的后面,趁天黑把她吃掉。可外婆看穿了这家伙的坏心思。她想起屋子前有一个大石头槽子,便对小姑娘说:“小红帽,把桶拿来。我昨天做了一些香肠,提些煮香肠的水去倒进石头槽里。”小红帽提了很多很多水,把那个大石头槽子装得满满的。香肠的气味飘进了狼的鼻孔,它使劲地用鼻子闻呀闻,并且朝下张望着,到最后把脖子伸得太长了,身子开始往下滑。它从屋顶上滑了下来,正好落在大石槽中,淹死了。小红帽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再也没有谁伤害过她。 我们先不进行任何的分析,看看这则童话的源头——《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Tales of Time Past with Morals,亦称《鹅妈妈故事集》,不同于《鹅妈妈童谣》)中的小红帽:从前有个小村姑,秀丽绝世无双。母亲疼她,外婆更是对她宠爱有加。母亲为她做了一件红色连帽披肩,非常适合她,此后无论去哪里,她都穿着这件披肩,因此大家都叫她小红帽。有一天母亲烘烤了一些糕饼.叫她带去探望外婆:"去看看外婆过得如何,我听说她病了。"小红帽立刻出发,去另一村的外婆家。经过森林时,她遇见常在邻近出没的野狼,它渴望吃掉小红帽,但是不敢,因为森林里有一些樵夫。可怜的小红帽并不知道停下脚步听狼说话是多危险的事,她告诉野狼:"我要去外婆家,还带了一些糕饼和一小罐奶油,是我母亲要送给外婆的。""她住在很远的地方吗?"野狼问。"哦,是啊! "小红帽说,"走过那个磨坊往右边看,就是外婆家了。她家是隔壁村的第一间屋子。""嗯,好吧! " 野狼说,"我也想去看她。我走这边,你走那边,看谁会先到她家。"野狼尽抄捷径拼命快跑,小红帽则走了较长的路,享受沿路搜集坚果、追逐蝴蝶、编织花篮的乐趣。而野狼早就抵达她外婆家敲门了。"谁啊?""是你的外孙女小红帽。"野狼伪装声音说,"我带了一些糕饼和一罐奶油给你,是母亲要送你的。"善良的外婆正躺在床上,因为她身体不舒服,只能大声吩咐: "拉开线轴,就可以打开门锁。"野狼拉开线轴,一进门立刻扑向外婆,将她吞进肚子里,吃得丝毫不剩,因为它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接着它关上门,躺在外婆的床上等小红帽,这时她抵达了,敲门。"谁啊?"起初野狼沙哑的声音令小红帽吓一跳,但是她以为外婆感冒了,声音自然会变成那样,于是回答:"是你的外孙女小红帽。我带了一些糕饼和一罐奶油,是母亲要送给你的。"野狼将声音放柔,大声吩咐她: "拉开线轴,就可以打开门锁。"小红帽拉开线轴.门就开了。一见到小红帽进门,野狼躲在床单里面,对她说t "将糕饼和奶油放在橱子上,然后到床上陪我。"小红帽脱下衣服,爬到床上,看到外婆没穿衣服的样子,她非常惊讶。她说: "外婆,为什么你的手臂好粗哦?""这样才好拥抱你啊,孩子。""外婆,你的大腿也好大! ""这样才好和你一起跑步啊,孩子。""外婆,你的耳朵也好大! ""这样才能更清楚听你说话啊,孩子。""外婆,你的眼睛也好大! ""这样才能更清楚看你啊,孩子。""外婆,你的牙齿也好大!""这样才容易吃掉你!"邪恶的野狼就这样转身扑向小红帽,将她吞噬了。教训11 :小女孩,这仿佛在告诉你不要半途停下脚步,永远不要信赖陌生朋友;没有人知道结局会如何。因为你长得漂亮,所以要有智慧;野狼可能用各种伪装,潜伏在你周围,它们可能变得英俊、和蔼,愉悦或迷人——当心!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最甜的舌头往往带着最锐利的牙齿! 关于这则童话的创作原由,《百变小红帽》的作者已有详细的阐述。我在这里想要提出的观察点是,这则故事何以成为童话并且广为流传、为何在后面的流转之中得到改写?关于故事流传的分析如果我们回到开始的时候,分析心理学对于故事流传的最大假设——因其表达了社会对具体心理事件的关注,则我们可以故事要表达的含义入手。小红帽的故事首先表达的是什么的,安全问题!所有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小红帽的安全担忧。安全的背后是什么呢?当我们留意到法国出版的呈现,则可以很确定地说,至少有关于性成熟与性诱惑的主题。不少人在解读“小红帽”的时候都提到了这顶帽子乃月经初潮的隐喻。哪怕我们放开这一点,对“小红帽”这个衣物的关注仍是重要的:故事使用了这个服饰作为了主角的名称。而从女孩对这顶帽子的喜欢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涉及身份认同的主题。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成熟与安全的问题:女性如何在成长的同时应对(因成熟而出现的)外在(狼)与内在(狼外婆)的危险?小红帽出自于母亲之手,而故事则以看望外婆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祖孙三代的关系:外婆-母亲-孙女,老人(绝经)-女人(成熟)-女孩(未成长)。外婆分居在别处而非与家人同住,是非常特别的。这里面可能隐含外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问题。值得留意的是,格林童话将外婆的家从另一个村放进了森林深处,将送去的糕饼换成了蛋糕与葡萄酒。如果有仔细留意前面的炼金图,村庄与森林可以象征意识与潜意识、现实与心灵的分界,故童话中大部分不可思议的故事均发生在森林、山洞与海上。也就是说,故事从森林处走向心理现实。故格林童话对故事的修改并不是简单地去除掉直白裸露的情色部分,同时将故事带进了更为象征的层面。 如果说这个故事的第一个冲突是关于女孩-女人-母亲之间,也就是亲子-女性身份间的冲突,那么大灰狼的出现则增加了处理男性形象的主题。有意思的是,格林童话弱化了狼的性别成分(狼既可以是公狼,也可以是母狼),而将男性形象交给了猎人(注2)。而如何处理好与男性的关系,则会是小红帽真正走向成熟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上,法国版本的小红帽成了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我们不知道小红帽可以怎样避免惨剧的发生,也不知道如何面对男性/狼的诱惑。似乎故事仅仅希望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放弃自己身上的性吸引,过更为禁欲的生活。这和故事创作的背景是吻合的。但发展到格林童话就不行了,格林兄弟不得不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来自于《狼和七只小羊》的结局。(注3)但剖腹-重生的过程仅仅处理了作为亲子关系的问题,且解决的方式非常“男性”:狼在吞食小红帽之后坠入睡眠(注4),猎人剖开(在某些版本则是剪刀剪开)狼的肚皮救出了小红帽。在西方文化中,切断、分离时常是父性象征的职责,如果我们把狼吞噬祖孙二人看作是母性形象的阴暗面(吞噬和融合),那么呆在狼的肚子里就是回归混沌的死亡(同时也是原始的孕育和转化)。转化的结局以第三者(母女外的第三者,即象征层面的父亲)强行打开(注5),则无异于孵化中的蛹被强行剪开,缺少了出生的挣扎仪式。故童话不得已又发展出第三结局,给小红帽与外婆单独处理狼的机会。 而尽管故事的结尾被一改再改,小红帽在处理亲子间、以及与男性相处的问题上仍然无法得到最佳的结局:她无法自行从狼腹中脱离,也不能很好地整合来自于狼的特质,也就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阿尼姆斯,Animus)。欣慰的是,我们从小红帽引诱和设计狼进入陷阱的情节里看到了小红帽身上狼性特质的闪现:引诱、狡猾。而从故事讲述的年代,我们多少也能够理解为何结局未能圆满——关于女权运动和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那是后来的事情了,当时的社会尚未发展到这一步。谈到这里,一个问题来了:怎么处于亲子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怎样处理母女之间的分离?女儿从母亲处独立是一非常艰难的过程:一个女孩最终会成长成一个女人,且不得不面对潜在的将要成为一个母亲的议题。也就是说,她将成为和母亲具有共同属性的女人。(注6)关于这一点,是时候给出《小红帽》这一童话的民俗来源:外婆的故事凯萨琳·奥兰丝汀/英译资料来源: 1885 年搜集的口传民间故事,采自法国民俗学者戴拉鲁(Paul Delarue) 的译本及1957 年出成的《法国民间放事集》。从前有一位妇人拿着一些面包告诉女儿:"将这些热面包和一瓶牛奶送去给外婆。"于是这个小女孩就出发了。她在十字路口遇见一个狼人。"你要去哪里?""我带了一条热法国面包和一瓶牛奶要去探望外婆。""你要走哪一条路?"狼人问, "是针叶林那条路,还是插了许多木桩那一条?"" 我要走针叶林那条路。""那我就走有木桩那一条。"小女孩边走边捡针叶作乐。这时狼人已经先抵达外婆家杀了外婆,将一些尸肉存放在食橱里,并将装其血液的瓶子放在架子上。小女孩抵达时敲门。"门只要一推,就会开了。" 狼人说,"大门只是用湿稻草绑住而已。""嗨,外婆,我带了热面包和牛奶给你。"" 将它放在食橱里。橱子里的肉拿去吃,架子上那瓶酒也拿去喝吧! "等她吃这肉时,一只小猫说:"她是个最蜒的女孩,居然吃外婆的肉,喝外婆的血! ""把衣服脱下来,我的孩子。"狼人说,"然后到我床上来躺在我旁边。""我的围裙要放哪里?""将它丢进火堆里,你再也不需要这条围裙。"她继续一一询问,外套、紧身内衣、洋装、裙子和袜子要放哪里?狼人的回答都是:"将它丢进火堆里,你再也不需要这东西。""哦,外婆,你有好多的毛哦! ""这样才容易保暖,孩子。""哦,外婆,你的指甲好长哦!""这样才更容易抓痒啊,孩子。""哦, 外婆,你的肩膀好宽哦! ""这样才容易扛柴火,孩子。""哦,外婆,你的耳朵好大哦! ""这样才容易听清楚你说话,孩子。""哦,外婆,你的嘴巴好大哦! ""这样才容易把你吃掉,孩子。""哦,外婆,我急着要上厕所! 让我出去。""要尿尿,可以就地解决,孩子。""不,外婆,我想出去。""好吧,但是不要大久。"狼人在她的脚上绑了羊毛绳,才放她出去,当这个小女孩走出户外时,便将绳子改绑在院子里的一棵李树上。狼人等得不耐烦了,说: " 你上完厕所了没有?你是在上厕所吗? "当它发现根本没有任何回音时,就跳下床,却见小女孩已经逃跑了。它紧追在后,但是等它追到她家门前时,她已经安全进屋子了。(《百变小红帽》P43-45) 关于动物婆婆的故事,《百变小红帽》一书对此做了大量的比对,发现类似的故事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就中国来说,大家搜搜百度,就能看到苗族网友分享虎婆婆和熊婆婆的故事,还有古人黄之雋()创作的《虎媪传》。明显,民间故事的剧情要比童话来得更为血腥和残忍,但故事性却更为完整:故事中的女孩显然有更多的主动性、智慧与能力去摆脱危机。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面女孩食用了外婆的尸骸,这在现实层面上让人很不舒服,却和炼金图的意象非常接近:《羊泉之书》图十三如果回到之前讨论的主题,这是一个处理母女关系以及女性身份认同的主题的故事。民间故事版本背后隐藏了更为广阔的原型意象:象征大地母亲(the great mother)原型阴暗面的山姥。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区分也在于此:民间故事有大量关于神话、传说的残留,而神话更多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比起个人的自性化进程,人与自然的相处要来得更为原始、直接和充满暴力。根据荣格对母婴关系的理解,婴儿对母亲的经验其实是大地母亲原型在具体个体(生母)上某一面或多面的闪现。正如童话常见的将坏生母变为继母的改写(如白雪公主),其实只是将作为母亲的阴暗面从整体中分裂出来。而故事的价值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解决的道路:故事里的女孩利用羊毛绳-脐带和排泄需要-分离需要成功离开了房间-子宫(从(大地)母亲处独立),这一过程则与正常分娩非常类似。也就是说,故事中的女孩成功地从房间(子宫)内完成了转化,获得了处理分离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母-女间的独立,也完成了从吞噬型母神中的脱离。小结基于分析心理学的假设,神话与民间传说反映着人们面对自然时候的总种现象与难题,在解决这些难题的途中,人们发现了解决自我实现上的难题之路,将民间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改写、整理成了童话。通过对《小红帽》这则童话以及其流传演变的追踪与分析,我尝试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呈现童话情节的象征含义,以及他们是如何与个人成长问题(自性化议题)联系起来的。童话中的残忍来自于每个人成长当中必然面对的冲突与痛苦。童话的意义并非在于对现实世界的美化与粉饰。相反,童话的意义在于向我们提供一条通向解决成长问题的通道。在《小红帽》的故事中,我们能够提取出关于女性自我成长路上的两大难题:从母亲处独立,处理好异性关系。独立的要点与难点在于察觉、接纳自己随着青春期发育,与母亲相同的女性部分,完成对于一个完整自己(成为女孩-女人-母亲的可能)的认同。而与异性相处的核心,则是发掘自己身上的男性特质(阿尼姆斯,Animus)学会与自己的男性特质、以及心中的男性形象相处。我相信在众多的童话当中,我们必能找到击中自己的生命议题,通过感受与思考,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成长之道。-------------------------------------注1:要解释荣格派的这个假设实在是非常麻烦,故不在此作详细展开。有兴趣想要知道的可以考虑开设相应问题邀请知乎上面研究荣格派理论的大手们回答。注2:从后面提到的内容可知,这个改变更接近童话源头的母题。注3这个故事本身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从象征层面来看这两个故事的融合非常合理,限于篇幅和精力不再展开。注4:进食后睡眠的情形,其实广泛存在于各文化当中,主动地例如祭祀河神、山神、海神的仪式以平息神的愤怒,以定期的祭祀替代不期而至的灾难。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其实和刚出生的婴儿非常类似:当婴儿饥饿的时候会哭喊叫唤,吃饱了以后很快又会进入到睡眠当中。注5:对于精神分析而言,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并不在于杀父娶母,而在于过去二元的亲密关系的打破,进入到三人(多元)的关系之中。和男性不同,女性在处理二元关系上的过程更为复杂。注6:关于这一复杂关系,荷兰精神分析师 伊基·弗洛伊德在其著作《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中有相当深刻而精彩的描述。参考书目:格林童话,[德]格林兄弟 童话的心理分析,[瑞士]维蕾娜·卡斯特(Verena Kast) 百变小红帽,[美]凯瑟琳·奥兰斯汀(Catherine Orenstein) 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日]河合隼雄 荣格与炼金术,[美]杰佛瑞·芮夫(Jeffrey Raff) 移情心理学,[瑞士]C·G·荣格(C.G. Jung),收录于《荣格文集》16卷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荷]伊基·弗洛伊德(Iki Freud)PS:长文下来错别字难免,还请大家在评论区里多多提醒。(初稿于,二度增补于,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陆泊言的回答(20票)】:感谢题主,你这个问题至少能帮助四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写出他们的毕业论文。------占个坑,等我回去了试答一下。2.12更新大家好我来试着填坑了。前一个月忙了些,这两天休下来才开始找相关文献在读,但时间拖得太久我已经不好意思拖下去了,所以先上来说两句,以表明我并不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 ………………最初看到题目我只是有大致思路,开始读文献了愈发觉得硕士论文的级别可能还不止,深度研究的话估计写博士论文也是可以(?)心理学我没有发言权,回答写个研究生论文什么的以我的水平也有压力,以下仅从文学艺术的童话研究方向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认知尚浅,请多指正。首先, 题主的问题有个两个默认前提,第一个是,童话=“儿童故事”,第二个是,儿童故事不适宜含有残忍情节。相信很多人也是这么理解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根本的误区:童话不等同于“儿童故事”。用英国学者、作家J.R.R.托尔金的话来说:“把童话故事降低到'幼儿艺术'的层次 ,把他们与成人艺术割裂开来的做法,最终只能使童话遭到毁灭”我们今天所说的童话(Marchen)【嗯,我没说是fairy tale】这个术语源于古高地德语“man”、中世纪哥特语“mêrs”以及中古高地德语“Mare”,最初的意思是新闻消息或者闲话杂谈。Marchen是“Mare”的俗称形式。而民间故事则是“Volksmarchen”(德文,源自中世纪)或者folk tale。正如题主在题目描述中始终将“童话”和“民间故事”并列提出而非单独使用其中之一,这二者是无法割裂但又存在区别的。 童话的原发阶段是建立在神话、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的。民间故事最早就是“口头故事”或者说“口传民间故事”。在曾经的一段时期里,民间故事是族群社区财富的一部分,有那些具有天赋的故事讲述者通过原创和具有奇异洞见的方式进行讲述,表达普通人的挫折、诉求以及渴望,将有共同利益的族群的人连接在一起,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沟通社会问题的隔阂。对于这一时期的人而言,民间故事就是幻想的乌托邦。所以说,民间故事本身带有幻想性和利益性,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童话更不可能脱离这两个特点。格林童话的英文是Grimm's Fairy Tales。fairy tale这个词并不是来源于“volksmarchen”,而是法语“conte de fêes”。词源上conte表示“故事”。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英语中首次出现fairy tale这个词是1750年。多尔诺瓦夫人1698年出版了《仙女故事》(Contes des fêes),一年后在伦敦被翻译为“Tales of the fairys”,这之后这个词才更加普及,即使它并不是标准规范的词语。后来这个词被用于称呼格林兄弟于1812年搜集记载的民间故事,又被用来称呼所有的被搜集和翻译成英文的民间故事(volksmarchen)。但,把“fairy tale”(童话故事)用于称呼“volksmarchen”确实是一种误用。----------未完待更【喻蓉的回答(5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半本《格林童话》,就是很血腥很暴力的那种,感觉比安徒生的有意思多了,然后短小的《安徒生童话》丢给同学了,《格林童话》自己经常看,感觉就是单纯的“有趣”。 现在回想起来,是因为那时候很多心理功能没有分化出来,但感觉这些故事书能帮助孩子摆脱对监护人过度依赖的情况(感觉这句话好像暴露了什么)。本来想说内倾外倾之类的和情感,思维,直觉,感觉的话,突然想起来,小孩子那时候的心理功能并没有如同成年人这般分化和牺牲,他们的阅历和思维很难读懂某些成人的暗示(这些对孩子来说简直是“黑话”),所以这么直观暴力的描述反而会让孩子明白那些不好的结果,建立“趋吉避凶”的简单直观因果观念。对于我们这些看到“菊花”就能想到什么什么的不纯洁人士来说,那些童话确实是直白+重口味了吧……【SophiaYang的回答(65票)】:《很久,很久以前——童话的诱惑》童话故事透露出来的东西,跟民族性格是有关系的。童年读格林童话,意识里认为那是一种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故事,模模糊糊觉得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而且也没有被那些简单粗暴的杀伤情节所惊,也没有留意过,朦胧中只以为那是一种恶有恶报。到后来看安徒生童话,又是另一种感受,大部分是美的静的透着伤感的;到成年在看安徒生童话,感受更不同。个人觉得安徒生童话,光在故事紧张曲折程度方面,整体上没有格林童话吸引人,但文学性要更好,字字句句去看,会有流下泪的恍然感。以下转一篇 译言 收录的译文,觉得可以看看,用来解释格林童话中的残忍性:《很久,很久以前——童话的诱惑》 译者:rachelcai 译言精选很久,很久以前—童话的诱惑《格林童话》中有一篇故事名为《固执的小孩》,篇幅仅为一段。下文出自童话研究学者杰克o再普斯的译本。从前有个固执的小孩,他从来都不听妈妈的话。后来,连仁慈的上帝都不喜欢他,让他生了场重病。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治好他。很快他就不行了。人们把他放进坟墓,洒上泥土。突然间,一只小手臂从泥土中伸出来。人们把那只手臂塞回墓里,又盖上新土。但是,他们一盖上土,小手臂就又伸出来。这样来回了好多次。最后,小孩的妈妈不得不亲自来到坟墓前,用细枝条抽打那只手臂。鞭打几下之后,小手臂才缩回去。第一次,小孩在地下得到了宁静。这个故事,语言直白,应该能一读就懂。但并非如此。小孩是否是被活埋?那只不肯屈服的手臂更像是种象征。妈妈呢?难道她鞭打儿子的手臂不会难过?最后,我们得知,在一顿鞭打后,那位儿子总算得到安息。真的么?之前他可是想要活命的?但这个故事最糟糕的部分是,除了不听话之外,我们对这个小孩一无所知,他无名无姓,我们也不知他年纪大小和相貌丑俊。甚至都不能确定这小孩是男是女。(德语原文中,格林兄弟用的是中性词“小孩”,而再普斯翻译时认为这是“男”孩)。因此,这个故事虽缺乏细节,难以令读者将之与任何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反而具有了普遍性。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是活该。A. S.比亚特曾提到这篇故事真正的恐怖就在于“它不像是对小捣蛋们的警告,反而像是对世间万物阴暗面的管中一窥。”《格林童话》中大部分故事都是如此,即使是那些以大团圆结尾的。格林兄弟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位律师)。哥哥雅各布出生于1785年,弟弟威廉出生于1786年。一家人住在黑森州哈瑙镇的一栋大宅子里,距卡塞尔市不远。兄弟两人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但是,威廉十岁时,一切都改变了。他们的父亲去世了,格林家变得一贫如洗。兄弟二人历经艰难,总算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并如他们父亲生前所愿,考上了法学院。但此后不久,他们开始从事一项与法律毫不相干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所有收获都收录在著名的《儿童与家庭的童话》中。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分别于1812年和1815年首次出版。现在我们将这本书称为《格林童话》。格林兄弟的成长过程中,德国浪漫主义正盛行。当时人们认为德国农民存在深远的前理性文化,并以此为支撑形成了民族主义。这种浪漫主义就包括了浓厚的民族主义以及对前理性文化的着迷。大学里的年轻人在读过普鲁塔克的作品后,开始分享那些传说,那些山精告诉樵夫的故事,并开始出版这些故事(即民间传说)的合集。格林兄弟二十出头时就加入了这一活动。他们这么做也出于政治原因——毕竟,拿破仑侵略了他们所爱的黑森,而他的弟弟杰罗姆此时被任命为法国附庸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不得不说,这一系列事情促使德国知识分子去相信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并且有着统一的文化,并促使他们希望德国也能在政治上统一。格林兄弟一路坚持下来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他们的兄弟之情。在他们大半生中,他们在同一间屋子里工作,书桌就面对面摆着。传记作家认为兄弟俩人的性格迥然不同——哥哥性格内向、难以相处,而弟弟却随和可亲——但这种互补恰使他俩更加亲近。威廉在38岁左右时,鼓足勇气结了婚,新娘和他们是多年旧识。她搬进了兄弟二人的屋子,根据他们的工作计划来安排家务事。他们的另一动力:他们的工作。最终,他们研究的领域开始有所不同。威廉依然钟爱民间传说。《儿童与家庭的童话》自第二版(1819)以后所有版本的编辑工作都由他独自完成,最后一版于1857年出版。而雅各布开始涉足德国历史的其他领域。雅各布独立完成21本书,威廉士14本,而他们合作完成了8本书——可谓可观。尽管在他们的作品中,《儿童与家庭的童话》最为脍炙人口,但同时他们也是严肃的语言学家,并且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二三十年里,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德语词典》的编撰。这项工作规模浩大,不亚于《牛津英语词典》。威廉73岁时去世。雅各布继续编撰词典。四年后他去世时,词典才编到“F”词条。后来的一些学者完成了词典的编撰工作。童话故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文学童话,其中最为有名的有夏尔·佩罗、E. T. A.霍夫曼以及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等人的作品。这类童话形成于17世纪末,属于原创文学作品——实际就是短篇小说——只不过题材上富于幻想:伤心的鸭子、整夜跳舞的公主等等。为了让这些故事能在壁炉边代代相传,作者也就采用了天真的语言风格。另一类童话则是文学童话的鼻祖,即口头传承的童话。这类童话历史悠久,起源已无从追溯。口传童话更像是传统而不仅仅是些故事。英国小说家安吉拉·卡特曾写过几部以格林童话为蓝本的惊悚小说。正如她所说,询问一篇童话的出处就像去探究是谁发明了肉丸。每位讲述者的故事都会有所不同。历史学家罗伯特·达顿将口传童话的讲述者比作南斯拉夫游吟诗人。在20世纪,阿尔伯特·罗德和密尔曼·帕里曾对后者进行研究,以此来了解荷马史诗是如何写成的。也可以将近代以前的这些故事的口述者看做是盎格鲁-撒克逊黑暗时代的游吟诗人或是西非流浪艺人的传人,这些人的工作就是讲故事。但是学者们倾向于将童话与妇女联系起来。她们呆在家中,在进行单调的劳动时——譬如说纺纱(纺纱经常在童话中出现),相互间讲些故事来解闷。而讲故事的时候,每个人都添添减减,故事也就发生了变化。在格林兄弟所处的年代,受工业化的影响,家务琐事正逐渐变得简单,有些事甚至不再需人力去做。由于这个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口传故事开始慢慢消失。知识分子们认为这是种灾难,开始收集和拯救童话,这才出现了包括《格林童话》在内的许多童话故事集。在《格林童话》第一版的介绍中,格林兄弟声称书中所“收集”的素材都来自于当地的口传童话,并且是“完全正宗的德国故事”。这就意味这些童话来自于地位卑微的人们。兄弟俩称故事主要来自于桃乐西娅·菲曼,一位来自卡塞尔附近村庄的农妇。他们声明不论是菲曼还是其他人讲述的故事都是只字未改:“没有添加或删减任何细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一版中故事的提供者大部分来自于中产阶级:兄弟俩的亲朋好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而菲曼并不是农妇而是位裁缝的妻子。她同时也是胡格诺教徒。换句话说,她所受的影响基本来自于法国文化,而她无疑也非常熟悉包括佩罗作品在内的法国文学童话。这就是所谓的“完全正宗的德国故事”。但菲曼至少还口述了一些故事。而第一版中有许多内容并非来自受访者的口述而是其它童话故事集。最重要的一点是,兄弟两人,尤其是威廉,会将故事彻头彻尾改写。与前一版相比,每次新版的细节都更为突出,用词更加文雅,更符合基督教教义。在这一过程中,故事变长,有时甚至是原先的两倍。以下三句话由民间传说研究学者玛利亚o塔塔提供,出自《野蔷薇公主》的原稿,这个故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睡美人》:纺锤刺破了野蔷薇的指尖,她立刻沉睡过去。刚刚回宫的国王和随从、墙上的苍蝇、城堡里所有的一切也都陷入沉睡中。城堡四周长出一丛丛荆棘将城堡覆盖住,人们再也见不到城堡的样子。接连七次修改之后,在《儿童与家庭童话》最终版本中出现的是这样一段话:野蔷薇拿起纺锤想要纺纱。可她刚摸到纺锤,魔咒就开始生效了。纺锤刺痛了她的指尖,她刚感到疼痛,就立刻倒在身边的床上,陷入沉睡中。睡意在王宫蔓延。刚刚回宫的国王和王后一进入大殿就睡着了。整个王宫也都陷入沉睡中。马厩中的马匹,院子里的狗,屋檐上的鸽子,墙上的苍蝇都睡着了。甚至壁炉中的火苗也睡着了,架子上的烤肉也不再噼啪作响。厨子正要揪厨房小厮的头发来惩罚他做错的事,也一下把手松开,睡着了。风也停了,城堡旁边的树叶纹丝不动。城堡四周开始长出一片荆棘。每年,荆棘越长越高,最后将整座城堡团团围住,从外面根本看不到城堡的一丝踪影,甚至连屋顶的旗帜都看不见。正如塔塔在她所著的《经典童话》(1999)一书中指出,某种程度上,格林童话介于口传童话和文学童话之间。但是,不应该指责兄弟俩偏离了原作。首先一点,那是谁的原作?在格林兄弟前一个世纪,佩罗曾写出《睡美人》的一个著名版本——威廉在扩写《野蔷薇》时也许借鉴了这一版本——但事实是,《野蔷薇》要更早于佩罗的时代。大多数文学童话或多或少源自于民间传说,而一经出版,这些文学童话又会反过来影响民间传说。最后,如果将口传童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往往是读不下去的。塔塔以格林童话第一个版本的初稿为例。以下这段仅是一句话的一部分:第二天一大早,护林人两点钟就出去打猎;他一走,里恩臣对卡尔说,如果你来烦我,我也去烦你;卡尔说我不会烦你;里恩臣说我只想告诉你,昨天厨子提了很多水进屋子,我就问她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也许能发表在《美国民俗期刊》之类的杂志上,但没人会建议别人来读读看。然而,格林兄弟改变的不仅是故事的风格。他们还改变了故事的内容。格林童话第一版并不是针对儿童读者,同样明显也不适合乡下壁炉边天伦之乐的场合。它主要是为辛劳一天的成年人提供消遣,内容粗俗也是消遣方式之一。但是第一版的销量和得到的评价令兄弟俩大失所望。因为其它针对儿童的童话集相对更加成功,兄弟俩便决定将第二版沿着儿童读物的路线。在这一版的介绍中,他们不再宣称自己忠实于原先的民间传说,而是指出尽管他们坚持原始材料的精髓,但是他们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或多或少与第一版中的简介相反。最重要的是,任何不适合儿童的内容都被删掉了。和美国电影协会评级委员会的标准相似,他们将与性有关的内容认定为不适合儿童阅读。在第一版中,被邪恶的教母囚禁在高塔中的长发公主乐佩,每晚都会在窗前将自己的长发放下,王子沿着长发进入塔中与她作伴。终于有一天,当教母帮乐佩穿衣服时,乐佩大声诧异自己的衣服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紧。“坏孩子!”教母叫道,“你干了些什么?”乐佩所做的事在第二版中只字未提。这样的删减持续了半个世纪。到最后一版中,故事要比一开始纯洁许多。但书中暴力的内容并没有减少。一些朋友告诉格林兄弟第一版中有些内容过于恐怖不适合儿童,他们也就此进行了修改。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第一版的《汉塞尔与格蕾特》中,母亲和父亲一起决定将孩子遗弃在树林中。在后面的版本中,打算这么做的是继母,而父亲是几次三番犹豫不决之后才勉强同意。显然,格林兄弟很难接受孩子的亲生母亲能做出这样的事或是孩子的父亲对此也能欣然同意。这种顾虑值得称赞,但同时又令人困惑,因为在其它的童话里完全找不到这样的做法。许多故事里有断肢、分尸、食人的内容,更别提一般的谋杀,而孩子们所受的这些暴行往往是来自他们的父母或是监护人。脚趾被砍断;断指在空中飞过。其中一个令人发指的典型例子就是《杜松树》。和其它故事一样,有位痛恨自己继子的继母。有一天男孩回到家,继母问他要不要吃苹果。男孩刚靠近存放苹果的箱子,继母就立刻把盖子放下,当场把他的头砍断。这个时候,她才开始担心。她把男孩的尸体放到椅子里摆好,把头放上去,并在脖子上系了条围巾把伤口挡住。继母亲生的女儿玛琳走进屋内,说哥哥看上去有些苍白。那就扇他一下,母亲建议道。玛琳扇了男孩一个耳光,男孩的头就掉下来了。“你做的事太可怕了。但是不要告诉任何人。”继母说道,“我们把他炖了吧。”后来,丈夫回来了,女人盛给他一碗炖菜。丈夫非常喜欢,说道:“其他人一口都不许吃。我觉得这个就是为我煮的。”你能相信你在读这样一个故事么?但是你慢慢也就习惯了这些暴行,甚至有时还觉得它们很滑稽。在一个欢快的故事里,一个男孩看见男人子的半个身从烟囱掉下来,你应该对此感到难过么?当你翻到下一页,发现一个名叫《孩子们之间怎么玩屠夫游戏》的故事,你应该担心么?有些故事确实让人感到心烦意乱,通常这些故事里除了暴力,还有一些与之完全相反的品质,如和平或温柔。在《十二兄弟》里,一位已经有12位王子的国王决定如果下一个孩子是女儿,那么他将杀掉这12位王子,这样公主就可以继承更多的财产。于是他命人打造了12口棺材,每口棺材里放着一只小枕头。小枕头!为那些他将杀掉的王子们准备的小枕头!总之,格林童话里几乎没有心理描写——主要原因就是篇幅短小。尽管威廉一再增加细节,这些故事还是非常简短。杰克o再普斯译本中的《长发公主》仅三页,《12兄弟》五页,《小红帽》不到四页。你刚被这些故事震撼到,它们就匆匆结束了。就和《圣经》中的章节一样,这种简洁反而更显深刻。二战以来,有人认为格林童话中的暴力体现了德国人的民族性格。路易斯·斯奈德在他所著的《德国民族主义根源》一书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来阐释他认为格林兄弟所赞美、所鼓励的有害的民族特性:“服从、纪律、权威、黩武、崇尚暴力”,以及最重要的——民族主义。的确,格林童话确实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兄弟俩希望年幼的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德国文化,更好地去做名德国人。但在19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都进行着狂热的民族主义运动。许多西方帝国也因此垮台。尽管希特勒以民族自豪感为主要借口而进行纳粹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自豪感本身有错。纳粹主义的壮大,得益于许多潮流运动,而此前它们并无害处——譬如说,20世纪初期的体育文化运动,以及当时野外远足和健美运动的热潮。这变成纳粹主义的一个特点——歌颂纯洁、力量和土壤——但是这一点同样存在于与纳粹对抗的国家,包括美国。虽然如此,格林兄弟仍是民族主义的主要代表,而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在20世纪20和30年代发展成为日耳曼主义。对于他们二人,纳粹是心怀感激。希特勒政府命令所有的德国学校都要教授格林童话。因此,在战后一些城市,同盟国禁止将格林童话列入学校课程。在今天,仍然有些人,尤其是女性主义者,想要将格林童话束之高阁,因为书中的坏人往往是女性,她们残害小女孩,而这些小女孩也很少进行反抗。《白雪公主》中,当女主角被可怕的王后继母追杀时,她几乎没有任何自救行为。最终,她完全陷入被动,躺在水晶棺材里一动不能动,等待着王子的拯救。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库巴认为,白雪公主是“父权制度下的理想女性”。吉尔伯特和库巴实际上也为那些邪恶的继母辩护,认为“即使她们杀人”,也是在行使“父权文化下女人唯一的权力”。言下之意,比起那些她们想要除去的“小芭比娃娃们”,这些女人至少有些魄力。这种感受并不罕见。在哥本哈根港口边的一块岩石上坐着安徒生笔下小美人鱼的青铜像(与迪斯尼的结局不同,书中的美人鱼没有得到王子)。这些年来,铜像的头多次被人锯掉;铜像也多次被炸飞。一次,一个阳具被塞到她手里,看来是以此庆祝国际妇女节。同时,一些作家建议女权主义批评家仔细研究格林童话集。小说家艾莉森·卢里是位儿童文学专家,据她所说,《格林童话》里最受欢迎的故事,尤其被迪斯尼翻拍成电影的故事里,女主角们就像弱不禁风的花朵;其它故事里的女主角们反而勇气十足。但是,反对格林童话并不需要加入任何政治阵营;你只要是位关心儿童心理健康的热心人士就够了。二战之后的美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运动,提倡儿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并关注作品的健康问题。不会再出现人肉炖菜,而是《朱蒂参观消防队》。(1963年,莫里斯·森达克却逆着这股风潮,发表了《野兽家园》,引起很多人不满。)不愿舍弃格林童话的作家建议我们应该继续给孩子读这些童话,但同时要指出故事里有害的内容。譬如说,如果你孩子打盹了,你应该摇醒她,告诉她王子拯救白雪公主体现了父权制度下的男性领导权。另有些作家提议我们再次改写这些故事。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要让格林兄弟说了算?杰克·再普斯在他所著的《打破魔咒》(1979)一书中提到了《侏儒怪》。这个格林童话中国王提出如果磨坊主的女儿能将稻草纺成金子,他就会娶她做王后。可对此她根本就是无能为力。一位地精,就是侏儒怪提出帮她将稻草纺成金子,条件是她必须将婚后生的第一个孩子交给他。最后,磨坊主的女儿反悔了,侏儒怪一怒之下将自己撕成两半。出于对侏儒怪的同情,再普斯引用了作家艾尔梅拉·布伦德尔所改写的结局。布伦德尔认为侏儒怪所要求的仅仅是有人陪伴,对他被撕成两半的结局感到伤心。他提议将结局改成磨坊主的女儿并没有毁约,而是邀请侏儒怪和他们一起住进王宫:“我们一起可以做很多事情。你会发现很多乐趣。”侏儒怪一开始会气得脸色发白,听完她的话之后,又欣喜得满脸通红。他会爬上椅子,亲吻王后的脸颊......他们会幸福地住在一起,直到生命的尽头。W.H.奥登曾将这些支持净化格林童话的人们描述成“支持科学饮食的团体,实证主义家长的协会,提倡有益休闲的联盟,以及谨小慎微的进步人士联合阵营”。同时,有些人相信不论格林童话有多残忍,对我们都有些间接的益处。其中的一个阵营以精神分析评论家为主,代表人物就是臭名昭著的布吕诺·贝特尔海姆。他在1976年所著的《魔法的使用》犹如一块滚烫的砖块投入当时儿童文学相对温和的池水中,引起激烈的反响。贝特尔海姆认为那些童话使孩子们将自己被压抑的不洁欲望和坏蛋(恶龙、巫婆之类)联系在一起,而坏蛋们最终都被征服了,这就能帮助孩子们协调控制这些欲望。作为一名弗洛伊德主义者,贝特尔海姆认为最重要的冲突是恋母情结。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这种痛苦的心理斗争,格林童话才往往出现恶毒的继母。因此,孩子们才可以有机会去恨母亲(以继母形象出现的母亲),而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爱着自己的母亲(亲生母亲,在童话里基本不出现)。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贝特尔海姆后面有些过头了。他认为,《青蛙王子》中公主讨厌那只两栖动物的原因是青蛙皮摸起来“黏黏的、潮潮的”,与孩子们对性器官感觉类似。精神分析评论家们习惯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这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人类——尤其是公主们——一般都不喜欢黏黏的、疙疙瘩瘩的动物。要引起人们的这种厌恶,并不需要把它和性器官联系起来。此外,这只青蛙一天到晚缠着公主。最终还爬到她的床上。公主的反应是一把抓住它,把它摔到墙上。青蛙被摔得炸开来,内脏就沿着石灰墙流下。幸运的是,这一摔使它变回了王子。但是即使它仍然只是只普通青蛙,多数人还是会支持公主的做法。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帮助我们适应现实,而杰克·再普斯的观点则恰恰相反:童话的价值在于教育我们不要去适应现实,因为我们要拒绝适应身处的这个压抑社会。再普斯是明尼苏达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研究德语和比较文学。他著有60本研究童话或与童话有关的书,包括:批评研究、童话集、译本等。他最新的一本作品是《不可抗拒的童话:文学体裁的文化和社会史》(普林斯顿出版),但基本还是重复他自己多年来一直提倡的童话理论。再普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深受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以及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影响。因此,他相信童话中的道德伦理天真简单反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镜中社会”,鼓励我们审视现实世界中颇受争议的道德体系,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如他所说,童话能够“揭露人们追求权力的疯狂,这种疯狂无论是在政客、公司老板、各级政府、教会领袖还是在卑鄙的暴君身上都可以找到;童话还能揭露这些人道德上的伪善。”由这种解释得到的结论在意料之中。譬如在《丑小鸭》中,嫉妒天鹅的丑小鸭体现的是一种“明显的阶级偏见——如果还称不上种族歧视的话”。如果这些话听起来好笑,那必须得提到再普斯在书中体现了对童话真正的热爱,他尤其大爱格林童话。文学批评令难以人理解之处就是,无论再普斯的观点多么过时,现在仍然受到一些作家的推崇。贝特尔海姆的观点也是如此。玛利亚o塔塔似乎成为童话界新的领军人物。在《解读格林兄弟》(2004)(诺顿公司出版的解读经典丛书之一)一书中,她明显在对所有人示好。这使得她书中的一些注释读起来过于随意、令人困惑——她附和了再普斯、贝特尔海姆、吉尔伯特和库巴所有人的观点。同时,她又显得非常天真。她吃惊地发现这些19世纪的故事中,有一些故事具有反犹太情绪。她试图找出这些情绪的基础。威廉当时是不是结交了错误的朋友?她认为无论如何,书中的性格描写对犹太人很不公平。然而,我仍然会推荐她这本解读后的格林童话。这本书的插图由瓦尔特·克兰 (最棒的插图画家)、亚瑟·洛克汉、古斯塔夫·多雷和马科斯菲尔德·帕里什等著名画家绘制,非常华丽生动。(定于十月出版的第二版将新添六个故事以及更多的图片)。该书的第二个好处是,她单独挑出了一些“成人童话”放在书后——她认为这些故事必须经过家长的检查才能读给孩子们听。这其中就包括了《固执的小孩》,同时还有《拿刀的手》和《荆棘里的犹太人》。被塔塔称为“最令人震惊的童话”的《杜松树》反而没有被列入“成人童话”,也许是因为它特点太过鲜明,是典型的格林兄弟的风格,所以不能将它与整本童话分割开来。(家长不读给孩子们听就行了。只是把书交给孩子们,要记得把这个故事剪下来。)事实是,大部分格林童话并不能改写得十分体面。那些最有道理需要改写的故事有时反而比格林兄弟原先的版本更令人担忧——比如说,安吉拉卡特受《小红帽》启发所写的《狼群的陪伴》。这个故事强调了小红帽遇到大灰狼时的性欲望。当小红帽走进祖母的小屋时,她几乎立刻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但是她并不害怕,问道:——我的披肩怎么办?——扔到火堆里吧,亲爱的。你不再需要它了。她把披肩揉成一团,扔进火堆。披肩立刻被火舌吞噬了。然后,她把衬衫拉过头顶;小小的乳房就如白雪发出晕晕的光。她就这样脱掉了所有的衣服。然后,她对着狼笑了一下,撕掉他的上衣,扔进了火堆里:她会将他可怕的头摆放在膝盖上,会帮他捡虱子,或许她还会把虱子放进嘴里,把它们吃掉,就像他命令她去做的,就像她会在一个野蛮的婚礼仪式上这样做。风雪会渐渐停住。风雪停住了。白雪胡乱地堆积在山上,就像一位盲妇罩在山上的白色床单。落在树枝顶部的积雪越来越多,压得树枝嘎吱作响......瞧!小红帽熟睡在奶奶的床上,甜蜜地躺在大灰狼温柔的怀抱。格林童话中的暴力是否需要象征性的解读?在《从野兽到金发美女》(1994)一书中,玛利亚·瓦纳指出多数现代作家忽略了格林童话里的“历史现实主义”。近代以前,妇女死亡最普遍的原因就是难产。鳏夫多会再娶,而新妇常常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得不和前妻留下的孩子争夺稀少的资源。这才会有邪恶的继母。至于资源匮乏这一点,罗伯特丹顿曾经写过当时一个农夫的基本食物就是面包加水烧成的粥,有时会在粥里加几片自家种的蔬菜。而一般情况下,他们连这种粥都喝不起。格林童话《饥荒时期的孩子》中(塔塔将这个故事归入“成人童话”),一位妈妈告诉两个女儿:“为了不饿死,我得把你们给杀了。”小女孩们乞求妈妈饶命,两个人分别出去找回来一片面包。但这远不够。母亲又说她们必须得死。“她们答道:‘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会躺下睡觉,会一直睡到世界末日。’”就这样,她们一起躺下,然后就死了。这个故事令人发指,但我认为它也是个令人期待的幻想——孩子们死时可以没有痛苦,没有吵闹。也许你会说格林童话和其它艺术形式并无二致。这些童话仅仅凝固了我们人生的过往,却又同时丰富了我们生活的经历。再普斯喜欢童话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它们给人以希望: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而我认为,大多数人重视童话是因为童话没有用希望来耽误我们,而仅仅是证实了现实。即使有人不知饥饿为何物,更不知道凶狠的继母是什么样子,他们仍能够了解——从梦魇里、书本上、新闻里——什么是彻彻底底的黑暗,没有安全感、失去安慰和信任又是怎样一种感觉。童话告诉我们这种了解,或者说恐惧,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的。也许,就如那两位饿死的小女孩所期望的一样,我们死后会进入天堂。又或许我们不会。尽管威廉将童话和基督教教义连在一起,但是这些童话所祈求的是人的本性而不是上帝。人性是生命前进的动力,而人性本不善。到社区页面里浏览【細帶的回答(58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种残忍是司空见惯的。【吕嘉男的回答(1票)】:我记得是那个时代儿童死亡率很高,需要一些故事让孩子知道死亡并且做好死亡的心理。教育意义我觉得也是有的,比如作死就一定会死之类的【张馨冉的回答(22票)】:感觉童话不是一定写给孩子的,相反有些是写给大人的。孩子往往会忽略这些残忍只记得温暖美好的结尾,而成人才会把这些残忍当成触目惊心【黄Michael的回答(6票)】:谢谢
。学过相关课程,正在复习期末,简单答一下抛砖引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许多童话故事,起初只是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folktale),后经不同的作家整理改编,演绎出了我们到手的「童话故事」版本。像题目描述中的《白雪公主》,还有《格林童话》里的绝大部分「童话」,即是由民间传说整理的版本。因此——我们读到的童话故事,最初是给成人看的。而成人的故事,是偏爱猎奇、性、暴力,不太会顾忌到「残忍」的。这些给成人看的故事,经作家整理后,有着「给小孩子看」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读的童话版本,相较于原始的故事,已经没那么残酷了。我手头有一本书,Tatar 的 The Classic Fairy Tales。书中收录了六个耳熟能详改编自 folktale 的童话故事,以及大名鼎鼎的 Anderson 和 Oscar Wilde 的部分原创作品。《小红帽》、《白雪公主》、《美女与野兽》,《灰姑娘》等都在其中。初读时令我惊奇的是,《小红帽》有七个不同的版本 (versions);版本数最少的《白雪公主》也有四个版本。读了这些版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格林兄弟的版本已经是最不「18 禁」的了。原创童话故事的「残忍性」,暂时不做讨论。有时间再补充例子。【zjude90的回答(9票)】:我们必须知道,儿童以前不是儿童,儿童的时代到来的比较晚。有空补充。【gwenz的回答(12票)】:虽然在发部分民间故事与童话中很多情节都是作者主观创造出来的。但是任何文学创作无论是高雅文学还是低俗文学都是对现实和作者心境的一种反应。举两个栗子,题主所提到的。i《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国创建后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产物。穆罕默德公元七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帝国不断向四周扩张,井四处弘扬伊斯兰教义。 这些故事中融入阿拉伯民族精神,汇进阿拉伯精神文化体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出了阿拉伯民族的扩张的野心。从《一千零一夜》中一次次对遥远的中国的描述,许多商人不畏艰险的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也可以看出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极具探险精神的民族,他们在故事中热情的识歌和赞扬了那些勇敢,机敏,敢于探险的人们。【来源:百度百科】再比如收录《狼来了》的《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他曾是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化的动物,它们的行为举止都是人的方式,作者借以形象化地说出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使读者得到相应的教育。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厚,有的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有的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也有的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还有不少反映了强者虽凶残但却常被弱者战胜以及各种寓意深刻的人生道理。内含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讽刺懦弱、懒惰,赞美勇敢斗争,教人如何处事,辨别是非好坏。【来源:百度百科}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并不是现在的和平环境中坐在咖啡厅或者书房对着电脑码子的儿童作家。他们编写这些寓言或者童话是为了一以一种浅显易懂而且简介的故事形式来告诉人们一些道理。每一则小故事都有跟强的针对性,《狼来了》告我我们不要撒谎,关于撒谎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狼来了》。这些童话并不是仅仅给儿童看的。更多的是一种以一种通俗且容易流传的方式对民众的社会教化。因为一定要使人印象深刻,作者就会创造 一些脑洞大开的残忍情节。说这些情节残忍其实并不残忍,现实社会比这些残忍多了。【菲是Capricore的回答(6票)】:看不到残忍就看不懂美好【李米的回答(6票)】:世界上所有的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马克的回答(4票)】:小孩子看倒未必觉得残忍【李清宸的回答(5票)】:人小的时候根本没有是非观念,残忍这一观念也很模糊,都是后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清晰的。我一直觉得小孩儿还好只是小孩儿,小孩儿的心其实挺恶毒的,只不过认知面比较窄,只在小打小闹的范围,再加上大人对他们的宽容,其实也就无伤大雅。【南宫靖明的回答(3票)】: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是彼得潘,孩子终究还是要长大的【陌缇的回答(2票)】:因为只有经历极悲的痛苦,才能体会极喜的快乐!【路易安娜的回答(4票)】:推荐看Sheldon Cashdan的〈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里面有大量童话故事的解读,包括题主所举栗子。【沈寒诩的回答(1票)】:大部分我们熟知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都相当久远,比较原始,不是按照现在文明社会的伦理教育观念专门设计的,而是人们口口相传,这就取决于人们更愿意告诉孩子们什么以及孩子们更愿意接受什么,更重要的是童话中有相当数量在流传初期是成人读物【残忍】不算什么,【恐怖】【乱伦】等在今天主流价值观看来相当负面的信息都在这些未被改良的童话版本中屡见不鲜,这就是人们天生的喜好,如同恐怖片受欢迎一样,大多数孩童也对有一定刺激的东西更有感觉。而教育意义是随着文明演进一点点加上去的,现在童话书上的版本大多是改良过很多次的,最初都是含有原始暴力元素的东西,对应着当时的文化环境【米米米米阿妮的回答(1票)】:为了衬托好人是有多好坏人是有多坏,坏人永远是坏人,好人会变成更好的人,让小孩子认清坏人终有报应。原文地址: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骄傲的大公鸡童话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